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这一年:2岁,自我意识建立关键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2:55:36

点击下载

作者:侯魏魏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宝这一年:2岁,自我意识建立关键期

宝宝这一年:2岁,自我意识建立关键期试读:

综述:2岁孩子又好气,又惹人爱怜

2岁的宝宝虽然刚刚从1岁中走过来,可给父母带来的却是太多的惊喜,仿佛他一下子就长大了,其变化犹如过山车,快得叫你目不暇接,甚至有点儿招架不了。

2岁的宝宝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有了脱离父母牵手,想独自“闯世界”的愿望。好奇是所有2岁孩子的共性,他们有时不计后果地“破坏”,但这并不是一种不珍惜物品的坏毛病。他把小金鱼从鱼缸里捞出来,是想看看小金鱼会不会吹气,他从金鱼吐泡泡联想到了人的呼吸。他当然不知道金鱼离开水就会死掉,他把金鱼放在地上,又去鼓捣其他令他感到新奇的东西。家中的玩具熊眼睛被抠掉了,洋娃娃变得四肢不全,爷爷的盆栽被连根拔起,奶奶的老花镜断了腿儿,这一连串的“灾难”皆是2岁宝宝所为。

2岁的宝宝的确令人可气,妈妈不能为此而打他的小屁股,只有同他讲道理。即使听了许多的道理,他也有可能转身而忘,当你问他是不是记得有些约定时,他站在那里,很认真地摇着头,一脸无辜的样子。做父母的可能会被他的“不负责任”气着。你在生气,他却茫然。不要认为宝宝是一个小迷糊,此时他的记忆力还很不好,所以答应的事情很难保证去做。

说到2岁宝宝的脾气,妈妈真是三天三夜也数不完。奶奶给宝宝接尿,他坚持自己不尿,情急之下,一脚把尿盆踢飞,险些伤到好心的奶奶。还有,在带宝宝出门时,他坚持自己穿鞋,不喜欢大人的帮助,妈妈看他那笨拙的样子,又急着出门,只好蹲下来帮他一把,宝宝竟勃然大怒,将鞋子甩出去好远……

宝宝的暴脾气相信许多父母都领教过,他经常会反抗大人的决定,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即使勉强给他穿上,他也会毫不客气地以甩胳膊蹬腿的方式脱下来。家长变着花样做吃的,孩子却不领情,该不吃还是不吃,把头一拧,气呼呼地不想答理别人。

2岁宝宝喜欢和大人对着干,这是有原因的。他在快速长大,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情绪、性格、行动、语言、思维等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他开始进入情感发展阶段,总是有独立作出选择的冲动。然而,由于他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又常常受到大人的阻挠和限制,所以,他就会用任性、顶嘴、发脾气来进行反抗。2岁宝宝的叛逆行为,是所有宝宝都存在的,即使那些出门不敢与人交流,不敢和比自己大一点儿的孩子玩的宝宝,在家里也会窝里横,变得蛮不讲理。再缠人的宝宝,发起脾气来也不会打折。

2岁宝宝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止,是他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对于正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的宝宝来说,很多事情都是那么新鲜有趣,所以他都想去亲自尝试一下,想查看一个究竟,也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经常犯错误。扔掉了妈妈的化妆品,待在马桶边说要钓鱼,抓起沙子满天下雨。在大人看来,这些行为都是荒诞不经的,可对于宝宝来说却是别有一番乐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2岁的宝宝有时是一个矛盾体,逆反时,能把父母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狠狠打他一顿。乖起来又是那样的天真烂漫,赖在你怀里撒娇,宛如一个伶俐可人的小天使,亲昵爱怜得你不住地心肝宝贝儿地叫着。

宝宝的可气之处固然令父母犯愁,可是在许多方面,宝宝还是令你感到欣慰和欣喜的。在情感上,他们知道与人交流,对来自父母的爱,也懂得了珍惜和回馈。妈妈不小心崴了脚,看到妈妈的痛苦表情,他知道紧紧地偎依着妈妈,伸出小手去抚摸。由于语言的快速发展,他能同父母聊天,缠着父母讲故事。不仅如此,他在跑跑跳跳中,帮你做家务,陪你去购物。在想象力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他会做出许多令你意想不到的动作,说出许多惊人的话语。这一切,不都是宝宝给你带来的吗?

2岁的孩子处于一个又好气又惹人爱怜的年龄,对于2岁宝宝的养育,父母是的确需要花费些心思的。千万不要认为2岁的宝宝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人,从而放松对他的引导和教养。2岁,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真正起点,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必须掌握2岁宝宝的特征和2岁宝宝教育的方法、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掌握主动,才能在教养2岁宝宝的过程中感到轻松与快乐。从而使宝宝安然度过这一发育的关键期,幸福快乐地成长。

了解宝宝,从现在开始。孩子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是一种成长。父母不能缺席宝宝生活的每一天,他们需要父母及时的引导,如果引导失误或置之不理,任其自然发展,很难说他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

Chapter 01 自我意识的萌芽

——2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2岁宝宝与1岁宝宝完全不同了!他们已经会说话,还有了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了一个崭新的模样。长大了1岁,他们脱去了脱离凡尘的天使外衣,变成了一个善良的人间天使,感受到了自我和想念。

自我意识的萌芽

——“我”“你”

希望有人注意,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

宝宝正坐在门口吃饼干,突然一只小花猫从花架底下钻了出来。宝宝高兴地跳起来,把手中的饼干放在坐过的小凳子上,就去追小花猫了,他想和小花猫一起玩儿。小花猫可是一种精灵古怪的动物,警惕性非常高,怎么可能让笨手笨脚的宝宝抓到呢,自然跳到更高处,很快就消失在宝宝的视线里。

没能和小花猫玩成,宝宝又回到门口的小凳旁。妈妈看见宝宝放在小凳子上的半块饼干,觉得已经弄脏了,不能再吃了,就顺手拿起来,准备丢掉。宝宝可不干了,嘴里喊着“我的,我的”,小手抓住妈妈的衣角不放,直到妈妈妥协,把饼干还给他。

妈妈觉得宝宝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变得如此厉害,他的东西连妈妈都不能碰了。和从前判若两人,不再那么小鸟依人了。

是的,2岁的宝宝再也不像1岁时那么乖了,因为,他已经有太多的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如果你用老办法去与他相处,肯定会过时,难以和宝宝相处下去。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会表现自己了,他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听众或被动地听人指挥,而是要表现,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小心眼儿里悄悄地萌生了自我意识,我们可不能做粗心的父母,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而是要多观察,同这个可爱的小人交朋友。

2岁的宝宝为什么和刚刚过去的1岁时的样子有着如此大的反差呢?其实,这是进步的表现,证明宝宝“进步”了。同1岁宝宝不同的是,由于告别了躺卧、爬行,随着到处走动和探究,2岁宝宝的视野开阔了,认识了更多的事物,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知道了“我”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个体,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有时,为了证明他的存在,甚至想出各种“闹”的办法,以吸引别人来关注他。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活泼的小宝宝会突然心血来潮,一改平时的温顺,变得调皮捣蛋起来,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人来疯”。

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你正同来访的朋友聊得热热乎乎的,在一旁玩耍的宝宝突然钻到你们之间,要么让妈妈抱,要么在客人身上爬来爬去,总之,他会耍出各种令你生气又恼人的花样,扰乱你和客人的交谈。没等你批评他几句,小宝宝就开始哭闹起来,让家长感到很没面子。而客人面对小宝宝的哭闹虽然没有感到不快,却要投入到哄宝宝开心这件事上。在这种场合,父母多是检讨自己教子无方,说着让人见笑的客套话,一再强调孩子不懂事。

其实,这真的不是宝宝的错。他之所以执拗地给大人找麻烦,是因为2岁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高峰,知道了自己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个体,他希望大家能注意到他的存在,迫切地想受到周围人的关注,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可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他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认为通过这种淘气的行为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当父母只顾着招呼客人,而忽略了宝宝时,他则更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父母和客人的注意。

面对宝宝的“人来疯”,父母不必过于自责,这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不妨多给予他充分的关注,给他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客人来访时,可以先向宝宝介绍一下来人是谁,让宝宝与客人打招呼,也把宝宝介绍给客人,使宝宝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妈妈没有因为来客而忽略宝宝。然后让宝宝帮着端一些糖果点心,或是让宝宝在客人面前唱首儿歌、跳个舞等,这样宝宝就不会感到被冷落了。受到足够关注的宝宝,由于与客人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反而会变得乖巧起来。

此时的宝宝最无法忍受别人对他“自我意识”的无视、压迫或否定。“不行!”“不可以!”等否定语气的词语,往往会伤害到宝宝幼小的心灵,让宝宝的反抗心和攻击心增强。所以,在宝宝“自我意识”萌芽之初,一定要对其进行精心的呵护。少对宝宝说些指责和否定的语句,更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惩罚他,否则宝宝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感到羞愧甚至会反抗,变得更加不可理喻。

分清“我”“你”,可是宝宝的大进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这个在我们看来简单又不成问题的“我”,对于幼小的宝宝来说,却是很成问题的。人的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逐渐发展起来的。

对于那些刚出生的小宝宝,他们是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的。在宝宝成长的第一年里,也说不清有什么自我意识,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他会把自己的脚丫、小手视同玩具。满1岁的宝宝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如他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会滚动。通过这个动作,宝宝知道了自己和皮球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这时的所谓自我意识,实质上,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感觉,还不是明确的自我意识。大约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只是名字对于他来说,仅仅是自己的一个信号。当遇到和他叫同名的宝宝时,宝宝就感到有些迷茫和困惑了。

宝宝2岁后,开始掌握“我”“你”等代名词,这是宝宝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进展。可不要小瞧“我”“你”这样极为简单的字眼,你、我之分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哦!这种认识使宝宝同别人的关系和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独立性日见增长。此时的宝宝,一反过去安静、听话和较强的依赖性,而呈现出一种个性心理的“自我”发展时期的特征。他往往表现得十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爱说“我自己……”“就不……”等充满反叛和挑战语气的词句,倔强的小人力图摆脱父母的约束,开始发表他2岁的“独立宣言”。

许多没有经验的父母常对此感到手足无措,觉得小小年纪竟然敢公然与大人对抗,于是责骂孩子,打孩子屁屁。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在此时对孩子动粗耍横,宝宝非但不能理解,反而会导致宝宝不良性格的形成,如情绪不安、脾气暴躁、执拗、任性、对人不友好等。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培养其独立性、主动性、能动性、自尊心等,从而使宝宝的自我意识能力得到更充分健康的发展。

情感更加复杂化,他会思念了

2岁的思念与1岁“思念”的不同

宝宝2岁了,你会发现一些新的特点,即使是1岁时宝宝已会的,在2岁时也会表现出新的一面。2岁宝宝似乎与妈妈更亲了,前提当然是妈妈一直带着宝宝,或者至少每天都能看到宝宝,并和宝宝玩一会儿的情况下。如果妈妈没有做到这点,而是由奶奶代替的话,那么宝宝可能会表现出与奶奶更亲密的特点来。

2岁宝宝与妈妈更亲的表现与1岁时完全不同。1岁宝宝在妈妈走开时,会咿咿呀呀地叫,告诉妈妈:我不想你离开。但是妈妈一旦走开,并且没有听见宝宝暗示的话,宝宝可能会难过几分钟,但这时如果有人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摇一摇床边的拨浪鼓,或者用其他玩具吸引他,不消一刻,他就会忘记妈妈已经走开的“痛苦”,开始与“逗”他的人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有生理需求或者睡意来袭。

2岁宝宝也会这样,在妈妈走开的时候会痛苦,会伸着手大哭大叫,仿佛要抓住妈妈似的,而真的眼看妈妈出了门,并关上了门后,哭得可能会更凶。这时宝宝身边的人对他说:“咦,这是什么?”宝宝马上就会止住哭声,跟随“逗”他的人的目光去寻找“这是什么”的东西,还会跟着指给他看的人一起思考、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新奇之处,甚至还会跟你搭腔。你以为已经“控制”了宝宝的情绪,谁知随着“这是什么”结果的揭晓,宝宝又开始哭着找妈妈了。这就是2岁宝宝与1岁宝宝最大的不同。1岁宝宝对妈妈的渴求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而转移,而2岁宝宝对妈妈的思念,虽也会随着注意力被转移,但在转移后却又会自动“转移”回来。

更令宝宝的亲人们惊奇的是,2岁宝宝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也有可能突然哭闹着想要妈妈,这在1岁宝宝身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导致这样变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宝宝的思念。

妈妈,真的想你

1岁的宝宝对妈妈的依赖是因为生理的需求,因为妈妈是维系他原来熟悉的世界——子宫与现代陌生世界的唯一纽带,而且妈妈会给他喂奶,解决宝宝饥饿的问题,所以宝宝依赖母亲。然而,宝宝到了2岁后,宝宝对母亲的情感则完全变了,由单纯的生理需求,开始转变为心理的需求,从情感上依赖于母亲,并学会了思念。

一直陪伴宝宝、给宝宝安全感的母亲离开宝宝之后,宝宝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带给他一种不适感,而想念母亲似乎能缓解这种心理不适。当然,我们已经明白这就是思念。但对刚刚体会这种情感的小家伙来说,这个情感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而且每当看见一些长得像妈妈的人,或者和妈妈玩过的玩具,甚至只是听别人唱妈妈独有的摇篮曲,都会让宝宝体会这种带给自己不适的情感,也会令他们一再想念起妈妈来。这也是他们经常在其他亲人陪伴下忽然想念妈妈的原因。

其实,幼儿体会到思念的痛楚从6个月时就有了,那时比较黏人的宝宝会在妈妈出去一会儿时,就哭得哭天抢地,甚至把嗓子哭哑。不过,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的思念,宝宝大哭是因为已熟悉了妈妈的怀抱,是由于妈妈上班导致的分离焦虑。这时转移了宝宝的注意力后,除非他看见妈妈,否则他还会想念。

2岁幼儿表达思念的方式很单一,需要构筑与妈妈在一起时的环境。比如听见妈妈的声音、看到妈妈的视频等才能缓解思念,而拿出妈妈经常用的东西,或者勾起宝宝回忆起妈妈的东西,都有可能加深宝宝的思念。

幼儿能够思念母亲,代表着幼儿情绪、情感的成长,因此让幼儿体会思念的滋味并不是坏事。但是这种思念的情绪对幼儿来说,太过于痛苦了,如果让幼儿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中,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幼儿的成长,一直带宝宝的妈妈不妨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到了该工作的时间就去工作,回家之后,就好好地与幼儿在一起,陪他玩耍。即使幼儿想念妈妈了,这也是正常的,妈妈可以给幼儿打一个电话,告诉他妈妈在工作,或者回家的时间,甚至还可以与幼儿约定,回家后的游戏,等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缓解思念的情绪。

独立是这一年的主题

2岁,喜欢亲自尝试的年龄

2岁的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自去尝试。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可以不厌其烦,甚至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叫苦,还做得津津有味。比如,搬分量很重的东西,父母怕他累着或是有砸到自己小脚丫的危险,劝他放弃时,他却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来。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情境,父母越不让宝宝干什么,他越不听话,誓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英雄气概”,总是和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惹得大人孩子都是一肚子气。

走在大街上,可爱的2岁宝宝喜欢自己跑跑跳跳,而不愿意再像1岁时那样,让妈妈牵着小手,乖巧地跟着妈妈一起走。摆脱了妈妈牵引的宝宝,就像一只逃离樊笼的小鹿,他忽而蹲下身来捡根树枝当枪使,忽而捡个石子扔着玩,一刻也不得安生。2岁宝宝变得活泼、顽皮、不听话了。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已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父母要他干的事情,总是爱用“不”来回答。对于自己要干的事,往往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这个时期的宝宝,虽然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还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能独立行走,并且逐步获得运用物体的动作能力,独立行动倾向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宝宝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就是2岁宝宝的可爱之处,他并非存心同父母做对,而是独立性在逐渐建立。2岁的宝宝由于学会走路、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并能用双手做事后,一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不再是无能为力了,而是有了支配的能力。因此,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地增强并突出地表现出来,开始要在家庭中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这种独立倾向可以从宝宝常用的“我自己”这个词上表现出来。对于可以自己完成的动作,宝宝总是喜欢独立完成,而不需要成人的帮忙,如“我自己走路”“我自己拿”“我自己吃”等。这可是宝宝一个可喜的进步,不要因为宝宝不再小鸟依人、顺从大人而感到失落。

给宝宝插上独立的翅膀

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孩子未来的终身大事。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如今,许多父母责怪自己的孩子做事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差。殊不知,这与孩子无关,该反思的是父母。当2岁的宝宝独立意识开始萌芽时,父母往往出于溺爱心理,或嫌弃孩子做不好,这也不让动,那也不让摸,从根本上剥夺了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把宝宝刚刚萌芽的独立意识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也难怪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没有独立能力了。

一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不要主观地认为,宝宝小,不能累着他,不能任凭他乱来。可别小瞧2岁宝宝的能力,由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逐渐扩大,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也许由于宝宝的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路时容易跌倒,用杯子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撒在身上,但要允许宝宝失败,宝宝就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会独立做事的。不要认为宝宝笨或是宝宝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而去帮助他、制止他、替代他,这样会阻碍宝宝独立性的发展。应根据宝宝独立性的表现,因势利导地对他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尽量给宝宝多提供一些机会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宝宝体会到自己动脑、动手做事的乐趣和喜悦。

想让宝宝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还要给他足够的爱和自由。充满温情的、暖暖的爱,能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只有当宝宝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能得到帮助,他才会放心大胆地去进行探索和尝试活动。而充分的自由,能为宝宝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总是对宝宝的独立行为进行限制和干预,事事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就会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宝宝的独立性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那些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也都比较强,并且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这是由于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所以,在与宝宝说话时要注意口气和方式,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使宝宝感受到你在尊重他。

2岁是幼儿产生独立意识的敏感期,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不一定非要等到他自己有独立意识才开始。早在幼儿七八个月时,尽量将家中的东西收拾好,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意识到家就是个安全的场所,他可以自由地学爬、学站、学走。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形成独立的性格,还可以使他建立起自信。如果周边的环境过于复杂,宝宝叫妈妈的频率一定会很高,也会更加依赖父母。简洁安全的家居环境,宝宝拿取物品比较容易,也就可以自己做主去干什么、玩什么,这在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终究是要脱离父母的羽翼单宿单飞的,因为他不仅属于父母,还是属于社会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这样,当他离开父母,走向社会时,才能从容、自信地独当一面,创造属于自己的业绩和辉煌。

客体我的产生

宝宝2岁时,能认出自己了

当宝宝到了2岁时,妈妈就会发现,小小的宝宝竟然学会了臭美,见到镜子不愿意走开,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总也看不够。要么对着镜子做鬼脸,要么嬉戏傻笑,举手投足,站立蹲下,简直出尽了洋相。宝宝的这种行为,可不是在臭美,他是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认出了自己。

给2岁的宝宝看照片,他也能从爸爸妈妈的照片中区分出自己。当看到自己照片的时候会微笑,有时还会对着照片叫自己的名字。这一切都表明,2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客体我。

2岁以后,宝宝自我识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已经能利用某些特定的分类线索来将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在面部特征中,与性别、年龄有关的特征较早成为婴儿关于客体我的知识。宝宝最容易从异性和年长的人的照片中区分出自己。

宝宝在几个月的时候,是没有客体我的意识的,即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也认不出来。所以,当他看到镜子中的小朋友时,他会很高兴,觉得有另外一个小朋友在陪他玩。他会对着镜中的小朋友招手、微笑,会伸手到镜子后面,寻找站在后面的那个小宝宝。

宝宝的婴儿时代,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体我。他踢球,球滚走了,他知道球和他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也依稀明白妈妈和他不是同一个人,因为当他尿了、饿了的时候,妈妈也不是每次都陪伴在他身边。在他几个月时,连自己这个概念都没有,并不认识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他会吃自己的小手,会抱着自己的小脚丫啃,把身体当成玩具一样看待。以后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逐渐知道了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就有了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这表明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别人的名字区别开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有关部位,如“宝宝的脚”“宝宝的耳朵”等,还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如饿、痛等。

宝宝潜在客体我的认识,大多是在1岁半左右才出现。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在婴儿熟睡时,在他们的鼻子上抹上胭脂,醒来后让他们照镜子,结果发现,18个月左右的宝宝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隐约明白镜中的小朋友好像和自己有点儿关系。到2岁时,就出现了宝宝爱照镜子的习惯,那是他已经明确地确定,镜子里的那个小朋友就是他自己。

帮助宝宝认识他自己

要想让宝宝尽快认出自己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2岁的宝宝不是喜欢照镜子吗?可以陪同宝宝在镜子前观察自己,让宝宝做出不同的姿势与表情,或是在不同穿着的情况下看看自己的样子,使宝宝能尽快熟悉自己。

家中那些宝宝的照片和录影带,也是让宝宝认识自己的好渠道,经常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像,询问宝宝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并请他找出来,或是指着宝宝的照片询问“你猜这是谁”。如果宝宝还不能很好地认出自己,父母可陪他多做练习,让宝宝有足够的机会来充分认识自己。

当宝宝能够快速、准确地认出自己时,就可以带着他进行打扮游戏。给宝宝戴上一顶奇特的小帽子,或者给他穿一件爸爸的西装,在2岁宝宝的眼里,这是个很迷人、很有趣的游戏。这会让宝宝有机会看到改变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的装扮下也能准确地认识自己。

等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成熟后,一家人可以一起玩“你是谁”的游戏。一人问“你是谁”,另一人很快地说出自己的一个特点,然后接着问下一个人,如果谁都说不出来,就要被罚表演节目。开始的时候,宝宝可能会说“我是明明”“我很漂亮”等。等游戏玩得多了,慢慢地,宝宝对自己的描述会越来越丰富和具体,比如“我眼睛大大的”“我能自己吃饭”“我会唱很多歌”等。

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尤其是他心目中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对幼儿具有很强烈的暗示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发现、赞美宝宝的优点和特点,给予他正确的评价,帮助他了解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从而增强宝宝对自我的认识,形成较为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在宝宝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很重要,可以使宝宝能很快认识自己、熟悉自己。在陪同宝宝一起成长中,父母不要偷懒,不要等待宝宝自然“瓜熟蒂落”。积极引导宝宝认识自我,利于宝宝心智的发育。

语言开始表现自己的思维

2岁宝宝语言大爆炸

从宝宝第一次能清晰地喊出妈妈、爸爸开始,就预示着宝宝的语言将进入快车道。在2岁以前,宝宝只能简单地同父母对话,语音含糊不清,多数词不达意,需要父母边问边猜测,才能知道宝宝所要表达的意思。宝宝在看妈妈来回推拉窗时,对着窗子喊“大风,小风”,妈妈以为宝宝在说窗外的风大或小。宝宝嘴里不停地说着“大风,小风”,并手指半开的窗子,妈妈把窗子关小些,宝宝兴奋地说“小风”,当妈妈又把窗子开大些,宝宝赶紧说:“大风。”这时妈妈才明白,宝宝原来要表达的是窗子的缝隙大小。

宝宝到了2岁,妈妈就无须如此费力气地去猜了,和2岁的宝宝进行语言交流,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小家伙。这时他能同你聊天了,尽管有时还词不达意,但大体可以彼此进行沟通。同过去咿呀学语时相比较,宝宝语言上的进步真是十分惊人,跃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2岁宝宝的词汇量呈爆炸式增长,宝宝热衷于学习新的语言,远比学习新的游戏更投入,他的小嘴不肯闲下来,在走动过程中,在小眼睛四处搜寻时,都时刻不忘运用他的嘴来说话。话题有时是自己看到的,有时是自己突然想到的,有时是自己正在触摸的。除了会用“你”“我”,现在,还会用“他”来表达人称,并开始理解反义词。

2岁宝宝喋喋不休的唠叨,说明他的理解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脑瓜里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他已经能理解语言的重要作用,并自觉地加以学习。他开始运用语言来学习新的概念,认识新的事物,把语言作为认识世界、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工具,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宝宝不但能说出自己的行为,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他面对被妈妈禁止去拿的东西时,会大声地告诉自己“不能动,不能动。”不小心摔倒以后,勇敢的宝宝会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鼓励自己说:“勇敢,不哭。”

我的语言我做主

宝宝对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自己曾未听说过的新词,更是乐不可支地奉行“拿来主义”。由此一来,宝宝的词汇量快速增长,几乎每天都能说出令你惊讶不已的新词。这让父母感到很纳闷,真不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学来的?因为你从来没有教过他啊。

其实,幼儿的语言并不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即便父母没有说过的话,孩子也不一定不会说。随着幼儿思维的发展,宝宝不但从外界模仿和学习语言,还能够把储存在大脑中的单词、语句进行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还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来描述事物、表达看法、提出建议和意见。

现炒现卖、活学活用也是2岁宝宝的可爱之处,他最喜欢使用刚刚学来的新词和人对话。然而当他笨笨地学习说话时,会闹出各种各样令人惊讶、忍俊不禁的小笑话。例如,2岁宝宝会说“我年轻时……”“爸爸是好蛋”,当大人被他逗得前仰后合时,他依然一本正经地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浑然不觉自己有什么表达失误或出了一个小洋相。

2岁以后的宝宝还能鹦鹉学舌地数数和背诗,他的学习兴趣超好,尽管他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当看到大人欣赏的笑容和夸奖时,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加起劲儿地摇头晃脑、“口吐莲花”。

这就是2岁宝宝的语言,几乎没有他不能说的话了,而且常常会语出惊人!

欣赏并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从现在开始,宝宝进入了语言表达期,这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能只满足做一个欣赏者,还要参与到他的语言建设事业上来。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虽然宝宝能够使用符合语法习惯的简单句,复合句也不断增加,但句子成分常常不完整,用词也不一定恰当。所以,要多与宝宝互动,帮助宝宝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由于2岁左右的宝宝,大脑发育迅速,摄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如果这时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入,就会对宝宝的语言发育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宝宝能够得到充分的语言信息。无声的环境是最不利于孩子语言智力发展的,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多与宝宝说说话,什么话题都可以。如晚上睡觉前,询问一下宝宝今天都做了些什么,有何感受;或者和他讨论一下明天的计划:“明天我们是去公园呢,还是去奶奶家?”这些信息会储存在宝宝的小脑袋里,一旦他们能够开口说话,将作为软件源源不断地给孩子以支持。

这时,可以教宝宝一些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型了。当宝宝掌握了词组的用法之后,就要教他短句,逐渐增加句子的长度,并给他机会,让他多多练习。为了增加词汇量,也为了帮助宝宝更好地掌握语法结构,应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不要再使用儿化语言,如饭饭儿、狗狗儿等带儿化音的语句。

此外,对于那些存在多种口音的家庭,在宝宝学说话之初,家庭内部应统一语音,让宝宝对一个物品只接受一种读音,这样宝宝不容易出现混乱,可以顺利地掌握语言的沟通。待宝宝能熟练掌握语言的时候,再丰富他的语言环境,对他进行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的多语言教育。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在玩中学习生活技能,锻炼肢体协调和与人沟通。玩耍有助于开发宝宝的语言、行为能力和大脑智力,给他带来很多鲜活的知识。通过与大人、小朋友和周围人的接触和玩耍,宝宝摄取的信息量会不断增加,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所谓寓教于乐,便是这个道理。因此,与宝宝一起玩耍可是件非常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事哦!在这个阶段,宝宝玩得越多,跟别人交流得越多,其词汇量和生活知识也就越丰富。给他讲故事、教他唱歌,与他一起玩语言游戏,甚至交谈都能为他创造很多视听机会,有助于宝宝增加新的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尽管此时的宝宝,说话的语序已经很少出错,但他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还未具体化,还不能细致地分析事物的特征和细节,当然,也就难免会出现用词、用法等方面的错误。妈妈听到宝宝语言表达上有错误时,不必马上加以纠正,更不能指责或训斥宝宝,因为这不但会挫伤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会令他感到迷惑不解。

行动的无序性

2岁宝宝不会想好了再行动

爱冲动的2岁宝宝,像一头莽撞的小豹子,横冲直撞,为所欲为。他这种唯我独尊、天马行空的行动上的无序性,贯穿在整个2岁时期。有时候他正在搭积木,却突然跳了起来,对花架上的花盆产生了兴趣,过一会儿又跑到鱼缸前对着游动的小金鱼吹气;或者正在翻看图画书,“猛”地将书一摔,又把自己的玩具箱翻个底朝天。对于宝宝这种做事缺乏目的性和条理性情况,许多父母很是担忧,觉得宝宝过于淘气或是他怎么这么没有耐性,开始担忧他这种猴子的性格在今后的生活中难以做成大事情。

其实,没什么好担忧的,2岁宝宝行动上的无序性是正常发育使然。虽然此时宝宝的意志活动已经开始产生,能按照大人的吩咐去执行一定的动作,开始能凭借自己的语言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也能克服一些简单的困难。但他的自控能力是很差的,行为富于冲动性,往往干起事情来有头无尾。

这是由于2岁幼儿的思维还处于一种最初级阶段,在做事情前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他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2岁宝宝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当问宝宝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玩具拿下来时,他并不能及时回答你,而是马上跑过去拿;让宝宝画张画,他也不会先动脑筋想一想,打算画什么?怎么画?而是大笔一挥就开始即兴创作,宝宝是边画边想的。2岁宝宝游戏后,一手提着小椅子回室内,当他走到门前时,会毫不犹豫地将身体与椅子并行进门,结果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进去。后来,在一次次地“尝试错误”后,宝宝改变了拿椅子的方式,双手端着椅子放前面,轻松进了活动室,愉快地坐到了座位上。

这就是2岁宝宝。由于此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他对周围的事物、成人提出的任务以及自己的行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行动的自觉性比较差。风风火火的2岁宝宝,常常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行动的无序性和缺乏条理也就在所难免了。由于做事之前没有预先给自己提出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宝宝的行动往往是由外界的影响和当前感知到的情境所决定的,随兴所至,随兴所止。

帮宝宝确定一个目标

对待2岁宝宝,不能苛求,由于他的行动无序,缺乏应有的条理,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和支配。对爸爸妈妈提出的指示和要求,他可能难于服从,或者干脆忘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责怪和训斥宝宝,随着宝宝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他会逐渐改善这种行动无序性,应该给宝宝思考和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宝宝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面对2岁幼儿的行动无序,不妨在活动前帮助宝宝明确和确定一下行动的目的。如宝宝在动手画画前,请他说说想画什么内容;在搭积木前,问问他打算搭一个什么建筑。同时鼓励宝宝为实现这一目的,努力坚持下去。这样一来,有了行动目的,宝宝就有了做下去的动力,不再把心思轻易放到其他事情上。

当然,即便幼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后,有时也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除了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局限性外,还和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有很大关系。宝宝想用积木搭个小房子,可怎么搭也搭不好,这让宝宝失去了信心,自然他就没有兴趣做下去了。所以,除了帮宝宝明确行动的目的以外,还要经常不断地丰富幼儿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技巧。这样,掌握了技能技巧的宝宝,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够自行克服。这会让宝宝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和快乐,于是,再进行这项活动,甚至其他活动时,有了成功体验的宝宝会努力把事情进行到底,也不会半途而废了。

做事冲动,易受外界干扰是2岁宝宝的典型特征。所以,当宝宝做事时,给他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不受干扰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生活作息,都可以帮宝宝学会自主有序地做事。

培养一个做事井然有序、富有条理的宝宝,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心愿。在等待宝宝长大的同时,多给宝宝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使他从小养成有序生活的好习惯。

动作成为一种表象符号

宝宝的雷人动作,让妈妈迷惑不解

当和2岁宝宝相处时,你会为他一些突如其来的动作感到莫名其妙。正在吃饭的宝宝停止了进食,拿起一只筷子放在唇边,像模像样地做起吸烟状,那副神态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小烟民,这着实引来一家人的惊讶。当他坐在床上,很认真地把一条枕巾折叠成多层,然后一只小手摁在上面,用另一只手的侧面,在折叠的枕巾上切来切去,这些行为更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宝宝这是在干什么?噢,原来他是在模仿奶奶切面条呢!

2岁宝宝的一些动作,常常会令你感到迷惑不解。许多动作,你并没有教给宝宝,宝宝是如何学会的,又是从哪里学来的?

对于2岁的幼儿来说,他在这一年里,有许多飞跃性的进步,如语言爆炸式的增长,如行动上更加敏捷。这些进步在父母眼里是天天可以观察到的,因为宝宝每一天的成长都尽收父母眼底。而宝宝时常在人们面前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即使是同他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时也弄不懂,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宝宝随意玩耍呢!可是,当你仔细观察揣摩就会发现,宝宝的这些看似随意的玩耍动作,都是在生活中存在的,如模仿吸烟、切面条、搬动物品,等等。

2岁宝宝这些莫名其妙的动作,的确不是空穴来风,是宝宝对于他周围生活观察和思考后,模仿而来的,他可不是一个没有心机的小家伙。此时,宝宝的模仿已不再单纯地像一个回音壁,你说一句,他说一句,你做一个动作,他也立刻将你的动作照搬下来。由于他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记忆力越来越发展,平时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情境,无形之中印在了宝宝大脑的深处,当时宝宝可能无动于衷,可过一段时间,这些暂存在宝宝脑海中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宝宝突然想到了这些动作,他就默默地、认真地“表演”起来。宝宝此时做这些动作,可不是刻意在表演给他人看,即使他不在人们面前,只要他想起来了,就会通过动作进行演练,只是在他独自做这些动作时成人没有看到而已。

这种对不是发生在眼前事物的模仿,叫做延迟模仿。它是对以往具体形象的回忆和联想,是一种比直接模仿水平更高的思维模式。延迟模仿大约在宝宝2岁左右出现,因为2岁后,宝宝的记忆时间延长,可以记住一两个月前的事情,所以,能将一些之前看到的动作,在新的条件和时间下重新表现出来。这种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宝宝开始使用表象符号来建构思维。

其实,宝宝的这种模仿能力,早在1岁半左右就能进行了。当一个16个月的宝宝看到小朋友生气、叫喊和跺脚的情境,在这个小朋友离开1小时后,他便模仿起来,并把自己逗得笑出声来。两岁的宝宝,出现了更多的延迟模仿行为,且延迟记忆的时间也较以前有所增长。

模仿,宝宝成长的必要途径

幼儿喜欢模仿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活动,不仅是为了玩耍,这是他们学习生活本领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宝宝3岁前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然后把经验变成自己的本领。如果善于利用这个年龄宝宝的积极模仿性,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能使宝宝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得到巩固。

当然,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学习生活不仅仅局限于模仿,他还有自己的创造。宝宝能把从外界学来的词、句、动作加以改造袁按自己的意愿组合成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这是比模仿更为高级的智慧。

能够延迟模仿,说明宝宝的长时间记忆能力比较强,动作协调能力也在增长。否则,他是很难把记忆中的动作变成现实动作的,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

宝宝不是机器,不可能按照他人的意愿或要求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兴趣的人,对当前不感兴趣的事情不会去模仿,即使是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情,如果没有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一触发点作媒介,也不会随时来个即兴的表演,这是宝宝发育特点所决定的。

宝宝模仿的对象多是父母和身边常出现的亲人,尤其是父母,由于与宝宝相处时间长,又最具有权威性,所以其行为举止、语音语调及对食物的喜好等都会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这对父母来说,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收敛,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管是有意的行为或无意的举动,宝宝都会模仿,还会在某个时间表现出来。所以,一些不雅之举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来,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了宝宝模仿的样板。没准儿哪天,心血来潮的宝宝会在众人面前给你表演出去,使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更主要的是,父母的一些恶习若被宝宝长期模仿,就会成为他的习惯之举,从而使他养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Chapter 02 宠爱与规矩并举

——与2岁幼儿的相处与沟通2岁的宝宝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对爸爸妈妈的话并不是简单接接受了,偶尔会说“不”,有时可能还会很霸道地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面对刚刚对世界有些许认识的小宝宝,一味地宠溺已经不行了。爸爸妈妈也要根据情况宠爱他,并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

让他们知道明确的“规矩线”

2岁宝宝不懂“规矩”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2岁的宝宝来说,他们对规矩还没有概念。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规矩,更无从遵守规矩了。

在一家人都安安静静地吃饭时,淘气的宝宝手里拿着一个纸筒,跑到妈妈身后敲妈妈的后背,见妈妈没有理睬他,又跑去敲爸爸的后背,爸爸冲他做了个大大的鬼脸,还冲他伸出巴掌,做出要打他小屁股的样子,宝宝更开心了,接着又去敲爷爷、奶奶的后背。

宝宝是在打人吗?显然不是,而是在玩耍。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举止和行为是不礼貌和侵犯他人的。许多父母也都不把这当做一回事,觉得宝宝在玩耍,有的还会有意地配合他。

这种做法不太合适,父母的配合,无疑是在鼓励宝宝的这种行为。2岁左右的宝宝对“规矩”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动可能给人带来伤害。如果任凭宝宝自然发展,他就会养成无拘无束的性格,对待外人也会采取这种突然出手的想法或举止。在他的心里,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如果对这种“好玩”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界限,孩子就可能把这种伤害人的事当做好玩的游戏继续下去,由家里而延伸到家外。大人们也许觉得小孩子恶作剧对其置之不理,而那些同他年龄相仿的小孩子,却很可能把他的这种“假打”游戏误认为是在挑衅予以还击。

因此,当幼儿做出不适宜的行为或举止时,不要斥责他,也不能对其的所作所为置之不理,而是要让他知道凡事都应有一个“规矩线”,不能超越了这个规矩的范围。你可以明确地告诉宝宝,玩“假打”的游戏也可以,但是“假打”游戏不能偷袭,比如在大家吃饭时,或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这样的游戏会惊扰别人,导致没人愿意和他玩。

定规矩,2岁正当时

2岁正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好时机,太小的宝宝的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力都还不够,给他讲规矩,他不一定懂,也做不到;大一点的孩子,坏习惯已经养成了,纠正的难度就会更大。2岁后的幼儿,进入自主探索期,他开始发展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和行为判断的能力,这为宝宝接受规矩提供了基础。而且幼儿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开始发现“什么是我要做的”“什么是妈妈要我做的”,这个时候行为的自主意识更强烈。

2岁幼儿的记忆能力也使规矩的实施有了可靠的保障,即便大人不在场的时候,他也能主动遵守规则。当宝宝用小手指去捅电源插孔时,父母对他说,这很危险,是不能乱摸的。他就会意识到,电源插孔不能乱摸,至于产生什么后果,他是不知道的。但他会记住父母的话,不会乱捅电源插孔。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宝宝的规矩意识要尽早培养。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宝宝,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可保证宝宝在秩序中成长,学会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明确“规矩线”,帮助宝宝自由成长

给宝宝立规矩,不能超出他行为能力的范围,由于2岁的幼儿理解力不强,太复杂的规则,会让他不知所措。所以给宝宝立规矩时,要让他知道明确的“规矩线”,告诉宝宝具体的行为标准是什么,不能只单纯告诉宝宝这件事不能做,还要解释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某件事情是允许的。

让幼儿明确“规矩线”,不是限制宝宝,而是让宝宝知道做事的限度和底线,以使宝宝在规则的保护下,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探索世界。

给宝宝树立规矩,是希望他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为了惩罚宝宝,给他的行为设置障碍。所以,要为宝宝创造有利于遵守规矩的条件和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指挥他,当他的评判官。如让宝宝按时上床睡觉,就要为他创造一个舒适的睡觉环境和氛围;想让宝宝看书的时候专注一些,就要给他提供一个安静的、没有干扰的空间。

在教育宝宝守规矩时,父母的态度也很重要。不能做一个左右摇摆的执行者,心情好时,对宝宝不适当的行为会妥协;心情不好时,又会对宝宝严加指责。这会使宝宝感到困惑,失去正确的评判标准。规矩一旦确立,要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

给宝宝制订规矩,还要符合宝宝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苛求宝宝。如要求宝宝安静地坐上半个小时,不喊叫,不吵闹,不捣乱,这显然不现实。要经常问问自己,给宝宝制订的规矩合理吗?尊重了宝宝的需要了吗?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他的行为能力会发生变化,规矩也要随之作出及时调整。

即使给宝宝制订了明确的“规矩线”,他也可能在做事的过程中重蹈覆辙,将父母的嘱托抛到九霄云外。不要抱怨宝宝不长记性,老犯同样的错误,这是由他的特性决定的。千万别指望只对宝宝说一次,就能让他了解和遵守规矩。建立规矩不能一蹴而就,随着宝宝心智的发展,理解力、自制力的提高,他会慢慢学着遵守。

和小淘气相处的技巧

2岁宝宝淘气有原因

“哗啦”一声,宝宝把抽屉彻底拉了出来,好在是橱柜最底层的抽屉,没有砸到宝宝的小脚丫。他把整个抽屉翻了过来,里面的东西散了一地。当妈妈闻声赶过来时,他正撅着小屁股,用小手乱翻一气。

妈妈真拿这个小淘气没辙,不知道这回他又乱翻些什么。宝宝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并不回答妈妈的问话。翻找了半天,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吧,他站起来,翻着大眼睛往橱柜的顶部看,妈妈怕他往上面爬,赶紧制止他。小家伙使劲地甩着小手,不想让妈妈抓牢,扭身跑到了一边。妈妈无奈地摇摇头,撵在宝宝的身后,尽监护人的职责去了。

家有2岁的宝宝,就等于多了一个淘气而又蛮横不讲理的小捣乱。好奇心强的他,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凡事都想自己解决,由于经验不足,不仅常常把事情搞砸,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诸多麻烦。很多父母都说,宝宝到了2岁就变得难弄了,淘气都能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脾气更是见长,总是执拗地坚持自己的主见,大人不容易跟他打交道。

为什么2岁宝宝如此难带?这就要从宝宝发育阶段的规律来分析了。

2岁之所以被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年龄划分,是因为此时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语法结构,能够逐渐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是融入成人社会的必要基础。2岁左右,宝宝的心理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宝宝开始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他还没有处理事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容易与他人造成“冲突”。同时,随着行动能力的增加,独立意识开始萌发,宝宝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这就是父母难同宝宝融洽相处的症结所在。宝宝并非是在故意与父母捣乱,而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必然结果。

宝宝爱淘气,不是一种坏现象,他的淘气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淘气鬼,可是对于宝宝来说,却是很好玩的游戏。即使他们在搞破坏,也不是在故意气父母,是想通过破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是好奇心使然。当宝宝正在兴致勃勃地做他的研究事业时,父母的横加干涉会令他很不高兴,他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蛮横地打断他,自然要坚持做自己的事情。结果,冲突在所难免。

其实,若能了解2岁宝宝的特点,很多矛盾和冲突是能避免的,这是父母和宝宝融洽相处的基础。

与小淘气相处要讲方法和技巧

与2岁宝宝相处,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方法和技巧。当宝宝不听话时,叫停、最后通牒都是不管用的。最佳的方法是查出导致父母和宝宝之间尴尬局面的那些“致燃物质”,然后寻找一种能有效缓解父母与宝宝之间僵持局面及激烈矛盾的方法。

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以免使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不妨这样与宝宝沟通:“宝宝,我们现在该睡觉了,因为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10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见效,尽管有时两个方案都不是宝宝原来所希望的,但是2岁宝宝最喜欢那种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感觉,所以他能接受父母提出的建议,从中作出选择。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也会十分利落。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宝宝,给宝宝讲道理,和他进行正向沟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很多父母会质疑“和小孩子讲道理,他能听得懂吗?”千万别小看宝宝的能力,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与他对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记住,一定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宝宝亲自参与了商定,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并努力遵守。

轻松的亲子游戏能让宝宝明白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一下角色转换,妈妈装成一个做事拖沓又极不听话的孩子,让宝宝扮演妈妈的角色,看看宝宝是如何来对待你的?有的宝宝会用妈妈常用的方式来处理,也有的宝宝可能会用他心目中所期望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要在游戏中细心观察,尽量了解宝宝的愿望,以便在今后与宝宝相处时,博得宝宝的好感,使宝宝觉得父母和他是相通的,这样一来,他自然愿意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愿去行事了。

不少父母在宝宝耍脾气时,都会采取妥协、满足宝宝需求等消极的解决方式,以使他迅速安静下来。其实,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只会让宝宝变得更加任性。淘气的小宝宝十分聪明,精灵鬼怪的他在试探你的忍耐底线,只要一次耍赖成功,下次他可能就会如法炮制。所以,在孩子淘气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要用他可以理解的话语告诉他,那样做是不对的。

2岁的宝宝已经能听懂大人的话,也会看大人的表情来察言观色,耐心用心地与宝宝进行交流,宝宝便会乖巧地听从你的指令。接纳宝宝的情绪,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耐心的等待,温和的言语,会使你与宝宝的沟通变得更轻松。

父母要把身份降低至与宝宝平等的地位,宝宝淘气时,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当他把抽屉拉到地上时,可以温和地建议,抽屉就是橱柜的舌头,咱们不能让它的舌头伸出来呀。然后对着宝宝伸缩几下舌头,宝宝也会顽皮地做伸缩舌头的动作。这样一来,宝宝就会很愿意地把橱柜的“舌头”送回去。

同宝宝一起“淘气”,是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的法宝。宝宝在游戏过程中,肯定没有大人那些心机和招数,同宝宝一起游戏最大的好处是能恰到好处地给予宝宝技术上的指导,让宝宝顺利过关。当他体验成功时,也不会忘记其中也有父母的功劳。这样,他就会请你当顾问,愿意听你的建议。当宝宝淘气时,就可以建议换一个更好玩的游戏,自然就使宝宝逐步建立良性的游戏习惯,不再做淘气的傻事。

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对宝宝也有奇效,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虚荣心和荣辱感,运用表扬的手段能让宝宝心里很受用,这样他就愿意同父母亲近,更卖力气地表现。

总之,2岁的宝宝再难缠,也敌不住父母的亲情攻势,适时表现情感的法宝,请不要吝啬拥抱和香吻,多说爱他的甜蜜语言,让他围着父母的指挥棒去转,他就忘记了淘气和不听话的举止,从而变得乖巧起来。

允许小宝贝帮爸爸妈妈做事

不要拒绝宝宝

2岁的宝宝是个小捣乱,同时他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家人刚吃完饭,他就乐颠颠地端起空碗往厨房里送,有的时候还要求自己来单独完成撤下餐桌上所有的东西。他真的是一个闲不住的小人,妈妈在洗衣服时,他毛遂自荐地要求占有水盆的一边,将两只小手伸到水里胡乱地搅动着衣物,即使累得满头是汗,也不肯停下手来。爸爸在修自行车时,他就像跟屁虫似的一个环节也不放松,即使让他扶一下自行车,他也觉得很高兴,因为他参与其中了。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修理工作是件技术活儿,远比帮妈妈洗衣服复杂。所以,他多数以观察为主,偶尔动一下手就感到很知足了。

在对待宝宝爱参与这一方面,多数父母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觉得他是在添乱,甚至是在帮倒忙。这种做法会使宝宝的参与热情遭受打击,以致逐渐打消了参与的念头。现在许多孩子好吃懒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与当初参与受挫不无关系。

2岁宝宝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很多事情,也很愿意参加劳动。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妈妈太过爱护宝宝,生怕让宝宝做事有个什么闪失,或者嫌弃宝宝添乱,不如自己干更加简便利落,就会经常委婉地拒绝宝宝的“好意”。如,宝宝想要帮着洗筷子,妈妈总是说:“宝宝还小,等长大了再洗吧!”早上起床后,宝宝想要学着叠被子,妈妈生怕上班迟到,急忙抢过宝宝手中的被子说:“宝宝乖,让妈妈来叠吧,妈妈叠得快,宝宝以后再玩,好吗?”这样一来,宝宝便会心生不满,觉得爸爸妈妈一点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能做好多事了,什么事情都不肯让自己做。久而久之,这种不满就会转变成一种对抗情绪,凡事都喜欢与父母对着干,认为只有这样,才会表现出“我能够做很多事情,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本领。

让宝宝愉快地帮爸爸妈妈做事

2岁宝宝喜欢帮爸爸妈妈做事,尽管由于能力不足和有限,在做事的同时,可能会给父母添加更多的麻烦。即使这样,也要允许小宝贝为你做事。这会让他有一种“我长大了,能帮爸爸妈妈做事了”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能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宝宝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密切。少了对抗和不满,与宝宝沟通起来自然就很便捷和顺畅了。

允许和鼓励宝宝参与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家务事,也是开发宝宝潜能的方法之一。除了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使宝宝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同时,对于培养宝宝勤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还可以使他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培养宝宝的秩序感和逻辑思维。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宝宝做事,久而久之,宝宝会觉得事事由父母包办是很自然的,这会使他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中,形成依赖的性格特征袁最终导致孩子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

由于2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并且能力有限,在帮爸爸妈妈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给家长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要嫌宝宝帮倒忙、添乱,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是宝宝的学习过程,宝宝就是在这种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学会做事的。也不要轻易指责宝宝做的不好,这会打消他的积极性,挫伤他帮成人做事的热情。急躁情绪和命令的口气会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使宝宝的主动劳动变成被动,孩子就会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意思,也就不愿意做了。所以,对待宝宝要有耐心和宽容之心,要允许小宝贝为爸爸妈妈做事,让他愉快地参与劳动。

让宝宝参与劳动,应先从安全系数高、风险小的身边小事做起,如让他扫地、擦桌子,或是洗洗自己的小手绢等。当宝宝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他会非常有成就感,总是充满期待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很能干?”看,宝宝想长大的愿望多么强烈,让他做做家务,他就觉得自己和家长更平等了,这也会使宝宝越来越自信起来。

对于一刻也闲不住的宝宝,他这种没事找事做,是可喜的进步,父母要大力给予支持。如果宝宝只管在外面玩耍,而不主动参与到家务中来,并非好现象。宝宝参与家务劳动的锻炼,是锻炼他有照顾家的观念的好时机。让宝宝知道,家是温馨的港湾,这个港湾是需要全家人来维系的,宝宝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不能缺席,也是不应该缺席的。

宝宝和父母一起做家务,还可以宝宝参与群体活动的预演,使宝宝养成安于协作的习惯,能够接受不同的分工,并且做好分内的事情。即使是简单的家务,也可体现出协作分工带来的好处。晚饭后,爸爸负责撤下餐具,擦桌子,妈妈负责洗碗洗锅,宝宝负责扫地,全家人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就完成了各项家务,节约了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为了使宝宝能长期坚持做家务,可以与宝宝进行竞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宝宝的争强好胜心就是动力,为了赢得第一,他就会安心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就不会草草收工,养成认真的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宝宝勤快,父母就不能懒惰。要想宝宝认真做事,父母就不能做事不彻底,爱留尾巴。宝宝眼里的父母,就是自己行动的准则,他的学习生活,多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宝宝爱参与家务,就是在向父母学习家务,只是他不会说出“我要请妈妈当老师”的话来,可是他却用实际行动来拜师。

宝宝能帮爸爸妈妈做事,在他小小的心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引导宝宝做事时,必须符合幼儿爱玩、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将宝宝的这份快乐进行到底。如宝宝喜欢玩水枪,不妨引导宝宝用水枪给花浇水,这样,就把宝宝爱玩水的兴趣和劳动巧妙地结合起来。结果宝宝特别有兴趣,不用父母提醒,就会定期给花浇水。别忘记对宝宝的劳动表示感谢,一个甜甜的吻或一句“谢谢”,足以让宝宝高兴半天。

顺应孩子的目标

顺应,实现与宝宝的完美沟通

宝宝做事情也许不追求完美,但是只要是他认定的目标,就一定会坚持下去。这个时候,他不希望别人随便叨扰,更不喜欢按别人的意见去改弦易张,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定目标。宝宝为了弄清玩具青蛙为什么会叫,就想把它“肢解”,要找出藏在里面的小青蛙。当他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也没有找到想要的小青蛙时,才肯住手。如果妈妈阻止他拆缷玩具,肯定要遭到宝宝的强烈反抗,甚至不惜动用发脾气、大声哭闹、咬人来坚持自己的主张。

妈妈对宝宝的这种执拗当然很生气,一个好端端的玩具就这样被“消灭”了。她不明白宝宝为什么爱搞破坏?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那么的执拗而不听人劝?

很少有人关注2岁宝宝情感世界的细微变化,觉得2岁的宝宝只不过是懵懵懂懂的小人一个,他能有什么思想。其实,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宝宝的情感世界已经是很丰富的了,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都已经产生。再也不能不把他当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看待。否则,小小的他也会使出反制措施,要么不答理你,要么出现反抗情绪。父母不能片面强调让宝宝听话,要平等地与宝宝交流,多思考一下,想想宝宝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不要因为你是父母,就强迫宝宝对你言听计从,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让他心服口服。

宝宝做事执拗,是因为他不喜欢别人打扰他的“专注”,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由于他的心智还不够完善,他并不懂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合情合理。他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轻易更改,为了达到目标,做起事情来很执著。在父母眼里,宝宝是一个典型的不听劝、不听话的孩子。

宝宝这种不听话的行为,是心智发育阶段所必须经历的,当他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能接受合理化的建议。为此,父母不必为宝宝的执拗而大伤脑筋,不妨顺应他的目标,这样更利于宝宝的成长。只要宝宝的做法对安全没有大碍,不是破坏行为,不妨放手让宝宝按照他的想法和目标去完成自己的愿望。这会使宝宝感到受尊重,从而更愿意配合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和指导。如果对他的主张强行压制,宝宝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如果父母总是摆出绝对权威的样子,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就会心生不服。因此,要学会尊重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并加以肯定或诱导,这不仅会使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更顺畅,而且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实际上,过于强调宝宝“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还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的可爱小人。别看宝宝在小时候是一个温顺的孩子,当长大以后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所以,当听到宝宝说“不”的时候,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他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了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

顺应不是妥协和纵容

对于儿童教养的方法,传统上分为“权威”法和“顺应”法两种。“权威”型的父母多采用指示、命令、威胁和惩罚,这会使父母与幼儿之间产生消极对抗的关系,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如发脾气、不听从管教、固执、为所欲为、缺乏自信心等。在民主家庭氛围中,父母一般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在许可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的目标和想法,给他一个自主决定的机会,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并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引导。

顺应是尊重孩子的天性,是保护孩子的先天自然选择,是指家长不要强迫性地用命令去要求孩子放弃这种自然选择的权利。当然,顺应并不是妥协,更不是纵容,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去顺应宝宝的合理要求或行动。宝宝要求看花看草,是要积极配合的,因为他在学习和观察,是增长见识的正确行为。在宝宝要折枝或毁坏花草树木时,则要拒绝宝宝,并给宝宝讲明不能这样做的原因,使宝宝明白,损坏公物或观赏性植物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是好孩子。

对于一个2岁的宝宝来说,也难免会有一些无理要求。当他想吃到更多糖果,在请求得不到批准时,可能会采取撒泼耍赖的方式来要挟父母。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就不能顺应他的无理要求了,可以采取把糖果锁起来,然后转移目标的办法,给他吃甜味的水果。当宝宝安静下来后,再给他讲明吃过多的糖果对牙齿有害的道理。其实,宝宝很多时候面对“不许这样”时,更多是因为觉得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反抗的,如果能有替代的方案,他也不会一犟到底。必定一个2岁的宝宝,还是比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

2岁的宝宝已经是个小大人啦,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父母总是问他“行不行”“好不好”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回答“不行”或“不好”,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要以“否定”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为此不妨在一些小事情上让宝宝来做一次主,比如玩什么玩具、听什么音乐、穿什么鞋子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自己去判断、去决定一些事情,让他从中获得成就感。

多陪伴幼儿

2岁,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宝宝到了2岁,开始出现离不开妈妈的现象,他总是寸步不离地缠着父母,不想父母走开。向来可爱的宝宝为什么一改往日的温顺,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小缠人精?

这要从宝宝的安全感谈起,2岁的宝宝正处在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依附关系的重要阶段。他对于父母的依赖是无条件的,需要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给宝宝建立安全感。

宝宝之所以缠人,是因为当他离开熟悉的父母时,会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恐惧感,这使宝宝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环境当中。经常听到有的小宝宝说“怕”,就是幼儿心理孤独的反应。2岁幼儿采取一步不落的缠人战术,其实是由于宝宝的安全感缺失。他可不管你什么时候上班,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做,在他的眼里,爸爸妈妈就是自己的依靠和安慰,就是一刻也不能分离。

宝宝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值得父母投注更多的时间与心力。然而,许多父母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繁忙的工作之下,能给宝宝的时间却少之又少。日积月累之后,亲子互动就成了大问题,在情感上黏合度被减弱,宝宝和父母在无形中产生距离感。那些很少同宝宝在一起的父母都有这种感觉,宝宝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亲昵相处了,有时候对父母的来去不再敏感,甚至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

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对宝宝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当宝宝需要父母关心、陪伴的请求被拒绝后,他会非常失望,导致心情烦躁、脾气多变,甚至会通过摔打自己的玩具来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些从小到大很少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地和父母接触、父母也不重视与孩子的交往,长大后多数性格孤僻,不合群。甚至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少年,一些离家出走、喜欢泡网吧、爱打架的孩子。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幼年缺少父母足够的陪伴和爱等有关的原因。

孩子年龄越小,对家人关爱的感受就越明显。虽然对于2岁的幼儿来说,这种感受通常没有得到表达,但事实上,它已经悄悄地植入到了宝宝的潜意识中。待宝宝长大后,这些从小储存于宝宝心灵深处的关爱,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这种“爱”的储藏不足,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就很容易选择一些不良的极端行为。用心陪伴,让宝宝在溢满爱的小窝里健康成长

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应尽量多陪伴孩子,因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和成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务必要抽出一些时间,尽可能多地陪伴宝宝,与他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许多父母觉得小孩子就应该得到独立的锻炼,整天同父母黏黏糊糊地泡在一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是理解上的错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能力同样需要父母的指导和陪伴。

尽管2岁的宝宝已经不像小婴儿时那样需要父母更多的抚摸、拥抱等肌肤接触,但他们对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却在急剧增多。多陪伴幼儿,可以让孩子在心灵上产生受重视的感觉。在宝宝的心里,能和父母在一起游戏、玩耍,能得到父母用心的陪伴和关爱,是他感到最快乐的事情。宝宝不在乎父母给他买了多少玩具,也不在乎给他买了多少好吃的东西,只是希望父母可以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足够的精神关怀。宝宝在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的时候,他的稳定情绪与自信心就会持续增长。所以,用心地多陪伴宝宝,让宝宝在欢乐和纯真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才是送给宝宝的最好礼物。

陪伴,可以是和宝宝一起完成某件事,如游戏、聊天、读书,也可以是在一旁静静地陪伴,洞察宝宝做事时的情绪变化。只要对幼儿用心的陪伴,在陪伴他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状态,那么,你完全可以在半小时的时间内赋予孩子24小时均在其身边的充实感。

对于宝宝来说,较之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量”,父母和孩子相处时所传达的爱的“质”更为重要。即便你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只要在这短暂的陪伴中能令他感受到高度浓缩的爱,宝宝也就会感到满足和欢心,从而使你与宝宝的关系更密切。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和交流活动,会对宝宝的社交能力和智力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摇篮,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是塑造其人格的重要基础。

陪伴,不只是和幼儿待在一起,而是和宝宝的心连接在一起。细心倾听宝宝的声音,关注宝宝的每一个动作,深情地看着宝宝的眼睛,并且尽情地拥抱和亲吻宝宝,把对宝宝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使宝宝每天都能感受到暖暖的爱。

如果想使亲子感情更密切,少些沟通的障碍,那就尽量多抽时间来陪伴孩子。其实,只要天天坚持同宝宝进行良好的互动,他就不会黏人了。因为,他知道父母同他在固定的时间里相处的,他在期待那一刻。所以,只要你不失信,宝宝就会大方地让你去上班,去干大事业。

根据孩子性格来相处

2岁的宝宝出现了性格的最初萌芽

2岁的宝宝除了撒娇耍赖外,还会支使别人。放在桌子上的苹果,他自己不跑去拿,而是嗲声嗲气地要求妈妈拿给他。等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去拿时,他得意扬扬地说“我高兴”。这标志着宝宝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开始会支使别人了。他知道自己的要求,别人会答应。随着开始支使别人,他的小脾气也高涨起来,有时还会给父母来个小态度。

从前温顺听话的宝宝之所以出现闹脾气的现象,是2岁宝宝随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此时宝宝的性格还不稳定,有的沉静内向,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显得有些怯懦,而有的显得过于霸道。

性格可以决定命运,性格从小的时候就在孩子的身上发挥着作用,而且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生命中,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2岁正是宝宝性格形成的萌芽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幼儿自性格产生之初,就开始分化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儿童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其生活的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婴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并以此构成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如宝宝长期与父母同床、同室,会养成宝宝对父母的依附性和依赖性,甚至变得胆小怕事。对于那些从小锻炼宝宝自理能力,让宝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家庭来说,宝宝更具有果敢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在比较民主的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宝宝,性格也比较开朗、不霸气。而生活在父母脾气都暴躁的家庭里,即使他们对宝宝关爱有加,也会影响到宝宝的性格。

每个幼儿固然有其独特的性格,而同年龄的幼儿又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点。年龄越小,其共同性就越明显,因为性格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也越大,由此导致性格差异也就越大。2岁宝宝典型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性情冲动。这些共同的年龄特征,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中,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同属活泼好动,有的幼儿相对安静一些,同属性情冲动,有的宝宝则相对能有些自制能力。

与宝宝相处,需“对症下药”

没有任何单一或成套的教育方式适合所有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性格也有所不同。要想实现与宝宝的良好沟通,应先了解宝宝的个性和情绪,然后根据宝宝不同的性格去与之相处。如此“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有倔强、有主见、胆子大的宝宝,要给他们一定的职责和决定空间。不妨让宝宝来做一些无伤大碍的决定,如去超市购物时,让他来挑选物品的颜色或口味。这会使他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很有面子,也会投桃报李地配合父母,而不轻易“闹事”。这样的宝宝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高大的,愿意成为别人的“保护者”,可以利用宝宝这种甘当英雄的品行,从小给他们一种被依赖的感觉。你可以经常向宝宝示弱:“今天多亏儿子了,没有宝宝的帮忙,妈妈就没辙了”,这样,他们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更加卖力气表现。这种性格的宝宝由于思维活跃,敢作敢为,所以,不能采取放任的方式进行教养。否则,他们什么都不怕,什么祸都敢闯。适当的严格要求是必要的,必须建立严厉的规矩让他遵守。

家有易发脾气、暴躁的宝宝,记住,一定要给他们留有情绪空间,允许宝宝发发脾气,把心中的郁闷释放一下。这是他们的生理需要,是自我发泄情绪的一种方法。当宝宝发脾气时,不要讲些不合时宜的话语,以免使他火冒三丈,甚至做出破坏性的危险举止。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这些风风火火的宝宝放慢节奏,要有意识地让他知道,人有的时候是可以慢下来的。慢下来时的思考会更全面、更稳妥,所以让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急于作决定,而应思考一下。

家有淘气频率高、小动作多、闲不下来的宝宝,不要误认为他是小儿多动症患者。这是他性格使然。对于这样的宝宝,要经常描述他的长处,并且最好是人多的时候描述。他喜欢听赞歌,属于那种感受型的,你要是不说出来,他们是不会知道的。要经常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平时多去搂一搂他们、抱一抱他们、拍一拍他们的小脸,握握他们的手。许多父母觉得对孩子还是严格点好,特别是闲不住的宝宝更是如此。其实不然,对这种性格的宝宝最好不要太严格要求,他们在性格上是粗线条的,整齐划一、井井有条与他们无份。细节上的严要求,会使他们感到非常痛苦,静不下心来,也捺不住性子。特别是不能总拿他同别的孩子作比较,这易使他们泄气而选择放弃努力。利用游戏来同这些淘气的宝宝进行交流互动,远比说教更管用,这会使他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建议。

家有腼腆、性格内向的宝宝,会令父母省些力气。做父母的不妨粗线条一点儿,不要过于严格要求他们,他们本身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加之父母对他们高标准的要求,会加重他们的压力。在言谈举止上,应尽量选择和风细雨的方式,千万不可用愤怒的语气对待他们。因为他们脸皮薄,即使你大声说话,也很容易让他们感觉到是在挨批评。多对宝宝表扬,他们会很受用,也懂得珍惜。同宝宝交流沟通时,父母要主动,要耐心地关照他们。如果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大的安全感,他们也是很愿意表达的。内向的宝宝是被动型的,他的节奏会稍慢一点儿,所以不要让他们立刻作出决定。而是给他们时间,催促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一定要想清楚了、想完整了、想得完美了才会说出来。

总之,同宝宝相处,要对脾气,不同的宝宝性格也不同。父母要悉心观察宝宝,看他属于那种类型,然后有的放矢地相处。只有这样,亲子历程才能顺畅,也更加密切。

不厌其烦地讲道理

宝宝的记忆还没有发展成熟,需要妈妈经常提醒

许多父母都很困惑,自己2岁的宝宝竟然如此难相处,不知道要和他讲多少遍道理,他才能记住。2岁宝宝不懂道理、不懂规矩,经常做错事情,父母同他讲道理,让他改正,可是小家伙就是屡教不改,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难道说宝宝不听大人的话,是一个故意做错事情的小捣乱吗?

当然不是,因为2岁的宝宝大多还属于无意识记忆,有意记忆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无意中进行的,甚至是让他记什么,他就记什么,自己没有主动的目的,并没有真正接受记忆的任务,他们的回忆,都是依靠无意识保存下来的。正因为宝宝在记忆的时候以机械记忆为主,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而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加以记忆,他们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

所以,对待2岁的宝宝,千万不要急躁,要耐心地、不厌其烦给他讲明道理,不仅要告诉宝宝要怎样做,并且还要向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否则,宝宝总是记不住父母的“谆谆教导”,干出掉链子的事情来。已经交代宝宝吃过饭之后要洗手之后再玩,他听得十分认真,答应得也很干脆,妈妈嘱咐了七八遍,他也回答了七八遍。可是吃过饭之后,宝宝仍然不洗脏手就拿玩具玩,妈妈只好把玩具“抢过来”,提醒他不记得和妈妈的约定了?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很认真地摇摇头,表示不记得有什么约定。

要想让2岁的宝宝不常犯“小迷糊”,最佳的办法是同他不厌其烦地讲道理,不要为宝宝的忘性大而气馁。特别是当宝宝发脾气、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候,更是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明白做错事的原因,以及告诉宝宝应该怎样做的道理。2岁的小宝宝已经能够听懂妈妈所说的话,但由于宝宝在3岁前的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必须运用“重复”的记忆手段帮助他来增强记忆。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宝宝可以回忆起几天以前的事,所以宝宝需要经常得到提醒。

给宝宝讲明道理,才能使亲子沟通更顺畅

为了亲子沟通顺畅,要习惯和宝宝讲道理。不要怀疑同宝宝讲道理他听不懂,其实宝宝很聪明,他能读懂父母的表情,能听懂赞扬和批评,能知道谁喜欢他。但宝宝需要去诱导,需要与父母经常性地互动与交流。

当宝宝缠着妈妈,不要妈妈去上班而留在家里陪同他时,妈妈应提前起床,同宝宝讲上班的目的,告诉宝宝妈妈会很快回来陪宝宝的。出门前,一定要抱抱他、亲亲他,让宝宝等待妈妈回来,然后和宝宝说再见,把氛围搞得轻松亲热些,自然宝宝就会在家期待很快就会回来的妈妈。

在同宝宝讲道理时,首先是把自己放到跟宝宝平等的位置上,坚定地相信:宝宝可以听懂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同时还要非常有耐心,不怕重复,态度亲切,语言和蔼,多些鼓励和表扬。宝宝习惯在父母的表扬中成长,这样,在给他讲道理时,宝宝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即使宝宝犯了错误,也不要指责他,宝宝只有切实地体验才会避免少犯错误。

给宝宝讲道理,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去让他理解,在环境中去体会,慢慢地宝宝就会和你非常自由有趣地互动了。选择宝宝情绪稳定的时候讲道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宝宝游戏玩耍的过程中给他灌输道理,心情愉悦的宝宝也更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诲。

同2岁宝宝讲“大”道理是不太现实的,他真的理解不了。最好的办法是用宝宝体会过的感受讲道理。宝宝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任凭父母怎么解释烫啊、危险啊,他都听不进去,令父母很是为他担心,只好边讲道理边在做饭时操心地看护好他。其实,宝宝真的不理解“烫”“危险”这些词是怎么回事,聪明的父母不妨在冬天里让宝宝摸摸暖气管,让他来体验一下被烫的感觉,告诉宝宝暖气烫人,白汽更烫人。或者让他轻轻触摸一下倒在杯子里的热水,这样宝宝就记住了,再也不会要求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了。并记住了烫的感觉、烫的意义,更记住了父母同他讲的道理。

让宝宝从父母的感受中懂得道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说服办法。许多宝宝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如果父母有不高兴的情绪,他们也会琢磨这个表情的含义。宝宝在发脾气时不听妈妈的话,还咬妈妈的手。妈妈表现出很疼的样子,并告诉他:“你把妈妈咬疼了”,然后问他“现在妈妈疼了,怎么办呢?”由于宝宝体验过摔倒时的疼痛,所以他会用小手轻轻地摸摸妈妈的手,相当于揉了揉,这说明宝宝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下回便不再咬妈妈了。

行动是对语言最好的解读,让宝宝从父母的示范中明白道理,远比空洞的说教管用。宝宝可能听不懂复杂的语言,但是父母的示范能使他们了解很多说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如果不希望宝宝登到高处危险地向下看,父母也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关窗户。

2岁的宝宝自尊心已经很强了,给宝宝讲道理,会使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要避免一味地数落宝宝,责怪宝宝这也不是那也不对,这会让宝宝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情绪,变得更加不讲道理。

营造谈心的氛围

谈心要有氛围

没有几个2岁的宝宝不是霸道的,他们强词夺理、莽打莽撞、撒泼耍赖、横抢楞夺,仿佛这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宝宝看到别人手中的玩具,他在一旁觊觎多时,看准时机突然出手,一下子把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如果被抢夺者是一个勇敢捍卫自己权益的宝宝,就会立即出手来进行反抢夺,于是便会上演一幕你抢我夺的“玩具争夺战”。若是性格柔弱的宝宝,就会站在那里大哭一通,寻求父母的帮助。

宝宝到了2岁,开始建立“自我王国”,变得有些喜怒无常,他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指令,而是要平等地与人相处。当然,他们并不懂什么是平等、什么是权利,更不会说出一番大道理。当自己感到受侵害或不被重视时,就会采取强词夺理或破坏性举止来“维权”,如果父母与宝宝间沟通时使用方法不当,是不容易说服宝宝的。

宝宝并非一味地蛮不讲理,他是能够听懂父母所传达的意思的,只是他是否感兴趣听。所以,为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谈心氛围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轻松的交流环境,和谐的谈心氛围,是同宝宝沟通的最好添加剂。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宝宝心情舒畅,对于父母的教诲他才能听得进去,也更愿意配合家长去做事情,从而实现与宝宝的良好沟通。相反,如果没有一个适宜的谈心氛围,宝宝也许非但不听从父母的指导,反而会助长他的霸道和蛮不讲理。

为宝宝精心营造一个轻松的谈心氛围

2岁的宝宝已经是小人精了,别看他懵懵懂懂的,只知道玩耍袁没有心机。其实,他可是一个鬼精灵。要想让宝宝高兴理你,听从你的指导和教诲,就要摸透他的小心思,采取对症下药的办法才可以。

谈心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是一种谅解和共鸣,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通过与宝宝谈心,可以及时地掌握他的思想动态,帮助宝宝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聪明的家长与宝宝谈话时,并不总是正面对着,而是并肩同行,朝着一个方向,这样谈起话来,显得轻松、自然、很有人情味,宝宝愿意听、也乐于接受。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宝宝做朋友是最佳的手法之一。这样,宝宝觉得与父母之间没有了高度,也没有了距离感,他才乐意同你说话,甚至把最近的小秘密告诉你。

良好的氛围、适宜的情境会使人轻松愉快、心旷神怡,更容易使彼此打开心扉。谈心时,可以尝试在公园里,或者宝宝喜欢的娱乐场里交谈。先不要进入话题,等宝宝玩得开心后,再同他沟通。当宝宝坐在水边的石头上,晃动着悬空的小腿时,妈妈可以靠近宝宝,蹲在他身边,边和他观看周边的景色,边和宝宝谈心。

营造良好的谈心氛围,除了环境因素,还有心理因素。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宝宝心里不痛快,即使处在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他照样撒他的小脾气。在选择谈心时机时,还应注意自己和宝宝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双方都在气头上,根本就难以找到共鸣。所以,在家庭气氛不正常时不要谈心,很难说宝宝刚刚犯过错误,被爸爸骂了一顿或打了他的小屁股,妈妈过来和他谈心他会欣然接受。只有选择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机,随意地开启话题,并像对待朋友一样自然地聊天,宝宝才会更容易进入状态。

2岁的宝宝喜欢表现,也喜欢表达,父母还应该学会做个倾听者,给宝宝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宝宝的心里话,知道宝宝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他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宝宝向妈妈诉说着高兴的事,妈妈应该表示共鸣,不应该显示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令高兴的宝宝失望。即使你不感兴趣的话题,也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宝宝继续说下去。如果不时地插上几句“宝宝真棒”,他更会高兴得满心欢喜。

看来,小家伙总是喜欢听赞美的语言,要想与宝宝的沟通更顺畅,就不要吝啬对宝宝的鼓励和赞美。一声呵斥,可能会对宝宝小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好不要将“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某某呢?”经常挂在嘴边。宝宝会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恰到好处的赞美和欣赏,则会大大增强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父母与宝宝进行良好沟通的润滑剂。

与2岁宝宝谈心,没有十足的耐心是不行的。也许在你费心费力地“谆谆教导”时,淘气的小家伙已经开始我行我素地爬高上梯了。况且,宝宝的记性很差,妈妈刚刚交代的事情,转身可能就忘了。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容忍宝宝,给宝宝成长的机会。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与宝宝的谈心可以经常进行,不求长谈,只求效果。2岁的小宝宝也不喜欢听人啰唆,因此与宝宝的交流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就应该适可而止。诙谐幽默的语言,能使宝宝与你快乐地交谈,所以,在谈心中加些幽默要素,宝宝是很乐意接受的。

宝宝不就是喜欢玩嘛,不妨在游戏中加上所要交谈的话题,别看他在专注地玩,其实你的话他也搜集进了小耳朵里,因为妈妈的谈话也是他玩的内容。

当然,要想创设良好的谈心环境,民主是关键。与宝宝的沟通,实际上是两个生命的平等交流。不要把宝宝放在从属的地位上,而是要把他当做朋友。只有这样,宝宝才能敞开心扉,与你进行沟通。

要提建议袁不要直接帮助

别让“直接帮助”伤害了宝宝

宝宝正在搭积木,可是总也搭不成,笨拙的小手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妈妈在一旁看不下去了,伸手拿起一块积木就往上面放。这下可了不得了,宝宝气得哇哇大哭,手推脚蹬地将积木搅得乱七八糟,最后哭得满头大汗。妈妈有些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哭闹的宝宝,任凭怎样甜言蜜语,也劝阻不住。妈妈怎么也想不通,宝宝为什么气性这么大,不就是帮他搭一下积木吗?

2岁宝宝正是犯“倔”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来”,很可能你帮他做好了,他反而要大哭大闹,把你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许多父母都曾经犯过上面那位妈妈的错误,善意地帮助宝宝,反而引起宝宝的不快。2岁的宝宝正处在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感兴趣的阶段,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时期,他喜欢自己独立做事和探索,对他人的帮忙很是反感。当宝宝在专心致志做事时,是不喜欢他人打搅的。在成人眼里,宝宝在做傻事情,在干无用功,可在宝宝眼里,却是了不起的“大事业”,正在兴头上的他,正在享受成就感的他,怎么会让别人随便打断呢!

对于正在做事情的宝宝来说,父母适宜的指导和建议,远比直接插手帮助他要好得多。比如那位帮宝宝搭积木的妈妈,如果她没有直接帮助完成,而是向宝宝温和地提出建议,“哎呀,这个大房子该封顶了吧”,宝宝也许就会愉快地接受这个建议,照妈妈所说的去做,而不是被气得哇哇大哭。

宝宝要干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干,不要代替他、帮助他。当准备带宝宝出门时,宝宝在笨拙地自己穿鞋子,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穿好。这时候与其指责或蹲下身来替宝宝穿上,不如和他一起重新穿鞋子,并在一旁演示如何穿鞋。

不必要的帮助是宝宝智慧发展和性格发展的最大障碍,宝宝在努力做着自己的事情,并非单纯是为了玩耍,而是在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在不断地探索中,宝宝锻炼了思维,认识了世界,学会了如何做事,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这是宝宝的成长过程。而那种做事成功之后的成就感,带给宝宝的快乐是任何其他快乐都难以比拟的,它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自我评价,使宝宝更自信、更积极主动地去努力。

给予宝宝自由探索更重要

给予宝宝建议的同时,还要给予宝宝探索的自由。一定不要阻止宝宝探索世界的热情和行为,不要做宝宝探索之路的绊脚石,这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兴趣,对探索这个世界永远兴致勃勃。

父母看似好心的关照,殊不知,却是在扼杀宝宝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所以,一定要给宝宝充分的自由,为他辟出一片自由活动的天地,任凭宝宝如何“折腾”,这远比花大价钱送他去兴趣班更有效。因为,他感兴趣,愿意去努力探究。

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宝宝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对成人来讲,幼儿对那些琐碎的或毫无用处的东西那么感兴趣,实在是稀奇古怪,甚至不可理解。当宝宝发现桌布歪了,他就想应该怎样将它摆平,宝宝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耐心,慢慢地试图弄好它,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成功,但这对于发展阶段的宝宝来说,是一种令其兴奋的行动。这时,成人要避而远之,不要去制止和妨碍宝宝的努力,保护宝宝体验成功的机会。

2岁的宝宝由于身体协调能力还比较差,做事情时难免受到挫折,宝宝的情绪就会非常沮丧。这时,不必帮助宝宝避免受挫,应该帮助他如何去面对挫折。可以给宝宝一些语言上的暗示,如“这个红色的积木放在下面好像更稳当”“把电扇关掉扫地就容易多了”,而不要自己来帮助宝宝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不过要记住,只有在宝宝受到挫折时,才能考虑给予必要的提示,使他顺利地一路闯关下去。

2岁宝宝所从事的大都是些积极的“工作”,无论看、听还是触摸。通过感官和运动,让幼儿认知外界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行动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要对宝宝没有伤害的行为,就不必过多干涉,只需为宝宝提供安全的探索空间。如把危险的东西拿走,或者把插座等电源盖起来。只要不危险,就让宝宝自由地行动吧!

如今许多父母都是“二十四孝”父母,他们喜欢对孩子事无巨细地帮助和包办,替宝宝洗手、穿衣,喂宝宝吃饭等。其实,这是在为宝宝的探索之路设置障碍。在宝宝萌生独立意识之初,这种善意的帮助,不仅会使宝宝不快,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更让宝宝失去了自己动手、动脑体验的机会,而推迟了宝宝感知世界、开发智力、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错过了幼儿宝贵的发育敏感期。

Chapter 03 琐事一箩筐

——2岁幼儿生活的那点事2岁宝宝能够自己走了,而且此时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甚至以为可以不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每件事,进餐尧户外及家庭安全等知识,在这个时候,都可以告诉宝宝。当然,由于宝宝大脑发育并不完善,长时间记忆还没有完成,这些训练并不需要他必须完成,只需要先在大脑中“意识”到就可以了。

可爱的小鹿马桶

——可以开始排便训练喽

宝宝排便训练好时机,可别错过哦

2岁的宝宝不再像从前那样由父母亲手“侍奉”排便了,随着身体协调能力的增强,走路、坐下、起立等动作也比较自如,宝宝也有能力自己解决大小便的问题了。同刚刚过去的1岁时相比较,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健全,这使得他能初步控制自己的大肠、膀胱和肛门,并且对充盈的膀胱、直肠开始有了感觉。同时,宝宝已经有了挤压腹部肌肉的力气,可以帮助“便便”顺利排出了。在有“憋”的感觉时,宝宝的表情、动作、语言表达得更接近准确,并懂得配合父母的指令。这时,就可以训练宝宝自主排便了。

当然,宝宝从开始学习直至独立排便,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宝宝在1.5~3岁内完成排便训练的任务,而2~3岁是学习排便的关键期。

宝宝能否自我控制大小便,先决条件是生理成熟。有的小宝宝很早就能控制大小便,而有的宝宝却很晚。

怎么样才能知道宝宝是否到了生理成熟期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对宝宝进行试探性的坐便盆训练,如果宝宝不接受你的训练,说明宝宝还没到该训练的时候。许多宝宝都喜欢模仿,所以,可以安排宝宝随从大人或哥哥姐姐一起去卫生间,让宝宝通过模仿学会排便,尽管父母没有刻意训练,但当宝宝大小便时,可能也会自己蹲下来,这并不是宝宝在控制尿便,而是一种自发行为。

2岁的宝宝是接受大小便训练的最好时期,此时他们对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鲜明的意识。宝宝可能玩着玩着就会突然停下来,然后显示出不太舒服的样子,也可能用某种表情或某种声音向父母表示自己要“便便”了。当发现宝宝发出这些“信号”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帮助,或带宝宝去卫生间,或把便盆放好。当然,这一切要在宝宝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而不至于在以后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有便便,快去找小鹿

为了让宝宝能愉快地接受排便训练,不妨给他准备一个带扶手、有可爱的卡通造型或有音乐的座椅式便盆,如小鹿造型的便盆。如今市面上这样的便盆有很多,样子都很新颖独特,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在选购便盆时,可以带着宝宝一起去,让宝宝挑选他心仪的款式和颜色,这会使他对便盆产生好感和兴趣。

刚开始时,宝宝会觉得小鹿造型的便盆是一件新奇的玩具。可以先让宝宝熟悉和认识一下便盆,让他穿着衣服去坐坐。当宝宝对便盆有了兴趣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了。先给宝宝讲解一下便盆与大小便的关系,并亲自做出范例,让宝宝知道父母是怎样大小便的。当然,宝宝不一定立刻懂得,这需要父母耐心解释,反复示范。最好找来比他大点的宝宝做榜样,孩子之间更容易沟通和接近,利于宝宝早些接受大、小便与便盆之间的联系。等宝宝明白道理后,就可以找个他最有可能大小便的时候,把他领到便盆前,建议他坐上去试一试。若宝宝成功地将便便排进了便盆内,要给予他热情的表扬和适当的奖励,这将对宝宝起到鼓舞的作用。

如何让宝宝愉快主动地坐到便盆上是关键“技术”。最好在靠近家庭厕所的地方放一个便盆,这样就能使宝宝建立起某种关联,当宝宝玩耍时就会记得,这是宝宝便便用的,使他有了便便就去找小鹿解决。父母要经常强化地告诉他,使宝宝能记得住。每天晚上洗澡前,可以让宝宝坐在上面,先不要期待他使用便盆,只要让他适应坐在上面就可以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