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0:32:27

点击下载

作者:李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巴菲特的投资秘密

巴菲特的投资秘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巴菲特的投资秘密作者:李问渠排版:吱吱出版时间:2018-01-01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上篇巴菲特投资真经——投资习惯

巴菲特的投资习惯可以说涵盖了投资世界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只要投资者学习和借鉴了这些习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投资哲学并养成自己的投资习惯,就也能成为投资市场中的胜利者。

巴菲特认为,一切专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如果你接触到复杂的专业知识不知所措的话,马上联想到你的生活,一切就会豁然开朗。巴菲特给予我们的经验是,构建投资组合就好像是点菜或者欣赏足球队的阵形,每个人都经常遇到,并不复杂。点菜你要荤素搭配,阵形要攻防兼备,投资组合的原理大致如此。投资明星企业

巴菲特坦言,选择一个优秀的明星企业,比高超的投资技巧和丰富的信息渠道更重要,因为这是你能达到投资目标的唯一保证。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买了糟糕的股票就犹如选择了一条漏水的船出航,任你的驾船技巧和本事再怎么大,早晚还是要沉的。同样,在投资中选对一只股票也是至关重要的。巴菲特的“必须投资明星企业”这一理念恰恰就是要告诉你如何选择正确的股票来赚钱,如何找到那只安全的船驶向财富的海洋。

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赢利的成绩上看,巴菲特在股票市场所寻找的是一种方法,用以挑选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巴菲特之所以总能找到为他赚钱的股票,是因为他经常只收购公司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整个公司,因此不需要为此支付高额的溢价。

举例来说,某个公司在进行整体出售的时候,公司的交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开的,因此,公司一般按全部价格售给出价最高的买主。但是,在股票市场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你可以在不为大众所注意,没有竞争的情况下,选择购买股票或是公司的部分股份。更为有利的是,你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里进行操作。

当然,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可以不必完全赞同巴菲特“挥棒击球”的方法。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你可以再等一会儿,“在距离击打中心上面两英寸的位置作出最完美的击球。”

巴菲特进一步解释说:“投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活动,因为你从来不需要挥棒。你只需要站在击球线上,等投球手把股票的价格投给你——比如,美孚石油58美元!通用汽车47美元!美国钢铁39美元……而且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击球,就是你错过了机会也不会受到惩罚。你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等待你希望得到的投球,然后,当投球手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过去击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菲特选择投资目标企业的态度如同选择结婚对象一样。他曾说过:“在伯克希尔所有的投资活动中,最让我和我的老朋友查理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买入一家我们所喜爱、相信且由敬重的人管理的,具有出众的经济前景的卓越企业。而这种买入机会难得一见,但我们始终在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的态度与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我们需要积极的行动、高昂的兴趣和开放的思维,但并不需要急于求成。”

在发现明星企业的过程中,巴菲特认为,衡量企业的管理要比衡量它的财务业绩更难。原因很简单,人比数字要复杂得多。许多股票分析家都认为,由于对人的活动的衡量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投资者不可能很有把握地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价值,没有小数点就意味着没什么可衡量的。另外,巴菲特认为公司的管理价值是完全可以在公司的业绩统计中显示出来的,这其中包括销售业绩、边际利润以及资本回报业绩,除此之外的其他衡量尺度则是多余的。

那么,如何寻找超级明星企业呢?

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一家选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一个公司的主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在产业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那些经常甚至很快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巴菲特则认为其产业本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难以对其长期前景进行可靠地预测,所以巴菲特从不投资高科技等容易变化的不稳定产业。其投资原则最大的特点是持股经常达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巴菲特之所以如此大胆长期持有,是因为他坚信他投资的企业和产业在未来长期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巴菲特的产业选择经验表明,决定产业长期稳定性的产业演变对于投资分析非常重要。产业演变将导致产业吸引力及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重大变化,相应企业对于产业演变的战略反应是否适当将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发生较大变化。

巴菲特认为,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是关键,他一再强调投资人应该去寻找和发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巴菲特之所以强调要投资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股价最终取决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要远远优于那些一般企业。它们能够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增值。

从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角度来看,公司竞争优势就是指一个公司向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该企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超出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增值能力。

由于优秀企业相对于普通企业具有超额价值能力且为数很少,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大量股票的优秀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与格雷厄姆投资普通公司的短期投资和分散投资不同,巴菲特集中投资于具有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的优秀公司,并对其股票长期持有,这使他比格雷厄姆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利润。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股票的长期投资对象,要首选那些主营业务简单、业绩增长稳定的公司,以便在长期的持股中慢慢分享其发展成果,日积月累,所得回报会比短线炒作更加可观。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投资大师们的精神状态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不管市场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他们或许会快乐或悲伤,或恼怒或激动,但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

如果你被个人情绪左右了,那么你在风险面前就是极为脆弱的。被情绪征服的投资者常常畏首畏尾,无休止地苦思应该怎么做。为了缓解压力,他们往往不顾赔本而以撤退收场。

巴菲特凭借他的投资方法实现了必要的情绪分离。他关注的是企业质量,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资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标准。如果是,他会高兴,而不管市场如何评价它们。如果他持有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他会把它卖掉,不管市价如何。巴菲特根本不关心市场动向,难怪他经常说就算股市关闭十年他也不在乎。

历史多次表明,投资者的情绪容易被市场走势所鼓舞或冲击。当本能的从众心理使投资者被市场所控制时,即使最坚定的投资者也会突然改变,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此时理性让位于情绪,头脑让位于本能,坚定让位于易变。这种被情绪绑架的投资,会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毫无疑问,市场对投资者的情绪具有强大的感染能力,情绪越强烈,波动越剧烈。据此,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写道:“一名真正的投资者,就要注意规避风险,要坚决规避情绪波动对投资的影响。”巴菲特也许深知这一点,因此待在远离金融中心的小城市,以免受到尘世的困扰。因此,对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来说,不要时时关注市场的一举一动,不要被市场群体性的盲思所困扰,而要跳出圈外,冷静地看待群体的迷惘。

孟山度公司前CEO亨德里克·维费利说:“促使很多人成功的最大推动因素就是惧怕失败,它不是对结果的惧怕,只是对失败的惧怕。失败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这种惧怕让我摆脱困境。”是的,人们都“惧怕失败”,尽管我们常常以为成功的人都是为了“成功的荣耀”而奋斗,但更真实、更本能的因素却是“惧怕失败”。

同样,我们也不想被非理性牢牢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恐惧,使我们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当我们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点是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做一个完整的评估,这个习惯可以减少你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可能性。它还可以指导你的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那你也不会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改善你的知识结构。而且,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合理地尊重不确定性并关注可能性,坦然面对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而不是被非理性情绪所左右,会使我们不断地继续寻找更多的信息,质疑常规的思考模式,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市场情绪所误导,让非理性情绪锐化我们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坚持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机会和风险,理性投资,以获取自己所能理解和把握的收益。

巴菲特认为,投资切忌受市场情绪的干扰,从而导致错误决策。要想在长期的投资中取得成功,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高不如情商高,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受人重视。巴菲特说,他周围的许多人智商都比他高,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他的特长是更理性,善于掌控情绪。他说,你必须能够控制住自己,不让情绪左右你的理智。保持理性,才能战胜不理性的市场。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聪明,但却有必要和别人比自制力。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对待股票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从经验来看,成功的股票投资者,往往都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如果你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很难从股票投资中获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人读书很聪明,可是走向社会后却混得不好,往往就证明了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股票投资当然也不例外。

从这一观点出发,巴菲特认为,决定股票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投资者的性格而不是他的能力。他说,他个人认为,目前的证券分析和50年前没什么不同,他也根本没有再去学习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者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从格雷厄姆所写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书中学到。现在的关键是,在学了这些东西后,要用心去思考真正下工夫就能充分了解的股票,再加上合适的性格,股票投资就会做得更好。

1970年初,面对美国股市踉踉跄跄下跌的趋势,巴菲特的内心十分平静。而当华尔街的著名股票随之而来一个接一个猛跌,股市一片混乱之际,巴菲特天生的猎人本性反而再次复苏了。

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巴菲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报刊业。他果断出击,从1973年中期开始悄悄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因为经过计算,他发现当时的股票买入价格还不到该企业内在价值的1/4,这注定是一笔获利丰厚的买卖。而这时候的其他投资者,却可能因为受到情绪波动,早就忘记了这一点。

后来,他收购的股票越来越多,使得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坐立不安,因为她实在不知道是哪路神仙在大量收购她的股票。

1974年,当她终于得知那个神秘人物是巴菲特时,恳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她的股票了,因为这是她父亲传下的基业。巴菲特答应了她的要求,但交换条件是要在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里有一个位子。

就这样,巴菲特和她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由于他的介入,使得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年平均利润增长率高达30%。

后来,除了1985年根据持股比例在股票回购中卖给公司的股份以外,伯克希尔公司一直持有当初购入的这些股票,投资收益为22亿美元,足足上涨了220倍。

在这个案例中,巴菲特收购华盛顿邮报与其说是他目光敏锐,找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倒不如说是他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从股市狂跌中镇定自若,这才发现了一只潜力股。

如果他也像其他投资者那样不敢进入股市,总是一再地等等看,就很难以较低的价位取得10年内20倍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有一次在斯坦福法学院演讲时透露,很早以前,他和巴菲特在明白了拥有某种性格能够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时,就努力去强化这种性格。由此可见,不断学习并强化训练,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被市场情绪左右,是投资制胜的法宝。投资离不开数学问题

当沃伦·巴菲特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就已经对数字颇为着迷。我们已经知道他年纪轻轻就已开始进行普通股投资,但其与数字的关系之深之广,且大大超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范围却是鲜为人知的。当他在没有思考股市时,年轻的巴菲特总是在着手解决数学难题。

而今的巴菲特被数字包围了,而且包围他的不仅仅是股市数字。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是所有业务中最具数学挑战的业务,也是统计学和概率论中必讲的一课。当巴菲特没有想他的保险和证券业务时,他在思考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桥牌。巴菲特自大学时代起就热衷于打桥牌,现在仍每周打几个小时。如果他不能与人面对面地打牌,他就会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桥牌爱好者切磋牌艺。

巴菲特认为,桥牌游戏与股市投资有许多共同点。他解释说:“它们都是有百万种推论的游戏。你有许多赖以推论的依据——已打出的和未打出的牌。所有这些推论都会告诉你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对智力最好的锻炼。每隔10分钟,局势都会发生变化。桥牌是关于盈亏权重的比率问题。”巴菲特说:“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计算。”

每一个与巴菲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告诉你巴菲特具有超凡的快速计算能力。伯克希尔公司长期的股民,纽约券商克里斯·斯塔夫罗回忆起他第一次与巴菲特约见的情景时说:“我问他是否使用过计算器。”巴菲特回答说:“我从来没有用过计算器,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

斯塔夫罗紧追不舍地问:“那么你如何进行繁杂的计算呢?难道你有天赋吗?”

巴菲特说:“没有,没有,我只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时间太长了,我有些数字感觉而已。”“你能否为我示范一下?比如99×99得多少?”

巴菲特立刻回答:“9801。”

斯塔夫罗问巴菲特是如何知道的,巴菲特回答说他阅读了费因曼的自传。

理查德·费因曼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的得主,也是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的成员。在他的名为《费因曼先生,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这部自传体中,他介绍了如何在脑中计算复杂数字的方法。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沃伦·巴菲特要么记录了他阅读的所有资料;要么他能在脑中做神速计算。

斯塔夫罗又追问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幅油画的价格在100年内从250美元涨到5000万美元,年收益率是多少?”几乎又是在同一时间,巴菲特回答道:“13%。”斯塔夫罗惊讶地问道:“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巴菲特回答说:“任何复利表都会显示出答案,而且,”他接着说,“还有另一个计算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它加倍的次数来计算。”在他看来,这很简单。

如果我们说证券市场是一个无定律的世界,那么此话就过于简单了。股票的价格有很多因素在左右,所有这些价格都在不停地运动,每只股票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又没有一只股票可以被肯定地预测。投资者的职责就是缩小范围,找出并排除那些最不了解的股票,将注意力集中在最知情的股票上。这就是对概率论的应用。

当我们对某一局面不太肯定但仍想表达看法时,我们经常在我们的言语里用上“可能是”,或者“可能”或者“不太可能”。当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并试图用数字来表达综合观点时,我们就在与概率论打交道了。

比如说,一只鸟的概率有多大?零。明天太阳升起的概率有多大?由于这个事件几乎是肯定发生的,概率为1。任何事件其发生率既非肯定又非不可能时的概率为1.0到0之间。

不管投资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几乎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概率的应用。为了成功地应用概率原理,关键的一步是要将历史数据与最近可得的数据相结合,这就是行动中的贝叶斯分析法。将数学和概率计算应用于投资决策和融入股票市场的现实当中去,其基本的思路是相同的。

毫无疑问,巴菲特的成功与其数学能力密切相关。查理承认道:“我与巴菲特工作这么多年,他这个人的优点之一是他总是自觉地从决策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从数学的排列与组合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数人则不这样做。多数投资者似乎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他们趋向于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决策,而忽略概率的计算。

以概率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非是不可能的,它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况且,如果假设不以统计概率数字来表示投资分析的话,得出的结论就有带感情色彩之嫌。但是,如果能让自己从概率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踏上获利之路,并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与此同时,还应该继续保持对股市的研究,要相信市场一定会在某一天带来一个压倒一切的,极好的投资成功的机会。巴菲特说:“考虑到成为不可避免、必将发生的事物的代价,我和查理都意识到,我们永远都达不到漂亮的50点,甚至连闪光的20点也达不到。为了应付我们在证券投资中注定要发生的事件,我们只能多增加几分概率。”

查理说:“对这种初级数学,你必须要学以致用而且日积月累地应用在生活中。尽管应用得有些不自然,但如果你不能将这种初级数学中的初级概率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你的一生就会像一个瘸腿的人参加赛跑,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拥有这种数学能力,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大的优势。”

数学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或增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特别是在投资理财方面。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使我们在投资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和经济是平衡的系统,这意味着市场和经济在其自然的状态下处于平衡状态。尽管供求关系的反向作用力或价格与数量的反向作用力是存在的,但股市与经济总是能够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在这个世界上,市场是有效的、机械的且理智的。

然而,我们经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对市场或经济领域中即将发生的事物的认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看市场上的多数人会怎样看待市场。

巴菲特对此深有了解,他说:“我们有执掌几十亿美元的职业投资家,他们对多数市场波动感激不已。他们不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在未来的几年将做什么,相反,许多著名的券商现在集中精力预测其他券商在未来的几天将会做什么。”

有人说,市场是一个具有无穷力量的魔鬼,愚蠢的投资者都会被它利用,并按照它的意志行事。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必须改变愚昧的思维,要学会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

可以说,市场的波动是造成投资者恐慌的罪魁祸首,所以投资者应该对股票企业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而不是在股市中抢买抢卖,使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要想避免市场带来的灾难,投资者就必须时刻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来看待市场。

股票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不是市场行情的上下波动。通常情况下,普通股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的基本经济价值表现直接相关。企业的经济价值如果在一天天增加,那么企业股票的价格也会随之变化。同样,企业的经济情况不好,也会在股票的价格上充分反映出来。此外,投资者还要注意一点,在市场波动时,人们容易失去理性,投资者往往会变得更加贪婪或者恐慌,股价也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偏离实际的价值,市场会变得更加诡异莫测。因此,投资者必须要与市场保持距离,不要被它迷惑和左右。著名的投资专家索罗斯曾经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市场这个家伙是喜怒无常的,它不会疼爱你,也不会帮助你,所以必须留心。一旦你的情绪被它掌控,那么灾难就要来了。”

精明的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不仅保持头脑清醒,不让自己受到市场的魔力利用,还能以足够的理性使市场来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可以为自己谋利。索罗斯说,价值规律是价格最有效的决定因素,而市场波动只是在短期内决定着价格的高低。

在投资市场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一只股票的价格疯狂增长时,大家都去抢购。而当一只股票的价格不断跌落的时候,大家又拼命抛售,而这恰恰为真正的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当所有的参加者都习惯某一规则的时候,游戏的规则也将发生变化,可以说,正是股票市场的自我推进作用,导致了金融市场盛衰过程的循环出现。

事实上,进入股市的人大都避免不了被股市的波动所左右,大多数的人也都经常被股市利用。而真正的投资者要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在没有合适的股票能投资时,就要果断地离开市场。相反,那些整天身处市场中的投资者永远都只能是市场的奴隶,会被市场所利用,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人。

在巴菲特的投资案例中,有一个案例尤为突出:

巴菲特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艾伦化妆品公司的股票正处于高峰时期,但这种局面不会是长期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日益老龄化。巴菲特再次分析了国家人口的状况,确认了化妆品企业会衰落的这一事实。可是,这时候的艾伦公司依然得到银行业和其他企业界的大力扶持,并大力扩大规模,加大投资。股价的上扬使公司本身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到来,大量的投资者还是疯狂地购买他们心中的“绩优股”,把股价继续推高。巴菲特由此判断,在未来的几年,艾伦公司的股价必将下跌,而他也在考虑怎样让自己在其中作出一篇好文章。巴菲特采取了行动——他在股价的最高峰——每股120美元的时候,向艾伦化妆品公司借了1万股股票,随后,他就在市场上卖掉了这1万股股票。两年之后,艾伦公司的股票果然一路下跌,降到每股20美元的时候,巴菲特仅仅花了20万美元就回购了1万股艾伦公司的股票。

可以看到,巴菲特的所有投资理念都是为把握住市场的转势服务的,他常常淋漓尽致地利用市场潇洒地赚钱。在证券市场上,巴菲特最擅长以卖空获利,这为他带来了很多的成功和喜悦,同时也反映了他利用市场的成熟技巧。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巴菲特在市场上的冒险,却难以看出他在市场上的赌博都是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准备的。他拥有的市场经验,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纵观巴菲特的投资过程,他总能抓住市场转变的瞬间逆势操作。巴菲特从不轻易“下注”,通常只是在自己熟悉的市场中运作,但只要他投入,就有获利的机会。他能够在高风险的投机市场上设定好止损的位置,随时利用市场的变化为自己开启“保护伞”。他拥有的这些理论和法则,使他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创造了一个个投资神话。

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不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市场的魔力利用,还能以足够的理性,使市场来为自己服务,也就是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他可以为自己谋利。巴菲特说,价值规律是价格最有效的决定因素,而市场波动只是在短期内决定着价格的高低。巴菲特在购买股票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市场不稳定的时期,购进股票的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就像巴菲特购买英国股票一样,当时市场处于低迷阶段,一只优质股票的价格突然下降40%,巴菲特经过严密分析,确定这只股票的实际价值被严重低估。他以每股50英镑的价格大量买进,而这时候却是其他投资者大量抛售的时候,但巴菲特是正确的,他随后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巴菲特说,他常常在市场的转折处取得成功。具体做法是,把握好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线,正确判断市场的方向,然后持续地坚持下去。正是因为他对市场独到的把握力,才使他利用市场的经验不断积累,财富也不断增加。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除了将目光盯住市场外,还要关注市场之外的广阔领域,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信息中寻找那些影响市场局势的因素。不仅要时常留意经济形势,而且还重视政治局势。对于国家各种重大政策的变化,凡是涉及经济的问题,都要保持高度关注。

总之,投资者们要想利用市场,就不要仅仅盯着市场,而是要尽早发现制约市场的各种因素,为自己的投资寻找合适的机遇,赚取较大的利润。把握安全边际本质

生存是生命第一位的要求,这对金融投机商们也同样适用,只不过生存对他们而言意味着“风险控制”和“制约”而已。追逐利润固然重要,但如果与风险控制和约束这一对必要条件相比较,它也要退居其次。

很多人都知道,赚钱的秘诀并不在于冒险,而在于回避风险。

巴菲特曾在他的老师、现代证券分析创始人、人称“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两条投资规则: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亏损呢?

格雷厄姆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练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作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如果说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不为过。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即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能保证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与内在价值一样,对安全边际的理解与应用也仍然是一个需要艺术掌握的东西。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十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

可以说,安全边际在理念上与传统的“富贵险中求”投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它告诉你,如果你想要谋发达,就一定不要冒风险。在每次作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我们一定是希望我们的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希望每次在投资活动中都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在我们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三至五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等待,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的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速出手。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后,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利益。所以说,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于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从防御角度说,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而就操作的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之所以都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而安全边际则是对投资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的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巴菲特认为,与买入股票的价格高低相比,该股票是否具有安全边际更重要,他始终坚信把稳健的投资归纳为“安全边际”这一点。他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原则是,必须对自己即将投资的股票有相当的了解,同时股票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要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以前,伯克希尔公司曾经有过几次投资等级以下债券获得成功的先例,但这些债券基本上是因为发行债券时等级并不低,只是因为后来公司出现了问题被降低了等级。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各样的垃圾债券越来越多,伯克希尔公司对这些不具备安全边际的证券,就变得小心翼翼了。

巴菲特不无自豪地说,伯克希尔公司从这笔交易中一共向美国税务局缴纳了12亿美元的税金,大约可以供应美国政府包括国防、社会保障等所有费用在内运作4小时。

巴菲特提出,有些投资者认为,这些垃圾债券正因为“垃圾”,存在着发生崩盘的危险,所以它们的经理人会更加专注于经营,从而使得这些公司起死回生。可是巴菲特说,无论你买入的股票价格是高是低,如果该公司不具备安全边际,那么随时随地都可能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给你的投资造成损失。所以,投资者千万要小心。

很多没钱的人总认为世界是公平的,即有了高风险才能获得高收益,那些有钱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才取得成功的。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世界上存在大量的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巴菲特认为,股票的安全边际比买入该股票的价格高低更重要。他以投资中国石油H股为例,随着中国石油H股价格的不断攀升,他认为该股票的安全边际在不断缩小,所以这时候就到了该出货的时候了。

他说,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尔公司先后投入4.88亿美元买入中国石油公司1.3%的股权。按照这个价格进行推算,中国石油公司的价值应该在37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2007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显著攀升,再加上中国石油公司管理层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方面所做的工作,该公司的内在价值得到大大提高。据巴菲特估算,在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的价值应该在2750亿美元。

如果换了其他投资者,手中拥有的中国石油股票价格上涨了应该是好事,可是在巴菲特看来,这却使得它的经济护城河由此变得狭窄了。所以,巴菲特决定把手中拥有的中国石油H股全部卖出,卖了40亿美元。这表明,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中国石油H股一共赚了35.12亿美元,投资回报高达7.2倍。投资要量力而行

大家都很清楚,运动员在举重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能够举起的最大重量,量力而举,不宜超出自己的极限,否则容易“很受伤”。要知道,举重要求的不仅是身体强壮,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战术和计划。

可以说,从事任何工作,都需量力而行,特别是股票投资。股市还处于经常性的暴涨暴跌之中,其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储蓄存款和国债投资。巴菲特有句名言说:“要量力而行。你要发现你生活与投资的优势所在。每当偶尔的机会降临时,即你对这种优势有充分的把握,你就全力以赴,孤注一掷。”因而,在决定是否做股民之前,投资者应全面地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财力、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股票投资。◎量能力而行

股票投资,其盈亏赚赔虽具有一些偶然性,但要取得良好的收益,股民还是需要掌握相当的金融知识、投资技巧和分析能力。在入市之前,投资者应掌握一些有关股票方面的常识,包括股票的特点和性质、股票市场的结构、股票的买卖过程、股票的操作技巧以及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等,以对股票、股市及其投资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较为充分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投资者可对自己的能力作一个综合的判断和比较,以决定是否投资于股市。其具体做法是,在充分了解其他股民的能力及操作水平后,将自己的能力与他们进行比较,测算一下自己的能力处在什么位置,再调查一下整个股民的投资收益水平。比如说,股民一年的平均投资收益为10%,若自己的能力处在中上等,则自己入市投资可能获得相当的收益;若自己在股市投资方面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其能力也就是初等,如匆忙入市,就是不赔,一年下来也就百分之几的盈利,这样还不如将钱暂时存银行拿利息合算。当然,不通过实战是难以提高投资水平和能力的。但在能力和水平相对欠缺的时候,在对股市的特点尚未完全掌握的时候,也可投入少量资金进行一些演练,待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再将其余的资金投入。

有些股民入市非常匆忙,似乎股市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似的,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就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股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金的套牢和损失。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股民在入市之前应对自己的能力多加掂量,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量财力而行

任何一项投资,都需要一定的财力,这就是本钱。对于股票投资,更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在股票投资中量财力而行,其一是规避风险的需要。严格来说,股票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因为上市公司的经营面对的是变化万千的市场竞争,即使在经济的繁荣期间,各行业的盈利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上市公司硕果累累,而有些却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亏损。

从最近几年的年报来看,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差很大,有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能达到30%或者更多,而总有那么一些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如果投资股市的资金太少,小本经营,买入股票时余地就少,就只能选择一两种股票。一旦预测失误而撞上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其巨大的经济损失将不可避免。投资愈分散,所需的资金就愈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降低风险就是一句空话。

股市是一个风险之地,看起来赚钱容易,而往往亏损的概率更大,特别是中国股市,平均亏损率更高,往往要占到股民的95%以上,其中散户比大户的比例更高。所以对于大众百姓来说,入市的资金一定要是手中的闲散资金,更要留足必备的开支,如住房、子女的教育经费等,绝不能倾巢而出,更不能借贷炒股。这样,即使在股市中被套牢或发生亏损,自己也能承受,不会因此落得个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境地。◎量精力而行

股票投资,要付出相当的精力,而不像银行储蓄或购买国债那样简便,到银行或证券公司填几张单就完事了。由于我国的股市尚不成熟,股市特别容易受各种消息和传媒的影响和刺激,容易受机构大户的操纵,股价的波动特别大。股民在入市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集各种信息,看书、读报、收听股市行情,对股票价格走势进行分析研究。由于挂牌的上市公司众多,股民还需要经常关注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动态。通过阅读、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资料,对所要投资的股票进行筛选。

一旦进入股市,股民往往就成了证券营业部的编外工作人员,而股票的交易都是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如果进行长期投资,时间看起来似乎并不成问题。但如果进行短线炒作,有无精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些职业炒手本来就是靠炒股票为生的,当然有充裕的精力投入股票的交易,但大部分散户都是业余投资者,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想买卖股票时,也许正是工作繁忙的时候。同时,在工作时买卖股票,总难免一心二用,难以把握恰当的时机,所以兼职的股民进行短线炒作比较困难。现在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和退休者步入股票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若要想亲自进行股票的买卖,就必须考虑是否花得起时间。而且,股票投资将消耗投资者大量的精力,投资者在入市以前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股票投资。◎量心理承受能力而行

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众多,股票价格就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股票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股市中恐怕没有一个股民不曾被套牢或发生过局部亏损的,而一旦套牢或发生亏损,就需要相当的勇气来承受心理压力,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埋怨及指责。另外,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卖了以后股价就涨,而买了股价就跌。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几个股民在买进时能碰上最低价、在卖出时能遇上最高价的。股民一旦入市,其思想压力往往非常沉重,买了怕跌、卖了怕涨,在买进卖出后不是懊恼就是后悔。若心理脆弱,不但影响工作,还影响生活。所以,要做一个股民,一定要有较强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各种压力。

此外要注意,制订投资目标的时候要尽量保守。其实,巴菲特最高一年的投资收益也没超过50%,其长期复合投资收益率也只有20%。如果一个投资人能够把20%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如果能够持续实现,其实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反之,如果连基金经理人150%的收益率都要去超越,那么为追求这种目标,投资人基本就很难做到心态平和了。

由于年龄、收入、家庭负担等不同,不同的投资者能够承担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开始投资前,投资者还必须建立自己的风险预期,也就是必须要问清楚自己愿意承担多少亏损。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选择不同风险特征的基金投资组合。将自己投资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就是为自己的资产建立一道防火墙,不至于因为投资的风险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投资全新的领域

巴菲特定律是巴菲特多年投资生涯的经验结晶。从20世纪60年代以廉价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巴菲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神话。有人计算过,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给你10000美元,并要求你和巴菲特共同投资,你的资金就会获得27000多倍的惊人回报。

能取得如此疯狂的成就,得益于他自己所信奉的圣经,他后来将其总结为巴菲特定律,那就是在其他人都投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无数投资人士的成功无不或明或暗地遵从着这个定律。

1962年,沃尔顿开设了第一家商店,1969年就发展到18家分店,到1992年沃尔顿去世前,他已将其分店网络扩大到1735家,年营业额达到400亿美元。在短短几年内,他就超过了美国的大商行凯马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成了零售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沃尔顿的成功秘诀很简单:他避开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主要在美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农村地区开设超级市场,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的外围,赌博式地等待城市向外扩展。他这一有着长远眼光的发展战略,不但避开了创业之初与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拼杀,而且独自开发了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最终获得了成功。

2009年3月3日,汤森路透宣布,公司将针对其金融服务用户推出视频点播服务,该服务将包含数千段视频和文本记录,内容涉及多个主题,并且均可通过搜索功能查询。汤森路透计划通过该服务为商业用户打造一站式的资源平台。

该服务与现有的财经新闻视频报道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不通过电视播出,也没有节目时间表,每段视频均可进行在线点播,不过该服务并不对普通大众开放。

汤森路透视频点播服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与CNBC和彭博电视台进行直接竞争,而是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汤森路透已经在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三地部署了电视制作班底,并将对其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对特定主题的报道编辑视频短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广播和数字通信副主任保罗·海沃德说:“到目前为止,除汤森路透外,还没有其他公司推出类似的服务。当然,它们毫无疑问也会陆续进入这一领域。这令我非常振奋。”

通过投资新的领域,汤森路透推出的视频点播服务使其在全新领域尚无竞争对手。

新材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存在很多投资机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例如在新能源产业中,当前大力发展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涉及的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都是新材料,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叶片、耐磨轴承等,都离不开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节能建材、可降解塑料等,都属于新材料范畴;在电动汽车产业中,制约纯电动车发展的电池隔膜和正极材料是新材料领域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医疗器械、药用辅材有很多也是新材料……

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材料多数时候作为工业原料,处于产业前端,与消费者相距较远,产值体量并不大,其作用是隐性的。当某一种新材料刚出现的时候,需要政府花费很多精力,用较长时间逐渐让市场了解新材料的用处,并接受认可。

比如说,安泰科技是一家著名材料企业,非晶带材是其主打产品之一。安泰在早期开始做非晶带材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地政府对该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如今,安泰科技的非晶材料产能已经达到万吨级。当地又依托安泰建成了非晶产业园,并向产业下游延伸,促进安泰和下游的变压器铁芯生产厂商合作,专门生产非晶变压器,又促使它和电机企业合作生产电机,使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企业,我们都要善于找到自己的财富增长点。随大流、一窝蜂是赚不到钱的。我们要牢牢记住巴菲特的忠告:在其他人都投了资的地方去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善于配置资本

沃伦·巴菲特说:“许多股东权益回报率和总体增量资产回报率持续表现良好的股份公司,实际上将大部分的留存收益投入了毫无吸引力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项目之中。公司强大的核心业务年复一年地持续增长,隐瞒了其他资本配置领域里一再重复的错误(通常是高价收购本质上平庸的企业)。犯下错误的经理们总是不断报告他们从最新的失败中吸取的教训,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新的教训。”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他说,公司管理层是否优秀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他们能否从股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某种机构强制力的束缚。

他说,资本配置是公司管理层最主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决定着公司的存亡。遗憾的是,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的资本配置能力并不强,只是因为公司业务的不断增长而掩盖了资本配置的错误决策。相反,明星经理人就会避免犯这种错误。

巴菲特说,最常见的这种错误决策是把业务增长所创造的一部分留存收益用于高价收购资产项目。这些资产项目表面上看还不错,可实际上毫无吸引力,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投资项目,谁投资谁倒霉。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前面一个项目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就紧接着投资另一个项目,准备总结下一次失败的教训。

相反,巴菲特投资股票最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他认为,公司管理层只有充分发挥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不断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长期盈利能力,进而显著提高内在价值,促进股价长期上涨。

不难看出,巴菲特的这一观点和目前资本市场上的普遍观点并不相同。后者认为,股票市场会高估公司的短期收益,低估长期盈利能力。所以,上市公司如果削减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会有助于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股价不断上涨。

而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巴菲特着眼于长期投资,当然要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不断增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股价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时,方便投资者获取巨额回报。相反,如果从短期角度看,就会更在乎股价的一时波动。可是,如果削弱了资本支出尤其是研究开发费用,就很难保证公司具有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甚至连短期动力也保证不了。

研究表明,股市中存在着以下一种有趣的现象:1985年,麦康奈尔等人通过研究投资活动和股价变动规律发现,对于美国股市中的大多数工业类股票而言,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增加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上涨。反之,每当上市公司发布减少有计划的资本性支出公告后,股价就会大幅度下跌。

这实际上表明,即使从短期角度看,通过减少资本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增加短期利润,推动股价上涨也是不成立的。

另一项针对几百家上市公司的战略性资本支出与投资决策的权威性调查显示,美国股市中凡是上市公司发布兼并、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开发新产品、增加资本性支出的公告后,股价都会显著上涨。

实践表明,真正能促使股价上涨并且保持这种长期的趋势的,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正确的资本配置。通过显著提高公司的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最终必然会导致股价报复性反弹。

巴菲特说,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层也很正派、能干、经验丰富,可是却无法进行理性的资本配置决策,这是为什么呢?他在长期投资实践中发现,一家公司的发展总是喜欢沿着目前的方向,拒绝任何有利的改变。公司管理层无论是否优秀,他们所作出的业务决策是否明智,下属都会投其所好、推波助澜。更不用说竞争对手的扩张、并购,管理层的激励计划以及其他任何举动,都可能会被盲目照搬、模仿过来。所有这一切,都很容易把公司引入歧途。

巴菲特把这种现象和原因归结为机构强制力。他说,过去在商学院读书时,老师和教科书上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这种强制力,他在进入商界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这种现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这有点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规则”:你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么做,否则不是位子坐不牢就是不被人理解。

有鉴于此,巴菲特平时对伯克希尔公司所属控股公司的管理层就非常注重减少他们受这种机构强制力的影响。他说,不仅如此,查理·芒格和他还尽力避免投资于那些公司管理层不够优秀,或者公司管理层虽然优秀,却无法摆脱机构强制力影响的上市公司。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管理层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从所有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决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短期收益而杀鸡取卵。

巴菲特认为,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兴衰存亡。为此,优秀的公司管理层应当具备两点:一是高超的资本配置能力;二是要尽力从所有者角度考虑问题,尽力摆脱“潜规则”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