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然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22:02:17

点击下载

作者:吴学苏,谢英彪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自然疗法

糖尿病自然疗法试读:

序言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起源于自然,依靠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归结于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自然法则的支配,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所以,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发现和创造了种种利用自然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逐步形成了食物疗法、药膳疗法、茶酒疗法、动植物疗法、体育疗法、按摩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耳压疗法、拔罐疗法、磁场疗法、足部疗法、药浴疗法、药敷疗法、药贴疗法、刮痧疗法、心理疗法、起居疗法、音乐疗法、舞蹈疗法、书画疗法、花卉疗法、日光疗法、空气疗法、泥土疗法、泉水疗法、森林疗法、高山疗法、热沙疗法等具有特色、简单易行、方便实用、疗效确切的自然疗法。所谓自然疗法,我认为就是除了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化学合成药物以外的无创伤、无痛苦的自然治疗方法,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并形成了一门横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应用医学学科。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合成药物毒副作用的危害及现代病、富贵病、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大量涌现,人们要求“回归大自然”的返璞归真的呼声日益高涨,自然疗法已经引起世界人民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目前,自然疗法在欧洲、美洲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颇为盛行。美国和澳大利亚成立了自然疗法学院,日本有自然疗法学会,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有中华自然疗法世界总会,中国台湾省也成立了自然疗法学会,并创办了《自然疗法》杂志。南京于1997年5月率先成立了南京自然医学会。2007年,世界自然医学总会在南京成立。

中国是自然疗法的发源地,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炎黄子孙、中医的传人,发掘、普及和提高中华自然疗法的历史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肩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名医馆主任医师谢英彪教授是一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专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自然医学专家,早在1998年,他就邀请了一批自然疗法专家,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了《常见病自然疗法》丛书,推出了《高血压病自然疗法》等12本单病种的自然疗法著作,在全国开创了单病种自然疗法著作的先河。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自然疗法,有继承前贤的经验,也有编著者长期的实践经验,内容翔实,简单易行,疗效确切,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城乡广大群众阅读和选用。该丛书出版后深受读者青睐,已重印十余次,并于2003年被中国台湾培根出版社购买版权,出版发行后,深受读者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与时俱进、知识更新的需求,谢英彪教授再次组织了一批自然医学专家,对该丛书进行了修订,补充了有关常见病自然疗法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新观念、新疗法,并增补了《肾病自然疗法》《肥胖症自然疗法》《痛风自然疗法》《便秘自然疗法》《骨质疏松症自然疗法》5个分册,这样便涵盖了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修订后的这套丛书,所介绍的常见病、多发病自然疗法均为近年来经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尚未痊愈时,可以此作为辅助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若病情严重或不稳定时,必须在医生直接指导下综合治疗。

愿本书能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中国香港中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总裁中医药发展国际董事会董事兼秘书长中国香港城市大学中医药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香港首家中医康复护养院总裁成钰瑛

Part 1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小资料目前,全世界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约1.35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亿。显然,环境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有4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糖尿病患者正以每年75万人的速度递增,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血糖的生理作用

血糖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血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在饭后,血糖直接来自于对食物的吸收;在空腹时,则主要来自肝脏中储藏的肝糖原(饭后由过多的血糖合成而来)的分解。食物吸收完后,血糖开始降低,这时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流入血液,以补充血中的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生理范围内。另外,血糖也可通过蛋白质和脂肪转化而来,体内从蛋白质转化而来的氨基酸,从脂肪转化而来的甘油及从肌肉产生的乳酸均可在肝脏中通过糖异生过程转变成葡萄糖。

正常人在进食碳水化合物后,会将其在肠道中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吸收入血的葡萄糖除了被用于合成糖原外,主要用来供能,以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在供氧充足的情况下,葡萄糖可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体内几乎所有的组织均能进行这一过程。而在供氧不足或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剧烈运动时),有些组织(主要是肌肉)则可利用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而产生能量,这个过程叫糖的无氧酵解,它虽分解不完全且产生的能量较少,但可应急需,产生的乳酸又可被肝脏或心脏等器官处理和利用。其次,有少量葡萄糖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糖蛋白、核蛋白及黏多糖等重要物质,成为机体内一些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另外,不仅蛋白质和脂肪可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也可以转化成蛋白质和脂肪,以及丙氨酸和谷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甚至会转化成三酰甘油而储藏起来。有些人进食的脂肪并不多却仍有高三酰甘油血症和肥胖,其病因就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所转化而来。

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可用各种方法测定,如福林·吴法、邻甲苯胺法及酶法,但现在医院里多采用酶法,即为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或己糖激酶,使葡萄糖氧化并生成过氧化氢,可用电极的方法测耗氧量或过氧化氢产生量,也可再加入过氧化物酶和底物进行反应,根据颜色变化间接测出过氧化氢产生量,而葡萄糖的浓度会与耗氧量或过氧化氢产生量呈正比,据此可测出葡萄糖的浓度。

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波动很小,一般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进食后会大量吸收葡萄糖,血糖会有所升高,但最高也不超过11.1毫摩尔/升,这主要归功于机体的一整套完善的调节机制,如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激素的调节。人体内有升高和降低血糖两组激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血糖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个,而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即皮质醇),此外甲状腺素和泌乳素也有弱的升高血糖作用。任何一种激素的异常都有可能使血糖调节紊乱而引起疾病,如升糖激素的增加或胰岛素的减少会使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而升糖激素的减少或胰岛素的增加则可降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症。

维持血糖相对稳定对机体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过低或过高的血糖对机体都会产生影响,导致组织器官损害,重者会引起死亡。低血糖会使机体因得不到能量的供应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特别是依赖血糖供能的器官如大脑,严重的低血糖会引起昏迷,而持续的低血糖会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导致其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显著的高血糖也会产生急性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并带走钠、钾等电解质,引起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同时高血糖又会使细胞内的水往血管内转移,使细胞脱水,影响细胞功能。若脑细胞严重脱水,就会昏迷,如糖尿病所引起的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

相关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确定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即为开展糖尿病宣传日,也是纪念胰岛素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班廷(William Banting)的生日。每年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大力开展有关糖尿病的宣传、教育、义诊等活动。除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护意识外,也呼吁政府、社会各界及医疗单位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对糖尿病的防治工作给予支持,以造福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与社会。

(二)糖尿病的诊断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诊断确立后需长期治疗,所以下诊断时宜慎重。糖尿病的诊断要根据症状、体征,可检查尿糖,但最后确诊都需要检查血糖。在检查血糖之前,不能随便给患者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不能草率应用降糖药。

所谓血糖,就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葡萄糖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如果把身体比喻为一辆汽车,那葡萄糖就像是汽油。缺少了葡萄糖,人体的各个器官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受到严重损害。虽然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血糖高一些并不是坏事,但是从其他角度看,血糖过高却可能产生严重的危害,能够与人体的血管、细胞发生糖化反应,造成血管“生锈”、堵塞,细胞失去正常功能。所以,血糖不能过低,但也不能过高,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不超过6.1毫摩尔/升(110毫克/100毫升),餐后2小时的血糖不能超过7.8毫摩尔/升(140毫克/100毫升)。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异常。根据199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升高如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即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1)任何时间的血糖都超过了11.1毫摩尔/升(200毫克/100毫升),同时患者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2)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升(126毫克/100毫升)。(3)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100毫升),以糖耐量试验为准。

注意:即使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之一,也只能是初步诊断,还不能确诊。患者必须另选一天进行复查,只有仍然符合三个条件之一才能够确诊。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那么不必复查也可确诊。

如果化验发现血糖在正常与糖尿病标准之间,即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110~126毫克/100毫升)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140~200毫克/100毫升)称为糖耐量受损(IGT)。此时属于糖尿病前期,即从正常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过渡状态。据统计,这些人每年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为10%,也就是说,从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大约需要10年时间。

虽然血糖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但从糖尿病前期开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并发症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据统计,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的1.5倍。为了延缓2型糖尿病的到来,同时减少对全身脏器的损害,这些患者就应当开始接受一些治疗措施,如控制饮食、增加体育运动等,并注意及时检查血压、血脂等有无异常。

在1998年之前,诊断糖尿病时一般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资料组(NDDG)197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它规定空腹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140毫克/100毫升),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100毫升)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把上述两个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对餐后血糖的规定相同,但对空腹血糖的规定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样做是为了消除以前诊断标准中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原诊断标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空腹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的病人在餐后2小时血糖都超过11.1毫摩尔/升,但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的病人中只有1/4的人空腹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

研究还发现,根据空腹血糖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较少,而根据餐后血糖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较多。这说明两个诊断标准不一致,空腹血糖的标准较高。即使空腹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患者的餐后血糖仍然可能超过11.1毫摩尔/升,仍然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单独通过空腹血糖检查并不能完全确诊有无糖尿病,只有检查了餐后血糖才能够最终确定。

由于检查餐后血糖要进行糖耐量试验,需要取血5次,化验时间长、费用高,因此大多数患者不愿检查,这就导致很多空腹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100毫升)但餐后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100毫升)的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经过许多研究后最终将空腹血糖的诊断标准修改为7.0毫摩尔/升,使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具有同样的作用。使用新诊断标准以后,患者只需化验空腹血糖就可以确诊有无糖尿病,不必再进行复杂的糖耐量试验。这使诊断过程变得更加简单,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促进了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糖尿病应与哪些疾病加以鉴别

医生忠告(1)尿崩症:该病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此症状类似于糖尿病,但有以下几点可与之鉴别:①该病尿多而糖的比重低,糖尿病尿多而糖的比重高;②尿崩症患者尿中无糖,血糖亦正常。(2)食后糖尿:食后糖尿是指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吸收过速,故进食后出现一过性高血糖和糖尿。可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这些病人的特点是做糖耐量时空腹血糖正常,进食半小时和1小时后血糖浓度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后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3)应激性糖尿:在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由于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释放,可导致暂时性的高血糖和糖尿。在应激反应消除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4)慢性肝、肾疾病:慢性肝病患者因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减弱,糖异生及胰岛素灭活减弱,会影响血糖的调节。慢性肾脏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以及有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而影响糖代谢;还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肾性糖尿。(5)继发性糖尿病:如皮质醇增多症,胰腺切除术后,肢端肥大症等。糖尿病患者如何感知血糖增高

医生答疑

如果出现口干并有小便增多,则提示血糖水平增高:人会通过小便将身体内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如果血糖过高了,尿量将增多,水分与糖会一起随尿液排出体外,在排糖的同时还失去水分和电解质。由于水分的丢失,会感到口干并同时增加饮水量。

一旦有皮肤病,可能经久不愈合,或者出现泌尿道感染,或外阴瘙痒。有些男士可出现阴茎红肿疼痛;女性亦不例外,可发生类似的脓疮,这是因为细菌喜欢在身体温湿的地方生长,一旦尿中含有糖,细菌会长得更快。

血糖增高可能使患者感到疲倦无力,即使你进食,从食物中吸收而来的糖也会在血液中滞留而不能被人体利用,就好像汽车没有汽油无法开动一样。人体需要营养来维持生理的需要,如果人体不能用葡萄糖作为营养,则可以用体内的脂肪来代替,一旦人体开始用脂肪来作为营养以供能量的需要,就会出现体重下降,但这种减肥的形式是不健康的。

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看东西看不清楚的症状。人的眼球和照相机一样,在它的前部有一个晶状体。在看东西的时候,这个晶状体对光线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如果血糖增高,葡萄糖和水进入这个晶状体而使它胀大,这样便可导致看东西看不清楚。在血糖正常之后,这种情况便可以逐渐得到改善,故在数周内不必急于配眼镜。

也有些糖尿病患者与上述的情况不同,他们虽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却仍然感觉良好。即使如此,这些人的糖尿病仍然需要治疗。

(三)糖尿病的化验检查

1 血糖

测定血糖也是观察对糖尿病控制好坏的主要指标。

血糖测定的方法已如前述,但血糖的数值可因血标本的来源和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是从静脉取血,诊断标准一般也是以静脉血为准,但为方便起见,现在也有不少是采手指血,新生儿也常采趾血或足跟血,这些属毛细血管血,接近动脉血。清晨空腹时毛细血管血基本上与静脉血相等,但饭后或服葡萄糖后,毛细血管血会比静脉血高出1~3毫摩尔/升且无规律,故要下诊断时应尽量采用静脉血。另外,全血与血浆或血清血也有差别,因全血中含有红细胞,红细胞有较多固体成分,且细胞内葡萄糖含量相对较低,故全血血糖比血浆或血清血糖要低,且与红细胞比积有关,即红细胞越多血糖差别越大。故诊断糖尿病时最好用血浆或血清血。抽血后最好尽快检测,因为血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葡萄糖会被血中的白细胞分解而降低,特别是因有感染而导致白细胞增加或患白血病时。为什么不宜在下午检测糖尿病

相关链接

美国医学家发现,下午检测糖尿病往往不准确,其检测率明显下降。目前判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空腹血糖水平达到或超过7.0毫摩尔/升即为糖尿病,但这主要依据经过一夜消化后,早晨从患者处得到的血液样品检查结果。研究发现,早晨血糖水平明显高于下午,早晨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在下午可能会被认为是健康人。建议如果需要在下午做血糖检测,应把判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下降0.67毫摩尔/升。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在空腹血糖还不足以诊断糖尿病而又怀疑有糖尿病时,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检查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因为葡萄糖耐量试验易发生误差,故应注意以下几点:(1)葡萄糖的量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成人统一为75克,儿童则为每千克体重1.75克,最多不超过75克。葡萄糖用水溶解成25%的浓度,即加300毫升的水。过浓可刺激胃引起呕吐,太稀会影响结果。(2)在试验前3天当中,每天进食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300克,若进食过少,会影响试验结果。(3)患急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时不应进行试验,应推迟到病愈2周以后;长期卧床休息者也不应检查。(4)试验前至少8小时内不能进食含热量的食物,但空腹也不能超过16小时。(5)至少试验前3天中应停服会影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避孕药、普萘洛尔、氢氯噻嗪等,试验时不能吸烟、喝咖啡,避免剧烈体力活动。(6)葡萄糖应在5分钟内喝完,抽血时间应从服糖的第一口算起的第120分钟后。

另外,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目的是诊断糖尿病,故已确诊为糖尿病者不需做也不应做此试验,否则将可能使病情加重。

3 胰岛素与C-肽

临床上一般应用胰岛素释放实验来区别糖尿病类型,也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考。实验时可进食用100克面粉做成的馒头,于空腹及进食后的第30、60、120、180分钟各抽血一次测胰岛素。若空腹血胰岛素低于正常或测不出,且进食后仍不增高者考虑为1型糖尿病;若空腹胰岛素正常、增高或稍低,进食后有增高,但高峰值延迟,则考虑为2型糖尿病。

C-肽也叫连接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分泌出来,因此测定C-肽与胰岛素有同样的意义。而且因为C-肽在体内分解少、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所以检验时更有参考价值。

4 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为1型糖尿病,阴性可能为2型糖尿病,但要在发病初期测定,如果1型糖尿病发病已有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5 糖基血红蛋白

糖基血红蛋白就是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反应的产物,因为结合牢固,其寿命与红细胞一样均为120天,因此测定其含量可反映此前8~12周内血中葡萄糖的平均水平。故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好坏的指标,特别对于血糖波动较大者,糖基血红蛋白更为可靠。一般可每3个月测1次。

6 糖基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与糖基血红蛋白类似,它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意义同糖基血红蛋白,但由于白蛋白的寿命为3周,故其水平可反映测定前1~3周的血糖浓度平均水平。

7 尿微白蛋白

正常人的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24小时内的总排量不应超过20毫克,当发生糖尿病或肾病时,肾脏排出的白蛋白会相应增加,但尿蛋白要超过200毫克时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来。当24小时尿白蛋白在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但尿常规还不能查出,这时就需要应用更敏感的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法或酶免疫分析法等进行检查,以便在早期就能够发现有无肾脏损害。尿糖阳性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医生答疑

尿糖阳性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因为下列情况也可出现尿糖:①妊娠期糖尿;②滋养性糖尿;③肾性糖尿及假性糖尿;④其他糖尿:在胃切除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糖在肠内吸收加速,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之后又很快降低,可呈现暂时性糖尿及低血糖症状;肝功能不全时,果糖和半乳糖利用失常,血中浓度过高,有时会出现果糖尿或半乳糖尿。另外,进食过多的半乳糖、甘露糖、果糖、乳糖以及一些戊糖,或体内代谢失常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四)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有些糖尿病的病因是明确的,这类糖尿病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如任何引起升糖激素分泌增加的内分泌疾病都会引起糖尿病,常见的有分泌过多生长激素的肢端肥大症、分泌过多皮质醇的库欣综合征、分泌过多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瘤等;又如胰腺疾病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也会导致糖尿病,常见的如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创伤或切除、胰腺纤维钙化等;而应用有些药物或毒物也可引起糖尿病,如链脲霉素、糖皮质激素、烟酸、噻嗪类利尿药等;有些病毒可以直接破坏胰岛而引起糖尿病,如巨细胞病毒等;有些则是明确的基因异常,如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基因异常等,特别是有一类幼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其病因属于基因异常。

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类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多,但至今大多数糖尿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也称作原发性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目前认为,这两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不一样的。

目前,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较为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激发下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产生炎症而引起的。1型糖尿病在北欧国家,如瑞典和丹麦的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在因素可能是病毒,如柯萨奇病毒,但病毒不是直接破坏胰岛,而是激发了自身免疫反应,这在血液里有很多证据,如刚发病的1型糖尿病大多数患者血中存在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这些抗体可以破坏胰岛而引起糖尿病。1型糖尿病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桥本甲状腺炎、艾迪生病、白癜风等,也说明它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总的来说,1型糖尿病是因为患者具有某种特殊的遗传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人较容易产生针对自己胰岛细胞的免疫反应,如无外在因素影响,他可能不发病,而一旦被外在因素所激发,就会引起免疫反应,慢慢地把自己的胰岛给破坏掉……当胰岛被破坏到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时,就表现出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很清楚,但显然也存在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遗传的证据是确凿的,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普通人要高得多,而单卵双生的双胞胎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也比双卵双生的双胞胎要高得多,这说明确实存在遗传基因因素。但单卵双生的一致性也不是100%,说明除了遗传外还有其他外在的因素影响发病。目前,对糖尿病遗传的方式还不太清楚,它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糖尿病的这种基因异常可能影响胰岛的分泌功能,也可能导致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葡萄糖载体或一些分解葡萄糖的酶分子结构的缺陷,引起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耐受。

外在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也是重要的,只有遗传因素,没有外在因素的作用,糖尿病可能并不会显露出来。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8%;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成倍增加,有统计表明平均达2.6%,城市更高。这说明了外在因素的重要性,而且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摄入能量增加,同时劳动强度下降,能量消耗减少,这时过多的能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引起肥胖,而肥胖正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按身高体重来算可能不是肥胖,但体脂是过多的,特别是那种腹部脂肪过多者(腰围比与臀围均较大)更易引起糖尿病。这种肥胖也称作男性型或苹果型肥胖,不仅与糖尿病有关,而且与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也关系密切,有人把这些病统称为X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至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总之,2型糖尿病的发病是因为肥胖或基因异常等因素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时胰岛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满足需要,如果没有基因异常,同时胰岛功能又能很好代偿,就不会发生糖尿病;如果存在某种基因异常,胰岛无法完全代偿,就会发生糖尿病。

小贴士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大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都市化生活方式均使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饮食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及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都是全球性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2.84%。这些患者并没有意识到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和尿频现象,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失明、肾功能衰竭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

(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具遗传倾向性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原发性2型糖尿病为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期和症状期两大阶段。现概述如下:

1 无症状期

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大都系中青年,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与体力如常人一样,临床上很难发现。往往是在定期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的查体过程以及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有尿糖。多数患者常是先发现兼有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病,或屡发疮、疖、痈等化脓性皮肤感染等疾患,或是偶然发现眼底视网膜出现糖尿病典型病变等,继而进一步做检查时才发现患了糖尿病。

无症状期又分为糖尿病前期、亚临床期及隐性期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常被忽略、漏诊或误诊,只有靠化验检查血糖、尿糖或进行糖耐量试验等才能发现。如能在无症状期发现糖尿病并对其及时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若控制得好甚至可终身不发病。因此,重视早期糖尿病的信号其意义很大。

7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由于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往往在体检、病重时或因其他并发症才被发现,故应注意识别其早期表现,尽早检查极为重要。凡有下列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做糖耐量试验,以在早期发现有无疾病。(1)视力下降: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恶化较快,有时也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引起急性视力下降。(2)遗传倾向:研究表明,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有一人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4倍。(3)皮肤瘙痒: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往往使人难以入睡,特别是女性阴部的瘙痒更为严重。(4)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手足麻木、疼痛以及烧灼感等,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在糖尿病的晚期,末梢神经炎的发病率就更高。(5)尿路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两个特点:①菌尿起源于肾脏,而一般的尿路感染多起源于下尿道。②尽管给予适宜的抗感染治疗,但急性肾盂肾炎发热期仍比一般的尿路感染发热期延长。(6)胆道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7)排尿困难:男性糖尿病病人出现排尿困难者约为21.7%。因此,中老年人若发生排尿困难,除前列腺肥大外,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8)腹泻与便秘:糖尿病可引起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其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9)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勃起功能障碍最多见。据统计,糖尿病病人发生勃起功能障碍者达60%以上。(10)女性上体肥胖: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7~0.85(不论体重多少),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60%。有学者认为,这种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11)脑梗死: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脑梗死,在脑梗死病人中有10%~1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因此,脑梗死病人应进行血糖常规化验。

只要具有这11大信号中的一至两种,就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去就诊,检查一下尿糖和血糖,倘若检出患糖尿病,就应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早期发现糖尿病的信号

医生忠告

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往往在体检、病重时或因其他并发症才被发现,故应注意识别其早期表现,尽早检查极为重要。凡有上述情况者应尽早就医,检查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以在早期发现有无疾病。

2 症状期

除1型糖尿病多在15岁前起病外,糖尿病典型的自觉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原发性2型糖尿病一般在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后,临床上才出现下列轻重不等的典型症状。(1)多尿:糖尿病病人的尿量会有所增多,24小时尿量可达3000~4000毫升,排尿次数可达20余次,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首先是高血糖,当其超过肾糖阈时则糖从尿中排出,血糖越高,尿糖越多,排尿亦越多。(2)多饮:由于多尿导致水分丢失过多,继而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需要以饮水来作补充。因此,排尿越多,饮水自然增多。(3)多食:由于糖从尿中丢失,加之糖的利用障碍,使体内能量及热量缺乏,引起饥饿感,导致食欲亢进,食量增加,血糖升高,尿糖也增多。(4)消瘦:由于糖的利用障碍,引起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异生增加,不断地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消耗增多,体重下降,且体质下降。(5)乏力: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感到乏力、精神不振。

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并不具备典型症状,往往是在做了化验检查后才被诊断出来;还有一部分病人不是无症状,只是忽视而已,自以为多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多尿、多饮也未必就一定是糖尿病,临床上有许多现象也可以出现多饮和多尿。比如有一种疾病叫尿崩症,每日饮水量及尿量显著增加,但化验检查不具备糖尿病诊断标准。

(六)糖尿病的现代医学分型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有些人肥胖,有些人消瘦;有些人可以吃药控制,有些人则必须注射胰岛素……多种多样的表现说明,糖尿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虽然都表现为血糖增高,但在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等许多方面却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治疗和研究糖尿病,人们需要将糖尿病进行科学的分类。

1 糖尿病是如何分型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的分型标准,现在一般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③特殊类型糖尿病;④妊娠糖尿病(GDM)。(1)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β细胞因遭自身免疫等原因的破坏而引起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这一类型糖尿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或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需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死亡。此型亦称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发病年龄多为30岁以下。患者体内胰岛素呈绝对不足,血浆胰岛素测定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另外,也有少数患者发病很慢,会由非胰岛素依赖型发展成胰岛素依赖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需胰岛素治疗,即所谓的“迟发型”。此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2)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也可能是以胰岛素分泌减少为主同时还伴有胰岛素不敏感。这一型患者年龄常较大,由于病情较轻,起病慢,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体型肥胖者多,其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不明显,可能表现正常也可能呈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一般很少发生酮症。平时一般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但当患者发生感染或手术时应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也有少数病人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需用胰岛素治疗,但停用胰岛素后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除这些特殊情况以外,该类患者仅需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即可取得满意疗效。此型患者根据其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2高(米)]的数值大小分为肥胖(体重指数为男高于27,女高于25)和非肥胖两个亚型。2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3)特殊类型糖尿病:即病因相对清楚的糖尿病或称继发性糖尿病。主要见于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引起的症状性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限于妇女妊娠期间发作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因此,已知糖尿病患者妊娠时不属此组。多数患者(70%以上)在妊娠结束后可恢复正常,仅有少数患者于5~10年后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约占所有孕妇的1%~2%。因此,应在分娩6周以后重新进行分类。

现行的分类方法取消了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名称,分别改称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说明人们已经不再根据治疗方法分类,这无疑有利于消除“只有胰岛素依赖型才能使用胰岛素”的错误观念,树立起“任何糖尿病患者都可使用胰岛素”的新观念,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奠定了基础。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链接

强化胰岛素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使患者血糖水平达到或接近生理水平,可缓解症状,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可使糖尿病儿童能正常发育,糖尿病孕妇度过妊娠分娩期,过着积极而正常的生活。认为打了胰岛素就停不下来是一种误解。胰岛素的使用是根据病情所决定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必须要用。但是当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得到控制时,胰岛素还是可以撤除的。

2 对1型糖尿病的新认识

发生1型糖尿病的原因是由于体内制造、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严重破坏,导致人体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此出现血糖增高和其他代谢紊乱。由于患者必须依靠补充胰岛素才能生活,因此过去将这种类型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又因为它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因此也叫幼年发病的糖尿病。

绝大多数的1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胰岛β细胞发动攻击,造成细胞死亡,从而丧失胰岛素分泌能力。有些1型糖尿病患者还同时患有其他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白斑以及恶性贫血等。

在发病初期,在85%~90%的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测出一系列对胰岛β细胞有破坏作用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IA-2β)或胰岛素抗体(IAA),这些抗体的存在表明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遭到破坏。目前,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已经能够将这些自身抗体化验项目用于临床,这不但有助于区分糖尿病的类型,而且能够发现1型糖尿病的高危患者。

极少数患者没有任何免疫反应异常的表现,这是另外一种类型的1型糖尿病,称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

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体型偏瘦和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特点,但这也并不绝对。例如,某些成年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可以用口服药物维持。因此,确诊1型糖尿病的关键是看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否下降以及有无存在自身抗体,而仅仅根据年龄、体重和口服药物是否有效就断定糖尿病类型的做法容易导致误诊。哪些患者要用胰岛素

相关链接

①1型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一经确诊需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危及生命。②糖尿病患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③2型糖尿病经较大剂量口服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时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④出现严重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⑤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时。⑥糖尿病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行中、大型手术时。⑦糖尿病出现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时,如严重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出血等。

3 对2型糖尿病的新认识

2型糖尿病比较多见,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由于2型糖尿病大多数在成年后发病,一般可以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因此过去也称为成人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1型糖尿病不同,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血液中也没有能够攻击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果化验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发现胰岛素不仅没有明显降低,甚至还可能有所增高。一些朋友会问,既然胰岛素没有减少,那么为什么血糖会升高呢?

原因在于,这些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效率很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称为胰岛素抵抗。在发病早期,胰岛β细胞可以加倍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数量来弥补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一旦不足以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那么患者的血糖就开始升高。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方面原因有关。当然,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两方面原因所占的比重不完全相同。

2型糖尿病的危险在于它能够悄无声息地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很长时间内常常没有任何症状,虽然各种代谢紊乱已经在不断侵蚀血管和脏器,但患者却一无所知。很多人直到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眼底出血等,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医生提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至今仍然不能彻底根治,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才能将它控制。有人把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比喻为“五驾马车”,它们分别是:①糖尿病教育;②饮食治疗;③运动治疗;④药物治疗;⑤自我血糖监测。

(七)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小资料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很多,有按“三消”辨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者;有按八纲辨证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者;有按脏腑辨证分为肺胃燥热型、肺肾阴虚型、脾气虚型、脾阴不足型、肾阴虚型、肾气虚型、肝阴不足型、肝阳上扰型、胃阴不足型、肝肾阴虚型者;有按气血津液辨证分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湿热型、痰湿型者。

1994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做了以下分类,比较接近临床实际情况,为目前临床所通用,其内容如下:(1)燥热伤肺型: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2)胃燥津伤型:消谷易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有力。(3)肾阴亏虚型:尿频量多,浑如脂膏,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酸,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4)阴阳两虚型:尿频,饮多少尿多少,色浑如膏,面色黧黑,耳轮枯焦,腰膝酸软,消瘦明显,阳痿或月经不调,畏寒面浮,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5)阴虚阳浮型:尿频量多,烦渴面红,头痛恶心,口有异味,形瘦骨立,唇红口干,呼吸深快;或神志昏迷,四肢厥冷,舌质红,苔灰或焦黑,脉微数疾。

(八)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过高的葡萄糖可循着血液流向全身各个角落,故若糖尿病未能得以很好控制,则有可能产生许多并发症,继而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甚至连头发、指甲也难免受累。

以下反映了糖尿病对人类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以及人类为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所需付出的代价:①死亡率增加2~3倍。②心脏病及中风者增加2~3倍。③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倍。④坏疽和截肢者约比一般人多20倍。⑤是引发可致命的肾脏病的第二个主要原因。⑥易导致其他慢性损害(如神经病变、感染和性功能障碍)。⑦与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住院人数增加2倍。⑧直接用于医疗方面的花费包括时间、药物、康复、护理和其他的服务性工作以及物资需求会大大增加。⑨其他花费,包括医疗费、退休金,以及由于残疾或夭亡而丧失生产能力所引起的损失大大增加。⑩一般人患糖尿病的比率为2%~12%。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并发症又有两种,一种是由糖尿病本身引起的或在进行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及低血糖反应和乳酸酸中毒;另一种是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当对糖尿病控制不好时更容易发生,但又并不是由糖尿病直接引起的,如并发各种感染,结核病等。

慢性并发症也有两种,一种是微血管病变,是因为长期血糖过高所致,如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另一种是大血管病变,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常常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但其因果关系目前还不清楚,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

有些病变可能由多种因素所致,如糖尿病足与下肢血管、微血管、神经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均有关系。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也可能与同时发生的冠心病有关,也可能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总之,糖尿病的危害是严重的,所以要力争在早期发现,实行早期治疗,严格控制,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使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哪些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双胍类降糖药

相关链接(1)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失血、失水、重症感染、创伤、高热、手术、妊娠、分娩均不宜服用。(2)有肝肾功能损害者、慢性胃肠病、消瘦、黄疸者不宜选用。因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而引起乳酸代谢或排泄障碍者禁用。(3)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缺氧者,不宜服用。(4)服用后有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不能耐受者,不宜选用。(5)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对双胍类药十分敏感,必须禁用。

(九)糖尿病的并发症

所谓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认为是由于糖尿病及糖尿病状态而继发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以及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糖尿病的临床经过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与生命预后,大部分是由于所谓糖尿病性合并症所决定的。”临床上常将糖尿病并发症大致分为急性合并症和慢性合并症两大类。

1 糖尿病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可认为是糖尿病代谢异常的一种变型。糖尿病急性合并症主要有:(1)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DKA):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的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及胰岛素抗药性、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有时可无明显诱因。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的几天内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对于有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的患者,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尤其对原因不明而又出现意识障碍,呼气有酮味,血压低而尿量仍多者,应及时进行化验检查以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种临床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大约2/3患者在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或者仅有轻度症状。常见诱因有: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不合理限制水分、应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也有因误诊输入葡萄糖液,或因口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而诱发或促使病情恶化的。(3)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是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50%~60%的乳酸会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原贮存,30%~35%会被肾利用。当血乳酸增高大于2毫摩尔/升,血液pH数值小于7.35时,若无其他酸中毒原因,可诊断为乳酸性酸中毒。本症死亡率很高(50%以上),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由于本症死亡率很高,因此要加强预防,采取措施如下:凡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最好不用双胍类降糖药,因为糖尿病性心脏病时易发生心衰,肾循环障碍可影响双胍类药物排泄,故宜慎用;避免使用甲醇、乙醇、木糖醇、水杨酸盐、异烟肼等药物,慎用普萘洛尔等药物;尽量不用果糖、山梨醇而应采用葡萄糖,以免发生本症;凡有休克、缺氧、肝肾衰竭状态的酸中毒者,应以纠正缺氧、缺血,纠正休克为基本措施,避免本症的发生。(4)感染: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也常发生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等尿路感染,也易合并肺结核。如果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易感染性是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状态长期持续产生的,则将其作为慢性合并症处理。

2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其特点是内皮破损,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增厚,脂类(胆固醇酯、磷脂、三酰甘油等)沉积成斑块和弹力层的碎裂。这些大血管病变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也可发生。但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病较早、发展较快、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4~5倍。70%~80%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肾病肾衰是糖尿病的四大主要死亡原因。

3 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从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所做的研究表明其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代谢紊乱(高血脂、高血糖、高糖蛋白等)、内分泌失调(高或低胰岛素血症等)、高血压及血管病变(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增生、脂肪沉积、纤维化及钙盐沉着等)、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聚集、黏附性增高、血黏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血流瘀滞、血栓形成等)和其他因素(微血管病变、吸烟、肥胖等)。与非糖尿病相比,糖尿病有以下特点可能促进动脉硬化形成。(1)高胰岛素血症:1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绝对低下,但由于治疗时引入了外源性胰岛素,常使血浓度波动性高于正常。2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含量相对要低,但在肥胖患者中往往高于正常体重者的平均水平。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三酰甘油合成,使血浓度升高,且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低胰岛素血症可促进中性脂肪分解,使三酰甘油血浓度升高,致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2)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糖等代谢紊乱,高血糖时血红蛋白与之结合成糖基化血红蛋白,其输氧功能下降导致组织缺氧;高血糖还通过醛糖还原酶生成较多山梨醇,可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由此推测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3)血小板功能异常:正常人由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B会22与血管内皮产生的前列腺环素保持平衡。当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栓素B合成增加,且动脉内皮损伤致使前列腺环素生成减少时,则使血小2板聚集增强、血管趋向痉挛,继而在局部引起血管阻塞。(4)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病理改变,它可影响大血管管壁营养,加之高血压和高凝状态、血流瘀滞、缺氧等多种因素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硬化的促发条件。

4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脏、神经、肌肉、心肌组织,其中以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最为重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病变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但微血管病变形成的程序大致为:微循环功能性改变,内皮损伤,基膜增厚,血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最后是微血栓形成或微血管闭塞。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多种严重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肾病(DN)、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湿性坏疽等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及微血管基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病变。(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早期肾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减轻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还应该控制好血糖,饮食清淡,少吃盐。(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既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按眼底改变可分为6期,分属两大类。Ⅰ期:微血管瘤,出血;Ⅱ期: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Ⅲ期: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Ⅳ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Ⅴ期:机化物增生;Ⅵ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以上Ⅰ~Ⅲ期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Ⅳ~Ⅵ期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有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努力使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另外,糖尿病患者除视网膜病变外,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病变等。(3)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该病主要是由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所致的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所引起。

5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常为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有的表现为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失常或胃肠功能失调。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持续心动过速及便秘、腹泻等。

6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痛、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的同时出现而产生。

由于下肢动脉硬化,加之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局部组织缺血和抵抗力下降,又当足部发生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擦伤、皲裂或鸡眼等处理不当,均可引起感染面形成溃烂,又因病人痛觉减退或消失,不能及时察觉病变,常常使溃疡加大。由于感觉出现障碍,导致患者即使接触高温物体时常不知躲避,容易造成烫伤。

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缺血缺氧,会导致足部疼痛,走路时又因足痛会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卧床后下肢缺血进一步加重,而引起体息时的疼痛。检查身体时可发现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皮肤营养不良,皮温降低,色泽异常,患肢被抬高时显得苍白,下垂时呈紫红色,足部易发生慢性溃疡。肢体缺血严重时,可发生足坏疽,即组织坏死。坏疽呈黑色,好发部位是足趾及足跟,坏疽发生后逐渐向上发展。坏疽可突然发展,疼痛剧烈。有的病人因神经病变导致痛觉并不明显,在坏死组织中易发生细菌感染。

出现糖尿病足时,可按以下标准分为6级。0级:无开放性病变,但经检查有明显的供血不足表现,例如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1级:浅表溃疡,可由水疱或其他损伤所致,或自发性产生;2级:溃疡形成,深达肌肉、韧带、骨关节;3级:深部溃烂感染,并有骨髓炎和脓疡窦道形成;4级:有足趾或部分脚坏疽;5级:全腿坏疽,一般需要截肢。

老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护足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上了年纪的人体重往往偏胖,如能适当减肥可以降低足部的承受压力。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受累,改变了站立时正常的足部压力分布,又使足部的运动受限,这样就使足底部出现高压区,如足大趾趾跖关节底部、足小趾趾跖关节底部及足跟区均是糖尿病足溃疡的常发部位。减肥不但减轻了足底组织的受压,也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二是避免肢端皮肤受伤。由于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足部的感觉就会相对减弱,故对外来伤害的接触反应迟钝。患者往往会因为不小心使足部受伤而破溃,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室内光滑的地板上,也不要随意光着脚行走。

7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病人所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性心脏病引起的死亡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总数的70%~80%。

糖尿病性心脏病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1)无痛性心肌梗死: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多,约42%的心肌梗死是无痛性,患者仅有恶心、呕吐、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或心源性休克。糖尿病发生心肌梗死死亡率高,且缓解后复发率较高。(2)猝死: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偶因各种应激、感染、手术麻醉等可致猝死。临床上呈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起病突然,有的患者起初仅感短暂胸闷心悸,但会迅速发展至严重休克或昏迷状态。(3)休息时心动过速:这种心率增快不易受条件反射影响。凡休息状态下每分钟心率大于90次者应疑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休息时心动过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迷走神经受累,以致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致。(4)体位性低血压:当患者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期血压下降大于3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时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或叫直立性低血压。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患者常感头晕、无力、心悸、大汗、视力障碍,甚至晕倒。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晚期表现,其发生机理可能由于血压调节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损害所致。

8 糖尿病伴发脑梗死

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是同年龄组其他人群的2倍以上,病死率也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损主要是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糖尿病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这些因素均会促使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壁粥样硬化,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增高。

9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高血压:其发生机制为:①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收缩增强,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②胰岛素抵抗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使血管平滑肌对加压物质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③镁缺乏可引起高血压。④血浆肾素活性(PRA)升高。(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糖尿病肾病性高血压。②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③慢性肾盂肾炎性高血压。④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最大的危险是加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会促使糖尿病肾病进一步恶化,而且还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治疗是减慢糖尿病肾病进展的最有效措施,也是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脑卒中发病危险的主要措施。

10 糖尿病眼科合并症(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糖尿病性白内障。(3)糖尿病性虹膜睫状体炎。(4)其他。如:屈光不正、外眼肌麻痹、青光眼(血管新生性、出血性)、眼感染病(麦粒肿、球后脓肿)。其中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眼底特异性改变,其余合并症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也可发生。

11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特点

典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在30岁以前的糖尿病患者,以1型糖尿病为多。其特点是在包囊下有雪片状或羊毛状浑浊。另外2型糖尿病多伴有老年性白内障,是晶体核的硬化,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生较早。

12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的感染(1)呼吸系统感染:其中最多见的是肺炎,其次为肺结核。(2)泌尿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坏死性肾乳头炎。(3)皮肤感染:疖、痈、毛囊炎、汗腺炎、头部乳头状皮炎、蜂窝织炎、下肢溃疡及真菌感染引起的手足癣、股癣、指甲癣及会阴部瘙痒等。(4)口腔系统:牙周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等。(5)败血症。(6)术后感染。(7)肝胆系统。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感染。(8)其他。毛霉菌病、恶性外耳道炎、气肿性胆囊炎、坏死性蜂窝织炎。

13 糖尿病泌尿系感染的特点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源膀胱及肾小球硬化,常并发泌尿系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糖尿病泌尿系感染在临床上有10%~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菌尿,尿细菌数每毫升可大于106个;糖尿病患者的肾盂肾炎与非糖尿病临床表现无异,但糖尿病患者并发坏死性肾乳头炎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坏死性肾乳头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急性严重感染、肾乳头缺血坏死引起的病变,临床有发热、血尿、脓尿,尿中有坏死后肾乳头碎片,肾绞痛等症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常伴少尿或无尿。

14 糖尿病并发肺炎的特点

糖尿病并发肺炎易诱发酮症酸中毒,病情重、死亡率高,尤其老年人较多。本症肺炎患者中约有20%会发生中毒性休克。

因此,凡临床怀疑感染的患者应立即拍胸片并做痰培养,革兰阳性菌首选青霉素族或先锋霉素第一、二代;革兰阴性菌首选氨基糖苷类或头孢菌素第二、三代;一日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不得低于150克,不足部分应鼻饲或静脉滴入;合并酮症酸中毒时,应用胰岛素调整代谢紊乱。

15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特点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与机体抗病能力减低,易并发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暴发型结核多见,易有大片干酪样组织坏死,伴溶解播散病变和迅速形成空洞。反复酮症酸中毒有助于结核的发展,活动性结核又会加重糖尿病,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病情恶化的糖尿病时,应想到合并结核;抗痨治疗结核不满意时,应考虑有糖尿病的可能。自应用胰岛素及抗痨治疗后,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死亡率已由原来的50%左右降至0.5%。

16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胆囊炎

糖尿病易合并胆结石、胆囊炎,可能与糖尿病体内代谢紊乱、神经病变引起胆囊收缩功能减低,胆汁郁滞及排泄障碍有关。糖尿病并发胆结石、胆囊炎时,会出现右上腹疼及背疼、呕吐等症状,可服用中药,它对缓解症状有较好的作用。若胆结石发作频繁,需运用外科手术加以治疗。

17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脂肪肝

脂肪肝是糖尿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合并症之一,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肝内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合成障碍所致。脂肪肝多见于轻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能与肥胖、高脂血症有关,因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末梢组织的胰岛素活性降低,会动员大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形成脂肪肝。另外,重度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并发急性脂肪肝,病理呈脂肪浸润,细胞外水肿,胞内及核内有肝糖原沉积。但经胰岛素治疗后,酮症时脂肪肝多可恢复正常。对于2型糖尿病并发的脂肪肝,应限制患者的饮食总热量。

18 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口腔并发症包括:牙周炎、牙龈炎、牙周膜吸收及牙槽骨吸收,进而使牙齿松动脱落以及腭部炎症、口腔黏膜霉菌感染等,其预防办法是保持口腔卫生、按时刷牙。治疗方法:①积极控制糖尿病。②选用抗菌消炎药物。③中药治疗。

19 糖尿病患者易感冒

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会导致长期病情控制不好,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很容易感冒,且每次感冒的持续时间很长,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预防感冒。具体措施如下:①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②平时可将中药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5克研成粗末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③在感冒流行季节里要少到公共场所,出门应戴口罩。

20 糖尿病骨关节病

糖尿病骨关节病变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夏科氏关节和骨质溶解;一类是糖尿病的可能并发症,包括脊柱骨质增生、关节周围炎、骨性关节炎、掌腱膜挛缩和关节挛缩等。

糖尿病是引发夏科氏关节的常见原因,多发生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而又控制不良,且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引起深、浅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控制障碍,对疼痛和本体感受器的感觉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会使患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让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不规则,出现骨质碎裂和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骨质吸收及关节周围韧带损伤,造成足的严重畸形,被称为夏科氏关节。本病主要累及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因此,凡怀疑为本病者,尤其对已有胼胝形成者,应按常规做双足的X线摄片检查。

21 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障碍

成人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有74%的人可以出现性功能障碍,发生阳痿者占30%~60%,其次可出现逆行射精、早泄、性欲减退等症。糖尿病引起性功能障碍的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但从症状来看,糖尿病引起的阳痿是缓慢发生的而不是突发性的,开始症状并不明显,但阴茎勃起的时间会逐渐延长,勃起的硬度逐渐减弱,由于仍能完成性交,故不易觉察,久之则形成阳痿而不能进行性交。阳痿和早泄往往同步发生,随之性欲逐步减退,甚至出现性冷淡,形成混合性性功能障碍。对于因糖尿病所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其治疗原则理所当然要首先治疗糖尿病,应长期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酌情服用一些血管扩张剂和维生素类药物,作辅助治疗。若血睾酮浓度低于正常值,亦可给予促性腺激素或睾丸酮类药物。上述治疗无效时,可选行阴茎假体植入术,其成功率可达90%~95%,但要慎重选择。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性功能障碍时,还应鉴别是否是精神性性功能障碍,如果血糖一直控制良好,又无明显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有可能是精神性性功能障碍,毋需通过药物治疗,应进行心理治疗。

22 糖尿病对女性性行为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糖尿病不应影响大脑皮质,但普遍认为患者的自我观念可能对病情具有消极影响。糖尿病妇女容易把自己看作是有缺陷的或不健全的。因此不再向往性生活,她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或压抑情感,甚至拒绝她们的性表达来作为一种防卫措施去防止可能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消极的念头或感受的确能够阻断性欲、性唤起或性表达。

对于具有性焦虑但未受过充分性教育的糖尿病妇女,若她们的身体状况仍是健康的,医生首先要打消她们的顾虑,告诉她们并不存在严重问题,这是首要的一个步骤。其次是采集性病史并向她们提供一些阅读书目,以增加她们的性知识,这种有指导的自助教育,足以扭转由轻度焦虑所致的性症状。

特殊的性问题将关系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性症状的发作;它的发生与糖尿病发作之间的关系;个人对疾病、用药及控制饮食的反应;患者现在和患糖尿病前的体象感;对她注射部位的关切;衣着打扮和活动(游泳等)的改变;对自己身体的羞怯;其他家庭成员的糖尿病史和结果;对通过亲吻、触摸或性交传染给配偶的特殊畏惧;对妊娠、残疾和死亡的关切。还有患者早期的积极或消极的性经历;性畏惧和性幻想;患者当前的性和婚姻关系,是否存在婚姻冲突及是否把它们带入卧室之内;在性活动之前或过程中,有无经济、家庭或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她的性感受。还必须注意有无临床可治疗的抑郁症,如有应积极治疗,因为抑郁症本身就可以造成性欲低下。

糖尿病妇女的躯体因素可能相当明显地引起暂时的但常常是可以纠正的性回避,例如:酮中毒,血糖控制不好,月经不调(害怕妊娠),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炎可以导致暂时性的性交疼痛或阴道痉挛,而阴道炎一经治愈后,它们也随之消失。晚期糖尿病的合并症,如神经或血管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可以导致阴道润滑减少,并造成性交疼痛或阴道痉挛。通过认真的体检和神经学检查可以得到诊断。进一步地,如使用人工润滑剂或唾液,常常有助于这些性症状消失。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原则

医生提示(1)在无并发症的阶段,糖尿病患者应以预防并发症为目标,积极消除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在并发症初期的可逆阶段,应积极治疗,使病变尽早好转。(3)在不可逆阶段,患者应积极去除加重因素,延缓并发症的进展和恶化,争取长期维持器官残余功能。低血糖发作时的应急处理

相关链接

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方,如在家中、办公室、大街上、驾车时或在沙滩上等,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一旦低血糖反应发作时,患者应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尽快进食碳水化合物食品或饮料。治疗一般低血糖反应的应急措施是食用含有15~20克葡萄糖的食物或饮料。

下列是含有15~20克葡萄糖的食物分量:280~380毫升可乐,250~340毫升橙汁,210~280毫升橙汁汽水,30克面包,3~4片葡萄糖片。进食后宜休息10~15分钟,如15分钟后仍感身体不适,可吃些水果、饼干、面包等含糖食物。若低血糖反应持续发作,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疗室、急救站、医院进行抢救。

(十)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是:(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已确定为糖尿病时,需住院治疗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2)调整生活规律: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会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3)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吃动物内脏类食物等。一天中进食次数和主食量可根据病情、活动量和用降糖药物情况来调整。主食控制:休息者一日200~250克;轻体力劳动者为250~300克;中等体力劳动者为300~400克。可多吃蔬菜,如冬瓜、黄瓜、西红柿、空心菜、小白菜等。病情轻者,每日3餐,主食分配量为1:2:2。病情重者,每日主食分为4~6次进餐。若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加餐。加餐量从三餐主食中减下1/3量。加餐可吃面包、鸡蛋、豆腐干、花生米等,以防止发生低血糖。(4)坚持适当的活动: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等。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爱好选择活动方式,要持之以恒。活动时间选餐后1~1.5小时开始,这是降血糖的最佳时间。老年肥胖病人早上起床后可轻度活动。对于注射胰岛素的老年人,应避开高峰时间进行活动,以免发生低血糖。(5)保护皮肤: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一般情况下每周要洗澡,换衣裤1~2次。应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要保持外阴部清洁。每天要清洗会阴部,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要特别注意保护双脚,避免穿紧袜子和硬底鞋,以免由足部溃疡进而发展成坏疽。保护方法如下:①每日检查足部皮肤颜色,有无水疱、破损,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②用温水洗脚(切忌过热),擦干做足部推拿,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要用频谱仪做足部治疗,以免烫伤。③保持鞋袜清洁,以大小合适,宽松柔软为宜,切勿穿硬底鞋及凉鞋。④修剪指(趾)甲切忌太短,不要自己修剪鸡眼与胼胝,以免造成感染。(6)密切观察有无感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呼吸加快、加深,呼气呈烂苹果味,脱水,酮症酸中毒表现: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就诊。用胰岛素治疗时,要注意有无出汗、手抖、心慌等症状;严重时有抽搐、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及无力、软瘫等低血钾等症状。要注意高渗性非酮症中毒,输入低渗溶液速度不宜过快。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输液前应测中心静脉压,防止血溶量增高而诱发心衰。注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瞳孔及尿量的变化。在高渗性昏迷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脑水肿的早期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7)用药反应观察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护理内容:①餐前半小时口服降糖药,按时进餐。注意防止发生低血糖和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少数病人有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若系肝肾功能差,过敏者应慎用。②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剂量要准确。用药后按规定时间进餐,防止发生低血糖。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防止发生皮下硬结及局部皮肤、肌肉萎缩或感染。(8)病人应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①病人要掌握有关糖尿病的一般知识。②注意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劳累、感染、肥胖等。尤其是遵守合理的饮食、运动及用药规定。掌握规律,做到自觉地配合治疗。③运动时要带面包和水果糖,防止发生低血糖。夜间也易发生低血糖,因此也应准备面包和水果糖等。④定期复查血糖、尿糖,一般每月查血糖1次,稳定后可3个月查一次。如发现有改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⑤随身带联络卡,卡上注明姓名、家庭地址、单位、电话号码、患有疾病、目前治疗用药、合同医院、负责医生等,以备急救时作为抢救依据及出现意外时联系。(9)定时自测血糖、尿糖。糖尿病治疗的目的

相关链接(1)纠正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使糖、蛋白质和脂肪正常代谢。(2)缓解由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3)防治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和防治心血管、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变,延长患者寿命,减少病死率。(4)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糖尿病孕妇的顺利分娩,维持成年人的正常劳动力,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十一)家庭自测尿糖与血糖

糖尿病是慢性病,血糖又会经常波动,因此进行密切监测对病情控制是很有好处的,但患者不可能每天或经常到医院去检查,因此家庭自测是很有必要的。

1 尿糖的测定

尿糖测定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定量检查较为准确,但24小时皆需留尿,很不方便,而且不清楚哪一段时间的尿糖多。定性则很简单,随时可以检查。尿糖测定简单易行,采取标本容易、无疼痛,很受患者欢迎,但尿糖测定的准确性较差,只能大概反映血糖的高低,若患者肾糖阈高,即使血糖很高,也查不出尿糖。尿糖还与尿量有关,而且低血糖无法通过尿糖查出。

2 自我血糖监测

由于袖珍血糖仪的问世,使得自己在家里检测血糖成为可能,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善,这种血糖仪的准确性已大大提高,若操作得当,其结果接近大型仪器。虽然现在还不主张把袖珍血糖仪的结果用于对糖尿病的诊断,但用于血糖控制的监测是完全可以的。在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时,可以立即检查以观察血糖是否降低,以便及时处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自我血糖监测是近几十年来糖尿病治疗史上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具体的操作方法会因不同的厂家而有所不同,但现在大多数厂家已将操作尽可能地简化,一般只需一到两个步骤:先打开开关,插入试纸,采血,将血滴于试纸上,仪器即可启动,到一定时间(约1分钟)后,屏幕上即可显示出血糖值。许多仪器还兼有储存数据的功能。

目前,这种仪器在国内还不能生产,只能依靠进口,因此仪器和试纸均较为昂贵。

如果经济条件许可,我们仍建议糖尿病患者购买一台袖珍血糖仪。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进行强化治疗,一般要求一天检查血糖4次,如早晨空腹、三餐后2小时、三餐前和睡前,有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检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要多久查1次,糖尿病专家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一般认为,在开始调整用药剂量的时候应该每天检查3次,到血糖较为稳定后可以3~7天检查1次。有了血糖的结果后,医生调整药量就减少了许多盲目性,如早餐后2小时或午餐前的血糖过高,就可以增加早餐前的胰岛素用量。实验证明,使用自我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要比未使用者好得多。

(十二)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对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和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后天性的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是和人们的进食观、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对体重要进行定期监测,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不要等到体重明显增加时才采取措施。运动不但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要养成终生习惯。杜绝和戒掉一切不良嗜好,要戒烟少饮酒。属于高危人群者,如双亲中有人患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者,尤应注意预防。

二级预防:定期测血糖。二级预防是指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血糖测定应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要综合运用将饮食、运动、药物相结合的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不可满足一时的控制。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血糖控制的间接指标。

三级预防:早期发现并发症。三级预防的目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由于糖尿病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是其要点,晚期疗效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能长期过上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每位糖尿病患者为获得长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合并症的发生,这些措施是:①与医护人员配合,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饮食疗法、体育疗法、药物(口服降糖药、中医中药、胰岛素)疗法。具体治疗方案根据病情而定,但是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十分重要。②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要长期坚持饮食疗法,少吃动物脂肪,限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必要时使用降胆固醇的药物。③适当的运动对降低血糖、血脂,有效地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合并症有较好的作用,因此需长期坚持锻炼。有严重心、肾等并发症者,其活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④调整体重。肥胖是长寿之敌,是多种疾病的温床,肥胖与动脉硬化的发生、进展有密切关系,肥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有效地调整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对良好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⑤伴有高血压时,应加服降血压药,有效控制血压。⑥不吸烟,不饮酒。⑦建立正确、有规律的糖尿病饮食。⑧定期进行眼底、心电图、肾脏及神经系统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

Part 2 食物疗法

医生的话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不论病情轻重与否都必须合理地节制饮食,选择合适的饮食疗法以及相应的情志调理。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严格做到定时、限量。饮食中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的比例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既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一般患者每日主食量应保持在250~350克,如饥饿难忍时,也只宜选用含碳水化合物量低的蔬菜等补给。但也要防止过分严格控制饮食而影响其体力,或引起思想上的种种疑虑。

(一)食疗的必要性与原则

1 糖尿病患者食疗的必要性

不论是哪一型糖尿病、病情是轻是重、有无并发症、有无应用药物治疗、应用口服药还是胰岛素,均应长期坚持饮食治疗。正常人在进食后,血糖很快就开始升高,但由于胰岛功能正常,这时胰岛受到升高的葡萄糖等因素的刺激,能及时释放足量的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掉或转化成糖原和脂肪等,所以血糖总是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升的过高。而发生糖尿病时,进食后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敏感,饭后血糖就会明显升高。进食越多,血糖越高,尿中排出的尿糖也随之增加,所以会出现越吃越多,越吃越瘦,越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