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怎么穿(全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4:24:59

点击下载

作者:颜紫陌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服怎么穿(全彩)

汉服怎么穿(全彩)试读:

小序

服饰是物质文明最表象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服饰还被赋予了深广和重大的精神内涵。所以“华夏衣冠”常被用作高度文明的代名词,与茹毛饮血、披发左衽的落后蛮夷相对。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中国衣裳还包含天地崇拜的信仰,《易传·系辞》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说的是黄帝、尧、舜创定衣服形色之制,天下就太平了,衣裳取象于乾坤(即天地),上衣取象于天用玄(黑)色,下裳取象于地用黄色。这样的观念延伸下来,使得服饰在维系古代帝国的社会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历朝历代正史里都有《舆服志》或《车服志》,巨细无遗地列明种种服饰礼仪制度,对上自皇帝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服装样式、颜色、面料、纹样,以及在各种仪式上的礼服都加以明文规定,把服饰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时移势迁,当代中国人的服饰已经大异于古人,特别是汉族基本上已成为传承“华夏衣冠”的主体,却几乎没有代表民族特色的特定服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多元,特别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独特性的意识大大增强。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服爱好者,穿起“明式”“宋式”“唐式”的“汉服”,希望把“华夏衣冠”和祖先生活的那些美好重新带回现代生活,传承下去,这种情怀和努力可嘉可赞。但是,到底有没有一种一脉相承的正宗正统的汉服呢?

就像中华民族的多民族融合一样,汉族服饰也不断吸取周边民族乃至外来服装元素。在史书文献及考古发掘的图像与实物中,“华夏衣冠”糅合周边民族乃至外来服装样式、纹饰、面料、配色,变化出新样式,形成新流行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唐代前期时兴女扮男装,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和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都是男装爱好者。除了文献记载和当时的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传世文物,考古还发现,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皇子、公主、高官贵族的墓道壁画、随葬陶俑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出现了许多头戴幞头,或系布条,或露髻,身穿圆领或翻领长袍,束腰带,下身着紧口条纹裤,脚蹬尖头鞋或翘头靴的女扮男装形象。研究者对此现象解说不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认为,壁画上侍女们所穿男装即是“胡服”,这一服装流行风尚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唐朝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打败东突厥,大量来自波斯的粟特人移民进入都城长安及北部地区有关。粟特人穿着的服装,特别是男装,带着异域风情的新奇,从而成为大唐女性竞相追逐的时髦装束。

所以,可以说“华夏衣冠”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树吸收古今中外各民族文明的营养开出的炫美花朵。今天,当我们希望以汉服传承传播“华夏衣冠”的美好时,首先需要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华夏衣心”。

服饰既是物质文明中最活泼易变的因子,也是精神文明的物化。绚烂多姿、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昭显着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生活艺术和审美意趣。

比如讲究精致:孔子暑天要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一定要裹着衬衫并露出来。(冬天)黑色衣配紫羔皮衣,白色衣配麂裘,黄色衣配狐裘(杨伯峻《论语译注》)。

比如欢快风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比如表里如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人若教养与其服饰不相称,会被讥笑:“彼其之子,不称其服”(《诗经》)。

比如潇洒自由:东晋“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孟)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世说新语·企羡》)。

……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旁征博引,发现“衣”和“诗”在文字学里的微妙联系,反映着古代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即比喻,不学比喻这种修辞,就写不好诗。依,也通“衣”,因为衣服和比喻都有“隐身适成引目之具,自障偏有自彰之效”。衣服遮盖身体,反而使其更引人遐想而吸引眼球。诗歌运用比喻托物言志,华美的辞藻就像炫丽的美衣,反而更加彰显诗意。衣服是遮蔽与炫耀的统一,而诗歌是抒发和节制的统一,追求的是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不仅是艺术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也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以及冲淡坦荡、温润如玉的君子人格修养。“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种种丰富色彩、情感糅合形成的含蓄的审美境界,和谐中蕴藏着变化,讲求的是“和而不同”。所以,“华夏衣冠”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因。

本书的作者颜紫陌可谓深得“华夏衣心”。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90后自谓“对汉服的热爱,始于颜值、陷于文化、忠于历史”,这种热爱驱使她为了写作此书辞去互联网公司高薪工作,用一年时间翻阅前人的研究专著,并跑遍全国各大博物馆,拍摄大量实物图片。她用图片和通晓明白的解说,穿插有趣的掌故,串起自上古至清代的服饰脉络。又从民俗和美学的角度介绍适合各种节庆、场合穿着的汉服,甚而自学裁缝,写成制作一些经典汉服的实操教程。因此,对于想了解、欣赏中国古代服饰,继而想穿汉服、做汉服的爱好者,这确实是一本非常适宜的入门书。

我并非服饰的研究者,之所以不揣浅陋地来写这篇小序,一是出于校友情谊,二是出于从事媒体工作多年,自觉有责任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尽微薄之力。

愿读者通过本书,看见“华夏衣冠”曾被遗忘的惊人之美,并将这些美好发扬光大,造福我们今天的生活。梁民《中国妇女》杂志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第一章 时令汉服

分茶,云南汉服协会供图,模特:钱柯含

穿着汉服时,因场合、时令会有所不同。

夏穿衫、冬常袄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更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民俗,因此服饰的配色与图案更因时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那么,如何穿着既得体又美观的汉服呢?

本章选取春节、元宵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八个较为著名的传统节日,以及成人礼、婚礼等现代的汉服常见活动场合,推荐不同形制、配色的汉服,同时加入曲裾、交领襦裙、齐胸襦裙、袒领襦裙、半臂襦裙、袄裙六种不同形制服饰的妆容、发型教程。章末介绍常见的服饰穿着礼仪与禁忌,帮助汉服爱好者们快速选择适宜的服饰。

让我们一起在日常生活中穿上汉服、穿对汉服,享受汉服带来的古典美感,共同追寻汉服背后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1 左:宋褙子中:明竖领纱衫右:隋唐齐胸襦裙,锦瑟衣庄供图2 左:魏晋襦裙,簪花阁供图,摄影:扶卮-中:明织金比甲,簪花阁供图,模特:兰芷芳兮右:明袄裙,簪花阁供图,摄影:畵晓月,模特:小温暖想要个大太阳

汉服复兴背景

2017年11月19日,北京地区汉服运动14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多个街区同时开展,数百名汉服复兴运动的支持者穿上不同款式和风格的汉服集体出行,以此纪念汉服复兴迈入第14个年头,并表达对汉服回归当代生活的美好期望。

——《中国科学报》 (2017-11-24 第5版)

2018年1月24日,近百名萌娃身穿汉服在新疆博物馆学习中国传统礼仪。

——新疆网《百名萌娃身穿汉服在新疆博物馆学习中国传统礼仪》

2018年,广州社工年会暨广州市首届社工集体婚礼举行。年会上,从全市招募的30对社工新人在现场以汉式婚礼的形式执手盟誓。

——大洋网《30对社工新人穿汉服办婚礼》

每当樱花飘舞的时节,日本的女孩子们会三两相约,穿上和服;众多韩剧中,时尚靓丽的男女主角结婚时,会穿上韩国婚服;越南、缅甸等国家都有自己的盛装礼服……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族也不能例外。但是,唐装、旗袍与中山装并不能代表汉族服饰。旗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而中山装则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特点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因为自黄帝制衣裳至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无数朝代更迭,从繁盛到消亡,五千年文明瑰丽夺目,使得汉族民族服饰体系繁杂、种类众多。端午节汉服活动——斗蛋游戏,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七夕节汉服活动——穿针乞巧,云南汉服协会供图汉服14周年出行活动——北京颐和园

● 一场“汉服复兴”的运动

2003年11月,郑州人王乐天穿上了自制的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走上街头,使得汉服这种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重新步入现代人的视野。人们开始了解汉服,喜爱汉服,也因此掀起了热度至今仍未消退的“汉服热”。

此后,高校、民间涌现大量的汉服社团,各种汉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汉服商家不断增多。婚礼,唐制婚服,苏倾城供图骑马,明制曳撒、罩甲,卿尘供图弹琴,簪花阁供图,摄影:边喆喆_摄影娘,模特:画红豆下棋,簪花阁供图,摄影:石城君,模特:渺渺

● 什么是汉服

汉服并非单指汉朝服饰,也并非单指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汉族在历史中主要穿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指从华夏衣裳起源至清朝下令“剃发异俗”止,汉民族主要穿着的服饰。

汉服的种类颇多,各种组合搭配更是数不胜数。无论春夏秋冬、天南海北,都能找出与之适宜的汉服形制。除了日常穿着,华丽美观的汉服还可出现在各种礼仪、文化、体育运动等活动中。

日常穿着的汉服美丽、实用,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服是世界上最美的民族服装。美的事物终将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何况汉服本来就是我们的东西。”王乐天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过。

现代的汉服,并非完全一比一地复原历史文物,主要模仿其形制、配色及花纹,并注入现代审美设计,采用现代机械进行制作。现代的汉服除了具备历史文化性,还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

有人说,汉服是个伪概念,一个并不准确的定义。但是,正如同“唐装”并非唐朝服饰,旗袍与中山装也不能代表主流的中国服饰文化,我们更希望用简单直白的方式向世界介绍“汉服”,这种真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千年的中国古代服饰。

服饰是沉默的历史。也许我们只是在抛砖引玉,通过将汉服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来引导国人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历史,通过实践活动,树立我们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中秋节汉服活动,云南汉服协会供图

节气及节日汉服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七夕》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明·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在古老的中国,节气和节日不仅指导人们如何顺应时节进行农耕活动,更是一个“晴雨表”,指引人们顺应天时生活,依照不同的时节选择时令食物,穿着不同的衣物。

● 四季与五季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后来为了与五行对应,而且夏季漫长,便在夏季中分出一个“季节”——季夏。就这样,四季变成了五季。

古人喜欢“五”这个数字。自商周起就有五行,周代更是有了五色,后人又将季节、方位、颜色甚至国运与自然属性一一对应,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行、五色体系,分别是春季青色、夏季红色、季夏黄色、秋季白色和冬季黑色。将颜色与季节进行对应后,服色也有了“顺应天时”的新要求。天子为百姓做起表率,根据季节更换居室、衣服、佩饰、马车、马匹、旗帜、仪仗的颜色。五行与季节、颜色、方位对应表

五色又被称为正色。古人重礼,上衣一般用正色,下裳可用由这五色相互调配出的间色,但是礼服一般都用正色,如帝王冕服,从冕冠的珠玉颜色到衣裳配色都要用正色。

除了服饰、车马颜色,许多皇室宫殿也使用大规模的正色搭配,以彰显其庄严肃穆。明清时期作为皇宫的故宫,在设计上使用红墙黄瓦,在蓝天白云下,红、黄、蓝、白四色交映,十分壮丽。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晷,摄影:颜紫陌

● 二十四节气

春秋时期,人们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又利用土圭(音规)测日影确定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经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探索发现,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被确立。

二十四节气中,有四季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有天气变化的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还有农事及其他行为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 七十二物候

物候,应节气而生,在《诗经》《夏小正》《淮南子》《逸周书》中均有记载。先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六节为一季,四季为一岁。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令花,颜紫陌供图寒鸦戏水,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

七十二物候分别是: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鸧鹒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时令花汉服,吉拉奇小怪兽供图

● 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顾名思义,就是花开时吹过的风,也是带来花开信息的风候。

宋徐俯诗云:“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不同的花儿盛开,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

二十四番花信风分别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 中国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来自节气和阴历中特殊的日子,比如春节(正月初一)、清明节(节气中的清明)、元宵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还有叠数的节日,如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重阳节(九月初九)。

千年历史长河流传下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气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通常穿着节日服饰,举行特殊的庆祝仪式,或食用特殊食材,或雅集聚会、走亲访友,或踏青登高、游湖泛舟,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民俗。

延伸阅读:阳历、阴历、节气

阳历就是太阳历,又称“公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通用的历法。

太阳历形成于4000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通过天狼星的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日期规律,计算出一年是365天,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多余的5天为年终节日。古埃及的太阳历后经两次修改,才成为今日通用的太阳历。

阴历就是太阴历,民间习惯称阴历为“农历”。

太阴历形成于4200多年前的中国,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看不见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那天称为“望日”,为阴历每月十五(或十六)。一个朔望月是29天半,即29天12小时44分3秒,12个朔望月共354.367天。

一个阴历年有12个月,单月为大月(30日),双月为小月(29日)。一个阴历年就是354天,为平衡两种算法的差异,人们又发明了“闰年”。阴历的初一、十五多为民间祭祀、祈福的日子,后来演变为大型节日。比如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节气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

节气与阴历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的夏朝前期,主要用来记述一年中寒暑交替、季节变迁、物候变化和相应的农事衍变规律和特征。节气也是我国节日的来源之一,比如清明节。“冬穿棉袄夏穿衫”,不同的节气预示着气温冷暖的变化。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以及阴历、阳历的由来,不仅可以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还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时令挑选适宜时节的汉服。端午泛舟,锦瑟衣庄供图汉服聚会,锦瑟衣庄供图

春节拜年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明·袁宏道《迎春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春节汉服,颜紫陌供图,摄影:鱼悦摄影爆竹、窗花、春联,摄影:颜紫陌画梅花消寒图,汉之瓯越汉服社供图,摄影:熙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