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23:13:11

点击下载

作者:品墨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

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试读:

辑一

管理百姓如牧羊

@ 汉武帝画像

汉武帝认为卜式是个人才,想让他入朝做官。但卜式却非常有个性,说“我的爱好是耕田牧羊,对做官不感兴趣”,给拒绝了。汉武帝低声下气地说:“你看,我的上林苑中有一群羊,你去管理它们正合适。”卜式这才接受中郎官职,身着布衣、脚穿草鞋去牧羊。

一年以后,羊长得又肥又大,繁殖得也快。汉武帝看到后,大加赞许。卜式说:“其实不只是牧羊,管理百姓也是如此。让他们按时作息,发现坏人,及时铲除,不能让坏人危害大家。”

等到时机成熟了,汉武帝就让卜式做缑氏县令,缑氏人认为他治理得很好。后来汉武帝又调他做成皋县令,兼管漕运,成绩卓著。最后他青云直上,做了齐王太傅。

用人如积薪

汲黯在朝廷当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只是小吏,这相当于部级干部和县委书记的差距。后来,公孙弘和张汤渐渐显贵,和汲黯并列九卿,开始平起平坐了。接下来,公孙弘任相封侯,张汤也当上御史大夫,高居汲黯之上。一直没有晋升的汲黯开始幽怨起来,他对汉武帝说:“陛下用人就像堆木材(积薪),越是后来的越在上面(后来者居上)。”

汉元帝不知廷尉为何物

萧望之是汉元帝的师傅,也是汉宣帝选定的托孤辅政重臣,担任前将军一职。他因不满宦官中书令弘恭、石显把持朝政,许、史后族横行京师,屡屡裁抑,也因此触犯众怒。弘恭、石显捏造萧望之和周堪、刘更生三人罪状,趁萧望之休假时让别人呈报元帝。元帝不信,又向弘恭、石显求证。二人也说萧望之污蔑同僚意欲把持朝政,有不忠之心,请令“谒者召致廷尉”。元帝初即位,竟然不知“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入狱,还以为只是让人调查一下,也就批准了。过后他召见周堪、刘更生,才知道已被抓入狱,他大惊道:“不只是让廷尉问问啊?”

有道之君以义行诛

刘秀建国初年,钟离意任瑕丘县(今山东兖州东北)令。当时,县内有小吏檀建,因为偷盗而触犯刑律。钟离意私下召见檀建,檀建叩头服罪。钟离意不忍惩罚他,便让他辞官永远不得再入仕。檀建的父亲听说此事,给檀建摆了一桌酒席,说:“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孩子你有罪该死,这是命呀!说完让檀建喝毒药自尽了。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

@ 汉明帝画像

东汉明帝性格偏急,以察察为明,喜好用身边的人监视大臣的动向,小不如意则严惩立至,近臣尚书以下的经常被提来拽去。一次他对一个郎官药崧发怒,自己抡起手杖打去,药崧躲进床下,明帝大怒,连声道:“郎官出来,郎官出来!”郎官在床下说:“天子雍雍穆穆,诸侯堂堂皇皇,没听说过人主自己动手打一个郎官的。”明帝一笑,赦免了他。

当官不能搞花架子

汉章帝时,有些庸俗官吏,矫饰外貌,办事华而不实,似是而非,有伤教化,令人厌恶。章帝在元和二年(85年)正月的诏书中,对俗吏加以斥责,对稳健守法的官吏予以表扬,并说:“安静之吏,悃愊无华。(平稳守法的官吏,办事至诚而不浮夸,不搞花架子。)”

此语精妙之处,说明观察人,考核官吏,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会搞花架子的并不能办实事,而办实事的人,并不张扬浮夸。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汉顺帝时,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权,多树党羽,残害忠良,贪赃枉法,贿赂公行。汉安元年(142年),顺帝派出8名使者分赴各地察巡风俗,对地方官有赃罪者上奏,政绩清勤忠惠者,也上报朝廷。8名使者多身历显职,当世名儒,唯张纲年少,官级最低。其他使者受命后即行赴任,只有张纲埋车轮于洛阳都亭,表示不去巡察的决心,并说了“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这句话,意思是说大将军梁冀当政,惑乱朝纲,不去追查,反而要去外地抓小狐狸。他不干,并上疏顺帝,揭露梁冀罪恶及叛逆之事15条。顺帝虽然知道张纲所奏之事属实,也不敢过问。

诛杀恶人要追究后台

东汉末年,杨伦任侍中时,邵陵令任嘉贪赃枉法,反而升迁为武威太守。后来有人揭发任嘉贪赃上千万,被召至廷尉治罪,受牵连的将相大臣百余人。杨伦乃上书主张追究任嘉的荐举人,这样才能断绝贪官的出现,并说:“臣听说《春秋》主张诛杀恶人要追究后台,把后台杀了恶人也就消除了;整理皮袄要抓住领子,领子正了则皮毛也就顺溜了。”

非分的恩典不可常有

唐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在武功举行宴会,对功臣进行排序。尉迟恭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说:“你有什么功劳?凭什么排在我前面?”座次排在尉迟恭之下的李道宗,是当朝皇帝李世民的堂弟,@ 尉迟恭画像

跟随李世民打天下,颇有一点儿功劳的,看到尉迟恭发飙,过来劝解了几句。哪想到尉迟恭喝高了以后根本不能控制自己,动手就打。结果李道宗一只眼睛险些被打瞎了。事情闹大了,李世民很不高兴,宴会在不愉快的气氛中提前结束了。后来,李世民和尉迟恭有过一次谈话,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名臣,李世民谆谆教导:“对于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我是持批评态度的,希望能与各位功臣共享富贵。可是你在官任上屡屡有违法行为,从你这里我想到,韩信、彭越被汉高祖刘邦杀掉不是没有理由的,不是刘邦的责任。国家的治理就是靠赏功和罚过而已,非分的恩典不是可以常有的,你可要好自为之,不要将来后悔!”这一番谈话后,尉迟恭就很注意检点,收敛多了。

妻强夫弱不得为官

唐朝贞观年中期,有一个桂阳县令叫阮嵩,他的妻子阎氏嫉妒心极强。阮嵩在客厅里与客人饮酒时,把一个女仆叫来为大家唱歌助兴,阎氏便披头散发光脚袒臂持刀冲进客厅。客人们惊慌散去,阮嵩吓得藏于床下,女仆狼狈而逃。在对官吏进行考课(一种考查形式)的时候,刺史崔邈在给阮嵩的鉴定中写道:“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为下等。”经吏部审核符合事实,阮嵩被解除现职。

李师旦反黑为白

唐朝的李师旦,是新丰人,任会稽县尉。在国忌日的时候,是要停止一切公务和活动的,可他竟饮酒唱歌,还用木棍打人,因而被小官吏们告发。御史苏味道来审理此案时,他一概不承认。苏味道严厉地对他说:“你身为官员,怎么能不守法规,而要这样去违犯呢?”快要定罪的时候,李师旦请求重新审理,他颇有感叹地说道:“法律并没有规定禁止饮酒,何况我饮的是药酒。我唱挽歌那恰是表达我的哀思。打人是因为作为官员办事要加快速度。请问侍御史我有什么罪过呢?”苏味道说道:“这真是个反黑为白的人,看来是不能定罪了。”

皇帝的警告

唐高宗时期,右相李义府主管选拔官吏,依仗皇后武则天的权势,专以卖官为能事,选授没有次第,弄得怨声载道。唐高宗也时有所闻,曾在闲暇时对李义府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很不谨慎,做了不少违法的事,我还为你遮掩,你应当警告他们。”李义府脸色骤变,涨红着脸说:“是谁告诉陛下的?”唐高宗说:“只是我这样说,何必向我追索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呢?”李义府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缓步离去。唐高宗因此很不高兴。@ 唐高宗画像

效率最高的告密者

武则天废唐中宗,朝中多有不平者。一次,有十多人在一起饮酒,其中有一人说,我们不如支持庐陵王(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在座者中有一人到北门去告了密。结果这些人饮酒未散就都被逮捕了,那个说话的人被斩首,其他人以知反不报罪被绞死,而那个告密者则被授予五品官。告密之风,实始于此。

事已至此,我也没办法

武则天当政时期,姓武的亲贵们怨恨大臣吉顼依附太子,共同揭发他弟弟假冒官吏的事,因此吉顼被降职出朝。辞行的那天,他获得太后召见,流着泪对太后说:“我现在远离朝廷,永远没有再见到陛下的机会,请准许进一言。”太后让他坐下,问他想说什么,他说:“水和土和成泥,有争斗吗?”太后说:“没有。”又说:“分一半给佛家,一半给道教,有争斗吗?”太后说:“这就有争斗了。”吉顼叩头说:“皇族、外戚各守本分,则天下安定。现在已经立太子而外戚还当王,这是陛下驱使他们争斗,以后双方都不得安生。”太后说:“朕也知道,但事情已经这样,无可奈何。”

中国第一个检举箱

史载,中国第一个检举箱—铜匦(guǐ,匣子)的制作者为侍御史之子鱼保家,此人应该是个投机分子。因为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举兵反武则天时,鱼保家还曾为徐敬业效力,制作武器。两年以后,他又迎合这位女皇帝“欲大诛杀以威之,盛开告密之门”的心理,设计了铜匦这个新产品。

铜匦由铜浇铸而成,里面分四个隔断,每个隔断都有相应的投递口,信函只能进不能出。这种类似邮局信筒分本市、外埠两口投信,以利分拣的办法,能够较快地区分效忠信和举报信,不能不说是一种创见。对那些一心拍马溜须想讨官做的人,等于特快专递一样,简直太方便了。当时还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这是十分优厚的待遇,为了提倡告密,武则天可以说是不惜工本了。

每日上朝,必与家人诀别

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与御史侯思止、王弘义、郭霸、李仁敬,司刑评事卫遂忠等互相勾结,招集流氓无赖数百人,让他们告密。他们想陷害某个人,就几个人同时从几个地方告状,事状大同小异,并且都要求让来俊臣推勘此案。武则天认为来俊臣办案子有办法,对他屡加重赏。因此,其他酷吏也都争着采用残酷手段诬陷和迫害被告者。告密的人也越来越多,弄得朝臣们人人自危。不少朝臣上朝,因在半路上遭人暗中袭击,以至遭到灭族之祸,而家人毫不知其消息。因此,朝臣每次上朝,必与家人诀别说:“不知还能不能相见了?”来俊臣不但用酷刑迫害朝臣,他还迫使囚犯们互相揭发,达不到目的就动酷刑。就是在这样的无端诬陷和极端残酷的刑罚残害中,许多无辜者和忠臣义士受害至死,其中杀戮最甚者为唐之宗室亲戚,其次是大臣及一时英雄豪杰。

请客莫请告密者

@ 武则天画像

由于武则天的提倡,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于是她便下了一道谕旨:不准杀生。所以,大臣们宴请宾客,也只能是素席。有一次,一个颇受武则天重用的大臣过生日,便偷偷地杀了一头猪,做了一些荤菜,还做了一些大肉包子。可是,第二天的早朝完毕,这位大臣被武则天叫到面前说:“你昨天过生日杀猪了吧?”这位大臣一听,当时就吓得直打哆嗦,跪在地上连连叩头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微微一笑,拿出两个肉包子给他看:“这是什么?”这位大臣一看,正是昨天用来待客的肉包子,忙说:“为臣知罪!请皇上开恩!”那位告密的大臣,见此情景十分得意。正在这时,武则天开口了:“你是忠臣,又是初犯,朕不追究,恕你无罪,起来吧。不过你要接受教训,下次再请客,像他这样的人不要请。”武则天用手指着那个告密的奸臣说。

被气死的酷吏

唐玄宗当政时,朝中有个酷吏,名叫王旭。宋王李宪的府中有位叫纪希虬的幕僚,兄长任四川剑南县令,因犯有贪污罪,交王旭审问。审案时,王旭发现剑南县令的妻子十分美丽,就把她强奸了,又杀害了她的丈夫,吞没了她家的全部财产,共得十几万赃银。

纪希虬为了替兄长报仇,派了一名忠实的心腹仆人,到王旭府上当佣人。这位聪明的仆人很快便得到王旭的信任,大小事情都交他办理,于是,仆人便把王旭平时的所作所为,以及受贿之事,一一记录下来,不下数十条,送交给纪希虬。纪希虬得了证据,哭诉于宋王李宪,李宪又上奏给唐玄宗,玄宗命人查抄了王旭的家,收缴赃款赃物不计其数,最后把王旭贬为龙川尉。王旭经历了这场折腾,觉得十分窝囊,又气又恨,竟然一命呜呼了。

君瘦民肥

唐朝时的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位利禄。等到做了宰相,他很合乎人们的期望。当初,萧嵩认为韩休恬静和气,容易控制,所以才推荐他的。等到一起共事,韩休坚守正道不肯阿谀逢迎,萧嵩才慢慢地讨厌他。宋璟感叹说:“没有料到韩休竟能这样!”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会上作乐,以及在后苑游猎,稍有过失差错,就对身边的人说:“韩休知道否?”话刚说完,韩休劝谏@ 唐玄宗画像

的奏疏已经到了。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身边的人说:“韩休做了宰相,陛下比过去瘦多了,为什么不赶走他呢?”皇上感叹说:“我的形貌虽然瘦了,但天下一定富有了。萧嵩奏事经常顺着我的意思,退朝后,我睡觉不安稳。韩休常常据理力争,退朝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

这等小事就不用我表态了

有一次,姚崇在唐玄宗面前评议侍郎等一些中层官吏的优劣,准备择优任用。但玄宗总是四下环顾,不置可否,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姚崇心里七上八下,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觉得玄宗极可能是不满意评议标准,于是就再三向玄宗陈述自己的理由,征求皇帝的意见。而唐玄宗始终不发表意见,也不做最后裁决。姚崇感到不妙,不敢再继续评议下去,就小心翼翼地退了出来。

姚崇走后,高力士在旁边提醒玄宗说:“陛下您刚登帝位,应该和大臣们一起评议裁决,汰劣择优。刚才姚崇多次向您申明理由,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可是您态度冷淡一直不表态,这是虚心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吗?”玄宗回答说:“我把管理国家的重任交给姚崇,大政方针我应该参与制定、裁决,至于任免中层官吏,那是宰相的职责,姚崇认为可以就大胆任用,认为不称职就果断免官,为什么这等小事也要我表态呢?”

上班迟到要打板子

唐朝时对官员的考勤非常严格,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应点名检查实到人数,有时一天几次,频频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点名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玩忽职守被贬官

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二十日,某部门轮到一个叫梁升卿的人上夜班了,可是第二天恰逢他父亲忌日,他就想让同事元彦冲代自己上。元彦冲正和朋友聚会喝酒,不愿意去。梁升卿只好将具体情况写个条子,恳求其代劳,自己就回家了。结果元彦冲喝醉,没有按时到岗,宦官又正好拿着皇帝的命令来问事,发现衙门里没人。宦官回去一禀报,唐玄宗很是生气,随即将元彦冲贬到邠州任刺史,梁升卿贬到莫州任刺史,这两人都为自己的玩忽职守付出了代价。

浮夸虚报成风

唐玄宗开元年间,宇文融任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因为全国逃亡的户口很多,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往往寄名在寺院和权贵处作为客户。于是朝廷派宇文融为搜括逃户使,检察和搜寻逃亡的客户。宇文融设立了十员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从各地括得的客户多达80余万,出地也极多。各州、各县亲承宇文融的心意,追求数量,互相攀比,一味以多获户口为功劳,都夸张地虚报,增加客户数目,也有的地方甚至把实户也当作客户登记在册,用来欺骗上司。至年终,征收到的客户钱多至数百万。

同级的官员应享受同样的待遇

@ 杨绾画像

杨绾是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官至宰相。唐肃宗时,他升至中书舍人,按照惯例,他因为年龄大而被尊为舍人中的“阁老”,而且中书省的办公官署及官员俸禄等款项,他可以分得五分之四。但杨绾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同一个品级的官员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不应再以年龄排出等级,这样不利于年轻的人发挥才干,也不利于国家发展。因此,他便把办公官署及其他俸禄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中书省的所有人因此对他极为尊重,大家齐心协力,效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而且杨绾的为人也受到朝廷上下一致赞誉。

不能为了一个盘子而治罪

有一次,唐代宗召江西判官李泌入京觐见,同他谈起元载的事说:“路嗣恭刚平定岭南的时候,进献了一个大琉璃盘来,直径有九寸长,我以为是天下至宝。等到元载被抄家时,才发现嗣恭送给他的一个琉璃盘,直径有一尺长。我要治他的罪。”李泌说:“嗣恭这个人,行事小心,很会侍奉人,但害怕权势,勤敏于政事而不识大体。从前做县令时,凭借才能而闻名于天下;只是陛下未能深知其为人,被元载所利用,因而他才对元载尽心尽力。陛下如真能了解他的为人而加以重用,他也就一定会为陛下尽力了。何况嗣恭平定岭南,新建大功,陛下怎能为了一个琉璃盘而降罪于他呢!”皇上这才平息了心中的怒气,而任命路嗣恭为兵部尚书。

活埋告发者

唐德宗时,李齐运专权。有位叫李锜的官僚拼命用金钱贿赂李齐运,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湖州刺史、润州刺史、浙西观察史、诸道盐铁转运使等显赫要职。每到一个地方,李锜都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奇珍异宝积攒得无法计数,李锜再用这些财宝向上司权臣乃至唐德宗行贿,因而也受到了唐德宗的宠信。后来,他又专管天下漕运和酒税的征管工作,所得的钱财,除部分用来行贿外,其余全都装进自己囊中,国库因而日益空虚。这时,浙西出了一个胆大不要命的老百姓,名叫崔善贞,上书给唐德宗,揭发李锜贪赃枉法的罪行。昏庸的唐德宗竟然命令将崔善贞戴上刑枷,押送给李锜处置。李锜预先挖好一个大坑,待崔善贞被押来之后,连人带枷推进坑里活埋了。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 李适之罢相诗

唐朝的李适之在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宅第前总是门庭若市,前来拜访他的人终日络绎不绝。后来他主动让贤,不做宰相了,再没有几个客人来访了。李适之有感于世态的炎凉,作了一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为了给贤人让位,我不再做宰相了,没有了政事的烦扰,从此可以饮酒逍遥了。后两句则是抒发感慨:请看过去那些踏破门槛的常客,如今还有几个来的?

崔群拒连署

唐宪宗说崔群为人正直,命令从今往后凡是翰林学士奏事,必须有崔群署名,才能奏进。崔群说:“翰林院的做法,往往会成为一种规矩,如果照此办理的话,将来万一有阿谀奉承的人担任翰林院的长官,那么官阶低的人直言进谏就无法上达了。”于是没有执行“连署”的旨意。

陛下错了

唐宪宗初年,为寻访治国方略,开辟言路,采纳谏言,每当遇到军国大事,宪宗必定要与翰林学士商量。白居易、李绛当时都是翰林学士。

白居易有一次由于在议论事情的时候说了一句“陛下错了”,宪宗面色庄重严肃地停止了谈话,暗中将翰林学士李绛召来,告诉他说:“白居易这个小臣出言不逊,必须让他退出翰林院。”李绛说:“陛下能够容纳直率的进言,所以群臣才敢竭尽诚心,不作隐瞒。白居易的话虽然有欠思考,但本意是要进献忠心。倘若陛下将他处以罪罚,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各自想要缄默不语了,这可不是开拓视听、彰明圣上德行的办法啊。”

士大夫不敢出门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天还没亮,宰相武元衡准备上朝,刚走出所住的靖安坊的东门,有贼人突然从暗中跑出来袭击他,把他杀了,并把头砍下带走。然后贼人又到通化坊杀裴度,砍伤了他的头,裴度掉到沟里,因毡帽厚才没有死。这件事发生后,京城上下皆惊,于是皇帝下令宰相进出要派金吾骑士张弓露刃加以保护,所经过的坊门搜索很严。朝廷的士大夫们天不亮都不敢出门。有时候皇上到大殿很久了,官员还没有到齐。

一人得势,“造福”一方

唐顺宗时,王叔文专政。他与宦官李忠言、宫人牛昭容串通一气,形成一个小集团,宰相韦执谊等人也是这个小集团的成员。凡是与小集团亲近的人,都能得到高官美职,有时一天之内提升好几个人。只要是他们一党中的某人说某某可以做官,不出数日,此人准能得到任命。当时一班士大夫纷纷趋附,以致王叔文和他的同党家门前昼夜车马如市。要见他们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时须排队等几天。这些人没地方住,只好权且在附近的烧饼铺、酒馆过夜。这些小店铺因而大发横财,留宿一人要收千钱。王叔文一人得势,可谓“造福”一方。

宰相上朝吓出汗

@ 唐宣宗画像

唐宣宗上朝治理国政时,每当宰相奏事,威严的态度令人不敢仰视。奏报事情完毕后,皇上会忽然和颜悦色地说:“可以讲闲话了!”于是就问一些民间的琐碎事情,或者谈宫中游猎饮宴的事,无所不谈。大约一刻钟左右,皇上又正色地说:“你们好好做事,我时常担心你们会辜负我。如果那样,以后就不能再相见了。”皇上说完就站起来走进宫中。宰相令狐绹对别人说:“我专理政事已经十年,最得恩宠厚待,但每次到延英殿奏事时,我没有一次不是被汗水打湿了衣服!”

寝殿柱上挂政绩

一次,唐宣宗出苑城之北游猎,遇到一位樵夫。唐宣宗问他是哪个县的人,樵夫回答:“泾阳县人。”又问:“县令是谁?”回答说:“李行言。”唐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有几个强盗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硬是将这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唐宣宗回宫后,将李行言的名字行事写在一个帖子上,挂于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冬季十月,李行言被任命为海州刺史,入朝向唐宣宗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李行言回答说:“不知道。”唐宣宗即命左右取来挂于寝殿柱子上的帖文,给李行言看。

不知为何升迁

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爽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于渭上游猎,看见十几位父老聚集在一个祠堂前,唐宣宗上前询问其缘故,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爽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而祈祷于祠堂,希望都能如我们所愿。”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敕任命李君爽,宰相们对李君爽的升迁摸不着头脑。李君爽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才说清了以所得父老之言来奖

励李君爽的事。

错一字被降职

唐宣宗聪敏明察并且记忆力强,宫禁中当差扫地身份低贱的厮役,他也都能知道他们的姓名,并熟悉这些人的性格及特长,所以让他们干活,从不会叫错人。天下各地方官府奏告于朝廷的狱吏小卒的姓名,唐宣宗也一看便都记得。有一次,一位官员给唐宣宗上的奏文中有“渍污帛”一句,“渍”字被误写为“清”字,枢密承旨孙隐中以为唐宣宗不一定看到了这个错字,即将错字改正,然后送交中书门下政事堂,奏状经宰相府官员签署后再进入宫中,唐宣宗即发现奏状被改,大为愤怒,即加以追究,将擅自修改章奏的人处罚降职。

罢官后的表彰信

唐懿宗年间,皇上贬谪刘瞻为康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郑畋起草刘瞻罢官的制辞中说:“安于几亩的田宅,却并不是自己所有;退阻四方的贿赂,只怕被别人知道。”路岩对郑畋说:“侍郎是在表彰荐举刘瞻啊!”于是郑畋也获罪被贬为梧州刺史。

立“誓碑”不杀言官

《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方石碑,安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面,称之为“誓碑”,用销金黄幔盖着。宋太祖留下诏命:新天子即位,拜谒太庙完了之后,必须在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陪同下,独自进入夹室之中,诵读碑文中的誓词。很长时间里,群臣近侍都不知道碑文所誓何事。靖康之难,太庙被毁,洞门大开,人们才知道其中内容。碑高七八尺,阔四尺有余,上有誓词三行:

第一行:“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第二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三行:“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因为有了宋太祖的这块祖训碑,两宋皇帝对读书人、士大夫们都相当客气,相当优待。一如碑文中所要求的那样,宋朝一代基本上没有杀过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之人,也基本上没出现过残忍好杀的暴君,只有昏君。@ 宋太祖画像

口惠而实不至

宋太祖曾经面许张融升为司徒长史,可是人事命令久久未能发出。有一天张融骑着一匹很瘦的马,被太祖看到,太祖就问说:“爱卿的马怎么这样瘦?你给它多少粮食吃?”张融答:“每天一石粮食。”皇上说:“每天吃一石粮食会这样瘦吗?”张融说:“我答应给它一石,可是却没有照着去做。”第二天,升官的命令就颁下来了。

宋朝第一任名副其实的宰相

赵普是宋代第一任名副其实的宰相,但他这个宰相及其许多权力却是他自己厚着脸皮向宋太祖要来的。刚刚拜相时,赵普和宋太祖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赵普说:“中书省没有宰相来拟定和签署最高行政命令,怎么办?”

宋太祖说:“你只管拟定诏书命令,我为你签署批示怎么样?”

赵普说:“这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非帝王之事。”

赵匡胤想废除宰相负责拟定政府最高命令,自己负责签字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传统权力运作规则,改为宰相先出草稿,自己同意了,再交代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拟出定稿交由自己签字盖章,将最高政令的决定权从宰相手里收归皇帝。但是,赵普也是个权力欲望极盛之人,所以,才有了上面这段对话。@ 宋太祖与赵普议事图

政治斗争犹如泼妇骂街

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后,举子们多是些寒窗苦读的贫寒子弟、白屋书生。所取士人的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对宋朝的整个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门子弟在家庭中常年耳濡目染,从政之前就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与政治手腕,一旦进入统治秩序,行为处事就显得相当老练。出身寒微的穷书生整日留心于应考科目,专心于诗词文赋、经籍记诵,骤然中举,步入仕途,既很少有系统的、具备传承性的个人学术修养,又对政治传统、政治手段茫然无知,行为处事自然也就显得极为生涩。和唐代有所不同,活跃在宋代政治生活一线的多是些寒门士子,而少有高门子弟。这也就使得宋代多如牛毛的政治斗争的品位极为低下,有些近乎于泼妇骂街般的互相诋毁,只是用词较市井文雅了一些罢了。

弹发御史

宋朝对任御史职务的规定:凡是御史任职期间,连续一百天没有写奏章揭发违法的人和事的,就要调到外地做官。有个叫王平的人,担任御史将近百天了,还没有上奏章揭发过问题,同僚们很诧异。有人说:“王端公等待这么久还没发出奏章,必然有惊人大事在准备中。”有一天,大家听说他上了一个奏章,经过打听,竟然是揭发皇上的御膳中发现有头发的事,其揭发的词里说:“是何等严肃的容器中,忽然看见卷曲毛一样的东西。”

太刚直了,朕也难庇护你

宋太宗时有个大臣叫王禹偁,字元之。这个人有个特点,刚直,敢于直言讽谏,但凡诏令中有不妥当的地方,王禹偁常常不顾及太宗感受直言不讳指出来,弄得太宗很难堪。宋太宗曾经将其招至御榻前,当面劝诫他:“爱卿你呀,论聪明,天下无人可比,论文章,不下唐时韩柳。可惜你刚不容物,得罪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朕亦难以庇护。”但王禹偁依然如故,不久就被贬到了外地,郁郁不得志,病死他乡了。

宋朝的宰相最难当

宋朝的宰相是历朝历代的宰相中间最苦的,因为他们一方面要对付皇帝,另一方面又要对付肆无忌惮的谏官系统,实在是左支右绌,应付不暇。由范仲淹、王安石等有识宰相们发起的多次革除宋代沉疴的改革变法,总是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和谏官系统的不论是非,只讲反对反对再反对的游戏规则,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王安石变法,被谏官们搞得焦头烂额,无可奈何之下,终于说出了他那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彻底翻脸,推翻了一切争辩的前提,从根上终结了和谏官们的无休无止的马拉松辩论赛。

拿了我的给我退回来

宋代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物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给你多少家具,你就使用多少,私自动用公款添买,就是违反制度。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萍洲可谈》记载,王安石从出判江宁府任上自请退休,夫人吴氏把官舍里一张躺习惯的藤床带回了家。不久,就有小吏来索要。王安石知道吴夫人“好洁成癖”,自己则以邋遢与她“每不相合”,于是就不洗脚在藤床上睡了一觉。吴夫人看到后,觉得非常厌恶,即命送还。由此可知,官员搬出公房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这是非常严格的规矩,即使贵为宰相,亦不得违犯。@ 王安石画像

无关的官员自行退朝

宋代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多少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7至9时,这里多指9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宋代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禁卫军险些变成狗卫队

北宋庆历年间,有卫士在宫中哗乱,满朝文武吓了一跳。有御史建议,说是蜀中罗江狗(狗的一个品种,类似于今天我们说德国黑背)不错,可以用来顶替卫士。真要照这样做了,那么皇帝的禁卫军,就变成狗卫队了。金人入侵,宋室南渡,言官说话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某年大旱,皇帝亲自出面求雨,有谏官奏请皇帝禁止天下宰杀鹅鸭。那意思,似乎只要不杀这些水里漂的动物,老天就会开恩降雨的。碰到同样的情景,明朝的谏官提的建议是,不许百姓吃蛤蟆。这多少让人感觉靠谱了一点,因为民谣曰,“蛤蟆叫,天下雨”。不吃蛤蟆,多些蛤蟆叫叫,说不定雨就有了。

马疑司马

宋哲宗绍圣年间,马从一主管南京排岸司。有一天,漕运使来到,马从一随着众官一起迎接拜见,漕运使一看见马从一,马上怒叱他说:“听说你很不尽职,没有对你进行查办,还敢来见我?”马从一非常惊慌害怕,说:“我是湖南人,迎奉父母并在此求禄。”然后不住地哀求。漕运使发觉他讲话是南方口音,威严的表情才渐渐消散,说:“湖南也有司马这个姓吗?”马从一回答说:“我姓马,职务是监排岸司。”漕运使这才笑着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只要努力尽自己的职责就可以了。”起初漕运使看了他的名刺是“监排岸司马从一”,错把马从一当作司马光家族的人了,因此想处治他。自这个事发生后,马从一就把自己名刺上的“司”去掉了。

溅了皇帝一脸唾沫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她的伯父张尧佐当时身兼朝廷的四大要职,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纪录。一干大臣为此吵闹不休,要求皇帝撤张尧佐的职。争论达到高潮时,包拯站在仁宗跟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横飞,溅了皇帝一头一脸。仁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拂袖而去,回到后宫对张贵妃发脾气:“你只知道让他官升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 包拯画像

谁劝我退休我跟谁急

宋真宗朝的大臣梅询非常热爱功名,晚年尤甚,整日里幻想着怎样才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最好能够官拜相位而光宗耀祖。一天,梅询退朝时路过公堂门厅,看见一只箱子上有幅锦轴,上写“胡侍郎退休请辞书”。同僚们纷纷取来观看,梅询离得远远的,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看,梅询说:“拿着厚厚的官俸,闹着退休,说得好听,这是诱惑我上当受骗,我才不像他一样傻呢!”意思是谁劝我退休我跟谁急,老臣恋位,老马恋栈,大家伙都嘲笑他不知进退。

全体官员斗“奸党”

宋徽宗执政之初,贬斥了哲宗时严厉整肃元祐党人的几个朝臣,并给司马光等恢复名誉。但这位“书法家”皇帝是反复无常之人,不久就又对元祐党人再次整肃,且更为严厉,称呼也上升为“元祐奸党”。他下令将司马光为首的“奸党”309人刻名于石,立于朝堂,各州各县亦刻之,苏轼、秦观、黄庭坚均在其中。名列“奸党”的人的著作统统被焚毁。“奸党”子弟无论有官无官均不得随便进京,只能居住于外地。赵家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或“奸党”之亲戚结婚,已订婚尚未成礼者应予退婚。以“元祐”学术、政事聚徒传授者,严罚无赦。

在这种险恶的政治气候下,官员唯恐与“元祐奸党”有染,为了证明自己立场坚定或为了升迁,都对“奸党”口诛笔伐。若想攻击某个官员,则只需对他的言论寻章摘句,对他的行为吹毛求疵,找出他是“奸党”的蛛丝马迹。于是,整个朝廷甚至整个官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奸党”的追究和斗争上—一时间,这成了朝廷、官场的“头等大事”。虽然两年多后,宋徽宗赵佶又下旨毁掉朝堂的“元祐奸党”石碑,各州各县亦毁之,对“元祐党人”的处分有所宽松,“可复仕籍,许其自新”,但整个官场已被整得千疮百孔了。

“浪子宰相”与“三旨相公”

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游纵无检”,行为放荡,好作淫词艳曲,自号“李流子”。他位居宰辅,不理政事,只知享乐,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于是,都人亦呼邦彦为“浪子宰相”。

宋神宗时,有个官僚名叫王圭。他当宰相16年,尸位素餐,从无建树。上殿面君,曰“取圣旨”;听取皇帝指示后,曰“领圣旨”;回到衙门后,对秉事者曰“已得圣旨”。时人谓之“三旨相公”,以讥刺其失职。

误升一级

宋朝毕士安做宰相时,他的女婿皇甫泌很放纵,屡教不改。毕士安准备面奏皇帝,刚刚开口说了一句:“臣婿皇甫泌”,还没说下去,正好这时有边塞报警,终于没有说成。过了数日,毕士安刚要说,正值皇帝急于解手,急忙起来,已起,走出几步才说:“卿已说了几次,朕已经知道了。”不久,降下圣旨把皇甫泌迁升一级,毕士安竟不敢说明自己的意思。

皇帝讨厌废话

明太祖朱元璋历来讨厌官员的废话,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曾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他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他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把“嫌”字改作“忧”字

明初,朱元璋对官员的监控几乎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无论官员做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皇帝的耳朵里,而且绝对媲美于现场版。当时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被征到朝廷编《孟子节文》。一日,他罢朝回到家里,信口吟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不料被暗中跟踪的检校听到,向朱元璋报告。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他说:“老钱啊,昨天你作了一首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把‘嫌’字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当场吓得直冒冷汗,赶紧磕头谢罪。

监视官员要偷拍

关于朱元璋时代锦衣卫特务的故事有很多。明初的国子监祭酒宋讷对朱元璋很是忠心,但朱元璋对其并不太信任。有一天,有个学生给宋讷敬茶,不小心被绊倒了,茶具给摔坏了。宋讷看了,心里十分恼怒,按理说,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可宋讷做梦也没想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突然问他:昨晚为什么发火?宋讷一听,心里一惊,心想:我在家生气,他怎么知道?但宋讷更清楚,不能跟朱元璋逆着来,就如实说了,朱元璋很满意。宋讷出于好奇,就问朱元璋,陛下你咋知道我昨晚发火了?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有宋讷发火的画像给他看,宋讷看看还真是昨天的场景,嘴里倒抽了一口凉气。

无所不在的陷害

刘基曾因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与胡惟庸有冲突。胡惟庸就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这一番诬陷击中朱元璋的要害,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家中。

装疯卖傻求活命

明初,朱元璋对于官员管理很严,一有不慎,官员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官员们往往会苦思各种应对之策。袁凯官拜御史,他就曾装疯来保全@ 朱元璋画像

自己。有一次袁凯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时不小心说错了话,回去后害怕得睡不着,总觉得脑袋要不保,于是开始佯狂,请求辞职。朱元璋派人去刺探袁凯是真疯还是假疯,好在袁凯装得比较到位,没被看破。朱元璋固然心理有毛病,但要他和一个疯子较劲,还真拉不下脸来,于是,袁凯侥幸全身而退。回乡后,袁凯也不敢怠慢,一直佯狂,经常倒骑黑牛,招摇过市,满嘴胡言,终于获得善终。

辞职惹祸

有个叫严德珉的人,在洪武初年出任明朝都察院的御史,工作很稳重,所以在洪武一朝历次的政治大风大浪中都幸运地挺了过去。后来,朱元璋擢升他为左佥都御史,但严德珉不想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就找了个适当的机会提出自己的辞职请求,理由是身体不好。可朱元璋不信,“你说有病就有病了”?一怒之下,下令将严德珉抓起来,处以黥刑,即在严德珉的脸上刺上字,还要在刺字的地方涂上墨,就像《水浒》里的林冲那样。事情到了这一步,洪武皇帝还不放过,又将他谪戍广西南丹。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明成化年间,内阁为首的刘吉、万安、刘翊三人,位至宰相,却一味“蒙耻固位”,对国家大事置诸脑后,毫不关心,整日要么忙着与阉党朋比为奸,争权夺利,要么昏昏度日,毫无建树,时人讽刺他们尸位素餐,就称其为“纸糊三阁老”,爱憎之意,一目了然。当时的六部尚书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工部刘昭,他们6人对于三阁老的做法莫衷一是,谁都不敢多言,唯恐招惹事端。当时的人不满他们的胆小怕事,就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宪宗朝的吏治可见一斑。

当官成了贪污竞赛

明朝嘉靖以后,官场中贪风大盛,从首辅到吏员无不贪贿,当官竟然成了一场贪污竞赛。《新会县志》风俗篇中有记载:正德、嘉靖年之前,有两袖清风的人辞官回家,邻里都纷纷慰劳,啧啧称赞;如有贪官回乡,众人皆耻于与之来往。嘉、隆之后,风向大变,有官员退休,乡人竟不问人品,唯问揣了多少金子回来。人们相与嘲笑的,就是那些清白贫穷的“傻官”。民心若此,可见官风如何。

成百官员集体挨打

从朱元璋开始,廷杖就开始常态化,以后的大明皇帝只要不顺心,就可以拿大臣撒气。明朝出现了两次影响较大的打屁股事件。

其一,明武宗是出名的荒唐皇帝,他曾数次南北“巡幸”,正德十四年时,由于兵部侍郎黄巩等大臣竭@ 明朝廷杖

力阻止武宗去南方游玩,但武宗不听,搞得群臣集体伏阕以示劝阻,结果武宗大怒,下令让翰林撰修舒芬等107人在午门外罚跪5天,且各“领刑”30~50杖,一时间午门口血肉横飞,哭声震天。

其二,这次的场面更大。嘉靖时期,因大臣杨廷和等人反对嘉靖不合祖制的“礼仪”,嘉靖一怒之下罢了杨廷和等人的官职,引发了230多个大臣的抗议,他们跪在皇宫的左顺门请愿,要求皇帝改正。嘉靖很偏执,坚持不认错,反将200来号大臣处以集体杖刑,这下可是创造大明廷杖之最了。200多个大臣被打得魂飞魄散,血流满地。

有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官员不得赦免

明宣宗时,有个叫宋准的浙江道监察御史奉命外出,上浙江去清点地方税粮。到了金华时他看到了一个长得水灵的女孩,顿时淫心大作,强娶为妾。后来他又发现,金华城里一个少妇更有味道,于是三天两头往人家里去,没多久就勾搭成奸。大明巡按御史七品官,就那么一点俸禄,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这么多女人啊,他便直接向官府索要财物。

这事过去没多久,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而后宋御史的丑事也被人告发。按照大明律,在大赦之前的罪行,原则上可以赦免不追究,宋御史原本就是外出巡查司法案情,他熟知此中门道,听到有人告发自己,他赶紧上书给刑部,强调自己所犯之事在大赦之前,应该予以赦免。这下可难倒了刑部官员,思前想后觉得只有上请皇帝。明宣宗听了后说:“这个宋准,我听说过,是个极为贪淫无耻之徒,还犯有赃罪,如何能赦免?先施以杖刑,然后发配东北充军。”

四铁御史

明朝御史冯恩上书弹劾奸吏汪 ,结果被诬陷入狱,反被汪 审问。汪 坐在大堂上看到被押的冯恩,好不得意,当即耍起官威,命令冯恩下跪,冯恩坚决不屈膝。汪 对冯恩说:“没想到吧,你上书弹劾我,结果反被我来审。”冯恩面不改色:“你杀了我吧,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汪 大怒:“你辱骂朝廷大臣!”冯恩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岂止是辱骂呢?”旁观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御史呀!”开始不肯下跪,那是铁膝;大骂奸臣,那是铁口;看这样的不屈,一定有一副铁胆和铁骨。后来,冯恩便被称为“四铁御史”。

贪官为清官跑官

明代朝堂上出现过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贪官为清官跑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海瑞为县令时,他的下属为他跑官。故事是这样的:海瑞任淳安县令时,不仅自己为官十分廉洁,而且对下属的廉政要求也很高,甚至对他的直属上司也很不给情面。海瑞就曾给顶头@ 海瑞画像

上司鄢懋卿写信,对他的贪财奢靡提出了尖锐的指责,一时浙江的大小官员个个对海瑞心怀怨恨,认为他自己不愿发财,还挡别人的财路,很有意见。可是,海瑞为官严谨,实在没有什么理由罢他的官。后来大小官员们就想到新的办法,既然无法罢官,那就帮助他升官。于是浙江的大小官员一直对外称赞海瑞能力超群,清廉无比,政绩突出,这样的人不重用,那可真是帝国之失。如此运作一番之后,海瑞的政声上达朝廷,朝廷觉得人才难得。很快,海瑞就被调出浙江,“另有重用”,海瑞从浙江官员名单中清除之后,大小官员这才舒了一口气。

杨溥公允

杨溥当宰相执掌朝政时,他的儿子从家乡到京城来。杨公问他,所经过的郡县中,哪些郡守县令比较贤明。他儿子回答说从江陵路过时,那里的县令特别不好。杨公问道:“为什么呢?”儿子说:“天台人范理。他接待孩儿相当简便。”杨公暗暗记住了这位官员,很快就推荐他为德安知府,后来又把他提升为贵州布政使。有人劝范理应当写信去感谢杨公。范理说:“宰相为朝廷选派人才,并不是对我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私人感情。”到杨公去世时,范理才祭祀他并痛哭,表达对知己的感谢之情。

如此朝廷怎能不亡

南明弘光皇帝对朝政不闻不问,马士英和阮大铖作威作福,他们把朝廷中反对他们的官员都遣到外面,朝廷就是他们的天下。他们还把各个官职公开拿来售卖,只要有钱,什么人都可以做官。当时的民谣就说:“都督多如狗,职方满街跑;相公只爱钱,皇上但吃酒。”有这样的当家人,南明能坚持下来也算奇迹了。

奕劻知官之肥缺

庆亲王奕劻当权时期,不问政事,只管收钱卖官。据《新语林》记载:有次奕劻在他的府第宴请一位官吏,喝了些酒之后,就放言说:“我知道咱大清的天下,就只有四川、广东的布政最值钱。”这位官吏不是贪官,就严肃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奕劻只是微笑而不回答。这官吏替他接上说:“我当官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哪个地方的地方官是肥缺。而你经常受人贿赂,当然就知道这些内幕了。我劝你还是远离这些小人,不要再贪图贿赂。”此言一出,把奕劻说得不知所措,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

问铁罢官职

据《南亭笔记》记载: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熟@ 张之洞

知西学,尤其对制造业相当精通。有一天,洋务局有官员来求见他,这个洋务官员虽然身处这个位置,但是对制造一知半解。张之洞就试探着问:“铸造一门大炮需要多少铁呢?”此官员自信地回答:“禀告大人,大炮要用五六十磅铁,小炮二三十磅就差不多了。”张之洞摸着胡须大笑:“这么一点点铁,只够造一个锅子、一个汤罐而已,还想造炮吗?”说得这官员脸色通红。第二天,张之洞就上折把这个不学无术的官吏给撤职了。

请起用檀道济为将

清朝对待满族人比较优厚,一些水平很差的满族人还做到了“御史”,御史不用考试,偶尔写篇奏疏还是别人代笔。那个时候中日甲午战争正在打得不可开交,一次早朝,文武百官在午门外议论,其中有个官员说:形势危急啊,非起用檀道济做大将不可。檀道济本是南北朝的人物,这个官员用檀道济来比喻当时清朝的大将董福祥。这话被一个满族御史听了后,他想平时都难得给皇帝上个像样的折子,这次终于抓住机会可以好好表现一把了。于是他就殷勤地问这个官员“檀道济”这三个字怎么写,当天就给光绪皇帝写了个奏折上去,请皇帝尽快起用檀道济为将,搞得光绪哭笑不得。

反贪从管家下手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李侍尧担任云贵总督,有人弹劾他贪污,乾隆就派和珅到云南去查这个案子。李侍尧听说和珅要来查案子,事先就做了周密准备,也准备隆重地接待他。和珅到了云南之后,没有见李侍尧,先悄无声息地把李侍尧的管家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从这儿找口供,一下就把李侍尧贪污的底子罪状摸清了,李侍尧在铁证面前不得不认罪。这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大学士云贵总督给扳倒,事情做得很干练也很漂亮。乾隆很是高兴,在案子完了之后将和珅马上升职做户部尚书。

贪官编写清官准则

刚毅是晚清的一位高官,同治、光绪年间,他先后做过山西、江苏、广东巡抚,后进京任职,当过礼部、户部、工部、刑部的侍郎和尚书,升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但是这样一个朝廷重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最为讽刺的是他却编写了一部相当于“清官必备手册”的书。他编纂的书名叫《居官镜》,专讲封建统治之术和政治道德,内含《臣道》一章和《治道》六章,分论吏、户、礼、兵、刑、工之政。其中虽然也涉及某些具体的施政措施与方法,但贯穿全书的基本内容,是从政治原则上谈如何做一个好官、清官,讲求“存忠君、为国之心,务立身、行道之本”,做到“公忠报国,慈祥爱民”。该书反复强调,“居官办事,全凭公心”“居官立身,固以操守为本”。而官员最重要的操守就是要牢记“为国、爱民之意”,尤以爱民为为国之基础。“为吏尽职,@ 刚毅

为民守分,各居其道,治理民安,则国家可以长保。故为政者,必以安民为本。定民之道,必以养民为先”,倡言官员应该做到“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

贪官被偷不敢声张

清代是历史上明令发放“养廉银”最多的朝代,然而,清朝也是贪污腐败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光绪年间有一个军机大臣,老而弥贪,纳贿无度,多多益善。每够一百万,就用紫榜标识,每够一千万,就用黄榜标识,致使家中箱满箧溢。每天下朝,他都要到密室里查点一番所贪财物,每有增加,必喜出望外。一日下朝,这个军机大臣又去密室查点金银宝物,发现少了数千两,心里暗暗揣摩,此屋只有自己和一个最忠实的老仆人能进得来,别人根本不知道,于是就对老仆人产生了怀疑。经暗中调查证实,此事确实是老仆人所为,于是军机大臣大怒,要把老仆人送上衙门。老仆人说:“我跟随大人多年,大人所贪钱财我一一记在心中,如果送我上衙门,我们俩对簿公堂,大人东窗事发,肯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个军机大臣一听,此话非常“在理”,就再也不敢声张了。

爬都不会,就敢学走路了

史念祖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人。据清《南亭笔记》记载:史念祖当了广西巡抚,到任后发现正在巡抚衙门当差的某县典史就是过去他手下的一名书吏,他把那个典史从参见巡抚的官员行列中叫了出来,问道:“你不就是××吗?捐官用掉了多少银子?”那典史回答说花了七百多。史念祖笑了笑:“唔,有了两分利息了。你试着在廊下走一圈。”那典史不知巡抚大人有何意图,但也不得不从,就沿回廊当众走了一圈。想不到巡抚大人的评语是:“爬都不会,就敢学走路了?”在场的官员哄堂大笑,那典史无地自容,狼狈逃窜。

“莫须有”和“难保无”

清朝文人石韫玉,江苏丹阳人,乾隆进士,当过地方按察使、布政使。张伯驹《素月楼联语》引《秋声馆词话》说:石韫玉做修撰时外放湖南任按察使,地方有一起强奸案子闹到了他那里。石韫玉了解案情后认为事无确证,便在案卷上写了“难保无”的批语。意思是说:不能保证没有,也没有根据说有。

这件事传到上面,上司认为石韫玉是书生耍笔头,于是罢了他的官。石韫玉觉得自己很冤枉,简直以莫须有罪名丢官。事后苦笑道:这“难保无”不正可对“莫须有”吗?“莫须有”,恐怕有,也许有。南宋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以“莫须有”借指无罪被冤。“难保无”则是石韫玉的独创。

长麟微服私访

《北东园笔录续编》卷三记载:浙江巡抚长麟听说仁和县令贪墨,一天晚上微服出巡,邀那县令同行,行经一家酒店,就进去歇歇,乘机问店东生意怎样。店东不知就里,说县令巧取豪夺,酒店经常亏本,并感叹道:“父母官爱财若命,小民何以聊生!”长麟和那知县喝了几杯,付了酒钱,走到店外,分手前跟知县说:“这些小民就是多事,不过我不会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的,你也别生气了。”他待知县走远了,又回到酒店求宿。到了夜半,门声大响,原来县令遣衙役来抓人了。长麟跟店东一起被缚送县衙,县令马上升堂,一见到长麟,吓得面无人色,脱下乌纱只是磕头,但也免不了罢官的命运。

一封公函两万金

有个为甘肃平庆泾固道台魏光焘代笔公文的师爷,在起草一件向全国各州府通缉逃兵的例行公文时,误将“奉天府”混在各州府中,而且称呼“奉天知府”,抄写的书吏也不在意。奉天(今沈阳)是清皇朝的“盛京”,和北京的“顺天府”平级,是全国规格最高的府,必须单列在所有的地方官署之上。长官“奉天府尹”,为正三品的高官,而一般的知府只有从四品。当时的奉天府尹松林见了来文,就来函责问。魏光焘又是羞愧又是害怕,只好亲自写信,自称“门生”,百般道歉;又请京中贵人帮忙转达敬意,花了上万两银子,奉天府尹松林才没有上章弹劾。

过了一年,松林又写信给魏光焘,说是请代购十几张玄狐皮、猞猁皮。魏光焘只好再花上万两银子买了送去。当时人称之为“一封公函二万金”。

合力捐官,一起分财

据《清稗类钞》记载:浙江山阴人蒋渊如看到买官可以一本万利,却苦于资金短缺,就与其友唐文卿、陈柏生、王平斋、吕少川四人合计。五人集资捐了个马上就可以补任实缺的知县,并在神前歃血立盟,互道永不相背。他们议定具体的分工办法:蒋任县令,唐为刑名师爷,陈为钱谷师爷,王为钱漕吏目,吕为转递公事的快手,如此,合五人之力,管一县事务,无论具细,悉在掌握中。得了钱则按出资比例分肥。上任之后,按议定的分工,蒋以县令之尊高坐大堂,唐、陈二人则做了幕友,王、吕两人也是在商定好的差使上干着,各无怨言。五人通力合作,上下其手,一年收入便达白银二十万两。后来朝廷考查官吏时,发现蒋渊如贪赃枉法,就革了他的乌纱,但是五人却如愿以偿,挣了个盆盈钵满。

送钱顺口溜

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吏治已经非常腐败了,官场上无钱不办事。王亶望在甘肃任职时,全省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千见面,二千便饭,三千射箭。”意思是说,送一千两银子给王望不过能见上一面;送两千两银子,王大人赏脸的话,有望留吃一顿便饭;送三千两银子,王大人高兴,会和送礼的人一起拉拉弓、射射箭、练练骑射,以示关系更近一层,而主导这种关系远近的砝码就是白银。

死后的谥号要用钱买

@ 刘铭传画像

刘铭传是淮军名将,可以说是李鸿章麾下第一大将、清代第一任台湾巡抚,其人文韬武略,建树甚多。刘铭传死后,朝廷照例要颁封谥号,以示表彰。此事由礼部负责。于是礼部有关部门的“现管”暗示死者家属,如果肯多花万把两银子,便可以让死去的功臣名将得到一个好听些的谥号,戴上一顶“高帽子”—据说已经暂定为“庄肃公”的。可是刘家认为这顶帽子忒贵,不肯出血,因此礼部的有关领导大笔一歪,刘铭传就变成了“壮肃公”—“壮”“庄”之别,无须查字典,稍加体味一番,也就不难领悟。汉语言的微妙之处亦即在此。刘铭传一生以儒将自诩,不想死后,竟得了这样一个美谥。连追授封号这种死人的荣誉也可以做做手脚,按级论价,可见腐败的黑洞真是无处不在,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

“考勤”起于何时

我国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当时所谓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文献记载,当不早于清代。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期,此制渐弛。《啸亭杂录》卷十记载,军机大臣和珅擅权时,曾经自立私署,“不与诸大臣同堂办事,而命诸司员传语其间”。后来,许多官吏也在家里办公,不坐班。为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专司考勤。画到簿为官吏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咸丰年间,设立总理衙门,为了防止画到溜号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官吏“核其勤惰”,分别给予“请奖”或者“参劾”,这便是历史上考勤与奖惩相结合的开始。

名士风流

辑二

司马相如跳槽

汉景帝信黄老,不喜欢作诗、写文章,司马相如郁郁不得志。梁王带着几个文人来朝见景帝,司马相如趁着这个机会跟这些文人交了朋友后辞了职,成为梁王的门客,跟那班文人住在一块儿。司马相如在梁国住了几年,生活过得十分得意。

梁王死后,喝酒、作诗的门客也就树倒猢狲散。司马相如到了临邛县投靠他的朋友王吉。王吉替他想了一个抬高身价的办法:请他住在都亭里,自己每天挺恭敬地去拜访他。开头几天,司马相如还出来接见县令,后来干脆叫随从的人出来推辞说他身子不舒服,不便相见。司马相如不出来接见县令,县令便更恭敬地每天去问病,王县令每天这么招摇过市地到都亭去拜访司马相如,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曹操差杨修三十里

汉代曹娥碑是一块稀世名碑。蔡邕获得灵帝准许之后,亲自刻字于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蔡邕所题八字究竟何意,百思不得其解,这八字隐语成了一个人人争猜的难解之谜。

曹操任丞相期间与主簿杨修到过曹娥碑下,见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杨修才思敏捷,迅速破@ 曹娥碑拓片

徐稚下陈蕃之榻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黄琼死后,稚前往吊唁,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徐稚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文人荟萃的东观

东汉的洛阳东观是文人向往的地方,“是时学者称东观以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东观任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校勘经书,不过,既然众多作家会集在一起,当然少不了诗文唱和之类的活动。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灵帝下诏,为在鸿都门就学的乐松、江览等32人图像立赞,用以激励学者。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以我之速,易子之迟,如何

汉武帝喜欢读书,搜求天下遗落民间的书籍,亲自动手校对。他尤其喜欢词赋,每次出游到各地或者看到某些奇兽异物,就让司马相如写赋。他自己也喜欢写,而且速度极快,下笔辄成。他自己也写下上百篇词赋,写过后也不留意。司马相如写赋却很慢,要经过长时间的构思才能写出来。汉武帝常常叹赏他的工巧妙绝,对他说:“用我飞快的速度换你缓慢的速度如何?(以我之速,易子之迟,如何?)”司马相如说:“对于臣来说当然可以,不知陛下以为如何?”言下之意是武帝即便慢也写不出好的赋。汉武帝大笑,并不责怪。

汉继秦后,如朽木,如粪墙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如粪墙,虽想好好治理它,却无可奈何。法律出来,而奸恶萌生;律令颁布,而伪诈兴起。就如同用汤止沸,抱薪救火,更加没有益处。比如琴瑟不调,必要时只能解弦而更张,这样才能重新鼓琴。他意在劝武帝黜黄老、兴儒学,黜法律、兴仁义也。@ 董仲舒画像

无人能比虞世南

唐太宗皇帝有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皇帝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皇帝称虞世南博文多见、品质高尚、读书广博、词汇丰富、忠诚正直,一个人具备五种长处。太宗皇帝听说虞世南死了,伤心地哭着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虞世南当秘书期间,在省后堂将群书中可以在今后写文章时引用的重要事物摘录编纂在一起,叫作《北堂书钞》。如今省后堂还在,《北堂书钞》也流行于世。

斗鸡文章惹祸

唐高宗麟德初年(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王勃给他上书陈情,得到刘祥道赏识,推荐参加朝廷的考试,对策及第,授朝散郎(侍于皇帝身边的从七品官)。沛王李贤闻其名,召至府中为修撰,对他的才华特别爱重。当时宫中盛行斗鸡游戏,诸王每次斗鸡,当然都有僚属随同助兴。有一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互有胜负,为助兴,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假托沛王鸡传檄声讨英王鸡。这本是一篇逢场作戏的游戏文字,但此文不久传到唐高宗手里,唐高宗龙颜大怒,认为王勃是有意在挑拨诸王之间的关系,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将王勃逐出了沛王府。

宋之问有口过

武则天为了尽量培植自己的势力,以便伺机称帝,所以招揽了元万顷、范履冰、苗仙客等学士入宫,著书立说,参与朝政,荣耀至极。因他们出入皇宫均走北门,故称为“北门学士”。宋之问十分羡慕,千方百计想成为“北门学士”中的一员,武则天不许,为此他向武则天进《明河篇》一诗,内有“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数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事。武则天看诗后,对崔融说:“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所谓“口过”,就是口有毛病。原来这宋之问有齿痰口臭病,武则天以此不批准他加入“北门学士”,这已属求之太苛,而又将其难以告人的隐私公之于众,宋之问终身都引以为奇耻大辱。

我儿子怎能在他下面

《芝田录》说,史思明寄樱桃给他的儿子,作诗说:“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群臣告诉他说:“您写的诗确实很高妙,只是把‘一半与周贽’一句移到前面,从音韵上来说更为稳妥。”史思明大怒说:“我儿子怎么能在周至的下面!”

险些从此不比诗

王之焕与王昌龄、高适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擅写边塞诗。一日,三人在旗亭饮酒,忽然来了一队梨园伶官举行宴会,有四位美女出来准备唱当时由名诗谱成的曲子。三位诗人暗中约定:谁的诗被唱得最多就算谁是高手。第一位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位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少府》,第三位唱的又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这时,王之焕有点急了,指着最后一位也是最美的一个歌女说:“要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再比诗了。”说话间,那位歌女轻启朱唇,唱出了王之焕的《凉州词》。三位诗人不禁大笑起来。

打架打出的文学家

@ 陈子昂画像

陈子昂在初唐诗坛非常有名气,但在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纨绔子弟,17岁之前从不知道诗书为何物,整天过着斗鸡遛狗、无所事事的生活。实在无聊的时候,陈子昂就骂骂大街,打打群架,并以此为乐。后因击剑伤人,有些后怕的陈子昂才开始弃武习文。也许是陈子昂资质过人,没过几年,他就学涉百家,据说他“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张生的原型是元稹

唐代的元稹虽然早早就诗名在外,但他最出名的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西厢记》。《会真记》差不多就是元稹的亲身经历,元稹23岁那年,偶遇他的亲戚崔莺莺一家,元稹死皮赖脸地骗取了17岁少女崔莺莺的纯真感情。往后的事情和《西厢记》就大相径庭了。崔莺莺的老娘发现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好认栽。这时元稹入长安应试,虽然落榜却得到了长安“市长”韦夏卿的赏识,没几天就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夏卿不仅是地位显赫的三品大员,韦姓更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权贵显要遍于朝廷。对于元稹这样的穷小子,做阔人家的女婿是向上爬的一个捷径。崔莺莺就成了这小子贪婪欲望的牺牲品,论起来,元稹还是陈世美的老前辈。

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

唐时张怀庆想作诗,又不下功夫,把别人的东西,或生拼硬凑,或改头换面。诗人李义府《白燕》:“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在其诗句前各加两个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讥笑他: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

奉诏评诗

唐中宗登基后,上官婉儿劝皇帝设置昭文馆,广召当朝饱学之士,赐宴游乐,赋诗唱和,并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评诗会。上官婉儿当评委,宣布规则:奉诏评诗,只选其中最佳的一篇进呈御览并谱曲,不中选者即刻下楼,当场退稿。

内侍拿过诗来刚念过诗题和开头两句,诗稿便纷纷飘落,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人是当时宫廷诗人中顶尖级的人物)两人的诗稿还没有给丢下来。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咱俩一向不分高低,我看就以今日定高下,以后不必再争了,宋点头同意。

隔了好一会儿,楼上又飘下一张,原来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的诗则被呈给皇帝。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婉儿的评判让沈、宋都心悦诚服。

骆宾王写诗代传情

@ 骆宾王画像

卢照邻在四川成都附近新都县尉的任期满了之后,还“婆娑蜀中”,徘徊不肯离去,原因是,卢照邻在那里爱上了一位姓郭的市井女子。后来卢照邻离开新都去洛阳两年之后,骆宾王替那女子给卢照邻写了一封诗信,倾诉思念之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卢照邻之一去不复返,未必是他薄情,有可能是他身体出了问题。有一种说法,卢照邻从新都离任是因为生病了,风疾。后来,卢照邻一直在洛阳附近的具茨山上隐居养病,最后实在忍受不了病痛,投水自尽。

苏颋文思若泉涌

苏颋(tǐng)小时候聪明俊秀,读书的速度特快,扫一眼能读千言。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六月二日,内乱初定,苏颋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在太极殿后阁任职。当时苏颋还年轻,刚刚担当这项重任,各种文告诏书都让他草拟,动则上万件,有人担心他胜任不了。然而苏颋手写口说,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后来,主管文书的韩礼、谭子阳担任抄写诏书这项工作,屡屡对苏颋说:“请你口述得稍慢一些,口述快了我们记不下来,恐怕会将我们的手腕子累坏。”中书令李峤看到这种情形,感叹地说:“苏颋文思若泉涌,是我们这些人所想不到的啊!”

学士争诗

唐朝时,有个国子祭酒(官职名)辛弘智写诗道:“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妾如台上镜,得照始分明。”同房的学士常定宗,只因为将其中的“始”字改为“转”字,就要争夺这首诗。两人都说是自己写的,于是写下了讼状。罗道宗裁断道:“过去五个字是标准,以说理深刻为奇。今天一个字就要夺诗,取字数多的为诗的主人,诗归属弘智,‘转’字还给定宗。将此状文发放周知,任凭公众验证。”

史青五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他的才思已经够惊人的了。但史书上还有一些比他作诗更快的例子。据说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江南人史青,他向唐玄宗上书自荐说:“子建七步,尚为迟涩,臣请五步成之。”玄宗就在这年除夕召见他,并以“除夕”为题命他成诗。史青听了,略一沉思,在五步之内构想完毕,接着就吟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衰。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金龟换酒”交李白

贺知章好酒、好书法、好作文,更好交友。当年大诗人李白带着梦想来到京城长安,在紫极宫的紫气烟霞里与贺知章相见,贺知章一眼瞥见仙风道骨的李白,直呼其为“天上谪仙人”。相见恨晚之时,他一把拉上李白往酒楼里跑,要与之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喝到日落西山,不得不分手了,去买单时,贺知章才发现身上没带银子,付不了账。于是,他解下腰间佩戴的金龟交给店主作了酒钱,真是潇洒大方。这件事,他让李白记住了一辈子。

白居易出口诗歌

白居易的诗歌远销朝鲜,朝鲜商人曾拿着卖高丽参所得的钱向白居易购买诗歌新作。唐朝尤其是唐文宗李昂朝,长安城里盛行找作文高手撰写碑文墓志铭,俨然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一旦有达官贵人死去,他们的家门口就跟闹市一般,人们高声喊叫,争着要购买碑文墓志铭,不管死者家属是否愿意接受。有的时候,倘若死者后人不能得到某些作文高手的碑文墓志铭,就会被世人视为不孝。白居易跟元稹结交数十年,情逾骨肉。元稹去世之后,其家人请白居易撰写墓志铭。写好之后,元稹家要馈赠白居易奴仆、车马、绫罗绸缎以及银制马鞍、玉带等物,价值六七十万钱。白居易想到自己跟元稹的关系,极力拒绝。元稹家人无论如何都不答应,几次三番给他送去。不得已,白居易只好接受下来,然后再转赠给了一座寺庙。

寻花问柳也著书

唐代的赵光远是宰相赵隐的侄子,在诗界有一定的才名。生活上,他也是一个恃才自傲、不拘小节的人,经常领着一班子弟,寻花问柳。有文献记载,赵光远撰写了一本记述烟花柳巷(北里)见闻的著作《北里志》。《北里志》当然是伪托的著作,真正的著者不是他。《北里志》记载了状元孙龙光、侯彰臣、杜宁臣、崔勋美、赵光逢等人时常在妓女郑举举那里流连尽欢的事情,猜想赵光远有时候可能就是其中一员。《北里志》还记载了赵光远爱上烟花女子莱儿的故事。莱儿并不漂亮,但是年轻的赵光远对她一见钟情,恋恋不舍。当然,莱儿也因为赵光远年轻聪明、相貌俊秀,很愿意讨好巴结他。两个人都会作诗,因此,更加相知相爱。如此看来,这赵光远还算是风流却不下流,他在烟花柳巷流连,其中还是有一定真情的。

韩愈系带

一日,李贺给吏部韩愈送去自己所作的诗歌,向韩愈请@ 韩愈画像

教,并以此作为结交韩愈的手段。当时韩愈分管国子博士,他将客人送走以后感到非常困倦,这时看门的人送来了李贺的诗歌。韩愈一边解带一边漫不经心地阅读,第一首诗《雁门太守行》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急忙又把带子系上,命令立即将李贺请来。

班孟坚与班固何干

唐朝人张由古有做官的能力但没有学问,一直在最上层的官署里任职。他曾在众人之中感叹说班固虽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可他的文章却未被收入《文选》。有人对他说:“《两都赋》《燕山铭》《典引》等一起收入了《文选》,怎么能说没有呢?”张由古说:“这些都是班孟坚(班固的字)的文章,与班固有什么关系?”听到他的话的人都掩嘴而笑。

不愿看见这样的恶鸟

张九龄一天送给萧炅芋头,信中称“蹲鸱”(蹲鸱在古代也指芋头)。萧炅回信说:“拜谢您送来芋头,只是蹲鸱却没有送来。虽然我家贫寒,但也不愿看见这样的恶鸟。”九龄把他的回信给客人看,满座大笑。

吟诗丢官

孟浩然科场失意之后,写了一些抒发牢骚不平的诗,《岁暮归南山》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大概认为这首诗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就在一次偶遇唐玄宗时给他背诵了这首诗。当他背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唐玄宗马上变了脸色,对孟浩然说:“是你自己不求官,而我从来不曾抛弃你,你怎么竟然诬说我抛弃了你?”唐玄宗这一怒不要紧,孟浩然却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做官机会。@ 孟浩然画像

众人写诗骂皇帝

李商隐写“打油诗”《骊山有感》:“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唐玄宗与杨贵妃到骊山洗次澡这样的个人隐私,李商隐也敢拿来在诗文里抖一抖,批一批,还涉及“乱伦”这么敏感的话题。

白居易比李商隐还要狠毒。他把唐玄宗与杨贵妃到骊山洗澡的事用长篇大论来论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不仅骂你“懒政”还骂你“荒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更骂你“乱政”。

李商隐是唐朝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白居易在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其后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做过忠州刺史等,多少也算是个朝中官员,居然敢如此批评统治者们,真是难以想象。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史料竟然未寻得有关处罚他们的资料。

皇帝亲赋离别诗

天宝三载(744年)正月初五,这是贺知章离京返乡的日子。唐玄宗诏令在长安东门外举行盛大的宴会为贺知章饯行。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著名诗人李白等都陪唐玄宗出席宴会,宴会气氛隆重热烈,最后群臣一直把贺知章送到距城九里的长乐坡才依依告别。在这次盛大的饯别宴会上,唐玄宗为了“励俗劝人”,亲自赋《送贺知章归四明》一诗为其赠行,其诗曰:“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对贺知章的人品节操大加赞赏,同时又表达了敬仰和惜别的感情。

李白要砸黄鹤楼

据《唐才子传》记载,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诗,认为写得太精彩了,在这里难以再写出如此好诗来,只好搁笔,于是他说:“一拳砸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如今李白的这首打油诗,仍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起都悬挂在黄鹤楼上。李白的所谓“砸碎”“踢翻”,虽是戏语,却表现了李白对《黄鹤楼》诗的叹服,衬托了崔颢的才华。虽然如此,李白却一直记着此事,总想找个机会写一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诗媲美。后来,李白游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成为历来传诵的名作。

杜甫写诗为求官

杜甫以贤相自期,自视颇高。虽经多年磨炼,深知得官之不易,但他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稍好的位置。他在给唐玄宗进《雕赋》时上表中曾委婉地暗示,希望能给他个从六品上的著作佐郎之类的官职。可这次给他的官职是河西(今云南省祥云县附近)县尉。这跟他降低后的标准也相差太远了。所以杜甫推辞掉了这个工作。可能是在哥舒翰等人的帮忙下,又给他换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是个看守兵甲器仗以及门禁的小官,官阶是从八品下。这对“窃比稷与契”的杜甫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讽刺,但杜甫在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委屈接受了。杜甫屈就卑职,心里老大的不快,他在《官定后戏赠》一诗中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其慨然不平之意见于言外。@ 杜甫画像

以诗免罪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久闻王维大名,于是专门派人把他送到了东都洛阳,拘于普施寺(一称菩提寺)中,并强迫他接受伪职,但王维仍称病,坚决不参加任何活动。有一次,安禄山在凝碧宫大宴其徒,王维因心情抑郁,称病未参加这次宴会。会后,他的好朋友裴迪来看他,向他讲述了安禄山在凝碧宫中凝碧池上饮宴奏乐的情景,王维听后也为之伤心落泪,于是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其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达了自己急盼唐王朝光复的心情。后来唐王朝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凡是做过安禄山伪官的人,都要分等定罪,王维当然也在其中。此时王维将此诗送给唐肃宗看,肃宗看过,嘉赏王维有气节,还能想着唐朝的皇帝。于是法外开恩,没有给王维定罪,只是降职为太子中允。

准敕恶诗

唐德宗朝时,杜佑为淮南节度使,他向皇帝进献了100篇崔叔清写的诗。德宗对来送诗的人说:“这种恶劣的诗,哪里还用得着进献!”当时的人都把崔叔清的诗称为“准敕恶诗”(皇帝评定的劣诗)。

三步成诗贺皇帝

柳宗元字写得好,是唐代的大书法家,而他的诗写得也不错。据说,有一次他随皇上去未央宫,皇上在半道上停车对他说:“我有一件喜事,过去给守边将士的衣服,常常不能按时备齐,今年不一样了,二月份已把春衣全送去了。”柳宗元立即向皇上道贺,可是皇上说:“这可不行,你应该用诗祝贺呀!”随从太监就催他快些。柳宗元毫不迟疑,便应声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曹子建七步成诗,你只有三步啊!”

心正则笔正

唐宪宗看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毛笔字,非常喜欢,就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宪宗问柳公权:“你的书法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好?”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于心地,心正笔法也就正了。”宪宗默然无语,他知道柳公权是在用书法来规劝自己。

诗人狎妓被跟踪@ 柳公权书法

杜牧的官场伯乐大概要算曾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杜牧到扬州做官就是应牛之邀,去当了“节度使掌书记”。当年的扬州比现在繁华多了,是唐代最著名的“红灯区”之一,不然前朝荒淫的隋炀帝也不会连江山也不顾,想着法子“下扬州”玩新鲜。

牛僧孺给杜牧提供了就业机会,也给杜牧提供了绝好的饱览风月的条件。据说,杜牧心情一不好,晚上便会独自一个人悄悄地外出逛妓院,在妓女的温柔乡里解愁,两年间把整个扬州的妓院全逛遍了,哪儿姑娘好,何处妓女善解人意,杜牧了如指掌。有意思的是,杜牧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瞒着牛僧孺。实际上牛僧孺最了解杜牧了,知道他就好这个,为了防止自己青睐的下属出什么意外,牛僧孺每次都会安排便衣跟着杜牧。

后来杜牧得到唐文宗重用,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临别时,牛僧孺为杜牧饯行,提醒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注意为官形象。杜牧力图表明自己清白和洁身自好,牛僧孺遂出示了他每次狎妓后下人的密报,杜牧顿时脸红语塞。

王禹偁的文章无人能比

北宋初期文学家王禹偁,是山东济州人。少年时期就擅长写文章,考上进士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以后又任长州县行政长官。宋太宗知道此人后,提升他为右正言,又让他在史馆工作。一年后,再任命他为制诰官,专门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及诰命。王禹偁性情刚烈,且洁身自好,所以得罪了权贵,宦官尤其不喜欢他。皇上多次让宰相把他叫到中书省劝诫和警告他,但他始终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后来,皇上又任命王禹偁为翰林学士,对王禹偁特别优待,与他同时的官员,都无法和他相比。皇上曾说过:“当今的文章,王禹偁的是最好的,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杜少陵可杀

宋乾道年间,林谦之为司业,和正字彭仲举游天竺时在一起喝酒评诗。当谈到杜甫诗的绝妙之处时,彭仲举微有醉意,忽然大喊:“杜少陵可杀!”有个鄙俗无知的人在隔壁,听到后到处告诉人说:“有一件怪事,林司业和彭正字在天竺谋划杀人。”有人问:“所要谋杀人是谁?”回答说:“杜少陵,但不知是何处人。”听的人都仰俯大笑。

古怪的字词谁认识

宋祁是北宋的文学家,在政治上、学术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官居尚书。他写文章常常专求深奥,好用古怪的字词。当时欧阳修受命和宋祁一起编写《新唐书》,他对宋祁的这种文风很不满意,但鉴于宋祁位居高官,又不好直接去批评他,却又想使宋祁改改自己的缺点,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好办法。

一天,他在自己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宵寐匪祯,扎闼洪庥”,然后特意邀请宋祁来欣赏。宋祁看来看去,百思不解其意,就请教欧阳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欧阳修笑了笑说:“这还不好懂吗?不就是‘夜梦不祥,@ 欧阳修画像

出门大吉’嘛!”宋尚书听了以后,明白了欧阳修的意思,不由得红了脸。

不怕先生责,却怕后生笑

欧阳修在文学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与他对自己的创作一向精益求精是分不开的。他常常把写成的文字,“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欧阳修自己也说过:“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耳”。他对写文章从不敢大意,“虽作一二十字小柬,亦必属稿,其不轻易如此”。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在改定过去的文字时“用思甚苦”。他的妻子说:“何自苦如此,难道还要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

奔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经常与同院翰林出外游玩。一次,奔马踩死一条狗,欧阳修说:“众人试写写这件事。”一人说:“有条犬卧在通衢大道,奔马狂蹄将它杀死。”另一人说:“有马奔跑在市街,卧睡黄犬被踏而毙。”欧阳修说:“让你们编修史书,用上一万卷也写不完啊。”众人问道:“学士以为应怎么说?”欧阳修回答:“奔马杀犬于道。”大家相视同笑。

为何不早问

宋英宗时有一个丞相姓张,因为仰慕“草圣”张芝(东汉时人)的书法,不仅自称是张芝的后裔,而且凡写字都龙飞凤舞,模仿草书而又不按草体书法的规矩去写,常是笔随心意,顺手涂抹。一天,他忽然想得两句诗,认为这是天来神助的佳句,马上挥笔洒落纸上,写后,他玩赏了一会儿,就叫侄子替他抄录到簿记上。他的侄子把龙蛇狂舞的字幅拿到自己的屋内,拿起小楷笔,一字一字抄成工整的楷书,然而有几个字怎么也辨认不出来,只好又拿起条幅向张丞相去请教。张丞相拿过纸幅仔细看了半天,也说不出来那究竟是什么字了。他不由得大骂侄儿:“你为什么不早问,非等我忘了以后才来问!要知道这是天神灵妙,稍纵即逝,叫我怎么再说得出来?”

王安石写诗驳杜牧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了一首怀古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诗的前两句是对项羽追随者的安慰,让他们忍耻发奋,后两句是对他们的激励。其主旨是说楚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后,不赞成杜牧的观点,便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据理写诗驳辩了杜牧。他在诗中针锋相对地指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确地指出了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的道理。项羽的失败是他一意孤行、人心向背的结果,江东子弟是不会再为他们卖命的。由于历史的局限,王安石虽不能充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但他的这一观点也是应该肯定的,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驳倒了杜牧。

弄假成真当和尚

《江西饶州府志》记载了有关佛印的趣闻:佛印本姓谢,名端卿。他喜欢读书,学识渊博,通晓古今,与苏轼是亲密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据说有一年的夏季,久旱不雨,千里禾苗枯萎,老百姓心忧如焚。皇帝宋神宗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便下了一道诏令,让苏轼求神拜佛,祈降雨露。当时,谢端卿知道了此事,忽然产生了“以瞻驾龙颜”的念头,于是便把跟着苏轼到大相国寺求神降雨的想法告诉了苏轼。苏轼答应了他的要求。祈雨那天,苏轼让谢端卿打扮成和尚模样,假装侍者随行。

在大相国寺求雨时,谢端卿的仪表、相貌、装束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便把谢端卿召来朝见。谢端卿说他是刚刚出家的。后来,谢端卿侃侃健谈,又通晓经文,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赐。宋神宗即席赐给这个假和尚一个法号,叫“佛印”。谢端卿接受了“佛印”法号,在大相国寺削发为僧,当起了真和尚。

读王祈的诗不笑为难

一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王祈写了首《竹诗》送给苏东坡,希望受到这位大文豪的奖掖。“这首诗,我自己觉得是我写得最好的一首。请先生斧正。”王祈颇为得意地说。

苏东坡读完其诗,指着其中“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两句,说:“你笔下的竹子,可能叶子过于少了吧。”“叶子少?”王祈还没有回过神来,不知苏东坡讲的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说:“你屈指数一数吧,千片叶子万条枪,岂不是十竿竹子共一片叶子吗?走遍天涯海角,能有这种竹子吗?”说罢,苏东坡自己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王祈至此方才明白。他从东坡手中接过诗稿,羞颜可掬,满面通红。

事后,东坡感叹不已:“世间事忍笑容易,读王祈的诗不笑为难。写文作诗允许夸张,但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脱离事实,任意涂写,怎能不出笑话?”@ 苏轼画像

念诗能治病

北宋哲宗年间,有个皇族子弟爱好作诗,但写得粗俗可笑。他曾经作《即事》诗说:“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泼听琵梧凤,馒抛接建章。归来屋里坐,打杀又何妨?”别人问他此诗的意思,他回答说:“开始看见三个蜘蛛在屋檐前织网,接着又看见两只麻雀在厢廊斗耍。已死的青蛙翻着白肚,好像是个‘出’字,死蚯蚓身躯盘旋又像是个‘之’字。全家人开始吃浇卤饭,听见邻居弹琵琶《凤栖梧》的词曲。馒头还没有吃完,看门人禀报建安府章秀才来拜访。迎接章秀才回来,看见内门上画一幅钟馗击拿小鬼的门画,所以说‘打死又有何妨’。”哲宗皇帝患病正准备灸烧疗治,有个小太监在一旁诵念此诗,哲宗皇帝大笑不止,顿时精神好转,也就不再针灸了。

“书巢”中寸步难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