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学段体式教学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09:53:48

点击下载

作者:鄢文龙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语文课程学段体式教学论

语文课程学段体式教学论试读:

前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从最早的国文教授法,到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学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再到语文教育学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然没有摆脱现实困境,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还远远停留在师范院校的课堂,并没有发挥其引领作用;二是还基本停留在研究者的圈内,并未由小众化而渐趋大众化;三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并未深入教学一线,缺乏“下水”指导的权威性;四是大学即将毕业的准教师所学习的通识的课程教学理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

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大多囿于说明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描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性质与目标、设计,重点阐述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教学。虽然也关注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但大都立足于宏观论述,最多是中观阐述,极少深入微观个案研究;很少从心理学的视角,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学段实际出发,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更少从文体的角度,根据体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鉴于实际状况,我们试图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尊重语文教学规律,以教材文本为对话主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习的循序渐进规律及知识的阶梯性与系统性,采用按学段分层教学,突出文本体式教学。既让准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又让适龄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学有所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书由鄢文龙担任主编,具体编写人员和分工如下:

鄢文龙:全书体例的创建,细目的撰写,全书语言文字的润色与修改,前言,第一章。

欧阳文:第三章,第五章。

白瑞明:第二章,第四章。

熊晓珑:典型案例。编者2016年1月第一章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解读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具体体现,规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任务和实施方法。因此,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和指南,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达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和表现性课程目标三种。其中,达成性课程目标以预设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待,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等功能,也具有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等优点,适合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生成性课程目标也称展开性课程目标,以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为中心,是对教育过程本身的展开和生成的期待、关注,强调学生的能力对教育过程的适应性和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表现性课程目标则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期待与关注,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共五个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进行解读,试图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为“《标准(2011版)》”]。该《标准(2011版)》按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学段目标,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分别对应达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知识与能力”方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的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

方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的课程理念,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标准(2011版)》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总目标共有十条。其中前五条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即培养健康的思想,如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多元的文化观。后五条则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即包括汉语拼音、阅读、文学作品、文言文、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工具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思维、学习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在注意“过程与方法”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目标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既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又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切合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本质。一、第一学段(1~2年级)《标准(2011版)》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规定如下:(一)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提出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六条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其中,第2条、第5条、第6条和第3条中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是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第1条、第4条和第3条中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是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识字、写字和拼读等活动的展开则属于“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学段提出了需要达成的四个“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识字数1600个左右,其中一半要求会写;二是掌握汉字笔画、偏旁部首等汉字构造的基本知识;三是学会汉语拼音的基本知识;四是能通过拼音和借助字典来认读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音韵美来培养他们对汉字识字、写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基础。拼音教学方面,注重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能力;识字教学方面,关注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写字教学方面,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的情况。

二是提高兴趣。教学要注意儿童的认知特点,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汉语拼音教学应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识字教学要注意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此外,教师应及时恰当地评价,尤其要多鼓励学生,从而激发他们识读汉字的兴趣,树立读好、写好汉字的自信心。

三是注重过程与方法。应将拼音教学、普通话教学、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进行写字练习。让学生写好规范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练字效果,从而养成良好的性情、态度和审美趣味。(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七条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以上七条目标都涉及“知识与能力”方面,第3、6这两条目标涉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第1、2、4、5、7这五条目标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阅读教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其内容阐释如下:

1.重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建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处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如第1条“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7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要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由爱阅读而爱惜图书。

2.强调内容和手段的浅近易懂。

对于初步接触阅读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宜过难和过于复杂,这几条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手段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第4条“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5条“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浅近的学习内容才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直观形象的图画和生动有趣的内容也都适合此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3.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少一点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体验文本的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因此,《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如第1条“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5条“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6条“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使用了“感受”“想象”“体验”“体会”等词语,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心智的自觉活动。阅读教学建议也指出,“第一学段侧重考查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4.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能力。《标准(2011版)》主张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阅读过程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文学习语文知识,在运用中学习知识。如第3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等。阅读教学建议不主张将语文知识学习和阅读行为割裂开来的系统讲授,建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在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5.重视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第2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5条“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目标中提到了朗读、默读和诵读等阅读方法。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各学段的学习非常重要。第一学段在这方面的目标设置正体现了这一点。(三)写话

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提出了三条写作目标: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二、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提出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五条目标: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其中,第2条、第3条和第4条中的“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是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第4条中的“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是侧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第1条和第5条则是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本学段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达成的三个“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在该学段内需要认识900个左右常用字,会写的字也从800个左右增加到1600个左右;二是能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三是写字方面,由前一阶段的注意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提高到学会用硬笔写端正、规范的正楷字。而“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是要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对教师在第二学段的评价和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1)评价方面。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识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既要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又要关注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2)教学方面。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认知特点,既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其熟知的语言材料积极诱导学生独立主动地识字,又要善于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写字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标准,强调学生写字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又要注意过程,要增强学生练字意识,养成练字习惯,最好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既要注意书写的效果,又要注意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从这一阶段开始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二)阅读《标准(2011版)》第二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九条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以上九条目标都涉及了“知识与能力”方面,第3、7这两条目标涉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第1、4、5、6这四条目标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阅读教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其内容阐释如下:

1.重视读书和积累。

例如,第3条“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8条“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9条“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其中有两次提到“积累”,既注重生活积累,又注重阅读积累。

2.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例如,第3条“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4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5条“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几条目标中,均使用了“体会”“把握”“感受”“关心”等体悟性的词语,突出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3.强调循序渐进。

这几条目标中,使用了“初步”“粗知”“大意”和“一般”等词语,显然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了一些较低的要求。例如,第2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7条“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阅读教学建议也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4.重视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例如,第1条“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条“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6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以上几条目标中提到了朗读、默读、略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三)习作

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提出了六条写作目标: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三、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中提出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四条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其中,第1条、第2条中的“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和第3条中的“能用毛笔书写楷书”是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第2条中的“硬笔书写楷书”是侧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第3条中的“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和第4条则是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本学段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达成的三个“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在该学段内需要认识500个左右常用字,会写的字也从1600个左右增加到2500个左右;二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三是既能用硬笔又能用毛笔写楷书,强调硬笔写楷书既要美观又要有速度。通过硬笔或毛笔来练习楷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是要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二是要体会汉字的优美。

对教师在第三学段的评价和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1)评价方面。识字的评价,要着重学生主动、独立识字的能力,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写字的评价,既要关注硬笔书写,又要关注毛笔书写;既要考查学生的书写效果,又要考查其书写速度;既要关注其书写姿势,也要关注其对正楷字美感的体认。(2)教学方面。本阶段的识字教学要较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和准确读音。写字教学方面,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既要指导学生在确保姿势正确、书写整齐美观的前提下较快速地写好硬笔楷书,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毛笔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使之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写字习惯。(二)阅读《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八条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八条目标都涉及了“知识与能力”方面,第2、6、8这三条目标涉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第1、3、4、5、7这五条目标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阅读教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其内容阐释如下:

1.重视读书和积累。

如第2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就是强调学生要掌握浏览能力,使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提高掌握信息的效率,从而扩大知识面;第3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强调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提高阅读的水平;第7条“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8条“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两条都提出具体的阅读量的要求来确保学生知识面的扩大。

2.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八条目标中有四次用到“自己”一词,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这些“自己”,强调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例如,第3条“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第4条“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7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使用了“体会”“体味”两个感悟性的行为动词,且都指向了“感情”“情感”等中心词,突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建议也指出,“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三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学会阅读各种文本。

例如,第5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提到的文本有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5.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能力。

如第4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第6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等。

6.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八条目标,分别是根据朗读、默读(浏览)、精读、诵读等阅读方法提出的。第1条“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7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他几条目标则侧重于精读方面。(三)习作

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提出了五条写作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四、第四学段(7~9年级)(一)识字与写字《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提出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四条目标: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其中,第1条和第2条是侧重“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第3条中的“临摹名家书法”是侧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第3条中的“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和第4条则是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本学段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达成的三个“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识字数增加到了3500个左右;二是学会熟练使用字典、词典来识字检字;三是学写行楷字以提高书写速度和学习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除了继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外,一个新的目标就是“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提高审美能力。而要达到这个表现性目标,就需要通过“临摹名家书法”这一过程与方法的展开来实现。

美育永远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教学生识字和写字,要让他们在对字的形义认识中感受到美,在临摹名家书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在写字的顿挫疾徐中感受到美,从而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二)阅读《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在阅读方面提出了如下十二条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以上十二条目标都涉及了“知识与能力”方面,第2、4、11这三条目标涉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第1、3、7、8、9这五条目标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阅读教学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其内容阐释如下:

1.重视读书和积累。

例如,第9条“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第12条“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阅读教学建议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毋庸赘言的,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2.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十二条目标中有八次用到“自己”一词,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这些“自己”强调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阅读教学建议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特别提醒教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些建议处处在告诫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独立性、见解独特性的鼓励与尊重,防止教师对学生阅读主体性的侵害。

3.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如第3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7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用了“体味、体验、领悟、品味”等一系列行为目标动词,突出学生内心对某方面信息的主动获取,而非被动地接受。因此,对于文章内涵的把握也由过去显得排他和绝对化的“中心思想”改为多样灵活的“情感体验”一词。阅读教学建议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学会阅读各种文本,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

如第6条“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8条“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第11条“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以上各条目标提到的文本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以及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句子和段落具有“连续性”的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比较普遍,实用性强。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建议指出,“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5.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能力。

如第5条“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第6条“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10条“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

6.重视对学生朗读和默读等阅读方法的教学。

如第1条“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条“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以上两条目标中提到了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其他几条目标都侧重精读方面。朗读的基础在于理解,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表达自己的理解。默读结合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目的在于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从而扩大阅读范围,扩展知识视野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领会文意,把握主旨,获取关键信息。阅读教学建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教学评价方面,阅读建议指出,“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三)写作

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标准(2011版)》在第四学段提出了八条写作目标: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其中,第4条和第5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第3、6、7、8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第1条和第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这八条目标同样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其内容阐释如下:

1.重视写作方法与实践。

写作目标较少提及写作知识,而是注重写作实践。主张多写、多改,规定写作的次数、字数,主张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就写作实践本身提出写作能力要求。例如第3条“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等,写作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写作教学目标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作教学建议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理应说真话、抒真情、写个性、有创意。

3.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标准(2011版)》针对一些学生的狭隘功利心理,提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的目标。如写作教学目标提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教学建议也要求通过作文“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因此,作文教学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交际能力。(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过去的教学大纲一般是将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成“听”和“说”两个系列,《标准(2011版)》中将这两个系列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突出“交际”,重视学生在交际情境中的倾听、表达、应对和文明交流能力,并在第四学段提出了六条口语交际目标: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其中,第2、4、5、6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第1条和第3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时,这些口语交际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极具前瞻性。

在“口语交际”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应主要有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符合实际环境的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交际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体验口语交际过程。

2.创设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条件。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听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对于一些互动性不够明显的交际话题,如“劝阻”“道歉”“祝贺”“请教”“安慰”“解释”等,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实现口语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3.创设口语交际实践锻炼的机会。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其主要途径有两条:第一,坚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如即席讲话、主题演讲、课堂讨论等,让学生当堂训练,积累口语交际经验;第二,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机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进行有目的的锻炼,同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如宣传教育活动、献爱心活动、小记者活动等,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锻炼的机会。(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学习方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达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专门列出来正表明了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重视。《标准(2011版)》在第四学段提出了四条综合性学习目标: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目标的综合。具体表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的综合,如“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与此同时,还表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综合。第二,学习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领域的综合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在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中也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指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相关的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如“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应突出两点:一是加强实践,二是强调自主。加强实践,首先是要重视人人参与,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与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如“共同讨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等;其次是要重视应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马上能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如“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等。强调自主,主要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即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活动内容及方式等,教师在各环节起指导作用。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一、第五学段(高一至高三年级)(一)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与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与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与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二)目标阐释

在整个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中,作为课程改革最本质的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一条主线,贯穿于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交融、渗透,以整体的而不是分割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结构纳入课程目标当中。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三部分。

总目标也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开头。这是对语文课程目标的总概括,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总目标着重从“过程与方法”这一角度切入设计,分为“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部分。各部分用两个关键词来提领,使整个目标系统的框架更加清晰,描述了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差异的学习过程。总目标的五个方面是并列的五种语文能力,互为依托,彼此兼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要求,体现了“积累、审美、思维、应用、探究”等语文能力均衡发展的要求。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目标是在总目标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作为两条线索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使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显得严谨完整。必修课程目标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条线索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拟定目标。可以说,必修课程的目标对于过去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有一定的继承性。选修课的五个系列目标,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首创,使课程的多样性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1.积累与整合。

针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特点,“积累与整合”部分要求学生能熟悉所学内容,并结合进一步的语文实践,使自身语文素养的各要素融汇整合。高中生不但要有随文的积累,更要有知识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一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二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将语文素养的各要素整合起来。

语文课程目标提出的整合,是全新的概念。“整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学习目标的整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是语文学习目标的全部,还应包括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