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营销,要走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4:29:15

点击下载

作者:梁宁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营销,要走心

成功营销,要走心试读:

前言

当iPhone横空出世时,我们问,为什么是乔布斯?当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时,我们问,为什么是马云?当小米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实现450亿美元估值时,我们又问,为什么是雷军?是啊,为什么是这些人而不是你或我?

当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宛若四驾马车,分别以各自不同的理念和方式引领着中国互联网走向成熟和繁盛。如此一来,如何学习小米等巨头的互联网思维、营销智慧、文化基因以及用户理念,便成了创业者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想成为下一个乔布斯、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雷军,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解构他们,并最终超越他们。

有人说,小米是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确实是这样。在小米之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贴近,互动也从未如此广泛而深入。在小米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在开发时便有数十万消费者参与设计,没有任何产品在上市后几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没有任何一个产品能够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免费的宣传者,而这一切,小米做到了。

作为全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商,一网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秉承着“开放、连接、用户”的经营理念,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社会化精准传播、新品牌策划、教育培训和项目落地等一站式移动互联网营销服务,通过将传统营销与移动互联网、线上传播与线下执行进行无缝连接,为用户提供立体的营销方案。

在深入研究各类互联网营销实践的同时,面向未来,一网天下怀揣着整合所有移动微商的梦想,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以推动中国传统企业的移动互联网化进程为己任,通过互联网领域的思维和技术、传播优势,缔造移动互联网生态新文明。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一网天下推出了自身的农商平台“新农优品”,力求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实现万店联盟,打造O2O社群经济和粉丝营销的成功典范。

为了帮助广大创业者了解更多的小米营销技巧及内幕,从而更好地学习小米的创业哲学和粉丝运作技巧,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索微营销的热点和运作方式,笔者写作了本书。

本书主要从小米粉丝经营和营销运作的实践出发,分别从粉丝重要性、种子用户挖掘、粉丝平台建设、制造粉丝信仰、员工粉丝化、用产品连接粉丝、持续激发粉丝参与感、打造一流服务体验、构建粉丝归属感、强化O2O实践等多个方面切入,翔实地解析了小米在营销原则和方式上的立意和秘诀。在写作过程中,本书格外注重时代环境,以时间为节点,以众多管理名家的先进理念为依托,对比了同类公司的多项科学数据,内容真实而详尽。希望通过书中对小米营销心得的分析,为广大创业爱好者和营销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启迪,从而提高营销格局,拓宽营销思路,更好地向成功迈进。

同时,也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给广大读者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上带来帮助。如果您发现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创业的路很长,我们还需要一起学习、一起创造、一起颠覆。梁宁2015年5月5日第1章走心时代,得粉丝者得天下互联网创业,团队和卖点一样重要。点子的价值在于它的潜力,而团队的价值则在于充分地发掘点子的潜力,并将好的点子付诸执行。一个充分自主、高度扁平化的团队,正是支撑O2O强运营的关键。互联网草根创业,得屌丝者得市场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中国内地最著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屌丝,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的衍生词,代指那些穷、丑、矮、呆,有梦想却遥不可及的社会群体。

作为一个曾经多次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并多次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的成功企业家,如果将时间定格在五年之前,恐怕没有任何人会将雷军的名字与“屌丝”这个略显贬义的词汇放到一起。然而,五年后的今天,他却成了全世界最会利用“屌丝”力量的互联网企业家之一。

可以说,小米科技的成功崛起,与其特有的粉丝文化和营销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言,雷军的粉丝经济和社会化营销策略正是从征服一个个屌丝开始的。

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是地地道道的科班出身。大学期间,他仅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学院规定的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然而,身为一个资深技术人员的他,却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多么“高大上”和了不起的大人物,在他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接地气”的“屌丝”。

2010年,40岁的雷军带着改变传统手机行业的梦想,召集了另外6个老男孩儿,创办了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为了让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更加契合中国市场的环境和需求,雷军决定,小米公司要走一条很少有公司敢尝试的屌丝路线(群众路线)。

在雷军流传在外的诸多讲话中,谈到最多的就是他的“互联网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而实际上,除了堪称小米成名绝技的“七字诀”外,在雷军的互联网法则中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群众路线”。用雷军的话来讲,所谓群众路线,就是“和屌丝做朋友,满足屌丝需求”,就是“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互联网开源社区的模式,互联网可以用最低的组织成本让用户参与进来”。

2014年12月5日,在君联资本(联想控股旗下专事投资业务的成员企业)CEO CLUB第十四次活动上,雷军这样说道:“我一直有个梦想,做一个好手机,用户有好的意见,我马上就能改。所以,我设计了小米社区,每天有300万人访问,提各种建议。采纳建议后,我们一个星期出一个新版操作系统。这其实都是人民群众发明的,因为我们不在那个场景里,想不到。实际上,小米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发起了一场群众运动。”

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正是毛主席打赢人民战争的关键所在,而在中国的企业家当中,学习毛主席军事哲学的大有人在,其中便不乏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等叱咤风云的老一辈商业大佬,他们都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

然而,若说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毛主席的“群众路线”运用得最为淋漓尽致,那么这个人一定非雷军莫属。

雷军在小米手机诞生之初便将其定位为专注于收入大都不是很高的年轻时尚人群,这部分人群占据了中国人群的一大部分,同时也占据了全世界人群中的一大部分。雷军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能够征服,甚至仅仅能够深入这片市场当中,小米的未来也将是无比光明的。

大学时代的雷军便将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视作自己一生的偶像,因此,在小米的很多理念当中,都不难看出浓郁的“苹果”色彩,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苹果的辉煌是因为抓住了“高富帅”,主宰了高端市场。而刚刚涉足手机行业的雷军很清楚,初生的小米还严重缺乏相应的品牌效应,因此必须走一条与苹果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锁定国内中低端市场。

2011年8月,经过为期1年的秘密开发,小米终于成功推出了售价仅为1999元的市场“杀器”小米1手机,不足2000元的价格定位使得米1手机几乎横扫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仅至9月,小米公司便接到了30万张客户订单;12月18日,小米官方网站限量发售10万台手机,4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2012年1月4日,第二轮开放购买正式开始,经3个小时的疯抢后,10万台小米手机售罄;2012年1月11日,小米公司再次放出50万台米1手机,经约35个小时的抢购之后,再次售罄!

小米手机在没有任何品牌背景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却能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打开市场,并且引爆整个国内手机行业,依赖的正是其锁定“草根”人群的精准定位。

事实上,小米1代虽然价格低廉,配置却一点都不含糊,纵观国内外手机市场,在同等价位的竞争者中,小米的配置绝对是首屈一指的。米1是世界上首款双核1.5GHz的智能手机,它所搭载的Scorpion双核引擎,比其他单核1GHz处理器手机的性能提升了200%,即便和同类双核智能手机相比也提升了25%。

另外,米1手机还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异步电压技术,使流畅与省电兼顾,特别配置的石墨散热膜也有效地降低了同类高性能手机所没有解决的发热问题。再看看当时市场上同类配置的智能手机,苹果4S售价4988元,三星W999售价4200元,售价全部都在小米的两倍之上。

在小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掀起市场风暴的同时,麦肯锡大中华区咨询专家便这样评价道:“拥有超高性价比的小米手机可以让基层的社会成员们找到一种自信,因为即便不花太多钱,他们也能买到一款比较上档次和有品位的手机。这种市场切入手段,无疑是正确的。”

2012年5月,在屌丝身上尝到甜头的雷军再次重拳出击,在小米1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米手机青春版,在性能几乎不减的条件下,售价直降500元,仅为1499元。超低的报价让同行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再次为小米吸引了无数人气。5月18日当天,小米官方网站限量供应15万台手机,预约报名人数却超过了75万,供求比高达1:5,再次创造了一个手机行业的历史。

其实,雷军并不是唯一一个利用群众路线实现突围的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者马云同样深谙此道。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创造了纽交所200多年来最大的IPO。然而,在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敲钟仪式上,众人却未能见到马云的身影,替他敲钟的是阿里巴巴的8个用户。

纵观马云的成功史,其实正是利用屌丝群众的发迹史。阿里巴巴创建初期,国内网络环境还很糟糕,能够网购的人仅仅是一群经济能力很差的大学生。马云正是看好了这部分人群的未来潜力,才果断创办了主攻C2C(个人与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业务的淘宝网。也正是这类人不断地在网上淘取各种非主流的便宜货,才促成了淘宝网的日渐兴盛。

后来,伴随着这些人由大学步入社会,开始成为社会上的主流群体,为了适应他们的购物需求,主流商品也开始入驻淘宝和天猫,这又促进了更多非主流群体去淘宝“淘金”的欲望,反复循环之下,彻底激活了整个阿里巴巴的平台运营。

2015年年初,据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淘宝网的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为85%,天猫则为56%,都是行业内的NO.1。

马云用阿里巴巴的成功告诉了华尔街,乃至整个世界:企业的成长不是依靠个人,靠的是一场人民战争。而这,也正是走在探索之路上的雷军想要表达的。

PPTV联合创始人陶闯曾说,任何行业,最后比拼的还是大众购买力。即便强大如微软,其看待整个行业布局时,也要着重考虑到人口分布的问题。由此可见,马云也好,雷军也罢,二者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人民力量作用下的结果。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往回退10年,中国市场就是一个整体屌丝的市场,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草根市场将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任何创业者只要抓住这一消费阶层,按需而谋,顺势而为,便一定能够立于先天不败之地。新媒体时代,粉丝是品牌宣传的主力军

互联网对于人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最基础的商业形态,更是全面覆盖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作用下,许多企业和个人原本赖以生存的资源都在发生大规模的洗牌和更新换代,其中,与互联网接触最为频繁和密切的传统媒体则首当其冲。

传统媒介生态是由媒介构建的人类生存环境,即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在这一生态下,企业想宣传产品,最依赖的还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传统媒体的媒介功能逐渐被颠覆,新媒体时代随之来临。

向来喜欢接触前沿事物的雷军敏锐地注意到,新媒体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广泛参与信息传受、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空间及渠道,因此,消费者对于广告和品牌的接受效果势必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将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而将是主动地选择产品。新媒体时代,粉丝才是品牌宣传的主力军。

雷军一直强调,创业要选对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事实上,小米的成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选对了风口。其中,做互联网手机是整个时代的大风口,而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粉丝的口碑传播,则是另外一个风口。

创建小米后,雷军曾与主要负责营销业务的合伙人黎万强就小米的品牌传播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黎万强的观点是:“现代技术催化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更是空前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微信、微博等全新平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已经重新交还到了个体手中。”

对此,雷军深表赞同,并且鼓励黎万强着手开发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更准确地说,是借鉴已有的社群理念,构建小米的品牌社群,利用粉丝进行营销宣传。

鉴于小米的应用程序是基于Android的主程序操作系统而开发的,所以,黎万强先是精心筛选了100位符合条件的Android粉丝为小米测试MIUI系统。测试后,小米又参考体验者的感想,对MIUI进行改良,使之更高程度上满足甚至超越用户需求,让这100个Android粉丝转变成MIUI粉丝。完成第一轮转化后,无须小米做工作,这些初始的“米粉”便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不断渗透和宣传MIUI系统,最终帮助小米实现品牌传播。

通过这一裂变式的扩散方式,黎万强很快便将MIUI的用户群体扩大到了50万人,MIUI的知名度也逐渐被打响,而在这一过程中,小米方面甚至没有付出任何媒体营销费用。

事实上,黎万强与雷军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和品牌传播的认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而小米的发展也证明,相比于江河日下的传统媒体宣传,粉丝路线也确实是当下互联网品牌宣传中最具成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新媒体时代,“草根”群众参与新闻或广告的传播,不再是被动收听,而是人人可以化身记者和编辑,通过各种社交APP,或者网络平台,主动地接受和传递信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平民化、非专业化,甚至草根化。

其次,鉴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而且成本低廉,新媒体时代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复杂多样,且内容角度各有不同,十分依赖于个体对信息的好恶判断。

最后,在新时期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客体经常身份互换,传和受双方交互性明显,非传统媒体和企业所能控制。

基于以上三点,当下的创业者必须意识到群众在互联网经济下对于品牌宣传的重要作用,利用好粉丝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无与伦比的巨大收益。甚至可以说,网络时代,粉丝对企业的品牌宣传回报率远高于传统的广告宣传。

在奢侈品行业中,由于担心伤害到品牌的高端形象,一些名牌公司往往不愿意高科技与大众群体走得太近。人们也很难想象那些衣装冷艳的设计师们与一群疯狂崇拜其品牌却无力购买的中低层消费者走到一起,然而,Burberry却是个另类。

Burberry创办于1856年,拥有着160年的英国皇室御用历史,是一家极具英国传统风格的奢侈品公司,其高端而富有内涵的产品满足了很多不同年龄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

步入21世纪以来,Burberry公司和大多数奢侈品公司一样,逐年加大对创意和广告宣传部门的投资,然而,其业绩却在呈现阶梯式的递减。

2007年,Burberry推出了Burberry The Beat香水,为了达到宣传效果,甚至花费上百万英镑邀请欧洲超模阿格妮丝·迪恩担任代言人,然而,产品的销售效果却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被誉为Burberry“决策之王”的CEO安吉拉·阿伦茨意识到,公司如果无法在品牌宣传上做出突破,那么,这家百年老店也终究难逃倒闭的厄运。

于是,从2008年开始,阿伦茨在Burberry内部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

第一,在公司内部,将投资从创意部门转向技术部门,并从诺基亚和微软挖来了许多技术人才,研发了Salesforce.com的“聊天”平台,加强员工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削减广告和媒体投入,利用Facebook和Twitter,搭建Burberry粉丝平台。Burberry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在Burberry产品的海外市场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用户要比英国本土用户年轻整整15岁,这部分用户很少关注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而他们又恰恰构成了未来市场的主流群体,因此,必须学会以现代化的社交方式与其达成衔接,并让其成为帮助品牌做推广的口碑传播者,否则便难逃用户流失的厄运。

通过对Facebook和Twitter两大国际社交网站的粉丝经营,Burberry停滞多年的品牌销量终于再次实现突破,新客户增长率半年之内提升了两倍,盈利也重新回升。

2013年,Burberry已经成了全球拥有粉丝数量最多的奢侈品品牌,其粉丝活跃度甚至超过欧洲顶级的奢侈品牌爱马仕和阿玛尼。2014年年底,Burberry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0亿美元,股票价格回升超过200%,而同期英国综合股的平均上涨幅度仅为24%。

如今,安吉拉·阿伦茨已经成功被苹果CEO蒂姆·库克挖入苹果公司,任职高级副总裁,重点负责苹果的粉丝营销,即零售业务,而她的粉丝营销理念却依然在Burberry公司继续发挥着热量。

诚如雷军所言,“互联网时代,海量广告容易砸出虚假繁荣,小米坚持口碑传播,坚信粉丝才是最好的宣传武器。你的产品好不好,不是广告说了算,也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而是消费者说了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品牌好不好,甚至不需要看它的成分占比和内容构成,只需要看它拥有多少粉丝便足够了。同样地,企业想要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便要像小米和阿伦茨一样,充分利用好粉丝对于品牌宣传的力量。米粉军团,让“米旋风”经久不息

网络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距离,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认知程度,百度等搜索引擎便为我们寻找各种答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和端口。那么,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小米”两个字,你会看到什么呢?

2011年8月之前,排名在词条第一位的是谷物;2011年8月之后,排名在第一位的是小米公司,排名在第三位的是谷物;2015年4月,百度词条前十页,全部为小米公司和小米产品的相关新闻。麦肯锡著名咨询顾问鲍达民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四年前8月16日横空出世的小米手机。然而,雷军却认为:“小米的成功不在于小米,而是数以亿计的小米粉丝。”

雷军常说,“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而非因为小米,所以米粉”。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智慧。通常情况下,任何粉丝的形成都是要依托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品牌的率先出现,否则,所谓的粉丝,也就没有了可以去“粉”的对象。可是,雷军却坚持认为,并非是因为小米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无数粉丝,而是在无数粉丝的热切呼吁和指导之下,才有了如今的小米。

其实,雷军这样说并非是为了取悦粉丝,纵观小米的整个发展历程,其风暴之所以能够经久不息,正是得益于庞大粉丝团体的力量。

2011年8月,经过MIUI系统的先行铺垫,小米手机正式问世,并在24小时之内接到了超过30万张订单;2011年10月,小米1手机宣布量产出售,并创造了35小时之内销售50万台的销售神话。

2012年5月8日,小米公司推出小米手机青春版,购买报名人数在100分钟内便达到了75万人;同年8月,小米1S发售,首批发售20万台,超过140万人同时在线参与订购;2013年1月5日,小米官方网站推出老用户酬谢专场,25万台小米手机在3分47秒之内预售一空。

2015年4月8日,在第四届米粉节上,开场8分38秒,首批小米整点抢购产品宣布售罄,已支付订单金额超过1亿元,再次刷新了行业纪录。

活动中,雷军坦言,小米的成绩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米粉的支持,“每当小米开发新产品时,总有数十万的米粉在热情地出谋划策;每当听说有小米的新品上线时,总有数百万乃至更多的米粉在第一时间涌入网站进行鉴赏和抢购;而每当小米需要推广新产品时,根本无须多言,上千万的米粉们会自发地奔走相告;还是那句话,因为米粉,所以小米。感谢每一个小米的忠实粉丝,包括每一个真心夸赞和批评小米的人”。

商界有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其实,这就是在强调消费者在产品宣传推广以及营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而小米正是当今国内互联网企业中重视消费者口碑效应的典型代表,以雷军为首的小米营销团队,更是将消费者的身份定义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小米,用户不仅仅只是用户,更是“口碑代言人”“梦想赞助商”,甚至是“小米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等多种角色,让用户们总能热情饱满地参与到小米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之中。

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小米着重于用一流的产品去吸引客户,用粉丝的情怀彼此感染,从而拓展用户。在反复的扩张中,让数以千万计的“米粉”积极参与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从而让品牌更加卓越。

可以说,在小米之前,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相互贴近,互动也从未如此广泛而深入。因此,小米的粉丝经济一经出现,便引起了爆炸性的市场效果,针对“米粉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各个“侧面”探索小米成功的“秘密”,而雷军则毫不掩饰地从正面解析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小米赢得粉丝,就是通过五步,让粉丝拥有参与感。”

雷军口中的五步,即“建立社区,形成粉丝团;针对核心粉丝,进行小规模内测;针对大众粉丝大规模量产和预售;以产品为纽带连接新用户;拓展粉丝社群,形成营销闭环”。这五步到底如何执行,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解释,这里暂不赘述。

1979年,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讲演上说:“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几下翅膀,便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从此不胫而走。

事实上,粉丝效应与蝴蝶效应虽然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却在应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企业经营者绝对不能小觑任何一个粉丝的力量,当一个个看似弱小的粉丝集结在一起,并肯于为企业的品牌宣传和建设贡献出一分绵薄之力的时候,那么,万众一心之下,便成星火燎原之势。依托粉丝,抢占移动互联的未来终端

任何行业,比拼的都是大众购买力,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时必须招揽一群甘心购买自己产品的忠实的消费群体;而任何一个行业有没有超强的生命力,则要看这个行业是否抓住了未来趋势,是否拥有未来市场。

小米科技自成立至今,仅有几年光景,却从一个有14人的小团队,发展成了一家估值超过450亿美元量级的互联网公司。可以说,其成功,正是由于其抓住了消费者,选对了市场,就像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评价小米时所说的:“粉丝和终端,这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制胜关键,而小米恰恰全都拥有。”

创立小米之前,雷军在金山软件公司做了16年的程序员和管理者,又做了3年的天使投资人,成功投资了UC和多玩等多家互联网企业。丰富的市场经验让雷军意识到,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智能手机更是大趋势中的大势所趋,谁能抢占更多的移动终端,谁便有机会在未来成长为互联网巨擘。

对此,雷军曾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解释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最重要?数据!而数据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端口,马云和阿里巴巴通过平台打造,掌握了网购端口,小米则要通过粉丝传播,不断扩大手机市场,从而充分掌握手机OS(操作系统)的占有量。未来几年之后,只有掌握手机OS的企业,才将会得到更多的数据和用户。”

在雷军“征服粉丝,抢占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思想指导下,小米科技建立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推出手机产品,而是先开发了MIUI产品,MIUI界面结合了中国人的习惯,全面提升了Android智能手机的体验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为小米凝聚了上百万的黏性粉丝,这些粉丝则构成了小米后来庞大粉丝群体的基础。

随后,小米才在MIUI的基础上,逐渐开发了小米系列手机,继而又以小米手机为基础,开发了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小米净化器、小米手环等一系列产品。

与李开复、王晔等人齐名的创新工厂四大合伙创始人之一的汪华曾经对移动互联网做出过这样的预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三个重要阶段:

首先,做基础软件和技术应用的公司,将会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脱颖而出。其次,当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第二阶段,那些提供娱乐、游戏和社交工具的企业则将取而代之,成为主角。最后,不管怎样,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终究还是属于那些提供电商平台,以及本地生活的相关应用服务的企业。互联网发展到最后,势必是终端掌控者的天下。

纵观小米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已经过去和正在经历的移动互联网的前两个阶段,小米无论是通过MIUI凝聚粉丝,还是通过米聊为用户提供社区化服务,都做得十分成功。

不难想象,假若某天小米的粉丝群体积累到了足够的数量,以几千万直到上亿的用户为基础,到那时小米再择机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将会引发怎样的风暴效应?有必要了解的是,早在2012年,小米已经成功跻身国内B2C电商市场的前五名,而2014年11月,雷军更是在金沙讲坛“我看未来20”的大型公益演讲中高调地宣布:小米网已经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国内第三大电子商务网站。

事实上,随着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未来商务中所占比重势必会出现飞跃式增长。就连早已经成为国内电商霸主的马云,也开始介入关于移动终端的争夺战之中。

早在2011年,阿里巴巴的研发部门便已经开始了对独立“操作系统”的研究,2014年10月20日,经过三年多的研发和努力,阿里巴巴终于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最新的移动操作系统——YunOS3.0。

随后,与小米恩怨交织的另一国内大型手机品牌魅族便在第一时间对外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并将在近期内发布基于YunOS3.0的Flyme4系统——Flyme powered by YunOS。

如今,阿里巴巴的YunOS系统已经正式通过工信部5星安全认证,并被批准成为警用移动操作系统提供方,被纳入了中央政府采购名单之中,YunOS系统的市场化推广也正在逐级展开。

2015年2月,随着阿里巴巴以6.5亿美元再次投资魅族,中国手机行业新的格局正式诞生,与此同时,也标志着互联网与手机行业的边际正在变得更为模糊。而与马云“亡羊补牢”式的内容修补不同,最初便将切入点放在智能手机领域的雷军无疑更胜一筹。

依托于庞大的粉丝军团,在阿里巴巴受制于时间的紧迫性,只能依赖与已有手机品牌进行合作来争夺移动端口的时候,小米早已经毫不费力地实现了对未来端口的把控,并且开始以手机端口为核心,开始了关于智能家居和未来商业生态的深度布局。

可以说,就互联网而言,雷军和小米的起步确实有些晚了,然而,就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移动互联网的潜力市场而言,雷军和小米已经默默地后发先至,无疑已经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不需要做广告,只需要做好自媒体

不管传统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罢,任何时候企业的根本属性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以盈利为终极目标。然而,在这一点上,小米似乎又一次成了同行中的另类。

为了抓住粉丝,抢占市场,雷军提出“以不赚钱的方式赚钱”的发展战略,并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制造成本和削减运营环节的方式,将手机价格压制到最低,从而凭借顶级的性价比和价格优势深耕手机领域。

小米科技初始合伙人之一,主要负责小米手机的工业设计和小米生态链布局的小米副总裁刘德曾经对客户说过:“赚不赚钱不要紧,可是你错过了这个坑,可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后来,这句话传到了雷军的耳朵里,雷军也曾认同地说:“没错,赚不赚钱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错过抢占山头的机会。”

虽然雷军一再强调,赚钱并不重要,而且,有着金山等深厚背景的小米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确实是个不差钱的“富二代”,但是,与此同时,雷军也十分明确地表示,“有钱也不能太任性,尤其是在不赚钱的时候,就该少花点不该花的钱”。

那么,在雷军眼里,什么是不该花的钱呢?广告费正是其中之一。

在探索小米营销策略时,雷军这样同黎万强等人感叹道:“在现在的中国家庭中,电视先手机一步,已经基本实现了普及,而在人们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每当遇到广告,95%以上的人都会习惯性地拿起遥控器,调至其他频道,跳过广告。这说明,大多数人都已经逐渐地开启了一种广告拒绝的反应模式。在这种前提下,花费大量的资金做广告,到底值不值得?”

见众合伙人全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雷军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少花点钱,甚至不花钱,利用用户的力量,自己把自己推广出去?”

事实上,雷军所倡导的思维,即摆脱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以私人化、普泛化、平民化的传播方式,实现品牌的宣传和传播,这也是一种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自媒体思维。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其概念最早是由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两位传媒人在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他们将自媒体定义为“普通大众分享事实、新闻的途径”,其载体主要为博客、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社区。

在国内所有企业中,包括传统企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内,小米是做企业自媒体最为成功的公司,而小米自媒体的成功则要归功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大爆发。

自媒体时代,五花八门的声音来自于四面八方,虽然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声音在逐渐变弱,但余威仍在,小米不做广告,那么,如何能够通过自己把品牌的信息传递出去呢?微博的流量大爆发恰恰为迷茫中的小米营销团队提供了一个风口。

自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莫斯创建的Obvious公司推出了大微博服务后,微博开始缓缓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到2007年5月,全球存在的类似Twitter的微博网站大概有110家,然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只有Twitter一家独大,几乎无人能够与之抗衡。

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提供微博服务的社交网络平台,同年年底,微博这一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扫世界,甚至打败了“奥巴马、甲流”等热词,当选全球年度最流行词汇。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用户的疯狂涌入,上到明星政客,下到贩夫走卒,全都成了新时代信息的传播者。

小米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并将微博变成其塑造品牌的重要战场之一,从总裁雷军到营销负责人黎万强,再到全部小米员工,统统注册了新浪微博,用以帮助小米实现品牌的自媒体宣传。比如,早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小米员工便会在微博上率先揭秘“小米包装盒踩都踩不坏”等热卖话题,以吸引粉丝的兴趣和关注,并实现内容传播,从而达到“广告”效果。

凭借着微博的便捷性优势和传播推广优势,小米很快便将自己的品牌通过一个个以小米粉丝为主体的微博好友,以辐射式的传播模式推广了出去。

当然,想要做好一家自媒体公司,从而顺利达到凝聚粉丝和品牌宣传的目的,仅仅凭借微博这一平台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新浪微博外,百度贴吧、腾讯微信以及自身的MIUI论坛都是小米频繁利用的互联网社交新媒体。

在小米最初的组织架构上,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小米的自媒体战略,小米的营销团队成立之初便有近百人,几乎占据了公司总人数的1/3。为此,小米副总裁、MIUI产品负责人洪峰便曾骄傲地说:“小米的粉丝都是在互联网上拥有极高活跃性的用户,我们只需要把握好全新的自媒体渠道,与他们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即便我们放弃了传统的广告,仍然会有千千万万的米粉为我们做宣传,并且宣传到底。”被逼出来的小米式营销三板斧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在成功者的光环之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他们的花冠和权威,而很少注意到他们隐在掌心的伤疤和血迹。

鉴于粉丝经济的大获成功,小米的自媒体式社会营销在今天被许多互联网企业奉如圭臬、视作宝典。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当下最疯狂、最炙手可热的粉丝营销,其实是被雷军逼出来的。

2011年5月底,小米手机的发布工作进入筹备当中。作为雷军在金山时期的老部下,黎万强比任何人都清楚前者是一个怎样“勤俭持家”的老板,于是,在接下营销任务后,他绞尽脑汁,借鉴了凡客诚品赖以成名的全国核心路牌计划,制订了一个3000万元的手机销售计划。

当时,雷军对小米1代手机的期望销售目标是100万台,按照2000元的单价计算,总价值便是20亿元,而一般手机公司至少会投入3%左右的销售额作为营销费用,如此计算,3000万元的销售方案几乎已经为小米节省了一半的营销费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省钱的方案,雷军却看都没看,直接丢到了垃圾筐里,只是抛给了黎万强一句话:“宣传MIUI的时候,你没花一分钱,做手机是不是也一样可以?”

就像很多企业领导对员工常说的,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很多时候,不去尝试,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而尝试了,便会多一分机会。

追随雷军多年,黎万强很少推卸责任,遇到挑战,最先想到的永远是试试看。当初,雷军让他“不花一分钱,把MIUI的用户做到100万”,黎万强便闷声不响地构建起了小米论坛,以论坛做口碑,从一个个人头拉起,为小米积累了最初的粉丝群体。这一次,黎万强同样没有认。

被雷军“逼上梁山”后,黎万强最先想到的便是MIUI的成功经验,并且继续发挥小米论坛的宣传效果,动员MIUI粉丝,为小米手机的宣传做铺垫,而后又立足于第二个发力点——新浪微博。

爱好摄影,甚至一度想要以摄影作为创业方向的黎万强很快便利用微博这种以精短文字、图片以及视频为主要元素的新媒体传播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米营销三板斧。

第一,要把营销当战略。

黎万强认为,新兴互联网企业没有传统企业的雄厚资源,无法做到在传统营销方式上一掷千金,这也正是小米不做广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营销又是互联网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小米没有营销预算,所以只能选择社会化营销的手段,幸运的是,自媒体营销正是未来营销的主方向,小米以此为品牌战略,恰到好处。

第二,做好社会化营销,最重要的是服务。

在没有任何金钱福利的前提下,如何让粉丝和用户心甘情愿地为小米做宣传?这一问题困扰了黎万强很久,不过最终还是被他解决了。黎万强的绝招便是——做好客服。为此,黎万强的助理曾经这样解释说:“黎总告诉我们,客服不是用来做挡箭牌的,而是用来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只有帮用户解决了问题,用户才能真正成为小米的粉丝,为小米做免费的宣传。因此,小米论坛、小米的微信公众号等,都有客服的职能。小米微博甚至规定:15分钟内必须对用户提问做出快速响应,无论是建议还是吐槽,都要进行及时的回复和解答。”

第三,注重人头扩张,重视粉丝增长。

社会化营销手段繁多,方式错综复杂,而其核心却只有一点,那就是抓住粉丝,不断扩大粉丝群体。在没有任何广告宣传和营销投入的前提下,想让小米的品牌被广泛地传播出去,唯一能够依靠的便是广大粉丝的口碑宣传,这就要求粉丝的基数必须保持持续增长。在雷军的施压下,黎万强想到最好的粉丝增长方式便是事件营销。

为此,小米在微博上做的第一个宣传便是“我是手机控”,从总裁雷军开始,小米公司全员发动晒自己“那些年曾经用过的手机”的活动,短短一天时间便吸引了超过80万人参与,使小米骤涨粉丝11万。

通过“营销三板斧”,今时今日的小米早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系统完善、生态繁盛的粉丝矩阵。在小米全部的近亿粉丝中,大概有1/5的粉丝为核心粉丝,而在这部分骨灰级核心粉丝中,约有700万分布于小米论坛、600万活跃于微博、110万活动于微信,正是这些可精细化的、可到达的粉丝,创造了小米的营销神话。

2012年2月,小米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电信版小米抢购活动,参与人数多达92万人;2012年4月6日,在第一届米粉节上,在6分5秒内,10万台小米手机被疯狂的粉丝们抢购一空;2015年,在第四届米粉节上,小米科技在12小时内狂销20.8亿元,出售手机211万台,一举创造了一项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互联网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是互联网新兴企业的时代,是创业者的时代,更是个体用户的时代,是粉丝时代。然而,归根结底,还是走心的时代。

任何时候,企业都必须用心经营,用心去探索,用心去对待客户,这样才能真正发掘出用户的核心需求,让用户和粉丝成为品牌的朋友,主动为企业拉人气、做宣传,并且不断为企业引导和转化新的消费源。

如此一来,企业才能真正做到财源广进,基业长青。第2章种子用户的挖掘与引爆做好社会化营销,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种子用户,只有做好种子用户的发掘与引爆,通过这些种子的力量,才能做出一流的、卓有成效的营销成果。着眼于种子用户,而非早期用户

小米用短短5年的时间便成功打造出了仅次于苹果和三星的世界第三大手机品牌。在小米之前,索尼爱立信完成这一壮举用了11年,华为则用了27年。

可以说,小米的成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风口,更得益于其颠覆式的社会化营销模式。在过去几年短暂的发展历程当中,小米创新了许多营销手段,也成功复兴了许多一度夭折的营销理念。其中,“种子用户”这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营销概念便在小米的热浪下再次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不同于“早期用户”这一概念,小米重新定位了“种子用户”的概念,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参与到小米产品的研发和品牌的构筑中来,雷军特别注重对种子用户的深入挖掘,他强调:“小米的种子用户不是简单的产品测试者和性能体验者,更是对小米这个品牌和小米产品抱有极大兴趣的尝鲜者。只有这类用户,才能在体验过后心甘情愿地免费为你做营销。”

关于种子用户,小米内部员工总结出以下四点心得:

第一,关于数量。

种子用户的数量没有具体定论,每一款产品的种子用户圈定为多少要视产品的具体情况而定,但至少要达到100人的最基础规模。事实上,小米的第一款产品MIUI的种子用户,就是黎万强从Android用户中找来的100位发烧友。由于新产品往往会存在一些未知的BUG,通过种子用户的试用,形成快速迭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大规模放量时“覆水难收”。

第二,关于质量。

正所谓兵不在多,贵在于精。相对于比较容易达到的用户数量,小米更关注的则是种子用户的质量问题。鉴于公司性质和产品性质,小米在选择种子用户时,更多地会以对小米产品充满兴趣的青年群体、产品经理、工程师,以及互联网爱好者为主。由于年龄和职业的关系,这几类人群对新事物往往具备强烈的好奇心。

第三,关于邀请。

从Facebook的成功中,雷军意识到了病毒营销的可怕,开心网等国内企业引爆的拉人浪潮则让雷军充分注意到了构建起完善的用户邀请机制的重要性。如今,在小米成型的邀请机制下,主要分为线上种子用户邀请和线下种子用户邀请两个方面:线上邀请包括链接邀请和内测码邀请,线下邀请主要以邀请卡邀请为主。

第四,关于导入。

导入是种子用户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如何将已有产品的大量用户导入新产品之中,让高质量的老牌用户充当新产品的试用者和推广者,从而节约吸纳用户的成本,这始终是小米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小米每每有新品诞生,雷军等小米高层都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发布微博等方式将消息散布开来,让老用户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为获取新品的第一手体验而努力成为其种子用户。

马克·扎克伯格曾说:“最好的营销手段就是运营用户,让一部分用户充当品牌宣传和扩张种子。”纵观小米、虎嗅、知乎等知名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前期的种子用户,通过口碑传播而慢慢做大的。

事实上,随着小米粉丝经济的日益火爆,发展“种子用户”几乎成了国内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肉搏战”,即便是BAT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例外。

与雷军的认知类似,随着阿里巴巴跨界布局步伐的加快,马云也开始意识到,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最难的不是新产品的研发,而是如何发展第一批有价值的用户。种子用户的定位和发掘,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在日后口碑宣传中的格调和辐射范围。

2013年9月,为了遏制微信的扩张势头,防范腾讯对电子商务移动端口的切入,阿里巴巴推出了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作为阿里巴巴推出的首款即时通信软件,来往被马云寄予厚望。然而,在当时已经聚集了3.5亿用户的微信的阴影之下,来往想要谋取一片生存空间并不容易,特别是第一批用户的积累,更是难上加难。

2013年10月,来往发布一个月之后,马云在阿里巴巴公司内网中明确表态,呼吁每个阿里巴巴员工首先成为来往的种子用户,并且每个人都要在这场挑战微信的“战争”中出一分力——11月底之前,阿里人如果不能为来往拉到100个公司以外的用户,视之为放弃红包!

阿里的红包奖励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丰厚的,在这样的重量级的鞭策下,阿里巴巴的员工们迅速地行动起来,借助微博、QQ、微信等一切渠道,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拉客”运动,而来往也就在这样一场“引爆”运动中快速地打响了其知名度。

其实,不仅仅是阿里巴巴推广来往,知乎网率先向专业人士发邀请码;新浪微博首先高价邀请名人入驻成为大V;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站MySpace将第一波邀请献给志同道合的“损友”等。这些企业无不是看重了种子用户的作用和威力。

当然,通过重重渠道,企业想要搜罗一批忠实可靠的种子用户并不困难,但营销管理者必须明白的是,找到种子用户仅仅是社会化营销的第一步,唯有精心地运营他们、维护他们,甚至感化他们,他们才会真正地行动起来,成为企业营销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才能让你的产品得到真正推广和传播。小米粉丝,从一个个人头拉起

小米手机的销售风暴持续至今,而且,这股风暴正在以难以阻挡的势头冲出亚洲,刮向世界,就算是粉丝经济的鼻祖“苹果”也不得不感叹:小米的市场版图已经在数千万小米粉丝的支持之下拓展到了足以让苹果和三星都为之警惕的地步。

然而,就像荀子曾在《劝学篇》中写道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非一日建成的,小米商业版图的扩张如此,其品牌粉丝的积累同样如此。

2015年1月,在小米旗舰新品发布会上,雷军这样说道:“有人说小米的成功是靠饥饿营销,是取巧,这样的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我还是那句话,‘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小米的成功要归功于千万粉丝,而任何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个小的族群,甚至是一个个小的个体开始的。”

诚如雷军所言,小米的粉丝经济确实是从一个个人头拉起的。众所周知,小米科技是一家以手机为核心产品的互联网企业,然而,其第一个产品却并非手机,而是MIUI系统。

雷军做互联网手机的基本理念是“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然后“再以手机为核心,构建智能生态”,而在整个商业生态布局中,忠实用户(粉丝)的吸引和绑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初创期的小米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小米此前没有过任何相关产品,用户为零,连最基本的用户都没有,更遑论粉丝了。

为了招揽种子用户,小米创始团队决定先做基于Android系统的MIUI,从而吸引一部分Android用户,将之转化为小米的第一批粉丝。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雷军下令黎万强,“即便是一个个人头地拉,也要拉到100万MIUI用户”。黎万强只得带领团队整日游走于各大手机论坛、BBS、微博之间,甚至不得不每人注册近百个账户,整日在一些知名的Android论坛中“灌水”。

单纯依靠口碑,小米团队第一天只拉到了3个人,第一个星期不到70人,第二个星期接近150人,第三个星期人数已经接近400人,第四个星期数字扩大到了700。最后,经过五个星期的持续努力,小米营销团队终于成功拉到了1000个Android粉丝,并且从中挑选了100人作为参与MIUI设计与研发的超级用户。正是这100人,成了小米粉丝的火炬手,将小米的粉丝文化传播到了天南地北。

今时今日,“米粉”已经成了小米活跃用户的总称,更是千万小米粉丝的统一称呼,而最初,这一称号并不统一,有人喜欢MIUI的谐音,叫自己为“米友”;有人则喜欢称小米发烧友为“米饭”;后来,经过众多粉丝不断地交流和演化,才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明确称谓——“米粉”。

小米的粉丝效应因米粉人数的不断增长而越发强烈,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见识了互联网时代品牌粉丝的巨大力量。然而,小米粉丝最初的艰难积累的过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缓慢发展的过程,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读到这里,或许很多看客会生出这样的疑惑:互联网时代是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就算我有耐心等待种子粉丝从量变到质变,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会给我的企业那么多时间吗?事实上,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丰富的数据资源不仅为当代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挖掘和转化种子用户的可能性,也大大加快了种子用户的引爆速度。

脸萌(myotee)是一款非常成功的拼脸软件,即便你不会画画,也完全可以利用这款APP轻松地制作出一款属于自己的专属卡通形象。

2013年11月,脸萌APP正式上线,各大应用商店纷纷看好其市场前景,为其开辟了推荐位,就连苹果的APP Store也不例外,然而,脸萌却并没有即刻走红,持续攻坚了两个月之久,其用户也不过才勉强达到百万。

2014年3月,脸萌APP的种子用户开始爆发出强大力量,人人网、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纷纷被“萌脸”刷屏,脸萌用户通过更换头像、发布萌图,让各大社交网站的用户群体纷纷注意到了这股“萌风”。

据相关数据统计,仅仅四天时间,脸萌APP在iOS和Android平台的下载量便达到了120万次,堪比前四个月的总和。

2014年6月6日,脸萌迎来最辉煌的时刻,单日下载量高达500万次,一周内用户增长2000万,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当中,都会有那么几个人如同中毒了一般,统一用上了用脸萌制作的卡通形象当头像。

可以说,脸萌早期用户的积累并不顺利,但是,我们却能通过其爆发式的增长过程发现,当种子用户由量变达到质变后,对于产品营销的作用之大,简直难以以常理揣测。

在我们身边,类似小米和脸萌这种坚持做好种子用户,然后实现利用“引爆”种子用户的方式实现厚积薄发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很多。而且,借助互联网技术,当下的企业无论处在主动还是被动的位置,也都会比较容易地发现种子用户。

作为社会化营销人员,有必要明白一点:粉丝效应虽然不可以设计,但却可以因势利导,只要企业能够坚持拉起最初的一波粉丝,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参与感,以他们为种子,让其有欲望参与到产品的营销活动中来,那么,复杂的营销活动和庞大的营销目标便也就不再是那么烦琐和遥不可及了。以MIUI为爆点,黏住初始用户

众所周知,小米科技诞生之初,智能手机领域已是一片红海,国际市场上苹果一家独大,三星雄踞第二,虎视眈眈;国内市场上华为、联想、中兴三足鼎立,各有所长,大有一副诸强争霸的混战势头。毫无疑问,小米想在这种关头抢占市场,必须要使出一记“撒手锏”才行。

雷军认为,iPhone的成功是“软件、硬件、互联网融为一个整体”的结果,而其他几大手机厂商走的却基本都是硬件公司的路子,因此,小米想要突围,必须偷师苹果,做一家既做软件、硬件,也做互联网服务的跨界公司。于是,在小米手机诞生之前,MIUI系统先一步应运而生,并且成了黏住小米用户的关键之所在。

明确了小米的发展路线后,雷军决定先从小米团队所擅长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开始,再做手机硬件,从而滚动整个市场。

2010年4月,雷军开始组建小米的研发团队,几天后,他在武汉大学的师弟李华兵为他介绍了一个从德信无线出走的业务团队,随后这个团队被更名为“小米工作室”,也就是小米公司的前身。

2010年8月16日,小米的第一款产品“MIUI”宣告诞生。这款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操作界面一经问世便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小米营销团队辛苦招来的100位核心体验者一个都没有流失,全都顺利转化成了MIUI的忠实粉丝,并且积极地投入到MIUI的宣传中来,为小米拉来了很多粉丝。

在短短10个月里,在不依托任何媒体宣传的条件下,MIUI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万名手机发烧友,其论坛也从零会员实现了活跃用户高达30万的突破。来自24个国家的MIUI粉丝自发地将MIUI升级为当地语言版本。而随着MIUI系统的大获成功,小米也开始了最初的手机梦想,投入到小米1手机的研发当中。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MIUI也不能被称之为小米的第一款产品,在MIUI之前,小米曾开发过一款颇具人性化的手机APP,大家习惯性地称之为“司机小秘”,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小米司机”。

作为一款比较成功的服务性软件,小米司机用户流量的变化依旧十分频繁,这也让雷军意识到一个问题:一个产品在吸引了初始用户后,如何能够充分地黏住用户?让用户乐不思蜀,“来了就不想走”。软件开发工程师出身的林斌给出的答案是——更新!“创新”和“更新”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却密切相关的词汇,对于MIUI系统而言,第一代MIUI就是在Android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当时Android系统存在着系统卡顿、软件相对质量较差、耗电严重的问题,而MIUI VI则直接去掉了原生Android的抽屉,将所有APP直接放到桌面上,而非简单地罗列快捷方式。这样的创新便成功解决了系统卡顿和耗电严重两大难题,再配之以MIUI唯美的操作界面,便构成了粉丝钟爱MIUI的两大理由。而体验过MIUI的发烧友便会向身边的人推荐MIUI,如此循环扩散。

然而,林斌清楚,以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速度,MIUI的这一优势很快就会被其他同类系统所赶超,到那时,黎万强千辛万苦聚集而来的种子用户,便也要付诸东流了。于是,他提出:“我们要着重力量研发小米手机,但MIUI不能放,必须保证MIUI的持续更新,让MIUI永葆青春,成为小米不竭的粉丝制造厂。”

林斌的提议得到了雷军等人的一致认同,黎万强更是将MIUI用户引进MIUI系统的改进中来,从MIUI 2.3开始,到MIUI V4,再到2014年8月发布的MIUI V6,小米的MIUI系统每周五都会完成一次版本的更新和升级。这在同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而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升级,MIUI系统的功能也在日渐强大,日趋完美。在MIUI V6的发布会上,MIUI负责人洪峰甚至骄傲地说:“MIUI V6让手机至少轻了6克。”

2013年1月,小米宣布MIUI用户突破千万;同年年底,MIUI全球用户突破3000万,在国内已经无人能够与其争锋;2014年8月17日,小米官方宣布,MIUI用户已累积超过7000万;2015年4月,根据最新数据显示,MIUI发烧友已经超过1亿人,享誉中、美、俄、德、法等20余个国家。

如果说引爆社会化营销需要为粉丝提供一个爆炸点的话,那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