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第三届东北亚区域合作与管理论坛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8:33:0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兴旺,李亚慧,赵红梅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第三届东北亚区域合作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第三届东北亚区域合作与管理论坛论文集试读:

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集中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当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各省级中小企业局的成立,使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作有了一个专门的部门。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许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全社会正在形成一个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势头。《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一书的出版,体现了学者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其内容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因素研究等。

学者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今后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下议题是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是研究的难点。

第一,中小企业本身对中小企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总体上来看,中小企业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基本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了解程度很低,在涉及税费、融资、土地、用工、交通等具体政策上,中小企业了解更少。这也说明,如何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享受过税费优惠及准入登记方面便捷服务的企业很多,享受过土地政策优惠的次之,但在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融资方面,政策的落实情况相对较差。一些地区的调查显示,因部门间协调不力造成未能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方面的问题,以民营企业反映最为激烈。在税费、融资、土地、运输、准入登记、电力供应等政策方面,认为部门协调不力的比例最高。目前,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虽然表面上面面俱到,但实际上由于政出多门,政策的协调性差,政府所设立的中小企业局无论行政级别还是执行力,都难以承担起协调相关部门的重任。如何使政策配套,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政策具体化为项目,实行考核,以利于政策执行力的提高。

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前 言 第三,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问题。对政策不够了解、项目论证困难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行政许可审批上,最为严重的问题仍表现在手续或程序繁杂上。从企业访谈中也可认识到建立联合办公机构或专业的中介机构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一致呼声。企业反映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

第四,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通过股权和债券进行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我区中小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但由于规模小、自身力量薄弱、承担风险能力较弱、资信差等原因,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借贷的比例也很小,更多的是通过民间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由此,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资金短缺,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五,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除省级有一些不够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外,多数地区尚缺乏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的规范的中介组织。现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观念、素质等因素影响,尚不能系统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融资、技术、管理、培训、人才等多方位的服务。

第六,政策的差别化研究。2011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标准在界定企业范围、明确统计分类、分析中小企业情况、制定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标准将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即政策的差异化)的基础。新标准划分出的微型企业是企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也是最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群体。从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看,微型企业一般是在20人以下的企业,这次新标准明确微型企业一般在20人或10人以下。微型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相对简单,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服务业,是需要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

第七,中小企业的信息统计。目前关于中小企业的统计大多来自于工商局与统计局,两者统计口径不一致,并且各有侧重,严重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各级政府如何编写《中小企业统计年鉴》值得探讨,对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数据、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需要有专门的统计,以使得《中小企业统计年鉴》能够为研究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态势提供确切研究信息。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李兴旺教授、博士2011年12月第一篇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研究新浙商创业管理精品案例开发及其应用张国良【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自主创业,挑战自我,是人生的最大资本。新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敏于行,是浙江的一大财富,更是中国的一大财富。浙江商人有着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新浙商创业管理精品案例开发及其应用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管理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具有情景再现,逼真模拟,体验深刻,启人心智,互动性好,操作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在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实务教学。本文探讨了新浙商创业管理精品案例开发及其应用方法。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创业和创业管理的研究成为全球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创业教育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大批社会亟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系统地学习创业管理相关知识,不仅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造就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构建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落实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战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和创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推动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知识经济要求现代管理者除了要有相当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广度外,还应该能成功地创办或运营一个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激情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鼓励和促进创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创业研究的兴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最著名的是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得到了罕见的蓬勃发展良机。数据显示,1969~1976年间,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中81.5%的新增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经济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如今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较为成熟的印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参与创业活动,并且机会型创业明显高于生存型创业,在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为解决人口大国的就业提供了新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自主创业,挑战自我,是人生的最大资本。这就决定了创业管理学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实务教学。在学习创业管理学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案例教学,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创业管理理论的知识体系,更难以掌握和运用创业管理理论知识进行创业。在对创业管理案例的研讨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创业管理案例进行教学。精品案例应用于教学是一种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将真实的特定管理情景带入课堂,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案例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创业管理情景和创业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创业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而,我国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教学是管理学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弱项,尤其是在各院校普遍缺乏实习基地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传统的管理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的缺陷。毕业生管理操作技能普遍较差,不太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尽管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十分惊人地相似:有实践经验者优先。绝大多数毕业生是从校门到校门,哪来的实践经验呢?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你就得积累实践经验,经验无论好坏都是人生的资本。毋庸置疑,案例教学是获取间接管理经验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现有教辅材料案例应用中本土化案例少,创业管理案例更少,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案例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国外或国内的大城市,案例地点不够近,这对那些就业与创业地点主要面向本地的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有点理想化、抽象化,他们希望听到自己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故事。目前,案例中的主角是知名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诸如通用、松下、联想、海尔等,中小企业案例少,这必然造成学生不了解当地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管理现状,案例主体不贴切,甚至水土不服。而绝大部分学生将来的就业去向是当地中小企业或自己创业,用大公司的经营管理观念和方法来套用,就会遇到招聘就业或创业管理工作挫折。因此,案例的选择要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能力。选择贴近生活的本土化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运用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容易接受、理解。不同的国家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而在创业管理过程中,文化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创业管理案例就成为当前一件紧迫的事情。

赢得竞争优势,夺取领先地位,获得更大效益,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景观。进入21世纪,在浙江这块土地上企业集团开始悄然兴起,人数达数百万的庞大的民间商人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财富排行榜上,新浙商组成了最强大的军团,浙江民营企业不论是总户数、注册资本总额、销售额、总产值、社会零售总额,还是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比重,都位列全国第一。在打火机、服装、鞋袜、小家电、低压电气、眼镜、纽扣这些市场上,新浙商甚至能决定全世界的风向。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浙江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专业市场,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区域性、多样化的特色经济,使浙江成为了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新浙商,勤于思,善于言,敏于行,是浙江的一大财富,更是中国的一大财富。有人比喻,浙商就是中国的“犹太商人”。毫不夸张地说,“新浙商”是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创业创富商帮。所谓“无浙不成市”,作为一个商人群体,何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保持“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什么样的思维,让他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财富神话?走进新浙商的创业思维世界,看看他们是用怎样的经商哲学创造财富的。像新浙商一样思考创业,大学生也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创业梦想!二、新浙商创业管理案例教学特色与创新

新浙商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成长发展起来的现代浙江商人群体。在浙商前面加一个“新”字,一方面是区别于历史上的晋商、徽商,以及以宁波帮为代表的老浙商。另一方面,这个群体本身的历史也并不长。如果要用时间来计算,现在确切可以考证出来的是30年。资源匮乏的浙江人凭着能吃苦、一切靠自己、敢为天下先、永不言败、诚信走天下等浙商精神,用辉煌的成绩回答了历史的挑战。目前,新浙商已经成为中国商界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们走南闯北,不仅在全国各地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力,而且在海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他们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行业之宽,影响之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新浙商”凭什么崛起并做到立于商海而不倒?是什么样的创业思维让他们不断壮大?

经济学家李兴山说:“浙江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深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凭着这股精神,浙江经济细胞不断裂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原本是掌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普通劳动者变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浙江商人有“草根浙商”之称,正是这种草根精神让他们有了以上独特的创业经商思维。因为浙江的企业家或富豪大都出身平凡,没有家族背景,没有资金,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因而他们的创业经商思维最具可学性,也最容易模仿,他们的创业思维更容易让有志于创业经商的大学生得到重要的启发。新浙商的奋斗历程与创业精神的心路历程,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与人生的启迪。其特色可以概括为:“近”、“精”、“实”、“活”和“新”五个字:“近”就是贴近本土,贴近创业,贴近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与创业管理的学习背景。在选择或设计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经济、地域等因素。“精”就是精选、精编、精析案例。选择浙江省不同行业中创业型典型企业个案为样本,从小案例、小事件入手,解剖麻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就是讲求实在,注重实际效果与应用价值,重视项目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活”就是内容生动鲜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各有侧重,能够满足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力求案例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业激情。“新”是推陈出新。通过以新浙商为代表的创业企业案例的开发,满足创业管理课程的需要,更为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课程提供翔实的素材。创新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视觉上的创新:紧紧围绕创业管理这个主题来深入研究,要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创新求变、争创一流的精神,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新浙商创业管理,用创新实践推动创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第二,方法上的创新:利用调研获取的代表性素材,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与创业管理传统理论作进一步补充验证,使理论能够指导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实践。

第三,素材上的创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充分把握第一手资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对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进行关键事件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并进行深度跟踪访谈,提炼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模式,撰写初步创新与创业过程案例,此外,我们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企业进行视频开发,综合采用多种方法采集与制作创业管理新案例。三、新浙商创业管理案例教学改革理念及路径

创业管理者既要有韧性、悟性、理性,更要有学识、胆识、见识。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管理能力,其中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沟通说服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等,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管理权变论的理念。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新浙商创业管理精品案例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案例教学的参与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小组辩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在对创业管理案例的研讨过程中,学生们以企业当事人的身份深入不同的管理场景,共同参与,想方设法地探索创业管理的成败得失,从中激发灵感,发挥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创业管理才能不断提升。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案例本地化的新理念。创业管理案例本土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的概念,它还是我们追求中国特色管理的切身体会。从某种意义来讲,没有民族地区企业管理的本地化,就没有中国管理的本土化,也就没有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就更没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和创业管理教育。

2.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出发点,加强高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合作培养、共建基地、共同质量评价等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3.明确教学案例的教学目的。教学案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案例情景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为案例企业判别问题所在、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进行可行性分析判断,直到优选出满意方案。

4.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创立新型的案例教学“实验室”。从世界科学和教育发展史来看,科研和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都缺少不了科学实验。只有通过科学实验,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它的科学内涵。

5.校企挂钩,互动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教授要“企业家化”,企业家要“教授化”。要积极创造条件,校企挂钩,让老师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边实践、边学习、边锻炼,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家要“教授化”是指许多企业的老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把他们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进一步理性升华,与师生互动教学,互相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搞好创业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组织好案例的课外或课内讨论,对教学对象与有关活动采取适当的调控手段。

创业管理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看到对于同一战略问题存在着多种可能解答,不要认为存在标准答案。如果教师预设标准答案,则必然会将学员的不同看法当成错误结论来评述。其次,课堂讨论气氛如果不活跃,教师必须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要主观地认为这些学员没有想法。活跃讨论气氛,关键在于激发学员的参与精神,将学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再次,必须明确案例教学效果考核的成绩实际上只是一个手段,目标在于促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要防止引导失当,使得大家过分关注成绩而忘记了案例讨论的本来目的。最后,创业管理案例讨论可以涉及所学的各种知识,而不局限于创业管理理论本身。创业管理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创业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最好的做法还是促进学员将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去。因此,作为创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延续,建议布置学员撰写一篇联系自身实际的创业计划书,以作为课程考核。四、创业管理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创业管理案例具体实践方案从案例开发方式经验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情况:(1)管理咨询式。这种方式适用于目标企业有明确的咨询需求,对企业需要解决的创业管理问题有明确的界定,老师可以针对既定问题框架,进行调研诊断,提出备选的解决方案,问题诊断和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研讨过程。(2)现场实习式。当案例主体同意配合案例开发,但是没有明确的问题需要解决时,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进行现场实习,深入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创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企业发生的一些事件或存在的一些现象,逐步找到案例的线索,然后进行集中观察和调查研究。(3)人物采访式。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案例开发方式,适用于乐于参与案例采访的对象,重点挖掘采访对象的实际创业工作经历、心理历程及创业感悟。

创业管理教学强调参与方式,将学生看成是顾客、朋友与伙伴,教中学、学中教,推动有组织的学习,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学生使用创业管理教学案例参加课堂讨论学习,既是一种收集分辨信息、分析查找问题、拟定备选方案和作出最后决策的纵深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从个人到班级逐步扩大学习范围,相互启发借鉴,师生互动,到理解共识的社会化过程。在案例应用上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面授课案例教学方式

1.阅读分析案例。根据教学进度,在上完理论课的同时,提前一星期把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把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挂在网上,要求学生上网查询、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2.小组讨论交流。在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研究、分析获得自己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小组讨论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6人为宜。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补充。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理解概念,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熟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便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案例教学的成效起着实质性影响。笔者在课堂讨论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对抗与合作式,教师不参与,由学生相互之间提出观点、反驳或辩解;二是角色扮演式,教师指定一些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然后令他们就观点彼此交锋辩论,通过换位思考,提高学生全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述。这是面授课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分析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最后,对此次案例讨论要作全面总结。为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认真阅读案例内容。参照理论知识内容将案例事件情况至少阅读两遍,找出明示或隐含的相关背景、主要人物、关键问题、重要图表等文字标题和段落。

第二,整理个人分析提纲。进入案例角色的立场观察思考,设身处地体验其情景事件,列出自己归纳出来的关键问题,选择出相应的分析方法,明确主次关系,标明依据。

第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或已在小组中讨论后形成的见解)利用形象化、直观化的工具(如幻灯片、挂图等)变成有利于陈述表达的形式,流畅地传播给教师与班级同学。

第四,注意聆听别人的发言。听教师开场白及选定发言者的观点,对比自己的见解,是否同意、有否补充、反驳切入点在哪里,“听”的过程也是学习。

第五,学生及时整理心得记录。案例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的闪光思想、灵感、顿悟出现,而且是星星点点、比较零碎,应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加工处理,“集腋成裘”地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二)网上案例教学模式

强调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探讨中,也着重探索了网上案例教学的方式。笔者认为,网上案例教学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与面授课案例教学相比较,网上案例教学有明显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三是互动性好;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增大。由于网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太熟悉,通过探索,也总结出了网上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1.案例发布。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案例进行讨论,在工商管理专业网页设立了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上网进行讨论。

2.在线讨论。包括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上案例讨论期间(大约7天),教师每天上网观看讨论内容,对学生所提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并定期组织一次实时案例教学,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一些有深度、有创新的思想进行肯定,对积极参加案例讨论的同学进行表扬。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核。每个案例讨论结束,老师根据参与者发贴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并公布成绩。

在创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经过学生充分的讨论,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评、总结,实现教学目的。这个过程可以先由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提出有疑难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点评,如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教师抽查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自己进行点评总结。点评阶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教师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作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进一步检查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在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拓展才能,提升自我,成就创业,完美人生。参考文献:

[1]王红蕾、汪祥荣:《新浙商——中国的财富力量》,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2]张国良:《战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吕叔春:《像浙商一样思考》,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版。

[4]曾叔云:《创新之道:中外企业创新经典案例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5]曾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1期。

[6]陈良忠:“管理类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11期。论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刘剑【摘要】本文就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提出了金融工程技术创新和融资环境创新两种创新方式,并提出了发挥组织优势、政府强力推动,构建增强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信用协会的作用,体现政策导向、组建担保体系等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建议。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但融资机制仍不完善。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融资难。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半数以上被调查的中小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对企业发展最不利的因素。可见,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方式和推动创新的方法。一、融资机制的概念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超额储蓄部门流向超额投资部门的现象。而“机制”则是经济学从工程学和生物学借用的概念,它有体系和过程的含义。所谓融资机制就是指资金融通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调控方式,包括融资主体的确立、融资主体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方式以及促进资本形成良性循环的金融手段等诸多方面。

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融资机制的意义就在于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更好地利用融资工具动员储蓄并将之转移到投资领域。因而,融资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既是资金筹集、资金供给过程,同时也是资金配置的过程。

融资机制发挥作用是通过参与融资活动的各经济主体(即资金供求方),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采用一定的方式,通过金融市场或各种机构,操作融资客体双向流动并使其增值的过程。各经济主体通过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实现融资客体(即资金)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融资主体、融资方式、融资环境是整个融资过程中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与调控方式构成了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融资机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方式,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从创建之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到运营过程中的资本化,包括初始投资、折旧资金、留存收益(包括各种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从企业外部的其他经济主体处所筹得的资金,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按企业筹资转化是否经过银行这一金融中介机构,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这不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第二,银行贷款困难。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如所有制歧视,融资成本高,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等。第三,非正规金融差异较大。非正规金融,如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非正规金融在江浙、中西部地区发展程度差异极大。第四,直接融资难度大。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但目前难度很大。在现有的深沪主板市场上,无论是直接上市还是借壳上市,中小企业都很难达到上市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机制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如,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所占有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上,不对称信息是相对资金供给者或债权人与资金需要者而言的,资金需要者总是能够比资金供给者或债权人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而资金供给者或债权人只有通过有关渠道才能了解企业信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隐瞒信息的偏好,它不会主动透露信息给资金供给者或债权人。

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三性原则之间的矛盾。高风险性是中小企业的基本缺陷。面对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自有资金和财力基础十分薄弱的中小企业总是最早的受害者。规模小使它们在市场变动和经济波动中显得异常脆弱,一时的流动性不足就可能带来破产。这一点对获取债权融资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仅使债权人蒙受巨大的损失,也使企业负担了额外的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三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原则,它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目标。金融业实行的谨慎原则,客观上排斥风险性较高的中小企业,结果往往会使一些非常有前途的中小企业丧失极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出于有效控制风险的考虑,商业性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制度。而中小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大,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因而无法向银行提供合法并且足够的抵押和担保。

高昂的融资成本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合理的融资结构、民间借贷的高息使中小企业苦不堪言、无奈的表外筹资致使中小企业不能享有利息的抵税作用。

中小企业融资缺乏信用。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首要条件。但是,目前不讲信用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十分严重。许多中小企业因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并严重削弱了自身的融资能力。

上述矛盾的解决就只能从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中寻求答案。三、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方式(一)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工具的创新。直接融资工具的创新主要是运用金融工程学的手段,设计出相应的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金融工程在直接融资方面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借助金融工程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工程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解决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基本的方式是设计一个机制,以作“信号显示”,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让外部投资者了解内部人所掌握的信息。以股权融资为例,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它们的股票常常难以吸引潜在的投资者。金融工程师通过对风险—收益进行合理的搭配,设计出相应的金融工具,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成功地实现股票融资的目标。第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通过分离高质量的资产和收入流稳定的项目或产品,形成高信用资产,以此为担保进行融资,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三,金融工程改变融资需求。当中小企业面临持续增长的需求时,往往会选择扩大生产能力,这就势必产生巨大并且风险极高的外源融资需求。而金融工程根据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价格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期权购买计划,并根据实物期权法方便地为期权定价。期权购买计划不再需要中小企业为迎合风云多变的市场进行高风险投资,从而为中小企业免除了外源融资带来的不便。

2.间接融资工具的创新。运用金融工程对间接融资工具进行创新,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对于出口型中小企业,可通过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为其提供短期融资便利,出口企业将产品出口报关申报退税后,以经国家税务部门审核确定的应退未退出口税款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短期融资方式,这样可以为企业取得短期融资。制造业型中小企业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并且有真实的商品交易作为信用保障,其融资机制的创新应当更多地从增加资产信用方面考虑,以机器设备的融资租赁取代单纯的贷款。这种实物信贷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缺口,又符合银行信贷的安全性要求。中国的中小企业当中不乏家族式企业,对它们提供自然人贷款比法人贷款更加安全有效,承担无限责任的债务人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总是比有限责任的法人要小得多。对于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其特殊的服务类型与当地政府、社区机构很容易达成共识,可考虑以共同集资的形式组建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为贷款提供担保。而对于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妨设计一种具有股权融资特征的风险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股权式的风险贷款类似于过去的主办银行制,银行作为投资者,主动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时控制信贷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上述金融工具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组合使用,形成组合贷款。(二)融资环境创新

要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必须深化融资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加快改革商业银行制度改革,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关于民间金融和私人银行问题,我国理论界尚有一些争论,从长远看,发展市场经济是不能绕开民间金融和私人银行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银行信贷责任制难以落实到位、金融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重要办法是使受贷者和放贷者都有硬预算约束。

在发展民间金融和股份制私人银行中,政府的责任是严格依法监管,防范银行资金风险,并通过市场参数调控信贷行为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可以说发展民间金融和股份制私人银行是加入WTO后融资体制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一旦民间金融、私人银行发展起来后,企业就将面临一个真正的竞争性金融领域,无论是银行金融机构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国有银行还是私人银行都不可能拥有绝对恒久的金融垄断权利,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的是竞争,可以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这就使得作为资金使用客户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金融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特别是金融监管不力的现实决定了短期内不可能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但这并非否定中小企业信贷专业化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小信贷”。信贷担保专门化是中小企业信贷专业化的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先投入一部分资金,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完善,从而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在筹集担保资金方面,应允许、支持民间的富余资金投入,实现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并实现良性循环。四、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一)发挥组织优势,政府强力推动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依靠政府的调控和推动,其主要措施:建立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解决了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就可以为投资者包括金融部门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从而促进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推动组织的建立,信用体系中各类组织的形成都是政府率先倡导并积极组织实施的结果,通过建立各类群众性的信用组织,营造一种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气氛;发挥资金诱导作用,对企业一时看不到或者认为风险高的领域,利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开展试点,吸引民间资本的跟进。(二)构建增强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信用协会的作用

信用协会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信用协会是信用组织的最便捷形式,也是把分散的信用资源进行整合的最便捷手段。信用协会不仅仅发挥信用宣传、信用评级的功能,而且还能担负起简单的融资担保作用。信用协会是民间担保组织的雏形,是担保公司的前身,是担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体系的基础,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抓住信用协会建设这个关键并积极引导,是搞好信用体系建设的切入点。行业信用协会是各种信用协会中最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一种,推广行业信用协会,对于加快产业集群的成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现政策导向,组建担保体系

形成比较完善的担保体系是解决融资难题的根本出路。在我国,担保行业整体上还不发达,在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明显。以政府出资组建担保公司为先导,逐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担保领域,最终形成民间千帆竞发的局面。大力推行以信用担保协会为主的群众性互相担保将奠定了担保行业的组织基础;与此同时,出台加快担保行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也将为担保产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融资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融资机制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本文提出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创新和融资环境创新两种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方式及发挥组织优势、政府强力推动,构建增强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信用协会的作用,体现政策导向、组建担保体系三个推动创新的意见。

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存在缺陷,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是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参考文献:

[1]张小明:“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宋海霞:“合作融资组织——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财会月刊》,2010年第8期。

[3]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苏亚民、周云兰:“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0期。内蒙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薛君【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我区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开始显现,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作为中小企业发展关注者,该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中小企业自身又该怎样做?本文从创新角度提出我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加快我区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借鉴和帮助。

中小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十二五期间是内蒙古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加快新兴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经过“十五”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位居全国前列,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还没有走进全国前列,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仍然呈现出追赶型经济形态。而在这一过程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亦直面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我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更是难中之难。因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它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才能使内蒙古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才能充分协调,发展的速度才能持续快速。一、内蒙古中小企业的特点、地位及作用

中小企业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一般来说,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中小企业的实际规模随行业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标准,中小企业的实际规模总与行业差别有关,因而中小企业的规模标准应能反映每个行业的特点。二是中小企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方面在时间上是相对的,虽然确定一个企业的规模总可以从诸如就业人数、收入、营业额、产值等一些较为客观的数据来实现,但是用这些数据所确定的企业规模标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鉴于此,我们引用美国文献中的一个定义,中小企业是指某一行业中的这样一部分特定企业,它们在本行业总收入中的百分比份额是维持行业竞争所必需的。识别中小企业的三个特点是:一般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上的价值、数量影响力较小;没有定型的管理机构;不受母公司的限制,有决策自由。(一)内蒙古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

1.数量多,分布广,职工人数少,管理层次少。我国的中小企业比重比以中小企业比重大而著名的意大利还要高出0.15个百分点。我区的中小企业比较集中,中小企业在内蒙古经营范围上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除个别特殊行业外,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尤其在农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对每个小型企业来说,职工人数少,管理层次少往往决策灵活,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投资少,见效快。中小企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回收快。因而相对比较容易兴办,能及时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很快发挥投资效益,为国家积累资金。

3.生产经营灵活,适应强。俗语说“船小好掉头”,这是对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的最好概括。中小企业一方面具有填补性功能,适应若干产品市场销路有限的小规模生产,弥补大中型企业的空隙;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需较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便可以开业,中小企业经营项目多,可涉及制造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尤其是大企业经营范围之外的市场空隙,更是中小企业大显身手的场所。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甚至转行。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种单一、产量小、加工层次较低,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转产,并以量少样多的生产方式,不断开发生产新款式、新式样、新功能的产品,从而适应变化纷纭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二)内蒙古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由于其分布面广,数量巨大,它的经济活动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也是社会经济的分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中小企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制焕发了活力,农村的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个体等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生力军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小企业为解决内蒙古就业问题作出重要贡献。目前在内蒙古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超过70%为中小企业吸纳。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大项目、大基地建设,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快速发展,为延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特别是在“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和“一个园区带动百户中小企业”的“双百工程”推动下,我区中小工业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大型工业基地搞配套,促进了特色中小企业群迅速成长,中小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类领域,特别是煤炭开采、金属冶炼等重工业和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这恰恰符合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3.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体。根据统计快报,截至2009年7月底,全区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计79.13万户,比2008年底增加90 552户(其中中小企业12.36万户,比2008年底增加6 704户),创造了全区7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数量多、经济贡献多、吸纳就业多、发展趋向集群化、三产企业数量增长快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三少”,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少,高科技企业少,精深加工产品少。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它所蕴含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重要源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背景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创新进取精神和生存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文明的特征,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存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具备持续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注重科技人才的挖掘、培养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研究开发管理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此保证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等工作,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目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了更大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内蒙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中小企业调动一切资源条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服务并将其引入市场的能力。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以保障其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因此,实施技术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品化

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限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大企业低,所需的先进技术大多由外部得来。中小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将形成规模宏大的技术市场,市场需求加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又吸引了科研机构人员进入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促进了科技体制的改革。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数量比重迅速上升,全区各类个体工商户达58.26万户,其中第三产业占94.52%。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数量增长加快。更为可喜的是中小企业发展趋向集聚,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加快。通辽市玉米深加工、赤峰市有色金属加工、包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农畜产品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羊绒加工业等产业已形成规模。截至2010年年底,全区按盟市地域划分的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6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5381亿元。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二)有利于促进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这是难以为继的。我国重要能源资源十分紧缺,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资源石油不到1/5,铜为1/4,铝为1/10。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5%左右,却消耗了20亿吨煤、6亿吨原油、20亿吨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38%、7.4%、46%。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沿海一些地区有水皆污,北方一些地方有河皆干,中西部一些资源开采地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内蒙古地区,能源消耗更大。因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靠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

内蒙古中小企业数量粗放型扩张经营现象更为严重。在全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实现销售收入占总额的40%左右,但相应的利税额却只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8.9%。如果通过技术创新,把全区的工业中小企业的百元销售利税额提高50%,年增利税可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中小企业追求技术创新,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有利于内蒙古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是以大企业为核心进行专业化协作配套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中小企业的技术落后,必将从配套的零部件上影响主机的技术水平和新产品的开发;反之,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技术要求水平,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才能得到技术上的保证。

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

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住房、汽车、电信、旅游、环保等行业发展很快。这些领域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对促进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三、内蒙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需求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然而技术创新在我区开展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观念落后和技术、人才、信息等严重缺乏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陈旧,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目光,战略目光短视。许多中小企业将赚钱多少,拥有多少资产作为发展目标,而非以企业自身的产业特征和资源优势来确定目标,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适应市场较差,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培养起来。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多数企业管理落后。据统计,我区法人中小工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占整个法人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64%。半数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上处于家族经营、经验管理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创新、品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产品开发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弱,可持续发展潜力差。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也普遍存在管理粗放、落后的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应付日常技术性岗位的操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调查,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不到20%,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80%以上,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最后,在技术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成果不成熟;二是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技术协作攻关不力。全区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的民营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占2.1%,且集中在伊利、蒙牛、仕奇等大中型企业中,在全区列入统计的337家大中型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