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总统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0:44:07

点击下载

作者:陈宁骏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风雨沧桑——总统府

风雨沧桑——总统府试读:

总 序

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无不存在着若干彰显城市特征、气质和精神的“地标”。这些有形的地标,与城市一同孕育成长、发展壮大,在城市肌体上“自然生长”,与凝结于其中的人和事一道,共同塑造出城市的文化和品格。

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人类文明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自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建城开始,至今已近2500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山川与人物的完美邂逅,景观与文采的虚实建构,使得各个时期的南京都曾产生过地标。这些散布全城的地标,或是一条河流,或是一个湖泊,或是一处古遗迹,或是一座古建筑,它们是这座古城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注脚。秦淮河流淌的千年烟雨,明城墙绵延的百里沧桑,大报恩寺辉映的佛光刹影,总统府见证的时代更迭……无不记录了南京的兴衰变迁和悠悠记忆。偌大的南京城中,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时刻感受着不同地标带来的魅力。城南人熟知夫子庙的俚俗繁华,城北人醉心于玄武湖的平静舒展,城西人惯于徜徉在石头城外的莫愁湖边,城东人则钟情于紫金山的雄伟豪迈。正是由于这些地标的存在,南京被赋予了诸多耳熟能详的称谓——龙盘虎踞、中华佛都、天下文枢、胜利之城……而这些称谓,正是南京城市文化的标签和名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软实力。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南京地标,很早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明清以至民国的多部金陵老风景画,多以其时地标为描绘对象,可以称得上是对当时南京地标的“检阅”。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今天,随着在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加快“走出去”等方面持续发力,南京奏响了文化强音,城市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树立崭新的城市形象,塑造有品格、有内涵的现代都市,让全国乃至世界读懂南京、热爱南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展现南京的魅力,我们推出了这套“南京地标”丛书。丛书以图文并茂、专题叙述的方式,讲述这些地标的前世今生、建筑特征、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等,力争成为人们品味南京文化的又一力作。同时,希望丛书的出版,能成为这些地标的精品宣传册,以便利海内外游客的造访。

丛书编委会

序 言

总统府建筑群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地处六朝宫城遗址。明朝初年,这里是王侯府邸。清朝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朝宫殿。1871年,曾国藩又在此重建两江总督署。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此开创民国。其后是江苏都督府、副总统府、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政权更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十年后抗战全面爆发,国府迁都重庆,这里先后成为日军机关和傀儡政权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国府还都,这里再成权力中枢。1948年5月,国民政府改称为总统府。“总统府”从挂牌到撤离,不到一年光景。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作为政府机关办公场所。2002年,按原貌复制的“总统府”三字挂上总统府门楼。2003年3月,选址在总统府的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扩建后全面开放。

在南京建都的十个朝代,除了南唐,其他九个都能在总统府内寻到踪迹,“总统府”因此更加具有独特性,成为南京历史文化的地标。现在,“总统府”三个字已成为一个历史的代名词,南京古都遗韵不但能在此寻觅,中国近代风云更是在此际会。走进总统府,仿佛走进近代百年中国的时光隧道,不但能感受到天国成败、督署重修、民国开创、国府定都、抗战迁还、国共和谈、南京解放等一个个历史事件,还能体会到洪秀全、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谭延闿、蒋介石、林森、李宗仁等一个个风云人物所处的历史氛围。

总统府建筑群作为南京的地标,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恢复建设,总统府以诸多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遗存、独一无二且厚重的民国历史文化氛围、珍贵的文物和史料,以及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中外宾客。

风水俱佳的六朝宫城遗址

总统府位于南京城的中心地段,北倚玄武湖,南临夫子庙,东、西两边分别有长江、钟山相护,风水极佳。现经考古确认,总统府位于六朝宫城遗址地区。中国近代风云不但在此际会,六朝都会的精华也能在此寻觅。

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后将曾居住过的将军府改建成为太初宫。267年,末帝孙皓在太初宫的东边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昭明宫,后又兴建能容3000人骑马游玩的苑城。太初宫、昭明宫、苑城组成了东吴宫城,位于都城中心位置,面积约占都城的四分之一。东晋宫城在东吴宫城的基础上略有扩建。后来的宋、齐、梁、陈宫城沿袭东晋宫城。六朝宫城内部的宫殿规模数量在各个时期虽然略有不同,但基本格局位置却是基本相同的。末帝孙皓的荒淫奢靡导致东吴灭亡,而其后的帝王们没能以此为鉴,有的甚至变本加厉,贪图享受。这里有过歌舞升平,更有过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皇朝更替。西晋灭吴,更建业为秣陵,降格城市等级。东晋定都建康后,经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时兵火之后,宫阙灰烬”。330年,成帝“始用砖垒宫城”,在孙吴苑城故址上建造宫城,历时两年有余,后期又在此基础上扩建。东晋宫城又称“建康宫”,因晋宋时期称朝廷禁省为陈后主“台”,故俗称为台城。建康宫正殿太极殿,恢宏壮观。

刘宋灭晋,又经齐、梁,宫城几经战火,屡建屡毁,至陈武帝登基时建康宫城已是一片废墟,数年后才得以“盛修宫室”。后经陈后主不断营建,宫城也到了最后的华丽辉煌时期。

公元589年,隋军灭陈占领建康,如西晋一样,为了削弱建康的政治、军事影响,将六朝金粉之地“平荡耕垦”,并且还用多种措施又一次地破除建康的“帝王之气”,以免被人占领后称帝。“黄旗紫盖”的王气被多次破坏。“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元时的台城遗址已是“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台城结束了光彩华丽、壮观辉煌的历史,如同皇帝变成了农夫,从此没落,残留的金砖玉瓦、高坡池塘经其后800年的坎坷战火、荒芜耕作,以前的皇家气派慢慢地荡然全无了。正如杨修之有诗所云:“六朝遗迹好山川,宫阙灰寒草树烟。”

总统府区域早在1700年前的东吴时期,已是皇城宫阙,后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建设发展,其间有战火兵荒、朝代更替的屡屡创伤破坏,更不乏强盛奢侈的精心营建,历经辉煌300年。而后在隋朝被夷为平地,退宫还田,从“平荡耕垦”后到明初,总统府一带基本上是荒芜了800余年,以至于总统府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六朝遗迹,浓厚深重的近代史色彩又大大掩饰、淡化了总统府六朝时期灿烂夺目、光彩耀人的亮丽光环。六朝博物馆内原址展出的六朝至明代地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现在,人们不但可以从总统府园林池水、形制地貌上寻觅到宫城遗韵,还能在与总统府相邻的南京图书馆、六朝博物馆看到原址展出的六朝宫城遗迹。

明朝三座王侯府邸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听从军师刘伯温建议,将皇宫选址在当时较为偏僻的城东,而将皇亲功臣的府邸赐设在了南京城内。长江路东段,也就是总统府的南部区域,先后成为元末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次子陈理的归德侯府和朱棣次子朱高煦的汉王府,汉府街名留存至今。

1363年,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战败身亡。12岁的陈理回到武昌继位后被朱元璋招降,被封为归德侯。陈理在府邸闷闷不乐,时出怨言,于1372年被流放高丽。1408年,病死他乡。

南京的归德侯府空置了30余年,迎来了他的新主人朱高煦,改建为汉王府。朱高煦自幼厌学且生性凶悍,不受祖父朱元璋喜欢,于1395年被封为高阳郡王。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并救过朱棣之命。朱高煦因受父亲赏识而自负,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1403年,朱棣继位,就曾有重臣建议立朱高煦为储。1404年,朱棣在反复考虑后,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执意留在南京。朱高煦在汉王府内自比唐太宗,为所欲为,并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仍不愿前往。朱棣开始疑朱棣心其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仍不肯动身,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3000人,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1416年,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将其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极力求情,成祖才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其亲信诛杀。1417年,朱棣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仍蓄意待机谋反。

1424年,太子朱高炽继位,增加朱高煦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但仍难改朱高煦的反叛之心。1425年,朱高炽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厚待朱高

煦。而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再次被擒。群臣纷纷上奏请求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父子后被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还被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640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者计1500余人,另有720人被发配。

宣宗探视朱高煦时却被故意绊倒,怒令人用300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郭英朱高炽朱高煦因是叛臣而没留下任何沐英画像,其王府在明代也无明确位置记载。汉王府从此销迹,而其西北及东北的沐英王府及武定侯竹园随主人迁居而渐渐没落。

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收为养子。1376年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1381年,平定云南并留滇镇守。1392年,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朱元璋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南京的黔宁王府渐渐荒废。

郭英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身经百战。1384年,被封武定侯,受命镇守辽东、陕西等地,其间曾掌管宫廷禁兵。后因讨伐燕王失败,被登基后的朱棣罢官。1403年在家中去世,终年67岁。据明《客座赘语》:“武定侯竹园在竹桥西,汉府之后。”武定侯府也从此销声匿迹。

明朝初期,归德侯府(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明代洪武元年(1368)至永乐十三年(1415)汉王府、黔宁王府、武定侯竹园位置图自南至北呈“品”字形分布在现在的总统府及周边范围内。这三座府邸在盛极一时之后,都人去楼空而没落荒芜。至明朝中期,这里成为供应粮仓的大仓(太仓)而名为大仓园。汉王府的东头因门前均有石狮的三户官宅,而名为大狮子巷。至明朝后期,江南督学宗敦一等官员也居此附近,长江后街曾名为宗老爷巷。在宗老爷巷(长江后街)附近出土的嘉言碑

两江总督署的新建

清军南下,许多明朝官员投降,宗敦一降清后任江南道监察御史、顺天学政等职。明朝最著名的降将洪承畴受到清廷重用,在1645年占领南京后,“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敕赐便宜行事,是江南地区等级最高的官员,选定大仓园及大狮子巷以北区域,即汉王府遗址新建办公衙署。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招抚、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减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用平和的方式招抚两江地区,少遭兵火洗劫。

1647年底,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后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马国柱、马佩鸣等人在洪承畴离任后先后主政江南。虽然两江地区总督的设置和管辖区域几经变化,江南、江西时分时合,但洪承畴选址的督署均为两江地区或江南省的最高行政办公衙署。按照规制,多次修葺完善后的督署从前至后,照壁、辕门、仪门、朝房、大堂、二堂、暖阁、六科,一应俱全。朝房作收捕、收费、签押、听差之用,左右廊后面是关押犯人的监狱,衙署前面为总督处理公务之处,后面为起居生活之所,西侧有一花园。

两江总督正式设立始于1665年,管辖范围大致为现在的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及上海市,经济上是国库漕赋的重中之重,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

首任两江总督为明朝降将熙载之子郎廷佐,他从1655至1668年督两江区域。当时复明势力暗流涌动,郎廷佐正确领会顺康两帝剿抚并施意图,较好地处理了满汉矛盾,于1658年在总督署旁重修关帝庙,用关帝“忠”“义”思想缓和民族矛盾,削弱民间反清势力,巩固清帝统治。关帝庙次年建成,郎廷佐亲自致祭并撰写碑记。同年夏季,郎廷佐以不足3万兵力击败了郑成功势如破竹、兵临城下的10万大军,并一举稳定了长期动荡的长江以南流域,使人民结束了兵燹动荡之苦。

在两江总督署南边,一街之隔的是江宁织造府(署),康熙南巡时就多次驻跸。江宁织造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多由皇帝亲信担任,可直接上报情报,权势显赫。祖上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要职的曹雪芹,幼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享受着家族荣光,雍正初年因家族没落,后迁居北京。

乾隆巡游江南时,总督署西侧扩建有行宫,以迎圣驾。两江总督署因御驾亲临而留有一些典故和遗迹,尹继善为迎接乾隆而修葺的“不系舟”现已成为总统府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立于发现原址的两块石碑不系舟(摄于20世纪30年代)乾隆《南巡盛典》之江宁行宫

尹继善是任职次数最多、任期最长的两江总督,先后在江南为官30余年,四督两江共计18年。1751年,尹继善为了“迎接圣驾”,特将江宁织造署西部扩大为行宫,并把总督署西花园改为行宫花园,“窗楹栋宇,气势壮观”,“江南好,第一是行宫。辇路草长含晚碧,御衔花嫩发春红,驻跸记乾隆”。现大行宫十字路口外,即为当年行宫门址。乾隆在督署内看到这屹然不动、稳如泰山的石舫,御笔题写“不系舟”。

1759年,45岁的曹雪芹南游江宁,出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虽然时间不长,但故地重游足以唤起童年回忆。曹雪芹次年回京,继续写作《红楼梦》,将不系舟、漪澜阁等景物写进《红楼梦》之中。乾隆御碑亭

两江总督在清朝是个肥缺,一些官员正是在这个高位上贪污受贿、贪图享受而受到参报弹劾的。乾隆正是出于此考虑,先后御赐两江总督萨载、书麟各一块诗碑,提倡君臣一致,廉洁自律、勤俭尽职,为国为民多做好事。这两块“倡廉”碑现立于夕佳楼西侧。

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后,感到沿途供张靡费,劳民伤财,特别是官吏借此贪污,中饱私囊,于是下诏“不再奉行南巡”,并永作禁例,“戒后世子孙不得引此为例”。此后,行宫花园就又成了总督署的西花园。

英和题写“煦园”

除了皇帝御驾亲临,还有多位京官也到过督署,嘉道年间的朝廷重臣英和就是其一。英和是礼部尚书德保之子,从小工诗文、习书法,加上聪明

好学、相貌英俊,很是招人喜爱。当时权势鼎盛的和珅看中英和,一心想召为女婿,被拒绝后搞得十分难堪,多次报复英和父

子。乾隆去世后,嘉庆继位,英和受到重用,历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一品。

英和数度游江南,结识多位两江官员,曾小住于督署,在《留题金陵》中题有对桐音馆周边桐树、桂花的描写:“桐经寒后音多苦,桂及花时露有香。如此胜游长作客,几回翘望大功坊。”时至今日,桐音馆边桐树参天,桂花八月依旧飘英和香。英和的“海漕”建议就是得到时任江苏巡抚陶澍的大力支持,才得以顺利实施。

江南是清王朝的国库漕赋重地,每年的漕运都是由河道运输,一旦旱涝,则受阻难以通行,损失重大。1825年,洪泽湖堤决口,漕运受阻,海漕之事再次朝议,众臣大都因没有先例而大言不可。漕运之事一直是个难题。

英和的“海漕”上奏终于得到道光帝的认可,下诏令各省拿出具体方案来。大多省份都推诿,只有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全力支持推行海运,拔苏、松、常、镇、太五地漕粮分批海运。至次年2月,运至天津的漕米共计122万余石,船只无一漂损,而且运到京城的大米,成色晶莹,质量超过漕运,海运成本是河漕的一半都不到。漕船顺利到达天津后,道光帝大喜,诏奖英和与陶澍,特赐英和紫缰、陶澍花翎以示表彰。后来,漕运改为海运最终成为定制。

英和与陶澍由此也结下深厚友情。英和比陶澍年长8岁,两人不仅都精于诗文书法,政见上也是相得益彰。英和不但通达政体、文武兼备,从小临摹多宝塔帖,成年后即得赵孟頫之神,后来拜师于刘墉门下,工诗文、善书法,并兼长绘事,其妻萨克达氏亦善丹青。英和楷、隶、篆、行、草各体皆精,晚年又兼以欧、柳体而书,自成一家,书法造诣深厚,与刘墉及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并名当世。

陶澍是我国清代嘉道年间的朝廷重臣,好结交贤雅之士,25岁中进士后在京期间就表现出相当的组织领导能力,发起成立消寒诗社,后改名宣南诗社,汇集了林则徐等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1825年5月,陶澍由安徽巡抚调任江苏巡抚陶澍并请缨试行海运,当时林则徐已升为江苏布政使,陶澍在林则徐的配合与支持下,颁布实施了《约束水手章程》,完善了漕运制度,保证了漕运改革的顺利实施。1831年,陶澍升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林则徐升任江苏巡抚。陶澍善于识才,更善用才,在治水、盐政改革上也多有建树。两江政绩显著,百姓富足。西花园内的“煦园”碑刻清代 《潞河督运图卷》(部分)

道光年间,督署西花园大修,“煦园”二字就是英和在此期间所题,并嵌于门额之上。据《周一良读书题记·恩福堂笔记》:“英和,号煦斋,总督两江时于署中建煦园。玉山老人在两江任,从兄煦良生于署中,因取为名。为此书作者与我家渊源也。”

玉山老人为后任两江总督的周馥,《恩福堂笔记》为英和所著,周一良是周馥孙辈。从周一良的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和与煦园关系,并且很高兴英和因为“煦园”而与周家有渊源。英和并未任过两江总督,这可能是因与两江的关系密切而被误读。周馥

英和晚年官场失落,后被发配至黑龙江充当苦役,60岁才得以释放返回原籍,1840年去世,享年70岁。英和,号煦斋,清人用字号命名园林并不少见。英和时为朝廷重臣,居住督署正逢其政治生涯、书法造诣均处顶峰之时。督署西花园在道光年间大修时,英和题写“煦园”。但是后来英和官场衰落,故而渐渐无人提及。

1980年,西花园对游客开放,有人臆想“煦园”因“朱高煦”而名,看似合理,却难经推敲。朱高煦生前为亲王,名字应予避讳,后因反叛而与诸子皆被诛灭,名字应该忌讳。南京汉王府的位置在明及清初均鲜记载,更不要说用其名字命名园林了。此说“流传”虽仅30余年,却大有“以讹代真”之势。

洪秀全深居宫闱

1853年3月,太平军由武昌顺江而下,势如破竹,19日攻克江宁(南京),并定都于此,更名为天京。此前,关于定都,太平军内部意见不一,还有意向定都北京、河南。为了统一思想,东王杨秀清发动41位文臣论证建都,编成《建天京于金陵论》。“天京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而取得名字,如同天国是按照天父之命而起得名称一样”,故名“天京”。洪秀全定都天京后,立即下诏:“今朕既贬北燕地位妖穴,是因妖现秽其地。妖有罪,地亦因之有罪,故并贬直隶省为罪隶省。天下万国朕无二,京亦无二。天京而外,皆不得称京。”太平天国将领认为“京亦无二”,天京是独一无二的洪秀全占领南京后与随从们巡查帝都,北京只是“妖穴”。

洪秀全进城后,初驻跸藩司衙门(今瞻园),4月迁入修葺后的清廷两江总督衙署,并同时在周边大兴土木,新建天王府,又称“天朝宫殿”。天王府的兴建,经历前后两期工程始竣。第一次刚建成就遇火灾。次年正月,天朝宫殿重新扩建,殿阙巍峨、壮丽无比。

天王府的建筑平面,呈一南北向的长方形,“周围十余里”;四面数丈高的宫墙蜿蜒环绕,分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宫墙之外,开凿一道深二丈的“御沟”(护城壕)。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天王府“似乎不在彼之下耳”。据史料推断,大致范围如下:东沿黄家塘至利济巷,西临碑亭巷一线,北到杨吴城濠(今珍珠河),南抵科巷一带。面积远远超过两江总督署。

外城南部有一巨大广场,最南端是宽逾九十丈的黄色大照壁。照壁以北,品字式的三座牌坊拔地而耸,分别为“天堂路通”“天子万年”“太平一统”。牌坊之侧竖有“文武下马牌”。广场中央建有数丈高的“天父台”。广场北尽头御沟上建有“五龙桥”,通往“真神荣光门”,这是天王府外城头道大门,又名“天朝门”。门前侍卫森严,门外挂有“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砍头)”黄绸大字。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

内城头道门是“真神圣天门”,门两侧有“吹鼓亭”,沿中轴依次为“金龙殿”“基督殿”“真神殿”等九进殿宇建筑。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位置在现在的大堂,是洪秀全处理公务的正式场所。天王府的最后及东、西两侧是“后林苑”和东、西花园,奇花异草,台榭亭阁。

洪秀全、杨秀清等天国领袖在定都南京之后,一改以前“不过红袍红风帽而已”的朴素作风,带头在城里大兴土木。杨秀清的东王府三次迁建才定址。上行下效,太平天国众将领也都“争先恐后”地掀起“建府热”。天王府更是不断加以营建,直到天京沦陷,还未完全竣工,就被湘军一把大火烧毁了。这座只存在了10年的宏伟建筑,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

天王府的宏伟可从现在的“天王宝座”“天王书房”“机密室”“内宫”等场景复原中略见一斑。“天王宝座”金碧辉煌,匾额上书“太平一统”,两边悬有对联“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意思是天王受天父之命,率领太平军讨伐清廷,杀尽“清妖”,使中华大地重见天日。屋里陈设的种种珍玩,“俱价值连城物”,其中不乏稀世之宝。

在占领南京之前,洪秀全就已经暴露出农民起义领袖的通病,在天王府中就更加沉迷于奢华享受之中。洪秀全原配段氏早逝,在广西又娶赖氏,在金田起义时选美纳妃15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围城中,“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天王府内有多少洪秀全的嫔妃,至今仍有多种说法。据英国人富礼赐所述,“闻知宫内只许女子居住,且有逾千之数”。

洪秀全不但妻妾越来越多,宫女也很多,到底有多少?有种说法,总共1000余人。还有一说,洪秀全妻妾有108人。另据《江南春梦笔记》中分类评列: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每逢洪秀全生日,还有专人送上美女6人。这些美女不止从南京选来,还从江苏其他占领区先选拔年轻美女到南京备作候选者,以致外国人到南京,都觉得南京美女多。据载,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的供词中所提:我有88个母后,我9岁时父王就给了我4个妻子,一般以此断定洪秀全有王妃88人。天朝宫殿模型全景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1岁死亡,在“逍遥宫”里生活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少过问朝政。11年间仅颁布过25篇诏书,1854至1858年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

政教合一的政治特征,潜伏着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危机加剧。天王与东王矛盾由来已久,洪秀全虽为“一国之君”,自命为天父次子,但在杨秀清行使“天父代言”之权时,洪则只能作为杨的儿子而跪拜听命。

杨秀清有次假借“天父下凡”到天王府,指责洪秀全虐待宫中女官。因洪态度较好,而名免“即仗四十”,后令天王交出数位女官带回东王府“安享天福”。东王后来又逼封万岁,更是导致“天京事变”的发生。“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没有能够全面分析总结这次变乱的根本原因,只是片面地吸取教训,封两个哥哥为王,挟制总理朝政的石达开,进而剥夺石的辅政之权。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离开天京,脱离洪秀全“远征”,最终于1863年在四川全军覆没。太平天国后期虽出现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杰出将领,但也只能延缓颓势。

现在,我们可以从“天王宝座”两边的“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联中体会出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也能从天王宝座外“尊天父开天国是非功罪千秋鉴,自金田到金陵成败兴亡一警钟”联中感悟到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经验教训。

湘军火烧天王府

1864年2月后,天京城被湘军重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全城饿死者愈来愈多。才过五旬的洪秀全带头在天王府内食用草团充饥,病入膏肓,于1864年6月1日病逝于久居的天王府中。

7月19日,湘军攻入天京。28日,曾国藩赶来南京后就布置寻找洪秀全“瘗尸处”。30日,在宫女黄氏指引下,将“不用棺木” “遍身皆用绣龙黄袍包裹,虽裤脚亦系龙缎”的洪秀全全尸在荣光大殿下掘出。天王“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胯肉犹未脱”,尸体尚未变腐。8月1 日,曾国藩命人“戮尸,举烈火而焚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