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宋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9:23:1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慕白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孩子的宋词

给孩子的宋词试读:

前言

唐诗和宋词,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耀眼的两颗明珠,千百年来光芒万丈,被称为“双绝”。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是大唐盛世鼎盛繁荣的缩影,也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在诗歌史上流光溢彩,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而宋代是词的时代。当唐诗的创作达到最顶峰,新的文学载体必然应运而生,这就是“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宋词是对唐诗的继承——词的起源,与唐代五七言诗关系密切。后来随着燕乐的兴起,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文学。再随着两宋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词的地位日渐提高,从最初的娱乐性质,一跃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平民都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学形式,备受世人的推崇。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读经典,而这本书便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宋词读物。

当孩子们读宋词时,其实是在读些什么呢?

一读两宋历史。

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便是所谓的“自古文史不分家”。

读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的是那段南唐灭亡、北宋统一的历史;读柳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读的是北宋都市发达,经济繁荣;读欧阳修“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读的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读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的是北宋新旧党派之争,一代大文豪苏轼沉冤“乌台诗案”;读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读的是靖康之变的千古国耻;读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的是南宋末年,国家倾灭于蒙古铁蹄之下的时光流转、风雨飘零……

可以说,宋词架构了宋史,用另一种语言讲述着那三百多年的繁华与落寞,或大气磅礴,或娓娓道来,或凄凉婉转。

二读古典美学。

所谓中国古典美学,其最大特色在于对“意境”的追求。而宋词之美,在于韵味悠长,回味无穷,令人心醉心动,心神驰往,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独特的典型代表。

宋词之美,在于它的“雅俗共赏”——既可通俗好听,婉转清雅,流传于市井,又可抒情言志,激情豪迈,堪登大雅之堂;宋词之美,又在于它的“音律之美”——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其律动,其节奏,都自有一番韵味;宋词之美,还在于它的“视觉之美”——词人妙手生花,笔墨挥洒间,便将画面渲染得美不胜收,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岂止美过千言万语。

王国维更是用宋词来形容人生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可见宋词之美,最美在于它的意境,这正契合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意境”的追求。

三读世事人生。“人生无常”,出自佛教的“三法印”,意思是说世界万法皆变幻无常,而人的一生亦是如此,福祸相依,总是充满着变数与未知。

苏轼一生起起伏伏,既有身居高位的时候,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磨难,而他“富贵不淫、贫贱不怨”,从未放弃自我。他在困难中蜕变、升华,成长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正是那些磨砺,成就了苏东坡这样一位千古奇才。

读宋词,不仅是读词,更是读词人——苏轼、柳永、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他们每一位都历经坎坷。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千年后的我们,人生不只有高潮,也有低谷,唯有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态度,才能无畏地活出精彩的一生!

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读宋词,都应该接受宋词的熏陶和洗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而迷人的古典美学,还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这些文化精髓,都不应该被新时代所抛弃。

因此,特将此书送给每一个孩子。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理应被新一代热爱和传承。周慕白2017年7月北宋·峥嵘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如何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那精雕细刻的栏杆,那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经衰老。要问我心中到底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向东流。

公元975年,宋军兵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宋太宗即位后,改封陇西郡公。

尽管衣食无忧,但李煜的心情终究是郁闷的。他没有自由,不得随便出入,不比以前自己当皇帝,可以任性,可以为所欲为。

自从投降之后,李煜的心情一天都没有好过,远离江南的美景,远离自己的故国,来到这饮食习俗都不太一样的汴梁,并且时刻被监视着。

天天都在想念自己的家乡,时刻都在怀念自己曾经的风花雪月。

他又时常悔恨,悔恨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才导致国破家亡。

李煜就在这种痛苦与悔恨中苟活着,日日垂泪,夜夜叹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据史料记载,在这一年的七月,南唐旧臣徐铉奉宋太宗之命前往探视李煜。李煜见到这位故国老臣,回想起了故国往事,不禁哀叹道:“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宋太宗闻之大怒,认为他有回归故土想要卷土重来的志向。

没过几天,到了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夕,这一天是李煜的生日。李煜在府中大宴宾客,并叫乐工们唱自己刚填的一首词,这首词就是后世引以为绝唱的《虞美人》。

宋太宗听闻这首词之后,大为恼火:好呀李煜,你想怎么样,还想着复国是不是?于是赵光义起了杀心。随后,他命自己的弟弟赐了一壶御酒拿给李煜,以作为生日之贺。

既然是皇帝所赐,李煜自然不敢怠慢,当场饮下。片刻之间,李煜就开始浑身抽搐,头脚缩在了一起,表情极其痛苦。原来赵光义在那酒中下了剧毒,是用中药马钱子做成的,学名“牵机药”。一代词帝就此一命呜呼,终年四十二岁。这首《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要说李煜的情商,倒是蛮高的,只是他政治智商,那也是忒低了。都当了阶下之囚,还不知道谨慎。看那后主刘禅,司马昭问他:“安乐公,颇思蜀否?”他竟没心没肺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才是保命的做法。而李煜仍在思恋故土,仍在懊悔不已,这必然会引起赵光义的怀疑与不满,最终惹火烧身。

小周后作为他后半生的挚爱,在李煜死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他而去。

李煜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但他仍旧得到了大周后和小周后两位女子全部的爱,也算是平生的一点安慰吧!史料上还记述说,李煜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

李煜虽死,可是作为一代词帝,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可以说是完成了文学赋予他的使命。关于这一点,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得很好,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谓是一语道破了李煜对宋词的巨大影响。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译文

门帘外传来潺潺的雨声,浓郁的春意马上又要凋残了。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我只有在迷梦中,才能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那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高楼上倚靠着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了。像流逝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去了,今昔相比较,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

面对亡国,可以说是李煜咎由自取,为什么这么说呢?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冬,赵匡胤任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大将军,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副将,举兵南下,希望一举灭了南唐,已达到赵匡胤一统天下的志向。

李煜一听说宋兵来攻,大为恐慌,惶惶不可终日。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李煜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抵抗,而是上贡。于是,李煜派遣他的弟弟李从镒去谈和,又为北宋送去了绢二十万匹、茶叶二十万斤以及金银器皿无数。

李从镒被赵匡胤给扣住,禁在专门修建的别墅里,至于要求罢兵,自然没得谈。

很快,北宋的军队先是攻破了池州,即今天的安徽池州,紧接着又在马鞍山的采石矶大败南唐军队,活捉了杨收等人,并缴获战马三百匹。宋军一看这些战马,原来都是北宋赐给南唐之物。可怜的南唐小国,竟连匹战马也没有,战备如此松懈,还拿什么去抵挡人家江北铁骑的进攻呢?随后,赵匡胤又采纳了江南进士樊若水的计策,在采石矶的江面上架起了一座浮桥,这样,北宋的大军便不费吹灰之力就渡过了长江。

南唐兵败如山倒!这时候的李煜真的傻眼了,不得不认真备战了,只是昏庸的他在这关键时刻又用人不当,先前他还误杀了忠臣良将。

南唐的第一良将应该是林仁肇将军,先前当北宋用兵攻打南汉之际,林将军就曾建议李煜派兵奇袭北宋的首都汴梁。应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李煜胆小,终究没有采纳。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深感林仁肇将会是自己灭掉南唐的一大障碍,于是便有意铲除他,他便使用了前人屡试不爽的计谋——反间计。

就在李煜派自己的弟弟李从善到汴京上贡之际,赵匡胤便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次,赵匡胤拉着李从善一同散步,待走到一所房间时,赵匡胤指着一幅画像很自然地说:“这个人你认识吗?”李从善略一思索,便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本国的大将林仁肇嘛!接着赵匡胤又笑着说:“此人决定投降了,为表忠心,他特地先将自己的画像给送了过来。”李从善一听大惊,马上连夜修书给自己的哥哥李煜,说林仁肇将军即将谋反——李从善无意之中做了一回蒋干。

李煜尽管有些昏庸,但还不傻,他不是很相信林仁肇这个忠臣会谋反。可是,将亡之国,朝廷的内斗也很严重,皇甫继勋十分不满林仁肇,对他一直心存嫉恨。他联络多人向李煜进谗言,说林大将军确实即将谋反,要求李煜立即将林仁肇给杀了,否则后患无穷。一直宽厚的李煜这才动了杀心,果真将忠心耿耿的林仁肇给杀了,令人扼腕叹息。

就在北宋大军兵临城下之际,李煜竟派那位陷害林仁肇将军的皇甫继勋来统兵,这位皇甫继勋是个纨绔子弟,其父乃是南唐的名将,忠君报国,只可惜这样良好的家风并没有传给皇甫继勋。在取得军队的统帅权之后,皇甫继勋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拼死抵抗,他的如意算盘是李煜能够不战自降,这能省去他许多麻烦。于是他一直都在消极备战,并且他还对李煜说:南京城防坚固,北方军队肯定攻不破,加上有长江天险,陛下您就放心吧!

李煜激动地拉着“爱将”说,那一切都拜托给爱卿了。接着,李煜便遴选自己的亲信大臣陈乔、张洎来管理朝中事务,而自己则乐得逍遥,继续与他的小周后在后宫饮酒作乐。

后来李煜被俘,软禁在汴梁,以泪洗面,写了很多好词,包括这首《浪淘沙》。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译文

默默无言,独自一个人缓缓地登上西楼,抬头看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伴着我。低头望去,只见那梧桐树寂寞地孤立在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这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远离故国之苦啊。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本篇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毫无疑问,也是李煜被囚于汴梁时所作。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尽是风花雪月,歌舞人生,后期词多表达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未亡国之前,在南唐的一片歌舞声中,北宋军队为了突破长江天险,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架起了一座浮桥,用船和木板铺设,并用铁链与绳索相连,这样,北宋军队浩浩荡荡地就过了长江。当消息传到金陵时,李煜便问大臣张洎可有此事,张洎却很轻松地回答道:“自有史籍以来,从未有记载长江上造浮桥这回事。”李煜听后便放心了,说道:“吾亦以为儿戏耳。”我就说嘛!世间哪有这样的事,这些都只是儿戏罢了!

北宋大军很快便抵达金陵城下。要说金陵城,也确实够坚固,宋军一时还真是攻不破,加上当时酷暑难当,北方士兵又水土不服,宋军也快要顶不住了,一连攻了好几个月就是攻不破。但在南唐统帅皇甫继勋的奏报里,却说这宋军已经被打得大败,马上就要溃退了。李煜大喜,想爱卿果然英勇。

一日,李煜突然来了兴致,竟亲自登上城楼,来看看这宋军是不是被南唐军队给打垮了。结果不看不知道,只见一批又一批的宋军在接连不断地攻城,眼看这坚若磐石的南京城墙就快被攻破了。李煜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会儿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上当了,被皇甫继勋给忽悠了。于是盛怒之下,斩了皇甫继勋。

等到宋军挨过了酷暑,攻势就比以前更为迅猛了,城破只在旦夕之间。

这时的李煜还想着派人去汴京见赵匡胤,希望太祖能够网开一面,他派出了大臣徐铉,史称徐铉“博学有才辩”。只见这位辩才徐铉一进北宋的金銮殿,就向太祖先生高呼道:“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赵匡胤也没理他,只听徐铉接着说道:“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就是说,李煜侍奉陛下您就像侍奉亲生父亲一般,从来都没有过错,陛下您何故攻伐我们南唐呢?

宋太祖怒曰:“既然是父子,何故分为两家,你觉得这样合适吗?”问得徐铉是哑口无言,徐铉欲想再说,只见这时的赵匡胤说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南唐国的命运至此已经非常明了了,李煜的悲剧将是注定的了。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冬,南京城破,李煜率众文武百官袒露着上身出城投降。

李煜率众投降这一节,被历代史家所诟病,认为他贪生怕死。因为在城破之前,李煜曾满怀豪情地宣誓,如若城破,我当在宫中堆积柴火以自焚,决不当俘虏,也绝不会投降。可是现在城已破,国已亡,李煜最终还是投降了。

五代后期的南唐国,在历经三朝历时三十九年之后,终究被北宋所灭,作为亡国之君的李后主李煜,开始了他的俘虏生涯。

大凡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都会遭史家以及后世人们唾弃,比如陈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陈后主陈叔宝、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以及蜀汉的刘禅,等等。然而李煜却不一样,后世的人们甚至包括那些史家在内,都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情其不幸,同情其亡国。那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国破家亡造就了李煜在词方面的杰出成就,开创了宋词三百多年的辉煌。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幅员辽阔,有三千里地河山。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兵戈这回事?

自从做了大宋的俘虏,在这种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我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日子,宫廷里那些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了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不已。《破阵子》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的词作。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被北宋大将曹彬押回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喜不自禁,亲自到城楼之上迎接军队凯旋,随即便令手下的文官宣读李煜的罪状:又是杀害忠良、又是鱼肉百姓,简直就是罪大恶极。不过,最终宋太祖“宽大为怀”,也就不予追究了。宋太祖非但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反而还给他封侯拜将了——“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你李煜不是喜欢舞文弄墨嘛?好,我偏偏要你做大将军,做一个骑不得马、开不了弓的大将军。此外,另封李煜为“违命侯”,谁让你不听话呢!请你来汴京你不来!

对李煜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与挖苦。

李煜愁苦不堪,终日借酒消愁,遥想昔日的故国三千里,遥想昔日的莺歌燕舞——李煜开始追忆了,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少,追忆自己的江南故国,而如今,而如今却流落在他乡,沦为了阶下之囚。

所谓穷而后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开始了他的文学构建,开启了他的“词帝”之路。尽管他以前也写词,但不过都是些你侬我侬的艳曲,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而国破家亡之后,身为俘虏的李煜在汴京所作之词,以思念故国为主,抒发亡国之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故而艺术成就很高,且首首都是极品,历来被后人广为传诵。比如说他写的《望江南》三首:

其一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其二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其三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再比如说他写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亡国苦痛有谁知啊!这一首首绝妙的词,使后世的人们甚至史家都宽恕了这位亡国之君,并对他的不幸遭遇抱有深深的同情。

这首《破阵子》,上阕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四十年历史,三千里山河,巍峨壮观的宫殿,如梦似幻的宫苑,不是兵戈战乱,以写景来歌颂与礼赞心中的故国。下阕以写实的笔法勾勒出三千里山河的美丽故国顷刻覆亡,写出国破的惨状与凄情。全词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却饱含了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悔恨之意。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译文

有多少悔恨,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里的情景,好像又回到从前在皇宫上苑游玩一样,车马奔驰,往来不绝。繁花在春风中摇曳,明月在春风中映照。

李煜虽为亡国之君,可以说是悲剧性人物,但他的人生也算得上是精彩。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北宋灭掉南汉,南唐危在旦夕。

面对这种情况,李煜想的不是整军备战,而是一贯的妥协政策——卑躬屈膝求和。李煜上表赵匡胤,要求将南唐国改为“江南国”,自己也不敢称皇帝了,而是称“江南国主”。

每每当“天朝”来使时,他李煜都二话不说,立马脱掉黄袍,改穿紫袍接见,等来使走后才换成黄袍,接着沉浸在一片歌舞声中。

在李煜的这场歌舞声中,有两位女子是不得不提的,她们就是被后世史家们称之为大、小周后的两位绝色佳人。

大周后,名周宪,字娥皇。至于小周后,关于她的姓名,史料上却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有人会称她为“女英”,那这是为什么呢?

李煜跟五帝之一的舜一样,都是一只眼睛长有两个瞳仁的人,这当然是由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而形成的,但古人是迷信的,认为这是异相。我们知道,先古时期,尧传位给了舜,并且还将自己的两个宝贝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李煜跟舜一样,都是一目重瞳,并且还娶了周宗的大女儿娥皇。于是人们就猜测,认为周宗的小女儿一定叫女英,这样的话,那就跟舜是一样的了。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史料当中我们无法得知这位小周后的名字。

尧的女儿娥皇与女英几乎是同时嫁给舜的,而大、小周后却是先后嫁给他李煜的,至于过程也不一样。大周后是在李煜还没有当太子时就嫁给了他,他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来等李煜当了皇帝,她理所当然地成了皇后。而小周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同为宰相周宗的女儿,小周后比她的姐姐要小十四岁,李煜与她的结合也就不再是什么媒妁之言了,他们是自由恋爱的。而且小周后是等到自己的姐姐仙逝之后才进宫的,进宫之后也被封为皇后了,故名小周后。

但无论如何,大小周后都是绝色美女,能歌善舞,才貌双绝,故而都相继得到了李煜的专宠。

当大周后娥皇当皇后时,李煜对她极其宠爱,那完全就是专宠,并每每与她一起莺歌燕舞,你侬我侬。

关于他们两人之间的恩爱故事本来是不被外人知道的,可李煜偏偏是个情种,而且他平时还总爱写个诗啊词啊的,他非要在自己的词中“秀恩爱”“晒幸福”,他想让天底下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快乐,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恩爱,这就是他写的《一斛珠》。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词的大致意思是说:刚化过晚妆,可以看到她嘴巴上微微涂抹的口红。淘气地让人看到她嘴里含着的丁香颗。唱起了歌,她不得不张开了像樱桃一般的小嘴。用袖子擦掉沾在嘴唇上的酒,使得红唇益发好看,但是再喝了一口酒之后,嘴唇旋即又沾上了酒滴。她有些醉意了,斜靠在绣床上的娇媚,让人无可奈何,无法形容。她咬下线头,嚼在嘴里,嬉笑着吐向自己的情郎。

这里的檀郎指的就是自己的情郎,因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帅哥潘安小名檀奴,故后世女子都将自己的情哥哥称为“檀郎”,意思是说,她的情哥哥有着潘安一样的相貌,和潘安一样帅。

这等情致,这等娇羞媚态,被李煜在词中刻画得惟妙惟肖。可以这样说,李煜在面对内忧外患时,他是没有什么能力去解决的,他唯一能做也愿意去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后宫之中,和自己的皇后一起夜夜笙歌,沉醉在短暂的欢乐之中,也就把那些军国大事给抛诸脑后。客观地说,大周后在这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尽管她知书达理,尽管她也很爱李煜,但在劝谏李煜让他勤勉治国方面,她做得远远不够。当然,我们不能太多地苛责于她,她所做的,也只是让李煜过得开心。

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往,大周后早已不再,自己的国家南唐也灭亡了。

阶下囚的生活有多么不好,李煜就有多么怀念这些曾经的美好,而这首《望江南》,就是李煜对美好过往的一种深切怀念。乌夜啼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译文

昨夜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雨声。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静。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想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平坦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啊!

人人都道李煜是亡国之君,却不知他登基后所面临的内忧外患。

首先,他所面临的外患。

就在李煜即位当皇帝的前一年,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废掉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自立为皇帝,建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定都开封,亦称汴京、汴梁、东京,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长期割据混战,国家渐成统一之势。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落在了赵匡胤的肩上。因为在各国之中,以当时的后周即后来的北宋实力最为强大,关键是它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好领导赵匡胤,同时它还拥有一个张良一般的军师赵普,都说他是半部《论语》就能平天下的主儿。

面对这样的外患,李煜的想法是很傻很天真的。李煜是这么想的——只要我南唐真心实意地对老大北宋好,俯首称臣,年年进贡,那么老大北宋自然也就会留我在江南苟且偷安。殊不知赵匡胤的目标是要一统九州,君临天下。

应该说,李煜服侍北宋十分到位。就在李煜即位后不久,他就立马上书赵匡胤,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认清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在这份《即位上宋太祖表》中,李煜卑躬屈膝、委曲求全,想以此来博取宋太祖的宽容与同情。同时,李煜觉得光靠这份表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随同这张表一起被送往北宋首都汴梁的,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以及绫罗,李煜名为给天朝上贡。据《宋史》记载,南唐此次上贡的礼品共有金器两千两、银器两万两、纱罗三万匹,这就远远超过了以前李璟上贡给后周的数目了。

赵匡胤对于李煜的表现甚为满意,当然也只能是暂时的满意。李煜哪里知道后世学者苏洵有一句名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是啊!你将南唐的府库掏空,给北宋上贡,无疑为北宋军事实力的增长提供了无尽的财力支持,人家北宋的实力在一步一步增强,而南唐的实力却在被一步一步掏空,这不是抱薪救火嘛?

此恶例一开,以后北宋每每有个什么事,李煜都得上贡了,甚至就连死了妃子、没了大舅这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李煜也得上贡。赵匡胤见李煜如此虔诚,暂时也就饶了他的南唐,让它偏安一隅。其实,赵匡胤哪里是真想让他的南唐偏安一隅,只是觉得攻打南唐的时机尚未成熟罢了,南唐还没有到它该亡的时候呢!

其次,南唐国的内忧。

李煜即位时,可以说从他父亲李璟那里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南唐国虽然才经历两代,然而已呈现出颓败的迹象,早已是风雨飘摇。李煜为了讨好北宋,不得不年年上贡,因此,也就不得不大肆聚敛钱财。这样,国家财政必然是入不敷出,各地官员也就不得不盘剥百姓了。加上当时李煜用人不当,导致朝政腐败,贪官污吏众多,他们往往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最终是百姓怨声载道。

李煜的身边还围绕着一批奸臣,诸如皇甫继勋、小长老等。

小长老,顾名思义,乃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并且佛学还达到了一定造诣的人。这个“小”,是指他的年龄小,并非是那种五六十岁胡子都已花白的高僧。关于这个“小长老”,也是颇有来历。据很多史料显示,他是赵匡胤派到南唐的卧底,目的就是蛊惑李煜笃信佛教,最终促使南唐国加速灭亡。

面对国家的外患重重,内忧不断,李煜愁苦不堪,尤其是在他爱妻娥皇以及母亲相继去世以后,他竟一门心思地参禅礼佛了,加上小长老的忽悠,一时间南唐国大兴寺庙,寺庙僧侣急剧增加,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当了和尚的,既不用交税也不用服劳役,这无疑又加重了南唐国的财政负担。而且寺庙往往会侵占大量农田,这一切都不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只可惜李煜虽然虔诚礼佛,但南唐国却是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而北边的北宋却一天强大似一天,亡国的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然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却在日日笙歌,醉心于歌舞诗词,沉醉在温柔乡中,这首《乌夜啼》就是他梦醒时分的写照。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译文

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风景也十分优美,是三吴的都会。钱塘一带自古以来就很繁华,繁柳如烟,小桥如画,到处都是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有十万户人家居住在此。如云的树木环绕着钱塘江的堤坝,潮水汹涌扑来,卷起如雪的浪花,险峻无涯。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商品,家家户户都物质充盈,绸缎满仓,一家比一家奢华。

西湖里外都环绕着层峦叠嶂,清秀美丽。秋天有清香四溢的桂花,夏季有十里的荷花。晴天有许多人吹着羌笛管乐,夜里划着小船、唱着歌谣在荷塘里采菱,钓鱼的老叟、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许多骑兵簇拥着巡逻的官员。醉意朦胧地听着箫声鼓乐,吟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若他日能将这一番美妙的景致描绘下来,回京之时定能得到朝廷中人人夸赞。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繁荣富庶、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的城市,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历代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的佳作。

在白居易的笔下,杭州的春天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李白的笔下,杭州“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宋代的林升在游览西湖后,留下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绝句;而苏轼游西湖则发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歌。

作为一个流连在江南温柔乡里的“词痴”,柳永自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杭州的诗词作品。这首《望海潮》便是柳永早期描写杭州的作品。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柳崇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县丞,而柳永的父亲柳宜曾是南唐旧臣,降宋后官至工部侍郎。

柳永自幼跟随父亲读书学习,少年时期便在词的创作上展露出过人的才华,他的第一首词作是《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描写了家乡武夷山的美景。

咸平五年,十八岁的柳永已经小有名气,正是志气最高昂的年岁,他辞别了家人,想要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沿着钱塘江顺江而行,途径杭州,入眼便是湖光山色的旖旎风光。少年柳永在杭州停留了很久,日日过着流连忘返的浪漫生活。

沉迷于杭州繁华美景的柳永,却也没有忘记“正经事儿”。他一边四处游玩,一边寻找晋升的渠道,想要得到他人的举荐和提拔。

很快,柳永便打听到,此时的杭州知州正是他的老朋友孙何。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柳永立马想要去拜见孙何,来一次毛遂自荐。

可是这孙何身居高位,门禁非常森严,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见到。柳永多次拜谒都被拒之门外,不得不另想他法。

后来,善于写词的柳永便写下了这首《望海潮》,写完之后,柳永又请了一位名叫楚楚的著名歌女,让她如果有机会为孙何演唱,一定要唱这首词。经过歌女这么一唱,这首词很快就流传了出去,广为传颂,柳永也因此声名鹊起。

在一次孙何参加的宴会上,这位歌女一遍又一遍地吟唱这首歌,孙何一听这首词,大为欣赏,便追问这首词是何人所作。歌女回答说,作者是柳三变。

孙何这才想起柳永这位旧时的朋友,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很快便设宴客请柳永。

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很明显是一首干谒词——也就是通过歌颂孙何的政绩来获得赏识与重用。

不过,孙何也不同于那些喜欢被拍马屁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正直清廉,颇具文人的清高。虽然他也很喜欢这首词,很欣赏柳永的才华,但却没有举荐柳永。

这首词不仅没有如柳永所愿,让他得到重用与提拔,反而差点因此而成为让南宋亡国的“千古罪人”。

据说,多年之后,金主完颜亮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无比向往江南美景,又心动于南宋江南的繁华富庶,所以才有了“投鞭渡江”的念头,发兵进攻南宋,为南宋带来祸端。

这一说法虽不可考,却也能反映出柳永这首《望海潮》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影响极大。纵然描写杭州的诗词众多,但最能入木三分刻画其繁华美丽的,还是要首推柳永这一首。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译文

我站在高楼上凭空远望,大雨已经停了,云层也散去,静静地倚着栏杆,望着远方的秋天景光。傍晚清冷寂寞,让人不禁心生宋玉那样的悲凉。水面上一阵清风拂过,白色的苹花渐渐凋谢,月色清冷,露水凝重,枯黄的梧桐叶也在寒冷中飘落。眼前所见,真是令人感伤。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如今身在何处?回答我的,只有眼前茫茫的水波烟雾。

难以忘怀当年我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自从离别后,已经好几年了,我们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大海如此壮阔,群山如此遥远,不知哪里是你们所居住的潇湘!那归去的双燕,想来也难以寄托我的书信,我只能在傍晚时分,默然空望着那返航的船只。伴着孤雁的哀号声,我在斜阳下站了许久许久,直到夕阳完全落山。

柳永早年在杭州期间,写下了《望海潮》,以求故友孙何的举荐。然而孙何只是与他吃饭喝酒,游玩聊天,却并不重用他。

毛遂自荐却被拒之门外的柳永也并不放弃,继续围绕在孙何身边,陪伴他四处游玩,寻求晋升的途径,度过了一段浪荡不羁的日子。

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孙何被召回京城任太常礼院,柳永为他送别,作《玉蝴蝶》:

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莱。

徘徊。隼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钗。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这首词描写了春日郊外百花娇妍、景色明媚,孙何与柳永一行人游山玩水的场景。在云雾缭绕的“仙山”之间,回荡着悠扬的鼓乐声,同行的人中,有雍容华美的女眷,有文人雅士,也有当地官员,浩浩荡荡无比热闹。仆人们在风景秀丽的小溪边摆设好了酒食,游玩的人有的赏花踏青,有的饮酒下棋、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浅唱低吟,无不畅快舒坦!

像这样的“游记”,柳永接着又写了好几首。

柳永也离开了杭州,继续在江南游荡,沿着汴河南下江淮一带,先后游历了苏州、扬州等江南小城。这期间写下了《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等词作,与上面那首《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大同小异,描写曾经与孙何一起游玩的情景,追忆两人的旧情。

青年时期的这几年,柳永进京赶考之前,在江南一带度过了一段放浪形骸的日子,这期间他的主要工作是喝酒写词,四处结交朋友,寻求入仕渠道以及备战科举考试。

然而,几年过去了,酒肉朋友倒是交了许多,但柳永并没有能够遇到他的伯乐。孙何调回京城,两人山水相遥。

分别之后,他独自游荡在清幽雅致的江南水乡,心中却不复往日的生气勃勃,日子过得更加萧索寂寞了。

同样是写江南景致,早年的他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而经历了几年飘零之后,他再凭楼倚望,同样的江南在他眼中则变成了“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在这萧瑟、清冷的秋景中,柳永心中的悲凉堪比宋玉,不禁开始想念老朋友孙何,还有那段放荡同游的日子。那个时候,一群文人好友相约聚会、饮酒赋诗,如今年月屡变,分别之后每一个美好的风光,每一个迷人的月色,都成了辜负。

本词中一句“几孤风月,屡变星霜”与后来《雨霖铃》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皆是彼此知心知意。一旦离开之后,遥遥羁旅,喜怒哀乐都无人分享,心中才会那么悲凉寂寞。

柳永心中越想越黯然销魂,站在斜阳之中遥望远方的湘江,入耳的是鸿雁哀鸣之声,心念的是与故友的旧年情谊,直到斜阳已近,日暮降临,也不忍离去。

值得一提的是,孙何虽然在历史上不如柳永出名,但他出身名门,在当时也是高中状元,论才华自是个中翘楚,仕途之路也走得顺风顺水,年纪轻轻便官位颇高。而且廉洁清高、勤于政事,最后由于操劳过度,染上了疾病,英年早逝。

柳永早年游历江南期间写下了许多有关孙何的诗词,虽然有几分逢迎的意思、寄托于孙何为他举荐,但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颇深,可见在柳永的心中,确实是欣赏孙何这个人,也是真心把孙何当做至交好友来看待的,所以才会心中难忘、时时怀念。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译文

在黄金榜上,我失去了考取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最圣明的时代,也会有君主暂时错失了贤能的人才,今后我该去往何处呢?既然天不遂人愿,我没有能够达成美好心愿,那不如就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狂傲一回,何必计较这一时得失?做一个白衣飘飘的风流才子,做出最美的词供歌女们吟唱,也不比成为一代名相差多少。

我徘徊在烟花柳巷,在彩绘着丹青的一扇扇屏风间辗转流离。幸好那里有懂我心意的姑娘可以寻访。在这温柔乡里,如此相依相偎,才是我生平最风流快活的畅快之事。时光易逝、青春短暂,我宁愿狠心将一世功名换成那一杯浅浅的花酒和耳边低吟的歌唱。

柳永在江南游历了几年,却苦于举荐无门,始终无法被提拔重用。于是在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他离开江南,来到了北宋都城——汴京。

一入京城,柳永沉迷于纸醉金迷不亦乐乎,往日的郁闷之情顿时消散了大半。难遇伯乐的柳永在此燃起了斗志,踌躇满志,心中想到,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一定能高中榜首,名扬天下。

怀着无比的自信,柳永在大中祥符二年走进了考场,胸有成竹地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考。

可谁知这一年宋真宗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属辞浮糜”不予录取,且予以谴责重罚。

真是时运不济!要知道,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最喜欢写“淫词艳曲”,说到这“属辞浮糜”,他若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如此一来,柳永的第一次科考就这么落榜了。

自信满满的柳永自然是心中不服,凭什么“歧视”咱们婉约派的风格啊!不过这也怪不得宋真宗,当时的整个文坛风气都是如此,无论是写散文的还是写诗的,都一致歧视写词的。尤其歧视柳永这种“淫词艳曲”,觉得它们上不了台面。

说到北宋的文人,能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当上大官的,比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等,都是擅长写政论散文的人。像柳永这样喜欢写儿女情长、青楼女子的,确实很难取得科考上的成绩。

落榜之后,柳永心里无比郁闷,愤慨地写下了这首《鹤冲天》,字里行间全是满满的牢骚。翻译得直白一点就是:我这样的大人才都没考上是皇上的损失,我才不计较呢,反正做一个放荡的风流才子,比当宰相还要快活呢!

这首词一出,“路人粉”以及“真爱粉”都点赞柳永不爱浮名,但传到皇上的耳边,事情可就不妙了。

几年之后,柳永再次去参加科考,经历了上一次的失败,这次,他学聪明了,不再写那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于是便顺利入选了。可在放榜前夕,却被突然拦截——宋真宗说:“既然柳永那么不想要浮名,认为做官不如填词好,那他还是回去填词把!”于是把他的名字给划掉了,柳永第二次落榜。

可见在古时候,牢骚也是不能随便发的。一个不小心,就断送了一生的仕途。

其实,柳永落榜之后除了写过这首《鹤冲天》,还写过一首《如鱼水》:

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良景对珍筵恼,佳人自有风流。劝琼瓯。绛唇启、歌发清幽。被举措、艺足才高,在处别得艳姬留。

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

描写了自己落榜后流连于烟花柳巷,纵情于歌舞声色,日日美酒佳人做伴,但心中却无法真正忘却名利,不得不醉生梦死聊以解愁的无奈心情。

那么,柳永的心中,究竟是如《鹤冲天》中所写的“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还是像《如鱼水》中所写的“浮名利,拟拚休”呢?

古代文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柳永也不例外,对于功名的追求也十分执着,所以他才会连续四次参加科考,虽然结果是四次落榜,却也足见他的坚持。雨铃霖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念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

秋后蝉鸣声声,凄凉而急切,我对着傍晚时分的十里长亭,阵雨刚刚停下来。京城的郊外设帐饯行,我却没有好的心情畅饮一番。正在留念之时,船夫已经在催着我出发了。我们握着对方的手,泪眼漓漓,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这一去,跋山涉水、路程遥遥千万里,南方楚地辽远壮阔,却是云雾缭绕、千里烟波。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儿最是感伤离别,更何况在如今这冷落凄凉的时节!不知今夜酒醒时分,我会身处何处?大概是在夜半的杨柳岸边,吹着清冷的风儿,望着残缺的月儿孤独寂寞。这一去,便是长远的离别,良辰美景都将成为没有意义的虚设。纵然我心中有千种风情,又能同谁诉说呢?

自古以来,风流才子自当配绝色佳人。柳永词里的儿女情长、风花雪月,更是离不开那些温柔美丽、如诗如画亦如酒的女子。

柳永落榜之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虽然没能当上大官,却也名声大噪。他在烟花柳巷为歌女们写过很多歌词,几乎是写一首火一首。随着与歌姬的频繁交往,他结交到了许多红颜知己。

柳永曾作《木兰花》四首,分别描写了他的四位红颜知己——心娘、佳娘、酥娘和虫娘。其中心娘身姿婀娜、舞姿动人,佳娘歌声婉转、引人倾叹,酥娘腰肢袅袅、一笑千金,而虫娘则是举止温润、善解人意。

四个女子个个娇媚,引得一众追求者“坐中年少暗销魂,争问青鸾家远近”。不过最得柳永心的,还是要属虫娘。

虽然虫娘歌舞、美貌都不是最佳的,但她温柔体贴,最重要的是,她走进了他的心里,是真正与他心意相通的人。

柳永在汴京时,就曾写下《集贤宾》一词。他在词中写道“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又夸赞她十分美貌“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认为“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并许下了“争似和鸣偕老”的诺言。两人的相处就像是恩爱甜蜜、情意相通的一对小夫妻。

柳永常常为虫娘写词,虫娘倾心于柳永的风流才华,在柳永穷困落魄之时陪伴他左右,用她的温柔去治愈他内心的伤痛。柳永仕途不顺、经历坎坷,而虫娘出身卑微、沦落风尘,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互相依偎。

封建社会的文人们虽然都热衷于才子佳人的戏码,却大多认为女子只是“玩物”,不会真心、平等对待。但柳永却是一个难得的拥有平等思想的文人,他真心怜惜歌姬们的遭遇,发自内心地关怀她们,但更多的是欣赏——认同她们的独立人格,以平等的视角来欣赏她们的优点、认可她们的才艺。

所以,歌姬们也报之以李,用真心来回报柳永。她们会在他穷困潦倒、流落街头之时雪中送炭,会在他酒兴大发之时陪他开怀畅饮,会在他得意之时以歌舞相娱,更会在他失意的时候默默陪伴着他,听他诉说心中的苦闷。

柳永第二次科考落榜,对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心知肚明,第一次落榜只是因为文章内容“属辞浮糜”,但第二次落榜却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厌弃——这似乎表示,他可能再也没有上榜的机会了。果然,后来柳永屡考屡败,一共经历了四次落榜。“奉旨填词柳三变”,看似多么潇洒浪漫的行径,其实饱含了柳永无限的忧愁与无奈。

如此致命一击,柳永的情绪几近崩溃。很快,他便心灰意冷,挥别一切,离开了京城。

在离别的小渡口,虫娘为他送别,两人执手相看泪眼,心中无限愁思。柳永苦闷难言,又不舍伊人,写下了这首《雨霖铃》。

这首词情真意切,影响极大,在宋元时期广泛流传。令后世无数读者垂泪,是送别词作的典型代表。

虫娘之于柳永,不仅仅只是一位红颜过客,他曾为她写下“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这样的词句,真心想要买一座宅院,与她长长久久、有始有终,过平凡夫妻的小日子。可惜现实太残酷,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愿景罢了!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译文

我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在细细的和风中斜倚着栏杆,极目远望,心中的黯然忧愁在远方的天际间升起。斜下的夕阳映着青青的草地,烟霞缭绕,谁会在我无言之时,依然懂得我倚靠栏杆时的愁绪?

如今我只想狂放不羁的饮酒一醉,喝着酒,唱着歌,勉强欢乐一番,却觉索然无味。我的身体日益消瘦下去,连衣服都渐渐宽松,却依旧没有丝毫悔意。为了我心中的伊人,我甘愿如此相思憔悴。

这首词只有短短数句,全词仅第一句描写主人公“伫倚危楼”,除此之外全篇都是在描情写景,却无不透露着悲凉的气息。

风是“细细”的、天际是“黯黯”的、残阳斜照着草色,一切都是那么清冷寂寞。而此时的主人公,却只能“无言凭栏”、对酒当歌只图一醉。

一句“望极春愁”,便点出了全词的主题——“愁”。

那么,这个时候的柳永,心中愁的究竟是什么呢?此时,柳永心中大概有三愁。

他一愁屡考不中,壮志难酬。

前面曾提到过,柳永的第一次落榜,是因为突如其来的“属辞浮糜”;第二次落榜,则是因为他的一句牢骚“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而惹恼了宋真宗,只得无奈“奉旨填词”;再后来,连他的兄长柳三复都考上了,他却依旧落榜。

屡次落榜的柳永虽然很灰心,但心中希望的小火苗依旧还在熊熊燃烧着,他拿着得意作品《定风波》(自春来)去拜见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政坛领袖晏殊。晏殊读了他的词,随即便讽刺道:虽然我平时也喜欢写词,但我还真写不出“针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句子呢!于是,柳永的“淫词艳曲”再一次受到了“歧视”,这次自荐也失败了。

即使是再顽强的人,连续遭到多次这样的打击,也总会有心灰意冷的一天。柳永离开了京都,四处飘零,他的一腔热血、满心壮志也都随风飘零、无处安放,心中无比的落寞。

他二愁离家万里,漂泊异乡。

柳永十几岁便辞别了父母亲,离开了家乡,在江南一带游历,后又几次入京参加考试,几次失落离开京都,如今在他乡独自漂泊,身心俱疲,想要再见一面家乡的亲人都成了难以实现的奢侈。

他三愁恋人远别,思念难忘。

过去,他虽然也时常会忧郁苦闷,但身边总算有几位红颜知己陪伴他,为他唱歌跳舞,陪他畅快饮酒,善解人意的虫娘更是善于开解他的愁绪。然而如今山水迢迢,柳永只能在远方默默地想念着她们的好,却不知伊人身在何方,这无尽的相思之苦,实在是令他愁上添愁!

此时的柳永,正处于人生最低潮的时期,面对这来自四面八方无穷无尽的“愁”,他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只得以酒浇愁,想要排解心中的苦闷。却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柳永越想寻乐,反而越发无味了。

要说这首词最感人的句子,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句莫属。至于词中的“伊”不仅仅是指心中的伊人,还包括心中的壮志、家乡的亲人和远别的恋人。

尽管日渐憔悴,却终日不悔,这是一种怎样执着又感人的精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往今来能够成就大事业、做成大学问的人,必然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

这首词全篇都在描写一个“愁”字,却在最后以“终不悔”三个字笔锋一转,体现出令人敬佩不已的坚韧与执着。

纵然此时漂泊异乡,处境十分落魄,心中无限离愁,却始终怀着那颗不悔的心,坚韧不拔地继续走下去。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译文

我站在傍晚潇潇的雨中,暮雨扬扬洒下,将这秋天洗涤得更加清冷。渐渐的,秋风凄凉紧迫,关塞河流都凄惨冷落,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江边的小楼。风雨过后,到处花叶凋零、落了一地,美好的事物如同时光一样一去不返,只留这楼前的长江水,默默无言地朝着东边蜿蜒流淌而去。

我不忍登高远眺,一想到那遥遥不可触及的故乡,急切的想要回家的心情便更加难以抑制。我不禁叹息这些年来四处奔波,不知什么事才能让我长久的苦苦停留?家乡的佳人是否也时常登上江边的画楼,长长的凝望着远方归来的船只,多少次将它误认为是我的归舟。你是否知道,我登高倚楼的时候,也是如此愁苦不已啊!

柳永在民间非常受欢迎,尤其是青楼女子,个个都是柳永的狂热粉丝。她们还编了一首小诗:“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很明显,柳永是她们心中的情人。

然而柳永的一生,又似乎常常被“厌弃”——老朋友孙何只与他喝酒聊天游山玩水,却不举荐他;一句“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惹恼了皇帝,考试从来都上不了榜;去拜谒当朝宰相晏殊吧,人家也嫌弃他写的“淫词艳曲”上不了台面,讽刺了一通就“送客”了。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孙何非伯乐,晏殊也看不上,但范仲淹对柳永却是另眼相看。

范仲淹和柳永的父亲柳宜是多年好友,他眼见柳永屡考不中、经历坎坷,心中难免对他产生了同情和怜悯。

平日里,范仲淹也常常会听到歌女在吟唱柳永的词,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都唱进了他的心坎里,令他十分动容。

因此,同情中又夹带着欣赏。他认为,柳永的词清丽脱俗,非常有艺术感,也很打动人心。可是若想在科举考试中夺魁,并入朝为官,光有这份“清丽”还是不够的,最好还要再添几分阳刚之气、豪迈之情。否则,柳永的词只适合于歌姬在烟花柳巷之间传唱,始终还是得不到主流的认可。

为此,范仲淹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让柳永暂时远离江南水乡、脂粉青楼,带着他去了一趟西北边塞。

明道年间,柳永又一次离开了京师,一路向西北而去,在渭南一带游历。在西北边塞游历的这几年,是柳永人生中最不寻常的日子。

他离开了江南,领略了战乱纷纷的边塞苦寒,明白了这世间,在温柔秀丽的江南之外,还有许多人有不一样的人生——那里刀剑风霜,战乱不断,国家风雨飘摇,百姓民不聊生。

在大漠飞沙、风雨如晦的西北边陲,柳永的心境和情绪都渐渐舒展,心中的热血和激情被重新燃起,诗词创作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这期间,他写下了人生中第一首激情豪放的词《踏莎行》,词中写道“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一改往日的阴柔雅秀、清丽婉约,平添了几分豪迈与阳刚。

这首词很快就在军中流行起来,常常是“万人同唱”的恢宏场面。柳永曾经写过很多流行的词,但这一次,他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这首《八声甘州》也是在柳永漫游渭南时期的作品。上阕描写了边塞深秋的清冷景色,下阕则抒发了他羁旅多年、思乡情切以及想念佳人的愁思。

从这篇词来看,在西北边塞游历了几年的柳永,因仕途不顺而引发的郁结愁绪已经消散许多,更多的是思念家人与恋人。

后来,苏轼读到这首词,也十分赞赏,认为其“不减唐人处”。要知道,此前苏轼也一直以自己的词作不同于柳永的风格而自豪。可见柳永在词坛地位之高,在苏轼的眼中,他是一个值得比较的标杆!少年游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译文

我骑着马儿,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地走着,古道边高高的柳树上,传来蝉鸣的声音。黄昏时分,夕阳在河流的州岛落下,秋风从乐游原上习习吹来,放眼望去,辽阔的天空从四面八方渐渐垂了下来。

彩云如曾经的过往一样随风飘散,再没了踪迹,何处可以追寻到往日的期许?游乐的兴致渐渐淡漠生疏了,和我一起喝酒的朋友们都逐渐离去,徒留我寂寞一人,再也没有像少年时那样狂放潇洒的心情了。

这是一首柳永晚年的词作。

柳永是矛盾的——他既是一个清高的文人,却又放不下世俗功名的执着。这样的心理矛盾,使得他穷尽一生都在反复地纠结痛苦,他一次又一次的满怀希望,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心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