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决定孩子一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1:00: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艳明,彼得海洋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试读:

前言

你成功,但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才,你只成功了一半。

教育孩子把理想刻在岩石上,把方法写在黑板上。——题记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教导孩子将绊脚石作为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指引孩子成才。如果家长不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嫁接到孩子的人生价值上,并加以培植和改良,就不能算成功的家长。所以说,家长决定孩子的一生!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立国后,商朝第22代王小乙立儿子武丁为太子时,命令武丁隐去太子的身份,到民间耕种庄稼。武丁在虞山,也就是山西与三门峡之间的山区开荒种地,体察民情,其继位后商朝兴旺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父亲小乙指路,就没有武丁中兴的丰碑!

我们走出武丁的宫殿,到达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家中拜访,孟子说,我今天虽有点成就,但如果没有我母亲三迁居住地(从坟地迁到城区,从城区迁到学堂),是很难想象成就人生事业的。

从孟母三迁到孟子的人生价值,我们感悟到,家长是永不下岗的班主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母亲燃烧生命点亮儿子心中的灯,完成了家长对孩子的责任、义务和使命!

1844年,年仅19岁的音乐巨匠斯特劳斯受到父亲巨大的精神打击,母亲对他说:“儿子,生命的意义是灿烂,而灿烂之光是自己给自己的,心有多宽,你未来的路就有多宽!”

小斯特劳斯铭记母亲的激励,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开始寻求创新!在1867年的万博会上,他以一曲《蓝色多瑙河》轰动了世界。1871年,斯特劳斯在美国波士顿演出时,被7月13日的《太阳报》称为“美国的皇帝”,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这些不都是伟大的母爱所成就的吗?母亲教育他心有多宽,未来的路就有多宽,这不正与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比地更宽的是海,比海更宽的是天,比天更宽的是人的心灵”大同小异吗?

还有一位音乐家帕瓦罗蒂,他是意大利农民的儿子,在他小时候,父亲将两把椅子拼在一块儿让他坐着,他一坐好父亲就拉动其中一把椅子,使他摔在地上,然后父亲对他说:“儿子,一个人一生只能坐一把椅子,看你什么都学,但都不专,将来必会一事无成,建议你努力学习你最喜欢的音乐吧!”帕瓦罗蒂听了父亲的建议,在音乐的路上奋斗21年,终于登上世界男高音歌唱的顶峰。他父亲指引他在千万条路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从帕瓦罗蒂的父亲为儿子指路的故事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经典了,就是伟大,伟大出自平凡!

美国摩根财团创始人摩根,1835年穷得叮当响,把房子卖了,还借了一屁股债,他就是凭合同一张纸,诚信一辈子,把一个小小的公司办成了兴旺发达的世界财团之首。他去世时给孩子的遗言只有两个字:诚信!凭着诚信,摩根财团至今还是华尔街上的一面旗帜!摩根作为父亲,他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孩子指路,也是为世人指路啊!

美国沃尔玛超市的老板萨姆·沃尔顿在1958年时没钱上大学,他听了父亲的告诫,爱岗敬业,本着缺钱不缺德的信念,打工挣学费,他的良好道德赢得了老板的赏识,老板不仅支持他读大学,1962年毕业时,还支持他创办了沃尔玛超市,并把自己唯一的女儿海伦嫁给了他!他后来对妻子讲,财富不是拥有几百亿资产,而是干净的灵魂,也就是缺钱不缺德的信念。是的,萨姆·沃尔顿认识到了,钱带不进坟墓,一个人如果一生只认识钱,那将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为什么有的人富不过三代?就是不能正确为下一代指路,只认识钱,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啊!

其实,有思想的父母从来不将孩子看成私人财富。美国前总统华盛顿,1789年4月30日登上总统宝座时,有人问他,你的力量从哪儿来?他毫不犹豫地大声回答:“我母亲玛丽给的,母亲告诉我,生命是属于国家的。”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她对孩子人生的指引,正是印证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不遥望天空的人,永远看不到彩虹!家长们啊,要遥望天空,这个天就是你的孩子,这条彩虹就是你孩子的人生理想!

古今中外,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典范千千万万,但总结起来是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方法。

要做到两心一法,就要三管住:管住心,不烦躁,不乱想;管住嘴,不乱说,不乱叫;管住自己两条腿,朝有利于孩子成功的方向前进。家长首先要管住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教育中要把握六点:健康是万源之根,道德是成才之灵魂,理想是成才之根,读书是成才之基石,兴趣是成才之动力,创新是成才之阳光!

有了这六点,再送读者四件礼物:

一个打气筒:把教育孩子成才的自信心打起来。

一个手电筒:照照身边的人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值得学习。

一个镜子:照照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不足之处。

一把梳子:把心态梳理好。

记住:种地勤拔草,教育孩子多思考,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孩子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作者2011年10月

1.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未来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家长有没有想到更新教育观念呢?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也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怎样培养创新的一代,向父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竞争!

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观念、品格、意志乃至行为习惯等都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当今,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智力成为一种资本,知识成为一种资源,信息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求年青一代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父母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那么给孩子的爱反倒会成为葬送孩子一生美好前程的危险炸弹。

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家长手中。因为家长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

2.孩子需要“六个解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给孩子六个解放:(1)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孩子创造力的裹头布必须撕下来。(2)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凡力所能及的活儿,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包办。(3)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多看所爱之物,多看事物好的一面。(4)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让他们有提问题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5)解放孩子的空间,不要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拓宽视野。(6)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堵他们的时间表。要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知识,干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绝不能让孩子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

3.为人父母的十“要”十“不要”

(1)为人父母的十“要”:

①要耐心解决问题,不吵架。

②要对孩子给予爱。

③要说话算数,不失信。

④要诚实,不撒谎。

⑤父母要互相谦让、谅解。

⑥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⑦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⑧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公开场合诉说孩子的过错。

⑨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学会赏识孩子的过人之处。

⑩对孩子的爱要始终如一,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鞭打也只不过短时间内起作用。孩子们一旦长大,就不再怕挨打,随之也就丧失良心,开始堕落、撒谎,一旦遇到坏人,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为他们不再害怕鞭打和体罚,而他们的良心将会沉默。对孩子们来说,鞭打和体罚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恫吓只能使孩子变得卑鄙、堕落、伪善、胆怯……恐吓不会教会孩子们区别善恶……——[苏]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2)为人父母的十“不要”:

①不要忘记孩子为街坊做的好事。

②不要在教育孩子时一个说一个护。

③不要忘记同孩子一起出去玩玩。

④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

⑤不要忘记提醒孩子吃好早点。

⑥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⑦不要干涉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⑧不要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又打又骂。

⑨不要把不良习惯传给孩子。

⑩不要因为怕丢面子而拒绝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

4.给孩子恰当的期望

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真挚的爱。真爱指的是关怀、理解和尊重孩子,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去打骂孩子,也不是以考试成绩和名次去压迫孩子。用真爱去教育孩子,孩子会更有人情味;用真爱去期望孩子,孩子会更有上进心。这种期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期望的“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过低,孩子意识到家长对他期望很少,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期望过高,实现的可能性很低,或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孩子则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给孩子恰当的期望,还必须注意期望的方式。目前,许多家长只是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期望和要求,而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兴趣爱好则缺乏必要的要求和关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于是,不让孩子干家务,不让孩子看电视,甚至节假日也不让孩子有活动的自由。

对孩子恰当期望的标准如下:(1)对孩子只能作兴趣培养,不能作定向培养,要引导,不能强迫。(2)不要让父母的期望代替孩子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因为两代人期望的方向是否一致,直接影响到实现期望的努力程度及其后果。(3)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成为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否则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而最终使期望归于破灭。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父母应给孩子恰当的期望,鼓励孩子成才。

5.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家长应学习怎样和孩子说话,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和愿望,使孩子能够及时感受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涵的关爱和善意,减少因“言辞不妥”而引发的孩子的抵触情绪。

例如,孩子下午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天黑了,父母非常着急,到处打电话询问。正在此时,门铃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然后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去报案……”

孩子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孩子解释?劈脸又是一个耳光,打得孩子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哭泣去了。父母用责骂和耳光传达了自己对孩子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父母出于爱心和善意的管教常常因这种拙劣的沟通而失效。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被淹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的同时,不时声称“是为你好”,但子女听到的只是如雷贯耳的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有位父亲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此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儿子怎么看自己,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他的儿子像自己一样,一直以为父亲不爱自己,因而非常恨自己的父亲。而实际上,他的父亲非常爱他,只是拙劣的沟通使他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明白。许多父母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后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纵然事情结果如他们所想,但眼下的管教若建立在子女对自己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父母苛求、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干涉一样,都有损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管教子女,非得要用“打骂训斥”的沟通手段,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吗?用良好的沟通让子女直接地、即时地感觉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例如,父母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打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去派出所报案了!”“担心”是父母真正的感觉,愤怒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父母何不直接、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传达给子女呢?而子女,不管他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良好的沟通开头,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了。在沟通中,父母经常要对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既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又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但要注意避免下面三点:(1)避免夸大事实。夸大孩子的过错,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承认过错,而且容易激起孩子的自卫心理。(2)避免笼统表达。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比如,父母为某件事叮嘱孩子早一点回来,但结果,父母指责孩子回来得不够早,而孩子认为他已经回来得很早了。日常生活中,为这样的事也常常发生不愉快。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不完全一样。所以,与其说“早一点”“快一点”“马上”这样模糊的要求,还不如具体说几点几分。同样,“以点盖面”也是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地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件事……”因为父母真正不满的是孩子的某个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3)避免孩子夸张认错。夸张的认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威胁行为,因此常常更容易激起子女的愤怒。像“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等句式,显然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毫无认错之诚意。如果父母真正想息事宁人,不想激起子女的愤怒,那么,正确的句式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留有余地,无论从平息情绪、尊重事实,还是从尊重子女方面来说,都是行得通的。

6.“神童”之父的教子秘诀

法国“神童”威特不满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有人问他的父亲怎样使孩子这么聪明,他父亲总结出八条经验:(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要教他正规语言。比如,不要把汽车说成“嘀嘀”。(2)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积极思考问题。(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4)逐步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有意做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发现并“纠正”。(5)开阔孩子的视野。带孩子到各地游览,增长见识,扩大眼界。(6)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7)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有问必答,不敷衍孩子。(8)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7.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父母

一般来讲,中学生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子女、理解子女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而且绝大多数中学生特别厌倦母亲的唠叨。

中学生喜欢的父母类型可归纳如下:(1)理解、尊重子女。中学生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很多中学生抱怨说:“他们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从不问你为什么考不好。”不少学生说,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拆自己的信件,偷听自己的电话,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一位女生说,她母亲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如果是男生来电话,她立刻要问:“他是谁?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查完祖宗八代,然后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我,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2)不摆父母架子。父母既是子女的保护者,又是子女的知心朋友;他们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要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一位高一男生自豪地说:“我特别爱我的父母,他们和我的关系不像父母和子女,而像是铁哥们。从小到大,家里有什么事都摆在桌面上由一家三口共同商量。爸爸出差的时候,妈妈就说:‘男子汉,全靠你了。爷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感,而且坚强、果断。”

一名高二的女生说,她的父母特别民主,她的妈妈很理解她。有时,她的日记本忘在书桌上,妈妈保证不看,而是小心替她保管好。同学来电话时,不管男女,总是自动避开。她不说,绝不问对方是谁。她说:“一次,我在夏令营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不知为什么怎么也忘不掉。妈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而是跟我讲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并且讲了她年轻时的经历。妈妈的理解、帮助和信任,使我顺利地走出最初的迷惘……”(3)家庭和睦。弗洛伊德说:“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爱,子女就会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身心健康;反之,则影响子女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子女一生的幸福。(4)赏识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一位初三男生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她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100分,你怎么就考80分?人家这次期末又是全班第一。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爷”子女需要鼓励、肯定和赏识,父母用别人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使用“激将法”引导孩子奋进,而事实上,却可能会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丧失和崩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5)真正关心孩子。很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能否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等,而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发展则关心不够。而孩子需要父母关心的恰恰是后者。不止一位学生愤愤不平地对我说:“我父母哪是关心我呀!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分数!一回家就知道问两句话:‘作业写了吗?考了多少分?爷除此之外,你说什么他们都没兴趣听。”(6)对子女的期望要合乎实际。有位母亲曾对她的女儿说:“爸妈累死累活的赚钱都是为了你,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我就跳楼算了。”这位母亲应该想一想孩子带着这么大的压力,背负着那么重的包袱去竞争,她可能赢吗?某重点中学高一有位女生,中考分数离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还差着90分。她父亲通过一些关系,花了4万元,总算在省重点中学为女儿占了一席之地。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这位父亲让爱人辞退了工作,专门在省城租了一间房子陪女儿读书,自己则留在县城拼命地赚钱。一家人一星期聚上一次,每次父亲见她,问的总是学习。由于孩子基础差,在重点中学里犹如小羊和千里马赛跑,她不可能跑得过人家,于是导致严重的自卑倾向。

8.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的办法

有的家长已感觉到很难和十几岁的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了。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消除和子女之间的隔阂:(1)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一定的主见,已经不愿意再充当被导演指挥的角色,但他们思想活跃,又希望有个倾诉衷肠的对象。最好的办法是家长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且当一个好听众。这样,孩子遇到什么事,自然会想到找家长。(2)学会在活动中与子女交谈。如一起打扫家里的卫生或外出进行锻炼时,双方可以轻松地聊聊,这种形式使大家都会感到轻松自在,通过沟通家长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3)学会只当顾问。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反感家长替他们作决定,更不喜欢家长指责他们把事情搞砸了。家长只能当顾问,协助其仔细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家长尽量不要干预他们的私事,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5)家长把不想直接向孩子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让孩子知道。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因为一般人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6)珍惜孩子对家长说的话。孩子一般不愿意把有关自己的事告诉家长,因此,家长应把孩子告诉自己的事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

9.家长的责任不是找孩子的错

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批评量过多,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负担而对孩子构成伤害。

有的家长认为,“不教不成人,棍棒出好人”,对孩子总是批评多于表扬,这实际上是消极心态占了上风。他们总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形成了教育的误区。

比如,当他们的孩子拿着考试成绩单回来,上面共有六科,其中五科的分数都是80~90分,而有一科是59分!这个时候,他们的第一句话大多数都是:“这一科怎么没及格?”

再比如,他们叫孩子去买一些水果看看爷爷、奶奶,孩子什么都做得很好,快回到家门口时,一不小心踩着了泥塘,把鞋和裤脚弄脏了,刚一进门,家长看到孩子这副样子就叫嚷了:“这怎么回事,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眼睛长到头顶上啦?不看路!”

就是如此,他们先看到不好的地方,先看到消极的一面,专找孩子的错,好像他们做家长的责任就是找孩子的错一样。他们就像是竞赛场上的裁判员,专门吹哨的,专门看人犯错误的。实际上,家长的角色应该是“拉拉队”,为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呐喊加油,所以,家长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10.孩子离快乐有多远

谁能说当今的孩子不幸福?他们可以吃到想吃的好东西;他们不仅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每逢假日,家长带着他们乘火车甚至飞机去旅游;每到节日,他们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然而,面对这一切,孩子们却说:“真没劲!”我们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创造幸福,他们为什么不快乐?(1)激烈的竞争令人窒息。

孩子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就是功课的压力。现在仍有不少的小学生几乎没有玩的时间,但是还能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初中生连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都保证不了,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上早班的人都知道,每天清晨6点多一点,大人还在梦乡里,满街就是穿着校服上学的孩子们了。下午放学回来,还要挑灯夜战到深夜12点,学业把孩子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一次,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幸福”,大家的答案多数与玩和作业有关,有说玩游戏机是幸福的,有说少做作业是幸福的……突然有一个孩子说:“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炸了学校,就是我们的幸福。”虽然是一句调侃的话语,却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老师沉默了,她没有对这个学生进行批评,或许孩子们的压力老师心里也是清楚的。可是能怨谁呢?老师与老师在竞争业绩;学校与学校在竞争升学率;学生与学生在竞争今后的社会位置……(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不幸。

人们说现在减负了,孩子们正好可以松口气。但其实“减负”只是孩子的一相情愿。社会竞争不减,孩子的“心负”就不会减,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正好利用学校的“减负”时间,给孩子们开小灶。

每年的音乐考级现场,熙熙攘攘上万人,全家老少齐出动,五六岁的孩子还拿不动乐器,就已经在晃晃地参加考级了。而学乐器最少要10年才能成才,这些孩子们在6~16岁最天真的年华,踏上了“不玩”的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独生子女时代的孩子,背上了成名、成家的重负。(3)过分宠爱的反作用。

街头上可以见到的小胖墩儿,恰恰是近10年家庭宠儿的写照,小小的孩子已经要减肥了。

营养过剩,不仅容易造成孩子肥胖,还会令孩子眼球凸出,造成近视。据统计,现在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近视。

过分宠爱,使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敢自己过马路;不会系鞋带;不敢单独在家,这些都是孩子们潜在的不幸。

孩子们的苦恼,还能举出若干——高智商、低能力的苦恼,贫富分化造成的心理压力,父母离异或感情破裂造成的阴影等。在这些烦恼和压力面前,好吃好玩的诱惑,已显得没有什么竞争力。或许,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怎样才能给孩子们多一点快乐?

11.莫为子孙作远忧

承担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从社会来讲,都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有不少父母,其子女还不到十岁,就为其买好房子,在银行存入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并为子女瞄准将来的就业门路。可许多事情常常事与愿违,父母对子女越是这样“负责”,子女往往越是不争气。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父母不可能为子女包办一切,更不可能照顾子女一辈子。如何对待子女的教育和生活,古代、现代的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元代关汉卿主张“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清代郑板桥给儿子的遗嘱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曾说过,孩子们不能什么都依靠大人给他们安排得妥妥帖帖,要让他们自己去闯才能得到锻炼。靠大人帮助,他们倒是舒服省心,可得不到锻炼,将来会做事情吗?老是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不是爱护他们,而是害了他们。

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难”,父母如果真爱子女,就应该从子女小时候开始,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磨炼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增长其真才实学。让其学会做一个诚实刻苦的人,而不是不劳而获的光吃老本的“寄生虫”。这样,当子女长大后,才能具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才能成为有用人才。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才,莫为子孙作远忧。

12.父母在教育上要一致

(1)父母经常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在具体方法上也是“各唱各的调”,容易造成家庭生活不和谐,更容易使孩子分不清孰是孰非。父母双方常常一个爱“管”,一个爱“护”;一个严责,一个宽容,形成“父严母宽”或“母严父宽”的教育模式,有的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论,闹得面红耳赤,这样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分、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2)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不一致,本身就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孩子会倚仗宽容迁就他的家长来抵制管教他的家长,使管教的一方家长在家庭中失去教育的作用。(3)父母的不同态度,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养成不良的“双重人格”:孩子当着严厉的家长之面,如老鼠见了猫,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辩,有事不敢做。当着宽容迁就的家长之面,就言行放肆,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一点规矩也没有。这样势必导致孩子形成阴一套阳一套、见风使舵、看人眼色行事的性格。

父母教育子女的正确做法如下:(1)父母双方在教育观念、方法、内容上保持一致。父母中的一方所提出的教育子女的意见和措施只要是正确的,另一方都应予以支持和配合,不要唱反调。有时,一方的教育不一定正确,此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起来,应私下协调,取得一致意见,达到教育目的。(2)父母亲在教育时间的纵向上先后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他只对父亲或母亲一个人说时,那么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要马上答应,应回答“和你妈(或爸)商量一下再说”,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避免先答应了又作改变的被动局面。(3)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保持一致性:

①父母间经常商讨孩子发展中的问题与教育对策,以便统一口径。

②父母中的一方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

③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母(父)亲只能补台,不能拆台,有异议可在事后解决。

④对同一行为的处理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可自相矛盾,以避免孩子思想混乱。

⑤不应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不同。

13.父母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无意中却往往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对孩子成长的约束,更明显地表现在对知识以外的教育上。训导可以说是普遍通用的一个模式。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决定,从穿衣戴帽,到择朋交友,只要有精力,家长都要加以“指导”:“不!这样不行。”“那样不明智!”“应该这样做!”这些行为向孩子传输的信息就是:“你不懂,不行,听我的。”孩子们在这种教育下,所滋长的不是自信心,而是对父母的依赖和对自己的怀疑。在美国的一般家庭中,父母很注意跟孩子讲话时的态度与措辞,将自己摆在一个参谋的位置,而非指挥者与决策者的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确不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给予这种指导的形式不同,却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完全训导式的教育,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自我怀疑,并丧失自我探索的进取精神,变得被动;而引导式的教育,使孩子们既得到所需的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心,形成一种健康的求知心理。

我们的长辈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这里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但如果以这样的观点看待孩子能力的增长,其正确性就值得推敲了。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每一分钟都有进步,这样讲毫不夸张。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对周围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敏锐的观察和快速的记录,如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着所有的新知识。但家长却常常以老眼光看人。在我们周围这样的话是经常听到的:“你还太小,等大一点才行。”对有些事情,孩子的确是太小,不能做,但许多我们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他们其实已完全有能力驾驭。就拿挑鱼刺这样的事情来说,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被鱼刺扎伤,总是要帮他们将鱼刺剔得干干净净才让孩子吃。对一个很小的孩子而言,这样做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服务应做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放手,让孩子去练习自己挑鱼刺的本领。

大多数的孩子得到这种锻炼机会时,已大大晚于他们实际上可以开始的年龄。父母会说这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晚一些又怎样?只要孩子不被扎着就可以。这样的事情重不重要呢?孩子们在生命初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股拓荒者的勇气与自信,不是恐惧与畏缩。生活中每一件可以对此发生影响的事都是无比重要的,每一件小事积累起来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与素质的塑造。我们千万不能忽略。

14.错误的批评

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对人不对事,直接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比如:“你怎么这么蠢?真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当初不生你就好了……”

这些家长可能会辩解说:“我们也是一片好心呀!虎毒不食子,我们是为了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不学坏,让孩子更争气。”

但孩子受到的却是双重消极影响:一方面,他们直接受到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在作破坏性批评的示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这一套,将来又用来对付他们自己的孩子。

而有些家长的批评则是增加孩子的内疚感。

比如说:“爸爸、妈妈很辛苦啊,你一点也不争气,一点都不像其他的同学那样努力,你这样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

这样的批评会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从而产生负罪感,幼小的心灵就背上了沉重的忏悔的十字架。背着“包袱”去奋斗,成功的难度相对就大得多了。

还有一类家长的批评比较隐蔽,就是有条件的爱。

比如说:“你考90分以上,我才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妈妈才爱你!”从此,孩子知道了,“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的爱心被“功利”扭曲了,这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15.正确的批评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检查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家长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了。(1)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的缺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勇于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翻老账,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2)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当父母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的,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父母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而并不了解他整个人,只注意他的缺点。这样他就会怀疑,当他表现好时,当他作出努力时,父母到底看没看见。其实,努力做得好是需要动力的,孩子往往需要家长的赞扬,同样的道理,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并不是光把眼睛盯着他的错处,做得好的地方同样看得见。(3)增加身体接触。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搭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一边说着指责他的话,一边用身体语言表达我们仍然爱他,仍然关心他,没有完全拒绝他,只不过他做错了一件事。我们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帮助他认识错误,这样恩威并用,孩子认错的勇气就大为增加了。(4)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感情依旧。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就不带孩子出去,也不要取消原本答应给孩子买东西的计划,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就不爱他了,批评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更加茁壮地成长。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英]丹尼尔·笛福

16.对“蜜糖+皮鞭”的思考

今天,我们的父母为教育后代而作出的奉献和牺牲是可歌可泣的。许多家长用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为孩子买最新潮的电脑,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学校,供他们上五花八门的“补习班”。

然而,结果又如何呢?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如此多的爱,而孩子对父母却是如此厌烦。

有家新闻媒体在讨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时收到500封信,其中有90%的青少年对父母不满。

面对这样的结果,向来标榜自己对孩子“最了解并充满了爱”的中国父母真是瞠目结舌!

我们这个最珍爱孩子的民族,为何失去了孩子的敬重?

思考一:“蜜糖”并不是爱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这一代孩子是在蜜罐中泡大的,生活优裕,无忧无虑。但事实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艰难。首先,孩子们生长的这个环境就比以往更为复杂,承担的希望也是历代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厚的物质条件背后,往往有着比上一代人更深的心灵苦闷。

由于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之成人社会各种风气的耳濡目染,他们总是在向父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期待能够被理解、被接受,能够同父母民主地、平等地讨论萌发出来的观点。然而,他们又总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父母照顾他们成长中的身体,却没照顾他们成长中的灵魂。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自己孩子的成长,他们达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共识:要想让孩子成器,就必须舍得消费。用有价值的钱换取无价值的本领,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有些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宏观”地俯视着孩子们的处境,并予以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而不“宏观”地去想孩子们是否快乐。因此,孩子们便被投入到了一个装满蜜糖的牢笼中。

孩子们所苦恼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桎梏。每位父母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梦想;每位父母都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孩子灌输各种社会的理想和道德,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所期望的人,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因此,在孩子对父母的抱怨中,除了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冲突外,也包含着父母们愚蠢的责任心。

思考二:孩子们不是野兽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然而,在中国恐怕很少有职业像做父母这般,无须任何“资格”审定便可上岗。有些父母对子女如同喂牛养马、栽花种树一样,其教育方法之简单,令人发指!

沈阳一位8岁的孩子,被父亲一记大耳光、猛踢两脚身亡;武汉一个孩子则是被父亲边捆绑、边数落,吊在梁上致死;贵阳一位7岁孩子死里逃生,在腿上、屁股上,留下两道被父亲用火钩烙的红黑相间的伤痕,还有那与烧焦的猪皮一般的肚皮……

三个孩子的“罪名”差不多都是逃学、贪玩,而三位父亲对各自的犯罪行为异口同声:都是因为“爱”——这就是悲剧的所在。

原始蒙昧时代野蛮的驯兽方式,仍残留于当代的家庭教育中,这真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返祖现象。

祖宗曰:“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今人说:“要想儿女成器,回去准备一根结实点的棍子”“板子响,学问长”。这正是古人遗传下来的野蛮训练观念。

智者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看,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然而,总有一些愚蠢的父母不相信。“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孩子心里说。

思考三:心灵的伤疤莫去揭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棍棒式的虐待行为正日渐减少。但粗暴地扼杀孩子天性的事则时有发生,冷漠、贬斥、讽刺、挖苦、怀疑、侮辱等“心理施暴”和“心理虐待”成为家庭教育中另一个严重的刑罚。由于这种“施暴和虐待”所结的恶果,须较长时间才能看见,所以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更大。

有这样一则令人心痛的故事:

某教授夫妇因儿子高考成绩欠佳,只能在大学当旁听生而感到丢面子,成天在儿子面前唠唠叨叨:“这么不争气!我们出门都没脸见人。”孩子的精神在高度压力下终于彻底崩溃,竟残酷地用电线将亲生父母双双勒死,“免得你们无脸见人”。

专家告诫:受过心理施暴的孩子,即使不发生心理变态,成年后也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障碍,从而难以适应社会。

因此,不是中国的父母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中国的父母没有牺牲精神,而是中国的父母大多不懂得教育的方式,而使他们失去孩子的敬重。

试想,在一个孩子有大量理由不尊重其父母的家庭中,能造就出健康、良好的社会公民吗?

真不知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是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伊莎多拉·邓肯

17.孩子对父母有抵触情绪怎么办

孩子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当父母批评他时,他便蒙着双耳叫“烦死了”;再批评,他就要出走。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几个危险期,最早一次危险期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出现的。这时孩子的自主观念开始苏醒,但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够,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跟父母逆反较劲。

在学校,他们也会跟老师逆反较劲,但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着,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家里家规不明、奖惩不明,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乱叫乱嚷的习惯。其实,他们并不是硬跟家长过不去,而是心里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郁积着,乱叫乱嚷一气,会产生宣泄后的痛快感。这时该怎么对待他们好呢?

首先,要改变过去的谈话方式。过去孩子还小,自主观念还处于沉睡状态,知识也很浅薄,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父母怎么指责他,他都听得进去。但现在不行了,他懂得多了,偏于自我的心理倾向突出了,父母还用老一套来下命令,他们就会开始反感了。

其次,谈话内容要多一些知识含量,尽量新鲜、有说服力。

再次,谈话形式要采用谈心式、讨论式,有时甚至要采用征询式。要让孩子乐意侃侃而谈。在孩子侃侃而谈时,要倾听,对的,马上肯定;新的,及时赞赏。听完了机巧点拨,能纠正,则纠正;不能纠正,就放着,下回再说。

18.美国父母教子成功经验

(1)充足的爱。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父母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词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用,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等,这可能会隔断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2)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父母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例如,扮演一名教师、售票员、足球教练、汽车司机。最好的活动是一起读书和一起游戏。所以,最好把看电视的时间节约下来,用来与孩子一起读书和游戏。还有一点,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东西。这样,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使他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更有可能选择最适合的发展空间。要是能全家人一起来做一些事情,那就更好了。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家庭的和睦。(3)倾听孩子的心声。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等父母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为父母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父母。而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首先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上给孩子作决定的自由,然后再将他们可以作决定的事情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加,可以让他完成更难的任务,从而使孩子产生完成任务的骄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这一点对于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的确很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父母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敬和爱父母。事事都包办代替的父母,显然不是好父母,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父母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帮帮他而已。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大孩子如果鞋带松了自己还不会系好的话,他会感谢父母以前十多年来辛辛苦苦为他系鞋带吗?他只能抱怨父母为什么没有教会他来做这样简单的事情。

19.怎样对待有残障的孩子

有残障孩子的家庭更应注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分保护孩子。过分保护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有两个事例对家长会有一些启发:

在美国,有一家人乘游轮出外旅游,一对夫妇带着四个都是中学生样子的孩子,其中一个女孩特别引人注意。她是跛子,而且跛得很厉害,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不是她的残疾,而是她背上背着的大背包,显然背包是她的旅行用品。她上船时看上去很吃力,却露出一脸的坚毅和兴奋。她身后的兄弟个个人高马壮,却没有谁去帮她,他们轻松地背着自己的背包,很坦然地跟在姐姐后面跨上船来,再看父母也丝毫没有要照顾这女儿的意向。在中国,有一位不幸被车撞残了腿的女孩。她的父母对她精心照顾、无微不至,喝水、吃饭样样都是端到她面前来;穿衣、洗澡都是母亲帮她。她整天坐在轮椅上,除非等她父母下班回家推着她出去走一趟,一个人是绝不出门的。就这样,女儿还时时发火,摔家里的东西,父母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女儿自始至终被看成是丧失了任何能力的残疾人,而父母剥夺了她活着的价值!

一个残障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怜悯,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悲观失望。家人对他的特意呵护,只会加重他的这些感觉,更加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

我们应当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闯荡,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地培养自理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20.甘自苦中来

(1)无忧的“小帝王”生活使孩子长大后难以有所作为。当今的孩子,物质丰裕,文化生活充实,唯独缺少吃苦精神。有的家长为孩子的学习安排了“家庭教师”,生活上还有“保姆”,有些家长甚至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要车有车,要房有房,吃穿不愁,无忧无虑,不知父母稼穑之艰难,劳作之艰辛。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出父母编织的“网”,只会坐吃山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很容易被淘汰,父母铺就的光彩大道最终会对孩子贻害无穷。(2)对待孩子碰到的困难,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孩子完全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做;对那些对于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孩子尝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成功的甘甜,这时家长绝对不能心软,因为这时的硬心肠将造就明日的栋梁,软心肠将造就庸才;对于孩子来说难度特别大的事情,家长应予以适当的指导;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教会孩子学会放弃,但可以将之作为努力的方向。(3)让孩子锻炼的面要广。无论是学习、社会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都要让孩子去体验。让孩子在劳筋骨、尝痛苦中学会坚强,使孩子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在日后与风浪的搏斗中屹立不倒。父母应切记以下两条:(1)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创业者具有坚强的意志,让孩子吃点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意志指自觉确定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成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在意志的结构中,决心、信心、恒心是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和渗透,共同制约着人的意志行动。意志的突出特征就是克服困难和与目标相联系。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需要创业者具有坚强的意志。(2)在艰难困苦中更易成才。因为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炼孩子的意志,他们会为了生存而克服各种困难,奋斗不止。为了取得成功,他们须经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因此,他们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忍受他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也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据说,20世纪50年代,一批美国心理学家特意选择居住在环境险恶、生活极端贫困的美国夏威夷考爱岛上的700名幼儿,建立研究档案,对他们的成长进行跟踪研究。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健康,如今这些人经过自身的艰苦奋斗大部分都跻身于社会上层。

21.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只对玩有兴趣,怎么玩都玩不够。怎样才能让孩子对待学习就像看电视、玩游戏那样投入呢?(1)家长要从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在3~5岁时特别爱问“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所问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问,例如:“电灯为什么会发亮?”“计算器为什么会计算?”“小鸡为什么有两条腿,而小狗却有四条腿?”面对这些问题,有些家长说自己头疼,为了不让孩子缠得没完没了,就把他们交给电视和录像了。其实孩子早期提出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孩子求知的萌芽,家长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首先应该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引导孩子看《十万个为什么》,从中寻找答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自然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提什么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一些为什么。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孩子恰恰是在似懂非懂的时候,了解了许多知识。曾有心理学家建议家长给十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朗读一些儿歌、故事等,对增加婴幼儿脑细胞的信息量有很大作用。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还不懂事而忽略对他们的教育,孩子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不能忽略从小对他们的教育。(2)家长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曾有一位家长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学绘画,原意是想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可当家长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一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还有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作文中作了不恰当的比喻,就对孩子大加讽刺。家长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有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表扬孩子;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孩子,家长不应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3)对于因学习困难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找到困难的原因,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会做,家长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不懂,家长往往就没有耐心和信心了,说孩子不用心,没有希望了,严重的还打骂孩子。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孩子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了。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在无奈之余可以找心理医生检查评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治。

22.怎样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青少年的记忆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在学习中,虽然机械识记也是必要的,如对一些历史年代、数据、人名等内容,需要多次重复才能精确地记住它们。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机械识记是不理解识记材料,不考虑识记材料的意义联系,也不对材料重新进行组织的识记。

意义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而实现的。初中生应该揭示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加工、组织,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即按自己的经验体系或心理格局来进行编码,将材料意义化。所以,意义识记由于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它的效果远比机械识记好。

初中生机械识记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而意义识记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采用一定的方法,人为地加强机械材料的意义联系,力求提高记忆效率,使自己的识记能力能适应学习的需要。

家长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增强孩子的记忆力:(1)理解记忆。理解记忆即意义记忆,它是记忆的基础,理解记忆所用时间短、效果好。(2)兴趣记忆。可通过编故事、做游戏、口诀、谐音等方式把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些。(3)联想记忆。使用接近联想、关系联想和对比联想进行记忆。(4)反复记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掌握后还要不断反复记忆。(5)协同记忆。记忆过程中,手、脑、口、耳等共同参与,效果会更好。(6)系统概括记忆。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用列表、提纲的方式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对事件的材料不能再认识或回忆,或者对材料错误的再认识或再现就叫做遗忘。一般来说,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此后遗忘速度减慢,并稳定于一个水平。识记24小时后,遗忘率已经相当高了。因此,新学习的知识一般在当天复习,效果最好。遗忘受识记材料及识记者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虽然遗忘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一些麻烦,但是遗忘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于一些无用的信息,遗忘就是必要的。人一天接触到的信息很多,如果所有的信息都不能被遗忘,人的信息储存的负担就会很大。防止遗忘,主要是要避免遗忘有意义的知识和信息。

23.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初中生观察力强的标志是:在观察活动中,能够克服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做到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主要细节;观察准确,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观察迅速,能较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观察中有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确定具体的观察目的。目的越具体,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全面。(2)培养兴趣。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才能迅速、深刻、完整地感知观察对象。(3)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知识越是渊博的人,越容易观察到有意义的东西。积累知识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4)各种感官协调活动。学习时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