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德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0:28:40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公德素质教育

学生公德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指导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

德,指人的品质。从政治角度来说,德意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政治品质;从社会学角度看,德育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等;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为人处世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等。

那什么是德育呢?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其内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对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它应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应以大纲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而其他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任课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习惯。

在历史教学中具体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国情教育;自然常识课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和相信科学的精神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音乐、美术教学要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和祖国的感情;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坚强意志,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劳动教学要把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并养成劳动习惯。

现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具体谈一下德育的渗透。

众所周知,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简称“文道统一”。

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一条根本原则,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征和本质。这条原则揭示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智育与德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关系。

语文教学活动包含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教学因素,即教养因素和教育因素。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这就是教养因素。这个因素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基础工具性。但由于语文连结着人类社会精神,文化思想意识,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特殊工具,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训练,不能脱离他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渗透在教材中,贯穿在训练内容中,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德育因素。教养和教育的因素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难以割裂,而且也不应该割裂,这就是语文训练与思想训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语文具有现实的社会性,它连接着社会,与其他学科共同具有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而且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语文教学的思想离不开这样的目标,必须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指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要含有思想教育的意义。”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上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包含着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他们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思想教育作为目的,离不开语文训练;而语文训练作为目的也同样离不开思想教育,这两个目的,是一个统一体。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是一条历史规律,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现行《大纲》在“教材内容”中规定:“语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还要求教材要思想内容好,人选的作品,要符合教学目的中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选取古代作品,要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可以选少量并带有消极因素而艺术性较高的名篇。教材的选用兼顾思想性、艺术性、文和质。这就是贯彻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精神,确保语文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例如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1)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2)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诗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3)通过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历程的文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如:《老山界》、《金色的鱼钩》、《草地晚餐》等。(4)通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如:《梅岭三章》,《方志敏》等篇。(5)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等篇。(6)通过充满集体主义的思想作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思想。如《分马》、《梁生宝买稻种》等篇。中小学学生在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避免单纯德育课中,有时只能条条框框的弊病,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要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今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形势,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国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以及现代革命传统,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矛盾、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良好的品德,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培养新的观念、态度、素质,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思想品德中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的理解

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啸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

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在这里,我要呼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公德或者个人修养的必修课。只有爱护环境,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否则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社会公德从文明开始

毋庸讳言,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中部分成员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缺乏守法意识,缺少爱心和良知,将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等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基本社会公德抛之脑后、弃之不顾。君不见,井盖频繁失窃、景观灯被打碎、果皮箱被踢翻……这些与文明行为格格不入的社会现象无一不在拷问着市民的素质。文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1)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

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2)文明从我做起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3)注重我们的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讲得轻一点,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礼仪,会被人家耻笑。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法律规定,盗窃价值超过一定数额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当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时,则可依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但是,如果治安处罚的条件也够不上,比如偷了别人的一件衣服怎么办?如果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会小偷小摸,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怎么办?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3.生活小事中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如何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培养教育成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人,这是父母终生的责任和事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对孩子教育时间最长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的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讨论其它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意义。”也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在孩子心灵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以后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如何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很多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她)的欲望也会逐渐提高、扩大,如果一味给予满足,就会变得不可收拾,一旦孩子不能得到满足,这样不满情绪就产生了,甚至出现恐吓大人、偷偷地从父母钱包里拿钱、甚至开始行窃等恶劣行为。

所以,父母应该有一个“特别意义的原则”。比如孩子的生日,“六一”儿童节等,特别是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表现出良好的品行时,应该及时、充分地给予奖励。在这种“特别意义原则”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懂得克制自己不良的欲望,具有良好的自制能力,这对他们长大步入社会时的“他人意识”和“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孩子将来要自立于社会,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这就必须具有自立精神,因为谁也不喜欢依赖别人的人。

自立意识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然而,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理所当然地坐在位子上,心安理得地让妈妈站在一旁,甚至还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座位而哭闹,东张西望地希望有谁能给自己让位,这种现象并不正常,孩子长到四五岁时,体力其实已经能够自理。

所以,平时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站着,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即使有人让座也应婉言谢绝。在其它公共场所比如,在公园荡秋千或滑滑梯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按顺序排队,学会谦让。要知道孩子再小,也应当自立,应当遵守社会公德。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发展中不可迴避的事情。虽然竞争总会有成功和失败,但每一个人却都想当“常胜将军”,孩子尤其如此。

因此,在家里与孩子玩游戏,父母常常有意让孩子赢,很多家长认为“与孩子玩,何必争高低”,因而孩子一定是赢家。可是我们要知道,当孩子与同龄人共同玩耍时,决不会得到这样的谦让。

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有公平竞争,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奶酪”,才能真正享受到奋斗之后的幸福。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玩耍时,应适时地与他(她)认真决以“胜负”,让孩子学会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还要让孩子掌握竞争的道德准则,竞争是公平的,要有宽容的气度,既不能嫉妒别人,又要有信心超过对手,要为对手的成功鼓掌,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再一次加倍努力,真正品尝胜利的喜悦和竞争的乐趣。

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之一,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因为小,总是被照顾和原谅,成人觉得孩子这么小,要求什么责任心呀,长大了再培养吧。

殊不知这是在放纵孩子,孩子乱扔东西,大人来收拾;孩子找不到东西了,大人到处找;孩子做事做了一半就扔下跑开了,大人却听之任之。如此下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责任心。坏习惯养成了再纠正是很费劲儿的,并且这种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后,当他们进入集体时,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集体活动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这样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因此,我们应从这些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平时就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好,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做事情要做完,答应了的事情要有交待,别人休息时不能打扰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委托孩子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认真、负责地完成,不可马马虎虎,草率从事,或半途而废。

事实证明,一些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在群体中往往很有威信,受到小伙伴的尊敬,他们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和自豪。

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4.家庭教育中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句话深刻地挑明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所以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公德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1)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 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更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因此,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明确“为谁而家教,家教为了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与经济发展不成比例性决定了现在上学的孩子们不可能人人都去读“名牌”、“重点”大学,即使经济发达了也是如此。但是,不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造成了多数家庭为了使孩子将来考上“名牌”、有“出息”,也就是所谓的“为了孩子着想”,成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出发点。于是出现了有钱的、有关系的、有资源的人想方设法进名校、非名校不读的现象,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极坏的影响,也在儿童的幼小心里形成了“高人一等”的感觉和“走后门”、“靠关系”的做法。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不在于家长去逼、去打骂或者去铺路架桥,而在于父母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影响孩子,切实解决不切实际的问题,名次先后实为必然,名次先者不能证明他将来为国家社会贡献一定就大。季羡林教授说:“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有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很大。”无疑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影响的程度以及得出如果单纯追求学习成绩是不正确教育方法的结论。人的贡献不能仅看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的而要观其终生。

家教为了谁?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作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教育既不能名缰利索,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引导他们最大可能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起点说,家教为了使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幸福,而从终点看这种幸福取决于他人与整个社会获得福祉的程度,只有后者才是我们家教的落脚点与归宿。(2)家庭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自己首先具备社会公德和诚信的意识和行为,摈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3)家庭育观要正确 当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空前,不但“从娃娃抓起”,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然而问题在于,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现在很多家庭中的家长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异常重视、格外偏爱与执著,以致于把学习成绩的提高视为孩子要完成的“第一使命”,而把道德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帅和将的关系,无“帅”监管,“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所以古人说:“无德之才,贼也!”这要求我们家长要端正家庭教育中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全的育人观和人才观,始终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避免步入重智轻德、劳,成绩唯一的误区。

家庭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摇篮,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做事先做人”,我们的时代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我们的社会需要弘扬和崇尚社会公德的精神,这是您的孩子今后步入社会,立足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人们常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会出危险品”,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从小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再天才的儿童长大后也是无法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的。

因此,要求要从言行举止到物质供应、精神满足上无不围绕品德教育这一“中心”而全力以赴。(4)成长环境要良好 对于社会公德来说,口头上的“教”是很少能起作用的,能起作用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加上行为上的习染,是精神上的感化,也就是习育与化育,只有当采用习育与化育时,孩子的社会公德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要为孩子创设宽松友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孩子的“爱心”。其实孩子是人类最真诚的群体,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情感是细腻的。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与孩子为友,让孩子在平等、尊重、关爱的环境中来学习良好的社会公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孩子的“平常心”。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的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地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和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样的孩子是自私的,那就不用说有什么社会公德而言了。(5)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 孩子在天天地长大,他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面临地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家长必须明确社会公德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与引导,因此必须教育和培养孩子从小做起,从平常的点点滴滴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其观察社会中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工作,如:交通警察在烈日下、狂风暴雨中指挥交通,清洁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上街打扫卫生,公交车司机早出晚归地服务乘客等;并收集一些社会低层、平民百姓生活的图片,让他体会“一份劳动一份收获”的辛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教他懂得珍惜他人的成果,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懂得遵纪守法,懂得何为社会公德。

总之,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社会公德和诚信的培养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做出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营造,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以及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到那时,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成为一名值得自豪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也一定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5.班主任实施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现代化国家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之一。今天的小学生就是明天共和国的公民,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将影响未来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

培养社会公德的方法指导

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十分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努力培养小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呢?(1)学习明理,掌握规范 要遵守社会公德,首先要懂得社会公德。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道德常识。班主任要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各种形式,例如,队会、版报、张贴《条例》、印发《规范》等,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那些规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要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做到人人能背诵,个个懂意思,条条能遵守。还要拟订一些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组织学习,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使社会公德逐渐内化为自觉意识。(2)榜样引路,表扬强化 好模仿,喜表扬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大力宣传并组织小学生学习。尤其要从本地、本校、本班中树立榜样,这样学生会感到可亲、可信、可仿效。同时,要对学生中的好典型好行为及时表扬肯定,广泛进行宣传,如:评小红花、评文明少年、评“十星”学生等,以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正确导向,抑制学生的不道德行为。(3)角色转换,明辨是非 有的同学不遵守社会公德,往往是无意识或不自觉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对他人利益的侵犯,所以,如果别人批评他,还认为是小题大做。如何教育这些学生?班主任可以采取角色转换体会法。

例如,有个同学看电影时总喜欢讲话,进场散场时,常踩在座位上行走,班干部批评他,他还不以为然。班主任老师找到他,启发他想一想如果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部很感兴趣的电视剧,爸爸妈妈却在一旁不停地高声说话,你心里会怎样?下课时,如果同学用脚踩在你坐的凳子上走过去,你心里又会怎样?从而体会到违反社会公德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4)增强信念,抵制影响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现象,对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难点之一。有的同学常常会反驳老师:“大人还这样做呢?”或者说:“别人做了还不是一点没事。”有的家长不仅自己不遵守社会公德,反而教唆子女去违反社会公德。比如:教子女上车抢座,在街上乱丢纸屑,拾到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等。

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悲观思想,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抵制社会上的消极影响。要采取措施,努力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信念和行为意志力。要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对学生灌输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遵守社会公德光荣,违反社会公德可耻的是非观。要让学生懂得,遵守社会公德是文明人的表现,是道德素质高的标志,从而使社会公德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光荣感、高尚感,成为一种自觉行为。(5)由近及远,从小做起 认识与行为脱节,这也是一些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之一。有的同学心里也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实际行动却往往背道而驰;有的人平时常抱怨别人不讲社会公德,但自己也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有损社会公德的事来。

要克服这一现象,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把遵守社会公备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本校本班做起。要求学生首先做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对老师同学文明礼貌,在校内做一个文明学生。(6)教师示范,家长配合 在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教师是正确的化身,行为的楷模,班主任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因此,班主任要在社会公德上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叫学生不要做的,班主任坚决不能做,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于律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使家长也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协调家长的行为,为子女做好榜样,形成教育的合力。(7)形式多样,活动锻炼 社会公德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培养道德素质。

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演讲会: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辩论会:针对同学们认识的一些模糊看法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故事会:讲述遵守社会公德的故事,树立学习的好榜样;报告会:请见义勇为的英雄、精神文明先进分子、司法干部来做报告;小品表演:自编自演小品,讽刺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告诫大家遵守社会公德;板报:宣传本班本校的好人好事;征文比赛: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打算;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来遵守社会公德,等等。(8)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社会公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

首先,班主任要有一个整体计划,达到什么目的,通过什么形式,开展哪些活动,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订好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其次,要有常规检查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把遵守社会公德与学生评优,推荐选举班干部等结合起来,凡是不能很好地遵守社会公德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和当选班队干部。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思想重视,认识正确,措施得力,工作持久,我们就一定能从小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学生来。

6.数学学科中渗透社会公德育教育

有句话叫“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主要内容(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可以多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平时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小作业,如周末回家收集我国数学家的资料等等,然后回学校大家再一起交流。(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3)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坐在那里进行学习,还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可以由两名同学拿着乒乓球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等,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4)注意个性品质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教育主要包括:

①实事求是,言必有据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基本特点是严密和抽象。

②坚韧不拔,顽强拼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刻苦顽强的精神。

③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测查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在作业方面我要求学生都统一格式,字迹认真。

④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且依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去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1)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2)渐近性原则 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了。(3)以情动人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4)持之以恒的原则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