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人心不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3:27:34

点击下载

作者:俞瑜

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样做人心不累

这样做人心不累试读:

前言

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怎样做人才能轻松、快乐和幸福?这需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揣摩。学会做人,你才能轻松渡过人生之海,抵达成功、幸福的彼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发出“做人难,做人累”的感慨,可见,做人绝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很多人可能过完一辈子都没弄明白,做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所有的人都想过得轻松、快乐、幸福,可是真正能如愿以偿的又有几人呢?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苦难,没有挫折,没有坎坷。如果想让自己的生活中少一些磨难,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快乐,多一些幸福,那就必须学会做人,这也是我们必须用一生去研读的课题。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放点盐,它是咸的,加点糖,它是甜的,人生的质量靠心情去调剂。”

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张纸,看你如何挥毫泼墨,看你胸襟如何,呈现在纸上的图画就是你的人生,它激励着你珍视生活。”

更有人说:“人生就像棋道一样,哪怕生命的棋势再险、再恶,哪怕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卒子,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拼搏,拼搏,再拼搏。”

人生可以是水,是纸,是棋,但人生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写好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人”字,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幸福人生。

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既成功又轻松愉悦的过程,需要我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颗水晶球,晶莹剔透,忠实于生命的人总是将五颜六色的光彩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自己的人生生机勃勃,流光溢彩。快乐、幸福时固然能开怀大笑,不快乐、不幸福时也能开怀大笑,让笑容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做本色的自我,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风采,你会感到生命五彩缤纷、充实而美丽;心灵垃圾出现时,及时清理,擦拭一下被垃圾污染的心灵,你的人生就会永远光彩照人;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输了,它只是一片飞来的浮云暂时遮住了成功的阳光,风雨后的阳光总是很灿烂;追逐到手的幸福,懂得去珍惜和拥有,你会感到幸福就在身边;追逐不到的东西注定不是你的,适时放下,你会感到无比轻松……总之,轻松、快乐、幸福做人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只要你在自己的人生土壤里撒下快乐、幸福的种子,你一定能收获快乐、幸福的果实!

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本书以启迪人生智慧为初衷,以如何轻松、快乐做人为中心,结合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故事,试图为读者揭示一些轻松做人、快乐生活的秘诀。学会轻松做人、懂得快乐生活,你就会发现快乐和幸福无处不在,时刻围绕在你身边!

愿本书如一滴甘露,滋润、慰藉你干涸的精神家园;如一簇鲜花,美丽、充盈你凋敝的心灵花园;如一盏路灯,指引、照亮你黑暗的生命旅程;如一把钥匙,为你开启快乐、幸福的大门!第一章做正版的自己,不做盗版的别人

李开复有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用以阐释“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的人生哲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此,人为了不白活一回,应该做原装正版的自己,不做盗版的其他任何人!认识你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中国自古就有句经典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一则神谕:认识你自己。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也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用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变得睿智,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认识自己。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就是我,怎么能说不认识、不了解自己呢?”其实不然。有的人可能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就是不能了解自己。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说过:“一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意识到他自己的情绪与思想,是认识他自己。”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已经可以上通宇宙,下入深海,但是人类自己却仍然是一个谜,几乎对所有人来说,认识自己,尤其是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可能是一个终生都无法解开的谜。

俗话说:“知人易,知己难。”做人最可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自视聪明的人,他们往往习惯于揣摩别人的心理,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反倒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

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典型表现。

一位哲学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于是,有个学生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真正认识自己呢?”

这位老师对这个提问有些措手不及,他呵呵笑一笑便先应付过去了。“是呀,我是否知道自己呢?”老师暗暗思量,“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

回到家里,他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仔细分析自己的个性。

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侦探高手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

他看到了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

他发现自己个头很矮。“哈哈!拿破仑个子就很矮小,我也同样矮小。”

最后,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大撇撇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撇撇脚!”

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这固然是一则幽默故事,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却不在少数,正如蒙田所说的,这是出于“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老子对我们的忠告,正如尼采所言:“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认识自己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一个人如果能清楚地认识并努力克服自己的短处,通过学习、锻炼使其成为长处,那么取得成功是必然的。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在北京交通大学演讲时,回忆了这样一件往事:

1963年2月,为了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杨福家院士必须要到北京接受英语集训。

按照协议,中国学者需要在当年10月之前赶赴丹麦,所以他们必须在半年内通过英语考试。

当时,国内一名著名的英语教授,在了解了大家实际的英语基础后认为:“你们要在半年内通过英语的考试啊?在我看来,你们能用两年通过就已经不错了。”

杨福家院士很不服气,于是找到一起集训的同学——后来也是中科院的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商量。陈佳洱说:“我们的英文不见得如他所说的那么差吧!我们差就差在口语上。这样吧,我们从明天开始,早晨散步时不说汉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5个月后,集训班上有4位同学通过了英语考试,杨福家、陈佳洱二人位列其中。此后,他们便出国深造,后来都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既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又要知道自己的长处,然后竭力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成功。

陈佳洱院士一方面既知道自己的英语基础“不短”,对自己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确实存在“口语之短”,于是,他们着力练习口语,终于在短期内取得了成功。“自知之明”本身对“知短处”或“知长处”并没有偏重之意。只是人们往往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所以被人们强调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其实这是不全面的。

希望大家都能全面理解“自知之明”的真正含义,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竭力克服自己的短处。那么,成功的未来一定属于你。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

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说:“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再好的美味佳肴也难以使所以人都满意。

这就是成语“众口难调”的由来。“众口难调”的思想尤其适用于为人处世领域。为人处世的方法有千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都做好,更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

无论做什么事,你不可能使每个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某件事物。

为了博取别人的支持,你可以尽量迁就别人的要求,但你绝不能奢望每个人都对你满意。

从前有位画家,一直想要画出一幅让所有人看了都称赞和喜欢的杰作,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他终于画完了。然后,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了一则说明:如果认为哪里欠佳,请在画中标上符号。

到了晚上,画家把画拿回家仔细查看,发现整幅画没有一处不被标上记号的,画家为此非常不爽。

画家决定换个方式再试试看,于是他又临摹了一幅一模一样的画,这次他要求观赏者将他们最欣赏的地方用符号标出来。结果,曾被指责过的地方如今全部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画家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能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反感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由此可见,把别人的感觉、意见和意志强压在自己身上只能造成自己的挫败感。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学会信任和相信你自己。

做事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有人曾经问孔子:“听说某人住在某地,他的邻里街坊全都很喜欢他,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这样固然难能可贵,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能让所有有德操的人都喜欢他,让所有道德低下的人都讨厌他,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尽管孔子提出的关于君子的标准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但其中蕴含的一种精神却是历久弥新、亘古不变的——不要做滥好人,不做好好先生,不要试图迎合所有人的胃口,不要试图做一张让人人都喜欢的“人民币”。

叔本华说:“我们花了人生2/3的时间去模仿别人。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努力要取悦每一个人。”

如果你试图让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那么,你将永远得不到快乐。

苏杭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某公司就职。早就听说职场如战场,人际关系不好搞,所以苏杭时刻提醒自己:虚心学习,低调做人。为了尽快和同事们“打成一片”,苏杭对于同事提出的请求几乎没有拒绝过,有时还主动为别人分担工作。他的付出也确实有了些成效,“苏杭帮我把文件发了”“苏杭帮我把饭订了”……一时间苏杭成了办公室里最忙碌的人。

然而让苏杭没想到的是,他无意间的一次拒绝竟然让他的努力功亏一篑。

事情是这样的:大上个周日轮到一位同事值班,这个同事正好那天要去相亲,就想让苏杭代班。

不巧的是,苏杭那天正好也有事,所以就拒绝了那位同事。苏杭本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承想在后来的工作中,那个同事明显开始冷落他、孤立他,甚至在背后非议他,说他“领导的要求就有求必应,同事的请求就摇头拒绝”。

苏杭感到很委屈,也很气愤:“我帮他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本来是想处好同事关系,现在反而弄得这么不愉快!”

在职场中,有些人每天微笑示人,对同事有求必应,试图讨好所有的人。

但有些时候,这些人为了不得罪人,不得不同时周旋在几个人之间,而且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他要花费很大精力去“讨好”他们。然而,一旦与任何一方发生矛盾,这种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讨厌的人。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如果你希望与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换取别人的“芳心”,不喜欢你的人仍旧不喜欢你,那么你付出的代价是毫无价值的。

总而言之,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使你再用尽全力,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

别人说的,让他们说去,别人做的,让他们做去,我们控制不了别人的言论自由,但是绝不能被别人的舌头压死,更不要因为别人的言语而苦恼,记住:你就是你,你才是自己的主人。从自我的小框框里跳出来,你会发觉这个世界很美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效,由此,有人提出了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跳出自己看自己。”

在实际生活中,人总是站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来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时我们的眼睛其实已经被蒙蔽了,总是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感受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就失去了理性和思考,从而只凭自己的感受、感觉来做事,这样我们的生活中就缺少了真正的现实,所以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

跳出来看自己,跳出来看周围的人和事,跳出自己的圈子来思考,跳出自己的圈子来做人,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会更真实、更理智。所谓“跳出自己看自己”,就是换个角度看自己,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苦与乐。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我们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

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痛苦总是和快乐相伴,得与失总处在轮回之间。很多人面对痛苦和失去,只是一味局限于眼前的困境,耿耿于怀于个人的得失,从而丧失了最基本的辨别能力。这时候不妨跳出自我,换个角度看。

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陷入无法自拔的沼泽,才会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富人因为遭遇车祸,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

当灾难防不胜防地降临的时候,他失去了运筹帷幄的智慧和叱咤风云的干练,他夜夜不能成眠,在窗边呼唤着他的母亲、妻子和他最最疼爱的女儿,他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打算到天国去寻找他的亲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到了一所孤儿院里,看着那些来到世上不久就失去了父母的孩子,看着那些虽然失去父母却在阳光下露出笑脸,和他的女儿一样大的孩子,他突然觉得,和那些孩子相比,他其实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至少曾经享受过母亲的关怀、妻子的关爱、孩子的关心,至少他心中还留着许多这些孩子不曾拥有的回忆。就在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女儿在对他甜甜地微笑,感觉到深陷在地狱里的灵魂正在慢慢地往上升。

从此,他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并且资助了很多孤儿,成了许许多多孩子的父亲。

他和那些孩子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幸福地听着那些孩子喊他“爸爸”。

后来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只淡然地说了一句话:“其实我只是跳出自己,换了个角度看待我的这场灾难,和那些孤儿相比,我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

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富人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不但无法找回已经失去的亲人,而且自己也很可能郁郁而终。然而他重新振作了,所以他又拥有了无数的“儿女”,得到了更多“儿女”的尊敬和爱戴,幸福和快乐又重新围绕在了他的身边。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跳出来看人生,所有的苦难都将成为幸福设置的关卡,所有的悲伤都将成为快乐眷恋你的借口,所有的失败都将成为成功对你做的最幽默的测试。跳出来看人生,你会发现,人生处处皆风景。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随时从自我的小框框里跳出来,将情绪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总是期待别人给你快乐和幸福,而应该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情绪的钥匙,但人们却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这把钥匙交给了别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这位女士把情绪的钥匙放在了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让我很生气!”这位妈妈把情绪的钥匙放在了孩子手里。

一位男士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位男士把情绪的钥匙放在了老板手里。

一位婆婆说:“我的儿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啊!”这位婆婆把情绪的钥匙放在了儿媳妇手里……

当我们让别人掌控情绪时,我们就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消极的现状无能为力,抱怨和愤怒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掌握住自己情绪的钥匙。

握住自己情绪的钥匙,当苦难与失意向你袭来时,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这样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唐;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跳出来看自己,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跳出来看自己,就会感到世界无限宽大、无限美好!为自己的独一无二鼓掌喝彩

莎士比亚说:“你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渴望演绎出个性的自我和辉煌的成就,渴望自己的风度、学识、能力或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掌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舞台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作为平凡的个体,大部分人只能在舞台后呢喃自己的人生独白,没有鲜花,更没有掌声。面对此情此景,有些人往往感叹自己的平庸无能,艳羡别人的优秀。其实大可不必。

鲜花诚然美丽,掌声固然醉人,但它只能肯定某些人的成就,无法否定大多数人的价值。只要你充分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自我,你就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

即使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别处,你至少还拥有最后一个观众——你还可以为自己鼓掌喝彩!

生活中,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世界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出租车司机的女儿,名叫卡丝·黛莉。她从小就梦想当一名歌星,不幸的是她长了一张阔嘴和一口龅牙。第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为了显得有魅力,她一直竭力用上唇盖住自己的龅牙,看起来相当滑稽可笑。她失败了。

但是有个人听了她的演唱之后,认为她很有天赋,并且坦率地告诉她:“我看了你的表演,知道你想掩饰什么,你不喜欢你那口牙齿。其实这又有什么呢?龅牙并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掩饰呢?张开你的嘴,只要你自己不引以为耻,观众就会喜欢你的。何况这牙齿说不定会带给你好运呢!”

卡丝·黛莉接受了这个人的建议,不再去想自己的牙齿。从此,她演出时关心的只有观众,开怀尽情地演唱,最后终于成了一个著名的歌星。

这是一个人人渴求成功的时代。然而,有些人总是很容易让一些无谓的自我小缺陷蒙住了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欢乐,从而阻碍了成功的脚步。

认识不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不敢做原来的自己,成了很多现代人失败和疲惫的根源。做回自己,扮演自己,实践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价值永远不能被否定,除非你自己否定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也可以表现在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上。

与众不同的个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自由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和自由,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忽视自己的个性或故意抹杀自己的个性,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千万不要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掩饰自己、舍弃自己。

世界著名喜剧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在进入演艺圈的最初一段时间里,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地去模仿当时一名闻名遐迩的喜剧大师,结果导致自己一直默默无闻,没什么突破和作为。后来,卓别林根据自己独有的特殊性琢磨、创造出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终于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剧电影明星之一。

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经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即使你是一个天赋非凡的人,如果你忽视或故意掩饰自己的独特个性,盲目去效仿别人,你最终也只能沦为追随他人的牺牲品。

当然,保持自我个性并不是让你自以为是、故步自封。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借鉴一些成功者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殊性去借鉴和模仿,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融入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总而言之,你就是你,你不是其他任何人。你不可能成为别人,更没有必要成为别人。

无论你想在哪个领域中获得成功和自由,都必须保持自我本色和自我风格,活出自我风采。当然,保持和发扬自我个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实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对你与众不同的个性看着不顺眼,他们可能会警告你,也可能会指责你,甚至还可能打压你。对此,正确的做法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你最好不要故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不妨“随波逐流”,追随大众,做一些非原则性的妥协和让步,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在决定成败、决定前途和命运的原则性问题上,则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将其充分展示和发扬,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战胜自我才能不白活一回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其实,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困难都源自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明白所有的困难和障碍全部是自己制造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克服它、战胜它。因为,我们找到了困难的根源!

人生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从而达到新的人生高度的过程。要想活得精彩,就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战胜自我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成长和成熟起来,战胜自我的过程可以使一个人发掘出自己身上隐藏的无限潜能。因此,人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

苏格拉底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个雕刻工匠,母亲是个接生婆。

苏格拉底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而苏格拉底从小就对哲学非常感兴趣。

他勤于学习和思考,知识十分渊博,而且很善于演讲。因此,尽管他容貌丑陋,但他的思想和话语很有魅力,人们都很崇敬和佩服他。

古希腊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传说神会借助女祭司之口来说出一些真理或预言,而且相当灵验,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

有一天,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说神要她传出真理: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当人们知道神的这个旨意后,对苏格拉底更加崇拜了。

然而,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感到非常苦恼,因为一直以来,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事实上自己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神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他想,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比他更聪明的人,只要找到,就可以证明神的话是错的了。于是,苏格拉底开始到处打听有知识的人,然后逐一进行拜访。

一天,苏格拉底拜访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政治家侃侃而谈,眉飞色舞,谈着谈着就跟苏格拉底讲起了升官发财之道。苏格拉底很失望,觉得这位政治家其实很无知。

随后,苏格拉底又拜访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诗人骄傲地吟诵着自己的诗歌,如痴如醉,可是在苏格拉底听来,诗歌的内容空洞苍白,就像无病呻吟一样……

后来,苏格拉底又见识了许多“聪明”“有知识”的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是自以为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知识。“看来神的话是推不翻了,”苏格拉底心想,“既然神的话没有错,那么,我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苏格拉底苦苦思索了很久,终于有一天,他翻然醒悟:神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因为只有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之所以不是最聪明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认为自己很聪明。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功,就在于他战胜了自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自以为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赞扬和奉承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战胜迷失的自己,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航船掌好舵,从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人生的各个领域。

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每个人都处于竞争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每个人都必须搞清楚,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有人说,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同行冤家;有人说,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公司的同事……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的确是竞争,但每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实际上,我们不管做任何工作都是在和自己竞争,成败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能否战胜自己。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我们必须清楚战胜自我的实质内涵和要求:战胜自我缺陷和自我弱点,从而变不可能为可能。

有两位年近70岁的老太太,第一位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这把年纪,可以说是日薄西山——人生的尽头了,于是开始料理自己的后事;第二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根本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完全在于自己怎么想。

于是,第二位老太太在她70岁高龄之际,去了一家很有名的登山运动俱乐部,准备参加培训,成了整个俱乐部里年纪最大的会员。随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登山之旅,其中几座还是世界上很有名的山。二十多年后,这位老太太还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龄最高者的纪录。这位老太太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老太太。

胡达·克鲁斯老太太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但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具备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在一生中,我们可能战胜过很多人,可我们却经常被自己打败。我们之所以放弃机会,不是别人让我们放弃,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主动放弃;我们之所以停止奋斗,不是别人阻止了我们,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主动缴械投降……一个人一旦拿自己的缺陷和弱点没办法,所有的优势便会不复存在。

所以,真正的强者必须善于在特定的环境下,及时战胜自身的缺陷和弱点,战胜自己,从而战胜困难。

战胜自我还有另外一种内涵,即战胜自己的劣根性,比如对权力、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追逐,即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欲望就是当面对这些欲望的诱惑时,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同时又能把握好、控制住自己,那么战胜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欲望就不难了。

有位作家说:“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能够说服、感动、征服自己的人,肯定能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总之,只有懂得了如何约束、管理和战胜自我,我们的人生才会是无悔的人生,我们才能不白活一回。天生我材必有用,求人不如求己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经说过:“要想有一面牢不可破的盾牌,就要站立在自我之中。”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各自的使命,只有依靠自己,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展现生命的妙用。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向别人求助,但却忽略了自己。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别人一定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本事,比自己经验多。只要别人肯出手,就能顺利帮自己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所以,在面对困难时,不求自己,反求于人成了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当求不到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伤心绝望。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出路。我们自己身上有待开发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为什么不去自己主宰命运,反而向别人乞求怜悯和帮助呢?要记住,求人不如求己。

一个人在屋檐下避雨,恰好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那个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路程如何?”观音说:“我在雨水里,你在屋檐下,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那个人听了,立即跳出屋檐下,站在雨中,然后说:“现在我也在雨水中了,可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之所以不被淋,是因为我有伞;你之所以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你自己找伞去吧!”说完便转身离去了。

第二天,那个人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刚刚走进庙里,他就发现观音像前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竟然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于是,那人问道:“你是观音吗?”跪拜的人答道:“我正是观音。”那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呀?”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的确如此,念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自己的观音。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就是完成自己。大多数禅者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他们所谓的“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不要总是幻想生活有多么的圆满,也不要幻想生活会四季如春,每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会遇到磕磕碰碰、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艰辛,经历挫折与失败。与其向别人乞求施舍和帮助,不如自己发愤图强,因为人终须依靠自己,也只有自己才真正靠得住。

战国时期,一个年轻人和父亲一起出征打仗。父亲都已经做了将军,儿子依然是个马前小卒。号角响起,战鼓雷鸣,战争又来临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里面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一支家传宝箭,配带在身上,可以力量无穷,但千万不能抽出来。”

那是一个相当精美的箭囊,是用牛皮打制的,还镶着光亮的铜边,再看箭尾,一眼便知道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成的。儿子不禁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仿佛听到箭嗖嗖的掠过声,敌军的主帅应声折马而亡。

果不其然,配带宝箭的儿子异常勇猛,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响起时,儿子得意忘形,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嗖的一声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刹那间,他呆若木鸡——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的居然是一支折断的箭!“我竟然一直背着一支断箭打仗!”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一座突然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坍塌了。

结果可想而知,儿子惨死在了乱军之中。

当滚滚的硝烟散去时,父亲拾起那支断箭,说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儿子把胜败完全寄托在一支没有生命力的箭上,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其实自己才是一支最有杀伤力的宝箭,如果想让它坚韧,想让它锋利,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断磨砺自己。

古语有云:“自立者,天助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金玉良言。从效果上看,来自外界的帮助只能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来自内在的帮助则可以使自救者更加强大,从而获得超乎想象的成功。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其低三下四地向别人求助,不如依靠自己的力量排除万难,创造生命的奇迹。

求人不如求己。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更是如此!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突破,必须发愤图强,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态度经营自己的人生,努力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自我奋斗的力量。相反,如果否认自我,不通过发展自己的力量去开拓进取,而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别人,就永远无法占据主动,只能受制于人。因此说,求人不如求己、变被动为主动、寄希望于自我是最可靠、最有力的成功法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意大利文学家但丁在代表作《神曲》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旨在告诉我们,做真正的自己,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的道路千条万条,错综复杂,在交织如网的人生道路上,能否选择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尽管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之路万万千,出色的人生千差万别,但毕竟都是属于别人的,代表了别人的一种个性的人生。只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一串足迹,当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才有资格说:此生无悔无憾。

走自己的路,就是活出自我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唯一的、有特色的,谁都不愿踏着别人的足迹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既然来到世上走一遭,就应该走一条全新的道路——自己开拓的,而不是已被开发的甚至被别人踏过千遍万遍的。

18世纪末,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个最没规矩的显赫人物——拿破仑。

拿破仑从政毫无规矩:一个毫无贵族血统、毫无门第背景的人,却因为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从而挤进了法国政坛。

拿破仑打仗毫无规矩:别人都是列着队、敲着鼓走到跟前了才放枪,可是他打仗先是用大炮轰,然后再让骑兵冲上去一顿乱杀乱砍。他曾经下达过一条非常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各业的学者以及一大堆书籍和研究设备。

拿破仑用人毫无规矩:除了法国,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元帅是鞋匠、木工、小摊贩,可在他的26位元帅中,却有24位出身于此类平民。

拿破仑甚至连加冕都没有规矩:别人做皇帝,都是跪下让教皇把王冠给自己戴上,而他竟然是站起来抓过王冠,自己给自己戴上!

总而言之,就像当时欧洲贵族们咒骂的那样:拿破仑是个彻头彻尾的土匪!是这个世界上最没规矩的人!

但是,骂归骂,他们又不得不臣服于拿破仑,按照拿破仑给他们制定的规矩生活,因为按照他们自己的规矩,他们根本打不过拿破仑。拿破仑的铁蹄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欧洲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强国一一败在了他的手上……

规矩只是一种标准、法则和习惯,遵循标准和常理的人总是规矩最忠实的践行者,但他们注定了一辈子要踏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毫无创意可言。走出别人的脚印,另辟一条蹊径,你的人生才会与众不同。

然而,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过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魄力和勇气。

1842年3月,在美国纽约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极大地激励了年轻的惠特曼:“谁说我们美国没有自己的诗篇?我们的大诗人、大文豪就在这儿呢……”爱默生这番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使台下的惠特曼激动不已,热血在他的胸中不停地沸腾翻滚,他浑身顿时升起一股力量和无比坚定的信念,他决定渗入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种生活方式。他要倾听来自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不同心声,从而创作出新的不同凡响的诗篇。

1854年,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问世。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运用崭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以及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叶集》的出版使远在康科德的爱默生激动不已——国人翘首以待的美国诗人在他眼前诞生了,他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享誉全球的作家的褒奖,使得一些本来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的报刊立刻改换了口气,变批评为褒扬。但惠特曼那创新的写法、不押韵的格式、新颖的思想内容,并没有那么轻易地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他的《草叶集》也没有因为爱默生的赞扬而畅销。然而,惠特曼却因此增添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气。1855年底,他印了第二版,在这版中他又加进了20首新诗。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第三版《草叶集》,并打算补进一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说他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否则第三版将不会畅销。惠特曼却不以为然地对爱默生说:“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吗?”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它是本好书,我说删了才是本好书!”然而,执著的惠特曼并没有因为爱默生的竭力劝说而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的灵魂深处,我的意念是不会服从任何束缚的,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接着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

结果,第三版《草叶集》的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国界,传到了英格兰,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古今中外,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商鞅变法遭到当时各个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但是依然坚持推行变法,从而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袁隆平搞杂交水稻,别人都说他搞不出来,然而袁隆平不为所动,依然埋头苦干,坚持走自己的路,结果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他们忍受着不被人理解的困扰和庸碌者无知的嘲笑,以孜孜不倦的热情实践着自己的梦想,奠定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任何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永远都会围绕着这样或那样质疑的声音,别人的质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坚持走自己的路。

爱默生说:“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为了避免自己被‘扼杀’,只要看准了,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人生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才是真正无悔的一生。不做人见人捏的“软柿子”

柿子软了,是熟了的标志,吃起来好吃,捏起来也好捏。所以人都喜欢吃,喜欢捏软柿子。说到底,柿子软就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捏,让更多的人捏,说白了是投人所好。那么,做人也要像柿子那样时时处处投别人所好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们不能做老好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否则,我们的生命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了。

哈佛商学院MBA职业发展规划主任蒂莫西·巴特勒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成功帮助数以千计的MBA做出了职业选择。巴特勒博士曾经推出过一部中文图书《别和成功擦肩而过:职场精明人的12种缺陷》,书中指出:“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冲突,当老好人”已经成为阻碍职场人士成功的首要障碍。

友善微笑是“老好人”永远的面部表情,唯唯诺诺是“老好人”永远的应对方针,息事宁人是“老好人”永远的行为标准,安分守己是“老好人”永远的做事原则,老实本分是“老好人”永远的性格特征,有求必应是“老好人”永远的处事方式,埋头苦干是“老好人”永远的形象代言。在职场中,他们极少发表个人意见;他们没跟同事红过脸,更不会跟人争吵;他们不得罪周围的任何一个人,看上去跟谁都很亲近……这些所谓的“老好人”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和谐关系,往往付出了很多,收效却未必那么理想。

马俊天生性格中庸。他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得罪人,他最不会做的事就是拒绝人。所以在工作中,他从来不做第一个强出头的人。别人说好,他就说好;别人说坏,他就装哑巴。由于他缺乏个人观点,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只是默默无闻地隐匿在大家之中,久而久之便成了领导视而不见的“隐形人”。

而在同事中间,马俊因为性格好、不会拒绝逐渐成了人人得而“求”之的“老好人”。然而,不拒绝的直接后果就是凭空多出来一大堆额外的工作。工作时间做不完,马俊只好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解决。因此,属于马俊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做不完的工作让他越来越压抑,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工作状态也直线下滑。领导的漠视加上没完没了的工作压力,让马俊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中。

职场中的“老好人”事实上最终将沦为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他们在职场中总是因为分担了别人的工作而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塌糊涂,而且他们大部分人从来不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对任何事情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此他们在职场上永远都不会有突破,永远都不会成功。

在职场中,还有一些人表面上和善,处处为对方考虑,实际上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小九九,这样的人也属于“老好人”。圆滑是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可否认,适当的圆滑的确可以给他们的职场之路开绿灯,博得人气,但是尽量不要给同事留下两面三刀的印象,更不要有“两面三刀”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他们必将失去同事或老板的喜欢和信任,从而最终被淘汰出局。

黄毅所在的单位里有个同事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工作中他与大伙共进退,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扛着;私下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打球,偶尔喝喝酒,发发牢骚。所以,在大家眼里,他是难得一交的实在人。

然而,近来黄毅忽然发现,这个大家公认的“老好人”,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原来,公司近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老板打算裁员。公司最近一直在传,首当其冲的是行政部门和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本身人员就不多,大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和压力,谁也不想被裁掉,于是部门领导表态:要走大家一起走,要留大家一起留。而这个“老好人”同事表现更是悲壮:要走他一个人走,给大家留下来的机会。

裁员风波渐渐平息,采购部果真只裁掉了那个“老好人”同事。大家都为此感到愧疚不已,然而只有黄毅知道个中原因。这个表现悲壮的“老好人”同事,早就偷偷地把他的“计划”告诉了老板,并且发表了一大堆自己的“看法”。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老板可不是“傻瓜”。其实,老板暗中对他们部门考察已久,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这个两面三刀的“老好人”就是最该被裁掉的人。

由此看来,做“老好人”并不见得讨好,而且到最后还有被淘汰的危险。只有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才能赢得最终的成功。

总之,我们做人绝不能做“老好人”,像“软柿子”一样人见人捏,否则,只会被捏得越来越软,最后被人“吃掉”。第二章遵循做人之道,“犯规”就要被“罚下”

做人之道是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到“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哲学。由此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做人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按照“规章”做人,就能收获成功快乐的人生;倘若“违规”,就有可能面临被“罚下”的危险。诚信——人生最大的财富和资本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华人首富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是人生的命脉,是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不仅来自于外界,更来自于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做官凭印,做人凭信,国无信不兴,家无信不荣,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和资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就是诚实,即实事求是,不说谎,不虚伪,言行合一,心口一致;信就是信用,即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践行诺言。

有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境界可以分为5种,追求真善美乃是最高的境界。这其中的“真”便是“诚信”。在“健康”“美丽”“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7个人生背囊中,我们可以丢弃“美丽”而粗陋,可以丢弃“金钱”而贫穷,也可以丢弃“荣誉”而平凡,但切不可丢弃“诚信”而欺诈。

诚信与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古往今来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小事做起,以诚信立身处世,从而练就了自己的品性,成就了自己的理想。

三国时期,孙坚之子,孙权长兄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政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当时年少贪玩,总是偷偷地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要请示孙策,从不擅作主张答应孙权,因此孙权对他很不满。后来孙权出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有时来查账,功曹周谷总是想方设法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让孙策找不到责怪孙权的理由。后来,孙权统管东吴大事,由于吕范忠诚,特别受到孙权的信任;而周谷却因为善于欺骗和更改账目,始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

由此可见,诚信是与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诚信带给你的可能是家财万贯,也可能是功成名就,亦或是流芳百世。

在犹太人眼里,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约就等于违背神的意志。诚信是做人和经商的根本之道。犹太人一旦订立了契约就会严格遵守。正是由于诚信,才使得犹太人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既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又为自己增添了无形的资本。

1835年,摩根先生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有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正在招募股东,而且不需要马上拿出现金,只需要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名字即可。这正好符合当时摩根先生缺少现金却想获得收益的现实情况,于是他报名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之一。

不久,一个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家里发生了火灾。按照合同规定,如果完全赔付赔偿金,保险公司肯定会破产。股东们一个个傻了眼,为了挽回损失,他们纷纷要求退股。摩根先生经过再三斟酌,认为一个人的信誉比金钱更重要,于是他到处借钱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低价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后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此事件过后,已经身无分文的摩根先生成了保险公司的实际所有者,但保险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无奈之下,摩根先生只得打出广告:凡是再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客户竟然蜂拥而至。原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纳公司已经成了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的代名词,它的美誉度甚至超过了当时很多有名的大保险公司。伊特纳保险公司从此声名鹊起。

很多年以后,摩根主宰了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帝国。而当年的摩根先生,正是他的祖父,成了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

成就摩根家族的并不仅仅是那场火灾,而是比金钱更重要、更有价值的诚信。还有什么比让别人都信任你更宝贵的呢?这个世界上有N个人信任你,就意味着你拥有N次成功的机会。当然,诚信能为你带来的绝不仅限于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因此,美国金融家罗塞尔·塞奇说:“坚守信用是成大事者的最大关键。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一定要下极大的决心,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努力才能做到。”

今天的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了,但更应丰富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诚信依然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无形财富和资本。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无形资本却被一些人逐渐淡忘甚至抛弃了。电视新闻中时不时会曝光一些人的丑恶嘴脸:为了牟取暴利,有的商家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假烟假酒,甚至出现了假药……不知道摧残了多少生命!总而言之,诚信是人生最大的无形财富和资本。糟蹋自己的诚信无异于在拿自己的人格做典当。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也是为人所不齿的。唯有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根基,我们的生命大厦才会更稳固、更牢靠。做人要外圆内方“外圆内方”一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铜钱。一枚小小的铜钱,圆中带方,古圣先贤们却在它身上悟出了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

所谓“方”,是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所谓“圆”,是指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我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在教导儿子时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说做人应该方圆并用,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淮南子·主术训》中有言:“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和品德,坚持自我的原则和保持独立的个性。“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外圆内方是最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尽管“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做人仅仅依靠“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正、有棱有角,必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在一户人家里,有一条狗和一只猫。

狗非常勤快。每当主人出门,家中没有人的时候,狗便竖起耳朵,虎视耽耽地在主人家的周围巡视,即使只有一丁点的风吹草动,它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

而每当主人在家时,狗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大睡。于是,在主人家每个人的眼里,这条狗是懒惰的,不称职的,所以经常不喂它好吃的,甚至有时饿着它。

而猫非常懒惰。每当主人出门家中无人时,它便伏地大睡,哪怕有三五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肆虐,它也置之不理。睡饱了以后,它就四处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等主人家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看看,也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一样。时不时地,它还会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儿。因此在主人眼中,它是一只极勤快、极称职的猫。好吃好喝的自然都给了它。

由于猫的真懒惰假勤快,主人家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唯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极其愤怒,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那么勤快,老鼠居然还是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条懒狗,它整天就知道睡大觉,也不帮猫捉捉老鼠。我现在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认为怎么样?”家人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于是,狗被一步三回头地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自己被赶走的原因……

其实,这只勤快的狗之所以被主人扫地出门,是因为它不懂得方圆之道,它只知道坚守自己的原则,却不懂得与主人搞好关系。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才能赢得成功的青睐。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精通“方圆”之道而成就功业的。比如刘备就是一位精通“方圆之道”的高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奔曹操,曹操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上签名后,为了掩人耳目,防备曹操的谋害之心,就在后园种起了菜,并且亲自浇灌、除草,以此迷惑曹操。

一日,曹操邀请刘备喝酒,谈起了谁为当世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等人,均被曹操一一贬低和否决。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于是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我。”刘备原本就是以韬晦之计暂时栖身于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掉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然后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自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必不能成气候,也就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刘备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劫难。

刘备是非常聪明的,他巧妙地运用方圆之术,免去了曹操对他的怀疑和嫉妒,最后如愿以偿地逃脱了虎狼之地。

但是,一味地圆滑也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定得不到什么好下场。比如唐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清代富可敌国的和珅,虽然奸猾世故,八面玲珑,作威作福,风光一时,但是最终还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他们的做人之道是只“圆”不“方”。因此说,只有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谛。

总之,人生在世,必须运用好“方圆”之道。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外有圆,圆中有方,能方能圆,亦方亦圆,方圆合一,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从而成就功名和大业,享受快乐、幸福的人生。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对于刚柔之道曾经有这样一段阐述:“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残暴严厉,而是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需强矫。争名逐利,就需谦退。”

在刚柔之道中,刚是做人的脊梁,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实质;柔是为人处世的血脉,是做人的关键。做人做事如果只懂得刚,不知道柔,就会处处碰壁;反之,如果只知道柔,却失去刚,就会像没有主见的墙头草一样,随风倾倒。因此,刚柔并济才是做人的成功之道。真正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刚柔相济的人生。

在山顶上生长的橡树因为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很快便长得粗壮而高大、挺拔威武,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日。有一天,忽然吹来一阵狂风,将耸立在山顶上的橡树连根拔起,一直抛到了山下的芦苇丛中。平白遭受灭顶之灾的橡树看着狂风中完好无损的芦苇,感到十分不解,于是问芦苇:“这么大的狂风,你怎么会安然无恙呢?”芦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