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休止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8:12:53

点击下载

作者:林为千,蒋佩蓉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休止符

人生休止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人生休止符作者:林为千 蒋佩蓉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531684886本书由北京青橄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一起站在

加利利海边的山上

回想耶稣当初对海说:“住了吧,静了吧!”

加利利海

到现在一直是

以色列最宁静的地方全家福

经历上帝

ExperienceGod

享受休憩

Enjoy rest

邂逅美好

Encounter beauty

摄影师:Maritha Mae

网站:www.marithamae.com在异象中看到的教堂zai yi xiang zhong kan dao de jiao tang

在迦拿,耶稣行第一个神迹的地方

为千所触之处为圣殿的至圣所

从加利利海岸边挖掘出来的古船,被称为“耶稣船”

在加利利,跟一群穆斯林青年跳“江南Style”

在耶路撒冷,清洗衣物和床单,也清理内心的垃圾

凯安在耶路撒冷的一个教堂里祷告哭墙前

一群年轻的以色列士兵

在宣誓效忠祖国。

记得第一次见到哭墙时,

我们就被圣灵强烈感动过。八福山上

一起“发现”我们的五饼二鱼。

虚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温柔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登山宝训的八福

被记录在天花板美丽的玻璃上

在八福山上阅读宝训,领受耶稣的祝福

犹太人在安息日吃的辫状面包

面包用一块精美的餐布盖起来,餐布上面绣着希伯来文“安息日新娘”人生休止符

我们的安息日晚宴为千为我们祝福并祷告祷告中心

位于香港小岛上的祷告中心,

参加为期三天的退修会,

每天读经、祷告、默想、写日记,

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更新。人生休止符

安息年让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良好睡眠安息年前后照

2013年6月  2014年10月

迎向未来,再创精彩

如果我们原地踏步,

生命就会停滞不前。

我们守住根基的唯一办法就是

面向未来,再创新的根基。推荐序一安息不是奢侈,是必须

对于一个不懂音乐的人而言,休止符是一个很奇怪的概念。小时候有机会听到动人的箫声,只要音乐一停,我就会四处张望,想知道怎么了,等箫声再起的时候感觉特别珍贵。

能看到《人生休止符》这样的书出版,格外感到是上帝的恩典。因为这些年在中国接触到一些上进的年轻人,我发现,他们不但需要好好学习活得优雅的功课,还要智慧地学习安息的真谛。

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为千和佩蓉这样“奢侈”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这似乎是“有钱有闲”人的特权。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调整自己的观念,安排属于自己的安息。

我发现许多服侍主的人都必须常常思想复活的耶稣对以弗所教会的责备:“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启2:4)安息在主的脚前,享受上帝爱的充满,不是奢侈,是必须。

我相信愿意学习的人是有福的。刘志雄推荐序二有价值的人生转折(一)

我是看着为千与佩蓉成长的。从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书、相识、结婚、成家,生下三个男孩,然后去北京工作,最后再回到美国。绕了半个地球,在主的感召下,他们又踏上了人生的新旅程。

这是一段令人羡慕的人生历练:名校毕业,美满的家庭,跨国企业的高层主管,在充满机会的北京身历其境。这真是华裔留学生梦寐以求的职场经验。但是为千佩蓉内心深处渐渐发现,越来越难以平衡“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教会服侍之间的取舍。两人在家庭、工作、教会中都有多重角色:主管、员工、作者、讲员、父母、儿女、爱人、仆人、同工、主导者。这些角色有互补,也有冲突;当别人愈称赞他们、愈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害怕难以认清自己。

在成功时刻,这是一种难得的自我清醒及警惕。(二)

追求完美主义的为千与佩蓉,在北京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怠慢,反而加深了心灵的探讨。他们发现自己及家庭出现了一些问题:难以做决定、脾气暴躁、失眠、疲惫、不易放松、感情疏离与健康状况亮红灯。靠着读经、旅行、反省,他们开始思索寻找,最终决定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北京,再度回到美国。佩蓉在书中写道:“离开中国之前,我们流着泪和中国的挚友告别。我明白要想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就必须拥抱当下的痛苦……此刻我们强烈的愿望就是找回最初爱上帝的心,重新认识他。”

他们的以色列之行,开始了内心的大整修,重新发现了“安息”的意义,决定改变自己、家庭及生活方式,努力践行不再忙、茫、盲、莽的生活;不仅认真实践“安息”,而且能享受“安息”,体会到安息日是一个荣耀的日子,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已经进入这场球赛的中场,此时需要调整生活的焦点,给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三)

佩蓉在“架起世代沟通的桥梁”中,生动地叙述了回到美国后,为千带着孩子去给父亲扫墓的情景。为千的父亲(Jack,建基)是我高中时代的好友,后来娶了我的大妹(Ellen),变成了我的妹夫。再后来,为了两个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他毅然放弃银行稳定的工作,移民到明尼苏达州。为千就是十二岁到了美国做小留学生。为千非常聪颖独立,各方面都是优秀的模范生,高中毕业进入MIT。如果他的父亲健在,看到儿子如此优秀,定会感到高兴。开明的父亲看到为千在跟随主的过程中,做出如此重大人生转折,也一定会十分赞同的。(四)

人生在世,最大的成就不是累积功名与财富,而是谦卑地分享自己拥有的才华与爱心。

我今年已八十岁,我一生的一半时间在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度过,另一半的时间在美国读书与教书。直到今天,我还每个月在《远见》杂志及媒体上写文章,我要传播的理念是鼓舞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

为千与佩蓉令人感动的自述,充满了基督情怀,不仅是基督徒,其实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为千与佩蓉的家庭安息年重新得力之旅,已经画下了句号。此刻,他们在西雅图已经安定下来,开始新的航程。我相信他们的生命会散发出更多的爱与光芒。高希均《远见》杂志及天下文化事业创办人推荐序三在时间中建造圣殿

安息是勤劳者的渴望,是属天的赏赐,也是人们需要学会的课题。当我的朋友为千和佩蓉决定为用爱和热情经营十年的北京生活敲下休止符,勇敢地进入安息时,我为他们感恩,也为所有支持他们、愿意效法他们的人感恩。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犹太神学家、哲学家亚伯拉罕·黑塞(Abraham Joshua Heschel)就预言:“遵守安息日为超越文明的艺术(The Art of Surpassing Civilization)。”指出现代文明过于强调人为和功绩,结果耗损人类资源达到了极点。黑塞热情地呼吁人践行圣经中关于遵守安息日的诫命。人如何在物质世界和社会各样束缚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呢?如何在世俗的世界进程中与神圣相遇,积极迎接创造主的圣灵内住呢?黑塞说:“如果说劳作是一种功能,那安息就是一门艺术,即在时间中建造圣殿,穿越永恒的门窗。”

为千和佩蓉夫妇作为跨国公司的高管进入中国,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他们有骄人的成绩,也经历了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压力和苦痛。作为基督徒,他们给周围的人带来了爱的服侍和生命的医治,同时也经历了挫折、伤害和心灵的枯竭。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甚至我们在一起时都没有触及如此深的心灵空间。

是该从“疯狂的跑步机上跳下来的时候了”,我不是指为千和佩蓉,而是指还在北京的我们。

我为他们祷告,他们在书中宣告:“我们希望再次从休止中抽身而出,重新振奋,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我们人生的下一个目的地和新篇章而全力以赴。”《圣经》应许说:“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31)金明日2015年春节于北京自序告别,是为了再出发

2003年10月,我们全家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在兴奋之余不免有些忐忑,想知道前面有什么挑战在等着我们。

如今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家中的三个男孩,老大读完了大一,老二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我和为千迎来25周年结婚纪念日;我们赞助的孩子明年也要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了。在中国这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感慨,也有许多事值得感恩。我们所经历、所学习、所收获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期待与梦想。

现在,为千和我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期。我们从事的都是自己热爱的工作,这些工作也都充满了意义,能带给我们许多喜乐和成就感。但在这个阶段,我们心里却始终有一个声音说:“停下来,完全休息!”今年对我们家而言有重大的意义,也将成为我们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2000年1月23日我曾写过一篇日记,可以诠释我在此处所说的“休息”的含义:

今天早晨在做礼拜时,主让我想起昨天在《荒漠甘泉》中读到的章节:“休止处并无音乐,但休止却可以孕育音乐。”

我们的人生也如音乐般,时时有休止符,可是我们十分愚昧,以为这些休止符是我们的末路和尽头,一生就终结于此。上帝常叫我们遭遇失败、病痛、挫折、失业,我们因此非常悲哀,以为我们人生的音乐从此不能再到达造物主耳中了。可是让我们看一看,音乐家对这些休止符会作何反应呢?他们照常击拍,在休止符之后继续演奏,一如中间不曾间断过。

上帝编写我们一生的乐章,并非毫无计划。我们只管按谱奏乐,不必因遇见休止符而惶恐。它们是不能删去的,因为一删去就会破坏音乐的精彩。如果我们仰望我们的音乐导师——上帝,知道他正在为我们击拍,而我们的本分只是按照他的指导奏乐。奏到休止符的时候,虽然音乐停止了,可是请记得:这是音乐的精彩之处。过了这一拍子,音乐就要重新奏响。

我感慨上帝对我的教导何其耐心,为了让我领悟这个道理,他又等了何其漫长的时间!

上帝还让我想起高中时代上过的音乐理论课。当时,老师花了整整两节课谈论乐曲中的休止符。她说,平庸作曲家跟杰出作曲家的区别就在于,杰出的作曲家会在作品中巧妙地穿插休止符。这些休止符不仅奠定了曲子的情感基调,还把音乐分成不同的乐章。休止符可以让乐曲具备更强的爆发力或更浓的哀愁,让音乐的意境更加深远。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一点,音乐老师给了我们一份乐谱,上面只有音符,没有任何节奏和休止符。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音符分隔成包括多个小节、完整而流畅的乐曲。其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添加休止符。做作业的时候,我只用了区区几个休止符,以致我的乐曲听起来就像电梯里的背景音乐,四平八稳,枯燥乏味。其他同学完成的曲子却因为添加的休止符不同,有的听起来明快悦耳,有的听起来哀伤婉转。这位老师还告诉我们,莫扎特曾巧妙使用休止符,将另一位作曲家所做的一首平庸曲子修改成天籁之作,赢得全场喝彩。

我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就像音乐一样,高低起伏,时有停顿。巧妙穿插休止符可以让生活的乐章在高音的部分更显高亢,在低音的部分更显深沉。否则,它就会变成电梯里的噪音,甚至变成不堪入耳的铜锣声。有时,仁慈的上帝会强行为我们的人生乐章添加休止符。如果你能懂得他的好意,知道这是为了调整乐曲行进的方向,那这些休止符就会让你人生的乐章更加美妙动听。

我还想起一位在我的帮助下学过吉他的朋友。这位朋友节奏感不强,尤其不擅长把握休止符的长度;他总爱抢拍,因为他怕停顿太久,他演奏的音乐自然是没法听了。其实我在生活中也像他一样。我常发现自己害怕花时间休整,会因懒惰而充满负罪感,害怕因此被世界或被上帝遗弃。对我而言,要好好享受安息日,或是有计划地在生活中安排休整的时间,都是艰难的课题。即使我给自己留出时间,也还是要在这段时间里和我的情绪做斗争。

现在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求,也因此开始享受休整期,不再理会是否会因为休息而与世界脱节。我祈祷的是能够从自己做起,学习给生命乐章添加恰当的休止符,并且让更多人看到休止符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表达自己,表达内心的激情、痛苦以及那些被禁锢、被压抑的情感。缺乏休止符的乐章永远不会被上帝当成杰作来欣赏。

在音乐中,休止符停顿的时间有长有短。短时间的停顿可以让旋律更加跌宕起伏,长时间的停顿则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乐章。2012年,我们全家策划了几次短期停顿,去国外短途旅行了几次;但这一次的停顿和休整则意味着我们在中国的乐章暂时告一段落。

我们已经定下来在7月底离开北京,乐章的中国部分已经告一段落。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是怎样的旋律,也不想过多猜测。但我们相信,上帝这位音乐大师所谱写的旋律必定是神来之笔,其美妙将超出我们的想象。2003年,我们离开美国的时候,洛杉矶的朋友问我们计划去中国多久,什么时候回来,我们的回答是:房子已经卖了,东西全部处理掉了,因为我们不想给上帝设定任何限制。这一次我们离开中国,也有很多人问我们会休息多久,我们的回答还是一样:房子已经卖了,东西全部处理掉了,因为我们不想给上帝设定任何限制。《圣经》也说了:“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

我们现有的计划是先休息半年。我们没有确定具体的行程,而是每天聆听上帝在我们内心所发的声音。十年前,我们即将在中国展开新生活时,上帝给了我们“3M”的主题:职场(Marketplace)、婚姻(Marriage)、音乐(Music)。十年后,在我们即将停下来休整之际,上帝又赐给我们“3E”的主题:经历上帝(Experience God)、享受休憩(Enjoy rest)、邂逅美好(Encounter beauty)。此刻我们最强烈的愿望是找回最初爱上帝的心,重新认识他,让他爱的乐章进入我们的心扉。如约翰·顿恩(John Dunn)所说:“带我到你身边,把我囚在你爱中!若非你吸引我,我就不得自由;若非你充满我,我就不得洁净。”

有位好朋友问我,我和丈夫在事业高峰期如此舍弃,岂不可惜。实际上,当年我放弃商学院,去伊斯坦布尔和伊朗难民一起度过我的青春岁月,那时别人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当年我放弃自己的事业成为全职妈妈,将我的生活完全奉献给家庭,那时别人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而我的回答始终是《圣经》上那段话:“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

我和先生都如鲍勃·班福德在《人生下半场》中所说的,已经进入人生这场球赛的中场。鲍勃·班福德在书中指出,我们在此时需要调整生活的焦点,给世界留下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我们深切希望能听见内心的渴求,由此明白上帝对我们人生下半场的指引。我们很感谢孩子,他们通过拿奖学金和打工负担了自己的大部分学费,我们作为父母也就没有那么大的经济负担。我们也没有车贷或房贷要支付,没有朝九晚五、需要随时汇报的工作。因此我们拥有巨大的自由,可以尽情去憧憬新的梦想。我们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当然,因为对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也有一点儿紧张。

我们决定接下来这段时间不再更新博客和微博,也不查看电子邮件,要给自己的心灵留出空间,彻底休息。古代的人会为了更新心灵而禁食,在这个时代我们则为了更新心灵而放弃使用电子通讯,因为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的工具,我们不应该受其辖制。只有留出一段与现代通讯“隔绝”的时期,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

当全职妈妈的时候,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察觉主的旨意,无论是换洗脏衣服、包扎孩子受伤的膝盖、给他们讲故事,还是和他们一起祷告、送他们上床睡觉。在接下来的休整期中,我也同样会在各种细节中遇见我的主。我会凝视他的眼,体会他倾注在我身上的喜悦,聆听他为我所唱的爱之歌。这不是因为我为他付出过什么,而是因为他照着我原来的样子爱我。他也激励我不断更新自己:“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2-14)

刚到中国的时候,为了鼓舞全家人的信心,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了《行在水面上》一书。在人生的下个赛季,我们希望能驶向更深的水域,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探索,满足生命更深层的需求,找到人生下半场的意义,同时也能给别人留下一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继续现在忙碌的生活,继续被别人的请求和需要淹没,就不可能如愿找到我们渴求的东西。

我们希望自己在休止符过去之后可以重新振奋,让生命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全力以赴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谱写新的篇章。我们十分珍惜与挚爱的中国朋友们共度的每一刻,你们让我们学到很多,也给了我们很多的爱,我们为此感到十分荣幸。我们也祈祷,如果上帝允许,就安排我们再度相遇;不然,我也深信我们都将掀开新的一页,并讶异新的乐章是如此美妙。佩蓉第一章别了,中国北京

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张床

在什么时间地点和那个对象

我已经遗忘,我已经遗忘

生活是肥皂香水眼影唇膏

许多的电话在响

许多的事要备忘

许多的门与抽屉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如此的慌张

我来来往往,我匆匆忙忙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忙忙忙,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盲盲盲

盲得已经没有主张

盲得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盲盲盲

忙得分不清欢喜还是忧伤

忙得没有时间痛哭整一场——李宗盛的《忙与盲》歌词1.是结束也是开始

近期,我们读了闻道乐(Wayne Cordeiro)牧师的作品《筋疲力尽的领导者》(Leading in Empty)。闻道乐是国际知名牧师,曾创办多家有数千会众的大型教会以及一所圣经学院,后来却不得不面对自己已经筋疲力尽的事实。这本书让我们更加确信,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处在慢性压力之下,还患上了同情心疲劳症,很快就会进入“筋疲力尽”的早期阶段。书中还从医学角度对“筋疲力尽”现象做了以下描述:

血清素是与安多芬类似的化学物质,是一种能让人感觉快乐的荷尔蒙。在你休息时,血清素会自动补充,以便在你工作的时候继续提供能量。但如果你持续不断地工作,血清素来不及补充,就会被消耗殆尽,你的身体就不得不分泌肾上腺素来代替血清素。

但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仅仅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就像餐厅里的紧急通道(平时不能随意出入),门一打开就会铃声大作。可惜当我们的身体进入这种“紧急通道”时,一开始却不会接到任何警告。但如果你持续使用肾上腺素,它就会摧毁你体内的系统,你体内迟早会“筋疲力尽”,但从外面却看不出来。最终,维持你身体运转的肾上腺素会攻击你的身体,将其摧毁。

生活节奏紊乱导致血清素消耗殆尽的情况会发生在各种类型的人身上,其中问题最明显的是A型性格的领导者和那些背负过重期望的人。由于缺乏血清素,他们不再积极主动,而是变得忧郁消沉,越来越优柔寡断、焦虑不安,十分渴望离开人群独处。这并不是罪恶或反常的表现。

得知自己身上的血清素已经耗光,闻道乐牧师和医生进行了一次严肃而有趣的对话。闻道乐牧师在书中是这么说的:“难道你就不能给我开几粒效果立竿见影的药片吗?”我半开玩笑地问。

我绝不会忘记医生接下来所说的话。这些话成了我接下来三年关注的焦点。“当然可以,但这样做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你需要养精蓄锐,找出问题真正的根源,然后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他接着说:“但第一步是养精蓄锐,这需要时间。”“多长时间?”“六个月到一年。”“六个月到一年?”我倒吸了一口气,“我根本做不到!六个星期可以,但六个月绝对不行。为什么要这么久?”“你身体的系统需要重新充电,只有持续提供能量,它才能一点点恢复。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好好休息,你可能会回到最初的服侍状态。”他又补充道,“但老实说,大多数人再也回不到他们之前的状态了。”(《筋疲力尽的领导者》第25-26页)

血清素耗尽,肾上腺素上瘾,这正是为千和我这几年在中国的真实写照。有趣的是,我们刚好计划了长达六个月的安息之旅,因为觉得时间短了于事无补。过去我们曾四次出国度假,每次为期一周,去的都是临近大海、空气清新又没有网络的地方。每次我们都感觉神清气爽,可是一回到北京,我们立刻就被疲惫和恐惧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我们以为这是灰蒙蒙的天空和污染造成的,现在才明白这是长期压力导致的低度抑郁症。血清素原本有制造快乐、抵抗抑郁的作用,但却被我们耗尽了。书上是这么说的:

一旦肾上腺素分泌得越来越频繁,你的身体也会逐渐习惯依赖这种强大的化学物质来应付工作的最后期限、准备报告、满足他人或你自己的期望。对肾上腺素上瘾无异于杀死快乐的情绪。这个过程进展得很缓慢,也不易被察觉。如果你对这一过程毫无所知,就会在重压过后突然感到“筋疲力尽”,同时有强烈的抑郁倾向。(《筋疲力尽的领导者》第51页)

我们并未患上临床意义的抑郁症,但忧郁的阴云一直笼罩着我们。因为在中国,我们总是有许多紧急事务和严峻的危机要处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肾上腺素上瘾,失去了喜乐,即将进入“筋疲力尽”的早期阶段。佩蓉2.忙:高压状态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2014年1月,谷歌前高管雨果·巴拉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之所以辞去在硅谷的工作,转投中国小米公司总裁雷军的麾下,是基于一连串令人激动的数据,比如,过去八年里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三倍,中国至少有122位亿万富翁,股市上涌现大量完成IPO的企业,互联网销售达到海量规模,等等。

可想而知,这样的发展必定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已经迎来规模空前的竞争浪潮,而且未来几年里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减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中国未来二十年里将有三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这势必导致对有限资源更加激烈的争夺。你只要稍不留神,马上就有人抢占公交车上剩下的最后一个本该属于你的座位,或者喝掉你的最后一杯凉水。

在残酷的竞争浪潮中,我们以成功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马化腾、雷军、马云等名字家喻户晓,而对成功的向往也使“工作狂”的模式受到推崇。人们普遍认为,“比别人更努力地工作”才是志向远大、富有进取心的表现,是通往成功与财富之路。可是当成功人士接受采访、被问及家庭生活时,我们又很有可能看到他们落泪,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歉疚——他们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才取得今日的成功。

可见当前的发展趋势虽然令人激动,但也有其病态、危险的一面。在那些闪光的数据背后,整个社会都付上了惨重的代价,包括离婚率飙升、忧郁症患者和自杀人数日益增多、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日益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令人无法忍受的高压之下。如果你在《中国日报》的英文网站输入“白领”“压力”等关键词,网站上会弹出整整三页的搜索结果,内容包括:上海94%的白领面临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自杀热线电话响不停,等等,全都跟经济发展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关。

回顾往年的数据,不难发现因压力患病的人群的比例每年都在递增。来自哈佛医学院和梅奥医学研究中心的大量研究表明,压力导致了90%的疾病。梅奥医学中心指出,压力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肥胖和糖尿病,等等。近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压力与癌症有关。在各种形式的压力中,慢性而长期的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指出,冠心病的高发病率与工作紧张密切相关;持续的压力会让人“小题大做”,引发头痛等毛病,消耗一个人的健康;长期处在压力之下的人一旦患病,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以致疾病难以痊愈。

尽管许多人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为之付上了高昂的代价;尽管不断飙升的房价让人对自己努力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感到绝望;但还是很少有人停下来追问自己到底在追逐什么。大多数人往往都是随波逐流,唯恐落在人后。

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教会、寺庙以及各种敬拜场所,希望能治愈他们饥渴的灵魂。但目前这些地方还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帮助。令我们感慨的是,我们来中国就是希望能帮助这些人,可是我们自己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压力的困境。

我们在教会是平信徒领袖,这意味着我们要接受其他信徒的咨询,负担教会的许多领导职责,参与教会的重大决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像城市里的其他夫妻一样,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要养家糊口、照顾孩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确实能很好地平衡各方面的事物。当时佩蓉还没开始为主流媒体写作。除了偶尔受邀讲授商务礼仪方面的课,她主要的职责还是家庭主妇。她是全家的后勤部长,让我可以专注于工作和教会的服侍,没有后顾之忧。这时我们实行的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后来佩蓉外出工作的次数逐渐增多,尤其有时要在周末出差举办大型讲座,或者去推广她的新书,这时我开始在周末接手佩蓉原先的任务,帮忙照顾家里。用甘陵敦博士在《领袖的养成》一书中所用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交替性事工模式”:夫妻俩都要承担外部的工作和教会的事工,因此将时间错开,轮流照顾家庭。但后来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为了互相配合,我们的日程表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俩承受着来自工作、教会、孩子和社区服务等各方面的压力。我们每天都疲于应付来自各方面的需求,生活越来越被动。罗兰·克劳彻牧师在“事工中的压力与筋疲力尽现象”这一研究中,描述了那些困扰牧师家庭的压力,我们当时也经历着这些压力。这些压力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缺乏明晰的界限

我们的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无数的人带着他们各式各样的问题来到教会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无法从社会的其他渠道得到帮助。而且大多数人都是等到危机爆发以后才想起要找人咨询,这时摆在咨询师面前的就是一个烂摊子。而我们既无法规定接受咨询的时间,也无法提前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筛选过滤,只能硬着头皮应对不断涌现的问题。教会的工作狂风气

在中国大多数教会里,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经常听到牧师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基督徒的数量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在侍奉中为主燃尽自己,帮助那些迷失的灵魂。因此,那些牺牲个人生活、辛勤工作以致积劳成疾的人往往被美化成自我牺牲的英雄,因为他们将别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先。而那些试图保护自己的界限、对某些事情说“不”的人,则可能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对我们而言,我们来中国本来就是为了服务他人,如果我们对许多迷惘沮丧的人说“不”,自己也会觉得非常歉疚。而且许多人确实遇到了困难,比如那些濒临离婚边缘或正在忍受家庭暴力的人,如果他们向我们求助,我们又如何忍心拒绝呢?时间管理问题

别人往往认为佩蓉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她不用上班,这导致她不时受到“打扰”。我们试图留出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和家人相处,但教会服侍往往正安排在这些时段,包括各项预算会议、小组带领人培训、祷告会以及音乐排练,等等,因此我们在这段时间里常常被预约。我们越来越难以平衡“正常”的家庭生活与教会服侍之间的关系。多重角色

我们两人都身兼多重角色,包括老板、员工、作者、讲员、父母、儿女、爱人、仆人、领导者、志愿者。在不同的角色中,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也不一样。有时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做出决策,为其他人指明努力的方向;作为仆人,我们又必须服务那些我们带领的人。不同的角色之间往往会起冲突,要扮演好所有的角色谈何容易。捉襟见肘

佩蓉原先的职责是协调家庭日程表和全家的各项工作,现在却因为身兼数职,不时要外出工作,有时无法顾及自己原本的职责,反而需要我来代劳。背负他人的重担

我们除了为那些遇到问题的人提供咨询,往往还会在事后不时想起他们,为他们祷告,和他们交朋友,在家里接待他们。他们的负担往往也成了我们的负担。这让我们越来越难将家庭生活与服侍分隔开来。被视作完美人物

尽管我们试图向他人坦陈自己的弱点,但还是不断被当成学习的楷模。我们越是强调自己只不过也是一个罪人,就越被视为“谦卑”,越受人尊敬。身边会指出我们缺点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多的需要挤占了我们与导师会面的时间。这导致我们难以认清自己。个性问题

我们的完美主义倾向和A型性格(好强、容易急躁),导致我们总是试图控制局面,将自己置于压力之下。

商人永远在马不停蹄地与别人竞争。“稍一打盹,错失良机”,这已成为每位企业家的生存信条。如果你不抓住机会,你身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争抢你的资源,而且不惜任何代价。这是一场通向死亡的竞赛。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并不是因为缺乏上进心才说这样的话。相反,我热爱我的工作,也享受与其他人一起工作的过程。我精力充沛,正处于事业的巅峰,经常出现在大型新闻发布会和电视荧幕上。但我的内心深处却敲响了警钟。我明白,我身边很多人遇到的问题不是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而是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要做的事情太多,根本停不下脚步(也许有孩子的人会好一点,至少他们会考虑要陪伴家人度假)。我绝不希望有一天家人接到从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我已经“倒在”工作岗位上。是时候从疯狂跑步机上跳下来了。为千佩蓉的自白:

自从参加教会的志愿活动以来,许多事情开始挤占我的时间,因为总是有绝望的人祈求帮助,总是有需要动手术的孩子,总是有濒临瓦解的婚姻,总是有人需要找我咨询。一旦我花大量时间接听求助电话,或是在微博上接受他人咨询,我性格中的完美主义和工作狂倾向就开始占据上风。我不由自主地想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以致疏于照顾自己和家人,甚至晚上会因为挂心那些我辅导过的人而难以入眠。幸好家里的每个人都能体谅我,乐意帮助我度过这个阶段。我也很想保护自己的界限,很想说“不”,很想好好睡上一觉,但这一切却变得越来越难。

正如闻道乐牧师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血清素已经耗尽,目前越来越依赖肾上腺素应对高压的生活。我们正急速朝“筋疲力尽”的方向走去。3.茫:筋疲力尽“筋疲力尽”(burnout)在心理学上被用来形容长期处于精力耗尽的状态,以致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筋疲力尽”和“压力过大”的主要区别如下:

以下清单来自各方面资料的汇总,也加入了我们自己的经验。工作造成的筋疲力尽

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中,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工作上的挫败势必给人造成压力,这种挫败和压力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觉得完全驾驭不了自己的工作,或几乎不能驾驭。

认为“我别无选择”,“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老板会炒我鱿鱼”。

你做得很好,却得不到认可或嘉奖。

选择了错误的行业或职位,或所在的岗位设计不合理。

对工作的期望不明确,或期望过高。

长期从事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如“富士康症”)。

在混乱或高压的环境下工作。

无法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或人生价值。

与同事,尤其与老板之间的关系不良。生活造成的筋疲力尽

除了工作上的挫败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造成这种压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饮食不健康、睡眠不足或缺乏锻炼。

工作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或参加社交活动,无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

背负他人过高的期待,被迫承担太多责任,却无法得到足够的帮助。

缺乏亲密的关系,无法通过亲密关系取得支持。

入不敷出或经济压力过大,比如要拼命工作才能还房贷、车贷。

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夫妻两地分居,夫妻关系紧张,离婚。个性造成的筋疲力尽

除了外部因素,还有内在因素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尤其是一个人的个性。这种个性可能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则与所受的教养有关。

有完美主义倾向,觉得怎么做都不够“完美”。

对自己和世界持悲观的态度。

容易担忧、嫉妒或对现实不满。

容易与他人起冲突。

控制欲太强,凡事亲力亲为,不愿把事情委托给别人。

有极大的进取心,属于A型人格。

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缺乏人生目标造成的筋疲力尽

在职场中的“筋疲力尽”现象可分为热情、停滞、受挫、冷漠四个阶段。尽管它的临床定义适用于职场,但在我们看来,“筋疲力尽”现象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仅仅局限于职场。

为了写作本书,2014年3月6日,我在微博上请网友分享自己对大都市中“忙、茫、盲”现象的观察、体验和经历。网友的回复包括:

从早忙到晚。

忘了为什么出发。

越来越难以快乐。

不知道目标。

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很茫然,担心以后的日子杂乱无章。

干着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工作。

迷茫,故意忙得没有时间关注心灵,盲目地从众,茫然地生活,都是为了麻痹自我、回避痛苦、逃避内心的声音。

有时上级的要求和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不同,更是疲累。

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生命,难道人生就是为了拿工资、吃饭穿衣、生育子女,期待儿女长大后过同样的生活,最后再走向死亡吗?

微博上还有许多网友私信,表示他们正面临更换工作、升职、婚姻不幸福等问题,请求我们给他们建议。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缺乏人生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正因如此,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无法做出有意义的选择。他们罗列的问题和感受跟“筋疲力尽”的症状非常相似。而网上回应我们的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小部分人,谁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实际上已经筋疲力尽,自己却浑然不知呢?服侍带来的筋疲力尽

缺乏目标、感到茫然只是筋疲力尽现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筋疲力尽现象同样会出现在那些人生有目标、有方向的人身上。在北美,教会服侍人员陷入筋疲力尽状态的几率很高。以下是一组相关的数据:

70%的人没有亲密的朋友。

75%的人表示压力过重,感觉苦恼、焦虑、迷茫、愤怒、忧郁、恐惧、疏远。

80%的牧师表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配偶相处。

80%的人认为事工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90%的人认为自己不足以胜任他要做的事工,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准备很差劲。

9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

94%的人认为自己必须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并因此承受压力。

每个月至少有1500名牧师因为筋疲力尽、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或因为道德问题离开岗位。

至于中国的情况如何,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猜测在中国,尤其在城市里,这些比例只会更高。此外,在中国由于牧师人手不足,许多责任都落到平信徒领袖身上。这些领袖平时有自己的工作,还要分担牧师的部分职责,因而也很容易落入上述各种危机之中。其他压力

此外一些不由我们控制的因素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如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遭遇重大变故,如失去亲人、受伤、生病;疲于应对“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如重大节日、客人来访,等等。我们的切身体验

2011年6月,我们的大儿子凯文高中毕业,我们曾考虑趁这个机会离开北京,去别处生活。但当时老二凯恩正处在高中最关键的时期,于是我们决定再等两年,并试图调整工作强度,看情况是否会好转。现在看来,我们当时就已进入疲劳状态了。2011年年底,我们开始表现出许多“筋疲力尽”的症状,尤其是抑郁的倾向。这些症状包括:无助感

尽管我们有强烈的愿望要维护自己的界限,也很想拒绝一些请求,但各种紧急状况还是不断挤占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毕竟我们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服务他人,对别人的请求觉得不耐烦会让我们产生负罪感。渐渐地,我们不再指望身上的负担有一天会稍微减轻一些,因为那些请求的邮件和电话就像无底洞一样试图将我们吞噬。每个周日聚会结束以后,孩子们不得不等我们很长时间,因为总是有弟兄姊妹需要交流、沟通一些问题。随后我们只能匆匆忙忙地随便吃一点东西,然后赶回家招待客人,他们通常会在我们家待到晚饭以后,因为总是有人留下来请求我们为他们祷告、提供建议。慢慢地,孩子们对这些事开始感到反感。我们知道,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离开。难以做决定

过去,我们总是提前做好假期的计划,许多重大决定也只需全家人简单讨论即可敲定。这两年我们在许多事情上却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亲人总是不停询问我们的假期计划,而我们往往要到最后一分钟才能做出决定,代价就是要支付昂贵的机票和酒店费用,因为没有提前预订。此外我们还会被一些无足轻重的决定所困扰,比如在餐厅点什么菜,在难得空闲的晚上去看什么电影。对于工作以外的繁杂事务,如参加会议、辅导别人、帮助在困境中的人,我们同样要等到最后一分钟才能确定事情的优先次序。脾气暴躁

为千和我变得很容易生气。之前我们以为这是受环境的影响,现在看来,是因为我们太忙碌,把血清素耗尽了。失眠、疲惫

年轻的时候我们一沾枕头就能睡着,现在却因为熬夜工作、经常出差要倒时差,我们在夜里往往难以入眠。我们也经常感到疲惫。有一次我感冒了,竟然过了好几个月才康复。难以放松

过去在敬拜中弹吉他或钢琴可以让我们全家恢复活力,现在我们仍然在教会中带领敬拜,但这个过程却成了例行公事。我们也会通过运动来放松,但强度必须越来越大才能起效果。感情隔离

为千和我都感觉很糟糕,却没有办法振作起来,抚慰彼此的心灵,因为我们的心灵都处在虚空的状态。在认识到我们“筋疲力尽”的症状以前,我们只能各自在孤独与负罪感中苦苦挣扎。健康受损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的身体就会崩溃。为千经常头痛,总是喊累,无精打采;我则咳嗽不断,还感染上呼吸系统的疾病。我们没有时间好好吃饭,总是在忙碌中随便吃点快餐或用垃圾食品填饱肚子。由于空气质量下降,我们减少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于是体重增加了。这又导致我们体力下降,在忙碌中不得不经常依靠肾上腺素供应能量。

尽管我们还没出现书中所说的经常掉泪、难以集中精力、在配偶面前失去吸引力、饮食紊乱等症状,但我们知道,如果再不好好休息,我们迟早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面对巨大的压力,我们亟需对生活做出调整。我们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公司、教会、社区和家庭,其中除了家庭生活以外,其他事务都可以舍弃或暂时放下。于是我们考虑搬去另一个城市,在那里工作并低调地生活几年,好好休养,直到凯恩毕业。佩蓉4.莽:同情心疲劳症《今日心理学》这样定义“同情心疲劳症”:

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照看危重病人的紧急救援人员等医务工作者,均有可能患上“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raumatic.tress.isorder),这是他们对病人苦痛的间接反应。这种病症也被称为“同情心疲劳症”“替代性创伤”或“继发的创伤性压力”。这一病症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对他人或自我感到疏离、愤怒、焦虑、睡眠出现障碍、做噩梦、感到无助等,但它却往往被助人者忽视。

患有精疲力竭症的医生会减少对病患的感情投入,通过置身事外来避免身心继续透支。患有同情心疲劳症的医生则会继续在病人身上投入感情,很难在同情心和客观事实之间保持平衡。如果同时罹患同情心疲劳症和精疲力竭症,则意味着体力、情感和心灵都被过度消耗,情绪上也受到极大伤害。

那些患过同情心疲劳症的人描绘道,他们好像在一个旋涡中被慢慢地往下拉,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阻止这股力量;他们只好继续做医学院教导他们的事情,更加卖力地为病人付出全部身心,直至自己最终倒下。

精疲力竭症和同情心疲劳症有时非常相似,它们共同的表现是情感被耗尽、个人成就感低、对工作失去兴趣、精神衰竭、与他人互动减少、人格解体(对自己感到疏远)、体力透支。

我们敬仰的特蕾莎修女深知同情心疲劳症带来的危害。她在写给上级的报告中指出,每四五年应当强制她手下的修女外出度假一年,这样才能治愈救护工作带给她们的创伤。佩蓉与同情心疲劳症

2010年秋天,一位邻居敲开了我家的门,跟我们谈起小区面临的难题。我们小区大门附近是售楼处,开发商原本承诺,一旦所有楼盘售罄,售楼处就归业主所有。按照计划,这里将被改建成网球场。这也是我们决定在这里买房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一家都热衷于打网球。不久,小区总共三期的楼盘都卖出去了,售楼处变得空空如也;紧接着,售楼处的大块玻璃被贴上了黑色的薄膜,有保安牵着大狗搬了进去,只要有人稍稍走近,大狗狂吠的声音就会把人吓跑。原来,开发商背着我们和某公司交易,让他们搬进来使用这里。这家公司在售楼处隔壁开了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又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家绅士俱乐部。显然售楼处现在归这家公司所有,原本属于小区业主的产业被侵吞了。咖啡店的老板也是小区里的业主,还是当时的业主委员会委员,他声称要在原售楼处开一家全城最高档的美容院。我们之所以选择小区,是因为这个小区大部分是中国居民,我们希望能尽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却没想到小区里出了这样的事——业主委员会并不代表业主的利益,只为成员谋取私利。

我们这位邻居是业主委员会的外国委员,她知道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都习惯“各人自扫门前雪”,以致非法建筑遍地开花,因此她非常担忧小区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她知道佩蓉在小区里非常活跃,常常帮助新住户适应环境,协助外国业主和小区管理方沟通,还劝外国业主善待服务不周的保安人员和清洁工人。所以,这位邻居极力劝我们,想让我们夫妻俩参加即将到来的业主委员会选举。我们也认识到,当务之急是要选出能为大多数业主利益说话的业主委员会委员,并通过法律程序而非关系法则为业主争取利益,即组织一次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业主参与的集体诉讼,收回被非法侵占的产业。毕竟我们中间谁都不愿意绅士俱乐部在家门口开分店。

这一请求让我们左右为难。我们不愿参与政治性活动,更倾向于以个人身份和社区里的人打交道,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没想过要什么回报。我们从没想过要参加业主委员会选举,再说我们也很难挤出时间来处理这些事务。可是我们怎能对小区此刻面临的困境漠不关心呢?我们安居在此地,享受这里的便利,岂不也应该为之有所付出?如果是耶稣,他会怎么做?身为基督徒,为社区贡献一分力量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考虑到我的工作和教会服侍本来就繁重,最终我们决定让佩蓉挤出时间参加每月一次的业主委员会。佩蓉还参加了选举,她和其他参选的外国业主一起当选为业主委员会委员,而之前的中国委员都落选了,其中只有一个人受邀留在委员会,帮助外国委员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新当选的业主委员会开始启动法律程序。虽然我们很忙碌,但有机会为大家服务,尤其看到小区里的外国业主和中国业主成了朋友,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在小区里散步时可以停下来与熟悉的邻居交谈,实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可是在法律不被尊重、关系法则盛行的大环境下,借助法律手段保障业主权益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我们组织了集体诉讼,赢得了胜利,结果却是霸占土地的那家公司拆除了原来的售楼处,开始在上面盖新房子。我们组织业主每天打电话给城管和北京市长热线,结果却无人理睬。城管来是来了,却在建筑工地上和经理称兄道弟、抽烟闲聊,然后扬长而去,工程则完全不受阻碍地继续进行。

就在大家最沮丧的时候,那位受邀留在业主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与政府关系的中国业主开始攻击物业管理公司,并且在中国委员和外国委员之间制造分裂。这是业主委员会最黑暗的时期,村委和区政府都收到了匿名信,谴责业主委员会委员渎职、将款项挪作他用,且有反政府行为。我们经历了两个月的“批斗”,针对匿名信中毫无根据、肮脏卑鄙的攻击,我们不得不在一大帮愤怒的业主面前为自己辩护。此外,业主委员会委员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骚扰,我们几乎无法正常工作、生活。2012年2月,外国委员集体请辞,这时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失眠等各种健康问题,有的人甚至时常从噩梦中惊醒。我们这批人都是名校毕业生和跨国公司高管,竟被小区的事情折磨到这种地步。

我们一离开业主委员会,那些攻击我们的人就迅速组织了一场紧急选举,每个参选者都以95%以上的得票率当选。与此同时,原物业公司的人员也被遣散了:大部分保安还没领到薪水就走了,经理则被拘留,罪名是侵吞公款,尽管我们任期内的几轮独立的财务审核都没发现他有任何问题。我们之前那一届业主委员会委员名下的物业公司受到“再三邀请”,接管了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收拾前任业主委员会因“无能与贪婪”留下的烂摊子。而新任业主委员会的部分成员都曾被我们当作朋友,或者接受过我们的帮助。这件事在精神上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伤害。在我们写作此书期间,上一届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我们一家,都相继卖掉小区里的房产离开了。

我们心灵的逐渐麻木无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初来中国的时候,我们满腔热忱,希望尽可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但这件事让我们深受打击。这些人虽然外表彬彬有礼,穿名牌服饰,开昂贵的外国赛车,住在带私人游泳池和欧式花园的大别墅里,却随时有可能变成最疯狂的野兽。

我们的导师告诉我们要学会为敌人祝福。我们在祷告中也为每一个冒犯过我们的人祝福,但佩蓉始终过不了这个坎。她的理性告诉她要原谅这些人,依旧爱他们,但她在情感上却很难做到。她再也不愿意在小区里散步,因为每走一步都会唤醒痛苦的记忆,揭开旧伤疤。于是她试图回避这个环境,开始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小区以外的事务上。

佩蓉为了小区业主的利益挺身而出,为帮助别人倾注了许多心血,到头来却让自己深受伤害,成了“同情心疲劳症”的受害者,而我作为陪伴、照看她的人,也成了第二受害者。同时,经历过这些之后,我们开始更多关注人性丑恶的那一面,以致内心逐渐失去了对人的爱与信任,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很有可能逐渐变成我们讨厌的那种人。《圣经》里说道:“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为了修复受伤的心灵,我们决定离开北京,离开中国。为千5.盲:自我欺骗

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那段时间,我受到对手猛烈的攻击,在受伤的背后,我则开始从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中寻求安慰。我头脑中不断回放过去那些能说明我很善良、诚实、正直的经历,拿它们跟对手的所作所为对比,以此凸显对方的卑劣,让自己获得报复的快感。事实上,早在多年前我就决定要舍弃这些优越感,单单依靠上帝的恩典;如今我又把它们翻出来,当作荣誉的勋章披挂在身上。加上我们所到之处都有粉丝和读者追捧,这也蒙蔽了我的眼睛,以致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罪。《圣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因此我们没有资格论断他人,如耶稣对门徒所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

我们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不是倚靠祷告和圣灵的权柄,而是依赖过去十年里在美国积累的经验。我们缺乏来自上帝源源不断的力量,有的只是自己的努力和冲动。但我们却欺骗自己,以为自己受苦受累都是为了上帝,以为我们在别人开开心心的时候埋头苦干,这是为了上帝牺牲自己。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心灵的井已经干涸。我们的情感被耗尽,失去了真诚关爱他人的能力,我们所爱的人也因此受到伤害。

我怀念原来那个真实的自己,怀念当时真实的喜乐,怀念有耶稣同在、爱他并且被他所爱的时刻。比起其他的一切,我们最渴望的是回到“起初的爱”。2013年2月下旬,在我们决定离开中国之前,我在日记中写道:

今晚我与为千一同禁食祷告。在我们敬拜的时候,我在异象中看到了一片圆形的田地,里面长满了枯黄的荆棘,它们正向田地中间空荡荡的地带蔓延。上帝说,那就是我当时心灵真实的写照。接着我看到田地中间积了一滩脓液和血水,这滩水慢慢流向南方。我开始意识到这是因为我在荆棘中跋涉,双脚已经伤痕累累、失去知觉,而有人正以手掬水,为我洗掉上面的脓血。他的动作如此轻柔,为的是让我不受痛苦;他还轻轻拔出我脚上的荆棘,一次一根。我开始痛哭,因为他是如此温柔慈爱!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双脚虽然已经失去知觉,但如果再有荆棘刺入,我还是会痛苦难忍,并因此感到愤怒……

这时凯安过来叫我们给他帮忙,为千过去帮他,让我继续祷告。我看到耶稣拿来一条洁净柔软的白毛巾,开始小心翼翼地替我包扎。我走下楼去告诉为千我所看到的,他让我回房间继续祷告,因为他认为这个异象还没结束。

我上楼继续祷告,一幅图画在我头脑中展开:我看到脚上裹了白毛巾,被耶稣搀扶着离开了荆棘丛生的田野,来到一片青草地上,那里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前面就是一栋带钟楼和尖塔的教堂。他把我放在溪水旁,让我好好休息。我把所看到的画面告诉为千,他坚持说异象还没结束,让我继续祷告。

接下来我又看到耶稣走进水中。我过去跟着他,他扶着我,让我把双脚踩到水面上。奇怪的是我并没有下沉,而是开始赤着双脚踏水而行。这个过程既有趣,又令人激动。耶稣走在我前面,我们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随后我又看到我们一家人手拉着手,在教堂外面的草坪上跳舞。异象就此结束了。

我们明白,当务之急是要暂停旋风般的生活,休息、恢复、反思、更新自我。

离开中国后不久,我们读到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文章《为啥是我得癌症》。文中所提到的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我们自己也在经历。虽然我们知道应该休息,但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力壮,或者有足够的免疫力。上帝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安息在他里面,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圣经》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我敢肯定,很多人在热心服侍主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因为牧师和同工都习惯过度工作,以致身体健康和家庭关系受损。许多教会甚至大肆推崇过度工作、不守安息,似乎只要以上帝的名义工作,即使违反诫命也是神圣的。

已经到了该做出决定的时刻了,我们要离开中国。佩蓉6.无父时代咒诅之症状

我们在北京时,教会的牧师曾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没爹的时代。”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中,父亲是家庭的供应者,其形象往往是严厉而疏远的。近代的战争、动乱、饥荒等情况瓦解了家庭的基本结构,通常导致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席。如今,尽管许多女性都进入职场,年轻的父亲们也被要求在家里多帮忙,但女性仍被认为是育儿的主力,其中一个证据就是,母亲才是大部分育儿书籍的主要购买者。由于父亲在家庭中缺席,或者由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父亲,导致许多人在情感上、灵性上成了孤儿。

这种“孤儿心态”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许多人一生都在取悦他人,为了获得成就而不停忙碌,不敢停下脚步,就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教会里:许多人拼命努力忙于服侍,无法享受安息。

以下表格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孤儿心态”与“儿子心态”的差异:

如果你审视内心并观察周围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自己和很多人都陷在“孤儿心态”之中。这些表现包括:在工作、学习、服侍甚至家庭生活中以业绩为导向,坚持完美主义,惧怕失败,对赢得他人认同上瘾,无休止地奋斗。这都是因为我们从小不曾在天父的爱和接纳中长大,总认为必须依靠自己去获得各种资源。这种心态也会衍生出律法主义。

卢云在其著作《浪子回头》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浪子形象:一个外出流浪,独闯前程,另一个安分在家,内心却早已出走;一个在外挥霍无度,另一个终日忙于家里的工作,要求自己恪尽各种职责。他们俩的心都远离了父亲,而父亲是恩典的化身。我们是否想过一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挣脱身上的束缚、责任或期待?还是一面做乖小孩,把一切事情都打理得完美无缺,内心却对加诸自己的责任充满怨恨?这两个儿子,一个沦为罪的奴隶,另一个则被律法捆绑,他们都没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