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智论丛(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23:12:08

点击下载

作者:刁孝华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融智论丛(2014)

融智论丛(2014)试读:

前言

本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宗旨,结合自身的学术专业,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结集出版的《融智论丛(2014)》论文集,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教育教改、党建思政等诸多学科领域。

根据学院学科结构,本论文集分为经济观察、金融聚焦、管理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管理、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是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学术生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或是微观探讨产业发展的观察剖析、总结归纳,或是管窥现代金融业区域布局、监管创新,或是透视现代社会科学治理中农村管理与发展,或是思索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困境与突破,抑或是思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如此种种,均为展示本院教学科研工作者最新的学习成果,提振精气神,鞭策全体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忘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初衷,跳出单纯教学的藩篱,投身到更高层次的服务社会经济的事业中。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源泉,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强大支撑力量。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如忽略内涵质量、片面强调大而全,再如市场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等问题。

西方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前途光明。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雏子,只有着眼系统发展,力避急于求成,扬长避短,才能迎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美好的未来。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民办高校务必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校四大定位,做大做强,才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家族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力军。

万事开头难,系统转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漫长而艰辛!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一直强调教学科研人员既要练就精于教学的胫骨皮,又要生成勤于学习、严谨治学的深厚内功,更要树立服务社会的信心,强化传承文化的责任。结集出版《融智论丛(2014)》,就是学院发展向全面协同发展做出的艰难尝试。

由于学识和水平的限制,本书定有许多的缺憾,甚至是错误,请读者不吝赐教。学院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将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内涵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学院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水平。第一编经济观察投资、外贸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时空划分的比较分析赵婷

[摘要]将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是目前学界和业界的热门议题。但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足以全面表现投资、外贸和消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同地区间不适宜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本文将1978-2012年的35年分成1978-1991年、1992-2006年和2007-2012年三阶段分别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阶段投资抑制经济增长,第二阶段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第三阶段投资抑制经济增长;三个阶段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为使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必须选择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增长方式。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选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广东省(1978-2012年)、湖北省(1978-2012年)和重庆市(1996-2012年)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投资抑制经济增长,湖北省和重庆市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三省市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研究认为,在全国层面上,应积极促进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以突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具体到不同地区,广东省需积极引导产业升级以避免低端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湖北省和重庆市应积极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将来投资可能限制经济增长这一情况做好准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 不同地区一、引言

投资、外贸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使得我国在短时期内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经济发展遭遇危机时迅速稳定了形势,避免了发展过程中大的波动。但这种增长方式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负债过高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同时粗放的投资也使得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外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培养了大批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同时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但对外贸的过度依赖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增加了发展中的风险。以消费来驱动经济增长是目前的热门议题。但不同增长方式各有利弊,不能因为一种增长方式出现负面效果就认为应该转向另一种增长方式。本文主要研究投资、外贸和消费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分析形成这一增长方式的背后原因,以期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间适合的增长方式。二、不同时期投资、外贸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78-2012)(一)对经济发展过程按时期分段

本节绘制了1978-2012年投资、外贸和消费占GDP的比重的曲线及经济增长率曲线(如图1),所有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数据中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图1 投资、外贸和消费占GDP比重的曲线及经济增长率曲线(1978-2012)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1可知,1978-1991年,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这既是因为改革初期或保守或开放的思想交锋影响了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也是改革摸索期经济发展必然会呈现的特点。这是发展的阶段,也是积累经验和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1992-2006年,经济经过短暂盘整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通道。这既是因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完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因为在前一时期打下的基础上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改革进一步深入,这是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2007-2012年,经济增长率总体下降。这既缘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也因为中央政府有意降低发展速度,增强发展质量,缓解和治理经济多年快速发展积累起的各种矛盾,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注重转变增长方式的阶段。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二)投资、外贸和消费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Eviews软件选取ARCH(自回归异方差)模型,对投资、进出口总额、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建立以下模型:

Ln(GDP)=C(1)Ln(V)+C(2)Ln(T)+C(3)Ln(E)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V为投资,T为进出口总额,E为消费。单位为亿元。对数变换可使趋势线性化,并尽量消除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异方差和非平稳性等现象。

关于数据采集和处理:1978-1996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所有数据均按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并以1978年为基期折算。

1.1978-1991年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95 877, F统计值为543.409 0。

2.1992-2006年实证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99 224, F统计值为1 717.024。

3.2007-2012年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Ln(GDP)=2.008 120-0.113 205Ln(V)+0.120 824Ln(T)+0.893 043Ln(E) (6.108 784)(-2.892 784) (5.812 125) (39.963 09) (0.000 0) (0.003 8) (0.000 0) (0.000 0)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99 210, DW值为2.247。2

以上三个方程中,R>0.9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理想,F值较大(DW值较接近2),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也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各项指标检验概率较小,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解释变量显著。

实证分析表明,1978-1991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9%;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 增加0.19%;消费每增加1%, GDP 增加0.91%。1992-2006年投资每增加1%, GDP 增加0.06%;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 增加0.07%;消费每增加1%, GDP 增加0.86%。2007-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1%;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 增加0.12%;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89%。(三)小结

1978-1991年,投资抑制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这是两种作用的结果:一是投资本身增加了GDP的值,对经济增长是正向作用;二是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的投资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些项目直接产出有限且受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利用不够充分,虽然长期而言会促进贸易和消费,但短期内由于减少了社会保障投入并加重了税费负担,事实上限制了贸易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是负向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必须付出的成本。

1992-2006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投资逐渐从基础设施向钢铁、石化等有直接产出的大型项目转移,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贸易和消费的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逐步显现;同时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更多投资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所有这些正向作用导致了这一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2007-2012年,投资抑制经济增长。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继续增加GDP值,但由于效益低下,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减弱。在此期间,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救市措施,避免了经济硬着陆,而手握巨量资金的国有企业也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削弱了更有效率的民营经济对整个经济的拉动能力。政府主导的投资型增长方式,既使多数人都获益,但也使少数群体从中获得不对称的高额利益,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少数群体掌握大量财富,削弱了社会消费的同时也削弱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这说明当社会经济发展较充分时,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在这三个阶段,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外贸和消费本身会增加GDP值并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最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这也说明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持续性的。三、不同地区间投资、外贸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研究对象选择

地区生产总值总体上代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外贸总额能更充分反映该地区经济活跃度、产业结构及经济质量。综合这两个指标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情况。由此我们选择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分别代表东、中和西部地区,作为投资、外贸和消费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象。

这里绘制了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1978-2012年(由于缺乏相关数据,重庆市从1996年开始)投资、外贸、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曲线(图2、图3和图4)。所有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重庆市以1996年为基期),用该地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折算来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图2 广东省投资、外贸、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曲线(1978-2012年)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2可知:以1978年为基期,201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 325.154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9 061.618亿元,自1990年起,进出口总额超过地区生产总值。197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1.83%,进出口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8.61%。图3 湖北省投资、外贸、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曲线(1978-2012年)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3可知:以1978年为基期,2012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 511.705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14.448亿元。197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复合增长率为9.70%,进出口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4.73%。图4 重庆市投资、外贸、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曲线(1996-2012年)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4可知:以1996年为基期,2012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 036.08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 659.82亿元。1996-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2.80%,进出口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0.66%。(二)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Eviews软件选取ARCH(自回归异方差)模型,对投资、进出口总额、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建立以下模型:

Ln(GDP)=C(1)Ln(V)+C(2)Ln(T)+C(3)Ln(E)

其中,GDP为国民生产总值,V为投资,T为进出口总额,E为消费。单位为亿元。

关于数据采集和处理:1978-1992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均按该地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并以1978年为基期折算,其中重庆市以1996年为基期折算。

1.广东省实证分析(1978-2012年)

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94 767, F统计值为887.129 9。

实证结果显示:1978-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099%;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91%;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958%。

2.湖北省实证分析(1978-2012年)

结果回归显示,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86 068, F统计值为330.292 3。

实证结果显示:1978-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增加0.177%;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05%;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681%。

3.重庆市实证分析(1996-2012年)

回归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上面括号内的数据是Z统计值,下面的是概率。2

R=0.998 242, F统计值为946.176 2。

实证结果显示:1996-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增加0.214%;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098%;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481%。(三)小结

1978-2012年,广东省投资抑制经济增长。广东省外贸发达,吸引大量投资,而生产成本的上涨使外贸低端产业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降低。对低端产业的投资依赖已与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这些资金和资源本可应用于高新技术等更具附加值的高端产业,低端产业依赖事实上却抑制了投资对经济的潜在拉动,这些因素最终形成了广东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

1978-2012年湖北省和1996-2012年重庆市投资均促进经济增长。湖北省和重庆市对基建的大力投资正值沿海产业转移期间,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沿海制造业的落户,而较低的生产成本加速了这一转移进程,帮助外贸获得长足发展,使投资效益得以很快显现,对大型项目的投资弥补了历史投资不足的缺陷,拉动经济的同时增加了当地人民的财富,并促进了消费的增长,最终使这两个地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

1978-2012年广东省、湖北省和1996-2012年重庆市,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外贸和消费本身会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而它们的繁荣会吸引投资的增加,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可以看到,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普适性的,是不分地区、不分经济发展水平的。四、政策建议(一)基于全国层面的政策建议

在全国层面上,应积极促进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以突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依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最根本的增长方式。对国家而言,这意味着经济风险更可控,同时,如果希望多数人都能消费、敢消费,这样的立足点会推动社会发展更公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增加对地方政府环境指标和债务的考核。严格的环境考核将降低地方政府对钢铁、石化等高投资项目的热情;对债务的考核将限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和投资冲动。(2)适当降低GDP增长目标。较低的增长目标能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资压力,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削弱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腾出更多空间,更充分的市场经济将带来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使社会更公平,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而且将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为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迈出关键的一步。(4)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将阻碍政府投资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只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排除这一阻力,并将有足够权威令地方政府向更具质量的经济发展努力,为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坚实基础。(二)基于具体地区的政策建议(1)广东省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为此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选择,限制对低端产业的投资,鼓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同时降低GDP增长目标可使各级政府降低对低端产业的投资依赖,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空间。随着低端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广东省发展受到的束缚将越来越明显,早做准备开辟新的增长点可使经济发展避免遭受重大挫折。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可能会有困难时期,即旧的产业出去了新的产业还没有进来,经济增长受到压力,但这一代价是必须付出的。(2)湖北省和重庆市应积极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府主导的投资挤压了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但外贸的大幅增长掩盖了这种负向作用。当沿海地区制造业的转入达到一定阶段后,外贸的大幅增长将难以持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将显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可以提前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外贸之后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数量经济学应用系列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 [J].国际贸易,2001(9).

[3]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J].经济研究,2002(4).

[5]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J].管理世界,1999(5).

[6]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分析 [J].经济研究,1999 (11).

[7]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 [J].经济研究,2003(9).

[8]刘学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1989-1999经验分析 [J].世界经济,2000(9).

[9]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 [J].宏观经济研究,2004 (5).

[10]李斌.投资、消费与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古典角度的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 2004(9).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熊萍

[摘要]石油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广泛用途。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进口量更是增长迅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文章通过分析2007-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变化情况,探析我国石油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石油贸易 对外依存度 原因 对策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我国是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至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目前我国生产的石油,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大。石油的大量消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飙升,一方面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和障碍,甚至还会增强我国同周边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竞争。总之,石油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之一,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研究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我国石油生产、消费、进口状况来分析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发展过程及其走势,发现石油进口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造成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的根本原因,从而总结出应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现象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一、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一)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

1.进口规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我国石油消费水平节节攀升,在国内石油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口石油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最直接的方式。近几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不断上升,从2006年的16 826.6万吨飙升到2011年年底的26 300万吨,石油消费量从2006年的34 876.2万吨升至2012年的接近5亿吨。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表1 2006-2011年我国石油年进口情况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表2 2007-201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 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从2006年起我国每年进口的石油每年平均增长约为2 0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是国内石油供给增长率的5倍。从表2中我们发现国内的石油消费不断增长,在2010年迈过4亿吨大关,年平均消费增长2 500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6%,是国内石油供给增长率的2倍多。综上,我们发现在国内石油供给基本达到峰值的情况下,我国石油巨大消费主要是通过进口来满足的;或者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是依托在进口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之上的,国内消费的增长与进口量的增长具有很大相关性。

2.进口地理方向

2011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约为2.6亿吨。从表3可以发现,10大石油来源国进口的石油总量占我国2011年进口石油总量的80%以上。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联酋、阿曼这六个中东国家进口的石油总量达11 833万吨,占我国石油净进口量的44%,其中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约为我国石油进口的20%,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进口地。从增长率来看,我国2011年加大了从资源大国俄罗斯的进口量,约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7.5%;从委内瑞拉进口量增长率达52.6%,增长迅速,占我国石油进口量的4.5%。从地缘政治和石油安全来考虑,增大从这两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对保证我国石油安全有着巨大意义。表3 2011年我国石油十大进口国 单位:万吨(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是用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GDP。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年净进口量/石油年消费量

第二种:石油对外依存度=1-石油年产量/石油年消费量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本文将采用第二种计算方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可以得出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具体见表4:表4 2007-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从表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几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在2009年突破了50%,到2012年更突破了58%。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到2030年,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将可能达到5.9亿吨,进口量更是高达3.9亿吨,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5%以上。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一般的经济商品一样可以随意进口。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过分依赖国外的石油资源、进口来源与进口方式单一的特点,决定了潜在风险非常之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攀升,给我国各方面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国际油价发生一点点变动,我国经济将发生联动效应。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将直接造成我国外汇支出增加,还造成石油加工成本、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增加,进而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业以及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将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使我国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除了经济方面的影响,还会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使我国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给我国处理大国政治关系带来不确定的影响,甚至对我国的军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我国石油资源禀赋特点

一方面,我国石油资源可采量相对不足。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130亿~150亿吨,占世界总量不到3%。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3.3亿吨,占世界总量不到2%。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5%左右。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石油资源的35.8% 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 000~3 500米之间,尤其是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 500米。石油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占较大比重,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14 16.4%、海上资源量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 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生产成本高,以致我国石油需求一半以上转向进口。(二)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有限

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油田、长庆油田、胜利油田三大主力油田外,其他油田普遍存在油藏面积小、埋藏深、质量差、油水关系复杂、优质资源明显不足等问题。同时,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老油田均进入高含水、低采出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发工艺要求越来越高,造成老油田稳产难度大,产量逐年递减。此外,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西部石油战略接替区尚未形成。虽然海上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份额仍较低。概而论之,我国老油田稳产难度大,新建的原油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我国石油供给紧张,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三)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不断扩大(1)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机械、钢铁、汽车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能源产业有高度的依赖性,工业用油占到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四成以上。(2)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带动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类消费的快速增长,自然也带动石油及其相关下游产品的消费。据研究测算,城市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为农村的3.5倍。(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国际制造业也在加速向我国转移。除此之外,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又加大了原油消费的加速增长。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汽车消费进入“起飞期”,估计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速保守估算也会在10%左右,从而带动车用汽柴油快速增长。由此,我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是导致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一个原因。(四)我国石油开采业的行政垄断

我国石油开采业的行政垄断,限制了下游领域的竞争,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石油市场供需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产业经历了“转换经营权”“产权重组”等系列改革,推动了石油行业的反垄断体制改革,但仍存在较高的行政垄断。比如,2011年世界500强中,中石化、中石油都跻身前10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并没有像多数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收缩投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且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和海外并购,主要受益于国家4万亿投资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由于国家赋予三大石油集团公司许多特权,不允许其他民营企业进入开采业,其利益格局以及国有企业固有的思想观念、认识及文化氛围使得他们缺乏提高自身效率和进行技术研发的动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石油行业的行政垄断是导致我国石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石油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元凶。(五)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及消费

当以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发展标准时,人口规模决定石油需求规模。我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然而我国有13亿人口,且在不断增长,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从这个角度说,我国又是一个人均石油能源短缺的国家,人均石油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左右。如果以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标准,在传统的工业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石油需求缺口会继续扩大。还有,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不到2.6吨,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10,这意味着我国石油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势必会越来越大。所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间接地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有一定的关系。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原因分析,要破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难题,应实施多元化战略扩大进口,保障石油安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定价权。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战略

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今后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作为我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应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地寻找新的国外油气资源,尽快加强同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力度,尽力实现石油资源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对中东石油资源过分依赖的不利局面。从石油供应安全的角度看,中亚石油应成为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国转移的首选目标。在与油气资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图画中,中亚位于心脏地带,谁控制中亚的石油,谁就能在全球能源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因此,中亚逐渐开始成为主要石油大国争夺石油资源的重要战场,西方大的石油公司纷纷进驻中亚里海地区。而且里海石油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不需经过远洋海运就可确保石油供应的来源地。再者,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可以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为中国石油安全取得稳定可靠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巩固中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积极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扩大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稳步改变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单一的不利特点。(二)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力和决定力

回顾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密切的联系,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都已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我国在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也应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发达国家的合作,这也是我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此外,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争取从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我国还应利用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应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在石油储备建设前,应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石油储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建设的目标、管理、资金等问题,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上,我们可以采取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使储备不但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我国也可实施筹措资金的多渠道化,即国家、社会、企业三方面结合筹措资金。(四)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

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代替能源,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另外,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如发展生物基化工醇,加大风能、潮汐能、核能的投入,不断提升其应用水平,这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五)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

海洋石油是未来石油工业的中坚力量。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海上更比陆上迟,但经过艰苦努力,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目前,我国面临科研力量分散、资金投入不均衡、技术研发比较落后、装备制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劣势。要尽快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自主、核心的深水关键技术体系。油气企业要加快技术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体系,打破美国、挪威等深水油气勘探强国的技术垄断。国有大型油气公司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人才优势,推动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的研发,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六)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油价定价权

我国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石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远期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平台,期货市场不仅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必需,还有助于获取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的主动权,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对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的比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中的定价权亟待强化。一方面,现有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东亚的石油供需格局,导致我国进口石油的价格偏高;另一方面,波动剧烈的石油价格也使国内企业迫切需要更为便捷的国内价格避险渠道,发展石油期货迫在眉睫。我国虽然有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大期货交易所,但是和石油金融直接相关的期货品种还尚未推出,间接相关品种也仅仅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燃料油期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将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实施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和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付诸实施。参考文献

[1]李昕,殷建平.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国际市场,2007(7):41-42.

[2]邢乐,裴育.我国石油贸易及石油安全的思考 [J].现代商业,2011(1):253.

[3]徐慧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析 [J].国际商务论坛,2010(11):27-30.

[4]李莹莹.中国石油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 [J].中国能源,2010(12):17-18.

[5]童晓光,赵林,汪如朗.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的思考 [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1):60-61.

[6]刘宏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石油资源为例 [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3.

[7]侯仔明,刘明慧,刘慧芳.浅析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 [J].特区经济,2010(9):20

[8]崔茉.理性看待石油对外依存度风险 [N].中国石油报,2010-08-25.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重庆轻轨3号线的实证分析包燕萍

[摘要]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实证分析了3号线对沿线住宅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重庆轻轨3号线对沿线的住宅房地产价格具有积极的影响,增加了住宅房地产的价值——离轻轨站越近房价越高。

[关键词]轨道交通 房地产价格 价格享乐法一、引言

城市的轨道交通具有快速、准时、低污染等优越性,为出行人节省了出行时间,减少了出行的经济成本,进而改善了城市空间的可及性,对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还促进了轨道沿线土地的开发和房地产的增值。现有文献中多数研究已就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带来增值的外部效益进行了证实,表明不同区域的外部效益显著性有差异。重庆市轻轨3号线的情况是否符合该结论,这对于3号线沿线土地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向性意义。

重庆市轻轨3号线是1号线、2号线之后的主要轨道交通路线,3号线贯穿了重庆的南北,沿线途径五个行政辖区、四大经济商圈,轨道全长55.5km。那么,重庆轻轨3号线对沿线的房地产价值是否具有显著的增值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二、重庆市轻轨3号线简介

于2007年4月6日动工的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是重庆市第3条开通的轨道,全长约60km,是重庆最长的一条单轨线路。途经鱼洞、南坪、菜园坝、两路口、牛角沱、观音桥、红旗河沟、新牌坊、龙头寺等地(图1),横跨巴南、南岸、渝中、江北、渝北五区,并与江北机场、两个火车站(重庆站和重庆北站)、四个长途汽车站(南坪、菜园坝、红旗河沟和龙头寺客运站)对接,成为重庆南北方向交通的主动脉。2011年12月30日,一、二期工程二塘到江北机场段全线通车运营,2012年12月28日,南延伸段通车运营。2013年2月5日,龙头寺站开通,全线39座车站全部开通。至此3号线全长达到55.5km,超越日本大阪高速铁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图1 重庆轨道3号线地图三、方程模型的设置

本研究借鉴谷一桢、郭睿(2008)的研究方法,采用半对数的iinn享乐价格(Hedonic Price)方程:Log PRICE = c + ∑a*X+∑a*X+∑llinla*X+ε。其中:PRICE为住宅楼盘的开盘销售均价;X、X以及X分inl别表示建筑特征、邻里环境、区位等控制变量;a、a以及 a为系数;c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

为了分析轨道交通对不同区域的住宅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我们设计了5个方程。方程1对轻轨3号线全部的沿线住宅房地产的价格影响;方程2——方程5则分别从重庆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及江北区、渝北区四个行政辖区(组合)的住宅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样本的实证分析,以考察轻轨3号线对不同行政区域的住宅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的变量说明以及数量来源等信息,请参看表1。

数据收集如下:根据重庆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重庆网上房地产(www. cq315house. com)、焦点重庆房地产网(http://cq. focus. cn)、重庆搜房网(http://cq.soufun.com)、重庆地产投资网(http://www.cqmeast.com)、重庆房源网(http://www.liveso.com)网站提供的房地产信息,找出研究范围内所有的样本楼盘;相关的房地产网站提供了楼盘的开盘销售均价、建筑属性、部分邻里属性等数据;其余的与距离有关的变量数据是在Google Earth的测距工具的帮助下,将研究涉及的两点直线距离进行测量而得。表1 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四、相关数据的说明

本文研究的样本范围是2007年5月-2013年2月期间,重庆市轻轨3号线沿线周边约2.5km范围内的所有新开住宅楼盘。

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具有超前性,沿线的房价往往是路未通车楼就先热卖起来(何芳,王晓丽,2004)。江永、叶霞飞、王治(2007)对上海地铁1号线对房价的影响研究也表明了房价上升在该线路开通营业前即已经出现。重庆3号线的动工时间是2007年4月份,我们认为这个信息已经影响了房地产市场。因此我们选取2007年5月份作为时间段的开始。2013年2月重庆轻轨3号线全线通车,此时间段对房价的影响程度也是值得关注的,因而我们将研究样本的时间范围确定为2007年5月-2013年2月。

为了定量研究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影响,确定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是前提。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一般只限于一定的区域内,具体范围一般认为是合理的步行区内,超过这个范围,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极微。本文借鉴日本学者M. Y Pior等的研究,取2.5km作为影响范围来选取样本。

我们共获得了122个数据完备的样本(表2)。楼盘的平均开盘价2格为8 291.89元/m。总体样本中41.8%的样本是2007年5月-2011年12月的3号线新开的楼盘。之所以将2011年作为分界点,是考虑到2007年4月3号线开始动工,2011年仅有部分路段(两路口——鸳鸯段)开通试运营。这一期间可以考察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影响的超前性。2011-2013年,轻轨3号线陆续全线开通,此阶段是3号线运营的初期,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值得进一步考察。表2 总体数据描述性统计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样本楼盘的建筑特点为:17.21%为板楼结构;13.11%为别墅楼盘;18.03%为板楼塔楼结合的楼盘。222楼盘物业费最低为0.8元/m·月,最高为5元/m·月,平均1.89元/m·月。样本楼盘容积率平均为3;绿化率平均为35.4%。在所选的样本中,楼盘离轻轨最近站点的距离为70~2 500m之间,平均约为870m;楼盘到最近的公园等公共休闲设施的平均距离为1 147m;楼盘到附近CBD的距离平均约为2 852m。

表3显示了分区域的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本文将总体样本按其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巴南区、南岸区、渝中及江北区、渝北区)。在实证统计的过程中,考虑到渝中区和江北区两个区相对其他区域而言城市发展的成熟度较为相当,本文将其合并为一个区域。另外,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个区域3号线沿线房地产主要以写字楼为主,住宅样本量很小,如果分别进行回归有可能导致系数的估计失去统计意义。从表3中可以看出,南岸区和渝北区22的楼盘均价较高,分别达到了9 859.37元/m、9 087.52元/m,从中可以反映出重庆房地产发展已经逐渐从市中心的成熟地段向重庆的南2北方向延伸。巴南区的房价均值6 140.39元/m,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有关。各个区域的建筑类型、容积率、绿化率、楼盘到车站的距离、到最近公园的距离、到CBD的距离等变量的均值,在统计上并没有体现出实质性的差别。表3 各区域数据描述性统计五、回归结果以及分析

表4反映了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为理想(调整2的 R为0.531)。影响房价的因素中,时间因素是非常显著的,符合现实情况;楼盘与最近轻轨站的距离DSTA对轻轨沿线楼盘的价格影响也是显著的。当离车站每增加1 000m时,房价约降低3.63%;当物业费提升1元时,房价约上涨13.6%。楼盘的建筑类型对房价的影响在模型中并没有体现出显著性,说明这个因素对重庆3号线沿线房价没有积极的影响。此外,容积率、绿化率虽然与房价为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正),但是没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楼盘到最近公园的距离、到CBD的距离,在模型中也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积极影响效应,表明这些变量对房价的影响较小。表4 总体样本回归结果******注: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是 LOG(PRICE),其中、、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水平上显著。

接下来我们考察在不同的行政区域,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5。与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十分相似,时间因素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都是显著地影响了房价,其中渝中区和江北区的影响系数是最大的。楼盘与最近轻轨站的距离DSTA对轻轨沿线楼盘的价格影响,除了巴南区,在其他3个区域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我们认为这与巴南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巴南区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最南端,其商业中心较为分散,轨道交通并没有辐射所有的商业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对房价的影响。楼盘与轻轨站的距离DSTA对房价影响最大的是在渝北区,当楼盘与轻轨站的距离减少1 000m时,房价约上涨6.15%。随着重庆市政府对渝北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力争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渝北区俨然已成为重庆的投资洼地和发展高地。3号线沿线房地产上涨幅度较大,便是对渝北区成为新兴发展地段的印证之一。表5 各区域样本的回归结果******注: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是 LOG(PRICE),其中、、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水平上显著

与预期有差异的是,物业费用在四个方程中,仅仅在渝北区体现出了显著的与房价正相关的关系。其余的变量在各个回归方程中也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效应,说明在各个区域内,这些变量的影响都很小,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六、结论

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重庆轻轨3号线对沿线的住宅房地产价格具有积极的影响,楼盘离轻轨站越近房价越高,即轻轨3号线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住宅房地产的价值。当我们将3号线沿线的楼盘按所在行政区域分别回归时,发现在24重庆渝北区,轨道交通对沿线房价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当住宅楼盘到车站距离减少1 000m时,房价约上涨6.15%。由此可见,重庆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能够推动沿线房地产的增值,并通过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重庆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而渝北则是这一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的现代风貌展示区。渝北区城市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新兴面貌,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投资方。若能正确评估重庆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增值的积极影响这种外部效益,并有效引导外部效益内部化于房地产开发商,使之为增值付出相应的代价,将有助于减轻重庆市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过高的经济压力,实现政府导向往市场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重庆市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1]Chang-Hee Christine Bae, etc. The Impact of Seoul' s Line 5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 [J]. Transport Policy,2003(10):85-94.

[2]Francesca Pagliara, etc. Urban Rail Systems Investments: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n Property Values and Residents' Location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200-211.

[3]Ming Zhang, Lanlan Wang. The Impacts of Mass Transit on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Case of Beijing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J]. Economics,2013(40):124-133.

[4]谷一桢,郭睿.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以北京市八通线为例 [J].经济地理,2008(3).

[5]何芳,王晓丽.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J].房地产市场,2004(9).

[6]江永,叶霞飞,王治.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对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范围研究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

[7]刘贵文,彭燕.轨道交通对住宅房地产价值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J].城市问题,2007(1).

[8]刘贵文,胡国桥.轨道交通对房价影响的范围及时间性研究——基于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的实证分析 [J].城市经济,2007(2).

[9]王霞,朱道林,张鸣明.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北京市轻轨13号线为例 [J].城市问题,2004(6).从竞争优势理论看项目投资的价值陈西婵

[摘要]对于战略性投资项目的价值,定量研究强调了在价值因素复杂的项目上期权博弈作为量化工具的强大优势。本文根据企业价值来源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战略投资项目价值进行了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强调了影响项目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竞争战略和竞争行动。

[关键词]马克思 价值来源 竞争优势 期权价值 博弈价值一、文献回顾和问题提出

企业投资的基础问题就是企业如何获得经济效益和资本增值。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公司的利润有两种来源:一是行业利润,二是超额利润。在市场竞争中,高额利润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或已有竞争者的模仿行动。这些竞争力量将会随着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企业的利润高低发生变化,导致利润的重新分配。竞争优势强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利润。竞争优势如果可以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就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