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3:58:56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二)

世界著名寓言故事(二)试读:

古代民间寓言(下)

家鸡与鸿雁

田饶是鲁哀公的大臣,他从来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做事,但鲁哀公对他的努力勤勉似乎从未注意过,过了好多年田饶也没有被重用。

有一天,田饶来到鲁哀公府上,对鲁哀公说:“主公,我今天是特地向您辞行来了。”

鲁哀公问:“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田饶答道:“很远很远的地方。”

鲁哀公对田饶的回答有些不解,于是问道:“我不明白你话里的含义。”

田饶说:“主公,您看过雄鸡吧?”

鲁哀公很纳闷地点点头。

田饶接着说:“我们都熟悉雄鸡,但没有谁会特别留意它。其实,如果仔细地想一想,它身上有很多长处。比如,它外表就长得很威武,红红的冠子,走起路来高昂着头,遇到威胁时,它会不顾一切冲上去,毫不怯懦,是个了不起的勇士。

雄鸡不仅勇敢,而且很有绅士风度,每当找到了可口的食物,总是舍不得自己独自享受。而是唤来母鸡和小鸡一块儿来吃,这实在是十分难得的品质。

还有呢,没有人给它分派什么任务,它却总是很自觉地每天凌晨早早地醒来,高声地啼鸣报晓,人们多半是因为有了雄鸡的司晨才没误事的。想想看,雄鸡带给人们的好处还少吗?”

鲁哀公仍然不解地问:“那么,你以雄鸡来说明什么问题呢?”

田饶说:“别忙,很快就说到了,因为人们对鸡已经习以为常,无论它对人有多大贡献,人们还是拿它来任意地宰杀。可当人们看到飞得很高很远的不常见的鸿雁,就会表现得毕恭毕敬,而任其随便吃地里的庄稼,捕食鱼塘的鱼,何必厚此薄彼呢?”

王承福的活法

从前在长安有个叫王承福的农民,在他普通的外表下,却有着令人赞赏的深思和对人生的独到的见解,他之所以能活得轻松自在得益于此。

天宝年间的动乱时期,他被朝廷征兵去服役。他只好扔下农田,去军中打仗。在军队里他因为表现好,被提升做了官,并得到嘉奖。

他很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适合作官,于是,辞去官职,回乡务农。可是,家里的田地已经没有了,他只好去做泥瓦匠,以此维生。泥瓦匠的工作很辛苦,且收入也很低,所以,他一直没有能力成家,过着单身的生活。

别人以为他一定会满腹委屈,因为他曾经从军,而且是有功之臣。想不到他却说:“我倒觉得生活得挺好。人活着就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生活享受。我就是这样做的,有什么好委屈的?

至于做什么行当,那不过是社会上不同的分工而已。想想看,我们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这就必然要有种粮食的,养蚕织布的,还有盖房的。一个人不可能做那么多的工作,也不能掌握那么多的技艺,所以,就必须大家互相合作,每个人都付出劳动,各得其所嘛。”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辞官不作,偏要回乡做苦力呢?”

王承福笑着回答:“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最适宜做什么。我没有读过书,恐怕很难当好官,但我学习泥瓦匠的技术却很快,而且干得很不错,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工作。

有些人游手好闲,拿钱去买官做,有些人好吃懒做,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这样的人看起来活得很舒服,很高贵,其实,他们活得并不踏实,并不轻松。

一个人硬要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当然会很累,很苦,我现在没有能力养家,所以才单身一人生活。”

伍子胥论鸟鸣

有一天,吴王夫差举行宴会,邀请众臣都来参加。

宴会上,夫差侃侃而谈,谈兴正浓时,忽然庭院里传来鸟的叫声,夫差很生气,问道:“这是什么鸟?”

手下人答道:“忌其鸟。”

夫差觉得忌其鸟扫了他的兴,就下令说:“去,把那只忌其鸟捉来杀死。”

众臣子都不敢吭声,只有伍子胥站起来说:“大王何必为一只鸟烦心,所有的鸟没有不叫的,随便它叫好了,大王为何一定要杀死它呢?”

夫差说:“这只鸟叫声很讨厌,听它的叫声似乎不吉利。”

伍子胥说:“大王真地能分辨出什么鸟的叫声吉利,什么鸟的叫声不吉利吗?”

吴王本来是信口开河,这下自己答不上来了。

伍子胥又说:“依我之见,鸟的叫声如何倒无关紧要,对国家的强盛、民众的安乐没有大碍。”

夫差听出话中有话,便紧追一句道:“那么,你说什么能对国泰民安有所影响呢?”

伍子胥说:“大王拥有千军万马,众臣百官,这些人,各有不同的心思,他们平时说的话倒是该认真鉴别一下,有的人胸怀报国之志,说出来的话自然慷慨坦白;有的人为谋取高官厚禄,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说出的话居心叵测。大王若能像听鸟鸣一样认真地去一一分辨,倒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沉吟片刻,点点头说:“伍大夫说得有理。那么依你之见,怎么才能分辨忠奸呢?”

伍子胥说:“这其实也不难,大王只要常对照每个人的言行看是否表里如一,看他们在大众面前和私下里的言行是否一致,再多听听不同人的意见,就很容易看出忠奸来。”

宋清卖药

有个叫宋清的远近闻名的药商住在长安城里,他的药不但质量好,而且为人也仁厚,他的善行人人皆知。

宋清收集药材很严格,但价格合理。凡是到他这里来卖药材的都知道宋清的人品好,而且对送药材的人十分客气,热情地款待他们,请他们吃饭,远道来的还安排在自己家里休息过夜。所以,采药人都争先恐后到他那里卖药。

宋清的药好,来他这儿买药的人自然就很多,他配的药又从没有出过一点儿差错,人们都很信任他。加上宋清卖药,如果对方一时无钱付帐,可以欠帐,宋清总是说:“治病救人要紧。钱什么时候有,再送来就是了。”

人们因此十分赞赏他的人品。有的人家药费拖了一年,仍无钱付帐,宋清也从不上门讨帐,每到年底,宋清总要烧掉一些还不起钱的欠条。

有人对此颇不理解,说:“宋清这人一定是脑袋有问题,否则,怎么会办那样的傻事?”

宋清却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傻,我卖药挣钱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就行了。

卖药四十多年,我总共烧掉别人数不清的欠据了,这些人并非是为了赖帐,有的人后来当了官,发了财,没有欠据,他照样不忘当初,会加倍地送钱来还我的,真正不能还的毕竟是少数。

如果像有些商人,对欠帐的人不依不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买主上门求药?人品是最好的宣传,人们对你信任,才会有事来找你,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友情。”

宋清的确就是以德取信于民,赢得了众人的敬重,他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成了有名的富商。

对此,社会上议论颇多。

有人再说:“无奸不商,无商不黑。”

人们就用宋清来反驳这个论点。

柳宗元就说过这样的话:“如今,惟利是图的市侩风气充斥着官场和商界,但有宋清这样正直的商人,对其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吝公惜驴

有一个老汉出了名地吝啬。他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因此攒下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来放高利贷,由此得到更多的钱,于是他有了更多的积蓄。

尽管如此,老汉还是粗茶淡饭,省吃俭用,一家老小怨气横生,可也没人敢说什么。

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了,身子骨也不似往年了,每次出去讨债、放债,常常累得浑身像要散了架似的。别人要替他去,他又不放心,生怕别人会贪污了他的钱财。

一天,儿子对他说:“父亲,你每次外出,劳累疲惫得很,不如买头驴,骑着驴出门会轻松一些的。”

老汉拿出钱来,数过来数过去,想到买一头驴要花那么多的钱,心里怎么也舍不得。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老汉外出遇上雨,走了一夜的山路才赶回家,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

老人病好后,儿子又劝他买驴,这一次,老汉才狠狠心,买了一头驴回来。

自从买了驴,家里人以为老汉不会再有走路的辛苦了。哪知道,老汉可不舍得每次出门都骑在驴背上。他只是实在太累的时候才骑上驴背,走一段路,又下来步行。

驴也被养得娇贵了,只习惯了跟着老汉走。一次,三伏天,老汉又要出门了,看看天热得很,他怕自己支持不住,就牵着驴上路了。

去的路上,老汉努力地支持着,终于坚持着自己走到了欠债人家的村子。

在欠债人家里吃了午饭,牵着驴往回走。正午的阳光晒得大地像着了火一般,老汉走不多远,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他只好骑到驴背上,想不到,驴走了没几步,也喘得走不动了。

老汉赶紧跳下驴背,并取下驴鞍子来减轻驴的负担,卸了鞍子的驴一溜烟似地往家跑,老汉怕驴丢了赶紧在后面紧追着。跑到家后累得没有了一点力气,再加上中了暑。病了一个月才慢慢好了。

鲁人造酒

从前中山国的人酿的酒味道醇厚,香气扑鼻。鲁国人不会酿酒,为了喝到醇美的酒就去中山国学习酿酒。

中山人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方,不可以随便泄露给外人。”

一位鲁国人知道中山人不肯传授造酒技术,心想:“那有什么难的?我自有办法造出好酒来。”

有一天这位鲁国人到中山人家去喝酒,他乘人酒酣时不注意悄悄溜进中山人的厨房,偷偷地拿走了中山人家酿酒的酒糟。

回到家后,这位鲁国人自己酿了酒之后,将偷回来的酒糟泡在酒里,心想:“这酒泡过之后,酒味肯定与中山人酿的酒一样好。”

过了些日子,他觉得酒已经泡得差不多了,就拿出来,请邻居们品尝。邻居们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和原来的鲁国酒味道不同,似乎有点儿像中山人酿的酒,于是,大家交口称赞:“你真能干,居然自己能悟出中山人酿酒的技术,真是了不起!”

这位鲁国人听了,心里沾沾自喜。

从这以后,这位鲁国人逢人就说:“中山人自以为自己酿的酒天下第一了,以为守住酿酒的秘方,别人就不会酿出好酒了,真是太自以为是了。

我现在自己酿出的酒,同样香醇可口,绝不比中山人酿的酒差,哪位中山人不服气的话,请到我这儿来品尝一下,就无话可说了。”

他这样自吹自擂,也没有人出来与他辩论,中山人照样造自己的酒。他觉得很没趣。为了能显示一下自己酿酒的技术,他决定去请那位中山人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指望这位朋友会帮他宣扬一下。

那位朋友如约前来做客,这位鲁国人十分兴奋地告诉这位中山国的朋友,自己酿出的酒如何好喝,鼓吹自己的本事如何大,并捧出一坛酒请这位朋友品尝。

想不到这位朋友咂咂嘴说:“这酒好像我家酒糟的味道,哪里是什么好酒的香味啊!”

吹管的猎人

从前楚国有一个猎人,非常善于用竹管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达到了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程度。有时候用一种野兽的声音来引诱它的同类,以便于捕捉;有时吹出更凶猛的野兽吓唬对自己有威肋的野兽来解除危险。猎人为自己有这样的本领而洋洋自得。

这位猎人自信地出发了,他带着弓箭、猎枪、火药进了山林。为了能捕到鹿,他放好了东西,就拿出竹管,吹起鹿叫的声音。

大群的鹿听到同类的召唤,蹦着跳着,来到猎人身边,猎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捕杀了很多的鹿。

看到这么容易就获得了这样多的猎物,猎人欣喜若狂,竟哼起歌来。

他正在高兴地清点自己的战利品,不料远远地看到一只豹向这边跑来,猎人吓坏了,心想:“怎么刚才没有想到,豹是最喜欢吃鹿的,鹿的叫声引来了鹿,也引来了爱吃鹿肉的豹。现在只有再吹出老虎的声音才可能吓走它。”

猎人慌慌忙忙地抓起竹管,吹起老虎的叫声,豹听到了老虎的叫声,没敢再往前走,掉过头去逃走了。“猎人看到这个法子的灵验,心里很高兴,放下竹管准备收拾东西,上路回家,却想不到老虎的叫声又引来了几只虎,眼看它们正大摇大摆地向这里走来,还以为是同伴在叫它们呢。猎人看到好几只老虎向他走来,吓得脸都变了色,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想起吹管可以退敌,于是,吹起竹管,学着熊的叫声。

熊的叫声在林子里回荡,老虎们不敢久留,神色慌张地向林子深处走去。

猎人惊魂未定地坐在一棵大树上,接连几次快把他吓得精神崩溃了,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突然,一只熊像一面墙似地出现在他面前。还未等他喊一声,就被熊一掌打死了。

楚人怕鬼

从前楚国有一个出了名的怕鬼的人,他整天都疑神疑鬼的,白天的枯枝落叶响动,远处人的脚步声;夜里灯影的晃动,以及灯灭后的黑暗中。甚至平日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都疑心那是鬼。弄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一个小偷知道了他有这个毛病。心里想:“何不用装鬼吓唬他,那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小偷趁着朦胧夜色,翻墙跳进了他家的院子。在他的卧室门前用手指轻轻地划门,口里发出怪声来,直吓得他浑身发抖,紧紧地闭着眼睛,用被蒙住脑袋,气也不敢出了。

小偷在门缝中看得清清楚楚,心中暗笑:“这等人,你不偷他家岂不冤枉!”

小偷料定那人不敢钻出被子,就放心大胆地把他家的东西装了一大包,然后,大模大样地离开了。

第二天,这人听听没有什么动静才敢起床,到前屋一看,值钱的东西全被偷走了。惊得说不出话来,一个人呆呆地立在屋中。

邻居听说他家丢了东西,到他家来看他,问道:“你昨晚在家了吗?为什么不喊抓贼,那样我们都会出来帮你的。”

那人说:“不是贼,是鬼来了,昨晚鬼把我家的东西拿走了。”

邻居看他那样子,非常生气,都说:“你不要自己吓唬自己了,再这样下去,没有鬼也生出鬼来了。”

为了使他清醒,几个好心的邻居决定帮助他,他们揣摩偷东西的人一定是了解这人怕鬼,才利用他这个弱点来偷东西,得手以后肯定还会再来的。

过了两天,那个小偷果然又来了,照样先装鬼吓那人,然后偷偷钻进那人的屋子,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柜。

躲在门外的邻居冲进来,当场把小偷抓住了。那人却说:“一定是鬼让他来偷东西的。”

邻居们摇头叹息,都认为那人已无药可救了。

喜欢炫耀的猴子

吴王有一次出游,渡过一条江之后,面前是一座树木繁茂,景色怡人的大山,上得山来,迎面遇到很多猴子。

吴王与随行的颜不疑才一进山,山上的小猴子们一见来人,纷纷四处逃散躲避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便都跑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只小猴子不肯跑。

这只小猴子不但不逃走,而且跟着吴王一行,从这棵树蹦到那棵树上,很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吴王并未注意到小猴子跟着他们,只管往前走。吴王走着走着,突然来了兴致,决定在此打猎助兴。吴王拿出弓箭来,拉满弓,便射了出去。想不到小猴子竟跳了起来,朝着吴王射出的弓箭冲了过去,脚刚好站在一棵树上,手里已经接住了那支箭。

吴王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这一次吴王选了一个离猴子较远的目标,那是一棵树上站着的一只红嘴巴的鸟。

吴王的箭“嗖”地一声射了出去,猴子的反应相当灵敏,几乎是与箭同时腾空而起,向吴王射的方向迅速飞跃过去,不偏不倚,一下子又把箭抓到了手里。

小猴子手里举着吴王的那支箭,摇着脑袋,一脸的得意相,仿佛在说:“怎么样?你的箭再快再准,也不如我的眼睛准、也不如我的腿快。”

吴王看着树上的小猴子,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喝斥它,而是召集他的一些随从们,让大家都准备好弓箭。

吴王一声令下,随从们万箭齐射,小猴子哪里抓得过来,连躲避都来不及,就被乱箭射死了。

吴王看了看被射死的小猴子,对随行的颜不疑语重心长地说:“这只猴子以为靠自己的一点灵巧和敏捷就可以与箭比个高低,真是不自量力。记住:没有多少本事就到处炫耀自己,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颜不疑将吴王的话铭记在心,拜师求贤,谦虚谨慎,不图高官,不慕荣华,几年后便名扬全国了。

造父驭马

造父是出了名的精通驭马术的人,无论多么烈的马,到了他的手里就会变得很驯服,乖乖的没有一点脾气,人们都常常为他高超的驭马技术而叹服。

有一对父子听说了这件事,半信半疑。一天,父子俩决定亲自去拜访造父。为了能当面考察一下造父驭马的技能,父子俩特地选了一匹很难驯的马,套好了车,便出发了。

父子俩坐上车,朝造父家居住的村子奔去,不料没走多远,马就耍起脾气来,两个前蹄使劲地刨地,死活不上路。

父亲说:“儿子,只好你在前边牵着缰绳,我在后边推车,也许可以顺顺马的脾气。等走一段路,它老实些了,我们再上车。”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便走在前边拉着缰绳,马不但不随他的牵引,反而向路边的庄稼地里奔去。把后边推车的父亲闪了个跟头。

父亲爬起来,大声喊:“跟上!跟上它,不然会闯祸的。”

儿子撒腿就去追马,马拉着空车,在庄稼地里狂奔乱跳,吓坏了在地里干活儿的人们。

儿子哪里能追上这么疯跑的烈马,累得蹲在地上呼哧呼哧地喘气,眼看着马带着车越跑越远,父子俩心急如焚。

他们顾不得休息,拼命朝烈马奔跑的方向追了下去。跑出去足有二里地的光景,才看见马连同车歪在路边的沟里。

父子俩急忙赶过去,连拉带拽,但说什么也没法把车马弄上来。

这时,一个老汉从这里经过,父子俩急忙喊道:“喂,老人家帮帮忙吧!”

老人看了看,说:“你们闪开,我自己来。”

父亲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说这么不自量力的话,我们俩都赶不动它,你一个人能赶它,不是笑话吗?”

老人举起马鞭,什么也没说,只一鞭,马便腾空跃起,带着马车上了路。父子二人瞠目结舌,异口同声喊道:“造父!”

种树与用人

韩国的国君十分残暴,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只要稍有什么过失,或者不合他的意,他就以刑法判处。

过了几年,韩国已经有许多官位无人入选而空缺。

韩王为此心里也很不痛快,国家大事总要有人治理呀。

有一天,韩王对公孙提及此事,公孙想了想,觉得该提醒主公清醒了。于是,公孙先施礼,而后说:“主公既然问我,我就坦诚直言,如有不当冒犯之处,请主公恕罪。”

韩王一挥手:“且说无妨。”

公孙说道:“主公可了解种植树木的道理?”

韩王摇摇头,表示不知。

公孙接着说:“我的家从前就住在郊外,家里也世世代代种树,因此,对种树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树分很多种,平时人们很少认真去想树的价值,只从表面上去评论某某树挺拔,某某树婀娜,某某树可以遮荫,某某树可以状景。

如果真的从经济价值上考察树,其中的学问多着呢。比如,松树、柏树、栅树、桧树等等可以作为栋梁之材,可是这些树的生长期很长,几十年才能成材。而其他一些树呢,比如柽树、飓树呀,这些树种要不了多久,就长起来了,但是却只能做烧柴。

所以种树的人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种树是准备做什么用的。如果只为了当烧柴,那大可不必去种多年成材的树木。如果是为了取其作栋梁之材,那就一定要种多年生的栋梁树木。

我们家族两种树木都种,所以哪种木材都不缺,日子也过得富足。

我有个邻居种了不少可以成材的树木,却用不了几年就把它们砍了做柴烧,结果只能年年受穷。

主公用人好比种树,本来时间长了可以成才的人,主公稍不合意就免职或以刑法处之,如此,什么时候才能培育出栋梁之才呢?”

不辨真伪

申屠敦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他以采集珍珠和捕鱼捉蟹为生,有一天,他正在深深的河床潜游捕捞时,忽然有什么东西在脚下把他咯了一下,他用手一摸,也弄不清是什么东西,他于是抓住它浮到岸上。

申屠敦把那东西从河底的泥沙里抠出来一看,原来是只鼎,鼎的周身涂着金色的漆,上边雕刻着一条腾飞的龙。从斑驳的鼎身可以推想,这是一件远古时候留下的文物。

申屠敦把鼎拿回家,正巧被邻居鲁生看见,鲁生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于是,决定仿制一个。

鲁生请铜匠按照古鼎的样子仿做了一个,用药水泡过之后,埋在后院的地下。过了两年,鲁生把鼎拿出来,经过侵蚀的鼎像真的文物一样。

朝廷里有一位官员,很喜欢古董文物。鲁生知道了,心想:“这是个发迹的好机会,我不妨将这个仿制的鼎献给他,说不定他会给我官做,还会得到赏赐,荣华富贵就全有了。”

鲁生下定决心后,就来到那人府上,卑躬屈膝地说:“听说大人喜欢文物,我这件古董可是祖上传下来的,献给大人,略表敬意。”

那位权贵大喜,真的给鲁生封了官,还赏了许多金银财宝,鲁生如愿以偿了。

一天,那位权贵在家里庆祝寿辰,请了不少宾朋来做客,席间,那位权贵将鼎拿出来展示,大家看了,禁不住大加赞赏,都说大人得了一件稀世之宝。

申屠敦刚巧在这家打工,他到大厅里送酒,当他看到那只仿造的鼎时,说道:“大人,我家里也有一只一样的鼎,但不知这两个哪一个是真的,哪一只是假的?”

那位权贵和厅堂上的众贵族来宾根本没把一个做粗活的平民百姓看在眼里,随便说道:“那就拿来看看好了。”

申屠敦从家里取来鼎放在厅堂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鄙夷地说:“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呢,一定是假的。”

申屠敦摇摇头,叹息着走了。

钓鱼

张老汉和王老汉住在同一个小山村里。他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常常一块下棋,一同聊天,一起去村外小河边散步。

这一天,他们俩又到河边散步,张老汉说:“我们为什么不到这里来钓鱼呢?这地方空气清新,是个消遣的好去处。”

王老汉一听,非常赞成,迫不及待地对张老汉说:“我们现在就回去准备钓鱼的家什,一会儿就来这里钓鱼,你说好不好?”

张老汉笑了,说:“你可真是个急性子,那要准备好多东西呢。钓竿呀,鱼饵呀,还有草帽、鱼篓。钓鱼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不准备好怎么行呢!”

张老汉和王老汉回村以后,各自去做准备。第二天,吃过早饭,他们就去村外的河边钓鱼了。

他们钓了整整一个上午,张老汉静静地手持钓竿等待着鱼上钩,用不了多久,鱼漂轻微地动了一下,张老汉知道鱼咬钩了,拎起钓竿,准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鱼钓上来。

中午时分,他们安好钓竿一块儿吃午饭。王老汉走到张老汉的鱼篓边一看,鱼篓里已经有十几条鱼了,可是自己却一条也没钓上来。

王老汉迷惑地问张老汉:“老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用的是一样的鱼竿,一样的鱼饵,为什么你钓了那么多鱼,我却一条也没钓到呢?一定是我坐的位置不好,下午我们换换位置好吗?”

张老汉点头笑道:“好吧,不过我想问题不在这里。”

下午,他们互换了位置,又坐下来钓鱼。黄昏的时候,张老汉又钓到了不少鱼,王老汉却依然一无收获。回来的路上,王老汉问道:“老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张老汉说:“原因就在于要静心,心静了眼和手就都能做到安静。才能等到钓鱼的最佳时机;你心里不静,老想着钓到好多鱼,身坐在这里却如坐针毡,手与眼自然有反应,也就很难钓到鱼。”

忠仆方相

何家在御史台两代为官,家产丰厚。何家有个叫方相的仆人,十分忠厚仁义。

方相在何家作仆人多年,深得何家信任,何家待他像自己家人一样。方相也尽心尽力地为何家辛勤劳作,凡事任劳任怨,何家为此常赏赐他。

多年过后,何家渐渐衰败,而方相不改初衷,照旧忠心耿耿,日夜操劳。何家日子艰难,辞了大部分仆人,也辞了方相,可是,方相还是照常侍奉何家老小。

方相因为何家的赏赐,手里积蓄了不少钱。方相用这些钱去做生意,买田地,以此来接济何家。他的田地和生意,交给他弟弟掌管,自己常说:“我大半生都在何家,仿佛何家的人一样,自然要终老何家。”

为了做得更彻底,索性对自己的弟弟说:“我虽在何家,但到底还是方家子孙,为了让祖上安心,就烦请兄弟将自己的子嗣作为我的后代写入家谱宗祠,也了却了我的心愿。”

从此,便毫无牵挂地留在了何家。

清兵攻占钱塘时,城里的人都乱了手脚,随之,守备军兵败如山倒,城里的有钱人家都在商议外逃避难。何家虽家道中落,但毕竟是名门望族,恐在劫难逃。于是,也准备外出逃难。

何家老爷请方相带全家出逃,自己在家留守。方相不肯,对主人说:“老爷,这万万使不得,不管怎么样,您一定要走。留在城内,我比您更安全。再说,全家外迁,总要有主事的人在身边,您就放心走吧,家里有我呢。”

何老爷只好带全家离城外逃,清兵进城后,专挑大户人家搜查,凡留下仆人看家的,只要肯说出主人去向均可放生。

何家也被查封,方相宁死不肯讲出主人去向,终遭清兵杀害。

有人感叹道:“守备军队望风而逃,不及方相一人为主守家,至死不移,如此忠义之人真令人敬佩!”

王司马

王司马是新城县人,因为做过兵部尚书,人们称他王司马惯了,倒忘了其真实姓名。他曾镇守边关,威震敌胆,大家都赞他智勇双全。

王司马在北部守边关的时候,让铁匠为他特制了一把几百斤重的大刀,每次巡行边塞时,王司马总是让四个人抬着这杆长刀,有时故意叫士兵们试试。结果,几百斤重的大刀哪个能挥舞得动?背地里,敌兵们便议论纷纷,一提起王司马,就畏怯不已。其实王司马暗地里又用木头做了一把一样的大刀,每天早上,便在帐外晨练。对方的将士看到王司马挥舞着几百斤的大刀轻松自如,一个个更吓得咂舌。

王司马还在驻防之地的边缘搭设苇席的围墙,声称为自己的城墙,敌军不可擅自逾越。敌军哪里肯听他摆布,让士兵拆了围墙作烧柴了。王司马再次让士兵搭起苇墙,敌人再次拆掉用火烧了。如此三番,王司马让士兵在苇席下边埋上火药。敌军士兵又来拆墙,被炸得血肉横飞。

事后,王司马又让人设下苇墙,这一次,敌军再也不敢靠前了。王司马用兵如神,敌军听到他的名字,便不敢轻举妄动。

王司马戎马一生,老了告老还乡,每日里下棋、聊天、喝酒、种菜,怡然自得。

没想到,待王司马八十多岁的时候,边塞又传来战报,北边边关又有敌人进犯。朝廷几次派兵去边疆防守,几次都是边关告急,无奈,皇帝又想到了王司马。

皇帝紧急召见王司马,王司马应召前来。皇帝道:“这次边关告急,军情危急,无奈只好烦请爱卿前去解围。”

王司马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况且兵器上也已生疏,便推辞道:“臣下年老体衰,恐难负重任。”

皇帝却坚持说:“爱卿不必上阵,只需稳坐军帐中,便万事大吉”。王司马只得依旨行事。敌将不相信王司马会再赴边关,急派人去营中刺探,自己却假装讲和。等探子报说,见王司马安坐帐中,神色镇定。敌将惊恐之下,急令退兵。

经商与做宫

四川出产中草药,质量优,品种多,所以,这里有十分兴旺的中草药市场。

众多的药商经营方式大致分三类。

一类宁可花高价,也要买质量好的,对品质要求特别严格。但由于好药价格高,为了多销只能利润低些,卖价贱些,但决无次药。

另一类商人不分质量好坏,统统购进,随买药者自己的心意去选择优质或劣质的药,反正价格清楚:优质高价,劣质廉价。

还有一类商人进药的时候从不看药的质量,只看价格,哪家价低,统统收来。卖的时候,价格自然也低,而且从不与顾客计较,少算点钱可以,多抓把药也可以。这样,人们便对他十分偏爱,都愿意到他这儿来买药,这类商人多半都成了富商。

一位叫郁离子的人认真分析了政界的情况之后,感概万端地发表见解:“商人务商各有各的方式,虽也有仁与不仁之分,但毕竟愿打愿挨,各取所需,也还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政界则不同。这绝非仁与不仁的事,这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民众的安居乐业,绝非一般的事。”

有人问郁离子:“政界之事何以如此严重?”

郁离子说:“如今为官之人也有三类。一类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处处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此种人不但不得重用,相反屡遭谗言,即使不受迫害,也穷困不堪。

另一种人,见机行事,有人送礼,他也不拒绝,凡求他办事的人均百般拥戴他,并称其为明智之人。

最坏的是为了讨好上司,取信于朝廷,就大肆搜乱民脂民膏,使人民苦不堪言。但他自己反而左右逢源,朝廷信任,上司恩宠,终饱私囊,飞黄腾达,这才是最严重,最糟糕的。”

田赞诘问荆王

荆王召见田赞,田赞故意穿了一件破烂不堪的衣衫应召前来。

荆王见田赞穿得如此寒酸,迷惑地问道:“先生怎么穿这么破的衣服,难道没有更好的了吗?”

田赞心平气和地回答:“这衣服虽然破了些,但穿起来很舒服,所以我喜欢穿。”

荆王仍不解:“别的衣服穿起来就不舒服了吗?”

田赞说:“是啊,有的衣服虽然是新的,但穿起来简直是活受罪,不但我不愿意穿,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穿那样的衣服。”

荆王好奇地问:“什么衣服会有这样的感觉,说来听听。”田赞说:“铠甲。大王以为呢?铠甲无论冬夏,即使是新的穿着它也很难受。冬天穿着它,像冰一样冷;夏天穿着它,闷得透不过气来,还有什么衣服会比它差?”

荆王无言以对。

田赞又说:“百姓穿破旧的衣服,那是因为家境贫寒,穿不起绫罗绸缎。可是,大王身为一国之君,生活富贵豪华,还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非让百姓们穿上铠甲,去遭这份罪呢?

我一直在想,大王为什么喜欢让人们都穿上铠甲,喜欢把人们都投入到战火里去,这样做,大王希求的是什么呢?

如果大王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想成为雄霸一方的君主,那么,用残酷的战争赢得的国土真的会永远归属您吗?被战争而屈从的百姓会从心里敬重您、服从您吗?

如果大王是为了谋取财富,那么靠打打杀杀获得的财富享用起来会心安理得吗?

您想过没有如此战下去,不管是别国的黎民,还是我国的百姓都会怨声载道,易起哗变。如果愤而起义,后果会如何呢?”

明主断案

三国时期,吴国的主公孙亮非常机敏聪慧。众将官对他都心服口服。

有一次,孙亮想吃蜜饯梅,下官派宋门官去取,宋门官答应一声便去库房取蜜饯梅。隔了好长时间方才取来。孙亮有些不悦,问宋门官:“怎么去了这么久?”

宋门官急忙答道:“是管库房的库吏弄不清楚蜜饯梅放在什么地方了,才耽误了许多功夫。”

孙亮心中更加不悦。待他取梅子来吃时,竟发现其中有一颗鼠粪,孙亮气得拍案而起,怒喝道:“这是怎么回事?”

宋门官急忙跪下,连连叩头道:“主公息怒,这不关小人的事,一定是库吏渎职所致。似这样不懂规矩的人,一定要严惩才是。”

孙亮让下官去将那位库吏找来,那位库吏到了主公府,吓得浑身打颤,不知如何是好。

孙亮对库吏说:“刚才宋门官去你那儿取蜜饯梅,怎么那么长时间?你身为库吏,竟连库房内物品存放地点都不清楚,难道不是失职吗?”

库吏连连摇头:“冤枉啊,主公,库内一切物品存放位置,我不仅看在眼里,而且记在心上,主公不信,可考考我。蒙上双眼,我也可以一一指出每件东西的位置。”

孙亮见他如此说,便又问道:“那么,这蜜饯梅中有鼠粪你知道吗?怎么如此粗心大意?”“主公,这万万不会的!我刚才给宋门官时,看得仔细,蜜饯梅中绝无鼠粪之类的脏东西。”

宋门官见库吏如此说,便一口咬定从他手里接过时就有了鼠粪。

孙亮见他俩各执一词,便对下官说:“去将鼠粪拿过来,我来断断这个案子。”

下官取过鼠粪,孙亮让他剖开。此刻众人围观上来,看孙亮如何判断。孙亮看了剖开的鼠粪,怒指宋门官道:“你竟想出如此卑劣的手段来陷害库吏。你看鼠粪外湿内干,一定是刚放入不久。如果早在蜜钱梅中的话,就会整个从里到外湿软。你还想狡辩吗?”

德行无价

宋国有一个朴实、善良而又忠厚的农民。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田里耕地,耕到一半的时候,他感到犁尖似乎被什么坚硬的东西碰了一下,他停下犁,掘了一阵,感到确实有一个硬东西埋在泥土里。

他用锄挖,用手扒,终于把一块石头一样的东西挖了出来。捧在手里,放在阳光下看了看,不禁惊喜万分,原来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未琢的璞玉。

他虽然不清楚这块璞玉究竟价值多少,但他知道这一定是件十分珍贵的宝物。

他虽然知道这块玉很珍贵,但想到不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应该交官。

他捧着这块玉去求见管辖这地区的官子罕先生。他把得玉的经过告诉了子罕先生,然后,恭恭敬敬地说:“您是地方官长,请您收下这块玉吧。”

子罕连连摆手:“不,我怎么可以收下这块玉呢?既然是没有主的东西,你就自己留下吧。”

农民不肯,说:“即使没有主,归我所有,我也情愿将此玉献给您。请务必收下。”

子罕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么,对你来说,这是一块宝玉,对我来说,不收你这块宝玉才真的是宝呢。”

那位农民当时并不十分明白子罕先生的话,后来,子罕先生的行为广泛地流传于民间,成为众人传诵的佳话。

宋国的老人们常常以此教导年轻人:“再珍贵的东西,只有人需要而选择它时,它才是有价值的,金钱、美玉和点心对不同的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农民会选择最需要的金钱而不会重视其他的,因为他认为在他眼中金钱最有价值。同样地小孩眼里只有点心才最合心意最有价值,衣食不缺的人就会选择美玉来把玩,而对于子罕这样品德高尚的人,他并非不识珍宝,就算金钱和珍宝都让他选择,而他只会选择高贵的德行。”

古书与古董

张先生闲来无事逛集市,他翻了翻一个小书摊上的古书非常喜爱。就挑着买了几本。

他正抱着古书往家里走,迎面碰上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老远就看到了张先生怀里的古书,只顾盯着看,差点儿和张先生碰了个满怀。

两人停下来,互致歉意,李先生还在注意张先生怀里的古书,因为他是个古书收藏家。李先生按捺不住,对张先生说:“让我翻一翻您的书好吗?”

张先生客气地说:“可以,可以,请便,请便。”

李先生一本本地翻看着,爱不释手,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对张先生说:“先生,您的书能不能卖给我?我收藏古书已经很长时间了,这几本是我梦寐以求的古书。如果您肯让给我,我将感激不尽。”

张先生本来是无意中随便买了这几本书,但并不是特别钟爱,便对李先生说:“既然这样,就让给您吧。”

李先生高兴极了,随后,便面露窘色,迟迟疑疑地说:“先生,不瞒您说,我手头没有现钱,能否用家中的古董换您的古书。”

张先生一听,立刻睁大了眼睛,因为他是个古董收藏家。张先生一听李先生有古董,兴奋极了,急忙说:“好的,好的,就请拿来看看好吗?”

李先生忙说:“好的,好的,就请先生在此稍候,我去去就来。”

李先生回到家里,将家中古代的铜器和陶器捧了来。张先生看了,脸上现出欣喜的神情,对李先生说:“好吧,就用这古董换那些古书吧。”

两个人分别拿好自己换得的古董和古书,欢欢喜喜地相互施礼告别,然后离去了。

周围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却议论开了:“你们看那个人太傻了!用那么值钱的古董换几本破书。”“那位先生真糊涂呀!多么有价值的书呀!却换了一些破铜烂铁。”

戴晋人谏魏惠王

魏惠王曾与邻国多年纷争,他想借用无情的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但这却使无辜的百姓和士兵死伤无数。

有一次,魏国的宰相惠子带着一个人求见魏惠王。魏惠王召见来人,问道:“不知您有何见教?”

来人没有直说来意,却莫名其妙地问道:“不知国君可见过蜗牛?”

魏惠王疑惑不解,答道:“当然见过。”

来人又问道:“蜗牛的头上有两只角,君王知道吗?”

魏惠王有点不耐烦:“这有什么稀奇的?”

来人说:“君王却不晓得同是蜗牛头上的角,一只却是一个国家,两只角便是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曾经不顾一切地打斗了许多年,却不知道伤害的却是同一个身体。”

魏惠王还没理解,说:“这怎么可能呢?”

来人又说:“君王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中,可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天地有多宽阔?”

魏惠王说:“当然知道,天地无边无际,世界大得很呢!”

来人又问道:“世上不仅仅天地无边,还有和天地同样无边的,君王知道是什么吗?”

魏惠王摇摇头。“那就是人自己。人的思想和心灵同样可以任意纵横,想尽天下所有的事。人的身体是有形的,人的思想却是无形的。人的一生走过的地方是有限的,但不影响人的思想、心胸的无边开阔。不知君王以为此种说法如何?”

惠王点头称是。

来人进一步说:“设想一下,魏国只是这无限广阔的天地中成千上万的国家中的一个,国君您的王宫也不过是魏国众多都城中的一个,拿它与天地世界相比,可能还不如蜗牛角和蜗牛的身体相比更大些。”

来人走后,惠王得知乃是戴晋人,不禁感叹道:“此人不愧被称为圣人!”

薛谭学歌

有个叫薛谭的人,听说秦青十分擅长歌咏,便决定拜他为师,学习歌咏技艺。

薛谭登门求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恳切地希望秦青能收下自己为徒。

秦青看到薛谭决心挺大,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收留他在自己的府上学习。

薛谭学习得很认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薛谭便觉得老师的技艺自己已经完全学到手了。这天,薛谭来到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施礼,然后说:“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和栽培,我想近期告辞回返了。”

秦青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挽留,只说:“也好,明日我为你饯行。”

第二天,晴空万里,秦青在城边大道旁的凉亭里设酒宴为薛谭送行。

酒过三巡。秦青引吭击节,高歌送别曲,这一曲歌时而高亢激昂,直入云霄;时而委婉动听,余音在林间回荡。整个林子都被这歌声打动了,连小鸟都停止了歌唱,白云也忘记了飘动,天地万物都被笼罩在这歌声里。

薛谭起初只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听老师为自己歌唱送行,心里很感动,也隐隐涌动着依恋之情。

继之,薛谭被老师的歌声所震动,如此具有震撼力的歌声,令薛谭惊叹不已,他暗自赞叹老师有如此高深的歌唱技艺。

最后,薛谭终于从忘情中醒悟过来,想到自己以为已将老师的技艺全部学到了手,不由得羞愧难当。

待老师唱罢,薛谭愧悔不已地向老师重重施礼谢罪:“薛谭浅薄,自以为是,还望老师能多多原谅,请允许我继续跟随老师刻苦学习,不敢再有些许怠慢。”

秦青知道薛谭已心有悔悟,便原谅了他,答应让他继续留下来学习。

薛谭从此断绝离念,静下心来,勤奋学习,终于学到了高超的歌咏技艺。

书呆子

周国有一个把自己埋在书堆里的人,人们都称他为书呆子。

书呆子自己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书呆子,只说自己是个大好人、大善人。

书呆子一辈子除了读书,什么事情也不关心、不过问,到了晚年,突然产生了一种伤感,觉得自己清苦了一生,到老却没能吃上一顿羊肉,没有穿过狐狸皮的长袍,真是太大的遗憾。

书呆子晚年不再读书了,只剩下一个心愿:吃一顿羊肉席,穿一件狐皮袍。他整天坐在家里,闭上眼睛想吃羊肉会是多么美妙的享受,睁开眼睛又想穿狐皮袍会是多么舒服的感觉。

想得多了,书呆子竟动起脑筋来,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让狐狸和羊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他为自己能想出这样好的主意高兴极了,决定立刻动身去找羊和狐狸。

书呆子来到大森林里,找到了羊和狐狸,热情地邀请羊和狐狸到他家做客。狐狸和羊早就听说书呆子是个很仁义、很友善的好人,今天,得到他的邀请,十分高兴,它们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狐狸和羊都精心梳洗打扮后,按照书呆子约定的时间,漂漂亮亮地来到书呆子的家里。

书呆子看到羊和狐狸准时赴约,心里很踏实,更觉得自己的主意没错。书呆子把二位请进家门,安排就座,然后,拿出狐狸喜欢吃的小动物来款待狐狸,又拿出上好的麦秸和青饲料款待羊。

席间,书呆子十分恳切地说:“我非常喜欢动物,愿意和你们和和气气地生活在一起,从没想过要伤害你们,这些你们都理解吗?”

羊和狐狸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所以我们都很敬重您,而且非常感谢您的厚爱。”

书呆子听到这里,放心地说:“那就好办了,我请你们来就是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不想杀生,又没钱买,可是我一直想吃羊肉席,穿狐皮袍,所以只好拜托你们二位了。”

羊和狐理没等他说完,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如此信任

卫君有一次去晋国,发现了晋国有个叫薄疑的人很有才识,就想把他请到卫国加以重用,便派使臣把薄疑请来,对他说:“我很想请你到卫国去,你能和我一起走吗?”

薄疑回答:“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需要我在身边侍奉。另外,无论什么事情,我总得听听她老人家的意见,然后才能决定,请允许我见过母亲再议此事。”

卫君求贤心切,让人备车马,亲自前去拜望薄疑的老母亲。卫君来到薄疑的家中,对薄疑的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恳切请求老夫人能答应自己的要求。

薄疑的母亲十分识大体地说:“您过于客气了,您为君,他为臣,您希望他随您前去卫国,不是对他的赏识吗?这是件好事,我怎么会反对呢?”

卫君很高兴,回去后立刻召见薄疑,告诉他:“我已经征求过你母亲的意见,她老人家十分愿意,你可以放心随我去卫国了。”

薄疑郁郁不乐地回到家里,母亲问他:“我儿有什么心事?不妨说说。”

薄疑想了想,说:“卫君到我们家里来过了?”

母亲回答:“是的,我儿已经知道了?”

薄疑说:“母亲愿意我随他前往卫国?”

母亲点点头:“卫君重视我儿的才智,我当然高兴。”

薄疑摇摇头:“母亲差矣!卫君对我的感情与母亲相比如何?”

母亲说:“当然谁也比不上我对你的爱惜和珍重。”

薄疑对母亲说:“母亲爱我、信任我胜过任何人,但有时你我都同意的事,你还要去占卜一下。卫君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卫君现在一个人想重用我,但卫国的大臣们又怎么看我呢?卫君回去听了大臣们的话还会不会重用我呢?这样的国君值得我忠心报效吗?”

名匠建房

一个木匠在光德里敲开了裴封叔家的大门,主人开门后,问道:“请问,您有何事?”

木匠说:“听说您家里有空房,能否租给我住?”

裴封叔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木匠说:“我是名木工匠,从事房屋的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管理的。无论给百姓建房,还是为官府造屋,都享受很高的待遇和报酬。”

裴封叔一听是木工,担心会有许多木工器具搬来,既不雅观,也影响家人正常休息,于是便问:“你居住处需摆放什么工具?”

木匠摇摇头,笑了:“没有什么大东西要摆放的,我工作用的都是些长、短尺,墨线,圆规之类的文具。”

裴封叔便放心地让他住下了。

后来听说京兆尹家里建房就是请的这位木工师傅。一次,裴封叔有事外出,路过京兆尹家,看到那位木工师傅正在指挥很多人工作,便饶有兴致地停下来观看。

只见整个建筑工地足有几十人在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手持锯子,有的拿着刀子,有的提着斧子。那位木工师傅手里拿着尺子,一会儿测量一下房子的结构部分,一会儿又去量量做门窗的木料合不合规格。他站在工地上,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指挥若定,没有一个人不听他的调遣。

裴封叔站在一边,不禁感叹:“果真是位名匠,不然的话,如何调动得起这样一班人马!”

过了几天,裴封叔又去工地观看。房子已经接近峻工。他在一面墙上看到那位木匠画的房屋建筑图。图上精确地标明建筑的每一部分的尺寸,所有的都是按照他的精密计算完成的。

裴封叔又在房梁上看到用朱红笔书写的房屋落成年、月、日及那位名匠的姓名。

整个建筑里外前后,高低巨细都显示出名匠精湛的技艺。

养猫灭鼠

赵国有一户人家父慈子孝,兄谦弟恭,丰衣足食,过得美满幸福。可有一天,老汉发现老鼠偷吃了家里很多粮食,而且还把窝安在粮仓里。又过了几天,发现老鼠又咬破了好多件衣服。

老汉愁得不得了,正在这时,一位朋友来家里作客,他就和这位朋友说了自己的烦恼。那位朋友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养一只猫,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过了几天,那位朋友给他们家送来一只猫。长得挺漂亮,油亮的皮毛,长长的胡子,爪子很锐利。

猫在这个家里住下来,它白天常常趴在火炉旁或太阳底下呼呼睡大觉,晚上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十分警觉地竖起来,四处走,四处看。没有多久,家里的老鼠真的没有了,一些被猫抓住吃掉了,一些很可能逃走了。

老汉很高兴,常常捋着胡子,看着那只猫,心想:“你可立了大功了。”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父亲,你难道没有注意吗?自从猫到了我们家,鸡已少了好几只了,我想肯定是被猫偷吃了。”

父亲摇摇头:“不会的,猫最喜欢吃的是老鼠,怎么会伤害鸡呢,说不定是被黄鼠狼抓去了。”

儿子说服不了父亲,就开始留意猫的行踪。

一天,儿子看到猫在鸡窝旁边转来转去,他故意躲在一边。终于发现猫果然在偷吃鸡。儿子急忙去找父亲,把亲眼看到的告诉了父亲,老汉走到鸡窝旁,看到猫正在吃一只鸡。儿子以为父亲该同意把猫赶走了,想不到父亲却说:“既使这样也不能把猫赶走,鸡没有了,我们还能吃上饭,穿上衣;如果没有了猫,老鼠会害得我们受冻挨饿的,你说怎样更划得来呢?”

十五两与三十两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母子二人。母亲为人贤淑善良,儿子忠厚听话。母亲常常教导儿子要为人正直仁义,忠厚懂事。

有一天,儿子在去集市的路上拾到十五两银子,儿子回家后对母亲说起此事,问母亲该怎么寻找失主,母亲告诉儿子:“你就到拾钱的那个地方去,在那儿等候,丢钱的人会回来寻找的,这样,就可以找到失主了。”

儿子按照母亲的吩咐,等了大半天,忽然见一个人东张西望,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便迎上去问:“先生,你是否丢钱了?”

那人听他一说,迟疑了一下,点点头说:“是啊,你捡到钱了吗?”

那个拾钱的青年说:“是的,这十五两银子就在这里,你收好吧。”

那人接过钱,连谢也没说一声就转身要走。旁边有几个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不平,都凑了过来。一位围观的人说:“你这位先生太不晓事理了,这个年轻人为了寻找失主已经在这里站了好久了,你拿了钱就走,连声谢也没说一句,这太过份了。”

另一位围观的人说:“人家为你找到了丢失的钱,你至少得分一些酬谢人家才对。”

周围的人都说这个主意好。丢钱的人急了,赶忙说:“那可不行,我丢了三十两银子,现在只找到一半,已经损失很大了,怎么还能分给别人呢?”

大家看他太吝啬,太没良心,便纷纷和他吵起来,有人报告了官府,官府派人将他们带到公堂。

县官升堂,让他们一个个细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让他们各自将自己说的情况划押。

县官还打发人去将青年的母亲找来,对她说:“你儿子在街上拾到银两的事是否与你提起?共拾多少钱?”

那年轻人的母亲一一据实讲来。县官心中明白,于是对丢钱的人说:“这里只有十五两银子,而你却说丢了三十两。那这个钱袋一定不是你的,交上来这十五两,你快去找你自己的钱去吧。来呀,把这十五两奖给这位拾金不昧的好青年和这位教子有方的好母亲吧。”

黄金搭档

甲父史和公石师是好朋友,他们两个都是越国的重臣,甲父史足智多谋,但遇事不果断;而公石师处事果断,却有时显得才智短缺。每逢有重大事情需要处理,两个人就在一起细细研究。两个人配合得真是珠联璧合,被人称为“黄金搭档”。

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甲父史和公石师争执起来,吵得不可开交,从此,两人有了隔阂,见面连话都不讲了,更别说一块处理政事了。

两人断交以后,各自都感到失去了一个好帮手、好参谋,但碍着面子,谁也不肯服软,谁也不想先去讲和。

一位叫密须奋的人,看到甲父史和公石师闹矛盾,心里很着急,他决定设法使他们和好如初。一天,密须奋把甲父史和公石师找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请你们二位来做客,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叙叙友情,不谈他事。”

甲父史和公石师本来有些不自在,现在听了密须奋的话,心情平和下来。

席间,密须奋一字不提他俩和好之事,但密须奋在酒酣之时,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二位可曾听说过海里的水母吗?水母自己没有眼睛,它靠一种寄生在它身体里的虾引路,水母也为虾提供食物,它们竟是如此密切配合,同甘苦、共命运。

还有一种动物,它从来不会自己去觅食,全靠螃蟹出去找食物给它吃,螃蟹把它的身体当作自己的房子,双方相依相靠,才能生存到现在。

可是,也有的动物却自相残杀,比如有一种叫共命鸟的,它生来就长着两个头,两个头常常为一点儿小事就互相啄咬,通常总是一个头把另一个头咬死,然后自己的命也没有了。这种鸟实在可悲!你们说是不是?”

甲父史和公石师都听出了密须奋的话外弦机。也都确为自己过去做的事很惭愧,表示不该为一点小事而反目,两个互致歉意,仔细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从此二人和好如初,并和密须奋成了好朋友。

宽容的效果

楚庄王在位的时候,有一次,楚国打了胜仗,楚庄王十分高兴,决定在宫中设宴款待众将群臣。

在宴会上,楚庄王频频为群臣把盏助兴,觉得还不能尽兴,于是,派人去后宫请来自己宠爱的许妃为大家献上歌舞。

许妃轻歌曼舞,更为宴会增加了气氛。酒酣之时,突然庭院里一阵大风吹过,厅堂里酒席桌上的灯盏都被吹灭了。

忽然,许妃感到有人来拉她的手,另一只手在扯她的衣袖,许妃大惊,急中生智,将那人的帽缨拔了下来,慌忙挣脱开,跑到楚王身边。

许妃低声对楚王说:“大王,方才黑暗中有人想调戏我,被我拔下了帽缨,您只需看谁没有了帽缨,便会认出他来,大王,您可要重重地处罚这个胆大妄为之人呐!”

楚王却劝慰许妃道:“不要如此多心,说不定是因黑暗无意所为,怎么好为了一点儿小事扫大家的兴呢?”

楚王不但不追究此事,而且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故意对大家说:“今天设宴为的是庆贺胜利,大家不必拘礼,为此,我建议大家把帽上的缨都拿下来,这样也许更尽兴。”

大家按楚王的意思,将帽子上的缨都拔了下来。楚王这才下令侍从将灯盏重新点起来。

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楚庄王已经忘记了。有一次,晋国又来侵犯,楚王率领将士冲杀抗敌。

队伍中,有一位将官十分勇猛,无论多么艰险的任务,他都挺身而出,拼死厮杀,楚王暗暗赞叹:“如此将官,难能可贵!”

楚王在众将士面前表彰了这位将官,希望大家以他为榜样奋勇杀敌。将士的激情被鼓动起来,不久,便打败了晋军。

楚王召见那位将官,要重赏他。那位将官却跪拜道:“几年前臣酒后失礼,大王不但赦我不死,还保全了臣的颜面。如此宽容礼遇之恩,臣以万死而难报,岂敢领赏。”

西门豹执政

西门豹为人正直,作官清正廉洁,从不徇私舞弊,老百姓十分拥戴他。

西门豹虽然清正廉洁,但由于没有金钱财物打点国君的亲信近臣,他们便向国君进馋言,说了西门豹许多坏话,甚至联合起来,一块儿陷害西门豹。

西门豹任期一年后,回朝廷求职,想不到魏文侯决意要罢免西门豹的官职。西门豹对国君近旁的一些亲信们的所作所为早有耳闻,心里早已明白怎么回事,于是,不动声色地说:“地方没有治理好,是因为我刚刚接任太守之职,没有经验。现在我已经知道该如何治理地方,希望能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重新开始,我一定会全力做好地方官长,为朝廷尽力,为百姓造福。如果仍不胜任或有何失误,愿受重罚。”

魏文侯见他语气坚决,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允许他继续在邺县任职。

西门豹回到邺县以后,决定以实际行动点拨魏文侯,使之清醒。西门豹开始学着一些贪官污吏的样子在地方上大肆横征暴敛。然后,把所得的财物统统奉献给魏文侯的亲信近臣。

那些收了礼的亲信们当然非常高兴,以为西门豹终于变得明智了。于是对他也另眼看待了。

一年又过去了,西门豹再次带着官印回到朝廷求职,不料魏文侯亲自出迎,而且连声称赞他治理地方有方,应受嘉奖。

西门豹知道一定是那些重金礼物奏效了,那些魏文侯的亲信近臣们一定为他歌功颂德了,心里不但不高兴,而且很难过。

西门豹在魏文侯面前施过礼后,什么也不说,双手捧官印还给魏文侯。魏文侯诧异不止,问:“此举为何?”

西门豹说:“还记得吗?前年我为国家效力,精心管理地方,您却要罢免我的官职,去年我其实是在为您的近臣们效劳,您却反要嘉奖我,我决定辞官。”

虽魏文侯再三挽留,但西门豹还是毅然告退还乡。

胸襟豁达的人

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后代中有一个叫端木的,居住在卫国的端木的祖上十分殷富,端木得以继承了祖先的丰厚遗产,成为全国的首富。

端木不像有些有钱的人,不论家产有多少,永远有攒不完的钱,永远精打细算,希望能拥有一座金山才好呢。端木很想得开,他知道自己财力丰富,于是,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从不掂量值不值。

端木为了使自己享受到最好的生活,他把家里的房子盖得像宫殿一样,房子雕梁画柱,皇宫里有的,他也尽有。吃的东西也是一样,山珍海味不断。穿的绫罗绸缎,华贵雍荣。这种生活一点也不差于国君的生活。

端木眼界很开阔,他不安于死守家园,常常出游到许多国家。所到之处,无论有什么名胜,他都要去游览。有时,旅游名胜要经过很险峻的地带,需要出资丰足才有人肯带路,这些对端木来说,一点儿也不是问题,只要他想去的地方,都会达到目的。

周游的地方多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回到本国,只要他想起需要什么地方出产的东西,花多高的价钱也要请人去寻了来,如同探囊取物一般方便。

端木的豪爽使他的家里宾客不断,每天总有上百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他家的炊烟一天到晚不断。谈笑声、鼓乐声也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端木一向乐施济贫,他把大宗的财物分发给宗族中的人,宗族中的人受他的影响,也常把财物分给周围的邻里乡亲,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受到过端木的恩惠。

端木年老体衰时,也一如既往地把家产:珠宝、金银、车马等送给别人。家中的仆人也都得到了丰厚的资产,都能独立地很好的生活。但他死的时候甚至连殡葬费用都没有了,更不用说给他的后人留下点什么。但端木的葬礼都比别人隆重千万倍,因为很多人都常受惠于他,所以要加倍地回报他和他的后人。

鱼落沙滩

传说东海里有一种叫王鲔的大鱼,它身上长着红色的长长的鳍毛,身体可长达十几间屋子,每当它在海里游动时,整个大海都会像闪动的火焰一样映得红红的,人们看了都不觉胆战心惊。王鲔如果发起脾气来,大海就会巨浪滔天,掀起的水花有几丈高,它吐出的泡沫像大海开了锅一样。每当这种时候,海里的鱼们都吓得四处逃窜,生怕撞上王鲔。

王鲔身躯巨大,自然需要消耗数不清的食物,这给海里的小动物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王鲍每天要吃掉成千上万的鱼类,有时,还不满足,常常把海上的渔船连人带船一块儿吞进去,吓得渔民们不敢出海打鱼。

当又一次涨潮时,王鲔又出来兴风作浪,它吃了很多鱼虾,肚子里本来已经饱饱的,却故意还要和一条渔船作对。它掀起巨浪,把渔船一下子推到海滩上,船翻了,船里的人也被撞昏了,王鲔开心极了,正在这时,海潮落了下去,它没来得及返回大海里,被搁浅在沙滩上了。

王鲔现在可是一筹莫展了,它躺在沙滩上,被阳光蒸着,巨大的身体动弹不得,只见它困难地摆动了一下尾巴,便没有了声息。两只眼睛无神地看着大海,却无能为力。

退潮后,人们三三两两地来海滩拾贝,挖海顿子,忽然发现海滩上怎么多出一个小山包来,原来那是王鲔的尸体。

人们走近来看,知道王鲔已经不能再兴风作浪伤害人了,胆子都大起来。他们商议着如何处置王鲔。有人说:“这么重的身体谁搬得动呀,还是把它周围架上柴烧了算了,免得它再逃回海里害人。”

有一个人出主意:“我们不如把它的肉一点点挖下来,晒成鱼肉干慢慢地吃。”

大家都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找来梯子、刀子、斧头,动员了很多渔民,大家一齐动手把王鲔的肉挖下来,晒成鱼肉干。剩下的骨架被老鹰们啄食得一干二净。

从此,海边的渔民和海中的小鱼们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为虎作伥

有一天,在一个山清水秀、花草满坡的山野里,走来一个外出游历的读书人,他被这奇丽的风景吸引住了。欣赏起优美的自然风光来,信步往前不觉进入了密林深处。

看看天色将晚,读书人准备离开这里,到附近的镇子里找个客栈住下,谁知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下山的路径了。

正在惶惑之中,发现前边不远处有一个简易的木棚。读书人想:“那里或许会有狩猎的人,权且借宿一夜。”

读书人走到木棚边,果然看到里边透出油灯微弱的灯光。读书人心中高兴,急走几步,进得木棚,见一猎人模样的人正在棚中吃饭。读书人说明自己的情况,猎人很是同情,对他说:“就在我这里住一夜吧,夜晚赶路很危险的。这地方老虎很多,碰上它就麻烦了。”

读书人十分感激,猎人让他一块儿吃了晚饭,然后说:“我们夜里得住在树上,这样更安全些。”

两个人爬上树,在事先搭好的吊铺上躺下。半夜时分,读书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听到似乎有许多人在远处走动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但是听不清楚。

一会儿,这些人走到他们藏身的树下,有人发现了猎人为捕杀老虎设置的窝弓,激愤地说:“这一定是为暗算我们首领装置的。”说着把窝弓上的弩箭卸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

读书人见猎人已经醒了,不解地问:“刚才那些是什么人?”

猎人告诉读书人:“那些人是被老虎害死以后变成的伥鬼,这些伥鬼不仅不仇恨老虎,还甘心为老虎打前站,真是太可恶了。他们说的首领就是老虎。”

猎人说完,急忙下树,重新安装好弩箭,刚回到树上,只听一阵风起,一只猛虎窜了过来,前爪正好踏在窝弓的机关上,只听“嗷”地一声,老虎中箭倒地而死。

读书人要下去看看,被猎人拦住了,接着就看到伥鬼们又匆匆赶来,见到老虎死了,顿时都哭作一团。

小人与高尚之人

惠施是魏国的宰相,他是个心胸狭窄、权利心极重的人。现在本已权高位重了,可他反而没有一丝功成名就的自豪感,整天为保住这显赫的高位而忧心忡忡。

有一天,有人来报告他,说著名的学者庄子想要来拜访他。他心中一惊,想:“论学识,自己是无法与庄子相比的,这么有学问的人想来见我,是为了什么呢?会不会对自己的前途和功名有什么影响呢?”

这样想着,便坐卧不安,于是,叫来一名亲信来商议。那人偏偏也对此事心存疑虑,说:“庄子来拜访,是不是想在君王面前故意让你出丑?为的是自己做宰相,取代你的官位。”

听了这位亲信的话,惠施更加惶恐不安,急忙传令给部下,要把整个国都翻个遍,把庄子搜查出来,免除后患。

庄子听说了全城搜捕自己的消息,轻松一笑,毫无惊慌的表情,干脆自己找上门去,面见惠施。

庄子凛然正气,面对惠施,侃侃而谈:“凤凰这种鸟不知宰相大人听说过没有。传说中凤凰是一种不凡的鸟。有一次,它从南海起飞,向着北海的方向昼夜飞翔,不知疲劳,不顾饥饿。沿途,只有遇到梧桐树,它才肯停下来休息,绝不会随便在什么地方停留。一路上,没有干净的竹米,它宁肯饿肚子,也不会饥不择食,没有清甜的泉水,它不会轻易地去喝河流、水塘中的污水,这些无一不在表明它的高洁。

凤凰在飞行中遇到了一只猫头鹰。凤凰出于礼节想去拜访和问候猫头鹰,它想不到刚巧猫头鹰拾到一只死老鼠。猫头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凤凰是来和它争抢死老鼠,于是,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摆出一副拼命的样子,以此来威胁凤凰。你觉得可笑不可笑?

同样你如今被高官厚禄迷住了心窍。以为我来见你是为了抢你的宰相之位,你认为这与猫头鹰的想法有什么区别呢?”

重饵钓大鱼

任公子决心要钓一条最大的鱼,他为此准备了特殊的最结实的鱼竿、特殊的最锋利的鱼钩、特殊的又粗又长的绳子,另外还有几十斤上等牛肉。

任公子在准备行装和必要的钓鱼器具时,消息早就传开了。人们议论纷纷,讥讽公子异想天开的人有之,嘲笑公子不自量力的人也有之,但公子均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准备自己的必备物品。

任公子终于将一切准备停当,便出发去东海边钓鱼。到了会稽山上,任公子取出鱼竿,装好鱼饵,将鱼钩甩进东海,便稳稳地坐在山头上等候大鱼上钩。

整整一年过去了,鱼钩静静的,一点儿动静也没有。任公子却一点儿也不心焦,他每天照旧坐在高高的会稽山上,耐心地等待。

终于有一天,一条特大的鱼咬住了鱼钩。大鱼牵扯着鱼线拼命地向海底沉下去,任公子死死地把握住鱼竿,把身子固定在一个巨石旁边。大鱼又猛地冲出水面,腾起几丈高的海浪,海水被搅得像开了锅一般。

任公子咬住牙关,纹丝不动,任凭大鱼上下翻腾。眼见得一排排山一样高的巨浪一次次排山倒海般汹涌起伏,声音震耳欲聋,再加上大鱼的巨大身形在水中时隐时现,整个海面上一幅石破天惊般的骇人景象。

几天几夜之后,大鱼已经精疲力尽,终于停止了挣扎,任公子找来许多帮手,才将大鱼拖上岸,然后一块块把它割开,再一块块把鱼肉晒干,这项工作一连做了几个月。

任公子一边往回去,一边把鱼干分给沿途的百姓,东起浙江北至苍捂的所有百姓都尝到了这条大鱼的肉。闲来无事以钓鱼自娱的雅人们都对任公子胸怀大志大加赞赏。而那些自己做不成事,又专爱在街头巷尾以别人的失败来图口舌之快的人都变成了哑巴。一时任公子美名远扬。

先生上当

有一个读书人平时满口的之乎者也、仁义道德,满身的书卷气,很受乡里人敬重。后来他办了一个学堂,于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让孩子到他的学堂跟他读书。

有一天,一位学生来迟了。按学堂的规矩,犯了错误一定要受到惩罚,迟到了自然也不例外。

这位学生知道迟到是要挨板子的,心里很害怕,急忙跪下申明自己的理由:“先生息怒,我因偶得一千金子,需要处理停当,因故来迟,望先生宽赦。”

先生一听说学生得了千金,连忙问道:“你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无意中从地里挖到的。”

先生的怒气消了,忙问:“这金子,你如何打算?”

学生想了想,说:“学生自幼父亲去世,家中贫寒,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所以,我想应该先孝敬母亲,为母亲买一所宅院,让她老人家也过一下富贵生活。”

先生又问:“还有呢?”

学生接着说:“还想买一些田地,这样家里就再也不必为吃饭发愁了。这些地租出去,可以换回衣物,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先生仍紧追不舍:“还有呢?”

学生说:“余下的约一百金,我想一半用来买书,另一半送给先生,以谢先生教诲之恩。”

先生的脸上露出笑容,心想:“这学生还不错,得了金子,还没忘了老师。”

于是,先生不但没处罚他,还让家人备了酒席,请这位学生吃饭。席间,先生频频与学生举杯畅饮,还不住地夸奖学生学有长进。趁酒酣之时,先生装做不经意的样子问:“金子可曾放好?不可大意!”

学生忙起身答道:“我正想找一隐密处收藏,不料却被母亲从梦中叫醒,起床后就不见了梦中的金子。”

人不如兽

西王须是齐国的一位富商,由于他买卖很大,所以延伸到海外很远的地方,他有几年在海南的城镇乡村贩运货物,赚了不少钱。

有一次,西王须又到海外去运货,不巧,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浪,猛烈的台风把他的船打翻了,他掉进了海里。情急之中,抓住了一块木板,就这样他在海水里漂了几天,连累带饿昏了过去。

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一个小岛上了。他挣扎着爬起来,感到天旋地转,浑身酸痛。没走几步便又跌倒了。这时,突然下起雨来,雨打在他身上,他觉得浑身都在打颤,于是,又挣扎着爬起来。他看到不远处有个山洞,决定进去背背风、避避雨。

刚一进洞口,他吓了一跳,原来洞里坐着一只猩猩。西王须虽然害怕,但已经没有力气逃跑了,只好听天由命了。想不到猩猩对他很友善,拿了好些野果和野菜给他吃。他本来已经饿了很久了,现在看到吃的东西,哪里还顾及食物的味道。便大嚼大咽起来。

吃了东西,西王须觉得有了点儿力气,他开始环视四周,发现这个洞是个挺不错的住所。猩猩和人真是很相近的动物,居然也在床上睡觉。西王须看到猩猩的床上铺着厚厚的鸟毛,心想躺在上边一定很舒适。

晚上睡觉的时候,猩猩拽着西王须的胳膊,带他到床前,用手比划着让西王须睡在上边。猩猩自己却在洞口处躺下,为西王须打更。

西王须在猩猩的家里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每天,猩猩天一亮便去采野果,给西王须找吃的东西。每天晚上照例为西王须守夜。

一天,猩猩从洞外回来,使劲地拉西王须的袖子,把他拉出洞来,然后指着远处海面上的船大叫。西王须高兴极了,急忙生起一堆火来。那船看到火光,向小岛驶来。

想不到船上的主人竟是西王须的熟人,西王须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海上的遭遇,那人很同情他,准备带西王须回家。临行前,西王须小声对那位熟人说:“不如把猩猩也带上,也许会卖个好价钱呢。”

那人气得一脚将西王须踢进海里骂道: “真是人不如兽。”

手足情深

长安城里,有一户人家,父亲带着三个儿子一块生活。不幸的是,有一天,父亲病重难愈,不治而亡。

老大田真拉扯两个兄弟慢慢长大成人。兄弟三人成年后,想到也该各自独立生活了,于是,便商量着分家另过。

三兄弟平日里相互友爱,情同手足,分家的事,大家毫无争议,所有的财产,统统分成三份,每人各得一份。

院子里有一棵多年生的紫荆树却不知该如何分才能公平。三个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了主意。大哥田真主动让给两个兄弟,两个兄弟也谁都不肯独占这棵紫荆树。最后,实在没有了主意,兄弟三人只好决定把树从上到下分成三截,每人取一段,这样的分法可谓公平分配,谁都没有意见。说好了,第二天砍树分树。

第二天一大早,兄长田真就提着斧子和锯来到院子里,抬头一看,愣住了——昨天还好好的一棵紫荆树,今天怎么像是要枯死的样子?叶子全都枯萎了,枝条也像被烧过一样,干裂粗糙。

田真连忙去唤两位兄弟,俩兄弟随大哥来到院子里一看,也都愣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兄弟三个相对无言,木偶一样愣在那里。

好一会儿,大哥田真忽然拍了拍脑袋,对两个兄弟说:“我想是不是紫荆树不愿意我们把它砍倒分开?”

两个兄弟也似有所悟地喊道:“不错!不错!一定是这么回事。”

田真对两个兄弟说道:“看了这紫荆树的变化,难道我们不觉得伤心和惭愧吗?这棵紫荆树在我们家院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它亲眼看着我们兄弟三个长大成人。它不愿意把同根生长的根茎、树干和树梢分割开来,所以听了我们砍树的想法后便很有灵性地表现出它的伤感,从而也教育我们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如同手足不可分割。”

紫荆树听了这话,便慢慢地恢复了生机而且奇迹般地生长得更加繁茂,于是三兄弟不再想分树的事,干脆连家也不分了,又和和睦睦地一起生活了。

岳飞论马

岳飞是百姓们家誉户晓的名帅,他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由于久经沙场,所以很重视坐骑的优劣,长此以往,好马和劣马他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有一次,宋高宗和岳飞淡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好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马。”

宋高宗问:“何以见得?”

岳飞说:“那两匹马都食量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它便不吃。除此之外,它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

每次遛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约百里之外后,开始加速,鬃毛乍起,昂着嘶鸣,越跑越快,三个时辰,就能跑二百多里。

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倦态。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马又怎样呢?”“不好的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百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虽在先天素质,也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岳飞道:“不错,好马不仅食量大,而且在饮食上要求精细,所以有耐力有后劲,因为它有足够的能量不易疲劳,而劣马由于吃不进多少草料,体质很差,稍微活动量大点就疲劳不堪。人也是一样的,脑子里装的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越有才能。”

遭遇强掳

有位名叫牛见的人是个博学多才的人。

有一天,牛见要到邯郸去,便备好车马和随身应用之物出发了。途经耦水河边的时候,发现了几个行踪诡秘的人跟着自己。

牛见并没有十分在意,仍然走自己的路。

过了一会儿,那伙人突然窜到他的身后,把他的眼睛用布蒙住了,用绳子勒住了他的喉咙,他的东西全部被抢走了。最后把他推下了车,连他的车马都一块儿掳走了。

牛见拍了拍身上的土,看也没看那伙人,就又上路了。

那伙强盗没走多远,回头望了望牛见,见他很坦然,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心里很是奇怪。于是又回转过来,追上牛见,问:“你为何如此镇定自若?”

牛见回答:“财物乃身外之物,可有,也可无,没有什么关系。君子绝不会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及性命的。”

强盗们为牛见的胸襟所震动,伸出大拇指来称赞他:“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盗们转身要走时,其中一位强盗提醒大家:“这样一个智贤之人要去赵国,必受赵国国君的赏识,若重用了他,将来我们恐怕要有灾祸,不如就此杀了他,免除后患。”

强盗们商议了一下,觉得有理,就把牛见杀了。

牛见被杀以后,消息传到燕国,燕国的人纷纷议论此事,有一个人由此得出了结论:从此以后,再遇到强盗一定不要故作镇定,要吸取牛见的教训。

过了些日子,这人去秦国办事,途经涵谷关的时候,不幸遇到了强盗。

这人想起了牛见的遭遇,便不顾一切地拼命抵抗。他一个人哪是一伙强盗的对手,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东西还是被强盗拿走了。

这人穷追不舍,跟在强盗的后边,大喊大叫。强盗们看他这样不识时务,回转身来,凶残地说:“放你生路你不走,只好杀了你。”

碎珠保平安

从前雍丘有一个勤劳俭朴的渔人叫北宫殖,生活虽非锦衣美食,但也算衣食无缺,他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着。

有一天,北宫殖正在河边捉蚌,突然发现河滩上有个东西一闪一闪地在发光,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颗罕见的大珍珠。北宫殖惊喜地将珍珠带回家。

这是颗夜明珠,晚间发出的光亮能照到很远的地方。邻居们慢慢都知道了北宫殖得了一件宝物,纷纷给他出主意:“把珍珠卖了吧,你会成为大富翁,再不用辛辛苦苦地打鱼度日了。”“还是把珍珠献给国君吧,说不定会封你一个官做,那时候,你还不是要什么有什么!”

北宫殖是个憨厚朴实的人,他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把夜明珠保管好,便又照常打鱼捞虾了。

想不到这件事竟传得飞快,没用多久,国君的大夫们听说了,便有讨好奉迎之人来到北宫殖的家里。看到北宫殖拾到的珍珠果然是件珍宝。于是对北宫殖说:“国君的御车上准备镶嵌夜明珠,现已找到几颗,但还不够,你把这颗珍珠献给国君吧。”

北宫殖想到王命不可违,便平静地说:“既然国君需要,就请拿去好了。”

大夫说:“你把珍珠放好,明天一早,我派人来接你一块儿进宫,那时,你可以亲自将珍珠献给国君。这样,国君一定不会亏待你的,也许会赐给你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当天晚上,北宫殖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见了儿子的面便泪流满襟。儿子很纳闷,问道:“父亲为什么难过流泪?”

北宫殖的父亲说:“我是担心你呀!眼下,我们虽不富贵,但也生活得舒适安宁,倘因献珠而成了暴发户,日后变了性情,奢侈过度会惹出祸患的。”

说罢,将夜明珠砸个粉碎。

莒国的城墙

莒国只有晋国百分之一的大小,在当时算很小的国家,但莒国国君并不以此为意,经常不自量力地与大国攀比。

有一天,莒国的国君听说晋国建了三年的城墙即将竣工,便派人前去参观。参观的人回来禀报莒王,莒王听说晋国京都的城墙又高又坚固,看起来相当气派,心里想:“莒国的京城也该建城墙,那才像个京都的样子,免得被人耻笑。”

莒王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建城墙的事,并决定派人去晋国学习技艺,要建得和晋国一样气派才行。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表示反对,沉默了好一会,一位正与大夫对莒王说:“大王,建城墙是个十分艰巨浩大的工程,要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我们的国家又很小,财力、物力、人力都有困难。再说,晋国比我们国家大得多,我们又何必和他们攀比呢?”

莒国的国君听不进去,照样派人前往晋国,去学习晋国京城城墙的建造技术。派去的技师学成回国,莒国的国君便下令全国上下齐动员,为莒国修建城墙出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