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3 09:57:30

点击下载

作者:叶橘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

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医临床家叶橘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叶橘泉先生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叶橘泉医集》丛书主要包括“医话三书”“方证三书”“药证三书”,其中“医话三书”包括《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临症直觉诊断学》《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方证三书”包括《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药证三书”包括《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

作为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的叶橘泉先生,十分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本书《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是关于“中医药学”研究与实践的论著。

本书收载了叶橘泉先生于1927~1988年间撰写的148篇文章,内容丰富,涉及范围较广。书中既有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论述,也有中医临床的各种医案;既有他多年来精心研究与临床使用中医方药的经验,也有讨论中医文献研究的方法。此外,他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列举了各种有效的中草药疗法。

本书不仅可供中医药专业人员参考,也是普通群众的有益读物。编辑的话叶橘泉先生——“方证药证”学说临床家

叶橘泉先生(1896—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一级教授。“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

叶橘泉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方证学”的概念,此后他不断地向中医界呼吁“应该重视中医方证学的研究”。从他的经方临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备临床经方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风格。他认为:“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以及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对,疗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证学”,是现代经方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经方论坛”上,诸多与会专家们认为:叶橘泉先生作为“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与“脏腑经络派”的代表刘渡舟先生、“谨守病机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构成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叶橘泉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先后编著出版44册著作,并发表了500多篇文章。最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经过全面整理,归纳出叶先生的学术体系主要包括“医话三书”“方证三书”“药证三书”:其中“医话三书”包括《叶橘泉方证药证医话》《叶橘泉临证直觉诊断学》《叶橘泉点滴经验回忆录》;“方证三书”包括《叶橘泉近世国药处方集》《叶橘泉经方临床之运用》《叶橘泉临证实用方剂》;“药证三书”包括《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橘泉先生关于“方证学”的理论和实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只要大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证学”,中医必将出现新的鼎盛时期,当今全世界悄然兴起的中医热就是证明。叶先生在大半个世纪为中医发展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充满艰辛的一页将永远留存在我国中医学的史册中。

今天我们整理出版《叶橘泉医集》,为的是将其宝贵经验和学术体系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也为了让后继者永远怀念他。他的学术生命将在一代又一代后学者的血液中延续。刘观涛丛书前言

叶橘泉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祖籍为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他年轻时随吴兴名医张克明学医,以后一边在家乡开业行医,一边参加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的学习。1935年,39岁的叶橘泉先生受聘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任中医学讲师,同时在苏州挂牌行医。1949年以后,叶橘泉先生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

叶橘泉先生在其一生的临床诊疗中善于使用经方,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从他发表的165例医案中可以分析出,共使用方次220次,其中使用经方原方75次,经方与其他方合方55次(经方与经方合方43次,经方与后世方合方12次),经方加味方51次,后世方39次。由此可见,叶橘泉先生在诊疗中既侧重经方原方,又不乏使用经方与经方及其他方合方,同时也不薄时方。

叶橘泉先生还是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方疗效的第一人。他认为,中医学是实用之学术,绝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研究所能成功的。证候之鉴别、病型之断定、药物之疗效等,均在于临床之探讨,用实验统计之方法归纳其特点,才可以说是科学方式的研究。1935年他率先提出“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有病房的医院,进行临床研究”,主张建立设备完善的医院,根据临床观察和病历记载,统计治疗成绩,并将成果公开发表,教授给青年医师。这种学术观点推动了当时中医的发展。

1939年,当时堪称国内领先的拥有病房的正规中医院“苏州国医医院”成立后,时任该院医务主任的叶橘泉先生带领多名学有专长的医师进行了中医药疗效的统计工作,即采用表格形式进行分析统计。他将自己使用中医“经方”后的132个病例进行了11个角度的统计研究(在医治结果之总统计表里,有效率达到93%,其中痊愈者62%,有一定疗效者31%),实现了以统计来核定经方疗效的目的。

1988年,年逾九旬的叶橘泉先生在“坚持中医特色,把握辨证施治”一文中仍继续强调“方证学”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根。他认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仲景经方已被众多医家证实其具有科学性及临床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因此,让中医更科学而不虚玄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方证”上的“规范化”。

叶橘泉先生亦十分关注从辨证应用角度对本草学的研究。他不但写有大量关于中药的研究论文,主张统一中药名称,并不断对各种中药进行考证。他提倡改良制剂以提高有限的中药资源的利用率。他率领研究小组进行了“精简处方组合”“定型方剂及小剂量研究”等临床实验,很早就建议人工种植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1960年,他研究开发出能够替代名贵中药的202种冷门草药应用于临床,为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人不能与草木同腐”,“要用小跑步走完人生”,这是叶橘泉先生终生“身体力行之”的信条。叶先生一生行医不息,著书不止。在给后人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后面,跃动着的是老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矢志不渝的至爱情怀。

我们整理出版《叶橘泉医集》丛书,为的是将叶橘泉先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体系完善地保存和继承下来,这对于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该丛书不仅对中医药专业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西医师以及爱好中医药的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叶橘泉医集》丛书在策划、整理、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医集》丛书编委会全体人员尽心竭力,精工细琢。这一切使《医集》丛书得以如期出版。在此,一并谨致诚挚的谢意。叶加南2013年8月全蝎天虫蜈蚣祛风之原理

全蝎、天虫、蜈蚣,三者皆善治风邪,对惊风之抽掣,中风之麻痹、瘫痪,风痉之强直角弓,风毒之发颐、肿硬,具有特殊之功效,故总名之曰风药。古人所称之种种风病,实以病之形态定其名。因病形强直、动摇故名曰风,并非外来八方之风。病之所以出现强直动摇者,乃运动神经紧张之故。神经全赖血养,故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然治血乃间接安妥其神经,风药皆直接弛缓神经也。以上虫类药物之能治风者,古人谓其性窜善走,其实三者之质,皆含毒素,有刺激血管、宽缓神经之功能。如血行阻绝、神经强硬,而成动摇强直诸风者,得此所以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也。[《三三医报》1927年第4卷第20期第2页]征求婴儿脐风口噤之病理预防及治法

初生婴儿,往往于七八朝时发生口噤、不能吮乳之病。啼声拘紧不扬,有如鸦鸣,睡中惊搐而醒。如是三四日,绝乳而死,无法可治。笔者所见小儿,殇于此病者不知凡几。言之何可痛心,是病吾乡简称曰“噤”。统全社会初生儿计之,恐殇于是病者,达百分之四十强,有谓断脐受风而成是病。有迷信者云,有一儿神,名噤娘娘者,于七八朝内必欲光降。故致一般人家生一小孩而不敢开门,每每封闭,新产十二朝者,人心之怕噤神者如此,可见斯病之猖獗。凡关心婴儿病理者,不得不一研究之。因特提出请海内高明同志讨论而答复之为荷。

考旧本儿科书云,初生口噤,名马牙。急视上下龈,有白斑如粟米状,挑破出血,墨磨薄荷汁点之愈。余所见者并无白点,谅不是马牙也。

又有所谓撮口脐风者,脐必湿烂。腹有紫筋由脐上冲,可用灸法。余见者脐皆干好,紫筋时有,灸亦无效。

又谓小儿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许,令儿吐沫,余见者往往吐沫声紧,吞乳不利,惜无法可看视其咽中。

以上三者,唯脐风谓脐口受风。其余二者不言病理。

余儿之病,默观其状,似乎病在颊车口腔咽喉神经,因儿若一啼,则颜面眉额紧促,啼不出声,意欲吮乳,而口不能张,如勉强塞入乳头,则略能吮乳二三口。唯不便吞咽,甚则手足拘蜷,稍一静置,俟儿假寐,则口宽颜和,唯一触觉,即惊啼跳搐,拘紧急促,面紫唇青耳,如是三四日绝食而死。据此病理,确关神经。古人所谓惊风,即神经拘紧为病,但古方亦尽有用虫类药以祛风舒缓神经,如天虫、全蝎、蜈蚣等。余会遵而用之,亦无效,良由初生柔脆,病系至重。既病则药力难恃乎,然是病究是何病源?外受六淫,抑得之母腹先夭为病?有何预防方法及治疗方法?再者,何以此病必发于七八朝之间?历历不爽,务请海内高明详细指示,不独笔者感激,即此后患噤婴儿,陈重生之德,其功岂不伟且大哉。[《医界春秋》1929年第3卷第33期第21页]热病发狂得冷水浴与恣食鲜桑椹自然疗治记

邻里有丁姓者,少孤,年约三十余,向鬻长工于余家。其人性粗鲁,嗜酒,体壮力大,一壮丁也。上年因媒说合,入赘于邻村一农家,入门后颇勤实,得岳家欢。

今年夏历三月间,忽病壮热恶寒,头痛、烦闷、呕吐、躁扰连宵者,数日。会延医,不知作何病治,服药无效。热高神经受炙,昏狂为痴癫,见人辄打骂。弃衣奔走,非数男子不能制(斯时颇类阳明实热)。是晚乘人之不备,即奔持切菜之刀,将其妻砍伤臂部,乘机狂越。出门后跌仆狂奔,不辨方向,夜宿草地上。其家因女伤,深恨狂婿,故置之不追。

病者宿草中,尽弃其衣,赤身如洗。尚恶热,复每至河边洗澡。口渴甚,恣食鲜桑椹(是时桑园鲜椹颇多)。如是四五日,病渐愈,神渐清,遍身出现红紫之斑块,大者如钱,小者如豆,颇痒。每忆病时如梦,恍能记忆。

笔者前日会遇病者于途中,询其颠末,彼乃言其所以,并示以肤间之斑迹,尚隐隐可数耳。彼又云,病中如梦境,第以气闷难过,大热口渴,见冷水颇快活,淴浴时,兴吃桑椹,最为凉爽适意,故有不自主之势耳。【橘泉按】此病似属伤寒,实系温病,神昏发狂,想系阳明实热。发斑之原因,西医谓病原尚未明了,依中医学理推测,是血中热毒发泄于皮肤,是病虽失医治,而淴浴于冷水中,当可灭制其热度,何异西医冰罨。况洗澡又可助皮肤之排泄。恣食鲜桑椹,又可解热。

桑椹一物,考《汉药实验谈》曰:“爽神经,清泻解热,并有微利性。”李时珍亦谓桑椹有利水气、消肿、轻泻之效,并能补肝肾、祛风湿、愈消渴、乌须,洵佳品也。此病之愈,想是恰合的自然疗法,值得一为研究之。然笔者臆测之见,以为如是,未知理由正确否。因记其事,刊诸报端,以供海内高明同志讨论,俾明白其病之原因,及自疗之真相,亦解决医学上一问题也。[《医界春秋》1929年第4卷第37期第24-25页]情志之研究

中医主心,其理颇确。西医主脑,尚欠充分。情志之病,发源于心,动于交感神经,分应各脏。

七情者,即《内经》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有二。总之曰喜、怒、忧、思、悲、恐、惊。然情虽有七,无非出于五脏。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喜则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恐则伤肾。情志太过则伤及五脏。古人所谓七情五志者,即现世新生理学家所谓交感神经也。神经之总汇虽藏于脑,而脑之感觉触动,则又发源于心。所以古人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喜为心志,而喜本有益于身心,太过则放纵邪恣,狂荡无拘,神经松懈,心气大开,心主无权。所谓过喜伤心者,即伤心病狂也。怒伤肝者,以怒则眉戟须张,神经兴奋,血管膨胀,筋脉虬结。因肝司交感神经,其脏藏血,原为应付紧迫之需。多怒则神经失其调节,血行因而逆乱,于是目赤、吐衄、气逆、暴厥等症来也。古人称肝为将军之官者,职是故也。思虑伤脾者,以脾为消化之器官。《内经》所说之脾,即脺液甜汁等分泌消化之液汁皆是,非独指制造白细胞之脾也。如思虑过度,则神经疲钝,肠胃分泌失司,消化于是无力,胃纳因而乏味。过思有碍于消化,即所以伤脾也。肺司呼吸,以营循环。悲苦则气消神颓,涕泪交零,呼吸顿挫,气息之展舒不利。郁遏既久,则必发生肺病,所以悲能伤肺。恐有惊惧之象。肾为藏精之脏,即人体内分泌生殖之腺,《内经》名曰作强之官,乃阴部兴奋勃起神经之属。恐伤肾者,以恐惧则神经刺激,心神惴焉不能下交于肾,发生肾虚、多遗、阳痿、早泄等患。试观患梦遗及遗尿者,于入眠时,如惴惴然虑其遗,则其遗更甚。此宁非恐则伤肾之一证耶。然五志虽归于五脏,而情志之病要皆统隶于神经。心为主,脑为用,而五脏又互为相系。如喜本属心,而《内经》有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即心与肺系连也。又若怒本属肝,而《内经》又有曰“胆为怒”者,以肝胆相为表里也;又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悗善怒者”;又曰“肾盛怒不止则伤志”者;又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无故善怒”者。此则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也。又若思本属脾,而《内经》有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盖心脾相通也。又若忧本属肺,而《内经》又曰“心之变动为忧”者;又曰“心小则易伤于忧”;又曰“精气并于肝则忧”;又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是心肺肝脾四脏皆能病忧也。又若恐本属肾,而《内经》有曰“恐惧则伤心”者;又曰“血不足则恐”;曰“肝虚则恐”;曰“恐则脾气乘矣”;曰“精并于脾则畏”,畏即恐也;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者,是五脏皆病于恐也。其外尚有病悲者。《内经》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曰“悲则肺气乘矣”。曰“心虚则悲”。曰“神不足则悲”。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者,皆悲伤于心矣。此肝、肺、心三脏皆病于悲。有病惊者,《内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乃肝连乎胆也;曰“阳明者胃脉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此肝、胆、胃、心四脏皆病于惊。由是言之,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局,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所发。故《本神》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病形》篇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口问》篇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于此可见心为全身脏腑之君主,志意发动之源头。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宁非情志唯心所使,而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唯心之命应。心脏不愧君主之称。心灵感触,缘交感神经而遍传脏腑,周达全身,器官感觉,此呼彼应。近世解剖发现者,叹为奇妙。闻之者,惊为神异。而不知我国古人已于数千年前道其精确之理,毫末无遗矣。[《医界春秋》1929年第38期第7-8页]七情病理之研究

七情病出于五脏,古圣数千年前道及,无一不合乎新理。

古之所谓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然情虽有七,无非出于五脏,即《内经》所谓五志也。如《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立志之分属也。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太过则伤及五脏,古人所谓五志七情者,即现世新生理所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平衡也。

神经之总汇于脑,而脑之感觉触动则实发源于心。古人所以以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喜为心志,喜本有益于心身,太过则放纵邪恣,狂荡无拘,神经松懈,心气大开,心主无权,所谓过喜伤心者,即伤心病狂是也。

怒伤肝者,以怒则眉张须戟,神经兴奋,血管膨胀,筋脉虬结,而肝司交感神经,其脏藏血,所以应付紧迫之需,多怒则神经失其调节,血行因而逆乱,于是目赤吐衄、气逆暴厥等症来也。古人称肝为将军之官者,职是故也。

思虑伤脾者,以脾为消化之器官,《内经》所说之脾即胰液胆汁等分泌消化之液汁皆是,非独指制造白细胞之脾脏也。如思虑过度则脑神经疲钝,肠胃分泌失度,消化无力,胃纳无味,过思有碍于消化,即所以伤脾也。

肺司呼吸,以营循环,悲苦则气消神颓,涕泪交零,呼吸顿挫,肺气为之遏郁,久必发生肺病,所以悲能伤肺也,恐有惊畏之象。

肾为藏精之脏,即人体内分泌生殖之腺,《内经》名谓作强之官,即阴部兴奋勃起神经之属。恐伤肾者,以恐惧则神经刺激,心神不能下交于肾,发生肾虚多遗及阳痿早泄等患,试观患梦遗及遗尿者,于入眠时惴惴然虑其遗,则其遗更甚,此宁非恐能伤肾之一证耶。

然五志虽归五脏,而情志之病要皆统隶于神经,心为主,脑为用,而五脏又互相关及。如喜本属心,而《内经》则有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心与肺连也。又若怒本属肝,而经又有曰“胆为怒”者,肝胆相为表里也,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悗,善怒”者,曰“肾盛怒不止则伤志”。有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无故善怒”,此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也。又若思本属脾,而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盖心脾相通也。又若忧本属肺,而又曰“心之变动为忧”,曰“心小则易伤于忧”,曰“精气并于肝则忧”,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是心肺肝脾四脏皆能病忧也。又若恐本属肾,而经又曰“恐惧则伤心”,曰“血不足则恐”,曰“肝虚则恐”,曰“恐则脾气乘矣”,曰“精并于脾则畏”,畏即恐也,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主于恐也。尚有病悲者,而经又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曰“精气并于肺则悲”,曰“悲则肺气乘矣”,曰“心虚则悲”,曰“神不足则悲”,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此肝、肺、心三脏皆能病悲。有病惊者,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曰“阳明者胃脉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此肝、胆、胃、心四脏皆病于惊。由是言之,情志之司,虽五脏各有所属,而求其所由,则无非从心所发其端也。故《灵枢·本神》篇曰:“忧愁恐惧则伤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素问》曰:“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于此可见心为脏腑之君主,神灵之府窟,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所谓五志唯心所使。古人之论精确有如此者,彼医谓神经总汇于脑,密布全身,周络脏腑,器官感觉,此呼彼应。近世解剖发见者惊为其妙,闻之者叹为神异。殊不知情志之感觉虽由神经意识之贮蓄虽在大脑,而发觉触动全在于方寸灵台之中遍应乎脏腑。古圣人已于数千年道及,精密无遗矣。吾人生今之世,读古人书,乌可不以新理而证明其旧学乎。[《医药学报》1930年第1卷第11期第14-15页]葡萄球菌酿成化脓性疾患中西混合治疗一例

沈姓男,业农,年五十七,始起右腰胯痛,发寒发热,继即小便闭涩不利。医以分利套药治之不效,改延西医诊,断为梅毒。先用导尿管导尿,尿通。又注射“九一四”,于是寒热大发,谢食不寐。腰背之侧肾俞穴,漫肿如覆盆,难以转侧。予诊时,病将匝月,瘠瘦已甚,热渴舌光剥,脉虚细数,盗汗。阴虚血中酸素自燃,五心烦热,肌肤甲错。用牡丹皮散合地黄汤,服后热退寐安,稍稍进谷,唯腰胯肿痛,依然转侧不能,细按之绵软引指,内似化脓。因予本内科,嘱渠另延外科施刀针。

数日后,又来延诊。据云外科医生以患在腰部紧要之处,且皮色不变,即有脓亦在深部。而年老,久病虚弱特甚,开刀恐有晕厥之忧,故不敢施以刀术。以咬头膏盖贴,用代刀针云云。予思病之症结在于腰,病灶不去,何以能愈。乃用10毫升注射筒针入采取,竟抽出脓液约70毫升。适药中备有谦信雷佛奴耳(RIVANOL),即化为1∶500溶液,注入70毫升,患者因毫无痛苦而脓尽取出,已快慰万分,感激无比。

患者从此精神上得着乐观,眠食俱安。5日后复诊,拟再抽取余脓,谁知竟抽不到脓水,只有清淡血液。因再注入1∶1000雷佛奴耳溶液约20毫升,由此渐愈。【橘泉按】此症若非用抽脓及注入消毒药水法,病者之生命纵不妨碍,而苦痛不知要受到多少耳。然自抽脓时至痊愈,共只两星期。用中法开刀拔毒生肌至愈期,恐无如是容易也。虽然,当先前西医打“九一四”后,热甚如烧,血虚烦心,寐食俱废之际,会服西药退热剂,无如愈服愈剧,斯时又全藉中药之地黄、丹皮等清血养营耳。睹此,可知提创混合治疗之非臆见而盲从也。[《世界医报》1930年第1卷第13期第99页]巴毕那儿与当归龙荟丸方治疗肝火头疼目肿之成绩报告

黄姓,男,业机械匠,年三十一,春季患传染性赤目。经一周期余,目之赤痛渐瘥(注:痊愈之意)。继因与他人争口舌,几致打架,入暮热暴升,头大痛欲裂,目赤肿突,呼号欲死。邀笔者往诊。诊脉洪大,每分钟103~110次,舌苔黄厚,质红,大热大渴。怒目吁痛如暴裂,两太阳穴处静脉怒张,且呕吐,汤药不能入,转辗烦忧,无一刻之宁静。甚至以头撞床壁,或请人以拳击自己头部。病情如此,其为肝火冲激,充血于上,神经紧张,明矣。理宜用药通便泻肝,以折其上亢之势,无为呕甚,药不易进,竟有害目之倾向。笔者乃先用巴毕那儿(镇静西药)1毫升,皮下注射。10分钟后,痛渐缓,吐亦止。乃书当归龙荟丸方(去麝香),作煎剂,服2帖,便通痛减,热亦退,唯至晚仍痛,且不寐。又注射巴毕那儿1毫升,中药前方剂量略为加减,兼令吞服拍拉米同(止痛西药)0.5毫克,日3次,内服生军(生大黄)共4剂,热悉退清,黄苔亦净,而旧有之赤目痊愈矣。【橘泉按】此病治愈之功效,当属当归龙荟丸方,且主效在大黄。但头痛时,烦乱大吐,汤水且不能进,用巴毕那儿之镇静。此药进后,势必呕吐无余,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第三日,便虽通,而仍痛不寐,因神经有反射之功能,期时若不以拍拉米同定痛,势有死灰复燃之虑。倘非借用西药以辅助,则是病即能治愈,亦无如是之直接见功效也。[《世界医报》1930年第1卷第14期第110页]暑湿伏气证

六气之中,唯暑湿二气,确可伏匿于人体组织中,至于长时间而方潜移默化者。小学教员章万箱,于丁卯九月患热病,始延甲医,以为伤寒,以羚、犀、石斛等寒凉方药治之,热少退。经月余,忽右足若挫筋状,痛甚剧,自膝腘至环跳穴,牵引不可屈伸。改延乙医,以为伤络,以为痈脓。又阅月,依然如故,病家妄测多端,以为痛风,以为伤筋,杂治乱医,均属罔效。又迁延两月,时夏历戊辰正月,乃邀余诊。脉息细涩,肌瘠肉脱,痛处略形漫肿,重著觉冷,舌苔则白腻而厚,病久津液虽耗,口味殊腻,不渴,暑湿伏气,无路宣泄,以体之偏于阳虚,久服寒凉药物,邪从寒化,深着筋骨之间,湿盛谓之着痹,痹者,闭也,闭而不通则痛。但病久营卫两虚,正气不能抗邪外出,阴津未免内耗,寒热微形,大便不解。但痹者当通,须与脏腑经络并宣通之,用木防己、元明粉、川桂枝、薏苡仁、牛膝、归尾、桑叶膏、威灵仙、独活、滑石、赤苓为剂,数剂后大便行而痛缓。胸部满布白,良是脏腑通利,营卫得以循环,而能载邪外达之兆也。后守方稍为加减,嘱服十余剂,寒热之势渐减,大便使其通畅,以渐而愈矣。

又王姓妇人,于秋季患寒热如疟,医治疟,疟止而身热不退,时而烦呕,时而腹痛,不食少寐。迁延月余,病加甚,肌热如蒸,体渐消瘦。医作肝气治,不效。改医作阴虚治,又不效。服清骨散、左金丸等,至仲冬之梢,邀余诊视。骨瘦如柴,肌肤枯燠,食则沾唇即呕,夜则通宵目不暂合,颇觉胸中痞闷,热烦口渴,唇干而已。脉左右皆小数,尚有胃气,苔微黄,便调溲短,余认为暑湿伏气,热蕴气分,病虽日久,阴虚无关,不食不寐,由于邪伏不达。用青蒿、扁豆、荷叶、银花、淡豆豉、山栀、细生地、冬瓜皮、生甘草、鸡苏散、赤苓等二剂后,黏焦之皮肤略有汗润,白隐现。继以鲜石斛、银花、连翘,从原方加减,又两剂,白密布,溲利而渴解热减,稀粥亦能进矣。调理半月痊愈。

先贤称暑为熏蒸之气,如烟如雾,湿为黏腻之邪,如胶如漆,良不谬也。六气之中,此二者最不易化,且易混医者之目,有潜伏人体中经年半载之可能性,医者于此,可不加之意乎。[《康健报》1930年第144页]近世最普遍之疾病

胃脘痛俗称心痛,以痛当心下胸脘之间,为近世最普遍最多数之病。吾人临床应诊,若以精密之估计,当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并谓有九种之分。西医则谓胃溃疡、胃癌、胃酸不足及过多皆能为病,其痛则称之谓胃神经痛。至于近世患此病者,何故更多,实医学上一重大问题,吾人值得一为研究之。仆因尝研究其理,良由近世民智进化,人事繁复,生活程度增高,人类无论贤、智、愚、不肖,无日不在忧虑困难之中营其生活,用脑则胃神经疲弱,遂起消化不良现象,消化不良,则食入作胀,胃壁之神经紧张,血管收缩,遂觉悠悠而痛。或肥甘不节,饥饱失常,久而久之,则胃溃疡、胃癌于是成也。在中医学理,谓之七情逆肝,肝气犯胃而成胃病。此为假定之术语,虽似空泛,实含至理。用药理肝舒气,确有奇效。余以应症之际察其由,于寒者温之,食者导之,夹饮者分化之,夹气者疏利之。然必以健中安脑之药以为诸药之佐,而每获应手之捷效。如新近发明保胃药片以调肝(调肝即所以安脑)、健胃之品为主剂,推其理而配合成方,故对于九种心胃痛症皆有奇效。其实古人所谓九种者,肝郁胃弱气滞为主要之因也,其他血、寒、热、食、痰、疰、虫、悸等,不过病中之副因也。《康健报》1930年第145页国医馆成立后对于整理医药之商榷

吾国医药学说,虽似不合科学,而其中治疗功效,确较彼根据科学。自命新医之西医,有过之无不及也。以诊察病形,推测病能,据证投药,妙合天然。此项成绩,不知积几亿万先民之体验,由经过之事实积验而成。至神农、黄帝而后,始著为定例,垂示后人。故《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诚为吾国医药学说之渊源。惜当时科学未萌,解剖无律,致病理药效不能明说其所以然,只得假设为词,推测为理。于是左肝、右肺、湿土、金郁等学说所由来也。见神经之病,搐搦动摇,乃援《易经》“风以动之”之例,称之曰“风”。《内经》乃言曰“东方生木,木生风,风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风”“肝气”实皆神经系统病也。精神抑郁,神经虬结,谓之“肝郁气滞”。此指体功机能曰肝,非若“肝藏血”之指五脏中之肝也。胃主纳谷,脾主消化。脾胃悉例中土,且脾胃往往并举而言,此指脺液胃液等一切消化功能曰脾,非指制造白细胞之脾也。此种说法为医学草创时期之理论,原赖后之学者随时代而演进,逐步阐明方合学术进化之公例。今中央提倡国医药,筹设国医馆,以政治之力统驭全国医药界,群向一致之目标,从事研究改进,故国医馆成立有期。施政之方针,虽尚未发表,筹备诸公已广延国医药界闻人,为发起组织内部诸要人。对于研究发扬入手办法,想已筹之熟矣,固毋庸仆之饶舌。橘特性躭爱医药,对国医药学之主保存、主改进、主发扬光大、主整理建设,自存一种浅见。在兹国医馆成立声中,用敢不辞简陋,提出与海内同志商榷之。窃以为国医药学,若编讲义,非将近世生理证明《内经》,则不能阐明《内经》之精髓。其有不能以生理证实者,留待考证……又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论病理,用科学的体功受化解释其所以然,并用法解释药效,如是方可保存国粹的药物及疗法。其不合实际之学说,如五行生克,及温热病之三焦、心包、逆传、顺传等,当毅然铲除。欲建设,须先破坏其朽腐,再进而“重发明”实验药物,则庶乎能使国医药光大,得与世界医药携手。若不愿放眼环宇,专以四千年历史为护符,古人之说为铁案,埋头于阴阳五行病理之中,盘旋于升降浮沉药理之间,而高呼保存国粹,不问精粗,一概予以保存,恐将国医之精微特点,连累而没灭矣。

尝见有少数中医死守古人之说,仇视容纳科学新理而主张动摇旧说者不视为非驴非马,即目为古人之不肖子孙也。彼专事抱残守缺,反日呼阐扬国粹。试问除以科学整理之外,将以何法使国医药发扬光大乎。试观历来汗牛充栋之医书,研究者不可谓不多,何以不能列入于教育系统,参加于国际医会?此其弊,即坐于学说不合科学故也。然则国医果真不能以科学法则整理耶?非也。特全在国医药界能否一致向此目标进行为断耳。虽有国医馆,提倡于上,然亦须各地医团自动改进,则庶有豸乎。一得之愚,为国医前途计,成败利害计,故不辞冒昧,敢贡陈于海内诸同志之。[《医林一锷》1931年第1卷第5号第60-61页]现代国医之六要一、要有健全的思想

研究国医,不可误以为靠此谋生的职业。一旦业务发达,收入丰富,就把有余的精神和时间,耗费到无聊的消遣上,不肯再事研究。假使业务清淡,又要心堕志懒,什么社会国家,根本就没有观念。要知道医学是国家强弱所系,社会卫生所恃。国医的思想,应该从发展学术上着想,时时为民族、为人类谋健康的幸福。二、要有良好的习惯

国医应负起卫生的责任,为社会树卫生的模范。每有睡晏起迟,犯嗜好、留指甲、随地涕唾等不良习惯,应该矫正。至嫉妒同道,守秘自私,尤其是最大的坏习惯,须即改革。否则于国医前途影响不浅。所以我认为良好的习惯尤其是现代国医家必要的资格。三、要有科学的知识

任何学术都逃不出科学范围。国医学术本来暗合科学,不过以时代的关系,一部分理论不以科学说理。现在科学昌明,我人曷不用科学来说明原理,如解剖、生理、病理、物理、卫生等科学的知识,必不可少的。如此,则国医药的治疗,可以知其然,而且说明其所以然。四、要有继续的求进

故步自封,有保守心而无进取心,是国医药衰落的最大原因。一部分医家,每存着先入为主的见解,往往以为自己所守的及师傅所传给的知识都是好的,遇到别种学说,必以为非。其实学术无界限,学问无止境。宜不拒派别,兼收并蓄,弃人之短,取人之长,唯知学问是求。继续不断地努力,才有长足的进步。五、要有公开的研究

有些医家,以师傅的一些经验,或自己所得的一纸效方,看做宝贝一般。尤其是专科卖药的,保守住几张验方,恃以为生的,死守传子不传女的旧习,秘而不宣,生怕给人家学了去,就不值钱了,饭碗就给人家夺去了。根本谈不上什么公开研究,如是的延下去,良方失传,妙法湮没,影响到医药前途,很是不浅。但是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因一部分西医的排挤,吾人应自动觉悟,公布出来研究,以求其发皇。如果仍旧这么开倒车,即使政府提倡,恐怕也没有发达的希望。六、要有发明的创造

吾人研究国医,若一味地模仿古人,不专心钻研,力求创造,充其极也只有达到古代的医学程度为止。吾人所希望的,是要集中外各派学说,舍短取长,镕冶欧亚,融合古今,改造旧的国医,发明新的国医。现在所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有创造能力的国医家,为当代医界第一紧要。[《现代国医》1931年第2卷第1期第5-6页]中央国医馆成立之刍议

中央国医馆既成立,凡爱护中国医药,而志在整理改进者,莫不同声称庆。夫国府提创国医药,统驭全国,使群趋一致,发扬光大,自较易易。本社庆幸之余,因出纪念特刊,编辑部诸同志征文及橘,不敢辞。盖橘虽国医队中一小弱者,亦愿效千虑之一得,进质高明也。窃谓中国医药,有四千余年之历史,逐步发明,至仲圣集成经方。后之学者,益有所依据,各本其所心得,据证案,据方药,屡屡试验,而或奇验或不验,则又深思而得其故,此所谓经验。夫其所经过之试验,显在治疗,疗法是实。而五行生克之理论是虚,虚者实之。所以能推衍数千年,而名辈代出,其道不至于竟绝。

据今而论,亦有西国医博士,广视为绝证者,国医能活之,此即谓为偶然。而中药之能治西医不治之病,则不得谓药之偶灵也。医苟能因此一偶然,而深思其故,积为经验,益以参变,于是可以言心得。普通科学之学,即尚格格不相入,而既名为国医,则于中国审证用方诸名著,自必能极深研几,发为左右逢源之论说,以启导国中。凡为医者之意识,是为国民之希望。各国医博士之学问高、资格深者,不复治病,专研究内部诸系,且分功而专于一部。故精诣之理学,日出而不穷。吾国之国医馆,岂谓此陈义太高,逊谢不敏。

抑谓中国医术,五行生克为总纲,十二经络为统纪,研深之可参造化耶,此则橘所不敢知。夫中国自昔名辈,著书传后,不秘其所得。其及门第之聪明而实好学者,亦得其心传,治疗之成绩,昭然在人耳目,故不尽由游扬致虚声也。医药无过温凉攻补之所主,治法而各有所偏。若河间、丹溪、东垣、子和,岂能纯粹,是故医书愈多,统系愈乱。甄选医书,整理统系,是为急先之务。长沙而下,兰台而上,统系存焉,主甄选主整理,入选其难其慎。当此时代,国中大有人任。而或隐焉,聘则必至,学深才旷者,即避世忌宦,而事关民生切要,宁不动心奋起。

馆既已成立,中央必已预备,橘特赘言而已。于是言药材,医药不相离。古之道,医药离绝,莫考始何时。药肆著名者且难恃,何况其他。药学已有专校,徐真有检查之一政,此他日病者之福。然而医之于药,终不可分离也。药之良苦真伪,与夫所产地之同形而异性,及制法之宜不宜,医皆不涉己事,仅仅审病立方,方即极对证,其效几何,必待每药肆,各有一药剂师主其任,而监督检查焉。此今日陈义又太高。故夫医不可不兼药学,业药者且宜略知医。

橘于医药为学皆至浅,而深慨外医外药之侵略。浸浸危迫,抵御之者,知合群矣,知徒口徒手之不济事矣。亟亟回顾学问之修治矣。而且知中与西有可以相通之途径,有可以相参之理论矣。仅仅保国粹,何知急急扩国识。今国医馆赫然成立,我知中国医道中,有确然足以为我国之粹者,必日出而不穷,以与外医相印证,而相悦以解。且不讳青出于蓝,而转得主,善为师之美名,快哉。此国医馆之预祝,茂矣,美矣,岂非各方医社之所乐闻,而为民国通国民之幸福哉。另条刍议。仅就所闻扼要,以冀医药界外人阅之,亦骤增普通知识云尔。

1.整理书籍。审定古书,存精汰芜,划一统系。

2.编辑教材。重视辨证论治,尤其是“方证学”等精华部分。医学、药学均趋向科学化。

3.侧重治疗。广征验方,解释疗效,重金奖励特效良方、秘法,普及全国。

4.提倡移植重要药用植物。国药植物居多,大半求之于山野,野生功力虽尤胜,频年采伐,产额日少,价值日增,赝品遂出。不事移植,将虑绝种。浙之象贝,即川贝移植而来,功用亦不减川贝。它种如能栽培合法,必得良好效果。

5.设置动物实验中心。中国药物,功效尽有,然化验不能知其究竟。如石膏、人参、大黄之经西人化验成分与功用不符,而日本学者以动物实验,方知真正效力。

6.提倡培植药科人才。既学药科,须兼习医科。

7.积极宣传伪药形态。禁止贩售赝品药物,科以重罪。

8.奖励发明。凡有特效治疗之药品发明者,应予以保护与专利。

9.附设医院。以备学者临诊之实践。因医是实用之学,不得空论学理。附设中央国医医院,俾一切疑难奇病由医团荐介入院。研究其真相,并施疗治。治愈后,公布全国医团,使众周知而增进。

10.馆员人选。须富国学而完具科学知识,于中外医学皆兼极深者,对中西毫无主客之见者。方可期国医发扬光大,渐趋于世界医学之境地。[《中医世界》1931年第3卷第13期第66-70页]征求病理及治法

我们相信世人的病都有医药治愈的可能。假使有一顽固的疾病,医来医去医不好,这并不是病的顽抗,缘故一定是医药程度不及耳。因为一人的智识脑力有限,无论如何聪明才大,决没有万全的能才。所以无论哪一种学问,非共同研究,集众人的脑力而归结于逐渐进步的境地不可。

目前中医界人士都提高了觉悟,如出版物的公共讨论,问病栏的公开研究,亦常看到《医界春秋》杂志的问答栏。有许多疑难大病,把它提出来征求外埠的高明医师论断处方。总该有博学而热心的医师,根据病理答述出来,并处相当的药方。叫病家去照法医治后的成绩,虽没有见他们报告,然而详论得非常透彻,当然有一部分功效。最好今后应规定问病者,照治后效与不效,必须有一篇报告,那么得到的成绩就更加切实了。

我现在经医过一位顽固的疑难证候患者,施用过几番医药,竟不得其究竟。故特提出来供海内的同志们大家研究,并希将研究结果,处一特效的方药。我决计把成绩如何报告于后来不误。

病者姓郑,是舍亲,业农,男性,年龄三十四岁。“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间,患牙痛,请牙科医师拔去病牙后,并无不适。但此后,旁人每见他口唇常有小动,似乎在那里说“鬼话”的光景,然而却并不大动。他自己并不在意。一年后,即“民国”十七年春,渐觉足膝颤动,自后逐渐进程,现在两手两足皆颤动起来。唯饮食起居,俱皆照常。不过吃粥饭时,因两手颤动而不便。假使稍微有点惊慌或胆怯,见人羞涩的时候,颤动得更厉害。并且头额易出汗,秋冬天寒时亦很怕热,常人穿棉衣,他只薄絮衣足够。舌苔、大小便、胸腹等均无特殊异常,脉息因为两手颤动的缘故,略觉弦细,并无歇止等现象。夜间睡亦安神,眠中并不颤动。

近一年里,其颤动的程度,没有进退,势仍如是。经过许多医生诊断,有的说是血虚,有的说是内风,有的说是因惊伤肝。曾用过滋阴养血、祛风平肝,如蛇虫类之物,及天王补心丹和柔肝之菊花、芍药、钩藤、天麻等。服药无虑数百剂。如水沃石。

笔者曾介绍至申,请恽铁樵先生诊治过。恽先生亦谓与寻常风病不同,处方用天麻、白芍等。此事在上年春间,我意此病完全在神经。中医安抚神经,究少特效药。曾嘱服远志、枣仁及养心汤等,终属无效。究竟不知何故,望外埠高明同志,有以教正,并希发论赐方。定嘱照服。服后如何,决定从实报告,以明中国医药学的实在功用。想海内不乏高超之士,中医药定有治愈这个病的可能。至望大家注意,多为发表伟见,俾早彻底明了,并告治愈。那么不但我与病人感激,而中医药的真价值亦足以表扬不尠耳。[《医界春秋》1931年第5卷第53期第22页]一个治疗之报告

舍亲郑君的颤动病,经笔者于本刊(《医药春秋》)五十三期上征求病理及治法后,五十六期得杨君华亭谢君安之之答复。至杨君之答述,不可谓不详,治理不可谓不精。笔者即命郑君照办。先请针灸师按穴针刺灸焫,因麻蒉无备,故以印度麻膏代,照方配制,连服半月余,仍无动静。后又服谢君方,亦无效。唯电疗迄未试过,想电流亦不过传达神经,使暂时流通,非根治之计。但此病为时四载余。初起由微而渐,近二三年来,不进又不退,无论如何施治,均无应效。如是奇特怪症,真出乎常理之外,但不知究是病属不治,抑或是医药之治疗尚未中肯乎。特作诚实之报告,尚希海内大医家注意为幸。[《医界春秋》1931年第6卷第64期第24-25页]国药改良炮制谈

中国药物,确者有独特的功效。西医亦多艳羡,外人正在搜罗。当归畅销于德国,麻黄利用于英美,远志、半夏已列入日本《药局方》。他们(外国)的药学研究有一日千里的进步。

我们虽有久远的历史,而反日形退步,何也?此无他,因他们善于剔除糟粕而取其精华。而我国药界,恰得其反。药之功效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这有效成分,有些含在皮的滋液中,有些含在质的油液内,有些取其辛辣的刺激,有些全靠芳香的气味。所以古时的方剂分许多煎法及服法。发散药用轻煎趁热服;补益药用浓煎持续服;攻导药急火煎顿服。有的病宜用散药,饭后水冲服;有的病宜用丸药,空腹时吞服。桂枝汤服后必须吃热粥饮汤,以助药力等。此无非利用方法,发挥各药的特性。至于药物的修治制炼,自古本有此道。如地黄蒸而为熟地,取其滋汁浓厚;生姜炮而为黑姜,去其辛烈而俾以暖中止泻;麻黄去根节,取其力纯效准;虫类去头足,减其杂毒。

药界的同志们咸抱利济之心,虽然守着“精选饮片”“遵古法制”八个大字的店训,但是对于药物的炮制却并没有书本可据。只守着他们的苏(苏州)宁(宁波)两帮老先生遗下来的真传口诀,竭尽愚忠地炮制他们的饮片,使这树皮草根出落得非常漂亮,就以为自问无愧,诚心可以对天了。其实他们到今日之下,究竟遵什么时候的“古”,没有根据,自己尚且不知,恐怕就是清代的一些时方派所弄的玄虚,致使有用的好药,过事炮制,失却功用,真正可惜。兹得最要者数种列后,请药界的热心同志们起来提创改良,并请将《本草纲目》修治栏的方法作为参考的根据,不胜致盼。

[附子]日本吉益东洞《药征》曰:“主治逐水散寒。”最近由章太炎先生证明附子“能兴奋全身细胞,强心而利循环系也”。用于心脏衰弱,脉搏细微之际,远胜西药强心各剂,因新出强心药针,都为一时性的刺激心脏,犹之鞭策疲马,屡起屡踣。附子兴奋全身细胞,给生理上以自然恢复的机能。仲景制方,每利用它的兴奋利循环性,以救垂危诸疾患,称为回阳药。《本草纲目》修治法,只云用童便浸一宿,去皮脐生用,或入灰火中爆至皮裂,去皮切块用,谓之熟附子。现在药店中的炮制,是把原来(四川出盐藏)的盐附子,用水漂几十次,漂至吮嚼毫无味觉只余渣滓,尚有什么效力。现在的一些医生,有的时候也轻轻地写上淡附片三四分。这岂非滑稽可笑吗。在下常遇到附子证,虽然明明写炮附块二钱,但不知他们药店是不是用《本草纲目》的修制品应付哩。

[半夏]吉益东洞《药征》曰:“主治痰饮呕吐。”功能降冲,治呕吐不止等症最为有效。有些西药及不上它。所以半夏浸剂,现在日本的《药局方》已经列入应用。效力全在螫麻的气味。但是麻螫太过,多吃容易损喉,因此《本草经集注》一书将其列入下品,不比服食养生的上品药,可以长服久服的。不过药物利用它的特性来治病。有这病时,正应当取它(药物)的特别气味来治其病。原不必畏其猛烈,然而现在的半夏,炮制又过于矫揉造作了。有一种制法,药店家称做“法制半夏”,拿原来的半夏泡之浸之,又恐泡浸之后,其粒(半夏系植物根类,其形如豆)酥松而散,故又放入些明矾在水中。经过多次换水,工夫到门(大概吮嚼无味)的时候,捞起来切成极薄的片子(他们称做亮片),外表看起来薄白如纸,雪白光亮,着实精良。讲到它的有效成分,恐怕已丧失了许多。这个法制,不知他们根据什么“法”,是古“法”还是新“法”,恐怕他们也无从考据了。或许也有一层“秘密”在里面罢。但现在部分时医的这种名目花式,却是很受欢迎的。写起方子来偏偏“法半夏,宋半夏……”,闹了许多花样景。不知他们自己的心目中是否了解,这法半夏究竟有什么功用。或者这半夏余滓,另有其他特别的效用吗?

热心的药界同志和抱仁术的中医同志们,大家忠实从事,还是用姜半夏或清水半夏为妥。姜半夏是《本草纲目》的制法,姜汁能制半夏的毒,即用生半夏略漂去滑涎,晒干拌入生姜汁即可。清水半夏是近贤盐山张锡纯先生主张的炮制法,即用生半夏,清水漂洗数次,去滑涎,尝之略带麻舌味,晒干候用的。如是遇到应服半夏的患者,服下去才可见效的。

写到这里,我又记起一事。两年前,我诊治过一位病人,腹痛呕吐清水,面目阴黄,已有四载,遍医无效。我诊得脉沉迟滑实,断为寒饮凝结。处方用生附子、清水半夏、桂枝、茯苓等药物,嘱服八剂。讵知他连服十剂,不见动静。因怪而问其药购何处,他(病家)说:“药是市上最有名望的某药店配制的。”并云,内有二味药,店家说没有,并称服了要出人命。但是我们素来相信叶先生,故不去听信他们,一连吃了十帖,仍没有见松,还请先生再开一个方子,救我痼疾云。我遂书原方,嘱渠至一家药店(是我素识的)去购,并另附一函关照该店放心用生附、半夏,一切由我负责。该店始依照配制给予三服,后即腹大痛,大泻,泻去清水半桶。呕吐遂止。痛亦渐缓,调理半月痊愈。但是服药后,为什么反大痛大泻呢,这个叫做药后“瞑眩”。书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勿瘳”。痼疾用大药,必须见“瞑眩”方能奏功。庸人见之,反生恐惧,不敢下药,实为可惜。我能医痊这个病人,好在病家的信任心颇坚,故而克奏全功的。然后询之药店,据云:“附子半夏等烈药,我们不敢配生品。”

余乃嘱渠遵照《本草纲目》修制,彼答谓尚只有按老法炮制,社会又每凭外观色彩,这件事恐怕真心反受勿讨好耳云云。此言诚然,因思社会蒙昧,积习难返,非从社会宣传,使医药两界同时改良不可。

[芍药]植物根类也。《神农本草经》谓“苦平”,李时珍谓“酸平”。我曾经仔细尝过,并没有酸味,只稍有一点苦味,且极淡。主治“腹痛拘挛”,咳逆下利,极有效验,药肆以其色欠白,乃泡之而又漂,将其汁液漂净,切成薄片,谓之打亮片,色白而光亮。颜色固佳,其如本性消灭了奈何。我想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不是做装饰品的。奉劝药界还是讲实际,不必考究颜色,而病家也须求其实效,不可以形色取之也。

[吴萸]主治呕而胸痛。干姜主治结滞水毒,下利厥冷,全靠辛烈的刺激性味。医者畏其猛,常书淡吴萸、淡干姜,而药店遂泡之浸之,消去其固有的功效。

[当归]主调经而利血行也,其功效全在挥发性之油。时俗常用酒炒,遂走失了挥发油,效力减退,故当归忌炒用。

[石膏]主治烦渴而热也,生用则轻养之气全,而功效颇著。煅熟则只余石灰质,性反收敛,不可作解热用。试观点豆腐用熟石膏,可以代盐卤水。所以石膏煅用,直同盐卤水耳。

[山药]富含植物蛋白质,至治虚损,气喘。“仲景薯蓣丸”是用治虚劳诸不足。山药忌炒用,忌久浸,炒浸则失去该质,功力不足。

[郁金]主治血结气郁,而宜心窍也。其质颇坚,其液汁颇浓,饮片宜生打,切忌浸泡,而后切其亮光片也。

其他过事炮制丧失功效的药物,不能一一详说,只得大略举出数例,以概其余。总之药物的炮制失真,虽然一半由部分时医的作俑,一半是药肆的炫奇。还有最大的原因,实由社会医药常识太缺乏,只知药物的色泽,功效的和平,以为颜色光亮,货必道地。猛药炮制,性质和平,可以放胆服用,不会闹乱子。

尝见富贵的人家,生起病来,向来宝贵他的千金之体,同时延请了许多医生,各人开出方子,然后决定去取的时候,时医的果子药,大半可以当选。比较眼明的医生,忠实负责地开了一个经方,例如麻桂青龙或承气白虎等,他们必咋舌瞠目。因为他们平时也拿本《汤头歌诀》《药性赋》,看看半知不解的,懂得几味药性的寒热攻补,尤其迷信补药。所以时医用人参燕窝,误了人家的性命,倒不会归咎。倘用大黄石膏,救好了危疾,也只博得一个呆子医生的头衔。因为这个缘故,庸医专务逢迎,滑稽的药肆,专究形色,不求实际了。甚至于白的东西求其更白,不惜用硫黄来熏。黑的东西求其乌黑,竟用焦糖水来煮了。中国医药的退化,社会愚昧也有以促成的,望世人其速为警醒之。[《医界春秋》1931年第5卷第59期第3-5页]虚痨病理治疗谈“肺痨”(肺结核)古称上损于肺;肠痨(肠结核)古称中损于脾;肾痨(内分泌腺体病)古称下损于肾。三者西医谓鸿沟界划,绝对不同。中国医学书上之论虚痨,每连类而及,如咳嗽、吐血,久而不愈,上损于肺。肺不能“吐故纳新”,体内之“荣运”、“循环”、新陈代谢,因而失职。遂连及消化功能停顿,致起食后胀满,腹鸣便溏,叫做上损及中。盖以肺之呼吸系病,而影响脾之消化系,以及心之循环;脑之神经、肾之内分泌,各统系无一不受其累,此所谓上损及中,过脾不治。肺病第一期,病专在肺,连及神经循环谓之第二期,至坏及消化功能,叫做末期,已属不治矣。有少年砍伤,损及肾经。(内分泌)精涎涸枯,“腺体”及血液起救济使用而兴奋,遂生虚热。由“虚弱”引起“肝阳”(即神经虚性兴奋),肝旺乘脾(神经影响消化)。此所谓下损及中,过脾不治。肾病亦当分为三期。至于肠痨中损之病,古称脾虚脾弱。由于“饥饱”“劳役”“寒湿”久困,胃肠消化机能衰惫,日久而竟致败坏。于是不食而多泻,肌瘦萎黄。血无资生,则心之循环无由供给。神经及各组织,均失营养,遂现贫血之象。心悸头眩,神经性疾患亦来。至末期可累及肺,又可累及肾,故虚痨之病,每肺脾肝心肾连类而病,故难以鸿沟之界划耳。

国医诊断,侧重症状,而推知其内部之变化。此为积久之经验,定为规例。按证投药,颇为准确。至“肺结核”与“肠结核”,虽由于结核菌为患,要皆因脏气先病,因病而虚弱,失却抵抗能力,故适于结核菌滋长发育,一任其为肆虐之场所。

西医诊断,以病原菌及病灶(局部病所)定名。故治疗专注重于灭菌。但灭菌缺乏特效之良药,于是空气、日光、迁地、疗养等法尚焉。国医则注重于脏气之虚实,投药以补偏而救毙。如《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是也。盖西医为消极地祛病,病终不能去。则退而谋适其自然之养疗。国医为积极地俾助生理之抵抗,调适体功之救济,如大黄虫丸之逐瘀,以治干血痨潮热,是去其障碍,以调适其生理。小建中汤之温养,即振其生活之机能,扶助其抗病之能力,以排除细菌,使不适繁殖也。故虚痨之治疗,国医药效,较为高超耳。[《医学杂志》1931年第60期第40-41页]虚痨(结核病)中西学识平议

至于肠痨,中损之病,古称“脾虚”或“脾弱”,由于“饥饱”“劳役”“寒湿”久困,胃肠消化机能衰惫,日久而竟致败坏。于是不食而多泻,肌瘦萎黄。血无资生,则心之“循环”无由供给,神经及各组织均失营养,逐现贫血之象,心悸头眩,神经性疾患随之亦来。至末期可连累及肺,又可连累及肾,故虚痨之病,每肺、脾、肝、心、肾连类而病,固难以鸿沟之界划耳。国医诊断,侧重症状,据症状而推知全内部之变化,此为积久之经验,定为规例,按证投药,效验颇著。至“肺结核”“肠结核”,虽皆由于结核菌为患,要皆因脏器先病,因病而虚弱,失却抵抗能力,故适于结核菌滋长发育,一任其为肆虐之场所。西医诊断,以“病原菌”及“病灶”(局部病所)定名,故治疗专注重于灭菌,灭菌之特效之良药以外,“空气”“日光”“迁地”等疗法尚焉。国医则注重于脏腑之虚实,投药以补偏而救弊,如《内经》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其精”“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是也。盖西医为消极地祛病,病终不能去,则退而谋适自然的养疗。国医为积极地俾助生理之抵抗,调适体工之救济,如大黄虫丸之逐瘀,以治干血痨潮热,是去其障碍,以调适其生理。小建中汤之温养,即振其生活之机能,以扶助其抗病能力。故治疗成绩之比较,国医实更超然也。[《吴兴国医周刊》1931年第23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