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金中医儿科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2:40:49

点击下载

作者:贾六金 薛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贾六金中医儿科经验集

贾六金中医儿科经验集试读:

前言

贾六金老师从医50多年,擅长中医儿科及内科疑难杂症,对小儿咳喘等肺系病症及脾胃病症造诣尤深,擅治小儿诸疑难病症,临床每有效验。吾等有幸从师学习,颇得恩师悉心教诲,受益良多,真切体会到老师治学之严谨,治病之独到。老师临床数十载,救人无数,育人无数,值老师喜获首届“全国名中医”之誉,及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35次学术会议于山西太原召开之际,将老师学术思想及部分临证经验总结成册,作为献礼。

贾老治学严谨,勤勉苦读,尤推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和《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同时对孙思邈、钱乙、万密斋、叶天士、吴鞠通等诸家著作和学术成就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常说这些书是前人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一定要常学不懈。他教导弟子,不但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学习中既要掌握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又要掌握具体的治疗手段,切不可为病寻药式的学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敲碎打,否则,只能是弃本丢源。

贾老在不断学习经典著作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指导临床,但更注重的是在实践中的学习、总结、思考与探索。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贾老常说,学中医悟性很重要,但悟性说白了就是用心思考,就是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理论知识的积淀固然重要,但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不可取代的、重要的学习过程,因为临床实践更具体更鲜活,更有创造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要融会贯通,指导临床,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转化为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和疗效不断提高的能力。因此要师古而不泥古,将学而思、思而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此先要学,深入钻研,精思致悟,方能得其精髓,有所造诣。其次要思,不但要思考,还要学会思变。如贾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以往对其分型治法较多,如风温发热用银翘散之类,春温发热用黄芩汤之类,暑温发热用白虎汤、新加香薷饮之类,伤寒发病麻黄汤、桂枝汤、败毒散等等,但因小儿多不能表达病情,家长也叙述不清,给临床辨证用药带来了困难。贾老在总结和继承众多医家经验的基础上,从小儿生理病理入手,总结多年临床心得,驾繁就简,独运匠心,在经方的基础上创制了“银柴退热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屡用屡效。

中西医结合是贾老临床治病特点,他对中西医两套医学模式都非常熟悉。贾老强调,作为中医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中医,应用中医,要在临床中发扬中医特色,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要让现代医学科技知识更好地为发掘中医中药的宝库服务。在临床上,有些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用西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贾老对这些病做到准确地把握与区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求实效,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贾老临床,尽可能用中医药治疗,但也不排斥西药,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补给相应的铁剂、维生素D;而支气管肺炎一类的疾病,贾老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尽快缓解病情,彻底清除病灶。

贾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集先贤之精华,结合临证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组合思维的创新突出体现在贾老辨证施治中对于证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组合。在临床工作中,贾老反复强调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重要性,重视小儿的望诊,强调以五脏证治为核心,突出从肺、脾论治,善用清法、和法,遣方用药多方合用,善补泻、升降、寒温并用。在治疗上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入手,注重分清标本缓急,重视护脾保肺,同时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审慎,仔细斟酌剂量,恰到好处。

贾老辨证选方独到,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药物组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临床广为应用,效如桴鼓。其临证善多方合用,多法并举,贾老指出:复方、多法合用优于单方、单法治疗,复方多法治疗涵盖面广,使主症、兼症都能得到充分的治疗,同时可汇总主方的优点,有利于集中优势打“歼灭战”,且多方合用,能将相类似的方子合成一方使用,有利于方剂的创新与发展,如临床贾老常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饮)合用,肾气丸、右归丸合用、华盖散、杏苏散合用。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贾六金老师传略,介绍贾老从医及学术成长之路;第二部分为老师学术思想总结;第三部分为医论医话;第四部分为儿科疾病诊疗经验;第五部分为贾老常用对方精粹。我等蒙恩师教诲,获益良多,忝列门墙,感念栽培之恩,在贾老经验整理过程中未敢有丝毫懈怠,虽尽量精选,反复推敲,但仍属管中窥豹,难赅老师诊病用方之精髓,但以点滴之墨,供临床同道参研。贾老众弟子2018年8月18日第一章 贾六金传略一、六十年从医路

贾六金,1941年出生,山西省昔阳县胡封村人。于1956年跟从同宗叔父,昔阳县名老中医贾如琏先生开始学习中医,1958年考入山西省中医学校,1961年9月毕业于山西省中医学校及山西中国医学研究所,留所工作。师从山西四大名医之首李翰卿先生和三晋儿科名医张光煜先生,得李老应用经方和张老治疗儿科疾病的经验,深受二老治学精神和医德医风的熏陶。1966年,响应党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赴山西省绛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业务副院长、院长,绛县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等职。1974年(时年33岁)被推选为名中医出席运城地区名老中医表彰会。在绛县工作期间,1974—1975年进入山西医学院医学系学习。1988年奉调筹建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先后任儿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院长助理等职。被业界和公众誉为“精儿科、通全科、接地气、有大爱”的贴心医生。1996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60年研习中医,由懵懂入门,经勤勉苦学,受大师亲传,成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五、六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山西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究项目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届名医、山西省贾氏儿科学术流派创始人、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016年山西省卫计委授予“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称号,2017年喜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二、潜心儿科

贾老勤于临证,善于总结。观当今儿科多发病种,大致有三多,即所谓“急症多、杂症多、伴发病证多”,其中,就急症而言,突出表现为“起病急、传变急、家长急”三急,经多年临证,总结儿科急症正邪相争之势一日三易,治病之要重在圆机活法,切不可拘泥僵化,提出“慎输液、重祛邪、防传变”的理念,创立“紧对病因、紧扣病机、紧抓主症、紧追余邪”的四紧治法。如对化脓性扁桃体炎,纯用中药多可热退、脓消、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屡试屡验,在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年会宣讲之后,引得广泛关注,纷纷求问研讨。此理此法,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性肠炎、中耳炎、结膜炎、咽喉炎、急性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以及手足口病等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的诊疗中,每获良效,部分经验收载于《医苑英华》(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山西省著名中医临床经验选粹》(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就杂症而言,当今儿童营养过剩多、体质偏颇多、滥用滋补多,特别是学龄儿童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久坐少动,构成了当代儿科新的病因与发病趋势,诊疗之法,应当“轻言虚、慎用补、少滋腻、擅疏调”。如抽动障碍,学龄前与学龄期多见,证多属“肝旺生风”,首发时段治以“平肝、柔肝、清肝”见效颇快,重在随访随诊,不可浅尝辄止,且疏解引导家长尤为重要。曾在《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2010年,人民军医出版社)中立题专论。贾老力倡儿科临床必须直面疾病谱改变的全新挑战,指出时令之病,古病渐少,常证易势,新证迭出,须紧扣病机创新古法方为时令新病之正途。故机动灵活化裁古方,创制新方20余首,多有显效。其中,“银柴退热汤”已列为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并开发应用。三、坚守临床

贾老从医50多年来,始终坚守临床第一线。2001年退休至今,从未离开过临床、教学与科研一线,每周4~5次门诊,周门诊量约320~350人次,诊疗人数约20余万人次。贾老认为:培养家长的信心、引导家长学习儿童保健知识尤为重要。2013年10月15日《健康导报》刊登“贾六金:有效中医的追梦者”,2015年8月4日《山西市场导报》登“峥嵘岁月痴国医,志在活人施妙药”,称赞其中医脊梁,济世福民;2015年10月9日《山西晚报》刊登“名医贾六金专注儿科数十载”;2016年3月31日《山西晚报》寻访山西好中医活动中,荣获“百姓心中的好中医”称号;2016年7月29日,《健康时报》“仍在出诊的名老中医们”活动,贾老为全国入选的八名老中医之一。

贾老在绛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因此,尽己所能,坚守一线,造福更多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重视和患者交流,遣方精简,用药醇和,用药偏廉,心系患者,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四、传道授业

作为山西省儿科著名中医专家,贾老一直关注着全省儿童的身心健康。年逾古稀的他常常感叹:“我个人能力有限,即使全天不休息,一天最多也只能治疗100余人,一个月也只有3000余人,实在难以满足全省儿科患者的需求。希望能够多带弟子、学生,培养更多的儿科人才。其在教学、带徒方面,无不倾囊相授,尽情而为。带教过的20名在读本科生,1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近10年间共收授徒弟60余人,有4人获评省级名医;在承担全国第三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时,培养继承人6名,2人成为山西省名中医,1人成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2人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并新近收徒30余名。第二章 学术思想

贾老从医50多年,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和钱乙、万密斋、叶天士、张锡纯等诸家著作和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上秉承中西医结合,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望诊,强调以五脏证治为核心,突出从肺、脾论治,善用清法、和法,遣方用药多方合用,善补泻、升降、寒温并用。一、崇尚并奉行中西医结合

贾老一贯践行中西医结合,强调作为中医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中医,应用中医,在临床中发扬中医特色,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中西并重。

中医的优势在于通过四诊将人体的全方位信息综合起来,着手于特定环境、个体差异及疾病的阶段性治疗上。而西医近二百年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基因,从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详尽地探知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客观的认识。然而,许多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给西医的病因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些西医学之短,恰恰是中医学之长。因此贾老一贯坚持衷中参西,将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地从现代医学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力求实效。(一)坚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

中医以宏观辨证见长,西医以精确的微观认识为优,贾老善将宏观和微观相统一,借助现代的诊疗手段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宏观辨证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望、闻、问、切四诊之所得,对疾病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综合的整体分析判断。微观辨病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因、病理、生理、生化、免疫、影像等各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贾老临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互补其不足,以期对疾病有较全面的系统认识,使临床辨治达到更高水平。如治疗小儿厌食症,贾老便将宏观辨证和微观的微量元素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二)坚持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贾老认为,证和病是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体系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在诊断上,西医长于以精确的微观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上占优势,因此辨病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因及疾病发展变化之规律;中医长于宏观地认识疾病,着眼于具体的病人和其生活的环境,因此辨证可以全面分析疾病的病邪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贾老认为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参考西医理化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预知疾病转归。参考化验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而是提高中医“望、闻、问、切”的能力。如X线、心电图、超声、CT、内镜、MRI以及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技术,明确西医诊断对中医辨证有帮助。将西医的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和补充,同中医理论有机地结合,能开阔思路,准确用药。只要有利于认识疾病和提高疗效,西医的检查技术、中药的现代药理药效研究成果等尽可以采纳使用。贾老认为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将西医辨病论治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也就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贾老对于一些经西医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而无法确诊的疾患,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多收到良好的疗效。贾老强调,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绝不是按照西医的诊断来应用中药治疗,而是立足于中医理论,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点,并且吸收西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和科学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认识病机,观察疾病的进退和疗效。如小儿咳嗽一证,首先要从中医的角度明确引起咳嗽的病因,是属于外感六淫所致的外感咳嗽,还是五脏受损引起的内伤咳嗽;再从西医的角度辨病,仔细检查是因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还是呼吸系统以外的某些疾病引起,如此对咳嗽一病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切合实际地选方用药,提高疗效。临床上贾老还坚持无证从病、无病从证,如对紫癜性肾炎的后期治疗,临床可能已无症状,即无证可辨,但仍存在镜下血尿,贾老便会从病而治。在治疗上,西医是辨病用药,而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治疗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灵活多变。贾老在临床中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考虑到病的各阶段证的变化,在辨证的同时,又不忽视病的本质。(三)坚持证的动态变化认识

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互根、对立、消长转化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其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贾老十分注重证的动态变化,强调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不间断的移行过程,并以此来指导临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所谓“本”,就是阴阳变化,治疗疾病必须从它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出发。治病“必求于本”,诊断和辨证也应该“必求其本”。

毛泽东的哲学巨著《矛盾论》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讲了两点,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解释万物的两个对立范畴,病证是一种特殊事物。如果把矛盾替换成阴阳,把事物替换成病证,这两句话就成为:阴阳存在于一切病证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病证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阴阳运动。从哲学的高度毋庸置疑证明了证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

六经分证、卫气营血分证自始至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证的错综复杂的变化有很多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寒热虚实的夹杂和交错;以及病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等也体现了动态变化的态势。在诊断时,要灵活掌握临床表现,要抓主证,不要按图索骥。在治疗时,要有前瞻性,要有提前量,尤其是治疗急性病、传染病、发热性疾病,一定要固护未受邪的脏腑,在治已病中体现“治未病”效果。如治疗温病,病在卫分就要考虑到气分,又如仲景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在治疗中立于不败之地。(四)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在临床上,有些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用西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贾老对这些病做到准确把握与区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求实效,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贾老临床,尽可能用中医药治疗,但也不排斥西药,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补给相应的铁剂、维生素D;而支气管肺炎一类的疾病,贾老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尽快缓解病情,彻底清除病灶。二、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自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在形体、生理方面,还是在病因、病理及治疗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的不同。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少儿“和气如春,日渐滋长”。在生理病理方面,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又“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这说明小儿在生理上,既有生机蓬勃、蒸蒸日上的一面,又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病理上因其“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抗病力低下,所以易于发病,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多端是最显著的特点。贾老运用现代医学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来进一步阐发古人的这一理论,如在呼吸系统,由于小儿鼻腔短小,黏膜血管丰富,没有鼻毛,加上抗体产生较少,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此即小儿“肺常不足”,是脏腑娇嫩,发病容易的具体表现;在消化系统,小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较松弛,故易呕吐和溢乳,因胃酸及消化液分泌相对较少,消化酶活力较低,故饮食稍有不当,即易引起腹泻,此乃小儿“脾常不足”。婴幼儿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兴奋易于扩散,高热时易出现惊厥,此属“肝常有余”之象。

小儿的病机转化错综复杂,“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稍有疏忽便险象丛生,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所说:“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贾老强调在临证时,必须明察小儿病理特点,掌握病情演变规律,及时诊断,预见可能的病机变化,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不断提高疗效。如贾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一病,肺卫一旦感邪,便会子病及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胃枢机不利,饮食易于积滞,蕴而助热,使热邪缠绵难退,故消积导滞之品不可不用。又因小儿形体未充,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病势若进一步发展,邪气则可由气入营入血,出现热扰神明或内陷厥阴的惊厥、昏迷、出血等危急变证,急需予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重剂以挫其热势,防患于未然。

在临床工作中,贾老反复强调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重要性,在治疗上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入手,注重分清标本缓急,重视护脾保肺,考虑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审慎,仔细斟酌剂量,恰到好处。三、四诊合参,注重望问

儿科古称哑科,小儿或不能言语,或表达不清,或言不足信,且检查时常常啼哭叫扰,声色俱变,难于合作,给诊断带来困难,如《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说:“小儿之病,虽黄帝犹难之,其难一也……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脉既难凭,必资外证,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嬉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小儿多不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难五也。”临床上许多医师不注重问诊,亦有“四诊不求全备,以望诊为主”之说。贾老指出,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治疗经过,以及既往病史、衣食起居等基本情况,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这些资料是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及辨证治疗的可靠依据,是诊断、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贾老一再强调,四诊中既要合参,又要突出望诊和问诊。(一)发掘风池、气池的望诊特色

风池、气池望诊与辨证较早见于明·万全《片玉心书》“风气两池黄吐逆,烦躁啼哭色鲜红”。《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以图谱指明风池、气池的部位,风池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下缘处,即目上胞;气池位于目下胞。书中指出望诊后辨证纲领“风气青惊紫吐逆”,风池、气池均为目胞之处,属五轮之中肉轮,为脾所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对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脾常不足之特点也更易显现。风池、气池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小儿脾胃的病理变化,对诊断脾胃疾病及其全身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贾老发现气池色泽变化更易显现,有青色、赤色、紫色、黄色、黑色。常见气池色青,伴有山根发青,主惊,多见小儿暴受惊恐,惊啼不安,睡卧不宁,或脾虚肝旺质。赤色者,可见面红唇赤,常见于积滞日久,脾胃蕴热者,胃热熏蒸其面。色黄形瘦者多脾胃两虚,形胖者多痰湿。形瘦者多脾胃阴虚火旺,形胖者多脾胃积热。有见紫色者,紫为赤之甚,主肺胃热盛之证。气池色紫为胃经火热,常见于阳明燥火过盛,或胃火蕴郁日久所致。若是紫暗,而呈黑色者,多为瘀血寒凝之象。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体征描述有眼眶下有灰蓝色环形暗影和皱褶,称“变态反应性着色”,俗称“黑眼圈”。这是由于鼻腔和鼻窦黏膜长期肿胀或水肿,或鼻甲肥大,压迫静脉丛,造成睑静脉与眼角静脉淤血所致,也是特应性儿童眼鼻过敏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拓宽了中医对气池的认识水平。(二)重视察口望咽的应用

贾老尤重对口咽部的观察,注重望色,色症合参。贾老指出,咽喉是呼吸、饮食的通道,肺主气,司呼吸,胃主受纳,故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心、肾、肝、脾、胃诸经均连络于咽喉;而外邪侵袭人体,也多从口鼻咽喉而入,因此望咽喉是临床辨别小儿虚实寒热的客观、重要的依据。贾老临证通过望咽喉的色泽变化来判断虚实寒热,以软腭为参照物,凡咽部色泽较软腭红者,为热证。又有程度不同三种情况,稍红,多为外感风热所致;焮红,为里热炽盛之征;若为暗红,则为阴虚内热兼有瘀血。凡咽部色泽同软腭一样者,为咽部正常。查口望咽,常能为儿科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提供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提供辨证的可靠依据。

口咽望诊包括口唇、牙齿、牙龈、颊黏膜、软腭、咽、扁桃体等部位。

口唇:

唇色苍白为气血虚弱,多见于营养不良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唇色深红为脾胃积热。口角斜为风邪中络、风痰痹阻,多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口角浅裂呈放射状,有浅溃疡并有黄色渗出及干痂,张口时两唇角疼痛并有出血,此为脾胃湿热,见于维生素B缺乏2症。唇色青紫为血瘀及寒证,多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哮喘、重症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口唇干燥或樱桃红色为伤津或伤阴,多见于轻中度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者。

牙齿:

齿为骨之余,出牙过晚或乳牙脱落,恒牙萌生缓慢为肾气不足,是发育延缓的一个现象,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和先天性痴呆。

牙龈:

牙龈属胃,牙龈发红肿胀,牙龈乳头由原有尖锐形变为钝圆形,并有出血,为胃火上冲,多见于牙龈炎。脓液自龈缝流出,为胃火旺盛,多见于龋齿炎症继续蔓延,形成牙槽脓肿。

颊黏膜:

口腔黏膜出现红白色斑块、微高起的斑膜,形如奶块,擦去斑膜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亦可见于舌、腭等处,为虚火上浮的鹅口疮。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颊、舌、龈唇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溃疡,为心脾积热,见于溃疡性口炎。

软腭

:咽部充血,在软腭黏膜上可见数个或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属风热之邪客于肺卫,见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咽及扁桃体:

咽部急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和咽侧索见红肿,为外感风热,最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体肿大,周围充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多因肺胃热毒壅盛,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慢性充血肥大,为阴虚火旺。(三)舌诊特点

舌虽为心之苗窍,但是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每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舌质、舌体、舌苔及伸缩动态都需要详细查明。如小婴儿见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者属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舌伸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宁者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之象,也有属于智能低下者。小儿一旦舌苔厚腻,常为湿困积滞之兆,需运脾化湿、消积导滞,常用砂仁、白蔻仁、生薏仁、白术、苍术、炒三仙等药。针对舌诊,贾老将临床常见舌质、舌体、舌苔的异常,自编歌诀作为辨证纲领:望舌质

淡白阳弱虚寒证,气虚不足血不荣。红色主热分虚实,实多兼苔虚少津。

绛舌热病入营血,内伤久病虚火升。紫舌要辨寒与热,热灼少津寒湿润。

初现草莓后杨梅,烂喉痧证一特征。舌体

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有裂纹,热盛伤津舌僵硬。舌苔辨白苔

薄白欠润边尖红,外感风热卫分证。薄白而干边尖红,肺津已伤表未尽。

白苔黏腻吐浊沫,湿浊内阻湿热蒸。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伤津。辨黄苔

薄黄而润病属轻,干燥热盛胃伤津。微黄带白或相兼,热传气分表未尽。

尖黄焦刺有裂纹,邪热积聚胃腑中。黄腻不燥湿热蕴,流连气分属湿温。

黄苔需辨真与伪,十有八九染而成。偏苔与地图舌

半边无苔对边病,口疮腮肿及牙痛。地图花剥证相同,胃虚伤气又伤阴。(四)结合望指纹判断病情

望小儿指纹是1岁以内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指纹的原理实源于《内经》中的辨络脉,尤其是手鱼络脉。手鱼即大鱼际,为经络气血运行充盈之处,更是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与寸口诊脉之原理相同,故《幼幼集成》云:“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按《内经》十二经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即此指纹是也”。望指纹在儿科临证应用中,历代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清代陈飞霞提出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作为纲要,后世医家又加“三关测轻重”。

贾老在临证充分诠释辨证纲要,对1岁以下小儿以望指纹作辅助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指纹,联系西医解剖生理,实为食指的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指纹的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重,指纹色泽愈青紫。指纹颜色的深浅与血内含氧的多少、血红蛋白的高低和末梢循环有关,如脱水、失血性疾病,指纹则淡而萎陷。一定程度上望指纹能推测预后。四、五脏证治,突出肺脾

贾老对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十分崇尚,认为钱氏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的理论,所创立的“五脏证治”既适用于六淫外感,也适用于内伤杂病。贾老对五脏证治学术思想进行了钻研和探索,不仅继承了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而且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逐步形成了“五脏证治,突出肺、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贾老认为: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发育未完善,对疾病的抗病能力较差,尤以肺、脾两脏更甚,突出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在临床上小儿肺系疾病、脾系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贾老指出,临床所见肺系疾病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常伴有纳差、呕吐、大便干结或溏泄等症状;而积食、泄泻等脾胃疾病易诱发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这与肺脾两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相关。

贾老非常重视小儿肺脾的调治,概括了肺脾密切相关的九大因素:

①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起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地;②共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即万全所提出小儿“肺、脾常不足”,生理功能较薄弱,从而易于患病;③脾肺两脏共同参与气的生成与输布,肺主呼吸清气,脾胃主水谷精气;④卫气出于脾胃水谷之气,而分布于人体体表,实是肺气功能的延展;⑤津液输布代谢中,二者密切相连,“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⑥脾肺为母子关系,五行生克制化中,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子盗母气;⑦病理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⑧形寒寒饮伤肺又伤脾;⑨西医学中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解剖生理特点的密切关系,与中医肺脾关系相吻合。

由此可见,肺与脾互相影响,互相为用,贾老形容其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肺不病则化源不绝,脾不虚则生化不息。在五脏辨证中,针对儿科常见多发疾病应着眼于肺脾两脏,突出从肺、脾论治。治疗时多从肺脏入手,兼顾脾胃,以宣肺调脾,祛邪逐寇为主,不仅可清除病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滋生变证,同时还能强脾固肺,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例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贾老所创“小儿复感灵”,方用玉屏风补肺固卫,六君子健脾益气化痰,又有小柴胡和解少阳。突出从肺、脾论治,就是重视肺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重视肺脾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否定从其他脏腑入手治疗。突出从肺、脾论治,并不是单独强调肺脾,而是从治肺脾入手,达到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目的。贾老治疗其他许多慢性疾患,也常从调理肺脾入手,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五、善用和清,少用补法

贾老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处处体现用药醇和柔润的原则,慎用大寒、大热、妄攻、蛮补。因此临床中总以清法、和法为要。(一)清法

即清热法,是运用寒凉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热者寒之”即指本法。因此无论表里虚实,若其性质为热者,均可运用本法。临床应用时,亦应根据热邪所犯脏腑的不同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据证立法,辨证用药,如在表属实者,清散、清行可也,如清凉解表、清肺泻热;在里属虚者,清而补之;在里属实者,清而下之、清而化之。贾老指出,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生机旺盛,一旦发病,则机体反应敏捷,对外邪有较强的反应能力,故而感邪之后往往从阳化热,所以临床所见小儿“所患热病最多”,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因此治疗多用清法。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发热性疾病大多为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清法所用大部分中药都有抗病毒、杀菌或抑菌的作用。贾老强调,在运用清法时,一要充分利用小儿纯阳之体易趋康复的特点,准确、及时地辨证施治;二要审慎用药,因清法所用药物多性寒凉,易损阳气,尤易伤伐脾胃之阳,故不宜久用,须中病即止,以免阳气受损而使病情缠绵难愈。如贾老治疗外感热证只开3~4剂,常反复叮嘱家长务必热退药止。(二)和法

即和解法,贾老指出“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针对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等错杂的病机矛盾,顺应人体自和趋势,采用比较和缓的药物或寒热并用,或升降并举,或散收并行,从而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

贾老指出,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其生长发育过程往往时强时弱,时快时慢,时虚时实,其功能转输主要在少阳肝胆;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究其原因,少阳枢机不利占主导。因此贾老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将和法应用到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从外感病到内伤杂病,常常寒热并用、补泻合用、表里双解、升降相协、敛散并用,疗效卓著。其中贾老尤以调和脾胃法应用更为广泛,如以平胃散加减逾十首方剂用于呕吐、腹痛、泄泻、积滞、厌食、幽门梗阻等儿科脾胃病证的治疗,体现调和脾胃之功。同时“和”法还可用于亚健康状态调理及疾病恢复期调理。六、组合创新,善复方多法合用

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的一对具体矛盾,要认识掌握,需要分解;要创新发展,则更需要组合起来。医学中的“组合”无处不在。要认识掌握整体,需要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要创新,需要把不同客观对象的部分、单元、环节、要素重新组合。中医学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而发展更需要创新。创新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临床实践,采取传统与现代方法的结合,使中医理论得到升华,中医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贾老认为,创新发展需要组合思维,只有善于把多个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思考,才会得到创造性的成果。

贾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集先贤之精华,结合临证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组合思维的创新突出体现在贾老辨证施治中对于证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组合。贾老辨证选方较为独到,善多方合用,多法并举。贾老指出:复方、多法合用优于单方、单法治疗,复方多法治疗涵盖面广,使主证、兼证都能得到充分的治疗,同时可汇总主方的优点,有利于集中优势打“歼灭战”,且多方合用,能将相类似的方子合成一方使用,有利于方剂的创新与发展。

贾老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药物组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临床广为应用,效如桴鼓。第三章 医论医话第一节 儿科治未病思想探析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科治未病的内容,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如《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对新生儿用拭口法清洁口腔,预防口腔疾病。用甘草浓煎令儿吮服,解百毒预防感染性疾病。以黄连水浸浓汁滴口内,使胎粪早下,预防新生儿黄疸。用桃、槐、桑、梅、柳枝水煎成,再加猪胆汁,在断脐后三日浴儿,滋润肌肤预防婴儿湿疹等皮肤病。这些措施,在当时条件下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认识到新生儿破伤风是因断脐不洁感染引起,发明了烧灼法断脐。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十分重视小儿胎养(孕期预养)、蓐养(初生护养)以及鞠养(婴幼儿调养),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很先进很超前的,与现代医学的围生期保健契合。贾老认为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病因发病特点和诊断治疗特点,在小儿治未病中至关重要,治未病的步骤或程序分为四个方面比较合理,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它贯穿了疾病自然病程的全过程,也能和疾病的自然进程:易感期、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相对应。未病先防,主要针对健康人群,谨奉敬顺天时,调理精神情志,遵循自然规律,保持阴平阳秘,强身健体。疾病的易感期、发病前期或亚健康状态,要已病早治,清除在萌芽状态,这对传染病意义更大。发病期,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本质基本暴露出来,诊断辨证不难,但病情变化多端,要防传防变,防止由表传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缓变急,实证酿成大虚,阳证入三阴。此时,治已病就是在防未病,要在治已病中体现治未病的效果。因为疾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起始到终结。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规律,其中因果关系交替转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果关系中的每一个环节,既可能是前一种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种结果的原因,构成了复杂的病因网(果成为因,称二级病因)。如高热引起惊厥,小儿肌肤疏薄,藩篱不实,卫外不固,感受外邪,这是病因;引起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这是结果。热极生风,引起神昏、抽搐等症,发热又由果变因;病情再往下发展演变,如达到复杂性高热惊厥的诊断,又是癫痫发病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的后期,争取完全康复,避免迁延不愈转为慢性,防止并发症、继发症和后遗症。第二节 小儿感冒发热诊治八要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藩篱不实,最易邪干。六淫邪气自皮毛、口鼻侵入,客于肺卫,导致腠理开阖失常,卫阳被遏,郁而化热,出现发热、恶寒为主症的一系列外感症状,是小儿时期最常见、多发的一种病证。及时而准确地辨证施治,可防传防变,防兼防夹,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早日康复。根据临证需要,总结整理出诊断治疗外感发热的八个要点,明显简切,有裨于掌握使用。一、表里先后遵古训

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但病证往往是表里混杂出现,并不单纯,在诊治外感发热性疾病时,必须辨清标本先后、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原则。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表证多具备新发病、邪在外、症较重、病情急的特征,在标与本的关系中属于标的方面,应当急则治其标。《医学心悟》告诫后学“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伤寒论》对标本理论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都是讲的有表证先治表,只要表证存在,未传未变,仍当继续解表,不可攻下治里,否则就是违反原则。二、风寒风热辨别清

小儿感冒,风热证、风寒证居多,暑邪感冒因有严格的季节性,相对较少。对风热、风寒两证的鉴别,虽主证有不同,舌、脉有区别,看似简单,其实有难度。比如恶寒和恶风,这种主观感觉,医者虽可胸中了然,但指下难明,需要有一种客观体征作为诊断要点。贾老辨别首先看口咽部,咽峡发红,咽部疱疹,软腭充血,有红斑、出血点,但见一症即可辨为风热证;咽不红,脸色苍白,面颊鬓角、上臂外侧皮肤如鸡皮状,毫毛直立,摸之碍手,是风寒证的诊断要点。三、警惕温疫防误诊

温疫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的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常见的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发热、咽痛、疲乏无力、食欲下降、头痛身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非常类似小儿感冒症状。一般持续1~3天后,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会充分显现,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还要注意有无黄疸、肝脾肿大、脑膜刺激征等,注意鉴别,以防误诊误治。

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要详细认真询问预防接种史和传染病史,根据疾病早期独特的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柯氏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四、病情复杂多兼证

小儿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感冒后常出现兼证,可有夹痰、夹滞、夹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兼证也很常见。一是腹痛,腹部为外邪所侵,客于肠胃之间,使气机不畅、经络不通而发生腹痛,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二是颈部臖核肿痛,为外感风热、痰毒互结而成,症见颈部臖核肿大疼痛,相当于西医单纯性颈淋巴结炎。三是耳痛,风热之邪犯表亦可伤及孔窍,或已有肝胆火热循经上乘,内外合邪,蒸灼耳道,壅遏经脉而致耳痛,属于现代医学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炎、腺样体肿大,炎症直接蔓延到咽鼓管,管腔黏膜充血肿胀,妨碍鼓室正常通气和引流而发病。年幼儿用手抓耳,拍打头部、哭闹、烦躁不安,年长儿常自诉耳痛、耳鸣、耳闭塞感或胀满感等。风热感冒兼耳痛为多,治疗应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清泻肝胆之火,如龙胆草、夏枯草、丹皮等。五、发热早期防惊风

感冒发热早期易兼夹急惊风,多因小儿感受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助火旺,风火相煽,引动肝风,出现发热、项强、神昏、抽搐等症,西医学称热性惊厥。它的发作多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儿童患病率3%~4%,首发年龄为6个月到3岁,男孩多于女孩。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只发作一次,惊厥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属于单纯型热性惊厥。如惊厥发作形式局限或不对称,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反复多次发作或复发总数≥5次,就符合复杂型热厥的诊断标准,是癫痫的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元代医家曾世荣早在1294年就注意到惊后成痫的可能性,《活幼心书·卷中》云“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

在防治小儿惊风方面,古代医籍颇多记载,《幼科证治准绳》仅关于小儿惊风的方剂就汇集了300余首。关于惊风的先兆,早在唐代已有详细观察,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二十余条,如“手白肉鱼际脉黑、鼻孔干燥,大小便不利,眼不明上视喜阳”等惊风先兆。王清任亦总结了二十种惊风先兆症状,如“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在王清任看来,治惊风“古方不效”,医者无策,“将欲抽风之前,必见抽风之症”告知病家,也是一种责任。

相比上述孙思邈和王清任两位医家对惊风先兆的总结,清·沈金鳌在《幼科释谜》中所述“凡乳儿欲发惊风者,先神志不足,恍惚惧人,劄目上视,左顾右盼,伸手握拳,闷郁努气,情志不如寻常,皆惊风先兆”较切合临床实际。

如有惊风既往史的小儿,家中常留一些药品如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西药地西泮、丙戊酸钠片和苯巴比妥片等以应急也是很好的措施。发作即刻,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百会等有效。六、遍身微汗要记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发汗是治疗表证的大法,但要运用得当,若发汗不彻,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病邪深入,易流传经络;发汗太过,会导致伤阴伤阳,邪未尽解,正气已虚。所以在汗法的具体运用上既要遵循法度,也要寻找规律。

张仲景运用汗法为医者“垂方法,立津梁”。《伤寒论》桂枝汤方煎服法中昭示后人“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微汗是一种最佳状态,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至于“遍身”如何掌握:凡下肢特别是小腿微微有汗,即表明全身汗已发透。七、有汗身凉脉需静“脉静”一词源自《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静”是相对于脉数疾而言,意为脉证相符,病情未发生变化。后世医家常用“脉静身凉”表述表解里和,邪去正安,病已康复。此处的“脉静”应理解为脉象已正常,应指和缓,往来甚匀,不疾不徐,如春风杨柳舞风之象。

感冒发热,脉象多见浮数或浮紧。《濒湖脉诀》讲“数而弦急为紧脉”“紧来如数似弹绳”,紧脉包含在数脉之中,随着表邪透解,病因清除,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此时表现为皮肤湿润,一般要持续数小时至一两天,脉象由数、紧变为和缓,神清气爽,霍然而愈。八、热退复升详审因

感冒发热如果表解、便通、食消、热清,疾病即愈,若热退后复升,要认真详细察辨,如汗不如法,病重药轻,劳复食复,兼变证蜂起等,小儿多见食复和兼变证。《素问·热论》“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小儿发热初降,消化功能尚未恢复正常,过食肉食或食量过大,会引起病情复发。兼变证的出现也很常见,如结合现代医学,要考虑病毒和细菌的合并感染,以及支原体、EB病毒的合并感染,需要重新辨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