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权臣智谋故事(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4:36:03

点击下载

作者:舒乡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权臣智谋故事(下)

历代权臣智谋故事(下)试读:

前言

古老而恢弘的华夏神州,是世界所公认的创造谋略和盛产智谋的故乡。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智谋故事的传奇史,又是一部智谋人物的活动史。翻开浩瀚如烟、博大精深的史籍,我们犹如置身于巨大而辉煌的舞台上,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直面交流,这边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是“血淋淋败者成寇胜者王”。每一次王朝的更替,总有谋略在其中屡建奇功,让人敬佩折服;而每一次时代的变迁,又总有智慧在其中大放异彩,让人叹为观止。当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时,总会出现明君慧帝顺天承运,问鼎皇位;而当社会动荡、内外生变时,又总会出现智士谋臣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走进这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剧中,无数鲜为人知、包容着正邪智谋在内的内幕奇闻,令我们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我们看到了励精图治、勤政德民的帝王御谋,也看到了文韬武略、安邦定国的重臣权谋;看到了继往开来、德高望重的贤臣运谋,也看到了权倾朝野、为害忠良的奸臣弄谋;看到了命运坎坷、前途凶险的皇子图谋,也看到了专宠一身、遗恨千古的后妃变谋;看到了投机钻营、富甲天下的名商财谋,也看到了金戈铁马、出奇致胜的名将战谋,等等。所有出场的历史风云人物,个个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卓绝的谋略,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历史大片,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历史长卷。这些凝聚着深邃而精湛智谋的故事,成为了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历史绝唱,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启迪着现代人类的智慧思考,也激发着炎黄子孙再铸辉煌的勇气豪情与信心。

历史告诉人们:人类的智谋是不分种族、不论出身的,但运用智谋的人,却要受到社会阶级的限制与历史环境的制约。丰富的知识与过人的智慧,只有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结合,才能做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顺乎万民大众心意的正义之事,也才能名垂青史,万古传颂。否则,便只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谋取私利,遗臭万年。

本书内容宠大,史料丰富,情节入胜,叙述传神,引领着读者沿着中华祖先留下的历史足迹畅游浏览,使人在阅读欣赏中,感悟前人的智慧与神奇,引发今天的思考与遐想,从而充分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奇妙与伟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重视历史的借鉴与警示。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割裂历史的传承就是倒退。21世纪的中国人,需要学习和了解包容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教训的中国历史。本书的目的即是为了满足读者探寻中国历史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是为了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地被后人发扬光大。“继往”是为了“开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未来,让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共同创造未来的辉煌。

十一、受诏辅政,坚守大义

——西汉权臣霍光的智谋故事

公元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北塞,大破匈奴,奏凯而归。在河东郡的一座普通民宅里,霍去病执意逗留了三天,使得这个几乎被人所淡忘的宅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非凡的景象。霍去病走的时候依依不舍,同时身边还多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这个孩子身材矮小、瘦弱不堪,但他两眼十分有神,并且十分机敏。一路上,他什么都觉得稀奇,并且都要问一问,霍去病丝毫没有一点厌恶之感,总是有问必答,耐心地给他讲解。

到了京城长安,这个孩子完全被庄严的王宫、整肃的侍从队伍、严格的礼节所震慑,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老是跟在霍去病的身旁,朝中群臣都感到奇怪。这时,还是霍去病解开了谜底:这孩子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长在乡野,不懂礼节。

然而正是这个诚惶诚恐进宫的小孩,却在不久就成为了权倾一时的朝廷重臣。两次从困境中拯救了汉朝皇室,为汉宣帝时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1.认兄得官,受诏辅政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生于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父亲霍仲孺是平阳县的一名县吏,经常到平阳侯家办理事务,并与平阳侯家的侍女卫少儿相爱,私自订婚,生下霍去病。不久,霍仲孺的吏事结束,回家娶妻生了霍光,于是同卫少儿断绝关系,不相往来。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被立为皇后,卫氏也因此满门富贵。霍去病也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身份高贵起来,并且得到武帝的宠幸。

霍去病得到武帝的重用,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功勋,年纪轻轻就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虽然功勋卓著,但他长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卫少儿很痛恨霍仲孺的绝情,一直不肯对儿子说明真相。后来在霍去病一再追问之下,卫少儿见儿子已经长大了,这才给他讲明了情况。霍去病是个孝子,他很能理解母亲的心情,但又很想见一见自己的父亲,去问候一下他老人家。碰巧这时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去攻打匈奴,路过平阳县,他派遣官吏迎接霍仲孺到官舍相见。霍仲孺诚惶诚恐,快步走进屋,向前拜见霍去病。霍去病赶快迎上前去拜见父亲,并下跪说:“去病没能早早知道是您的儿子啊!”霍仲孺伏在地上,叩头说:“老臣今天有幸见到将军您,这是老天的安排啊!”彼此认了以后,两人又好好谈了半天,只因军务在身,不便久留,霍去病于是给父亲买了很多田宅、奴婢以后才离去。

得胜而归后,霍去病特意弯道又去看望父亲,并顺便把霍光带到长安,这才有开头的那一幕。霍去病保举霍光为郎官,逐渐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又相继任奉东都尉、光禄大夫。皇帝出行,他就随侍车驾;皇帝在宫内,他就侍候在身旁。霍光出入宫禁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没有犯有过错,深受汉武帝的信赖。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武帝长子)被陷害致死,武帝认为次子燕王刘旦及其弟广陵王刘胥都有很多过失,不能继承皇位。当时武帝年事已高,宠姬赵婕妤有男孩叫弗陵,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是弗陵年幼,要有大臣辅佐才行。汉武帝考察群臣,发觉只有霍光最值得信赖,而且老成持重,能够担当起托孤的重任,可以把社稷委托给他。武帝于是指派宫内画工画一幅周公抱着成王使成王面向前方接受诸侯朝拜的图画赐给霍光,霍光不知其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武帝游五柞宫时,不幸染病,不久,病情恶化。霍光随侍在武帝身旁,流着眼泪问道:“如果有不可避忌的事情发生,谁可以嗣立为皇帝呢?”武帝说:“您难道没理解以前赐给您的那幅画的含义吗?立小儿子为皇帝,您按周公的故事辅政就行了。”霍光赶忙叩头辞让说:“臣不如金日併。”金日併说:“臣是外国人,不如霍光。”武帝于是下诏令立弗陵为皇太子,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金日併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都在武帝卧室里正式接受任命,按遗诏辅佐少主。第二天,武帝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昭帝。

在此之前,也就在后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罗和弟弟重合侯莽通因为戾太子事件,害怕被诛杀而起来谋反。当时,霍光、金日併和上官桀一起平定了这次叛乱,功劳还没有著录封赏。武帝病危时,封存了一份加盖印玺的诏书说:“皇帝去世后,拆开玺书按玺书的内容办事”。武帝死后,拆开诏令,命令封金日併为禾宅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都是根据以前捕杀造反者的功劳封的。当时卫尉王莽的儿子王忽在宫中侍奉皇帝,扬言说:“皇帝病的时候我常在他身边,哪里有遗诏封他们三人的事。这些家伙完全是自己互相抬高罢了。”霍光听说这件事后,严厉责问王莽,王莽被迫含泪用毒酒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2.专断政事,清除反叛

昭帝即位时才8岁,政务都由霍光决定。此时正值多事之秋,此前,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在完成了辉煌事业的同时,也耗尽了文景以来府库的余财。与此同时,武帝在其中后期,大兴土木,修宫室,为了便于他巡游,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加上整个统治集团日趋腐化,广大农民贫困破产,无以为生,流亡者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了天下动乱。

霍光执政后,深知国家当务之急,他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农民租税徭役负担,与各少数民族修好,减少边境民族冲突,这样才算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财富有所增加,民族关系得以协调,社会矛盾趋于平缓。后来宣帝还继承昭帝的遗法,把都城和各郡国的苑囿、公田借给贫民耕种,同时,减免田赋,降低盐价。这些措施,使得阶级矛盾进一步得到缓和,农业生产开始上升,从而奠定了汉宣帝中兴的坚实基础。所有这一切,都与霍光的功绩分不开。因为,他才是这些政策的真正策划者和执行者。

霍光不仅专断政事,调整汉的经济政策,而且在政治地位上不断巩固自己,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武帝遗诏让霍光、金日併和上官桀共同辅佐幼主,不久,金日併病死,由霍光和上官桀共同辅政。霍光和上官桀之间有着姻亲关系,霍光的大女儿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彼此原本亲密无间,霍光有事或出宫休假期间,上官桀就入宫代替他处理政事。

但过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逐渐紧张起来。上官安有个女儿,年方5岁,与昭帝年龄相当。上官安贪图禄位,请求霍光把他的女儿送进宫去,许配昭帝作为皇后。霍光认为外孙女年龄太小,没有同意。

上官桀父子又通过昭帝姐姐鄂邑长公主,把上官安的女儿收入后宫封为婕妤,几个月后,就被立为皇后。不久,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就被封为骠骑将军、桑乐侯。

上官桀父子位高权增之后,对长公主十分感激。公主私生活不严肃,与河间的丁外人私通。上官桀、上官安想为丁外人求封爵,希望依照国家关于列侯娶公主的成例把外人封为列侯。霍光不同意。他们又为丁外人求取光禄大夫的官职,霍光又不同意。因此长公主对霍光大为怨恨,而上官桀屡次为丁外人求官爵而不得,也很惭愧,心想,从先帝(指汉武帝)时开始,自己已经是九卿了,官位在霍光之上,现在自己与霍光都是辅弼重臣,皇后是自己的亲生孙女,霍光只不过是外祖父,他反而一人专制朝廷政事!从此,他们也很怨恨霍光,企图与之争夺权力。

此时,自以为年长又未得立为帝的燕王刘旦,亦常怀怨恨之心。御史大夫桑弘羊创始酒、盐,铁专卖官营制度为国家兴利,居功自傲,想为他的子弟求官不得,也怨恨霍光。于是,上官桀父子便同长公主、桑弘羊串通一气,并勾结燕王刘旦,策划发动政变,先除掉霍光,然后废黜昭帝,立燕王旦为帝。燕王答应事成后封上官桀父子为王。上官安则图谋事成后杀燕王而立其父。他们虽各怀鬼胎,却还是为共同的预谋走到了一起来。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八月,上官桀等人让一个冒充是燕王使者的人向朝廷上书,以燕王的名义攻击霍光“专权自恣”,并列举了他的三大罪状:其一,霍光到长安东郊广明乡去主持郎官和羽林军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时,路途中他像皇帝出行时那样的威严,吃饭时让皇帝御膳房为他提前准备饮食。其二,霍光赏罚不公,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达二十年而不投降,回国以后只是被任用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杨敞没有任何功劳,却当上了搜粟都尉。其三,霍光擅自调动、增加大将军幕府的校尉,而不报告朝廷。并称燕王怀疑霍光别有企图,表示愿意交出燕王封爵,入宫值宿保护皇帝,防止奸臣作乱。这份奏章是趁霍光休假之际呈送给皇帝的。上官桀打算,从宫里把这件事下交给主管官吏查办,桑弘羊负责和各大臣共同胁迫霍光退职。所谓燕王书信上奏以后,昭帝并没有向下转发查处。

第二天早上,霍光知道了上书这件事,留在殿前西阁的画室里不肯进殿。昭帝问:“大将军在哪儿?”左将军上官桀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行,所以不敢进来。”昭帝下诏叫霍光进殿。霍光进殿后,取下头上的冠帽,叩头谢罪。昭帝说:“将军请戴上冠帽吧!朕知道信是假的。将军没有罪。”霍光心中一喜,还是很惊讶地问道:“陛下怎么知道的呢?”昭帝说:“将军去广明检阅郎官,是近日的事。调校尉以来还不到十天,燕王远在数千里以外,怎么来得及知道呢?况且将军您一定要反,也不会在乎多一个或少一个校尉吧!”这时昭帝才14岁,却能如此识别贤愚,明辨是非,着实使在场的尚书及其身边的人都感到惊奇不已。这时,那上书的人果然已逃之夭夭了。皇帝命人追捕,上官桀等人害怕机密泄露,于是对昭帝说:“小事不值得穷追不舍。”昭帝坚决不同意。不得已,上官桀派人把上书的人杀了,然后制造假证,说他是畏罪自杀,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其实霍光心里明白,这件事后面有台柱,只是暂时不便明说,但他提高了警惕,不轻易去休假,尽量不树敌。

后来,上官桀及其党羽又在昭帝面前攻击、诬陷霍光。昭帝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委托他来辅佐朕,敢有诽谤他的,要治罪!”从此以后,上官桀再也不敢再说什么了。

上官桀等人见上告的计谋不行,于是密谋叫长公主设酒席请霍光,暗伏兵士,杀掉霍光,趁势废掉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长公主家舍人的父亲稻田使者燕仓得知这个密谋,立即告诉他的上司大司农杨敞,杨敞畏事不敢揭发,于是告诉给了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立即将此密谋报告给霍光。霍光震惊不已,当即采取断然行动。这年九月,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都以谋反罪而被处死,并诛灭了他们的宗族。长公主、燕王旦都自杀而死。在这次激烈而残酷的权力争夺战中,霍光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从而也奠定了他更为坚实的政治地位基础,为日后推行他的政策和主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这次政变被粉碎以后,霍光威震全国,昭帝对他更加信任,直到昭帝成年以后,继续委任霍光主持国政。昭帝时,霍光主政达十三年之久,百姓富足,四夷归顺。

3.立废昌邑,定立宣帝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没有儿子。武帝的六个儿子中独有广陵王刘胥在世,群臣讨论该立谁为皇帝时,都有意立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就是因为行为放纵、不合正道,才不被武帝选用的,所以霍光听了大家的议论后犹豫不决。这时有个郎官上书说:“周太王废黜太伯而立王季,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都是只看合适才立。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能继承帝位。”此话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把郎官的上书拿给丞相杨敞等人看,于是把这个郎官提拔为九江太守。当天,霍光奉皇太后诏令,派遣行大鸿胪事的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去迎接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是哀王的儿子。到长安后,即位为皇帝,但是他行为放纵,淫乱不堪,举动无节,政事失当。霍光见昌邑王荒淫无道,非常担忧,于是单独询问大司农田延年,这事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柱石,既然知道这个人确实不行,为什么不向太后说明,另选贤明的加以拥立呢?”霍光很是疑惑地说:“现在想这么办,在古代有先例吗?”田延年说:“伊尹做殷朝的相,废黜太甲来安定宗庙社稷,后世称颂他的忠诚。将军您如果能够办好这件事,也就是汉朝的伊尹啊!”霍光深以为然,又给田延年加官“给事中”。让他可以进宫议事,紧接着就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合谋,召集公卿大夫在未央宫共同议事。

会上,霍光说道:“昌邑王行为昏庸淫乱,恐怕会给国家带来危险,怎么办?”群臣全都大惊失色,谁也不敢发言,只是随声应付,不置可否而已。这时田延年离开座席走上前,按着剑慷慨陈词道:“先帝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将军,又把天下托付给将军,是因为将军忠诚、贤明,能保刘氏子孙的平安。现如今臣民扰乱不安,国家行将崩溃。而且汉朝历代相传,谥号里都有孝字,意思就是要长保天下太平,让祖先能享受子孙的祭祀啊!如果让汉家断绝了祭祀,等将军死了,他又拿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呢!”接着他又带着威胁的口吻说:“今天的讨论,不能有一会儿的耽搁。群臣中有谁赞成得晚一些,就请让我杀了他!”霍光谢罪说:“九卿对我的责备是正确的。天下人心浮动,议论纷纷,我应当受到责备。”于是参加会议的都叩头说:“百姓的命运都在将军一个人了,我们都只听将军的安排。”

会议当即停止,霍光立即率群臣一起去谒见太后,并向太后详细禀告了会议的情况,并认为昌邑王荒淫不堪,失掉了帝王礼仪,扰乱了汉家制度,不能继承帝位。皇太后对昌邑王的行为也很不满,现在霍光等人有意废黜昌邑王,她没有任何异议,当下表示同意和支持。

随后,皇太后乘车驾到了未央宫承明殿,并下令未央宫各处守门官兵不许放昌邑王手下的群臣进宫。昌邑王到太后处朝见回来,乘上车辇准备回温室殿。中黄门的宦官各把住一扇门,昌邑王进去,门就随即关闭,昌邑王的群臣不能进门。昌邑王说:“这是怎么回事?”霍光跪下说:“有皇太后命令,不让昌邑王的群臣进门。”昌邑王说:“慢一点好不好,为什么这样大惊小怪呢?”与此同时,霍光已派人把昌邑王的群臣驱赶到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张安世带领羽林军逮捕捆绑了两百多人,并将他们送到廷尉和诏狱去看管。往日昭帝时的侍中中臣侍卫看守昌邑王,霍光告诫他们要小心看守:“万一仓促间昌邑王死掉或自杀,就让我对不起天下人了,且有弑君的罪名。”

当时昌邑王还不知道自己就要被废黜了,于是问身边的人道:“我原有的群臣从官怎么得的罪,而大将军要把他们都抓起来?”这些人都不吭声,昌邑王正准备发脾气,这时传来太后命令:召见昌邑王。昌邑王听说要召见他,心里有点怕,就说:“我得了什么罪而要召见我?”话虽这样说,他还是硬着头皮进了承明殿。

昌邑王进到殿中,一下子被那威严的架势吓得趴在了地上。只见太后穿着庄严的礼服坐在大帐里,两边几百个侍从都手持武器,皇宫武装警卫期门勇士都拿着戟排列在殿陛之下,群臣按次序上殿。霍光和群臣联名上奏,弹劾昌邑王,要求太后下诏废刘贺为庶人,太后同意了。

昌邑王一直伏在太后面前聆听诏书,最后霍光命令昌邑王起来拜受皇太后诏令。昌邑王早已吓得面如土色,不过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于是说道:“听说天子有净谏臣7人,即使无道胡为,也不至于丢失天下吧!”霍光说:“皇太后已下令废黜,哪里来的天子!”于是走过去抓住昌邑王的手,解去他的玺绶,奉交给皇太后,然后又扶昌邑王下殿,出了金马门,群臣随后相送。昌邑王见实在是无以挽回这个局面,于是面向西拜首说:“我愚蠢,担任不了汉朝的大事。”站起身登上乘舆副车。霍光一直送他到昌邑王在长安的官邸,道歉地说:“王的行为自绝于天,臣等无能,不能以死报效王的恩德。臣宁愿对不起王,而不敢对不起国家。愿王自爱,臣永远不能同您再见面了。”霍光一边说,一边流下了眼泪。

不久,昌邑王就被遣送回昌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仅仅只有二十七天,他就从位极天尊的皇帝宝座上跌落,成为一个湮没无闻的平民百姓。这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也足见霍光影响之大,他的为政艺术着实令人折服。昌邑群臣因为犯了放弃辅导职守、引诱昌邑王干出坏事的罪,霍光为不留隐患把他们一行200多人全部杀掉。当兵士押着他们赴街市处刑时,他们大声呼喊:“该断不断,反受其乱!”

昌邑王被废后,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商议迎立新君,并在掖庭中会集丞相以下官员讨论确立人选。当时武帝的子孙中,齐王早死,没有儿子;广陵王刘胥已经在以前决定不用了;燕王刘旦由于谋反而自杀,他的子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近亲惟有戾太子的孙子已在民间,号皇曾孙,民间都称赞他好。这时,光禄大夫丙吉上书说,皇曾孙已有十八九岁了,而且通经术,为人节俭,慈仁爱人,请求霍光拥立他。杜延年也认为皇曾孙德行美好,力劝霍光、张安世拥立。霍光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这年九月,霍光会同公卿大臣上奏太后立皇曾孙为帝,皇太后下诏同意了。

霍光于是派宗王刘德到皇曾孙的家乡尚冠里去,让皇曾孙梳洗干净,然后赐给他皇宫里的衣服。太仆驾着轻便的转猎车来迎接曾孙,到宗正府举行斋戒,进未央宫谒见皇太后,被封为阳武侯。过了不久,霍光捧上皇帝的玺绶,皇曾孙在拜谒高祖庙后正式继位,是为宣帝。

宣帝即位后不久,即下诏褒扬霍光“安宗庙”之功,命令把河北东武阳1.7万户加封给霍光,连同以前封的共为2万户。另外,前后赏赐计黄金7千斤,钱6千万,杂色绸缎3万匹,奴婢170人,马两十匹,最好的住宅一所。

4.教导无方,霍家败亡

自昭帝时到宣帝初年,霍光的子弟亲属都占据朝中要职,总揽兵权。霍光的儿子霍禹及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统率外族归附的军队,他的两个女婿为东西宫的卫尉。霍家的女婿、外孙都享受参加朝会的优待,分别担任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霍氏亲族党羽联成一体,在朝廷中像树根一样牢牢盘踞着,一时之间,显赫无比。

霍光的夫人霍显并不知足,妄图使霍家的声势更加显赫,保有更坚实的基础。宣帝刚即位时,册立其做平民时娶的妻子许妃为皇后。霍显想使小女儿成君有尊贵的身份,于是私自指使妇科医生淳于衍用毒药毒死许后,并乘机劝霍光把成君送进宫,代替许后立为皇后。当初许后突然死亡,官吏们逮捕了各有关医生,控告淳于衍治病时无礼,犯了“不道”之罪,并将他关进了监狱。狱吏审讯很急,霍显怕事情败露,就把实情原原本本告诉了霍光,霍光非常惊恐,想自己去检举,又不忍心,正犹豫不决的时候,这时恰逢狱吏的奏章送上来了,他就在奏章后写上了“淳于衍不要定罪”的批语。这样,狱吏也不能说什么了,只能胡整了别的庸医,将这件事搪塞过去。虽然霍家凭着权势暂时逃脱了毒死许后的责任,但潜在的危机太多,随时可能触发。

霍光从武帝后元时,就掌握国家大权,到宣帝即位,霍光曾经请求归还大权,宣帝谦让不肯接受,还是让大臣们先将各种事情报告给霍光,然后才呈报给自己,霍光每次朝见,宣帝都以礼相待,谦虚得都有些过分。这是真正的敬意吗?不是。宣帝刚即位时,去谒见高祖庙,霍光陪从在身边做骖乘,宣帝内心很恐惧,好像有芒草刀剑扎在背上一样不安。以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骖乘,天子就精神放松,身体舒展,感到安宁和妥帖。可见宣帝对霍光只是敬而畏之。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危,宣帝亲临霍光家问候,还为他流了泪。霍光上书谢恩道:“希望从我的封邑中分出3000户,请呈拿去封给我哥哥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宣帝立即把这份申请,交给丞相、御史大夫去办,当天还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以告慰霍光。

没几天,霍光就去世了。宣帝和皇太后亲自去霍光灵柩前吊祭。葬礼非常隆重,太中大夫任宣和侍御史等5人持符节主持丧事,并在坟边设立临时办事机构。皇帝赐给霍家大量金钱、绸缎丝絮,100条绣被,50箱衣服和璧、珠玑、玉衣、梓木棺材等,完全采用皇帝丧葬制度的规格,又用车载送霍光的灵柩,用皇帝乘舆专用的黄屋左纛。同时,调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的士兵充任仪仗队,从长安一直排列到茂陵,为霍光送葬,并赐给霍光宣成侯的谥号。葬礼完成以后,宜帝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禹承袭博陆侯的爵位。不久,又封霍山的哥哥霍云为冠阳侯。

霍家地位虽然高贵,但因霍光教导无方,导致其后人骄奢淫逸。霍禹继承博陆候的封爵后,太夫人霍显改建自造的墓地,扩大了规模,建造三出阙,筑神道,并与管家的奴隶冯子都私通,生活相当糜烂。同时霍禹、霍山也都整修住宅,在平乐馆赛马取乐。霍云在应该朝见皇帝的日子,多次托病不去,私下带着宾朋好友到黄山苑去游猎,而派奴仆代表自己去朝见,竟然没有谁敢指责他。霍显和她的两个女儿还不分昼夜地随意进出太后住的长信宫殿,没有时间的约束。

霍光去世后,皇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政。御史大夫魏相曾经上书,认为霍家倚仗权势,骄奢放纵,应当损夺其权,宣帝也深以为然。后来霍显与淳于衍合谋毒死许后的事情渐渐泄露出来,宣帝也听说了这件事,但一时也不明真假,于是把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为光禄勋,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去做安定太守。几个月后,又把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调为蜀郡太守,调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不久,又调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文汉为少府。接着任命霍禹为大司马,但只许戴小冠,没有印绶,同时撤销他的右将军该统领的营兵和下属办事机构,只是让霍禹的官名和霍光一样,都是大司马罢了,有职无权。不久又收回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绶,只任光禄勋,又收回三女婿的骑都尉印绶,将他改任文职。与此同时,宣帝将羽林军和两宫卫军的各个带兵将领全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霍显、霍禹、霍山、霍云等人自从发现权力被一天天削去,多次相对哭泣,互相埋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显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密谋被人告发后,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被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其多个子女都被斩首示众。惟独霍皇后只被废黜,居住在昭台宫。这时,同霍家有关系而被杀的有数千家。至此,自武帝以来煊赫一时的霍氏家族终于遭到灭族之祸。

宣帝杀尽霍光全家,不过,宣帝并没有因此抹杀霍光的功勋,宣帝晚年在麒麟阁设置画像,霍光仍然被列为第一功臣。

霍光少年凭其兄霍去病的推荐开始入宫侍奉皇帝,只是守门护阶的郎官,但其意志刚强,坚守大义,颇受汉武帝重用。后接受汉武帝的委托,辅佐幼主,负起了扶保汉室的重任。他担当宰辅,随机应变,制服政敌,以实现他对汉室的忠诚,在废立皇帝的关键时刻,他面对大是大非毫不动摇,终于扶正国家,安定社稷,被誉为汉朝伊尹。然而,其后人不争气,处富贵而骄逸,争权位而图反叛,终于导致家族的灭顶之灾。其幸乎,悲乎?

十二、为人奸诈,篡位夺权

——东汉权臣王莽的智谋故事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时身便死,

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是后人因慨叹人生真伪难测所作的一首诗。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姬旦,于武王死后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其兄弟管叔、蔡叔等不服,对周公制造流言蜚语加以诽谤,一时周公颇有篡位之嫌。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年曾谦恭折节,礼贤下士,颇著声誉。假使周公死于诽谤之时,王莽死于饮誉之际,那么其一生的真伪也就难于知晓了。但这只是一种设想,周公、王莽毕竟没有在当时死去,结果周公以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忠贞不二,王莽则以篡位代汉暴露了自己的虚伪奸诈。

1.恭俭克己,骗取信任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元帝薨,成帝继立,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王风被任为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王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枝,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去世。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群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有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去沽名钓誉。为求得巨大的声誉,虽然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可能会付出重大的代价,但他相信自己不会徒劳,最终总会如愿以偿。在他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时机来表现自己以沽名钓誉的时候,一切又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真诚动人。在这方面,王莽堪称盖世无双的天才。

父兄不在人世,王莽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老母,尊敬寡嫂,养育孤侄,“行甚敕备”。他生活俭朴,待人廉恭,备受乡里夸赞。他又勤奋学习,师事陈参,受(礼经》,“被服如儒生”,给人留下儒雅博学的美好印象。

王莽十分清楚,要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必须有人提携,得到有力的靠山,为此,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对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不解衣带,顾不上寝食梳洗,结果弄得“蓬头垢面”,熬得面容憔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王凤临死之时,太后王政君来探望,王凤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风死后,王太后念王凤托付之意,就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升为射声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入仕的头三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王莽由于待人谦恭,办事认真,使朝廷上许多大臣为之赞叹,他们都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帝推荐,如“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并、中郎陈汤,皆当世名士,咸为莽言”。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恃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颇能克制自己,“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他还慷慨好施,经常以车马衣裘赈施宾客,而宁可自己“家无所余”,因而“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这样,朝廷上下更是交口称赞王莽。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王莽为求名,“敢为激发之行”而故意与众不同,且“处之不惭恧”。其兄王永早死,有子王光。王莽使之学于博士门下,他休假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而且还恩施遍及王光的同学,当时,“诸生纵观,长老叹息”,传为佳话。王光的年岁本来小于王莽之子王宇,但王莽为显示自己优恤侄儿,在其不到结婚年龄之时,而让他与自己的儿子王宇同日婚娶,婚宴时,宾客满堂,王莽盛情款待,礼仪十分周到。在席间有一人告诉王莽说,太夫人正为某种疼痛所苦,当饮服某种药物。这本来算不得什么大病,用不着大惊小怪,而饮药之事,侍婢即可完成,但王莽为向众人夸示自己的孝心,却故意小题大做,一连数次起身入内关照太夫人服药,从而使宾客为之啧啧称道。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侍婢,其昆弟闻知后曾向他问及此事。王莽说;“后将军朱子元无子,我听说这个侍婢很适宜生子,因而便为朱将军买来,这待婢并非为我自己所买。”而且当日就把这个侍婢奉送到朱子元那里。其诸如此类的“匿情求名”之事甚多。

王莽外示谦恭折节,宽让仁厚之象,实则怀藏倾轧嫉妒之心。当时太后王政君的姊子,即王莽的姑表兄弟淳于长亦因其舅王凤生前之托而甚得太后及皇帝的亲幸。后来王莽的叔父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病重,如其病不起,身为外戚,位居九卿且见信任的淳于长,很可能取而代之,故王莽“心害长宠”,非常嫉恨。为了击败淳于长,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便抓住淳于长与许皇后之姊私通之事,加以攻击,并趁为王根侍疾之机,说淳于长的坏话,以激起王根对淳于长的不满。他对王根说:“长见将军久病,意喜,自以当代辅政,至对衣冠议语署置。”王根听罢大动怒,谓王莽:“即如是,何不白也?”王莽回答说:“未知将军意,故未敢言。”王根说:“趣白东宫。”于是王莽求见太后,具言淳于长罪过,太后亦怒,并让王莽再言之于成帝,成帝乃免去了淳于长的官职。后来淳于长又被下狱处死。在丑恶的宫廷权力角逐中,王莽终于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重病中的王根终于“荐莽自代”,王莽遂擢为大司马。

王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必欲名誉超过前人,于是更加克己不倦。他聘请那些贤能之人为自己的僚属,将封邑的收入全部用来享士,而自己则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候。这些夫人们一个个华裳丽服,佩玉戴珠,乘着高车驷马,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这些来探病的贵妇们看到面前这位女人“衣不曳地,布蔽膝”,衣着寒酸,还以为是府中供驱使的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才知道她就是当今权倾朝野的大司马王莽的夫人,她们都感到十分惊讶。此事不胫而走,迅速传播,人们无不赞扬王莽的俭朴廉洁。

绥和二年,成帝病死,太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哀帝即位后,以其祖母定陶傅太后、母亲定陶丁太后为核心的外戚势力登上政治舞台,与外戚王氏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在这种形势下,王莽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上书衷帝,请求辞职。哀帝在假竟挽留一番之后,同意了王莽的请求,“赐莽黄金五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虽然哀帝此间恩宠有加,“中黄门十日一赐餐”,但王莽并不甘心就此家居赋闲,实际他是在继续积蓄力量,准备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为此,他更加重视沽名钓誉。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一名家奴,王莽大怒,痛责王获,并迫令其自杀偿命。杀死一名家奴,在那个时代本来算不得什么,但王莽竟如此郑重其事,并肯于大义灭亲,可谓绝无仅有,因而以此获得了极大的声誉。王莽下野3年,上书为他鸣不平,呼吁他重返政坛的官吏就有100多名。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日蚀,周护、宋崇等大臣对策时又大颂王莽功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哀帝于是征召王莽入朝。

2.拥立幼君,赢得称颂

王莽回到京师一年多,哀帝驾崩,哀帝无子,而傅太后、西太后又皆先于哀帝死去,此时朝政决定大权完全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里。哀帝驾崩的当日,她便到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玺绶,同时派遣使者驰召王莽,并以太皇太后名义下诏: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皇宫的卫队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一下子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者。他刚一执政,便迅即清除丁、傅外戚势力,重建王氏外戚集团的统治。他首先把矛头指向大司马董贤,说董贤“年少,不合众心”,请求太皇太后收回董大司马印绶,于是王政君下诏免去董贤大司马职务。董贤接到诏书,不知所措,便和妻子一道自杀而死。董贤死后,王莽重新做了大司马。接着,王莽与王政君一道商议立嗣,结果立了9岁的中山王刘衔为帝,是为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但她“委政于莽”,实际上大权皆落入王莽手中。随后,王莽又进一步清除丁、傅集团的残余势力,将丁、傅氏子弟为官者及依附丁、傅集团的官吏一概免职,只有受傅太后排挤的傅喜得以任用。王莽又奏请太皇太后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为丁姬。红阳侯王立乃太后亲弟,王莽“以诸父内敬惮之”,担心王立得势,使自己“不得肆意”,便令孔光劾奏王立的旧恶,请太后遣其就国,不使入朝。太后不同意,王莽则威胁说:“今汉家衰,比世无嗣,太后独代幼主统政,诚可畏惧,力用公先天下,尚恐不从,今以私恩逆大臣议如此,群下倾邪,乱从此起!宜可且遣就国,安后复征召之。”太后不得已,同意了王莽的主张。“莽之所以胁持上下,皆此类也”。

王莽一朝大权在握,便“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大力任用私人。“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宴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丰子甄寻、涿郡崔发、南阳陈崇皆以材能幸于莽”。王莽由此为自己结成了庞大的政治集团,从而为实现其政治野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莽虽然在竭力结党营私,却仍旧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姿态,外示凛厉之色,而假为方直之言,但这并不妨碍他为所欲为,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只需在表情上有一点暗示,其党羽便“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而王莽则故作姿态。“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于众庶”,既餍个人所欲,又外示谦退以欺人。

王莽执政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稳定了哀帝以来的动荡的政局,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人们都夸赞王莽有办法,纷纷对他歌功颂德。但王莽并不以此为满足,为了实现他的不可告人的政治目标,他又在打新的鬼主意。元始元年(公元1年),他暗示益州令塞外蛮夷献一只白雉,这种鸟在当时非常名贵,人们认为它是国泰民安的祥瑞。于是,一帮阿谀王莽的大臣便附会说,一千多年前,周公辅成王的时候,越裳氏就贡献过白雉,那是上天嘉许周公的祥瑞。现在,越裳氏又献白雉,不就是上天告诉人们大司马是本朝的周公吗?他们称:“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皇太后王政君照准。王莽假惺惺地固辞不受,他上书言:“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受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太后再下诏说:“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王莽复上书推让,太后诏谒者引王莽待殿东厢,王莽称疾不肯入。太后不得愤愤不己复使太仆承制召莽,“莽固称疾”,仍不肯受封。太后左右大臣建议说,应按王莽之意封赏孔光等,这样“莽乃肯起”。于是太后以孔光为太师,以王舜为太保,封甄丰为广阳侯,封甄邯为承阳侯,并各自增赐食邑。这时,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封赏王莽,而“无使百僚元元失望”。太后下诏说:“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入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瓣息二县户二万八千镒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王莽故作惶恐之态,“不得已而起受策”,但他只接受太傅安汉公号,却坚决不肯接受加封的食邑,说要等到天下“百姓家给人足”之后才能受赏。太皇太后再次下诏要他接受,他坚决辞让,并借机建议要太皇太后“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及诸在位,各有第序。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太皇太后一一答应。王莽让出了28000千户的封赏,给许多人带来惠泽,人们无不歌颂王莽的恩德。

3.临朝摄政,称“假皇帝”

王莽虽然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但他不会就此止步,他还要进一步专断朝政。此时太皇太后上了年纪,精力不足,不免厌政,王莽便讽喻其党羽上奏说:“往者,吏以功次迁至二千石,及州部所举茂材异等吏,率多不称,宜皆见安汉公。又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于是太皇太后下诏说:“皇帝幼年,朕且统政,比加元服,今众事烦碎,朕春秋高,精气不堪,殆非所以安躬体面养皇帝者也。故选忠贤,立四辅,群下劝职,永以康宁。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面不与焉!’自今以来,(惟)封爵乃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考故官,问新职,以知其称否。”王莽由此掌握了百官任免大权,合其意者便予任用升迁,“致密恩意”,厚加赠送,以结为党羽;不合其意者则“显奏免之”,因此王莽权侔入主。

为了巩固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王莽吸取了丁、傅外戚集团一度得势的教训,决心将自己的女儿选为平帝皇后,而不使他人以外戚插足朝廷。但他为了避免舆论的非议和借机宣扬自己的谦恭之德,却不肯直捷了当地去做,又采取了迂回曲折、以退为进的手法。他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太皇太后以为王莽出自真心,乃下诏说;“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但王在下面早已做好了工作,太皇太后诏下后,“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王莽假意“遣长生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结果“上书者愈甚”。最后“太后不得己,听公卿采莽女”。王莽又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们再争说:“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王莽又郑重其事地求朝廷派人面见其女加以考察,于是太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他们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孙(天)序,奉祀。”但事情至此还没有完,接着又经过策告宗庙和卜筮等过程,最后才算确定下来。经过这一番反复的折腾,王莽不但巧妙地达到了排除其他众女与己女争选的目的,而且又使自己美誉大增。

王莽的女儿被选定为皇后之后,一些讨好王莽的大臣又请按天子聘娶的大礼来聘王莽的女儿,又“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王莽坚辞不受封地。有司再奏请按聘皇后故事给王莽“黄金二万斤、钱二万万”,王莽“深辞让”,只“受钱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子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聘、逾群妾亡几”,诏“复闪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而王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王莽的这一举动,为自己本来已涂满脂粉的脸上又抹了一道重彩。当时张竦曾为王莽写了一篇很长的歌功颂德之文,几乎用尽了人世间所有的褒美之辞,其文开头写道,“窃见安汉公自初束修,值世俗隆奢丽之时,蒙两宫厚骨肉之宠,被诸父赫赫之光,财饶势足,亡所牾意,然而折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特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土,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孔子曰:‘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平心而论,就王莽诸多行为的表象看,这些褒美之词似乎并不过分,遗憾的是王莽的嘉盲懿行并非由衷而发,实际上都是为其政治野心服务的。

就在王莽为自己的声誉和权势陶醉之时,他的家里出了一桩大事。起初,王莽为专擅朝政,防止平帝外戚来京,曾向太后建议:“前哀帝立,背恩义,自贵外家丁、傅,扰乱国家,几危社稷。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于是拜平帝之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卫玄关内侯,皆不得至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担心平帝将来长大会怨恨自己一家,因而不同意王莽这种隔绝卫氏的做法,于是他私下通信给卫宝,劝告卫后上书求入京师。卫后上书后,王莽坚决不答应,王宇无奈,便与其师吴章及内兄吕宽商议。吴章认为,王莽不可正面劝谏,可因其好鬼神以变怪惊惧之。王宇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就让吕宽夜里持动物血洒于王莽的门上,结果被门吏发觉,其谋败露。王莽大怒,杀了吴章、吕宽,迫令王宇饮药自杀。当时王宇之妻吕焉怀子在身,王莽待她生下孩子后,也将其杀掉。王莽借此机会,大兴杀戮,“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连引郡国豪桀非议己者,内及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使者迫守,皆自杀。死者以百数,海内震焉”。当时卫氏一家,只有卫姬碍于为平帝生母才幸免于难。权欲薰心的王莽,如此灭绝人性地杀子戮媳,残害无辜,不但丝毫未受良心谴责,而且还抓住这一时机再次给自己树碑立传,将自己的举动夸饰为周公灭管蔡式的壮举。他还就此“作书八篇,以戒子孙”,其党羽马上吹捧王莽“为帝室故不敢顾私”,建议将八篇文章颁于郡国,“令学官以教授”,“请令天下吏能诵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经》”。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儿正式立为皇后,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宣布大赦天下,并派大司徒司直陈祟等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陈崇等人名为访查民情,其实际使命乃是为王莽做吹鼓手。他们到处宣扬王莽谦恭俭约、大义灭亲、勤政爱民的事迹,拚命为王歌功颂德,并随时搜集所谓祥瑞,为王莽篡权做舆论准备,此时,王莽的叔伯兄弟、太保王舜秉承王莽意旨,上书称倾王莽乃“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提出王应享受伊尹,周公那样的待遇。其后,“及民上书者八千余人”,他们都一致说王莽应受周公、伊尹之赏。章下有司,有司请“还前所益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与公同名。出从期门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后大车十乘。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锻。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太皇太后临前殿,亲自封拜王莽父子。王莽又故伎重演,“稽首辞让”,“愿独受母号,还安、临印绶及号位户邑”。太后令太师孔光等商议,皆曰:“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但王莽仍“求见固让”,“叩头流血固辞”。其矫揉造作之态令人作呕。

王莽后来终于接受了宰衡的封号和3700万钱的聘礼。但他随即从中拿出1000万钱,赏给太皇太后的宫人们。

元始四年年底,王莽又“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著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还“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至此,群臣又上奏颂扬王莽的教化之功,他们认为,就是唐虞复生,周公再世,也比不过安汉公。他们建议按古礼给王莽九锡之赏,定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太皇太后诏可。王莽又假意辞让一番,最后心安理得地于元始五年五月接受了九锡。

元始五年秋,王莽派出的8名观鉴风俗的使者陆续还京。他们伪造了郡国歌谣三万余言,歌颂王莽功德,王莽非常高兴,他向太皇太后奏请刘歆、陈崇等治明堂、宣教化之功,刘歆、陈崇等随之被封为列侯。

王莽除了渲染自己“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的“致太平”之治,还大力宣扬自己“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的安抚蛮夷之功。当时,“惟西方未有加”,王莽便派中郎将平宪等以大量金币诱使西羌“献地,愿内属”。平宪秉承王莽之意,极力奏言王莽对四夷的感召之力,说什么“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王莽不费吹灰之力,又给自己平添了收抚西海郡之功。

随着地位和荣誉的不断增高,王莽已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实际控制着的全部国家权力以及宰衡的称号,他决心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主宰——皇帝,他要加快步伐向那个最高也是最后的目标冲刺了。正在王莽苦心思索加快篡汉步伐的时候,一个被王莽所收买的皇室宗亲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幼少,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很多大臣随声附和,都说“宜如庆言”,从而形成王莽居摄的强大舆论。正值此时,傀儡天子平帝病危,王莽幸灾乐祸,暗自庆幸。为了达到居摄的目的,他便模仿周公在周成王生病时祈祷上天以身自代的故事,也写了一篇祈求上天保祜平帝、自己原代平帝生病乃至死去的祷文,藏在金滕里,置于前殿,还假惺惺地叮嘱大臣千万不要声张。王莽清楚,这套把戏不但不会损伤自己一根毫毛,而且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它既能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心”,迷惑视听,又可巧妙地以周公自况,对群臣起到提示作用。平帝的病情当然不会因王莽的“祈祷”而减轻,没过几天就死去了,年仅14岁。一说平帝系被王莽以毒酒害死。平帝死后,王莽入临帝丧,伪作哀恸,为平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奉葬康陵,命官吏服丧3年。

太皇太后因平帝无嗣,特召群臣计议立储之事。时元帝支裔已绝,但宣帝曾孙尚有王5人,列侯48人。群臣拟就其中推立一人,但王莽都嫌他们年龄大,不便自己篡权,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后”,于是,从宣帝的玄孙中选了个只有2岁的广戚侯子婴作为皇位继承人,“托以为卜相最吉”。

皇位继承人刚一确定,就出现了王莽做皇帝的舆论。西汉谶纬迷信盛行,早在成帝时,方士甘忠就造了一部《天官历包元太平经》,鼓吹“易姓受命”,哀帝迷信这种邪说,曾为此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演出了两个多月的再受天命的闹剧。随着王莽权势的急剧膨胀,一些贪求富贵之徒,又开始大造王莽当皇帝的符命了。先是泉陵刘庆所提王莽摄政之议尚未及施行,此时又由前辉光谢嚣奏称,武功县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书云:“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闻知大喜,遂“使群公以白太后”。太皇太后闻奏十分惊愕,气愤地说道:“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莽的心腹王舜连忙劝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镇)服天下耳。”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听许。王舜等人迫使太皇太后下诏,宣布王莽“居摄践阼”,“摄行皇帝之事”。之后,群臣又酌定了居摄礼仪:安汉公当服天子衮冕,南面受朝,出入用警跸,皆如天子制度。祭祀赞礼,应称“假皇帝”。臣民称为“摄皇帝”自称臣妾。安汉公自称曰“予”,若朝见太皇太后皇帝皇后,仍自称臣。次年正月,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戴着冕旒,穿着衮衣,坐着銮驾,前呼后拥地到南郊躬祀上帝,又至东郊迎春;再赴明堂行大射礼,亲养三老五更,然后返宫,搞得十分热闹。迟至春暮,方立子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

王莽居摄,大模大样当起“假皇帝”、“摄皇帝”来,刘氏天下实际已为王莽所取代。

4.篡汉立新,成真天子

王莽称“摄皇帝”,为其正式篡夺皇位的前奏,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因此,王莽居摄才刚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刘崇系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闻得王莽为假皇帝,遂与相张绍商议道:“莽必危刘氏,天下共知莽奸,莫敢发难,我当为宗族倡义,号召天下,同诛奸贼!”张绍表示赞成。于是刘崇率部百余人,进攻宛城,由于寡不敌众,刘崇的队伍在宛城下被全部消灭,刘崇及张绍俱死于乱军之中。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推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自称大司马柱天将军,起兵讨莽。翟义传檄郡国,宣布王莽罪状,谓王莽鸩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灭汉室,号召天下人共起诛莽。经其宣传发动,队伍达到几十万人。警报传至长安,王莽十分惊慌,昼夜抱着孺子祷告,向上天表白自己并无篡位之心;又派谏大夫桓谭等颁行天下,宣传自己到时还政于孺子之意。与此同时,派王邑、孙建等八将军率兵应敌翟义。刚安排好应付关东之乱的事宜,关中又起烽火。赵明、霍鸿趁长安空虚,举行农民暴动,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也朝长安攻来。王莽又派将军王厅、主级带兵前往镇压。十二月,王邑击败了翟义的队伍。次年春,王邑回到京师,与王奇等合击赵明、霍鸿,关中的暴动被镇压。至此,王莽才松了口气。他为得胜归来的诸将举行了隆重的酒宴,热烈庆贺自己的胜利。

两次暴动的顺利平息,使王莽大喜过望,对自己的力量更加充满信心。他本欲于庆宴之日篡位,谁知恰值此时其母患病,一贯标榜孝道的王莽只好在家侍奉老母,佯示孝思。迁延到了秋季,其母方才死去。

王莽篡位,已成必然之势,此时,为讨好王莽而献符命的人更加多了起来。王莽对于献符命者皆予以丰厚的赏赐,因而符命之风越刮越大。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吏臧鸿等,先后上书,竞言符瑞。刘京云,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梦见天使与语云:“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但看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次晨辛当往视亭中,果有新井,深至百尺。扈云说,巴郡有石牛出现,上有丹文。臧鸿云,扶风雍石,也有文字发表,石牛雍石,一并呈验,王莽欣然迎纳,还要加造数语,奏太皇太后,谓雍石文云:“天告帝符,献者封侯”,看来天意难违,此后令天下奏事,不必称摄,并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上应天命。此时太皇太后已悟王莽心怀不轨,但权在莽手,不得不从。期门郎张充,颇怀忠义,曾密邀同志5人,行刺王莽,不幸谋泄,尽被杀死。

梓潼人哀章,本系无赖,他看到献符命有利可图,便挟诈求逞,暗制一个铜匮,上署两签,一署“天帝行玺金匮图”,一署“赤帝玺邦传与皇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当为真天子,图书中写有佐命大臣11人的名字,其中8人是王莽亲近大臣。哀章当然不会将其本人遗漏,他给自己封了个合适的官爵列于其中,同时又胡乱编造了王兴、王盛两个名字,也署以官爵塞了进去。然后,哀章身着黄衣黄冠,扮作方士模样,趁着黄昏时候,来到汉高祖庙,将铜匮付与管理高祖庙的仆射,然后飘然而去。仆射不敢怠慢,急忙报知王莽。一贯“谦让”的王莽,这次却不客气,兴高采烈地率群臣径直奔往高祖庙拜受“金匮神嬗”。之后,他还谒太皇太后,说明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太皇太后一听,瞠目结舌,正想驳诘,王莽已趋之而去。他改穿天子冠裳,来至未央宫前殿,神态庄严地登土了天子的宝座。一班趋炎附势的官僚,立即俯伏在地,向王莽朝贺。王莽立命左右写好诏旨,颁布天下,定国号曰新,以十二月初一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日,服色旗帜尚黄,牺牲尚白。王莽经过多年的坚忍不拔的努力,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堂而皇之地当上了新朝天子。

王莽得即帝位,成了一朝开国之君,喜不自胜,只是传国御玺尚在太皇太后手中,他感到禅位之事尚未最后完结,于是派王舜前往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索玺。太皇太后怒骂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皇太后一边哭泣一边数说,左右近侍无不垂涕,王舜也俯首唏嘘。良久,王舜乃仰谓太后说:“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太皇太后恐王莽胁迫之,不得已取出御玺,狠命摔在地上,又骂道:“我老将死,看汝兄弟能不灭族否?”王舜不再答言,拾玺而出,交与王莽,王莽大喜。经太皇摔掷,御玺已缺一角,王莽则用金修补之。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他率百官朝拜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尊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去掉汉朝封号,废孺子婴为定安公。王莽的女儿、平帝皇后为定安太后。王莽从孤儿寡妇手中篡夺了汉朝天下,此时却仍然在装腔作势,故示虚假慈悲。他“亲执孺子手,流涕,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哀叹良久”。居然使百僚“莫不感动”。但随后王莽便将4岁的孺子婴关进牢笼般的深宫,从此不见天日。及其长大,几成白痴。

接着,王莽根据哀章所献的金策图书封拜11位佐命大臣。有趣的是,哀章胡乱编造的王兴,王盛的名字,居然也寻得其人,他们原来一个是城门令史,一个是街头卖饼的,现在都被封为公,只因哀章的鬼把戏而糊里糊涂地骤然富贵加身。

5.狂飙四起,身败名裂

王莽自幼饱读经书,十分向往《周礼》等所描绘的古代制度,因而即位后,为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刘歆等经学家的帮助下,大力进行复古改制,推行各种新政。其主要内容为:

一是实行“王田”、“私属”制。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始建国元年,王莽颁布了“王田”、“私属”的诏令。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1井(900亩)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来无田者,按制度受田,即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二是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管。始建国二年,王莽下令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制度。五均,是指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立易丞5人,钱府丞1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各地五均官在每一季度的中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价格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赊贷,即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10天归还,丧事限3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取十分之一的利息。

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管”。

三是实行币制改革。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是在王莽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下令“于五铢钱外更铸大钱,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值五百,错刀值五千,四品并行”。王莽当皇帝后,在始建国元年,又进行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即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因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又废除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币并行。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王莽命制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全国的统一度量衡标准。它已具备斛、斗、升、合龠五量,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此外,王莽还将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屡加改变,甚至连国号也多次变更,如“新家”、“新室”、“黄室”、“新成”、“薪世”、“薪”等。但这些都毫无实际意义。

应该肯定,王莽改制的用心是良苦的,有些措施也确实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王田”、“私属”制乃针对土地兼并和农民不断奴隶化问题而发;施行五均、赊贷,六管,是为了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但是这些措施的推行,不但没有缓和西汉晚期以来的诸多社会严重问题,反而使社会危机更加严重。首先,王莽的新政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而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许多原来拥护王莽的官僚地主也转而反对王莽。刘汉贵族更是如此,他们“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有些人甚至不惜“倾身荡产,交结天下英豪”,待机起兵反莽复汉,其次,王莽新政的本身也带有诸多空想的成分和各种弊端,如币制改革,违反了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致使“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王莽在改制的同时,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王莽为显示自己的威德,特派五威将军王奇等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把原来汉朝所封的王全部改为侯,结果引起周边各族的反抗。其中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对匈奴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沉重的赋役征发,残酷的刑罚,使百姓“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这样,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湖北荆山)人王匡、王凤兄弟聚饥民发动起义,数日之间队伍便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湖北大洪山)中,故称为“绿林军”。

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发动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黄河南北,队伍迅速扩大。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十万人,前往镇压樊崇军。为了同官军相区别,樊崇军每人皆用赤色涂眉,因称“赤眉军”。起义军在成昌(山东东平)与王莽军展开激战,结果官军大败。之后,起义军乘胜向西发展,人数达到十万。

与绿林、赤眉起义同时,北方各地农民也纷纷起义,其中著名的有铜马、大彤、六湖、重连等起义军。

在南方的绿林军迅猛发展之时,南阳大豪强、刘汉宗室刘演、刘秀兄弟在舂陵(今湖北枣阳)起兵,不久也加入绿林军。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攻占南阳郡治宛城,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二月,绿林军立刘汉宗室刘玄为帝,号更始。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大军40万前去镇压,把起义军八、九千人包围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境)。刘秀出奇制胜,率3000救兵从城外夹击王邑,大败王莽军,王邑只带数千残兵逃回洛阳。王莽军的主力在昆阳之战中消灭殆尽,从此再也无力抵抗起义军的进攻了。

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狂飙四起,王莽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这时候,他又只好乞灵于谶纬、符命、神灵,用以自欺欺人,从而做出了诸多荒唐可笑的举动。

天凤四年,当农民起义规模还较小的时候,他曾命令工匠用铜铸造了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威斗。他相信威斗可以镇压农民起义,他无论在哪里,都让一个司命执威斗相随,威斗随时辰转动方向,王莽的座位也随之转动,始终处于斗柄之上。

有人说,黄帝成仙是因为建有华盖,王莽就命人按传说的样子为自己造了顶九重华盖,华盖高8丈1尺,装在一辆四轮车上,用6匹马拉着,300名身着黄衣黄帽的力士簇拥在后。车上有人击鼓,驭手一边驾车,一边不断喊着:“登仙!登仙!”旁观者掩口而笑。

昆阳战后,在绿林军逼近长安之际,有人提议,宜呼嗟告天以求救,王莽便亲率群臣到京师南郊哭天。他仰天呼道:“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灭众贼?即令莽非是,愿下雷霆诛臣莽!”因捶胸顿足,号啕大哭,竟至气尽昏厥,醒来后又伏地叩头不止。为了感动上苍,王莽令“诸生小民会旦夕哭,为设飧粥,甚悲哀及能诵策文者除以为郎”,以此为郎者竟达5000余人。

哭声并没能感动上天,王莽求救无门,坐以待毙。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农民军终于攻入城内。城中官吏及王莽的士兵、宫人纷纷奔逃。

10月3日,农民军攻入宫中,王邑等扶掖王莽逃上渐台,欲以渐台周围池水阻止农民军。此刻,王莽“犹抱持符命、威斗”不放。农民军将渐台紧紧包围,与王莽卫队以弓箭激战。下午,王莽卫队箭矢用尽,农民军渡水强攻,登上渐台。长安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下其身上佩绶。校尉公宾就认识皇帝佩绶,见吴问绶主所在,找到王莽尸体,砍下了脑袋。“军人分裂莽身,车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6日,王莽首级被传诣更始帝,悬于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王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虚伪奸诈的一生。他用篡夺手段所建立起来的新朝也随之寿终正寝,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王莽的一生,是非常复杂的,实不同于一般的奸臣昏主。他所以能起家发迹,得窃国柄,固然与出身外戚、得太皇太后之宠有直接关系,但主要还是得力于他长期的艰苦力行所树立起来的崇高威望,而这又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汉书·王莽传》云:“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封建史家责骂王莽,固然出于封建正统观念,但此论在分析王莽发迹的主、客观原因和揭露其虚伪奸诈方面还是比较客观的。王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当然不可称道,其所带来的后果实乃王莽自取,不值得同情,但关于王莽的改制,则须作具体分析,如“王田”、“私属”制,从他抑制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立意看,似当不可厚非。因而有些史学家对王莽不无同情,这是不奇怪的。

王莽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移汉祚,建新朝,成了一代开国之君,但他的王朝很快便灭亡了,其本人也以奸贼和笑柄为后世所诋,从而成为“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而遗臭万年。然而,假如王葬的新朝得以延续甚或发展起来,后世又将如何评价呢?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对此,还是请读者自己去思考吧。

十三、子承父贪,乘乱起及

——隋朝权臣宇文化及的智谋故事

1.出身显贵,子承父贪

宇文化及(?—619年),祖姓破野头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其父宇文述曾任北周上柱国,隋初右卫大将军;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晋升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凭借父亲的身份和地位,自幼便和杨广相识,并在杨广当太子时被提升为太子仆等职。

据《北史》和《隋书》,宇文述生性贪残,只要听说别人有珍异之物,总要千方百计地占为己有。为方便达到目的,他特地在富商大贾及陇西诸胡人的子弟中认了许多“义子”,这些“义子”竞相向他馈送,以致他金银珠宝堆积如山。他家僮数千,后庭妓妾穿锦绣之服者也以千计,其豪奢在当时无人能比。

宇文述的内弟李浑是隋太师、申国公李穆的第十子。曾对宇文述说:您如果能帮我继承到父亲的封爵,我将每年以封地内的一半赋税相送。宇文述闻财心动,遂通过杨广的关系使他袭封了申国公。但李浑如愿以偿后,只是在前两年履行了诺言,之后不再给他进献了。宇文述一怒之下,竟诬陷李浑谋反,将他及他的族人32口全部诛杀;凡与他有牵连者,也均被流放岭南。

宇文化及自幼继承了其父贪残的衣钵。他喜欢乘马挟弹,四处浪荡,看到谁家的女子长得好,或者是狗马稀珍奇特,必定不择手段地搞到手。他还经常同屠夫、小贩们一起游玩,乘机敲诈勒索,谋取好处。在他担任太子仆不久,又开始肆无忌惮地收受人家的礼物和金钱,并为此多次被罢免官职。只是因杨广和他臭味相投,分外宠幸他,才使他一次次官复原职。

大业(605-617年)初年,刚刚逼宫继位的杨广巡幸榆林,发现宇文化及和他的弟弟宇文智及竟违反禁令同突厥人大做生意,勃然大怒,将他俩一起关入了牢房。但为时不久,又重新起用了他们。

2.乘乱起及,弑君称帝

隋炀帝杨广本是个贪暴好色之徒。在他统治的13年中,“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征发大批劳役建东都、修运河、征高丽等等。这些无止境、无休期的兵役、徭役不仅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同时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百姓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揭竿而起者比比皆是。朝中正直之臣为此曾多次进谏劝阻,但杨广竟当众声称:“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其结果,他的倒行逆施、一意孤行,使得天下乱上加乱。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为避开农民起义的锋芒,乘龙舟离东都而到了江都。这时,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又向江淮逼近,并攻克高邮,进据历阳;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击溃了隋军主力张须陀、裴仁基部,并揭露杨广的十大罪状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野心勃勃的宇文化及见杨广已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乘机拥军发动政变,首先杀死了杨广,继而又杀了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几十位大臣和外戚,立秦孝王杨浩为帝,自任大丞相。随后,抢夺江都吏民的船只,从水路西归。一路上,他自定奉养完全和杨广生前一样。

宇文化及的人马行进到徐州时,由于水路不通,他又下令掠夺当地的牛车2000辆,把宫女珍宝共同装车;他的戈甲兵器,也让兵士背着。由于道路遥远,人困马乏,三军将士怨声载道。大臣司马德戡、赵行枢和大将陈伯图等都先后打算杀掉宇文化及,又都因为谋划不周,而被宇文化及所杀。随后,大多数将士开始逃亡而去,追随他的不足2万人。他自知失败难免,乃哀叹道:“人生本来就应当一死,何不做一天皇帝呢?”于是,毒杀了杨浩,自己篡位做了皇帝,并建国号为大许,改元天寿,设置了文武百官。

3.身死聊城,遗首他国

宇文化及原准备攻下魏州作为自己临时的栖身之地,但一连攻打了几十天,仍没拿下魏州,反被防守魏州的元宝藏打败,部将亡失1000多人。无奈,他又带兵奔向东北的聊城,打算招诱那一带酌贼盗入伙。不料,又先后遭到唐军李神通和窦建德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夹击。

此前,齐州农民义军首领王薄听说宇文化及携带着无数金银财宝,曾伪装成降附的样子投靠他,以便寻找机会夺其财富。到了这时,王薄却私引窦建德进了城,活捉了宇文化及,并俘虏了他的部众。随后,将他装入囚车,押送到河间。窦建德列举了他弑君害民的种种罪行,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一一砍下了脑袋。

当时,突厥人也对宇文化及恨之入骨。窦建德为了同突厥人拉关系,将宇文化及的头颅送到了突厥义成公主那儿,被悬挂在突厥的王廷中。

十四、利令智昏,生活糜烂

——东魏权臣高澄的智谋故事

1.位权人臣,利令智昏

高澄(521—549年),字子惠,他的父亲高欢曾经多次参加农民起义,但后来却又反过来镇压农民起义,权势迅速扩展,曾一度控制了北魏朝政。北魏皇帝元修不甘心受制于他,遂于永熙三年(534年)西入关中;而他却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

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时任大丞相、大将军和渤海王的高欢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身为长子的高澄继承了他的所有职位。两年后,高澄又进位相国,受封齐王。孝静帝还赐给他三大特殊礼遇:一是入朝不趋(上朝时不必快走);二是赞拜不名(朝见皇帝时可不传报姓名;三是剑履上殿(上殿时可以不解佩剑、不脱鞋子)。可见,他的权位、荣誉均极人臣。

高澄获得这一切之后,仍不满足,又开始妒忌起孝静帝来。

为随时掌握孝静帝的动向,高澄特将自己的心腹参军崔季舒擢升为中书侍郎,让他典掌诏令,并叮嘱他“宜用心检校”。从此,崔季舒身在朝廷,心归相府,天天将孝静帝的言行举止向高澄做汇报。

为严格限制孝静帝的行动,高澄甚至还对他公开辱骂和殴打。有一次,高澄侍宴时举杯劝他饮酒,他不想再饮,说了句“朕何以此为生”。高澄大怒,厉声骂道:“朕?朕?狗脚朕!”遂令崔季舒打了他三拳,接着离席而去。

时任散骑常侍、侍讲的荀济对高澄的做法实在看不下去,便与伺部郎中元瑾等人密密策划,准备诛除他。为此,荀济命人在宫中挖掘通往高府的地道,以便进行突然袭击。不料,此事竟被高澄发觉。接着,高澄率兵入宫,质问孝静帝为何造反。孝静帝忍无可忍,反驳道:“自古以来,臣下反叛君主叫造反,哪有说君主反叛臣下的?”并怒斥道:“王自欲反,何乃责我?”

没过三天,高澄便将孝静帝囚禁于含章殿,将参与此事的荀济等人一一烹杀。不久,他又怀疑自己府中的谘议参军温子乔事先知情而不报,遂将其投入大牢,活活饿死!

2.生活糜烂,淫欲无度

高澄之妻是孝静帝的妹妹冯诩公主,她生得容貌秀美,妇德优良,并为高澄生下了一男二女。但高澄品行败坏,生活糜烂,毫不珍视冯诩公主的感情。

当时,高阳王元斌的庶妹元玉仪,因行为不轨而为家人所不齿。后来被一位名叫孙腾的人纳为女妓,不久又遗弃。有一天,高澄在路上遇见了她,竟然一见钟情,将她收为侧室,十分宠爱,还让孝静帝册封她为琅琊公主。元玉仪有位胞妹名叫元静仪,是黄门侍郎崔括之妻。高澄听说她颇有姿色,硬将她夺为己妾,也让孝静帝封她为公主。御史中尉高仲密的妻子聪明漂亮,高澄听说后又让人将她诱骗到自己的府第。由于那妇人坚贞不屈,他竟将其衣服全都撕破,强行奸污了她!

此外,高澄还令崔季舒等心腹之人四处为他找美女。在他初得元玉仪时,他还抱怨过崔季舒说:“尔由来为我求色,不如我自得一绝异者!”

更有甚者,高澄还强奸其弟媳、庶母,由此而被时人私下骂为禽兽不如!

3.被刺身亡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从他的老巢晋阳来到京城,表面上是请求孝静帝册立皇太子,实际上是让他将帝位“禅让”自己。

高澄一进京,立刻赶往北城东部的柏堂,同崔季舒等人策划逼迫孝静帝退位的事。这时,一位名叫兰京的“膳奴”前去为他们献茶,却被高澄轰了出来。随后,高澄对人说:他昨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兰京持刀砍他,并命人尽快将兰京杀掉。

兰京,原是南方梁朝徐州刺史兰钦之子。在一次南北交战中,被虏到东魏。兰钦曾多次派人请求以重金赎回,高澄一直不允;兰京也一再请求赦免他,高澄也不同意。有一次,高澄还为此命人打了他几十棍,并警告说:如果今后再提此事,一定处死他!从此,兰京与6位要好的奴婢开始策划起谋刺高澄的方案来。

高澄说梦的话,正好被一旁窃听的兰京全部听到。在此紧急关头,他立即找来一把匕首,藏在了盘子底下。随后假装进食,重返厅堂。尽管高澄再一次对他斥责和驱赶,他全然当作没听见。突然,他猛地冲上前去,拔出匕首,照准高澄的胸膛猛刺。高澄还未反应过来,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倒行逆施、目空一世的高澄,就这样结束了他29岁的生命。

十五、贪赃枉法、骄奢淫逸

——唐朝权臣杨国忠的智谋故事

1.巧借裙带,得君重用

杨国忠(?—756年),原名钊,山西蒲城永乐人。其舅父是武则天时代臭名昭著的幸臣张易之和张昌宗。

杨钊从小酷似其舅,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无赖。他好酒嗜赌,常常喝光赌尽后,去各家乞求借贷。其族人对他十分厌恶、鄙薄,谁也不愿答理他。他无法立足,便于30岁那年跑到四川去当屯田兵。

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其“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作为杨贵妃族兄的杨钊,也千里迢迢地赶进京城来沾光。由于他重金贿赂杨家兄妹,又善于迎合皇上,在短短的七年之内竟取代李林甫而升为宰相。

其间,杨钊为讨得玄宗的欢心,曾声称自己的名字“钊”中含有“金刀”之意,从宣扬符命迷信的谶书来看,带有刑克,请玄宗为自己改名。玄宗为了鼓励他忠于国家,便亲自赐名“国忠”。

2.固宠求荣,欺君误国

杨国忠完全背弃了唐玄宗的好意,不但不忠君报国,反而凭借手中的大权和皇上的信任,为固宠求荣而千方百计地欺君误国。

当时,大唐王朝表面上一派繁荣,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杨国忠为了满足唐玄宗的虚荣心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奏请将各郡县仓库囤积的粟帛统统变换为轻赉细软输入京师。他还“贱贸天下义仓,易以布帛,于左藏库列造数百间屋,以示羡余”,精心制造了一个物品极大丰富的假象。随后,他请玄宗率文武百官前去参观,藉以为自己脸上贴金。

在制造假象的同时,杨国忠还竭力掩盖真相。天宝十二年(753年)、十三年,相继发生了罕见的水、旱灾害,关中大饥。杨国忠不顾百姓死活,竟向皇上隐匿灾情,粉饰太平。他见玄宗担心庄稼长不好,就特地找来一些最好的禾穗给他看,并欺骗说:雨水蝇多,但没给庄稼带来损害。当扶风太守房前来奏明所辖地区灾情实况时,杨国忠却说他有意败坏盛世之治的美名,竟派御史惩治他。从此,天下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灾情,再也无人敢据实报告了。

为贪战功,杨国忠还两次兴兵南诏。本来,南诏王葛罗凤早已归附大唐。当他按惯例携带妻子到内地拜会汉族地方官时,云南太守张虔陀却要强留其妻与之私通,葛罗凤不答应,张虔陀便派人辱骂他,还向朝廷密奏,对他进行诬陷。葛罗凤一怒之下发兵攻陷了云南郡,杀死了张虔陀。玄宗闻报,大惊,即召群臣商议对策。许多大臣都建议:当照唐朝一贯奉行的民族政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妥善处理。而杨国忠却极力主张以武力去征诏,并荐举亲信鲜于仲通为统帅。结果,唐军大败,死亡6万人。杨国忠竟将失败说成胜利,还替鲜于仲通邀功请赏。接着,他又荐举御史、剑南留后李宓领兵7万攻打南诏。结果,唐军全军覆没,李宓本人也被生俘。而杨国忠却又一次向玄宗隐瞒真相,还声称为了“乘胜进击”,应继续进行这场不义的战争。两次征战,前后死亡十几万人!

3.卖官鬻爵,贪赃枉法

杨国忠以宰相兼吏邵尚书40余职,广收贿赂,官以赂选。

照唐制,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拔要经过三次:第一次,是集中考试,以察其书判能力;第二次,是面试,以察其言貌;第三次,是拟官注籍。经过这“三注三唱”,再报门下省复审。如此一来,往往需要几个月方终其事。杨国忠为了显示自己的“干练”,同时满足行贿求官者的欲望,公然一反旧章,令属下在他家中预先密谋名单,然后召集左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前来诠选官吏。来人惮于他的权势,只好提一名定一名,不敢提出任何异议。所以,一天之内,却办完了数道手续。

当时有位名叫康谦的人,本是经商的胡人,根本不懂军事;天宝初年,通过贿赂当了个安南都护。后来,由于他向杨国忠行贿,竟被破格提升为将军。

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因忙于替父亲收受贿赂,无心用于学业,所以在科举考试时没有及格。主考官达奚殉惟恐得罪了杨国忠,便派儿子达奚抚专门前去拜见他,以探虚实。达奚抚刚说罢“我父亲要我禀告您,令郎这次考试没及格,但也不会让他落选”,杨国忠顿时大怒:“我的儿子何不富贵,想不到被一班子鼠辈出卖!”达奚抚惶惶然回家告诉了其父,其父不得不将杨暄的名字排在了榜首。此后,杨暄很快被提拔为户部侍郎;而原任礼部侍郎的达奚珣,却在数年后,转为吏部侍郎而已。

杨国忠贪污受贿之数量无法确切知道,仅其细绢就达3000万匹,相当于当时国家一年的调绢收入;若按当时全国人口均分,每人能分到半匹多!

4.骄奢淫逸,生活糜烂

杨国忠曾经私下对人说:“我本来出身清寒,是靠了后宫的关系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地位。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倒不如生前尽情享乐。”这番话,却也是他这个政治暴发户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据《旧唐书·杨国忠传》,杨国忠及杨贵妃的兄妹杨钅舌和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五家,在宣义里构连甲第。每筑一堂,费用超过千万钱。还说:“土木被绨缔,栋宇之盛,两都莫比”。意思是:土木都蒙上了锦绣,其豪华的程度,超过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任何一家。

杨国忠早在年轻时就与虢国夫人私通,入相后更加肆无忌惮。他们昼夜会聚,无复礼度。有时候,二人竟并排骑马入朝,招摇过市,相互谐谑,路人对此无不嗤之以鼻。杨国忠使用的“锁子帐”与虢国夫人的“夜光杯”,都是稀世之宝,价值连城。据传说,杨国忠还常常以女婢为“肉阵”取暖,其子弟春游时用“楼车”载女乐,以沉香为阁,檀香为栏,家里还有自转的“移春槛”。

唐玄宗每年10月起都要带着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官去过冬。每一次,杨国忠和韩、虢、秦三夫人无不陪同前往。他们每家为一队,各为一色;五家合队,其鞍马锦绣灿若云霞。而遗落在地上的钿子及瑟瑟珠翠,又散发着耀眼的光亮。人们看到这一场面,无不惊骇叹息!

5.身死族灭,罪有应得

唐玄宗的荒淫,杨国忠的败坏,以及杨氏三姊妹的肆虐,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手握重兵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利用朝廷腐败空虚之机,以诛杨国忠为名,开始在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攻陷了洛阳、潼关,威逼京都长安。安禄山还自称“大燕皇帝”,任命大臣,委派官吏,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

唐玄宗见长安危在旦夕,不得不仓皇西逃。好不容易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将士已饥渴难耐,怨声四起,不肯前行。对杨国忠早就不满的龙武将军陈玄礼,气愤地对大家说:“今天下分崩离析,皇上蒙此大难,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如不诛之以谢天下,怎能堵住四海的怨愤?”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将土也都随之表示:“我们早就打算除掉这个奸臣了。即使我等身获死罪,也决不后悔!”说罢,有人发箭朝杨国忠射去。杨国忠翻身下马,逃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众将士又将西门团团包围,一齐追上,将杨国忠斩首。为解心中愤怒,还将其尸肢解,用枪挑着他的脑袋挂在了西门外示众。随后,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及韩国、秦国夫人。

接着,禁军包围了玄宗的驿所。陈玄礼又请求玄宗将杨贵妃处死,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为平息众怒,只得忍痛令杨贵妃自缢身亡。

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另外三个儿子以及虢国夫人,闻讯之后,分头逃窜。结果,三子皆被杀,而裴柔则在逃亡的路上,自知难以活命,便将随行的虢国夫人先刺死,然后自刎身亡!至此,显赫一时的杨氏家族全部覆灭。

十六、恃宠横行,横行不法

——唐朝权臣鱼朝恩的智谋故事

1.献墅固宠,讨好代宗

鱼朝恩(722—770年),泸州沪川(今四川纳溪)人。他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742—755年)末年,以宦官的身份进入内侍省,初为品官,给事黄门;肃宗李亨至德年问(756~758年),常监军事,并以功累加左监门卫大将军;到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年),又因军功而升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帅神策军。随后,又加判国子监事、进封郑国公,专宠擅权,位居朝臣之上。

大历二年(767年),鱼朝恩为进一步讨得代宗皇帝的欢心,以固恩宠,专门表奏道:愿将皇上先前赏赐他的一处别墅献出来,改作佛寺,并取名章敬寺,用以表示对代宗已故生母吴氏(即章敬皇太后)的纪念,以求冥福。当时,代宗正笃信佛事,对鱼朝恩的此举十分满意,当即予以赞许。于是,鱼朝恩大兴土木,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全都用在了章敬寺的工程建设上。为追求宏伟壮丽,他买尽长安市面上的建筑材料仍不够用,又奏毁曲江池的亭馆、华清官的观楼,甚至百司的行廨和将相众官的故宅,总费用超过了万亿之多。尽管不少人上书指责他“劳民伤财”、“费财以求福”,但代宗通通当成了耳旁风,还为他加官晋级,“增封百户”。

与此同时,鱼朝恩惟恐别人受到的宠信超过自己,总是不断地挑剔大臣们的过错,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尤其是对功高盖世的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更是又怕又恨。他曾多次在代宗面前诋毁他,但总也不见成效。于是,便趁郭子仪镇守边关之际,暗中派人挖了郭父的坟墓,妄图破坏他家的“风水”,从根本上搞垮他。对这一卑劣的行径,朝野议论纷纷;代宗也怕引发意外,深以为忧。好在郭子仪以大局为重,又未抓住鱼朝恩的其他把柄,才没有认真追究。

2.恃权怙宠,横行不法

鱼朝恩恃权怙宠,横行不法;肆无忌惮地捞钱、捞权、捞名利。首先,他在他直接掌管的北军设置监狱,搜罗一批流氓无赖充当“捕贼吏”,命他们罗织城中富人罪状,将富人抓到狱中,施以严刑,逼他们服诬致死。接着,籍没其全部家产。为调动“捕贼吏”的“积极性”,他还以“奖赏”的名义给他们一定的“回扣”。据资料,自北军置狱,不仅长安城里的富人连遭毒手,就连进京赶考的举子也被如法炮制。京师万年县有个名叫贾明观的“捕贼吏”,仅得到的“回扣”便积下“家产巨万”,可见鱼朝恩暴敛之多!

鱼朝恩统帅的神策军成为禁军后,待遇比其他军队优厚,编制也得到了扩大。但他为了大揽军权,并使神策军更听命于他,又硬将京兆的好畴军、风翔的麟游军和普润军统统隶属于神策军。

鱼朝恩有一养子,名令徽,十五六岁,在内侍省担任内洽使。因为他年龄小、官品低,按唐制只能穿绿色的官服。有一次,他和同事发生争吵,结果没占到便宜,回家后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次日便带子见代宗,说:“臣之子官品卑下,为同辈凌辱,请陛下赐以紫衣。”代宗还未表态,却有人已将高级品官所穿的紫衣抱了过来,鱼令徽连忙跪拜谢恩。代宗虽然顺水推舟给了人情,但对鱼朝恩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不久,鱼朝恩又发现朝臣议事有时没让他参加,便气急败坏地叫嚷道:“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后来,这话传至代宗耳中,又引起了代宗的憎恶。

3.善恶有头,惨遭缢杀

大历五年(770年)正月,时任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的元载窥测到代宗对鱼朝恩已生恶感,而鱼朝恩又一向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便密奏鱼朝恩专权不轨,请代宗除掉他。代宗虽然同意,但担心鱼朝恩军权在握,党羽众多,难以成事。元载连忙表示:只要陛下将此事全权交给我,我一定能办妥。代宗遂点头应允。

老谋深算的元载得到密旨后,首先,不惜代价地收买了鱼朝恩的心腹干将周皓、皇甫温等人,从而掌握了鱼朝恩的一举一动;接着,表面上投鱼朝恩所好,加重其党羽权位,实际上调兵遣将,让周皓、皇甫温掌握了更大的权力;随后,利用代宗照惯例于寒食那天在宫禁设宴之际,提前让周皓率兵埋伏起来。待宴会散后,鱼朝恩刚要回军营,代宗却下诏要他留下议事。当他刚刚进门,只见代宗拉下脸来,劈头问道:“你为何图谋不轨?”鱼朝恩马上狡辩,而且态度强硬,言语悖慢。代宗一声令下,周皓等人一拥而上,将鱼朝恩按倒在地。接着,当场将他活活勒死了。

随之而来的是,鱼朝恩暴尸三日,籍没家产,其亲属、爪牙也都被杀的杀,关的关,全都受到了惩治。

十七、安邦定国,忠武一生

——唐代名臣郭子仪的智谋故事

郭子仪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死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享年八十有五。历事玄、肃、代、德四朝,是唐中期重要的军事政治人物。他疆场征战,武功卓著,是平息“安史之乱”的主要将帅;他忠心护主,反对分裂,是维护统一的不贰之臣;他襟怀坦白,不计荣辱,是安邦定国的杰出人物。唐朝“安史之乱”的平定以及在这之后一个短期内所维持的安定统一局面,与郭子仪的业绩是分不开的。

1.力挽狂澜,收复两京

郭子仪出生在今陕西华县,祖上有人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他身长七尺有余。成年后跻身行伍,是一位武艺出众的战将。唐朝武则天当政的时期,设立了武举制度,为选拔武官提供了重要渠道。当时考试的科目有长垛、马枪、步射、穿割、翘关、负重、身材、言语等,其中只要有五个项目及格就可以录取并被安排一定的职务。天宝八载(749年),郭子仪参加了这样的考试,“以武举高等”边防军的中级军官;也是在这一年,经过频繁调动后,他又兼了九原郡(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以北一带)太守。

那时节,唐朝的殷富达到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史书说开元末年,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米价一石不到二百钱,布帛价也很低廉,海内安富,行人走万里远路,用不着带武器。又说天宝年间,中国强盛,自西京安远门(西门)直到西域,沿路村落相望,田野开辟,陇右富饶,天下闻名。全国各州县的仓库里都堆满粟帛。唐玄宗李隆基面对这种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踌躇满志,骄和侈这两个恶性东西愈来愈严重地表现出来,骄是行言莫予违,侈是贪立边功、轻易用武。他说出的话不许臣下有不同意见,“尚直”的韩休、张九龄相继罢相,而奸佞的李林甫则独秉国钧。边疆上,王忠嗣等功臣宿将横遭斥逐,而安禄山之类野心家则几次擢用,自东北至西北的边境六个重镇中,安禄山得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平卢(今辽宁朝阳市)、河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三镇,统兵近二十万之众,而当时唐朝中央禁军才不过十二万。当另一边镇重将哥舒翰入朝中风后,安禄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