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征社会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2 12:54:29

点击下载

作者:拜争刚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循征社会科学

循征社会科学试读:

循证社会科学

主  编 / 拜争刚

责任编辑 / 刘 军 藕 园

制作发行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书  号 / ISBN 978-7-5628-5914-7

联系我们 / 电子邮箱   zongbianban@ecustpress.cn

     官方微博   e.weibo.com/ecustpress

     天猫旗舰店  http://hdlgdxcbs.tmall.com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指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指根据社会科学学科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价值意愿和宏观环境因素,参考当前可得最佳研究证据进行决策和实践。通过理论、研究、决策、实践的转化,最终实现学科更专业、决策更科学、服务更有效、对象更满意的目标。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由第一到四章组成,系统阐述循证社会科学的概念和背景、国际循证实践研究组织、国际循证实践证据资源库。应用篇由第五到十章构成,首先分析系统评价和证据分级对社会科学的价值,随后将循证实践理念和研究方法分别在社会工作、决策与管理、司法矫正、教育领域、心理治理和环境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如何基于具体问题来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和应用证据。本书可以作为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研究者开展循证社会科学实践和决策的参考书。学术委员会

主 审  张 曙

作 序  李幼平 齐 铱 乔晓春编辑委员会

主 编  拜争刚

副主编  刘米娜 曾宪涛 杨文登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邓 巍(湖南省监狱管理局)

     刘米娜(南京理工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

     李 乐(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

     李秀霞(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李 琰(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文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拜争刚(南京理工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

     赵 坤(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盖琼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曾宪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童 峰(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工作系)

     樊景春(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秘 书 罗诗呷(南京理工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序 一

社会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文艺复兴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属于哲学,随后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取得了巨大发展,自然科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结合和转化方面均成为各门社会科学争相效仿的范式。社会科学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科学化,未来将通过循证实践实现实践领域科学化及研究—决策—实践转化科学化的过程。因此,将循证实践理念和方法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将对各个社会科学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实践的理念来自医学领域。循证医学是从1992年以来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门学科,因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深刻影响着疾病诊治、临床决策和卫生政策,也渗透到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循证矫正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循证社会工作等多学科循证实践社会科学。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决策—实践的相互转化,未来应鼓励研究者针对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及时按照证据质量、相关性、实用性等方面将当前的研究结果先进行分类,再同类分级,以供决策需要;倡导决策者综合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可靠的研究证据、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做出透明和科学的决策;引导实践服务者基于研究证据和有效的干预项目开展服务或政策干预。

循证社会科学指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指不同社会科学领域围绕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价值意愿和环境因素,基于当前对最佳证据进行的决策和实践,通过学科在理论、研究、决策、实践之间的转化,最终实现服务更有效、决策更科学、学科更专业、服务对象更满意的目标。

如何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开展有效的社会科学实践?如何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社会科学发展理论?如何基于完善的理论开展更加有效的实践?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决策和实践科学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正处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诸多领域需要针对影响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包括:①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② 国家经济转型和国际市场合作开发等问题;③ 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有效性;④ 环境健康治理策略;⑤ 监狱矫正的有效性;⑥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在周密的顶层设计下不断探索和研究,需要强调参考当前可得的最佳可靠证据进行知证决策,推动有效的服务实践,再将实践研究的结果转化为未来的决策证据和完善的学科理论,从而实现研究—决策—实践的全程有效转化。

拜争刚是我和杨克虎教授在循证医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期间有幸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联合培养2年,跟随国际Campbell协作网前主席Haluk Soydan教授和国际著名老年健康学者齐铱教授系统学习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拜争刚于2011年10月顺利完成学业归国后在Haluk Soydan、Iris Chi、杨克虎和我的支持下继续进行循证社会科学和老年健康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创建了非营利性学术组织“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并发表系列方法学论文。在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先后在全国举办了5次“循证社会工作高级研究方法研修班”,组织了3次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论坛,举办了第一届循证社会工作与证据合成国际研讨会,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循证社会科学理念的普及和研究方法的培训。本书是他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湖南省监狱管理局的循证社会科学研究者编写的循证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循证社会科学的起源、研究现状和在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循证社会科学在国内的发展和普及,最终将会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五大指标,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李幼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序 二

循证实践的理念最初来自医学领域,因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在国际Campbell协作网、EPPI、CEE、JBI等国际研究组织的推动下,迅速渗透到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从而服务于应用科学。中国的循证医学在李幼平教授、杨克虎教授、唐金陵教授等专家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和成绩。中国的循证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国内的教育、法学、社会工作、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循证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相对研究证据较少,涉及领域比较局限,而且也没有支持循证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平台。大多数研究者和决策者对生产、获取、评价、转化利用社会科学领域证据的方法知之甚少。所以,确立循证应用社会科学的学科定位,完善循证应用社会科学概念、构建循证应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循证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空白,有效转化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决策—实践,倡导基于证据的决策、实践和研究理念,推动中国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转化,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决策和实践水平的发展。

我与拜争刚博士结识于2009年,我当时也在做老年健康方面的循证研究,我的同事Haluk Soydan教授向我推荐了他,因为我也负责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中国交流项目。我觉得需要有人将循证实践理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引入国内,拜争刚博士是合适的人选,所以就邀请他来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学习2年,在Soydan教授和我的共同指导下从事循证社会工作和老年健康方面的学习和研究。2011年他回国,后就职于兰州大学,继续从事循证医学和循证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的交叉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等社科领域的发展,从2011年开始,在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中国Cochrane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等多家单位支持下,我们共同开始筹建“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 (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Welfare & Aging Health, CCET,www.ccetchina.org) ”,具体工作由拜争刚老师负责。此平台是中国首个社会—心理—环境健康服务的儿童福利和老年健康循证数据库,旨在为儿童福利和老年健康服务人员及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的社会支持、心理干预和环境支持健康干预证据。CCET运行至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联合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举办了五期“全国循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共有来自全国68所高校的100名研究者参加了培训,目前发表SSCI论文6篇、注册Campbell系统评价题目4篇,中文论文7篇,在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普及推广了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参加2015—2016年的国际循证社会科学联盟年会(Campbell协作网年会)并做报告,经过努力有幸成为全球证据合成联盟(Global Evidence Synthesis Initiative, GESI)成员,努力推动中低收入国家(LMIC)合成证据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经济、教育、环境与健康;2017年8月在《社会建设》杂志发表系列论文,介绍了循证社会工作及其研究成果;2017年5月和7月分别在中国医学促进会的年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的年会上举办了循证社会科学研究论坛,邀请了来自医学、管理、经济、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循证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思路;发表循证社会科学、定性系统评价、老年健康等主题论文2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5篇;2018年10月,在南京理工大学邀请国际Campbell协作网的主席和CEO在国内举办第一次全国性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修班;在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的支持下举办了第四期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论坛。循证实践的理念是不同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语言,通过这个理念和方法不同学科之间可以开展交叉研究和创新。

循证应用社会科学强调基于可靠证据进行决策、基于决策开展有效的服务实践、将实践的研究转化为未来的决策证据和完善的学科理论,从而实现研究—决策—实践的有效转化。中国循证应用社会科学学者们将砥砺前行,从理论到实践,为应用社会科学带来一股新风。在此大背景下,编著和出版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也愿意继续支持国内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展循证研究和实践。齐 铱美国洛杉矶序 三

本书作者从循证医学视角出发,经过多年的跨学科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循证学科的经验,系统讨论了循证社会科学(Evidence-based Social Sciences)的问题。实际上,如果医学和社会科学均属于科学范畴,或者说人们所做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话,“循证”一词多少有些多余了。因为科学本身就是研究和揭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而客观事实本身就是“证据”,所以科学一定是“循证”的,否则就不是科学了。

本书之所以用了“循证社会科学”一词,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确实存在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并不是“循证”的,而是循思辨推理或循价值判断的,从而把科学问题用非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回答,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很难让人接受和承认的。

实际上,本书所阐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循证”的字面含义。作者在书中强调,“循证”需要上升到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层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朴素的常识。换句话说,一旦“循证”的思路被接受以后,人们需要讨论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可以作为证据、事实本身是否可以作为证据、什么样的证据是高质量的、什么样的证据在决策中是有效的?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提供证据本身。

社会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估研究三类。基础研究用于探索社会现象的新知识,旨在构建基本原理和理论,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应用研究则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证据确凿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建议,其目的是在应用领域探索有价值的知识,用来为政策制定者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评估研究用于评估某类干预项目或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作用效果和实践效果,其目的是针对社会问题的干预项目提供精确的计算。

循证社会科学更关注证据的有用性。通常来说证据作为一种科学产品,跟其他产品一样,均有一定的有用性。一旦涉及有用性,就必须考虑产品质量、质量标准、产品需求,以及产品的使用效果等,这些也都是循证社会科学成果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书在介绍循证实践时重点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的协作组织和网站,这些网站积累了大量的循证研究案例,对于学者和决策者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的进展提供了便利。本书与其说是循证社会科学的研究著作,不如说是一本系统介绍国内外循证科学研究思路、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著作。同时也为对循证科学,特别是对循证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目前国内外在有关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所积累的资源。从这些资源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循证决策的原则、决策工具、决策证据、证据质量或证据评级、决策最佳案例,以及如何实现证据的转化,使高质量科学产品转化为实际应用,特别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

实际上,从“进化认识论”的角度看,某些科学结论并不代表“真理”,它们充其量只是一种“近似的真理”而已。科学家并不是真理的“占有者”,而是真理的“探求者”。“探求者”和知识的使用者,需要了解知识的积累过程和积累现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获取最新证据,从而进行决策。因此,科学研究和决策是一种无止境的演进过程。

实际上,尽管中国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发表过很多论文,而且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但是基于有效证据的论文和结论并不是很多。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充斥着大量的无效研究,致使学术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术评价没有统一标准,甚至黑白颠倒,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以及对年轻学者的培养。目前,当务之急是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识别和分离出真正算得上有证据的研究,然后再对这些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将其整理出来,弄清社会科学各学科目前到底已经积累了哪些有效的知识,从而形成各学科的“循证”研究数据库。

尽管这几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正在逐步走上正轨,涌现了一批做规范研究的年轻学者,但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科学整体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循证社会科学领域,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基于“循证”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还很碎片化,尚未形成系统化和规模化。好在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乔晓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前 言

2016年2月,教育部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了“双一流”实施办法,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国际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双一流”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为发表ESI(Essential Science Index)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在此背景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国家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学者们可以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开展自己的研究;挑战是立志成为“双一流”的大学需要作出相应的学科调整,各个学科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如中山大学调整了30多个专业办学权,被调整的专业包括社会工作、民族学、财政学、应用统计学等,此外,还有多所大学调整了专业目录,主要以社会科学和应用性学科为主。社会科学在此大背景下该如何更好地体现自身研究水平,体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呢?

自从科学的理念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国人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国内的自然科学发展已经紧跟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中国的社会科学好像一潭静静的湖水,由于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欠缺,导致基于客观事实或经验数据所开展的规范的、科学的研究仍然不够普遍,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和国际上的社会科学研究、实践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国际上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对于学者来说,有时候也搞不清楚自己做的是不是社会科学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者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具有普适性,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而发源于西方的社会科学却无法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科的发展。部分学者坚持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要保持价值中立。但我们之前强调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规律的理念和方法,其本身具有价值中立属性。毛主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同样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不能只利用价值观来代替寻求真理的理念和方法。那么如何明确大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开展有效的社会科学实践?如何将实践的经验转化为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如何基于完善的理论开展更加有效的实践?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科学实践科学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循证社会科学指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围绕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价值意愿和环境因素,基于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进行决策和实践,通过学科在理论、研究、决策、实践的转化和统一,最终实现服务更有效、决策更科学、学科更专业、服务对象更满意的目标。随着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基于证据进行实践”的理念迅速成为一股思潮,在各门学科的实践领域催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循证实践运动。循证实践的理念与方法也迅速渗透到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循证矫正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循证信息检索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循证实践科学。1969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Tomas Campbell在心理学大会上提出:“美国,还有当今其他国家,都应该做好准备,迎接试验的方法手段带来的社会变革。利用多个有待完善的标准,以明确的有效性为基础,审视那些我们尝试提出的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设计的各种项目,判断是否奏效,并保留,重复验证,修改甚至舍弃那些不达标的项目。”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界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干预研究,不断完善各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理论,提高了决策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不同的社会问题,给予社会发展的力量。为了纪念Tomas Campbell教授, 国际坎贝尔协作网 (Campbell Collaboration, C2)暨循证实践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国际组织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心理、教育、司法犯罪学及国际发展等社会科学领域提供科学严谨的系统评价决策依据。

我于2005年接触循证医学,2006—2011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循证医学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李幼平教授和杨克虎教授的支持下,在此期间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学习两年,师从Iris Chi教授和Haluk Soydan教授,深刻感受到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也应该借鉴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2011年回国后,在国内外导师的支持下从事循证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于2017年引进到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南京理工大学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系列培训和研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联合国内10余名在循证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青年才俊共同编撰本书,重在从理论方面阐述不同社会科学领域应用循证实践理念和方法的历史背景、当前现状和方法应用,与之前出版的专著相呼应,在理论分析和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本专著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由第一章到第三章组成,阐述循证社会科学的概念和背景、国际循证实践研究组织、国际循证实践证据资源库。应用篇由第四章到第十章组成,首先分析了系统评价和证据分级对社会科学的价值,随后将循证实践理念和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决策与管理、司法矫正、教育领域、心理治理和环境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分别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特别是阐述如何基于具体问题来查找证据、评价证据和应用证据,而不仅仅是如何撰写系统评价。

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目前正处于新阶段。社会科学诸多领域需要研究微观性和宏观性问题,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监狱矫正、环境健康治理策略、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国家经济转型和国际市场合作开发等,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研究。循证社会科学强调基于可靠证据进行决策、基于决策开展有效的服务实践、将实践的研究转化为未来的决策证据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实现研究—决策—实践的有效转化。中国循证社会科学学者们将砥砺前行,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国社会科学带来一股新风。

因为编写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内容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同时循证社会科学本身在国内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阶段,诚挚欢迎各位读者来信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中国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拜争刚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上篇 理论篇第一章 循证社会科学概述

循证实践的理念诞生在医学领域,随后因其科学的理念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而迅速被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乃至社会科学领域所借鉴和应用,产生了众多分支学科,如循证社会工作、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本章将从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循证社会科学的现状、循证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循证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等方面对循证社会科学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近30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循证医学已成为医院、学术界相关会议的主题,循证医学的概念正频繁地见于各类医学文献。在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等也正在成为临床医学界所关注和争论的热门话题。循证医学的发展强调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将个人的临床经验与现有最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以及病人的期望完美结合,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化,对医疗实践起主导作用。循证医学的发展还强调科学、规范地防治疾病,有效合理地使用医疗费用。一、循证医学的提出

循证医学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甚至更早的乾隆时期的中国。著名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生Archie Cochrane 1972年在其专著《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random reflections on health services》中指出:“由于资源终将有限,因此应该使用已被证明有明显效果的医疗保健措施”“应用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比其他任何证据更为可靠。”首次讨论了医疗服务中如何才能做到既有疗效又有效益的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从许多人体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中发现,一些理论上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无效或害大于利,而另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案却被证实利大于害,这些措施在临床上应该被推广。1987年英国牛津大学的Inn Charms 教授根据妊娠和分娩长达20年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卫生评价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而撰写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 SR)成为临床研究和卫生评价方面的一个真正的里程碑,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概念最早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Gordon Guyatt领导的循证医学工作组在JAMA上发表文章提出。2000年,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在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病人的治疗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尽量以客观科学的依据结果为证据,制定病人的诊治决策,即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当前系统研究所获得的最佳结果有机结合,以病人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评价、综合分析,将最好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系统评价的概念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以某一具体实践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及时更新。当系统评价采用了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时称为Meta分析。目前,对于Meta分析的定义是指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已经存在的、具有相同目的的若干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获得对该项研究的综合性结论的系统分析方法。Meta分析是系统评价的一种类型,但系统评价不一定都是Meta分析。20世纪末,随着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奠定循证医学的思想以来,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作为临床证据的重要来源之一。系统评价根据研究的问题可以被纳入定性研究,也可以被纳入定量研究,或者纳入具有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混合研究。系统评价的撰写步骤可分为提出问题、制订研究计划、文献检索、文献纳入与排除、文献质量评价、数据信息提取、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和结果的分析讨论。(二)循证医学中证据的质量分级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两位社会学家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Campbell)和朱利安·斯坦利(Julian Stanley)首次提出证据分级的概念。他们在评价教育领域部分原始研究的设计时,将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定为最高,同时引入影响实验和准实验设计内部和外部真实性因素的分类。1979年,加拿大定期体检特别工作组(Canadian Task Force on the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CTFPHE)首次对研究证据进行系统分级并给出推荐意见。此后多个机构和组织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制订了标准,但方法各异,甚至彼此矛盾。不但研究证据质量良莠不齐,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也大相径庭。在创建和推广证据分级标准及推荐意见时,必须力图统一,避免偏倚,以减少误导和滥用。直到2004年,“推荐等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组才推出国际统一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标准,并向全世界推广应用。

证据分级的意义。1. 分类分级的原理和方法是信息时代处理海量信息的有效手段。持续学习成为当今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快速获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依据循证理念,将信息按研究者和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先分类,再在同类信息中按事先确定的标准,经科学评价后严格分级,这是筛选海量信息的重要方法和技巧。2. 推荐意见是决策者科学决策的有效参考。明确的推荐意见对决策者的影响比证据级别更直接,可以为是否应该采取某个决策方案及其实施结果的利弊提供证据参考,增强决策者的信心。因此,推荐意见的内容和表述必须科学简洁,使决策者有时间考虑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和目标人群的意愿,全面高效决策。3. 在非医药领域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研究确定符合该领域的证据分类分级标准和推荐意见强度,是未来证据发展的挑战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日臻成熟,证据本身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领域的证据应有不同的质量分级和推荐意见。证据分级依赖于各领域证据生产的全过程,关键在于方法学、证据质量和数量的发展。而推荐强度则依赖证据强度,关键在于表述清楚、简洁实用,这在决策者面临重要、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时尤为重要。三、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

循证医学有着相对固定的实施步骤,为所有医学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基本范式。1. 将临床上碰到的各种疾病诊断、防治、愈后上的疑问,以简洁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如专门的PICO格式)。2. 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根据上述临床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先检索针对这个临床问题的系统综述和实践指南,如果没有,再在Pubmed和PsychINFO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寻找原始文献。3. 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如没有找到有关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则应根据科学标准,判定检索到的原始证据,确定证据可信度的级别,再决定应用与否。4. 在临床上应用这些有用的结果。结合临床者的临床经验与病人的主观意愿,在检索到的证据基础上进行治疗决策,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替代那些落后、烦琐、效果差、不经济的治疗方法。5. 对上述4个步骤进行总结反思。对研究证据所支持的治疗方法的结局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以指导以后的医疗实践。第二节 社会科学循证实践理论演化

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对民众健康服务的投入逐年增多。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政府为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推出了面向老年人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与面向穷人与低收入者的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一时之间,美国的医疗费用迅速增长,人均医疗费用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收益,美国国民的健康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愤怒的民众在官方及学者有意或无意的引导下,将矛头指向了缺乏监管的医生。民众的不满最终促进了新的法律的出台。1973年,美国健康维持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通过一项法案条例(Act of 1973),对医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于1983年推出了当今赫赫有名的按病种付费系统(Diagnosis-Related Groups,DRGs)。其中一个主要的措施就是严格监管医疗进程,要求治疗者尽量使用现有的、最佳的治疗方式,保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治疗疾病。这种方法是管理式医疗最重要的方法,它与医学实践领域“科学化”的理论冲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运用“科学研究”,促进实践领域的“科学化”,才可能找到所谓的“最佳的治疗方式”。这样一种基于证据的医疗理念,即“基于证据的医学”(在中国被译为“循证医学”)诞生。循证医学诞生后,得到了官方、民众的双重认可,迅速发展为一场横扫整个医疗领域的循证实践运动。

医学实践要讲证据、要以科学研究证据来指导。但在日常治疗实践中,各种研究证据往往鱼龙混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哪些内容才可称为证据?同时,针对同一病症的证据有很多,哪些证据才是最佳证据?如何检索与寻找最佳证据?循证医学通用的实施步骤是什么?如何保证没有经过循证医学专门训练的人,也可以进行循证治疗?对于这些问题,传统医学并没有做出很好的回答。循证医学尽管也没有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因此,循证医学的最大贡献并非是提出了遵循最佳证据的原则,而是提出了一种确保人们遵循最佳证据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将所有的研究证据进行分级,把当前所能得到的、级别最高的证据当作治疗的最佳证据。一般来说,随机对照研究、系统综述获得的研究证据级别最高;准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病例研究得出的结论级别次之;教科书建议、个人经验、专家意见等级别最低。在治疗疾病时,应优先根据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进行治疗,只有在高级别证据不存在的前提下,才允许使用低级别证据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治疗。

循证医学迎合了民主、透明、高效、消费主义、去专业化等的时代精神。自诞生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全球的医疗保健领域,形成了循证内科学、循证外科学等医学学科。并且不断向邻近学科渗透,形成了循证心理治疗、循证社会服务、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循证图书馆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如今,“循证”的含义已经逐步超出医学领域,在理论层面演变为一种“循证理念”,在实践层面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循证实践运动”。一、“循证理念”的形成及内涵

循证医学原本是医学实践领域兴起的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最初只在医学的操作层面上产生影响。由于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统计方法学等不断发展,循证医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方法理论基础与成熟的实践框架。它一反传统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模式,从实践应用中自下而上地逐渐生发出一种“循证理念”,要求各门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实践过程中,缩短研究与实践的距离,尽可能遵循现有最佳的证据进行实践。如今,“循证”已经不再是循证医学的专有名词,而是多个学科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方法论与指导思想,更成为了一种“遵循证据”进行实践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信仰。

为什么“循证理念”首先在医学实践领域诞生呢?这里有必要探讨医学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人文社会科学实践的区别。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结果统一,它们的研究操作可以重复,结果可以预测,“研究的真”一般直接导致“实践的真”。举例来说,发射卫星时,只要计算不出差错,卫星就会完全按照研究所预测的轨道运行。自然科学的实践是研究的直接“应用”,是一种技术化的实践。医学与生物学、生理学密切关联,其研究的结论比物理学、化学的普遍性要低,但比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普遍性要高,其研究结论更能指导具体的实践。因此,当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同一”的实践模式被广为接受时,人们便开始期待其他科学的实践领域也能发生相应的变革,“循证理念”开始深入人心。随着技术手段与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最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领域便率先举起了“循证”的大旗,创造出一种根源于自然科学,但又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新的实践模式,促成了人类实践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也许,我们不能用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来描述这种变革,但毋庸置疑,“循证”理念绝不会仅仅在医学实践中昙花一现,它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越来越多学科的实践领域将受到它强有力的影响。二、循证理念对人文社会科学实践的影响

循证理念一旦超出医学实践领域,就会向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渗透,并对人文社会科学本身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人们很早就希望遵循证据进行实践(事实上,人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证据作为自己实践的支撑)。但是,在循证医学出现之前,“循证”还只是一种朴素的常识,没有上升到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层面。在循证医学出现后,不仅强化了人们希望遵循证据的信念,而且在方法论及具体的操作层面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可供参考的框架体系。人们一直向往而无法拥有的方法论出现了。它一旦被人们发现,必将导致新一轮“循证”热潮的兴起!

事实上,“循证”理念已经在多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崭露头角,有关循证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当代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各种新的技术手段、统计方法、试验方案层出不穷。包括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成熟,许多以前不能研究的现象现在能够得到精确的研究,时代已经为“循证理念”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做好了技术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深化,社会技术将不断丰富,针对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证据也将越来越多。社会科学可以主动投身于循证实践运动中,确定严格的证据评价与分级标准,制订实践指南、标准与手册,建立大型的研究证据数据库,免费传播给全世界每个参与社会科学实践的实践者。从而将以往主要基于常识与经验、单兵作战、缺乏有效监管并时常与科学理论脱节的实践方式,转变为严格遵循研究证据、形成以“最佳证据”保证“最佳实践”的循证实践方式。我们希望,随着社会科学“科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来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摆脱陈旧习俗的束缚,挣脱权威、教条的枷锁,警惕模糊经验的自动加工,将实践决策及实践的具体过程“放在阳光下”进行审查。既遵循自然科学证据改造自然,也遵循社会科学的最佳证据进行社会实践,如心理治疗者循证治疗、社会工作者循证服务、教师循证教学、企业家循证管理、政府循证制定政策、警察循证刑侦、法官循证审判……从此,人类将自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彼此协作,共享社会科学获得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正确、高效、公正与透明的证据基础之上,积极关注实践效果并进行及时的评价,让实践“止于至善”。第三节 循证社会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循证社会科学是指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根据社会科学学科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价值意愿和宏观环境因素,参考当前可得最佳研究证据进行决策和实践。通过理论、研究、决策、实践的转化,最终实现学科更专业、决策更科学、服务更有效、对象更满意的目标。相比循证医学和循证科学的广为人知,循证社会科学仅被少数研究者和决策者所知,造成循证社会科学发展缓慢。为进一步加快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必要系统介绍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是如何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一、循证社会科学的起源

循证实践的理念最初来源于医学领域,循证医学是循证实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992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的迅速兴起,其科学的理念和严谨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了解和掌握,在社会科学领域也逐渐被认可和应用。1996年,循证医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引入中国并推广,循证实践的理念与方法逐渐被国内医学领域认可和应用,迅速渗透到医学以外的多个领域。国内社会科学学科借鉴和应用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先后形成了循证矫正学、循证心理治疗、循证教育学、循证社会工作、循证管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循证实践科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

1993年国际Cochrane协作网(CC)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循证理念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国际研究组织Campbell协作网(C2)于2000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正式成立,旨在为社会、教育、司法犯罪学及国际发展政策等领域提供科学严谨的系统评价决策依据并促进转化。李幼平、齐铱和国内其他循证实践的推动者,如杨克虎、拜争刚、杨文登等学者通过撰文等形式,不断探索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可行性。2016年,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举办了首届“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班”。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循证社会工作证据合成与转化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了循证社会科学发展策略圆桌会议。同年分别在中国医学促进会的年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分会的年会上举办了“循证社会科学研究论坛”,邀请了来自医学、管理、经济、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循证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思路。(一)循证矫正(Evidence-based Correction)

1995年,加拿大犯罪心理学家Andrews和Hoge提出循证矫正的概念。循证矫正指遵循证据进行矫正,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犯因性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来实施矫正活动。矫正学发展史上的两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证明了循证矫正的重要性:1.1974年,美国学者R. Martinson发表了题为《是否有效?关于监狱改革的问题与答案》的研究报告,成为震撼矫正界的著名的“马丁森炸弹”(Martinson's Bombshell);2.1996年,马里兰大学教授谢尔曼(L.W. Sherman)研究小组采用一套统一、合理、客观的科学评估体系,评价全美500多个犯罪预防项目的成效,后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预防犯罪: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哪些还在进行中?》的研究报告。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西方国家循证矫正的开端。近二十年来,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广循证矫正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加拿大,在罪犯风险评估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国,由于经验性矫正已经不足以满足矫正的需要,循证矫正的引入正好符合时代的需求。2012年,我国司法部开始推行循证矫正试点,迄今已取得大量的研究结果,但因循证矫正在国内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急需分析国内循证矫正的发展现状,了解循证矫正研究者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推动国内循证矫正的发展。(二)循证教育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1996年,剑桥大学David Hargreaves教授在年度教师培训机构讲座上公布了题为《教学作为基于研究专业的可能性和前景》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证教育”,是指“主张教育必须基于严格的科学证据,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智慧与最佳、最有效的经验证据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决策”。2002年,美国颁布《2001有教无类法案》,从中小学着手推动开展“基于科学的教育改革”,被视为美国开展循证教育学的肇始。同年荷兰等国的教育研究机构又针对“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智慧与最佳、有效的经验证据整合起来进行决策”这一理念进行深入拓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循证教育学现已有十分明确的证据分级标准和实施步骤,相关专家联合撰写了大量指导文献,包括指南、手册以及成熟的系统评价,并收录于教育学数据库中,供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现较有影响力的大型循证教育学数据库有“Campbell协作网,Campbell Collaboration”(https://www.campbellcollaboration.org)、“有效教学策略网,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https://ies.ed.gov/ncee/wwc/)、“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https://eric.ed.gov/)等。通过对目前国内循证教育研究现况进行分析,循证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理论实践不同步、地域发展不均衡、原始研究不充分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教育事业需要制订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来应对更加复杂多样的教育难题。循证方法响应了国家关于教育科学化、人性化、信息化的号召,能够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创新做出贡献。循证方法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需要各级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在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的通力合作下,建立完善的循证教育学体系,让教育证据和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三)循证社会工作(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1999年Eileen Gambrill最早提出在社会工作中引入循证概念。2003年Leonard Gibb出版了第一本社会工作手册,同年Aaron Rosen和Enola Proctor制定了循证社会工作指引。2004年,国内的何雪松教授和陈树强教授提出循证实践是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可能策略,即应将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循证理念和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一种补充,但是这一新理念在国内兴起得较晚,学界认知度不高,发表文献尚少。研究发现发表文献仍然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衡,二次研究文献数量不多、文献质量不高、循证理念传播范围小、循证社会工作方法不明晰等问题。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齐铱教授和Haluk Soydan教授的推动下,他们通过邀请何雪松教授、冉茂盛教授、隋玉杰教授、沈晖副教授、高翔副教授等社会工作专家,在全国不同地方已举办四期“循证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高级研修班”(南京理工大学张曙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一期和第四期研修班;深圳大学徐道稳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二期研修班;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赵学慧教授组织承办了第三期研修班),培训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社会工作研究者。2017年8月《社会建设》杂志邀请齐铱教授组稿发表了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专期,系统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引入循证理念和方法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和研修班小组论文。此外,小组其他研究成果已陆续在SSCI、CSSCI、CSCD等杂志上发表。2017年9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证据合成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近百名学者参加并交流如何推动中国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其间邀请Campbell协作网前主席Julia Littell教授首次在国内开展Campbell系统评价培训,已有8个课题组开始了相关研究,推动中国循证社会工作研究与国际接轨,至此循证实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四)循证管理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2006年美国学者Rousseau DM将循证管理定义为:“循证管理意味着将当前最佳证据的科学管理理论转化为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基于当前最佳证据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循证理念引入国内管理领域已经有十余年,但相关研究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文献发表数量虽然在2012—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16年起,研究因缺少基金支持呈下降趋势。大部分研究停留在阐述基本的概念上,缺乏深度研究,也缺乏实践证据的探索。研究问题呈现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医学向周边辐射的局面,并未有效灵活地将循证决策运用于除公共卫生决策以外的其他管理领域。研究机构大部分是高校和研究所,缺乏研究者与实践者及决策者的交流与合作,这也是导致研究问题单一、研究质量不高的原因。目前我国管理面临着需求、目标、主体、因素和约束条件等的多元;状态、环境、过程、内容、关系等的复杂;对象、目标、环境、因子与条件等的瞬变,而且必须应对非均衡、全球化和虚拟化等诸多挑战的现状。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远不能完全应对这些挑战,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最佳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只有实现机构、区域合作,研究者、决策者、实践者的交流,让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到国内循证决策管理的发展中来,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决策证据和方法,才能使得科学决策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循证理念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可使循证管理者将决策环境、个人管理经验和当前最佳证据结合起来做出当前最佳决策,不盲目偏信个人经验,不随意模仿,从而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发生。三、中国循证社会科学发展现状及挑战

循证社会科学在中国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发现,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关于循证矫正、循证图书馆、循证教育、循证管理等文献数量较多;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发表研究数量最多,且不断增加;循证实践的研究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研究类型以综述居多,发表杂志种类呈现多样化。循证实践在价值观上体现时代精神,在方法论上符合科学主义取向,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有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认同。但存在研究地域和主题领域分布不均衡、地区发展有差距、二次研究文献数量不多、原始研究缺失、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说明循证实践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循证社会科学在中国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挑战:观念转变方面,如何将个人经验决策转变为知证决策,使大部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决策的局限性,从而学会参考相关全面可靠的证据进行决策。方法学转化方面,如何使Cochrane协作网和Campbell协作网有关社会服务领域的系统评价方法和证据转化方法被更多人接受,特别是学习最近GESI(Global Evidence Synthesis Initiative)联盟的研究方法和转化理念,推动生产更多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证据,开发政策制定者可理解、可接受的循证决策证据资源库。服务支持方面,如何在各自社会科学领域建立目标明确、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团队,进行方法学培训和循证实践培训,帮助相关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监管方面,要求政策决定者能够使用相关证据进行决策,逐步从强制要求向自愿使用转变,借鉴美国五大智库建立循证决策联盟(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 Collaboration)的理念和方法,让决策更加透明、公平和有效。

GESI是Cochrane协作网、Campbell协作网和JBI机构(Joanna Briggs Institute)等国际研究机构成立的联盟,宗旨之一是帮助中低收入国家提升多学科的循证研究和转化能力,从而提高相关研究质量和服务效果。GESI的秘书处位于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AUB)的卫生政策和系统评估中心。秘书处成立于2016年6月,并向代表GESI创始机构汇报。秘书处创建了一个全球的证据合成中心网络。此联盟旨在分享循证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促进平台间合作研究。此外,GESI致力于吸引有兴趣支持网络中心的资助者。该网络目前由来自全球24个中低收入国家(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y, LMIC)的38个中心组成,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已成为其成员之一。四、中国循证社会科学展望

循证实践是一个多学科共用的方法,目前应用领域比较多的有社会工作、教育、司法犯罪、环境。未来应鼓励研究者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将当前的研究按照证据质量、相关性、重要性等指标进行分类分级以供决策参考。倡导决策者综合考虑服务对象需求、可靠研究证据、经济和政策等因素做出透明和科学的决策,引导服务者基于研究证据和有效的干预项目开展服务或政策干预。

中国的社会科学目前正处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诸多领域需要研究微观性和宏观性问题,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监狱矫正、环境健康治理策略、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国家经济转型和国际市场合作开发等问题均需不断探索和研究。这些决策均需强调参考当前可得证据,基于决策开展有效的服务实践,将实践的研究转化为未来的决策证据和完善的学科理论,实现研究—决策—实践的有效转化,让决策更科学、服务更有效、学科更专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必将对世界社会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第四节 中国循证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社会科学循证实践,是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论体系。2000年,国际Campbell协作网成立,旨在推动循证实践理念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福利、教育学、司法犯罪、国际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为各领域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循证实践理念在国内兴起较晚,学界认知度并不高,研究成果尚少,故本节通过分析循证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现有文献,介绍其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并以发展迅猛的三个领域为例,对循证实践的优势、可行性及挑战进行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