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2:12:0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宝

宝宝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方面来阐述,分别为:

第一章 护理

、第二章 简易观诊法、第三章 皮肤、第四章 泌尿系统、第五章 五官、第六章 消化系统、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第一章 护理

1.新生婴儿的特点及护理

从婴儿娩出、脐带结扎到不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从生理观点看,新生儿期约为1个月左右,此期小儿特点是逐渐适应宫外环境,各器官系统在功能上发生着有利于生存的变化,但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因此为了新生儿更健康的成长并做好保健工作,必须了解此期的生理特点。(1)外观特点

出生时皮肤略带灰红,胎脂覆盖其上,肩背具少许胎毛,平均体重3.0kg左右,身长50cm左右,头围约34cm,头发分条清楚,耳软骨发育良好,乳房结节形成,指趾甲已超过端部,跖纹已遍及足底,女婴大阴唇发育良好,可遮盖小阴唇,男婴睾丸降入阴囊。阴囊皱襞多,四肢呈屈曲状,各种生理反射如拥抱、吸吮、觅食、握持等均正常存在。(2)生理特点

[1]体温:出生后第一小时内可降低2.5℃,在注意保温情况下,24小时可稳定到36~37℃。由于中枢调节尚不完善,故体温易波动。当散热相对较多,进食不足,外界温度偏低或有疾病时,可表现为体温不升。在水分不足或环境温度偏高时,则可产生脱水热。

[2]呼吸:每分钟40次左右,有时可节律不整,以腹式(膈肌)呼吸为主。

[3]循环:心率正常波动较大,约在120~160次/分左右,由于末梢血流缓慢,血红蛋白偏高,可出现紫绀和肢端偏冷。

[4]消化:新生儿由于胃呈水平位,责门相对较松,幽门较紧,胃容量在逐日增加的过程中,故出生后第一阶段易有呕吐或溢乳。新生儿能分泌多种消化酶对乳汁中蛋白和脂肪消化较好,淀粉酶形成偏晚,但如新生儿早期少量给以米糊、奶糕等含淀粉食物,可以诱导淀粉酶的提前分泌,当然不宜过多供给,以免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排出墨绿色胎粪,3~4天则出现过渡性大便,以后转为正常的黄色大便。如出生24小时未排胎粪,要及时检查原因。123

[5]血液:正常新生儿红细胞偏多,可达6×10/L(600万/mm)左右,血红蛋白150~200g/L(15~20g/dl)是形成生理黄疸的原因93之一。白细胞25×10/L(25000/mm)左右,一周后下降到10000/3mm左右,出生2~4天时胎儿血红蛋白占80%;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可有自然出血症。

[6]泌尿: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相对只能负担一般正常代谢、滤过功能,浓缩及稀释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故补钠补水要严格控制,过多则水肿,过少则脱水。由于肾对药物排泄的功能亦在逐步提高,故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剂量。出生头2天由于排出尿酸盐结晶,尿可呈砖红色,出生7天后每日排尿可达20次之多。

[7]神经:新生儿头占身长的1/4,脊髓相对较长,下端达3~4腰椎水平,故腰穿应在4~5腰椎间进行。出生后即可引出觅食、吸吮、吞咽、呕吐、拥抱等生理反射,巴氏征可阳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可不存在,味觉很灵敏,有时呈斜视,可自行纠正。

[8]内分泌:甲状腺功能良好,甲状旁腺功能呈暂时性不足而多产生新生儿手足搐搦症。

[9]代谢:新生儿体内含水量相对较儿童为多,约占体重的70%~80%,每日不显性失水约为20~30ml/kg,每日尿量约为25~60ml/(a),每日粪便中水分约为5ml/kg,故每日需水量约50~100ml/(a);总热量在初生时约每日需209.2~313.8kJ/kg,(50~75kcal/(a)),1周后可增到418.4~502.08kJ/kg(100~120kcal/kg)。每日需钠量约2~3mmol/kg,出生时血钾偏高,故不宜给予钾,3日后可给钾1~2mmol/(kg·d)。

[10]免疫:母血中的IgG能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足月新生儿脐血IgG含量超过母体5%~10%,故不易感染麻疹、白喉、猩红热等。母血中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对大肠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抵抗力差,母血中的IgA、IgE、IgD亦均不能通过胎盘。足月儿出生时补体含量约为母体的50%,且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尚欠成熟,因此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破伤风、伤寒、副伤寒及菌痢则不能抵御。

[11]皮肤、粘膜: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较薄,表面又缺乏溶菌素,若稍护理不周即可擦烂、感染。由于皮肤薄有较高的吸收及透过能力,故涂药或洗浴肥皂应注意避免有刺激性及易吸收的药物,以防中毒。足月新生儿皮脂腺已发育良好,汗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出生3~5天脸和躯干可开始出汗。

新生儿口腔粘膜薄嫩,不宜揩拭。

[12]脐带:断脐后,残端呈蓝灰色,以后变为棕色、再干枯而成黑色干索,约在5~7天在脐带与皮肤交界处脱落。(3)正常新生儿保健与护理

当新生儿刚出生进入婴儿室后,医生及护士应详细了解其生产史,检查核对姓名、性别、床号、手条、手脚印、体重等。使新生儿作侧卧位或俯卧位。注意呼吸道通畅,随时吸清粘液。

日常护理工作有三大要求。保暖、防损伤和预防感染。

[1]保暖;检查及护理婴儿时应注意保暖,在生后第一天或头几小时,当需要多次检查时最好将婴儿裸体置于暖箱中,此时若维持50%相对湿度,则箱温最好为31~34℃。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维持体温在36~37℃之间。

[2]预防感染: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护理或检查婴儿前后均应洗手,婴儿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隔离。

[3]注意皮肤护理:每日淋浴一次,室温宜在27~28℃左右,水温以40-45℃流动水为宜,肥皂应无刺激性,浴时不可沾湿脐带,防止水溅入新生儿的眼、耳、口、鼻中。浴毕应用柔软干毛巾轻轻吸干皮肤,特别注意皱褶处的干燥,可用少许无刺激性扑粉。颈部扑粉时要注意保护好口、鼻,防止吸入。

[4]脐带护理:可用75%酒精清洁消毒处理,保持干燥。

[5]臀部护理:在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从前向后洗净,拭干,并涂上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即尿布疹)。

[6]五官的护理:眼部如有分泌物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4%硼酸水拭去,再滴0.25%氯霉素眼药水。鼻垢可滴一滴温开水让其润湿软化后用棉签轻轻卷去。耳部应经常更换卧位,防止受压时间过长,口腔可用温开水口服,起冲洗清洁作用,口腔粘膜薄嫩极易擦伤而致感染,故禁忌常规揩拭洗口腔,尤其不应挑破牙龈上的所谓板牙或马牙的上皮水珠。

[7]衣服应柔软、宽适,注意衣服不应和樟脑球等放在一起,应提前取出吹晒,因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症的婴儿可因接触樟脑而致溶血。

[8]喂养:出生后即可喂母乳,提早哺乳有促进母乳分泌的作用,对哺乳成功可能起重要作用。

[9]观察大小便情况,可作为消化道畸形、消化功能紊乱、喂养是否得当的依据。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若在家中的新生儿应及时就诊。

[10]出生后即可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

2.早产婴儿的特点及保健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婴儿,大多数体重不足2500g,身长不足47cm。主要特点是孕期不足,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生活能力低下,在宫内生长发育正常。若体重、身长和成熟度与胎龄相称的为适于胎龄儿,若不相称则为小于胎龄儿或大于胎龄儿。(1)早产发生的原因

主要与促使子宫收缩的母体因素有关,如母亲患急性热性病,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外伤、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生殖器官畸形或炎症,内分泌失调等;胎盘因素,如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胎儿因素也有一定影响,如双胎、畸形、脐带异常等。(2)早产儿的特点

[1]外观特点:皮肤鲜红薄嫩、水肿发亮、毳毛多,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头大,占身长的三分之一。囱门大,骨缝宽。头发纤细,不易一根根分开。耳壳紧贴于颅骨上,耳舟不清楚。肋骨软,肋间肌无力,吸气时胸壁易凹陷。乳腺触不到结节,小于3mm,乳头隐约可见。腹壁薄弱。易出现脐疝。指甲软,未达指端,足跖纹理仅路趾跟部有1~2条,足跟光滑,男婴睾丸未降,女婴大阴唇未遮盖小阴唇。

[2]体温调节功能差,多表现为体温不升,易并发硬肿症,但在高温环境中又易引起高热。

[3]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浅表,节律不整,易出现呼吸暂停,常并发肺不张、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肺出血等。

[4]消化功能差,吸吮、吞咽功能低下,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5]肝功能差,肝酶不足,生理性黄殖持续时间长,程度重,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凝血功能差易出血,肝功能不完善易致低血糖、贫血、低蛋白血症、佝偻病等。

[6]肾功能不完善,易致酸碱失衡、高血糖、高钠血症、晚期代谢性酸中毒。

[7]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并发败血症。

[8]中枢神经系统多处于抑制状态,活动少,哭声细小或不哭,肌张力低下,神经反射不完全,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3)早产儿护理与保健

产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提高产房室温、暖箱预热。对15009以下的早产儿应进行体温、心、肺、血气、血糖及胆红素的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保暖、给氧、合理喂养及预防感染是护理的主要环节。

[1]保暖:由于早产儿产热少,散热多,体温多偏低,故需注意保暖,防止发生硬肿症。生后要求维持体温在36~37℃之间,耗氧最低。20009以下者多需置暖箱中,暖箱有两种类型:普通型(箱温型),根据早产儿体重大小调节箱温在28~36℃之间(见下表)。暖箱在使用前需预热,使用时定期测体重和箱温,室温与箱温每差7℃,箱温需增加1℃。新型暖箱(皮温型),可根据早产儿体重,要求皮温达到36~37℃。温度电极是一个传感器贴于腹部皮肤上,根据皮温自动调节箱温,通过加热器使箱温增高,直至皮温达到要求。待体温稳定后逐渐降低暖箱温度,电极受压,被尿浸湿或脱落均可影响温度的准确性。如早产儿已处于低温状态,要逐渐复温,复温过快易致肺出血。

另外,早产儿在暖箱内不宜裸体,应穿单衣,勿包裹太多。保持暖箱窗口清洁,每天用消毒剂在暖箱内外清洗消毒一次,定期做培养。暖箱使用一周后,应更换新暖箱,使用过的暖箱除用消毒液清洗消毒箱内外,还需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并定期检修。

如没有暖箱也可采取其他的保暖方式,如热水袋保温等,在使用热水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用热水袋直接接触早产儿的皮肤,最好在热水袋的外面裹上毛巾或柔软的布,但不宜太厚,将热水袋放在早产儿单衣的外面,以免烫伤。

[2]呼吸管理:早产儿由于呼吸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及阵发性青紫,出生后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立即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肺透明膜病,也可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健全,尤其是体重<1500g的早产儿易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因此早产儿生后应进行严密的呼吸监测。

[3]密切监测胆红素,预防胆红素脑病:由于早产儿肝功能差,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又由于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血清白蛋白低及易发生缺氧和酸中毒,因此当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达171μmol/L(10mg/dl)时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故出生后应每日监测胆红素的水平,若脐血总胆红素>3mg/dl,生后24小时总胆红素>6mg/dl,48小时总胆红素>9mg/dl,72小时总胆红素>12mg/dl即应立即给予光疗。体重<1500g的早产儿生后即可给预防性光疗3~5天,必要时输白蛋白1g/kg,连续3天,黄疸进展快者应及时采取换血治疗。

[4]预防感染: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因此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医护人员应严格清洗双手,发现早产儿有轻微病灶应及时隔离和治疗。

[5]合理喂养: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目前多主张生后4小时即开始喂养。因为早期喂养可防止低血糖,促进胎粪的排出,防止高胆红素血症,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减少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发生,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过长,并可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如吸吮吞咽功能差者可采用鼻饲喂养。如若有反复呼吸暂停或严重呼吸困难不能鼻饲者,可采取胃肠道外营养。

另外应强调母乳喂养,因为人乳中含有较高的胱氨酸和较低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及各种免疫球蛋白,尤其是初乳中含有较大量的IgA、IgM能提高新生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防御能力。此外人乳中的三种主要营养素和钙磷比例合适,有易于消化吸收的优点,更适合于早产儿的需要,如不能直接哺乳者,可将母乳挤出经鼻饲喂养。

如果因种种因素不能采取母乳喂养而选用人工喂养者,可选用配+方奶粉。但因为早产儿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肾小管分泌H的功能-差,排HCO的阈值低,若所选用的奶方中的蛋白质的质和量不适合,3则易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此点应注意。此外还应注意奶方的浓度匆过高,否则肠道双糖酶活性降低,易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奶量的计算可从每次2-4ml/kg开始,以后每日每次增加1~2ml/kg,日龄10天以上者每日总奶量不超过体重的五分之一,喂奶间隔时间可根据体重大小每2~3小时一次。

[6]补充维生素和铁剂:出生后前3天每日给维生素K1~5mg肌1注,可防止出血。3天后开始给维生素C50mg/次,每日2次,可提高氨基酸的利用率。10天后给维生素D,每日2000U体重<1500g者给维生素E,每次25mg,共2个月,可防止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并可预防氧中毒。出生后8周开始补充铁剂,每日给元素铁不超过2mg/kg,分次口服,过早的补充铁不能被新生儿利用。

[7]监护生长速度:每日测体重一次,计算热卡和液体入量。一般生后第5~6天体重开始逐渐恢复。平均半个月以后恢复出生体重,以后每天增加10-30g。

[8]出院标准及愈后:一般无呼吸暂停已停吸氧,能直接吸奶,在室温下体温稳定于36~37℃之间,体重已达2000g者可以出院。

由于早产儿的死亡率、致残率较足月儿高,因此出院前家长应学会如何护理早产儿,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体检,请医生及时给予指导及治疗。

3.足月小样婴儿的特点及保健

凡胎龄在37孕周(≥259天)到42孕周(<294天)间出生的新生儿其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正常体重的平均值2个标准差者,称为足月小于胎龄儿(简称足月小样儿)。其特点主要为各器官功能发育已相对成熟;在宫内由于慢性缺氧和营养不良,使胎儿生长发育障碍;体重小于胎龄儿,临床上可分为发育不全型和营养不良型。(1)足月小样儿的特点及诊断要点

[1]病史分析:有的孕母患有重要脏器(心、肺、肾、肝)疾患,或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婚或高龄产妇等,或孕期营养摄入不足。或胎儿为双胎、多胎、宫内感染、先天遗传病等,或胎盘。脐带的异常。此外也可以发生于正常妊娠,查不到任何因素。

[2]出生时神态比同体重早产儿老成,皮肤干薄,色泽偏淡,皮下脂肪少,足跖纹相对丰富,耳廓成熟,男性睾丸已降入阴囊,女性大阴唇已遮盖小阴唇。

[3]呼吸系统:由于胎盘功能不全,慢性缺氧,易发生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故新生儿常有羊水吸入或胎粪吸入,并继发肺炎。肺气肿、气胸、肺不张、肺出血等。但较少发生肺透明膜病。

[4]神经系统:如妊娠早期脑细胞发育就受到损害者,生后即出现智能落后,由于慢性缺氧,严重者可并发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5]代谢方面:由于慢性缺氧,易发生酸中毒。由于胎盘功能不良,肝糖原贮备不足,糖原异生作用差,生后代谢旺盛,易发生症状性低血糖或无症状性低血糖,若不及时治疗可致死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此外也常常发生低血钙。

[6]血液系统:由于慢性缺氧,生后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

[7]宫内感染:可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明显。

[8]常伴发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畸变等。(2)足月小样儿的保健护理

[1]产前检查如发现胎儿体重小,胎盘功能欠佳,应由产科医师对孕母进行处理。

[2]出生时尽量防止胎儿发生窒息及胎粪吸入。

[3]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37℃之间。

[4]对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给氧,必要时拍X线片。

[5]尽早喂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若发生了低血糖应及时处理,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

[6]注意低血钙及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如有低钙可采取静脉补10%葡萄糖酸钙2ml/kg,每日1~2次,连用3-5天,以后每日继续服10%葡萄糖酸钙10ml,连服一周。若为红细胞增多症,如有症状可采取部分交换输血治疗。

[7]预防感染:有肺部合并症或其他感染时,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8]因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正常新生儿为高,因此应注意在生长过程中的智能训练。

第二章 简易观诊法

现代医学离不开“视、触、叩、听”这些基本方法,祖国古代医学诊病的依据即“望、闻、问、切”,可称其为“四大法宝”。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祖国医学,望诊总是放在首位。儿童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或疾病症状的出现缺乏观察和自诉的能力。做为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学会在儿童明显的症状出现之前,即对某些疾病作出判断,或者说掌握望诊的方法,以此来辨别儿童身体的健康状况,这无疑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1.观头判别法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和躯体的发育有着一定的比例,头部发育最快的时期为1岁的上半年,新生儿的头围平均是34cm。在最初半年内增加约5cm,第二个半年内增加约3cm,第二年内又增加2cm。第三与第四年内共增加约1.5cm,第四年后直至10岁时,共增约1.5cm,以后一般增长比较缓慢。

头部望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囱门:前囱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cm,至12-18个月时闭合。后囱在初生时或闭或微开,最晚于2-4个月时闭合。国门早闭见于头小畸形,囱门晚闭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症等及生长过速的婴儿。(2)小头:头颅较正常婴幼儿小,头颅呈舟状、橄榄状等多种异常形状,这多见于囱门关闭过早,大脑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的患儿。(3)大头:头颅较正常婴儿大,头皮静脉变粗,用手指敲头,可听到似敲破罐样的声音。患儿两眼球下翻,眼白外露。大头常见于脑积水。常因脑发育畸形,炎症或颅内患肿瘤等引起。(4)尖头:下颌小、鱼样嘴、上唇沟短、两眼间距宽、耳壳低、突鼻、高聘弓,呈尖头型,可见于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粘多糖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等。(5)方头:两侧额、顶骨中央增厚隆起,呈方型,见于佝偻病。佝偻病是婴儿缺乏维生素D或钙磷代谢障碍、骨样组织钙化障碍等引起的骨软化症。(6)短头:头颅前后径短,枕骨扁平,眼小,两眼裂外侧上斜而内侧低,鼻梁扁平而宽,口常半张,舌常外伸,这是先天愚型的特殊头型。患儿除体格发育迟缓,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外,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

2.观眼判别法

眼睛与全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可以影响到眼睛,甚至首先从眼部出现症状。由于儿童不能自诉或不能清楚地表述疾病的症状,因此要知道孩子有无疾病,父母就应学会如何观察孩子的眼睛来测知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

中医对眼睛的望诊有重要诊断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目赤红肿,多属风热或肝火。白睛发黄,多属黄疽。目毗淡白,属气血不足。目睛溃烂,多属湿热。眼睑浮肿,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用现代医学观察眼睛的方法可提示下列疾病的存在:(1)小儿晨起眼分泌物多,甚至被分泌物粘着睁不开眼,眼睑有轻度水肿,且好流泪,眼球转动有疼痛和疲劳感,常见于儿童流感早期。(2)眼睑有水肿、充血、怕光、流泪等现象,下睑下垂或睑裂变窄,有视物模糊和复视感出现,但程度不深,加之有两耳垂中心的肿胀,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3)双眼有异物感、灼热感、常感到视物模糊,眼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严重,视力降低,可见于红眼病。(4)双眼睑轻度红肿,且有与面部和皮肤皮疹相同的典型皮疹,泪道可能阻塞,流泪,可见于风疹。(5)初起怕光、流泪,眼睑水肿,并可见水珠样的殖疹在眼睑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偶然还有复视现象,常见于水痘。(6)眼睑红肿如桃,且有红色皮疹,眼睛结膜充血,血色紫暗,并有压痛感,睑缘有炎症或脓疡,加之身上有皮疹出现,可见于猩红热。(7)眼睛泪水汪汪、怕光、不愿睁开、眼睑轻度红肿、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充血、看物昏花、视力明显减退,可能是麻疹的先兆。(8)最初眼睑轻度水肿,有血斑出现,结膜水肿充血,瞳孔散大或痉挛缩小,病情严重者可见眼球震颤或斜视,对光亮过敏或反应迟钝,并常常伴有结膜炎,出现结膜充血和粘液分泌物,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9)眼球巩膜呈橙黄色,视物偶尔模糊不清,眼睑赤痛、流泪,可见于黄疽性肝炎。(10)眼睛怕光、流泪、爱哭闹,眼球和瞳孔横径增大,可见于先天性青光眼。(豆豆)两眼瞳孔不等大,即一大一小,走路不稳,提示可能有颅内疾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12)瞳孔特别亮,能发生黄色或白色反光,像猫眼一样,应警惕视网膜细胞瘤。这种疾病应及早治疗。

3.观面部判别法

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通过面部观察来测知孩子的健康状况是极为方便的一种方法。有素称望面识病的说法,主要是观察面部的气色,中医说:“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观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患病时色泽异常,即是疾病变化的表现,称为病色。望诊对观察孩子健康状况有一定意义。中医理论中,将面部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每种颜色又主不同病症。(1)面色青紫:一般来说,面部青紫为缺氧的表现。中医认为是气血不通,经脉阻滞。多见于寒证、疼痛、惊风。当小儿高热时,面部出现青色,以鼻柱与两眉间及口唇四周较易察见,此是惊风的预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如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出现面色青紫。当胃部或肠痉挛性疼痛、胆道疾病引起的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2)面色红:为血液充盈皮肤脉络而致。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赤色。但有实热、虚热的不同,实证红色,常满面通红;虚证面红,多在久病后出现,如肺结核午后两颧发红。赤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表现。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3)面色发黄:面色黄有面色萎黄和面色鲜黄之分。对于面色发黄的儿童首先要区别是因为进食不当引起发黄还是由疾病引起发黄。如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桔子计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面色萎黄,多是脾胃虚弱。面黄还多见于黄疽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疽型肝炎、胆道结石等。此外,新生儿出生后2-5天,皮肤可有发黄的现象,一周内消退,叫生理性黄疽。如果一周后黄疽仍不消退或是消退后再重新出现黄疽,这就是疾病现象。(4)面色白:健康儿童的皮肤是白里透红而且细嫩。如果面如白蜡无红润之色,多为贫血之病态。如面色苍白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剧烈腹痛、外寒的恶寒战栗,寄生虫病、血液病、休克等。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5)面色发黑: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现面色变黑的现象。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现。

望面色要注意区别正常颜色的客色与病色,中医所说的客色即是健康儿童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或由运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色,望面时要注意鉴别。例如剧烈运动、日晒、情绪激动、哭闹时都能引起暂时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则可使面色变得苍白。

应当说明,望诊所见是身体或疾病变化的外在现象,只能把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的向导,还必须结合其他诊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4.观皮肤判别法

儿童皮肤的颜色、光泽和生理特点都不同于成年人。它具有保护、呼吸、体温调节、分泌排泄和免疫功能。另一重要的作用是身体的外围屏障,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又是反映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员”。当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是患了某种疾病时,皮肤就会发出“信号”,因此,通过观察皮肤变化为早期预测疾病,从而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皮肤望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宜在天然光线下对全身各部位进行观察。(2)注意皮肤的颜色、光泽,有无异常的皮肤病变。健康的儿童皮肤细嫩,色泽光润,充实度良好。年幼小儿的皮下脂肪丰满,分布均匀。(3)皮肤发黄,可见于新生儿黄疽、溶血、黄疽型肝炎等。(4)皮肤呈现赤红,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红细胞偏高或心脏方面的问题。(5)皮疹:皮疹是皮肤疾病或全身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根据皮疹出现时间提供的信息,可辨别出某些疾病,为了便于记忆,总结出六个字:“水、红、花、麻、斑、伤”,代表六种传染病发病后出现皮疹的时间。水痘(包括风疹)第一天出现皮疹,猩红热在发病后第二天出疹,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等传染病的出疹时间,依次在发病后的第三、四、五、六天。

此外,还应注意皮肤有无荨麻疹、包块、疖肿或不明原因的红斑块、癣等。

5.观呼吸及情绪变化判别法

(1)观呼吸变化诊病

呼吸是肺脏和气管功能的直接表现,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呼吸。所以,通过呼吸观察孩子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孩子呼吸次数也有所不同:新生儿,40~50次/分;1岁以内,30~40次/分;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超过或低于上述正常值,便认为是呼吸增快或减慢。

[1]呼吸频率较快,可听到鼻腔内发出呼吸的声音,大多为发热。

[2]呼吸急促,不能平卧,伴有发热、咳嗽,大多为支气管炎。

[3]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次/分),鼻翼煽动,口唇发红。应警惕肺炎。

[4]张嘴作深呼吸运动,是鼻道不通。

[5]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或者鼻中有粘浊涕、黄涕,都是肺热和胃燥热的现象。肺热、胃热如不能及时解除,小儿可能很快会出现高热、咳嗽。

[6]呼吸减慢、暂停,或患儿出现点头样呼吸、叹息样呼吸,或呼吸节律不整时,说明婴儿处于病危状态。(2)观情绪变化诊病

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的话,正常的婴儿神态自然,活泼爱笑,好玩,两眼有神,但孩子患病时,就会出现异常表现。常见的异常表现有如下几种。

[1]若婴儿出现烦躁、好哭闹、面色赤红,口唇干燥,这是发热的表现。

[2]小儿阵发性屈脚哭闹或打滚,喜俯卧位,好用手按腹部,大多是腹痛。

[3]小儿用头剧烈碰人或物,或尖叫、摆头,或用手打头部,大多是头痛。

[4]小儿思维迟钝,常感疲倦,对活动、爱好和与他人交往缺乏兴趣,不感愉快,常为儿童抑郁症的信号。

[5]小儿两眼凝视,意识不清,并伴有肢体抖动,常是惊厥的先兆。

[6]小儿嗜睡、呕吐、脖子发硬,是脑部疾病的先兆。

6.观指纹判别法

小儿诊病有很多方法不同于成人,望指纹诊病具有其独特之处。中医诊病认为小儿脉部短小,不好切脉,是凭辨识虎口食指纹的形与色来诊断疾病的。指纹是指食指掌侧面,靠近拇指一侧的浅表小静脉。也就是说浮露于食指挠侧面可见的脉络。由于小儿皮肤嫩,脉络易于暴露,指纹较为明显,故对5岁以下的小儿常结合指纹色泽与形态的变化进行辅助切诊,以了解病邪的性质、正气的盛衰、病证的深浅轻重等。(1)指纹三关:中医将小儿食指三段关节称为“虎口三关”。即风、气、命三关,简称三关。食指自下而上第一节称为“风关”,第二节称“气关”,第三节为命关。(2)观察指纹的方法:抱小儿朝向自然光线,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直孩子的食指,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按。推按数次之后,便可使纹络愈推愈明显,很容易观察。(3)正常指纹的色泽:正常小儿指纹红黄相间,隐隐不显,不浮露出“风关”以上。(4)指纹色泽异常所表示的疾病:

[1]色泽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

[2]色紫红者,多为热证。

[3]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

[4]纹色浅淡、脉纹极细者,多属虚证。

[5]纹色深浓,脉纹粗大者,属邪盛病重。(5)脉纹长短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中医有这样几句歌诀:“同关轻、气关重,到了命关病更重”。

[1]指纹在风关之内者,说明孩子的病很轻。

[2]指纹入气关者,病就重了,切不可大意。

[3]指纹达命关者,病情更重。

[4]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预示病情危重,需及时送医院抢救。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指纹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多,指纹的青紫就愈明显。因而在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孩子,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也变浅。因此说,观指纹诊病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当然,还要结合其他诊法,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7.听啼哭声判别法

婴儿一出生,就会发出哇哇的哭声,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同的哭声能表示婴儿的健康状况,还能表示不同的意向要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婴儿的“哭”可分为生理性哭和病理性哭两大类。(1)生理性啼哭

生理性啼哭是婴儿一种本能的正常表现,其特点是:哭声宏亮,面色红润,眼睛有神,脉搏有力,食欲正常,不伴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抽搐等。生理性啼哭是一种有益的全身运动。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哭声也是向父母表达的语言和要求,下面列举几种:

[1]饥饿性啼哭:哭声一声紧似一声,或者哭哭停停,啼哭间隙有吸授欲食的吸吮动作,这就是饥饿性啼哭,做妈妈的应及时喂奶。只要吃了奶,孩子便会满足地玩耍或安静入睡。

[2]口渴性啼哭:婴儿的哭声不如饥饿时那么宏亮,如果常用奶瓶喂水,小儿会头颈不转地吮吸小嘴或张口等待,如果不及时喂水,还会再哭一会,停下来重复以上动作。

[3]睡眠不足性啼哭:当周围有噪声或其他干扰使孩子不能入睡时,哭声变大并连续不断。当孩子困了入睡前哭声比较低,经常抱打入睡的小儿,困了想入睡时,只要抱起来哭声也会停止或变小。

[4]撒娇性啼哭:哭声时高时低,但无眼泪,有时还发现“咳咳”声,与此同时还手舞足蹈,或左顾右盼,这是向父母撒娇,表示要人抱,要人与他玩。

[5]外界刺激性啼哭:表现为啼哭音调正常但无规律,有心的母亲此时应查看是否尿布潮湿,或臂部、腋窝、大腿根部皮肤糜烂。另外,还要注意皮肤是否被针刺着、扎着,衣着、雄褓是否过紧、过薄或过厚等等。

[6]惊吓性啼哭:当孩子听到刺耳的怪声或惊吓,会突然“哇哇”地尖声大哭,浑身乱动,也应注意婴儿的手脚被什么东西卡住,或被蚊虫叮咬,或耳道里、鼻子里进了小虫等异物,只要除了刺激因素,哭声便会停止。(2)病理性啼哭

病理性啼哭常由于婴儿身体有病或某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不适所致,其特点大多表现为突然剧哭,哭声急,音调高,类似尖锐刺耳的呼叫。也可出现面色苍白,两手握拳,四肢屈曲。常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或某些疾病引起:

[1]引起腹部疼痛的疾病:如急性肠道炎症、肠道寄生虫病。消化不良、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此外,还应观察孩子有无呕吐、腹泻等表现。

[2]急性扁桃腺炎:常因咽喉疼痛哭闹不休,常伴有发热、不吃奶,夜间啼哭加剧。如观看孩子咽部,会看到扁桃腺肿大或有脓点。

[3]感冒发烧:多因头痛、鼻塞、周身不适引起。哭的声音正常,但烦躁不安,怎么哄也哭,哭时如伴有喘鸣声,应警惕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或肺炎。

[4]口疮:哭叫拒食,一含乳头就哭,流口水,如观察口腔,可见口腔粘膜充血,有溃烂的溃疡面。

[5]耳朵方面的疾病: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症。表现为哭闹不安、发热、摇头擦耳,手抓耳朵。如观察耳道内有时会有分泌物流出,手压孩子耳廓时哭声更剧也说明耳朵有病。

[6]既虫病:常在睡前哭闹,烧虫多在婴儿入睡前从肛门处爬出刺激肛门处引起搔痒。有时可从肛门处看到像白色线头一样的晚虫,民间称线头虫。

[7]婴儿湿疹:哭声既强烈而又烦躁,且不停地在接触物上磨擦,应注意观察孩子躯干、四肢有无湿疹。

[8]消化不良、积食腹痛常引起啼哭不止,骚动不安。

[9]营养不良:此类孩子哭声无节奏,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且有较长时间的间歇现象,面色黄瘦。

[10]排尿时啼哭,应警惕尿道口有否炎症,如有炎症时尿道口发红。

[11]大便时哭,注意大便是否干燥,是否带血,是否因大便干燥使肛门裂伤疼痛引起。

[12]佝偻病引起的啼哭常为夜间啼哭不止,脾气暴躁,并且有夜惊或多汗的现象,症状明显者还可有头发稀疏、因门大、鸡胸、蛙腹等现象。

[13]如不能观察孩子有哪方面的疾病,只是哭声细弱无力,继而不哭不动不吃,体温不升,常常是病情严重的征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14]屏气性发作:其表现是婴儿每遇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闹,几秒钟后就颜面青紫,眼球上翻,重则全身强直或短暂抽搐,每次大哭后屏气,轻者持续半分钟,重者不过三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民间称这种现象是哭背过气了。屏气性发作多见于神经质的小儿,是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官能症,发病年龄为三个月至四岁之间,一般到两三岁后自然停止,不需治疗。只是平时注意对婴幼儿精神上多给予体贴和关怀,则可减少或避免其啼哭。

总之,根据以上对啼哭的观察方法,可以提示孩子是否有病了,当然还应根据其他检查手段和方法进一步诊治与治疗。

8.观睡觉判别法

正常情况下,小儿睡眠时,一般是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有时小脸蛋上会呈现出各种表情。但是,当孩子身体健康发生异常或患病时,睡眠就会出现异常情况。父母只要掌握观察的方法,留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疾病,以便及时治疗。常见的睡眠异常有以下表现:(1)发烧与睡眠:睡觉前烦躁、哭闹、易惊醒,入睡后全身干涩、面红、呼吸粗糙而且快,脉搏比平时快。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或已有发烧。(2)狗倭病与睡眠:常在入睡后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并伴有四方颅,出牙晚或因门关闭迟缓。(3)入睡后两颧、口唇发红,口渴喜饮,或手足心发热,撩衣蹬被,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4)消化不良、胃有宿食的睡眠表现:入睡后翻来复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应以健脾、消食、导滞为主。(5)睡眠时哭闹不停,时常摇头,用手抓耳,有时还伴有发烧,提示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患了中耳炎。(6)受惊吓后睡眠表现:入睡后四肢突然抖动,“一惊一乍”,即猛地抽动一下。(7)入睡后磨牙,即上下牙齿磨得“咯咯”响,亦称之为夜间磨牙症。磨牙症与肠道寄生虫有关,还与牙颌畸形有一定关系。此外,也有少数孩子因为有精神创伤或情绪不稳定而引起夜间磨牙的。(9)熟睡时,特别是仰卧睡眠时,鼾声隆隆不止,张口呼吸,且逐渐出现面容呆笨、鼻梁宽平之貌,这是因为扁桃腺肥大影响呼吸所致。(9)入睡后经常用手去抓屁股,而肛门周围又见到白线头样小虫爬动,这就是螃虫病。

9.观饮食判别法

观察孩子饮食情况,不仅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同时对营养、神经等全身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饮食:新生儿正常情况下每天吃奶6~7次,婴儿通常为4~5次,较大儿童则随年龄不同都有不同正常的食量,家长只要留心观察,是不难掌握的。(1)婴儿吃奶次数减少或不思饮食,或在喂食时发脾气,常是发热的先兆。(2)婴儿拒食或是吃食后即哭,流口水,可能是口腔内某个部位有炎症。应检查口腔有无溃疡。(3)小儿吃奶后出现溢奶,如无任何疾病症状,如无发热、无腹泻、睡眠良好、活动正常等,即属于生理性呕吐,这是由于喂养方法不当、吞入空气或吃奶后搬动过多等引起的。生理性呕吐一般不需治疗,只要查出原因,改进喂养方式,就可以使呕吐减少或消失。(4)婴儿食欲差,精神萎靡并伴有呕吐,说明有神经系统疾病。(5)母亲在喂奶时,如感觉到婴儿的小嘴有灼热现象,通常是孩子发热引起的,应及时给孩子量体温,注意体温变化。(6)当小儿吃奶后出现溢奶,同时伴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多属于病理性呕吐。病理性呕吐因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各种脑炎、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引起。

10.观大便判别法

《黄帝内经》说:“凡病必观其下”。意思是说根据大小便的情况可以观察人体的健康状况。小儿有病常可以从其粪便变化中显示出来,通过观察孩子粪便的性状和次数常常可以为发现某种疾病提供重要的线索。

新生儿出生后三四天内所排出的大便称为胎粪,呈墨绿色粘糊状。以后随着小儿主食不同,大便性质也有所不同。生后即采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大便渐渐转为金黄色软膏状,略带酸性。每天排便2~4次。

人工喂养儿(以牛、羊奶为主食)的粪便,一般呈黄色或土灰色,质地比母奶喂养儿粪便稍硬,略带腐臭气,每天排便1~2次。

混合喂养儿(母奶不足,加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的粪便比人工喂养儿多,一般呈黄色或褐色,质地软且臭气较大,每天排便1~2次。自食的幼儿的粪便与成人的粪便相似,一般为黄色成形便,但臭气较小。每天排便1~2次。

父母应当了解婴儿正常粪便的变化,就可以从小孩粪便的变化中发现异样,以便及时进行保健和预防。(1)饥饿便

量少,色深绿,有粘液,见于母乳不足的小儿。哺乳时或哺乳后常见小儿啼哭。有的家长看见粘液误认为是腹泻,于是就减少奶量,结果,腹泻反而加重。其实,只要适当增加奶量,腹泻即会好转。(2)颗粒便

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粪便呈颗粒状棕黄色,多为饮水过少,或在热天衣着过厚,婴幼儿出汗失水过多所引起。也有的是由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太少所引起。

[2]粪便似乳汁凝固的小块,有灰白或白色光泽,这是消化不良的先兆,要求喂乳要定时、定量。(3)粘液便

大便像鼻涕样,有的无色透明,有的颜色污秽,这是肠道粘膜发炎,要及时治疗。(4)血样便

[1]脓血便:主要见于小儿痢疾,大便呈血样状,可混有粘液,排便时哭闹不安,有里急后重现象,便后常不愿离开便盆,可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轻症每日排便数次,重症可有数十次。发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2]鲜血便:大便表面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可能为直肠息肉或肛裂。

[3]果酱样便:为血和粘液混合的红色粘陈样粪便,像红果酱样,有时为深红色的血水,并伴有阵发性哭吵,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这常见于肠套叠(2岁以下小儿最多见)。此外,果酱样大便,也可见于阿米巴痢疾。

[4]柏油样便:又称黑便,提示胃或小肠大量出血,应寻找出血部位和病因。

当发现小儿血性粪便时,除了考虑胃肠道疾病外,还应当想到以下几种可能,应给予鉴别。

[1]首先要检查乳母的乳头有无微裂出血,临床发现,婴儿排黑粪有很多是由乳母的乳头裂开出血引起的。

[2]父母应检查孩子口腔有无破损出血。因为这些血液被孩子吮吸入消化道后,就会排出黑粪。

[3]进食猪肝、动物血之后,粪便也会变黑。

[4]服铁剂补血药,粪便亦可变成黑色;服利福平,粪便可染成红色。

以上这些情况均不是胃肠道出血,应仔细鉴别。(5)泡沫便

粪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且含有多量食物残渣或完全未消化的食物,大多是由于进食多或食物中糖量过高所造成。这时应少吃糖,控制米面摄入,可喂些米汤、藕粉糊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减轻肠道负担。经饮食调整后,一般在1~2天内即可恢复。如果家中备有酵母片,可让孩子每天吃一粒,有助消化作用。(6)水样便

[1]蛋花样便:出现这种粪便为孩子消化不良。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排5-10次,且均为黄绿色水样带白色小块(系不消化的脂肪等)和粘液样粪便。调整的方法应控制食量,适当加喂含糖盐水或少量普通茶水。

[2]绿色絮状水样粪便:常在着凉或食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发生。如果大便次数每日达10次以上。一般表示中毒消化不良,须及早医治。(7)散乱便

外观的特点为一部分是成形便,一部分是腹泻便,这种粪便常见于营养失调或有感冒及麻疹等病的小儿。(8)糊状便

[1]粪便呈淡黄色稀糊状,不含粘液,每日3-4次。多为睡觉时腹部着凉引起。这时应采取保暖和减少食量的措施,或暂时少吃、不吃油脂食物和蔬菜,稍饮浓茶即可恢复。

[2]大便呈糊状,颜色较淡,若将大便放入水中,大便呈油样在水面上,这说明婴儿吃得太油腻,为脂肪消化不良。此时应调整饮食,吃得清淡一些。(9)豆渣样便

[1]新生儿肝炎大便呈淡黄色、灰白色豆渣样,皮肤及眼白黄染,小便深黄。

[2]一种为黄绿色带粘液的稀便,有时呈“豆腐渣”样,是一种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表现,称为霉菌性肠炎。多见于体弱、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婴儿。患此病的孩子多同时患有鹅口疮。(10)稀便

稀便若呈深绿色,含纤维较多,则是因吃蔬莱过多所致。若是大便量多、不成形、淡黄或深黄色、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有恶臭的粪便,则是因进食太多所造成的,应减少其食量。(11)于硬便

多见于便秘症。粪便干结而坚硬,量少,表面偶尔带有少量粘液或血丝,可以几天排便一次,排便时常伴有哭闹或用力的“吭吭……”声。便秘产生的原因与摄入的食量、饮水量、纤维性食物的多少有关,也与摄入的蛋白质、钙质含量偏高有关。应适当减少食物中蛋白质、钙质的含量,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等含渣和纤维的食物,并在两次进食的间隔内喂一次稀释过的果汁、糖开水或果泥等,这些办法可使粪便恢复正常。对便秘比较严重的幼儿,往肛门内挤进一些开塞露可帮助排便,可加喂蜂蜜水60~70ml,或植物油5~10ml,熬热冷却后口服。(12)脂肪便

粪便呈灰白色,糊状或液状,外观如奶油,具有油光色彩,可在便盆中滑动,有腐臭,这是由胰腺功能障碍,胰脂酶分泌不足,食物中的脂肪不能吸收所致。(13)肥皂样便

大便颜色像蛋黄色或接近白色,有的好像石块,这表示食物在肠内发生腐败。在孩子食蛋白质比米、面、淀粉类食物多的情况下,容易排肥皂样便。此时可增加一些糖类食品,如蜂蜜、白糖等。

11.观排气判别法

排气即放屁。细心的父母,如能注意到孩子肛门排气的变化,是观察和了解孩子消化道功能和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注意排气的有无、排气的频率、排气的气味,即可了解到孩子的食量是否适中,品种是否适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是否正常。这对正确指导孩子的饮食起居、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儿肛门排气,一般可分以下几种:(1)无排气:如孩子吵闹不安或表现出腹部阵阵作痛之状,腹部有肠形蠕动,但始终不排气,也无大便或伴有呕吐,应考虑肠梗阻的可能,要及时就医,且莫延误诊断与治疗。(2)臭排气:呢逆或排气不断,并有酸臭,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如果是婴儿,应减少奶量,加喂开水;如果是幼童,应该减少食量,特别饲减少脂肪、高蛋白类食物。(3)空排气;即断断续续不停地排气,但无什么臭味,多为胃肠排空后,因饥饿引起的肠蠕动的增强(常听到阵阵的肠鸣音)而造成的,这种情况提示父母注意,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4)多排气、多粪:常因吃了山芋类食物,或多食了蚕豆、豌豆之类的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山芋等淀粉食量,增加蛋白质、脂肪类食物,否则将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12.观尿液判别法

孩子的尿液对反映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的价值。某些疾病可以通过尿液变化来做出大致的判断。

小儿正常尿液为淡黄透明。

小儿异常尿液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黄色尿

如果饮水少,天气热,汗液挥发多,体内缺水可致尿色加深如茶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如尿色似豆油,多为黄疽引起,常见于急性黄疽性肝炎、胆道梗阻性疾病。(2)红色尿

提示泌尿道某一部位有出血,且常在患急性肾炎、尿道结石。肾结核或肿瘤时发生。(3)棕色尿

色似酱油,为溶血性贫血所致。(4)白色尿

提示可能丝虫病或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脓尿。

孩子在两岁前,尿频是生理现象,不是病。如果小儿患了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膀胱炎、膀脱结石、尿道口炎等,除了尿频外,还可出现“尿痛”,即撒尿时尿道或小阴茎里面疼痛,孩子往往表现为撒尿时哭闹或用手握住阴茎。

遇有上述情况,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第三章 皮肤

1.痱子

痱子在儿童中屡见不鲜。是由于汗液排泄不畅引起的汗腺周围发炎。大都发生在大汗以后,尤其夏季最多。患者为肥胖的婴儿或儿童。(1)症状表现

多发生在夏天炎热潮湿的季节。小儿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躯干、大腿内侧,肘窝处居多。

[1]晶痱(俗称血炉子):常见于新生儿,或儿童突然大汗暴晒之后。表现为散发或簇集的直径1~2mm或更大的含情液的表浅疮疹,易破。分布在前额、颈部、胸背部及手臂屈侧等处。多于1~2日内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状鳞屑。

[2]红痱子(红色干疹):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是汗液储留在真皮内发生的。突然发病,迅速增多,多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疤疹,散发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脸、颈、胸部及皮肤皱折处,痒、灼热和刺痛,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后则症状加重。

[3]脓痱子:是以孤立、表浅与毛囊无关的粟粒脓疮为特点。多在皮肤皱折处发生。(2)预防措施

应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温水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多撒些爽身粉、扑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碱性肥皂。宜穿宽敞单薄、纯棉布料衣服。(3)治疗措施

[1]选用各种痱子粉,涂于患处。那子粉是以滑石粉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还可加入0.1%薄荷及1%樟脑。

[2]选用各种止痒剂,如氧化锌,石炭酸及石灰水等。

[3]35%~70%酒精涂擦对轻型炸子也有一定效果。

忌用各种油膏。因油膏可使皮肤浸软影响毛孔呼吸妨碍汗液蒸发。

2.湿疹

湿疹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病儿往往由于吃了鱼、虾、牛羊肉、鸡蛋等致敏食物引起。婴儿湿疹的发病率是由于病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某些外在因素如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亦可引起湿疹或加重其病情。(1)症状表现

严格说来有婴儿湿疹和儿童湿疹之分,婴儿湿疹大多在生后1~3个月,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很快变成丘疮疹及小水疮,疮破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痴。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也称卫星疹。急性湿疹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疹为色素沉着,皮肤变粗稍厚,个别的呈苔癣样化。儿童期所见湿疹大多为干型,或由婴儿期迁延未愈的病例转变为慢性病变。皮疹主要表现为较大、较隆起的棕红色丘疹和粗糙而带屑的棕褐色苔癣样变,可发生在四肢伸侧,肘窝、胭窝等处。(2)治疗措施

应查找诱发因素,除去致病因素。可采用全身、局部综合治疗。

[1]调整饮食:首先喂哺适量的食物,保持正常消化。如怀疑牛奶过敏可较久煮沸,使其蛋白变性,可减少致敏物。亦可用羊奶或豆浆代替牛奶。如怀疑蛋白过敏,可单吃蛋黄。喂奶的母亲可暂停吃鸡蛋。

[2]药物治疗:抗组织胺类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混合或单一使用。这些药有镇静、止痒、脱敏的作用。如局部有感染或者淋巴结肿大,应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3]局部治疗:急性期皮肤有水癌和渗出液时用1%~4%硼酸溶液湿敷;或用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外涂15%氧化锌软膏。当红肿渗出减少以后可每日用温水洗澡1次,或用1%~4%硼酸液外洗,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外涂维生素B。软膏,均有止痒消炎作用。(3)验方

内服药:以清热凉血为主。

处方:生地9g,青黛3g,败酱草15g,紫草3g,马齿觅9g,荷叶6g,地肤子9g,土裁等9g。

外用药:青黛粉3g,黄柏粉9g,以香油调匀外涂,每日1~2次。

3.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在儿童中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盛痒,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有急慢性之分,儿童多患急性等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有:[1]药物:抗生素、磺胺类;[2]食物:鱼、虾、蟹、肉、蛋、乳等;[3]昆虫叮咬刺螫;[4]吸入过敏原:如花粉、羽毛、化妆品等;[5]感染;[6]物理因素:摩擦、冷热、日光等;[7]遗传因素等。(1)诊断要点

父母根据孩子皮肤的表现诊断比较容易。孩子皮肤癌痒,随即出现风团,或有的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色为淡红,大小和形态不一,数目不定,或互相融合成片。风团出现快,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24小时可消退,少数持续时间可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或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剧痒而影响睡眠。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不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小儿常因感染引起本病,若反复发作达数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养麻疹。(2)治疗措施

应尽力寻找和清除病因,避免再发。

[1]局部涂抹止痒洗剂,如炉甘石洗剂。

[2]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0.35mg/kg分3次,苯海拉明2-4mg/kg分3次。

[3]中医疗法:

风热型(急性等麻疹):发病急骤,风团泛发一身,颜色鲜红,自觉灼热,剧烈病痒,或伴发热。

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浮萍等。

中药处方:银花9g、连翘9g、防风9g、芥穗6g、蝉衣6g、白藤皮9g、紫草9g、水煎服。

风寒型(慢性等麻疹):皮疹反复发作,疹块色淡,遇冷即发。

治宜:疏风散寒,利湿。可选用秦充丸、通宣理肺丸。

中药处方: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柴胡9g、白茫6g、白藤皮9g、地肤子9g、黄柏9g,水煎服。

[4]饮食疗法:

风热型:薄荷白薛皮饮:薄荷3g、白藤皮10g,沸水浸泡代茶。浮萍银花饮:浮萍6g、金银花10g,水煎代茶。风寒型:荆芥蝉衣饮:荆芥3g、防风3g、蝉衣3g,水煎代茶。

4.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小儿常见病,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而引起的,主要病变为侵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为成群的水疮。自觉有灼热及痒感。该病毒存在于病人,健康带菌者的水疙疙液、唾液及粪便中。其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被唾液污染的餐具而间接传染。(1)诊断要点

[1]皮肤局部发痒或有灼热感。

[2]继而出现轻度水肿性红斑,在其上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圆锥形水症,几个或十几个水疮成群分布常为一簇,也有2~3簇的。

[3]水疱壁一般较厚,不易破裂,逐渐干燥结痴,痴脱落后局部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约一周左右。

[4]本病容易在同一部位或邻近部位多次复发。(2)预防措施

父母帮助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及室内卫生,患病时不要用力搔抓,平时加强体格锻炼,不断提高机体抵抗力,不要接触病人,衣服被褥宜在阳光下曝晒。(3)治疗措施

本病系自限性疾病,大多可自愈。其在家中的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预防继发感染和控制复发。

[1]3%阿糖胞昔冷霜或5%无环鸟昔霜外擦。

[2]面部疗疹可用1%~4%硼酸溶液湿敷。

[3]外用白降汞软膏或金霉素软膏。

[4]有条件者可采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

[5]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

5.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蛛蜘疮”,“缠腰龙”。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它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症状特点为成簇的水疮,沿一侧的周围神经或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由簇成带状,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就是根据它这一特点而得名的。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1)诊断要点

[1]多数儿童于发疹前1~2日有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痛。

[2]受病毒侵犯的脊神经支配的皮肤范围有感觉异常,如局部灼热、痒及疼痛。

[3]皮肤损害:皮肤上出现成簇小米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成水疱,内容物为透明澄清液体,疱壁紧张、发亮,绕以红晕,成簇的疱疹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

[4]神经疼痛症状:一般于疱疹出现后,神经痛症状加剧,一般在发病后2~5日内,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约2~3周疱疹的内容液逐渐由澄清转为混浊化脓,或部分破溃,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痴,痴脱而愈。(2)治疗措施

[1]外治法:

外用炉甘石味哺西林洗剂,有止痒及预防感染的作用。

用2.5%金霉素甘油外擦。

如有感染,可用新霉素溶液,0.1%雷吠奴尔溶液,1%~4%硼酸溶液湿敷。

中药:雄黄6g,寒水石6g、生白矾24g,调成水液,振荡后外用。

[2]内治法:

吗啉呱:小儿50-100mg/次,每日2-3次。

维生素B肌注。12

疼痛明显者可服去痛片。

[3]中药治疗以泻肝、清热、凉血、利湿。处方:龙胆草9g、柴胡6g、连翘9g、桅子6g、生地9g、赤芍9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6.脓疱疮

脓疱疮又称黄水疮,为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它具有传染性,自家人可互相传染,常在幼儿园、托儿所、学校儿童中流行。病原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亦可为混合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季闷热天气,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常有接触史,或先有痛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等。一般一周左右脱痴渐愈。(1)诊断要点

临床上分为大癌型脓疮疮和脓痴性脓疮疮两型。

[1]大疤型脓疱疮:由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最初表现为少数散在的丘疱疹或水疱,约米粒到绿豆大小,在1-2月内迅速扩大成脓疤。自觉病痒,此疮内含有大量细菌,传染性很强。脓疤逐渐数目增多,易破裂,破后露出糜烂面,形成黄色厚痴。

[2]脓痂性脓疱疮: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包括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最初症状为红斑点,迅速发生薄壁水疮,进而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疮破裂后渗出液干燥结成深灰绿色胺痴,痴不断向四周扩大,与邻近皮损互相融合;自觉痒,常常伴发淋巴结炎。此型好发于颜面、口周围、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暴露部位。脓疱疮部位较浅,愈后不留瘢痕,但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约1/3病例可引起急性肾炎,一旦孩子患有脓疱疮,应予以重视。(2)预防措施

主要是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勤洗澡、换衣服及剪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发病后及时隔离,避免相互传染。衣服、被褥经常洗晒、消毒。(3)治疗措施

[1]全身疗法:如皮损面积大,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可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头孢氨苄、螺旋霉素等。

[2]局部疗法:如皮损稀少,无井发症状,采用局部疗法。即将水疱或脓疱用消毒液洗破,然后涂消炎药,常选用雷佛奴尔氧化锌软膏、1%龙胆紫溶液、炉甘石味哺西林洗剂等。

[3]中药秘方:

处方1:地肤子30g、黄柏30g、芒硝50g。

用法:共研细末。先用地肤子209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撒上药粉,每日2次,一般敷药2~3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5天后可以结底痊愈。

处方2:用于脓痴性脓疱疮。

青黛150g、黄柏120g、薄荷10g、冰片6g、黄连45g、硼砂60g。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香油伴成糊状。患处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敷药膏,覆盖消毒纱布。隔日换药一次,一般2~4次即可治愈。

7.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当儿童的皮肤有破损时,细菌多由皮肤破损处侵入机体,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小腿溃疡、外伤和挖鼻以及咽、鼻部炎症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1)诊断要点

在家庭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发病较急。先有前驱症状:全身不适,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有灼热。甚至可有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瘤,迅速向四周扩大。儿童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是小腿丹毒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并发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有的可并发急性肾炎。丹毒好发于小腿及面部,婴儿好发于脸部,单侧分布,发生于面部常可波及对侧。全身症状和皮肤肿胀在4~5日内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变成褐色,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

有条件时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2)预防措施

父母及老师应经常教育儿童养成良好清洁的卫生习惯,不乱挖鼻孔、掏耳朵及抓伤皮肤,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患者有脚癣、痛痒性皮肤病应积极治疗。(3)治疗措施

[1]抗生素:目前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很多,以青霉素疗效最好,肌内或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常用大剂量,要由医生掌握。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需坚持用药2周左右。磺胺药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2]局部治疗:让儿童卧床,患肢抬高。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待炎症减轻,可外敷化毒膏或鱼石脂软膏。

[3]中药治疗:

处方:茯苓15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5g、车前子15g。

服法:水煎,每天2次,温服。

中医认为本病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所以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治疗原则,可选用连翘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等。

8.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主要发生于儿童,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皮肤粘膜引起的皮肤病,往往在公共浴池及游泳池内被传染。疣的特点为蜡样光泽的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1)诊断要点

潜伏期2-7周。基本皮肤损害是圆形丘疹,米粒大到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珍珠色或正常肤色,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韧,后逐渐变软,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数目不定,有群集倾向,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好发于面、眼睑、躯干及生殖器部位。一般经过6-9个月即可自行消退,亦可持续3-5年,愈后不留搬痕。(2)治疗措施

[1]挤疣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适于数目少者。先将疣及周围皮肤用75%酒精消毒,然后用粗针或血管钳夹挤,挑出软疣小体,然后外涂25%碘酸。

[2]碳酸烧灼法:适于数目多者。取90%碳酸,以小棉棒蘸少许碳酸点于疣体上,每周1次(注意保护眼睛,切勿溅于眼内),3-4次可望痊愈。

9.头癣

头癣在儿童当中很常见,男孩多于女孩。头癣是由于真菌感染头皮和毛发所致的疾病。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在家庭和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中,因互戴帽子、乱用头巾。共用卧具、梳子及理发推子等而互相传染。有时也可由接触患癣的猫、狗而感染此病。医学上根据本病的病原菌不同分为黄癣、白癣、黑癣三种。黄癣:俗称“秃疮”或“痴痢头”;白癣:亦称“柱毛癣”,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儿童集体单位中流行;黑癣:亦称黑点癣,多见于城市,儿童和成人均可患此病。三种头癣诊断虽有不同,但治疗和预防办法相同。

下面分别叙述三种头癣,以便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1)诊断要点

[1]黄癣:最初表现为毛发根部皮肤发红,上顶小脓疮,干后结黄痴,逐渐增厚呈圆形,中心凹陷,有一头发穿过,边缘翘起,黄豆大小,有如碟形,即为黄癣痂,具有传染性,若除去黄痂,基底为鲜红色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愈后留有萎缩性摊痕,可造成永久性脱发。

[2]白癣:多为儿童期患病,青春期后可自愈。白癣初起为白色鳞屑状局限斑片,其上头发灰暗,病发多在出头皮2-4厘米处折断,外围白套,称为菌鞘。病发松动容易拔掉,愈后不留搬痕。白癣开始发展较快,3-4个月后进入静止期。

[3]黑癣:初起头皮为小片鳞屑小斑,小点状分布,因毛囊被破坏,故愈后留有摊痕。病发长出头皮就断,留下黑芝麻屑样小点,断发易被忽略,需仔细检查,黑癣发展缓慢,若不子治疗,可迁延至成人。(2)预防措施

头癣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首先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家长和老师应了解预防办法。为孩子洗头时应注意留心观察。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孩子或家庭中有头癣患者,其衣、帽、枕、被等物应采用晒、烫、煮、蒸、浸泡等消毒措施。所用过的理发工具应采取刷。洗、泡等措施。(3)治疗措施

[1]拨发治疗:对面积小、少量损害可用人工拔发治疗(面积在五分硬币范围以内,损害不超过三处者)。

[2]灰黄霉素:剂量每日10~15mg/kg,分2次口服,连续2~4周。

[3]局部治疗:可用5%硫磺软膏,2%碘酊,3%~5%克霉唑霜,任选一种,每日擦患处1~2次,持续5~6周。复方硫磺乳膏洗头,每日1次,并坚持每周理发1次。

[4]中医秘方:

铜绿9g、雄黄9g、轻粉6g、枯矾30g、梅片1.5g、松香15g、樟脑60g、官粉30g、漳丹60g、黄蜡60g。

制法:将上十味药共研细面,用香油半斤熬开。先下黄蜡,离火后下药面成膏。用法:涂敷患处,敷后稍有刺痒。

疗效:3~4次见效,继续治疗可痊愈。

10.疥疮

疥疮俗称千疮,是由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表层内的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农村较为多见,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中流行,危害极大。疥虫离开人体能生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1)诊断要点

疥虫的习性是喜欢侵犯手指缝、手腕屈侧、肘窝、阴部、腹股沟、大腿内侧、下腹部、腋部、脐周等处,重者可遍及全身,唯独头面和掌路处不受累,但婴幼儿面部可由患疥疮母亲的乳房部及其保姆的手或衣物等接触传染,掌、路也可波及。皮肤的表现以丘疹、疙疫和脓疮为主,常表现为湿疹样病变或脓皮样病变。疥疮的丘疹呈淡红色,针尖大小,系幼虫钻入皮肤所致。数目不定,可密集成群,亦可散在分布,彼此不融合。有时继发感染成脓癌。隧道为灰白色或与肤色相同的弯曲,稍隆起,约5~15毫米,由疥虫在角质层钻行而形成的。

疥疮患者自觉剧痒,尤以晚间加重。影响睡眠,是因疥虫分泌的毒素刺激皮肤引起的。(2)预防措施

教育儿童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澡及换衣服,在托幼机构或学校及家中发现患者,应立即隔离,及早治疗。病人的衣袜、被子应煮沸消毒,不能煮沸的衣服要在阳光下曝晒,不和病人同住,避免传染。(3)治疗措施

选用5%~10%硫磺软膏(小儿用3%~5%)、25%~30%苯甲酸节酯乳剂、优力肤霜、疥宁等1~2种外擦全身,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2~3天,第3~4天洗澡更换衣服、被褥、床单等卧具,并均需煮沸消毒或曝晒。2周后如有新皮疹出现,说明治疗不彻底或有新的感染,则应继续同前治疗。家中有疥疮患者要同时进行治疗。

11.蜂、蝎螫

蜂有多种,常见的有蜜蜂、黄蜂和土蜂。蝎子称为毒蝎。蜜蜂螫人以后,毒刺折断,留于皮内;其他蜂螫以后,刺则不断。蜂。蝎螫毒刺刺入人的皮肤以后,毒腺中的毒素通过毒刺注入皮内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1)诊断要点

[1]病史:被蜂或蝎子螫伤史,发病急,儿童哭闹不止。

[2]临床表现:皮肤被蜂或蝎刺螫后立即感到灼痛和刺痛,很快局部红肿,发生风团,刺螫处有小出血点,或有水疮,如多处被螫,表现为大面积的肿胀,有时可引起组织坏死,偶可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严重者可发生畏寒、发热、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虚脱、肺水肿、血压下降,心脏及呼吸麻痹等严重全身症状,可于数小时内危及生命。(2)预防措施

应教育儿童不去捕捉蜂或蜂巢,以免蜂被激怒而刺螫人。居住院落的儿童,夏季不要往黑暗角落乱坐乱摸,以防蝎子螫伤。(3)治疗措施

儿童被螫后首先要检查伤口,有无毒刺残留,如有断刺可用镊子拔出,然后用拔火罐或用吸奶器吸出毒汁。

伤口周围皮肤外擦3%~10%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

用1%普鲁卡因溶液2~4ml在螫伤近端或周围作皮下注射,止痛效果好。(4)验方

[1]鲜马齿克或夏枯草捣烂后敷患处。

[2]白矾、半夏各30g。

用法:研极细末,用好蜡调敷伤处。

12.脓痂疹

炎夏里,皮肤病增多,特别是皮肤的细菌感染。而表浅皮肤感染中最常见的就是脓痴疹。

脓痴疹分两型。一为有浓稠结痴的,主要由链球菌引起。一为水疱状,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而两种菌混合感染者亦常见。(1)接触传染性脓痂疹

[1]临床表现:典型者是在皮肤擦伤处或蚊虫咬伤处,先有红色的丘疹,而后有短暂的水疱或脓疱,很快地就形成结痴。此结痴稠、蜂蜜样黄色的痴皮。如将痴皮移去,可见红色的底面,而有琥珀色混浊的分泌物。脓疱破裂时,若脓液碰到周围正常皮肤,可滋生新的病灶,称为自体接种。此病灶大小,由数毫米到1、2公分大,病灶本身不痛、不养,所以常在一、两个礼拜以后,因为局部淋巴腺肿痛才去看医生。其侵犯部位,多在暴露的地方,像四肢、脸、头,但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很少有发烧或全身症状。

[2]流行病学:主要在小孩发生。流行季节是温热多湿的时节。

[3]原因:主要是A群链球菌在皮肤受伤处感染。偶有葡萄球菌跟进混合感染。

[4]诊断:多半典型,不必作细菌学检查。除非[1]家里多人感染。[2]有危险传给其他兄弟。[3]范围较大的感染。[4]诊断不确定时。

[5]、治疗:四肢有一、两粒病灶者,只要移去痴皮或加擦抗生素软膏,注意局部卫生,会自己痊愈。但研究显示,投子全身性抗生素比局部涂敷药膏要有效。口服盘尼西林或红霉素十天,可使病灶很快痊愈,同时避免浸人深组织引起丹毒或蜂组织炎;另方面亦可避免传给家中其他人。

[6]愈后:一般愈后良好。有少数演变成急性肾丝球肾炎。某些特定族的链球菌像Redhake Strain,type49,type2,555631等,较易引起肾炎。据统计,如果感染Nephrito-ge euicstrain引起肾炎的机会大约10-15%,而中间相隔约3周。(2)水范性脓病疹

[1]临床表现:此型是在原本正常的皮肤上出现0.5到1公分大小的表浅水疮,大概3-6个水疮成群聚着。水抱着来多半松软,偶有紧绷的。易于破裂,流出摇拍色液体或浓汁,破裂后只有一层薄薄的油漆样结痴覆盖或没有结痴。此与链球菌者不同。较不会有局部淋巴腺炎。大小孩多出现在四肢部位,新生儿则好发在会阴、肚脐周围。

[2]流行病学:易在婴儿室造成小流行。与洗手卫生有关。

[3]原因:几乎一成不变是葡萄球菌,特别是Phage group,type71。因可放出溶解上皮毒素,会将上皮细胞之细胞间隙结构破坏。

[4]诊断:抽取泡液作抹片检查,可见多形核白血球,革兰氏阳性球菌,抽出液作培养亦可知。

[5]治疗:抗生素口服十天。但是在新生儿或两三个月内的小婴儿或是有严重慢性病等免疫方面有问题者,可能须在医院内由静脉或肌肉给予抗生素7-10天,以测安全。

13.小儿异位性皮肤炎

(1)什么叫做异位性皮肤炎?

所谓异位性皮肤炎,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炎,因为罹患此皮肤炎的小孩体内很容易产生多量特殊的抗体来对付各种不同的过敏原,以致于常发生各种的过敏现象,而异位性皮肤炎是其中过敏的一种。(2)异位性皮肤炎既是一种过敏的病,它也可能和其他过敏性的疾病并发吗?

是的,这类小孩通常会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并发,如气喘。花粉热(咳嗽)、过敏性鼻炎(打喷嚏)过敏性结膜炎(眼睛发痒)等,常合并发生于同一人身上。(3)异位性皮肤炎跟遗传有关系吗?

有的,根据统计显示,大约70%罹患此皮肤病的小孩,在亲属中也常有人带着类似的过敏体质。(4)异位性皮肤炎的小孩通常在多大时发生皮肤症状?

异位性皮肤炎的发作,有些是在婴儿期(大多在第2个月到第6个月)有些是到儿童期才发作,甚至有一部分很稀少的人到了年纪很大——超过50岁后才发生的。(5)异位性皮肤炎的皮肤,有那些症状及特征?

在婴儿期发生的皮肤症状,通常是由脸上先发生,但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先发生,然而通常是不侵犯颈部的。而常有小孩开始会爬时,因为磨擦的关系,就常在膝部伸侧发生红疹,这些红疹子有时是一颗颗分开的,但有时又多颗聚集在一起,看起来好像疹子里面有水的样子,因为剧痒的关系,常被小孩抓得“流汤”,甚至有时加上细菌感染后又会有淋巴腺肿大的现象。

而在小儿期发生的皮肤症状和部位就又不太一样了,它会发生在手肘及膝部的弯曲处,或在颈部、手腕和脚踝处,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些特殊的部位,原因则不太清楚,而此时发生的皮肤症状常不是一颗颗存在,而多半是皮很厚而多皱纹状。也因为很痒的关系,皮肤常会被抓搔得流血。(6)罹患此皮肤病的小孩多不多?

此皮肤病的罹患率有的国家报告仅达“全人口”的2%,但有的则高达20%,可见此病发生率不算低。(7)罹患异位性皮肤炎的小孩,是否会罹患其他皮肤病。

是的,此类小孩的皮肤常是很干燥,而且常会并发鱼鳞鲜、毛囊角化症,以及常会发生药物过敏、荨麻疹(风疹块)等皮肤病,对蚊虫蚊伤也会容易起激烈的反应而肿得很大一块。另外手掌的纹路也比一般人细而多。(8)异位性皮肤炎的发生和食物是否有关系?

对于这问题现在仍有争论的。例如有人认为牛奶不宜喝。不过在德国有人主张却不一定要绝对禁止,这个要看个人的反应如何决定了。然而是有很多小孩对“柠檬汁”常会有过敏反应的,此时就必须禁止。(9)异位性皮肤炎的小孩在接触物品及穿着衣物上须注意些什么?

此类小孩在穿着上,最好避免穿由动物毛所编织成的衣物,例如羊毛衣、兔毛衣等,太粗糙的衣服如牛仔裤等,也最好避免,毛毯、毛沙发等都最好别接触。最好是穿用棉质衣服较好。(10)此类小孩的皮肤特别干燥,在生活上是否须注意什么?

因为皮肤干燥,所以最好少接触水,因为水留在皮肤表面常会更容易蒸发,尤其太热的水容易蒸发而造成更干燥的皮肤,所以游泳后必须马上擦干皮肤。而且也不用经常洗澡,肥皂更是必须小心使用,最好少用,若要用肥皂,也最好使用内含有“润滑成分”的肥皂才好。另外平日也要少接触到油脂类、油垢物、清洁剂等,在职业选择上也必须避免常碰水的行业,如洗相片、理发业、洗碗筷及修理汽、机车等。

[1]一般保养品使用上须注意些什么事项?

此类小孩很多会对羊毛脂产生更严重的皮肤反应,所以像含有羊毛脂的油脂性保养品就必须小心使用,另外,此类小孩不宜擦拭太油腻的油膏,因为如此一来很容易使得皮肤毛孔阻塞,而加剧皮肤症状。

[2]此类小孩的皮肤容易受到细菌及滤过性病毒的感染吗?

是的,由于抓痒的关系,皮肤受伤害后就更会引起细菌感染,另外,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如传染性软疣等,也常会发生在此类小孩身上。

[3]此类小孩在注射疫苗时须注意些什么吗?

是的,在皮肤有症状时是不宜注射牛瘟疫苗的,须等到皮肤症状减轻后才好注射,否则容易引起全身性的水疱疾病。

[4]此类小孩容易情绪紧张及焦虑时会加剧皮肤症状的发作吗?

是的,这类小孩的个性一般而言都是很好胜的,不服输的心理常会造成紧张、焦虑及过度的敏感,此时皮肤的症状就会加剧,而又更容易焦虑,如此更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5]异位性皮肤炎的小孩在神经血管上有些什么特征?

此类小孩的血管比较容易收缩,所以脸色常会发白,手指头摸起来很冰冷,当接触到冷空气时血管会收缩得更持久。常在皮肤上划线时,就会有白色痕迹出现(一般人皮肤划线时是会出现红色痕迹的)。

[6]对于所盖的棉被及枕头也须注意吗?

是的,最好不要盖或睡含有动物性羽毛或纤维的棉被及枕头,如此比较避免皮肤的搔养而产生症状,另外,晚上睡觉也尽量避免盖得太热,否则晚上会容易抓痒而妨碍睡眠,若在此时,就必须服用镇静、止痒效果的药物了。

[7]此类小孩皮肤症状的变化是否和季节有关?

是的,一般而言,在夏季会好些,但在冬季就更加剧,尤其是在季节要转换时更明显,这种现象,尤其以住在高山地区及临海地区的更加明显。

[8]紫外线照射对异位性皮肤炎的小孩有帮助吗?

紫外线光对一部分此类的小孩是会有帮助的,但有些则反而在照射紫外线光后皮肤症状会变得更厉害,所以在使用紫外线时,须特别注意。

14.形形色色的婴儿皮肤病

婴儿的皮肤是极为柔细的,但是由于婴儿本身未成熟的汗腺,使皮肤较敏感,而且整天包着尿布,使得婴儿有他独特的皮肤病。(1)尿布不净易患尿布疹

尿布疹的特点是在包尿布的地方有红疹,有时有脓疱形成,或破皮的情形。它的成因是因由于尿中阿摩尼亚刺激,尿布的磨擦,或是接触到过敏物质,例如未冲干净的清洁剂,或是纸尿布上的芳香剂而引起的。然而使用塑胶尿套,因尿布被粪便或尿污染后没有马上更换则是最常见原因,尤其台湾的气候大多温热而潮湿,很容易加上霉菌及细菌的感染。此外有些婴儿有脂漏性皮肤炎及湿疹,也容易在包尿布的地方发生相同的病变。

一般治疗尿布疹的原则为勤于更换尿布,不是常换,而是一旦被尿,粪便污染就要马上换,同时避免使用塑胶或橡胶等的不透气尿套,避免使用有刺激的清清洗尿布,而使用没有香味的纸尿布较佳。局部可使用油膏涂来保护皮肤。如果有皮肤的擦伤。可使用含氧化锌的药膏,或是以灯泡烘干,须注意距离(约18寸),以避免烫伤。如果初步的护理仍然没有改善,就要考虑到可能是湿疹,脂漏性皮肤炎,或是尿布疹加上霉菌或细菌感染,应请医师加以诊治。(2)小婴儿易患脂漏性皮肤炎

脂漏性皮肤炎,通常发生在出生后1-2星期到3个月之间,但是由于和异位性皮肤炎(湿疹),无法明显区分,而且有些后来发展成湿疹,而屡屡再发,直到10个月左右。脂漏性皮肤炎主要发生在头皮,耳后,以及有皱折处有鳞屑的红疹,有时出现沟裂及黄色油脂样的分泌物。也容易发生在包尿布的地方,少数为全身性的,应找出是否有其他免疫上的疾病。

治疗上,大多数会自然好转,较严重者,可请医师诊治,以含磺胺乙酸亚胺的洗剂。清洗换处一星期,大多数会痊愈,如果再发,应考虑是湿疹,而须使用含类固醇的药膏。(3)衣服穿太多易生痱子

红色粟粒疹,晶状粟粒疹,即一般俗称的痱子。这是由于婴儿的汗腺尚未发育成熟,容易阻塞,在湿热的环境,或是穿太多衣服,很容易发生。治疗的原则,主要是维持一个干燥、清爽的环境,避免穿太多衣物。(4)湿疹

湿疹,有些在婴儿时期2-3个月时期发生,到了2-3岁5%的病人好转,75%的病人到青春期会消失,有些病人则会拖到长成。湿疹的病因,大多归罪于过敏,和遗传体质有关,有30%-50%湿疹的病人,会成为花粉病及气喘病人。

湿疹的婴儿,皮肤多为干燥,敏感,及有搔痒。治疗方面应避免皮肤过分干燥,避免接触刺激物。有些食物会诱发湿疹的发生,例如牛奶、蛋、麦、橘子等,母亲在照顾这些婴儿时,可学习到婴儿吃了某些食物会引发湿疹。(5)夏日的脓疱疹

夏日的脓疱疹,这是容易发生在夏天的皮肤疾病。特别是之受伤,被虫叮咬过的皮肤,受到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的感染,而有脓痴形成,脓疮破了之后,其内容物会再感染到正常皮肤而扩散。

治疗的原则是保持皮肤清洁并使用含抗生素的药膏。(6)念珠球菌感染

念珠球菌感染,这是一种霉菌的感染,在台湾湿热的气候下,婴儿很容易在包尿布的地方,颈部,等较不透气的地方发生念珠球菌感染,皮肤上出现星状散布的红色丘疹,有时有脓疮,及脱皮的情形。治疗方面须要以抗霉菌药膏涂抹7-10天,并保持患部干爽,避免再发。

新生儿疮或粉刺,原因不明,但是会自然消失。(7)粟疹

粟疹,这是一种白色针头大小的丘疹,多发生两颊,鼻梁,前额,这是皮肤上皮细胞的包涵体,约40%的足月儿有这种粟疹,数星期之后会自然消失。(8)新生儿毒性红斑

新生儿毒性红斑,这是一种良性的毛囊周围的白色或淡黄色丘疹,或脓疱,底部有红疹。在躯干或四肢,脸部都会发生。多生于足月儿生后l-2天,约l-2星期会消失。原因不明,脓疱的内容物染色,可见到许多嗜伊红白血球,没细菌,不必治疗,自然会好。

除了上述皮肤疾病之外,有些婴儿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皮肤有色素斑,或血管瘤,父母亲看到时大多极为关切,而会寻求解答。(9)蒙古斑

蒙古斑,一般所谓的胎记,这是无害的,黑蓝色的色素斑,大小不一定多发生在背部、臂部、或生殖器官附近,有时也在四肢出现,大多数会慢慢退掉。(10)红斑状血管瘤

红斑状血管瘤,约有50%的新生儿有这种血管瘤,为扁平,淡红色的红斑,好发生于颈背部,上眼脸,眉间,不必治疗,一岁之后会慢慢退掉。(11)草莓样血管瘤

草莓样血管瘤,这是鲜红色的凸起于皮肤上的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这是由较大的静脉血管形成的,颜色为深紫红色,且带有蓝色的血管瘤,这二种血管瘤约在生后3星期左右会出现,之后慢慢变大,到7-8个月左右就不再大,于一岁半之后慢慢会萎缩掉,只有在影响到重要器官,如眼睛、尿道口,呼吸道时,或血管瘤太大,吊起血小板寸太而有出血性疾病时,才需要以外科切除,或以类固醇治疗。

Cafe-au-lait斑

Cafe-au-lait斑,是一种浅褐色,不规则的色素斑,会终身存在,如果有超过5个以上的这种褐色斑且大小超过1.5公分,往往发生在有纤维神经瘤病的病人。

15.尿布疹专治良方

大部分的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内,皮肤很嫩,且相当敏感,尤其包尿片的部位,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常新生儿从医院带回家时,可能就发现臀部呈红、长疹子或脱皮,这正说明了新生婴儿的皮肤,更需特别的照顾。

尿布疹常见的症状是一群红色成块状的小丘疹,粗糙、泛红、表面潮湿或顶端产生白点的小脓疱。(1)引起尿布疹的原因如下述:

[1]长久的潮湿,对于柔嫩皮肤造成刺激的结果。几乎所有婴儿都或多或少有如此。清形。

[2]腹泻所解出的粪便,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

[3]尿中含有特殊的“氨制造者”之细菌,它们会聚集在尿布、睡裤、寝具等上面,日常生活中,当你一踏人婴儿之房间内,或当你翻动婴儿被单时,可闻到一股“气”的气味,这也是致使婴儿发生尿布疹的原因之一。

[4]因过敏引起:

因食物过敏引起,如对乳类,过量的淀粉及糖类或者试着新加的某种副食品。

因接触皮肤的衣物类引起,如羊毛做的衣服,丝绸等被盖类等。(2)处理方式

针对其发生的原因,其处理方式如下:

[1]婴儿在最初几个月内,有发生持久性尿布疹的倾向,应考虑暂时用防水裤或尿套,而改用尿布衬垫,以使局部皮肤较能保持干燥,进食牛奶之前后,甚至一湿就更勤换尿片。

[2]对症下药,找医师治疗腹泻;每次解便后,一定以清水洗净臀部。

[3]当你发现有“氨”味道时,最重要的是洗尿布、睡裤及寝具,以及所有被尿弄湿的物品时,在最后一次水中,加入少许的尿布消毒剂,平日常用的如次氯酸盐漂白粉,即为一简单又便宜的消毒剂。甚至将所有寝具,暴露于阳光下晾干,也是杀死细菌的好方法。

[4]茵因食物引起的,可酌情更换奶水。对于过胖的婴儿,在其饮食中,可去大量淀粉、糖类,可能有帮助。如果因新加副食品引起,暂停后,即可试验出,容易发现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

[5]根据医生所指示的药膏类,于局部清洗干净后,轻巧的涂擦,并保持干燥,将是有效治疗尿布疹的方法。

得尿布疹,宝宝难受

婴儿的尿布疹,轻者如局部皮肤颜色近于晒太阳后的粉红色,但程度变严重,且面变黄时,色也转深红,通常会发痒,小婴儿则哭吵不适,较大的幼儿,甚至躁动不安,又抓又揉;可能造成抓痕,以及组织液渗漏。而当渗漏出来的浆液干燥时,就形成痴皮,甚而当疹子已完全消失时,仍可摸出皮肤有增厚与粗糙的部分。

尿布疹虽非一危险性大的毛病,但常因此困扰者父母,闹得六神无主。奉劝您,根据上述处理方式,随时注意,并同时给予较平时更多更浓的亲子之情,那将更速痊愈的。

16.湿疹良方

(1)婴儿期到青春期都易罹患

婴儿湿疹又称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婴儿脸颊部,经常两颊泛红、水肿或长小水疮且并有粘液性分泌物,随后出现结痴、落屑。稍长(约8至10月大)病灶会转移至上臂与下肢之伸展面,更长(儿童与青春期)则除脸颈部外,前肘窝与膝胭窝均会出现病灶,皮肤有时如皮革样粗糙且会有苦癣样变色显得不甚美观。这种疾病时好时坏,病发时奇痒难忍,病重经常自己抓得伤痕累累,处处结疤,且烦燥不安使得父母亲也寝食难安。(2)体质多属过敏性

引发婴儿湿疹的原因目前医学界并不甚明了,但一般均认为与过敏体质有极密切的关联,因为有半数以上的病重均来自有敏感体质的家庭。专家们认为,有敏感体质的婴儿一出生就进食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等,很可能从不甚成熟的肠胃道吸收进大分子的外源蛋白质而诱发出过敏抗体(免疫球蛋白E)而出现往后种种的过敏疾病。根据统计约1/4病童,3岁以后会自行痊愈,但却有半数病重随后会伴有过敏性鼻炎或气喘等疾病。(3)跑遍医院亦难得良方

一旦婴儿怀疑患有湿疹,应找医师先鉴别诊断是否有其他类似疾病如脂漏性皮肤炎(愈后较好)、鱼鳞癣,接触性皮肤炎、葡萄球菌感染,代谢性疾病等等。去除上述疾病之可能后,这种湿疹的治疗亦相当困难,往往让父母亲跑遍大小医院而难得根治良方。通常医师们会想各种办法使用各种药物来阻断皮肤奇痒、搔抓、发炎与感染等恶性循环,但效果一般均不甚理想。(4)吃母奶减少过敏发病

所谓预防重于治疗,医界认为最佳的预防方法是喂食母奶,以减少外源蛋白过早进人人体诱发过敏,尤其父系或母系有过敏发病的机会。病重平时则要注意皮肤的清洁与适度的油脂润滑,更要注意避免碰触患有简单疮疹的病患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如万一有并发任何感染则一定延医诊治,以保健康。

第四章 泌尿系统

1.婴幼儿泌尿系统生理特点

人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和尿道组成。体内代谢产物大部分由泌尿系统排除,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器官和内分泌器官。(1)解剖特点

[1]肾脏:肾脏是一对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腔后上部的脊柱两侧,形如蚕豆。约平第1~4腰椎,右肾略低于左肾。新生儿肾脏呈分叶状,表面凹凸不平,到一岁以后渐变平。婴儿肾脏相对较成人大,位置较低。故2岁以下小儿肾脏容易们及。肾小管的发育主要在生后完成,到青春期后期近端肾小管长度才达到成人水平。

[2]输尿管: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于扩张、尿储留及感染。

[3]膀胱:新生儿的膀胱位置较高,当膀眈充盈时可达下腹部。婴儿膀胱粘膜柔软,膀胱三角区肌肉薄弱,膀脱粘膜下输尿管较短而直,很容易造成膀胱输尿管返流而诱发泌尿系感染。婴儿期泌尿量相对较多,膀脱容量较小,故排尿次数多。膀既受脊髓和大脑控制,在正确教养下,到一岁半左右可养成控制排尿的习惯。

[4]尿道:女婴尿道较短(新生女婴约1cm左右),外口暴露在外,且与肛门接近,容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较长,但常有包茎存在,积垢后易引起上行性泌尿系感染。(2)生理特点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小儿的肾脏有个逐渐发育的过程,足月儿出生时肾脏已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储备能力差,调节机制不够成熟。新生儿期肾脏的滤过能力只有成人的1/4(成人为每分钟125ml/2m),6个月到1.5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肾单位像一个过滤的筛子,血液通过它时将废物滤出,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小儿的肾脏有个逐渐发育的过程,足月儿出生时肾脏已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储备能力差,调节机制不够成熟。新生儿期肾脏的滤过能力只有成人的1/4(成人为每分钟125ml/m 2),6个月到1.5岁时才能达到成人水平。肾单位像一个过滤的筛子,血液通过它时将废物滤出,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2]肾小管的功能:肾小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回吸收原尿中的++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其次是分泌H、K及有机物和排泄废物。肾小管的重吸收与肾小球滤过率有着密切联系,随着肾小球滤过量的增减,肾小管的重吸收亦有增减。早产儿肾小管功能尚不成熟,易出现微量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而足月儿氨基酸及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但由于新生儿钠的重吸收主要在远端肾小管,在钠摄入过大时不能迅速排钠,而易致水肿;当钠摄入不足时(每日低于3mmol/kg),可出现低钠血症。相反,新生儿头10天对钾的排泄能力较差,有高钾血症倾向。

[3]酸碱平衡:新生儿已具有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生后2周时尿pH值已能达到成人水平。婴儿在正常情况下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已达最高限,因而在病理状况下不足以应付额外的负担,易出现酸中毒。

[4]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成人尿的渗透压可在40-1400mmol/L范围。出生婴儿对尿的稀释能力接近成人,可将尿稀释至40mmol/L。但浓缩能力比年长儿及成人差,尿最高渗透压仅达700mmol/L。在正常情况下,婴儿的这种浓缩能力的缺陷并无重要影响,但经常处于负荷过重的状态,一旦出现病理或应激状态时则易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5]内分泌功能:新生儿肾脏已具备内分泌功能,可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新生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量均高于成人,生后数周内渐降低。前列腺素,尤其前列腺素E。在脐带血中含量较高,有扩张血管作用,参与肾血流量的调节。胚胎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出生后随着血氧分压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至正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