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23:19:34

点击下载

作者:夏洛特·梅森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是一种训练

教育是一种训练试读:

中文版序

有时候,当我们审视过去时,会挖掘出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宝。夏洛特·梅森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教育界的“斯波克博士”。她的著作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上层社会的儿童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年代里,梅森的见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她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发展创设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起点,给许多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带来了生机。

这套丛书与其他儿童养育书相比,可以说是一株奇葩,因为它的题材广泛,研究翔实。梅森的教育思想强调家庭和学校应是儿童、父母、教师等人不断学习与成长的场所。读她的书,我们发现了自我,知道了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不断地理解自我教育。

夏洛特·梅森是一束明亮的光,为我们照亮了儿童思维的艺术。她的思想是面向实际的,她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经得住检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她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能做什么、应该是什么的视野,并对我们忽视、滥用责任和权威提出警告。

尽管梅森的著作写于几十年前,但她勇敢地向我们今人提出了挑战。许多父母对家庭教育一片茫然,许多教师、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踉跄挣扎。这个体系仍在寻求如何排除父母和文化的影响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个体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考试而不是学会生活。

变化的社会使我们对混乱的、陈腐的、狭隘的教育感到失望,其中“首要的失败”是生命教育和儿童性格的养成。现在难道不是我们寻求教育失败根源以及重新开始的时候吗?

经过艰难的找寻,这些原著终于重见天日,传世之作再一次被发现。这些作品对父母、教师、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我们需要再度思考生命、文化和历史,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被生命的养料而不是锯屑所滋养。

夏洛特·梅森,亲爱的导师,欢迎你回来,我们的孩子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你!

希望这套丛书能给予父母、教师和儿童希望和生命,正如夏洛特所说:“为了孩子的缘故”!陆有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序

在家庭内外,教育的前景模糊不清,灰暗一片。科学应作为教育的主要学科,拉丁文、现代语言、数学等学科必须改革,自然和手工应用于训练学生的手眼能力,儿童必须学英语,了解历史和文学。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加技术化和实用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得力措施。但是,我们没有统一的原则,没有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没有教育的哲学。正如一条小溪顺流而下,其下游的高度不会超过源头,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实践能超出其背后的思想,这也许正是我们失败和对教育失望的原因。

那些许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人,认为教育的方法由“律”所规定,这个“律”正逐渐被揭示出来。我们只能看到它的轮廓,仅此而已。它无处不在,渗透于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它是一束光,能照出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有无价值。不仅如此,它还提供衡量教育方方面面的标准尺度。“律”是自由开放的,它吸收一切真和善的因素,毫无莫测高深之处。由“律”所指引的路径不断延续向前,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中止。毫无疑问,当我们理解“律”的时候,总要提及一些德国的思想家,如康德、赫伯特、福禄培尔等。“律”的另一个特征是自明的,即“关于绝对真理的最好的见解是它能满足每一个条件并接受检验”。我们希望我们的“律”能满足每个试验和调查的检验。

如果没有接受“律”,我们会回到福禄培尔或赫伯特,或者另一个学派,即洛克和斯宾塞。但他们的观点不能使我们满意。假设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易于操作的、有效的教育哲学,为此,我们需要许多尝试,或多或少需要具有哲学的品性。

这样产生出来的教育理论,不需称其为心理学体系,但一定与时代的思想脉搏相符,一定视教育为生命的一部分,正如出生和成长、婚姻和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一样,而不是封闭的体系。这个理论,一定让学生在许多层面上与世界发生联系。教育家早已渴望建立这种联系,但他们的努力陷入这个或那个公理、理念上,没有一个宽广统一的思想基础来支持全局。

我希望,对教育哲学所做的尝试性的努力,能使我们向传世之作靠拢,鼓励我们进入下一个尝试。我的中心观点或主体思想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一些教育思想家从这个核心观点出发,衍生出许多见解。这些见解含糊不清、零散,多为常识。一个可能是新的论点为“教育是一门关系的科学”。对我来说,这个观点解决了课程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另外,由于具有一个或两个关键的自我认识,受过教育的人具有自制能力,有追求和兴趣。我大胆地从两个层次上对教育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尽管是尝试性的和暂时的。

在我30~40岁期间,我勤奋不辍,努力建立一个具有哲理的、有效的教育原理。我用归纳法撰写文章,表达我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它们会被日后的一系列实验所证明。然而,尽管心中忐忑不安,我仍愿意把我的劳动成果展现于世人,因为我知道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比我更有能力的耕耘者。“在天使不愿涉足的地方,脚印何等珍贵!”

在本套丛书的前言中,我加入了一个对教育理论简短的概述,论述不是很有条理,比较零散,这里涉及一点,那里涉及一点。这么多年来,不同的文章被“父母教育联盟”采用,期望让社会或多或少地了解连贯一致的教育思想。“真理的结论是伟大的,因而不能忽视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是:

1.儿童生来是人。

2.他们不是生来性善、性恶,而是有向善或向恶发展的可能性。

3.权威与顺服是两个方面,是自然而然的、必备的和基本的。但是——

4.两个原则受到儿童人格方面的限制,这条原则不应被侵犯,无论是出于爱或是恐惧,暗示或影响,或过度的自然欲望。

5.因而,我们受限于三种教育手段——环境、习惯和思想。

6.教育是一种情境,这并不是说儿童应该被孤立在所谓的“儿童环境”中适应和预备,而是我们应考虑到儿童自然家庭环境的价值,如人和事,应该让他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由生活。把孩子的世界降低到“孩童水准”是愚弄孩子。

7.教育是纪律,这意味着养成习惯是必须的,无论是心智或身体的习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脑的构造会对我们的习惯产生适应。

8.教育是生活,包括智力、道德和身体维护的需要。智慧由思想喂养,因而儿童应有宽广的课程。

9.但心智不是思想的储存,根据赫伯特的兴趣原理,每一个思想存储在类似“知觉团”的地方。

10.相反,儿童的心智并不仅仅是储存思想的囊,用比喻来说,一个精神机制,具有求知欲。求知欲是智慧的粮食,它能处理、消化、吸收思想,正如身体消化、吸收食物一样。

11.两者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语句上。赫伯特的理论强调教育高于教师,教育是知识的预备,知识以顺序呈现。按这个理论来教育,会有使儿童沦为接收器的危险。而教师的座右铭是“儿童学什么与他怎样学没有关系”。

12.但是,正常的孩子有能力处理各种知识,我们必须给他全面和广博的课程体系。注意,仅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即如果概念不先导入,事实就无法呈现。从这个概念得出的原则是——

13.教育是关系的科学,即儿童与大量的事物和思想有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开设体育、自然、手工艺、科学和艺术等课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书。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教给儿童所有的知识,而是帮助儿童能适应新的生存方式”。

14.应给予儿童道德自制和智力自制的能力,也即是使他们认识意志之路和理性之路。

15.意志之路——应教给儿童:(1)区分“我想”与“我愿”。(2)有效的意志之路是使我们远离我们想要的但不合目的的事。(3)使我们远离的最佳方法是:思考和做一些令人愉快的、有趣的事。(4)通过这种方法,意志得到休息,然后会以新的活力开始工作。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对意志具有辅助作用的转移注意的方法,它的职责是安抚工作一段时间的意志,然后我们可以重新运用意志。暗示(甚至自我暗示)对意志的辅助作用是消极的,因其具有愚弄和僵化性格的趋势。自发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条件,人类天性需要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训练。

16.理性之路——应教给儿童不要过于自信地依靠“他们自己的理解”,因为理性的功能是给出:(1)数学真理的逻辑演示;(2)被意志接受的原创思想的逻辑演示。在前一种情况中,理性也许是不会犯错误的向导,但在后一种情形却并不如此。因此无论原创思想正确与否,理性都会用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17.因而,当儿童成熟后能理解这样的教训时,我们就应教给他们:作为一个人的主要责任是接受和拒绝一些思想和观点。为此,我们应教给他们行为举止的原则和适合于他们的广博的知识。

这三条原则(15、16、17)能使儿童避免思维不严密和莽撞的行为,避免生活中的不如意。

18.儿童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分离。夏洛特·梅森

1 学校和家庭中的服从与权威

把权威作为一个基本真理,恢复到它的初始状态,使它在人们的心里就像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有约束力,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权威就像滚珠要适应轴承架一样,这就是通用而基本的服从原则。——夏洛特·梅森

孩子与长辈间的良好关系 所有以教学为职业的人对时代的特征都很敏感,因为这些特征能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首先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与父母乃至与成年朋友之间的关系比过去亲近多了。过去,孩子与父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条很宽的鸿沟,父母们曾心急如焚地想跨越这条鸿沟,但是却很难如愿。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家中的主人像沙皇一样专制。我们带着一定程度的感激之情从父母那里获得面包和牛奶,甚至母爱,但是我们必须顺从他们。如果他们有疑问,不知应该给我们哪样东西更好,他们就会什么都不给。

对我们来说,所有东西都是父母赐给的,而赐给的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当然也有些叛逆性很强的孩子,也许十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也可能一百个当中有一个,而且淘气时有弥尔顿笔下的恶魔撒旦般的胆量。他们什么事都敢做,总是勇敢地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对立面。这些孩子都是公开的反叛者,早晚会落得坏下场。我们总听别人这么说,自然默默地信以为真。对其他人来说,也没有折中的选择。他们在父母的专制统治之下,根本没有反抗的权利。

专制的父母祖辈 四五十年代前的孩子就是由专制的父母带大的。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都是在一个幸福、充满爱心、甚至可能很开明的家庭中长大,但是他们的家庭也非常专制,还有一些孩子生活在得不到正确指导的家庭中。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正确和错误的理解来行事,只要有软弱懒惰和不负责任的父母存在,这种情况就会永远存在下去。但是也有些例外从正面支持了这种习惯。

在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中,这种习惯和传统带给孩子的是一个有条理并受到良好教育的童年,报上发表的传记就是些典型的例子。这些20世纪前半叶就出名的人物是:约翰、斯图尔、米尔、拉金斯、劳伦斯一家和坦尼森,他们几乎都是在家教森严的家庭中长大的。可是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事情,而且70年来我一直记在心中。

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外出打野兔,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当天快要黑下来的时候他才回到家。他爸爸——一个备受孩子爱戴和敬重的慈父——问他是从哪个门进的猎园。他回答说:“从……门。”“你把门关好了吗?”“我记不清了。”“那你就回去看一看。”这时孩子已经很疲倦,但是他还是听从了爸爸的话,立刻去观察那个一英里以外的大门是否关好。像这样的事情现在不可能发生,因为孩子会提出抗议,说自己很累,如果那个门非常重要,一定要关好才行(虽然故事中并没有反映出来),他会提建议派个大人去。然而独断专行和无条件的服从在这个家庭中已经成为习惯。即使是在现在,这种家庭统治意识也仍然没有消失。

又有一次,我听说有一位苏格兰父亲把自己18岁的女儿关在房间里达一周之久,其原因是她犯了一些不太严重的过失。那时与现在情况大不一样,现在如果你看到专制的父母,你就能认识到他们和现在的思想潮流和文化格格不入。而几十年前父母专制是遵循一定的固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童年时所受教育方式的理解而定。

专制教育并不是完全失败,它培养出了坚定、有能力、有才气、有自我管理能力和举止文雅的人们。在我们感到信心不足的时候,看到今天的孩子就会自问,他们是否最终也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出色,但是人们不必担心,教育思想的进步就像到来的海潮,海浪来了去,去了来,使你很难断定你是在看涨潮还是在看退潮。但是过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判断,结果便一清二楚。

正确的教育思想产生良好的品质 尽管我们容许潮涨潮落,也原谅这种失败和那样的过错,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套正确的教育思想,因为它能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这种专制产生于传统习惯,所以父母们知道他们必须这么做。正直的亚伯拉罕就是在家中实行专制的例子。高高在上统治家人,与和家人保持亲昵的关系相比要容易得多。但是和那些明显高于你,以及和你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就不可以太直率和太随便。如果你是个孩子就尤其应该如此。虽然让孩子保持沉默很难让人理解,但是也可以找到一个这样做的理由。在心情好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自己和自己进行思想交流。我们都能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令人悲伤的往事,那时,一句话就能使我们从委屈中解脱出来,但是它构成了我们一生中数年的秘密历史。

查尔斯夫人在她的自传中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童年如何受到一个令人苦恼的噩梦的袭扰:她梦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所以她就在一座陌生的大楼里沿着无尽头的走廊寻找妈妈,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她的苦恼是由于害怕黑夜所致,但是她从来未将此事告诉温柔的妈妈,也许任何程度的爱抚都无法把孩子紧闭的性情大门永久敞开。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难以理解的世界的所有神秘压力早已眼睁睁地降落在孩子们的头上;甚至还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打消独立生活的念头。孩子可以问问题,可以把困惑自己的事情说出来,因为有人会理解他们的困惑。但是他们很难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虽然这不是愚弄孩子,但是对他们表示真诚的同情也不恰当,因为这使孩子感到厌烦。其实你只要给他们讲以下道理即可:你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告诉别人如何去做,这是发泄情感的好办法。对父母来说,他们可以有机会行使权力和指导;对孩子来说,他们可以获得自由和自然发展。

理由一贯正确论 对教育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还需要看一看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则。20世纪初,家庭中的一切均由权威统治,而孩子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即永远把反叛精神丢在一边。但是我们对该问题的了解可能很少——这同英国的哲学思想的引导和每个家庭中的长幼关系都有着很大联系。两个世纪以前,洛克公布了“理由一贯正确论”。该论点被接受以后,个人理由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谁都可以自由地去做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假如这个论点得到充分的引导(洛克可能会补充说),并给孩子指出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应该如何做,那么结果会怎样呢?但是如果这些附加说明被忽略,剩下的就只是基本论点。

用于教育孩子的老清教徒的信条和老传统,以及洛克本人的宗教情感和责任天性,对英国的新哲学来说都过于强硬。但是在法国有为这颗种子准备好的土壤,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洛克的论点,因为他的观点与当时的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原则被运用于实践,而他的结论却导致了痛苦的结局。有见解的作家认为,这个有宗教信仰、而且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的英国绅士与法国大革命的罪恶暴行是脱不了干系的。

废黜权威的起因 我们在20世纪失去了一些17世纪保持良好的安全保护措施,我们有了自己的也许是更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继承了洛克的学说,直到得出洛克为之逃避的必然结果。赫伯特·斯宾塞先生就像人们在法国的做法一样,推崇理由至上。正如人们在法国的看法一样,他认为理由一贯正确原则直接与权威思想相对抗。他跟踪着这一最后的权威思想,直至发现它的最初产生的根源。只要人们承认有造物主,就必然承认权威: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或是权威的化身。但是斯宾塞先生说,实际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证明自己的权威性。这位哲学家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确信不疑的发现。正如法国人所认识到的一样,他发现推崇理由的重要性是对万能的造物主的贬低。根据不厌其烦的推理过程,他告诫我们说:“我们六神无主地坐在自己的墓地上,既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自己属于谁”。对神的淡化导致人类权威的削弱。无论是国王和他的代理人在国家中的权威,还是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都受到削弱。此时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权威主导下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孩子和大人的权力的侵犯。

孩子从小就应该受到自我指导的熏陶,让他们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当然,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待于在经验中不断提高。不按规则办事的人将受到生活的惩罚,而孩子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惩罚来掌握这些规则。但是“你不可以”和“你必须”之类的话必须从父母口中消失。斯宾塞先生为了把孩子从约束中解放出来,制定了既完美又详细的计划。他甚至反对孩子学习语言,理由是语法规则与自由原则向左。

权威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滋生 斯宾塞先生的《论教育》为教育思想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许多父母读完后表示赞成。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并未认识到它只是一个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经过认真思考过的一部分。而对这个哲学体系,父母们可能不一定接受。斯宾塞先生让他们教育孩子时不使用权威,以使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他们接受了这位哲学家的教导。但是他们并未认识到或许根本不知道作者耗费了一生的心血才把权威思想从教育领域中废除;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斯宾塞先生反对父母的权威是因为权威是联系教育领域和造物主链条中的一环。我们谁也无权行使权威,无论大事情上还是小事情上都一样。

当我们阅读这卷《论教育》的书时,尽管它的篇幅很短,也易于读懂,但是我们都必须牢记,我们已把自己置于一位哲学家的指导之下。这位哲学家从不忽略任何事情,即使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他也要考虑它们可能导致的结果。他不愿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以防孩子长大以后只会服从这种神圣的权威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快如闪电 受斯宾塞先生的理性主义哲学影响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读过他著作的人,甚至也不局限于读过这本教育手册的人。快如闪电是一个普通词,但是,如果有办法来测算一个想法的强度、兴奋度和速度,以便了解一种思想的传播有多快,这是很有趣的。你可能很想知道,一个在研究中产生的想法到它转变成老百姓的共同想法的速度有多快。他们会把这个想法视为己出,而对其来源一无所知。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测算手段。实际上,即便是最低层的文化也很难寻究其起源。在这种落后文化中,教育理论既没得到认真采纳,也未受到排斥,因为有些父母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位哲学家。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思想一经传出,就处于传播状态,我们既不知它从何而来,也不知它会传播到哪里去。虽然以道理为准绳的提法过于极端——但是,因为哲学思想太微妙而且有影响,所以我们有责任把每一条原理仔细审核一番。待我们有能力以此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能从我们认为有极端错误的著作的智慧中获益。看来在20世纪初英国很有可能出现一位真正伟大的哲学家,他既不会受理性主义思想的束缚,也不会受物质主义思想的束缚。人类已经对自己不耐烦了,以道理为准绳的提法已经让人无法忍受。除了造物主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国内外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孤立无援地脱离了这条航线,沿着其他航道向神圣的造物主驶去。

权威与服从是基本原则 这一新的构想的第一步就是为我们的精神再建一座宝塔——一座不同于人工建造的宝塔,即把权威作为一个基本真理,恢复到它的初始状态,使它在人们的心里就像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有约束力,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应权威就像滚珠要适应轴承架一样,这就是通用而基本的服从原则。在这两个原则之上,人们还可能受法律与秩序、管理与进步的影响。

在本杰明·基德先生的《社会进化》一书中,他为了认识这两个基本原则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足球队为什么要服从队长的指挥;军队为什么要服从长官的命令;街上成群的流氓为什么会敬畏两三个警察;为什么一笔归少数人拥有,而多数人都想得到的财产要受到尊重;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应该有统治,而不应该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就是基德先生致力于回答的问题。他向“道理”寻求答案,但是一无所获。“道理”最推崇的观点是追求利己。无论我们做什么,是一个人做还是集体做,都是在对我们自己有利时我们才去做。为什么一个连队接到命令后就能来到乔治广场列队待命?为什么能勇敢的冲进死亡谷?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过问为什么,他们应该做的只是服从和勇敢地面对死亡。含糊的“道理”起不到任何作用,唯一的简单答案就是权威导致服从。这些人受命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他们就去做。事情就是如此。而且我们还知道他们都做得很好。我们的良心可以作证,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英雄主义行为。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人类本性的这种出色表现,在极大程度上归结为权威的服从行为。权利的滥用导致了暴君和奴役,但是奴役与专制是建立在人性的基本要素之上的。

我们在本质上都有奴性和霸道,而且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处境去统治别人或者被他人统治。对于所有人来说,惟一能做到的只是幻想着自由,虽然幻想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就像你可以幻想一个世界,在那里苹果不是从树上落到地上,而是四处乱飞。这些都不可能成为现实。

唯理论哲学家的工作不可缺少 什么是权威这个问题说明,在思想的演化过程中,唯理论哲学家的工作是不可少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哲学家,我们才从专制制度下(不管是皇室的还是普通家庭的)解脱出来。他们的工作是维护人权,证明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自由是他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侵犯人的自由权就是犯死罪。这是真理。有些家长和老师由于他们的孩子和学生特别顺从、特别软弱,导致他们比其他家长和老师更加专横。他们会说:“因为我让你这么做,所以你就必须这么做。”所以这些家长和老师比别人更应该感谢唯理论派,因为他们也同样主张人类自由,包括孩子在家庭中的自由。这不仅是个好习俗,而且是个可以征服世界的可靠原则。有一位哲学家十分推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这是普遍真理,并将其吹捧到一种荒诞的程度。后来与之相左的思想原则也同样受到后来出现的思想学派的推崇和赞美。再后来这些哲学家们发现,人们赖以生存的思想原则并非是其中的某一条,而是两条。

政府机关里的法定权威 可以说,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思想力量中的逆流来教育自己,并纠正我们的权威思想。我们栩栩如生地记得,我们曾处于危险的境地。我们曾经相信权威是他人授予某些人的,这些人表现得专横跋扈很正常。而另一些人顺从他们也是理所当然。这一统治理论是我们从宗教信仰中得出的。我们之所以信奉国王和父母的神圣权威,是因为我们相信造物主的意旨本身就是独断的。但是我们悟出的道理更加正确。现在我们知道只有政府机关才能拥有权威,如果权威被当成个人的所有物它就应当被剥夺。

我们知道一个有权威的人就是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而且得到授权的人本身也受到上级权威的制约。受权人担负着职责,并且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如果他维护个人利益,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就不再有被授予的权威了,他就成为独断专横的个人。这种独断专横的统治必须从各方面受到刑事法典的制约。这样一来,在权威与惩罚之间又出现了思想混乱。独裁者开始用恐怖手段进行统治,为了保住他的没有基础的统治,他惩罚了这个,又惩罚了那个。相反获得授权的人则无需严厉的法律支持,因为他有权威做后盾。在他面前还有相应的服从原则。

2 学校和家庭权威的表现形式

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发现相信孩子一定会把事情办好要比总去检查他要好得多。如果你表示出怀疑孩子的服从性,那就等于给了孩子犹豫的条件,“我做还是不做呢?”如果你表现得对孩子的服从性深信不疑,他就会感到对他的信任,因此他就去维护这种信任,完成父母交给的事情。——夏洛特·梅森

原则导致的错误 奥古斯特·哈尔先生的记忆力的确像有人说的那样“糟糕”。他的《我的生平故事》一书忠实地记录了从他出生那天起所受到的任何轻视和冒犯。此书尽管充满有趣的细节,读起来并不特别令人感到心情愉快,但毕竟是到我们手中的东西,我们不能不要,因为我们很少有如此有教育意义的童年记录,即便我们必须承认他只是在坦率地教育我们不要做什么。自从这位年轻人出版了《平静一生的回忆》,奥古斯特·哈尔夫人的优良性格和品质便为世人所知。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位夫人如何曲解她对亲爱的养子的职责时,我们明白自己在阅读的并不是一位微不足道的普通妇女的错误。夫人总是按原则办事,如果她错了,那便是原则的错误。她混淆了权威原则与专制原则,她认为父母的专制行为有一种神秘的功效:孩子接受的专制训练越多,就会变得越好;命令口气越粗暴,训练效果越佳。下面例子中,就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强迫自己去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晚饭除了大米布丁和烤羊肉以外,从来不让我吃别的东西。现在什么都变了,饭桌上谈论起最鲜美的布丁,一直说得我(可不是我嘴馋)特别想尝一尝。最后伟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它们就被摆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然而,正当我要吃一些的时候,它们却被抢走了,而且还让我站起来把它们送给村里的某个穷人。我记得,虽然我并不是真的非常计较好吃的东西,但是我特别不理解她对布丁的处理方式,并对此而感到愤怒,因为我毕竟是最不幸的。”

这里还有一个专制的例子。甚至连夏天在家过礼拜的愉快心情也被破坏了,母亲屈从于埃丝特姑妈的建议,在礼拜仪式期间把我锁在教堂的厢房里。这三个小时确实难熬,吃饭时只提供一个三明治,每个星期就这样在那里受罪。虽然我不希望见到鬼,但是赫斯特蒙苏教堂远离人烟,它与世隔绝的环境使受禁闭的我倍加恐惧。我曾经爬过公爵的坟墓,而它高高地突起,就像一道屏障挡在厢房的一侧。坟墓上的两个冷森森的白色大字静静地躺在那里,使我感到毛骨悚然。在厢房里,老鼠在地板上爬动的声音在我听来就像一阵大旋风一样……。在真正的礼拜时间里,我跟着大声重复圣歌中所有的赌咒,这才使我感觉到某种安慰。在这些圣歌中,大卫产生了十分邪恶的念头,并且加害于埃丝特姑妈他们身上。由于所有的圣歌都被作为美来赞颂,所以英国教堂一直把它们用于教育,我想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吧。

然而这位好妈妈多么聪明啊,她竟然相信自己的知觉和洞察力而不是去相信一个漏洞百出的原则:“在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发现相信孩子一定会把事情办好要比总去检查他要好得多。如果你表示出怀疑孩子的服从性,那就等于给了孩子犹豫的条件,‘我做还是不做呢?’如果你表现得对孩子的服从性深信不疑,他就会感到对他的信任,因此他就去维护这种信任,完成父母交给的事情。最好一个命令不要重复两遍,也不要回答常被问及的问题:‘为什么?’”

权威区别于专制 哈尔夫人和许多其他管理者一样,似乎都出现过错误,但并非由于懒惰,当然也不是由于粗心大意,而是因为她没有能确切地理解她自己的权威的实质。专制的定义是唯我独尊或自封的权力。反过来,权威则是非自封、非唯我独尊的权力。圣歌中的百人队队长说:“我也是一个获得受权的人,但是我手下有士兵。如果我让一个士兵走开,他就得走开,让另一个士兵过来,他就得过来。如果我让佣人做什么,她就得照办。”

我们有权力,也有对权威的限制,百人队队长是获得授权的,因此他可以命令一个士兵走开,让另一个过来,再让第三个做其他事情。他可以确信他的命令将逐一得到执行,因为他掌握这个职务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即确保这类的任务能被完成。而他本人也是一个担负明确任务的仆人,只不过他的任务是行使权力而已。他说:“我不是凭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的事情,而是按照派我的人的意愿办事。”这就是他的任务,也是他不可违背的使命。由于这个原因,他才以权威的身份发号施令,他知道自己身负重托并且得到了支持。

专制行为的表现形式 权威的表现形式并不令人厌烦,并不是吹毛求疵和纵容,这些属于专制行为的范畴。专制者不厌其烦地、甚至恶狠狠地监视着违背其意愿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报复。无论是在王国、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专制都曾有过极端严厉的处罚标准,它有许多戒律,“你必须”和“你不许”是专制者的口头禅。寻求自封权力的倾向在我们当中很常见,即使很温顺的人也有这种动机,所以需要特别警惕。不仅如此,除了经常对别人实行惩罚以外,专制行为在推卸责任和迁就别人方面也经常充分地表现出来。当一个孩子以一种只有猴子才能模仿上来的逗人喜爱的样子来到你面前和你说:“今天上午请让我呆在家里吧,就这一次”,这时你会感到很开心。但是下一次孩子就会说:“我不想出门”,再下一次他的口气就会更坚决,“我不会去的”。如果老师或家长在这方面没有一定的原则性,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也能成为专制者——其霸道性和好斗性都可以达到令人警惕的程度。

当权者的行为表现 当权者对人既不苛刻,也不纵容他人。他应该很温和,在小事上不去过于计较,但是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决不能松口,要始终坚持一条不变的原则。例如,在影响孩子的健康,或孩子要不要履行职责的问题上老师和家长是不应该含糊的。他们无权放纵孩子,比如让孩子吃太多的甜食;也无权在不利于健康的习惯上让孩子随意发展;当然他们也无权让孩子去逃避任何一项平常的义务,例如服从教导、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和努力学习等。当权者们很精明,他们应该知道发生的一切和事情的发展趋势,应该履行使徒格言,“让管理者勤奋地管理吧”。他们的能力很强,还能履行另一条格言:“让怜悯者高兴地怜悯吧”。仁慈和温顺是有效管理的秘密武器。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正义在孩子一方,而不是在父母一方;因此孩子就可能提出抗议或者拒绝服从命令,形成孩子与老师或家长对立的局面。这时,老师和家长完全有必要迅速而又仔细地回顾一下局势的发展过程;孩子很可能是对的,而父母可以及时地、急中生智地、体面地做出让步,用炽热的爱心和忠心把这些小叛逆者打发走。

管理者应有的素质 谁也比不上伊丽莎白女王更明白这一点。她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奇妙的人物:既是一个管理者的典范,又是一个文弱女子。人们对她的评价颇佳,说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让步和怎样让步。她在处理许多危机中表现出的精明受到历史学家的高度赞扬。但是精明还算不上她的最可取的优点,她的最大优点是她具有所有掌权者先天就应该具有的老练沉着的素质:即一个肩负史命者的温柔性格,乐于同自己和他人协商的心态,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是为了女皇身份而当女皇,而是为了自己的人民而存在),以及亲切而又毫无掩饰的同情心。这使她不但能看到每个问题的另一面,而且也能真实地看清优于自己的一面。这些是家庭、学校或者国家的每一级管理者都应具备的素质。

有了这些素质,父母就能命令和控制一群脾气暴躁而又精力旺盛的小家伙,就像伊丽莎白管理她的王国时的情景一样。当时人们正处于新思想的骚动中,憧憬着生活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机械服从与理性服从 不太容易把机械服从与理性服从区别开来。作者听到一位很成功的母亲说,“孩子年满一周岁时我就开始教给他具有服从意识”。确实应该从这个年龄开始,让孩子养成服从合法权威的习惯。我们都听说过赫胥黎先生写的故事,说的是一名退役列兵正从面包房买好星期日的晚餐往家走,一名路过的中士从他走路的姿势上看出来他当过兵,所以决定开一个实际的玩笑。他喊到:“立定”,这个退役的列兵立刻站着一动不动,而他手里的羊肉和土豆却纷纷滚落到街沟里去了。像这类服从只不过是神经和肌肉的习惯反应,也是脑组织的一种习惯。但是脑组织与道德意识却毫无关系。

除了理性服从以外,贬低任何其他服从行为已经几乎成为时尚。好像我们完全是由思想和精神构成的生物,或者像一个身体能迅速对精神支配做出响应(就像船对舵的反应一样)的动物。但是请不要太在意我们的弱点吧。这种描述只能说明我们在接受不用动脑子的机械服从训练后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从思想上讲,孩子完全乐意做正确的事,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强,完全可以阻止他们去做好事的愿望和决心。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安分守己,服从管教,我们就必须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这个方面的教育。

让服从管理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平常在琐碎小事上的服从习惯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使之最终成为服从权威的自然习惯。可能有人会说,养成服从习惯的孩子也相应地失去了自主做事的能力。但是,由于我们讨论的服从行为通常都与身体上的服从有关,如“赶快回来”,“坐直了”,“马上把皮靴上的扣子扣好”,等等。这些都和体操训练属于同一类形式,其目的只是熟练地运用身体机器,使之能做出许多动作来。就像要操作一台机器,如一台打字机或者一辆自行车一样,必须首先经过大量的练习,必须养成机械地使用它的习惯,而无需经过任何思考。让孩子练就这种战胜自我的能力就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人,先让他们学会服从他人的意志,然后再学会服从自己的意志。

果断服从的习惯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并非是那些缺乏良好意向的人,而是那些本性上还没有养成果断服从的人。能迫使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着光明的前途,但是只有父母才能给予孩子这种习惯养成的自我约束能力。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造物主能通过人的意识传达他的意旨,那么训练孩子总是按照造物主的旨意行事岂不是更好,层次也更高吗?回答是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绝不能放弃机械服从训练。多数父母都很认真,都能凭良知来对待孩子。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中都有这种迫切需要,因为我们必须根据精神上的理由来做精神上的决定;必须靠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和自愿地去选择美好、抵制邪恶。这是造物主的旨意,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

做决定所需要的决心 一位著名哲学家说得好:做决定所需要的决心是生活中最大的决心。我们自己也认为如此:我们是采取这种行动方式还是那一种呢?是选择这种质量的毛毯呢,还是选择那一种质量的?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呢,还是送到那所学校?我们都知道这类决心很难下,而且伤脑筋导致的神经损耗非常明显。事过之后的神经性头痛足以说明这一点。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虔诚地相信造物主把我们造就得很神奇,也很宽容,可以说我们做的多数决定都是瓜熟蒂落的结果。即我们所做的事情当中,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有99%都是习惯的杰作。我们的身体组织中有绝好的能力来记录重复行为。刺激是一种手段,用于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欢乐。如果我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追求生活中的幸福与欢乐就是我们神圣的目的。

但令人震惊的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很有思想,让孩子整日忙于解决那些本来应该由父母替他们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个叫莫德的孩子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她精神紧张容易激动,头脑异常活跃,条理性超常,脸色苍白,并有紧张的行为特征。医生看过之后(由于不知莫德家的经济状况),确诊为大脑负担过重,因此让莫德休学半年,经常呼吸新鲜空气,并且要吃以奶为主的流食。但是治疗方案并不见效,而父母也迟迟未能发现使女儿疲惫的并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她一天之内要做20次决定上伤脑筋。不仅如此,她试图摆脱束缚的思想斗争也使她疲惫的神经雪上加霜。虽然大家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讨论到了,但都对缓解孩子的病情无济于事。原来孩子总想做的事与大人所期望的事相反,而且她想做的事一般都会去做,难怪这个可怜的女孩的神经疲惫不堪。

管理者应避免触怒孩子 虽然孩子的问题很多,但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是通情达理。所以,如果对那些精明而有能量的孩子下达一个明显毫无道理的蛮横命令,他们就会感到无法容忍。但是,如果孩子问及每个命令的道理所在,用不着给他们逐个解释,聪明的父母会走中间路线。他们认真地培养孩子的习惯,使日常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如果出现一个需要新规定的特殊情况,他们会随便提一下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去做。如果当时不便说或者情况很尴尬,他们就给孩子一个必须服从命令的笼统回答——“因为这是对的”。总之,管理者应避免触怒孩子。

管理者应保持警觉 恰当地运用权力的另一个启示可以从管理国家的有效方法中得到。首先要充分重视预防措施,警察、陆军和海军都是强大的国防力量。家庭权威也应该把力量放在预防上,随时准备应付困难时刻。如“我们在7点之前读完这一章时间是够用的”,或者“在上床之前我们还可以再复习一遍”。在关键时刻要给孩子时间镇静下来,对于这么做的重要性没有人比聪明的母亲更清楚。给孩子的时间应该让他们做一些令他们开心的事。在关键时刻让孩子随意消磨掉每一分钟都将导致他们养成懒散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摆脱,因为孩子这时的意志已经颓废。所以在游戏之前应考虑周全,以便到了适当的时候,或者正好赶在玩的最高兴的时候能止住玩耍。遇上这种事情,若管理者能考虑周全,就可能找到办法给孩子5分钟休闲时间,而不至于让孩子在上床之前没有目的消磨时间。

你的权利是谁给的 管理者在所有需要遵守诺言的事务中都是正义的和可以信赖的,这一点无需再提。管理者也应该是考虑周到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位好母亲也是一位好的家庭管理者。她接触孩子,知道孩子想干什么和尚未成型的愿望。在不能让步的事情上她就转移孩子的视线,她从不强行压制孩子,因为压制是一种缺乏同情的管理手段。

我们都知道转移思路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有多么重要,我们不能看不起繁杂的一天,也不可以厌倦于精益求精。只要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机械服从习惯,我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收获。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就只好满足于慢慢地去引导孩子。要不停地监督他们,不停地运用从未生效的权威来说服他们,争取把他们引导到“乐于自我约束的”程度,乐于像骑士一样为得到命令而欢呼,并自豪地把命令看成尽义务的好机会。令人高兴的是,“难管教”的孩子虽然容易抗拒直接命令,但是他们往往对有刺激的主意反应最快。提供有刺激的主意本身就是一门绝妙的艺术,所以我在其他章节里将细谈这个道理。

我并不是要一厢情愿地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区别开来,这很难办到,因为孩子本身也都在行使他们的权利,只不过他们的权利行使对象是布娃娃和玩具士兵而已。而从学校和幼儿园的角度看,我们虽然是管理阶层,但是如果有人好心告诉我们最好应该怎么办,我们不也是很顺从地就照办了吗?我们不必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自立能力,这种能力会自然发展起来的。

结论:权威不是天赋,而且是恩典。“正如每条彩虹都是亮的一样,每个恩典都是爱”。权威就是父母呈献给孩子的爱,父母都知道这一点,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压抑和自我牺牲。孩子也能认识到这是爱,因为对他们而言,它意味着他们可以安静地休息和保持愉快的心情。或许在家里维护权威的最好办法就是当权者每天问一遍自己“是谁给你的权力?”

3 巧妙安排休闲活动

父母不仅应该信任自己,而且也应该信任孩子,这是给孩子适度宽容所应具备的要素之一。父母不仅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而且还应该相信孩子也有这种信心,并且还要相信他们能够为建立这样一种关系而努力。——夏洛特·梅森

增强责任感 让一位文学专家凭记忆追忆道德思想发展的阶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这些阶段必须用“负责”一词来划分。五六十年代的人,孩子都特别有责任感,但是当时他们是为自己的人格、行为和举止负责。现在很难说我们在这个方面的责任感是否和他们一样,我们一般都认为自己难免会有些过失,但是可以原谅。虽然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不称职,但是我们应该能“像别人看待我们那样正确看待我们自己”。

道德进步的象征 如果我们更加放松自己,那就等于对待别人更加严格。现在责任感仍然像“冰山一样”沉重地压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只能把它换到另一个肩上。我们中间有些更加认真的人已经疲惫于一种感觉,好像总是对我们很近的、在我们周围的,以及离我们很远的人负有什么责任。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应付这种压力,因为每天他们都有必须要做完的事情。他们也不像女人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仔细考虑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对他人的义务。顺便奉送大家一句时代格言:“不必为你的生活担心。”

有些人认为我们都是小学生,都在学习适合我们学习的课程。对于这些人来说,为他人负责的基本意识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这说明我们已有所学,并正在进步。

父母的职责 如果我们都觉得应该对那些贫困的、受难的、生病的、体弱的、弱智的、残疾的和无知的人负责,那就是说如果对一个考虑周到的人来说,他能敏锐地感觉到这种责任。毫无疑问,强调父母的职责是时代教育的特征,人们认为他们可以把孩子培养得胜过父母,而且他们应该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家长联合会举办的一系列成功活动正是应该归功于家长们的这种急切的、标准更高的责任感。

焦虑是过渡阶段的特征 任何一种新生能量,无论是机械的还是精神的,在它能被有效利用之前都有一个过渡阶段。科技领域也一样,一个伟大发明在刚出现的时候总是有一段很长的平静期,这也是它被有效地向日常生活中推广的阶段。但是它并不取代其他同样重要和必要的技术。比如X射线,如果有人试图用它取代听诊器、体温计和其他医疗设备,我们就会表示怀疑。在道德范畴也是如此,我们强烈的责任感来源于有利于他人这种思想的进步。我们有更大的施爱能力,也有更广泛的施爱对象。我们有很多事情应该做,但是又不知道是些什么具体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领悟这一点并不能给生活带来安逸,所以我们开始担心、不安和焦虑。一种新的技术诞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便进入调整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虽然我们的生活充实了,但是却不能使我们更幸福、更对他人有用。

小题大作和烦躁不安的习惯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也很多,所以我们开始认为什么事情都要靠我们去做,而且我们的大脑也一刻不停地为他们的事情劳神。因此我们就变得小题大作并烦躁不安,让孩子无法接受。我们对他们管得太多,即便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也认识不到给他们有限度地自由也是教育的最佳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素质导致的,我们也许认为我们的素质很高,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必须多加思考。

适度宽容 我们的大脑构造真神奇,一旦我们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将其付诸于实施,无需我们再做出其他努力。如果我们承认对孩子宽容是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就会发现自己开始无意识地站在这个立场上规范自己与孩子的交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对孩子宽容的含意是什么。卡莱尔的巧妙的用词和纵容孩子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纵容态度认为什么都无所谓,它仅仅是因为脑子懒惰,所以任由事情发展而不加以引导。但它象征着一种优秀的健康道德姿态,很值得我们分析。华兹华斯有一句更令人兴奋的名言“适度宽容”所表达的意思或许与纵容态度有些近似,它指行为能力、行为愿望、限制行为的见识以及自我约束而言。但是无论怎么说,从我们的立场看,适度宽容所表达的都有更深一层意思。管理不仅仅只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孩子也应该有被管理的意识。无论是他们守规矩的时候,还是他们正在做我们禁止他们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必须意识到他们有接受管理的义务。管理意识是父母关系中的必须的条件,我真说不准如果没有管理意识,我们的积极活动或者消极活动是否能进行的顺利。孩子们都懂得“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做到”。他们在管理者手下可以获得自由,不接受管理的自由就是放纵。

好心情的基础 适度宽容的前提是家长要有个好心情,要能做到对孩子坦诚、友好、随和以及风趣。这与自鸣得意截然不同。也并不是向孩子的幻想让步,它是能力的表现,而自鸣得意是虚弱的象征。孩子们能很快地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妈妈,今天下午我去采黑梅吧,不做功课了行吗?”这时以管理者的口气回答“可以”和以不得已的口气回答“可以”带给孩子的信息完全不同。前一种口气无意会给采摘活动带来欢乐,而后一种会给孩子一种胜利的感觉,使他产生一种急于再争取一次胜利的欲望。

自信 好心情的另一个基础是自信。父母应该更加充分相信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躁。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中包含的权威对孩子的作用,就像阳光雨露对沃土里的种籽一样重要。但是如果父母小题大作,太急躁,总是抱怨,过多命令,不断辩解,限制太多,都会降低自己的尊严并破坏与孩子关系的单纯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就像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一样,越是刻意地追求和保护,它们越会受到破坏。

父亲开朗随和的品质 有时候,爸爸比妈妈更乐意随和地和孩子相处。与孩子相处是父母应有的权力,但是之所以存在父亲和孩子关系生疏的现象仅仅是因为爸爸工作繁忙,而当妈妈的则容易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如果看见一位母亲又粗心又自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奴隶,让他们跑来跑去地为她干活,我们就会为她感到羞耻。其教训在于,不是所有的妈妈都粗心和自私,而是她们都应该给孩子更多独处的时间,而且也不应该因为自己愿意照料孩子而强迫他们和自己在一起。如果有个10岁的孩子渴望知道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达到该年龄段的中等水平,或者他同你讨论他的坏习惯和克服它们的最好办法,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并不可爱,因为他让我们觉得他满脑子装的都是他父母所关心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责任只能由父母承担,而且要体面而轻松地去承担,要挺直腰杆,就像西班牙的农民头顶水罐一样。

信任孩子 父母不仅应该信任自己,而且也应该信任孩子,这是给孩子适度宽容所应具备的要素之一。我大胆地建议父母给孩子适度宽容,因为这是父母必须做到的一点。父母不仅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而且还应该相信孩子也有这种信心,并且还要相信他们能够为建立这样一种关系而努力。只要不去唠唠叨叨地强迫他们这样去做,他们就能主动这么做。

无所不知的父母和老师 当然,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和老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如果爸爸或者妈妈能被孩子欺骗,那么他或她即使在最好的孩子眼里也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孩子们总是在玩一种一半靠运气、一半凭技巧的游戏,他们在不断地试探自己可以放肆到什么程度,在个人生活管理上能有多少自主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大人对他们的管制。因此,如果妈妈达不到孩子心目中的标准,那就只有任孩子摆布,而且得不到他们的同情。所以她必须不看而知,知而不露,时刻保持警觉,但又不能明显地大惊小怪。这种心态必须平静得像谜一样,必须让孩子知道是父母故意让他们独自活动的,所以他们才可以做自己的作业,或者自得其乐。约束应该有,但是不可以太多,以防让孩子觉得他们像被关了禁闭一样,而且没有别的选择。多少年以来,人的自由意愿一直磨炼着忠心耿耿的人们,因为他们愿意被改造得循规蹈矩服服帖帖,实际上这种自由意愿只是父母改造儿女的一个模式。孩子之所以听话是因为他们必须听话,这样的孩子在主动性方面的损失比他们在得体的举止方面的收获要大得多。当孩子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他们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加强。所以不一定要把孩子管得很死,以便当孩子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会觉得自己有自由,而且自己的良好举止也是自己自愿养成的。

命运和自由意志 孩子们相信父母能对他们的各种活动给予指导,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父母的权威所在。这就是孩子喜欢的那种自由。他们的生活是由“命运”和自由意志决定的,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学校里长大。他们有自由,但是自由的背后有“必须”的含义。如果孩子总是无所适从,心里就会忐忑不安,必须要求他们做能解脱他们不知所措的烦恼。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但是他们必须明白他们决不可以自由地去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

反过来,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权威意识来限制他们的行为,而只是不断地收到“听话”,“乖”,“不要”等一类的指令,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既可以听话也可以不听话;可以服从,也可以不服从;可以说实话,也可以撒谎。即便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也是几经周折才摸索出来的。如果他们的父母不再对他们予以权威上的支持,他们就只能自己来做最伤脑筋的决定。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正确的和不可以自由地选择错误的,这两者之间是否太微妙,太不实际呢?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在别人的管制之下,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区别。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能愉快地感觉到自由的存在。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受到惩罚,我们意识到限制的存在,也知道做错事情必将受到惩罚。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做到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必须受到充分信任,但是必须明白他们只能选择正确的做法,父母信任他们的也正是这一点。但是他们也必须清楚地知道有一种看不见的威慑力在控制着他们,并会在他们欲做错事的时候阻止他们。

适度宽容的组成部分 我们已经看到适度宽容中包含了权威、良好举止、信心、自信和对孩子的信任,但是这些并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它的另一个要素是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思想。如果得不到健康的身体,也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虽然做父母的都为孩子感到紧张、急躁和担心,但是不能让他们认为,与孩子建立随和以及愉快的关系是为了他们自己。她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但是孩子从她们的烦恼的情绪中得到的可能就是她们急躁的缺点,而且最容易发展成抱怨情绪。她们会发现孩子暴躁、反抗、难管教,而且认识不到这是她们自己造成的。其实这不是她们的行为造成的,而是她们的情绪导致的。

慈祥的麦当娜 无论老一代画家们的思想在其他问题上有多么不同,他们在描述典型母亲的手法上都是一致的,这绝不是没有原因的。无论出自哪位画家之手的麦当娜,都是慈祥地看着你,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我们应该在所有墙上都悬挂早期画家所画的麦当娜的画像,让她用眼神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在那些渴求而又无助的年代里,对母亲这样要求是否太苛求了呢?可能如此,但是并非不通情达理。如果母亲能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对待孩子,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很幸福。让妈妈也出去玩吧!只要她有勇气,在生活紧张的时候把烦恼的事情丢在脑后,抽出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到野外去,或者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或者到画廊仔细欣赏几幅画,或者独自一人在床上躺一会儿,生活对孩子和对父母都会变得更愉快。妈妈能够做到明智避让,就不会不停地对孩子进行干预,把孩子闹得烦躁不安。即便孩子在淘气,她也不会一会儿瞪孩子一眼,一会儿打孩子一巴掌,她将会任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一会儿。

消遣 另一个要素是消遣。有时事情很急,而且有时我们也愿意在工作上热火朝天地忙一会儿。难道不是吗?我们喜欢这种忙碌带给我们的激情,一开始孩子也愿意这样。父亲的生日即将来临,女儿内莉必须给他背诵一首诗,她只有一周时间做准备。在这七天里无论做什么,只要一有空闲,大人就给他灌输几行词。一开始她觉得自己很受重视,所以很高兴,并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但是她逐渐厌倦了此事,并变得易怒和淘气。妈妈批评她缺乏对爸爸的爱,于是她就边哭边背诵。虽然最终这个小节目能上演得很好,但女儿内莉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受到了伤害。如果这个节目有一个月时间准备,那么结果就将是完美的和令人愉快的。如果妈妈或老师有一天“真忙”,那孩子就更倒霉了。比如朋友们要来的时候,或者要为全家准备夏装的时候,或者抽屉和柜橱需要整理的时候,或者准备应考的时候。总之,只要是这类妇女很感兴趣的忙乱日子,孩子必然难过。我们所做的超出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神经高度紧张,所以在我们累的时候或在我们激动的时候,家里的每一个或者班上的每个孩子就会没有好日子过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乘机滋事。我们可以这么说,实际情况是孩子们触动了妈妈的神经,因为他们躁动不安,令人心烦。妈妈在幼儿园上班时发火可能就是一种情绪发泄,所以做妈妈的一定要为自己寻找点悠闲,同时也要认识到周围的人也需要清闲。孩子心情好需要这种环境,父母要保持慈祥而又强硬的态度,也需要这样的环境。

信任 其他有助于心情愉快的因素是适度的宽容,但是受篇幅所限我只好再补充一点儿。我们知道相信的最高形式是信任,要想完全信任一个人就必须相信他。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下一代并非完全是父母的责任,还要靠社会以及本人的努力。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留意不要阻止孩子的自我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保持沉默,有时甚至要适度地宽容孩子。我们应该留给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得以充分发展,但是也应该懂得如何有效地干预,以阻止他们养成适合于他们特点的坏习惯。

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父母应该如何很好地保持适度的容忍态度。

4 孩子应该享有的几项人权

孩子应该有玩耍的自由,孩子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孩子们在本质上都有责任感,孩子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朋友,孩子应该有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夏洛特·梅森

孩子应该有玩耍的自由 我们已经讨论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适度地宽容的必要性,但是仍然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孩子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细节。在这些阶段“适度的宽容”原则都适用。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有关孩子的玩耍的问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教育的内容多,孩子的玩耍时间都被挤掉了;或者说课程安排太多,孩子根本没有玩耍的时间。这里我们不是在否定体育教育的价值,我们知道孩子能在体育场上学到很多知识,我们所说的绅士风度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运动规则。人们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希望这些因素对女孩子也能起作用,使她们也能伴随着规则、道德规范以及运动场所带给她们的无穷好处健康成长。

有组织的运动不是玩耍 按我们的理解,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属于玩耍。玩耍是指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有机会去创造一个情节进行冒险、过英雄般的生活、设埋伏和据点(哪怕这个据点只是一把旧椅子)等。对于这些游戏长辈们既不应该干涉,也不应该不懂装懂。他们必须承认自己不懂,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面对现实,放下自己的架子。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位未经邀请就加入到游戏队伍中的人告诉一位指挥着自己部队的“将军”,让他系上鞋带,这对于“将军”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呢?人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孩子需要大人教他们玩,比如充当小鱼、扮演小羊、学蝴蝶等等。毫无疑问,孩子们喜欢大人为他们编排的这些游戏,但是这里面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在这类事情上,如果孩子都依赖大人这根拐棍,那么他们就永远也学不会走路。和大人一起玩耍最多的孩子独立创造游戏的能力最差,因为他们在得到允许可以自由玩耍的时候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机会,他们的全部才能就是没完没了的模仿。

学习中的个人积极性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往往也同样喜欢干涉。我们都知道人们欢迎任何有利于孩子独立创造能力发展的机会,也乐于看见孩子有机会做任何他们可以独立去做的事。实际上,人们欢迎任何自由空间,比如锻炼手工技能的空间、演滑稽剧、或者扩展思路的空间。根据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似乎不应该给孩子发展空间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独创能力。他们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做,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了解,所以孩子们只能偶尔有机会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那就让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吧。

最近在哈克尼的学校运动场进行了一项这类实验,既有趣又有启发意义。萨金特先生在这里召集了来自一所普通小学的80个男孩和女孩。但是学校既不是由教育部资助,也不是由地方税务资助,而是由创办人资助,教学效果似乎令人惊喜,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他们能很快地熟悉给他们提供的某种植物的花和花蕊的轮廓。由于老师鼓励他们根据这些素材进行绘画创作,这些男女学生在经过很短的培训之后,就创作出了非常美丽的花卉图案。这使有些家长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教孩子绘画多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些孩子依靠学校的杂志进行自学,进步也很大,他们自己创作童话、诗词和小说。但是这些都不是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而是自己选择的。孩子们的思想受到启发,他们觉得脑子里有很多关于玩具皮球和学校的猫咪彼得的故事,以及许多突然想到的事情。用保育员形容刚学会走路的幼儿的话说,就是“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脚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抱着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根本不让他们感觉一下“自己走路”的乐趣。

孩子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 另一个方面主要是我们大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独立完成他们自己事情的自由。我们不停地激励他们,但不让他们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也是危险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于我们懒惰,所以就得依靠别人的鼓励,并且整套使用一系列的刺激手段。比如我们需要别人的鼓励才去履行社会义务、慈善义务和宗教义务。如果我们向慈善事业捐款,我们就会期望着秘书在我们捐献的日子到来时对我们进行鼓励。又比如在我们参加会议的事情上,是我们自愿去的呢,还是在他人的多次督促和提醒下才去的呢?也许是由于时代的紧张气氛致使在工作上出现了奇怪的分工,社会也分成了鼓励他人的人和被他人鼓励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鼓励所有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像一棵绣球花一样只能任别人夸奖。

事实上,我们都需要鼓励别人,也都接受别人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偶尔对他人进行鼓励或受到他人的鼓励有着积极作用和益处。但是人的本性的特征是,他宁愿倚靠在布满尖钉的墙上,也不愿意什么倚靠都没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防他们养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鼓励的习惯。我们学校的整个教育方针主要就是一套鼓励。分数、奖励和展览都是鼓励手段,但是鼓励措施很容易抵消“必须做”和“理应做”的概念。与此同时,他们对鼓励的反应也可能变得麻木不仁。

孩子们在本质上都有责任感 最好让孩子不时地体验一下没完成事情的感受。由于他们总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和鼓励,所以在做事上他们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受到的鼓励越多,人也变得越懒,从而使得完成工作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一般说来,孩子本质上都是好的,都有履行自己义务的愿望。如果我们希望能像童话里说的那样,不用督促他们和恳求他们,也不用采取奖惩手段,在需要砖头的时候砖头就会及时运到,那么十次中有九次我们将如愿以偿。很多人的失误就是太相信自己的作用,而没有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都能够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孩子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朋友 我们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选择朋友和伙伴,以便我们能对他们放心。如果我们能充分信任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信任。比如说,如果弗雷德和哈里·琼斯交上了朋友,而哈里并不是个好孩子。那么,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弗雷德会像他妈妈一样很快就发现事情真相,并且很有可能也会主动找妈妈出主意,并帮他找到一个好办法来摆脱他不喜欢的这个伙伴。但是如果哈里被大人拒之门外,并且对他做出各种限制,那么,如果弗雷德是个大度的男孩,他就会觉得在道义上他必须站在同伴一边。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很容易摆脱掉的不良关系现在倒变得十分牢固。

埃塞尔是知识分子的女儿,她的同桌同学莫德是一名商人的女儿,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和同桌不能成为好朋友。但是这样的小事只能就当时的情况来考虑,妈妈提出了有关家庭出身和外貌等原因,企图以此来影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她试图努力创造出一种模糊印象,让人感觉到人品是导致多数人家境败落的元凶。实际上,和其他事情一样,父母在这件事情上也应该保持适度的宽容。

也就是说,尽管大人没说任何轻视孩子的伙伴的话,也没做任何轻视她的事,但是孩子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出父母是同意还是反对,并且能做出判断人品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

孩子应该有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 需要孩子发挥独创精神的另一个领域是对零花钱的支配,这也是父母应该保持宽容态度的范畴。毫无疑问,爸爸每个星期都发放零花钱,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孩子过多地思考有关钱的事情——例如,在经济收入最低的时候我们如何给他们留出零花钱;如何分配正常支出;如何积攒添置需要购买的家用物品的钱;如何在经济拮据时用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才能攒够买一件物品的钱。又比如,我们在吃的方面如何节俭,除了和客人一起享用以外,我们从来不敢沾美味佳肴。

还有,我们在购物时如何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在父亲看来不是孩子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样的父亲只能让孩子觉得钱是满足个人欲望的东西,而不会让他们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钱。但是我说这类话并不是希望家长立刻对孩子每个星期的零花钱进行明显的限制,孩子仍然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因为他们得到过可以任意支配零花钱的允诺。零用钱应包括买手套和手帕等的费用。等到后来女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信任她让她自己用零花钱买连衣裙以及个人用品。如果父母虽然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了教育,但是在具体事情上仍然不信任孩子,那么他们就很难使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明智、合理和慷慨的花钱是鉴别人品的重要依据。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还有再提及一个问题的篇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些需要照顾孩子的人完全可以采取‘放手’的做法。虽然有些悬而未决的燃眉问题在影响着男士们心中的想法,但是关于政治问题、科技问题、文学艺术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我们都倾向于坚持既定意见。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这些事情上与时代的思想潮流保持接触,他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我们有责任认真形成自己意见,而且只要我们最初依据的理由仍然成立,我们就应该坚持原来的意见。但是我们无权把自己的意见转嫁到孩子头上。

我们都知道,把孩子变成自己的热情支持者很容易做到,而且大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乐于采取利用孩子的办法。但是如果遇上孩子的反对,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倾向可能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别。例如,纽曼家的妈妈是个虔诚的福音派教徒,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信仰传输给他们,或许她认为儿子们从她那儿继承过来的思想就会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他们摆脱了妈妈的思想束缚之后,其中一个儿子就改为信仰罗马天主教,另一个儿子的思想和意愿也摆脱了束缚,所以就选择了为自己创立信仰的道路。如果这位妈妈把基督的信仰原则告诉孩子,而这种信仰原则并非观点问题,或许这位虔诚的妈妈原本可以少些烦恼。她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她的某种做法,但不必要求他们必须站在福音教一边,并把它作为惟一的信仰。

在政治上也一样,要让孩子充满爱国激情,要教育他们承担起公民的义务。但是,如果能使他们不参与党派的大选竞争那就好了。孩子成熟后有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后最容易拥护父母的观点。但是前提是在他们小时候尚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强行灌输给他们。只有采取宽容的态度和不干预的方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见解的人”。

主动性 人们都欣赏主动性,但是这种美德,即使对孩子而言,也并非是先天固有的。作为一种美德而言,它是教育的结果——即有关基本行为准则方面的耐心说教,以及在执行这些准则方面采取明智的宽容政策。对父母而言,他们掌握着培养家庭习惯的权力,所以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一个坏习惯破坏家风”。

5 好的理论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上

教育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它不仅应该把人格放在第一位,还应该把充分重视人的智力、道德和体质作为最高目标。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一种能被接受的教育,它将能成为人的必备部分。——夏洛特·梅森

18世纪的教育思想 如果说18世纪末和19世纪末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在这两个时期,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了首要位置。18世纪的人们在这个方面做得最好,他们相信洛克和卢梭,他们知道要干什么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去为之努力,该时期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回忆。

有思想的家庭带出来的孩子说话办事很有哲理性,而且言行一致,读一读有关他们的书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他们充满了信念,也有坚持信念的勇气,我们现在没有他们那时幸福。几十年前,我们也对教育充满了激情,诸如教育运动、办学校、办学院、搞讲座、办女子高等教育、办女子公立学校以及保证各项工作认真实施的考试制度等,这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成倍增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而且没有一项让我们现在感到不满意或者沮丧,或者对它们的正确性感到怀疑。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在最近一二十年内进展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进行重点转移的时刻显然已经来临。今天办小学,明天办女子中学;时而办公立学校,时而办女子学院,这些做法总的来说是“失败的”。

据说人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们所做的是否值得做呢?这些工作属于教育工作吗?持怀疑态度的勇敢者们甚至攻击我们的两所老牌大学。但是,由于对手骂他们懒惰,任凭学生胡闹而熟视无睹(就让我们这样形容吧),因为这两所大学对学生采取多方面的不干预政策,所以他们很可能会战胜暴风雨。

对教育不满的主要方面 我们对教育不满意主要是凭整体印象,或许这意味着更好的理论和更令人愉快的实践作法即将产生。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那就是“河水涨不过水源头”,好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开始怀疑,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法上是不是有些过于仓促,忽视了这些计划和方法的哲学基础或者心理学基础。现在我们明白,我们的结果不可能在原则之前出现。今天的心理学家很多,而二三十年前是小学校长多。

心理学的门类多种多样 遗憾的是,由于心理学门类多种多样,所以各教育派别互相抵制。因为各门科学都在进步,所以我们必须摸索着进行实验,以便为我们的时代找出一门实用的心理学。50年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见得可行,今天能满足我们需要的理论50年后也可能被遗弃。在教育上没有永恒的理论,它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与此同时,在同一个领域内至少应该有十几种相关理论体系,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说明我们从事教育的无论如何也应该想办法了解一下一门健康的心理学体系都有些什么要求。

健康心理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一门心理学体系要在教育目的、教育计划和发展方面对人们有实际用途,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全面,必须涵盖人的全部本能,以及人与所有身外环境的关系。二是必不可少,即没有一本同样全面的心理学书籍能取而代之。三是必须探讨当今思想的各个层面,不应该成为专家们茶余饭后讨论的本职工作之外的话题,而应该使在大街上行走的学者也能感受到它,应该与当今世界的教育思想基础的伟大思想步调一致。

人神圣不可侵犯 神秘的时代精神用一些思想培养教育着我们,其中我认为“人神圣不可侵犯”最为重要。今天,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感兴趣,每一位来应试的人不仅仅只求满足自己低级的好奇心,他还要告诉我们一些事情,而我们对他所说的内容也同样感兴趣,无论他看到的是伦敦的“过继给别人的女孩儿”、卖水果的小贩、书摊小贩、外出度假的情侣、外交大使、作家、画家还是皇家贵族。这方面的每一个内容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个人的人格,所以对我们很有价值。

菜园文学有一个健康的基础,我们对它也同样感兴趣。虽然它可能具备,也可能不具备文学的优点,但是它把我们想知道的东西告诉了我们,比如有关人民的事(任何国家的人民的事)和具体某个国家的事。俚语词典、民间故事集,还有详细记载人如何吃饭,如何走路和如何睡觉的大传记,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我们把人的价值看得很重,而且看得越来越重。任何想感染我们的心理学都必须首先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他可以受到这个或那个的影响,但是他本人只是一个模糊的人。从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不管他被恶习和痛苦折磨成什么样,我们都不会忽略他。他必须靠自己来玩人生游戏,要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来塑造自己,实际上正是环境和教育才把他塑造成后来的他。一个心理学体系如果能为我们培养这样一批与教育潮流保持密切关系的人,它就应该立刻成为人们的共同财产,因为这就是每个家庭的妈妈和每所学校的老师,以及各种指导者应该了解的。

个人的发展 我们要求教育做到的第二点,是它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它不仅应该把人格放在第一位,还应该把充分重视人的智力、道德和体质作为最高目标。我们不渴望任何单纯的知识积累,也不图表面的成就感,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一种能被接受的教育,它将能成为人的必备部分。如果这门心理学能告诉我们如何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这门心理学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进化论在哲学方面推翻的东西可能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多,我们将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人类在各方面的进步,单纯教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

促进人类进步的民族大团结 对人类进步起作用的另一个思想是民族大团结,美国诗人沃尔特·怀特曼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他告诉我们他如何同凯旋归来的将军分享胜利的喜悦,如何同情每一位伤员,如何与车夫分享对马的骄傲。事实上,他过着各种令他感动的生活;他甚至生活在想象中。这不仅属于人类兄弟情谊范畴的事情,它属于现实,我们对人类同祖的认识能追溯到很遥远的过去,使我们以亲切的敬意来看待古人的遗物,而不管它们是本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民族团结思想也使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每个科学研究和慈善事业,并把它们看做是未来几个世纪的希望。我们是否对心理学家们太过于信赖,期望他们能认识到这一伟大教育思想和我刚才表示过的另外两个思想?我并不是说这三个思想是我们当代唯一的思想源泉,但是我认为这是我们最了解的三个思想,而且我也认为,任何不理会其中的某一个或者全部思想的心理学体系,都不配充当教育理论的基础,也不配做我们一直寻找的实践理论基础。

人类共同的想法是最好的想法 下面我们来考虑一下当今有广泛影响的三四门心理学,但是我们不是来充当批评家的角色,而是作为其他人的劳动成果继承人。这些人为了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把我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集中在一起。因为人们共同的思想就是最好的思想,所以把它们写下来的人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他人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牢记,真理就像一扇农户的大门,当你把它推开以后,还得允许它来回摆动。但是它一会儿摆到内侧,一会儿摆到外侧,然后它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直至最后静止地把门合上。改革者探讨的都是真理的某一个方面,但是这个方面的真理对他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而且他不顾与其他理论相悖,把它提出来。另外一位改革者在研究切线,这明显和前者相抵触,但是他提出的却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真理。下面就是我们普通人要做的事情了。我们要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要权衡自己所做的事的利弊,而且还要弄清我们所做的事情在各个方面是否保持平衡,或者弄清楚连有独到见解两派思想家都弄不懂的一件小事清。但是我们不藐视曾托起我们的桥梁。

洛克的意识形态 洛克思想代表着中高层家庭的传统教育理念,但是我们用不着倒退那么久。有些人用他们自家的方法,根据常识来带孩子,他们往往都是下意识地这么做,因为他们的曾祖父读过洛克的书。洛克并不关心人的思想或灵魂,他关心的是人的意识形态。对他而言,人的思想和意识只能通过感觉来获得。一个人可能什么其他知识都没有,但是他惟一知道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所得到的知识。至于对这些思想和意识的选择,洛克只做了综合评论——适合绅士了解的是有关教育的恰当主题。人的大脑本质上似乎没有什么特点,但是它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活动;它可以获得一种思想并对它加以利用。洛克在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且它对教育事业的危害比任何其他错误都要严重:这就是有关大脑官能的谬误。

洛克理论不能解释人的进步 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确立的标准来衡量一下洛克的理论。但是一定要永远牢记,我们之所以能确立一个较高标准,是因为我们借鉴了洛克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如果仅仅为了让绅士们获得符合他们身份的知识和成就,教育就没有了连续性,就不能把一个令人鼓舞的教育思想坚持下去,就不会取得应有的进步并保持进步,因此也就失去了其崇高的目标。而洛克认为人本身具有所谓的感觉,但是除了这些感觉的半机械活动,这个抽象的人本身几乎不存在,他几乎就等于自己的感觉传达给自己的意象以后得出的结果。进步就是个人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发展。但是在这里它却没有受到重视。洛克认为每个人都被他的皮囊密封在里面(看上去似乎也是如此),而且还被要求按照与他们自己相称的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表现。但是我们认为已去世的人留给我们的著作现在仍然向我们传达着他们在世时的思想,这就是思想的理智交流。这种交流就像一根无尽的链条,把所有的人都连在一起并互相影响着。然而这种交流在洛克的哲学里却没有位置,因为他的哲学教导人们,人只能通过对所得到的意象进行加工(理解)来获取知识。如果我们此时要达到目的,那就是告别洛克,尽管我们对他充满感激之情,甚至充满敬仰之意。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现代心理学派把心理学严格地视为“自然科学”,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洛克的理论。再加上有启发性的生物学知识,他们也像洛克一样,把思想理解为意识形态。这样一来,感觉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因为知识是通过思想形式或意象进入大脑的。但是,如果引用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的几句话,我就能把这个“理性心理学”完美地描绘出来。詹姆斯教授对这门学科处理的完美得体,即使那些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也不得不对他感到钦佩和重视。他以心理学的有限定义开场,并把它作为对“意识形态的描述和解释”。他把心理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首先提出一些多数人都熟悉的事实,用以说明行为和大脑两半球的关系。他接着说:“如果把所有这类事实放在一起看,简单而又基本的概念就清楚了,即脑力活动可以完全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脑力活动随着大脑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大脑活动与脑力活动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这个概念是个能说通的假设,它构成了近年来所有心理学的基础。”这个解释和一位法国人的解释差不多,他说大脑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分泌思想,都是纯物质的和纯机械的活动,除了需要良好的物质营养以外,不需要任何深奥思想的维护。

难圆其说的唯物主义 难怪作者感到应该承认,对某些人来说,“这样一个假定似乎如同难圆其说的先天的唯物主义”。关于“自我”的讨论可能被认为是自找麻烦,而且这些麻烦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它们已被克服。而且我们的作者说,“逻辑结论似乎是,意识形态是心理学研究所必需的。玄学或神学可以证明灵魂的存在,但是对心理学而言,假定这样一个实际的一贯原则是多余的。”这就是说,我称之为“本人”的重要人物只不过在大脑的作用下,需要经常改变一下思想意识而已。而人的不变特性(或称个性)乍看上去似乎是移动陷阱的一块硬底,而且事实可以支持它,即人的大脑能认识它多年前认识的东西。

智慧生命的所有思想行为可能都是源于大脑 詹姆斯教授的一本厚厚的著作清楚而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他断言“当我们说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认为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是一门有坚实基础的心理学。相反,它意味着心理学是一门特别脆弱的科学,当形而上学对它进行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的时候,它的每一个连接点都会漏水。作为一门科学,它的所有基本假设和论据都必须更广泛地重新考虑,并需要用别的术语加以解释。总之,它是一句让人难以启齿的话,而不是一句让人很有勇气说的话。当你听到人们以胜利者的口气谈论“心理学”并且撰写着心理学历史的时候,你的确会感到很奇怪,因为当你探讨心理学涵盖的真正要素和约束力时,并不存在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有的只是一串原始事实,关于人们观点的一点评论和争辩,以及在描述水平上进行的一点分类和归纳等等。但是没有一条原理也没有任何主题可以使我们据此推断出任何结果。

这段话很令人舒心,所以我们对詹姆斯教授的书很满意。但是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新”心理学家都像詹姆斯教授那么谦虚,他们中的有些人很傲慢。更严重的是,仔细阅读过这本教科书的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认为,作者已经证明了他的论辩——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就像彼得·贝尔的报春花一样,“它绝对不是别的”。这名学生不可能去阅读最后一页上的再转变过程。

我们元气大伤 一个人毕竟不会成为任何其他人,而只是暂时的具有他人的意识形态,这样的假定实在令人感到不舒服。因为没有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可以盼望,生活中失去了希望。万一明年发生了令人愉快的事,就没有“我本人”来欣赏它了,而只有对未来某种契机的意识形态。信仰只存在于一切幸运之处,也就是说,在这里其他人和我们自己就是产生契机的要素。在没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有什么信仰,信仰就是在高层次上认准的道理。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但是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活力,因为我们的生活平淡乏味。我们拼命地工作,以此来打发乏味的时光。我们愿意娱乐,但是更喜欢令人激情的工作。可是工作和我们一样,也失去了活力,不仅没有充满生气的计划,也没有神圣的目标。我们的态度变得毫无知觉、我们的讲话变得刻薄、我们的表情也变得阴郁和难以捉摸。这就是变化,这不包括大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这些人智慧敏捷,很可能受高尚思想的激励,受崇高热情的鼓舞。他们对教育信任,认为有助于他们实现各种理想。我们所能给予的仅是我们的所有而已。在他们的关心下,将传输给孩子些什么呢?

一个不完善、不健全、不协调的体系 虽然这样,但我们不必要对这一枯萎的思想体系逆来顺受。它很不完善,正如他们自己的最好预言家詹姆斯坦白地承认,人远比这门学科认为的复杂。它不健全,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因为取得的成就比较大,尽管这些成就没有一个是完善的。另外它与时代的步伐也不协调,淡化了时代予以赞扬和推崇的个性,但是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时代仍然充满柔情对待它。失去了一致原则,松懈了社交原则和家庭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的人来说,他们之间的约束纽带是什么呢?

个人进步受阻 个人进步在自动完善方面受到阻碍。世界上能够产生出优秀的数学家和头脑清醒的科学家,但是他们的博爱、志气、思索和奉献在何处体现呢?我们有理由关注这些滴水之源,即注视着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点。人体测量研究取得了确信无疑的结果,你可以通过让孩子伸展双臂的方式来断定其身高。病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很多孩子的隐匿心理疾病提示出来,然后通过现在可以利用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危险是我们可能会以点概面,让这门“新心理学”占领整个教育阵地。

6 把孩子视为人

首先,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把孩子视为是和我们同样的人,甚至应该更重视他们。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具有建立许多种联系的能力。我们应该关心、并且要做的事情是: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正确的思想,帮助他建立这种联系,并使他按照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不干预的方法以阻止建立起我们寻求的那种联系。——夏洛特·梅森

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的理论 当我们转向德国教育思想学派的时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学派产生了两名伟大的倡导者——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我们提倡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快乐教学、提倡爱学生并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提倡学生愉快地度过在校学习时光。这就是我们从该学派教育思想中吸取的营养。当有人送我们一匹马作为礼物时,如果我们去掰开它的嘴看牙口,那是很没有必要的,这会让人家觉得我们在吹毛求疵;就好比别人试图从我们献身多年的心理学体系中找毛病时给我们的感受一样。但是河水涨不过源头,他们把孩子看做园子里精心摆弄的植物,这个比喻是否完美无瑕很值得怀疑。孩子们是否被照料得过了头?大自然对这些小苗的体贴是否过于周到?环境是否太过于完美?如果说杂乱的幼儿园比那个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儿童乐园更有助于孩子的个性的发展,你能相信吗?我想我们都能注意到,在家中玩耍、缺乏和外界交流的孩子往往有很敏锐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独创思想。在这两个方面他们远远胜过学校里像天使般的孩子。我敢说读者都了解弗拉·安吉利科的画《最终的判断》。其中的一个情节中有一群小和尚(就好比是小孩子)围成一圈,他们手拉着手在跳舞。画面上还有几个美丽的天使正在返回天堂的途中。小和尚们显然玩得很愉快,然而作者似乎忽视了个性力量。这些小和尚似乎不会自己排成一行,如果在幼儿园发生这种情况,孩子们可能会受到批评。

缺乏个性 “只要使孩子高兴,他们就会听话”,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衡量美德的首要标准是勤奋,这源于“只要你表现好,你就会幸福”的原理。但是,这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发奋精神呢?幼儿园的老师的确表现得都很出色。但是正如前面拿植物做的比喻一样,他们中间有很多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那就是忽视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让“植物”生长、开花只是教育工作中的神圣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位德国哲学家的思想只反映了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部分。其他方面也一样,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据其性质进行发展。

为生存而拼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该论点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似乎要受两个自然法则的约束:一个是物质世界的法则,另一个是精神世界的法则。拼搏、抗拒和抵制只是他的生存法则。有人可能会说这一法则不一定适合孩子的情况,为生存而拼搏完全可以在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之后再开始。但是或许任何一个过渡阶段都会违反整体原则和连续原则,而这两个原则理应适合教育的全过程。毫无疑问,所有有心的幼儿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所在(所有人都有其局限性),而他们的实践活动与现代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在用画笔自由绘画活动中,孩子能显示出他们的独立性。而在过去老幼儿园里,孩子们是用铅笔在方格中画画。这样画出来的画线条纤细难以辨认。所以用画笔取代铅笔就是现代思想的体现。我们都有必要记住我们的出发点,以便我们能察觉并避免危机。

赫尔巴特心理学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我只能粗略地涉及另一门“心理学”。该心理学真令人难以理解,它把美国人的思想也划分为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的那一派,而英国的老师们就像快淹死的人抓住稻草不放一样把他视为救命的方舟。这就是赫尔巴特心理学。赫尔巴特是18世纪初的另一位德国心理学家,与鼎盛时期的佩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关于人的理论研究很全面,涉及到我们讨论过的任何一门心理学。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为教育提供了一个诱人而有效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心理学与这两三位伟大的思想家有一定的渊源,正如我们已经讨论到的那样,世界教育就是建立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之上。

只有当我们来验证赫尔巴特心理学与这两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关系时,我们才能发现他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赫尔巴特首先对个体进行解释,但是他的解释和我的解释不同。他承认有灵魂,但是他认为“灵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它既不会接受也不会发明思想。它本来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也没有欲望。它既不了解自身,也不了解它的外部世界。另外,灵魂体内没有任何直觉和思想,没有意愿规律与行为准则,也没有任何思想倾向;它甚至没有任何模糊的思想。”这就是说,灵魂本身在作用之后就不再是原来的灵魂。

个体是结果,不是起因 总之,问题已被简化。我们一切有关理智、意愿和情感等概念都已消失。灵魂敞开大门迎接思想的到来。这是一个公平的场所,没有偏爱。每个思想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它们根据熟悉的柏拉图概念,一个接一个地等待着灵魂的接纳。一旦它们被接纳,它们又拥挤着等待被安排到最好位置和受到最好的组合。它们一被接纳立刻去找它们的朋友和盟友。它们跳跃着改变着它们的形状以便形成一个牢固的“概念群”。那么灵魂的作用是什么呢?除了为这场思想剧目提供舞台以外,没有明显的作用。这个自我、灵魂或个体(无论我们如何称呼它)是个结果,而不是起因,也不是最初的事实。

这位重视思想潜力的哲学家在教育事业中将发挥很好的作用。我们将看到一个完美的理论——如何一贯给孩子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思想和最好的思想感情,以便它们越过门槛进入孩子的灵魂以后能自然地飞到一起,形成牢固的“概念群”。

诱人的前景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迷人的远景。为了便于应用,教育界已把所有相关理论进行简化。除了选择教育思想和制订培养目标以外,已没有其他事情可做。这里是一个诱人的整体计划和连续计划。与书本有关的整体计划和所有知识都可以结合在同一个“概念群”中。你可以按照这一原理去一所学校,在一个月内上完全部课程。你可以先学习书的颜色、形状和尺寸等实物知识,然后再学习更实际的实物课,如造纸和书籍装订;接着再学书籍装订的实践课。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再学习书的内容,从ABCD和捉迷藏开始,然后逐步开始学哲学和诗歌。只用一个月时间!真有可能吗?那么学校的全部课程岂不都可以围绕着书组成一个庞大的“概念群”了吗?以前有人曾在伦敦公开地做过这种实验。苹果就是以“圆”的概念被“概念群”接受的。

淘汰个性 如果有人要在进入灵魂的思想中找到整体原则和连续原则,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我们认为,这两个原则必须脱离灵魂(即个人或个体)。这样一来,这一诱人的整体原则可能会导致杂乱而互不相关的信息组合。

产生复制品 假如我们按完全相同的顺序给两个灵魂灌输完全相同的思想,我们就会得到同一个人的两个复制品。这样,伟大的民族团结思想就可能永远被推翻。我们认为人是神圣的。那么赫尔巴特关于人的理论对我们所关心的个性有什么帮助呢?人本来什么思想也没有,他的思想只是外来的思想。他没有对思想感情的特殊要求,比如适合某一种思想而不适合另一种,他可以随意接收任何思想感情。说到个人进步,那也不是他在进步而是占据他的躯壳的思想在进步、在扩展。人看上去只不过是一种运输用的容器,可以把思想输送到适当的行为领域。赫尔巴特心理学具有建议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按原样照搬就会失去两三个主要原则的教育价值,而这两三个主要原则正在为教育全人类而被广泛使用。

各门心理学体系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我已经检验了三四门与教育思想有关的心理学,看到每一门学科都提出了自己所发现的真理,但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都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实用理论根据。所以人们要么单凭经验教学,要么在需要的时候东拼西凑地找点儿理论根据。就像孩子们在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他们已经知道了得数,但是为了知道怎么得出得数,他们一会用除法,一会儿用乘法,一会儿又试着用减法,以求做题方法与得数一致。难怪有很多有能力的心理学家,他们虽然可能没有写过书,却解决了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不过他们不是参照已知答案,而是根据他们自己从固有的原则中发现的规律。

满足要求的心理学 一门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学必须能满足我提出的要求。在研究这样一门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出些什么要求呢?我们并不自称为心理学家;我们只是一些谦虚而又实际的人,一些在寻找有完美的教育理论根据的人。当我们让一些不存偏见的人根据几条指导原则来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还没有把这幅原则拼图拼好。我们只是模糊地认识到这个轮廓和那个轮廓是如何预示着一个连贯而且实用的教育方针(而不是许多互不相关的心理学)。这个方针将日趋清楚,逐渐完善,直至它最终以教育准则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准则的形成将是我们时代的成就。尽管缺乏自信,我还是要宣布一下我所做的工作。我知道没有人也没有哪个社会敢这样评价教育真理:“这条真理是我的,那条真理是他发现的”。因为一切都是大家共同所有,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少。

教育界真理是共同财产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执着而义无反顾地研究一门相当适用、相当需要、而且有时代思想脉搏的心理学。按这种教育思想培养起来的年轻人,无论我们在哪里见到他们,都会发现他们身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素质。有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他们不知厌倦,但绝对不是那种在运动场上活跃,而坐在教室里发呆的人;即便是在一个公认的单调乏味的地方——比如在家庭教室里听家庭教师讲课,他们也不会感到乏味。他们的生活是协调的,他们不是这样的两种人,一种同玩耍伙伴在一起,另一种同他们的老师和长辈在一起。他们直率,有朝气,对所遇到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对他们的教育也要有连贯性。小孩子们都渴望知识,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很少能延续到小学四年级。但是这些孩子走过的道路是连贯的,先是婴儿阶段,然后是童年阶段、青年阶段,接着便开始了做父母的阶段。在这些阶段期间没有转折阶段,而只是简单的、自然的和充满生气的进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