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3:39:11

点击下载

作者:姚正海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试读:

前言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是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举办此类专业的高校需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强化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徐州师范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金陵科技学院的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其财务管理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本专著的作者均为两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结合这两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书中共收录了32篇论文,其中多数论文已公开发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还有部分论文是作者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针对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同时还收录了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共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与机制保障”三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构思完整,既有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又有实用可行的对策建议。

本专著是徐州师范大学财务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和金陵科技学院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部分成果。本书不仅为开设同类专业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相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而且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作者2011年6月

第一篇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

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应以“特色、质量、效益”优先为原则,既要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共性规律,又要兼顾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特殊要求。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专业如果没有特色,势必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办学环境下,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争创同类一流院校发展目标的需要;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升华。一般来说,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1]异化战略,实施“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应以“特色、质量、效益”优先为原则,既要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共性规律,又要兼顾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特殊要求。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具体方案。一、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般性管理人才供过于求;同时,用人单位急需有实践经验、懂经营并能协助企业领导进行决策筹划的开拓性人才,而在这方面应届毕业生往往达不到要求,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矛盾。人才市场的供求矛盾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应突出以下几点:①给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②让在校学生研究解决现场实际问题;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下述目的:一是培养具有“理财规划师”学识水平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具有“理财实务处理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实干型人才;三是培养具有“开拓创造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思路如下:(一)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变

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状况,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二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三是素质培养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实务、重技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的“五重五轻”现象。这些现象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狭窄;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全面教学力度不足;在进行案例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薄弱。这与21世纪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极不适应。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应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所应有的素质,大体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后者则指学生将来成为理财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如财务管理业务的熟练程度、财务管理的职业道德、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批评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财务管理专业要为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财务咨询公司培养从事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有很强的适应性;②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③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④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会计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相近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与这两个专业相比,表现出极强的边缘性、交叉性。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①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理财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会计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金融学专业重点培养学生“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②学生就业导向差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这些单位和部门的“会计实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因此,在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这些差异性。(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许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2002年,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005年10月,温家宝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1月30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并强调,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结底需要由具有创新精神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的教育目标。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由于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就更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构建协调一致、有机结合的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稳定学制、扩大选修、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的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强化校内、校外两类实践课程。通过参加和举办学术前沿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二、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设计(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订具有战略性和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还要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突出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理财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总体原则,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人才教育的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注重实践,体现自主”的原则,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重视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外引内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带动学科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通过外出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形式,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组建教学团队,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稳步形成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的教学及科研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同时聘请部分具有理财实战经验的现场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宗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聘请科研导师、与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突出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优化专业方向,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层次,积极申请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努力实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跨越式增长。(三)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全面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

教材和教学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和复习之本。没有优秀的教材,也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教材的选用与评估制度,具体规定教材出版的时间、出版社范围和出版教材的质量,应首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完成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与完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编写补充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条件许可时,在系统总结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系列特色教材。逐步扩大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多媒体课程的制作水平,增强课程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和互动性。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尝试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实践教学是应用性学科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实验课包括财务管理、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主干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认知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在进一步完善手工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优化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加大实验中心建设的力度。重点加强软件教学建设,规范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课程的考核与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使用的效率,探索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途径。努力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实习为依托,以大学生创业大赛为补充,以毕业论文为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做好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参加和举办学术前沿讲座、参加高等学校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组织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课堂、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途径,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面向行业、部门理财人员的培训;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了解并参与解决现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开展横向科研活动,深化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邀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财实务工作的财务经理到学校与学生座谈、交流,实行实务导师制,强化实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多种合作,强化信息沟通与信息交换,为学生直接到合作单位就业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为导向,在完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测评有效通道的反馈制度,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动态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科学化意识和服务意识。

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形成包括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专项评估监控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通过听课、评教、选课等途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课堂教学、命题、考试、阅卷、毕业论文指导和实习等主要环节。坚持做好考试质量分析,并对考试工作进行总结,加强对学生深度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估,把好考试质量关。重视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形成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撰写、预答辩、正式答辩和修改归档的完整过程。可以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六)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导向,完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力求避免采用单一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从注重终结评价转向兼顾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逐步从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过渡。逐步形成“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与课外知识考查相结合、考试评卷的手动与自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①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结构。绝大多数课程要按“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其最终成绩。平时成绩按出勤、课堂提问、案例讨论、作业、课程论文、课外拓展性阅读等评价方式进行考核。②改革考试题型和拓宽考核内容。精心设计考题,将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内容引入考题中,加强对学生深度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考试内容包括课堂讲授内容和要求学生课外拓展性阅读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能力。③改革评卷方式。对有纸试卷考试,通过流水评卷方式保证评卷的客观、公正;对无纸化考试,通过“网络考试系统”自动评卷,以提高[2]评卷的效率和质量。

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在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的基础上,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建设方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参考文献: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10):19-20.黄锡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考试周刊,2007(29):26-27.注释[1]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批准号:06AIJ0090140,主持人:姚正海)。The Thinking and Project-designing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Yao Zhenghai(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major construction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survival and the continu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so on.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under the principle that gives the priority to“characteristic,quality and benefit”,should follow the common regularities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requires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that derives from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Characteristic Specialty;Specialty Construction(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原载《财会月刊》2010(10)

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姚正海 梁栋桢(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培养出熟悉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竞争和合作能力,能够在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或企业工作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校尤其是大学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加快了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必将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国际水准的人才,是高校亟待研究的课题。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世纪末,已经形成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动的金融全球化、由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的自由贸易全球化、由跨国公司推动的投资全球化和通过互联网推[1]动的信息全球化的基本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政治、科技、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大环境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其具体内容是:在项目上不包括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和义务教育,即以上领域不对外开放。除上述特殊领域教育和义务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五个项目上,许可外方为我方提供教育服务。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服务与市场占领,迫切要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质量认证制度。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起着推动和激励作用,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无疑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经济全球化后国际经济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产品市场的活跃也必然带动资本市场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也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对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将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这些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改革势在必行。其主要内容有:一是依据国际通行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提高竞争力。二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在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优势。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我国将全方位开放市场,宏观理财环境以及企业的微观理财环境都将发生剧烈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更趋多样化,同时高等教育本身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高校的教育改革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实施“差异化战略”,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人才。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进行初步研究。(一)创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不可能再闭关自守地孤立发展,而是高度地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使得人才的竞争不仅是数量上的竞争,也是质量上的竞争,同时还将带来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注重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和微观业务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具有宽阔的眼界,未来能[2]善于进行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要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全新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需要对以往的培养目标进行提升和拓展,培养技能型、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使之具备相应的观察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行为组织能力,以及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中适应市场变化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财务管理本科生的培养应强调应用型,即应强调培养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急需的高级理财人才。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通晓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达到国际经济交往所需的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与善于创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实现富有新意的计划和设想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吸纳各学科知识,努力做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学”“术”并举、文理兼容。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主要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二)与国际惯例接轨,整体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国际化的视角设置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遵循“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注重实践环节”的指导原则,通过对已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成果的集成、整合和深化,精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出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开拓、竞争和合作能力,能够在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级理财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过去,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存在着重体系轻特色、重人文轻理工、重理论教育轻务实教育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更趋多样化,要求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在借鉴国外财务管理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重新构建一套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3]该专业课程设置应由下列六类课群组成:(1)公共基础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增强其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和国际文化意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2)理工基础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形成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的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及数据库应用、工程技术概论、科学技术概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建筑工程预算、环境与自然等。(3)学科基础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有利于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并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及实施教学奠定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等。(4)专业必修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学原理、公司理财、高级财务管理学、企业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国际财务管理学、专业英语等。(5)专业选修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国际国内有关专业的疑难问题及发展方向,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主要包括:财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项目评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资本市场机构财务运作、财务史学、跨国公司财务、国有资本经营财务、财务管理专题等。(6)课外选修课群。开设这类课群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拟从事的工作方向和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人才流动的需要。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结算、企业经营诊断、纳税咨询、电子商务管理、特殊行业财务管理、保险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共关系学、国际投资、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国际化的需求,加强外语教学,扩大国际学生的[4]比例,聘用外籍教师,积极推行国际合作办学等。必须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丰富学生的国际化理财知识和经验,树立国际化理念。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国外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聘请高水准的教师包括外籍专家教授任教。对于其他课程,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经验,为我所用,摒弃制度加说明式的教材编写方式,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纳新能力。加强对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按照积极进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部分课程中采取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开设多种外语课程,以满足我国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交往的需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依法保障我国企业合法权益并为企业争得最大利益。在所有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增加新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应体现一定的超前性。

学校要把提高人才质量放在突出地位,改革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和教材、教学模式以及考试、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改指导思想。素质教育要求大学教师的教学要突破书本局限,由课堂向社会延伸,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学生、认识自身,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要通过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教育正在变得更加个性化,教育日程将逐步由学生而不是学校来设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采取个性化战略,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这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极为重要的方面。(四)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有计划地推行导师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建设中应提倡“启发式”教学。今后的教学方式应当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转变为重视原理应用。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可组织学生到跨国公司、三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帮助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科学理财提供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与决策方案,同时还可邀请现场理财人员来学校作专题报告。实务性课程应安排模拟实验,所有主干课程都要采用案例教学,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同时做到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职业判断的能力。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逐步积累案例,并及时应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在吸收、借鉴西方案例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具体问题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教学体系。[5]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师资,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和国际上的高校相比都有相当大的距离,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我国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较窄,也比较单一,尤其缺乏必需的外语和数理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还要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艺术和动手能力,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自觉性,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规范和改造自身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中西结合的财务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课程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有条件的学校应有计划地推行导师制,组织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品德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模拟实验、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单向运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现在,中国教育界已形成共识:高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强化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品格。这就要求学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独立思考,触类旁通,全面发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有本专业特色的导师制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五)充分发挥各校优势,体现办学特色

在我国举办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高校中,各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招生和择业的范围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各校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而不应千篇一律。全国重点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高,应突出通用型、外向型的特色;省属或市属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点,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专用型人才。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师范教育的特长,重点为中等或大学专科院校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可从理工科专业的三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组成“3+2”财务管理班,修读两年,学生在五年时间里修完两个专业,获得两个学士学位。旨在培养既懂财务管理,又具有广阔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尤其是外语、电脑、网络、产品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采用此模式培养学生,不仅满足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理财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而且又可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的自身优势。参考文献:赵纯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28-30.宋常.面向21世纪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研究[J].四川会计,1999(4):48-49.张笛梅.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5-7.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26-27.雷泽宽.对财经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35-37.Discu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the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Yao Zhenghai,Liang Dongzhen(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 ,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t is essential for undergraduate college to bring up highly qualified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personnel with pioneering spirit,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ability,who are familiar with WTO rules and able to work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In order to match this situation,teaching reformation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should be taken from aspects of the location of training target,course system structure frame,renewal of teaching content,and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Specialty Construction(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栋桢,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原载《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姚正海 梁栋桢(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富有创造性的、具有较高资本运作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过程中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西方教育思想的介入、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都迫切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确定适宜的培养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与该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过程中相关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认识。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会计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相近专业,并规定: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可见,财务管理专业与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该专业的自身特点,表现出极强的边缘性、交叉性。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①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理财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会计学专业重点培养“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金融学专业重点培养“金融”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②学生就业导向差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这些单位和部门的“会计实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要适当体现出这些差异。二、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理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具有远见卓识的各国领导人都竞相提出要把创新能力变成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更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深厚的知识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体现创新教育对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要求,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开导、启发,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寻求知识的能力,具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把“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创造机会尽可能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三、培养目标需向企业转移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需向企业转移。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局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涉及企业供、产、销各环节和人、财、物各方面,需要随时了解同行、了解市场、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因此,转向企业决不意味着降低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服务的理财人才,不仅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而且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积累,是形成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的基础。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工程技术课程,至少像机械和电工这些极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知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的,他们对工厂、企业相当陌生,需要让学生了解工厂企业,而了解工艺又是了解工厂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两个企业。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级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灵活运用这些规则。在就业导向方面,原有的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的提法欠妥,本科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导向应主要针对实务工作的需要,应当具有本专业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即不仅知道如何做,而且知道如何做得最好,还要知道如何与他人协作或组织他人去做。

既然大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在传授前人知识经验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不仅要教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应教反向思维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理论教育有助于实践教育的深化,而切实的实践教育又有利于理论教育的提高。大学本科层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的实务界输送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一些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做准备。五、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

所谓“通才”是相对于过于专业化的“专才”而言的,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通才几乎没有,因为社会生产愈是社会化,科技知识则愈加专业化,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通晓各行各业知识。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当正确认识“通”与“专”的辩证关系。作为现代工商管理专门人才,既要精通某一职能的管理活动,又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工商管理的完整含义。在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不应将相关专业之间的差异绝对化。

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培养通才的典型,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找到工作。其原因在于美国的大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上岗培训系统,大学毕业生只要具有从事某职业的基础能力,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培训后便可正式工作。但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少具有这样的培训系统,它们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很快上岗操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通才教育的目标导向将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但是现实的困惑却使我们不得不将其忍痛放弃。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界绝大多数单位将“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作为招聘人才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这意味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本科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相对下降。这样,本科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所费时间必将具有相对延长的趋势,势必要求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专才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独立设置,首先要体现专才教育的要求,我国至少在21世纪初期本科层次的教育应保留较多的专业教育成分。

基于上述分析,可将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主要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参考文献: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26-27.雷泽宽.对财经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5):35-37.On Training Object of Finance Managing SpecialtyYao Zhenghai,Liang Dongzhen(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It is the urgent problem which is wait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to research how colleges should develop the graduates of finance managing specialty who have morality,ideal,reasonable structure of both knowledge and ability,rich creativity and higher running aptitude according to target-developing demand of“Thick Base,Wide Caliber and High Quality”advanced by Educational Ministry.The article doe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a few basic problem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defining finance managing specialty's training object of college regular course.

Key words:Finance Managing Specialty;Training Object(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梁栋桢,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原载《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6)[2]

基于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

金颖(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摘要: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问题,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结构观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从财经环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和考评体系等方面构建与实践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财经类人才规格及素质的要求相继发生变化,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于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财经类高校关注的重要课题。一、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现状分析(一)财经专业教育理念片面、滞后

目前,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它所培养的人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服务功能单一的工具,是较狭隘的专业教育,更多地局限于传播知识,不能兼顾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现代的教育应该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应试能力所占比例是非常有限的,学校教育不能只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理念在财经类本科专业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条块分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隔离,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形成。(二)财经专业教学资源陈旧贫乏

在学生能力培育的过程中,育人培养模式平面化,学生以课堂填鸭式获取知识为主,教师与学生局限于课堂内的面对面直接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以“纸上谈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封闭式的教学系统为主导方向。同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不足,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割裂,学业、产业、就业、创业互不连贯。这就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立体化模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发生人为扭曲。在这种资源条件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个体能力具有残缺性和单一性。(三)财经专业教学环境、对象、时间、进度安排狭隘

传统的课堂实时教学培养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信息网络化的加快发展,传统财经专业学生的课堂、班级、课表概念变得愈来愈狭义,学习的场所、顺序、时间、内容、方式都缺少个性化和自主性。教与学的环境紧缩了,教与学的进度受到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程度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固定计划的教学培养,施教者与学习者均不能随机自主确定教与学的场所和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范围内禁锢了教者和学者的自主和自由。二、现代信息环境下财经专业的教学模式设计观

近年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并开始进行现代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现代课程观

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要素,强调教材的控制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时期的课程观导致了教材几乎等同于课程并控制课程的普遍现象。财经类课程亦不例外。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其组成要素可概括为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财经环境及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从教学内容来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与不断升级,财经类学科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在不断地扩大,在与其他学科不断地相互交叉融合,财经系统也不再是财经信息“孤岛”,而是融于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乃至需求链中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AIS,财经类课程中的师生、教学内容与财经环境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由于财经类学科有很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特点,使得这一过程原本可以设计成为充满挑战与活力的体验过程,师生在其中共同学习财经理论、探索财经实务,课程的各要素有机融合为一个生机盎然的教学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不仅包括教材建设,还包括教学观念的变革,尤其是课程观的变革。现代课程观对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同时也提供了教学模式的一种评价标准。(二)教学结构观

多年来我国普遍反映整个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大突破的原因在于,这些教学改革只注重了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我们应探索一种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财经专业教学模式一般包含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信息化财经环境应用以及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这些部分又有机地融于信息化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化系统环境的教学模式,要有效解决财经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要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要能够将财经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融入教学模式中。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革,如采用案例教学、信息分析、公司实习、角色扮演等新方法。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结构中最底层的元素,对其进行改革可能不会触及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优越性得到公认的案例教学为例,如果教学结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使用了,其教学结果可能还是既不能实时反映和实现财经与生俱来的量化属性,也不能让学生亲历案例实践从中获取财经经验,最终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而沦为新的“纸上谈兵”。(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

对于财经专业高等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财经类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目前正处于第一个阶段,财经专业教育已经实现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是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未因教学媒体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业界也曾寄希望于课件的进一步优化,但是无论怎样改进,都不能实现与财经环境的有机结合,只能是静态的财经环境与数据的显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主要用于改变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无论课件做得何等精美,多媒体教室设备如何先进,只要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瓶颈”必然会出现,这是由其先天性缺陷所致。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隐含的假设是原来的教学模式是很好的,只是教学手段不够而已,技术只是用来帮助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只是处在“术”的地位,未能触动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因此,财经专业教育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的财经专业教学改革,不能再局限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是要触动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模式,这样的改革即是前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二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唯有如此,才能突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瓶颈,以技术应用带动财经类课程改革,最终进入整合的更高级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三、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一)财经环境教学与实践

必须创建财经环境,让学生在其中经历而取得经验。借助技术创建的财经环境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移动的,从而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不用分割而得以并行。构建财经环境前需要做两方面的充分准备,一是要规划环境及初始数据,二是将课程内容尤其是实践内容重构为循序渐进的进程。教师创建财经环境后将其移植到多媒体教室、机房以及学生的微机内。在多媒体教室,财经环境有如一个教学伺服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随时进入其中讲授和演练,对案例进行处理,就相关问题组织课堂现场讨论;学生课后在同样的财经环境下完成单项案例或综合案例实践。(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信息分析、公司实习、角色扮演等,是构成新型财经专业教学模式的基础。对于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将方法置于信息化财经环境中应用,二是有机融于财经专业教学模式中。正是通过应用融于教学模式中的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变为充满挑战与活力的体验过程,师生融于信息化财经环境中,共同探讨财经理论、实践财经实务,才使得财经类课程整体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教学系统。融于财经专业教学模式中的这些教学方法,构成了财经专业能力培养的要素,成为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效果可能有很大差异。可以说,融于先进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最大价值。案例教学就是一例。案例教学法是现代信息环境下财经专业教学模式必选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已有不少研究,但将案例教学始终置于财经环境中并让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则很少见到,主要原因在于未能解决财经教学的实践环境问题,而实践性恰恰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与根本。(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目前,财经类院校存在着突出应用型的特色不足、与经济及产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单独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形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应用能力训练阶段和综合能力训练阶段。财经类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要求其实践性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将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弥补各自的不足,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为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要科学地、有序地、明确地、逐步递进地安排在四年的教学方案中形成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基本层次框架为:①结合公共课,开展相关技能实践教学活动;②结合专业基础课,开展专业认知实践教学活动;③结合专业课,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活动;④结合专业选修课,开展专业前沿技术引导的实践教学活动;⑤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实战和仿真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四)学生考评体系的完善

现有的考评或考试的评分标准往往过于单一,非对即错,这种考评标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建立创造性思维。在新的考评体系下,各种考试的评分标准不应过于固定,应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考核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财经类学科是应用性的学科,有自己的准则和规范,但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变化,准则和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应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所创见和发挥,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即使不符,只要他言之有理,符合经济规律和基本原理,就应该给分。另外,应该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考核、作业、实践等学习过程的成绩应该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还应提倡采用等级制评分,而不是各门考试均采用百分制。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财经专业教学模式设计应整合现代课程观、教学结构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整体规划、优势互补,系统地构成教学模式的方法体系,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使学习者在其中获得体验,能够有效地对财经技能进行系统训练,能够将财经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融入教学模式中。参考文献: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2005(2):11-12.宋晓霞.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10):82-84.韦化.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6-38.唐振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81-82.注释[2]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十一五”国家课题(FIB070335-A11-04,主持人:谢培苏)。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Finance and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Jin Ying(School of Busines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

Abstract: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environment,etc.in finance and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In moder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we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 view of teaching structure and concep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Teaching model on finance and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practiced from financial environment,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Teaching Model;Teaching Structure;Teaching Method(金颖,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吴冬梅(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通过分析现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本文认为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定位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独立专业后,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通过搜索中国教育在线高考查询系统,2011年全国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424所,遍及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等各高校。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上述教育部的专业定位只是宽泛地指出培养对象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和就业去向,仅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定了大方向,描述过于笼统,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也较模糊,是不是“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受到时代的发展、教育层次、学院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具体详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引进“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这两个概念,在上述大方向的指引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为依托来进行重新定位。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是相近的专业。作为相对年轻的财务管理专业,各高校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上,还是在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的设置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

针对“您是否清楚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区别”这一问题,“问卷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清楚”的比例仅占19%,“有点清楚”、“比较模糊”和“完全不知道”的比例高达80%以上。据某校对近三年500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有407人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核算、往来、总账等会计工作,占81.4%;有62人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资金筹集、金融保险等工作,占12.4%;有19人是财务经理,占3.8%;其他岗位12人,占2.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与会计学有关,仅有极少数的人在财务管理岗位工作。

造成这种定位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源自于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也设立在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与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1.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在总体课程体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狭窄;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全面教学力度不足;在进行案例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薄弱。

2. 专业课设置上,难以协调与相近专业的关系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带有本学科的色彩,要么与会计学专业相似,要么与金融学专业相似,缺少财务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更有甚者,有的院校设置专业课的出发点不是“应该”开什么课,而是“能够”开什么课。这种现象既不能适应财务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主干课程设置上缺乏整体规划

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推荐课程体系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等。但是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这些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些高校把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为“财务管理学”或“理财学”(二合一),这样虽然解决了财务管理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内容划分难的问题,但不利于财务学科的长远建设。在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上也存在着内容交叉的现象。

4. 课程内容之间衔接较差

以某校为例,由于财务管理采取了“二合一”的做法,开设时间在第五学期,这为开设时间在第三学期的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带来了衔接的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多处涉及以现值、实际利率等来进行计量,学生难以理解。另外,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在第四学期,这同样也给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然而其实践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根据尹美群等(2010)对北京三所高校的调查,只有4.5%的学生认为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到了“重视实践”,61%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学习”。这与张英明等(2005)对淮海经济区五所高校的调查结果相一致,9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模拟和校外实习,对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都能满足,但是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具体原因主要是:①没有具有真实感的财务管理实践教材与软件,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②缺乏具有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③多数单位财务与会计部门合并,校外实习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四)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目前在大多数的大学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也不过是把“黑板”变成“屏幕”,把“粉笔”变成“鼠标”,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五)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欠缺

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看,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要求,对教学效果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比如规定要上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从各高校的激励机制看,教师的待遇、晋级、晋职等都与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诚然,高校需要培养学术大师,但是高校同样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三、对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一)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对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从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确定的会计教育的目的得到启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

尽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联系紧密,但无论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还是在学生的就业方向上,财务管理都与会计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会计学专业重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培养会计核算、会计检查、会计分析等会计实务方面的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的基本方法,熟悉我国的会计法律并了解国际会计惯例。财务管理专业重在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运用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要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据统计,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根据江西财经大学的调查,8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可以立足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实现“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竞争。(二)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笔者比较认同刘淑莲(2005)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原则,这符合我国教育部强调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中的“基础”是指公共基础课。这是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其目标是使培养对象具有正确的世界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为专业课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可以开设:哲学、伦理道德、应用文写作、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宽口径”中的“口径”是指专业课,主要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总体上,财务管理专业课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可以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原理、会计基础、管理学、经济法、税法、统计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可以开设: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风险投资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企业价值评估等。“活模块”中的“模块”是指选修课。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灵活设置选修课。针对中小企业的人才定位,可以设置与中小企业有关的专题;针对实践创新的特色,可以增加制度设计课程。(三)对实践教学的思考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使实践教学产生应有的效果,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有特色的校内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不能就是几张桌子,几台电脑,要购买或开发具有真实感的实验教材及软件并进行不断的升级更新,使实验内容能够与时俱进。这无疑对实验经费的投入和实验师资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增加课外实践课程,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与企业共同组建稳定的实验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和调研企业的财务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和毕业实习,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公开工作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第三,尝试“实践创新学分”激励机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发表文章、参与企业实践等各项活动。(四)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要树立以“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思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这并不是对教师教学要求的降低,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要花时间搜集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节。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参与的过程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五)对教学管理的思考

针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我认为教育评价部门要充分肯定教学的重要性,不能有“教学是人人都能上,科研不是人人都能搞”的偏见,不仅要奖励科研成果多的教师,也要奖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参考文献: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33-34.汤湘希.中美会计教育改革的比较[J].四川会计,2002(11):54-55.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8-39.张英明,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6(7):122-124.尹美群,等.高校本科财务管理教育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10(8):92-94.姚正海.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案设计[J].财会月刊,2010(10):104-106.Thinking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Wu Dongmei(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to current training goals on financial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paper thinks that exis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training goals,curriculum is unreasonable,practice teaching is weak and so on,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therefore,should be comprehensive reform.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Training Goals;Curricular System(吴冬梅,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中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的对比分析

袁少茹(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美国作为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源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体系。本文就中国和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并提出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对比

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财务管理专业是近二十多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现代经营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复杂的商业道德问题、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多样化的经营体系,都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等学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获得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面对这一挑战,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改革势在必行,以使财务管理教育本身及培养的财务人才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

美国的财务管理教育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对比(一)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使每个人为了有利于自己及社会利益而把他的能力发展到最大程度”。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掌握并能够具体运用如下知识,以便胜任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财务工作:①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②企业如何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③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作用;④[1]金融组织或机构的营运。

由此可见,美国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学生的就业需要和职业发展紧密联系,并以此作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准则。此外,美国一些名校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工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财务专业强调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者,并强调将对国际化问题的探讨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适应21世纪商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他们所从事的管理工作,我国教育部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总览》中提出了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③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④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同美国高校的培养目标相似,我国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也是培养出财务应用型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期望。在国际一体化的今天,高等教育也应当趋于国际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名校的专业培养目标,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把培养目标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对比(一)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及特色

美国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设置在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为了强调厚基础与宽知识面的要求,美国绝大多数商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与非专业类课程要多于专业必修课。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0%~53%,企业管理及工商管理知识的课程占总学分的20%~30%,[2]专业知识的课程占总学时的20%~27%。在非专业必修课中,一般都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语言写作等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

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非常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进取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行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本科生在一年级时不分系,实行通才教育,学生必须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人文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中选择一些课程学习。二年级在继续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开始选择主修领域。其主修领域也不像我国高校划分得那么具体。

再以美国内华达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共需128学分,其中核心基础课程、非专业类课程和选修课程占了98学分,而专业必修课仅占30学分左右。表1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设置计划。表1 美国内华达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资料来源:陈启杰.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7-268.(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多年来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基本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公共知识、相关经济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应该以什么样的比例结构为宜一直缺乏足够的研究论证,但与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共通的基础和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而专业财务知识课程偏多。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缺少社会人文知识的培养。熟悉中国企业经营状况的人们或许不得不承认,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路径,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在有序环境下的规范经营,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大量的所谓“暗箱”操作,使许多看起来一目了然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要理解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单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备社会人文的相关知识。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

最后,由于传统上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因此选课的比重较美国为低,学生的选择性不是很大。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逐步增加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没有必要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统一完成专业课程,学生可在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较自由地选择相关课程,在毕业前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及学分结构即可。为此,学校需要通过一种有效的方法检查学生所修课程是否达到学校及专业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使学校的教学职能与迅速变化的商业需求相衔接。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对比(一)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最常见的基本教学途径。美国在诸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以适应未来工作”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努力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更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许多院校布置了新的教室环境,如案例教室(教师站在学生中间,更有利于交流讨论)、大小教室结合的整体结构(在大教室中教师讲课和学生演讲,在周边的小教室中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某些设备来观察各个小组讨论的情况)。

除课堂教学之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途径还包括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实践教学包括实地考察、项目学习、模拟实验、咨询顾问及海外实习等。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注重毕业论文,但是要求学生平时开展独立研究和项目研究。(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我国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多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应用较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鉴于此,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环境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比如推广案例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一些反映经济形势变化的热点问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讲座或参观座谈进行了解和分析。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讲课,应是讲与听的密切配合,授课的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过程。教学方式应该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单相交流向多向交流、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变为注重原理应用,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参考文献:张敦力.论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务与会计,2003(2):58-60.席酋民.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Yuan Shaoru(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Facing improving social requirement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personnel,teaching reformation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imperative.As the cradle of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education,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a sound system.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d American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ining model,and mad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raining Model;Comparison(袁少茹,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师)

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探讨

王蓉(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显得极为紧迫。本文描述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分析了当前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设想与建议。关键词:会计本科教育 环境 改革 设想与建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我国会计本科教育中的一些隐性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对会计本科教育进行改革显得极为紧迫。一、当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从限制规模变成了扩大招生,并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目标。此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提前跨过了大众化的门坎,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因为种种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在初步实现外延式发展的同时,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师资、教学设备等各种支撑性教育条件相对滞后。由于会计工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及会计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会计专业教育发展较快,全国高校除了艺术、体育等专科院校之外,大多开设了会计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因此其教育质量备受人们的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会计业务处理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步发展到电算化,许多问题是传统会计和记录手段所无法解决的。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和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会计人员除了掌握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有综合分析、沟通协调等能力和素质。这一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在发达国家显现出来。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会计系,其毕业生有50%到咨询服务部工作,只有30%和20%分别到审计部门和企业工作。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个崭新的财务管理时代——网络财务时代已经来临。网络财务的推出及应用,使企业的经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管理方式上革除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使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成为可能;同时,在信息提供方面,也使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成为可能。因此,会计人员除了应具有会计、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审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然而,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包括会计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与现实环境的要求相适应。二、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与现实要求不相符

目前多数高校关于会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可归纳如下: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实际上是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适应任何部门、担任任何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这一定位的缺陷是本科层次会计人才与大专层次、研究生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模糊。如一些学校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可以看出,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行业需求的新形势是不相符合的。在新形势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应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以及对毕业校友的调查可知,本科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并且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还有距离,学生一毕业不可能立即就成为从事财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必须有能力与人协调,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在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而目前高等学校在设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没有正面涉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当前许多高校事实上还存在继续用精英教育阶段遵循的质量标准衡量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人才质量标准的特点:一是高度统一性,不同学校基本上按照相同的模式培养人才;二是学术性,主要看学生对本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标准已明显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新形势的要求。(二)分设诸多专业方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中除普遍设有会计学(本科)专业以外,还进一步分设了诸多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会计、旅游会计、税务会计、注册会计师等。这种设置往往忽略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通才教育和智力开发为代价的。由于专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其专业划分较细。然而,作为本科教育,如果也为会计学专业进一步分设专业方向,那么由于总课时数的限制,并且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程就会相应减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与会计行业对会计本科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客观要求也不相符合。(三)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会计本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知识传授,常常以填鸭式的讲授法组织教学,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双向交流,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在相当一部分院校,教师上课往往以讲授代替问题讨论,考试则以一些记忆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代替分析性问题。翻开会计教材,我们常常会发现,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误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不仅仅是数据,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四)缺乏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办好本科教育的基本条件。但目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所使用的专业教材,多数内容较为陈旧,教材知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不够。此外,教材的编写存在偏差,对会计制度等规范性知识的解释较多,少有理论分析,这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许多本科院校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对教材建设投入的热情和力度却不够。不少教师满足于现成的书面教材,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五)不少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环节偏少

目前本科院校的师资大多是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多数从学校到学校,获取的知识基本来自书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加上高校职称评定主要看论文等科研成果,教师更不愿意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因此,教师队伍中学历、职称高的教师较多,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环节偏少,往往让学生以一般的参观见习代替上岗实习,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不少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级时忙于复习考研或找工作,根本无心实习,因而实践教学的效果有时难以保证。三、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设想及建议(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观

虽然会计是一门注重实务的科学,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并非本科会计培养的唯一出发点,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以前美国会计教育界一直将未来的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教师一直忙于将新增加的内容不断传授给学生,但学生学到的知识仍然有限,无法面对就业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针对这种情况,美国会计学会(AAA)下设的“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1990年9月发布了关于改进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公报: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目标》。在这份报告中,AECC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培养如何面向未来的会计职业要求和培养如何具备在会计职业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这两个方面。这份著名的报告中指出,会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能够成为会计师而不是使其在进入职业界时就成为会计师,毕业生要成为具有充分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会计师还必须继续学习。因此,会计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必备的技能,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1997年,我国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这实际上为我们确定21世纪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认为,会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表述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将来能够成为会计师的会计专门人才。

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我们认为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大众化时期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精英教育时期不可能完全一样。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在会计本科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以及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二)加大基础课比重,淡化专业界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会计学会早在1967年就提出,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学会欣赏人文科学,包括艺术和文学,要理解数学、物理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将来的会计师必须具有全面广泛的教育背景。在会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面过于狭窄、专业性太强的不足,积极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学生入学时可不分具体专业(按专业大类招生),到大三或者大四后再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专业分流。这样,有利于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些学校针对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倡“通识课要通,基础课要实,专业课要精,选修课要增加并形成特色”,提倡“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做法同样适用于会计本科教育。(三)改革教学方法,着重能力培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侧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的做法,在发挥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将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引进课堂,变教师单向信息传输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作业、实地考察、分析企业实际问题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四)注重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包括教材、电子教案、试题库、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这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等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要通过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把中西方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规范等知识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参考文献:未来会计师是决策咨询者[N].中国财经报,1998-05-30(2).史英明.浅议高等会计本科教育改革[J].交通财会,2005(2):52-53.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21-23.美国会计学会(AAA).A restatement of matters relating to educational policy.The Accounting Review Committee Reports,1967.Study on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Wang Rong(School of Busines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

Abstract:With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China has an urgent need to reform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By describing its education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accounting bachelor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Environment;Reform;Suggestion(王蓉,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原载《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

12高晶 陈国玲(1.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2.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财务处 江苏南京 21000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会计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会计本科教育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人才,是其根本出路。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得出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特质,优化培养过程,加强管理环节,以望能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会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内容 过程管理

高等财经教育的大发展,已经使会计人才的供求平衡转为供大于求,“毕业等于失业”已不足为奇。因此,作为现代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了解这一现状的具体情况,笔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的结果综述如下。一、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一)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为了解社会需求状况,首先对会计从业人员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发出调查表共计130份,收回调查表128份,有效调查表122份。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见表1)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从对调查对象工作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参加工作时间5年以上人员占47.54%,这样既保证了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保持了时效性,也能使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在调查对象单位性质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5.08%,这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就业岗位是小企业提供的。学校今后在培养学生时,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日后毕业做好准备。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共占30.33%,这说明在现阶段,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仍旧对会计工作人员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为便于分析调查对象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区分为高级会计人员和基本核算岗位。

2. 对目前会计岗位所需学历分析(见表2)表2 会计岗位市场需求分析(调查表选项可以复选)

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本科学历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一般财务主管工作岗位,占60.66%。这说明从业人员对目前本科学历教育的认可,另外反映出本科学历的学生教育重点是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从业人员认为本科学历对基本核算岗位、财务总监、总账岗位对本科学习的需求相差不大,分别占33.61%、32.79%、38.52%。这说明本科学历不绝对代表工作岗位,关键也要看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3.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分析

我们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分为四类(见表3)。表3 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从样本中可以看出,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专业基础扎实,而是诚实可信,两者甚至相差37.69%,敬业爱岗所占比例也较高,为36.07%。这与高校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相关知识的培养相悖,也向高校培养模式敲了警钟。因此,高校今后在加强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应该将职业道德纳入授课计划中。

会计从业人员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分别是会计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会计技能在学校培养中一直是重点,今后仍然需要加强。而协调沟通能力占如此高的比例,说明目前与人沟通是一项重要能力,这与一般人认为会计人员只是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反差较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要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多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多提供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相信对今后学生就业和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4. 对目前会计教育中应强化的内容的分析(见表4)表4 目前会计教育应强化的内容(调查表选项可以复选)

在本科学历教育中,55.74%的从业人员认为除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外,职业道德、相关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同等重要,分别占41.80%、43.44%、46.72%。这也同从业人员认为本科教育可以适应的会计岗位相匹配,高级会计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另外,英语能力所占比例最小,只占26.23%。这提醒学校教育过去把英语能力看得过于重要了,这点在教学安排上应该考虑。(二)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品德

研究发现,被调查对象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排序,诚实可信排在首位。因此,高校今后培养学生时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应该将职业道德纳入授课计划中,同时,应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沟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对于高级会计人员,包括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主办会计等,岗位要求更看重管理沟通能力、系统财务分析能力与实际经验、电脑应用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中尤其重视口头沟通能力。这说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在知识上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专科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为目标的本科要求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转变。

4. 创新能力

在能力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二、会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从会计从业人员评价社会需求的调查来看,都十分强调会计人才的“德”、“能”、“知”。其中掌握财经相关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等属于比较显性的要求,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基本能达到。但其他要求相对比较隐性,不是靠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一两门课就能够达到的,而是要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过程管理中实现培养目标。(一)制订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德”的培养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开始。为达到培养目标中“德”的定位,从招生宣传开始,就要灌输一定的职业道德理念,可将诚实敬业写入招生宣传文件中。新生的入学教育、每门课程的讲授及考核、业余活动的开展、班主任的教育、社会实践、课内和课外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宣传等过程中要全面注重“德育”。这需要所有相关教师、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实训基地的配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互动教学,在业余活动中要强化参与意识和集体协调观念,在实习实践中要鼓励团队协作和团队之间的沟通,在课程考核中尤其是能力考核中,要加入沟通协调因素。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和相关者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可以试行建立导师组,建立导师组与学生组之间的对应关系,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二)建立有效机制,造就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选拔一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建设一支“双师、双职型”师资队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双师”是指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双职”是指教师与某一专业工作岗位由同一人兼任。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建立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机制。在这样一种机制下,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双师型的人才,在增加实践经验的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并对服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相应的科研论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逐步建设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及专兼职教师结构的稳定师资队伍。(三)建立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提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习环境

目前学生去单位实习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就算碍于情面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学生动手干,干了也不放心;二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习效果不佳。因此,首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学生实习的方法,建设一批校内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保证了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对本专业进行教学研究和专业科研研究的基本条件,此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联系,发展校外实验实习基地,让学生的技能实践课程直接在企业完成。通过建立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这种形式,在教学中,构建“双互动沟通”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实现双向互动、双向沟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规格水平与企业的要求保持一致,缩短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期。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的分析,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采用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实行培养过程的全过程管理,一定能够创建出良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品牌,以满足社会对于中级或中高级会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参考文献:张淑慧.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8(3):86-87.朱正伟,等.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唐振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9):81-82.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Demand of Society for the Applied Talents of Accounting Major Undergraduates12Gao Jing Chen Guoling(1. School of Busines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2. Financial Department of Nanjing TV University,Nanjing 210002,China)

Abstract:With further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market demands for the qualities of accounting talents are also changing.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for accounting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Therefore,adjusting the orientation of 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confirming the training aim and training accounting talents needed by the market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the accounting talents.This article,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ocial demand for the accounting majors,tries to get the qualities that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s of this major should have.And this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process and strengthening of management.This might also be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general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accounting major.

Key words:Accounting;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Content of Education;Process Management.(高晶,金陵科技学院讲师;陈国玲,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原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2姚正海 刘源(1.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9;2.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9)摘要: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举办会计学专业的各高校需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要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关键词:应用型 会计人才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计学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办学时间较长的专业,也是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普遍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办出自身的特色,是会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是软件工程的打造,如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系统改革。一、科学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创新教育对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要求,要把“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创造机会,尽可能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现行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各个高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目标和特色,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 突出能力培养的导向

会计学专业人才应该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并具备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应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2. 整体优化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总体思想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

3.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凸现会计职业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强调符合社会经济实际需要和会计专业的职业特征,专业性与实践性相兼顾,体现为对学生适应目标岗位能力的培养,构建强有力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二、系统优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为达到培养目标,应按照“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注重实践环节”的指导原则来设置培养方案,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集成、整合和深化,精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严重,有些过于深奥;重理论教育,轻实务教育;忽视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所以,应在吸收有关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重新构建一套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战略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培养的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实现核算型人才培养向管理型人才培养的转变。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类,对学生四年课内外教育进行系统规划,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课程体系,以及“初级专业课+中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尊重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顺应会计国际化潮流”的总体原则,动态优化课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不断微调,课程体系应该不断改革深化,以适应市场环境对教育人才的要求。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从应用型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稳定学制、扩大选修、精简学时、加强实践”的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强选修课,强化校内、校外两类实践课程。重点加强软件教学建设,规范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课程的考核与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探索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途径。努力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实习为依托,以大学生创业大赛为补充,以毕业论文为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

应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改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间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帮助学生尽可能将学过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学校要通过开设新课程、增加新内容等多渠道地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首先,应解决好课程之间的协调问题,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重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其次,加强应用和实践教学内容,增设专业技能课,认识到培养大量实践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三基”的训练和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为了促进本专业教材质量的提高,需要统筹规划教材建设,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可由有关部门组织编写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在此前提下,其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各校可自由选择或编写,努力体现本校特色,形成不同的学派,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 教学方法

在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一些专业课程应改进和完善模拟实验,较多地采用动态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同时做到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动态教学模式强调情景模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贴近企业实际的环境。教学活动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的则是担任导演的角色。目前动态教学方法已经在国内部分高校中使用,受到广泛好评。该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清自身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合于会计学专业教学。

由于经济活动存在复杂多变性,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逐步积累案例,并及时应用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在做好吸收、借鉴西方案例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的讨论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的消极学习方法。四、不断推进师资队伍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始终贯穿专业建设的一条主线。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改变现行职称评审过程中“只注重著作论文,忽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趋向,要从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教师要主动深入社会、深入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教学内容。其次,要引进一批具备很强动手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如讲师+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人才,改变过去任用教师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片面做法,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教育”方式,具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来进行教学的能力,迅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无论从培养与财会岗位“零距离”人才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丰富教师实践知识以及案例的取材、制作和更新来看,“产学研”相结合,都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6):123-125.刘永泽.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J].会计之友,2006(7):67-68.姚正海.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5):60-62.Research on Reformation of Applied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12Yao Zhenghai Liu Yuan(1.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2. School of Busines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9,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ore and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universities with accounting major should further clearly define their objectives of talents training,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These Universities also need to conduct an all-round reformation of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training projects,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Key words:Applied;Accounting Talents;Training Objective;Talents Training Project(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源,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教师)

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与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体现自身特点,明确本科层次基本要求,并处理好基本模式与多样化的关系。关键词:工商管理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规格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已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向世界开放,这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对它进行研究既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把握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性质和特点的要求,又有利于探索和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本文对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它是对实践活动的简约化表述,反映了实践活动中诸要素尤其是基本要素的规律性联系。在教育活动中,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2]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即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概括地反映了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评价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它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的统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探索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主要代表性的观点有:①目标、方式说。在1998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3]式。”②结构、方式说。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在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性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4]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③总和说。有些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前两种观点虽然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但忽视了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三种观点将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作为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据”有失偏颇。

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结构”,且这种结构是由若干个与培养人才有关的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

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居于指导与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着手。(2)培养目标。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所谓人才培养目标,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某类学校、某种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5]的质量规格和培养标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要素,既受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又是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过程选择的依据。制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3)培养规格。规格泛指规定的要求或条件。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对专业培养质量标准的标准化,它规定了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水平、实践技能和素质要求。它通过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表现出来,具有可操作性,有很强的灵活性。(4)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和落脚点,需要在紧扣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5)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施环节。它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条件构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空上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过程。

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既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又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层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是设计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各所高校在具体修订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计划时,常常在拓宽专业口径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却关注甚少、触动最小,甚至没有变化。这种现状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模式、多样化的需求相比,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

现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共性趋同。不少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②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③针对性不强。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中专、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区别,层次性不明显,从而使毕业生特色不鲜明。④适应能力差。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开设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深深地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专业”性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的满意度也偏低。此外,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急需我们加快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系统的改造,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三、构建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具体构建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工商管理类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大大改变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时,民营企业、各类科技企业、市场中介组织、跨国组织等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另外,相当多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还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变化,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之内在地结合起来,工商管理类人才既要在总量上又要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

国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别突出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重视“通才”的培养。例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教育,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恰当的比例融合于一体,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占学生课程的一半。在美国,工商管理类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以适应社会需要、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提出了“培养理想的世界上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日本商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商社、内外贸企业、制造业及服务部门的经营中枢、企业的财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输送从事商务活动的经营管理人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更趋多样化,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和素质。(三)体现工商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工商管理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环境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要求现代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懂工程技术,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养成,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能力,努力造就全能管理者,以便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四)明确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以及本科毕业生工作流向多元化态势的日益明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从事具体工商管理工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为此,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首先,对本科阶段基础工商管理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一些高深的理论课程应少开或不开,压缩某些工具性课程的学时。其次,增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关注“非专业”的教学内容(如理工和人文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作为一名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和起码的专业理论功底,真正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五)正确处理基本模式与模式多样化的关系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它有一个供人们操作的规程或程序,也可称为基本模式。没有基本模式,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则难以把握和评价。但基本模式不是唯一模式,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培养性情各异的学生。

我国举办工商管理类教育的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招生和择业范围各不相同,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这些决定了各校应有自己明确的培养模式,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而不应千篇一律。全国重点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高,应突出通用型、外向型的特色;省属或市属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点,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专用型人才;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师范教育的特长,重点为中等或大学专科院校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方面的师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可从理工科专业的三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采用“3+2”模式,让学生在5年时间里修完两个专业,获得两个学士学位,旨在培养既懂工商管理,又具有广阔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尤其是外语、电脑、网络、产品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此模式不仅满足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的自身优势。采用能体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向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目标、多品质规格转移,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的同一名称下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各有所长。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94.阴天榜,张建华,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1998(4):46-47.周远清.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钟秉林.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张进,尹农.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及其匡正[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4):56-59.Conside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ed Pers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the Business ManagementYao Zhenghai(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ed person is the hot issue of teaching refor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key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s.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ed person is an organic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some factors such as the education thought and concepts,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the cultivation standard,the course systems and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etc.It should first be adap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et up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ed person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the business management.Based on that,We learn from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show its own characteristics,explicit the& basic request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ayer and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basic mode and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Business management;Cultivation mode;Cultivation objective;Cultivation standard(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原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探[3]索姚正海(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摘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教育需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以创新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目标,全方位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工商管理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条规定不仅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所应具有的特征,而且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1月30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结底需要由具有创新精神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深化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理念居于指导与支配地位,它制约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以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综观近代世界教育状况,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二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三是素质培养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智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重理论轻实务、重技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