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长演讲录·毕业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16:54:56

点击下载

作者:潘鸿雁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大学校长演讲录·毕业篇

中国大学校长演讲录·毕业篇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大学校长演讲录·毕业篇作者:潘鸿雁[主编]排版:HMM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8-01ISBN:9787301194164本书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真诚的馈赠

有一种离别叫做大学毕业。

凤凰花开,青春散场。作为大多数人校园生活的终点,大学毕业总能给毕业生带来太多的情绪。

他们兴奋,面前是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路,他们从此将自食其力,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一个生产者;他们从此进入成人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践行更多的理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终于能够以一个独立个体的形象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用自主的行动去实现每一个美好的可能。

他们又迷茫,面前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身边不再有人耳提面命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生活的难题不再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人生的答卷不再像四六级那样可以考一次,再考一次。面对四通八达让人眼花缭乱的人生岔路口,他们究竟该如何抉择?

他们还恐惧,面前是一条有陷阱有荆棘有急流有险滩的路,未来的路上注定有着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前行的途中少不了一次次地碰壁和倒退,在校园里的游刃有余不能够抵消初涉社会的艰辛与苦痛。

于是,我们知道了,在真正迈出大学校门之前,毕业生们还需要些什么?

有一种馈赠叫做校长致辞。

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符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毕业致辞,作为校长对即将远去的学子的最后一课,更是会对毕业生的心态和发展轨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校园生活的最后一课上,一份来自母校校长的实实在在的告诫,沉沉甸甸的嘱托,殷殷切切的期望,已成为毕业生无比期待的临别馈赠。

然而,多年以来,身处“神坛”的大学校长们却常常难以拿出一份真正让毕业生满意的临别馈赠。那些冠冕堂皇了无生趣的道理,那种例行公事呆板无味的说教,无法慰藉伸着脖子渴盼被理解的学子心灵,更无法分享他们的兴奋,驱散他们的迷茫,祛除他们的恐惧。不能放下身段去平视学生的眼神,不能放缓脚步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也就无法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

近几年来,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刮起了一股变革之风,一改领导讲话的方式,变“大话”为“小话”,变“典型话语”为“日常话语”。这些演讲形式活泼、内容实在、语言新潮,在毕业典礼上引起震动,其中的一些精彩致辞更是自发在大学生群体及网络中流传。北大校长周其凤引用一句周杰伦的歌词“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表达送别3000多名同学的不舍心情;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则用当时正在进行的世界杯为例,寄语复旦学子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更是让现场7700名毕业生心潮澎湃,泪流满面,“根叔”也成当年网络榜单上的热门关键词……于是,毕业生们用发自肺腑的掌声告诉了我们,他们喜欢并欢迎什么样的校长,喜欢并欢迎校长们讲什么样的话。

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们把一些摘要发布在腾讯微博中邀请网友点评,得到了踊跃的参与,这其中不乏大学生用户。非常感谢他们在微博中积极互动、畅所欲言,给予了我们另一种思考的角度。作为本书的编者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我们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深味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网络这种新媒体的传播互动方式,让我们有机会从大学和学生两端去立体地认知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也正基于此,编者并不想过多地去剖析这种演讲风格转变的背后究竟蕴含了多么深远的意味,又或者还无法掩盖多么众多的沉疴痼疾,我们只想通过本书收集整理的近年来这些优秀的大学校长毕业致辞,去传播一种理念,去放大一种影响,进而去引导一种变革,由表及里,由点及面。

倘能如此,那也就够了。编者2011年8月

周其凤,男,汉族,1947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全面领导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负责规划、机构编制、预算、审计工作。分管发展规划部、“985工程”暨“211工程”办公室、审计室。

1965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70年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1980年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从2001年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2008年11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在2011年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即将跨入人生的新阶段。在这个充满喜悦之情与美好憧憬,却又带着一点点离愁别绪的日子,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关心和帮助过你们成长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你们的人生开始与北大结缘。你们就像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在燕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学时光虽然短暂,却真的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最美好岁月。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叫做《此间的少年》。“令狐冲”、“郭靖”、“黄蓉”、“穆念慈”……这些少年,让我感觉到无比亲切。尽管作为一部电影,它还有些稚嫩,反映的大学生活也只是一个侧面。但我却深深地感觉到:青春,是如此美好!也许,这些同学,他们现在就坐在你们中间,而这样的故事,我想却会年复一年,在这个园子里继续上演。因为,北大,是青春的北大,北大人的青春永不落幕!

同学们,典礼结束后,你们会依次跨过学位门。在那一瞬间,我想你们也许会下意识地回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的过去时光:

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9楼下那铺满银杏叶的小径、未名湖的塔影、静园的草坪、还有那电教、理教里悠然的“学术”小猫;你们不会忘记在图书馆抢占座位的身影,在医学部和燕园之间选课的奔波;你们不会忘记在三角地卖力地派发传单的场景,自己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参加十佳歌手大赛的瞬间;你们不会忘记求职的艰辛、提交论文的忐忑以及为了GRE、托福和雅思红宝书的折磨;你们不会忘记BBS上的“十大”,寝室里熄灯后的“段子”,以及在深夜依然随时满足你食欲的西门鸡翅和小白房;当然,你们也不会忘记入校时骑着三轮帮你拉行李的憨厚师兄,还有后来坐在你自行车后座的可爱师妹……

你们不会忘记相伴走过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在宿舍楼前一笔一画写下各种通知的楼长;你们不会忘记在北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立世的原则;你们不会忘记,奥运志愿服务中被汗水浸湿的衣背、汶川和玉树地震引发的同学们的关切,以及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服务的经历;同时,你们也不会忘记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品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气魄……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

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一定会深深地融入你们的血脉与灵魂,成为你们身上永远不会磨灭的“北大印记”。

当然,我也希望,你们一定要忘记: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绩点。荣耀也好,郁闷也罢,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也请你们忘记在食堂打饭时,那略显拥挤的人群令你有多么的不愉快,还有那因为校园建设施工的噪声影响了你晚起的好梦……忘记这些,放下这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们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无数的机遇。我衷心地祝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前行,飞得更高!

同学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征程。我看到你们已经跃跃欲试,只待振翅高飞!如同当初父母送别你们到北大前夜的叮嘱,今天,我仍如他们一样。

我知道,过去几年,你们不仅刻苦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其他领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实现了“专”与“博”的均衡发展。这是北大赋予你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善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质。今年三月,我和中文系的本科生一起开了一次班会。此次班会的主题是“阅读·生活”。给我印象很深。我想,作为一个北大人,如果能时时寻找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发展出一些不限于工作的兴趣思考,那一定会为人生的成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过去几年,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北大是一个开放的大学,也是一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大学,这是一个包容、和谐、多元的校园。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北大的学生,要保持这种胸怀。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舞台上,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同时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以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

同学们,除了这两点我最想叮嘱大家的,还是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胸怀祖国、心系苍生的抱负。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刚刚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北大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两个月之前,我们的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对北大学子志愿服务西部给予了高度肯定,寄托了殷切期望,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我们北大支教团的同学,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带到西部边远地区,为改变西部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作出了贡献。支教团的同学,以及这些年来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北大校友,他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刚刚过去的建党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待。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今后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岗位,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融,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你们的人生才会无限精彩。

同学们,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北大人永远的使命。今年5月,我到广州参加“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的开班典礼。这个项目是在广州选拔七百多名农民工进入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学习,其中一百名北大全额免费。这些青年人,和大家年纪差不多,但是早早就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体味到了人生的艰辛。他们也同样非常优秀。说实话,他们的讲话水平比我要精彩。北大能够帮这些农民工兄弟,帮助这些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我感到非常有意义。我校林毅夫教授有句话:“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你们的高中老师、父母、朋友都来为你们送上祝福。看着你们朝气蓬勃的脸庞、略带湿润的眼眶,我不免再次想起《此间的少年》那首主题曲:“昨日依稀又重现,你站在我面前,记忆里的少年,从未改变。”

同学们,不管你们走得多远,你们永远是母校最牵挂的孩子;不管你们走了多远,未名湖、博雅塔、五四路一定会在你梦中“依稀重现”,那是母校对你们的召唤!“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在那转身之间,就是那过往的少年。”

大学时光白驹过隙,就在转身之间,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友情、爱情,还有与老师、与母校之间的这种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这份情,必将永恒!

在今天致辞的最后,我想起曹文轩老师的一段话:“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

北大于我们来说,她的恩泽既表现为她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她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地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

同学们,请永远记往:我们的背景是——北大!

微博点评

金一斌(@j1052975493):昨天听了北大周其凤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话:静静的校园留住的是你们青春的身影,厚重的钟声唤起的将是你们梦中永恒的依恋。未名湖、博雅塔到理教、农园;民主广场、北大红楼到李大钊、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从此,“北大”作为一个“背景”矗立在你们的身后,而你们也将以自己的人生为北大书写新的篇章!

孙艳(@syinbeijing):今天是北大毕业典礼的日子,作为志愿者,我有幸全程感受到那份感恩和激动。几次落泪,想起自己的青春祭,几番感慨,感叹北大带给学子们的厚重使命感。希望我的孩子本科能上北大,感受那份骄傲,我能在他毕业时坐在家长席上,在他跨过学位门那一刻给他递上一束鲜花。在2010年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的毕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向曾经帮助、培养过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刚才,播放视频短片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眼里噙满了泪水,有的同学和我一样,为了一份矜持,努力让眼泪留在眼眶里不流出来。真的是有点难!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每一位,都能理解,今天的泪水蕴涵了太多太多。四年的燕园感怀,四年的执著求索,29楼的银杏树黄了又绿,图书馆后的小径身影依稀。36楼、37楼总书记含笑挥手深情问候,学一食堂门前总理大步走来,我们人潮如海。蓦然回首,未名湖畔再一次垂柳如烟。四年的青春岁月,已经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而你们每个人都已经化羽成蝶,即将展翅高飞。此时此刻,这一滴泪水中有伤感,有眷恋,有欢乐,有遗憾,是感恩的心在颤动,是希望的火在升腾!

而我此时的心情,或许你们经常传唱的一句歌词更能够表达: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抛开离愁别绪,和所有的典礼一样,或许我应该接着说几句祝愿的话,但我更愿意在这告别的仪式上首先向你和你们的家长描绘你们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迹。

你们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因为你们大多数人出生自1988年、1989年,所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80后”中的末代。关于“80后”,你们刚被社会关注的时候口碑似乎不太好。在我的观察中,你们的确有不同于“60后”、“70后”的特点。你们经常在校长信箱给我留言:宿舍里怎么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为什么洗澡要好多人共用一个大浴池,没有自己私人的空间;为什么食堂总是人满为患,经常要站着吃饭。这些是我们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事,即便当时我们6个人、8个人一个宿舍,而我们对食堂的想象力还停留在吃饱就好的水平。我就觉得,你们这一代的确有些娇气,有些浮躁。但在你们的抱怨中,学校同时也在加大改造的力度,至少你们中很多同学已经不用再穿着拖鞋拿着脸盆到公共大浴池洗澡,在盛夏的时候,床头已经可以吊一个简单的风扇。虽然学校条件依然有限,但我看到你们抱怨归抱怨,你们快乐地融入到集体氛围中,在不够完美的环境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体验着创新的愉悦,陶冶着情操,磨炼着意志品质;你们以开放的心态,在与国外政要、学术巨擘的交流中,在模拟联合国的讲坛上,随时迸发着智慧和自信。我发现,“80后”其实很率真,很可爱。

2008年的奥运会,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你们。你们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披星戴月,挥汗如雨,担负起鸟巢国家场馆志愿服务任务,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为人民赢得了友谊,为北大赢得了声誉,为自己赢得了全社会的信赖。你们有了新的名字——“鸟巢一代”。而在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中,你们在三角地真诚祝福祈祷,把自己买书的钱捐献给灾区,在志愿献血车前默默地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一幕幕场景的照片,我希望我们的校史馆能够永远珍藏!我相信,人的一生,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巅峰。我不知道你们在四年大学时光里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但你们在国家危难时的虔诚而坚定的表现,我坚信你们已经做到了青春无悔,你们已经让自己站到了这一段人生的巅峰。我对你们充满敬意!我甚至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是80年代从国外回祖国效力的,因此,我也是“80后”!

作为“80后”,就让我们谈一谈“80后”的话题。

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着即将巅峰对决的世界杯。你们真的与世界杯很有缘。四年前,你们在世界杯的战鼓声中迎来北大的捷报,而今天,伴随着“呜呜祖啦”的热闹与喧嚣,你们即将为人生的又一个巅峰画上句号。告别四年的大学生活,未来的人生在哪里?未来的人生的巅峰又将在何处?有的同学可能会笑着告诉我,也许是在“杜拉拉”的升职履历中。

我的理解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带给我们视觉盛宴的世界杯中找到启示。人生中有巅峰时刻,即意味着有平原低谷。足球也是这样。32支球队,有的籍籍无名,却奋勇拼杀,改写刷新着自己的历史;有的豪门劲旅,一路凯歌,续写了昔日的辉煌;也有的是卫冕冠军,却一朝折戟沉沙,令人扼腕叹息。哪一支能战胜自己,超越自我,在遇到低谷的时候不气馁,在漫长的平淡中不焦躁,相互扶持,彼此激励,哪一支才能走得更远,达到自己漫漫征途的巅峰。

北大人历来有着挑战巅峰的魄力和勇气。山鹰社的同学们,存鹰之心在高远,融鹰之神在山巅,他们虽然经历过2002年希夏邦马峰的考验、磨难和永远的伤痛,但他们从未失去攀登的理想和信念!酷爱登山的黄怒波校友,不仅在商界纵横捭阖,在不久前还以知天命的年纪,登上了珠峰峰顶。在人比山高的那一刻,我相信,大家从中领略到的不仅是北大人“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更是攀登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脚印的磨砺与艰辛。

有攀登的志向和渴望,终究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脚踏实地!或许意气风发的你们从没有认真思考这四个字的深刻人生内涵。但这恰恰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五四青年节送给北大学子的一份深切期许,我想这也许蕴涵着总理在人生的巅峰中沉淀的一份返朴归真的感悟。在今天的典礼后,每位同学都能获赠一份母校为你们准备的纪念品,是一本书,书名叫《西部放歌》,写的是30位北大校友扎根西部,创业奉献的点滴事迹,相信你们读后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会有一些新的感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同学们已经不必再作,但经历过为新中国60周年庆典欢呼的北大学子,我有理由相信你们更能够感受到祖国的需要和召唤,我相信你们不仅拥有了一双属于自己的“隐形的翅膀”,你们更能够以坚定的信念,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用人生的实践去写就一篇更加壮美的文章。

作为母校,总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事业的征途上,在人生的攀登中,能够走得更远,攀得更高。但无论你们走得有多远,攀得有多高,我相信,燕园的湖光塔影会永远印刻在你们心中,而那象征着科学与民主、历经近百年依然在北京老城区巍然屹立的北大红楼,仍然会是每一个北大人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楼飞雪,一时英杰!”你们在低吟浅唱中怀念过往,并将在脚踏实地、挑战巅峰中继往开来!你们选定的是民族进步的方向,你们个人的发展机遇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必然紧密相连。我相信,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徘徊,或者用你们常说的一个词叫“纠结”;我相信,但凡落在你们面前的挑战和机遇、责任与使命,你们每一个人,要责无旁贷地以“秒杀”的精神和气势将其承担起来!

同学们,这就是我对于“80后”的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但显然,你们给予我的感动还不仅仅如此。

就在前几天的毕业晚会上,很多参加晚会的同学都在学生会的组织下写了一份毕业“心”书,就是把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母校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到上面,有四位同学被现场抽中,作了现场告白。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几位同学幸运。于是,我就从学生会那里拿到了其中的几份,此刻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份,写给计量课沈艳老师。“尊敬的沈老师:您好。我是您计量课上的一名学生,很惭愧,第一次,我并没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曾经恳求过您给我调分,但您拒绝了,您的很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说我们现在还年轻,不能在人生的白纸上留下污点,否则就会影响将来人生道路上的很多事情,您在网络上分享您与女儿的小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即将毕业之际,真心希望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不管学生以后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都会记住您的教诲!学生:新宇。”

第二份,写给老地学楼216室朱彤教授。“Hi,朱老师:在本科期间,从您和ZTGroup的学长身上学到的知识和启迪最多,在此非常想向您说一声,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教导,我从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通达的处事态度上学到了很多。衷心祝您今后越来越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希望您以后多保重身体!张悦00613102”

第三份,写给毕明辉老师。“亲爱的小毕老师:非常喜欢上您的课,您的风趣幽默,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我上您的课时总想发笑,觉得很与我们年轻人接轨。祝您的发型能一如既往地‘潮’,我们永远爱您!您的学生:M&M。”

第四份,写给37楼的小薇。“薇:我们在一起三年了,三年来有欢笑也有泪水,不过我们一起走过,并将执手继续走下去,直到老到哪儿也去不了。虽然我要毕业了,但是不管我到哪里,心都在你那里,就像风筝一样,线的那段牵在你手里。祝你接下来一年的大学时光顺顺利利,也祝我们的爱情地久天长。”

第五份,写给北大。“我是一名韩国留学生,来北京大学,生活学习都很不容易。在北大的四年来,认识了不少知心朋友,这都是北大给我带来的。谢谢北大,深爱北大!北大,你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第六份,也是写给北大。“四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园子的时候,青涩的样子至今还记在心头,而今当我即将走出这个园子的时候,我至少可以带上几分信心,几分希望,几分北大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昂然前行。北大所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课堂与书本上的知识(当然这是最重要的之一),更有如何成为一名人格独立而完善的社会人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已经不再记得那些繁复的理论和精辟的论述,但会永远记得老师和同学们教给我的一点一滴的感动。北大我爱你!北大,永远的家!”

感恩的心,感动你我。读了这些朴实、纯真、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想,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只想请你们记得,你们留给我的点点滴滴的感动,我也将永远珍藏在心里!

此时此刻,我希望和你们的老师,你们的父亲母亲,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为你们的成长,欢呼喝彩,呐喊加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毕业欢呼吧!未来属于你们!祝福你们!

微博点评

齐刚(@jg555666):一个“40后”眼中的“80后”群体的形象写照,浓缩了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印象的转变过程。从初入媒体时被贴上“自私”、“冷漠”、“浮躁”的标签,到经历了汶川地震、奥运志愿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这个群体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与责任,扭转了整个社会对之的评价。

落泊樱子(@xinran415tct):校长的话,没有豪言壮语,似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从四年生活的点滴回忆中饱含对北大的无限眷恋,又在对未来的期许中让北大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胡海岩,男,1956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兼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5种国际期刊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委委员、力学评审组组长等。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授予“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愿大学精神永远伴随自豪的北理工人——在2011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祝贺2011届本科生与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祝贺你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与此同时,让我们共同感谢为你们成长而辛勤工作的全校教职员工!

看到同学们风华正茂、豪情满怀,我思绪万千。四年前的夏天,我与2007级本科生几乎同时来到北京理工大学这所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著名学府。那时,我和同学们拥有同样的心情:自豪。自豪的是我们拥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北理工人”,自豪的是我们的肩上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四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共同分享了建校70周年的喜悦,共同凝练了“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共同秉承着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精神。

在同学们即将毕业之际,作为校长和学长,我要深深地祝福你们,并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愿你们永远秉承大学精神。

一、秉承大学精神,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记得在200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我向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期待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上能够得到同学们的答案。这三个问题是: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安排好大学的学习生活?怎样用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指导自身的成长?

带着期待和关注,我在2008年初参加了信息与电子学院01510705班的德育答辩开题报告会,不久前又参加了这个班毕业前的德育答辩会。四年来,这个班荣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良学风班,先后有17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全班28人均获得学士学位,其中17人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另有4人将赴海外著名大学深造。在德育答辩会上,凭借优秀素质和突出学业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吕春良同学、获得我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资格并用英语出色完成德育答辩的张新禹同学等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很高兴地看到,以这个班级为代表的北理工学子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完善自我、追求卓越。你们成功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你们勇于面对机遇和挑战;你们树立远大理想,以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为己任。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同学们对我四年前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满意答案!

希望同学们在迈向新征途伊始能继续树立远大目标,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在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永远伴随自豪的北理工人。

二、秉承大学精神,明理精工、求真务实

在同学们毕业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让我们永远牢记徐特立老院长的教诲:“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胸怀大志之人必备探索求是之才,必存求真务实之风。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多探索、多实践、踏实做事,认真做人。

在这方面,我校许多优秀教师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今天,我特别向同学们介绍我校材料学院的王富耻教授。王教授长期从事军用金属材料和工艺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他追求和探索客观真理,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对待工作踏实认真。近年来,他领导团队在新型穿甲材料、耐高温涂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解决了武器装备研制中的难题,连续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他因高尚的师德和突出的业绩当选为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北京市教育先锋等称号。尤为难得的是,今年他领导的实验室被国家批准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上的重大突破。

德才双馨、严谨治学,这是王富耻教授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对他的普遍评价。我相信,以王富耻教授为代表的我校教师明理精工、求真务实的精神将时刻激励着同学们。在未来的征途上,希望你们“求真的探索再深入一些、求实的脚步再踏实一些、求是的态度再认真一些”。愿明理精工、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永远伴随自豪的北理工人。

三、秉承大学精神,感恩回报、奉献社会

同学们,你们即将告别师长,话别同窗。“饮水思源,常念教诲之恩”。同学们在自由翱翔、争取更高飞跃的同时,应牢记国家与学校的培育之恩,牢记父母与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同学们常怀感恩回报之心,担负起奉献社会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今天出席毕业典礼的“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文东校友为同学们树立了感恩回报、奉献社会的榜样。张文东校友1992年毕业于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毕业后不久,他设计、制造出国内最早的木质高性能有源音箱,1996年与合作伙伴创建“漫步者”公司。如今,“漫步者”不仅已成为国内电器行业的著名品牌,而且成为在国际化推广中成功的民族品牌。身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文东校友一直倡导“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显著不同于商人,企业家在领导企业前进的同时,要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人生价值”,不在于自己取得了多少,而在于给你所曾经生活的世界留下些什么。

以张文东董事长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校友在大学精神的激励和引领下,追求理想、努力拼搏。他们在心系母校建设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报效国家。希望同学们学习校友们的爱国爱校精神,牢记母校的重托、国家的培养和社会的关爱,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愿感恩回报、奉献社会的大学精神永远伴随自豪的北理工人。

同学们,明天你们即将启动新的航程。从此,当你再次聆听母校的名字时,你将倍加感动。从此,母校将亲切地称呼你为“校友”。你们是母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母校将永远是你们事业的坚强后盾。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支持母校,宣传母校,尽自己的力量为北京理工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贡献力量。

最后,我用同学们喜爱的“凡客体”向大家作赠言:

爱学习,爱思考,

爱求实,爱创新,

爱明理,爱精工;

爱展翅高飞的雄鹰,也爱口衔橄榄枝的白鸽,更爱从延安宝塔山下走来的母校。

我不是青涩学生,也不是天之骄子,更不是谁的克隆,我是新时期秉承大学精神的自豪的北理工人!

微博点评

云知道@avatar798:转自众校友,胡总威武啊~校长也爱凡客体!北理校长胡海岩院士在毕业典礼上说:爱学习,爱思考,爱求实,爱创新,爱明理,爱精工;爱展翅高飞的雄鹰,也爱口衔橄榄枝的白鸽,更爱从延安宝塔山下走来的母校。我不是青涩学生,也不是天之骄子,更不是谁的克隆,我是新时期秉承大学精神的自豪的北理工人!知识报国、感恩于家、责任在天下——在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老师们,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祝贺2010届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祝贺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寒窗苦读,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胸怀理想,几分信念,几分成就。”我欣喜地看到,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学们在苦读求索中度过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在师长引导下感受了丰富的大学文化。在同学们即将毕业时,对大学文化的感受会更真切;日后回忆大学生活时,对大学文化的感受会更深入。因此,在送别同学们之际,我想和大家交流对北京理工大学特有文化的感受,尤其是对大学文化精髓——大学精神的感受。

学者们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包括大学特有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精神蕴含着什么呢?我观察了许多杰出校友,接触了许多优秀师生,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的是“知识报国,感恩于家,责任在天下”。今天,我想以此作为对同学们的三条祝福和期望,与大家共勉。

一、探求真知、学以致用,实现知识报国之志

读大学在于求知解惑,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现远大志向。知识报国是历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远大志向。从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起,20世纪70年以来一批批具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学子聚集到我校接受教育,又从这里走向社会,经过历练而成为国家栋梁。在我校近16万名校友中,有李鹏委员长、曾庆红副主席、叶选平副主席等著名政治家;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有我国第一部天基雷达总设计师吴一戎院士等杰出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他们志存高远,学以致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我们树立了知识报国的榜样。

最近,每当我脑海中闪现这些优秀校友的风采,就会联想到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的情景。那30个雄壮的武器装备方阵,凝聚了几代北理工师生和校友的重大贡献。特别当空警2000率领空中第一方阵飞过天安门时,国人倍感振奋,世界刮目相看。它的总设计师就是我校1961届杰出校友,中国预警机技术奠基人王小谟院士。王小谟校友在近50年的科研工作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强大力量。他主持设计并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他是我国最早探索和开拓预警机技术的专家,在空警2000的设计和研制中,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雷达三面阵布局等关键技术,使我国大型预警机性能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他曾动情地告诉我们:“在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总是在母校积累的点点滴滴知识指引着我;我愿为国家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同学们,大学精神倡导树立知识报国的志向,勇于探求真知,乐于创造未来。希望你们能像王小谟院士等杰出校友那样,探求真知,学以致用,知识报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骄人业绩,成长为国家栋梁。

二、人格完美、仁爱谦和,牢记感恩于家之情

读大学在于塑造人格,在于陶冶情操,在于培育仁爱谦和之心。同学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即将走向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对竞争和挑战,同学们应该塑造完美人格,依然追求仁爱之心。几天前,9位藏族毕业生到我办公室敬献哈达,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使我深受感动。我告诉同学们,大家应该感激自己广义的“家”。这个“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包括了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包括了一切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进而把感激之情上升为大爱。

谈到爱心,我校有一位被广大师生所熟知的退休教师——光电学院张忠廉教授。他1960年毕业于我校无线电技术专业,曾长期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退休后,他仍割舍不下对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热爱,亲手建立起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每天按时到教育实验基地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12点。要问张忠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工作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他热爱自己的母校北京理工大学,热爱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看到学生的成功就会感到无比快乐。张忠廉教授正是以这种“对学校情真意切,对学子仁爱谦和”的精神,帮助和指导学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己也从中体会到无比的喜悦。

同学们,大学精神倡导大气,大气之首便是大爱和真情。做大事之人必有大爱,成大事之人必有真情。希望你们能永远感激教育你们的老师、为你们服务的职工、相互帮助的同学,更要感激养育你们的父母、培育你们的祖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希望同学们能像张忠廉教授等杰出校友那样,秉承真情和感恩,并把这感激之情上升为对祖国的大爱,对人民的真情,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三、虚怀若谷、放眼未来,承载兴盛天下之责

读大学在于开阔视野,在于关心未来,在于承载兴盛天下之责任。在北京理工大学的精神中,充满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正所谓好青年顶天立地,好青年志在四方,好青年承天下之兴亡。

今天出席毕业典礼的我校杰出校友、云南省昭通市市长王敏正为同学们树立了担天下兴亡的榜样。王敏正是我校工业管理系1984届毕业生,曾在瑞典管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学习和进修。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务院机关工作,从事宏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研究工作。1993年,他主动奔赴基层工作,扎根到祖国西南边陲。他因学习和工作经历而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经济理论,到基层工作后则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快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领导。担任市长以来,他根据云南昭通的市情,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抓好交通基础建设、产业开发、节能减排,使云南昭通的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市强民富,山清水秀,他因此而当选为“2009中国节能减排20佳市长”。

同学们,大学精神倡导胸怀国家大事,关心人类未来,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你们牢记母校的重托、国家的培养和社会的关爱,像王敏正市长等杰出校友那样,做到顶天立地,志在四方,承天下之兴亡!

同学们,母校即将迎来70华诞。你们再回家时,母校将亲切的称呼你们为“校友”。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支持母校,宣传母校,尽自己的力量为母校早日成为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母校永远支持你们,欢迎你们,祝福你们!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在今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大展宏图!谢谢大家!

微博点评

江月(@lj1004828293):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从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特殊的气质与品格。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历史和延安精神正一代代传扬,渗透在每一位理工人血液中,以之为人处事做学问,为家为国为天下。

林金桐,男,汉族,生于1946年,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硕士、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博士。

留英8年后,于1993年回国,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副校长,自1998年至2007年任校长。

林金桐已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近年来17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特邀报告;担任过许多大型国际会议主席。先后接受过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荣誉院士和南安普敦大学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林金桐担任许多社会兼职;曾获得过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和北京市等部门多次多种奖励。被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九家单位联合评定入选2007年度“中国十大教育英才”。

林金桐校长的演讲,已正式出版两集,计54万字。2003年的《向往成功》,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的《三个母亲》,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其中,《三个母亲》已印刷6次,并于2011年1月被评为中国出版界“百篇优秀青春读物”。“诚者,天之道也”——在2004年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同学们,早上好!

最近有3份材料放在我办公桌上。第一份是关于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情况的简报。据中国工商银行北京XJK支行统计,它所分管的5所高校目前已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计3111人,拖欠还款的违约率高达38.6%。第二份是关于中国学生造假问题引起美国教育界密切关注的消息。半年前,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披露一名来自中国WH大学的学生,伪造成绩单和三份推荐信,凭空捏造出7门根本没有修过的课程成绩。事情败露以后,学校取消了他的博士生入学资格,该生所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印第安那州伯拉大学也立即做出开除学籍的决定。第三份是最近的文化先锋网站(www.whxf.net)关于大学生就业协议违约情况的报道。称天津市各高校毕业生撕毁就业协议的比例达10%,不少用人单位违约罚金甚至已提升到1万元。3月初NK大学的就业洽谈会,校方采取了控制措施,不准已签约就业的毕业生入内。

对于第一则简报我要说明,如果毕业后未能立即就业,还贷有困难应当可以理解。很多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先由国家承担贷款利息,待毕业生就业以后再偿还本金。但是据统计,这5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因此可以断定,绝大部分的违约并不是因为无力偿还。

对于第二则消息,中国的一家著名新闻社这样评论:“一些中国人在国内向来以耍小聪明而洋洋自得,甚至专于弄虚作假之道,且经常以此讨得许多便宜。这种人出国后也不忘玩弄这些小花招,却不想露了马脚。”

对于第三则报道,媒体采用了这样一些评论:“不惜放弃诚信的原则”;“使得用人单位措手不及”;“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用人单位从此不再到该校招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还可以列举多一些的表现形式,例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代笔捉刀、冒名顶替等等。要说真正恶意的犯法违规,在大学生中毕竟是极少数,但是持有一种不以为然的玩笑态度也真是大有人在。QH大学的最近一个抽样调查答卷说明了这种倾向:游泳馆,本校学生收费10元,校外人员30元,问“如果校外朋友来游泳,你是否会去借一个同学学生证给友人,买一张优惠票”?答“是”的学生高达70%。现在大家可以明白,既然有这样大比例的人群对“诚信”的原则视为儿戏,那么,毕业时有一部分贷款人拖欠还贷,有一些人同时与2—3个单位签约,再有几个到外国去的人遭到惩罚,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北邮毕业生的品质向来是备受社会称赞的。学生处的老师告诉我,北邮毕业生还贷违约率要比38%低很多很多,是全北京市最低的,可惜距离零违约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位文凭和成绩单方面弄虚作假的迄今尚未发现,但推荐信的伪造我已经知道一例,那是冒充我的签字,那封从国外大学寄来让我确认的信件我至今仍然保留着。至于就业协议违约,我估计北邮也是会有的。有位教授今年对我说,再也不愿意写信或打电话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因为他们到后来会不去那个单位,让推荐人面对尴尬。

历史也好,现在也好,社会总是认为大学生是栋梁之材,他们知识最丰富、思想最开放、举止最文明,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正因为如此,当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显示出诚信危机,社会就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如果说黑暗岁月中大学生是追求光明的先锋,战争年代里大学生是冲锋陷阵的勇士,那么,和平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应该认真考虑怎样真正成为社会中坚。

一年前我讲过,一部分学生拖欠还贷是助学贷款事业的定时炸弹。果不其然,就因为那一个38.6%,2003年秋季入学的北京市各高校的新生,至今还没有一个同学能够得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人们没有理由去指责银行。社会应当谴责的是那些借贷了国家银行的钱,如今又有了较好收入却拖欠还款的不良行为。试想,一个马路井盖被窃,盗窃者换得的不过是几十元的废铁钱,但他们要遭受多少抨击?一个大学生借贷的国家银行的钱,少说也有一两万人民币吧,这些大学生怎么就可以若无其事、心安理得?今年的助学贷款,政府、大学和银行正在协商之中,相信会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假如一旦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真的毁在一些恶意拖欠的大学毕业生手里,那么后来的低收入家庭的优秀青年上大学的路将会变得多么艰难?

我们相信,社会的诚信风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法制的健全而得到改善,更会因为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的模范行为而从根本上改观。美国1990年的助学贷款拖欠率也曾高达22.4%,经过十多年的全社会的努力,到了2001年,下降到5.6%。

不敢说,大学的好坏就可以用学生的诚信程度来评判,但是一个大学的社会声望、它的教学和科研成就确实是与学生的品德紧密相关的。199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像普林斯顿、哈佛这样的好大学的毕业生的贷款拖欠率几乎就是零,真让今天的北邮心服口服,自愧不如。所以我现在想,与其说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他们的毕业生中出了多少总统、首相,多少科学家、企业家,还不如说一流大学总是在踏踏实实地培养成千上万个诚信的人、刻苦的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至于社会把他们中的哪一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岗位上造就成为杰出人物那是会带有偶然性的;然而,在这样的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中产生出一批杰出人物则是必然的。

已经有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做过详尽的研究,从长远的观点看,锦绣前程还是属于那些恪守诚信的人。那种玩世不恭、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的人,到头来是毁掉自己的前途。当社会逐步建立起个人金融诚信档案,当银行把投资贷款的审批、买房按揭的签约和留学贷款的发放与每个客户的诚信记录联系起来,那些人就会知道今天对于诚信原则的背弃要为将来付出怎样的代价。当一个小骗局被拆穿,当一份假证明被识破,那些人就会看见自己的路是真的已经走到尽头。

似这般用个人的毁誉利害来规劝青年,或许是带了些功利的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名著《中庸》的格调更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诚是社会的基石,是做人的根本,是最高的道德。

当然,《中庸》里讲的这个“诚”字,我理解,不仅是诚信、诚实的概念,还含有对事业的忠诚,对信仰的虔诚。“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我想,今天毕业的北邮博士、硕士就应该是这样“至诚”的人;你们的人生追求就应该是奋斗不息、厚德博学、成就高明、经纶天地。

再过两个星期,就是康德逝世200周年纪念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过这样一段名言警句,后来人们把它篆刻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同学们,社会培养了我们,大学教育了我们,我们既要理解、征服头上的星空,也必须坚持、恪守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我们双重的社会责任。

谢谢大家。

校办注:(1)3月29日下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颁授仪式上,杨放春院长说:“林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号召北邮学子恪守诚信。我们计算机学院今年毕业研究生中所有曾向银行贷款的同学已全部与银行签订了还款协议。”(2)3月29日,电信工程学院毕业生代表徐凯旋在学位颁授仪式上发言:“昨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我们上了‘诚信’最后一课,这些教诲将伴随我们一生。我们电信院全体毕业研究生今天郑重承诺,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恪守诚信,为社会作出贡献。”

微博点评

孙欢(@sunhuan2008_cn):肺腑之言,字字珠玑!

惠珠(@pangtzer123):所谓文章千古事,教育更是千古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在教学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还应有具有鲜明个性、博雅学识,兼具风骨和品质的校长,他们保存、播种着理性、博爱、文明之花。林校长就是这样的人!三个母亲——在1999年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育你的妈妈,另一个是教育你的学校,再一个是培育你的祖国。

多少年以前,当你的第一个母亲把你交给第二个母亲,这叫做上学;多少年以后,当你的第二个母亲把你交给第三个母亲,这就是毕业。

你会一辈子依恋你的第一个母亲,哪怕她拥有的只是贫寒的家庭;你会一辈子怀念你的第二个母亲,哪怕校园里发生的故事并不尽如人意;你也会一辈子依靠你的第三个母亲,哪怕她现在还很不富裕。

1995年9月17日,世界银行公布统计国家财富的新办法,把国家财富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质资产和自然资源。我希望你们,第一批跨入新世纪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记住中国在20世纪在人均国家财富的排名榜上的位置:第162。人均财富仅仅660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三分之一,是排名第一国家的一百二十六分之一。

我没有研究过在统计中一个博士和一个文盲的价值究竟有怎样大的区别,但是我知道,人力资源的价值计算与教育程度、营养水平、医疗保健条件相关联。这就是说培养了一个研究生,就是创造了一笔财富。

我们没有选择母亲的自由,我们只有为母亲奉献的义务。因此,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投身经济建设,增加物质资产,坚持终身学习,提高自身价值,就应该是每一个人,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

几个月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主编采访我,问我怎样期望北邮的学生,我说我希望北邮的毕业生“干大事,挣大钱,当大官”,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你有三个母亲,三个母亲对你是同样的期待。

昨天,当你告别家乡,母亲说过:“常回家看看”。

今天,当你走出校门,母亲要说:“常回校看看”。

明天,当你飞往海外,母亲会说:“常回国看看”。

再见了,我亲爱的毕业研究生,衷心祝你们的人生旅途一帆风顺。

谢谢大家!

微博点评

雅怡(@yyi1314):没有气势磅礴的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但却透着一股浓浓的真情。

刘涛(@Mr_ave):从林金桐校长那饱含学养的演讲词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他那颗纯真的爱国之心;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全校的师生之情;常回家看看。

黄振ZealRD2(@zealrd):林金桐先生在任期间有很多演讲,非常经典,对本科时的我有很多教育和启迪。如果没读过一定要找来看看,会比“根叔”带来更多的感受。

林建华,男,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重庆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会长、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198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至1993年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k固体研究所和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199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8至2002年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2至2004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2004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12月起任重庆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涉及新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近年来,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和863项目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11年重庆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各位家长:

上午好!今天对你们、对我都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恭喜同学们,从此奔向你们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同时,大家也应当恭贺我,这是我第一次以重庆大学校长的身份,登上毕业典礼的讲台。我深知,这是荣誉也是责任。入职半年来,我一直希望有个机会,和大家说说我的心里话。

我和大家谈的第一个词是“担当”。

你们马上就要走出重大校门了,这是我今天最想和你们谈的话题。我知道,在你们这个年纪,尤其是这样一个高速发展又充满碰撞的年代,你们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梦想;但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遇到困难和艰险,有时会因不公而充满困惑甚至暴怒。但是,请你们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永远是光明的,任何的黑暗最终都不能挡住黎明的曙光。因此,在任何时候“担当”都决定着你的未来。在黑夜里叹气、沉沦、抱怨的人,终将会沦为黑夜的俘虏。记得一位诗人讲: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希望你们都能够做个勇敢的战士,为我们的时代担当,为我们的国家担当,为我们的人民担当,也为你自己的未来担当。

我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我知道你们聪明,但我更希望你们正直;我知道你们能干,但我更希望你们坚强。努力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家里,你是可以信任的亲人,在社会上,你是可以信任的下属或上级;由于信任,你受到尊重,这远比由于诱惑,你被猎取而幸福得多!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知道,重大学生就意味着诚信和担当,重大校友永远是我们最值得自豪的称谓!

我想和你们谈的第二个词是“梦想”。

你拥有自己的梦想吗?我以一个前辈的经验告诉你们,你的世界会因梦想而变得不同。也许你们中大部分人都会很骄傲的回答:“有!我有梦想!”那么你做好准备为实现梦想而付出了吗?你们将会发现,愿意付出茶余饭后的,梦想蜕变成了爱好;愿意付出八小时以内的,梦想蜕变成了工作;只有愿意付出自己全部的人,才能在梦想的追逐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醉心于某种事业的人,是幸福的!”

我也有梦想。作为教师,我梦想成为学生最爱戴的老师,作为学院和学校领导,我梦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腾飞,我现在的梦想就是要使重庆大学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相信这也是所有重大人共同为之奋斗的梦想。

有梦想就会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实现梦想还需坚韧不拔、奋勇前行。我钦佩有梦想的人,更钦佩那些为梦想持续努力的人,那些能够在不断地失败中再次站起来的人,那些明知或许永无回报,但依然执著奋斗的人!

成为一所一流的大学一直是几代重大人的梦想。我十分钦佩重大先辈们的气魄和远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创办了重庆大学,立誓要“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成为一流的大学并非易事。重庆大学八十多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和彷徨,但每一次,坚强的重大人都勇敢面对、执著前行。今天,我们生逢盛世,国家的发展、重庆市的腾飞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尽管我们面前还有很多艰难险阻,还要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理念,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你们生长于盛世,几乎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让别人帮你选择方向。很多时候,你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从明天起,我希望你们都能明确自己的兴趣,这是梦想的开始。然后带着母校的祝福和期待,大胆放飞自己,做个有梦想的人,做个愿意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人,不以成败论英雄,青春才会无悔。

我最后想谈的词是“成就”。

大学的根本使命和存在的理由是培养人才,大学的声誉主要归因于毕业生,归因于你们和全体校友的不懈努力!你们的每一天,每一年,有多努力,有多快乐,为家人做了什么,为企业做了什么,为国家民族做了什么,为人类做了什么,这汇聚起来,就构成了我们重庆大学的品质!

你们的成就关乎重大未来。什么才算作“有成就”?是不是位高权重者才算成功,才算有成就?我想和你们说的是,我们重大人不该这样看!我希望你们把成就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我们该尊重每个岗位的工作者,岗位有不同,人生无贵贱;个性有差异,人人都平等。未来,如果你位居庙堂之高、权居国家之重,毋庸置疑,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会为你骄傲;如果你在平凡岗位上做一个善良的工作者,成为一个高尚事业的追随者,以自己的辛勤努力而持续推进社会的进步,那么你也上对得起国家民族,下对得起母校的培养,我和老师们会永远在校园里,为你平凡而踏实的人生喝彩。影响力、创造力固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团队协作、持续改善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美德。

未来,假如你幸运地成为社会上常规定义的“成功人士”,遇到母校校友时,我希望你们不必以胜利者自居,要记得人间最真实的同窗之谊;如果你是社会上常规定义的普通人,再遇到校友,你也不必有心理上的卑微,记住母校和同窗永远是你精神家园中的亲人!

爱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记住西部,这个养育过你的地方,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在社会的哪一个位置,都别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心里的情感。

祝大家在未来的岁月里,健康、努力、快乐;重大因你而不同!

微博点评

金泓帆(@will809):林校长的话给我们一个告诫和期望,一个懂得担当的人,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是值得时代、国家和人民信任的。学会担当不仅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们人生事业的必然要求。有句话说:“逆境之于勇者,正如黑暗之于钻石,能赋予其璀璨的光芒。”在黑夜里直面困难、勇于担当,定能点亮我们的人生。

Cloud(@cloud20100808):我们都不该在漫漫黑夜中叹气,为自己而抱怨,要努力为自为寻找打破黑暗的窗。

易红,男,汉族,中共党员,东南大学校长、党委常委、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名誉博士。自2006年6月起任东南大学校长。

1963年4月出生,重庆市万州区人。1979年至199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学习,1990年7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担任东南大学校长。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863CIMS示范工程、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CAD应用示范工程等近三十项国家级及部省级科研项目。

易红教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1999年被评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1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苏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易红教授现任江苏省青联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主任、江苏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长、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技术学科组组长、教育部高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等职。在2011年东南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所有即将毕业的2011届本科生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你们就要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为了实现自己更为高远的理想而扬帆起航,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在你们行将离别之际,我要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几年前,各位同学离开家,离开父母亲朋,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加入到东南大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开始了自己的大学之旅。在这里,东南大学时刻以她一流的品格和止于至善的精神感召着大家,激励着大家,让大家沐浴在和谐温暖的氛围当中,感受着她那博大而精深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和人格的熏陶,也更加坚定了你们永创一流的凌云壮志。我们深知,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报效祖国、引领社会、造福人类的栋梁之才,是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几年里,视学生若子弟的老师们,秉承东大丰厚隽永的办学传统,抱定教育强国、科技兴邦的宏伟抱负,满怀诲人不倦的坚强信念,为你们的成长成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在这里,你们得到了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与帮助,他们不仅是你们学业的导师和引路人,更是你们的知心朋友。你们和老师之间用真心结下了人生中最珍贵的师生情谊!

几年里,同学们寒窗苦读,奋发图强,洒下了汗水,收获了知识,度过了难忘的金色年华。在这里,你们提高了能力,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在这里,你们结识了八方同学,相互砥砺,真诚相待,结下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同学情谊。在大学这个重要驿站,你们用精彩的行动谱写着丰富多姿的大学生活,用蓬勃的朝气和奋进的激情诠释着东大人追求卓越的精神,用骄人的成绩与全校师生共同奏响东南大学一曲又一曲华彩乐章。今天,你们学业有成,将带着梦想和追求,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挥洒、搏击,开创未来。作为大家的老师,作为大家的校长,看到你们的成才,我倍感欣慰和自豪,更为你们祝福。我相信,在东大的就读经历,将成为你们永远珍藏的回忆,成为你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为你们事业成功的坚实保障!

同学们,从今以后,你们的身上将增加一个沉重而响亮的名字——东大校友。人们常常把母校比作母亲,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喻比这个更加贴切了。母校永远是你们心灵的港湾,是你们精神的家园!她将一直关注着你们,支持着你们,祝福着你们!这些年来,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母校是校友永远的牵挂,无论距校多远,无论离校多久,广大校友的心总是向着母校。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校门不是母校与校友的屏障,而是我们共同的、最为牢靠的感情纽带。请别忘记,当大家取得成就的时候告诉母校,让母校和你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你们遇到挫折和苦闷的时候,也向母校倾诉,让母校和你们一起排解心中的忧愁。明年即将迎来母校的110周年校庆,我们衷心希望各位同学能回家看看。我相信,母校给予你们的,除了美好的回忆,还有不竭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和快乐的源泉!同学们,把东南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一直是萦绕在所有东大人心中的梦想,为此,我们也从心里立下了铿锵誓言:即到本世纪30年代中叶,要把东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希望各位同学今后能不断奋斗,铸就新的成就为母校增添新的光彩和荣耀!也由衷地希望各位同学能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关心和支持母校,融入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事业中来,为共创母校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同学们,热情似火的初夏六月,是一个既豪情满怀,又多愁善感的季节。你们即将分赴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有的将继续学习深造,有的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我相信,此时此刻各位同学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既感到非常的高兴,又充满着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离别之际,我提请大家铭记,报效祖国、早日成为社会中坚和国家栋梁,不仅是母校寄予你们的美好期盼,更是你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希望你们积极有为,做一个有抱负、有远大志向的人,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为祖国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也提请大家记住,走出东南大学,摆在你们眼前的创新创业之路,也会充满荆棘和坎坷,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人民和父母的重托,继续发扬勤奋、刻苦、进取的优良传统,坚强地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以优秀的表现和卓越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彰显东大,开创美好未来!分别之时,我也希望大家谨记,健康是事业的基础,家庭是最美的港湾,快乐是最大的财富!希望你们能永远保持积极、快乐的心境,珍惜自己的健康,呵护自己的家庭,做一个负责任、快乐幸福的人。

同学们,离别之时,母校的每一位老师,母校的每一寸土地,母校的每一棵草木,都饱含着对你们的眷眷深情,寄予着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的祝愿。也许在母校为你们服务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此时此刻,我也请各位同学能够包容与体谅,希望你们把所有的快乐记忆带走,把不愉快的回忆留下。在任何时候,我们也都欢迎你们对母校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你们的拳拳爱校之心,将成为母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人生旅程已经起航,新的美好蓝图等待着你们去绘就。最后,我真诚地祝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前程远大,事业辉煌!

谢谢大家。

微博点评

wxf(@huahuaben741):希望当代的大学生都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人才,为我们的国家担当,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在2010年东南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热情似火的初夏六月,是一个既豪情满怀,又多愁善感的季节。我相信,此时此刻各位同学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既充满着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又感到非常的高兴。从今以后,你们就要告别熟悉的大学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告别自己美好而难忘的大学生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继续奋斗。在你们即将踏上新征程之际,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当初你们步入东大的矫健身影还历历在目,而今毕业离别的声声祝福已在耳畔响起。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告别演出,你们用真心描绘着四年难忘的大学生活;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毕业留言,大家用深情书写着质朴、纯真的感悟。回首过去,你们一定浮现着对大学生活的深深眷恋:忘不了一节又一节的课堂,忘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忘不了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忘不了竞赛场上的奋勇拼搏,忘不了令人难忘的人文大讲堂和精彩的社团活动,更忘不了那支持抗震救灾和为北京奥运全力加油的日日夜夜和点点滴滴。我相信,在东南大学挥洒汗水、努力拼搏的成长历程,将成为你们永远珍藏的回忆!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是人生中最为美好和弥足珍贵的岁月。四载寒窗苦读,千日刻苦磨砺,今天你们终于学业有成。过去的几年里,同学们时刻沐浴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和人格的熏陶,度过了难忘的金色年华。在东南大学美丽的校园里,留下了你们奋进的足迹,你们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更加明确了奋斗的目标。作为大家的校长,作为大家的老师,看到你们的成长,我倍感欣慰。我相信,在东大的就读经历,将成为你们终身的财富,成为你们事业成功的坚实保障!

光阴易逝,但亲情难忘,师恩难忘。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之中,你们的父母给予了你们无限的呵护,你们的老师给予了你们无限的关爱。今后,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你们,支持着你们,祝福着你们。“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这离别之际,请大家将那片片恩情铭记,将他们一份份真实的牵挂、努力与欣慰收藏。希望你们以感恩之心,以优异的学习和工作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那浓浓的深情与关爱!

今天,我们相聚在焦廷标馆,师生间依依惜别,倾诉衷肠。你们即将分赴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有的将继续学习深造,有的将步入工作岗位。在即将接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一庄严时刻,你们一定更加依依不舍,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师长诉说,想对同学诉说,诉说难以割舍的情怀,诉说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你们不会忘记,是东大把大家相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她“止于至善”的校训和“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同学们。学校不断创造条件,为把大家培养成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竭尽所能。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更加珍惜母校声誉,以出色的业绩为母校赢得更大地荣耀!

你们一定记得,四年同窗,同学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你们相互砥砺,互帮互助,一起探索求知,共同成长,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更加珍惜同窗之情,相互支持,相互勉励,胸怀报国大志,永远坚持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你们脚踏实地,勤勉好学,在顺境中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在困境中百折不挠,乐观面对。你们以蓬勃朝气和奋进的激情,不断锤炼品格、提升全面素养,不断开拓进取、追求新知。我衷心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能继续艰苦奋斗,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向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奋勇前进。

同学们,大礼堂前,六朝松下,九龙湖边,金川河畔,处处都留下了你们勤奋求学的身影,留下了你们纯真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你们亲手参与创造和维护的优美环境。母校的每一位老师,母校的每一寸土地,母校的每一棵草木,都饱含着对你们的眷眷深情,寄予着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的祝愿。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我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倡导文明离校,让母校以整洁、美丽的面貌送你们踏上新的人生旅途!今后,在你们空闲的时候,在事业有成的时候,或者是在困惑和苦闷的时候,都欢迎你们回到母校,来到母校师长们的身边。母校将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你们,和你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排解心中的忧愁。我相信,母校给予你们的,除了美好的回忆,还有不竭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和快乐的源泉!

再见了,同学们!让我真诚地向你们道一声——“珍重”,祝愿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前程远大,事业辉煌!

谢谢大家。

微博点评

金玉良言是父母(@liyan-emily):人若是缺乏责任感,他的眼光必然会短视和功利。

水清浅(@Yaslynn5892):磨难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大凡经历过磨难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人,他们才是有勇气改变世界的人。

杨玉良,1952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男,汉族,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校长。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1984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并荣获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奖。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1988年,回到复旦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教授。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连续两次任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2008年度又被聘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993年以后,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任现职。

杨玉良院士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他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150余篇次,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和“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种荣誉。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三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用复旦精神指引未来的人生道路——在201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是我们共同收获的日子。你们和上午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的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不像他们那样整齐划一,在复旦读书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两年,可能还来不及好好欣赏校园的风景;长的有五六年,甚至十年,对复旦的一草一木、逸闻趣事如数家珍。你们也不像本科生那样外露、张扬,因为你们对生活有了更多一些的体验与思考,才显得内敛和厚重。有不少同学是边工作边读书,有的已经建立了家庭,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责任;大多数同学已经对今后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也显得比上午的学弟学妹们淡定很多。

更为重要的是,你们在接受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的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在座各位同学的汗水!前段时间,我参加了研究生“毕业之星”的座谈会,听了好多位研究生的发言,那时候我就很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离别的气氛,在这几年当中,大多数同学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研究工作,在今天这个离别的日子里,你们各自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表,有怀着感恩之心离开母校的,也有带着遗憾甚至愤怒走出校门的,因此,我想起了复旦首席教授陆谷孙先生去年在这里给毕业生赠言时的话,他说——We could have done better.大学有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同学们也有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但是今天你们都毕业了,这么多同学难得全部聚在一起告别母校,由于复旦的学科门类齐全,同学们的专业跨度太大,作为校长,在这里用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短的一篇讲话稿作为临别赠言,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想我今天还是以一个你们的学长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吧!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都比较在意自己的表现,英文里面叫Performance,也就是自己的学术表现。但是学术表现其实有两个层面,一个是Research Performance,还有一个是Academic Performance。有人解释为前者代表Quantity,后者代表Quality.尽管这样的解释不全面,但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确实有“重量而不重质”的倾向。其实学术不单单等于研究。只有当你的研究来自于你内心的需求的时候,这样的研究才叫学术。如果你完全从功利目的出发做研究,即使成果是学术性的,你也不是在做纯粹的学术。如此看来,两种Performance又带有了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因此,从内心去探索真理的过程才是学术的过程,也是学术最原始、最重要的驱动力。发自内心的学术研究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在学术研究中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一个学者,总要有他的气质和人生品味。这种品味也会带动前面我讲的Academic Performance的提高。探索真理的内在冲动,肩负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的使命,再加上对学生的教导,这就构成了真正的学术。

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的科学精神有着被逐步消解的危险。很多人追逐的是Fashionable Science,有的甚至可以被戏称为Bikini Science。如果是过分功利的,也许会出时髦的成果,但出不了大成果。我们在学术上有一个说法叫“论文引用半衰期”,它描述一篇论文的引用频次随时间的演化。那些Fashionable Science的文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声匿迹了;那些真正的学术则即使是过了百年,还在影响着我们当前。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时空界限。爱因斯坦的寥寥数篇论文成为经典,为20世纪科学、哲学乃至文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他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文化。

诸位选择念研究生,等于选择了做一名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除了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与研究外,还需要对社会现象保持理性与冷静,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复旦的学生我想更应该具备一点“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今天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错综复杂并呈、工具理性挑战人性的底线而造成失衡、功利主义驱动下异化的社会状态。面对这样的状态,我们的批评是一种有力的制衡,是一种提醒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我们在求学期间所磨砺的犀利的分析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理应反馈于社会。象牙塔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不会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让你逃避这些责任;生活的负担和各种社会角色的义务也不会允许你被迫去顺应甚至加剧异化状态;你的能力、研究与实践使你拥有社会的良心,并用于社会现象的分析,社会矛盾的疏解和社会病症的诊治。而你的心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豁达,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有力量!

将来,你的手无论握着笔、握着枪、握着手术刀,操控着显微镜、仪表或者试管,捧着法律文书或拿着话筒,都不要忘记,你的手或许将成为时代的推手。不要小看自己,但是也不要高看自己。你若作为老师,你在课堂上一句无心的抱怨很可能轻易就破灭了胸怀壮志的青年的梦想;作为研究人员,你的一念之差会把高端的化学实验室变成毒品工厂。人类在创新思维、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制造着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从物物交易到金银货币,到纸币,到信用卡,再到次级贷款,这类似人类自身进化的过程凝结着人类的无穷智慧,但是次级贷款与贪婪的人性结合却造就了至今难以化解的危机。所以,请珍惜你的手,请把你的手始终与心连接。有社会良知和责任的心,才会有推动时代的手。

今天,你们即将从学生变成校友,但“复旦人”的身份永远不会改变。从来到复旦的那一刻起,你们的命运就已经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你们在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复旦校友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时间相隔多久,总有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复旦情节。你们将永远珍藏在母校期间的难忘岁月,牢记师长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在步入社会后也必将继续关心母校的发展。复旦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和精神家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还是那句话,你们因复旦而骄傲,复旦因你们而自豪。

复旦万岁!期待着各位用复旦精神指引未来的人生道路!

微博点评

Xm(@nanguoyigua):“真正的科学精神有着被逐步消解的危险”,多么犀利,多么中肯。做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在2010年复旦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各位亲爱的同学,老师们,远道而来的家长们:

你们好!

今天是复旦大学收获的日子。每年复旦有两次最重要的收获,新生进校,我们收获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青年,我们要感谢家长和中学的老师们,你们把最好的学子送来复旦;老生离开,尽管我们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我们收获了你们大学生活中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留下永恒的美好回忆。昨天,我和毕业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你们贡献了大量的“金点子”,你们对复旦怀有深切的感情,感受了复旦美好的东西,但同时也对复旦的不完美之处提出了真诚的批评和建议。在这里,我应该为了这一点而再一次感谢你们。你们就此走上工作岗位,或者选择继续深造,继续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你们的收获也将和家人分享,和同学分享,和老师分享,更重要的是,将和母校分享。

收获源于责任。一所优秀的大学必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是十分可怕的,它会在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中迷失方向,流于平庸,自甘堕落。同样,人若是缺乏责任感,他的眼光必然会短视和功利,就像有一位辅导员给毕业生的寄语中所讲的:“人如果变得虚荣,一味迎合,就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就不能挖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作为复旦的校长,我当然期望复旦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因为我认为复旦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优秀青年。

我了解到有的同学选择就业,其余更多地选择了继续求学,我也许并不能完全地体会到你们在选择自己出路时,内心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走的复杂心态。但我知道,不仅是选择就业的学生,同样包括选择继续升学的同学,在努力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同时,也时时遭受生存压力的困扰,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久而久之甚至忘记了出发时的方向。作用在个人身上的境遇,同样作用在大学身上。出于人才竞争和科研竞争的需要,大学越来越屈从政府和社会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学术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学术研究在有些方面逐步沦为商业行为,大学之间围绕着若干所谓的定量指标展开激烈竞争,以量化指标为导向,大学自觉成为行政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大学功能主义盛行,机会主义盛行。这样的大学怎么能支持它的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存压力的困扰呢?如果我们的毕业生都在生存的压力下迷失自己的方向,浪费自己的才华,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成为20年后引领社会发展、担当国家重任的领袖之才呢?

所以大学一定不能丢弃它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必须思考未来。大学要经常思考,十到二十年后中国将会是怎么样?十到二十年后世界将会是怎么样?那个时候的世界和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需要怎样的人才?同时,我们更有必要认真面对当前大学所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十到二十年后复旦学子在学术、政治、医疗、经济、文化和舆论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恰恰是由今天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付出的努力所决定的。我们有必要经常想一想,什么是我们真正的办学目标,我们是不是坚守着学术的理想,是不是坚持去捍卫真理,是不是保持着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强烈责任;我们是不是爱我们的学生,尊重他们的才华,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物理系的一位毕业生临走的时候说,感谢老师们“用自己的德行让同学们得到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宝贵的为人之道”,这当然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不是复旦所有的老师、管理工作者和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能以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师风学风成为学生的表率呢?我们有个青年教师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感言说:“复旦的教师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强权,更不怕领导,不怕写不出文章,就怕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我们每一个复旦的教师都能够把来自学生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学术和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在学术上不懈奋斗,永葆青春呢?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因为任何特别优秀的事物都有其脆弱性,正如一位哈佛教授这样评价哈佛,他说:“大学就如同血肉之躯,总是难免病痛和不适;即使财富和传统、智慧和权力也不能保证它免受那些病痛和不适的侵扰。”

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人体,那么大学的病痛和不适,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或者与之相关的人都应该感受得到;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人体,那么社会的病痛和不适,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感受得到。爱因斯坦说过,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学会理解人类的目的、梦想和苦难,以便与其他个体和整个团体建立正确的关系”,爱因斯坦以此作为反对过度的专业教育、支持通识教育的理由。我们也希望通过弘扬通识教育的精神,让每一个复旦人怀有理想之心,拥有广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和独特的个性,养成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心态。当我们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开始思考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未来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前景和机遇,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积累的矛盾。这样的危机会把我们都变成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狭隘的心胸支配狭隘的世界观,狭隘的世界观产生狭隘的行为。”我毫不讳言,复旦有过个别的学生,他们也很聪明,也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过出色的业绩,但最终受狭隘的心胸所支配,完全忘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出愧对社会和国家的事情,成为复旦的耻辱。这次世界杯,意大利、法国,作为上届世界杯的冠亚军,却在小组赛就早早淘汰,名声、传统、天赋,甚至金钱都无法让他们再向前一步,为什么?因为这些球员忘记了他们对球队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我相信,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这样的例子来加以指责,但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个复旦的学子,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而又漠不关己的批评者,而是做一个勇于担当责任、解决问题的创造者。有人推荐我看了你们为毕业晚会准备的视频(“复旦—让我为你唱首歌”),这个视频很简单,但是让我深受感动,它显示了复旦学子的才华横溢,真情实感,触动人心。他们告诉我,这样的视频一看就是复旦人做的,而且必然是学生自己做的。也曾有人概括说,复旦人就应该做三件事,第一是做复旦人真正想要做的事,第二是做复旦人真正应该做的事,第三是做只有复旦人才能做好的事。我相信,在座每一位学子,都有能力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在需要复旦人的地方,把事情做得比前人更好。

让我们永远做一名“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的复旦人,在世界各地和社会的各个领域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诠释复旦精神。

复日万岁!青春万岁!

微博点评

云溪(@yx2096):一篇特殊的毕业典礼演讲词,没有历数母校过去的辉煌,没有对四年校园生活的回忆,没有对毕业生豪言壮语的激励,而是直面现实,反思大学的职责与育人的目的,反思学生面对现实的压力如何保持独立的风骨,反思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学的未来与使命。

落花无痕(@zn6060101):身处忧患而志存高远,体现了一个校长,一代导师高度的责任感,而这种反思也将让复旦学子以及看过此文的我们产生深深的思考,从而更加明晰“让每一个复旦人怀有理想之心,拥有广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和独特的个性,养成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心态”的复旦精神。

李培根,男,汉族,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

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 /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未 来——在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亲爱的2011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在你们完成学业并走向未来的时刻,首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前两天,我看到你们歌之,唱之,舞之,蹈之,哭之,喊之,泼之,醉之。我知道,你们在以你们的方式迎接未来。

我知道你们高兴,激动。月初,总书记来到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在欢呼激动之后,又深情地畅想华中大的未来;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友、你们的娜姐刚刚在法网夺冠,那是我们共同的喜悦。高兴雀跃之余,你们可没忘记想到学校红土网球场的未来。

最近我参加了你们“畅想未来”的活动。我知道了你们中的陈超在中央电视台“主持”未来;刘乐在学校“导演”未来;有的同学准备到西部大企业的车间中“绘制”未来;有的将要到部队里去“保卫”国家的未来;还有的同学打算“创业”未来……我突然有所感慨,华中大的教育开始变得生动起来、饱满起来!那生动和饱满将带给更多学子美好的未来,也将成就华中大的未来!

我看到你们通过记录过去而迎接未来。我看了时间先生导演的电影《华科的秘密》,看到了刚刚公映的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断弦》。我看到一个同学去九宫山“单骑走天下”的记录:“什么是绝望,是一次次有了希望时却发现只是错觉;什么是挑战,是在看不到希望和前路时依然的坚持;什么是勇气,是孤独挺进中旁人给你的一句‘加油’!”“人生总在颠簸中前行,其意义就是在面对困难险阻时不断去征服。”从你们记录的过去,我看到了华中大学子的未来。

我注意到你们迎接未来的感悟。你们中的一位同学说“走出大学,我们什么都不是了,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象牙塔中高材生,我们只是一颗螺丝钉,需要用螺丝钉的精神去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还有的说“走向不平凡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彻彻底底的凡人一个。会有焦虑,会有愤怒,会有伤感,有难以掩饰的胆怯,甚至是无法平息的嫉妒、令人作呕的虚荣以及毫无顾忌的贪婪。”说得真好!我为你们骄傲,你们成熟了,但是我还是想多几句关于你们未来的叮咛。

近年来,我有所感悟,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希望你们毕业之后,依然少年,依然要面向未来。为了你们自己,为了未来之国。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未来一定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还没有完全趟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那条河。未来,前面是否还有石头可摸?党和政府号召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如何能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未来是否有你的一份责任?

同学们,请你们关注,科技的发展会给社会的未来、你们的未来带来何种变化。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如何面对未来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不可思议的生命科学?还有似乎无止境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或许,不久的未来,你们就可能得到物联网、云计算而致的享受,你们就可能尝试器官再生、个性化医疗的成功。这些技术可绝不是浮云,相反的,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驾驭它们,你们或许真如“神马”,能驰骋在天际,遨游于云端。

同学们,你们一定希望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未来的美好和幸福在哪里?

要想有一个美好灿烂的未来,先使自己的内心美丽起来。最近中国青年报详细报道了我们的校友、你们的学长占美丽执著地投身于垃圾处理的平凡事业。看看那平凡事业中的不平凡事迹吧,你们一定会感动。她内心的美丽和强大使她非常自信:“花开的时候,我最美丽!”

未来的幸福在内心的安宁,在自身的和谐。你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你就能守住内心的安宁。你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你不需要在别人面前说你爸是谁。未来你们可以在不断努力拼搏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自我,但切切不要偏执的自我实现。

未来的幸福在感恩和报答。成功既需要贵人的提携与相助,又需要众多普普通通人的烘托与帮衬,那都值得你感恩。懂得感恩,你一辈子或许有贵人相助;知道感恩,你未来的生活将充满阳光。至于你伟大的母亲,你更要感恩,更要报答。母亲的伟大不在于她有多大能耐,不在于她有多么完美,更不在于她有多么高贵。你们一定知道被网友称为“暴走妈妈”的、平凡的陈女士,咱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陈孝平教授和她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为了孩子,其实很多母亲都有可能做那样的事情。未来你赚了钱,常常寄点钱回去补贴父母,即使他们说有钱;未来你条件稍好的时候,把父母接过去享享清福,即使他们说不习惯;未来偶尔亲手做一点他们想吃的饭菜,即使他们说不用你做;更要常回去,量量他们的血压,看看是否有骨质疏松,即便他们说感觉还好。同学啊,感恩和报答可是你一辈子的为人之要。

同学们,看清未来不容易。未来是矛盾的,神奇的,难以言说的。

某些未来是很确定的。一方面意味着事物发展的规律终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意味着,你时时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你的未来,未来就在眼前的努力与拼搏中。

然而更多的时候,未来是不确定的,有时候甚至是那么不可思议。我年轻时也憧憬过未来能穿上白大褂,我还当过一个多月的赤脚医生,为乡亲的健康效力而感到兴奋才刚刚开始时,就被下岗了。后来差不多有机会走到医学院的门口时,我又被拒绝了。在失去理想中的未来时,我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未来。日后或许你们会逐渐明白,你很精细地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自己的未来,你是那么迷恋未来的某一目标,但很可能你迷恋的对象未来却不跟你玩。别难为你的未来。其实,你若真把自己的未来看得那么透彻,人生可能也不那么有意思了。华中大教给你大智慧,不教给你小聪明。

任何社会都存在好些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方面需要人们有质疑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更需要建设精神。未来,倘若一切都令你看不惯,你只知道毫无顾忌地怀疑一切、批判一切,却不知道如何建设,那你很可能被边缘化。不要嘲笑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不要玩弄人们对未来希冀的真诚。人间的美好需要你们去建设,社会的互信需要你们去呵护。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质疑批判精神,不教给你犬儒主义。

未来是大度的。少数同学可能在茫然、疑惑、不解、甚至痛苦中沉思着未来。也许过去你过分消遣和娱乐过未来,你浪费了不少宝贵的光阴,今天方知往事不堪回首,你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站起来,前行就有路。未来依然愿意迎接你,依然愿意把你拥入怀中。同学啊,华中大教给你雄起,不教给你趴下。

亲爱的同学们,关于未来的话太多。最后我还想叮咛一句,未来要说真话。你如果说真话,别人会倾听。你如果说假话,或许只有风会听。华中大教你对人说真话,不教你跟风说假话。

再见了,同学们!在未来,在远方!(应作者要求,本文在演讲原稿上略有删减)

微博点评

周冰月(@Bl872001500):从2008年的43个选择+1个牵挂,2009年的44个牵挂+一种永恒的记忆,再到2010年仅2000余字,却融合了四年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白云黄鹤论坛的经典帖子等,我每一次不无被震撼着,鼓舞着。您就是一位让人能亲近,宽厚的长者,愿意走进学生们的世界,不让距离感存在的师者。

武燕华(@yanhuahxf):被学习,被上课,被考试,甚至被吃饭,被恋爱。我们摸爬滚打在自己的生活里,只希望我们拥有一个为此奋斗的目标,挺起脊梁,不止为活着而活着。加油!记 忆——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20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60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 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镜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取得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应作者要求,本文在演讲原稿上略有删减)

微博点评

王世攀(@wsp2011):从#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中,可以感受到在“被”的时代,都寄希望毕业的学生,主动去把握机遇,创造就业,创造社会,创造未来,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