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嘴,拖了你后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0:12:03

点击下载

作者:(日)五百田达成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让你的嘴,拖了你后腿

别让你的嘴,拖了你后腿试读:

前言

“感谢您阅读这本书。”

如果突然听到这句话,你感觉怎么样?

至少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吧。

或许你还会想:“如果是本好书,我会买下它的。”

但如果对方说:“买下这本书吧!”

你会有什么感想?

说实话,一般人都会觉得心烦吧。

两者的目的同样是希望对方购买这本书,但只是改变了说话技巧,给对方的感觉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所谓的“说话方式”,事实上比你想象中的还要重要。

人们往往认为人际关系是由彼此的性情、各自的立场、年龄、性别、相处融洽与否决定的。

其实不然,人际关系的好坏是由说话方式决定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

・能收到各种邀约;

・总是看起来内心平静而且愉快;

・压力很少,总是笑容洋溢;

・“如果是为他而做”,周围的人会积极行动、给予配合。

第二种人:

・偶尔才接到邀约;

・总是心存焦虑,身边没有朋友;

・常常感到压力,眉头紧锁;

・发号施令但无人听从。

这两种人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其实就在于他们的说话方式不同。在外表和社会地位等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因为说话方式不同,人生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因说话方式的微小差异,人生或是得利,或有损失。

如此说来,何不掌握让自己受益的说话方式呢?

在这里,请允许我先做个自我介绍。

截至目前,我做过编辑、广告策划、作家、心理咨询师,一直从事着与沟通有关的工作。

作为培养沟通技巧的专业人士,我几乎每天二十四小时、全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地思考如何用语言打动人心。

虽然现在的我被称为“说话方式专家”“沟通专家”,并且一直在写稿、做演讲,但实际上从前的我并不擅长说话,甚至认为自己完全缺乏说话技巧。

举例来说,大学时代,我对朋友的说话方式一直是“过于严厉的质问”,如:“你是怎么回事!”“那太可笑了吧!”

对我来说,这只是玩笑性质的“质问”,但对方的反应给了我沉痛的教训,大家说这样的我有点可怕。

当意识到说话技巧是我亟须解决的问题之后,聚会时我便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沟通方式,验证说话方式的同时,积累着实践经验:原来这样做很受欢迎。这样做,居然会惹人讨厌啊。

不久,我的成功经验逐渐增多,人也有了自信。

自从立志成为咨询师后,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说话技巧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许多以前自认为的“说得很棒”“很好的说话方式”,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如,假设有客户在进行职业规划的相关咨询时,说:“我想辞职。”一般人会反问:“你为什么想辞职呢?辞职后有想做的事吗?”但专业的咨询指导并不会这样回答。

理想的回答是“您想辞职啊”,即重复对方的话,因为你需要努力地贴近对方。

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给予对方建议,这缘于人们都有“必须为他做点什么”的想法。其中最糟糕的回答是,在听完对方的话后引出自己的话题,“啊,我都了解。我曾经……”谈话时,用力控制住自我表达的冲动是最重要的。

最近,说话技巧的提高使我受益良多。

前几天,在早上准备出发时,我太太为穿哪双鞋而苦恼。

我内心的想法是“早点出发为好,不然就赶不上电车了”。或者说,我更真实的想法是“你穿什么鞋都无所谓”。

但是,如果这么和她说,我们一定会大吵一架。而且,显而易见的是既无法确定穿哪双鞋子,也赶不上电车。

为此,我做了如下回答:“(用认真的语气)嗯,穿哪双鞋好呢……黑色的也好,褐色的也不错。黑色的,你再穿一次试试!”

回答的要点是,比对方还要认真,还要苦恼,把它当作自己的事去思考。

请千万别说这类话:“搭配今天的衣服,还是穿黑色的好。”通过我的“认真”和“烦恼”,太太最后自己做了决定,确定好穿哪双鞋,随后我们及时出发并且没有迟到。

这种情况下,非专业人士会说“穿哪双都行”;半专业人士会建议“穿黑色的好一些吧”;而专业人士则会认真地参与其中,促使对方行动起来。

本书便是培养这种让自己受益的说话方式的终极版教科书。

我本来不擅长说话,在经历了重重失败,累积了丰富经验后颇有所成。于是我便将所学的说话技巧全部倾注到了本书之中。

短短数秒,人生会因为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上天堂或下地狱。

得说话技巧者,得成功人生。

请各位读者也务必将“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转变为“让自己受益的说话方式”,从而改变人生,交到好运。

※本书中标注的“好感度”“反感度”百分比数值,是以全日本20~60岁的人群为调查对象,针对各项说话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汇总得出的数值结果。

第1章:家庭·友人篇

采用这类说话方式,让你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信赖!

01

假设你和朋友正在进行交谈。

朋友:“上周我去户外烤肉啦!”

你:“烤肉?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最近我一直没有去过,可能有两年了。”

朋友:“哦,这样啊,下次我们一起去烤肉吧!”

你:“烤肉准备起来很麻烦的,还不如在店里吃轻松。对了,还有那种家庭式的啤酒屋……”

朋友:“……”

感觉怎么样?

谈到烤肉的朋友,应该有各种有趣的事要说,会谈及“自己遇到这样的纠纷”“还有这样的趣事儿”。

然而,你独断专行地对“烤肉”做出反应,开始讲述“最近自己没有去过”“烤肉准备起来出乎意料地麻烦”等。

朋友的话题被打断,不但会感觉不舒服,对你的好感度也会下降,甚至还有可能再也不想与你交谈。这很明显是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

表现欲强是会招人讨厌的。

想想开会时,是否有人一边听别人的发言,一边思考自己的发言?他们会在心中一直想着接下来自己的发言内容:“等这番话讲完,我就说出自己的这个想法。”“啊,我有了一个好想法!”“就不能快点让我发言吗?”

当然,他们看起来确实是在倾听,但实际上完全没有听进去对方的话。

对方的话一中断,他们就会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了,我想起来……”完全不会继续对方的话题。村上春树受欢迎的秘诀:

大部分想表达的人,如果能抱有倾听的姿态,就说明他更胜一筹。不单是工作,恋爱等私事也会因此受益。

不擅长倾听的人请从尝试假装倾听开始吧,只要沉默、点头就好。

观看电视中的足球比赛直播时,妻子跟你说话你却不想回复时,回答“闭嘴”是最恶劣的态度。可以简单地以“嗯嗯”作为回应。

别人说话时,突然想起某件事,就赶快记录下来。在“啊,我想说那个”的时候,不要中途打断对方,把想法记录下来,在对方的话结束后再做发言。

村上春树说:“在女孩身旁,只要肯倾听就会很受欢迎。”只要倾听对方说话,就会不可思议地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和我谈得来”“这个人易于沟通”,甚至可以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很有趣”。

因此,请一定要做出倾听的姿态。

益只要倾听,就会被人喜欢

02

对话题进行贸然总结的人看似善于倾听,实际上并不会受益。“我婆婆想看孩子,经常周末来家里。可我又不能说她打扰到我,真苦恼啊……”“确实是这样,总的来说,这是常见的婆媳问题。它很好应对的,只要……”

对别人的话总是不失时机地加以总结:“确实如此,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吧?”这种人会给人以“聪明”“善于总结”的印象。

但如果在私人谈话中采用这种说话方式,就会使对方怔住说不出话来。

对方说话的目的只是想一吐烦恼,分享一下无关紧要的话题,你却满是得意地插入总结——“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吧?”“总的来说,问题就是这样啊!”

如果总是这样,会让人感觉“这个人和我完全不能共鸣”“这个人只是在展示自己的小聪明吧?”比起总结话题,展开话题更让人受益

不做总结,不说“总之”之类的话,而是把对方的话一心一意地全部听完,这是让自己受益的说话方式。

大多数有烦恼的人,并非希望尽快得到解决方案。他们首先希望得到的是对方的倾听,并由此产生共鸣。他们希望对方能够共情,说“你真是不容易啊”。

为此,请有意识地尝试增加“这样啊”“对啊”“真不容易啊”等能够表达共鸣的句子。向对方传达出“我在倾听你说话”,这是最为重要的。

将话题转向“扩展”“继续”的方向,而不是加以“收拢”“总结”,这是让人受益的说话方式。“我婆婆想看孩子,经常周末来家里。可我又不能说她打扰到我,真苦恼啊……”“是啊,真让人苦恼啊!对方是婆婆,不由得要有所顾虑……”“对啊,就是那样!所以啊……”

这样引导对方,就能方便对方继续说下去,于是对方会产生安心的感觉,认为你能倾听他,对你的信赖感就会有所提升。

在家长会上,会有即使超时也要讲下去的妈妈;在演讲会的提问环节,也会出现手握话筒就不愿放手的大叔。

但是请记住: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倾听。如果能做到认真倾听,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益专心倾听,对方对你的印象会有所提升

03

前面已经说过倾听的姿态非常重要,但如果倾听时单方面发问,如同审问的说话方式就会让人疲惫不堪。

比如,对方刚刚说出“我发现我老公出轨了……”你就当即插话提问:“啊,什么时候开始的?”对方回答“前不久我发现他有些奇怪……”对此你继续提出疑问:“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是公司的同事……”“那个人大概多大年纪?”

像这样不断发问,打断对方的话,实际上是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

或许有人认为进行提问是耐心倾听的表现。

的确,在与人亲近的过程中,适度地进行提问,对于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其前提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话。“我的兴趣是冲浪。”“你平时都在哪里冲浪?”“一般是在附近的××海岸。”“和谁一起呢?”“我有一个高中时代的朋友很擅长冲浪,我在跟他学习。”“你的朋友冲浪很久了吗?”

如果像这样,交谈就变成了单纯的提问和回答。我在年轻的时候,便被熟悉的女性朋友评价为“说话像是在审问”。唉,当时的我可真是不成熟啊!非提问性质的简单提问方法

日语中用同一个词汇表达“问和听”,但英语中不仅有“ask(询问)”,还有采取倾听姿态的“listen(听)”。“我的兴趣是冲浪。”“冲浪,真好!”“最近,受高中时代朋友的影响,我才开始学习的。那家伙已经冲浪十年了,技术是参加大赛的水准。”

这种说话方式能让谈话自然而然地逐步深入,是种让人受益的交流方式。

注意要按照对方的节奏,集中精力倾听对方的话。如果有非问不可的问题,要提前示意“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然后再进行询问,这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好印象。

另外,有一种不像提问的提问技巧是“重复对方的话,上扬最后的声调”。“我的兴趣是冲浪。”“冲浪?”“对,在千叶那边!”这样一来,谈话就会顺利得到推进。通过不像提问的提问技巧,如果能让对方放下防备,继续交谈,便是一种让人受益的说话方式。

益让对方按照他的节奏继续下去,交流才会持续

04

附和的意义在于告诉对方“我在倾听你的话”。

交谈中,如果没有得到回应,说话的人会担心“他是否听到了我说的话?”甚至会质疑“他是否在听我说话?”

相反,有些人过度地进行附和,反而会让人心累神疲。如频繁、重复使用“的确如此”。实际上,这是一种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的确如此”的意义是“你的话我理解了”“我能够领会”“我能够与你产生共鸣”,这本该是颇具好感的附和方式。

但如果反复使用,就会被人讨厌。

反复使用“的确如此”,已经从“我理解了”的语感中脱离,变成了“啊,理解啦”“我已经说过我懂了”,最终会给人压力,让人感觉“我已经懂了,赶快结束话题吧”。

重叠使用“的确如此”,有催促的感觉,会给人留下轻浮的印象,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在听我说话”。比起频繁地回应,教你两招说话技巧

惯于使用“的确如此”的人,请尝试鹦鹉学舌吧。“……这个部分有问题啊!”“有问题?”“我可吃尽苦头了!”“啊,吃尽苦头了?”

不必重复对方所有的话,仅重复其中的一部分,对方就会产生安全感,认为“他在倾听我的话”,从而愿意继续谈下去。

意外的是,很多人不会做的竟然是“点头”。

优秀的咨询师在十分钟的咨询中只说三句话,分别是“这样啊”“这很讨厌啊”“这样吗”,除此之外就是“啊”或者“是”。他们从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只是一味地沉默、点头。

人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交谈中必须进行附和,而实际上只要沉默、点头就能给予对方“他在倾听”的安心感。

并非“的确如此”这个词本身有问题,而是单调重复使用这个词,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是避免为好。为了能够更好地回应对方,可以变换回应方式,或者沉默地点头,这是让自己受益的说话方式。

益只是沉默、点头,对方就会继续

05

“……事情就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真痛苦啊!”“的确如此。但是,这种事实在很常见啊,我曾经也……”

抱怨或者坦承烦恼的人,寻求的是“共鸣”,他们期望通过共鸣获得些许安慰。

他们本来是恳切地希望得到一些建议,然而对方用“这是常有的事”的方式来安慰,这反而会使得他们疲惫不堪。这无疑是一种对自己有损的说话方式。

难得袒露自己的内心,谈及对自己来说很痛苦的话题,结果却被对方简单粗暴地加以总结,“工作啊,就是这样”“所谓家庭,就是这样”“那种烦恼是常有的事”,被这样对待,没有人心情会变好。况且还要被迫倾听一段“我也曾经……”真的会让人“再也不想找他商量了”。为对方解忧时不能做的两件事

为对方解忧时有两大禁忌。

首先,不要给对方建议。

这与刚刚提到的“这是常有的事”类似。我们经常会遇到阿姨们分享人生经验时,往往以自身经历为基础给人提出建议:“结婚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在离婚时也……”对方听到这些也许会火冒三丈吧,认为“你懂什么啊?”

虽说听起来有些极端,但这个时候我还是建议你干脆不要给对方建议。

重要的是表现出与对方一起思考的姿态:“该怎么办呢?”“打算怎么办呢?”不是坐在对方对面,而是和对方坐在一起、看向同一方向。这种姿态十分重要。

在对方全部说完之前,不要讲述自己的事情,不要给予建议。有些人一听到对方的话,就想谈及自己的话题,这时时机大多不够成熟。如果想讲述自己的经历,就静静等待,倾听对方,直到对方已经无话可讲的时候再说也不迟。

其次,不要求证。

比如:“我被甩了”→“为什么被甩了”;“我在大街上突然被人纠缠”→“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纠缠”。这种带有诘问语气的求证是大忌。对方正在努力表达他的心情,这种提问方式却优先满足了你的好奇心。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原因并不重要吧”“总之,我想说我被吓得不轻”,这样的求证却会让对方感到想说的被拦腰截断。

据说倾吐烦恼时,大多数时候当事人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在我进行顾问咨询的过程中,也确实经常有这种感觉。

最终,对方会自己说出“姑且只能先把眼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这个我是明白的。”给予帮助、让对方说出这句话,可以说这才是终极的解忧方法。

不给予建议、不求证,它们是有益的说话方式的两条铁律。

益与对方一同思考,对方的烦恼自然会被解决

06

“的确如此,是那样啊……”“对,是那样的……”“(糟糕!沉默……)您有孩子吗?”“哎!”(怎么这么突然?)

很多人认为“谈话中途停顿会很尴尬”“必须先说点什么”。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沉默恐惧症”吧!它无疑是一种无益的说话方式。

因勉为其难、填补沉默时间而连续发问,会让对方有一种被审讯的感觉。但如果总是谈及自己,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总想填补沉默时间的人,看起来不够从容,没有魅力。

因此,有益的说话方式是不害怕沉默。

谈话的目的是让双方心情愉快地进行沟通,并没有哪一方必须发话的规定,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活跃气氛的。

勉强自己填补沉默时间,有时也会妨碍对方说话。最好的特效药是放松

原本谈话的时机、大家思考的速度都会有所不同。

即使对方看着好像陷入沉默,也有可能是在仔细思考要说的话。有些人是需要一边仔细认真地思考,一边慢悠悠地说话的。

谈话速度变慢时,不必担心会陷入沉默,注意不要打断对方,不要分散对方的注意力。有效的做法是静等,用微笑的表情暗示对方“然后呢?”

所谓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心情畅快的谈话,是放松的谈话。

如果一方感到紧张,觉得必须填补沉默时间,那么交谈将不再轻松。

如果你紧张起来,就必然会被对方察觉,对方也会随之紧张。

因此,不仅不要紧张,反而要有意识地创造能够沉下心来谈话的环境。

比如座位的位置。

很多人会觉得与对方面对面的话,眼睛便不知道要看向哪里,一旦视线交会,心里就会产生“必须说点什么”的感觉。这时,选择类似吧台那样的并排座位或许更好一些。

要擅长倾听,引导谈话,回避这些让自己产生危机感的情况。有必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情况,从而做到沉稳地倾听。

益如果能够平静地进行交流,就不会感到尴尬

07

通过少许信息,就做出武断的判定,这是一种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他是做销售的,还是不要相信他为好。”“他是东北人,脾气肯定很暴躁。”“这个人太帅了,感觉会不务正业。”

很多人会仅凭外表或某些表征,便开始推断别人的思考方式或者行动类型。被这样评判的对象以及身边的人对此应该都不会有好印象,这种偏见对谁都没有好处。

与此相似的是,有人将一切都归咎于过去的创伤。“××部长对女职工格外严厉,是不是曾经受到过失恋的创伤啊?一定是那时候的创伤所致,一定是!”“创伤”一词,看起来煞有介事,但仅凭些许信息就随便做出判定,在这一点上,跟偏见并没有什么区别。

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会本能地感到害怕,并对从零开始了解陌生事物感到麻烦。

因此,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会套用自己已有的框架对其进行衡量,加以了解。

这样做确实会更加轻松方便。但是,这在本质上和根据少量信息做出武断判定及偏见并无不同,比如根据“那个孩子教养不行才做出那样的事”,就做出“没有爸爸的孩子果然还是不行啊”的判定等。

话虽然说得机灵,以为自己有多了解,但对对方来说这是一种片面的判断,是偏见,有时还有可能是骚扰。不听信谗言的秘诀

那么,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是有益的呢?

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懂。人有千面,仅通过几次谈话,就完全了解对方是不可能的。

因此,应该采取的姿态是内心充满期待地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呢?”而非武断地说“你是这样的人啊!”

不了解就是不了解,不要强行套用、贴合自己已有的框架。不够了解时,就慢慢地不断增进交流,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身边有人片面地下结论,只要回复“我不了解”就好。“她整形了吧?”“我不知道。”“他是编辑,心思一定很细腻吧?”“是吗?我不知道。”

比起自以为是地不懂装懂,认为这件事就是这样,还是拿出好奇心去问“为什么会这样”的做法更让自己受益。

益对对方感兴趣,相互关系会更加深入

08

“我昨天剪头发了。”“好可爱啊!像我这样脸盘大的人,剪短头发绝对不行!”“哪有啊?”“不,你看,我的脸比较大,可以说完全没有可爱的感觉。”“完全没有啊……”

像这样贬低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你的习惯?

你是否总是不断地说“我这样的人……”后续是“一点也不可爱”“不聪明”“做不好工作”“总是给大家添麻烦”?

嘴上说“我这样的人”,却希望对方能够回应“哪有这回事啊”。这种伎俩太显而易见,听者会因此感到疲累,觉得“这个人好麻烦”。这很明显是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

保持谦逊的好处在于不会被攻击。常说“我这样的人”,一心想着不树敌,最后却养成了坏毛病。“让人觉得麻烦的人”具有的共同点

这种说法中含有自我设限的要素。

自我设限是心理学词汇,指事先设置进展不顺利的原因,如“今天因宿醉而发挥失常”“这次考试没有认真复习,导致考得不好”等。这是一种事先设置失败防线的行为。

事情进展顺利是幸运,如果进展不顺利,便能够避开别人的批评,让人觉得“看,正是我所说的那样吧?”

而且,这还能够获得别人的支持,让人说“没这回事啊”。如果进展顺利则会得到他人更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没想到你很能干啊!”实际上,这是一个俗套的伎俩,会让对方感到费神、困扰。所谓“麻烦的人”,多是被评价为让人费神、需要照顾的人,被这样评价对自己并无益处。

请一点点修正 “我这样的人”的口头禅吧。

在想说“我这样的人”时,改为说“我”。

在话语的最后表达出“积极”的感觉,别人对你的印象会陡然好转。如:“我虽然做得慢,但是会努力的。”“我没有自信,但是会努力拥有自信的。”

另一个方法是,尽可能地谈及对方。

以开头的话题为例,想说“我这样的人”时,即使是勉强自己,也要立刻不失时机地提及对方,以“××,你的脸真小啊”回应对方。虽然有阿谀奉承之嫌,但是比起贬低自己让对方感觉费神,这种说话方式给人的印象要更加平实、简单。

益放弃贬低自己,朋友就会变多

09

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明显自夸会让自己受损。所以有些人采用看似是在自我贬低,实际上却是在自夸的套路。“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说我是娃娃脸,我真的那么孩子气吗?”“完全休息不了,有些睡眠不足。当然了,我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还算不错。”

以上两种说法异曲同工,慨叹自己是娃娃脸,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看起来年轻;抱怨自己的工作很忙,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过得充实。你是否也会这样说话呢?

在日本,为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伤害对方,很少有人会高声叫嚷“我看起来很年轻,多好啊!”“我的工作很充实,多好啊!”

既不想遭周围人的白眼,又想被人羡慕;不想影响气氛,又想被人夸奖,因此他们采用看似“自虐”实为“炫耀”的方式。听众其实洞若观火,早已一眼看透,自然会倍感疲累。

这看似是在照顾对方的情绪,实际上是一种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夫妻之间的傻瓜式对话,婚姻美满的秘诀

想得到赞美时,不拐弯抹角,率真地说出“请夸我”,会让人感觉更为舒畅。

具体可以这样,自夸之前提前打招呼:“我可以小小地炫耀一下吗?”“希望你能夸我,我才说的。”于是对方也会笑着给予你回应,说道:“什么呀,你本来就很棒。”真诚地请对方夸一下自己,能透露出一种可爱又心胸宽广的感觉,会让对方的内心感到放松。

我曾听过一对婚姻美满的夫妻之间的谈话,据说这对夫妻平日里这样交谈。

妻子:“快看,土豆炖牛肉做得很好。快夸我,快夸我!”

丈夫:“哇——你好厉害!”

丈夫:“快看,我打扫浴室了!”

妻子:“好厉害!谢谢你!”

在旁观者看来,这简直是所谓的“傻瓜夫妻”,但是据说这对夫妻从不吵架,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想让对方夸赞自己时,别使用计谋,别采用自贬的把戏,而是坦率地说出“请夸我”。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心情舒畅,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益坦率地说出“请夸我”,双方都会心情愉悦

10

希望对方注意自己的新发型,故意去拨弄头发;希望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生日,故意问“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希望对方邀请自己参加聚会,故意不声不响地在附近徘徊。

这种“需要照顾的人”能适可而止还好,如果超出一定程度,就会让人烦闷,也会让自己受损。

希望对方给予关注,却不坦诚地说出,而是设置圈套静静地等待对方有所意识,这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当然,希望得到关注是人类的本能。人如果被无视就会感到伤心,所以都希望对方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这种心情的外在标志就是暗示对方给予照顾。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体察“希望对方意识到”的动作,对于沟通来说是需要成本的,因此有人会感到麻烦。所以说这是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

希望得到对方关注时,有益的说话方式是坦率地说出。

如果希望对方关注,请诚实地、毫无隐瞒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昨天剪头发啦!”

“不错!”“今天是我的生日!”“是吗?祝你生日快乐!”

仅此而已,世界将会无限和平。扔掉高傲的自尊,相信对方,试着自信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吧!女孩间谈论“你剪头发了吗”的真正原因

相反,如果我们能积极地给予对方关注,有时这种故意暗示的人也会减少。这时,需要做的只是指出对方的变化。

有次一位来做咨询的女性对我说:“五百田先生,您今天的衣领形状有些不同啊!”这话让我很吃惊。

当天我身穿有衣领扣的衬衫,确实之前会见这位女性时穿的都是普通领的衬衫。能够注意到如此微小的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得到对方注意”的满足感。“你剪头发了?”“××先生/女士,你是十月份的生日吧?”如果注意到这一点,那就让对方知道吧。这样,对方会感到高兴,我们也不会觉得麻烦,是双方都受益的事。

顺便说一句,女性之间相互说“你剪头发了吗”正是在传达关心对方的信息:“我有注意到你的变化”“我很关心你”。而是否真的理发了,并不是重点。这里体现的“好意交换”,是女性比男性更为精通的部分。

益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便能得到对方的关注

11

“你的衬衫很漂亮!”“不,哪有这回事……”“你真的很年轻!”“不,没这回事……”

很多人担心如果坦率地接受夸奖,会被认为自大。

对难得的夸奖不断地进行否定,“不,不”“不是这样的”,有时反而会显得很失礼。

原本对方也未必想真心夸奖,或许多数时候是想借此搭话,或者把这作为对话的润滑剂。如果当真接受赞美,一个劲地谦虚说“哪里哪里”,反而会让对方觉得麻烦,心想“本来也没想那么夸你”。

那么,被人夸奖后,怎样的说话方式会让人受益呢?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被人夸奖,就借此拓宽话题。

如果被人夸奖“你的衣服好漂亮”,请试着回答“我有三件同款”“这是打折的时候买的”“这是××牌的”。于是,对方会说“是吗?在哪家店买的?”“已经进入打折季啦!”就此,谈话会延展开来。对“你的兴趣是什么”这个难题的正确回答方式

与此相同,“你的兴趣是什么”也很让人难以应对吧?

这个问题同样只不过是一个谈话的开端。未必需要回答出真正的兴趣,也没必要做多余的思考,简单地回答“我也看电影,但谈不上是兴趣”就好。

接下来,向你介绍回答“兴趣爱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三个模式。

一是谈过去。具体可以说“以前经常打篮球”“高中那会儿经常读书”。

二是谈未来。具体可以说“今年打算挑战一下冲浪”“我对登山感兴趣”。

三是谈现在。具体可以说“上周去打网球了”“昨天去钓鱼了”。

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兴趣本身,但是没有人会想“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他的兴趣”。而是会继续说道:“你曾经打过网球啊,最近没打吗?”“你去哪儿钓的鱼呢?”

请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夸赞、兴趣都不过是交流的润滑油和话题的开端而已。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苦恼,不必担心“被夸奖,不知该如何作答”“我没有兴趣爱好,该怎么办”了。

益被夸奖=拓宽话题的机会

12

正确地夸赞对方其实也是很难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难得称赞对方,结果对方不但不喜欢,有时反而更不高兴了。

称赞也分为让人受损的称赞和让人受益的称赞。例如,在公司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前辈,那个谈判进展顺利吗?”“前辈,您的销售能力不错!”

“……”

这种称赞方式是对自己有损的。

失败点在于自上而下的俯视姿态。在职场上,晚辈称赞前辈具有销售能力,就如同对大联盟球员大谷翔平(日本著名的棒球球员,现代职业棒球赛中罕见的投打双修选手)说“你棒球打得不错啊”。职业选手在专业领域拥有优秀的技术是理所当然的,用“不错”称赞对方,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判,会让对方觉得“你觉得自己是谁啊”。

那么,让自己受益的称赞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对前辈说“不愧是前辈,真的好厉害!”前辈可能会感觉“这家伙词汇好贫乏”“净说些显而易见的奉承话”,但是至少不会觉得讨厌吧。

因为“真的好厉害”并非自上而下的冷静判断,而是晚辈单纯的感觉。

食物好不好吃,有没有品位,有没有工作能力,关键在于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

而且,任何人都有资格谈论自己的感觉,因此用“真的好厉害”是可以的。对“那部电影还可以”感到不爽的原因

称赞歌手“您唱得真好”,夸赞专业的插画家“这真是好画”,这种方式有可能让对方感觉自己被小瞧。因为,谈话中带有“好/不好”这种自上而下的俯视性的审视和评判。有必要注意避免这种“评判性语言”。

这时,坦率地将自己的心中所想率真地表达出来,说“我好感动”更能让对方高兴。

因此,评价时用“喜欢/讨厌”,比用“好/不好”要更为有益。

有人惯用“还可以”的说法,会说“那部电影还可以”“那家拉面尝着还可以”,可以从中窥见俯视性的评价和建议。

而“那部电影可有意思啦”“那家拉面我很喜欢”等纯粹性的表达则不会给对方带来不快。

事情虽小但意义重大,请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益说“喜欢”比说“好”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13

一个人总是说人坏话,与他谈话就会让人疲惫不堪——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真是没用啊”,有类人会持续不断地说别人坏话。

炫耀“毒舌”,对此感到自豪,认为自己“区别于普通人,他们只会说些无大碍的话”。

艺人和电视上的评论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把“毒舌”上升到娱乐高度。外行即使模仿他们,对听众来说也会感到厌烦。“毒舌”像垃圾食品一样。偶尔吃一次垃圾食品会感觉很好吃,但吃完的第二天脸上会起痘。如果每天都吃,就会把人的身体搞垮。

坏话也是,偶尔为之,因刺激而产生乐趣,会有一种“敢言别人之不敢言”的快感,但总说别人坏话,不仅听众会厌烦,自己也会“中毒”。这无疑是让自己受损的说话方式。

包括刻薄话在内,实际上没有人能通过说别人坏话而获利。或许当时会觉得心情畅快,但其效果也仅局限于当时。听到的人会认为“这人在其他场合也会说别人的坏话吧?也有可能说我……”于是渐渐不再信任他。

聚餐时,坏话和抱怨会使现场气氛高涨。制造假想敌会使大家更加团结,比如说“我们公司可过分了”“部长最坏了”等。但就算这样,最好还是不要说别人坏话。寻找对方身上的“好”,让你看起来更帅

让人受益的说话方式是说积极的语言。

最易于理解的是夸赞的语言。女性见面经常会相互夸奖,“你的发型好可爱”“这件衣服好可爱”“那双鞋好漂亮”,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效仿。确实,在一旁看着或许会觉得“真恶心”,但这样说的作用不容小觑。至少在相互夸奖的过程中,双方不会发生争执,彼此的心情也会因此变好。

另外,养成总能聚焦于好事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看电影,吃拉面,总有人评论说“电影不好看”“拉面不好吃”,俨然一副眼光凌厉的评论家姿态,但这不能说是让人受益的说话方式。

比起这样做,直接赞美对方会更好一些,“电影很有趣”“拉面挺好吃”,这样说一定会让周围的人的心情好起来。

益正向积极的发言,会让身边明朗起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