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升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23:53:15

点击下载

作者:岳文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异质性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升级

异质性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升级试读:

文前辅文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妻子王晓帆!

感谢她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序《异质性出口特征与企业技术升级》一书是岳文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对此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岳文在上海交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认真努力、勤于思考。他从南京大学直接被推荐到上海交大硕博连读,五年多时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完成的学位论文是学业成功的标志,也是走向科研征程的一个开端。相信本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开放经济理论的研究增添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功不可没。迅速增加的出口贸易不仅拉动了GDP的增长,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而且促进了国内技术创新。今天中国制造走遍全球,高新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转变,我国开放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多年来国内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存在疑虑。一方面,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出口贸易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模式,消耗高、收益低,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出口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技术创新拉动效应也不明显。未来的道路怎么走?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潜质和特征做出深层次的分析了解。

出口与创新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关注的热点。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兴起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研究逐步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了企业层面,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已经成为近期国际贸易研究的前沿问题。然而,无论是Melitz的开创性研究还是后续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讨论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企业相关绩效(如生产率、加成率等)的影响,或者说,主要是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然而,对于已经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尤其是进入出口市场之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企业来说,其创新行为与出口行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已有的研究还很少专门涉及,而这正是本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本书以中国出口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集中对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与技术升级之间的关联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基于自身独特的分析视角努力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出口对拉动企业创新的作用是广为人知的,而企业本身的特征无疑是影响出口企业创新的非常关键的因素。要真正理解出口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就不能简单地沿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而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维。本书明确地把出口企业的异质性作为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企业的异质性特征会导致不同出口企业在技术升级能力方面有迥然不同的表现的基本假定。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这一理论上的假设显然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也是明显的进步。

基于此,本书较系统地分析了各类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的作用机理。具体地讲,本书从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不同的方面,较为深入地剖析了企业的出口行为特征(异质性)对技术升级的影响路径和程度。比如,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强度越大,出口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可能性就越大,技术创新的速度往往也就越快。企业的出口贸易方式不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也就不一样,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要更积极、更明显。随着出口企业存续时间的延伸,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现象等。这些基于现实生活的具体分析,有益于进一步丰富出口与创新方面的理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是采用国内的大型微观层次数据(包括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的,类似的研究在国内还很少见到。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而废寝忘食,为对预期的假设做出有效的验证而冥思苦想,工作量相当大也相当辛苦。扎实的实证分析为本书的分析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供了较有效的支撑。

当前,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快速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中国学人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遇。在本书出版之际,祝我国年青一代学者在理论探索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陈飞翔2017年6月26日

内容提要

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出口企业作为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产品内分工趋势日趋明显,各国都试图通过企业的技术升级来实现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的讨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积极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制,努力在对外开放中争取更多的开放利益,需要对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书试图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结合中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建立一个分析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整体框架,重点考察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的变化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从实证上对相关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不同于已有的多数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非出口企业,注重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已经进入出口市场的出口企业,分析强调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因而本书不仅为更好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找到了新的视角,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同时,本书首次采用大型微观数据(包括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对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基于主要实证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今后相关的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来加快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提供了政策思路。

本书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对以出口与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为主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其次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架构下,通过引入内生的企业技术升级,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其技术升级的整体框架;再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四个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揭示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微观影响;最后得出本书的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启示,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书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方面。(1)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以及市场垄断程度等)通过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函数最终会对其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方式并不一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间异质性出口特征的差异将决定出口企业间技术升级程度的差异。(2)总体来看,出口持续时间的增加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边际作用递减,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实际上指的是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即随着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会越来越低。(3)出口强度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积极影响相当明显,但并非线性单调的,而是呈“倒U形”:当企业的出口强度较低时,出口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出口企业选择更高程度的技术升级;而当企业的出口强度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出口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反而会促使出口企业选择较低程度的技术升级。(4)出口贸易方式选择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存在显著的影响。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要显著低于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程度,即对加工贸易出口方式的选择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同时,随着出口企业加工贸易出口程度的增加,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会越来越低。(5)市场垄断程度的降低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市场垄断程度越低(即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相对越高;而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边际提高量相对越低。

Summary

In the open economy,export trade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while export enterprise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export trade are more widely concerned.As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onstantly refined,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trend is becoming apparent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have tried to use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In such situation,discussions about export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are springing.At present,China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Building a new open economy system actively,building China's opening up to the upgraded version and trying to receive more open interest in opening up all need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alysis about how export influences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This book tries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framework which can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s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 combined Chinese special condi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trade.Especially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s influence on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export enterprise.At the same time,using the micro data of Chinese enterprise level,this book can reach the conclusions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for further validation.Different from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which mainly focus on non-exporting enterprises and pay attention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 when the enterprise changes from non-exporting state to exporting state.This book's research object focuses on exporters who have access to export markets.And this book emphasis on analyzing the effect of the other heterogeneity of export feature (such as export duration,export intensity,export trading patterns and degree of market monopoly)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Therefore this book not only opens up new perspectives to better analyze the impact of export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but also enriches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trade theory in China.Meanwhile,this book is probably the first time to use large micro-data (including data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and the customs import and export data)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s o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Based on the main rel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this book also provides a policy idea for the relevant policy makers in the future to tak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

Firstly,this book reviews and teas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ummarizes and commen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with the theme of export and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And then under the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trading model structure,by introducing endogenous technology upgrading,this book constructs an overall framework which can analyze how enterprises'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 affects its technology upgrading.After that,the book analyzes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export feature such as export duration、export intensity、export trading patterns and degree of market monopoly on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At the same time,using the micro data of Chinese enterprise level,econometric models are constructed for empirical testing,and reveal the micro impact of heterogeneity of export feature o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Finally,the book reach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lated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points out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Thoug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this book can mainly conclude:(1) The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 of enterprise (such as export duration,export intensity,export trading patterns and degree of market monopoly)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ts technology upgrading by affecting export enterprises' profit function.The way that different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s affect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 is not the same.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differences among heterogeneity export features will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of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2) In general,the increase of export duration has diminishing marginal effect o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As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degree of the enterprises are actually refer to the export enterpris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ginal increase”.To put it another way,as the increase of the duration of export,the “marginal increase” of the export enterpris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will become lower and lower.(3)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xport intensity on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 is fairly obvious,but it's not monotone linear,it's “Inverted-U type” instead.When the firm's export intensity is low,the increase of export intensity can help export enterprises to choose higher degree of technology upgrading.While when the export intensity reaches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the further increase of export intensity will prompt export enterprises to choose a lower level of technology upgrading instead.(4) The selection of export trading pattern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The level of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our country's processing trade export enterprise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degree of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ordinary trade export enterprises.Namely the choice of processing trade exports way will not be benefit for enterprises' technology upgrading.As the increase of the export degree of processing trade,the “marginal increase” of the export enterprises' production efficiency will be lower and lower (that is,selecting the lower level of technology upgrading).(5) The decrease of the degree of market monopoly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Chinese export enterprises.In the market which has lower degree of monopoly (or higher degree of competition),the export enterprises will choose relative higher level of technology upgrading,while in the market which has higher degree of monopoly,the level of technology upgrading of export enterprises will be relatively lower.第一章导论

本章就本书的总体状况进行说明:第一节介绍本书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第二节介绍研究意义,第三节介绍研究思路和框架,第四节介绍研究方法,第五节介绍研究的创新点。第一节研究背景一、现实背景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创新开放模式”,“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央这一系列的阐述实际上就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表明了一种明显的战略指向,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显著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转型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开放利益。显然,这是关系中国经济未来长远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中国过去30多年对外开放的成效举世公认,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带动发展,是中国经济多年来迅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姚洋和章林峰(2007)的研究指出,我国企业出口总量2000年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例只有2.23%,而到2005年,这个比例就增长到了4.06%,每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2.73%。同时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货物出口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66%,远高于同时期世界货物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全部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平均水平要高出10.15个百分点。中国更是在2010年一跃成了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连续30多年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只有1.8%,但是到2014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2%。从2010年开始,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也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毫无疑问,我国经济30多年来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出口贸易的迅速增加(康志勇,2011)。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转变,我国开放进程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而其中我国近年来对外开放开始呈现边际收益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近期出现明显波动和增速下滑,少数月份甚至出现多年不见的负增长;另外,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这种严重依靠外贸获得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虽然出口的发展与扩张能消耗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Melitz,2003),但是由于过多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扩张,忽视了出口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可能并没有在开放中获得较大提高(Bernard和Jenson,2004)。因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的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很可能会出现后劲不足,中国很可能将面临开放利益逐渐丧失的严峻局面。

毋庸讳言,中国如何在进一步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开放利益将是维持中国下一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以往过多的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扩展,转移到追求出口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是问题的关键。这意味着更多开放利益的获取要求中国不仅要充分利用出口市场来消耗过剩的生产能力,为规模经济效应创造条件;而且要发挥出口贸易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正效应。企业的技术升级是企业生产效应提高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有关出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很早开始就引起了学者们重要关注。不过,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从各种宏观视角来展开,21世纪以来伴随着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从更加微观层面,特别是企业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的研究视角分析出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出口与技术升级,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事关一国(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因而无论是从微观角度来看,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都十分重要。

倘若出口可以无条件地(或在某些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促进因素,那么一国进行贸易开放,企业通过出口踊跃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一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20世纪中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出口导向型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实施的开放型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出口已经成为诸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从已有的国际经验来看,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崛起与快速发展似乎也离不开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否真的会出现后劲不足?中国是否将会面临开放利益逐渐丧失的尴尬局面?对这个问题的有效回答需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如果出口真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那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一个十分合理且有效的战略选择,随着发展中国家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口带来的企业技术升级效应能保障更多开放利益的获得,这能为该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假如出口并不能够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升级,那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就必定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国家发展战略。因为仅仅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张并不能给一国带来更多的开放利益,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将不是长久之计。

当前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积极构建新型开放经济体制,努力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中争取更多的开放利益,十分需要对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未来更加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理论背景

以往的贸易理论(包括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和以Krugman等为代表提出的新兴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都采用了“代表性企业”的假设,即假设一国内所有企业的表现行为都是一样的,企业间不存在任何差异。由于把所有企业都看成是同质的,所以也无法探讨企业这个“黑盒子”,只能从产业或者国家层面来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不过21世纪初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诞生,使得以往贸易理论中“代表性企业”这个假设得到弱化。而为此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应属Melitz(2003)和Bernard等(2003)。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Hopenhayn(1992)的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1980)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的有机结合。而Bernard等(2003)则通过在李嘉图模型中引入伯川德竞争,建立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下同时包含产业间要素密集度差异和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将研究单位从产业层面细化到了企业层面,使得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最新前沿理论(Baldwin,2005)。毫无疑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也需要借助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

然而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不管是Melitz(2003)的开创性研究还是后续一些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还是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重点还是对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应当指出,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这只是个开始,在出口市场中出口企业如何依靠技术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便能长期生存下来无疑更加重要。还有,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进入出口市场。因此,要准确把握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仅仅讨论企业是否参与出口对其技术升级有何影响可能远远不够。以已经进入出口市场后的企业为对象,集中研究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何影响其技术升级问题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还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本书通过借鉴已有相关研究,集中对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与技术升级之间的关联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力求补充和丰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更好地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第二节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开放水平,必须贯彻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好安全高效、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新型开放经济体系。不过要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开放型经济大国,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制定适宜的出口贸易政策,充分发挥出口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正效应,培养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在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到更多的开放利益,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且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从而为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这对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保障更多开放利益的获得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已有从微观企业层面来探讨出口对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研究本来就很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基本都是针对非出口企业,主要是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而对于已经进入出口市场的出口企业,已有的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其他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因而分析不够全面。本书结合中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一个可以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整体框架;同时不同于已有的多数研究往往只关注企业的出口参与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本书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企业其他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机制。因此,本书不仅是对已有相关研究(出口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的有益补充,而且也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其次,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研究出口对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出口大国,是世界经济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也遭到了不少国家的责难,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形势不太乐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中国企业也遭遇了国外反倾销调查等。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中国出口企业如何面对这些挑战以确保中国能从对外经济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些问题都对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力图通过严谨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这个统一的大框架下来比较全面地考察出口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升级的相关机制和作用机理。这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当中,以及对中国政府更好地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加快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实现从“出口大国”到“出口强国”的转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书试图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结合中国所具有的特殊国情,在建立一个分析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的变化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对相关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本书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对以出口与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为主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评述;其次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架构下,通过引入内生的企业技术升级,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其技术升级的整体框架;再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四个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而揭示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微观影响;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到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展望。具体来看,本书总共分为八章(具体的结构框架见图1-1),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从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界定及其影响因素、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与出口中学习、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这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同时着重评述了以出口与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为主题的文献研究现状。

第三章在经典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架构下,通过引入内生的企业技术升级,构建了一个分析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其技术升级的整体框架,指出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以及市场垄断程度等)通过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函数最终会对其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方式并不一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企业间异质性出口特征的差异将决定出口企业间技术升级程度的差异。这奠定了本书的理论基础。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结构

第四章集中探讨了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出口持续时间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内在机制,其次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通过建立相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出口持续时间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集中分析了出口强度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出口强度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发现出口强度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并非线性单调,而是呈“倒U形”。为此,本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出口强度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倒U形”关系确实存在。

第六章集中研究了出口贸易方式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出口贸易方式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内在机制;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通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本章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出口贸易方式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集中考察了市场垄断程度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首先在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对市场垄断程度如何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最后,本章还为政府如何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是总结与研究展望。本章通过对全书进行总结,首先归纳出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其次详细讨论了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最后分析了本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第四节研究方法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书力求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来展开研究。具体来看,本书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一方面,本书先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建立了一个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整体框架,然后多角度考察了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的变化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结论。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避免了缺乏实证支撑的理论分析,也避免了没有逻辑价值的纯数学型实证。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相对简单明了,便于把握一些关键变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可以为定量研究奠定基础。而定量研究相对复杂却也更准确,能够明确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可以说是对定性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论证。本书在实证研究中,结合相关实践,不仅注重定性分析,厘清了关键变量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而且利用中国高度细化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多角度定量分析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通过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可以更为系统地研究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微观影响。

学术创新与对策建议相结合。本书在一些主要环节上都大胆提出相应的学术范式和逻辑框架,努力形成独立的分析思路,通过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努力打破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范畴和模型的流行模式。同时基于所得的研究结论,本书还对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努力做到把有用的研究成果转变成有现实价值的政策思路。第五节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书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对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行了相应的修正与拓展,打破原有的研究范式,建立了一个分析企业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整体框架,进一步丰富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其次,已有的多数研究主要针对非出口企业,注重探讨企业从非出口状态到出口状态的转变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已经进入出口市场的出口企业,强调分析企业其他异质性出口特征(如出口持续时间、出口强度、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垄断程度等)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因而本书为分析出口对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找到了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本书首次采用大型微观数据(包括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对异质性出口特征影响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相应的面板回归模型,本书实证分析了异质性出口特征对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基于所得的实证结论,本书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因而本书也为今后相关的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来加快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步伐提供了政策思路。第二章企业出口行为与技术升级:文献综述

研究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必须要对企业技术升级这个概念有比较深入和准确的认识。因而清楚地界定好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并从一般意义上比较全面地把握影响企业技术升级的相关因素,这能为之后更好地探讨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如何影响其技术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从微观企业层面来分析企业的异质性出口特征对其技术升级的影响,必然也离不开当前最为流行且仍在不断发展的异质性企业模型框架。Baldwin(2005)认为企业异质性的引入将研究单位从产业层面深化到了微观企业层面,使得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毫无疑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有时也被称为“新新贸易理论”)已经成了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最新前沿理论。有鉴于此,接下来本章将主要从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界定及其影响因素、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与出口中学习、出口与企业技术升级这三个方面来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一节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界定及其影响因素一、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界定

当前许多研究并没有对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基本上都是混着使用,由于这两个说法的意思较接近,目前大家对企业技术升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对企业技术升级内涵的深刻把握。但是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具有显著区别的,因而清晰地界定好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是本书展开的基础。

其实,创新理论最早出现在熊彼特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出生产意味着把企业所能支配的各种原材料组合起来用以制造出其他的东西,或者是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生产出相同的东西。该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①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②使用之前没有过的新的生产方法;③开发出新的市场;④使用新的供应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1935年,在该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创新案例的思考,熊彼特又重新把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变动”,并于1939年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明确指出创新就是“把新的生产函数引入经济系统中,不断更新原有的成本曲线”。

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均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定义。费里曼(C.Freeman)于20世纪30年代指出技术创新其实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包括新的服务形式、新的产品类型、新生产过程的首次商业化转变,因而他较早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而在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上被大家普遍认为里程碑式的理论是索罗于1951年首次提出的“两步论”,该理论详细论述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实现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对技术创新概念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当属林恩(G.Lynn),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在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其最终点则在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指出,不仅开发出新的产品和使用新的工艺属于技术创新,假如原先的产品品质和生产工艺发生了显著的技术变化,这也属于技术创新。

而国内的傅家骥教授在其1998年所著的《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既包括新生产方法的使用、新市场的开发、新产品的推出,也包括新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供给来源、新企业组织形式的采用等,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构建更为有效的生产经营系统,使资源可以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张培刚和金履忠(1998)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不断地淘汰原有的旧技术,使用新技术来进行生产,使得其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冯之浚(1999)指出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的萌芽、产品的具体设计与生产、最终产品的营销与销售等。许庆瑞(2000)系统地整理了过去几十年来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多种不同表述,通过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以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主要表现特征的非连续事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把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通过利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模式来占据市场并充分挖掘市场价值的过程,其最终表现形式可以为企业原有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为企业新市场和新产品的开发等。

纵观已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相关定义,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具体定义的表述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仔细来看,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实际上是趋同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依靠其新颖的构思、特有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来达到充分挖掘市场价值、最大可能提高其经济效益目的的过程(孙莺,2012)。在此基础上,卢博科(2010)进一步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概括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企业通过使用新的生产设备或新的生产技术来替代已有的设备或技术,以此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或产品的价值增值,这是“升级型技术创新”,即技术升级;第二种是企业通过向外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达到提高现有产品生产效率的目的,这是“引进型技术创新”,即技术引进;第三种是企业通过相应的研发投资来开发新的产品,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也对应着新价值的创造过程,这是“研发型技术创新”,即技术研发。

而本书中所提到的企业技术升级实际上指的是企业通过从事研究、开发等活动或采用新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改进了现有生产技术,最终实现了生产效率(即生产率)的提高。这十分接近卢博科(2010)所说的“升级型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这里界定的企业技术升级的内涵并不包括产品的价值增值(即产品升级)这种形式。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技术升级;而在本书研究框架下的企业技术升级则相对是一个比较狭隘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生产效率的改进,它并不包括新产品的开发使用和产品的价值增值等。二、企业技术升级的潜在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升级是企业技术创新下一个相对更狭隘的概念,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不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升级,但是影响企业技术升级的所有因素肯定必然也会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而当前已有研究中直接分析企业技术升级影响因素的文献比较少,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探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为此,接下来本书将通过较全面的回顾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来间接地对影响企业技术升级的潜在因素进行综述。因为影响企业技术升级的所有潜在因素必然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因素之中。这里将主要从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开放因素三个方面来对相关文献展开综述。(一)内部影响因素1.企业规模“熊彼特假设”较早地指出了企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正相关关系。该假设认为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理由在于一方面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另一方面大企业具有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能力。因而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Comanor,1967)。而总结已有文献,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大企业能够负担较高的技术研发成本(Comanor,1967);其次,大企业更容易获取技术创新的收益,因为大企业一般都拥有较强的市场力量(Cohen和Klepper,1991);最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大企业资源充足,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强(Acs和Audretsch,1988)。然而也有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其治理结构的优势:第一,由于组织架构相对简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相应的创新决策,因而中小企业会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创新效率(Scherer,1991);第二,为求快速成长起来,开拓创新通常是大量中小企业的核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下能够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同时也能够给予相关的科研人员足够的创新激励(Link和Bozeman,1991)。

考虑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有其优势,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比如Scherer(1965)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呈“倒U形”关系,其所使用的样本为1955年全球500强企业,其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包括企业收入及其平方项和立方项。Pavitt等(1987)、张杰等(2007)学者也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到了“倒U形”关系的结论。高良谋和李宇(2009)则进一步解释了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间“倒U形”关系的形成原因。他们的研究发现,大企业在现有技术方向上进行定向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是组织惯性,而小企业离开原有技术方向进行非定向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则在于竞争性市场,因而他们认为“倒U形”关系的形成是组织变量与市场力量对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创新选择性作用的结果。2.企业年龄

长期以来,学术界就企业年龄究竟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