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者的扑克:操盘18年手记(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9:51:24

点击下载

作者:扁虫鱼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机者的扑克:操盘18年手记(第2版)

投机者的扑克:操盘18年手记(第2版)试读:

前言

660元的老城隍庙

也许接受的最初都是从拒绝开始吧。

与著名的南京路仅仅一路之隔,有一条叫南阳路的小马路,也就是从风格类似变形金刚的上海商城后面一转弯,你就可以来到上海静安区体育馆。里面的设施已很陈旧,1990年的某一天,一家新生的证券公司借此开了一个小门面。

当时的人还无法理解证券公司究竟是干什么的,也不理解买卖一种叫做股票的玩意儿有什么意义。家母有些开拓精神,一天回家后,给我带来一条信息:老城隍庙的股票在那间小屋子里交易,听说买了以后将来会很赚钱,至于价格,当时是660元。

这实在是个冷僻到静默的消息,因为即使在当时的上海,100个人中也很少会有1个人关心股票的事情,这种曾经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玩意儿又新长出来了吗?你确定?你真的确定?可是这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金融我当时已经有些懵懂了,新生事物在年轻人的心里还是有些土壤的。但是当我了解到100元面值的股票当时居然以660元交易时,我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太贵了。”我说道。我用计算国债的方式衡量了股票,在历史的迷雾前,我们总是参照过去的无知。这轻轻的摇头就让我的交易生涯向后推迟了一年,也让我与最初的财富隔岸相望。我不了解的是:未来的老城隍庙股票价格会涨破万元,还不知道,即使是这万元,也只是财富之旅的起步。

也许每段开始的最初都带有些遗憾吧,人类对新生事物的排斥与生俱来。只有当事实真实呈现的时候,我们或许才会做出这样的总结:在拒绝未知的背后往往拒绝的也是财富。333倍的奇迹

1992年年初万物还是萧萧瑟瑟,上海的早春总带着浓重的寒意,但这一年人们的心正在被一种新事物搅动着,股票正悄悄展开它的神话——只要拥有这么一种与国库券稍稍不同的纸,你的钱财每天都会以0.5%的速度狂奔(这就是当年的涨停板极限)。微小的数字不算多,但如果同一年中拥有的交易日相乘,再对比当年10%左右的国债利息,你就可以明白人们心中波动的微澜了。

微澜正在扩大。这不,仅仅两个月前,兴业房产股票的发行就险些出事。排队领预约券的人抱着棉被,通宵达旦,对于排队就等于领钱的事,谁会没有热情呢?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焦头烂额,一场闹剧几乎以闹出人命而草草收场。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何况人民上面还有领导。于是在这开春乍寒的季节,一种新的需要人民币购买的、只用做认购股票摇奖的凭证—92上海股票认购证闪亮登场了。印刷精美,见证奇迹的92上海股票认购证。注意上面的承销机构仅有申银证券、万国证券与海通证券,可见当时的证券公司少得可怜。

从1月19日开始至2月1日止,认购证公开发售,有效期一年,每证一号,为当年的新股摇奖依据。消息一公布,群情沸腾,我当时刚工作,同事们闻知没有不摩拳擦掌的,一个号码可以管一年的新股,别说抱着被子去排队,再加条毯子我也上啊!规则的修改

公开发售的当天,我急奔最近的银行。事实总与想象相反,高高堆起的认购证旁只有一名认购者在付款,与之相对应的是银行的五位工作人员。“不排队了?”“敞开卖,随便。”“多少钱啊?”“30。”“中不到奖,钱还退不?”“改规则了,钱不退,全部捐给福利机构。”“噢,这样子啊,我考虑下……”我终于找到问题的正解了。“快买点吧,别改天买不上了。”银行人员开始推销了。“我再看看。”我悄悄地隐退。蒙谁啊,麻雀都快停在那认购证上了吧。

因为30元钱不退,此举被无数“精算师”斥为“抢钱”,群众的热情也就从云霄被打入泥端。10天很快过去,即使著名的杨百万据说也一张未买。见证奇迹的时刻

众人的冷漠,造成总销售量仅仅207万份。消息一传开,认购证黑市的价格立即攀升。我的两位同事成为其中的傻瓜或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们各自购买了100张。一位是酒店的行李员,由于前两个月超额的小费,让他舍得把这轻松得来的钱轻松地花出去;另一位是酒店的财务,标准的“书呆子”,千算万算,别人都说不划算,他偏偏说很划算,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大力推动改革风潮,股票的发行量连翻5番,成为当年唯一摇股凭证的92认购证的价值也扶摇直上。黑市的价格一天几次更新,很快就突破了1 000元,而摇摇号中中百一店与华联商厦股票的认购证更是高居万元,仅仅几个月啊,333倍的暴利!

行李员同事机灵,买的都是白片(没有登记名字),于是在黑市价格升破60元的时候,出售了一半,名之为收回成本。其后又在200元、300元时抵不住诱惑,出售了,也算赚了点小钱。只有那“书呆子”同事为人实诚,认购证全部登记了名字,无法转让。被那些一张没买的同事耻笑得一塌糊涂,最后也得以保留胜利成果,半年以后,逍遥已乘黄鹤去,缥缈神州再无踪。

在市场面前,我们总爱用自己的聪明去博弈,却总是无可避免地陷入聪明的泥潭。

92认购证也许是中国证券史上最简单、最缺乏刀光剑影,短期内就可以完成人生转变的一次最令人惊讶的戏剧。许多日后的股市大鳄,都从此间起步。比如现今赫赫有名的“法人股大王”,当年福佑路的“毛毛”,其资金的几何增长,就从92认购证开始。

及至1993年,领导觉得1992年的认购证效果不错,没有打架,也没有人挤人,就又发了93认购证。由于1992年的示范效应,购者如云,量以数十亿计,因而再也不显当年的奇迹了。奇迹也许总是如此,不经意间发生了,然后在众人醒悟后的穷追猛打中潜遁而去,一如当年的“书呆子”。机遇究竟是什么

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未来也许我们还无法看清,但历史还是值得回顾的。在我的记忆中,中国证券市场最初的10年里,至少出现过以下大机会。

⊙国库券的回购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回购国库券,在上海首先试行,而各地的国库券还处于打折的境地,当年杨百万就坐火车到各地收购,然后集中卖回给上海的银行,创造了百万神话。大部分人由于对新生事物的漠视,而失去了这次机会。

⊙第一批认购新股 最初发行股票时,无人认购,结果只能由领导同志、党员、积极分子带头认购,这也许是当年握有权力者最具奉献精神的一次获利。新生事物在最初总是被拒绝,而恰恰这时又是最安全、利润最丰厚的。

⊙92认购证 仅仅因为30元成本可能血本无归,而让财富与大多数人擦肩而过。

⊙各地风起云涌的一级半市场 本来自家地里发股票,当地人应该获益良多,可惜恰恰相反,最大的收益都被那些带着成箱的钱、坐着飞机来收购的“黄牛”带走了。这再次证明,幸运是否砸在你家屋顶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双睿智的眼睛和一颗敢于行动的心。

⊙325点历史大底 这个中国股市放开后的最低点,并不如人们期望中的那么可口,无数人怀着决绝之心离开股市后,它才在某一天冲天而起。

⊙转配股的机会 转配股必须被锁定,什么时候能抛售谁也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转配股成为当时的弃婴,“大众总是错误的”法则再次展现神奇的魅力,当多年以后转配股上市后,很多人才惊讶地发现,当年的弃婴如何变成了楚楚动人的大姑娘。

⊙国债期货的机会 中央为了促进国债流通,试办国债期货。我也认真地研究了,当时物价较高,通胀盛行,而用于交割的国债数量有限,国债期货面临的是大量的资金对决少量的存货,还有通胀的背景,很自然地,我得出了长期做多的结论。但仅仅由于对“期货”二字的恐惧,我从头看到尾,与大多数人一样,把一次巨大暴利的机会化解为无形。是的,不做我们没有损失,所以我们也没有富有。

⊙1999年B股21点的历史大底 遍地都是几美分的股票,跌破发行价,然后跌破净资产,最后甚至跌破面值。当股票市场上最荒诞的一幕呈现时,你在哪里,又在做着什么?

市场一直都有机会。2000年以后的房地产暴涨、股市1 000~6 000点、商品大牛市,以及过去的2009年,各位的记忆一定还很深刻吧,我就不絮叨了。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未来,中国金融的大幕还在徐徐拉开,在以后还将展现的大机会中,我们会为自己书写下什么。上篇 一个人的修炼第1章 市场是一种情绪大众总是错误的

弹指一挥间,斗转星移20载,当初的弱冠少年已趋向不惑。如果人生真是一段旅程,那么中国的金融市场就是我这20年最好的风景台。200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如果说前面10年是农村改革与个体经济的萌动期,那么后20年则迎来了资本市场的大发展,由此而生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衍生品市场风生水起。恰巧我站在了金融前沿的上海,加上个人的喜好及机缘巧合,让我有幸伴随着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与茁壮。

1990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那张黄报纸,我翻阅过;文化广场前抱着棉被疯狂排队,我曾一旁站立;92认购证333倍利润的狂欢,我浅尝一口;既瞠目于1 500点狂跌到325点的大熊,也惊叹内蒙华电一天翻番的疯狂(当时无涨跌停板)。当旧框架打破后的思想还无从着落,守着黄金之地却不知如何拥有的人争论着股票究竟姓社还是姓资时,历史的步伐却全无停止:B股、H股、N股(纽约)、S股(新加坡),新事物一个接着一个;权证(中国资本市场很早就试行过权证)、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可转债,新词汇冲击着我们;主板、三板、中小板、创业板眼花缭乱;T+N到T+0再到T+1;涨跌0.5%到放开限制,再回到涨跌停板必须10%,历史既是崭新的,又是循环往复的。

风景也许太精彩,我从股票看到国债期货,从邮票市场折腾到衍生品市场,从大豆炒到黄金;玩了国内市场又去玩海外市场,从无限期盼中国的股指期货到直接操作美国的道指期货;我抄过B股的大底,也逃过A股的大顶;曾经赚过很多倍,也曾输到一无所有;从目空一切到谦卑得不知骄傲为何物,直到沉淀下来重新学习,才了解到世界之精彩,自己很无知。

近20年,我努力诚实地在市场中求生存,上不靠贪,下不曾偷,不骗不抢,所以也就敢说些真心话。如果要把这些年市场中自我的感受以及所见所闻汇成一句投资偈语,那么我一定会说:大众总是错误的!

每当说出这句话,我总是惴惴不安,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似乎实在算不上一种智慧,但在真实的世界中,现实往往就是如此残酷,残酷到我们不相信,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请允许我做出些解释:大众—大部分人、普通者,其对立面是少数派—一小撮有权有势者,或专业人士。大众总是错误的,并不代表大众的选择一定是错的,或者投资过程全是错的,而是指大众投资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实际的盈亏效果总是不佳。亏损、低于均常水平、付出与得到的远不成比例都可做此解释。

大众总是错误的实质就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大众如何修正自我的行为,最终大众(大部分人)的投资结果总是欠佳的。由此推断出大部分人的行为也大都错误(这并不代表与大众对着做就能盈利,对此后文还有论述。这里面有些很细微的差别)。小子何敢出此论断

你看见过狼群比羊群还多的草原吗?你看见过鲨鱼比大马哈鱼还多的海洋吗?你也许见过一个农夫收获了一筐苹果,留待慢慢吃;但你见过一群农夫面对一只苹果吗?那恐怕将是场战争。在一个零和游戏的投机市场中,少部分人赚钱,大部分人亏钱是可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大部分人都实现盈利的梦想只能是个幻想。这也就是你稍稍环顾四周,总能看见众多套牢者的原因。

我知道有人会反驳说:不一样。我们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况且股票市场也不是零和游戏。我们持有的股票是股东的证明,企业的经营发展会为这个市场带来利润。价值投资之父巴菲特真正获利是靠长期投资,他赚的是企业成长中的钱。

我必须谢谢这些意见,因为这正是我们即将展开的话题:人们通常是投资还是投机?股票市场零和吗?长期价值投资的未来一定美好吗?我也渴望把这些都弄明白,因为这些关键的认识将决定我们是否应该参与这个冷酷的资本市场;如果参与,又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

先从股市谈起吧,这个参与人数最广也最普遍的市场。股票市场零和吗

从传统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确实在创造利润,但股票市场是否能够超越零和还必须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①经济环境是否向好,企业的盈利能否逐步递增;②股市中优质企业的存在数量;③企业分红能否大于向市场的索取。

企业有效益是必然的,但必须注意,我们的股票都是溢价买来的,其中所含的市盈率就代表—该企业每年赚取同等的利润并全部分红,你收回本金所需要等待的年限。20倍就是20年,50倍也许就是一辈子。而这还刚刚是还本,请别忘记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所以除非企业能有超常的增长,否则你的小股东身份只能为你带来一种整存零取的效果。好企业就应该上市吗

企业向好需要整个经济大环境向好,这也是股市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原因。但在一个经济向好的环境中,必然还分优质企业与劣质企业,那么这个市场是否让更多的优质企业进来呢?这并不乐观。我们的上市公司不好吗?真正优秀的公司一定会上市吗?让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家优秀企业的所有者,每年赚进大把的利润,留存资金已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你会让这样一家公司上市吗?上市意味着严密的监管、严格的财务报表、大批需要调整的数字、必须披露的商业秘密、一大笔中介费,以及把经营者推到苛刻媒体的聚光灯下……获得的只是再融资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你可以以市价向市场稀释你的股权比例,即套现。

华为上市了吗?中国烟草集团为什么不整体上市?中国股市的大部分上市企业主要来自何方呢?请参见建设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定位: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句话:帮国有企业疏困解乏。

那些生产资金短缺、离退休职工负担沉重、产业升级水平落后,还有那些欠了银行一大堆钱,银行都不敢借钱给它们的国有企业,被优先照顾上市,以便给它们最后一次输血的机会。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融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归还银行贷款。你的钱变成生产创新的资本了吗?恐怕很大部分成为拆东墙补西墙的砖瓦了。当年我所在的炒股室里,许多人都是上市公司员工(因为职工股上市而变成股民),由于了解内情,所以竞相抛掉自家公司的股票,大家易股而持,这成为市场中公开的笑话,而不好笑的也许是不曾亲眼所见的丑陋吧。

从社会整体效益来讲,上市也许还算一个方案,但对于身处其中的股民,对于期盼着天上掉下个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则可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锁链。中国股市能出现自己的微软、英特尔吗

相信一定会有的,但必须存在那些把创业当成梦想,把梦想能变成现实,并把现实坚持到底的人物。可惜,现实的浮夸也许让马云都有些迷失吧。在中国更多的是把股票市场当做垃圾场,是倾倒,是索取,是哄骗和厚颜无耻。改变也许正在进行,但基调早已确定。

上市企业究竟是向市场供给了还是索取了?读者可以从中国股市报告和资金获取中获得答案。中国股市报告

平衡。股市的实际运行情况最终是资金的平衡,那么实际状况究竟如何呢?以历史最好的2007年为例,我查了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年鉴,聊以说明。中国股市2007年资金消耗情况如下:年度IPO≈6 700亿元×2≈13 400亿元(开盘价相对于发行价平均翻倍)企业再融资≈?(没查到,但增发、配股有多少,大家还有些印象吧)印花税≈1 140亿元(归入国库)券商佣金≈570亿元(养活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解决国有股问题,2007年的新发行股票比例及配股比例都是历史上很低的(例如,2007年新上市股票仅28只,而从1993年认购证发行后的年均新上市股票数是56只),这样的好时光以后恐怕很难再现了。负和的股票市场

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中的779家公司做出了现金分配,比例占所有上市公司的50.8%。上市公司分红总和为2 831亿元,平均利润分派率为29.84%,股东分红收益率向上踮踮脚勉强接近1%。注意:即使这2 831亿元分红,也不是市场完全能得到的,它必须被再扣一次税。

这就是我们的2007年,中国股市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一年,让众多股民念念不忘的一年,这也是历史上中国上市公司分红额最高的一年,比2006年增长了整整112%,也就是说,2006年的所有分红仅为1 330亿元。

如何评价上市公司年度分红额?一位资深炒手给出了一个近似的答案:基本上,企业分红刚刚能抵掉股市中的税收和佣金,也就是我们缴纳的手续费。年景好时,分红能多一点;年景差时,分红就远远不够与这些费用相抵。所以单纯从资金平衡角度来观察,我们目前的股票市场甚至还够不上零和市场,而是一个标准的负和市场。这就是我们生存的市场现状,残酷而真实!

在这个负和市场中还包括:“神秘大资金”出手一次,赚走多少?券商自营、大鳄鱼(非公众基金)坐庄坐掉多少?超级大户、信息灵通人士分羹分掉多少?市场高手用力挖,挖掉多少?而弥补以上所有的不足就靠大家了!

由此看来,我们优秀的上市公司并没有为散户每年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相反,是股民们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哺育,养活了这个市场,包括这个市场中大量的蛀虫与猛兽。机构平均散户占有率

市场中所有散户数量除以所有机构数,得出平均每家机构对应的散户数,称为机构平均散户占有率。这是一家权威研究机构报告中的核心数据,这个带着嘲讽却又非常有效的统计数据,总能提前做出一项非常有效的预判:当年机构大户的生存环境好不好。

平均单个机构占散户的比率决定了机构的生存环境,这说明了什么?你以为自己不是羊,却早有睥睨者把你作为羊计算进去了,而且事实总还是凑巧认可。

当年那个“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招牌为何如此炫目?只不过因为成为羊群中最早混进的那几只狼,因缘时势造成的强大却让某些人找不到北,目空一切,终于在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被一群新出炉的小老虎掀翻在地。虎狼之争,结局我们并不关心,但认不清“前有狼,后有虎”的形势,那“罪该万死”已是必然了。

当然,从经济学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分红利也是可以的,只要将留存利润用于发展生产,且产生的效益大于市场平均融资成本时,那么这就是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对股东的长远利益也是正面的。所以单纯从市场资金总平衡的角度分析,还有个缺陷,即会忽略长期价值投资的价值。长期价值投资能否带领大众走出“大众总会亏损”这个怪圈呢?价值必胜吗

首先我们承认优秀的长期价值投资相当有效,例如脍炙人口的可乐老太太的故事。因为买进可口可乐股票并长期持有,老太太只做了一件事,却解决了一辈子的财富问题,让包括我在内的无数投资者羡慕不已。成为一代代价值投资者的偶像与标杆的巴菲特更是以长期价值投资而闻名于世,他说过,对于那些他看好的企业股票,他希望持有的年限是永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也许就是特例。彩票市场每周都在创造250万倍的奇迹,但它无法证明这个市场是值得期待的或是致富捷径。同样,观察长期价值投资是否能帮普罗大众带来更好的收益,我们还需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可供长期价值投资的股票有多少?在市场中占比多少?○ 神话的背后需要神话的基础。历史会简单重复吗?○ 中国20年的股市能告诉我们什么?中国特色的最牛股票是哪

只?○ 投资与投机真的泾渭分明吗?价值可能变动不居吗?可乐老太太有多少

价值投资是近几年的流行语,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所以你会在中国看到一批批投资者,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一边忍受长期套牢的痛苦,一边小嘴里哼着“死了也不卖”。

不是长期价值投资不好,而是关键看你投的那只股票怎么样。

回顾历史是必需的,但一定不能断章取义。长期持有可口可乐股票是赚翻了,但如果持有同期的其他大蓝筹呢?翻开历史,早期道琼斯30种成分股票(都曾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啊),如今只剩下通用电气一只了,其他的早已灰飞烟灭。如果美国老太太不是持有可口可乐,而是持有其他的29只股票之一呢?

听说过“漂亮50”吗?20世纪70年代美国备受追捧的50只大型蓝筹股,当时受到所有人的抬爱,可惜,其后很长时间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被形容为满地碎玻璃。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既然是大家都持有的股票,那么筹码一定相当分散,而且大家都看好,死活不肯卖,那么这样的股票一定很难有炒作行为;于是股价的上涨必须依靠业绩的真实提升。“漂亮50”的业绩当时都相当不错,但由于大家极度看好,市盈率早就高高挂起,平均都在70倍以上(即保持这样的利润,70年后你的投资才回本)。虽然公司都是各自行业的龙头,赚点不菲的老大利润是可以的,但要再像小公司一样飞速成长,早已没有了空间。所以可想而知,长期持有的结果是跑输大盘,曾经被投资者称颂不已的“漂亮50”变成了真实的“伤心50”。

这是个令价值投资者伤心的范例,却被某些人有意识地隐藏起来。曾经还有国内的价值投资专家帮其翻案:熬过最初难受的七八年,长期持有28年后,整体年化收益率也可达到10%。10%当然也不错了,但且不说如何熬过这最初的8年(那绝不是个短日子,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不到5年的中国熊市已经磨碎了多少价值投资者的心),单是截止日的选择,就是一个大误区—选在美国牛市的高点来计算收益,当然赢多输少。当时许多股票都赚翻了,这样的10%还有意义吗?

对待市场,我们必须要客观,否则单单是截止点的选择,就可以创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结果。在上证6 000点时,长期投资当然可以宣称自己的胜利,并鼓励任何坚信中国经济还将成长的人永远持有下去。但一年后的1 600点,是否又应该说中国股市根本就是个赌局呢?迷恋其中者,有可能会亏损掉最后一条“裤衩”,所以不合理的截止点选择必然造成偏激、不客观的认识。神话背后的基础

当一些股评家以某些美国股市的长期投资成功范例向大众宣扬时,我们还必须清楚一个背景—美国经济的成长史。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其后的冷战对抗中全面获胜,历经并克服了种种经济、金融危机,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是长线投资神话的基础背景,也是最重要的背景。你能确定这样的过程一定会再重复一遍吗?还会再诞生一个独一无二、称霸世界,把世界金融玩弄于掌心的超级大国吗?Are you sure?

即便拥有了如此幸运的背景,另一个关于长线价值投资的难点依然困扰着你。比如,20世纪80年代,你确定个人电脑会盛极一时,这时,你就已经拥有了敏锐的洞察力。但如果你当时买进的是“准将电脑”股票并长期持有,那么你将亏光所有投资,因为它被迫退市了。当然长期投资戴尔电脑你将获利丰厚。但问题是,当年亏损的选择远比盈利的选择多得多,你的选择一定会是戴尔吗?

人常常以为幸运一定眷顾自己,却忽略了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幸运也许会发生,但绝不经常,更不能保证一定是你。如果你被困在这个谬论里,苦苦强寻,那得到的只能是更多的痛苦。不要把小概率事件当做事物的普遍真理,也不要把幸运作为投资工具。清醒地认识自我,不依靠运气,这才是智慧—把自己放下,就放在平凡的角落里。以现价,我会愿意买入吗

企业其实也是类生命体,会经历幼儿期、发育期、青壮期、衰老期。所以你一定要辨清,你所持有的宝贝到底处在哪个时期。股市反映的是未来,别等市场把故事讲透了,电影已散场,你才慌里慌张地往里赶!

定期分析自己抱牢的那只股票,如果公司本质情况已经变化,那么我们的投资策略一定也要跟着改变。经常反问自己,如果我并未持有这只股票,以目前的状况,以现价,我愿意买入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持有呢?

投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关于投资的错误理念。我们是否能找到这样的影子?“我是长期投资,套牢大不了留给儿子、孙子。”话似乎不错,但需要注意:最终的大亏损都是来自当初的小套牢。所以在你确认自己即将进行长期价值投资时,一定要明白自己抱牢的是怎样的一只股票。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

⊙在中国股市中,哪一只股票长期投资收益率最高?

⊙这样的收益是多少?

是茅台还是中国船舶?或者是哪一只被资产重组改了名的ST股呢?我强烈建议你,打开你想到的任何一只金股的K线,选择“后复权”,然后把图形缩到最小,看看从它上市以来,股票的上涨倍数。特别是那些你曾深爱过、操作过的股票,还有那些最知名的大蓝筹,相信你认真地翻看一遍并加以思索,效果一定好过看三本投资书。

如果你急着想继续阅读下去,那就列个表给你,看看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见表1-1)。

表 1-1

以上是我选的7只股票,当然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大牛股,我强烈建议你自己去看一下。由于软件的误差,以上复权价与你的可能不一致。

中国股市的最牛股,最值得长线持有、投资的首选股票居然是小飞乐。当年那个市盈率上千倍,被很多投资股评家斥为中国股市特有之怪现象,居然是长期持有的典范,最高收益超过10 000倍。

相信也会有人质疑,那些大蓝筹上市都晚很多,时间上不公平。那我们重回历史,看看当年老八股中的绩优股怎么样?既然是长期投资,肯定要投那些主业清晰、业绩优良的。比如当年的兴业房产,主业优良明确,业绩稳定,现在已成为ST兴业,最好的时候上涨也不过200倍,而今更是几乎落到退市的边缘;而当年的大盘蓝筹真空电子,虽经过多次重组,上涨倍数也比ST兴业高不了多少。反而是主业说不清是什么,当年50万元注册资金,市盈率长期居高不下的、集体小企业转制的飞乐音响成为中国股市最响亮的股票。

请问,何谓投资?又何谓投机?变动不居的价值

投资,投的好像是价值;投机,搏的似乎是机会。大众总觉得价值比较可靠,而机会相对缥缈。

我们只能部分认同这种说法。如果把股票的价值看做企业未来成长的价值,无疑,企业经营的好坏影响着股价,但股价的波动同样对企业的经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在传统价值分析中被严重忽略了。股票交易在价值投资者的眼里被暗喻成一种单向被动的跟随模型—股价是一只狗,在价值主人的绳索下前后奔跑。错!这是个生动的比喻,可惜也是一个需要修正的比喻。

它给人一种错觉:价值处于统治地位,而市场价格仅是条跟随乱跑的狗。实际上,当你更多地经历市场风暴后,就会明白,这只狗相当地狂野粗暴,一旦被激怒,猛扑出去的力量足以掀翻所谓的主人(价值)。如果实在要用主人遛狗的图,我愿意用这张牵藏獒的图。很显然,这张图是我把两张图拼接在一起的,因为找得到的大部分图都是遛小狗的。

很多价值投资者之所以被掀翻在地,是因为他们总想象自己手握缰绳的样子,以为市场是只驯服的狗,一切已尽在把握。他们忘记了尊重,当然也忘记了那根所谓能牵引市场的价值之绳也可能成为自己的套索。

请看股市例证:股价平稳时,对企业经营并无大的影响,但当股价剧烈波动,特别是持续单向变动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四川长虹(600839)笑傲股市时,公司所在的绵阳地区最牛的时装就是长虹的工作服。一件工装能代表什么?代表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代表了美誉度。把这些稍加总结,就会形成融资成本优势、广告效应、员工归属感、客户和经销商的趋之若鹜、潜在人才的吸引力……不一而足,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多个层面,直接改善了企业生存的土壤。

反之,当一家公司的股价无可奈何花落去时(如美国安然、德隆三剑客),股价的崩塌会产生惊人的负效应,价格猛然的下跌似乎跌破了企业正常的价值,但很快企业被迫证明市场的看法是合理的,如图1-1所示。

股价暴跌后企业的正常经营被一举摧垮的过程如下:银行贷款不放了—还催着提前还贷;供应商断货了—还逼着结账;经销商不要货了—还席卷货款;员工们忙跳槽了—还挖公司墙脚;政策不优惠了—还派来调查组;媒体不歌功颂德了—开始连载××黑洞大揭秘……哪一家企业能承受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德隆三剑客”不能,资产上千亿、全球前50强的“安然”也不能,古今中外也许概没例外。图 1-1000633合金股份(德隆三驾马车之一)快速惊人地从25元跌到1.25元,而另一驾马车000549湘火炬不但暴跌而且彻底退市了。

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 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信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 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这个拥有千亿资产的公司却在2002年几周内破产。

2000年8月,安然股票达到历史高位每股90美元……到2001年8月15日,安然的股价已经跌至42美元一股……到10月底,股价已跌至15美元……2001年11月28日,公众终于获知安然所隐藏的经营亏损,而这时安然的股价已经跌破1美元。

安然真的资不抵债了吗?非也,是信用破产到股价破产最后催生的公司破产。如同桀骜不驯的狂犬猛地冲了出去,而主人仍紧握价值的缰绳,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摔倒。

股票并非价值稳定而价格纷飞的单循环体系,而是价值、价格都变动不居,且互为影响的双循环体系。所以你并非平地里遛狗而是一叶扁舟,激流中捕鱼,水在动,鱼在动,你也在动……

所以很多看似稳健的机会(投资),却非常依赖时机的把握(投机);而许多看似危险不羁的举动,却又演化成一次次精彩的手到擒来。

好,来看现实的案例……网易的1美元到70美元:投资股票投机做

故事就发生在数年前的纳斯达克,主人公与我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写着方块字,他就是步步高的前老总段永平。那一年,他做了两件值得骄傲的事:一是投资了网易股票;二是花了62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一顿午餐。

2001年年底,他在1美元以下买入网易,并坚持持有,最后网易股价超过70美元。记者采访他,他谈道:“我是以长期持有的心态买网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投资心态,那么投资的心态需不需要时机的把握呢?让我们来回顾当时。

2000年6月,新浪、搜狐、网易中国网络三剑客相继登陆纳斯达克,短暂的辉煌后,随着网络股泡沫破灭,到2001年年底,股价都开始逼近1美元。当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机会,根据测算,这三家公司的股价不但跌破净资产,网易甚至跌破了净现金额。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当时网易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足以按当时的股价把自己完全买下来。或者,如果你把网易股票都收购了,然后把公司整个扔掉,就拿账上的存款与现金,你都有得赚,你说这样的投资有价值吗?请好好想想……

如果答案是有价值的,那就是说网易跌到这个价格是不合理的,那请问它为什么能跌到?不但跌到,甚至跌穿;不但跌穿,而且很长时间都回不上来。难道那些大投行都是傻瓜,这么简单的账也算不过来吗?它们为什么不抄底网易呢?

它们当然不会!因为当时网易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退市。根据纳斯达克的规定,当一只股票长时间处于1美元面值以下时,它就将被摘牌。当时网易由于财务欺诈问题正面临诉讼,股价已长时间停留在1美元下方,有一段时间甚至被连续停牌,可谓岌岌可危(当时的新闻报道,见图1-2)。图 1-2

我们买进股票是期望盈利,公司再好,也不能退了市后拿着股票找人家丁磊混吃混喝吧。所以当时买网易股票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其实也是在搏—网易退不退市,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投机的心态呢?

投机,投的是一种机会,也就是时机。如果你认为网易最少应该值10美元,那是不是代表10美元以下你应该随便买入呢?从投资的角度似乎是对的,长线持有似乎也可能盈利,但你必须先忍受资产缩水90%以上的痛苦,在同样资金的投入上,你的股数将比1美元下方购买的少了十几倍;当你刚刚解套时,别人却几乎可以暴利出局了,可见,时机的把握何等重要。

当然,段永平也是有深入研究的,他请丁磊一起吃了饭,但是他说他没打听内幕消息,所以他是做了充分研究的,并且也应该准备了最坏的打算。因而你可以说他是一种投资行为,但考量当时,似乎以后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建立在最初的投机上。我这样说明显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扪心自问,如果你当时身处段永平的地位,这样的投资难道不需要搏一下的勇气吗?

2003年10月14日,网易股价雄踞70美元,丁磊成了首富,而段永平大笔购入的网易股票几乎一股未少,2年斩获近百倍的收益,准确的投机切入,耐心的投资持有,阿段上演了一段精彩的中国股神大戏。ST海虹和它的23个板:投机股票投资做

就在段永平买网易的前一年,2000年的第一个交易日,ST海虹在18.7元开盘,短短33个交易日后,股价已变成惊人的83.18元,两个月的盈利是惊人的444%。如果说小飞乐是长线暴利,网易是中线暴利,那么ST海虹就是如假包换的短线暴利(见图1-3)。图1-3对于这样一只涨幅巨大的ST股票,从曾经的三四元到20元附近,你会买入持有吗?你能想象接下来就是宏伟的连续23个涨停板(也就是再涨当下图片的四倍高度)吗?

精彩还在于,一个ST股票,从最初的三四元涨起,涨到股价高达20元以上,你是继续敝帚自珍呢,还是会把它当成烫手的山芋?问题是如果你不敢持有,就一定不会吃到那最精彩一段—连续23个涨停板。而就在我身边,一位老弟,却坚定守仓半年多,从而完成人生财富的一次腾越,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那是个庄股横行的年代(现在不是吗?未来不是吗?)。我在尝试了基本面和技术分析后,有些失望,唯一可行的似乎是一个市场逆反理论—站在大多数散户的对面。原理如下:如果有庄的是好股票,但庄潜伏起来,不好找怎么办?那就找散户,散户越少,那么剩下庄家的机会就越大,我们戏称为:“穷得只剩庄了。”循着这个思路去找,哪些股票散户少呢?查十大股东持仓是个办法,但太模糊,而且太滞后。有一天我就想到ST股票,调查后,我发现很多散户还是很喜欢ST的,因为价格便宜,而且还有重组这个咸鱼大翻身的希望,于是我就想放弃了。某天我在翻找整个ST板块时,看到了几只高价的ST,都在20元左右,当时我觉得很好笑:“还没摘帽就炒那么高,炒高了还不赶快出货,出不了货庄家可就套里面喽。”正笑话着,突然,庄家两个字给了我灵感,这里面不就有我要的庄家嘛?价格已到了20多元,还是ST,只怕最有耐心的投机散户都跑光了;成交量不大,短线客也不会喜欢。如果这些团体不在其中,那谁会深陷其中呢?—庄家,而且很可能是个傻庄!我对此没太上心。直到有一次,和别人聊天,谈到散户不敢持有的股票才是好股票的观点时,就说到这个傻庄,我说千万别学那些高价ST的傻庄,炒到高位还出不了货,只能杠铃举起高高扛着。我接着说:“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拉起来了却还不出货,现在可好,没办法了,要么向下跳楼杀货,要么就只有再编故事,往上拉了。”说到这里,我突然打住了,有了新的想法—这道庄家两难的选题,是否正是我的机会呢?回去后,我马上打开电脑,就搜寻那几只高价ST股,ST海虹一下子跳了出来—名字普通,股价离谱,公布的利好似乎也不怎么吸引人,是否还有题材没被发掘呢?当时网络股已经开始热了,海虹似乎也触了网。“要投机,也许就靠网络梦想了。”我想:“不是内部人士,谁也无法得到准确的重组消息。我们唯一的优势是灵活,但如果要与其他散户区分开,那就只能耐心,对,我这次就比拼持股耐心了。”我暗下决心。当时1999年的“5·19”行情起来,我踏空了,于是当ST海虹冲上21元的高位时,我冲了进去,刚开始还赚了点儿,但很快,大盘就下来了,我也被套了,最紧张的是从23元连续下跌,跌破18元。当时我紧张得真的想跑了,周围的股友也一直提醒我。以前我都是快进快出的,但这次,我决心吃个秤砣—周围人越劝我,我就越坚持。大家不看好的,不是机会就越大吗?大盘跌得很厉害,我把其他股票陆陆续续地都卖了,独独留下ST海虹。别人问起,我都说清仓了,其实ST海虹一股也没少。似乎是上天对我坚持的奖励,大盘跌得很厉害,但ST海虹开始相当抗跌,于是我更安心了,一个亏损且高价的股票,大盘跌它都不跌,又没有什么换手成交,这样的股票难道不值得持有吗?于是我决定把海虹想象成蓝筹股,长期投资了。我投资的是庄家。当把一切都想透了,接下来就简单了,持有抱牢。元旦过后开盘,我还在外地,ST海虹就开始连续涨停,太牛了!真的涨起来了,我倒比较紧张,总害怕停板被打开,转成跌停,于是一有开板就想抛,有几笔较早就卖掉了,很可惜。后面每次涨停打开我就只抛300股,这样最后那点都吃到了好价位。后来好消息也越来越清楚,确实触网了,我也抛完了。

以上是我用第一人称描述的过程。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在实际的股票操作中,很多大黑马我们都曾持有过,却总是很快被震下马,只赚得点蝇头小利,为什么?反之,业绩优良,市盈率也不高的一只你自认为安全的投资股,却总是涨了又跌,跌了又涨,持有很长的时间,却还被套牢,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投机的股票(其实这只是事先的自我认定),我们总是心存芥蒂,一旦赚了点小钱,就忙不迭地跑了,生怕这个没有价值的东西跌下来,砸在了手里。最后发现它绝尘而去。对于自己仔细分析、业绩优良、价格似乎被低估的股票,我们总是拿得很牢,生怕错过了价值发现的丰收之旅,而它却似乎成为一只原地转圈的陀螺,终点又回到起点。

你的见解不一定错,唯一错的是有太多人与你有相同的见解了。

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市场上,如果有普遍存在的规律,那就是:市场一定是少数人最终盈利,少数人正确。

所以投机股票投资做,看似危险的重组股,一旦看准,你要有信心持有它个两三年,就仿佛它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大蓝筹(很可能是它的未来)。反之,对于市场上已被大家公认的好股、安全股,股友告诉你可以大胆拥有一辈子的股票,你恰恰要用投机的心态来做,跌得深的时候就买一点,涨得高了坚决跑掉。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美丽的大蓝筹总是终点又回起点。

所以不用高估投资,也不要低估一颗投机的心。关于投资与投机,我不加区分,统一称为投机或交易,中性一点,或者卑微一点,这没什么不好。谷,就其低下,才成其伟大。盘面就是老虎机

大众总是错误的,但我们可以成为少数派!

投资市场十个人七亏二平一赢是个规律,但很显然,这里面包含太多的业余玩票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先像成功者那样思考。所以,别把心思花在那九成的失败者身上。你我应该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于那一小部分人。

数据统计了大众在投机游戏中的输赢比例,但有人统计过专业选手的输赢比例吗?我想可能很难有个精确的结果,但事实告诉我们,大众亏损的钱,扣除抽头,扣除“那些必然被赢的”以外,剩余部分一定被某群人领走了。鉴于亏损群体的庞大,那么这少数的赢者定然收获不菲,这一点巴菲特、索罗斯们已隐约地为我们做出些表率。当然最初的关键是你能否成为其中的一员—专业选手。如何逆大众而行:要逆结果,而非简单逆行为

我们说“大众总是错误的”,我们也一直强调,纯粹的逆大众而行并不会有什么好处。人们在攻打巴士底狱的时候,尝试做保皇党;当皇帝登基后,又摇身变成革命派(拿破仑登基后):这样的做法除了有些标新立异外,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小命。

大众的行为会分为有功时(物理学意义的功)和分赃时。当需要大众做功时,群众的合力是对行情(历史)的推动,这时候就是趋势或说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到了尘埃落定、论功行赏的时候,人类法则会自然显现它的苛刻—真正的赏赐总是极少兑现的,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真正逆的应该是大众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逆大众所有的行为。故而清醒的索罗斯会在《金融炼金术》的结尾写上这样一段话:“反潮流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不过同公认的预期对着干绝非安全……只有到了转折点时才会站到对立的立场上,而转折点的难以把握是众所周知的。鉴于反潮流已经开始成为普遍的倾向,那我就要做一个顽固的反反潮流者。”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逆行为”,但应该非常警惕“大众”的普遍性行为,因为正是这些普遍的行为与简单思考把他们带到那样的结果,这包括他们最喜欢做的,最忍不住想做的;反之,他们不喜欢的却是你应该着力研究的,缺乏的才是宝贵的。那么哪些是大众明知有理却总是缺乏的呢?小鱼总结了几条。

1.有节制地交易

大众不是不知道交易就意味着交手续费,但他们总忍不住,面对盘面跳动着的机会,仿佛草裙舞女,不伸手抓一把总有些可惜,他们是受到诱惑而交易,而你要学会等待机会而交易。利弗莫尔说过:“……市场存在着如此多的傻瓜,其中一种就是以为每天都应该带些利润回家。他们总是不顾时节一直交易,而你要做的就是观察和耐心等待,等待市场逐步形成的一个机会,其中,那些每日交易者已经为这个趋势积累了足够的筹码。那些习惯了每天把握一些细小机会的人,逐渐积累着微薄的盈利,而直到一次真正大行情来临,把他冲刷得干干净净……”

利弗莫尔在1920年就提出了明确的警告,但“大众”依然无法修正他们的行为,可见这种行为的根深蒂固。然而,越是如此,也越说明我们懂得节制交易的意义有多大。

别沉浸在每时每刻的盯盘中!投机市场瞬息万变,走势也是奇峰叠起。很多人害怕因为自己刚巧不在场,而错失了巨大的盈利机会(特别像期货、外汇虚盘这种杠杆类交易),所以时刻盯盘,甚至连上厕所也非常紧张,这代表专业精神吗?不!真正的大师恰恰相反,巴菲特的书房内从不摆放任何行情显示器,而索罗斯则常常在交易时间里打网球,他们似乎有意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大行情的发生在他们眼中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

盘面剧烈跳动更多的是陷阱而非机会。市场主力很愿意欺骗你、迷惑你,但他无法直接打电话劝告你。于是欺骗的最好方法只有透过盘面来实现,想诱你买入的时候就让走势变得很强,强到让你相信所有的利空都是纸老虎,而上涨的尽头只在天空的极限。当想让你抛出的时候,沉沉的卖压又让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一切都走到世界末日,慌不择路地廉价卖出,仍是有幸逃脱的一线生机。而更多时候,则是上上下下地来回忽悠,在看多人多的时候做空,看空人多的时候做多;投机,我不知道有无必胜的简单方法,但必败的简单方式我知道,那就是让交易者处于游移不定、心神不宁的状态,那时,无论如何选择,都将迎来亏损。

不要时刻盯盘,记住:盘面就是老虎机!

2.尽量避免只依靠图形或K线来买卖

大众都喜欢看K线,瞧着图形做盘,因为这最直观。随着电脑的普及,这也是最低成本的操作模式(其实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模式)。你认识的那个股票高手、短线行家、隔壁的阿黄,每个要跟你讨论股票的人,不是都先打出一幅K线图,然后唾沫横飞吗?K线图、突破形态已经实在说不上流行,而直接是一种泛滥了。那你应该怎么办?—关注价位,而非关注图形。李姨是我在收藏市场内认识的,出身很苦,早早拖着一对儿女出来做生意了。她没啥文凭,却懂得很多人生哲理,她不大声说话,但在这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却让你不得不洗耳恭听。她喜欢炒股,却因生意忙离不开,只能用一只破旧的中文BB机收看行情。她对公司、股票的了解都来自道听途说(她还没学会像很多股民那样自己看F10),但是每只即将被买进的股票,她都会关注很久,一旦买入后,又很拿得住。每次股票大跳水的时候,她还在市场忙碌,而无暇亲临现场。她对于股票的全部见解,都出自那个BB机提供的价位(很遗憾,那机器无法显示图形),她记住了她的股票变动的价位,如果被迫卖出,她总是牢记住她的离场价,一段时间后,在价格的下方,她就会补进来。有时候她会“请教”我对行情的看法,当我告诉她从走势看,市场似乎尚未企稳时,却并未动摇她回补的信心,她总说:“比我卖出的时候便宜,我已经赚了。”我没法理解她的投资哲学,但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她的股票总是回升上来,把她当初割肉的部分还给她,并且心甘情愿地奉上利润。我最初一直不以为意,但看的时间长了,就不免称奇。她做股票的方法毫无起眼之处,但她是我在2001年后长达5年大熊市中少见的盈利者。她心态平稳,每天忙自己的事,常常看不见跌时似乎永不见底的走势图,所以不害怕;也无缘得见那高耸入云、似乎涨无止境的大突破,所以也无法太贪婪。她只日复一日地记住她熟悉股票的价格,在低廉时买进,高企时抛出。什么时候是低,什么时候是高?不再吐自股评家的嘴,也不靠观察走势图,它只存乎于心。

与这个故事相对应的是:1993年的我,最向往的就是溜进当时的大户室,因为当时只有那里有一台安装了钱隆软件的电脑。当“大众”们只能挤在外面电子显示屏下,焦心地等待着字屏赶快翻动,好看一眼自己股票最新价格的时候,一群大户却围在电脑前,根据简单的技术指标择机进出,K线、均线、KDJ指标,那时技术分析的准确率真高啊!最初的钱隆软件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钱隆!

关注价位而非关注图形,这本来的劣势策略由于现今少人运用,反而获得了新生。反之,曾经非常有效的技术分析的价值正由于大众使用的泛滥而急剧下降,甚至沦为庄家欺蒙的主要工具。我们古人早有总结:“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3.胆小谨慎是种稀有的珍贵

进入投机市场的人往往容易有一个通性—勇于冒险。风险越大的市场(衍生品杠杆市场),胆小的价值就越高。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胆小者不太会进入高风险市场,但越不敢进入,也就说明市场中大胆者比例越多。个性是有共振的,对于市场行为的反应,大胆者的反应雷同,而谨慎者则悄悄地成为少数派。如同这个地球曾经发生的所有故事一样—越稀有越珍贵,越珍贵得到越多的奖赏。

可以简单佐证的是:在期货市场中女性绝对是少数,但她们的总体盈利率似乎好于男性,女性特有的细致与谨慎也许就是她们最好的优势。

只要市场人群的架构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就应该努力使自己变得更胆怯些,说自己缺乏勇气是这个市场中最有勇气的表达!“大众总是错误的”在后文还会被反复提起,它是插入大地的第一根地桩,与其他一些理念一起构筑起“心灵交易”的地基,所以它们真的非常重要。但有些被我们每每提及的东西却远没有想象的重要,比如人们常常在问“你对后市怎么看”,你实在无须过于专业地回答,他们其实只想知道你对后市是看涨还是看跌。在投机中,方向的判别真的如此重要吗?绝非!如果一定要计算它的重要性,我们顶多只能给它10%~15%的价值,不会更多了……截线运动

那么投资(投机),或者说交易究竟是什么?

研究自己的“对账单”可以得到最好的市场反思。某天,我很认真地捧上一大摞单子,静下心开始慢慢对应着行情研究。当未来不可捉摸时,我们是混沌的,总在左右摇摆。而一旦未来已成为过去,研究判别就有了验证的基础,所以与大多数人相反,我更喜欢看过期的报纸,尤其是那些研判分析后市的文章,无论好坏、对错都能给我深深的启迪。许多当时看似数据丰满、文思出众的好文章,结局通常并不美妙;而点睛之笔却常深埋在一篇皱巴巴的文章之中,幸好,当我们已知结果后再来看成因,就能稍微通透一些。

结合自己的账单,小鱼发现交易是这样一个行为过程:在曲线的某个点,我开始介入,一段波澜起伏的震荡后,又在不远处平出;后来又在某个点介入,再在下个点退出……如果不看K线,而是把分时走势串联起来,行情就是一段连绵不断的波动,当你不停地缩小屏幕让更多的走势加进来时,曲线就会变得更加转折反复—有时很有趋向,有时又突然改变……

行情的曲线从古至今仿佛永无休止地波动(夸张,但确实有这种感受)。当我把更多的行情容纳进来,特别是那些你曾经经历、曾经为之恐慌或为之激动的行情,你会发现那只是漫长、悠远行情中的一小段,那些让你惊为天人的大行情,只仿佛历史轻轻的一折,你会质疑:哪段是上涨,哪里在上涨?哪段是下跌,哪里在下跌?何来支撑又何来压力?何来突破又何来趋势?你把它放大、放大、放大……缩小、缩小、缩小……小涨势套在中跌势里,中跌势又蕴含在大涨势中,而这所谓的大涨势,再放大一看,只不过是箱体波动中的一小段。如果缺乏对应未来时间的那个精确点,你如何确定涨或是跌(见图1-4)?

那些曾让你兴奋不已、惊为天人的大行情,多数都只化为芸芸行情中平淡冷漠的一段。图 1-4看看小框里的当日走势图,是气势逼人的涨停,但把它作为一根K线在K线走势图来观察时(大图中被长线覆盖住的那根K线),当天的涨停真的那么令人振奋吗?

这未来时间的精确点在我们心中从来不曾精确过,唯一可算的体现只能是自己开仓与平仓的那两个点,无论其后的行情如何波折,唯一代表你盈亏的是这两点间的垂直落差。交易其实玩的就是在一段转折、反复无常的曲线中选取两个截点的截线运动。

再仔细研究账单。

你看,这一次,进场的点位很理想,曲线随机走高,马上给了不菲的收益,继续持有,但多次上冲无法突破后的猛然下挫,让我惊恐地离场了,输钱!这一次,进点实在很差,阶段的小高点,随后曲线就一直在下面躺着,暂时被套了,唉!一天、两天、三天,我甚至回忆起当时如何坐立不安及强自镇静了。然后行情终于突然上冲了,快速越过了我的成本,我在一个不错的高点,平仓获利了!但很快,行情又起一波,再起一波,涨得很高很高,最后又跌得稀里哗啦……

投机真是门遗憾的艺术。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总有让你扼腕痛惜的时候。

而我也恍然大悟:在几乎任何一个点位做多或做空,多单或空单可以都是盈利的;同样,也可以都是亏损的。是两个截点的选择,而不是行情,决定了你是盈利还是亏损。再看一遍那条绵绵不断的曲线吧,你只是在自认为合适的位置截取了其中一段,你可以这样截,也可以那样截,这其中的选择和你的目标设定有关,和你的操作周期有关,和你的情绪反应有关,和你的决定与执行力有关,最后才和行情的未来动向有关。

对未来行情涨跌的研判,只是截线运动中,胜利与否的众多要素之一,既然如此,又何必过分在意?

同时记得:对未来行情的任何预判都要加入“时间”这个横坐标(关于时间在投资中的运用,这是一个重点,后面会详细谈及)。

如果说两个截点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盈亏,那么这样的选择是如何发生的?回到账单上,我努力回忆最初买点时的缘由,发现那是一点希望、某种诱惑或一份害怕错失行情的急切心情诱发的,真正理性的、充足预判的、执行计划的买入少之又少。而卖点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很多时候,仅仅是一时的害怕,一种被市场情绪左右到自我情绪的放大;还有些仿佛是自我的疲倦,离场只是为了结束一段无休无止的纷争……

涨跌本无意义,你参与了以后才有意义;涨跌本无情绪,入场点后你就有了情绪。情绪市场是一种情绪

市场是有情绪的,市场情绪是所有参与者情绪的叠加。“我”也是有情绪的,我会按照自身的情绪来完成对市场的解读,然后依此做出判断。于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交易的本质就是两种情绪的碰撞、互为影响、彼此共振下的一个选择。所以一样的市场在每个人的世界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解读,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截点选择。

就像亲爱的女友,那个让你揪心、让你关心,也让你充满爱心的女人。女友也是有情绪的,而且情绪多变,你和她关系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单个人的情绪,而是你们彼此情绪的共振。

你认为市场会讲理吗?—女友生气需要理由吗?

你认为市场会很有逻辑吗?—你能明白LV皮包的价格为何等于价值吗?

我并非要控告女人多么不讲道理,没有逻辑。不!通常情况下她们都是善解人意、温柔多情并乐意体谅人的。问题是她们常常正常,但会偶有偏离,因为她们会有情绪,而你也会有。正是这种缥缈、仿佛神来之笔的玩意儿让人变得难以琢磨,更让这个由人与人叠加的市场似乎神鬼难测。你以为市场只是在涨跌间徘徊吗?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却让我们一错再错?

行情是情绪的产物,而你的截点(买卖点)是自我情绪与市场情绪的共振。如果明白了这点,你认为在交易中,我们是应该更多地关心市场的未来,还是应该下点力气研究自我及情绪是如何运作的呢?何谓情绪

百度的定义: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有意识的体念与感受,具有心理与部分生理反应特征。

定义太拗口,看重点:情绪是个体应对外界刺激……我们应对外界刺激时还常常会采取行动。你可以自我体念下:当情绪与行动都出现时,谁更早?谁占据主导?

举个例子:

1.当受到某个外部刺激时(如被领导批评),你可能没行动,但有情绪(生闷气);而这种情绪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直到你回家后依然没有消散。

2.当新的刺激(很累时,老婆要你马上拖地)产生,你不但有情绪(激动),并且有行动(与妻子争吵),行动(争吵)结束,但情绪浓烈。

3.第三个刺激出现(儿子回家带来一张95分的考卷),你由于情绪而产生负面行动(吹毛求疵),儿子反向回馈(犟嘴),你情绪爆发(愤怒)而大打出手……

最冤的是儿子,带着满心的欢喜回家接受表扬,却没想到“表扬”是挨一通揍。儿子百思不解,就像看到利多满心欢喜却迎来暴跌的股民,他们都还不懂得:市场受消息影响,但受情绪主导。消息的好坏固然重要,情绪的正负叠加才是关键。恐怖袭击无疑应该催升能够避险的黄金,但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顿大爆炸却成了金价历史性大跌的助推剂(-9%,3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就是情绪。当情绪正面时,大利空也只是小下跌,而情绪处于爆发临界时,“很利好”也可以被当做催命符。所以无论消息多空变幻,情绪都占据主导。

回顾之前故事中我们的情绪:

1.初次负面刺激—有情绪,没行动。

2.再次负面刺激—情绪加深,有行动。

3.小刺激(可能还是正面刺激),却被误读成负面刺激,情绪爆发,行动加剧。以上说明行为受情绪的影响,而情绪有迟缓效应、叠加效应以及迸发效应。然而,这个迸发可以是负面消息的影响,但也有可能在中性消息甚至正面消息下触发。

当你学会了情绪的解读,并由此观察人、人群以及他们的情绪时,你是否会时不时地想起盘面的某些特征?该涨不涨,利好却小跌,甚至毫无缘由地突然一次暴跌,仿佛亚马逊丛林中,蝴蝶轻扇翅膀引发的那场风暴。很多市场行为的特征几乎就是人类情绪的翻版,由此,我们不但可以感受,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大声说:市场是一种情绪。市场行为是人类行为的叠加,而行为的先导是情绪,所以市场反应往往符合人类的情绪反应的某些特征。

故而,我们要研究市场,更要研究自我。我们常说,市场直指人性的弱点。不是它曾经偷窥了你,而是它就是由无数个你组合而成,你的弱点就在它的手心。也许交易中,成功截点的选取奥秘就在于你自我情绪的把控,好像对待你的女友:当她充满情绪的时候,即使错误了,即使过分了,你也必须收拾起心情,柔和地表示顺从(想想金融危机时的表现)。但同时你还必须了解,错误就是错误,并不因为市场的过分或你的顺从而变得正确。情绪总会消退,女友的心情也会雨过天晴,当她再次向你展现她的天真烂漫时,你又必须及时从阴影中出来,把握这到来的春天……

市场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因为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他(的行为)是情绪的产物。快乐与平衡

市场是种情绪,快乐也是种情绪,在市场情绪面前,快乐是种很好的应对。

如果你不快乐,行情往往让你更不快乐;如果你快乐,行情的好坏,真的那么重要吗?就像被老板莫名地一顿臭骂(被行情打了一个大大的嘴巴),让人生气委屈,但如果你当时沉浸在恋爱的欣喜中呢?那些委屈、不平又能占据你的心灵多久?你很快会把它抛在脑后,第二天,如常地上班、工作,迎接同事诧异的表情。反之,不快乐和更不快乐的行情整夜地占据心灵,“为何会如此,怎么可以?”你愤愤不平,彻夜难眠,愤怒与精神萎靡同时影响着你,随后的你还能做出好的决断吗?快乐与否,并不能改变已发生的,但对于未来,它却影响至深!

行情有很多突变,你无法知道天灾或人祸何时降临,但无论多大的变化,我们都可以承受、认同并接受它,而且做出最快、最决断的反应—损失戛然而止,甚至很快扭亏为盈。这其中的关键只在于你是否有颗冷静、不为懊悔纠缠的心。

我知道,好心情无法从天而降,而“快乐的日子也需要悲伤来点缀”。如何掌控情绪之道绝对是投机(也是本书)之道的重点。我只是想提醒自己,以及那些在投机中打拼多年的朋友,交易不顺的时候,我们拼命地问为什么,努力地寻找理由并渴望重新找回方向与节奏,但我们总无法彻底了解市场的真相,对于行情的反复无常我们也无力改变,我们焦虑、困惑、不解,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这时,关注自我、关注自我的情绪,从调节情绪入手,我们也许会渐渐冷静、渐渐清醒。当你在困顿中还能展颜一笑,也许就会看见不同的一片天。给生活多一个支点

当你的生活只充满了交易,你的喜怒哀乐只被一种诱因主导时,你很难不被它牵来牵去。对于自己事业的专注怎么说也不是件坏事,但如果你把生命的所有喜怒都寄托其中,那么显然,你失去了平衡,缺失了弹性(请一定把上面两个词牢记在心)。你只有一种欢喜,一种悲伤,甚至等待也是种煎熬(看看很多股票、期货论坛,多少人叹息,休息日为什么要休息呢,行情365天不是更好)。不可避免,你患得患失,你的心跟随盈利而直入天堂,也跟随亏损而直落地狱,所谓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你真的去过那儿吗?一定不是,但你的情绪到过了。

情绪何来如此大的波动?你的情绪被市场情绪带动了。这时,我们说你失衡了,即你的情绪与市场情绪之间缺乏了保护,你变成了市场的影子,影子又被市场踩在脚下。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么矛盾,当你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我们大吼一声:“做事情要专注!”一旦你把全部的精力都只集中在一点,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问题时,我们又当头棒喝:“别陷入执著与偏拗,要懂得平衡!”这其中的度究竟该如何拿捏?据说,这又是(另)一种平衡。

平衡是种美好的愿望,但首先要创造平衡的机会。如同你站在一个滑梯上,虽然很努力地想站稳、想保持平衡,但最后还是很快地滑了下去。这并不说明你在这个过程中平衡能力不足,或者不够努力,只不过站错了地方。平衡是有方法的,最重要的是注意脚下的基石。

这让我想起当下的社会:当年,我们曾站在物质的低谷,企图攀上精神的高峰;而今,每个人却愿意掏空自己所有的精神,来为层层叠叠的物质添砖加瓦。我们从一个极端猛烈地修正到另一个极端。但无论以上两种情况的哪一种,要创造充满河蟹的社会,河床的砂砾地都显得过于倾斜。用平衡来测试交易

自然界存在许多平衡法则,男人与女人,就是一对平衡体。男性刚强,女性柔美,彼此互补,各取所长,又恰如其分地在一些意见上共振。我们说过,市场就像你的女(男)友,要像与异性相处那样对待市场。你们既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又必须留意,不能让自己完全被另一方带跑。当女孩子恐惧的时候,男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反之,男人粗枝大叶的时候,又需要女孩子的细致与耐心,方为平衡。

在交易中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平衡法则呢?我常用的至少有两种。

你可曾有过建完仓后一身轻松的感受?—有。那很好,你可否离开盘面,去做一些不相关的事,而内心依然充满宁静?你是否可以想象:下完单,持有大把的头寸,却潇洒地把电脑一关,去公园散步,只在一两天后才上来瞄一眼?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恭喜你,这单盈利的机会很大。当你能轻松做到这一切时,行情也会神奇地向你示好,盈利率远超过五成,而且利润丰厚。

即使剩余不胜的部分,行情的反常也会被我们敏锐地察觉,当内心清澈透明时,市场就如同相恋多年的女友,任何超越正常节奏的状况都很容易观察到,然后我们可以很适时地来修正自己的策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用平衡来测试自己,但绝不可假装平衡来提高收益。当你满仓或极度渴望市场走出你想象的行情时,却又试图装成个没事人的样子,你一定无法做到。就如同太在乎女友一样,你很容易怀疑、焦虑、紧张,你想要时刻盯在盘前,希望把握它的动向。一个分分秒秒都需要知道女友动向的男人自信吗?他们之间的关系平衡吗?失衡随之而来的一定是争吵(行情的破裂)。

千万别假装或勉强自己。如果很想看盘,就去看吧。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受你内心感知的指导,我们不应该强迫它怎样,而是应该静静地倾听,它在说:“你失去了平衡。”这是它的警告,在资金的战争中,还有什么比获得正确的警告更有价值呢?

测试平衡与否还有另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你能否接受盘面的反向运动。价格总在起伏,也会有很多偶发事件,就像女友会有她的情绪,价格的反向运动如女友时而发个小脾气一样正常,你准备好接受了吗?如果你不善处理两人意见相左时的矛盾,那么你也一定十分恼火盘面的反向。但生活告诉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磨合,你同盘面的关系也一样。接受盘面的反向如同容忍女友的小脾气一样,需要的只是些胸襟与装傻。当然你一定会有你的底线,在盘面中,这就是止损。

在底线之上包容女友,在止损之上宽容行情,这就是生活(交易)的艺术。这其中涉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弹性。弹性

弹性是种怎样的状态?你一定看过高手打架(至少从书本上看过):膝盖微微弯曲,含胸拔背,身体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的某一点,却并不落实;整个身体如同一个微微绷紧的弹簧,却始终含而不发。不发,也就可以朝任意方向发,谋定而后动,观察对手的变化,跟随对手行动而动。即使出招,也绝不招式用老,因为一旦招式用足,除非一击而中,否则就是大大的空当。拳理中的这些精华,投机中完全适用。

除非认定了一点(多或空),否则你不会轻易地出手,即使你如此地坚定自己的信念,但仓位上绝不过分(招式不用老),这样在心态上你始终包含有接受一击不中后,快速转化成下一招的准备。高手对决,从不简单希望一招制敌,而是希望在缠斗中适度占领优势,透过优势点的逐步累加,最后形成胜势。

市场就是这么一个你最值得尊重的高手。你与之斗争的过程一定是顺势而为、借势出击。但这个势并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因为拳法精要在于虚虚实实,显然,市场先生深谙此理。它把拳舞得虎虎生风,却又神出鬼没。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一颗随时乐意修正自我的心,因为即便大方向被你看对了,市场也仍可以走出相当多的短线行情,其中很多都是应该让我们尊重的。比如在我的玉米实战操作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时我对玉米市场是长期看好的。当时布什在美国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大搞玉米转乙醇。由于石油市场价格高企,中国高层也有很多人呼吁跟进,但政府还在犹豫粮食的安全问题。你应该大概知道是什么时间段了吧。玉米之前已经上涨很多了,春节前后遇阻回落后又下行了一段,我们前期的多单退出后一直在寻找另外一个买点。终于我们看见市场落稳了,而CBOT的玉米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乘回落我们及时抢进了,市场也十分配合地回升上来,一切都符合节奏。由于是分批建仓,所以我们继续等待着行情回落过程中的逐渐加仓。第二次机会来了,加了,又反升上去,低点、高点都有抬高,很好。按照正常的节奏,市场应该逐渐表现强硬,不再给予廉价筹码机会。是的,确实我们的进价再也没有出现,但市场也未就此上扬,而是走出一条横线,微微地起伏。美盘玉米就表现得好多了,清晰地走出上升通道,但国内玉米却始终迟疑,每每高开低走,重新趴回到那条横线上。我有些困惑,但仍旧告诉自己要耐心,基本形势有利于我。终于有一天,尾盘阶段,玉米涨了上去,不多,却已逼近突破的边缘,我仿佛看到耐心得到了回报。当晚的外盘玉米也非常配合,大涨3%以上,这是非常好的突破机会,我一直攥在手中的第三次加仓(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也出手了。一开盘,我就坚决地进入,这时我已经有了30%的持仓,足够收获一次满意的利润了。但市场却在随后失去了激情,只疲弱地趴着,甚至在尾盘还慢慢地下滑了。我很尴尬,突破成功,也收在关键线上,却是根带上影的阴线。我的单子总体都赚钱,但新进部分却显示被套,我有些迷惘:“它为何突而不破,破而不追呢?”我很仔细地再研究了一遍我所有的判断依据,没有改变,依旧支持我的持仓,于是我握仓不动。再一天,市场又在这稍高的位置开始平走,既不下得过分,也不涨出精彩。市场又开始反复牛皮,两天、三天……直到某天晚上外盘玉米又上涨了些,创出新高,我又点起了期望。但市场还是微微高开,继续落回原地……中午,我开始在小区内散步,无论如何反思,也没发现空方的强大,但前期美妙的节奏却始终无法奏响,我在自我交战的矛盾中度过了休息时间,却依然没有答案。收盘前,我依据时间减半原则退出了持仓的一半,大脑依然浑浑噩噩。晚上7点,盘后例行的(交易)体检开始了,我觉得有必要尝试从对手的角度去写出空方的理由。我不停笔地居然写出了11条,似乎还意犹未尽,而之前我顶多能写出5条。我突然明白了,是仓位蒙蔽了我的心,因为我全力出击,也就强迫大脑去忽略相关的空头信息。而一旦我的持仓降了下来,我的心也就开始更有弹性了,更多的真实开始浮现在眼前。当我再把做多的理由写下来,仔细比较后,我发现,做多的理由也很丰满,但更多偏向于长期的判断,而利空似乎更满足于当下,我很自然地想到,市场的迟疑是否还意味着需要更深刻的调整,也许要到更低的位置与更后的时间段,市场才能做好充足上涨的准备。既然明确,就很快动手,第二天一早我就平了所有多单,而市场更是在没有外盘支持的情况下,向下回落,我成竹在胸,很有信心地再压上了自己的空单。CBOT玉米不再上涨,国内玉米很快回跌,并形成了有效的下降通道,我的多单没有为我带来期望的利润,空单做到了。而且我还由此获得了更好的介入多单的价位,以及更充足的子弹,当两个月后玉米重现升势时,丰厚的收益再次落袋。

我把过程写得很详细,你也许会觉得挺啰唆的,前面大部分很平淡。是的,但我建议你一定不要忽略那些平淡的过程,其实市场大部分时候就是如此,它在反复考察你的耐心,并择机做好一轮行情的准备。整个过程是复杂的,是忽而平淡又忽而快速运转的复杂。如果你丧失耐心,或仅仅死抱着自己的观念,不知圆通,那么时间、节奏的一点错误就可能让你非常被动。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没有掌握弹性的原则,在市场屡次提醒我不妥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随后的下跌过程,我不但没有收益,反而可能因为多单被套,最后失去信心而止损。那么一场最终看对方向的行情最后只能以亏损结局。这就是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差别,它对细节的要求更高。股指期货当然也是如此。

看看,时时保持一颗弹性的心多么重要。投机,刀尖上的舞蹈,你要柔和,如此不破;你要弹性,如此跳跃。好的股票操作也是如此,我们曾经犯过的所有大错误,哪一件不是市场明明已经转向,自己却还抱着老观念与老股票不放?

弹性是生活的一门艺术,很难相信在生活中僵硬死板的人,却能在交易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女友很想去蹦迪,你却宁愿在家沏茶看书,如何不拂了她的快意却也不勉强自己?这就需要弹性的创意。你有个很棒的提议,上司却因为细节犹豫不决,如何稍稍变通绕开上司的心结,又能展现抱负?需要的也是弹性。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弹性的人?我时常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充足气的大球,而我很舒适地躺在中间的安全囊中。如此,无论外界如何坚硬、强大、曲折,我们都能自然地顺应,触底后快速反弹,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第2章 交易的密码市场的真相很久以前,一位猎人拖回了一头刚被打死的大肚子母熊,骄傲地对酋长说:“林子里的熊都被我杀光了。再也不会有熊来偷吃我们的庄稼了。”酋长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你认为是什么使它怀孕的呢?”

市场的真相是什么?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们总渴望猜透这个市场,就像能一眼看透森林里的熊。但在市场的丛林里,我们只是远古的猎人,真相仿佛熊一样机灵—当你努力搜寻的时候,常常一无所获,而当你毫无戒备的时候,却又不期而遇。

熟知并了解我们这个市场的特性,对交易人无疑是重要的,而且这个市场也确实有许多令我们啧啧称奇的地方。比如:

⊙市场为何最初总能被众人的力量所推动,却又在大众的一片看好声中到达顶部?

⊙消息满天,为何有时候见风就涨,有时候却又不涨反跌呢?利多与利空究竟如何来辨别?

⊙资金无疑是市场中最有效的力量,那么市场中的资金都具有同等的力量吗?什么样的100万会比300万更具威力?

古人观星相而知天下,我们没有这个本事,也只能盲人摸象式地努力尝试。下面分别是我对市场各个角度的观察,希望从历史和生活的感悟中,能稍稍掀开市场遮蔽面纱的一角。多空如开关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凡事都有个度,生活也是如此告诫我们,我们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事,往往被证明是错的,就像我们顺着绝大多数人的热情涌向一个方向时,最后通常都被疯狂折返的人群所挤倒。这是为什么呢?

炒股票的人往往三五成群,大家共同商讨,最后被众人一致看好并购买的却总是乌龟,而另一只也曾被人提及,鲜有人敢尝试的却是一路狂奔的黑马。事实总是如此一次次论证人们的无奈。

惹事的媒体甚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指标—分析师指标。这是我仅知的唯一不含收盘价、成交量或其他任何价格相关信息数据的指标。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市场多数人的预测总是错的。当市场上80%的分析师看多时,则市场可能转空。看多比例越高,则翻空成功率也越高,而且越权威,反向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这个反向指标的成功率之高令人咂舌,也让人疑惑着所谓专业人士的能力或诚信,他们是真的一起全部看错(没能力),还是联合起来忽悠人呢(没诚信)?多空转换

当你买进某只股票时,听到另一个人真诚的认可,高兴吗?你找到了一个同盟。真是这样吗?非也!除非他还会用更多的钱买进。

一只股票为什么涨?因为不断有人愿意更多地买进。当你早早地持有,并乐滋滋看着财富增长时,你是一个多头,更是一个潜在的空头。因为无论你坚定地准备持有多久,你最终必然有卖出兑现的一刻。

当一只股票不断有人追买而上涨,其实也是在快速消耗它的买气。随着价位的高升,追高者会越来越少,而已持有者却形成了巨大的获利盘,当股票翻上数倍甚至更高时,这种巨大的获利盘是惊人的。一旦形势稍有变化,向下杀跌的每个价位都可以被接受。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行情缓缓翻转,然后突然地连续杀跌,迅猛而快速,伴有数个甚至更多的跌停板。当你持有某股并盈利丰厚时,其实是个危险的空头,因为你对该股票的贡献最多也就是维持现状,已经无力或无意再高位追入了。而你对潜在空头却能做出最大的帮助,光获利平仓就代表沉重的卖压,更别说可能还有的做空了。

你既如此,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你身边那位和你一样的坚定看好者X了。X一样坚定地看好该股,因为他早就买入,并坚决地持有至今。他还会持有下去,直到某些事动摇他的信心,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空头。当你看到、遇到、听到的所谓“同盟”越多,特别是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大机构时,它们唱多某股,并不一定是在骗你,而只是说明它们早已持有。如果市场中大部分的精明人士都唱多该股,那么请问,看空者何在?没有看空者,何来后续的买盘(涨到高位的买盘通常都来自早期看空者的追多及被轧空者的平仓盘)?没有买盘即停止上涨,少量的抛盘即动摇股价,并动摇持有者的信心。当越来越多的盈利者兑现他们的利润时,巨大的雪球从山坡上滚下。

股谚说得好:“空头不死,多势不止。”那么空头死了,又会怎样呢?

多、空并不如口头所说的那么绝对,而更像我们使用的开关。当你按下“开”时,灯亮了,你是亮方,但你又是个潜在的暗方,因为无论何时,你再次按下开关时,必然是“关”。一个房间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无数个灯泡,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个开关,人们以亮或暗的多少来决定“亮”是对的还是“暗”是对的。当一盏盏灯被按亮时,每多加一盏“亮”灯就证明了“亮”更正确,也就催促着更多的“暗”者去按亮灯,亮灯越来越多,早期按开关者不停地欢呼雀跃,更多的“暗”者沉不住气也按亮灯,没按者寥寥无几。

当最后一批“暗”者投诚后,市场上似乎已很少有没亮的灯了。此时的市场仿佛静止了,多空在高位平衡了;然后,一些先知者开始关灯退出了,他们亮得够久,早已获利丰厚。而越来越多的亮者无法忍受没有更亮的局面,开始关闭亮灯时,一盏盏灯熄灭了。很快,这形成了一种潮流,随着更多的人加入,一大片区域“暗”了下来。人们突然意识到,夜已深,该睡了,该让黑暗降临了。更多的人按下了“关”,当然也有些早期关灯者,认为已经够暗了,于是又重新打开了灯,但这已经抵挡不住按“关”的潮流,“暗”变成一种趋势,“亮”者一个个投诚过来,直到亮灯者寥寥,世界一片漆黑,一场大变革可能又在酝酿。

你懂了开关,就懂了多空;懂了多空,就懂了趋势;懂了趋势就不会逆势也不会傻傻地迷信它。在这个市场,没人能骗到你,除了你自己。水温的启示

久居市场的人常常有这样的困扰:当市场狂热时,无论国家出台了多少打压政策,市场总会在一阵挣扎后继续疯涨;这样的无数次后,就在大伙都认为上涨是种必然、是种惯性时,一件小到微不足道的事,却把整个市场打入冰窟。传说,“上帝”也很喜欢吃生鱼片。他的厨子每天都要为他精心准备好吃的沾酱配合生鱼片吃,但是不管如何精心地调配,“上帝”还是最喜欢吃酱油沾芥末的原始风味。为了不让“上帝”每天吃得厌烦,厨子跟他设计了一周的流程,星期一到星期日都有不同的沾酱风味,其中,星期日就是“上帝”最期待的芥末日。今天,星期日到了,厨子却搞错了,忘记今天是芥末日,竟捧上散发着淡淡柚香的柚子酱油给“上帝”。“上帝”非常生气,他等了一星期才等到芥末日的到来,于是发脾气对着厨子大吼:“今天是芥末日啦!是芥末日啦!”然后世界就灭亡了。

信息的误报也许真的从“上帝”就开始了!水温+身体的期待

有一次夏季洗澡,20多度的水温让我完全没有凉意,如果温度再升高些呢,简直让人觉得热不可耐;反观冬季,我有一次去游泳,下水后,觉得寒意瑟瑟,疑问下低声嘀咕道:“这也算温水游泳?”救生员斜瞥了我一眼:“这已经是28度的了,要洗澡隔壁拐弯。”这不由让我思考:“同样的水温,为何感受差别那么大呢?身体不是同样要吸收热能吗?这种体感上的巨大差别来自何方?为何在夏季觉得炙热的温度,在冬季却让人瑟瑟发抖呢?”

就像市场中的多空信息一样,为什么明明很利空的消息,市场却低开高走;而很多明显托市的利好政策,却仅昙花一现?“因为现在是多头市场,所以利空消息总是不起作用,但一点点利多就有很大的效应。”别人这样告诉我。这我也知道啊,但我想知道为什么。市场中的种种怪现象也许让很多交易人已见怪不怪了,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还是想一探究竟。

无须讳言,夏天的积温本来就大,墙壁是热的,水管是热的,空气是热的,身体也是热的,所以热能过来的时候完全没有损耗,甚至还在阳光直晒下提高。对于人体,里外透热,已经不愿意接受更多的热能了。这时候洗澡是期待被带走些热量的,也就是身体更愿意接受比舒适温度更低的温度。反之,冬天什么都是冰凉的,身体十分期待能从洗澡中汲取热量,这时候很烫的水,我们都可以忍受,甚至皮肤被烫得红红的,还会感到舒服。

是否可以这样说:人体对水温的感受,除了真实以外,还要增减一个预期。预期凉爽的,那么28度也会觉得热不可耐;预期热烫的,即使28度也会觉得凉意飕飕。身体(市场)的真实感受,除了水温的绝对值外,还与预期是否实现有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同样的消息,在不同的气氛下出现,差别会那么大了,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走势。

所以我们在关心消息本身的多空外,更应该关注市场对消息的期待。只有在为消息增减了一个“市场的预期”后,我们才能得到这个消息真正的“温度”。老手白

透过观察水温的调节,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夏季要把水温调低,如同冬季把水温调高一样,都很不容易。

比如冬季,什么都是冷的,即使把火烧得旺旺的,在管道传输的过程中热度也不断地流失:空气汲取了,水管汲取了,墙壁汲取了,龙头汲取了,等到身体最后的汲取,已经暖意不足了。所以空头市场中的反弹来得很不容易,很好的利多政策,如果缺乏持续性,只是暖了空气,暖了设备;而要让市场真正地感受暖意,往往需要持续加温很长时间。其间每一次加温的停顿,都会让市场寒意彻骨。

到了牛市(夏季),一切又颠倒过来。这时,即使西伯利亚过来寒潮,市场也会在几天后迅速反弹。难怪当大众在牛市的热潮中,由于股价的过快上涨而纷纷抛售股票时,“老手白”纹丝不动。“你难道不害怕在价格那么高的位置,出现什么利空打压吗?”有人问。“现在是多头市场。”老手白镇定地说。仿佛这一句话就为所有投资买了保险一样。过去我不懂,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老手白了。

不要单独解读某个消息,要把消息放在市场整体的氛围中去考量。很多所谓出利空而上涨,那利空只不过是燥热夏季拼命摇动的蒲扇。还记否?那个风都是热的夏季。而所谓出利多而下跌,这利多不过是寒冬腊月往外泼出的一瓢热水,水还没落地,已化为冰了。向生活学习

在看《爱因斯坦传》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爱因斯坦从梯子上掉下来,他却顾不得疼痛,愣在那里思考:人为什么笔直掉下来呢?后来他想明白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移动。

股票也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移动。

爱因斯坦奠基了现代物理学,他从生活中得到了科学的思考。人类的文明飞速前进,投机(投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一个投机客(投资人),我们是否更应该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守着那一堆图表与K线孤芳自赏呢?就像资金在市场中的作用一样,难道100万元的资金仅仅代表100万元的力量吗?

生活早就给予我们启示:钱也有着自己的战斗力!资金的虎狼之师

期货是对战游戏,一亿资金开多,就有一亿资金做空,资金量是对等的,那么波动是如何产生的呢?资金多一定占优吗?

例如,你看多玉米,下注后发现很多人也看多,不用问,他们为了自己的判断也下了多单,你欣喜有如此多的战友,人数如此庞大,而且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金钱表达决心。你看到众人的力量,大堆资金的支持让你很安心,你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大吼一声:“伙计们,挥胳膊上吧,打垮空头,分享他们的财富。”

仅过了一天,安心变成担心,价格疲软,并开始下滑。你扑了上去,再打出100手,希望对价格有所支撑。你琢磨着那么多伙伴,每个人吐口唾沫,空头也淹死了。不过盘面上空方很坚决,很快又攻破了你的新防线。你忍不住开始琢磨:“这人胆子也太大了,难道不知道有那么庞大的看多资金吗?”你正胡思乱想,突然,价格开始加速,变成直线下跌了,你惊恐、无奈又深感困惑:看多的人不是很多吗?大伙的钱加在一起不是比庄家多多了,那下跌又怎么会发生呢?你摇着头,暗暗后悔,早知道晚点加仓了,现在的价格更便宜了。资金的战斗力

别把钱只当钱,钱是可以有组织、有纪律的。简而言之,资金有属于它的战斗力。梦回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带着两万兵杀过来了,皇上也给你两万兵,让你抵挡一阵。挡得住吗?也就打个盹的功夫,两千蒙古先锋就把你拿下了。你不服气:“兵和兵能一样嘛,我的两万兵能和蒙古铁骑比吗?”同样,钱和钱也是不一样的。一个亿在1 000个人手里,那些钱只是散兵游勇;一个亿在3个人手里,那些钱个个都是虎狼之师。

想想吧,你平时是怎样买进的?如果1 400的价,你期盼着1 398能买到,就是在下面挂着个小篮子,这样的人再多,也只是多了些承接盘,这样的军队能把玉米打到1 500吗?难!你再看主力资金是怎样向下打的:1 398有人要—全给你,再给出20 000手,还有人要吗?下面1 395堆积着8 000手买盘—好,给了,又在1 394放出25 000手……价格自然在抛压下滑落了,散兵们被震慑了,持有的开始心里打鼓,想买的暂停了,希望可以捡到更低的价格。也有胆大不要命的往里冲,却马上被更凶猛的抛单冲了个支离破碎。

这样的情况持续3次、5次、15次,多头的信心动摇了,你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吗?大撤退?不,是大溃败。机灵鬼先跑了,耿直的在滴答流血,也会有傻瓜跑进来,希望捡点战利品回去,不过,他马上被疯狂逃命的人群挤得东倒西歪,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开始缺胳膊少腿,于是,为了保命,他也加入这支溃逃大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整个海岸边都是人,每个人都拼命地想挤上船,大炮、机枪、辎重丢得满地都是。几十万人的队伍,变成了几十万的逃兵。为何整齐严明的军队突然失去了战斗力?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人群密密麻麻,勇敢的不勇敢的都在努力地撤退(逃跑)。吕布就曾感叹道:“兵败如山倒,残存亦无路。”而投机客说:“这就是趋势。”当逃跑已成为每个人的选择时,甚至不用空头的加力,惨烈的“多杀多”就开始了。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战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人数。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概括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曾经的投鞭断流,是如何快速演化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胜利的诀窍只在于:精干的战胜松散的,强悍的战胜软弱的,有组织的战胜无组织的,其中决心与意志至关重要。所以冯·克劳塞维茨老先生在《战争论》中就这样简明地阐述了战争的要诀:战争比拼两种手段—物质和精神。有时候后一种更重要。我认为在这方面,投机与战争相似。30人杀万人

明朝发生了一些事儿,其中就有一段让人惊叹的战斗史。朱棣(明成祖)在夺权的靖难战役中,击败了南军,于是大将朱能率兵猛追……好在南军统帅耿炳文也并非胆小鼠辈,败乱中还懂得定睛仔细分辨:追得太急,朱能居然只带着三十来个人就追了上来。于是他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队迎战。几十个人就敢追逐数万大军?实在太欺负人了!同时,朱能发现南军停止了撤退,并列好队伍准备迎战,他明白,南军为了军人起码的荣誉,要拼命了。穷寇莫追,如果识时务的话,似乎应该撤走了。然而朱能很明显是一个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惧怕敢拼命的人,他不但没有停止追击,反而加快了速度,带领剩下的几十人冒死冲进敌阵!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的。耿炳文的南军本来已是败军,被朱能这么一冲,居然又一次崩溃。弃甲投降者三千余人。

看到以上这段,我总在细节中思考。很难想象数万大军,百里挑一,竟找不出几百位勇士来?如此,即使朱能可以以一抵十,也终免不了成为刀俎上的鱼肉。不过更设身处地地回归到败军中的真实一员时,你发现即使自己很有男儿气概,愿以命相搏,但你可能根本近不了敌身,几万人乱成一团,周围都是战友,当你欲奋勇向前、死战一场时,战友的溃败、逃跑已经把你生生地裹挟了下去。勇气也许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情绪之一,它有着奇特的几何效应,能瞬间无限放大或缩小你的即时战斗力。

每每体念及此,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趋势的强大(以及渺小),也更明白抵抗式下跌与瀑布式下跌的区别。一个仅仅是战败、有组织的撤退,另一个则完全是慌不择路的溃败。所幸在投机战争中,没有所谓的忠诚与气节,我们可以自由地变换阵营。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尤其是散户,船小好调头),时时留心败退是否演化成溃败。一旦形成,我们不但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反身加入胜利阵营的气概,一追到底,30人杀万人。这几乎就是(投机)战争中最令人兴奋、最迅捷的胜利。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概括资金战争的精髓,也许这12个字可以形容—临危,见死不救;见利,趁火打劫!第3章 人生的一本大账

故事讲到后来,就不免把自己纠缠进去,所以本章先从一个自我描述开始。翻倍多少次,破产都只需要一次

我是个绝对的投机分子,别人是这么看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两者间会有些差异:外人看,“这人不找份正经的工作,每天碌碌不知所为,是个整天等待天降巨饼的投机分子”;而我呢,我也说自己是个投机客,却是那种有目标、有理想,准备一辈子在投机业滚打的投机客。你看,这就是文字的曼妙,一种状况有两种描述。

我热爱投机,一切关于能产生涨涨跌跌,并能最后套现的东西都能进入我的视线,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国债、邮票、钱币、房地产……可我又是个大风险的厌恶者,一切有可能引发我破产甚至倒欠的游戏都是我极力回避的,而且,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厌恶度还在提高,不过我很欣赏,并任由它在我心里滋生、蔓延,因为我知道,无论我翻倍多少次,破产都只需要一次。

当然我说的是标准的情况下,其实我在投机生涯中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大亏损,让我处于破产的境地或边缘,我真的很不习惯那种感觉。

今天,我不觉得羞耻,不是我的皮肤随着岁月的蹉跎增厚了,而是我知道作为一个投机客来说,失败也是完美人生的一个背景,只有深痛过,才能极力地避开痛。当然这也有异数,巴菲特就是例外,我们知道的是,“上帝”创造了乔丹的手、齐丹的腿,也顺便把大脑扔给了巴菲特。

现在,我还有着巨大的困惑,主要不是钱的问题,钱的多少对我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最关心的是正确与否(利弗莫尔的原话是:市场只有一个面,不是牛也不是熊,而是正确的一面)。虽然我数十遍地拜读投资名作,也能够非常流利地背出许多股经,但我发现自己和市场的成功之门还差着一段距离,那段距离很小,门我已看得真真切切,但伸手去摸还是空。

我读懂了经验,却没有读懂自己。“我是独特的!天下无双,别人做不到不代表我做不到。”相信很多人这样看自己,如果你真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该相信,别人的经验、教训在被你完全消化吸收前,并不会对你有所助益,所以我应该在我的交易系统首页写上,马上就写: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缺点比市场还重要!生于梦想,死于幻想

生于20世纪70年代,我也被深深烙上时代的烙印,喜欢集邮。那时老师、爸妈也鼓励,据说可以陶冶情操,却不曾想这个从小被浇灌的情操,20年后竟成为我人生路上巨大的绊脚石。

1980年发行的金猴邮票,面值8分钱,1988年就变成30元,翻了近40 000%,又过了8年变成1 600元,翻了整整2万倍,惊人啊!在那个无股可炒的年代(股市始于1990年后),邮票可算是最好的投资市场了。我至今还记得电视上报道:“又一个新春佳节,爸爸妈妈把小朋友的压岁钱,都换成邮票收藏起来,既保值,又陶冶情操。”图 3-1这么一版猴年邮票,当年6.40元的成本,现价最少也得在30万元。金猴的传奇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据说有个老汉,以前是邮局推销邮票的,结果1980年不景气,人家都嫌猴子邮票太俗气,很多卖不出去,老汉人老实,卖不掉就自己买下来,后来就和一捆报纸一直垫在凳子上,等到后来发现,一共有三版。于是老汉买房子时卖掉一版,儿子娶媳妇时卖掉一版,后来老伴过世,续弦又用了最后一版。

这话可不是乱说的,邮票在当时确实演绎着只涨不跌的神话(是不是和现在某些东西很相似)。由于经常买不到,我幼小的心灵充满渴望:“小小的花纸片啊,你怎么那么珍贵?国家能多发一点多好啊!”

也许是听到我幼小的呼声,或者是他们发现一个生财之道,邮局开始了惊人的滥发:1985年发行的熊猫小型张,面值高达3元(当时工资水平在几十元),居然一发就是1 000多万枚(过去最多也就200万枚)。他们对小朋友的情操与消费力做出了超前的估计,于是,泼墨挥洒的小熊猫很快跌破面值。

对比熊猫小型张与猴子邮票,一个美丽廉价,一个笨拙高贵,我心中的情操渐渐开始发生变化,什么是美—能赚钱才最美。邮市的癫狂

大众的热情是真挚的、难以扑灭的,在几年沉寂与国家少量的利好政策下,即减少发行量(控制IPO规模和再融资规模),提高邮票的官方牌价(纯粹的纸面游戏),中国邮票市场在1997年迎来井喷行情,邮票、钱币、电话卡市场集体爆发,当时人气之热烈,盛况空前。

由于实物交易,所有人都涌到北京、上海两地的交易市场,用一捆捆的钱换一捆捆的邮票、卡片。当时我去上海卢工邮票交换市场,短短50米的进场通道,硬是挤了20分钟。据说,你拿着一条磁卡(1 000枚)从这头挤到那头,立马成交就可以赚2万元。外地的邮贩得知上海邮市涨了,带着一箱箱邮票送到上海,上海人民很好客,走的时候也都让钱把皮箱塞得满满的。

还记得,当时手机还叫大哥大,好多钱才捧回一个,但邮市里一下就冒出了好多部,来钱快啊!只要信息畅通,外地到上海做个差价交易,大哥大就够本了。飞机不如火车,走路更好

当年许多真实的事情,现在听起来像谎言。

电话磁卡飞涨,即便新发行不久的,也涨到面值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于是一群大户就决定去偏远的西藏找货。当拿着巨大的钱袋抵藏后,找到电信局长,一顿黄汤灌肚,局长打开库房,里面全是摞得整整齐齐的磁卡:“加点价,随便拿。”天上会掉馅饼这句话的原创者一定也参与了这次长途大贩卖。

更有意思的还在回来的路上,大伙都买机票拼命往回赶。只有一位仁兄,实在是太有情操了,居然用买机票的钱,也买了百余张散卡。最后钱不够,只能坐火车回上海。西藏到上海,那时可没青藏铁路,坐火车足足慢了六七天。后来据这位仁兄说,一坐上火车,他就开始后悔了,万一这趟回去晚了,大伙都把货一抛,价格大跌下来,自己为了贪几百张卡的小便宜,误了大钱,那还不把肠子都悔青了。据说当时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下去推着火车走。

他猜对了开头—同伴回去都把货抛了,但没有猜对结果—巨大的抛盘非但没有把市场价格砸下去,在抛盘结束后,甚至上涨得更高(参见股市加息后的表现)。等仁兄回来后,大喜过望,居然比别人多赚了十几万元。真所谓牛市—炒家不如捂家,飞机不如火车。

后话是,当一个月后那些更瞠目结舌的价格出现后,仁兄一拍大腿:悔啊!早知道就该从西藏走路回来了。宏远志向

说上面这些无非是想告诉你我当年经历的投资环境。谁也无法超越历史,我们都只能从当下与过往中吸取经验。于是当年那个酷爱京剧脸谱、西游记邮票,陶冶于中国古典情操的我消失了,而对于如何疯狂地炒买,把这纸头(邮票)变成那纸头(钞票),我是狠狠地上了一份心。“等下一次机会,我也要狠狠地炒上一把。”我暗暗对自己说。

这个志向有多宏远,看看我坚持等待的时间你就明白了,1997年转眼间来到2001年,跨世纪的等待啊!当这四年多的等待即将化为出手的时候,我豪情满志,认为历史还将简单地重复,而这一次,我已做好准备。

如果一定要说我忽略了什么,那就是我忽略了历史观,历史这东西似乎总在重复,又似乎总在变,而我们通常都只看到一面,要么是不变的那一面,要么就是改变的那一面,反正就是不全面。直到2005年我才第一次学会这个法则。

2001年真是个好年,中国股市来到当时的历史新高2 245点,上证B股也在政策性利好的鼓舞下,先是连拉5天指数涨停,然后还继续飙升。但我知道疯狂是无法持久的,它们早晚会跌回来。于是我决意退出股市。因为我要圆一个很多年的梦,我的情操—1997年后一直苦苦下跌的邮票市场。“我将再造一个B股的辉煌。”我自信满满,带着从股市退出的大把资金,我这个王老五又回来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愣头青了,对于盈利目标我也没有“太张狂”,一两年有个十倍就好。开始总是甜美的

出手是谨慎的,我先期仅仅投了10%的资金。事实也证明我四年的等待与观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介入的时候,邮票已开始缓缓复苏,很快,投入的资金就已经翻倍了。于是我拼命地踩油门,加大资金投入。邮票是现货交易,大家都看好时就不太肯卖,那时,我只觉得资金实在太多了,而筹码总是捡不够,于是追高狂杀。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2001年的劳动节。那天,人山人海,许多邮局的关系户都提着满满的大箱子来到市场,我也终于完成建满仓的心愿,长舒了一口气:“让你们抛,等你们抛完后就会后悔的,到时你们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上涨。”我想象着当年那位仁兄的境遇,笑了。

我认为我又遇到了傻瓜,只是忘记了多看一下镜子里的那张脸。满仓之日就是套牢之时

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我的命不好,后来才渐渐发现,原来这是投机市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规则。邮票很快下跌,10%的仓位盈利再多,也挡不住满仓时的亏损,于是没用多久,利润就被洗白了,但是我仍然坚持,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我还牢记着自己的情操:“我可爱的花花绿绿的花纸头,大不了我抱着它睡觉。”我暗说道。现在我明白了,有些话是不能瞎说的,“上帝”他老人家可留意了。

我当时可没什么风险控制的思想,只一心想着怎么多赚一点,一旦套牢那就抱牢。我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不怕。无知者无畏!

很快我就输掉很多了,邮票跌起来很快。有多快呢?比涨的时候再稍微快一点。我的钱财已全部都投了进去,甚至连平时花销的钱都没有了(看起来我蛮像那位仁兄的,或者说潜意识我在向他学习,不过境遇可就差远了),于是我每次要花销的时候,就卖掉一点花纸头,每次卖的时候我都很惆怅,仿佛我的情操又少了一点点。就这样,我用时间、精力、执著努力地捍卫着。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次忍痛割爱、换花销钱卖出去的居然都是好价格,当时痛得不能再痛,过后才发现,买我花纸头的人现在正痛定思痛。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邮票,大势已去!这个当年的情操,已随着电子时代的飓风随风远去。历史已翻启新的一页,我却还趴在旧日的四合院中空欢喜!算了,我撤。

损失累累,资产缩水惊人,其中有些还是朋友的资金(他们也是看着我B股的辉煌跟进来的),我当年是拍着胸脯保证过的:“如果有损失,我承担一半。”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但有时一句话可能就要了人命。当年我拍胸脯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不算多的一点赔偿,就要走了我剩余的全部(其实还稍稍不够,有些账我是两年后才还清的),呵呵,全军覆没。不要爱上你的头寸

很多年后,心平气和,再来反观这段损失时,很多因素是多年前就种下的,比如,贪婪、对盈利目标的无限放大等。

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邮市交易中,大家都喜欢整箱、整封、品相优的好东西,但往往这些好东西的结局却是输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好东西实在太惹人爱了,哪怕涨到高价也舍不得出手;而到真的想卖时,肯定是被逼无奈的时候,这时候市场价格也早已下来,结果好东西却卖了跳楼价。反之,自己不喜欢的或者品相较差的却能获利颇丰。

邮市当时恶炒奥运普卡,这种卡片只是地方邮局自产的,无限量供应,所以我虽然也跟风买了一点,却心里时刻提醒着自己,这个东西要尽快出手。结果某天价格大涨,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卡片从库房里一包包抱出来,结果,拿出来一包,就被抢掉一包,成交价也是扶摇直上,几个小时居然就涨了50%以上。因为压根就不喜欢这破玩意儿,我也是一路坚决出货,最后有两包卡片的品相很差,箱子都是破的,本来一直没人要,最后大涨时居然也被人要走了,结果15分钟后就风云突变,一路暴跌,这两包卡片的成交居然是全场最高价(别人都舍不得卖)。

反观我自己喜欢的品种,认为有投资价值的邮品,都被我抱得牢牢的,涨也不卖,跌也不卖,等最后割肉时,那真是血淋淋的。这种现象在股市、期货市场经常发生,翻开你的记忆好好看看,那些伤你最深、让你痛不欲生的是不是都曾是你的最爱?爱之切,伤之深!投机市场,千万不要爱上你的头寸。投机十年,突然站在破产面前

邮市的失败深深烙刻心底,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去翻动它。直到有一天,别人告诉我:清算过去,就是面向未来!

于是我忍痛算了一笔账,也就是我从事投资的最初十年,究竟是赚了还是赔了?赚,赚在哪?赔,又赔在哪?

以下就是按年度排序,我的投资收益率与主要事件。1993年,投资收益率超过100倍,第一批60元购买2张认购证,摇中新股申达股份与新黄浦,兑现后有了初始资本。1994年,投资收益率-30%,第二次购买认购证,投资5 000元以上,摇中新股耀皮股份,兑现获利50%,但21元买陆家嘴被套,经历了残酷的325点(历史大底),但反弹过程把陆家嘴换成四川金顶,个股飞涨,唯这位老兄淡定,第一次“价值投资”失败。(购买金顶是由于看好它的收益高,却不知道报表是可以做出来的。)1995年,投资收益率15%,大部分时间休息,小玩玩。1996年,投资收益率30%,长虹、陆家嘴等绩优股涨得风风火火,但我只喝了口汤。(四川长虹与陆家嘴都经历了上涨、除权、填权、再上涨……我早早看好,却也早早下车。)1997年,投资收益率74%,转战天海B股(初涉B股市场,最高收益率150%多,年末又跌回去些)。1998年,投资收益率-68%,天海B又大跌回去,换成联华B再度被深套。1999年,投资收益率超过500%,加资金满仓在B股23点时抄底,4分6厘美元买耀皮B股。(B股的历史大底为21点,我在23点满仓介入,其实当时仍被套10%,其中耀皮B股最低跌到4分2厘,跌停,但第二天开始连续涨停)。2000年,投资收益率210%,把握住了网络股上海梅林(8元涨到20多元)与B股。2001年,投资收益率65%,撤离股市时还利润丰厚,但邮市先赢后输抹去了许多。2002年,投资收益率-45%,邮市里,地窖下面有地狱。2003年,投资收益率-100%,地狱还有18层。资本归零,信心为零。第一次投资是甜蜜的,却由此高估自我

回顾自己前10年的投机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么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认购证,这个计划经济中的创新产物捆绑着股市全新概念把我带入这个涨涨跌跌的世界,从此,我的资产就没有个准数。

刚开始总是赢的,相信很多人与我有一样的经验,这人生投资的第一课非常重要,现在知道,最好的初始结果是亏损。盈利固然甜蜜,却很容易让人忽略市场的残酷,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最初是失利的,就比较容易培养出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后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这种敬畏之心是多么重要。如果最初没能成功建立,要在以后重建,代价之巨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把对手当傻瓜的人最傻

我投机生涯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价值投资。当我凭着自己的小聪明,看了几本书后,就很自然地选择所谓的价值投资。当我们认真地选出一只有价值(所谓价值超过价格)的股票并买进时,我们是不是内心会窃喜:“这些傻瓜,没有发现这么好的一只股票,还以那么低的价格卖给我。”当我们心里把对方当傻瓜时,事实的叙述总是相反—把对手当傻瓜的人自己才是真傻。

但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只喜欢使用自己的小聪明,常常站在市场的对面。所以很自然,我的价值投资一塌糊涂,在经历了325的历史低点并反弹的过程中,股指涨我不赚,股指跌我赔钱,本来一涨一跌的起伏行情,我却大赔50%以上。价值投资让我明白了价格的巨大威力。

记得最困惑的时候,我确实有那种主力每天用望远镜看着我的感受,我错得太精准了,一买就套,跑掉就涨。后来,我发现与我有相同感受的散户不在少数。其实道理很简单,股票也是一种“类对手盘”的游戏,散户多了,庄家的持仓就少了,他肯定乘势打压;反之,散户都不要的,那么庄家就困在里面,必然是拼命拉升。敬畏市场的本质是敬畏对手

投机的秘诀就是要时常反思自己,尊重对手,想想他为什么敢和你反着做。敬畏市场的本质就是敬畏对手,因为市场本来就是人构成的。时刻了解自己是谁,自己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面前就是个小蚂蚁,站在你对面的有绿巨人般的庄家,有特殊背景的神秘资金,有各种大基金、小私募等。从智力来说,你也可以相信有太多的人能超越你,他们拥有更高的学历与专业知识,你懂宏观经济吗?懂定量分析吗?了解财务分析吗?知道银行运作过程与资金的融通流程吗?知道政府高层对经济的最新判断与决策吗?如果你不知道,那没关系,我告诉你,有人知道,他们各司其职,互相弥补,又有强大的资金与信息渠道,而他们正站在你的对面,请问,你是否应该更尊重他们?他们就是凭借这么多的优势,在这个市场赚取利润的。赚谁的?希望别是你的。

当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所以虽然输掉了一半资产,但我还是认为这是偶然的,或者是自己运气不好,我认为自己还可以再创辉煌。盈利的错误

于是就有了第三阶段,关键词可以用“B股”,当然还可以用“成功抄底”与“盈利的错误”来表达,当我今天回头来看,我人生投资最大的失败其实是在盈利中就早早种下,盈利越大,错误的种子就种得越深,拔出来的时候就越痛彻心扉。

我一进B股就赚钱,你可以看到年收益是相当不错的,其实这已经是年末利润率退下来的情况,记得高潮时我的利润超过150%,但第二年很快就录得-68%的大阴棒。

请你特别注意的是:涨跌的比率相同,但含义有巨大区别,简单说,每盈利100%,亏损却只需要50%。请你计算我第一年赚74%,而第二年赔68%,两年的投资总收益率其实是多少?以10万元为例,第一年年末是17.4万元,而第二年年末是5.56万元,两年下来我的收益率不是差不多持平,而是暴亏了几乎50%。图 3-2耀皮B股从1.5美元跌下来,最低0.042美元,然后一大波上涨,再次到达2美元以上。

1999年我开始走运了,春节附近,我抄到了B股历史大底,也买到了几乎个股的大底—一只4分6厘美元的股票,精彩的还在于我是追加资金杀入的,可以说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我为自己骄傲,家人也为我庆幸,只是我们都还不懂得,有些财富只是个伪装,在它亮丽的外表下却生存着一颗祸害的心,而我只是这些财富的暂有者。记得那时候,由于加的资金挺多的,而B股又确实连续大涨,再加上在A股上捞到了上海梅林这个网络领头羊,(我是8元下面买的,最高涨到30多元)我的财富值猛地上蹿。当时29岁的我,踌躇满志,梦想开始大大地膨胀,绚烂人生仿佛就在眼前,却没想到天堂与地狱之间,竟然有直达的电梯,天堂的顶端就是地狱的开始。归零

即便是破产,也破产得太快了吧!第四阶段的关键词很直白—归零!看我的编年史,你可以看到在2001年,我骄傲地撤离股市后,来到邮市里也是初战告捷的,不过这也可能是我在邮市的最后一捷。很快邮市就开始下跌,由于情结,我一次次拒绝了斩仓离场的良机。终于在2年多的挣扎后,我来到地狱的第18层—由于我的贪婪、超量介入,还愚蠢自大地为朋友承担损失(他也是我愚蠢的受害者),我的财富化为零。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我,早期的收益率我都只算个大概,一半是由于一些细节记不清了,更为关键的是,前面多赚一点、少赚一点,实在没什么意义,因为无论“翻倍多少次,破产只需要一次”,只要一个-100%,无论你前面赚的是100万元还是1个亿,全部都消失了。

市场让你付账的时候,从不征求你的意见,事实上你也会和它讨价还价。我在2002年年初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明确我的邮票投资是方向性错误,但我总想和市场再计较一下,向它讨还一点失去的财富。我每次很努力地想从市场手里拽回点钱财的时候,我自己就更深地卷了进去,一直到被榨得一干二净。

张国荣有首歌叫《由零开始》,当你真正身处其间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滋味一点也不抒情。事实上,你其实不是由零开始,而必须由负数开始,因为你首先要平复你的心态、你的情绪,而最困难的是重塑信心。我不是笨蛋,也不是傻瓜,那还能是什么呢

如果有一个信心表,能清楚读出信心刻度的话,那么,那时候我的信心度就已经是红灯区。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种可怕的感受—无力感。我还年轻,四肢健全,也有不错的大脑和做点事情的冲动,却充满了无力感、挫折感。这不单是钱财的压力,而是那种彻底被击败的感觉。“我不是笨蛋,也不是傻瓜。”我对着自己大叫,想振奋起来。“那你还能是什么呢?笨蛋、傻瓜也不会让自己输得那么彻底。”我的心又沉到湖底。

终于,我能了解颓废的含义了—每天不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似乎也没什么可干的。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在网上下棋。

所有颓废的人都会坚持做某件事来麻痹自我,喝酒、吸毒、赌博都是。幸好我没有这些嗜好,但就是简单的下棋,也几乎把我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我就在地狱中。人在不在地狱中并没有关系,关键是他的心有没有在地狱里。张国荣财富、荣耀都不缺,为什么纵身跳楼?那是因为之前的很长时间,他的心已在痛苦的地狱中挣扎了。心之所向,身体是一定会跟着去的。

最大的伤残是心灵的伤残!

幸好母亲有惊人的豁达精神,父亲对人、对生活有超然的包容力,还有姐姐的支持让我走过了这一段最难熬的时期。对于那时的我,没有尝试从30楼向下飞翔,就算一种胜利。痛是宝贵的财富

回顾这段历史是痛苦的,也是宝贵的,当你能直面时,过去的痛苦就化成了财富。彻底的挫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懂得了投机并非靠小聪明,大赢一把也不能辉煌人生。与想象相反,投机也是一种先付出后回报的劳动,你投的其实是你的哲学,投的是你的人生观。盈利只是你努力学习、创造性劳动后的副产品。

这个世界很奇妙,当你拼命想要的时候往往要不到,不经意的时候却也推不掉。小聪明与大智慧

沧桑十几年才明白:富足人生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只需要我们的一个大智慧,而不是无数个小聪明。看看我的经历,曾经几年很高的年收益率,但如果不能避开人生的致命打击,那么一切归零。如果在你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你会选前面很精彩,最终却面临致命打击呢?还是事事似乎挺糊涂,却事后安稳呢?

我常常问自己,也常常敲计算器,企图修改我的财富历程。实际上我只要能避开致命的打击,哪怕我那些获利年份的收益率骤降一半,我的财富拥有量仍要比现在好上很多,生活的起伏也会平缓很多。

把年收益率降一半,避免亏损年份,你可以计算一下你的投资生涯表,是这样好,还是你现在的实际情况好?请拿出纸笔,好好地算计一下。千万别马虎,人生很多东西,需要静下来,仔细算一下。这个世界有些基本的规律,你会发现,这些规律最终在起作用。无须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把年收益率降低一半,避免亏损的年份,在现实中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意味着你要更注重风险。有时这确实会让你草木皆兵,甚至错失些赚大钱的好机会。但正如我们即将为你展示的,无须为此操心,只要你能避开人生财富的大挫败,随着时间的悄悄移转,财富自然会出现在你面前,它也许无法让你成为李嘉诚或巴菲特,但足够让你一生过得富足充实。

想让自己人生富足,并且轻松愉快的话,盯紧风险,如此足矣!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考核基金经理的办法,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超越市场平均水平,这对于考核一个专业者是合理的。你并非基金经理,也没有人付薪水给你,所以,把这些都抛了吧,只要能持续地让资产产生正效益就好。

富足人生三个关键点:①避开致命打击;②躲避重大打击;③达成以上两点的关键是,把对财富的期望值放在一个合理的区域。这就是目标!

在设定目标前,请允许我先来谈一下风险,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是设定好目标的关键。“人”是最大的风险源加勒比斯农场里,一群小猪正快乐地哼哼着,它们有吃的喝的,每天晒着太阳,还有人来为它们打扫房间。一天,大灰狼溜进来,叼住了小猪贝贝,贝贝惊恐地大叫,主人赶过来,把狼给赶跑了。还有一次,猪圈着火了,又是主人赶来,把火扑灭了。贝贝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猪圈就是天堂,主人就是我们的守护神。”贝贝快乐地想。日子一天天过,大家逐渐长大,贝贝发现儿时的玩伴越来越少了,它们长大后,都被主人请了出去,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终于有一天,主人告诉贝贝,明天也要接它出去。那晚,贝贝没睡好,它从来没离开过猪圈,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一定更幸福吧,不然猪圈那么好,哥哥姐姐出去后,怎么都不回来了呢?”贝贝想,还是去妈妈那儿问个清楚。母猪听完后,开始流泪了:“孩子啊,你以为豺狼可怕吗?它有尖牙与利爪,会捕杀我们,但最强壮、最勇敢的小猪仍然能用猪牙与它们周旋;你以为大火可怕吗?它会烧毁猪舍,把我们烧死、呛死,但仍然会有最聪明、最幸运的小猪藏身泥潭中躲过劫难。这世界上最可怕的……”猪妈妈顿了顿,摸了摸贝贝的头,接着说:“去吧,孩子,去了后你就会明白,这世界上,‘人’才是最大的风险源!”

对于交易中的风险,很多人认为在于制度的缺失或体系的不完备,小鱼不完全认同。

还记得吗?巴林银行倒闭、法国兴业银行丑闻、震惊全世界的麦道夫欺诈,国内的中航油油错、国储局铜错、中信泰富外汇错……这么多大型银行、企业,西方的、东方的,有百年老店,也有新型治理结构的,有国家严密监控的,甚至本身就是监察者的,都遭受了巨额的亏损,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难道仅仅是制度的缺失吗?你难道没有看见这后面站立的利森、麦道夫、刘其兵、陈久霖吗?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才是最大的风险源!前辈高人尽可以制定严格、密不透风的规章制度,但后来者总能变着法子绕过去、钻过去,给自己弄出些便利来。

明亡于阉宦,太祖朱元璋早在午门外立碑:太监干政,预者斩。清衰于慈禧,皇太极早定下红牌警示:后宫嫔妃不能干政。祖宗的家法、先皇的圣谕都能变通,又何况公司规则呢?

太大、太远的好像说不着边,就拿自己来说吧,我的交易系统中有着详细规定的法则,例如“盘前十问”、“持仓十问”、“离场把握”等,但即使这些我自己制定也仅监督我自己的条款,在实际运用中也依然困难重重。

任何制度都无法充分设想未来的所有场景。所以,必然有许多含糊不清的临界点,这时候如何抉择就要考验执行者的智慧了。有很多次,面对明显的赚钱机会,做吧,违反规则;不做吧,又揪心;尤其是当现实反复印证你的看法—看好的品种走得突飞猛进时,内心的急迫仿佛在吞噬你,让你浑身不自在,好像悟空被绑上了无数的锁链。

哪里有“枷锁”,哪里就有反抗。人似乎天生有打破规则的冲动。有仗着权重位高,置规则于不顾的;也有静悄悄暗度陈仓的;还有内外勾结、偷梁换柱的……规则是人订的,所以也一定能找到变通的方法。就像我很多次故意忽略一些规则的提示,久久拖着不肯去写“操作申请书”,为什么?我想绕个弯。

是什么使自我成为风险源呢?是对风险的漠视!

是的,我们就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风险源,“我”就是交易体系中的最大威胁。了解这一点,如同防火防盗一般地预防自己心中的贪婪,就是心灵交易的一块重要基石。人死之前,都是活着的

有句特没劲的话就是这么说的。大部分时候,意外离我们远远的,远到可以让我们忽略它,进而怀疑防范意外的意义,但突然它又会很近很近—我昨天刚被告知,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的一个学友下海游泳失踪了,只留下怀孕的妻子。我对他的记忆,却还停留在数年前的毕业庆典,他为我们高声朗诵自创小诗—远航。

醉酒撞死四人的孙伟铭成了“名人”,也把自己推到死刑的边缘。制造五个家庭的瞬间悲剧,你可以说是种偶然,但它又何尝不是一种必然呢?行车安全的意识难道只存在于交警的罚单中?

贪婪是没有底限的,但道德有。遵守道德好像很痛苦,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痛苦。其实交通规则不是为了交警,道德也不是为了别人。关注风险报酬率

是车子撞死那四人的?不,是孙伟铭,更确切地说是孙伟铭的安全意识。是交易系统让你亏钱的?不,是你自己,更确切地说是你设置的不合理的风险报酬率。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交易业绩的考核过于简单了—简单地看赚了多少。至于赚取过程中曾经承担的风险呢?被忽略了。

让我们来看看本文最初的男主角们—利森是巴林银行的明星交易员,上一财年刚刚为银行赚得丰厚的利润;刘其兵也刚刚成功地把握住铜的一波大涨势,为国储局做出了巨大的盈利贡献;陈久霖则是中航油的缔造者,也在上一年度刚从原油衍生品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呵呵,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确切地说都是不怕水、把水的风险视若无物的。

以前的成功让他们漠视了风险,也就可以对风险报酬率随意设置。任何收益都要观察所承担的风险—买垃圾债的收益一定高于买国债,如果民间放贷则收益更高。投资收益上,股票会好于银行,期货可能更高。但收益高的风险也一定大。

我们通常很容易理解,不同市场间有不同的风险报酬率,会十分谨慎地选择市场。但对于同一市场中,不同买卖点的风险报酬率如何计算,我们就模糊了。尤其当我们在一个市场待得够久,就更容易对风险渐渐麻木。于是我们交易时,常常不再考虑风险,只一味算计这个能赚多少,那个能赚多少。只在意什么是报酬最高的,却忘了对应的风险率。

风险报酬率不合理,赚钱就是有隐患的,因为运气不会每次都罩着你。不同交易行为的风险报酬率,要定量分析,确实很难,通常只能得到模糊的数字、有弹性的数字。所以,最终如何决断又落到“人”的手中。于是你被推到风口浪尖:你既可以成为系统安全的保障,同样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源,这一切都只取决于你的安全意识。

让风险意识融进你的血液,镌刻在大脑里。

交易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你把风险意识融入生活,也就融入了你的交易体系。所以这是有多重的收获的—不但提高了你生活的安全度,也增进了你交易的风险报酬率意识。

改进生活以改进交易,体悟交易以领悟生活,这是本书的一个理想。理想多想想是可以实现的,你说呢?测测你的风险意识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过马路测试,你过马路走的是什么线路呢?

1.一定走斑马线,90°垂直过。

2.多数走斑马线,几乎垂直过。

3.45 °左右,能少跑点也是好的。

4.大斜线,尽量顺着自己的方向多走点,甚至在马路中间过不去的时候还会尝试往前移动。

毫无疑问,答案中,选择1的是风险偏好度最小的,选择4的是属于逮着什么机会都不愿放弃,而几乎很少考虑风险的人。

我以前就是那个选择4的人,有机会就上。危险?先不考虑,等有了危险的时候再说吧。那时候更年轻些,更有冲劲。但人是会改变的,我现在过马路时,几乎自觉地遵照2号线路行走,特别危险的地段,那毫无疑问是1了。年轻是美好的,有冲劲也是可贵的,但在这个世界中要能够脱颖而出,就需要你活到能脱颖而出的那一天。

明白了人是最大的风险源,也清楚了自我的风险偏好以后,才能够更好地为自己的富足人生制订计划。在投机市场,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并不容易,更难的是对自我的了解。下面要谈的是本章的主题,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方法—目标管理。

这个听上去非常学术的词语,在实践中真的有用吗?是的,非常有用。没有目标的人就会陷入贪婪目标就是你自己确定想要的

风险并不仅仅指市值波动,它还包括你无法实现自己投资目标的可能性。

我努力地想告诉你它有多重要,但我怕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不足以用这些文字来描绘它在我心中的重要性。我也曾忽略过它,但很快我就受到了处罚,我以为自己对它已经够好了,但事实是,还应该对它更好,把它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时常问候它。

它就是目标!

小时候,老师说,要有理想,我说理想太远,手摸不到;老师说,要做个有目标的人,我说目标太烦琐,有这工夫还不如多看一本小人书。等进了社会,满大街地兜了一圈,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什么没长就是岁数长了,什么没多就是皱纹多了,这才想起老师的话,也才知道“听人话,不吃亏”。

心灵交易者非常重视目标设定。对于一种向内寻求答案的方法,还有什么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重要呢?但是很多人真的不在意,因为他们不曾细想过。当擦亮了阿拉丁神灯,而灯神也真的跳出来并愿意满足我们愿望的时候,大部分人脑子一片空白。“你有什么愿望,我亲爱的主人?”灯神殷切地问。“我想要钱!”“多少呢?”灯神一脸的谦恭。“很多很多!”“噢,那到底是多少呢?”灯神略微有些困惑地问。“很多,越多越好!”“那好吧!”灯神一下子给你一麻袋德国马克,每张最少都是1亿票面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这可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发行过的最大面额的钞票了。这种旧马克发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据说,即使这样一厚叠也换不来一个面包。可爱的灯神并不想欺蒙你这个救他的人,事实上他就是按你的要求做的,给你最多的钱。问题只在于你会不会提要求。

如果我们的内心都存在这样一个灯神,他有无穷的法力来协助你,那么我们至少要让他明确了解我们的需求,这就是设定目标!大多数人的问题

很多人在你问他目标的时候,会笑而不答。你跟他说富足快乐一生,他说好;你跟他说怎样投资可以一年翻三倍,他说很棒。他既向往着长期安稳,又渴盼着短期暴利。这样的问题,其实不但是你,在小鱼的心里一样存在,而且即使当我很明了设定目标的价值与意义后,上述问题仍会长时间存在。因为人几乎是憋不住地想贪婪的。

一个人想要很多钱那还算不上十分贪婪,只要他愿意承受相对应的压力。最贪婪的人像蝙蝠—飞禽胜的时候想当飞禽,走兽赢的时候又想成走兽。

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为何如此深得人心?实在是我们太渴望成为他那种左右逢源、黑白通吃、位高、权重、钱多还娶七个老婆的人物。我们越喜欢他,就越能清楚自我的贪婪之心,也就越应该警醒。

贪婪是投机人生的第一大敌,贪婪的第一步就是你不愿意为自己设定目标。没有(年收益)目标的人,总是在期盼最大的可能—1 000%也不算什么,砸2元就该给个500万元,最好还连买200注,立马兑现!

所以心灵交易首先要不断地拷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什么?究竟是什么?为了这个目标你愿意舍弃什么?富足就是富足,暴利就是暴利,每一样你都要清晰地看到价值的反面。只有你想明白了,“灯神”才可以来帮你。就怕含糊不清,又搞来一大堆最有钱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所以目标管理的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设定一个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会陷于贪婪。

大目标最好是具象的,把单纯的数字转换成某个生活目标。

大目标与小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能统一传承。如果你的大目标是希望过着富足快乐的一生,小目标是期望年收益尽快翻倍,那么肯定高了。你的问题出在:看着自己手上的5万元,却渴望尽快过上别人100万元的生活。你忘记了复利的巨大威力,也忽略了我们曾经讲过的富足人生三要素。反之,如果你的大目标就是成为世界上的最富有者之一,你认同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是一种美妙(这也并不算错),那么你的小目标过分追求稳定的收益可能就会成为障碍。

人们常常高估自己一年的成就,却又低估自己十年的成就。

合理适度的小目标的累积就能让我们看见一个美妙的大目标的实现。

很多书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参考。但这绝不代表你应该依葫芦画瓢。你的目标是你的人生阅历与价值观的综合,这是谁也无法代替的。记得吗?我们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交易系统也应该独一无二,这最初的一步就是从自我设定目标开始。我希望你立即着手去做,可以参考,绝不照搬。找个安静的角落,平复心情,别为外界太多的诱惑干扰,认真地找出自己人生的目标,以及其后的每一个小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话就用在这里。目标就是生产力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我。—托尔斯泰约翰小时候和爸爸玩过一个游戏,他们在一条泥路上玩,比谁能走得又快又直。比赛开始,约翰赶快一步挨着一步确保走出最直的线,并且尽可能快地移动步伐。不过当他抬起头看到终点的时候,爸爸早已在那里守候。约翰不服气,拉着爸爸去比谁走得更直,结果在泥路中,他看见了两条路线,一条非常谨慎,一步紧靠着一步,却总是歪歪扭扭的;而另一条,每个脚步间似乎并没有那么严密,却整体上走得笔直。爸爸告诉约翰:走成一条直线的秘诀就在于紧盯目标,而不是光看着脚下。

其实只有进入设定目标这一程序时,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修建“交易之家”的地表部分了,它可不再是什么理念(地桩)了,它是看得见的屋顶。

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保护本金、小心谨慎、以防守为第一目标成为主旨。这样就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内敛、收缩、自我保护的屋顶。这也就决定了余下建筑的结构了。比如,我们的建筑不会很高,但一定很厚实;它不会修在闹市区的黄金地段,而可能在有纵深的小区内;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过于华美、夸张的构造和材料,而接受朴实与耐心的考验。

目标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它确立风格。

当你确立了风格后,你就懂得了取舍。你可以为自己的建筑添砖加瓦了,而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地拼凑个怪物出来。这就是目标管理的第二条。

在确立大方向后,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金融市场的现实态势制定合理的年化收益目标。这个清晰明确的年化指标,必须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不能空想。这个目标,我认为至少应符合以下三项标准:具体量化,有可操作性,有保底的底线。

具体量化。把数字精确量化—最好直接把百分比换算成实际资金额。比如你现有30万元,期望明年的收益为20%,那么你直接记为36万元。对,这就是我的目标!更好的方法还要具体化,光说要赚到6万元,这个目标还不能完全激起你的斗志,如果你明了自己赚这些钱是为什么,或为了谁,如用赚来的3万元请爸爸妈妈去马尔代夫旅游,另外3万元给女友买个钻戒等,把钱财化为直接的目标,那么这些具体的东西将更鼓舞你的精神。

有可操作性。在投资这个市场中,有勇气、有努力是重要的,但一定要合理,因为这并非单纯靠个人打拼就可行,它还要看市场的大环境。简单地说,我们也不能让“上帝”太难做,如果整体市场很萧条,你做的又是只赚涨不赚跌的股票,那么一定要强求50%以上的收益,“上帝”也很难啊。

我当年也是雄心勃勃的—两年内赚个10~20倍。朋友怯怯地问我:“能达到吗?”我大手一挥:“志向要高远。这样即使达不到,完成一半我们不还有500%嘛,小家子气的定个100%,全完成了不也才一倍嘛。”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可是在动物世界中,老虎最爱吃小牛犊。

有保底的底线。这很重要,如同我们每一笔做单都要有止损一样,资金的年收益一定要有个亏损的底线。当然,天然的一根底线首先是保本,但如果年初一上来就亏本呢?是不是马上就不让做了?其实只要你把心放在本金上,合理地配置资产,做好防守是可行的。当然意外也会有,这时就需要你为自己的资产设置一条最后的防线,即资金到达这个程度时,就必须全线离场,无条件地休息。良性循环

有目标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目标,也就有了良性循环系统—当你设定的目标完成后,你就更有自信;更有自信,就能设定出更高的目标,然后达成它,并给自己一个奖励。

这其中你会提升自我的才干、能力和乐观的心态。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的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等社会精英。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和高级主管等。60%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的是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依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与世界。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你千万别全都相信,调查很容易带有很多主观因素,但这也并不妨碍给我们些启迪。无论你当年是否为自己许下了清晰的目标,也无论你当下的状况如何,这都不妨碍你在今天重新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过去已成过去,而未来就在脚下。

人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如果浑浑噩噩地随手拼贴,那么你就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了随机;如果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目标,那就如同在脑海里时刻浮现着自己想要的精美画面,那么其后的每一步都会走出意义。

所以小鱼要说:目标也是种生产力!

这种生产力的另一个体现还在于:我们根据年度目标,可以很清楚地推演操作计划的分配。

当我们不再为交易而交易,并且清晰了未来一年中我们需要完成的增值目标时,我们就很容易冷静下来,远离焦虑,拥有耐心。这时再踏出第一步就会容易很多,而成功的第一步,又是提高我们资金抗风险能力与未来良好心态的坚实一步……

目标对于财富人生的意义,我不再赘述。但我还是要提醒你,赶快去做,每件事最困难的是跨出第一步,设立一个目标并不容易,会很烦琐,我们都喜欢做些更精彩、更看得见成绩的事,但请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制定目标是成功最重要的第一步!第4章 交易之门给客户的信

人生最悲困的绝不是贫贱,而是对生活、前途的渺茫。同样,人生最大的财富并不是现时的占有,而是对自我的深深期许。

经历挫败,当我们从目标系统中重新汲取营养后,即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在操作中可以运用的框架。在房屋中框架是支撑起屋顶,从而形成整体建筑,并把大空间隔离成各个功能间的一些立柱与承重墙。因此本章内容不是简单寻找市场是涨还是跌,而是给自己的交易确立一些规范: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进场的时候该如何?退场的时候又该如何?突发状况下如何应对……

进有层列,退有秩序,如此方能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写给客户的信》就是对这个框架的一次整体概述。写给客户的信××:你好!

很早就看到你的帖子了,但我想晚一点再和你联系,因为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给你写信,我希望排在最后一个,好让你更仔细地看清楚。

资金需要好的操盘手,操盘手也需要资金,但双方能够很好地合作是不容易的。我希望我们的合作不是1年、2年,而是5~10年。我能为你带来的是每年稳定的投资收益,虽然不高,但能年复一年。如果你也希望是这种模式,那我们可以好好沟通。我希望我们能彼此多花点时间,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操作模式,千万不要因为急于想把钱赚回来,而轻率地开始合作。你需要长期的资金管理人,我需要长期信任我的客户,所以我们要很认真地彼此沟通。

做期货,我会把年收益率定在50%。如果是股票,我会定在30%。我认为这样的指标是我能够完成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如果指标更高,会逼着操盘手去做一些冒险的交易,而冒险的交易往往不会有好的收成,虽然只是损失你的金钱,但对我操作心态和操作纪录的打击也将是巨大的,所以如果你的年收益目标更高,那我是不合适的。

我认为好的合作应该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上,我很希望了解你对资金年收益率的看法、你对风险的看法以及你如何看待我们的这种合作关系。分配方式上,我谈谈我的意见,我拿年收益部分的30%,也就是一年后,我拿盈利的30%,半年结一次账。年收益率再高我也只拿30%,因为我不想鼓励自己把年收益做得很高。这需要冒险,亏的是你,赢的我却要多分成,这是不道德的,而且如果我有这种心态,往往我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还会让你亏钱。

我的交易系统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目标管理。我绝不为自己定过高的目标,我认为钱是靠一点点累积地来赚,每年都有盈利比一下子赢多少要重要得多。

我的交易系统第二条是设立总资金的止损位。如果我损失超过这个数字,我们的合约自动中止,我将失去你这个合作伙伴。因为无论什么原因,我如果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说明我的状态不好或者市场状况非常不适合操作,那么为了你的资金安全考虑,你应该另选伙伴了,这个比例我在期货中订的是30%。

第三条是一年中操作战役不超过10次。这是为了预防我进入一种交易饥渴症(很多投机者的通病)。兵贵胜,不贵久战。交易越少,我们盈利的机会越大。(需要注意的是,我的一次战役不是指一次操作,而是指对某种趋势判断后,所做的试盘、加仓、止盈、平仓等过程,这里不一一细述。)

第四条是不做短线,也不每天盯盘。(我只会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全天盯盘,星期二和星期四则不看盘,重仓和止损时除外)。我知道大部分期货同道都不赞成我的这个做法,认为太危险。他们认为期货瞬息万变,不盯盘太危险,却没想过为什么很多人每天盯盘,最后还是爆仓。危险来自于不合理的持仓量。只有两种情况我能放心地离开盘面,即我对持仓胸有成竹,而且仓位较轻。其实大家可能不太知道,主力欺骗大家的最好工具只有一个,就是盘面,所以少看盘面绝对是有好处的。

第五条是平仓制度和休息制度。我会建立一整套严格的止损和止盈制度,并且规定,损失资金量的10%,无条件休息一星期,损失20%休息三星期。

第六条是持仓量管理。①以亏定量(也就是当你看好准备持仓时,你的持仓量多少是由你准备损失多少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你想盈利多少决定)。②试盘量。③趋势正确,重拳出击。

第七条是情绪、注意力管理。好的操作来源于好的情绪和好的注意力。这条是对我日常生活,特别是交易日前的生活管理,何时该情绪止损,以及当情绪低迷时,如何帮助自己尽快走出低谷。

看了上面七条,你一定觉得我没有谈到市场,没谈基本面,也没谈技术。是的,我认为做期货就是一场资金的战争,首先是制定战争的目标,然后是战术纪律,最后才是根据现实制订计划,计划不是死的,因为现实总会改变。作为一个操盘手,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没有观点,既不效忠多头,也不誓死空头。就像利弗莫尔所说:“市场没有多和空,只有一面,那就是正确的一面。”

其实看对市场并不难,你会在多头市场初期就找到很多坚决看多的人,但最后他们赚钱了吗?你会找到太多看对了又做错的人。他们做错的原因肯定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比了快乐的人才有好的生产力!解市场更重要。扁虫鱼2004/08/08信件解读

通过这封信,你可以看出我当时的交易框架,包括目标管理、设立总资金的止损位,还有防止自己进入过频交易的设置……

前两条我们在目标管理中已有涉及,就不多谈了,就后面几条,我再详细介绍下我当时的思路。

第三条:一年中操作战役不超过10次

我必须承认,这个思想更多地来自巴菲特。这个精明的老人,对于任何成本都精打细算。所以伯克希尔股票贵到十几万美元一股,却从不拆细,也不分红,因为据说这些都不能增加股票的价值,相反还会花费相当的成本。

对于交易中的成本,巴菲特更是非常留意。在他看来,每下一次注都是一次潜在的亏损(首先你要先交手续费,而最后把筹码换回本金时还要再交一次),而盈利却充满了不确定。正是这种对交易的理解让他非常节制。他总说:“我感觉自己手上仿佛捏着一些交易条,每出手一次我就用掉了一张。这些交易条的每年可用额是有限制的,所以我总在想,这次真的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必须感谢他的智慧,他讲的细节正是被大伙常常忽略的。事实上,也许正是他对机会严之又严的苛求,才造就了他如此高成功率的传奇。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价值投资的成果,而往往对如何形成“价值”的细节置若罔闻。

这条规则其实就是我对他的模仿。落实到实处,就是我后来建立的专业交易条—操作申请书。它是心灵之家的门卡系统,借此我们能更好地控制,也更明确我们为何而进出。

第四条:不做短线,也不每天盯盘

这条是争议最大的,也是当初我自己心里很没把握的。我曾很多次问自己,星期二、星期四不看盘,你真的做得到吗?当时我做的是商品期货,对于这个时刻跳动、反复转折的品种,我真的沉得住气?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我当天进的仓不平(我的规则是不到目标/止损肯定不平,我不做日内交易),那么我的持仓必须历经两晚与一个白天的考验。

这有意义吗?

间隔地看盘,本意是让自己与盘面保持一定距离。因为我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人,过多地贴近盘面,就容易受到误导。其实也就是把市场想象成只有三天交易,只是其中多了两个大跳空。

在市场中多交易两天对你的盈利有帮助吗?从巴菲特的角度看,没有!所以你舍弃它并没有丢失任何价值。相反你能获得不少好处:①减少了盘面的刺激;②强制注意力集中到长期一点的角度;③与普通交易大众产生了形式差别。

如果真的照做,你很快就会察觉问题:“正好在休息日发生突破行情怎么办?”其实我们是要赚钱,不是来参与每一笔行情的。我们早说过:“不符合我们节奏的行情,我们都认为那‘不是我们的行情’。”隔离一天既可能让我们丧失进场良机,也可能避免“回火”的风险,所以这本来就是一次双向回避,而真正的大行情是很难一去不回头、没有反复的。大部分人对行情的把握,往往不是太慢,而是过于迅速。

不过虽然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这样的休息实际做起来还是很难。但你一定要相信,恰恰由于它的不容易,也由此深具价值。还记得吗?这其实也是“平衡”的一个重要判断依据。事实上在我遵守的那些时间里,它都带给我很大的价值。(换言之,我还有很多时候没能遵守。)

第五条:平仓制度和休息制度

股谚说得好:“会买的是儿子,会卖的是老子,懂得休息的才是爷爷。”

关于平仓与休息制度我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研究。如何止损与止盈等平仓制度是我们在“离场把握”中的重点,此外还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STOP,截断亏损”。休息制度则在后文还会详述。

第六条:持仓量管理

很高兴看到那么早小鱼就提出了“以损定量”,这是头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曾学到著名的凯利公式,但如果对这两种控制仓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凯利公式由于过于数学化而相对死板、复杂,而以损定量使用起来则有效得多。但以损定量必须建立在目标系统很明确的基础上。反之,一个贪婪、赌性十足者,凯利公式会更具有强制约束力。

仓量管理在交易中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做股票时,仓量管理并不太重要。确实,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习惯于全进全出,当时的理念是,看好就要敢全仓买,一旦不看好当然应该全出。但学习后才明白,不但做期货要仓量管理,做股票也要。这里面就牵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有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时都会产生“赌徒破产”困境。

第七条:情绪、注意力管理

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市场是一种情绪,交易是一种截线运动,截点的选择是由自我情绪与市场情绪共振下做出的,其中,市场情绪是主导,但是要观察、体认到市场情绪的脉动,你的情绪必须小于(平和于)市场情绪。通常情况下,投资者的情绪波动比市场还大,市场猛得下跌了一下就恐慌得不得了,而一旦企稳刚刚拉出第一根大阳线,似乎世界又马上明媚起来,一万点不是梦,大牛刚启动……

请仔细回忆下:你很多“买截点”的选择是否是在大牛的感召下急切介入的,而“卖截点”的选择又是否是市场恐慌情绪下自我情绪的慌不择路?这两种情况都是市场情绪与自我情绪的共振,而且这个共振放大了贪婪与恐惧。说得简单点就是,你的情绪被市场带着走了。

这就好像你是指挥的将军,接到报告,死了1 000个兄弟,“啊!太可怜了,马上联想到血肉模糊的场面。”关将军战死了,“啊!我的二弟啊。”荆州失守了,“啊!可恶的吴国,我与你不共戴天。”玄德失去理智要找吴国拼命,才有了后面的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小鱼常常记起这个故事,就是警醒自己是个资金战争的指挥官,情绪失控下做决定有多么可怕。

有人问:市场是种情绪,那如何观察呢?是啊,情绪看不见、摸不着,又来去如风,如何观察呢?细节很多,小鱼不一一展开,只说最重要的一条:当你情绪平稳时,你就很容易观察到别人情绪的波动。

就像女友(男友)发脾气时,你如果针锋相对,就会吵得一塌糊涂。但等情绪稳定下来,你就会发现女友的症结在哪一点,而其实那个点你是可以轻松解决的。为何当时没发现?因为你也有情绪。所以当别人来情绪时,你别被激怒,静静地观察,你可以很有意思地看到她情绪的波动—如何激烈,又如何在你的某些姿态下软化。这时,你就可以参与其间,引导她的情绪,进而得到你希望的结果。

其实市场很像那个女友(男友)。

我们一直在强调:市场是一种情绪,你与市场情绪的共振形成了你的操作。情绪部分是心灵之家的循环系统,这是软系统中的一个难点。本书后面对此还将详细论述。盘前十问1.你是顺市还是逆市?对应的均线系统支持你的看法吗?2.你是用趋势性的眼光判断,还是短线的灵感?3.你握住了主力的手吗,还是站在散户中间?4.你准备持有多长时间,1个星期、1个月还是1年?你持仓的时间与判定系统、止损点、目标位、单量是否统一在一个时间框架内?5.你设立止损位了吗?别忘记每天修正你的离场位。6.你为什么要用这么大比例的资金来操作?万一损失了怎么办?会损失多少?你能接受吗?7.你这个计划是想抄底还是想抓顶?是否该再等等,等趋势更明朗些?8.你长期跟踪研究这个品种了吗?9.你派出先遣队或打定价单了吗?先遣队和定价单显示你可以追入吗?10.你信念坚强吗?11.你心态平衡吗?心情放松吗?你是否会太紧张你的头寸?如果太紧张,那说明第六感告诉你该离开,或降低些比例,这样你可以安心睡觉,有利于健康和心情。12.相关品种及各期合约的走势相互印证吗?13.你静心散步了吗?你对此认同吗?

上述就是“十问”的全部内容,最初的10问也扩展到13问,我为此也做了几十次修改,顾名思义,它是做盘下单前的自我提示。

13条挺多的,也涉及许多层面,都是我挑了又挑,拣了又拣,无法省略的。其中概念模糊、模棱两可、无法具体实施的都被我去掉了。还有些细节,是根据我自身的性格弱点而特别提醒的。在我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每一条都是我必须认真对待、回答的。

对于这13条,我谈谈有意思的几条。

有些人会奇怪,第3条,所谓是否握住主力的手,你也能量化判断吗?这肯定无法量化,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盘感,但这绝不是无中生有的感觉。当一轮行情即将启动,是有脉络可寻的,我把这种种的迹象,看成主力向你伸出的手。这种感受很难表达,每个品种、每次情况都会不同,而且每个人的感受点也不同,这真的需要交易实践的累积。

主力有时候会伸出手,有时候又没有,没有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定义为期货的无序波动;我们的操作正是要摒弃这种无序,所以这条是提醒我,市场有没有预动的先兆。

没有信心就没有利润!这句话是否太武断了?或许你不愿意轻易地反对,但你心中一定也有些不以为然:做多,行情上涨,即使没有信心,也会没有利润吗?再说,信心从哪里来?不就是盈利赢出来的。

我们已经了解到,交易事实上就是一种截线运动,买进点与卖出点之间的绝对高度差就是(正负)利润。在买点固定的情况下,抛点的选择就决定了你是盈利还是亏损。事实上,行情很啰唆,它总在提醒你:“赚了,赔了,又赚了,又赔了。”赚了它引诱你的贪婪,赔了它考验你的恐惧。如果你没有信心,又如何坚持到你需要的那个离场点?

一个人怎么会没有信心的?信心是盈利赢出来的,反之,没信心就是亏损亏出来的。如果你已经失去信心,那你一定受过市场的伤害,而且这样的伤害程度已造成你信心的挫伤。这可不是轻松的伤害,它很可能会造成操作困境:当行情向你示好,让你赚钱时,你会由于渴望更多的补回损失而贪婪;而当行情翻身折下时,你往往很快忍耐不住而生懊悔之心,责怪自己之前盈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平仓。如此反复,你的心被贪婪与恐惧纠缠,最后一定会被行情狠狠鞭挞。

我无法计算出你是会先赢后输,还是一输再输,但相信我,我和很多“先烈”都反复论证过了,真是这样:当你丧失信心的时候,继续操作一定会伤得更深。

其实总结到最后,一句话就可以了,很多高手会时不时地挂在嘴边:“做交易就是做心态”,“心态不好怎么做怎么输”。

故而询问自己信念坚强吗,就是测试你自己的信心度,以及你对该操作的信心度。只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助你度过行情反复修正的暗礁,抵达成功的彼岸。

那么心态可以自查吗?可以。

内心宁静时,你就能把自我解放出来,让它慢慢升到半空,向下审视着你。这时候,它是公正的第三者,不带偏向地观察你的心态:急躁吗?挫败后急于求成吗?还是淡定自若,心如止水……在我的周交易计划中,总有自我评判这一项,我运用这个方法,真的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状态,并由此给出:大胆进攻、谨慎、防守、休息和强制休息等建议。

说完第10条,我简单说一下最后一条—散步的意义。

散步就是为了散热。我很了解自己,我常常会钻到一个胡同中死活不出来。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我们这类人还特不听劝,越拉越倔强。看好的时候只看到好,坏的时候全是坏。我们不大愿意听别人的,性格学上我们都是自我判定型,事实上,不是这种性格的人还真不适合做交易。

不过,我们真的必须冷静。记得吧,有多少次,你热血沸腾,最后却只是空欢喜一场。所以,在最后决策入场前,我愿意再给自己个机会,重新思考。这是必需的一个过程,让大脑冷却后重新研判。我最喜欢的方式是散步,每当我围着小区遛弯的时候,就会情绪平稳,才思滚滚。不抄底不抓顶

抄底也许是投机市场中最有诱惑力的事情了,即使很多人听过大师们的谆谆教导,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总还是免不了想抄底。对此,大伙也有理由:投资不就是低吸高抛吗?如果跌的时候不买难道涨了才买?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明确抄底的准确定义。

巴菲特是逢低买进的高手,他的许多成功投资都是趁市场恐慌的时候,吸进自己喜欢的、耐心等候的股票。所以逢低买进与抄底的区别在于:“逢低买进”是你先认同了这个投资标的,然后等待市场恐慌后再低位买进,这是正确的;而“抄底买进”是由于看到某些股票跌得太多了,因为贪便宜买进。所以真正要回避的不是低价买进的行为,而是仅仅因为价低而买进。

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如果不抄底的话,我们在哪种市场状态下的胜率更高呢?请看下一节。什么时候更容易上涨

关于市场风险的教育,在中国股市是严重不足的。我们的政府还习惯在保护弱小投资者的利益下,亏而不破,丑而不退。比如安然,这样的规模,这样的丑闻(财务做假),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被直接退市的,迎接它的更可能是某个企业的入主,然后资产重组。这里不谈论中国或美国的方式哪种更有效。只是想说明:在自由市场环境中,西方投资者经历的风险更为直接。

为什么不能仅由于价格大跌而抄底,原因就在于对这种市场风险的尊重。

因为市场走势是有理由的,每次下跌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基本面。这或许是你还不知道的,还没被披露的,也可能是你没有亲临现场,没有亲眼所见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国外著名炒手谈到他的经历:有一年,咖啡丰收,价格大跌,跌得惨不忍睹,甚至跌到一袋咖啡的价格低于包装袋的价格。这明显过于夸张,咖啡的价格早晚一定会涨起来的。秉持这个理念,炒手瞅准极低价勇敢地冲进去了,相信只要能够长期持有一定能获得丰厚利润。

最后价格真的回升上来了,不过在此之前,这位著名的炒手已经止损出局了。千万不要就此认为炒手的能力不足,他在投机市场中的浸淫远超过我们,真正的原因是,市场的力量总是比你的忍耐更持久一些—炒手买入后,咖啡价格继续大跌,一直跌到炒手认亏出局。即便这样,咖啡价格还是在地板上又趴了两个月,然后才迎来上涨。

对于期货市场的这种夸张表现,小鱼心中一直藏有疑问:商品的价格跌到低过包装袋,这应该不是真实世界的状况吧,会不会只是期货市场的炒作因素呢?直到有一年我在海南看到了真实案例:几年前,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网上传出吃香蕉致癌的说法,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海南的香蕉,那年它正好大丰收。最初我没太在意,只觉得流言很可笑。直到有一天,我上街看见果贩的香蕉以1元3斤的价格出售,我才有些吃惊。真的很便宜,这个价钱似乎就是运输费与人工费了吧。当我更多留意的时候,更大的吃惊出现了:果农用三轮汽车直接拉来的香蕉,卖1元5斤。这是什么价格?和白送差不多。我花了1元钱买下一大串,很努力地吃掉1/3,其他只能扔掉了。后来正好参加驴友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在海南山间徒步,看见当地的农民,我特意上前向他请教香蕉的问题。他告诉我:这几天,政府已出台了补贴政策,价格有所好转,但很多农民的香蕉依然烂在地里,没人收割,因为劳动力成本和运输费都卖不回来。现在村里都用香蕉喂猪,喂到最后猪都不愿意吃了。我问到这次香蕉波折的最低价,老伯有些悻悻:“反正就在一两分钱1斤,或者直接烂在地里,谁想要自己随便摘。”仅仅是个流言,仅仅有些丰收,居然出现1分钱1斤的香蕉,真实现货市场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位著名炒手的悲哀,他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笨。实在是:在残酷的市场面前,那些没有经历的人过于缺乏想象。

所以真正的下跌都是有深刻背景的,你必须尊重。当然趋势到了一定地步自动会转弯,但你一定无法命令它立即转弯。市场有它自我的情绪,它的固执往往超越你我的想象,这也就是不能随便抄底抓顶的原因。上涨的时候更容易上涨

如果我们要找一种更容易盈利的市场状况,请问你认为什么时候更容易上涨呢?我这里有三个备选答案:①市场已经不断地上涨了,且创出新高;②市场在箱形振荡,现在正处在振荡的低点;③市场长期下跌,最近又创出历史新低。

这个讨论有意思的地方是,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回答,选哪个的都有。我们来看看利弗莫尔的回答:“当一只股票上涨时,重点不在于它是否涨得太高。你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为何上涨,并且观察这个理由在未来是否还会产生作用,如果确定无疑,那么你为何不该继续买入呢?没有一只股票会因为价格过高而不能买入,也没有一只股票会因为价格过低而不能抛出。”

市场什么时候的走势最猛?一种是超跌反转,底部猛地起来的时候;还有一种是迭创新高,快速冲顶的时候。如果要稍稍分辨两者的不同,那么前者是涨势先强,然后逐渐缓和;后者是初期犹犹豫豫,后来则越来越强,接近顶部时最强。所以西方金融市场上流行着一句话:行情最“肥美”的一段就在最后的72小时。

市场是有规律的,在一波趋势中,行情会自我强化。在这个强化过程中,最初是最弱的,也是最容易反复的。因为有太多人不确信,这时市场就需要时常用杀跌来考验下部支撑,只有每次都获得基本面的向上支持后,市场的信心才会陆续积累,而使更多的人投靠过来。我们一直说:市场也是有情绪的。但这种情绪的叠加需要一个过程(见图4-1)。图4-1 繁荣/萧条模型(本图摘自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为什么?我们来看代表基本面的现货商的表现(股票过于抽象很难举例,我们以实际某个商品为例)。

现货商喜欢低吸高抛,这也是他们的生意经。但有种例外:当市场已连续数次得到下档的支持后,行情开始向上突破(市场产生情绪),现货商高位抛出去的货,开始无法在低位回补。他们在观望一段时间后,被迫在高位回补;当在更好的卖点抛出后,他们会发现再次回补的机会很少,稍纵即逝;稍稍犹豫就被迫在更高点位回补……就这样,他们被市场反复教育,开始认同压货的意义了,应该流动的商品开始变成会生金蛋的鹅,炒家不如捂家的时期也由此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