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天般的温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3:01:10

点击下载

作者:冯欢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受春天般的温暖

感受春天般的温暖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扁鹊起死回生

扁鹊是战国初期的名医。他年轻的时候,曾拜长桑君为师学习医术,但他并不仅仅以师传为满足,重视实际探索,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他几乎读完了前人所留下来的医学著作。

扁鹊在东西南北各地往来行医,他一丝不苟地为病人治病,疗效很高。人们把他比作皇帝时的神医扁鹊,称他为“扁鹊先生”。

扁鹊认真地汲取了前代医家的医学经验,又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实践经验,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诊断原则,即望、闻、问、切,奠定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

在治疗的具体方法上,扁鹊研究并熟练地掌握了当时已经得到普及与发展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熨帖、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

扁鹊行医期间,有时去齐国,有时去赵国,他的足迹遍及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他随俗为变,根据当地人民的实际需要,有时作“带下医”,有时作“耳目痹医”,有时又作“小儿医”,他全面而又高超的医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扁鹊还很有些哲人的头脑,他提出了“六不治”原则,把骄横放荡蛮不讲理、看重财物而轻视生命列为“六不治”之首,信巫不信医也是他所认为的不治之症。

这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破除迷信,促进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扁鹊在处理具体病案时,往往采用多种方法兼用的综合疗法。这也是他医术高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次,扁鹊外出行医路过虢国,听说虢国的太子突然死了,在扁鹊看来,这件事很可疑,因为从太子发病的症状上看,得这种病的人,不可能很快死掉,所以,他决心一定要探个究竟,便就急忙向虢国王宫奔去。

当扁鹊跑到宫里的时候,里里外外正忙碌着替太子办理后世,准备成殓下葬。扁鹊叫人向国王说明自己的来意,国王一听是医术精湛的扁鹊先生来了,就欣然同意了。

扁鹊来到太子身边,进行各方面的观察,他发现太子虽然没有呼吸了,但两腿内侧还有余温。便当机立断地说:“国王陛下,恕我狂妄,据我观察,太子并不是真死,而是一种‘尸厥病’,陛下可放宽心,太子还有治好的希望。”

国王一听,欣喜而又急切地请求扁鹊赶快给太子治理。于是扁鹊大胆地在各个穴位上给太子针灸,不一会儿,太子就面色潮红,有了微弱的呼吸,接着他又为太子熨帖,太子的呼吸由弱变强了,随后他又给太子灌了一些汤液,没到一顿饭的工夫,太子的身体动起来了,又过了没多久,太子睁开眼睛,挣扎着坐了起来,太子果然又活了过来。

国王异常惊喜,再三向扁鹊道谢。大臣和百姓们相互传颂着名医扁鹊使太子起死回生的消息。扁鹊见太子一切正常,没有什么危险了,就留下药方走了,太子服了20天的汤药,完全恢复了健康。

后来扁鹊行医到了秦国,秦国的太医令李醯对他很忌恨,害怕医术比自己高明的扁鹊的到来,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派人加害扁鹊,扁鹊心底无私,只知专心为病人治病,力求解除病人的痛苦,哪里会晓得这些阴险毒辣的内幕,终于被李醯害死了。

扁鹊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探索,掌握了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术,因此在行医过程中才会表现出起死回生的精湛技艺。

扁鹊创立的望、闻、问、切这一套诊断原则和方法直到今天还沿用着,他成为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殊不知,构成传奇的背后有多少奋斗和探索的艰辛!

李冰修筑都江堰

李冰是战国末期的水利家。他为官时期,主持兴修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自幼刻苦好学,而且善于观察,重视实践经验。立志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后来成了精通天文地理,知识渊博,远近闻名的人物。虽然不是什么官长,但百姓却很尊敬他,因为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秦昭王听说李冰才华出众,是个能人,老百姓都亲附他,便让李冰做了蜀郡郡守。秦昭王还经常向他询问如何治理百姓、富强国家的方针策略。

对此,李冰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深得秦昭王的欢心,也因此被那些极力巴结奉迎、祈求高位的官员们所嫉妒,他们伺机加害李冰。

李冰认为作为一郡之守,就要对郡内百姓负责,要使他们的衣食得到保障,否则,治理百姓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便是暴政役民。因此,他一到任上,就深入下层百姓中间,访察民情,对利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兴利除弊,造福百姓。

当时蜀郡经常发生水旱灾害,遇到灾荒年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嗷嗷待哺,只得以草根、树叶充饥。李冰认识到治理水旱灾害是一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带领一些人对蜀郡全境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踏察,摸清了导致水旱灾害的原因。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水势很急,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江水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便在平原地区淤积下来,淤塞了河道,使河道底部升高,河床变浅。

每到雨季到来时,岷江及其支流水势骤涨,在下游平原地带造成水灾;雨水不足时,江水水量变小,而且都渗入淤积的泥土沙石中,靠江而难得水源,造成干旱。

李冰想兴建一项既能排涝又能防旱的水利工程,他把建议提出来,征求同僚们的意见。同僚们有的赞同,有的迟疑,有的反对。

那些犹豫的人认为,在二、三百年以前,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出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想要免除水害,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人工河开出后,水害还是年复一年地发生。自那以后,再没有人提出治理水患的问题,如今要建一项既防涝又防旱的水利工程,有多大把握?

反对兴建的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就是平时嫉妒李冰的人,他们说李冰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最终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他们还串通朝廷里的同党阻止李冰这个计划,并趁机加害李冰,诬告李冰笼络贱民,图谋不轨。

由于坏人的诬告,加之秦昭王谋求霸业,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在李冰再三请示下,秦昭王才勉强答应,并没有给拨多少物力、财力。修建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在财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下,是相当困难的。但李冰没有灰心,他首先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制定了一整套方案,接着他依据当地的条件,筹备了一些人力、物力,随后带领老百姓干起来。

李冰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想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堰,使江水分流。在湍急的江水中立堰是十分困难的,多少次立起的石堰都被激流冲塌了。

但李冰没有在失败中丧失信心,他每一次失败后,都认真总结经验,自己把握不定,就向老农、渔夫询问。最后,硬是在湍急的岷江中立起了石堰,使岷江分流。这个分水的建筑工程石堰,就是江鱼嘴。

它把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分水工程建成后,李冰又带领百姓在灌县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江水上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了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干旱时,就把水引进去灌溉,雨季水多就关闭水门。

都江堰建成后,保证了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战国时代,在受到种种阻挠和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能建成都江堰这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无疑是伟大的壮举。

应该说,它是以李冰为首的许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至今,“天府之国”的儿女仍然感受着它的恩赐。都江堰铭刻着李冰这个杰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求索攻坚的优良传统。

燕昭王从善如流

公元前318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役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齐国。

善良待人的薛包

薛包是汉安帝时期的汝南人。他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对人厚道,懂得礼貌。母亲常年疾病缠身,薛包求医煎药,端水送茶,伺候得非常周到。

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房妻子。为了讨个好名声,继母对薛包大面上总还过得去。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在父亲面前说薛包的坏话。天长日久,父亲信以为真,就叫薛包出去自己过。

薛包只好在院外搭个棚子,晚上睡在那里,早晨起来还是回到家里,洒扫庭院。父亲还是想逼他走,薛包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在庄外搭个小棚,住在那里,早晚还是回家来洒扫院子,伺候父母。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飞扬,一年多来从未间断。薛包的孝心终于感动了父亲和继母,他们又准许薛包搬回家住了。

父母双双过世之后,继母生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一再劝阻,仍是无效,便主动把好的房屋、田地、器物、能干的佣人,留给了弟弟,自己把老得不能干活或无家可归的佣人领去,他说:“这些老人和我同事多年了,你不能使用他们啊,跟我去吧。”

田地,薛包拣荒芜贫瘠无法耕种的要;房屋,他拣破旧要倒塌的要;器具物品,他捡破烂的要。

弟弟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不久,就把分得的家产全卖光了。薛包就经常周济他,不袖手旁观,也不埋怨挖苦。

乡里人有的说:“你弟弟游手好闲,对你又不好,也不是一母所生,有钱也不能给他呀!”

薛包笑着回答说:“兄弟团结友爱,也好让九泉之下的老人好放心哪!”

汉建光年间,薛包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公车特召他当侍中官。

东郭先生和狼

有一天,东郭先生背着一口袋书,走在路上。.突然,一只带伤的大灰狼窜到他面前,哀求说:“先生,我被一个猎人追赶,还受了伤。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东郭先生考虑了一下,就让狼钻进自己放书的口袋。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其他的岔路逃走了。”.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狼在书袋里听到猎人的骑马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把它放出来。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

不料,狼却恶狠狠地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了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搏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如何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

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善良,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把仁慈和善良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善良待人,但丝毫不应该怜惜像狼一样的恶人。

待人宽厚的刘宽

那是东汉末年,有一个以宽厚待人而闻名的人,名叫刘宽。一天,刘宽驾着一辆牛车外出游览,牛车慢慢地向前走着。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人拉住了刘宽的牛车说:“难怪我的牛不见了,到处找都没找到,原来是你把我的牛用来拉车了。”

刘宽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心想,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坐这头牛拉的车,这牛怎么是他的呢?任凭刘宽怎么向那人解释,那人就是一口咬定这头牛是他的。

刘宽转念一想,别人丢了牛,又急着要用,与他争也无用,便只好暂时让那人把牛牵走,自己步行回家。

没过多久,那丢牛人找回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并跪下叩头向刘宽道歉地说:“真对不起,误会了你,随你怎么处罚我都行。”

刘宽没有责怪他,反而体谅地说:“同一类动物有相似的,有时候难免弄错。现在你很辛苦的把牛帮我送回来了,我还要谢谢你呢。”

刘宽升为太尉后,成为管理军事的长官,很有权势。有一次,他家请客,叫仆人到市上买酒。大家坐着等了很久,也没见把酒买回来,客人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后才见仆人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地回来了。有个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养的,太不像话了。”仆人十分狼狈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刘宽派人去看仆人,怕他自杀,并对左右的人说:“他也是人啊,骂他‘畜生养的’,太侮辱人了,我怕他受不了寻短见。”

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周济好友的蔡邕

蔡邕是东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这年蔡邕已经59岁了,是献帝的左中郎将了,进出常是前呼后拥,车骑填巷,真可谓才学显赫,贵重朝廷了。

当时,山阳高平有个叫王粲的人,幼年时特别喜好读书,精通古代文学以及秦汉以后的诗文,并且练就了写作基本功。王粲向人借钱买了一些纸张,在街头设案代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王粲的信写得十分出色,很擅长模拟发信人的口吻,将事情原委讲得清楚明白,读信人见信如面,亲昵之情跃然纸上。人们纷纷传说京城出了个“王铁笔”,蔡邕听说后便叫仆人把王粲找来。

一天,蔡邕正在花厅里看书,仆人进来禀报说:“大人,那个人找到了!”“快请他进来!”

仆人把王粲领进来,这位50多岁的左中郎笑了:“哎呀,没想到你竟是一位少年,我还以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哩!快快请坐!”

王粲地位低下,不敢入座。蔡邕说:“我今天以文会友,何必客气呢!”王粲连连称谢。主人一边吩咐给客人看茶,一边谈起了文章之道。

在交谈中,蔡邕发现,这位少年对答如流,显露出惊人的文学才华,他非常高兴。当问及王粲的家世,老人家眉头一紧,缓缓地说:“我想请你答应两件事,不知可否?”“大人请说吧。”“第一件事,请你今后常来,我们可以多多切磋、商讨。第二件嘛,请你给我这个花厅写一首诗。”

王粲思索了一下,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蔡邕看也没看,便命仆人取20两银子,作为酬谢。他这是变着法子周济王粲呢!从这以后,他们成了忘年交。

后来,王粲成为了东汉的“建安七子”之一,是个著名的文学家。

石勒不记布衣之仇

石勒是战国时期后赵的第一任国王。当初,石勒家里很穷,替人耕田。武乡一带兴种麻织布,收获后,麻秆要放在沤麻池里沤。沤过的麻秆,容易剥离,且又十分柔软。

邻居李阳与石勒同使一个麻池,二人都很年轻,常常为了沤麻的事发生口角,以至殴打。每次都是鼻青眼肿,遍身泥水。乡亲们也无可奈何他们。

后来,石勒被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石勒走后,李阳常常去照顾他年老的父母,抢累活脏活干,可以说无微不至。

有一天,有人来告诉李阳,说:“石勒已经当上赵国国王,都在襄国建都了,还要请当年的父老乡亲到襄国去叙旧呢!”后来又说:“石勒已经派人来了!”

李阳听了,吃惊非小。想起当年的事,惴惴不安。心想:这回可完了,赶快逃跑吧!又一想:跑到哪也逃不出国王的手掌心啊!不如看看风声再说。就跟随着乡亲们去襄国了。

到了襄国,李阳徘徊在赵王宫殿前,不敢进去。乡亲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只好先进去了。石勒见了乡亲,嘘寒问暖,十分亲热。

当问到李阳时,乡亲们吞吞吐吐地说:“他有心事,不敢进殿!”

石勒听了,哈哈大笑,道:“李阳是个好人,理应请到。至于当年,属于孩儿们之间的区区小事,早已化为乌有了。你们想,一国之君怎能如此心地狭窄,容不得人?连李阳都能不计前嫌,精心照顾我年老的父母,难道我连他都不如吗!”

石勒连忙诏见李阳,设宴款待,同他欢饮。拉着他的手说:“我从前挨够了你的硬拳头,你也尝够了我的毒巴掌,今天也该和好了!”说完哈哈大笑,李阳也会心地笑了。后来,石勒留下李阳,任他为参军都尉。

李阳、石勒都能不计前嫌,宽厚待人。然天子不记布衣之仇者,能有几人哪!

施炙得救的顾荣

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之孙。西晋末年,他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弱冠即仕于吴,吴亡,与陆机、陆云同入洛,号为三俊。拜郎中,转廷尉正,先后辟为王侯僚属。惠帝征他为散骑常侍,后来他担任了晋元帝司马睿安东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是晋元帝所谋划的事都与顾荣一起商议。

顾荣在洛阳时,曾应别人的邀请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上菜的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于是他便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给那个上菜的人吃。

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却说:"怎么会有整天做烤肉而不知道烤肉味道的人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的时候,经常有一个人帮助他。顾荣感激地问这个人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得到自己施舍烤肉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顾荣推己及人的善良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也告诉我们好人最终会有好报。

宽宏大度的孛邈

东晋末年,原本住在敦煌的孛邈一家,因家境不好,流落到了汉川居住。汉川刺史的助手姜显,借着自己的权势,不时凌辱欺压孛邈。

孛邈一直默默地忍受着。

十五年后,即晋安帝义熙九年,孛邈被朝廷任命为梁州刺史,镇守汉川。消息传来,原来欺压过孛邈的人无不惊恐。姜显更是终日坐卧不安。

人们对姜显说:“你该倒霉了。过去你欺压人家,人家今日报复你,这可是罪有应得啊!”

姜显也对自己家人说:“完了,我们家这下可要倒霉啦!”

孛邈上任的那天,姜显赤着上身,叫人捆了自己,跪在路旁迎候孛邈。孛邈见到他,大吃一惊,连说:“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接着,孛邈走下轿子,亲手为姜显解开了绳子,安慰姜显说:“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今后谁也不要放在心上了。”

说罢,又叫家里的人取来衣服,走上前说:“来来,快穿上衣服。”姜显见孛邈对过去的事一点也不嫉恨,而且这样坦然、诚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有人问孛邈道:“过去,姜显那样欺负你,你非但提都不提,而且这般待他?”

孛邈思考了一下,说:“我过去借住在这里,失意了多年,若报复姜显,那会有许多人都感到害怕。只要他们知道过去不对就行了,何必还要意气用事呢?”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称赞孛邈胸怀宽,度量大。

王缮急人之难

司马郎中王缮,宋朝潍州人,致力于研究《春秋》三传,曾中进士,后调到沂州任录事参军。在这里,他与一位任司户参军的鲁宗道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鲁宗道家中人口多,又很贫穷,还经常领不到每月应得的俸禄,所以王缮经常不断地接济他。

有一次,鲁宗道家中有事急欲用钱,无奈,只好恳求王缮从俸钱中借一些给他。由于鲁宗道平日里对部下管束极严,因此库吏怀恨在心,向州官告发了他私借俸钱的事,州官要将鲁宗道和王缮一并弹劾。

王缮对鲁宗道说:“你就把过错都推到我的身上,你自己不要承担责任。”

鲁宗道怎能忍心这样做,他说:“因为我家贫穷而向你私借俸钱,过错是由我引起的,你是无辜的,怎么能让你替我承担责任呢?”

王缮开导鲁宗道说:“我这个人碌碌无为,是个胸无大志的平凡之人,我获罪没有关系。何况,把官钱私借给别人,这个过错也不至于到免职的地步。而你年轻有为,豪爽正直,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不要因承担这点小错而影响你的远大前程。况且,我们二人同时获罪,毫无意义。”

王缮的一席话,表现了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在王缮的一再劝说和坚持下,终于由王缮独自承担罪责。

事后,鲁宗道非常感动,而又惭愧得无地自容。王缮却一如既往,毫无怨言。但因此事的影响,王缮得到的是“沉困铨管二十余年”,此后一直未能得以提升官职。

在封建社会里,像王缮这样为别人前程着想,主动承担罪责,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王唯一发展针灸学

王唯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历任仁宗和英宗两朝的医官,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获得了针灸方面的精湛技术。

王唯一不仅精通古时候的医学理论,而且还注重实践,并且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为统一、普及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针灸术大约起源于人类发现并使用火的石器时代,后经过历代医学家的总结和发展,成为有系统的学说,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针灸学。

隋唐以前的针灸书,到宋代时,不少已经失传了,当时流传的一些针灸图书也多是经过辗转传抄留下的,以至经络腧穴部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相当的错乱之处。

当时,有许多医家小心翼翼地按着图书去给人治病,不仅没有治好病人的病,反倒使病人受害,这些事例使许多医家迷惑不解,甚至感到格外震惊。

王唯一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曾经把一病人治死了。对此,王唯一为失却医家天职,深感内疚,他不断地反省和琢磨自己致误的根由,终于发现,致误的原因并非自己粗心大意,而是先代流传下来的针灸图书的错乱而导致的。他决心下一番工夫,把先代的针灸图书进行一次统一的整理,把错乱之处校正过来。

王唯一参考了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并且根据晋代皇甫谧所著的中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对照了许多“明堂图”一类的书,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细致的分析。

有时为了验证一下经络穴位,王唯一顾不得痛苦乃至危险,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有一次,由于扎错了位,王唯一昏厥了好几天。可好了以后,仍然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来换取知识的准确。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著成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将原来针灸图书中迷信不实的地方去掉,改正了错漏之处,使针灸图书臻于正确完善。

全书共记载穴位名354个,按着所附铜人图谱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督脉、任脉等经络走行的径路,依次叙述各孔穴的位置,注明了各穴位的相距尺度。详细地讨论了针灸各穴位的主要作用和针刺的深度。从而校正了经络的走行,明确地固定了孔穴的位置及腧穴的主治作用。

全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经络体系,另一方面又便于临床取穴和治疗与研究,可以说是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不仅是当时医学和临床者必读之书,也是后人继承、学习传统针灸学的宝贵资料。

王唯一认识到,针灸医术是千百年来笔传口授流传下来的,颇为珍贵。要普及发展这门医术,单靠图谱书籍是不够的,也不准确,还容易导致失误。

于是,王唯一设计了立体铜人模型,和工匠一起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这种把平面图谱改为立体模型的传授方法,在当时来说,无异是一种创举。

皇帝宋仁宗看了以后,很是赞赏,命令把其中的一座放在太医院里,令太医们学习、研究。王唯一铸造针灸铜人,主要是考虑便于教学和进行医术考试。他把铜人体内的穴道注入水银,外表用黄蜡涂封,将所注的腧穴名称盖住。

考试时老师让学生按穴试针,如果针位准确无误,起针时,穴内的水银便随针而流出,否则,稍有一点偏差,则针扎不进。在11世纪初能用这种既精确又严格的训练和考试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它表明了中国古代先民卓越的才能、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济世救人,是医家的神圣天职,王唯一正是执著地遵循这种天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取得卓越医学成就的。所以说,“大道不明,则精恩难展;精思不展,则技艺难专”并非虚言。

王唯一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一样,为我们今天求索攻坚、骋怀抒抱树立了典范。

杨翥让地三尺

忙过了一天公务,明朝礼部尚书杨翥缓步走出衙门。春天的暖风吹来,使人感到舒适、惬意。他伸伸懒腰,吩咐等在衙门口的佣人:“回府。”佣人们连声应道:“是,老爷。”

杨翥登上轿子坐下,此时,他才感觉到有些疲劳。他微微闭上眼睛,不大功夫,竟进入了梦乡。

忽然,一阵争吵声使他惊醒了。杨翥抬起头,伸手撩起不大的轿子窗帘向外看。原来是路边两个中年女人吵架。那吵架的女人一胖一瘦,两个人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胖女人指着脚下的地喊:“想占我家的地,妄想!”

瘦女人同样指着脚下的地,喊:“你家的地?谁说的?分家的时候,明明分给我家的,现在怎么会成了你的!你不是在做梦吧?”

胖女人冲上去,一把揪住瘦女人的衣襟,推推搡搡地说:“你说什么?分家时分给你了?胡说八道。公公的话我记得清清楚楚,说这片地分给我家。你的脑子让狗吃了?”

瘦女人不甘示弱,也伸手揪住胖女人的衣襟,说:“你放开手!”

胖女人说:“我不放开!你不讲理,我饶不了你!”

大概轿夫也被吵架的女人吸引住了,脚步越走越慢。杨翥明白了,这两个女人是妯娌,为争脚下土地而争吵,眼看越吵越烈,快要打起来了。

杨翥叹了口气,自言自语说:“唉,这是何苦呢!”

杨翥很想停下轿子,下去劝一劝那两个女人,为了一点小事不要争吵不休,更不该动手打起架来。可是他的身份,又使他打消了下轿的念头。是啊,作为当今礼部尚书,怎好为妯娌打架而抛头露面呢!

轿前开道的人正要去呵斥那两个吵架的女人时,突然从屋后跑出一个中年男子。他一把拉住胖女人,说:“受了什么魔,疯疯癫癫与人家争吵?真不像话!快放手!”胖女人放开手。

那男子瞪了胖女人一眼,说:“快回家去。”胖女人悻悻地转身离去。

那男子又向瘦女人说:“嫂子,请原谅她,她做得不对。不管当初爹活着的时候怎么说的,这块地您尽管用。”

那瘦女人望着那连连道歉的男子,忽然呜呜哭了起来,说:“好兄弟,我不是要争这块地,我是要争这口气呀!其实,用不用这块地,没什么要紧。只怪我心眼儿小,与弟妹争吵,望兄弟不要见怪。”

那男子点点头,说:“自从哥哥病逝以后,嫂子拉扯着侄儿们,也不容易。嫂子不要再说了,这地您用吧!”

听到这里,杨翥掀开轿帘,对开道的下属说:“往前走,不要管他们了。”

看到那个大度豁达的男子,杨翥心中称赞说:“好!好!”

又走了半里路,杨翥到了家。他先到书房歇息了一会儿,等待吃饭。不大功夫,夫人走进书房。杨翥抬头,笑着问:“夫人来请我吃饭?”

夫人摇摇头,说:“饭还没有做好。老爷,我来是有事相告。”

杨翥说:“夫人请讲。”

夫人向前走了几步,说:“本来不想将这些杂事告知老爷,可此事不讲,又觉不妥。大概是因为春天到来,许多人家动土,或种植,或修建。咱家西侧邻居今日修了一条篱笆,占去了咱家宅地一二尺。”

听到此处,杨翥笑了,心中说:“真是巧合,今日路上亦遇到此类之事。”

夫人接着讲:“按说,邻人多占我家宅地是不对的,可是……”“可是什么?”杨翥说道。

夫人犹豫了一会儿,说:“我是想说,区区一二尺地,我们就不去计较了,不知老爷以为如何?”

听了夫人的话,杨翥笑了,说:“夫人所言甚是,我赞成。”

夫人也笑了,说:“我看出来了,你又要诗兴大发,写首新诗了。”

杨翥点点头,说:“夫人猜中了,我有四句诗,待我写来,请夫人指教。”说罢,杨翥提笔铺纸,写下了四句: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让他三尺又何妨。

武大宁巧取柴刀

那是在明朝的时候,临江府新金县乡民邹敬世代务农,家境比较贫寒。邹敬在耕种之余上山砍柴,用来换些油盐酱醋的开销。

有一天,邹敬把柴卖给秀才卢智纯家,得了二分银子,但是,由于粗心大意,柴刀插在柴内忘了拿出来,遗忘在了卢家。

吃完饭后邹敬想起柴刀尚在卢家,赶忙跑去索要,但卢智纯却隐瞒不还。邹敬拿不到柴刀,明天便不能上山砍柴、心里有些着急,便用脏话骂了起来。

卢智纯见邹敬竟敢骂他,立即写了一封书信给县府,请求县府惩治刁民,为读书人做主。当时武大宁任新金县知县,接信后便派人把邹敬抓来,打了他五大板。

谁知邹敬本就不高兴,不但没有拿到柴刀,现在反而又遭到大板,更加愤恨卢智纯。从县衙出来后,又到卢家门前大骂不止。卢智纯亲自去拜见武大宁,要求严厉惩治邹敬。

武大宁心想,一个小小的村民竟然这样两次三番大肆辱骂县里的秀才,肯定事出有因。他一面与卢智纯谈话,把卢智纯稳住,一面派人去把邹敬锁起来,同时私下里派快捕手李祥到卢家去查看事实。

李样来到卢家,声称县令已经把邹敬锁起来,还要再打他10大板,以示惩戒。他对卢夫人说,卢相公让把柴刀还回。卢夫人信以为真,把柴刀拿出来交给李祥。

李祥拿着柴刀回到县衙向知县交差,卢智纯见到柴刀大惊失色。知县武大宁却故意为他打掩护,他先呵斥邹敬粗鲁无礼,破口大骂读书人不合道理,本该再打10大板,但只要向卢秀才赔礼道歉,就免去板子,不再责罚。邹敬只好磕头求饶,然后拿着柴刀离开县衙。

知县武大宁这时才责备卢智纯说:“乡民靠卖柴维持生计,本来就很艰辛,你还隐瞒他的柴刀,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在众人面前让他向你赔礼,是维护你的尊严,你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卢智纯面红耳赤,羞愧而去。

后人评论武知县判案,说他派人到卢家寻回柴刀是有智谋,在众人面前替卢秀才掩饰过错是他忠厚,在背地里叮嘱卢秀才要改过自新是他重视教化。处理了一件小纠纷却起到了几方面的大效果。

杨灿分家断产

乐平县有个财主叫侯世充,长到40岁还没有儿子,就过继两个异姓人家的孩子做儿子,一个叫做新龙,一个叫做新虎。后来娶了一个小妾,竟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可惜的是,亲生儿子都很小的时候,侯世充就得急病死去了。

侯世充死去不到一年,小妾就到县衙门去告状,说新龙不孝,要求逐出侯家。县令判新龙不得再为侯家的后代,酌情分给他一点财产,让他归还本家。

新龙不服县令的判决,上诉到平定府。当时杨灿正在平定府做知府,他问新龙为何不服。

新龙说:“养父刚死不足一年,侯氏同族的人便企图霸占家父留下来的田产。他们多次诱使继母变卖家产,都由于我们兄弟的阻止而没有成功,他们因此怀恨在心,就想方设法唆使继母到县里控告我不孝。我不是想强占侯家的财产,而是不忍心继母和小弟弟们将来忍饿挨冻。”

杨灿听他说得有理,又派人私下里打听了一下,果然和新龙说的一样。

杨灿把乐平县县令叫来,对他说:“你依法审理,判决并无过错,只是没有考虑侯家的后患。按说侯氏本族本有许多侄子可以过继,而侯世充却偏偏过继了两异个姓儿子。如果说本族人对此不满意的话,我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新龙如果确实不孝,侯世充生前就会驱逐他,而不必把他留给孤儿寡母。妇人无主见,耳朵又软,容易上当受欺骗,但假如今天赶走新龙,明天又赶走新虎,一个寡妇和三个年幼的孤儿,该怎么生活?一个继子顶撞母亲管理起来容易,而同族的许多人都窥伺候家的田产就很难提防了。”“我想来想去,把侯世充的家产分成四份,妾生的三个儿子一人一份,新龙和新虎共得一份。新龙和新虎还得和继母生活在一起,代为照料那三份家产、等弟弟们长大成人以后,新龙和新虎是去是留,由他们自己决定。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灿一番话说得县令心悦诚服,点头称是。回去以后,县令就按杨灿的意见重新审判这桩官司,全县人都拍手称道。

抓阄儿决生死

那是在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所有犯罪的人都必须根据抓阄的结果来决定生死。事先做两个阄,一个写着“生”字,另一个写着“死”字、犯人若是抓到“生”字,立即释放,反之,立即处死。

宰相是个心怀不良的人,他瞒上欺下,专横跋扈。谁要是与他作对,他便会想方设法整治体。他要是看着谁不顺眼,就会在国王面前说谁的坏话,让国王惩罚谁。

国王手下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能文能武,治国安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受国王的赏识,而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宰相很嫉妒他,便在国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开始国王不相信,但是时间长了,国王也起了疑心,后来干脆听信了宰相的话把大臣关押了起来。

宰相想杀掉大臣,除去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但如何才能杀死大臣呢?抓阄的时候,万一大臣抓到“生”字,岂不功亏一篑?宰相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诱逼法官,要法官把两个阄儿都写上“死”字,这样大臣就必死无疑。

可喜的是,宰相身边有个心地善良的仆人,宰相的一言一行他都非常清楚。他为大臣抱不平,为宰相的丑恶行径感到恶心。他受义气所鼓舞,置生死于不顾,深夜溜进关押所,把宰相收买法官,欲置他于死地的事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大臣。

第二天,大臣被带到法庭上。国王坐在旁边。宰相立在国王身边,嘴角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法官端过盘子,放在大臣面前,让大臣从盘中抓出一个阄儿。

大臣从容不迫地仰头看了一眼宰相,从盘子中摸出一个纸卷,看都没看便放进了自己的嘴里,待国王走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把纸卷吞进肚子里去了。

国王没法知道大臣抓的是什么字,只好让法官把剩下的那个纸卷打开。打开一看,是个“死”字,于是判定大臣吞下去的那个纸卷上写的是“生”字。大臣被无条件释放。

聪明的大臣终于斗败了狠毒的宰相。

牡丹显灵助百姓

相传,在我国明代的洪武年间,曹州东北15里的赵楼村,住着一个名叫赵义的年轻人。这天傍晚,赵义进城卖柴买米回来,煮好了香喷喷的小米饭,正要饱餐一顿,忽然响起叫门声:“请大哥、大嫂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赵义开门一看,原来是个手拄拐棍要饭的老婆婆。赵义忙把她搀进屋里,然后盛了满满一碗米饭,双手送到老婆婆面前,说:“老人家,请用饭。”

那老婆撩起衣襟,擦擦眼泪说:“小哥,这使不得。俺在这庄上赶了几个门,家家都断了顿,您给俺一口剩饭就行了。”

赵义干咽两口吐沫,压压咕咕叫的饥肠说:“俺吃过了。”那老婆婆才接过碗来,连吃了三碗,才来了精神,千恩万谢,告辞而去。后来,赵义又添了些水,抓了两把干地瓜叶,掺在了锅里,又升起火来。赵义喝完地瓜叶粥,想到庄上许多人家都断了顿,再也睡不下去了,就又来到桑篱园砍柴。谁知天黑认不准路,也不知走了多远,还是没有找到砍柴的地方。

赵义转到一片坟地,忽然看见前面霞光万道,烟雾缭绕。走近一看,原是一座花园。赵义只想砍柴,无心观花,正要回去,忽然传来一阵儿脚步声。赵义抬头一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已经站在面前。只听老婆婆说:“小哥,你还往哪里去?这么多的好花不看,不是冷了栽花人的心吗?”赵义急着砍柴,只得说明原因。

老婆婆十分同情,说:“天色不早了,你就是回去,到天亮也砍不了多少柴。我送你些牡丹花去卖钱吧!”赵义见老婆婆十分诚恳,便接过花儿,道谢而归。

第二天,赵义在集上卖花。官府、商人、本地财主,都争着买。一刻工夫,花和柴都卖完了。赵义买了一石米,又揣着剩下的三吊钱,高高兴兴回到家,把米分给了乡亲们。

赵义想:米分了,可这钱是老婆婆的,应该还给她。这天晚上,他按照昨天的路线,找到那个百花园。老婆婆见赵义如此诚实,十分高兴,就送给赵义一束牡丹花。赵义栽好牡丹,回屋做饭。一开门,他惊呆了:只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端坐在床上。那姑娘看赵义憨态可掬,便微笑着说:“不要惊奇。小女姓魏,名花,母亲见你为人忠诚,把我许配给你了。”

赵义不禁又惊又喜,他惭愧地说:“我一人还愁揭不开锅呢,怎能再连累你。”.

那姑娘十分通情达理。她向赵义飘飘一拜:“既成夫妻,何提连累。我这里还带来牡丹花种一包,就撒在桑篱园内,不愁没好日子过。可有一条,此事万万不能对别人讲!”于是,他们种下牡丹,成了夫妻。果然,在第二年谷雨时节,桑篱园内开满了牡丹。村上的人们喜气洋洋,去园内采花卖钱,买米买盐,再也不担心挨饿了。这一带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说:“赵义的心肠好,感动了神仙,降下这牡丹园。”可谁也不知道,这是赵义媳妇带来的。

善良的赵义不辞辛劳,帮助弱小,得到了牡丹花仙的帮助。我们也要做个善良的人,这样就会得到很多朋友,很多的帮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