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Ⅲ: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1:28:30

点击下载

作者:[美]戴维·艾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搞定Ⅲ: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

搞定Ⅲ: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试读:

前言

自我的前两本书《搞定Ⅰ》和《搞定Ⅱ》出版以来,我接触到成千上万名GTD方法和原则的热心实践者,收到数不清的读者来信和电子邮件,他们纷纷肯定了这套方法的效力。此后,我想得更多的与其说是继续充实这套方法的内容,不如说是站在全新的视角,思考这套方法何以效果这么好、适用范围这么广。这本书就是我的思考所得,希望与读者分享。另外,书中也补充了一些把它推广应用的方法。

在这里,我想照顾新老读者的要求,构建GTD方法的思想框架,难度可谓不小。不过我相信,这套方法本身的力量自会让新老读者受益匪浅。前3章认真分析了GTD现象、它的本质以及它何以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其余部分探讨了自我管理的两个核心层面:第4~9章探讨了掌控的活跃要素,第10~17章分析了摆正视角的问题。书后添加了描述GTD方法基本模型的附录,仅供读者参考。

虽然这套方法的各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自成一体,但它们的总和却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我建议你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以自己的节奏兼收并蓄地学习。它的模型不可能比现在更简单,效果全看你对它的主旨的洞悉和妙用。

引言 从《搞定Ⅰ》到《搞定Ⅲ》

进步的艺术是在变革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持续变革。——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阅世深者笼统地提到所谓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其实多半不过是他们自己没把问题想清楚而已。——托马斯·索厄尔(Thomas Sowell)

要让我们的生活高效,就必须保证事事顺利完成——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结果,获得我们所渴望的体验。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说到做到,始终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为了帮助人们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各类图书、研讨会、咨询和辅导活动可谓层出不穷,教大家如何制订计划、构思愿景、设定目标、树立价值观、激励自己和鼓励他人;而用来帮助人们做事有条理、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办法也不胜枚举。

唯一的缺憾在于,人们对实现高效总的原理缺乏根本的认识和有效的模型,即怎么让它真正管用。有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既涵盖了总体,又可以随时用在局部呢?

办法是有的,本书要谈的正是这个问题。《搞定Ⅲ》(最新版)是一本让一切事务井然有序的手册——从塞得满满的电子邮箱,到严峻的职业挑战乃至下次休假,你都可以从容应对。同样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用在所有事情上,你用它来处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神奇的整合效应发生了。工作的分量变轻了,而生活本身成了一项成功的事业。

把工作当成游戏,而且是好玩的游戏,只要我们牢记它的目标、界线、内容和规则就行。如果这些指标不够明确,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反过来,如果有现成的步骤放在那里,牢靠、可信,你知道必要时可以随时用它来理清思路,整合资源——不管眼下出了什么事都无妨,那么,你在工作中就会觉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同样,我们在处理其他日常事务时也要注重实际,提高效率,工作中的好办法可以用到所谓的“个人生活”中。把生活当作事业也不错,只要我们明白自己在干什么、要处理的事情是哪种性质,知道如何对待它们的结果和表现即可。矛盾的是,一旦我们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日常活动,也就很难体现我们自己鲜明的个性。为了把家人照顾好,让自己保持健康、幸福,满足自己创造的需求,就要采取不少就事论事的行为。

把工作当作游戏,把生活当作事业,其实是一回事;它归根结底是一整套集中精力、培养专注的原则、行为和技巧。工作和生活两全其美并非遥不可及。把一套行为和反馈模式(它们总是很有效)内化成你的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运用,处处改进,就能做到两者兼顾。

2001年我的处女作《搞定Ⅰ》出版。它不仅被译成30多种语言售出上百万册,还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广泛青睐,其中不乏企业管理者、大学教授、软件工程师、士兵、音乐家、学生和牧师等。书中讨论的方法——GTD由此广为人知,还成了自我管理的标准术语,你可以在网上搜到上百万条相关信息。《搞定Ⅰ》出版几年来,每逢有热情实践的读者问我“接下来怎么做?”我的回答都很简单:“把《搞定Ⅰ》再看一遍!”它把“事情”分成5步,拆成具体的结果和行动,把你所付出的努力记下来以供事后总结。这个办法现在是、将来也是你掌控周围环境、调节心情的最好办法。同样,把你决心去做和初步打算去做的事情分别归入六层次法(Horizons of Focus),这么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你决定取舍的好方法。不过,经验告诉我,明白其中的道理和真正做到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能把这些模型长期、有效、全面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世界上一些见识广博的读者觉得GTD方法新颖、效果显著、蕴涵深刻寓意,不过,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对待工作(当作游戏)和生活(当作事业)的方法。

把GTD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就会发现它内涵丰富,很难穷尽。虽然身体力行GTD的部分精英们以为自己真的“懂了”,并且精益求精,不断在细微之处把它推到极致,却未必达到其力量的广度和深度。有经验的实践者“懂了”:他们仍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人们使用我的方法以后,所激发的自我控制、专注、精力和创造力往往超乎他们的意料。多年来我语重心长地勉励GTD的实践者们:你们越是自觉地运用它,就越容易把它的用途推广,越能长期坚持运用它。它改善个人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潜力十分巨大,现在不过刚开始显现而已。

不难看到,它的原则和步骤并非简单地劝诫人们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而是更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并减缓被迫承受的压力。《搞定Ⅰ》中没有点破这条宗旨,但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那些日理万机的人们,使用几种基本的、相当平常的GTD方法,立刻可以减缓由于工作太多、变化太快造成的痛苦。由于这种减压的需求亟待满足,我的模型才会在一夜之间风靡全球。即便只是有一个妥当的办法,能让人们避免被电子邮件淹没,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而现实世界的问题比电子邮件的困扰复杂得多,解决起来也绝非易事。

人们“忙得焦头烂额”,迫切渴望在黑暗的隧道尽头看到光明;他们希望有个简单管用的向导,指引自己走出隧道。许多读者看了我的处女作,采用了GTD方法。他们说,自己才刚入门,只做到了一半。在把它奉为圭臬的读者当中,不少人觉得坚持不下去,很容易“回到老样子”。

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作者对GTD原则做出更为全面的阐述,以便读者彻底领悟,长期实践它。身为作者,我收到了关于《搞定Ⅰ》的大量积极的反馈,读者对它好评如潮,接触过我的培训材料的上万名学员也反响热烈,让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特别是书中提到的隐含在具体的工作流程管理和集中精力背后的内容。我渐渐领悟到,这些方法隐含的原则大有深意,超越了单纯的“个人组织整理系统”(personal organizing system),完全可以推而广之。这些年来,我看到,主动采用GTD方法的个人也好、机构也好,本身实力就很强大。直到这十几年,我才开始领悟到为什么会这样。我举办过为期一天的培训课程,叫作“GTD路线图”,在课上明确阐述了我的理解,并传授了一些普遍适用的方法来发挥它的效用。本书就是它们在现实操作层面的实践。

此前的《搞定Ⅰ》是一本基础读物、一本简单的手册,这本书则是一幅路线图,希望它可以增强你应对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开车和修车的技术不一样,同理,能领你上路和能带你抵达目的地的方法也不一样。会开车当然好,如果你还懂得汽车的机械原理,你在驾驶时就会更加从容、自信。《搞定Ⅲ》(最新版)不是《搞定Ⅰ》的补充或修正。相反,它是在《搞定Ⅰ》的基础上,对GTD原则和用途的进一步深化。采用GTD方法(不管在哪个层面),都能产生积极的自我管理效果——自主性增强,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具建设性。它对处理各种问题都行之有效,从收拾办公室里堆得到处都是的文件,到安排与其他部门的合并,甚至承受伴侣去世的打击,效果都很显著。人们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觉得自己能把事情引向正确的方向,才会从容不迫。人们必须有掌控感,才能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建设性地考虑问题;而想到眼下的事务,也必须觉得它们是方向明确、有意义的,并且值得花费心血、投入资源的。

掌握主导、摆正看问题的视角,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取得建设性的效果,这在节奏快、变化多的当今时代显得尤其重要。上午也许最适[1]合整理工作篮,吃过午饭,就该动脑筋考虑某个大项目了。在组建团队前,也许应该首先明确它的主要目标。在制订下次全家出游的计划前,先完成另外几件重要的事也许更有成就感。换句话说,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你没必要也不愿意全神贯注、面面俱到地考虑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件事。不过,搞清楚哪些办法对哪些问题最管用,哪种视角在哪种情况下效果最好,是大有益处的。

我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几个模型,共分成11个部分,各个部分都可以全面运用到生活中。各个部分都有简单实用的步骤,每个步骤也都自成一体,可以随时随地用来处理各种棘手的情况。你用不着制订“系统执行”计划,也能体会各章提出的具体方法的好处。我想大家会同意我的话:它们的总和大于单个相加之和。但依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很多人不肯采用它,因为他们以为这套方法必须统一使用,拆分则无效。也有些读者接触了GTD模型,认为这套完整详细的方法本身太过烦琐,用起来太麻烦。其实,这套方法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够大家广泛讨论和认真研究的。

GTD的原则环环相扣,这一点除了对“日理万机的专业人士”(他们深受我的前期著作的吸引)有好处之外,对广大读者也益处良多。举个例子,掌控工作流程的第一步,是想一想引起你注意的每件事,把它们逐一写下来,再分门别类归到一个可靠的“工作篮”里,然后再决定每件事的意义,考虑你该怎么做。把心里想到的事一一列出,消除紧张情绪(外在和内心),这条原则对你希望掌握主动的其他各项社会事务也很管用,比如跟孩子谈话、出席商务委员会议等。如果你彻底领会了这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压力的基本原则,把细枝末节抛在脑后(而不是放在心上),就会受益无穷。如果你明白了GTD原则隐含的意义,搞懂它们的作用原理,就能做到随心所欲,驾轻就熟。写给那些熟悉GTD的读者

就我的经验而言,欣然采纳GTD的读者基本上可以分成3大类:1.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似懂非懂。2.有一定的领悟,但是知道自己还没有充分发挥GTD的效用。3.掌握了它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做到了“高水平”的运用。(也许你说还有一类读者:懂是懂了,但他们认为不值得去做。说实话,我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人,也许压根儿不存在吧。)自《搞定Ⅰ》初次出版以来,这么多年我从没听到有人抱怨GTD模型不管用。我听到的无一例外都是说:“太棒了,真好,真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我才刚入门,我觉得效果很好,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把它发挥到极致。”以及诸如此类的话。

第一类读者:自以为实践了GTD方法,他们采用了其中一部分方法且效果显著。如果你属于这一类,我想请你再把这个高效工作的模型完整地好好看一遍。人们对GTD的普遍印象是,它提出了处理电子邮件和文件归档的顶呱呱的好办法(的确是这样);这些方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人就此止步,不再继续前往下一步,比如,解决重要性排序问题的层面。他们也不再深究这些办法为什么管用,背后有什么道理。技术领域的GTD方法实践者大多很喜欢列清单的方法,比如列出各项事务,再加以归类和组织,至此也不再继续进到下一步,比如再想一想清单上的事务是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不能有遗漏。而这些问题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第二类读者:他们认识到GTD极具价值,却难以长期坚持运用。对这类读者,我想对GTD模型做出全新的深入阐述,提出运用这些原则的更多渠道和可能性,重新点燃大家的热情。GTD的实践者大多表示,他们希望能把它“坚持”下去;这本书会给你鼓劲,帮你做到这一点。

第三类读者:领悟到了GTD的精髓,也真正把它的原理用到了实处。这类读者属于极少数人。他们已经发现,GTD方法具有更深、更广泛的用途。如果你属于这一类,那么,我想用更多、更高级的方法,推广它的效力,巩固你的成功。你是能够坚持终身学习的楷模,你知道自己在学习一门改变生活方式的课程。写给那些不了解GTD的读者《搞定Ⅲ》(最新版)的目的是加深读者对GTD根本原则的理解,搞清楚这些原则为什么起作用,在无穷的应用范围内可以产生哪些正面结果,如果无视它们,又会引发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你用不着先读过前一本书,也能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不过,你可以把《搞定Ⅰ》(最新版)当作这本书的有益补充。《搞定Ⅰ》(最新版)内容扎实,条理清晰,它一步一步教你为自己量身打造提高效率的系统。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实用的细节和方法,本书不再重述。不过我在这本书里总结了GTD模型的基本要素,还把读者的实践经验跟大家分享。经验证明,书中的方法是有效的,它们的运用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

这里我将重点论述GTD行之有效是哪些基本要素使然,它为什么在各行各业引起众多读者的广泛共鸣。你会发现,它所包含的许多智慧,在当前和未来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大有用武之地。

我将把由GTD产生的一些普遍适用的方法告诉大家,这些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改进。新的方法也必然会出现。比如,如果《星际迷航》[2](Star Trek)中的计算机研制出来,它能识别你在一般环境下的语音,程序也极容易设定,你只需对它喊一声,就可以发出语音指令:“电脑!”“我在,戴维。”“我想要酵母面包。”

下个星期,食品店就按时把你要的东西送到了家门口。“电脑!”“我在,戴维。”“关注层面——游玩,下次去纽约——雕塑展。”

你的日程表上一出现“纽约”,就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提醒你纽约当天举办的雕塑展。你重点关注的对象、兴趣和职责范围内的自动查看系统每6个星期在电脑屏幕上显现一次,其中就有“纽约的雕塑展”一项,在你预先列好的“游玩”一栏。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这种计算机技术已经研发出来了,只是暂时还无法推广。但它所暗示的高效行为模式,让我想到一个主意,把它用可靠的系统记下来,经过适当的处理、组织,在适当的时候反馈给你,现在和将来都是完全可行的。这时候,你要做的事(如果你觉得值得一做),就是想一想怎么独立完成这套“知识型工作者的高难度动作”。如何使用本书

我强烈建议你在读这本书时,手头备一个记事本和一支钢笔,或其他录音设备也行。准备好这些东西,你就已经在运用书中的一项根本原则了——把注意力提升到意识层面,一有想法就马上记下来,其中也许有些事值得一做。记下来的事项可以引发各种相干或不相干的念头,有的也许包含重大信息,对你的将来影响深远。从现在起到你看完这本书为止,其间你的思绪会任意驰骋,天马行空,那么,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里有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呢!

手头常备一个小本子,想起什么就随手记下来,这是个好习惯,即便这个本子只是放在那里。你把它放在手边,这就是一种“假设的[3]肯定”(assumed affirmation)。它唤醒你的意识,让你对潜在的价值保持敏感。你的心态是“万一它有价值呢”,那么,也许后来它果真有价值呢。《搞定Ⅲ》(最新版)也能帮助你开展自我培训,你也可以把这个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效模型教给别人——和你有关的人、你所属的团体。随着生活和事业的推进,我经常提醒自己别忘了这些方法的教益,因为我也要在各种情况下抓住重点,完成工作。我写这本书,不是因为GTD方法的奥秘已经挖掘殆尽(绝对不是!),我只是想把我对一些高效方法的认识与读者分享,因为我们都想、都能、都应该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自己和他人受益。

我敢保证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丰富的思想养料。迄今为止,我还没有遇到一个自觉的、心态开放、极具创造力的人,表示不想提升自己,不想站在最佳视角,全面掌控自己的世界。这本书没有给出最终答案,但是你可以通过可信赖、可操作的步骤找到最终答案。更重要的是,《搞定Ⅲ》(最新版)提供了一幅路线图,它指引你找出该问的问题,找到执行最佳解决方案的时机和方式。巩固成功

奥运会运动员早就知道,在参加比赛前,幻想自己夺得冠军时的情景,能大大地鼓舞士气,取得好成绩。为了取得类似的效果,我建议你现在先把这本书放下,在脑子里幻想一件你希望在读过《搞定Ⅲ》(最新版)之后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首先,想一想你为什么买这本书。书店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你完全可以买另外一本;现在你也完全可以做另外一件事。这本书究竟哪一点吸引了你?你希望从书中学到什么?

让我来猜猜你这么选择的理由。你希望在自己事务冗杂、力不从心的时候,能控制局面,分清轻重。你想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有个万全之策,让你始终把握方向,胸有成竹,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过去你不敢冒险,但是如果有了合适的工具和技巧,你很想冒险做几件事。有了这样的信心,你也许就能获得辉煌的成功。我猜得对吗?

我保证,只要你善于学习,懂得抓住重点,并且有一定的自控力,那么,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上述愿望甚至更加高远的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在本书中,我将带你穿梭于工作和生活的诸多层面。一部分有待改进的重要领域其实很平常,就像处理电子邮件、关心家庭事务一样平常。我想勉励你牢记终极目标,那就是,掌握这本书的精华,并不断修正自己,长期追踪各项事务,让它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本书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寻找到答案

不要指望《搞定Ⅲ》(最新版)能明确地回答你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我该不该换一份工作?我要不要重新开始谈恋爱?我应不应该买下这家公司?我们该养一只狗吗?但是,使用书中的方法,你可以自信地得出自己的答案。《搞定Ⅰ》(最新版)让我们看到希望,这正是全世界近年来翘首企盼的东西。它告诉我们,跟随正确的向导,走出隧道就是一片光明,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超脱于信息太多、变化太快、选择太多的喧嚣尘世。《搞定Ⅲ》(最新版)交给读者一把相信自己的决定的钥匙,这正是读者所需要、所渴望的。是啊,每个决定、每次行动都是一次冒险。你永远不知道,此时此刻,你是不是在做最该做的事。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魔法能消除一切顾虑,以后也不会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步骤来降低风险,提升做事的意愿和能力。在意识全面提升的状态下,对自己做的事情很自信,就可以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完美、永恒、亘古不变的。如果你相信它们存在,一定会大失所望。我们努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找到一些隽永可靠的事物。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我们所能拥有的就是一套万无一失的方法。而洞悉我们自己和宇宙存在的真谛,才能让人释然,才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不过,有句阿拉伯谚语说得好:相信真主的同时,请把骆驼拴好。[1]一切你认为没有完成的事情,都必须置于一个客观可靠的体系中,我们称之为“工作篮”。[2]《星际迷航》改编自同名电视剧,30年来不断被搬上银幕,2009年这个系列推出电影版第11部。它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在那时人类已经战胜了地球上的疾病、种族、贫穷、偏执与战争。主角们探索银河系,寻找新世界并且与新的文明相遇,同时也帮助传播和平与理解。——译者注[3]“假设的肯定”是心理学用语,指在意识中先给以肯定。——译者注

第1章 GTD现象

[1]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易经》

为什么《搞定Ⅰ》(最新版)中提出的简单方法造成如此轰动效应?这套熟悉的、简单易懂的概念和行为当中究竟包含着什么,竟然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

可能有些原因我不大明了。有时候,的确有些潮流和现象突如其来地涌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过,我知道GTD广受好评有4个原因:第一,它提出的所有概念都行得通,且简单易懂,并合乎逻辑。第二,它易于实践,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运用;它的辅助工具很常见,人人都有。第三,GTD所解决的问题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第四,它提出的模型契合了人类心理多个层面的更深刻、更出于本能的东西。GTD真的有用

GTD模型由普通人在真实情形下进行了研究、检验和改进。我当初主要是想发明几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后来才开始深入思考它们见效的原因。我认为,如果我能发现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背后隐藏的原则,就能举一反三,把这些原则运用到其他方法中,从而更加轻松地抓住重点,高效工作。

比如,我把脑子里想到的事情一一罗列出来以后,我对眼前工作任务的感觉顿时起了变化。还有,我再想这些问题时,觉得思路清晰多了。个中原因让我好奇。我的世界本身并没有变,我只不过是客观地把它们罗列出来而已。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我之所以心情变轻松了,是因为如果一件事始终搁在心上,我就得时不时想着它,提醒自己去做,这本身就给我造成了压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当我把它写下来以后,至少从心理上减轻了它们对我的压迫。这个道理对其他事、其他人也适用吗?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吗?

我把它举一反三,得出了构成GTD的一整套核心原则。然后我又想,有没有什么东西揭示了这些方法管用的方式和原因,能让我加深理解,进而将其推广应用,提高办事效率呢?

事实证明,原来的那套方法果然屡试不爽,因为它揭示了高效工作根本而深刻的奥秘。处理工作篮里的信函文件,是你与身边出现的新事物建立合作关系的最佳方式。定期整理和检查你列出来的未尽事宜,不仅可以让你总揽全局掌控工作流程,还能有效地管理重大项目,乃至协调你和家人的关系。理清你在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和责任范围,可以有效地突出工作中的重点;当你把这些办法全面运用到生活中去时,可以有效加强平衡,全面兼顾生活的诸多层面。GTD模型各部分的用途好像永无止境。GTD风靡高科技领域

我想,最能体现GTD实际效果的,莫过于它在科技领域、IT界和博客圈令人惊奇的快速传播。在本书写作之际,平均每天有50篇新发的博客文章(只包括英语博客)提到GTD。而GTD的原则本身跟软件、电脑以及新推出的、充斥市场的高科技产品没有特殊关联。所以,我对它在这些领域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做了些许猜想。

我本人绝对算不上勤快,我认识的电脑奇才也一个比一个懒。编程的工程师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就是想设计出一些产品,让他们不用再加班。计算机行业的本质就是让运算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更高效、更可靠,换句话说,就是少费力气多办事。既然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既是高效工作也是GTD原则的根本所在,那么,计算机行业的人迷上GTD就不足为奇了,因为GTD跟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电脑程序必须建立一整套规则,在预先设定的系统内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样,GTD给出的方法也没有漏洞,没有故障,没有含糊不清或者考虑不周之处。这个模型为你提供了一套公式,你可以用它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件事情,即如何接收、评价并整合、组织以及重新评估你遇到的情况。一名爱上GTD的技术人员对我解释说:“戴维,你的方法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不管系统出现什么情况,它都能正常运行。”

科技界也有很多人早就开始运用GTD。因为它用全新的方法来解决时间管理和组织整理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而且它给出的承诺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即没有压力地高效工作。所以,一个人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和一点儿冒险精神,才能接受它的理念。

GTD也是一套独立的系统,意即个人信息管理软件都可以采用它的原则。我教给大家的其实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套系统性方法,你可以稍加调整,把以前很少有人问津的软件应用派上用场,从中受益。流行的操作系统软件比如微软研发的Outlook和Lotus Notes等软件,它们的Task或To-Do功能平常很少被用到。人们看到,一旦这些软件转化成GTD方法,它们顿时焕发出新的生命。GTD还建立了思考和组织的平台,愿意开动脑筋、施展自己才华的科技人员用它开发出了成百上千种软件的用途。为什么其他系统和模型做不到这一点

人们发现GTD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原因可能是,它是第一个真正管用的模型:同样的问题,其他办法解决的效果简直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过去采用的方法大多不是过于简单化,虎头蛇尾,就是用起来很别扭,要么这些缺点占全了。

人们想“有条理”地工作,一般来说,是指他们希望对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节奏有所掌控。只用简单的一步行动当然做不到掌控一切。你必须先把你所面对的所有事情抓出来,然后把不清楚或者脱节的环节一一理顺,然后才能做到有条理;即便你完成了这几步,也还得定期查看和追踪。GTD是首创的可供公众使用的系统,它教会人们先把眼下想到的事情客观地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再对它们做价值判断。

相反,其他系统没能包含对掌控局面、理顺关系至关重要的所有要素。如果一个模型重点解决的是事务重要性排序问题,那么,它通常就考虑不到怎么尽量高效地把不重要的事务暂时搁置,这些事务也许就被彻底忽略了。即便它强调确立目标的价值,往往也不会对各种目标加以区别;目标其实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必须用各种不同的结构让它们各就各位。

总的来说,我研究过的模型或系统,好像都假定你可以以当前精确而全面的视角,从第一步做起,运用理性而明智的思考,理顺各种事务和结构的头绪;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地做你关心的每件事,轻松潇洒地实现预订的目标和计划。你见过有人是这么简单从容地生活吗?

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很清楚在多个层面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我们想掌握主动,尽量抓住重点。我们的活动不仅常被外界的意外情况和事件打断,而且我们的看法也会随着成长和阅历而发生改变。如果你过于刻板地遵照一个澄清重点、加强条理的模型做事,而这个模型没有考虑到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也不能让你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它就不可能一直行得通。GTD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好的设计等于消除拖沓

要想搞清楚为什么GTD如此有效,最好的办法也许是思考和设计消除拖沓。

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最用不着GTD的人,反倒对它兴趣最大,积极性最高。他们聘请我们的培训师去为他们培训,改善他们以一般标准而言不算低下的工作效率;他们往往已经是遥遥领先的生产商、雷厉风行的领导者和日理万机的大忙人。为什么?因为这个群体往往对系统的拖沓、烦冗感触最深。

如果有人满足于现状,不关心是否能让程序更加流畅、取得更好的结果,他可能就对提高业绩的可能性缺乏敏感,甚至认为毫无必要,毫无价值。GTD之所以受到青睐,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效工作者,渴望有一套可以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系统,它能真正减少摩擦,增进流畅性。GTD提供了可以兼收并蓄的充分结构,而它的组织特点又很灵活,可以在变幻莫测的成长、变化和意外情况下保持稳定。它的原则简单易行

你用不着特意购买某种产品,或专门学习某项技能,也能立刻开始实践GTD。它的步骤全都是常见的行为,简单且来源于基本常识。唯一具体的要求是有一个可以写字的记事本,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然后要有个地方可以把你写下来的东西存放好。

GTD之所以在不断发展,关键的因素是,它的方法建立在基本的、普遍的人类原则基础之上,不受文化、职业背景和心理差别的影响。多年来,我和我公司的职员一直在用这套方法开展工作。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GTD对某一类人效果好,对另一类人效果不好。我们把它用在儿童、大型企业首席执行官、艺术家、项目经理、生产一线的工人、家庭成员、学生、牧师和退休人士身上。我们为财富50强企业、全球性非营利组织、高科技创业公司、私家小店和政府机构的人员做过培训。我们把GTD引入各行各业: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医疗卫生、能源、交通、航空、消费品、高科技和教育等领域。我们发现在德国、沙特阿拉伯、爱沙尼亚、波多黎各、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它不约而同地受到热烈欢迎。我们发现,人们接受GTD,不受性格类型、学习方法和性别的制约。问题在加剧,人们对解决问题的需求日益迫切

如果GTD只能解决某个特殊问题,只对一小部分人奏效,那么它的受欢迎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如果它解决的问题无关宏旨,在人类活动的广阔天地不足挂齿,那么它也不会被广泛采纳。而实际情况却是,数量庞大的人群日益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力不从心,不能充分集中精力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要重获平衡、掌握主动。

说到底,我们渴望的是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多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如今的突发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频繁得多。简而言之,我们迫切地想要学会自我管理,不是管理信息,而是洞察事物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太多的意外

人们常常问我:“戴维,在科技、通信和信息领域有什么新东西,造成了这么多的压力?”我的回答很简单:“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一般来说每样东西都是新的。”

变化总会导致某些形式的压力,因为我们的整个世界是希望保持静态的。新事物出现以后,得把它纳入现有的系统和数据当中,其他东西就要给它腾地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甚至连积极的变化也常常导致沉重的压力和痛苦。变化要求重新调整人际关系以及改变自我形象,变化迫使家庭结构和模式发生剧变。

情况一直是这样的。今天的世界还有一点不同:在过去3天里你收到的导致产生变化、创造项目和改变重点的信息,也许超过你的父母在1个月内收到的信息……超过有些老辈人1年内收到的信息。如此快节奏的变化在老辈人那里很少发生,所以他们尚能承受这些压力。而这对你来说却是生活的常态。你采用新技术,五花八门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电子邮箱和语音留言机,每条信息都足以改变你对事务重要性的排序。

是否善于处理源源不断的新情况,关系到你能不能用积极的、可持续的态度自信地处理它们,不让它们把你和你的系统淹没,关系到你能不能在忙碌的日程中重新调整所有活动,把它们吸收到对你有意义的事物中。反过来,如果你做不到这些,就会感到焦头烂额,无所适从。问题不在于信息,而在于意义不明的超负荷

大部分自助类读物都想解决两个其实算不上真正问题的问题:时间管理和信息管理。解决办法不外乎把恰当的设计引入一套既定的系统,利用日程表(和手表),提出速度、空间概念,使用归类整理和选择的方法和手段。

时间和信息其实并不是压力产生的来源。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它自顾自地流走。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你关注的事和你采取的行动。时间让人意识到紧迫性,把主要问题凸显出来,它考验你什么时候把资源分配到哪里。如果你把自己管理得很好,很有效,时间就消失了。你忘记了时间。你感觉不到匮乏、冲突或者失衡。

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意义不明的超负荷。大自然是我们身边一种极其复杂的环境,我们却觉得它让人放松,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无穷无尽的变化和复杂性。大自然的信息基本上是一目了然的:光的意义,熊、蜜蜂和浆果的声音,只要接触过一次,就全明白了。而类似电子邮件这样的信息就麻烦得多,你得把它打开、读完、分析、评价,然后把所有隐含的信息和变量考虑进去,变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就相当于你每天遇到100多种不同的熊、蜜蜂或者浆果类植物。

一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看他会不会用高效的思考方法来快速地应对每件事,然后再想出一套办法,把它们归到适当的工作篮里。这就是GTD教给大家的,也是它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尤其管用的原因所在。GTD是可以学会的流程,不是生来就有的技能

GTD的广泛传播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社会越来越要求高效率。社会越来越期待人们能够事事顺利,把工作搞定。灵感和创新固然重要,可是如果企业和个人不能把计划、目标、愿景落实,不能把最好的想法和战略付诸实践,再好的计划也是徒劳的。

但是你能训练一个人提高工作效率吗?一整套行为模式能让人变得多才多能吗?普遍的看法依旧是,有些人天生工作效率高,有些人天生工作效率低。推销界曾经有过类似的成见,直到某一天,有人恍然大悟,认识到其实有一整套典型的、可以总结出来的推销流程。有些人本能地悟到了它,并自觉地加以运用;它其实是一整套特殊的流程,可以传授,可以学会,可以运用。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创造和创新领域。过去,创造者和创新者被认为独具天赋。错!其实创造和创新也有一套流程。如果有人遵照恰当的行为模式,他就能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提高工作效率同样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GTD提出的流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个流程是可以学习、分析和运用的,与个体和文化背景无关,所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反响。它将基本原理与本能相结合

GTD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不知道我能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它说清楚,因为这个原因涉及心理学、美学和灵性的深奥领域。我不敢说我在这些领域有多高的造诣,不过GTD的某个层面和它的表达方式似乎触及了一些意义深刻的本质,超越了它所探讨的工作高效的主题和内容的具体方法。我要斗胆说一句,GTD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艺术、心理学和灵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个框架,它可以让人们在全新的层次和深度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真相。

我们与我们的世界的互动通常并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并不是线性、合乎逻辑、按部就班的。我们当然会思考和分析,但我们常常被迫面对跟我们所设想的不一样的现实,各种事情都在发生,可它们并不符合理性、清晰的分类方法。

泛泛地说,我们身上似乎有一种动力,一种冲劲,这是激励和引导我们的内心和外在行为的一种基本力量。可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多数时候这种动力似乎没有一个自觉的、客观的计划。你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也许会发现,你好像一直都有前进的方向,可是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并不觉得这个方向清晰、明确。

是的,你一直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大部分是没有计划、意料之外的事。但是你很快就明白了这些经历的意义,也就是说,你在它们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你在自己内心憧憬和外界真实遭遇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假定我们都想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先选好几种工具和方法,再利用它们来支持和实现这个愿望,就是最具实际效果的行动。GTD既涵盖了外界的所有新情况,又具备对内心的方向和冲动的敏感和认可。它不要求你一开始就把什么都想好。我们和世界发生联系,就是通过接收信息,将其分类、整理,并思考和行动;GTD只不过认识到了人类经验的这条隐含的公式,并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让你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这种理论,并从中受益。揭开隐含的真相

GTD从没有号称它是开天辟地的大发明,也从不承诺能让你的生活大变样。它只是帮助你发现你已经拥有的东西。我们都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想做的事太多了,长着三头六臂都未必完得成。这个模型假定你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创造力、动力、灵感和智慧。你只要养成这样的习惯,认识到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把它们推向更深、更广,扫除让它们真正发挥效用的障碍,运用工具抓住、形成并在这个世界上更加充分地表现你的天赋即可。GTD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它没有提出任何日程表,它只提供了最好、最简便的办法,把一种自主掌控的感觉和全面看问题的视角注入你的生活,以免你理不清头绪,迷失方向。它有一种风格……

GTD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提供了一种情境,交给你一张地图,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告诉你前面是什么。我再说一遍,记住,它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套系统性方法。系统的寿命往往有限,因为形式容易受制于功能,你期待的结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总在变化,实现这些结果的系统也必须相应地变来变去。而一套方法,如果正确的话,它是灵活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以调整,添加新的、扩展的内容。GTD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你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一视同仁的分量。什么事都要紧,也可以说什么事都不要紧。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很好。该买猫粮了?非常好。只要是引起你注意的事,就可以用它来处理。如果事情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就不要费神来考虑它。

GTD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巧妙,它虽然简单,却常常触及你的活动和兴趣范围内非常敏感的部分。有时候,莫名其妙的问题引起你的注意,拨动你情感深处的琴弦,分散了你的精力。GTD提供了一个理顺思路、把它们提升到意识层面的锚。比如,如果你敢把像“父亲和临终关怀”这样的问题列出来,放进工作篮里,你能坦然地想好结果,朝着这个结果选择下一步行动,那么,你就成功地运用了GTD,还可能把GTD运用到你的意识中深不可测的敏感和复杂层面。究竟什么是GTD?

对不熟悉GTD的读者,在这里有必要描述一下GTD的几条主要原则;接触过GTD的读者可以把它看作是对GTD的全面总结。

这几年,许多人乃至某些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在全公司范围内,在他们的产品、服务和价值提案中运用GTD,为GTD的影响扩大做出了贡献。为此,2006年我在我们的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尽可能地描述了这种方法的特点。GTD虽复杂却不至于让人犯怵,它的显著效果全部基于常识:只要你把目前自己要做的事列成清单,系统地加以整理和查看,你就能抓住重点,站在最佳视角看待自己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能自信地做出下一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决定。GTD方法简单,步步推进,效果显著,可以让你达到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状态。它包括:写出你注意到的所有事情;分别把可以采取行动的事情变成结果和具体的后续步骤;有条不紊地整理尚待处理的事务和信息,根据你具体处理它们的方式和时间,把它们适当归类;经常检视你的诸多事务的6个层面(宗旨、愿景、目标、责任范围、项目和行动),及时跟踪和“保持警觉”。采用GTD方法可以使你避免焦头烂额,树立自信心,充分激发你的创造力。它的结构没有限制条件,你可以最大限度地灵活处理具体事务。这个系统恪守高效工作的根本原理,在“方法”层面留出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GTD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用最少的注意力和精力来完成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用GTD方法在工作现场培训过成千上万名学员以后,积累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效率的丰富经验。GTD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能激发、启迪和帮助人们提高能力,这就是它的魔力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GTD?一句话很难说清楚……

GTD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然而任何对它的断章取义的理解都可能背离这套方法的真谛。3种GTD模型

我上面描述的这种包罗万象的方法最终被叫作GTD,它其实是我根据多年从事员工和企业培训的经验,发明并综合起来的3种模型的协调统一。这些公式不是我在书上或者狭义的课堂上学到的(虽然现在也开始采用上课培训的方式传播),基本上我是在普通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在跟他人(他们需要清晰的视角、方向和积极的行动)打交道的过程中发明的,并对它们进行了实践检验。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个过程对理顺和应付大量工作和项目,分清轻重缓急,是最有效的办法。这些问题伴我一同成长,我认为为它们排序也很重要,因为就是在工作量、项目(情景管理)和优先选择这条线上,对它的认识和运用取得的效果最好。

接下来我要简单地描述一下这3种模型;本书的其余章节将探讨它们如何有效、为何有效,以及具体怎么运用。掌控工作流程[2]“掌控工作流程”(Mastering Work Flow)模型分为5步:收集阶段(Collect)处理阶段(Process)组织整理(Organize)检查回顾(Review)执行阶段(Do)

基本上,这个办法是收集、思考、组织整理和管理我们日常生活中该做、想做、不得不做的诸多事务的最好办法。它要把所有的原始信息一一列出,对每件事做出恰当的决定,把结果进行恰当的归类,必要时对部分和整个系统进行评估,做出该怎么办的恰当选择。这部分内容反映了我所称的自我管理的“层次”,它与GTD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它的运用最简单,马上可以见到成效。这个“工作流程模型”的要素建议读者用列清单的办法来安排待处理的事务,这也成为GTD软件运用的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合乎自然的规划

工作流程模型提到了一个问题,却没有给出解答,它就是项目规划和管理。“处理”你“收到”的信息(电子邮件、工作篮、会议记录等),要在项目一出现就一一列出,并想好接下来的具体行动。对于大部分事务,这样做足以获得一种掌控感。可是,还有许多情况和你希望实现的结果需要加以更加细致的考虑,比如你的婚礼、网站、著作乃至下次休假。要规划和执行更为复杂的项目,我提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5步模型。

在我早年从事管理咨询时,但凡觉得自己承诺或负责监管项目的客户,都对“项目规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只要一个人参与的活动要分几步才能完成,实际上他就在管理项目了。不过大多数人心目中“项目”的定义没有我想的这么宽泛。)这些人常常问我:“什么是最好的项目规划模型或软件?”好像可以运用的办法不是太简单,就是太复杂。我当年没什么经验,但是我渐渐意识到,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有规划的。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想让有些事必须完成,大多数时候果然能把它们高效地完成,不过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即使出门、外出就餐或者打理花园,也都需要规划;我们几乎没有一天做事不需要计划。

要把意向变成现实,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在大脑中自然而然地经[3]历5个步骤:·目标和原则·愿景·头脑风暴·组织整理·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产生一个愿景或目标,我们对它的想法和行为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接着我们幻想这个愿景如果实现会是什么样。然后,为了降低幻想的愿景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落差,我们自动开始考虑一些相关的念头,考虑怎么实现它(头脑风暴)。然后我们把这些念头转化成条件、步骤和轻重缓急的判断(组织整理),这样我们就有了可以真正采取行动(下一步行动)的着眼点,着手把它们付诸实施。

这个规划模型(详见《搞定Ⅰ》最新版第3章)是自发的,在较为正规或复杂的环境下它并不是标准程序。但它可以明确重点,尽量减少精力和心血的耗费,生活中人们也的确在使用这套方法。它就是对项目、情况、问题和主题的“纵向”考虑。

我们把这些工作流程和规划步骤引入实际应用,显著地提高了效率。此外,还有一个动态的要素必须说明,即重要性排序问题。关注层面

我们在任何时候,对自己选择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进行思考,这在我看来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担任管理顾问多年以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分配有限的资源时做出明智的选择,换句话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可是所谓的时间管理,甚至战略咨询所描述的取舍步骤大多不是适用性不强,就是不能把影响行动的所有因素考虑周全。

我采用了与发明规划模型大致相同的做法,从一个基本前提入手,也就是既然人们自发地懂得权衡和取舍,那么,我们当然能从这些自发行为中找出规律。我认真研究了真正影响人们做决定的因素以后,提出6个层面和它们的用途。

这些概念的提出纯属偶然。有人请我去给华尔街一名高管做咨询,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会务繁忙”。他的助理每天费尽口舌,替他推掉四面八方涌来的请他出席各种会议的邀请,因为他几个月以后的日程也早已排满。

我走进他的办公室,他关上门,几乎恳求道:“我这个日程表究竟该怎么办?”我完全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切入解决他的问题,于是决定把问题返回到他身上,先了解一下情况再说。我走到墙上的一块白板前,写了下面几行字:·目标和原则·愿景·长期目标·责任范围·项目·行动

我知道这几条内容,每一条都与接下来要解决的会务繁忙的问题有关。当然,我刚写完这几行字,他就转过身对我说:“我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我问。“问题不在于开会。是我的孩子们!”

原来,他去出席各种会议,初衷是让别人看到他工作很卖力。现在他猛然醒悟,认识到因为开会,自己错过了陪伴几个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成长的宝贵时机,太不值得。

类似他这样的顿悟并非个例,会务繁忙的情况也并不特殊。我只不过找到了一个相当简单的办法,在考虑该做的事情时,找到全面看待问题的视角,把它当作思考和抓住重点的工具,从而快速有效地工作。

我再说一遍,这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不会比火箭专家的学问高深)。我们一般在6个层面处理问题,它们之间彼此关联,虽然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只是隐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有目标和价值观。我们都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有积极的和消极的预想)。我们想做大事,想实现愿景。我们要把几个关键的工作和生活领域保持在能让我们实现目标的层面。我们在各个层面都有要完成的项目、要兑现的承诺。我们根据自己在这6个层面的事务安排采取行动。

我们的行动越接近最高层面,它就越要紧,至少本质上是这样。换句话说,你越清楚即将采取的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最佳行动,它对你的价值就越大。

我在《搞定Ⅰ》(最新版)里解释过,但我要在下文再谈一谈关于轻重缓急的排序问题。你决定明天下午3点一刻要干什么时,关注层面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你还得考虑时间、精力和地点之类的具体问题。不过这6个层面的框架仍然提供了扎实有用的工具,让你认真考虑自己的情况,这比简单孤立地教你“要紧的事先做”更加全面。这些模型如何统一起来

近几年来,我逐渐意识到,我揭示和传授的这些知识无不触及加强掌控和摆正视角这两个方面,受时间、对象、情况的影响不大。我把GTD归结为这两个主要因素,它们比我最初提出的“横向”和“纵向”的两层意思更好理解和运用。“横向偏离”(out of horizontal)有点晦涩,“失去掌控”却好懂得多;“我没有摆正视角”也比“纵向偏离”(out of vertical)顺耳得多。

收集、处理、组织整理、检查回顾和行动,用这套程序来掌控工作,是掌控局面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合乎自然的规划”(Natural Planning Model)和关注层面则提供了看问题的视角。

你也许注意到“合乎自然的规划”和关注层面有相似之处。关注层面其实是把规划模型运用到全景,比如你的人生、整个公司或者一件事上,它是分级分步、层层推进的思考方法,是明确问题、用最好的态度抓住重点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做自己在做的事?成功的结果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哪些内容需要管理和完成?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一定要抓住重点

或许你已经明白,GTD的主要内容是抓住重点,去除无谓消耗精力的事,即利用GTD法把注意力以必要的方式、在必要的时候引向必要的地方,提高你的能力。如果你对局面失去了掌控,就没法分清主次,只能处理手头的紧急事务。因此,GTD法的关键内容就是掌控局面。

同样,如果你对自己在各个层面该做什么毫无头绪,重新审视全局就对抓住重点十分关键。这是GTD第二个要掌握的主要领域:采取适当的回顾和思考步骤,查看和更新在多个层面引起你关注的事情。

这两条在具体行动中统一起来,你就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决定做什么。具体行动是掌控局面的5个步骤的结果,也是你在生活和工作各个层面的操作的最后落实。不管你对这几个层面有没有意识,你都一直在行动。重要的不在于你一直都在做对自己而言最正确的事情(怎么才能肯定是最正确的呢?),而在于你牢牢地掌握主动,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来做出决定,并坚持把它完成。GTD:思想基础

这些年,人们对“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术界也证明了这种常识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克制和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跟他的办事能力和职业成就存在一定关联。如今,人际沟通、团队工作、合作和妥善经营的家庭关系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生活的重要因素,这种对情感因素的关注是可取的。

不过,我要指出,还有一种经过验证、其实早已被证明的观念,那就是心商(mental intelligence)。我们需要全面理解、管理和强化思考的过程。不是人们不具备思考的能力,而是他们不去思考,或者思考得不够透彻,因为他们的思路没有打通。如果你拒绝有效地思考,哪怕是你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或一个电话留言,它也会对你的办事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你的反应要么不够重视,要么小题大做。

事实上,依我的经验看,掌控思考的过程在这类情况下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心情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态度,而怎么考虑问题对心情的影响更大。广义的“思考”包括脑子里想到的一切引起你重视的真实或者假想的事物,以及逻辑和理性判断的认知过程。这意味着心情受到想法的影响,胜过想法受到心情的影响。大脑是个坏主人

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似乎听任头脑里各种杂乱的念头轮番登场。这里我要区分一下“思考”和“大脑”。当然,我不想涉足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奥领域。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智力和意图相结合的时候,人就开始了思考:动脑子,并且运用其他本能的反应来判断是非,做出决定。如果一个人改变了主意,显然是他的某个部分凌驾于大脑之上,在创造性的、有意识的专心思考以后,修正了大脑。大脑是个好仆人,却是个坏主人。

大脑提醒你想起各种事情,你对其中的很多事情根本无可奈何。想起让人操心的事,不等于你能推进它。往往是人们被动地受各种念头摆布,而不是主动地思考让他们操心的事情,至少不是在有效地考虑怎么解决、推进或者管理头脑里想到的事情。不过,搞清楚这个具有反应性的和机械的大脑程序是怎么回事,是赢得游戏的一大关键。我们不是生来就会

没有人生来就会思考:“这里有什么真理?我们想取得什么成绩?接下来干什么?谁在做这件事?”如果我们有这种倾向,那它一定早已成了大脑机能的遗传特征被保存下来了。我见到过几个人,他们思考上述问题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通常是在所从事领域的孤立范围内。不过,即便是这群人,大部分人也好像没有意识到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个思考过程,而且也不能把这种行为转移到生活的其他重要领域。某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很擅长主持会议,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推出新产品,却完全处理不好自己跟母亲的关系,也不擅长个人理财,虽然相同的办法能够而且应该是适用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