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入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1:37:54

点击下载

作者:宋拯、张帆 主编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信入门

通信入门试读:

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商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人才,必须对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应用有充分的了解,必须具有全程全网的概念。因此,本书充分反映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进程及技术应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通信系统及应用发展的概念。

开设通信入门课程的目的是增加刚入校学生对通信基本知识的了解,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技能鉴定和日后的求职作好铺垫。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目前广泛商用的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并体现其发展进程及应用。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通信的通俗图书,涵盖了从通信基本概念到通信实现、通信工具、通信业务等的相关知识。本书坚持3个原则:第一是类比,接触一种不熟悉的知识,最为快捷而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其类比为读者已经熟悉的知识;第二是通俗,本书行文力求轻松活泼,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是追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尽量避免先摆结论后论证的传统讲述方式,而是和读者一起去发现通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让读者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入的理解。本书可供通信技术的初学者和自学者学习阅读,也可作为移动通信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第1章、第7章由宋拯老师编写,第2章、第6章由王欢老师编写,第3章、第4章由张帆老师编写,第5章由孙婷老师编写。另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编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1章 什么是通信本章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发展的历程、不同阶段的典型通信方式等基本知识,为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重点与要求

重点掌握通信的概念、通信发展史。

通信(Communication)就是信息的传递,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通信是人与人之间同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从广义上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媒介,只要将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均可称为通信。1.1 古代通信

1.古代通信(图1-1)

利用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人的基础感官(视觉、听觉等)可达性建立通信系统,是人类基于需求的最原始的通信方式。

广为人知的“烽火传讯(2700多年前的周朝)”“信鸽传书”“击鼓传声”“风筝传讯(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公输班和墨子为代表)”“天灯(其代表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的使用,发展到后期热气球成为其延伸)”“旗语”以及之后发展依托于文字的“信件(周朝已经有驿站出现,用来传递公文)”都是古代传讯的方式,而信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人们主要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些通信方式,或者是广播式的,或者是可视化的、没有连接的,但是它们都满足现代通信信息传递的要求,或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多对一。

这些通信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的消散在历史的潮流中,有的依然在使用,其时间是从4000年前到现在。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票”,如图1-2所示。图1-1 古代通信图1-2 一便士黑票

1661年英国亨利·比绍普创制和使用了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2.通信到底是什么

纸笺墨香的时代正在悄然离我们远去,8角一张的邮票也渐渐变成了收藏品。现在一提起“通信”这个词,在人们大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大概就是手机、3G、短信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东西。在进入正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通信手段。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了解一下通信系统是如何随着人类的生活半径而变化的,比如在元谋人时代是没有驿站的,因为大家都在自家周边打转;二来古人是很聪明的,连中继、加密等现代通信手段古人也早都用到了,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智慧。

最早的无线通信应当就是家里人之间的对话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上古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们平时的日常活动局限于那一亩三分地,跟邻里都不打什么交道。说起通信的需求,也就是跟家里人说说话就可以了,都不用很大声,离“通信基本靠吼”都还有一段距离。

细究起来,这个“无线通信系统”和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说话的人可以被看作发射机,听对方说话的人可以被看作接收机,人和人之间采用的语言(汉语、英语乃至法语)可以被看作信源编码,承载信号的物理媒介都是空气。

不同的是,人和人之间传递信号是通过声波而非电磁波。声波就传递这么远,也不需要进行调制,即使想进行调制,声带和喉咙也不会答应,因为它们没这功能。

另外,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很少需要信道编码,因为人们一般都能听清楚对方的说话。即使偶尔“解码”出现问题(没听清楚对方说话),大脑也比那笨笨的接收机要聪明得多,根本不需要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就知道接收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难以理解,然后大脑就丢弃这个信息包,并向发信方申请一个重传——“俺没听清楚,麻烦您再说一遍”。这可是收发信机在数据链路层上的经典检错和纠错机制。

如果时间就停在这时不再向前也就省事了,人与人之间天然的通信系统已经够用了,不用费尽脑筋再去开发那么多通信系统。然而老子的理想终究没有变成现实,人们不仅要跟邻里打交道,还要跟方圆百里以外,方圆千里以外,甚至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打交道,于是,通信的麻烦就来了!

话说春秋不仅有老子这样无为而治的圣人,也有时刻梦想着封侯拜相、开疆辟土的野心家,比如吴起。他要建功立业,他要征伐四方,那他就得有军队,等他组建了军队,问题来了——他发现他的嗓门不够大,想吼一嗓子让数平方千米上几万人的军队都听到他的命令,根本就没有可能。于是,他不得不建立军队的通信系统,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明白他的将令。于是乎,为了延展他的嗓门,有两种工具就被搬上历史舞台了,那就是金和鼓。大家都知道一句话“闻鼓而进,闻金而退”,这算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指挥通信系统,但是这个通信系统的信息量太小(假如“闻鼓而进”用“1”表示的话,“闻金而退”就是“0”了,总共就1 bit的容量),不足以满足指挥作战的需要。

对于这个问题,兵圣孙武早有见解,他在《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里有一句话:“凡制众如制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所谓“分数”,即对部队进行编号,这样每条命令就能根据编号找到每个独立的作战小单元(这与现代通信有异曲同工之妙,移动通信中的每个通信单元,比如手机、BTS、BSC都有自己的编号);所谓“形名”,指的就是旗语,用旗语指挥部队变阵和进行战斗,因为旗帜能往各个方向运动,有无数种排列组合,信息量显然大大高于金和鼓。

将士卒整编成行伍队列,以旗语指挥队伍列阵和变阵,令其闻鼓则进,闻金则退,这就基本组成了指挥某次战斗的相对完善的通信系统。这个通信系统相比于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在通信距离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显而易见,无论是鼓点声、敲击金镝的声音,还是旗语,其能传播的范围比人和人之间的对话要大得多。

但是这个系统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它能覆盖的范围依然太有限了,再优秀的将领,在开阔的地形下,其有效指挥半径也很难超过2500m。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大的战役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很小的区域,而不是像现代战争一样发生在一整条战线上。道理很简单,战争是需要快速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战线拉长了,指挥系统受制于通信的能力够不着一线部队,所以指挥官为了有效指挥军队,其部队展开的宽度通常不会太大。对比一下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就知道了,比如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昆阳之战,这些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50万的古代著名战役都以某个地点命名,而到了现代,这个级别的战役往往以区域命名了,比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通信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方式,这并不夸张。

这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通信,人们可以通过鼓点和旌旗,放大声音的音量和视觉标的的大小,来延展通信距离。可是对于更远的距离,比如长安和雁门,视觉和听觉都无能为力,于是人们在神话中构造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过那仅仅是神话,只能代表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意愿而已。

在长安和雁门这种超长距离的信息交换中,在当年,最要命和最要紧的信息肯定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消息。为了及时传递这种信息,烽火台应运而生,其通过一站一站地燃起狼烟来完成自边关向都城的信息传递,“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值得注意的是,烽火台和现代通信系统有一个共同的概念,那就是“中继”,光信号会随着距离而衰减,所以每隔一段距离就要建一个烽火台,重新燃起狼烟,这相当于把衰减的信号重新放大一次,只有这样,入侵的信号才能从遥远的雁门传到西汉王朝的心脏——长安。与此类似,电磁信号在介质中的传播,无论是5类双绞线还是电缆,抑或空气,都会有衰减和能量损失,因此隔一定的距离也同样需要中继。捣鼓过网络的人都知道,一根网线的距离不能超过100m,其道理和烽火台类似,信号在网线中也是要衰减的,超过100m之后,信号衰减所带来的误码会使通信质量下降得令人难以接受。

就通信系统的健壮性和安全性而言,烽火台并不是百分之百值得信赖的。因为一连串烽火台组成的是一条单链,如果其中一个点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将难以得到保障。《三国演义》都称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他的情报系统(也可以理解为通信系统)是很有问题的,因为直到荆州多地失陷之后,他都并不知道,依然在前线和曹操打得不亦乐乎。情报系统的瘫痪、信息传递的不畅,才是关羽失荆州的罪魁祸首。下面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兵锋直指宛洛,曹操慌了,从后方调来了徐晃的援军。关羽为了与之匹敌,被迫将荆州的预备队调往前线。荆州的预备队被调走之后,必须要防备东吴入侵,关羽的策略是通过烽火台来传递信息,一有敌人入侵,及时从前线回援荆州即可。诸葛亮的隆中对砸就砸在关羽这一招上头了,因为那该死的烽火台,它居然是一条单链,居然在出了问题时没有任何保障!

此时的吕蒙已经是饱读诗书、诡计多端的吕蒙了,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已不再是当年的愣头青“吴下阿蒙”了。这个情报系统的破绽他岂能看不出来。于是吕蒙及其士兵化妆成白衣商人,以躲雨为由进入了荆州防线的一个烽火台,手起刀落解决了守卫,结果荆州的整个预警系统就此失灵,吕蒙趁机攻占江陵,糜芳投降。荆州一丢,关羽进退失据,最终败走麦城。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对于一个通信系统而言,有备份措施是多么重要,所以现在光缆提倡双路由,板件提倡双备份,连操作人员都讲究互相备份,就是为了避免一个单点出问题而使整个系统崩溃。

然而,烽火台并不是古代主流的远距离通信系统,虽然这种系统的传播速度很快(光速是挺快的,点火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之一是其成本高昂(建设烽火台是件成本高昂的事情),路径固定且单一(烽火台可不是应急通信车,说开走就开走)。最要命的原因还是烽火台能够传递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虽然狼烟的原理和旗语有几分相似,但是人们没法控制狼烟的运动,没法把狼烟搞得像旗语一样千变万化,这就注定传递不了更多信息。

可见,中国古代的人们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活动区域的增加逐渐延展了通信系统的距离,从金、鼓、旗语到狼烟、驿站,在通信系统的及时性(烽火中继)、系统性(编号)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这些通信系统所展示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们也明显存在成本、及时性、传递范围、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人们一直希望有一种通信方式能传播千里,覆盖神州的每一个角落;能传播迅速,如雷鸣闪电一样快,并把这种愿望幻化成了神话,那就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可惜的是,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通信方式,远方的亲人要通信,依然不得不通过走驿站或者托人转寄这种高成本的方式。高昂的成本、低效的信息传递造成音讯阻隔,亲人们相思难了,因此杜甫不禁感慨“家书抵万金”。

人们梦想中的通信方式直到1864年才初现端倪,在这一年里,麦克斯韦预言了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它存在于广袤的天地之间,以光速传播,这种东西被命名为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最终遭到了其他学者们的怀疑。毕竟电磁波是如此玄妙,无形无影,无法琢磨。

直到1887年,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一个崭新的电磁世界的大门才向人们打开。但是赫兹只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他没有看到这种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所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作为话音远距离无线传送的载体。不过人们并没有等太久,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机,人类正式进入无线通信时代!1.2 近现代通信

近现代通信以电磁技术为起始,是电磁通信和数字时代的开始。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利用电和磁的技术,来实现通信的目的,是近代通信起始的标志,其代表性事件如下:

1835年,美国雕塑家、画家、科学爱好者塞缪乐·莫尔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有线)电报机(图1-3)。他发明的莫尔斯电码,利用“点”“划”和“间隔”,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1843年,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根据钟摆原理发明了传真(图1-4)。图1-3 电报机图1-4 钟摆原理装置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图1-5),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km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1878年,美国在纽黑文开通了世界上最早的磁石式电话总机(也称交换机),预示磁石电话和人工电话交换机诞生。

1880年,供电式电话机诞生,其通过二线制模拟用户线与本地交换机接通。

1885年,人们发明了步进式交换机(图1-6)。图1-5 亚历山大·贝尔图1-6 步进式交换机

1892年美国人阿尔蒙·B·史端乔(Almon B.Strowger)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自动交换机,这是一台步进式IPM电话交换机。

电报和电话开启了近代通信历史,但是都是小范围的应用,更大规模、更快速度的应用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火花隙无线电发报机(图1-7),成功发射穿越大西洋的长波无线电线号。图1-7 无线电发报机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

1922年,16岁的美国中学生菲罗·法恩斯沃斯设计出第一幅电视传真原理图,他于1929年申请了发明专利,被裁定为发明电视机的第一人。

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28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兹沃尔金发明了光电显像管,并同工程师范瓦斯合作,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

1930年,人们发明了超短波通信。1931年,人们利用超短波跨越英吉利海峡通话得到成功。1934年,人们在英国和意大利开始利用超短波频段进行多路(6~7路)通信。1940年,德国首先应用超短波中继通信。中国于1946年开始用超短波中继电路,开通4路电话。

20世纪30年代,信息论、调制论、预测论、统计论等都获得了一系列突破。

1935年,人们发明了频分复用技术。

1947年,人们发明了大容量微波接力通信技术。

1956年,人们建设了欧美长途海底电话电缆传输系统。

1957年,人们发明了电话线数据传输技术。

1959年,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图1-8),从此微电子技术诞生了。图1-8 第一块集成电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元件、光纤、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广播电视、数字通信业都有极大发展。

1962年,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成功(图1-9)。图1-9 地球同步卫星

1964年,美国Tand公司的Baran提出无连接操作寻址技术,目的是在战争残存的通信网中,不考虑实验限制,尽可能可靠地传递数据报。

1967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了,一块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个晶体管的线路。

1969年,美军的ARPANET问世。

1972年,人们发明了光纤。

1972年以前,只存在一种基本网络形态,这就是基于模拟传输,采用确定服务,有链接操作寻址和同步转移模式(STM)的工种交换电话网(PSTN)网络形态。这种技术体系和网络形态一直沿用到现在。中国的电信网是从电话网开始的。1880年,丹麦人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创了中国通信历史的重要一页。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图1-10),使高速计算成为现实,二进制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更高级别的通信机制——数字通信,加速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1-10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72年,光纤和CCTIT(ITU的前身)通过G.711建议书(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PCM)和G.712建议书(PCM信道音频四线接口间的性能特征),电信网络开始进入数字化发展进程。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帕博士发明了第一台便携式蜂窝移动电话(图1-11),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哥大”。一直到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即“肩背电话”才诞生。图1-12所示为丘吉尔使用“大哥大”。图1-11 第一台便携式蜂窝移动图1-12 丘吉尔使用“大哥大”电话

在1972—1980年的这8年间,国际电信界集中研究电信设备数字化,这一进程提高了电信设备的性能,降低了电信设备的成本,并改善了电信业务的质量。最终,在模拟PSTN形态的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数字网(IDN)网络形态,在此过程中有一系列成就值得关注:

①统一了话音信号数字编码标准;

②用数字传输系统代替模拟传输系统;

③用数字复用器代替载波机;

④用数字电子交换机代替模拟机电交换机;

⑤发明了分组交换机。

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30mm2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万个晶体管。

1979年,人们发明了局域网。

中国的命运在这个时期开始发生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同时,中国也开始追赶世界通信的发展。1.3 当代通信

当代通信指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通信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以数字传输、程控电话交换通信为主,其他通信方式为辅的综合电信通信系统;电话网向移动方向延伸,并日益与计算机、电视等技术融合。

1982年,人们发明了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别是欧洲标准的GSM、美国标准的D-AMPS和日本标准的D-NTT。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的唯一正式协议,伯克利大学提出内含TCP/IP的UNIX软件协议。

20世纪80年代末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具备了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视等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计算机日益成为处理信息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1988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成立。

1989年,原子能研究组织(CERN)发明了万维网(WWW)。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爆发,彻底改变了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1990年,GSM标准冻结。

1992年,GSM被选为欧洲900MHz系统的商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2000年,人们提出第三代多媒体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其中包括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和中国的TD-SCDMA,中国的第一次电信体制改革完成。

2007年,ITU将WIMAX补选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人们现在就处于当代通信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脑、手机、PDA、车载GPS,很容易就能实现彼此之间的联系,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1.4 未来通信

未来通信是指大融合时代。

1996年,专家们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构思方法,电信网络发展进入网络融合发展的进程,随后,以思科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推出了“统一通信”的理念,未来的通信可能沿着融合2G、3G、4G、5G、WLAN、宽带网络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如何,绝不会脱离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会依照其内在规律发展。期待着未来移动与宽带等的统一、融合以及演进,可以说“一切,皆有可能”。思考题与练习题(1)什么是通信?通信的目的是什么?(2)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你知道的有哪些?(3)简述近现代通信中的典型事件。(4)当代通信的形式有哪些?(5)谈谈你对未来通信的认识。第2章 通信的实现本章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网络环境中的通信工具及其发展、特点,常见的通信介质及其性能,以及通信领域中的标准化组织。学习重点与要求

了解各种通信工具,了解各种通信传输介质,掌握其分类和性能,了解通信领域中的标准化组织。

当代的通信系统基本上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传送声音、图像、视频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可能。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邮件、PDA……在通信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手段之间的边界已经淡化,形形色色的通信终端互相渗透。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这种情况下清晰地剥离出它们原本的特色。

今天丰富多样的通信手段,让人们的世界绚丽多姿,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而富有乐趣。但是人类仍然不会满足,可以预见,未来的通信手段将更加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人们常用什么工具进行通信?哪些东西是和通信过程有关系的?本章将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给同学们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通信世界。2.1 什么是通信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享受冲浪的乐趣,或者夜半时分抱着电话和密友煲电话粥时,你可曾想过,你正在进行的通信过程有多复杂?先看看和通信技术有关的英文字母组合吧。通信行业中的大量术语都采用子母和数字的组合,它们简化了协议或者技术的称谓,但也让初学者陷入迷茫之中。IP、TDM、ATM、GSM、VoIP、RFC、T.38、H.323、PLMN、QoS、SDH、V5、V35、E1、PCM、MMS、WiMax、TD-SCDMA、WAPI、DWDM、PSTN、OSS……很多人之所以害怕学习通信技术,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被这些貌似简单却又极易混淆的术语吓怕了。这些字母数字组合的泛滥,常常违背了其容易记忆的初衷。

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把通信的名词、术语、概念、定义、推论等有机地“串”起来,其就未必再让人头痛了,所有的困难就怕“方法”二字,学习通信技术知识也不例外。

通信技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前人在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一门实用技术。作者一直认为,任何人在初学通信技术的时候,都应该放下任何已经听到的专业词汇,把自己变成只看得懂报纸、只了解基本生活常识的人,然后按照事物的基本发展轨迹来分析,逐次追问,不断探求,才能使信息交互,最终做到融会贯通。知识不是一滩泥,而应该是一串糖葫芦。梳理好基本的知识架构,再去理解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专家是什么?专家与普通人相比,未必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他们比别人考虑问题更仔细、更透彻,把别人忽略的东西拿起来当宝贝,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研究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于是他们成功了。科技是什么?这很难用一个定义来说明,但科学技术中的任何一个推理过程都是严谨的。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富有想象力的。它们都是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被引用并被反复论证的。在科学的征途中,永远没有“水变油”的神话。

上面的描述有助于读者建立信心、建立方法去学习通信知识,用常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任何科学规律,会使人快速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对其举一反三。

下面言归正传。

通信是要把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传递,那么有没有信息传递的额外要求,比如安全、快捷、节约?对通信进行研究的几个问题如下:

首先,用什么信息传递给对方——编码问题。其研究类似人类“语言学”问题,即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表述”信息。

其次,如何找到对方——寻址问题。其研究类似门牌号码规划、寻找道路等问题。

最后,信息传递的额外要求,如安全、快捷等——研究加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管理、方便运营等问题。

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分别讨论。2.1.1 编码

下面从最基本的语音通信开始讲什么是“编码”。形容某地比较贫穷,人们常说“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信基本靠吼”。这段极具戏谑色彩的文字,道出了没有现代化工具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两个人说话,没有现代化通信手段,该怎么做?就是那句话——“通信基本靠吼”,在这一方面只能说,生理学会给你满意的解释。

现代社会中两个人说话,方法就多了,除了“吼”之外,人类还发明了麦克风、扩音喇叭等工具,借助于它们把声音放大,那是物理学、声学的范畴。单说两个人远距离通话,也就是在两个人“吼”不到的地方,用麦克风或喇叭也传递不到的地方,怎么做呢?首先,要解决传送问题。那么远的距离,用电磁信号传送是个好的选择(当然,科学的解释是,这是目前主流的选择,即使非要用录音机把声音录制到磁带上并通过特快专递传送到目的地,也是需要此技术来储存的)。电信号在金属介质上传输最好,而人们又不能用一根光管来传送,那样投入太大且很不实际。人们需要用合适的铜丝来解决电磁信号的传送。那么如何把一个人的语音变成电磁信号呢?抛开一切已知的东西,从头开始想象——在信息的源头,需要一个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能够把人的说话声变成电磁信号的装置,并且有一个出口,以防止其成为“孤岛”;而在信息目的地,有另外一个盒子,这个盒子里面有能够把电磁信号还原成人的声音的装置。考虑信息的双向传递,也就是“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那么两边的盒子各自都带有声音和电磁信号互相转换的装置。如果在18世纪或者更早,人们会给这个盒子起很多有趣的名字,但很不幸,现在是21世纪,人们已经失去的对此盒子的命名权,因为这个盒子就叫作“电话机”。

前面讲过,“通信”也就是“电信”,是用电磁信号传送媒体情报信息,那么通信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声音、图像、文本等变成电磁信号,如何把一系列的电磁信号有效传送给对方,又如何在对端将其还原成声音、图像和文本。对于语音通信,从这个电话机开始,信息开始进入“编码之旅”,声音信息通过整个通信网,它数次变换编码样式,最成功到达彼岸,就像人的出行,坐火车也好,坐飞机也罢,坐船也是有可能的,期间还不可避免地要走几步路,最终到达目的地。而在通信中,任何一种编码都必须有非常严格、规范的定义,都要考虑诸多因素。

可以把编码问题用货物运输的例子来作类比。编码过程就像对货物进行拆分和打包,以便把货物通过交通工具和轨道安全运输的过程。

根据货物的体型、重量,客户要求的到货时间,价格等因素,来决定用火车、飞机、汽车还是轮船来运输。有些命题更加复杂,比如要运送货物到一个地方,必须通过陆路和水路,那么采取何种方式的组合才是最佳的运输路径?

对于一件形状复杂的货物,可以把它拆成若干份,货物到达目的地以后,是不是还要考虑组装?别指望组装的这个人对这件货物很了解,只有对每个部件作好编号,两个货栈协商好拆包、组装规则(也许是一张图纸),才能把货物拆散、打包;同时,还要考虑用哪种合适的交通工具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输,以及是否要在外包装上标注“轻放”“向上”“防潮”等字样到达目的地后还要检查是否所有货物的所有部件都已经安全到达,若没有安全到达,还要考虑如何花最小的代价重新发送一个新的部件。

任何选择都是适应需求的,“绝对合适”任何场景和需求的选择是不存在的。任何编码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传送需求,这一点和货运的例子如出一辙。

飞机是迄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但其运输成本也是最高的,如果运输货物从北京到天津,大可不必用飞机来“摆谱”;轮船是大宗货物的上佳选择,但要运输新鲜瓜果蔬菜的话,千万不要指望它,希望在船上腌酱菜的除外。再比如,有的货物运输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而体积较大,那么就要考虑如何把货物拆得大小得体,并通过较快的运输工具和路线进行运输。太大的包会需要很大的车(如火车和卡车),如果走水路,还需要考虑轮船航运,而很大的交通工具的运送时间会较长;拆分后的包如果很大,丢失一个包造成的影响将会很大,而太小的包会增加打包时间,并且会增加额外的开销(比如要考虑货物打包后的外包装,其既占空间又增加重量,可能还要多印刷几个“轻放”之类的标签呢)。另外,包多了以后,车的数量也要增多,又需要增加人手来开车和押运,所有成本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除此之外,有的包丢失一个两个没有关系,就像在公路上运输煤,掉落几块煤并不会影响其他煤的使用,而有的货物,比如数控机床,一旦拆开,必须保证每个部件都送达对方,少一个包(即少若干部件)就会造成整台机床无法使用。总之,需要根据货物的特点打包,然后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运输。

当然,通信和货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货物和汽车,绝对不会有人把它们弄混,用肉眼就能区别出来。而在通信中传送的信息和承载这些信息的额外“包装”是组合在一起的,要区分它们,就没这么容易。比如铜线上传送的是电压的高低,无论是信息开销(“包装”),还是信息本身,都是类似“0”“1”这样的状态电压,如果不用特定的技术,是没办法把它们区别开的。后面讲到的每种技术体制,如以太网、IP、ATM、SDH,都有专门的技术把“信息开销”和“信息”区别开来。除此之外,通信中的信号还有一些特性是货运不具备的,那就是电磁信号的可复制性和可再生性。在货运中,货物如果丢失,只能重新购买一份相同的,因为货物无法复制和再生。而在通信网中,如果某个信号丢失,从信息源处可以很容易复制出一个一样的信号而再次发送,而整个通信系统的设计,只需考虑如何侦测是否有信号丢失,若有信号丢失,如何通知信息源重新传送该信号。2.1.2 寻址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给信息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作个编号,以识别世界上任何一个出发点和目的地,并通过相关机制,使信息依照一定的路径在这两者之间传送。

要想寻址,首先得有地址,因此寻址的第一任务是分配地址,接着才是让信号通过特定规则找到目的地并传送,那是上一节所讲的编码的事情了。

这里先说说什么是“地址”。电话号码、电报挂号、IP地址、邮箱账号,这些都是“地址”,各种通信手段应用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地址,相对应的就有各种各样的寻找地址的方式,比如用信令寻址后自动建立专门的通信,比如在路由器上作好路由策略,让数据分组根据这些策略寻找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或者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人工建立一条专门的通道等。数据网中的“路由策略”,就是描述寻址问题的。而寻址又和地址编码有密切关系。如果地址编码合理,寻址就会快捷而准确(看,这和日常生活中的门牌号码多么相似。合理定义的门牌号码,有助于陌生人快速找到目的地)。通信的址问题,还包括如何在一个局部区域分配了地址之后,能够让全网知道该地址的所在位置,无论是电话网,还是数据网。移动通信中的FDMA、TDMA、CDMA等技术体制,都有一套完善的寻址方法。具体的寻址方法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2.1.3 网络优化

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总是这样——先解决基本问题,再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网络优化就是在基本的通信问题(如连通性)得以解决后,如何更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地规划网络、建设网络、使用网络的问题。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两个人的语音通信中,在两个人之间直接拉一根电缆就可以使二者的通信成为可能。那么如果不是简单的两个人通话,而是无数人互相通话,每两个人之间都拉一条线,这现实吗?如果世界上有10个终端,按照某种通信协议作信息交互,为了保证任意两者之间都建立连线,这样需要9+8+7+…+1=10×9/2=45条连接。事实上,任何一个终端连接10条线都是不现实的,如果有1亿个终端,全世界岂不都布满了电缆?更加可怕的是,每增加1个终端,都需要将这个终端通过1亿根线缆连接到已经存在的1亿个终端上,这样根本行不通!好,换一种方式:在这10个终端之间加一个盒子,每个终端都连接到这个盒子上,任何两个点互通,让这个盒子把这两个点的线缆连接起来,一共只需要10根线缆,要增加一个终端,只增加一根线缆就够了。这样线缆数量大幅减少,扩展难度也大幅降低!

用什么方法能让大量的人都能通话而投入的平均成本不会大幅度增加呢?有没有办法让很多人公用中间的传送电缆?这就是优化问题中最经典的“N平方问题”。

网络优化是通信中的永恒主题。节约成本、提高安全性,是网络优化的根本任务。一种新的技术,未必非要给客户带来新的体验,也可通过降低成本,让各种新的业务迅速普及。从这一点来说,网络优化居功至伟。

从一般意义上讲,新的技术都比旧的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用新的技术替代旧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优化。通信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就是对原有技术不断优化的过程。

比如,早期技术只能实现一条线路给两个用户之间传递信息。后来有了复用技术,多个用户共用一条线路,原理是将信号汇聚到某一条特定线路上传送。复用有两种:确定复用和统计复用。这两种复用方式,分别应用于不同的业务类型,紧密结合各种业务类型的实时性、便捷性、经济性的特点。当然,最终,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和业务类型的需求。

从信息实时性的角度考虑,任何终端间的信息交互都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建立一条确定的线路后传送信息,就像全封闭的高速公路,从北京出发,只要进入京津塘高速,从收费站出来就到了天津;一种是让每个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包“一跳一跳(hop-hop)”向下一个网络节点迈进,即采用“储存-转发”模式,就像从天安门到鸟巢,在每个路口都需要选择是直行、左转、右转还是掉头。前一种方式组成的通信网络称为“面向连接”的网络,如PSTN、帧中继、ATM、MPLS网络等;而后一种方式组成的通信网络则是“无连接”网络,最典型的是传统IP网络。从唯美的角度看,面向连接更让人赏心悦目,因为一切都遵循计划,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在实际应用中,以IP为代表的无连接技术却占了上风。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IP技术更符合人们对便捷接入、局域自治、开放标准、统一接口、成本低廉、丰富业务的要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数经验教训已经证明,通信是一门实用性技术,它无法脱离人类的生产实践,否则,无论受到多少专家的追捧,它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网络优化的另外一个主题是安全。各种密码的暗文传送、各种宽带的灵活控制、各类信息按质量要求被分门别类并被区别对待等,都是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使社会资源大幅节省,比如在公众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虚拟专网(VPN)技术。在互联网上,几个企业的分支机构互联时,如果没有VPN,分支机构也能实现各种数据的传送,但是有了VPN以后,就能在公共网络上开展企业专用的数据交换,这对节省社会资源意义极其重大。2.1.4 人性化

有了上述对通信基础架构——通信网的诸多问题的分析,是不是就可以组建一张完美的通信网了呢?编码也好,寻址和优化也罢,都只满足了通信技术层面的需求,而通信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业务,业务的最终总表现形式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通信网理念。

通信是一种实用性技术,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应该以人为本。任何通信协议的最高层都是应用层,也就说,通信介质最终要和人有接口,这种接口一定要便捷、舒适,也就是“人性化”。

通信发展理念的进程,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述:前人无,我有;前人有,我优;前人优,我人性化。“人性化”是优化问题的高级阶段。

人性化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这和宗教、人文、风土、传统、时尚潮流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那么通信网如何更加人性化、更容易让客户接受呢?这个问题在本书并不作详细介绍,因为这可能与通信技术本身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就像图书的封面设计,它和文字本身如何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一样。

因此,“用户体验”无法用任何一个规范、标准去定义,但却是目前通信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通信产品的外观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手机、电话机、路由器等的磨具设计,机架线缆的梳理方式)、软件界面设计(界面外观和表单设计)等,都是人性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通信的这个额外问题,更多的涉及人文科学,如美工、装饰、色彩搭配等,其中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但不全属于自然科学。因此,本书对于此问题不再详细论述。2.2 通信在电信网中的应用2.2.1 电话

电话机是指“固定电话”,是人类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通信终端。固定电话统治全球的通信接近100年时间。即便在当今,全世界正在使用的电话机,也应该有数十亿部之多!电话机曾经被人称为普通老式电话系统(Plain and Old Telephone System,POTS)——这说不定是手机的发明者起的名字——普通、老式,尽是奚落之词。而普通电话却并不以为然,百年沉淀,让它深入人心,政府、企业、家庭,要彻底放弃电话机,恐怕不是短期能实现的事情。我们对电话机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一根从电信机房的交换机拉过来的铜线,连接到电话机的插孔上,接头插入接口时会发出清脆的“卡嘣”声。有的固定电话还带有子母机功能,母机带有发射装置,可以带多部无线子机,在几十米之内,子机可以像手机一样拿在手里,并在移动中通话。这就是无绳电话,它是一种利用无线信号将固定电话扩展,从而实现家庭内的“移动电话”。

电话是将声音和电磁信号互相转换的最常用的工具。别小看电话机,人类自从有了文字,经过几千年才发明了电话。电话机的各个模块(如图2-1所示)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无论从电子学、通信学还是机械学的角度,电话机都是人类的经典发明。图2-1 电话机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2.2.2 传真

传真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印章、签名等通过网络传送到对端。传真件在绝大部分国家的法律上是具有效力的。自诞生之日起,传真在通信行业中的地位始终是配角,在电话盛行的时代,传真终端的数量远远少于电话的数量,但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政府机关、商业企业,都会购买传真机用于重要文件的传送。传真通信是现代图像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前采用公众电话网传送并记录图文真迹的唯一方法。

传统的传真终端是传真机,两台传真机分别连接到电话交换网上,通过拨打对方的电话号码,就可以相互收发传真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发送传真,有的根本不用传真机,而用计算机上的传真软件收发传真。

传真机的发明构思形成于160多年前。1843年,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就申请了传真机的专利,它比电话专利整整早了30年!但是直到192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才利用电子管和光电管制造成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使传真技术进入到实用阶段。而传真业务大量应用,则是近20多年的事情。

下面来看看传真机的工作过程。首先通过光电扫描技术将图像、文字转化成一种称为“哈夫曼编码”的数字信号,经过调制之后转换成音频信号,通过电话线进行传送。接收方的传真机接到信号后,会将信号复原然后打印出来,这样,接收方就会收到一份原发送文件的复印件,如图2-2所示。图2-2 传真机的应用2.2.3 手机

手机,严格地说应该叫作“个人手持移动终端”。这是学名,生活中若是这么叫估计会被人笑话!

手机类型众多,根据它们的技术标准不同,GSM手机、CDMA手机、小灵通、大灵通、Wi-Fi、TD-SCDMA手机等,都属于手机的范畴。有的移动终端并不用来通话,比如GPRS或者CDMA1.X等无线移动上网卡,不能将其称为“手机”。

对中国人来说,手机最常用的功能是打电话和发短信。手机短信的火爆应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论是春节拜年,还是重大活动,短信的应用已经占据中国人相当大的个人通信份额。它本来是移动通信的一个附属业务,后来却蓬勃发展,这和中国人的含蓄、节俭、讲礼仪是分不开的。

技术是一方面,用户应用还和风土人情、人群个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Wi-Fi手机目前还没有很流行。其实,国外进口的很多品牌手机,本来是有Wi-Fi功能的,自2005年起,绝大部分手机都带有此功能,但是在手机入网后,这些功能都被强制禁止了,原因是这可能会与GSM竞争——运营商会花很大的精力避免自己左手打右手。这就是为什么大量水货手机支持Wi-Fi功能,而行货手机普遍不支持的原因。手机的组成部件如图2-3所示。图2-3 手机的组成部件

所有的通信技术和手段都在融合,手机也不例外。传统手机厂家制造的通常意义上的手机(如图2-3所示)越来越多地学习PDA——无论在界面上,还是在功能上,比如在手机软件中内置了大量游戏、应用工具,而有的甚至可以运行Office软件;而PDA厂家则在PDA中内置Wi-Fi功能或者使PDA可以插入SIM卡,使之可以拨打电话。目前手机正在逐渐与视频业务结合,在3G时代,在手机上点播视频点播、看电视已经成为寻常之事了。2.2.4 寻呼机“手机、寻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前些年非常流行的广告语。在10年前,拥有一台寻呼机是很多人的梦想。寻呼机在身边不断响起的声音清脆而震撼,因此人们根据这个声音给寻呼机取了个别名,叫作“BP机”。“请您速回电话”,是那个时代寻呼机收到的最多的内容了;“呼我”,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广告语。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用户对短信的大量使用,寻呼机迅速退出了通信业主流市场,全国成千上万家寻呼公司一转眼烟消云散。寻呼机由于距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遥远,这里就不再赘述,取而代之的是刚才已经讲过的短信。2.2.5 电报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的电视广告,人们经常会看见“该厂生产的××牌××,质量可靠,实行三包,电话:×××××,电报挂号:×××××”。“电报挂号”,20世纪80年代的人们恐怕对这个词都不会太陌生。这是百年来通信常青树——电报业务——的地址码。在电话不够发达、互联网还在实验室里的年代,电报是企业之间、个人和家庭之间的极为重要的通信手段。电报的实时性比较强,这边发出去立刻抵达对方,比信函的速度快很多。电报是按字收费的,于是人们就尽量节省字数以节约费用。

当然,随着电话的迅速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通信工具逐步取代了电报。现在,只有在战争中或者在节日期间对远方的亲友进行问候的时候,人们才会使用电报。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常常宣布“某某集团、某某部队、某某大使馆”发来贺电,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采用电报的形式。

在未来,电报是否能真的成为通信业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如图2-4所示),那就要看它自身的发展了。图2-4 永不消逝的电波2.3 通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互联网是近十几年高速发展起来的通信手段。互联网的终端正在迅速扩展,除了最常用的电脑之外,利用手机、无线上网卡(比如Wi-Fi或者上文提到的无线移动上网卡)、PDA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将来,很多家用电器都会接入互联网。目前,只能说互联网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平时上网所使用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是最基础的应用,在互联网上衍生的各种应用,如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传真、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e,IM)、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博客等,都是基于互联网通信手段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就连千百年来人们读书的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专家形象地说:“过去的人们习惯在文字的海洋里潜水,现在则在奔腾的信息海洋上冲浪!”

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电子邮件逐步代替了普通信件,网络新闻对传统的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记变成了博客,纸质图书被电子图书(eBook)取代……当然,网络对一些青少年太有吸引力了,以至于他们把过去玩沙包、踢毽子的时间挤出来用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很多人说互联网是潘多拉的盒子,打开的未必都是好事。那么如何管理互联网内容,如何让互联网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将是未来互联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接下来介绍使用互联网通信的常用工具。2.3.1 计算机

计算机是什么?仿佛每个人都可以指着自己的计算机说,就是它。但是要给计算机这个名词下一个极准确的定义,却很不容易。从字面意思上讲,能运算的机器即计算机。那么,游戏机、计算器、数控机床、带有智能功能的家用电器,都是计算机——这是广义的计算机。本节所说的计算机是一般意义上人们理解的狭义的计算机,它带有CPU,带有内存硬盘,可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它可能以台式机的形式存在,也可能是笔记本、上网本,还有可能是服务器或者工控机。

计算机是人类发明中的最伟大的生产工具。

1945年,美籍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设计思想,计算机至今仍然采用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将计算机分成五大基本部分:输入设备、存储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和输出设备。

计算机在通信网络中用于接入互联网,它所涉及的通信方式非常多,如WWW、电子邮件、网络传真、即时通信、网络电话(如软电话)、办公自动化、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等。最为明显的例子,互联网信息,也是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的。

计算机的CPU是核心处理部件,一块网卡(或者无线网卡)是通信的必备武器,一个硬盘或者光盘是其存储媒介(如图2-5所示)。要注意,“计算机”是个很宽泛的词,有时候人们分不清一部PDA或手机和一台计算机的区别,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差异也许会完全消失。计算机的组成如图2-6所示。图2-5 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图2-6 计算机的组成

在通信技术里面,尤其是在电信设备里面,计算机可能以很多形式出现,比如一块板卡,它也是一台计算机,因为它也有CPU、内存,可能还有硬盘或者Flash存储设备,也许没有声卡、显卡和显示器,但是不能否认它具有很强的运算功能,甚至软硬件的设计架构都与普通计算机一模一样。

与狭义的计算机系统相应的,是一种被称为“嵌入式系统”的东西。嵌入式系统绝大部分也有CPU、存储设备(如硬盘)等,但是其CPU一般采用专用的CPU,价格与Intel或者AMD制造的CPU相比便宜很多(有的只有几十元),专门服务于某种特定应用,整体设备的价格低廉很多。其实,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是广义计算机的一种,而人们平时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则是指通用的系统。

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努力在追赶世界潮流。联想、方正、同方等企业,都已在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笔记本事业部,成为全球IT行业的重大事件。但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含量依然较低,缺乏核心的技术,CPU、内存等计算机主要部件都不得不依赖进口,这成了阻碍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我国也处于较弱势的地位,除了杀毒软件和一部分财务软件外,在办公软件、游戏、图形图像处理、监控和管理软件方面,都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盗版影响了软件的销量,使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业甚至落后于我们的邻邦——印度。应该说,在这方面,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结合通信领域,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软件非常匮乏,绝大部分通信软件都是专用定制的软件,如电信BOSS系统等。2.3.2 电子邮件

对于电子邮件,年轻人喜欢把它叫作“伊妹儿”,“她”是企业办公自动化中最基础的应用,也是个人用户最青睐的互联网应用之一。这个“伊妹儿”出现后,纸介质的信函受到很大冲击(如图2-7所示)。编辑方便、传送速度快、无纸化、成本低是电子邮件与纸介质邮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她”最惹人喜爱的地方。图2-7 电子邮件正迅速替代过去的信件

要实现电子邮件功能,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个邮件账号,也叫作“邮箱地址”,形式为“name@domain.×××”。name为个人的姓名标识。domain为域标识,对企业而言是企业的公司名称,如mike@microsoft.com;对ICP而言是ICP的名称,如abc@163.com。×××是组织或者企业,如net、com、org等。电子邮件有一定的磁盘存储空间。虽然其叫作“邮箱账号”,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箱子”,但是通过电子邮件地址,可以精确地把信息传送给接收者。电子邮件有单发、群发的功能,由于几乎没有传递成本(除了带宽费用外不需要邮筒和邮差),于是也变成了广告推销、信息发布的上选平台,全世界30%的邮件都是企业或个人群发的广告邮件,其中绝大部分不得不被称为“垃圾邮件”。2.3.3 即时通信

自ICQ起,网络上流行着诸如MSN、QQ、Skype、淘宝旺旺之类的软件,客户需要下载该软件,并注册一个账号。每种即时通信软件采用的注册方式不同,有的采用邮箱名称(如MSN),有的采用数字(如QQ)。登录到网络中以后,可以添加好友,和好友以文本聊天,有的还可以视频聊天、群聊、发送文件等。这些软件有一个很专业的名称——即时通信软件。

现在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还带有其他信息频道,如游戏频道、购物频道、广告频道等。

MSN是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提供的。MSN现在更名为Windows Live Message,其以页面严肃,非授权不可加为好友等特点,受到大量白领的青睐。

QQ是中国的腾讯公司提供的,前身是OICQ,在美国版的ICQ前面加了一个字母“O”。最早“OICQ”的意思是:Oh,I Seek you!(哦,我找你!)QQ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

除了个人属性的IM,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企业属性的IM,比如TQ等,它们是为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服务的。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的聊天记录是个人隐私,而后者则是企业可查询的属于企业所有的公开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