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2:16: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唐代的官报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开元杂报”(1)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人的著作中,最早对这种原始形态报纸叙述得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唐末著名学者、散文家孙樵所著《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2)根据《孙可之文集》记载: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的“数十幅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这种原始形态报纸是每天发布的。孙樵所说的“系日”和“日见”即为明证。(3)开元杂报不同于向一定行政单位下达的“官文书”,而是把同一的“官文书”向在京城的各级官吏广为传播。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看到。(4)“开元杂报”并非刻印。唐代及自唐以后长期停留于手写传抄状态,这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特点。(5)关于“开元杂报”的版面形式和印刷情况,最早说“开元杂报”是“雕版”的,见于陆琛著《河汾燕闲录》。但根据印刷史专家考证,唐代不可能出现印刷报纸。因此,上述记载不可靠。可靠的说法应为“手写传抄”。

二、“报状”与“状报”(1)除孙樵的《经纬集》外,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唐代官报的简单记载,名称有“报状”、“报”、“除目”等。(2)“报状”、“报”、“除目”,与孙樵所说的“开元杂报”、“条报”等,都是指同一事物,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3)“报状”、“报”即朝廷发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它既抄传到京城的各级官吏,也抄传到各藩镇在京师自己设置的进奏院。再由进奏院抄传给各自的藩镇。(4)这种通过进奏院抄传的“报状”,当时被概称为“进奏院状报”。这样就“形成为第一级的‘报状’和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邸”与“邸报”

1.“邸”的出现(1)早在战国时期,诸国客馆曰“邸”。(2)汉代,诸郡王侯为朝见而设置在京城的住所叫“邸”。职能是通奏报、待朝宿。(3)唐代,“邸”的职能扩大、增加,除通奏报、待朝宿外,还负责打听朝廷动静,向各自的藩镇报告,并抄传朝廷“报状”于各自藩镇。唐代的“邸”称进奏院。

2.“邸报”概述(1)唐代藩镇制度产生了各地藩镇与朝廷间的联络机构,即所谓“进奏院”。(2)唐代“进奏院”的主持官员都是节度使派往的大将或亲信,起初称“上都邸务留后使”,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官”,简称“进奏官”、“进奏吏”,一般通称“邸吏”、“邸官”。(3)节度使权力膨胀,邸吏权势越来越大。朝廷办事及与诸镇的联络“假借邸吏”。同时,各地藩镇为及时了解朝廷政事动态,特意指令其驻在首都的进奏官向他们通报中央军政大事。因此,产生抄传朝廷发布的“报状”的“进奏院状报”。(4)这种原始形态的报纸,在唐代由各个“邸”自行编发,只在一定范围(封建统治集团的各级官吏)内发行,类似今天的政府公报、内部通报或简讯。又由于手抄驿传,由京城长安发往各地藩镇,所以具有“新闻信”的性质。(5)这种原始形态的报纸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由于它是由“邸”及“邸吏”抄传,唐以后人称之曰“邸报”,甚至把“邸报”一词作为唐代及古代报纸的概称,普遍使用。

四、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一一“敦煌进奏院状”(1)现能看到实物的最古老的报纸是“敦煌进奏院状”。它不仅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它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距今1100多年。(2)这份“进奏院状”是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20世纪初年,从我国敦煌石窟窃去的大量敦煌卷子中的一件。原件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1983年,经我国新闻史学专家方汉奇详加考订,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简称“敦煌邸报”。(3)“敦煌进奏院状”原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横长条卷子。无报名,卷首第一行有“进奏院状上”字样。报文系用毛笔抄写,竖行,从右至左。原件后一部分已散佚,仅存前面一部分,共计60行,2000余字;无标点,字体端庄秀美。(4)该报是公元887年,由当时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张夷则从唐僖宗的“行在”风翔,发往沙州的一份“状报”。其内容是报告归义军节度使派官员往“行在”风翔向朝廷请求“旌节”的情况。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二、简答题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以下为历年考研试题精选,未附答案,供读者参考

1.简述“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兰州大学2007年研]

2.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3.简述中国封建王朝对朝廷官报的一般管理措施。[华中科大2005年研]

4.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与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提到他在襄汉地区看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多数新闻史学家都认为它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早期官报。这说明,这种逐日“条报朝廷事”的官报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进奏院状[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9年研]

答: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消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二、简答题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湖北大学2010年研]

答: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理由如下:(1)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朝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传达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被当时人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等,但其已经具有报纸的基本属性。(2)中国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这篇文章对“开元杂报”的外观和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关于它的外观,文中有两处记载,即“数十幅书”和“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关于它的内容,文中列举了五项,即“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这些都是开元十二年至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24年至公元735年)在首都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关的记载,在记录这一时期史事的《资治通鉴》上都可以查到。这是唐代人详细记述唐代报纸情况的惟一一篇文献。孙樵的描述,为了解唐代这一类官报的情况提供了很好的旁证。(3)“开元杂报”的原件已经失存,现在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在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第二章 宋代的官报和小报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宋代的官报(1)宋朝建立后,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中央确立专制集权。宋代官报及小报在这种背景下演进。(2)唐代官报到宋代有了很大发展,其编辑、发布制度日益完善。

①宋代初年的20年间,官报的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由诸州郡在京师设置进奏院、委派进奏官驻京。

②公元981年,宋太宗将各州郡在京师设置的进奏院改为直属朝廷的行政机构“都进奏院”。进奏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集中办公,抄录承发文报。又派大员总管各个进奏院。(3)“都进奏院”或每日,或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其日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工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或用手抄,或镂版(雕版)印发。手抄为主,镂版为辅。(4)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这种官报性质属于由朝廷直接主持的中央政府公报,并成为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5)宋代官报的称谓很多,“朝报”是宋代报纸较正式的称呼,此外或叫“邸报”、“邸状”、“报”、“报状”,或叫“进奏院状报”、“进奏官报”,或叫“除目”等。(6)宋代官报非常兴盛。不仅政府官员阅读,而且普及于民间,流布开来。(7)宋朝政府对邸报控制很严,对邸报登载的内容,有很多规定和限制。对邸报传发也制定严格的审查和发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1)“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发行。(2)“小报”没有报头,刊期不定。“小报”一名到南宋才出现,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概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3)据记载,“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当时并无“小报”之名,往往冒名“朝报”发卖。“小报”有手抄的,也有印刷出版的。“小报”影响很大,传播面也较广。(4)“小报”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禁止,但到后来却愈禁愈盛,直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到南宋时,“小报”这一名称才正式出现,对它也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记载。(5)宋代以后,小报并未绝迹,明、清两朝时有出现,当时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这些小报都同样受到当局的严厉查封。(6)宋代,信息传播发达,除以上所述官报、“小报”系统外,邮驿制度也较完善。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2.邸报[人大2017年研;北外2015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3.“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二、简答题

1.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2.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定本”制度[暨南大学201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定本制度”,是指宋代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其目的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2.邸报[人大2017年研;北外2015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于一家之手,“小报”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的特点主要有:①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②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始称为“单状”;③发行人为进奏官、使臣或“书肆之家”,也有赖以为生的专门刺探消息者;④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也有虚假信息;⑤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也有印刷;⑥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

二、简答题

1.简析小报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华中科大2006年研]

答:“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的产生和盛行,是宋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1)小报出现的背景

①小报产生于统治集团内部,且屡禁不止,与宋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有直接关系。

②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文化条件。

③精神追求越发迫切,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给了小报丰富的资源。

④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⑤活字印刷为小报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⑥封建王朝对官报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在官方信息渠道之外,另辟新的信息来源。(2)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带有一定民间性质的报纸,它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起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的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未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②在传报一般消息的同时,“小报”也经常被政府官员中在野的一派所利用,刊载一些对当权者不利的消息和时事性政治材料。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小报”还常常被主战派官员和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利用来刊载一些呼吁抵御外侮、要求惩治汉奸的大臣奏疏和有关前方克敌制胜的消息。

③“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2.简述中国古代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即邸报。邸报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等。自唐代起,“邸报”这一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它作为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邸报在维护政府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在宋代还实行过“定本”制度。“定本”是指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由此,邸报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是封建统治者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3)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为封建官僚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纽带作用。(4)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三章 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元朝无官报(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

1.明朝官报概述(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2)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①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

②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③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门钞必送地方传阅,而辕门钞也送至京师呈阅。两者的读者均以士大夫阶级为主。(3)清代官报停留于“手写传抄”的原始状态,发行量小,很难满足士大夫的要求。与明代活版印刷邸报相比,没有进展反见退步。(4)我国封建官报到20世纪初的清代末叶,又发生很大变化,即出现铅活字印刷的新式官报。(5)清末正式出版新式官报,当推《北洋官报》为最早。

①1901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官报局,刊行《北洋官报》。

②《北洋官报》于1902年12月25日创刊。该报初为双日刊,1906年1月起改为日刊。每期一册,每册由8页至10余页不等,以铅字印刷。

③其内容:封面右上角为“北洋官报”大字报名,旁载该期目录及报局启事之类。里页主要栏目及内容有谕旨,本省学务、本省兵事、本省时务及农、工、商业之近况,教务、洋务之交涉,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

④《北洋官报》创刊后,发行很广,影响很大。各省纷起响应,官报又逐渐推广开来。

三、明、清两朝的报房《京报》

1.明朝《京报》概述(1)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到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京报》。

①该报是当时政府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由政府默许民间自设的报房编辑发行。

②其可以公开出售、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的长年订阅,读者主要是官僚、士绅和商人。起初是手抄的,后逐渐改为活字版印刷。

③其内容根据“邸报”内容加以翻印,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的消息及朝廷动态。

④从《京报》起,开始有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名。《京报》因在北京出版,故名“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钞”、“邸报”、“朝报”等。

⑤《京报》与邸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的报纸。《京报》已脱离朝廷邸报传报范围和传报组织系统,其性质类似南宋的“小报”。《京报》从明代中叶兴起,一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才陆续停刊,前后存在了400多年时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2)我国民办的《京报》报房大约起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当时在京师北京出现最早的一批报房。

①报房的最初产生与“提塘”、“提塘官”制度分不开。

②随着报房的出现,社会上开始出现以编报、抄报、印报、送报为职业的人。

③有些报房兼营邮政、印刷等业务。

2.清朝《京报》概述(1)明亡以后,报房继续存在,《京报》继续出版。

①现在已知清代最早最有名的民间报房是乾隆年间北京的“公慎堂”。国内收藏家收藏的最早一份邸报由公慎堂出版。

②清末,仅北京一地,知道名号的报房有10多家,其中以“聚兴”报房历史最悠久,前后达半个多世纪。

③报房都雇有抄刻工人,置有手工印刷设备。铁老鹳庙胡同一带成为清末民间报房及报纸出版发行的中心。

④外地大量翻印《京报》出售。清末,北京一些报房还把《京报》中已刊、未刊的章奏文件等另编印成《谕折汇存》、《阁钞汇编》等刊物,定期出版,形成《京报》的增刊,随《京报》一道向读者发行。(2)现台北出版的《万历邸钞》根据邸报材料编录而成,实非邸报原本。清代《京报》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即先有手抄的《京报》,后来才有刊印的《京报》;先有“白本报房”,后有“黄本报房”。(3)从实物看,乾隆、嘉庆等朝民间报房所出京报,一般无报头,无封面,每日一期,每期一册。外形呈长方形小册子,长约24厘米,宽约18厘米,每册4至10页不等。每册首页和末页空白处都印有报房名号,这是“白本京报”。(4)同治以后,民间报房所出《京报》在形式上又有变化。(5)清代《京报》自乾隆以后,各报房所出《京报》一般都是印刷的,其中一部分用活字印刷,一部分用泥版印刷。(6)清代《京报》一般为日刊,有时也出两日刊、多日刊。出版时间多在黄昏或晚上,相当于今日的晚报。文字全部为竖排。(7)内容主要由宫门钞、上谕和章奏三大部分组成。无标点、无标题。其内容曾为中国近代报刊所广泛转载。(8)《京报》出版后,既在北京城内发行,又向各省发行。

①北京城内发行的报纸由报房雇用送报人直接送给订户,或者零售。

②《京报》的京外发行和外省发行,则由专门传送京报的送报人长途跋涉送至各地,或由信局邮递。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概念题

1.《北洋官报》

2.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明、清两朝官报的发展状况。

2.对明朝的报房《京报》进行简要介绍。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北洋官报》

答:1901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官报局,刊行《北洋官报》。《北洋官报》于1902年12月25日创刊。该报初为双日刊,1906年1月起改为日刊。每期一册,每册由8页至10余页不等,以铅字印刷。其内容:封面右上角为“北洋官报”大字报名,旁载该期目录及报局启事之类。里页主要栏目及内容有谕旨,本省学务、本省兵事、本省时务及农、工、商业之近况,教务、洋务之交涉,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北洋官报》创刊后,发行很广,影响很大。各省纷起响应,官报又逐渐推广开来。

2.报房《京报》[四川大学2008年研;社科院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报房《京报》是指由北京的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报纸。它发端于明末,盛于清代。报房《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上偶尔还刊登过文选单、武选单、鼎甲单和朝审犯人勾到单之类的稿件,为读者提供铨叙、科举和司法等方面的信息。在近代化报纸产生以前,民间报房出版的这种京报,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消息来源。报房《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明、清两朝官报的发展状况。

答:(1)明朝官报发展状况

①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②明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

③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④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这在邸报内容上是个大突破。(2)清朝官报发展状况

①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②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门钞必送地方传阅,而辕门钞也送至京师呈阅。两者的读者均以士大夫阶级为主。

③清代官报停留于“手写传抄”的原始状态,发行量小,很难满足士大夫的要求。但皇帝认为“刊刻邸钞”“乃私设报房之事”,而由朝廷印刷“邸钞”自古“无此体制”。这样,就使“邸钞”仍停留在“手抄”状态,不但无丝毫进展,与明代活版印刷邸报相比,反见退步。

④到20世纪初的清代末叶,又发生很大变化,即出现铅活字印刷的新式官报。如《北洋官报》。

1901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官报局,刊行《北洋官报》。于1902年12月25日创刊。该报初为双日刊,1906年1月起改为日刊。每期一册,每册由8页至10余页不等,以铅字印刷。其内容:主要栏目及内容有谕旨,本省学务、本省兵事、本省时务及农、工、商业之近况,教务、洋务之交涉,外省新闻、各国新闻等。《北洋官报》创刊后,发行很广,影响很大。各省纷起响应,官报又逐渐推广开来。

2.对明朝的报房《京报》进行简要介绍。

答: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到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京报》。(1)该报是当时政府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由政府默许民间自设的报房编辑发行。其可以公开出售、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的长年订阅,读者主要是官僚、士绅和商人。起初是手抄的,后逐渐改为活字版印刷。其内容根据“邸报”内容加以翻印,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的消息及朝廷动态。(2)从《京报》起,开始有比较固定的报头,成为一种类型报纸的专名。《京报》因在北京出版,故名“京报”。有时也被混称为“邸钞”、“邸报”、“朝报”等。(3)《京报》与邸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的报纸。《京报》已脱离朝廷邸报传报范围和传报组织系统,其性质类似南宋的“小报”。《京报》从明代中叶兴起,一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才陆续停刊,前后存在了400多年时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影响。(4)我国民办的《京报》报房大约起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当时在京师北京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报房,随后南方一些省会及都市也相继出现了报房。

第二编 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 早期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外国传教士及教会在华办报活动

1.马礼逊等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

①1807年9月7日马礼逊到达广州,成为近代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当时清廷厉禁传教活动,马礼逊隐瞒身份,非法居留于广州。

②1808年,马礼逊移居澳门。一面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职务,一面开始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从事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并编写了很多通俗的传道小册子,秘密传教。

③1813年,伦敦布道会特派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的传教工作。二人相商,拟到海外觅一适当地方,作为传教基地。经商酌,选定马六甲为传教基地。

④1815年米怜夫妻带着一名中文教师和刻工梁发来到马六甲。米怜先试办面向华侨的免费学塾,又翻译、印刷出版《圣经》书籍及传教小册子,并于1815年8月5日创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文月刊。(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是中国近代第一种近代报刊。该刊用木板雕印,采用书册形式和竹纸印刷,每月出版一册。

②《察世俗》是一份宗教刊物,其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的文章。其次刊载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文章。再次为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新闻和介绍有关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但这些文章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③米怜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里谈到办刊宗旨。

a.内容以介绍“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为主。

b.具体编辑方针主张:刊物要编得生动活泼,文章要短,通俗易懂。

c.重视教化作用。刊载说教性很强的传教文字,尽量采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来写。d.体裁一般采用对话体或章回体。

④《察世俗》还刊登一些寓言、比喻及诗之类的文艺性材料。该刊一卷第2期曾刊有一则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消息。是近代中文报刊刊载的第一条消息。

⑤《察世俗》在1822年2月,因主编米怜病重停刊。(3)梁发与《察世俗》

①1815年,马礼逊派米怜带着梁发往马六甲设立“福音堂”、印刷《圣经》书籍。《察世俗》创刊后,梁发不仅担任该刊的刻印和发行工作,还曾以“学善者”、“学善居士”的笔名写稿,是我国近代“正式服务报界之第一人”。

②1816年11月3日,梁发受洗入基督教。《察世俗》停刊后,梁发在回到故乡专门从事传教活动。

③1823年,梁发被伦敦布道会吸收为雇员。1827年晋升为传教士,是近代中国人中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在此前后,梁发编写大量传教小册子。其中以《劝世良言》一书最为著名。该书曾对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洪秀全产生过很大影响。

④鸦片战争时期,梁发在广州一带传教。他的儿子梁进德,成为帝国主义的买办和走卒。

2.外国传教士创办的首批近代中文报刊(1)《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①该刊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创刊,是中文月刊,主编者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②该刊从道光三年至六年道光共出4卷。所载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地理及杂俎等。

③该刊声称是继承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事业。从编辑方针,到印刷版式,一如《察世俗》。是继《察世俗》后的第二份近代中文报刊。(2)《天下新闻》

①该刊于1828年在马六甲创刊,系中文月刊。只出版了一年时间。主编者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吉德。

②该刊物也和《察世俗》一脉相承,是一份传教刊物,但已开始较多地登载时事新闻,包括中国新闻、欧洲新闻等。另外,还刊载科学、历史等内容。

③该刊最先采用活版中文铅字排印,用单张白报纸印刷,在当时实属创举。(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①该刊于1833年7月25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者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在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月刊。

②该刊创办目的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与思想,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③形式上,该刊与《察世俗》差不多,楷书木板雕印,连史纸印刷,线装。封面除刊名外,缀有格言,多录自“四书”。每期约20页,有时还附图版,介绍天文地理。

④内容上,该刊比《察世俗》有长足的进步。主要栏目有论说(或书札)、历史、地理、天文、商情及新闻等。

⑤该刊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重视刊登有关科学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的文章。每期均刊载新闻。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

⑥该刊新闻材料来源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部分转载《京报》。是最早转录《京报》的近代报刊。也是最早刊载商业信息的近代报刊,每期均有行情物价表。

⑦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4)《依湿杂说》

①该刊于1837—1838年间在澳门发行,用中、英两种文字出版,是一份中、英文合璧的刊物。

②该刊是澳门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刊物,也是澳门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刊物。(5)《各国消息》

①该刊于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系月刊,石印,每册8页。由麦都思、奚理尔、理雅各等编辑。

②内容有各国新闻、广州地方新闻,以及广州洋商与各国交易市况等。仅出数期而罢。(6)《遐迩贯珍》

①该刊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用铅字排印的中文杂志。

②创刊于1853年8月1日,是一份中、英文对照,以中文为主的月刊,每期12—24页不等,铅字精印。麦都思、奚理尔、理雅各先后任主编。

③内容上,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编排却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明显反映了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期刊在鸦片战争后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即由教而政。

④该刊曾大量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及早期香港情况,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香港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该刊最早招登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的先河。

⑤1855年增出附刊《布告编》,随报附送,每期4页,专载商情及船期。(7)《六合丛谈》

①该刊是上海地区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月刊,于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②该刊是一个综合性杂志,内容以宗教、科学、新闻、文学为主。铅印,月出一册,每册16页,16开本。

③该刊大部分文章出自伟烈亚力之手,慕维廉、韦廉臣、艾约瑟等人也为其撰稿。王韬曾参与该刊工作,这是他最早的报刊活动。

④日本所出《六合丛谈》是翻印过去的翻刻本,曾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群体产生过重大影响。(8)《中外新闻七日录》

①该刊是我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于1865年2月2日创刊于广州。该报是8开版小报,不是杂志。木刻印刷,每7日发行一号,逢星期四出刊。

②英国传教士湛约翰、丹拿与美国传教士丕思先后担任主编。该报以刊载中外新闻、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主,间亦刊载评论,而涉及宗教问题者极少,宗教色彩也很淡。(9)《中西闻见录》

①该刊是北京地区及华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月刊,于1872年8月创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主持。

②该刊内容有各国新闻、天文、地理及格致之学,曾刊有介绍电报、蒸汽机用途、瓦斯工业、钢铁工业、照相术及预防水灾方法等方面的文章,偶尔也载科学家传记。

③在介绍机械时,常附以插图,使人明了。该刊曾一再重印。(10)《小孩月报》

①该刊于1874年2月在福州创刊。是“中国最早的画报”,创办者是普洛姆太太和胡巴尔太太。到光绪元年由美国牧师范约翰接办,移到上海出版。

②该刊是月刊,也是一份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图文并茂的画刊。

③该刊用连史纸印刷,文字浅显易读,有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内容,插图均精工雕刻,印刷清晰。前后出版近40年,时间很长。(11)《益闻录》

①该刊是天主教的机关报,是教会报刊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刊物。于1879年3月16日创刊于上海。

②由天主教会发行,编辑部设在上海徐家汇。由南汇李状主编。

③该刊1898年8月与《格致新闻》合并,易名《格致益闻汇报》,为半月刊,内容仍为时事与科学各半。民国元年,易名为《圣教杂志》,为月刊。直至1937年,仍在出版。该刊连续出版达半个多世纪。

3.林乐知与《万国公报》(1)从《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①《万国公报》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简称《教会新报》)。

②《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在上海创刊,发行人及主持者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周刊。每期除封面外,正文有4张(8面)的篇幅。

③《教会新报》发行6年后刊名改为《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1883年停刊,

④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开始由“广学会”发行。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到1907年12月的第227期最后停刊。

⑤初期《教会新报》内容主要为传播基督教教义、联络教友、沟通教会间信息,其宗旨是“传播福音”、“联络信徒”。

⑥初期具体编排,版面一如书籍,直行竖排,有边线界栏,每期8页、10页不等。从出版、发行看,由设在八仙桥旁的林华书院出版发行,每期只卖“百余本”,基本上只限于上海的中、外国教徒阅读。

⑦《教会新报》改名为《万国公报》后,由侧重传教的刊物转变成侧重登载时事政治的刊物。充实内容,扩大篇幅。从整体内容上看,从《万国公报》起,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时事政治色彩变得强烈。发行量大大增加。

⑧1889年2月,《万国公报》在停刊5年之后再度复刊,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形式上不断改进,发行量逐年递增,到1906年,,创下早期教会报刊发行的最高纪录。

⑨在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影响很大,年发行量达6万部。编排也更为醒目,分栏目为画图、社说、杂著、外论、译谈、智丛、时局、杂俎、附录等。(2)《万国公报》内容及其影响

①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

a.在自然科学方面,从《教会新报》起,经常刊登科学常识,并列有《格致近闻》、《格物入门》等专栏,专载科普知识及世界各国科技消息之类,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改为《万国公报》后,更加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

b.在社会科学方面,《万国公报》尤其注重世界上新学说的介绍,大量译载介绍泰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在《万国公报》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而复刊后,刊载以上方面内容的译著更多。《万国公报》尤其注重翻译,注重译著的刊载。

②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

a.《万国公报》对“中西交涉事件”、“公使领事降调升迁”、“西国军情国政”等都有详细记载。除每期都辟有《各国新闻》专栏,报道国际新闻外,还发表论说、时评,对世界大势进行分析、评述。

b.该报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帮助人们用世界眼光看问题,引起人们对中外时局的关注,大有裨益。被视为新知识的重大来源。

③倡导新政,鼓吹变法。

a.《万国公报》竭力主张变法图新,不遗余力地介绍、鼓吹西方各国的“新政”,作为中国变法的圭臬,为中国的改革借箸而筹。

b.在整个变法运动期间,《万国公报》对中国的变法维新人士是支持的,赞同的。在客观上起到推进政治改革的进步作用,在当时产生过积极影响。(3)主编林乐知其人

①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36年1月3日出生于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的柏克县。

②1853年,17岁的林乐知受洗入教。1858年7月,林乐知结婚,夫妇双双加入美国“南方监理圣公教会”,准备赴海外传教。

③1860年,林氏夫妇到达上海。1864年春,林乐知被上海广方言馆聘为西学教习、英文教习。这是林氏与中国官府及中国教育事业发生关系之始。后又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工作。在此期间,除担任教职与译书工作外,创办《中国教会新报》。

④在创刊《万国公报》之前,林氏曾在上海英文《华北先驱报》编辑《三周定期刊》,对社论、时评的写作具有一定经验,为创办《万国公报》打下基础。

⑤1907年7月10日,林乐知因病殁。

⑥林乐知精通中国语言文字,擅长沪、宁方言,熟悉中国政情。他一生在中国传教、兴学、译书、办报,对传播西学、沟通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有一定贡献。(4)《万国公报》的几位中国主编

①沈毓桂,字寿康,号赘翁,室名觉斋。苏州府震泽县人。生于嘉庆戊辰年初。前后主持《万国公报》(包括其前身《教会新报》)笔政达22年之久,是我国近代报业史上最早一批报人之一。鉴于沈毓桂的贡献,光绪三十年九月,沈毓桂被朝廷批准“二品封典”。

②蔡尔康,字紫绂、芝绂、子茀,笔名铸铁庵主、缕馨仙史等,上海人,生员出身,博通经史,长于诗、文。曾先后担任《申报》、《字林沪报》主笔多年。1894年,蔡尔康正式担任《万国公报》主笔。从1894年到1904年间,蔡尔康协助林乐知翻译大量的外文著作。两人也合撰大量“论说”,均发表在《万国公报》上。

③《万国公报》能在近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国主编们出了大力,他们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桥梁作用,功不可掩。

4.对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的评价(1)传教士的在华办报活动,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实行“攻心”政策的一部分,早期传教士办报传播西学是手段,其目的是传教。(2)后期教会报刊内容多由“教”而“政”,传教士借报刊直接参与、影响中国政治,目的是为以外国资本主义那一套为蓝本,加速中国的殖民地化。(3)最终目的都是为“攻心”。但客观上,传教士所办报刊起到开化中国人的头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外国商人、商行及政客的在华办报活动

1.《上海新报》(1)《上海新报》概述

①该刊是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张近代中文报纸,创刊于1861年11月下旬,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是字林洋行所出英文《北华捷报》出版的中文报纸。

②该刊初创时为周刊。1862年5月7日起改为周三刊。1872年7月2日起改为日报,直至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③该刊篇幅是8开型单张,只及现在一般报纸的四分之一,版面计高约18英寸,宽11英寸,呈狭长式。用白报纸两面印刷,首开我国报纸两面印刷的先河。

④该刊是一份商办报纸,主编者都是英美传教士。华美德(美)、傅兰雅(英),林乐知(美)先后担任主编。另有助理编辑中国人董明甫。

⑤该报创刊宗旨以报道经济、商业信息为主,也刊登广告、报道一般新闻。(2)战讯的报道与版式的革新

①1868年2月1日,《上海新报》革新版式,充实内容,改称新式第一号。

②每次出版一张,高18英寸,宽24英寸,对折为二,仍两面印刷,计为四版;每版各宽12英寸,高仍是18英寸,整个版面同现在报纸差不多。

③每版的内容为:第一版,告白;第二版,中外新闻,主要选录香港、广州等地报刊;第三版,告白、船期表、银洋物价表;第四版,接排银洋物价表,机器图说等。所刊新闻比以前更加充实。

④“机器图说”用镌刻工细的图版印刷。图版系由外国商行提供。所载机器图样有火轮车、种麦器、风琴、铁柜(保险柜)等,图旁附以文字说明,深受读者欢迎。

⑤1870年3月24日起,每条新闻上均加简明标题。标题用头号活字排印,下面正文用四号活字。这种编排方法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使读者一看标题便知内容大要。(3)《上海新报》与《申报》的激烈竞争

①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从此,《上海新报》有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②为同《上海新报》竞争,《申报》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压低报价。二是刊登文艺性材料。

③在《申报》的挑战下,《上海新报》奋起竞争。1872年7月2日起,改为日刊,每天出版(星期日仍休刊)。

a.改革版面,增加内容,也免费刊登文人写的竹枝词、诗话等作品,还美化版面。

b.减低报价,不惜血本地做蚀本生意。

④《上海新报》于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从此,《申报》跃上上海报坛的宝座。

⑤《上海新报》与《申报》的竞争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进了早期报业的繁荣。

2.美查与《申报》(1)《申报》概述

①该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报25600号。

②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2)主编与刊期

①《申报》初创时,延聘浙江人赵逸如为买办,蒋芷湘为主笔,是隔日刊。

②自第5号起改为日刊,但逢星期天休刊一天。同时添聘何桂笙、钱听伯襄理笔政。

③自1879年4月27日起,连星期日也照常出报。(3)版式、纸张与印刷

①版式

a.《申报》创刊时。全张报纸分成8章(版)。两版中间,还空出一点折缝的位置。

b.文字、标题用四号铅字排印。广告改用五号字。

c.除论说及重要文字的标题是另列一行外,寻常新闻,题目和正文之间只隔开一个字的位置,排在一起。

d.报头“申报”两字横排于报纸顶端,报头下的内容,像书版一样排印。整个版面很呆板,也不分栏,竖行直排到底。

②纸张

a.早期《申报》因用土产竹连纸单面印刷,纸薄而软,受湿易破。

b.1874年9月11日起,改用赛连纸印刷。

c.1884年,改用机制有光纸印刷。有光纸比竹连纸坚韧,光滑而不易受湿,仍是单面印刷。

d.1905年后,《申报》版面、篇幅及印刷方面,均有很大改进。1909年1月25日起,《申报》由单面印刷改为两面印刷,且以白报纸代替有光纸,版式基本成了现代报纸的形式。

③印刷

a.《申报》最初采用英国造的“布兰纳式”人力手摇平台印刷机。

b.越数年,改用英国产、以电力马达为动力的单滚筒机,仍是单面印刷。

c.民国元年,改用美国产双滚筒机印报,每小时出报2000张。(4)版面编排及内容

①早期《申报》版面编排顺序是:首载本馆告白、论说;次载新闻,包括本埠新闻、外埠新闻选录,香港中、外文新报的译录,并用很大篇幅转载《京报》及“宫门钞”;最末为广告及各种货物的价格表、轮船到港日期表等。

②“论说”及新闻类全部采用4号字排印,标题亦然;广告类则用5号字排印。(5)早期《申报》的论说和新闻

①《申报》最重视“论说”,每天一篇,有时甚至一天登好几篇,且都登在头版,打破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一一《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首开我国报纸政论的先河。

②早期《申报》评论有两个显著特点:

a.评论的题材,与当时的时事政治、世道人心有点相关,但与当天报载的新闻并无联系。

b.评论明显反映外国商人、工商业资本家希图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加速中国殖民化的愿望和要求,但在客观上起开化人们的思想、开阔人们的视野的作用。

③在新闻报道方面,早期《申报》在我国新闻史上曾作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a.《申报》对同治十二年“杨乃武冤狱”的报道。是我国报纸上最早采用连续性报道方法、报道重大社会新闻的尝试。

b.《申报》刊登该馆特派记者从台湾发回的第一篇战地通讯——《台湾军务实录》。是我国报纸上最早刊载的战地通讯。

c.1881年]2月24日,上海一天津间的有线电报线路架设完成,《申报》立即利用这种新的通讯工具传递新闻。(6)副业的经营

①编印综合性的月刊。这类工作在《申报》创刊后仅半年开始。所办月刊虽然名字不同,但实质一样,且互相衔接。都是我国近代早期比较著名的文学期刊。

②办白话新闻报。创办的白话文小报《民报》通俗易懂,是我国最早的通俗白话报。

③编印画报。

a.光绪三年,《申报》馆创刊《寰瀛画报》,专门刊载世界各国的时事风俗、山川图说。图画为英国画师绘,文字说明由蔡尔康作,为不定期刊,共出5卷而止。

b.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又创刊《点石斋画报》,旬刊,内容“选择新闻中可喜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

c.这两种画报都印成单册,单独发售。其中,《寰瀛画报》当为中国画报之祖。

④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申报》创刊后不久,开始用铅活字排印袖珍本丛书,是我国近代印刷史上的创举。(7)美查归国

1889年,美查功成名就,成为拥资百万富翁,遂动还乡之念。将所经营的企、事业,改组成“美查有限公司”。美查回国后,于1908年逝世。(8)美查有限公司与《申报》

①美查有限公司成立后,《申报》馆原买办赵逸如退职后病故,改由青浦县入席子眉继任买办之职。

②在美查有限公司主持《申报》的时期,中国政局及世界形势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大是大非面前,《申报》立场日趋保守顽固。

③1903年“苏报案”发生后,《申报》也与《新闻报》、《中外日报》等报的立场一样,幸灾乐祸,相当反动,受到人们的唾弃。(9)报坛逢劲敌

①这一时期,上海的报坛发生变化,一些重要报纸先后创刊,《申报》面临着挑战。

②《申报》的销路越来越窄,广告收入一落千丈,显得老气横秋。(10)锐意革新

①1905年2月7日,《申报》于年假后出报。篇幅扩充为正、副两张,分上下两栏排版,标题用较大一号字,以醒眉目。在当天的论说栏里,宣布了它的改革方案和整顿措施。

②改革从版面形式,到报纸内容,以及扩大新闻网、增辟新闻来源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