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4:33:08

点击下载

作者:赵凡禹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

经济学会撒谎:为什么经济学家是靠不住的试读:

前言

有这样两则笑话。

克林顿和叶利钦在首脑会谈的间歇闲聊。叶利钦对克林顿说:“你知道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一百个卫兵,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确认是谁。”听罢,克林顿说:“这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讲的是事实,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甲:“听说经济学家总在说谎,你能否告诉我,如何判定他在说谎?”

乙:“经济学家大都比较诚实,很少掩饰。你只要注意他的嘴就行了,只要嘴一动,他就在说谎!”

这虽然是戏谑经济学,但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一个秘密:经济学会说谎。

经济学会说谎,既有经济学本身的原因,也有我们的误读和误用。

首先,经济学以假设为前提,当假设不符合社会现实时,就会出现经济学理论的失灵。现实是绝对的,理论是相对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局限性,都有“说谎的基因”。当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社会脱节的时候,经济学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就无法解释社会现象。另外,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时,如果单从经济学的立场上去考虑,就会出现与社会伦理或者人性相背离的地方,也自然会让人觉得经济学在“说谎”。社会上还有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地方,如没有学位的股神、预测次贷危机等。中国深孚众望的经济学大师薛暮桥曾说过:“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的限制,我也不能例外。现在看来,建国以后我在各个时期写的文章中的观点,有一些就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他曾多次说过,一个经济学家的经济观应该让时间来检验,让历史来做结论。

其次,经济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问,经济学家有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出现“诺贝尔奖”也靠不住、获奖理论导致市场崩溃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更辩证地看待经济学。经济学家在运用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利益、认识的局限,也会误导市场、误导消费者,甚至还会为经济危机埋下祸根,如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过度迷信一种事物,往往是滋生危机的前兆,连诺贝尔奖也不例外。越是权威,就越容易使人盲信,其谎言所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随着实践的发展,往往以前认为正确的东西很可能会被新的认识取代。

再次,人们在经济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读、误用。例如,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财报数字等,一不小心就会被误读一些数字,人们会被一些统计数据蒙骗。在工作、生活中单纯依靠经济学知识是不行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这时要靠自己的脑袋去判断,活学活用。活学活用经济学就不会说谎,如果不活学活用,就会被经济学蒙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陷阱和诡计,婚恋、住房、薪水、炒股、消费等方面,都充满着经济学的诡计和谎言,需要人们擦亮眼睛,否则就会被其蒙蔽。

最后,宏观经济环境,如铁矿石谈判等中外贸易、粮食武器、石油战争、社会问题、次贷危机、金融战争等,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学谎言。如果说经济学是一本小说,那么小说里面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不能不知道。

本书是一本趣味性经济学读物,旨在通过一些有趣的话题,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用好经济学。其核心思想仍与经典、传统的经济学思路一致,但看事物的角度则力求新奇,改变大家对经济学的传统认识,解决一些学习经济学、运用经济学时的观念误区,使经济学能够更好地为人所用。

本书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谎言、也装满了对经济学的深刻解读。本书可作为一本经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一本草根阶层解决生存问题的红宝书、白领阶层关心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小说,亦可为经济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看问题的另类视角。

经济学为什么一再失灵——理论与现实究竟哪个更不靠谱?

理论并非现实本身,而仅仅是对现实的某一种解读罢了。现实本身太过复杂,是瞬息万变的,任何理论都无法百分之百地反映现实。当我们用理论去解读现实的时候,常常会发现理论本身的局限和尴尬。本部分主要揭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有出入的地方,为什么经济学家对一些经济现象解释不了,或者对一些经济问题解决不了(如预测不了经济危机)……以使读者对经济学有一个更清醒、全面的认识。

为什么股神没有经济学学位?

十多年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门前,有一位卖《上海证券报》的老人,她自己也开有上海的股东户头。当她的报纸每天卖不到10份时,她就叫人帮她填单买进600601延中实业(现在称方正科技),根本不管是什么价位,只要买进就行。当她的报纸每天卖出超过100份时,她就叫人帮她填单卖出,根本不管是什么价位,只要能卖出就行。结果是:从未输过!

老人只是凭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就成了炒股高手,而且从未输过。而其实老人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低位时吸入,高位时卖出。

股票总的面值相对而言是固定的,如果经济行情或者人们对股市的预期看涨,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股票的价格就上扬,股票便升值,指数也上升;如果经济行情或者人们对股市的预期看跌,那么大量的股票持有者就会抛售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退出股市,于是股价下跌,指数下降,整个股市内的资金总量快速减少。

如果说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老人凭借人生的阅历和生活的观察能够炒股票赚钱,那么一只猩猩炒股票的收益率就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了。

拉文当年是一只6岁的猩猩,受雇于华尔街互惠基金。它用掷飞镖的方法,从133家互联网公司中选出它的投资组合。

有位学者还让拉文和一组专家进行炒股比赛,专家们运用各种投资分析手段去选股,包括选什么股、何时买、何时卖等,无不经过了所谓“交易系统”的严格论证。相对来说,拉文的选股方法就简捷得多了,它随意地用飞镖投向一块写满股票代码的木板,只要投中哪只股票,就买哪只股票。结果它在1999年的回报率高达213%,跑赢华尔街的大部分专业投资家。

拉文投向华尔街股票的飞镖,是完全没有准头的。著名的操盘手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写道:“那些掌握最充分信息的股票市场经纪人和分析师在市场上选股的成绩,并不比猩猩从帽子里抓个名字或把《华尔街日报》钉在墙上,向股票投掷飞镖的择股法来得更好!”

有人说猩猩炒股并非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得利,它更适合泡沫时期。因为这时的股市更像赌场。猩猩炒股获利的第二个条件,是股市被人为诱使偏离基本面。那些诱导股市的人,最怕散户不看盘。正常人按理性来思考,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猩猩不讲逻辑,反而不会受骗上当,因此它具备炒股的客观素质。但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任何理性的猩猩的“投资智商”高过了经济学家。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财富和声名的双丰收。杨百万的事迹在中国传开后,外国通讯社的很多记者都采访了他,其中就有美国VOA、日本NHK和英国BBC等的报道。

1988年,杨百万投身证券交易市场,大量购买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从此成名。

1989年7月,他顺应国家的宏观调控,能人所不能,依然将全部身家投入股市,赶上了1990年股市狂涨的大潮,2年内资金翻倍,其购入的股票“电真空”、“飞乐音响”的股价更是几十倍地翻新。

1992年年初,杨百万预见股票市场即将由盛转衰,在股指上升至1400点的最高点时,抛售股票,转投债券。就在杨百万将手中股票刚刚抛售完,大盘股指急跌900多点,很多人血本无归,杨百万成功地避免了风险,声名鹊起。

1994年,杨百万被沈阳财经学院聘为金融学教授,每个月160元工资,他高兴又自信地接受了聘请(但这160元工资他又委托学院捐赠给了希望工程)——他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2009年2月,杨百万在接受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采访时说:“我从来不预测点位,但我可以看到哪里是顶,哪里是底。前年涨到6000点的时候,好多人都在说到8000点、10000点,我却看到了危险。”当大家希望杨百万能预测一下2009年的股市时,他说:“我跟大家一样,也是散户股民。”杨百万说,自己多年在股市沉浮,坚持的秘诀就是“一抱二换三不空仓”。

首先,“抱”是个心态问题。有人买了股票,跌了一点就怕了,然后听到人家说另外的股票好,就卖掉去买其他股票,这样来来去去,总是亏损。所以,要有“抱”的心态。“如果短线操作不好,不如去选一家业绩好的公司,买了股票,抱个一两年再抛,总比短线亏损好。”

而“换”,实际上要讲究技巧。不是说今天买了股票,过几天又换成其他股票。杨百万的“换”,是指自己看好的股票,涨到一定高位,出现风险了,就抛一些,等跌一段时间再买入,这样能降低成本。

而第三条秘诀则是不空仓,不要盲目去追逐热点,看不准的时候宁可保留手中的仓位。“有人问我,被套了,割肉吗?我就告诉他,你6000点敢买,2000点还怕什么,留着吧。”

与那些专家、学者、专栏作家关于股市接盘、止损、割肉、补仓等高深莫测的技术分析相比,杨百万的股票操作手法显得既简单又实用,既方便又好赚钱。

学富五车的经济学家也许在现实社会中炒股赚钱的能力并不会比一个农村老妇人出色多少。拥有经济学知识与拥有赚钱的能力和本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经济学家头衔的人也能在股市中赚到大钱。在股市大潮中,很多弄潮儿并没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但他们一定是最有经济头脑的人。而那些经济学大师并不一定在股市中能赚到钱,有很多人甚至血本无归。我们需要对经济学有理性的认识,经济学只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要转化为财富还需要后来者加以活学活用。

抱歉,我们没能预测到经济危机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了伦敦经济学院,并与一些教授讨论经济形势。她随后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经济危机)?”“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家2009年7月25日在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信中这样写道。

英国《观察家报》得到了这封信的复制件。信件的联合署名人皆为英国知名经济社会学者,包括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蒂姆·贝斯利、伦敦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埃内西等。

在这封长达3页的信中,学者们除表达歉意外,还向女王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家成功说服各国政府并让自己也相信,他们已完全掌握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而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人们一厢情愿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证”。“总之,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学者,人们都没能将系统性风险视为一个整体。”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没能预测到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自省。

虽然有些经济学家的确对房价正在形成泡沫提出警告,但其他大部分经济学家则承认自己没能预计到泡沫的破裂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有些经济学家则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这个职业普遍存在自由市场偏见,再加上过时的、过于简单化的分析工具,很多经济学家没能觉察到危险迹象。

国外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预测出金融危机,是因为他们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教条化,将自由市场看成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妙方,迷信市场万能、资本万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所谓的“资本万能论”不攻自破,也使各国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陷入难于自圆其说的尴尬困境。

而这波金融危机来袭时,众多国内经济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没有预见到它对经济将会产生的严重冲击,要说经济学界没责任是讲不过去的。

在次贷危机发生乃至演变成局部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学家仍然在鼓吹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还在不断地调高利率、准备金率。而对于西方的经济危机,当时经济学界则充斥着一片乐观之声,认为危机不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2008年7月后,危机已经相当明显了,中央也把宏观调控的基调由“双防”改为“一保一控”,但一些学者还在坚持货币政策要以防通胀为主。一直到9月份,美国的“两房”问题爆发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世界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等一系列严重经济事件的爆发,才彻底惊醒了中国的经济学界,但此时沿海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倒闭了。

在2009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四川科轮集团董事长刘革新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主流经济学家的判断已经被证明不行了,需要有一个民间独立的机构和他们进行质询,还要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而当时在场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可能并不认同他这个比较极端的说法,但也坦承主流经济学家在预测此次金融危机时是失败的。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集体失语,危机的彻底爆发才惊醒中国经济学界。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学家迷信西方经济学家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晦涩的表达,如果经济研究只是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数学模型去套中国的问题,不去剖析、研究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不去深入实际做调查,要得出准确的结论是很难的,基于此而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也就必然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学家还是国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都未能预测到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这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经济学家对于未来的预测竟然是“盲人摸象”。

经济学有自身的局限,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有很多不理性让他们无所适从,或许清醒的经济学家永远无法读懂疯狂的“市场先生”。“华尔街醉了”是我们对这场经济学危机唯一合理的解释。

原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靠不住:获奖理论导致市场崩溃

十几年前,有一家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齐名的对冲基金,叫做“长线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

LTCM的创始人是被称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之父约翰·麦利威泽,合伙人包括罗伯特·莫顿和马龙·斯科尔斯等,这两人被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其中莫顿是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高徒。萨缪尔森在为莫顿的《金融学》一书所作序言中,他称赞这位弟子是现代金融理论界的“牛顿”。LTCM的合伙人中还包括前财政部副部长及联储副主席大卫·穆林斯。这个精英团队内荟萃职业巨星、公关明星、学术大师,真可谓梦幻组合。连巴菲特也承认,这是一群智商极高的人。

经济学也认为股价的波动是随机漫步。他们认为,对一只股票而言,看多和看空的人是完全随机的。如果股票受看多的人“撞击”就会上涨;反之就会下跌。而所有目前的消息都已经被有头脑的人反映在股价之中了,对于那些没有头脑的人来说,看多和看空的概率差不多,于是就互相抵消了,这便是“有效市场假设”。依据这套理论,他们组建了这个基金,并设计了复杂的模型来交易。

LTCM自从1994年成立开始运气一直不错,连续4年获利丰厚,于是这两位经济学家顺理成章地在1997年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们的运气在1998年到头了。他们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模型不全面,没办法将所有情况都考虑到。而这一没被考虑到的小概率事件却真的发生了,1998年俄罗斯卢布暴跌。

屋漏偏逢连夜雨,金融危机有互相传染的倾向,LTCM公司在各处的投资(投机)都遭遇了失败,模型中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竟然都相继发生了。这时候的LTCM能做的只有坐以待毙,因为它使用的杠杆比例实在太高了,原本给自己带来了巨额利润,现在却死死地掐住了自己的脖子。短短几个月,就损失了43亿美元,LTCM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LTCM在1998年遭遇失败,而这几位经济学家是在1997年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如果早一年失败,估计他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不可能拿到手的。而此后这些人的声望一落千丈,那些大银行都纷纷开始重新思考这套理论的有效性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也靠不住,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是奖给那些经济学天才的,但天才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2009年10月12日,法新社、美联社和路透社等国外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发布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本年度诺贝尔奖的所有悬念都已解开。

法新社题为《美国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现首位女性获奖者》的报道援引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价:“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分析可以为大多数类型的社会组织提供指导。”路透社题为《一个诺贝尔奖的第一诞生: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出现》也援引了评审委员会的评论:“在过去30年中,这些巨大的研究贡献已经将经济管理研究从边缘推向了科学研究的前沿。”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粗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分支。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在两位美国科学家喜获殊荣之时,却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路透社专栏撰稿人克里斯多佛·斯万发表文章表示,经济学奖是诺贝尔奖项中的最大败笔。他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常常会颁给一些无用、错误甚至危险的学说。

过去20年中,经济学家没能预测美国任何一次重大的经济转折,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等于是认可了一些事实上可能非常有害的经济理论。他还举例说明,有的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理论恰恰是导致数次市场崩溃的元凶之一。

有人说,改革开放的30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检验。一场金融危机,更是验证了中国式监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危机之后的搭救经济举措,更确认了中国经济模式对全球经济的典范性。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不能拿诺贝尔奖?

本应该获得奖赏和荣誉的中国经济学家一次次地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近乎绝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却一次次地把世界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靠不住。过度迷信一种事物,往往是滋生危机的前兆,连诺贝尔经济学奖也不例外。越是权威,就越容易使人盲信,其谎言所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随着实践的发展,往往以前认为正确的东西很可能会被新的认识取代。

懂供需的鹦鹉是经济学家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这只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网上讲了一个自称是真实的故事。一天,快上课了,这位学生匆匆忙忙地往教学楼上跑,偏偏这个时候电梯十分紧张。他发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也在一楼等电梯上楼。但是,接连几部电梯都是开往地下室,这位学生叫道:“真是的,为什么每个地下室的人偏偏都要在这个时候上楼凑热闹!”阿罗立即严肃地纠正他:“你把供给和需求弄混淆了。”

懂供需的鹦鹉能做经济学家,是因为经济学家认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需求分析能提供给他们对于任何问题的完整答案,也已成为经济学家唯一的分析范式。经济学家认为:问题总是那些问题,只不过答案却一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位经济学家回到母校,他在校时对考试很有热情,所以对当前学生的考试题目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到教授那里找到目前正在使用的试卷。令他惊讶的是,这些试卷上的问题与他10年前回答的问题一样。

教授看到他一脸迷惑,不禁哈哈大笑:“经济学就是这样,问题总是一样的——只是答案在不断变化。”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经济生活在永恒地变化,每个时代的经济学家都面临那个时代的挑战。”经济生活在变,经济规律也在变,经济知识就必须跟着变。

从20世纪起,经济学家备受瞩目,其身上有着耀眼的光环。有人曾预言:“骑士时代已经过去,来临的是经济学家的时代。”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个社会离不开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经济学家。

外科医生、经济学家,还有工程师等人争论这个话题,外科医生和工程师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外科医生首先表示反对,他站出来举例说明,“在创世纪的时候,上帝取下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就了夏娃,这件事情如此古老,而且只有外科医生才可以做到,所以外科医生才是最古老的职业。”

而工程师也同样提出了反对,他说:“上帝创造世界之前,陆地和海洋就已经分开了,除了我们工程师,谁还能做到呢?”

这时,经济学家才站出来,慢悠悠地说:“不要着急,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地球可是一片混沌,你们认为谁该对此负责呢?”

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证明使世界变混沌的是经济学家,并探讨了他们的社会价值。经济学家在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他们为市场打开混沌的局面,制造均衡市场。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万能的。

经济学家也引来了不少戏谑,有不少人认为经济学家是“双脚并不立在地面上”的脱离实际的人物。这个评价来源于一句戏语:“经济学家和商人有什么区别?经济学家的脚并不放在地上,而商人则把四只脚都放在地上。”至于经济学家所醉心其中的经济学,似乎用处也不大。有语为证:“经济学在什么时候最有用?经济学只有在招考经济学家时才最为有用。”经济学家自己也对自己的学生自嘲:“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是,当你失业时,经济学可以让你明白你为什么失业。”

也有人认为经济学家讲的都是对的,但是没有什么用处。有两个热气球爱好者乘坐气球,结果被大风吹得偏离了方向,于是他们就将气球的高度降低,以便找一个人问问现在飘到哪里了。这时候刚好过来一个人,热气球爱好者问道:“请问我们现在在哪里?”那人回答:“你们现在在热气球下面。”这时,另外一个热气球爱好者说:“这个回答完全准确,但是绝对毫无用处,这个人一定是个经济学家。”

鹦鹉不懂供需,所以注定不能成为经济学家。而只注重供需,当然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想要更好地预测经济,指导生活,需要不断认清自身和现有理论的局限性,不断用新思路、新视野、新工具去分析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清经济生活。

理性地看到自身知识的局限,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用更多的分析工具去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经济学家,一个能被社会认可和尊崇的经济学家。

华尔街的麦道夫骗局

2008年12月11日8点30分,美国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董事长、与“股神”巴菲特比肩的投资大师、犹太“基金教父”、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遭举报,涉嫌进行一项规模达50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在他曼哈顿的豪华寓所中,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执法人员带走……

与此同时,由伯纳德·麦道夫执掌的、纳斯达克最大做市商(market maker)、纳斯达克五大经纪公司之一、纽约证交所第三大经纪公司——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被查封……

伯纳德·麦道夫被他的投资人亲切地称呼为“伯尼”。胖胖的、笑起来很可爱的犹太人“伯尼”,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人,是大家的好朋友,也是家族基金的可靠委托人。在佛罗里达以及纽约的犹太社区里,麦道夫被很多人视为投资方面的“上帝”。麦道夫的基金,被圈子里的人简称为“犹太人基金”。

20世纪90年代,麦道夫借用自己作为成功的股票上市经纪人的身份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麦道夫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为这个基金公司进行筹资,利用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或其他慈善团体的场合广交朋友,并利用一些已落入他陷阱的投资客做介绍人,介绍更多客户给他,那些介绍人可以收取回佣,自然乐于做中间人,这样就有滚雪球效应。有报道说,正是在这个俱乐部中,麦道夫找到了一个后来给他吸引了其他成员加入的投资者。

在表面看来,麦道夫的基金是一项风险很低的投资行为。他的庞大的基金有着稳定的利润返还率。1个月中的增长可能达到1~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增长背后的原因是该基金不断地做着购买大盘增长基金和定额认股权等生意。这种综合性的投资组合一直被人们认为可以产生稳定的投资收益。

2005年的时候,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说法,麦道夫的投资基金生意逐渐变成了一个新的“庞氏骗局”,所有的返还给投资者的收益都是来自于越来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资者。根据美国证监会早些时候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月份,麦道夫的基金一共管理着171亿美元的资金。虽然2008年的形势不断地恶化,但麦道夫依然在向投资者报告说——他的基金依然在稳健的增长当中,这一增长数字直到2007年11月依然高达每月5.6%,而标普平均增长则下降37.7%。

2008年12月9日,麦道夫突然宣布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将提早发放红利。而按常规,公司的红利都是在第二年的2月份发放。对此异常举动,麦道夫的儿子十分不解。

2008年12月10日,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准备在麦道夫的办公室和他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公司已濒临破产边缘的两个儿子,质问麦道夫:如果不能支付投资者,公司又怎能发红包呢?麦道夫示意回家后再谈。

当天晚上麦道夫的儿子来到他的寓所,见到麦道夫的脸上出现了罕见的沮丧。麦道夫向儿子透露,由于一拨客户要求赎回的投资达到70亿美元,令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麦道夫向儿子摊牌:“一切都是谎言。”他不得不承认,麦道夫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基本上是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在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中,诸多知名机构被击中,有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欧洲银行巨头汇丰银行、日本野村证券等。

……

2009年6月29日,时年71岁的麦道夫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判处150年监禁,他将在监狱里度过他的余生,并罚款1700亿美元。

这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是对华尔街监管者的极大讽刺。到处都是经济学家的华尔街怎么没人能拆穿麦道夫的骗局。麦道夫愚弄了华尔街的诸多投资家,欺骗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

自2008年9月中旬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目睹一个个金融巨头倒下,华尔街投资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照说是经历了足够的锻炼。但是,当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1日被戴上手铐带走,并由此引出一个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之后,华尔街还是被震动了。

一个拥有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式”从业记录的投资专家,一种并不新鲜的欺骗手段(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完美演绎了华尔街的多面性。麦道夫骗局的包装复杂,但投资操作简单明了,漏洞极易被识破。

首先,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利用不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日常审计,负责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10多亿美元资产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居然只有3名员工:合伙人、秘书以及一名会计师,这违反了隔离的控制原则。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所有交易均为麦道夫一人独断,他管理资产,并同时汇报资产的情况,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托管并未分开。

其次,麦道夫为自己的骗局营造了极好的个人魅力光晕。骗局揭穿之前,麦道夫口碑很好,麦道夫表面追求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些都是华尔街熟知的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标志。

再次,麦道夫宣称自己采取名为“分裂转换”的投资策略,这几乎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究竟为何物。神秘投资技术产生的神秘感包裹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麦道夫吸引投资的苛刻条件是,如果你想投资于麦道夫,那么请你不要问他关于投资的任何问题。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赚钱的岁月里,他可以赚钱,麦道夫则用几个字简单做了解释:“内部消息”。很多精明无比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专业投资人士,竟也被“内部消息”这几个字轻而易举征服了。

麦道夫的投资骗局虽然再简单不过,却骗过了太多的人。这个“白璧无瑕”记录的背后却包藏着最大的谎言和骗局。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带刺,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信用记录背后的谎言。

资料链接……“庞氏骗局”!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他欺骗人们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他许诺投资者将在3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1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亦称“金字塔骗局”。

格林斯潘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1993年年初的某一天,克林顿刚上台不久,他就经济问题召见了格林斯潘。

克林顿:“老爷子,现在经济这么低迷,你看,下一步该怎么办?”

格林斯潘:“没什么,我只要挥舞一下手中的魔棒,那帮人就会推动市场。”老爷子像打哑谜一样应付这位上任不久的帅小伙子。

克林顿:“真的?什么魔棒?哪些人?怎么推动市场?”总统先生显得有些猴急。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拿着一支笔,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两眼一直望着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就是华尔街那帮金融大亨,我的老相识、老朋友们,他们都得听我的。”“听你的,不听我的?”克林顿有点不服气。“当然是听我的。不信,你瞧瞧!”格林斯潘用不容争辩的口气说。

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1913年起至今,美联储一直控制着美国的通货与信贷,起着“最后的借款人”的作用,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稳定、适应能力更强的货币金融体系”。

1987年,由美国总统里根任命的艾伦·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一直到2005年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下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白宫工作18年,历经里根、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四位总统任期,成为美国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美联储主席。

对中央银行的掌门人,美国金融界评论:“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都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这是1996年美国大选前夕《财富》杂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号。这样的评价也是对格林斯潘长期以来主导美国货币政策的肯定。

在格林斯潘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最著名的是他用灵活的利率政策,创造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期。格林斯潘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油门和刹车主要是利率,他几乎将通过改变利率对经济进行微调发挥到了极致。

1992~1995年,在美国经济一派向好的形势下,格林斯潘未雨绸缪,7次提高联邦利率,为经济适度降温。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内连续3次减息,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减息速度,稳定了经济。同样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后,格林斯潘在短短1年内将利率从6.5%降至1.75%,刺激经济增长。那些悲观论者曾经认为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出现负增长,但当年美国经济增长达到了3.5%。

这些都是所有人闻所未闻的奇迹,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期间只被两次小规模的经济衰退打断,从1987~1998年更是创造了90多个月的经济连续增长的纪录,更重要的是,尽管失业率已经低至5.5%,通货膨胀依然被控制在3%以下,被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不可能两全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竟然同时出现,美国出现了所谓的“零通货膨胀型经济”。

英格兰银行行长默尔文·金曾用赞歌般的语调颂扬这个人:“伟大的经济学家极其少见,这种人必须具备几种人的天赋,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艾伦·格林斯潘正是这些天赋的化身。”

美国的一家媒体曾在1996年总统大选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联储主席就行。”有学者说,格林斯潘在任时的货币政策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美国政府、美国老百姓、美国华尔街都说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2002年,当他的声誉达到顶峰之时,他赴英国领受“爵士”封号。他最忠实的拥趸——现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曾证实,格林斯潘得到这项嘉奖是因为他促进了“经济稳定”。

但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化打破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创造的“金融神话”,他所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当前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批评者认为,格林斯潘当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正是当年颇有成效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了房地产泡沫以及次贷危机的爆发。

格林斯潘在回答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沃克斯曼的问题时表示,他从自己的思路中“发现了一个缺陷”。格林斯潘说:“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以为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各银行和其他企业有能力保护自己股东的利益和公司内部的公正性。”格林斯潘承认他遵循了18年的“自由资本主义”指导市场的信条出了问题,并为此道歉。他承认信贷危机“与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

格林斯潘也为自己辩解:“综观当时的情况,美联储作出的哪一次加息减息不是必要的呢?”不过,格林斯潘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承认,他任职期间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可能助长了美国房价泡沫。但他却认为次贷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全球经济扩张,正是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地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为什么那么短?因为是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他说。经过1年多加息,美联储又大幅度减息,基准利率从3.5%降低到过去近50年来的最低点1%。他认为,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高度繁荣,“代价是房地产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资料链接……

中央银行、利率政策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同时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春运火车票价不上浮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

2007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了“春运火车票价不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吴敬琏从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篇关于春运票价的文章谈起,吴敬琏指出,铁道部决定春运票价不上浮,媒体是一片叫好声,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也很高兴,但是结果似乎不太理想。吴敬琏认为,春运火车票不涨价的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不仅没取得预期效果,还造成了三个有害结果:一是许多人连夜排队买不着票;二是黄牛党横行,票价高涨,更多人难以负担;三是权力凸显,“批条子”的现象严重,并没有让希望能照顾到的群体受益。

吴敬琏认为,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分析,春运价格的浮动是必要的。他同时表示,这也是多数经济学家赞同的“学术观点”。多数经济学家不会赞成铁道部的这种春运火车票原价不上浮的做法,因为其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竞争性的价格都应该由供求决定,而不是由某种道德原则决定。因此,价格浮动是必要的。如果农民工回家过年在经济上有困难,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比如说给全体农民工补贴,这样的措施可能更合理一些。

按照吴敬琏的逻辑,当火车票价随市场需求自由上涨时,很多农民工就会选择不返乡,所谓“春运”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但吴敬琏的观点一经发布,立刻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吴敬琏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知道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必须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差别;二是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某些个别经济人对商品的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按照竞争的强弱程度,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相反的一种市场,同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在实际中很少见。

火车票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中国只有一个铁路公司。如果有很多的铁路公司,提供足够多的火车票,涨价也有道理。但中国的铁路火车运能很小,火车票的供给较小。从火车票的替代品飞机票和汽车票来看,春节期间的飞机票过于昂贵,对农民工没有任何吸引力,而汽车的运输能量比火车更低,汽车票更紧张。所以,火车票在春运期间成为农民工不可替代的选择。

在公交车里,有一个男人用手机打电话到电台点歌,他说:“我是外地人,现在回家的车票买不到了,只好在北京过年了。我想点首歌。”

主持人:“你想点歌送给谁?”

有人当时还想:这还用问?肯定是远方的父母、亲人了。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想点一首陈小春的《算你狠》,送给铁道部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所有票贩子。”

一边是浓浓的乡愁,另一边是难得的车票,这个农民工的无奈之处就在于:只有一个铁路部门,我拿你没有办法。在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把火车票的供需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市场能够把资源配置的效率发挥到极致,但人们的贫富、待遇还是可能不均,在竞争市场下还是会出现火车票分配不平均的情况。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消费者的同意就涨价,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凭什么在过年回家的时候涨价。吴敬琏也有可能会坐火车,火车票涨价也会侵犯到他自己的权利。这样看来,不应当让春运的车票涨价。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人们不想遵守市场经济的原理,而是要清楚,西方的市场经济学原理都是建立在假设每个个体的经济自由和权利都受到保障的基础上。

但现实中,远远不能达到这种情况,市场有失灵的情况。在它失灵的时候,对于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大批人是不公平的。就拿火车票价上涨来说,价格上涨后,结果只能是有钱人买车票回家,农民工留守异地。涨价能够调节客流量,能减轻运输压力。但也等于是说,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因票价过高而回不了家,剥夺了农民工回家的权利。我们不应该让本来已经缺乏经济收入的广大低收入群体受到更深的伤害。因此,为了更多人的利益,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不应当涨价。

火车票涨价难道是最优选择?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面对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的问题,难道不应当想个更好的办法来增加火车票的供给从而调节火车票供需之间的平衡?

一是提高铁路部门的运能——修铁路。铁路运输长期严重滞后、落伍于时代发展需求。铁路部门在解释铁路运力紧张,中国人均拥有铁路仅为6厘米,不到一根香烟的长度,那么,即使铁路里程再增加40%,且不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到2012年,全国人均铁路长度亦不过8.4厘米——恰好是一根普通香烟的长度,如此人均铁路长度,自然很难承载春节回家的需求。

二是提高铁路部门的服务。有人建议,火车票为什么不能实行实名制?印度100年以前就实行实名制了,这样一来,就可能不会出现票贩子。2010年春节,在成都和广州等37座城市进行了实名制试点。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表示,火车票实名制对抑制倒票,解决售票的公开、公平、公正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再者,人们总说要疏导春运,为什么不利用促销的方式,吸引人们在农民工返家潮到来之前回家?为什么不采取分批次放假的方式?其实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非要用票价上涨的办法。

这样看来,吴敬琏提出增加铁路部门的运输能力、提高铁路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许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理。

别被统计数据忽悠了——经济指标能反映经济实貌吗?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是一些主要的指标,但我们在看这些统计指标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统计数据与我们的个人感受有很大差距,如CPI没有变,但个人支出增加了;GDP增加了,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变……这既有我们对统计数据的误读,也有这些统计指标的不科学性。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资料。”

你被CPI忽悠了吗?

2009年11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2009年1~10月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0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9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降幅缩小。从环比看,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9月份上涨0.3%,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1~10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7%,降幅比1~3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

经济危机之后,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觉是更高了,CPI恐怕是大家谈论最多的经济词汇了。确实,我们周边的很多朋友,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他的年纪是长是幼,甚至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老大妈,也在谈论CPI。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家对CPI的关注归根结底还是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的关注,比如说猪肉的价格变化、面粉的价格变化、蔬菜的价格变化等。那么CPI能如实地反映出老百姓最关心的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CPI。所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而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同时也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鉴于以上原因,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某一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5%,则表示你的生活成本比上一年平均上升2.5%。生活成本提高,你拥有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换句话说,1年前面值100元的纸币,现在只能买到价值97.5元的货品及服务。

CPI是怎样计算的?其实CPI的整个计算过程你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知道,通常你买猪肉或喝饮料的平均价格就是CPI。CPI的上涨意味着你承担的日常花费也在上涨。例如,2007年我国CPI上涨达到4.8%,也就是说,你日常的花费增加了4.8%。

但是真实的日常生活费用情况CPI是反映不出来的,有时我们对物价的感觉与公布的统计数据会有差异。我国CPI当中包含八大类商品:第一类是食品,第二类是烟酒及其用品,第三类是衣着,第四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和维修服务,第五类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第六类是交通和通讯,第七类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和服务,第八类是居住。与居民消费相关的所有类别都包括在这八大类中。在CPI价格体系中,食品类权重占到32.74%。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2008年年初,这八类商品当中,上涨的状况是不一样的,主要上涨的是哪一类呢?主要上涨的是以肉类为代表的食品,如肉类、粮食、豆制品,以及食用油、蔬菜,也就是说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2007年物价指数到了4.8,4.8当中有4.0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4.0比4.8,等于83.3%。2007年,中国物价上涨达到10年来最高点的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前5个月CPI上涨幅度达到8.1,在这么一个高度,食品价格上涨大约占了84%。2008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很大,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即以肉类为代表的食品的价格。它与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有着很大的差别。电视机、电冰箱价格上涨了,我们可以不买,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照样能活下去;房价高得离谱,买不起就不买了,可以租房子住,尽管房租也涨了。但是,鸡鸭鱼肉等食品价格上涨了,我们却不能不买,离开它们,我们还怎么活!

而CPI里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被严重低估的就是鸡鸭鱼肉等食品的价格——它导致你吃饭的花费大幅上涨。例如,猪肉价格上涨26%,蛋类价格上涨37%,也就是说你每吃一顿肉就要多付26%的钱,吃一顿鸡蛋就多付37%的钱。倘若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每一个老百姓吃饭的花费平均增加了50%,也就是说,你一日三顿,不管是早点、中餐还是晚饭,你每吃一顿饭就得多付50%的钱。

然而50%的吃饭费用的上升没有直接反映在CPI里面,为什么?因为CPI是我们所有用到的消费品的平均数,刚才我们说到的4.8%代表所有消费品的增长,其中包括电器、住房等。所以真正重要的指标不能从整体去看,要单个来看,看肉价上升多少,大米价格上升多少,食用油价格上升多少。CPI并不能如实反映你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要想了解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你只有单个去看。

所以,在看CPI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这些,否则一不小心的话,就会被CPI欺骗,使我们的亲身感受与CPI反映的情况产生差距。

平均收入“被增长”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4715元。与2007年职工平均工资39867元相比,增长了4848元,涨幅达12.17%。

但在这份统计数据的背后,很多人感觉工资低于全市水平,工资“被增长”。

由于各单位所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所在区域、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在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因素造成平均收入“被增长”,统计数据说了谎:

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个别单位职工年均工资高达上百万元,有的单位年底基本工资都不能兑现,而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是一个平均数,反映的是全市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部分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在低位徘徊或增长比较缓慢,尚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因此,在这些单位工作的职工感觉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偏高。金融证券等行业则高居平均工资榜首。平均工资最低的仍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而最高平均收入与最低平均收入相差上百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中,证券业、银行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保险业、烟草制品业和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行业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在8万~10万元之间。

行业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工资水平较高的证券业,收入高的单位职工年均工资超过百万元,收入低的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不到5万元。

职工平均工资不包括个体户。2008年,北京职工平均工资反映的是国有,集体,各种合资、合作、独资公司以及私营单位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不包括个体工商户。采用的是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008年,北京共调查了13.8万个法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类型。

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来,即用各单位全年的职工工资总额合计除以同口径的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出职工年平均工资。

而平均数的谎言在各个地方上演,利用统计撒谎的妙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房地产商费尽心思大力宣传,你所居住的小区是高档小区,你邻居的年均收入是20000元;而该区域的税务部门却反复向政府强调,这里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是该减减税了。

到底谁在说谎?事实上,他们都是诚实的。两个数字都是正规的平均数,来自相同的居民,根据相同的收入,计算方法也完全正确,奥妙何在?

统计的花招就是两次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数,“平均数”这个词宽泛的含义帮了大忙。当一个人希望用数据影响公众观点,或者向其他人推销广告版面时,平均数便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伎俩,虽然偶尔是出于无心,但更多的时候是明知故犯。

平均数通常与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相互混淆,从而影响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均值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排序后,位置在最中间的数值,即将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大于该数值,另一部分小于该数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所以,当你被告知某个数是平均数时,除非能说出它的具体种类——均值、中位数、还是众数,否则你对它的具体含义仍知之甚少。在希望数值较大时,使用的20000元是均值,也就是附近居民收入的算术平均数。你只要将所有家庭的收入加起来并除以家庭总户数便可得到这种算术平均数。数值相对较小的是中位数,它告诉我们一半家庭的年收入超过2000元,另一半家庭的年收入不到2000元。还有就是众数——所有家庭收入序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收入。例如,附近的居民中年收入为3000元的家庭数是最多的,那么收入的众数就是1年3000元。

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

有人曾公开质疑苏州的GDP,苏州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万多元人民币;而同等的人均GDP规模,上海人均收入2万多元人民币;即使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重庆,城市人均收入也达到了8000元人民币。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的2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几乎只及温州的一半。不仅是苏州,在长三角15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行榜”上,苏南的6个城市每次都是全部垫底。苏州尽管经济总量位居长三角16(15+1)个城市次席的地位,但人均收入仅排在第七位。

GDP是三个英文单词首个字母的组合:gross,即毛的、总的;domestic,即国内的;product,即产值。GDP翻译成汉语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1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在经济学中,GDP常用来作为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青年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5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5000万美元,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得也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了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5000万美元。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5000万美元。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地收回了5000万美元,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号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却白白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教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

听了两位高徒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号啕大哭起来。好不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地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亿美元的产值!”

两个人吃狗屎虽然创造了1亿美元的GDP,但国民财富并没有增加,这就是无效的GDP。现在各地都在搞工业园,省、地市、县甚至乡镇一级也有,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在园区内跑马圈地,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有的企业圈了一块地之后便杂草丛生,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GDP,但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GDP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GDP。

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大马路、大广场和大公园层出不穷,有的学校斥资数千万修造一个大门,有的城市在几无人烟的郊区大道上通宵亮灯,这些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面子工程,也是无效的GDP。

两人每天开车上下班,车来车往,平安无事,跟GDP没关系。但是,某天,两人撞车了,一个车头瘪,另一个车尾坏。两人要修车,就要花钱,就要消费。于是,GDP上去了,但是GDP消失了。

某地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房屋被冲毁,大片庄稼被淹没,老百姓哭天喊地痛心疾首。次年,他们硬着头皮举债搞灾后重建,建筑、运输等行业一片繁荣,这一年的GDP是往年的140%,但老百姓反倒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原来差了一大截。原因很简单,洪水把多年来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而劳动成果就是往年GDP的累积,这些GDP因为洪水瞬间消失。

还有很多地方的建设规划是朝令夕改,房子是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屡建屡拆,一次次的拆迁过程就是GDP的消失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GDP都是有效的GDP,也并不是所有的GDP都能作为财富积累下来,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GDP的统计数据的时候,首先应该综合分析一下。

穷人帽子戏法变富人,Gini系数信不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赵人伟教授和李实教授,利用国家统计局城乡家计调查的资料,坚持研究我国收入分配问题17年。其中,还在1988、1995年和2002年三次组织样本户入户调查,分别估得这3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38、0.45和0.46。

1995~2002年的7年间,全国基尼系数仅增加0.01——这自然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在这7年,我们国家的千万、亿万富翁不断涌现,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自己靠勤奋创业起家的实业家,如左宗申、张朝阳等。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一个人数比较多的高收入阶层,如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的中方高级雇员;非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项目经理,一部分个体工商户,部分企业承包者和技术入股者,著名的影星、歌星、时装模特、作家和运动员,少数律师、经纪人、广告人和会计师。而还有很多人为学费、生活费、医药费发愁,是上述三个数据都不准确,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但基尼系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有很多人认为,听到一个基尼系数,就认为了解了当地收入分配的一种实际状况,实情就和天气预报差不多,听到最高最低温度多少,立刻就知道了气候的冷暖。如果我们这样迷信基尼系数,基尼先生地下有知,他也会为此感到诚惶诚恐的。

意大利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基尼(Corrado Gini)在1912年提出关于收入分配不平均的一种衡量办法——基尼系数(Gini Ratio),原本不过出于对先前已有衡量办法的不满意。后来,他“由于基尼系数而在经济学家中颇负盛名”。再后来,人们提到基尼,必定与这个著名的系数相连。“基尼系数”说浅很浅,说深很深。无论深浅,它都是一种算法,要解决的问题也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怎样度量分配——不单单是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算法是一种技术,本身没有内容,更不包含任何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定律、假设或推测。Gini教授博得大名的原因是:与其他算法相比,他发明的基尼系数被认为更简单、更明了和更准确。

算法的精妙与运用算法得到的结果是两回事。“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也是一种算法,也不失精妙,但我们知道,用了这个算法并不一定能够准确算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要是观察有误,用正确的算法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

基尼系数是由不同的机构或研究者个人,基于不同途径采集得到的数据,再运用基尼提供的那套算法算出来的。但基尼系数的误差与生俱来!

调查涉及隐私,要取得真实数据在任何国家都会遇到困难。搞收入普查吗?耗资巨大令人咋舌,搞不起就是了。选样本户吧,受制于现实的调查条件,“代表性”问题并不容易处理,当今引起社会不满的大贪官户,被算到“超高收入家庭”的可能性等于零。何况我们还想坚持费雪的收入理念,即使当期货币收入的数据真实可靠,也没有反映获得收入的代价和风险,更不能反映财产——收入之源——的状况。

所以“基尼系数达0.4”与“气温达40摄氏度”,绝对不可相提并论。有不少研究试图对基尼系数加以调整。比如世界银行的专家曾按城乡不同的生活费指数,对基尼系数加以调整。其含义是:生活费是负收入,因此城乡不同的生活费一定影响城乡实际收入的基尼系数。果然,对生活费差异加以调整后,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原来估计的0.447降为不到0.4。

然而这涉及计算方法的问题。“用‘购买力’计算的中国基尼系数,要比用‘名义收入’计算的数值小很多,中国的收入差距实际上被夸大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对争议中的基尼系数问题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北京卖150万元的一套住宅,在西北某个小县城也许只能卖到10万元。”易纲对目前计算基尼系数的标准提出质疑。他认为,没有考虑地区价格差异,仅从“名义收入”简单地计算出基尼系数,不仅不能正确反映我国真实的收入差距,而且还会对改革的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斯坦福大学学者尼妮·郭和约翰·潘卡维刚指出,由于中国居民收入变动性很大,现在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将误导人们对中国居民收入的理解。

而对于中国基尼系数所反映的贫富差距是否严重,经济学家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之间到底谁是正确的?又是谁在基尼系数上撒谎了?

2006年7月11日,《北京日报》刊登了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的观点:对中国基尼系数“不要感到有多么严重、可怕”。他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炒作基尼系数的现象,认为基尼系数高了,就要发生动乱。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这种基尼系数引起社会动乱的可能性不大。第一,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贫困人口总体来说是在下降和减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第二,我国还有三条保障线:贫困线、低保线和下岗职工的最低补助线。第三,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魏杰教授在发表的《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的文章中认为,“用于判断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影响的标准应该适当放宽,而不是教条地使用0.4作为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但其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仍在继续,不能据此判断中国收入差距影响超过警戒线。”

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在中国大陆的13亿人口中,有5.83亿人生活在国际公认的贫困线以下,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到两美元,其中还有至少2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连1美元都不到。据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说法,仅仅是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在0.5以上,基本在0.54左右;这还不包括农民,如果加上广大农村居民,这个数字会大很多。

基尼系数之争,其实质是对社会经济差距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于基尼系数的怀疑,典型的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认为我国过高的基尼系数不可怕,不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另一种表现是认为基尼系数本身并不准确,有夸大之嫌,可能被利用作为劫富济贫的手段。两种质疑方向虽然不同,但结论都是基尼系数无法反映实情。

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比较严重,基尼系数虽然低于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但与亚洲和欧美国家相比,已经处于严重不平等行列。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如果不加控制,将引发社会的动荡和经济萎缩。

菲利普斯曲线要修正?

在经济学中,失业和通货膨胀曾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话题。后来,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将这两个同样受到关注的问题相结合。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同失业有着“此消彼长”的必然联系,通货膨胀率上升即经济上升,可以使失业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负相关,因此可以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减缓失业的发生。但是,很快这种说法就受到了质疑,到底菲利普斯曲线是不是正确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否真的有关系?

在学者们研究失业理论的时候,他们通常会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进行剖析,而通货膨胀恰恰就是这样被选中的一个命题。尽管刚开始,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有联系,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后,两者就被微妙地牵系在一起,并成为众多学者“不倦研究”的对象。

菲利普斯曲线第一次出现,是在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菲利普斯试图用它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将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作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认为,这条曲线可以解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因为,他认为当失业率高时,即可推断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此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相反,倘若失业率低,就可推断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则工资与物价水平应居于较高水平,也就形成高通货膨胀。

于是,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交替关系,两者可以并存;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根据两者的交替关系,可以将其运用到宏观经济政策当中。

菲利普斯对该曲线的描述,引发了理论界更多学者的兴趣及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还曾特意利用美国的现实材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论证,发现此曲线的确适用。两大权威经济学家的证明,让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学界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中开始使用菲利普斯曲线。

当然,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人发出质疑,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可以被有限适用的经济模型。他们指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能被验证,是因为人们所采用的数据都是短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却未必会有同样的关系,因为在长期中,这种关系迟早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而被打破。

于是,因为这条曲线,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等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停滞膨胀”,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让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现实中反映的情况,同之前挑战菲利普斯曲线的学者们的观点更加吻合。这一事实的出现,成功地推翻了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必然性。最终,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确需要修正。

得到这样的结论无疑将让很多人失望,但这并不能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积极意义。至少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还是适用的。因此,政府仍旧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时,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为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具有较大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种种难以控制的因素,一时出现一点通货膨胀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在于通货膨胀起来以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拉美和南斯拉夫曾采取了继续通货膨胀的政策。一旦形成了持续的恶性通货膨胀,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暂时刺激作用也就会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的南斯拉夫,有人说,5%的通货膨胀没有什么,后来又说10%的通货膨胀也没有什么,到了70年代中期,年通货膨胀率很快达到了20%,而此时经济增长率反而下降了,这时被迫紧缩,从此南斯拉夫出现动乱。

后来,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否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在长期经济中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他指出,政府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强化通货膨胀“促进”就业,会适得其反,并最终造成更大规模的失业。所以欧美、日本,还包括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的做法,都是坚决把通货膨胀打下去。

虚拟成长,读不懂的财务报表

安然公司,成立于1958年,总部设在美国休斯敦,曾是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安然公司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居第16位,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

公司连续6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

在2001年里,安然的股价一路由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由于安然股票历来被视为蓝筹股,因此这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股价的跳水始于公司被揭发,通过与“特定目的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来虚增营业额和利润,而这些“特定目的公司”都是由安然实际控制的。安然报表所反映的许多利润被虚增,甚至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公司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务关联交易,将不盈利的部分留在了表外。这些关联交易导致公司的许多经营亏损未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这种做账手段从此被业界称为“安然经济”。

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公司先后成立了多家离岸公司,用离岸公司来避税,提升公司盈利。离岸公司的设立使安然得以随心所欲地调遣资金而不被注意,同时能够掩盖公司的经营亏损。这样,公司变得虚胖了。但同时,公司高管不得不在每个季度绞尽脑汁掩盖亏损、虚增利润,以致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安然1997~2001年4年间虚构利润5.86亿美元,并隐藏了数亿美元的债务。安然的破产,牵扯出了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为安然财务报表粉饰造假,私下里毁坏部分有关安然审计工作的重要资料,在这一震荡华尔街的会计丑闻中,安达信已经难逃干系,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诚信形象已经丧失殆尽。2002年3月中旬,美国司法部正式起诉安达信。

两个“巨无霸”式的超级跨国公司很快垮掉了。

安然股票从90美元下滑至30美分,安然的凭空捏造、虚增利润等,安达信则帮助安然公司造假隐藏债务,这样的财务报表无处不充斥着谎言。

财务报表是指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方法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时期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书面文件。

财务报表存在种种混乱现象。有的公司通过“包装”虚拟业绩,骗取上市资格;有的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制造“泡沫利润”,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有的公司假造财务报表资料为国有资产流失大开方便之门;等等。财务报表造假,严重破坏社会信用,扰乱经济秩序,坑骗广大投资者,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安全运行,而且也是造成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银广夏公司自称其拥有某种萃取物的技术,而掌握这种萃取技术,可以创造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主要用户在欧洲,产品一出场就被欧洲客户抢购一空,每年的利润是几十亿元。

财务报表如此漂亮,大大小小的基金、机构纷纷抢购,股价一度突破100元,但是,最后这个公司造假事件被财经杂志的记者给揭穿了。银广夏的出口产品是在天津港发货运往欧洲的,这两名记者去天津港查阅了所有的出港记录,发现天津港根本就没有银广夏的出口发货单。于是,记者写了篇文章说“银广夏造假欺骗投资人”。

虚增利润,虚拟成长,银广夏分布在各地的主要控股公司几乎都在利润上做过手脚:上海广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虚假确认电视片广告收入、拍摄费用等虚增利润;武汉世贸大厦(银广夏控股子公司)通过虚构售房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芜湖广夏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是多计资本化利息费用、少计经营费用、多提折旧等;在深圳,被银广夏称为发展战略支撑点的广夏投资公司,实际是一家“空壳”公司;在银川,银广夏在用募集资金投资时大做手脚,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等方式“做大”利润。

下面是一份银广夏造假大账:1998~2001年期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万元;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分别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56704.74万元、894万元,当期实际亏损分别为5003.2万元、14940.1万元、2557.1万元。

7.71亿元的巨大利润“气球”,就这样通过中报、年报在股市升空,打造出银广夏“中国大蓝筹股”的形象,让众多投资者怦然心动,掉进陷阱,因此损失数百亿。

2001年9月10日,停牌1个月的银广夏以跌停板价格复牌,一路狂跌。经过史无前例的15个连续跌停后,才在10月8日止住跌停。股价从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亿元的流通市值无形蒸发,持有银广夏股票的投资者遭受重创,特别是中小散户欲哭无泪。

银广夏于1994年上市,此后先后3次配股,从证券市场“圈”走5.74亿元资金。

证监会依法将涉嫌证券犯罪人员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发现的其他与此案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进行深入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2001年9月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新闻指出,已查明银广夏公司通过各种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的事实,查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为银广夏公司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银广夏的财务造假轰动全球。钻到银广夏里面去的大大小小的机构,基本都是由专业操盘的人士,其中不乏由财务学博士操盘的专业机构。但没有一个人发现了银广夏的问题,银广夏的问题却被两个不懂经济的记者发现了。

银广夏的造假也不比安然、安达信的造假技术高明多少,依然是虚报利润、虚拟增长,可是即使你看不懂这些财务报表,一样能发现纰漏。香港有一些知名的个人投资者说:“只需要在银广夏的厂门口蹲上1天,或者3天,就知道银广夏的财务报表是不是真实的,如果银广夏是真实的绩优股,那么,它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它的厂门口一定排着长龙,否则它就不会出现长龙。”

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不做财务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应该铭刻在国家会计学院每一个师生的心里。

我们的财务报表寄希望这些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也寄希望我们自己去看清财务报表的谎言和虚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财富和资金安全。

为什么房价不降反升——买房梦到底还有多远?

2008年冬,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的房地产进入寒冬,购房者驻足观望,期待房价可以降得更多;房地产业则天天发愁,希望打破量降价僵的局面。地产界的名人潘石屹表示,“不要误以为红叶是春天来临的象征,那是进入冬天的标志。”而其他房地产界人士则认为周期至少在3年以上,但现实总是充满着谎言和诡异。2009年,人们原本以为是楼市的寒冬,没有想到楼市很快进入了春天,上海、北京,房价的涨幅已经达到了30%以上,老百姓买房的神经一次次被刺激,却又一次次因房价无奈,买房梦何时能圆?

30年房价基本没有涨?

某小区一户主从网上订了10个盒饭,要求送饭,送饭工来到小区门口,还没开口,门卫对他一笑:是给8单元601送饭的吧?送饭工很纳闷:自己没说门卫竟然知道,觉得小区挺先进,门卫挺负责。之后继续向里走,看见一个剪草老大爷对他一笑:是给8单元601送饭的吧。送饭工心想连剪草工都知道,小区太了不起了。之后又往里走,看见一个保洁员对他一笑:是给8单元601送饭的吧。送饭工觉得这个小区人际关系特别好,觉得很不可思议。当他送过饭后,碰到剪草工,他连忙请教:师傅,为啥小区每个人都知道我要给8单元601送饭呢?老大爷嘿嘿一笑:这小区贼贵,迄今为止只卖出8单元601一户!

房价正在重回“疯狂”状态。2009年上半年,北京房价涨幅近3成,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不断走高,逼近1.74万元/平方米的历史最高纪录,深圳房价创11个月来新高,广州位居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月度环比涨幅首位……

房价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房产的市场价值。由于房价受市场需求、资本流动性、投资前景等影响,房价常常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在博鳌论坛上说,和居民收入比,30年来房价基本没涨。任志强论证:1978~2008年,中国的GDP从3000多亿元增长到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近100倍,城镇人均工资从28.6元/月大约也增长了100倍,城市中的大白菜从1分多钱/棵也涨了100倍,但房价从全国看,1978年的300元/平方米,到2008年的按5000元/平方米计算,大约涨了16.6倍。他的结论是,房价没涨!

他的话其实包含两个结论:一是任何商品的价格历史走势都是一致的,大白菜涨100倍,意味着,所有的商品从1978年到现在都涨100倍;二是收入与商品价格包括房价是成正比增长的。既然收入增长了100倍,房价也应该涨100倍。

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在这30年有很多东西不仅没有涨价反而跌价了又该如何解释?任志强的“白菜房价同涨100倍”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掩饰高房价。

李先生:“现在的房价真有点离谱!”李先生是一位处级干部,供职于某政府机关。

虽然李先生做的官不大,但他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实权部门,他的妻子也是国家公务员。按理说,像李先生这样的家庭和地位应该是令许多人羡慕、没有什么遗憾的,可是事实并非是这样。没有赶上单位分房,李先生尽管早就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一直没有攒够钱。

李先生说,即使他现在买房,也只能考虑单价在10000元以下的房子。可是要找到交通、环境较好,价格又在10000元以下的房子谈何容易?目前在北京,即使单就价格而言,这种房子在通州以东都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南四环地铁旁一个楼盘,现在价格达到25000多元!”李先生对北京房价的涨幅感到非常吃惊。

像李先生这样的国家公务员尚且感觉购房难,就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住房现在确实高得离谱,“现在房价这么高,想不贷款买房,要么有个好爸爸,要么就只能指望买彩票撞大运了。”有人半开玩笑地说。

有人甚至对自己的身份和买房的能力作出了如此精准的测算:

假如我是个农民,一个人,有1亩地已经不错了。1年种两次,一次小麦,另一次玉米,1年能挣个800元,再加上养一群鸭子,卖点鸭蛋,估计最多也就能挣1000元。想要在成都买套像样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到那时候,共产主义该实现了吧?

假如我是个工人,没有下岗,1个月拿800元钱,不抽烟,不喝酒,不结婚,不吃饭。渴了喝凉水,饿了吃烂菜叶,冷了拣破麻袋穿,总之,一分钱不花,在房价不上涨的前提下,要买那样的房子,得连续工作100年。估计,没什么工厂要这么老的工人。

假如我是个公司职员,混得很一般,1个月拿2500元,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在房价不上涨的情况下),我得熬上33年。估计刚买了房子,就得退休了,而且极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迅速逝世。

假如我是个撰稿人,而且混得还不错,每两个字1元钱,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也不泡文艺女青年,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在房价不上涨的情况下),我得连续写2000000字,而且还得保证字字有人要。假如连构思、带写、带修改,每小时可以顺利完成2000字,那么,就得连续写1000个小时,在WORD文档上连续写2000页。我明白了,为什么写字的人容易英年早逝?累的。

假如我是抢劫犯,手段一般,眼神一般,每次出手抢得1000元,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找女人,不被抓住,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在房价不上涨的情况下),得连续作案1000次,假如每星期作案一次,那得连续作案18年。

30年前,如果老百姓买一套房子是用不着一辈子为房价发愁的话,现在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国部分城市房价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中等收入群体也感觉很吃力。在高房价的挤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一套房子耗尽了一生的财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蓄,这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即便是成功买上了房子,每个月的月供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当上了‘房奴’就意味着,不敢炒老板的鱿鱼,更不能被老板炒鱿鱼;无力再继续学习进修;不能去旅游、不敢生孩子;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一位自称月收入5000多元的网友感慨地说。

供楼压力走投无路,卖房“免费搭送”女主人。帖中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供楼压力太大了,现在我明白,我需要一个男人了,我不得不出此下策:卖房或送女主人(看清楚,或送女主人,我是美女)!

我现在房子的物业概况:2006年购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二居室,正东朝向,81平方米,属高层住宅,物业费1.96元/平方米。或送的女主人概况:小女一枚,单身,来自南方的南方,普通人士,27周岁,身高162cm,体重55kg左右,学历本科,就职于国有企业从事HR工作,属于合同制员工,性格内外向结合,无大优点,亦无大缺点。现因难以独自承受30年遥遥无期的供楼压力,近期思想斗争出售本物业,但不舍精心装修,特面向社会公开出售本物业,卖房或送女主人!

我目前单身原因:生活圈子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心中对他纵有N多美好的期望,不一一罗列,特拟征婚必备条件:1.限男,身体健康,人品至上,与人为善,不抽烟,不打麻将。2.本科学历或以上,从事正当职业,月收入5000元以上。3.身高172~182cm,体重80kg左右。如您有意向,请发邮件至×××,与我联系,邮件中还请简单说说您的概况,无相片者恕不回复。如我对您有意向,收到邮件的3天内定会回复。目前交往方式:短期内谢绝咖啡厅,谢绝共餐,谢绝单独出行,可以电话沟通,可以打打球。如果你看得上我,有胆子,有能力接受我,请发邮件吧?

美女“房奴”走投无路,卖房“免费搭送”主人,就是在高房价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房价的快速上涨,让普通老百姓增加了生活压力,不少家庭为了在自己心仪的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从小康之家变得债台高筑,“房奴”们被每月的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缩减本来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购买力被严重透支。

所以,房价不是涨没有涨的问题,而是涨得太过离谱。普通老百姓对于房价不可接受,更无力承受。所谓的房价没有涨是站不住脚的,是一句欺骗大众的谎言。

为什么地方政府频频“救市”?

受“5·12”大地震影响,2008年5月份以来,西安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进展缓慢,一度停止施工,进而将影响到按期交房。此外,计划开工的项目,开发商推迟了开工计划,上半年开工项目仅占全年计划开工项目的4成。地震发生后西安房地产市场人气低迷,商品房成交量大幅减少,有相当多的楼盘,特别是高层楼盘,震后1个月内几乎没有销售量。尽管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使7月、8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恢复,但仍与震前水平有较大差距。

2008年下半年,西安市政府决定,通过对市民购房进行补贴和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相关税费的优惠,以期西安房地产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得以恢复。西安市政府出台《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西安市民购买商品住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西安市《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从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对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分1.5%、1%、0.5%三个等级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

政府采购普通商品房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集中安置,继续加大房屋办证力度,建立二手房交易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和信息平台,对购房户实行财政补贴,减半缴纳已购公有住房首次上市交易的土地收益金,缓缴和减缴市政配套费,以及出台土地、公积金、税收、金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什么政府会有救市之举,这究竟是什么缘由?西安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恢复西安的房地产业,不仅促进市民安居置业,而且,在西安注册或涉及西安房地产业务的陕西上市公司也都有望从中受益。政府出台的房产新政,必然对公司下半年业绩影响颇大。

这些听起来很好的理由是否又充斥着谎言?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合称,又称不动产。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经济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经济带动作用大,同时亦对地方的经济贡献大,所以很多地方把房地产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与国民经济高度关联的产业,占GDP的6.6%和1/4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所以很多政府都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一些政府官员在招商时卖力地推销本地的房地产项目。他们并不讳言,房地产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差不多房地产收入是地方政府能够轻松获得的第一桶金,也是最大的一桶金。

2008年10月14日,杭州出台促进房地产年市场发展的政策,涵盖24项内容,力度创下近期地方政府之最。河北、沈阳等地采取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上限和提高了普通住宅的界定标准,减少住宅交易契税等措施;长沙市政府启动了经济适用房从实物配租变成明补的货币补贴政策等。河南省此次出台的政策包括:各商业银行可对首套商品房购买者实行最优惠利率;凡是购买首套经适房的,将免除房地产交易契税;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可按一定比例减免房地产交易契税;今后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房款比例由目前的30%调减为20%;最高贷款额度根据各市房价情况适当提高,贷款期限可延长到20年至30年;对于住房公积金,只要交付人购买住房不出省,就可异地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

南京市国土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土地市场平稳发展”,将出让的土地规模从原先的200亩左右降低到100亩以下,并将土地出让金付款期限延长到1年。这在楼市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政府“救市”的一大举动。

或调高“普通住宅”标准,降低契税额度;或减少土地出让量;或制造“房价继续上扬”舆论;再或是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门槛和提高贷款标准,把潜在购房人群变成现实消费者等。地方政府“救市”出发点几近异口同声、众口一词,即“关注民生”、“扩大内需”、“激活房市”。

个别地方政府所谓的“救市”,与其谓之“救市”,毋宁谓之“救己”——救地方财政收入,救GDP数字,救形象工程。

2008年7月24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半年GDP的数据是6530.73亿元!这个数字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0.3%,但还是低于国家10.4%的平均水平。多年来上海一直是全国经济的排头兵,这一罕见现象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以往房地产是拉动上海GDP上涨的功臣,2008年却拖了GDP的后腿。2008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低位运行,完成投资643.3亿元,增长有限为3.8%,增幅回落了2.4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28.91万平方米,比2007年同期下降18.5%,同时新建住宅销售面积1070.3万平方米,下降22.4%。

一路飙升的上海房价2008年上半年也变得温和起来,商品住宅价格涨幅趋于平稳。从环比指数看,除2月环比下降0.1%外,3月和5月为持平,只有1月、4月和6月环比小幅上涨,分别上涨0.2%、0.1%和0.1%。上半年累计环比上涨0.4%。从同比指数看,涨幅呈现逐月回落走势,上半年累计同比上涨9.7%。据对样本楼盘销售价格的跟踪监测,各月价格环比持平的楼盘所占比重均超过90%,6月份达到96.9%。

房地产业尤其是住房房地产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减弱,房地产投资对上海GDP的拉动作用减小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房地产低迷的销售已经影响到了地方财政和GDP增长。地方政府救市政策频繁出台,希望推动房地产市场回暖。事实上,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楼市高烧不退、楼价节节攀升背后的最大推手。而房价是屡调屡涨、屡涨屡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步入了一个怪圈,只要政府一“调控”,房价就会持续上涨。

所以说,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举措的背后,政府并不只是简单地想救百姓、救开发商,而是为了救地方的GDP,救自己的政绩。

是丈母娘需求推高了房价?

有位女青年把男人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有房有车无房贷;二是有房有车有房贷;三是无房无车无房贷,但是马上就能有房有车有房贷,属于现金储备的那一类;四是无房无车无房贷,但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有房有车有房贷。对第一类男人,可以马上谈婚论嫁,第二、第三类可以考察之后谈婚论嫁,第四类则免谈。对于那些到了适婚年龄的男青年来说,买房或者具备买房能力就成了搞对象的前提。因此,得到的结论是:适婚女青年制造了大量市场需求,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有房才有家”,这是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房价步步攀升,买房子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越来越难。大部分未婚的年轻人事业刚刚起步,即使有两倍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吃不喝也要20多年才能买房。对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房价成了他们绕不过去的一道槛。于是开发商还有一些学者发布言论,是丈母娘需求推高了房价。

自进入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关于房地产进入寒冬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但时间进入2009年,房地产不仅没有过冬,而且过得舒舒服服,北京、上海等地的住房价格上涨达30%以上,房价一时间又成了有需求的购房者的一个痛苦而又兴奋的话题。

2009年9月,顾云昌在成都的“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上,“剖析”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刚性需求,一直被认为是本轮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特刚需求’持续高烧不退助涨房价。”顾云昌称,这一“特刚需求”中,丈母娘往往最为积极,故而形象地比作“丈母娘需求”。小两口快结婚了,却一直不买房,于是丈母娘把女婿找来“探讨”,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仓、典当,筹钱买房,这就是“特刚需求”。

顾云昌指出,“特刚需求”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地,这种“需求”在持续,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都在持续,长远来看,中国房价还会缓慢上涨。

顾云昌的言论一出,霎时“雷倒”一片人。虽然有人认同“丈母娘逼着买房”的情况,但把买房需求和价格矛盾都推给“丈母娘”的说法,还是遭到了多数人的炮轰。有人调侃说,估计很多“丈母娘”还没搞清楚状况,突然就被推到了房市的最前沿,买不起房的、因为结婚被逼买房的,都向“丈母娘”开炮吧。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顾云昌在其博客上喊冤,声称媒体引用的“丈母娘需求助推房价”不是他的原意:“我,顾云昌,十分惊讶!”顾云昌强调,刚性需求特别是“丈母娘需求”是这一轮楼市销售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这是他今年持续的观点。“遗憾的是,‘丈母娘需求’导致交易量上升,变成了助推房价的主要原因,也许是记者过于关心房价上涨了吧!”他认为,如若出现“丈母娘需求”,导致房价上涨过快,就应当在供应上找原因了。

顾云昌的自我辩护,立即遭到了再度炮轰。其实,熟悉房地产专家“雷言骇语”的朋友,恐怕都已经发现,“丈母娘炒房论”并非独创,而是沿袭了2年前万通集团主席冯仑的“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的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2007年年底,房地产商冯仑提出“未婚女青年”推高房价。冯仑说:“年轻女孩,没有房子嫁不嫁?90%的女性是不嫁的。所以说,未婚女青年推动了房价上涨,这具有很浓的中国特色。”他认为买房应限制在35岁以上,他认为房价上涨跟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结婚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有房,至少要交得起首付。如果政府强制规定35岁才能买房,将降低对住房的需求,从而降低房价。

从冯仑的“未婚男女的同居以及女方的适度施压,是房价的隐性推手”到“丈母娘找女婿谈谈,需求量就‘刚性’了,而且是‘特刚’需求”。他们认为中国房价的推手,其实不是个人,而是婚姻需求,是男女要住在一起,就得买房子。

根据需求的概念,它所描述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能力。它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意愿指的就是消费者愿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购买多少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能力指的则是在现有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上把需求分为弹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弹性需求是指当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有所变动时,市场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动的状况。刚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等,也可理解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等。

需求固然是房价形成机制的一面,但并不能构成房价高涨的全部原因。按照顾云昌的逻辑,吃饭也是刚性的需求,那粮价菜价为什么没有突飞猛涨呢?仅仅因为婚房的刚性需求便导致房价上涨,显然缺乏说服力。

而把婚房说成丈母娘需求,更是让丈母娘背上了黑锅。“让女婿去清仓、典当、筹钱买房,两口子以后吃馒头就着凉开水喝过日子,丈母娘也不高兴啊。”还在新婚中的某女士说,结婚前买新房还是两家一起凑的钱,她母亲把积蓄都拿出来帮他们交首付。徐小姐幽默地说,如果让她母亲知道有人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会气疯掉的,等于说她自己推高房价害她自己啊。

天下没有一个丈母娘会自己害自己,“丈母娘推高房价”的说法显然是谎言了。在顾云昌强调需求的同时,却忘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供给。现在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土地开发,而是囤地、惜售,就是为了减少供给而造成价格上涨。

到底是谁推高了房价?其实,这个话题如今已说得“疲软”、“麻木”了。楼市上涨的背后主要有几重力量在推动:第一个就是开发商这个强大的阵线联盟,要么制造抢房潮,要么就是囤地,然后捂盘惜售,通过这些方式来让大家感觉楼房非常紧俏;第二个就是地方政府,它们也在纵容甚至默许开发商涨价;还有就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精英甚至少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房价一路“高歌猛进”。

而中国房地产业的暴利程度,已到了“连开发商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地步。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披露,房地产业在经过连续多年高居暴利行业之首之后,再次轻松夺魁。地产公司毛利率普遍达到30%以上,万科、招商地产、金融街等上市公司的毛利润率都超过了40%。华侨股份以99.12%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排名第一。

同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潘石屹说:“现在有的开发商做的棺材板生意,在消费者因为房价上涨而痛苦的时候,开发商却在偷着笑。”丈母娘推高房价的说法是一句谎言、是一种障眼法,只是为了转移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的矛盾罢了。

如果房价降一分钱,我向深圳市民致歉

2007年7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徐滇庆在深圳出席某论坛时表示,深圳房价肯定要涨,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不妨再豪放一点——如果明年(2008年7月11日)深圳的房价比现在(2007年7月11日)低一分钱,我一定在媒体上用整版篇幅向深圳市民道歉。”

徐滇庆的表态很快得到牛刀的回应,牛刀表示和他打赌1年后的深圳房价。牛刀给赌局立下的“规矩”是:以深圳市国土资源与房地产管理局(简称国土房产局)公布的2007年7月11日的新盘均价即每平方米15745元为准。双方的赌注一样,如果牛刀输了,也在媒体上用整版篇幅向市民道歉。

1年以来,两位当事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态坚定自己的看法。2008年3月24日,在深圳的一次沙龙上,徐滇庆在谈到那场由他掀起的关于今年7月深圳楼市价格的“赌局”时表示,“我有200%的自信(赢)”,而牛刀也多次表示,“徐滇庆200%会输!”

深圳商品住宅价格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疯狂飙升后,自2007年10月起终于掉头向下,从最高时的均价17000余元,跌到了2008年5月的11000余元。

深圳市国土房管局不久前发布楼市分析报告称,自2007年10月份以后,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幅减少,住宅价格出现调整。2008年1~5月住宅价格分别为15080.25元/平方米、16314.58元/平方米、13618.42元/平方米、11962.08元/平方米、11014.14元/平方米,房价连续出现下降,5月环比降幅为7.92%,降幅较前2个月有所减小。

2008年7月11日,这一天一步步走近。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北大教授徐滇庆和深圳地产研究人士牛刀犹如坐在桌子两边的赌徒,静静等待骰盅的最后开盖。

但还没有到7月11日,徐滇庆发来了道歉信,向深圳人民道歉了:“无论(深圳房价)涨还是跌,我都向深圳市民道歉。”一直处于舆论漩涡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徐滇庆终于明确表示“道歉”,并同时承诺7月11日将在本报刊登道歉广告。道歉信没有明确承认深圳房价下跌,但一句“房价焉能不跌”的反问可看作是对打赌结果的定论。徐滇庆坦然表示,这有点不符合逻辑,觉得无道理。“1年前,我说深圳的房价要涨,错在把时间段说得太绝对。”徐滇庆在他的道歉信中认为,他对总的趋势判断并没有错,所依托的理论也没有错。他认为,2007年上半年深圳房价暴涨是因为过度投机,把房价炒了上去,目前出现一些调整也在意料之中,但是,绝对不等于今后不会再度出现炒作。“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金融危机正在我们四周徘徊,朋友们,要警惕啊!”

徐滇庆同意道歉,但始终没有正面承认打赌失败。他说,希望能用自己的道歉,来引起市民对金融危机的注意,这才是道歉的主要目的。

不过,“我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学者当时以打赌的方式来讨论深圳的房价,是不太妥当的。”徐滇庆补充说,这场“赌局”已经被娱乐化了,失去了意义。“我说这句话错就错在简单地预测房价,很容易被人搞成娱乐性的新闻,助长浮躁的学风,有可能转移视线,忽略了房地产市场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他在道歉信中说。

但牛刀却认为不够真诚。深圳律师金焰也发了一封给深圳市民的公开信,号召因徐滇庆误导而变成房奴的深圳市民联合起来起诉他。

为什么徐滇庆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而在公众面前撒了谎?作为一个教授,他的判断绝不可能毫无根据,那他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呢?徐滇庆是这样认为的:深圳房价无论如何还比不上纽约、伦敦、东京,如今连莫斯科每平方米也超过了3万元人民币,更不要说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了,深圳房价就要和国际大都市相匹配。香港房价每平方米均价为40000~50000元,还比深圳高出1倍以上,在香港郊区西部通道附近的地价已经涨到30000~40000元,估计房价要在10万元左右,在深圳关内和蛇口的新盘均价只有2万元。在香港资金的冲击之下,深圳的房价焉能不涨?

中国的房产价格不但相对较高,而且绝对价格也不低。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1.4万美元。美国的房屋面积一般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为全装修房。据此计算出来的美国住房的单价大约为7300元/平方米。

2007年,我国新住宅销售的平均价格为3655元/平方米,加上400元/平方米的装修费用,单价在4055元/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2007年,我国住宅的平均价格大约相当于美国的51%,但经过2009年的疯狂上升,其价格已经大幅上升。

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房价的不断上涨,我国住房价格和美国的价格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了。

有人这样评价徐滇庆:房价涨是肯定的,这个没有谁反对,什么都涨,工资也涨,所以房子涨是肯定的。不过他提出的涨价理由近乎荒唐。

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是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它反映该时期全社会市场容量的大小。

深圳的房价与国际大都市有一定的差距,但深圳市民的人均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是3000美元,这是深圳一个普通工人的年薪,所以深圳人的购买能力并不足以支持深圳房价的上涨。

2007年,我国人均GDP是2461美元,美国是45845美元。美国人均GDP是我国的18.6倍。在上面的比较中,还没有考虑美国住房和我国住房的区别。事实上,美国的住房一般为独立的、带车库的、拥有土地产权的住房(国内一般称之为别墅),我国的住房一般为拥有70年产权的公寓房。如果用我国同样的住房和美国比较,我们会发现我国的住房价格和美国的住房价格差距更小。国际上公认的房价上的“合理的价格水平”,应该是相当于每户居民3~6年的平均收入。

牛刀和徐滇庆的对赌也让我们看清了房价背后的迷局。从中国的人均GDP和购买力等各个方面来看,中国的房价不是便宜了,而是贵了,而且贵得离谱,相对于市民的承受力,房价就必然会下降。房价不降虽成了一句谎言,但我们却为谎言付出了金钱和时间,还有内心的焦灼。

囤地不开发,面粉贵过了面包

在房地产界有一个怪圈,“面粉比面包贵”,倒地比卖楼合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谎言诞生呢?

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的东三环长虹桥,在房价飞涨的时代,竟成了“炒地皮”的战场。而与这块地联系在一起的炒家,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该地块于2005年被李泽楷旗下的香港盈科大衍地产有限公司(下称盈大地产)以5.1亿元人民币拍得。

而该地合同开、竣工日期分别为2006年9月20日和2008年3月31日,但盈大地产并未按照规定日期完工,却在2009年8月底以1.18亿美元转让给了瑞安建业,盈大地产因此获利近3亿元人民币,其利润接近6成,普遍高于一般项目的毛利润。

面对外界的质疑,盈大地产负责人表示,盈大地产于2007年7月开始前期施工准备及土地开挖工程,并未将项目闲置,之所以开工后进展缓慢,一方面缘于建筑设计及审批花费的时间超出预期,另一方面则因为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项目被迫暂缓。

但事实上,盈大地产拿地后近3年时间对该地块并无大的投入,而该地块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断升值,转手销售后为盈大地产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盈大地产拿下该地块,却不开发,反而直接从囤地中获取暴利,李泽楷将香港公司囤地等升值炒地的操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土地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和社会的有效需求等特点。土地资本是为使土地达到一定的使用标准而进行的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要转化为一定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本身具有商品属性。地产的交易形式有:①一级市场。这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市场,它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和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经营业务包括:征用土地,办理产权转移手续;以出售或拍卖的方式转让土地的一定时期的使用权;出租土地,定期收取地租等。②二级市场。这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土地开发公司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经营所形成的市场。

由于国家垄断了一级市场,开发商要通过公开竞价而定价的方式买卖土地的使用权。但由于竞价使得土地的价格高过了楼房的价格,面粉贵过了面包。开发商为了等土地升值后开发或转让,囤地就成了一些开发商的生财之道。

潘石屹表示,中国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不盖房子,反而在倒卖土地,“养鸡的不如倒蛋的”。他举例说,几年前,两家开发商同时拿下同一地段的两块土地,一家开发商建了房子,卖出房子后发现没有赚多少钱;另外一家开发商囤着地,什么都不做,最后把土地卖给别人,赚的钱是第一家开发商的几倍,如此循环往复,在房地产界,少圈地的反而成了另类。

一些房地产企业不在乎经济周期,看中的是长远房价上涨趋势,敢于囤地。“囤得久,炒地更赚钱”。坐等升值再开发或卖掉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喜欢的开发方式。

2009年10月,央视《经济半小时》除了报道盈大地产的个案,还前往北京的大兴17号地皮,当地一片荒凉,没有丝毫动工的迹象,该地皮在2007年12月由华润集团旗下华润置地拍得,到2009年12月便到了2年的“收回期限”,节目质疑发展商未必能在余下短短2个月内动工。

开发商通过囤地慢慢开发,利润十分可观。某房地产网站公布的53个项目中,有35个项目楼面地价在千元以下,其中最低达到了56元/平方米。而其中报显示,2009年销售均价约6000元,土地成本不到售价的17%,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的上涨,土地成本的比重更小,而这也将进一步扩大销售的利润。

根据199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政府将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1/3,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属于闲置土地。2年不开工的,政府也要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但一些房地产企业与政府“躲猫猫”,实行分期开发,边开发,边坐等升值,时机成熟再开发,而此时房价也跟着上涨,利润大增。有数据显示,1998~2008年,全国范围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达到31.3亿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仍有近40%的土地滞压于开发商手中。

开发商热衷拿地,开发缓慢,坐地生财之道已经不是个例。在囤地的暴利诱惑下,吸引着大批的“类李泽楷”房地产企业在全国行动。据统计,仅全国排名前10位的房企的土地储备,储地最多的可供30余年开发。SOHO总裁潘石屹更是石破惊天地说,现在有些房地产囤地够开发150年。

吉林省长春市的土地市场上,最近突然杀出了许多新买家。可是坐下来竞拍时,人们发现,那些举牌的竟然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所谓的新公司,不过是地产大鳄们换了个“马甲”而已……

与万科叫板50轮,把地价从4.8亿元叫到了10亿元。10月15日,长春市柴油机厂地块竞拍现场,一家名为广州三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买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正在人们纷纷猜测这家陌生公司的来头时,有开发商在网上爆料,广州三银原属“保利系”。保利地产长春公司因有项目拖欠土地出让金,按长春市国土资源局规定,不得参与新地块竞买,所以才以广州三银的身份参与竞拍。

各地政府放松地根,加大土地入市力度,住宅用地供应量再创新高。开发商拿地较为积极,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地王”现象频出。“地王”频现却迟迟未见平地起高楼。

囤地在给房地产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却是以剥夺广大购房者的财富为代价的。囤地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土地越来越珍贵,这些资源应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土地由一些大公司垄断,所需用地的人又拿不到土地。

囤地进一步推动房价高涨,穷人更买不起房。中国的土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一些大公司囤积土地,本应要拿来开发房地产的土地,闲着不开发,没有那么多房子投向市场,导致房屋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面粉比面包贵”的房地产怪圈何时能够得到纠正?武汉市加大了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根据造成土地闲置的不同原因,采取延长开发建设时间、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土地置换、政府招标拍卖、依法收回并纳入土地储备等各类办法,对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增加住房市场的有效供应量。

地方政府在加大对囤地处置的同时,也需要加大住房用地的入市,当前的囤地与土地的供应稀少也不无关系。

房价将向何处去,升还是降?

曾经,有一套便宜的房子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当房价涨起来的时候我才感到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说“我要买”。如果一定要让我说一个时间,我希望是——2009年年底。也许这是一个美好的希望,但希望也许被下面的数据击得粉碎。

2008年的经济危机到来,使得所有人都认为房地产的冬天已经到来,但随着地方政府的救市动作,中国的房地产一路高升,北京的房地产平均价格的升幅达到了6000元以上,房价又重新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房价似乎一直在和我们说着“谎言”。传统理论上的价格关系是:供大于求,跌价;供不应求,涨价。可高房价似乎并不吃这一套,即便供大于求也照涨不误。看看2000年以来的房价情况,从过去几百元一平方米到现在上万元甚至几万元一平方米,房价一路涨来,即便有拐点也是低头捂了几天继续向上拐。

曾经是中国最昂贵也是最滞销楼盘的汤臣一品,眼下却十分畅销。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网上房地产”的交易数据显示:28楼的一套面积597平方米的豪宅售价近1亿元,为9609万元,销售均价高达160848元/平方米。

每平方米16万元的成交单价,超过了2007年2月汤臣一品同一栋楼31层创下的上海公寓当时的最高房价纪录——142243元/平方米。低了3个楼层的相同房型,价格反而高了13%,这意味着汤臣一品在经过4年滞销和过去半年的热销之后,开始进入涨价阶段。

面对汤臣一品突然繁荣的销售业绩以及摸高16万元/平方米的销售单价等提问,汤臣集团官方新闻发言人在汤臣一品会所的沟通会上,汤臣集团企划部主管李庆反复强调:汤臣一品早已不再是中国第一高价住宅。在上海,一批单价接近甚至突破10万元/平方米的豪宅已经相继登场。

汤臣一品只是缩影,除了汤臣一品,其他的豪华公寓项目也是热度不减。汤臣一品的邻居“中粮·海景壹号”、和记黄埔的别墅项目四季雅苑、瑞安房地产旗下翠湖天地三期嘉苑、白金湾府邸、新华路一号等10多个公寓豪宅的售价或者部分房源的售价早已突破10万元/平方米关口。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早已失控,均超过了除伦敦外任何一座英国城市的房价水平。但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英国人的1/10。

国内房价会走向哪里?这个问题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民众都十分关注。房地产商和已购房者都希望房价仍能继续走高,未购房者则希望房价下降。

2009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09—2010》(下称“绿皮书”),这是社科院发布的第二本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报告。绿皮书认为,2010年中国楼市从整体看可能呈现先扬后抑、价稳量增的态势,总体上真实住房需求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绿皮书从供给、消费需求、投机需求和投资等4个方面分析预测了2009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住房发展态势。但专家也承认北京房价高得离谱。

2009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称,2010年房价不会回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解释说,目前供求关系仍是供小于求。而整个土地的减少及流动资金的过多将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从而导致投机活动更为迅猛,“现在地王出现,导致明年房价有一个攀升的标杆”。

2010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也许还会继续攀升,但认为房价永远不降的说法却是天大的谎言,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而把全民所有的财富都绑架到房价上,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通民众不敢消费、年轻男女不能结婚、其他产业发展畸形,将会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持续。“8000亿元进行宜居重庆的打造。”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表示,“五个重庆”的建设,正在全面建设,宜居重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打造宜居重庆,就是要让老百姓有房子住。特别是年轻人,经过自己的努力,10年内能买到称心的住宅,让近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住在带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房子里,周边也有理想的环境。“需要8000亿来完成,其中政府投入3000亿元,其余5000亿元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王鸿举介绍,政府投入的3000亿元资金中,中央拨付的专项资金占一半。

房价将向何处去?今后房价的趋势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得到。也许关于房价或降或升的预测本身就是谎言,但我们还是从重庆市市长的话中看到了房价降低的希望和曙光。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其一贯的观点就是:不要干预房价,让房价与市场供求关系解决。但是,政府必须在提供廉租房、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针对当下的情况,龙永图建议形成一种住房体制的新格局,即大于2/3的房子由政府提供,1/3的房子由开发商解决,而开发商提供的这一块,“房价越高越好,税收给政府”。龙永图直言,政府必须“痛下决心”提供2/3的住房。“政府现在不是穷得叮当响,是有钱。过去可能差钱,可以理解。但现在无非是少拿点钱,给老百姓办实事。”龙永图再三强调,如果不是真正地把2/3的房子由政府来承担,房价问题就解决不了。

无论是官员王鸿举还是学者龙永图都表达了房价之忧,也希望人们的住房需求能够得到解决。他们都希望房价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否则的话,国民经济、民众消费就会被房地产“泡沫”拖累。房价的谎言直接掠夺人民的财富和幸福,所以他们也不希望看到房价谎言。

婚恋成本障碍——谁让婚姻跟爱情无关?

从恋爱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对男女双方来说本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但结婚买单的问题,却逐渐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是经济学的谎言。婚房、婚车、礼钱、钻戒、婚纱……成几何倍数提高的结婚成本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女孩在钓金龟婿的等待下慢慢步入了大龄女青年,社会上的剩女剩男越来越多,这些问题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解决?

晒晒清单,结婚的支出是多少?

结婚,男女结合,一件原本欢天喜地的事情却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不堪承受之重,高兴不起来。结婚的支出往往会透支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

武汉的李先生说:“我们那会儿结婚连‘三转一响’也没有,家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别说是婚纱照,能摆上两人的一张简单合影,就很幸福了。当时结婚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就算是家境不错了。”

但时过境迁了,“要想娶媳妇,起码得攒够22万元,看来我还得等12年才能结婚。”一位成都男子说。他目前在一家民企工作,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他说,自己来自农村,家里基本上没什么积蓄,前段时间他和女朋友谈起了结婚的事情,女方家里要求他必须买上房子以后才能结婚,婚礼还不能办得太差。

谈起结婚前的各项开支,他是又郁闷又气愤,“即使贷款买房,我也得攒够22万元钱,看来还得等12年才能结婚”。

谈及结婚的费用,他列出了这样一项开支清单:(1)买房,100平方米的楼房,按4000元/平方米计算,合计40万元。首付12万元,剩下的十几年两口子必须一起还。(2)按中等档次装修房子,大概3万元。(3)置办家电、家具需3万元。(4)办喜酒,以中等酒店25桌为例,包括自带酒、烟和糖等,以每桌1000元计,1000×25桌=2.5(万元);请司仪、扎婚车、婚纱照等约需1万元。回收红包以平均每桌1500元计,1500×25桌=3.75(万元),收支大体相抵。(5)度蜜月,以港澳、新马泰、云南、海南等热门线路为出行线路,平均每人费用以8000元为标准,计8000×2人=1.6(万元)。(6)从谈恋爱到决定结婚这段时间,包括出去吃饭、买礼物、娱乐、旅游、送女友父母节日礼品等,平均每月以1000元为标准,谈2年,计1000×12月×2=2.4(万元)。(7)如果买车?先不想。

这样算来,总费用为50万元;如果按月工资2500元、每月存1500元算,得存27年才能娶上媳妇。买房如果实行按揭的话,也得攒够22万元才能娶到媳妇,那也需要12年。房贷以20年为限,除去每月的房贷(1500元左右),再去掉生活费,基本剩不下什么钱。“要真结了婚,不知道拿什么养家糊口。”该男子表示不知该怎么跟父母交代,更不知道怎么才能说动女方的家人。

有的父母有钱,各种消费由父母按高或中等标准操办,轻轻松松做新郎,如家住山东的一位做生意的老板,不久前儿子结婚,他帮儿子买了180平方米的新房,高档装修,同时为儿子买了中档小轿车、操办婚事。

有的青年自己有钱,按时尚操办;有的父母有旧房,刷新一下做新房,添点新家具、电器,办两桌酒席,几千元结个婚;有的双方都是新进城的,父母都在农村或外地且经济一般,只好买60平方米5万来元的二手房,或租房,不买车,其他也从俭办婚事。

农村青年结婚:绝大多数是父母量力操办,部分人要借点钱;有的很节约,有位朋友的家庭不富裕,儿子在外打工,谈了一个工友,结婚时儿子在外办两桌酒席请要好的朋友,送个红包到岳父母家,父母不请客,只买几百元的喜糖发给亲戚、朋友和邻居,不收礼金和礼品。

结婚本来是件好事,却因为不断上升的支出让好事变成了坏事,这就是经济学的谎言。从单位宿舍到私有住房,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等离子彩电、电脑、冰箱,物质追求的变化是当今结婚成本飙升的真实写照,在物质追求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有多少新人能够承受得起呢?

在经济学家的工具箱中,结婚成本上升不过是一个“交易费用”过高的例子。由于男多女少,男方不得不承担结婚的成本。为结婚买房,给彩礼,办结婚等全部的费用支出,往往需要男方几代人的付出才可以办到,而这显然导致男方父母经济压力加大,不得不一辈子为子女结婚储蓄。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表示,结婚是两个人或者说是两个家庭的私事,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比如一定要求在市区有一套住房,或者一定要有一辆价格10万元以上的汽车等。重要的是要视自己的经济情况来定,不要和别人攀比。

不断上升的结婚支出既有盲目攀比的原因,也有男多女少的原因。但不断上涨的结婚成本的确成了适龄男女青年结婚的巨大障碍,经济学的谎言把一件好事正逐渐变成一件坏事。

钓个金龟婿,谁绑架了爱情?

婚姻被人们认为是:两个相爱的人,结合到一起,为了爱,为了更好地生活,彼此相爱,相互理解,永远走下去,不管生活的烦恼和快乐,厮守到老。但现实却有人认为有物质基础才有婚姻基础,只有男人有钱才有女人愿意嫁。

天天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物质女人,但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出色的女人,绝对有追求物质最大化的权利和资本。身材高挑、容貌靓丽的她,在一家大公司做翻译,熟练掌握两门外语。

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常常要随公司的老总出入各种高档场所,耳濡目染那些有钱人潇洒、奢华的生活,她的心里不知有多羡慕。可是,她出身平民之家,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想过上那种生活,便只有嫁个有钱人这一条出路。

浩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浩是他公司的一个大客户,年轻、英俊,最重要的是多金(虽然是继承的家族企业)。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内心激动不已,虽藏着一万个“我愿意”,但表面上她却装作很矜持。另外,她也想考验浩对自己是否是真心。天天对恋爱的态度是认真的,她觉得爱情一定要以婚姻为前提。

她的矜持反而吊起了浩极大的胃口,他采用玫瑰、高档服饰和钻戒的攻势,很快就彻底地俘获了天天的芳心。

她的生活从此开始与众不同,天天上下班有名牌跑车接送,衣着光鲜亮丽,消费的限度不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她内心的欲求。在公司里,她不用再为五斗米折腰,她不卑不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钓到金龟婿的她,工作已经不是生存的唯一依靠。

天天钓到了一个金龟婿,可以在物质生活方面不用发愁了,但在爱情方面又有谁可以保证呢?

金龟婿,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

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很多人为了物质放弃爱情,只求嫁一个有钱人。

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女孩波尔斯在美国一家大型网上论坛金融版上发表了这样一个问题帖:我怎样才能嫁给有钱人?“我下面要说的都是心里话。本人25岁,非常漂亮,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谈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给年薪50万美元的人。你也许会说我贪心,但在纽约年薪100万美元才算是中产,本人的要求其实不高。

这个版上有没有年薪超过50万美元的人?你们都结婚了吗?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嫁给你们这样的有钱人?我约会过的人中,最有钱的年薪25万美元,这似乎是我的上限。要住进纽约中心公园以西的高尚住宅区,年薪25万美元远远不够。我是来诚心诚意请教的。有几个具体的问题:一、有钱的单身汉一般都在哪里消磨时光?(请列出酒吧、饭店、健身房的名字和详细地址)二、我应该把目标定在哪个年龄段?三、为什么有些富豪的妻子看起来相貌平平?我见过有些女孩,长相如同白开水,毫无吸引人的地方,但她们却能嫁入豪门。而单身酒吧里那些迷死人的美女却运气不佳。四、你们怎么决定谁能做妻子,谁只能做女朋友?(我现在的目标是结婚)”——波尔斯女士

下面是一个华尔街金融家的回帖:“亲爱的波尔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看完了贵帖,相信不少女士也有跟你类似的疑问。让我以一个投资专家的身份,对你的处境做一分析。我年薪超过50万美元,符合你的择偶标准,所以请相信我并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跟你结婚是个糟糕的经营决策,道理再明白不过,请听我解释。抛开细枝末节,你所说的其实是一笔简单的“财”“貌”交易:甲方提供迷人的外表,乙方出钱,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但是,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你的美貌会消逝,但我的钱却不会无缘无故减少。事实上,我的收入很可能会逐年递增,而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是增值资产,你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你现在25岁,在未来的5年里,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丽的容貌,虽然每年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果它是你仅有的资产,10年以后你的价值堪忧。

用华尔街术语说,每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你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而不宜长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一件会加速贬值的物资,明智的选择是租赁,而不是购入。年薪能超过50万美元的人,当然都不是傻瓜,因此我们只会跟你交往,但不会跟你结婚。所以我劝你不要苦苦寻找嫁给有钱人的秘方。顺便说一句,你倒可以想办法把自己变成年薪50万美元的人,这比碰到一个有钱的傻瓜的胜算要大。

在这些“金龟婿”的眼中,女人是不断贬值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女人的美貌就不能与金龟婿的物质相对等了,天平一天天失去平衡,男人就可能为了美貌而另寻新欢。渴求物质的女人最终既得不到物质的满足,又得不到爱情的慰藉。

理想的境界——爱情和房子最好都能拥有,可是现实生活总是不那么令人如意。有时候,爱情和房子就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与其背叛爱情嫁个金龟婿,一天天成为别人眼中不断贬值的物品,还不如相拥一个懂得珍惜你的人,踏踏实实地过一生。

当物质绑架了爱情,房子就变成了冰冷的建筑物。没有房子却有爱的婚姻不一定很幸福,但有房没有爱的婚姻是绝对不会幸福的,这就是金龟婿的经济学谎言。

剩女眼中的经济适用男

比我老公顾家的没我老公有钱,比我老公有钱的没我老公顾家,这是最近女白领们最热捧的“经济适用男”。时间不等人,不少女白领的择偶目标也纷纷从“金龟婿”变到了“经济适用男”。

当年,程瑶是北京某知名大学的外语系高材生,现在却只是一个年过30岁的可怜剩女。19岁那年,程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从小在严格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她对自己的要求亦格外严格。整整4年大学,她都没有交过男朋友,她认为大学里的恋情往往没有结果,她不愿意让自己的终身走太多弯路,所以不合适的恋情宁愿不开始。

毕业后,她在北京一家私企任职,由于外貌出众、家教良好,单位里为她介绍男友的同事特别多。七八年的时间里,她一共交往过3个男朋友,但都无功而返。

第一任男友是她的同校师兄,他是那种个性极强势的男人,工作能力也很突出,他希望未来的妻子能是个家庭型的贤妻良母。她刚出校门时,跟所有的女孩子一样,也有想在事业上一展拳脚的愿望。每当他们遇到了冲突,他总希望她能迁就他,于是他们之间的冲突矛盾就越来越深。终于,这段初恋在1年后结束了。

第二任男友是通过单位同事介绍认识的,气质儒雅、事业有成,家境非常好。当时,周围不少朋友也告诫她说“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她们都劝她要尽力去抓住这个好对象。由于有了初恋的挫折,她那时候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还是婚姻幸福,只有嫁得好才是硬道理。为此,她放弃了很多拼事业的机会。恋爱2年后的某一天,他忽然告诉她,准备接受家里人为他介绍的相亲女友,原因是,那个女孩子能力出众、能够成为他事业上的好帮手!她再次失恋,备受打击,整个人有点自暴自弃,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用了整整2年才走出这段阴影。

第三段恋爱发生在去年,第三任男友跟她条件差距不大,说实话,跟他恋爱,她真是奔着结婚的目的去的,当时已经30岁了,虽然内心里还渴望更好的伴侣人选,但理智告诉她,没有时间再去浪费了!但没想到的是,相处半年,在她提出“结婚”提议时,他竟然犹犹豫豫地拒绝了,理由是“你不是处女”。

有很多像程瑶这样的女孩,一不留神就成了剩女。有数据统计,北京的剩女数量已达50万人,其中接近90%是高知女性。

剩女是给那些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venties(大多数生于20世纪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虽然她们也渴望婚姻,但更坚持原则——“如果男方条件不对等,便坚决不谈婚姻”。然而现实却击碎了这些人的想法。

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下,很多人手头拮据,买房的目标从“宽敞气派型”变成“经济适用型”。不少女白领的择偶目标也纷纷从“金龟婿”变到了“经济适用男”。“经济”这个词语有一条解释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那么顾名思义,说某件东西经济适用,是指其价格虽然不高,但质量的确不错,买时没有压力,而且用起来一点不差于高价货。虽然外观一般,也没有什么知名度,可是至少不用像买了高价货后不舍得用,还得小心伺候着怕用坏。而“经济适用”一词最多是用在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没有商品房地段好、小区环境好,但也不用花那么多钱买,而且遮雨避风功能完全不差。用在婚恋市场上,“经济适用男”是指那种工作稳定、收入一般,但有生活情调的顾家男人。

在女白领们的具体描述中,“经济适用男”的形象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发型传统,相貌过目即忘,性格温和,工资无偿上缴给老婆;不吸烟、不喝酒、无红颜知己,月薪3000~10000元。经济适用男一般从事教育、IT、机械制造、技术类等行业,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

28岁的网友阿兰是“经济适用男”的太太,她用自己的实际经验证明:嫁了“经济适用型”老公温暖无比。她的老公32岁,是一个电子设计师。

她说:“3年前,我们有三个好姐妹一起来广州,我们三个选择了三条不同的路,过着三种不同的生活。一个嫁了个有钱人,当时总觉得老公有钱,没想到,后来他在外面有女人,她就自己在家,一张碟接一张碟看,恨不得一把火把房子烧了,房子很大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一个想找完美的‘金龟婿’,结果至今未嫁。只有我嫁了‘经济适用型’老公,还生了个儿子。老公责任感很强,哪怕吃个饭、上个厕所,都发短信告诉我一声。出差回来给我和儿子买大包小包的东西,晚上再累也会哄孩子,还乐呵呵地给孩子冲牛奶、换尿布。”

阿兰嫁了一个“经济适用型”男人,老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让她这位“经济适用型”太太充满幸福和快乐。“经济适用型”太太认为身边的“经济适用型”老公,虽不及“金龟婿”那般气派响亮,但他们对老婆、孩子和家庭有责任感,令人放心。

正在寻觅佳偶的杨小姐说:“以前一直想找个金融圈的精英,经济形势这么不景气,外企经理还说裁就被裁了。现在就想找个工作稳定的对象,知道心疼人,有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女白领嫁给经济适用男,这让人感觉到多少有些不可思议,或者一时让很多女白领难以接受。但与其年年被剩,倒不如经济地过日子。过多的欲望,只会把幸福的婚姻冲淡了。学会有平常的心态,不苛求功名利禄,不贪图富贵荣华。“经济适用男”这个时髦词汇不仅在婚恋领域越来越被认可,甚至被经济界名人们搬到了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和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三位经济界大佬在会上谈论中小企业人才话题时,对“经济适用男”不约而同地推崇备至。“创业初期就想要很多能人,就相当于5岁的孩子羡慕别人娶媳妇。”冯仑认为,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不能急进,一些很优秀的人确实很诱人,但这并不一定适合你。“在这个阶段,你最要关心的是怎么样使你到20多岁的时候拥有娶媳妇的能力。”所以,“在企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就是那些经历了创业,并通过学习不断取得提高的经济适用男”。

郭广昌则认为,招了“经济适用男(女)”,并不能永远经济适用下去,还需要对其不断改造,不断提高。“要把更多的经济适用男改造成豪华男。这一点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此外,经济适用男也是有潜力的男人,他们有实力,但他们需要时间。假以时日,也许他们能够成功。这也是剩女选择“经济适用男”的理由所在,买一只潜力股票,为以后的生活投资增值做好准备。

那些漂亮的女生为了等待有钱、有地位的男人出现,最后却不得不找经济适用房,这就是经济学的谎言,如果他们在青春期确立了正确的恋爱观念,不把经济作为最主要的标准,也许他们不会错过最佳婚龄期。

明星富豪的结合是帕累托最优?

婚姻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为什么要结婚?抛开异性相吸、感情需要等不谈,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人们很容易会想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场婚姻能够在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使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就可以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当帕累托没有任何改进的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生意上成功的男人与漂亮妩媚的女人结婚,如李嘉欣嫁入豪门,张怡宁与商人徐威的婚姻就是这个道理。

2009年10月18日上午,奥运冠军张怡宁与商人徐威在北京举行婚礼。大约9点,宾客陆续抵达。前“体操王子”李宁及郭跃、郭焱等现役乒乓球女队国手率先抵达婚礼现场。随后,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运动员,已经退役的“前一姐”王楠与老公,“冰上伉俪”申雪与赵宏博,前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陆元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前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邓亚萍一家三口,前体操奥运冠军刘璇等“重量级”嘉宾陆续到来。

约11点,结婚典礼开始,张怡宁与徐威始终未在宴会厅门口出现,他们由酒店内部的通道直接进入了会场。而担任本次婚礼的司仪是中央电视台名嘴崔永元。

张怡宁的老公徐威是何方神圣?徐威是香港金融圈商人,年龄比张怡宁大十八九岁,此前没有婚史,是典型的“钻石王老五”。

徐威非常喜欢乒乓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与张怡宁相识。两人恋爱1年多。

张怡宁嫁给徐威后的婚姻我们不做评述,但自古至今豪门的水都很深,在娱乐圈风光无限的女明星,一般的男人是入不了她们的“法眼”的。综观娱乐圈,豪门、富商、政要、导演、帅哥同行和外籍人士,几乎已经成为女星们择偶的几大“固定方向”。为什么女明星单单对这些人情有独钟?

明星与富豪的婚姻是婚姻中典型的“交换”案例。富豪一方支付物质成本,另一方明星付出的则是青春和美貌。然而青春和美貌是短暂易逝的资本,一旦容颜老去,不能再满足对方需求,而对方满足你的需求的质量却没有相应下降,因此对方很容易会因为付出和得到的不对等而心理失衡,这种交易也就很容易“破裂”。

一对新婚夫妇到郊外游玩,途中经过一片湖沼。妻子看到湖中悠游的一对白鹅,便对丈夫说:“亲爱的,你看它们生活得多么美好,但愿我们也跟它们一样。”

丈夫一言不发。傍晚,在他们回家途中,又经过那片湖沼,又看到一对白鹅。妻子又说:“你看它们仍然相处在一起,一直不分离。”

这时,丈夫开口了:“亲爱的,你再仔细看看,那只母鹅已经不是早上那只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富翁属于增值资产,美女则是贬值资产,不但贬值,而且是加速贬值。所以丈夫用眼中那只母鹅已经不是早上那只即它不漂亮了去暗示妻子。

中国婚姻历来讲究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主要就是指婚姻双方的婚前财产要对称,不可差异太大。女明星的家财与富豪们相比,当然是天地悬殊,女明星的豪门婚姻多不稳定,破裂的原因就在于此。经济地位的悬殊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经济上依赖于富豪,女明星自然也就无法阻止富豪日后的出轨。经济地位悬殊和其他女星的替代效应是豪门婚姻破裂的两大诱因。

1977年的“香港小姐”朱玲玲与霍英东之子霍震霆相识9个月闪婚,嫁入香港一线豪门。其后有“富豪杀手”之称的李嘉欣天遂人愿,和许晋亨结婚。台湾女星贾静雯也是嫁入了豪门,不过却与夫婿孙志浩此前闹出“争女风波”,活生生上演一出豪门恩怨,孙家还被媒体质疑“并非豪门”。

让人艳羡的前豪门媳妇朱玲玲2006年与霍震霆离婚,有传朱玲玲当年嫁进霍家时,被多种豪门规矩束缚,相当不快乐。而且霍家家规以严厉著称,朱玲玲非常不习惯。

明星、富豪的结合看似是帕累托最优,其实他们之间并非是资源的最优组合:一是他们的经济地位不对等;二是富豪的财富随着时间在增值,而明星却随着时间流逝而自动贬值了。

婚姻不是一张长期的饭票

张爱玲说过,女人就是要用老公的钱,结婚的乐趣在于找一张长期饭票。许多单身女性都以嫁有钱老公为第一目标,以为生活会因此而有保障。

这是一句谎言。天有不测风云,老公现在有钱,不代表将来一定有钱,中年破产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再看一看近几年直线上升的离婚率,女性就更要认清,有钱的老公不一定可靠。

小颖,大学毕业后,别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大自己好几岁的外贸公司老板刘宇,此时小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乐观,但刘宇一下子就被小颖的美貌吸引住了。于是两人在交往不久之后便结婚了。

婚后,按照刘宇的意愿,小颖成了一名全职太太,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错。2年后,一直赋闲在家的小颖想要个孩子,她向刘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刘宇却一口拒绝了小颖的提议,给出的理由很直接:一旦生了孩子,小颖的身材就会受到影响。此事给了小颖很大的打击,虽然她也明白自己是依靠外形换来优越的生活,却没有想到婚后2年了,丈夫仍然只看重她的这一优点。

在她的一直坚持下,刘宇最终同意要孩子。但之后刘宇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彻夜不归。终于,小颖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在中国,多少女性在嫁人后,为了照顾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就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就成了男人身上的一根藤。从此不得不看着男人脸色过日子。男人对你好点,是你的幸运。男人出轨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对你不好,你只能强忍着,因为离开了男人,自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能力是女人最极致的性感”,女人自身的价值决定其婚姻的价值,在21世纪,男人更认同这样的道理!

能力至上,千古不变。婚姻并不是女人一辈子的依靠,女性甚至有可能因为婚姻而失去经济自主性,因此,有过两次失败婚姻经历的小孟不断提醒身边年轻的女性朋友或同事:“先别想着嫁人,经济独立是第一优先。”“婚姻是找一个体贴的伴侣,而不是求得一张长期饭票。”这是小孟体会最深的一句话。

女性问题研究专家苏芩在新书《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中特别给出了当代女性一些成长智慧建议。她说,“做剩女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劣剩女。如果能成为钻石级优剩女,也是女人的另一种价值体现,聪明的女人要学会做自己的生活投资人”。

有个女孩,25岁,是朋友眼中最“顽固”的保守派。大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成双成对了。也有男孩追她,可她无论对方是谁,一律回绝。她不想过早地涉足爱情,因为她知道自己还不够稳定,而她恋爱的目的不是“练爱”,也不是用以摆脱寂寞,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了结婚。

对于正读大学的他们,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人都如此不稳定,爱情怎么可能稳定呢?她这样想,也便时刻警示自己,一定要等自己相对稳定后再谈爱情。而这种相对的稳定,只能等到毕业后工作落实之后。

这个理由,这个信念,让她成为“冷血动物”。她一直“顽固”地坚守到毕业,也未给自己一个“爱情”的机会。毕业之后,耍单的女孩更少了,甚至有的都开始谈婚论嫁。可是因为工作的不稳定,她还是不敢接受任何男孩。

在女孩心里,只有工作稳定了才可以谈爱情。因为那时才知道什么样的是门当户对,才知道什么样的是“高攀”和“低就”。女孩不敢恋爱的主要原因,是怕某些“指标”不匹配或一旦发生大的变化而影响爱情的牢固性。

而如今,女孩在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之后,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坚守可能是一种错误。她更为自己担心,再如此一年一年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的爱情岂不是会更惨?

于是,她在经历了几番思想挣扎之后,开始用人们常说的“工作好不如嫁得好”鼓励自己去找爱情。

对自己很负责的女孩这一决定是最为恰当的吗?她急于恋爱,不是出自对爱情的渴望。而是对自己找工作丧失了信心和对世事的种种无奈。这是一种逃避。如果你像找工作一样寻求结婚,那你就是一名“婚活”族。“婚活”是由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提出的名词,就是和结婚相关活动的总称。所谓“婚活女”,就是一群以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来找结婚对象的女人。

爱情不只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质上的。但它只是人生的一件附加品,可以属于你,也可以不属于你。而能力却永远只是你自己的,是别人无法掠夺的,是可以巩固爱情的,更是可以为你创造成就的。

婚恋网站珍爱网的一份调查显示,2009年头5个月与2008年同期相比,该网站22~24岁本科学历的女会员增长率高达2.5倍,一般这个年龄是读大四或大学应届毕业的学生。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倾向在毕业前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婚姻就是饭票,是一句经济学谎言,如今,经济上完全依靠老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年轻的女性朋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懂得善用年轻的优势,让自己在经济上独立起来。因为越早开始追求经济独立,越能够让你在婚姻中保持独立和尊严。

上了OEM的当——品牌背后的故事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黑皮一句“牌子啊,班尼路”引发了人们的狂笑,这也是对许多消费者品牌情结的写照。很多人只认“有品牌”的商品,很多人只买某一品牌的东西,消费者只为了这种满足而掏钱消费,这种满足就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心灵需求的情感价值,这个价值也是利益。

名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炫富、比官等,你所不知道的是,在名牌背后却有着很多的故事。

贴标签的土豆会贵过苹果吗?

在搜索引擎“搜搜问问”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土豆和苹果哪个贵?在其回答上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当然是苹果贵。”但现实总是这样吊诡,我们还是先看看下面的故事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内蒙古的武川县号称“土豆之乡”,因为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土豆特别好吃。内蒙古有句流传很广的夸武川的话:“武川有三宝:土豆、莜面、羊皮袄。”尽管土豆是个好东西,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种土豆、吃土豆、卖土豆,但1斤土豆的价格也就一两毛钱,也没有听说谁家因为卖土豆发了财的。

王喜莲24岁就嫁到了哈勒村,丈夫是村里的民办教师,但家里的日子过得也非常紧巴,她至今仍然记得,儿子3岁时想吃根冰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