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2:57:27

点击下载

作者:方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玉器

中国玉器试读:

前言

在我国,人们一提到玉,便会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一种景仰的心情,一种神秘的心情,一种亲切的心情。我国用玉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玉璜到现代使用的玉佩饰、玉摆件、玉实用品,其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君子比德于玉”又几乎成为大多数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不论时代怎样交替,人世怎样变迁,玉材质之通灵,玉工艺之精湛,玉设计之绝妙,玉意境之深远,玉礼器之凝重,玉佩饰之纯正,玉摆件之高雅,始终是人们审美的追求,并成为各个时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器是由玉石这种特殊材料加工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它的工艺美具有空间性、直观性和想象性,通过其细腻滋润而坚韧的质地,艳丽的色彩,巧夺天工的工艺,反映出有色、有形、有透视感的美和引人深思的深邃文化内涵。玉不琢,不成器,玉雕工作者一般根据玉料质地、色彩、块度、形状、加工性能、市场需求等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独具匠心地设计、雕琢出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形、色、意兼备的工艺品。玉器产品多种多样,且千变万化,现代玉器一般分为摆件和饰件两大类,其中摆件类又包括器具、人物、花卉、鸟类、兽类、玉山子等。中国玉器往往遵循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即以形写神,遵循神韵生动的艺术规律,讲究造型逼真,雕刻精细,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以运用吉祥图案这一方式,赋予其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的美好愿望。在中国玉器发展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用料、加工工艺、玉器品种、用途、造型、纹饰、艺术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同时,中国玉器的鉴定、评价、欣赏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原则。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生活的改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给玉雕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玉器行业的恢复与发展,使玉器消费市场得到极大发展,产供销极为强劲,市场需求由外销转向外销与内销共同发展,玉器也被揭下神秘的面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历史的进步。玉器不能高高在上,要进入社会各层面,尤其是平民百姓的消费范围,这样才会有生命力。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爱玉、赏玉、玩玉、藏玉的风气得以恢复发展,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这一行列,这无疑有益于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和美化生活。

中国玉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玉器既是一种玉石产品,涉及玉石、玉质、玉雕、造型、纹饰、工艺,也是一种工艺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作为古玉器,它更是一种文物产品,是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产品,同时它也是一种商品,具有其商业价值。研究中国玉器,涉及哲学、文学、历史、考古学、文物学、美学、工艺学、自然科学,乃至宗教等人文科学,更需今人作更深刻的研究。

笔者深感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之博大精深,就好像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中国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中国珠宝业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内珠宝行业的发展,珠宝专业教育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在现阶段,如何普及与提高人们对中国玉器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本书便是基于以上认识而编写的。

笔者经过对国内玉器市场的调查,结合长期的珠宝教学实践,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辞,系统地论述中国玉器的玉文化、玉石、玉雕、玉器分类、玉器品种、玉器造型、玉器纹饰、吉祥图案、历代玉器特征、玉器鉴定、玉器评价、玉器欣赏及玉器市场现状等内容,既是对科学的中国玉器知识的传播,也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由于排版需要,将书中所有图片集中放置于全书最后,特此说明,以便查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一些国内相关文献的有关内容,在此笔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参考文献数量较多、来源广泛,可能在标注时会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在本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特别是杜星编辑老师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笔者2013年9月绪论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珠宝玉器行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珠宝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已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起步,这为保障我国珠宝玉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珠宝教育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因而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珠宝教育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所需做的工作还很多。发展我国的珠宝教育,必须重视和发挥我国的特色。在我国珠宝教育中,最显著的特色当属我国使用历史悠久,并沉淀有厚重中国玉文化的玉器。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开发利用玉石资源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玉器雕刻历史最为久远,技艺精湛,闻名中外,我国的玉雕素有“东方艺术”的美称。据考证,我国对玉石的开发和利用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自古至今,玉器始终为国人所珍视,它不仅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情操和道德的化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的句子。我国的玉器不仅具有一般宝石美丽、稀罕、耐久等特征以及装饰、保值、保健等功能,而且还和我国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曾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影响了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学和历史著作。中国历代玉雕作品的产生和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术,以及与我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玉文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曾说过:“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玉器已经成为光照世界的“东方瑰宝”。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专门研究玉器的独立学科,西方国家的珠宝教育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却无法深入地涉及我国玉器的内容,尤其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玉文化,填补这一空白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当代玉器研究者的身上。如果说西方国家因宝石学教育开展较早而使其在宝石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话,那么我国在玉器研究和玉器行业的发展上也将一定会大有作为。

故宫博物院的杨伯达先生在《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中发表了《关于玉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观点的探讨》,提出了玉学的概念,该文介绍了玉学的范畴、主旨与方法,玉学理论框架的基本论点以及玉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国家文物局的李晓东先生在《文物春秋》2001年第4期中发表了《玉器学结构体系纲要》,提出了玉器学的概念,该文认为玉器学是文物学的专门学科,属于分支学科古器物学的一支。玉器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玉器;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制作的玉器与相关问题,以及与人工制作有关的古玉,时代范围是古代。

同济大学的廖宗廷教授等人在1997年出版了《中国玉石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一书,提出了玉石学的概念,书中介绍了各种玉石的基本性质、分类、矿床学特征、加工工艺、合成与优化处理技术、鉴别与评价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玉器和中国古老的玉文化。其中在该书的第一章阐述了玉石学的定义、玉石学的研究方法等。

笔者深感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之博大精深,就好像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中国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中国珠宝业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内珠宝行业的发展,珠宝专业教育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在现阶段,如何普及与提高人们对中国玉器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笔者经过对国内玉器市场的调查,结合长期的珠宝教学实践,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辞编著本书,旨在系统地论述中国玉器的玉文化、玉石、玉雕、玉器分类、玉器品种、玉器造型、玉器纹饰、吉祥图案、历代玉器特征、玉器鉴定、玉器评价、玉器欣赏及玉器市场现状等内容,力求既传播科学的中国玉器知识,也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开篇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玉器研究的概念、特征、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历史等作简要介绍,以便于广大读者较好地掌握中国玉器学学科研究的有关内容。一、中国玉器学学科的概念

玉器学是有关中国玉器研究的一门专门学科,它属于宝石学的一支。玉器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玉器;研究的范围包括玉石,玉雕,玉器造型与纹饰,玉石与玉器的鉴定、评价、鉴赏,古代玉器与现代玉器,玉石作伪和玉器仿古,玉文化,玉器市场及行业发展等。二、中国玉器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中国玉器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条。

〔1〕中国玉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根植于地质学学科外,中国玉器学还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学科。从目前中国玉器学的研究内容来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包括: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工艺美术、材料科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市场营销学等。因此,学习中国玉器学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2〕中国玉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玉石与玉器的鉴定与评价、玉器工艺品的设计和加工、玉器的购买与市场营销等都是中国玉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较好掌握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因此,从事中国玉器学研究必须多看、多想、多动手、多实践,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3〕中国玉器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中国人爱玉、赏玉、鉴玉、用玉的历史悠久,而且玉器与中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玉器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玉文化,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将中国玉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充分展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玉器及相关玉文化成为光耀世界的“东方瑰宝”,并为丰富完善世界宝石学学科作出重要贡献。三、中国玉器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中国玉器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1〕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发掘中国玉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容,揭示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文化。

〔2〕中国玉器的起源、开发和利用历史:主要研究中国玉器的起源,古今对玉器的认识,玉器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艺术、军事和生活中的地位以及玉器随中国社会进步而演化的过程等,深刻揭示其历史、文化等价值,为研究、鉴别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

〔3〕玉材:玉石的定义,玉石的分类,玉石的基本特征,玉石的人工合成以及玉石的优化处理,玉石的选用与应用。

〔4〕玉器加工:中国的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享有“东方艺术”的美称;琢玉大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质、玉色、工艺技术、艺术、民族文化等融为一体,琢成的玉器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宝贵的奇葩;玉器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工具、工艺流程及玉器仿古技术等内容。

〔5〕玉器品种分类:玉器属于传统工艺美术形式之一,其表现多种多样,且千变万化;中国玉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研究中国玉器,对玉器诸方面已有了较深入、全面的探讨,但对中国玉器的分类研究得还不够全面、系统。

〔6〕中国历代玉器特征:包括新石器时代玉器、商代玉器、周代玉器、汉代玉器、唐代玉器、宋辽金元玉器、明清玉器和近现代中国玉器。在研究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玉器时,应注意其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以及它们的变化;玉器的时代不同,研究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应根据情况,设定研究课题,确定不同时期各自的重点内容。而就总体来说,重点有:玉器种类、造型、纹饰图案;玉器分区、分期;玉器特点和风格;玉材与玉器制作工艺;玉器价值与功用;用玉制度。

〔7〕玉石与玉器的鉴定:玉器是一种易保存、易流传的文物;自石器时代到现在,人们制造了大量玉器,其中一部分流传于世;因此,得到一件玉器后,确定它是否为古玉器,明确它的制造年代,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鉴别古代玉器的制造时代,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它的困难在于,矿物质材料本身的生成年代虽能测定,但加工年代却难以测定,同样年代、同样材质制成的玉器,有些表面风化得很厉害,有些却似新琢。另外,又由于制作仿古玉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仿古做旧的玉器大量充斥市场,这就更给鉴别古玉带来了困难。玉石与玉器的鉴定旨在研制玉石和玉器鉴定的新仪器和探索研究的新方法,及时消除玉石行业中不断更新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的作假方法或手段给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

〔8〕玉器评价与鉴赏:玉器作为工艺美术品,是玉雕技艺与造型艺术的结合。它既具有实用意义,又具有审美意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美化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实用艺术。玉器评价是对其玉质、工艺、造型与纹饰、题材、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等优劣与高低的评定。玉器作为工艺美术品,人们对玉器的欣赏也就是对玉器美的欣赏。在此我们首先对玉器进行审美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玉器审美的基本原则,必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玉器。玉器审美是一个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其本身已非常复杂,再牵涉经济因素,搅得更加复杂难辨。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才能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9〕玉器市场:商品玉器在不同社会阶段里都会随着社会需求状况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变化。四、中国玉器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玉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国玉器学涉及的面很广,涉及的方法也很多,如研究玉文化涉及历史学、社会科学等;因此,中国玉器的研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2〕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中国玉器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古代玉器大多是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相当部分要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等研究来揭示,其断代和价值也需要用考古方法得到证实。根据考古学成果,对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进行分区,与该区环境、经济、文化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进而进行区与区之间的玉器与玉文化交流、发展变化之研究。

〔3〕分类法。对古代玉器以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以便于系统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4〕归纳对比法。在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大量玉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用途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思考,用归纳的方法,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玉器进行系统特征描述,建立标准体系。在归纳的基础上对未知年代的玉器可以与对应标准器物的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5〕实验技术的研究。实验方法可以体现在对玉石材料需要在实验条件下进行优化,由于天然的玉石材料越来越少,而市场对玉石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合成各种玉石材料,或通过实验方法对劣质的天然玉石材料进行处理或优化,提高其利用价值,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于玉器仿古的不同制作工艺进行实验研究,是研究古代玉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不断采取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对玉器加工进行研究的表现。

〔6〕测试高科技技术的研究。玉石的质量高低和真假鉴别除需要用常规的宝石学仪器进行分析测试外,尚需用先进大型仪器作进一步的分析测试,如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分析等。玉石是珍贵的饰品和文物,因而市场上各种作假方法广泛存在,而且越来越高明,这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新的、先进的科学鉴定测试仪器。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对古代玉器进行分析鉴定,是认识玉器的技术手段。

〔7〕市场技术的研究。玉器是一种特殊商品,玉器的销售需要研究市场规律,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玉器的价值构成,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经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方法等。因此,中国玉器学的研究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市场理论和方法。五、中国玉器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国玉器的研究和玉器学的发展,与文物学、考古学、历史学、古代文献学、宗教学、地质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或交叉的关系。(一)玉器学与文物学

中国玉器研究包括古代玉器,古代玉器是可移动文物,属于古器物类,古代玉器在文物学中属于古器物分支学科。古代玉器学是研究古代玉器的专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任务、理论与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与文物学相同。同时,古代玉器学的研究对象又是特定的玉器一类文物,又有它特定的研究内容与特点,正是这种特殊的矛盾性的研究,才构成了中国玉器学。(二)玉器学与考古学

中国玉器研究包括古代玉器,古代玉器与考古学研究对象的时代范围均为古代,就研究对象而言,出土玉器也是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一类,是考古学研究的实物遗存之一;考古学对出土玉器,根据其地层、分布、器类、共存遗物等进行研究,建立标准对比体系。古代玉器在鉴定时,多以考古发掘出土的地层、年代确切的玉器作标准器,对玉器质地、造型、内容、工艺等进行分析研究。在研究目的上,考古学要通过遗迹和遗物的研究,阐述历史及其一般规律;而古代玉器学通过对古代玉器的系统研究,阐述历史的某一侧面,并形成专门史或玉文化史。(三)玉器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学科,在研究中根据的是文字记录、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玉器学研究的是玉器,尤其是古代玉器,它结合文献资料,从一个侧面研究和阐述历史,不能脱离玉器实物去阐述;没有古代玉器实物,玉器学的历史研究也就不复存在。(四)玉器学与古代文献学

古代玉器与其他古代文物一样,可补史、证史和正史。在古代玉器研究中,要运用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文献。古代文献中关于玉与玉器、玉器与礼制、王权、人文观念等的记载,对古代玉器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料。出土文物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简赎、文书等,其中有关玉、玉器等的记载,也是研究玉器的重要资料。出土玉器及玉器研究,可补古代文献记载之不足,也可纠正古代文献记载之谬误,对古代文献学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五)玉器学与宗教学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社会表现形态和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走向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从宗教基础学科派生出来的学科中有宗教考古学、宗教民俗学、宗教美术学等。玉器及其器形、纹饰图案等,对宗教学科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玉器学对古代玉器,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研究,与宗教学尤其是原始宗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六)玉器学与地质学及其他科学

玉器学在研究古代玉器时,离不开玉器材料产地,离不开地理学;玉质材料研究离不开地质学和矿物学。古代玉器中,有相当部分是装饰品,其造型或纹饰图案等属于美术品或工艺美术品范畴。因此,对古代玉器的研究,与工艺美术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玉器学研究中,涉及对古代玉器测年时,也涉及有关自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六、中国玉器学研究主要著作

中国自古崇玉,具有玉的理念,以玉示礼,以玉象征典雅、高贵、美好、华贵、坚贞等。古代对玉器的研究已十分重视,古文献中对玉器及其功用的记载颇多,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是中国玉器研究丰富深厚的文本库藏。自先秦《周礼》开始至清末文人笔记等历代文献中关于治玉、用玉、享玉方面的记载,不仅涉及工艺、制度,亦涉及对上述方面的品评与研究。尤其是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周礼》、《仪礼》、《礼记》,对治玉、用玉、享玉不仅有着明文礼制规定,而且各代史书中《舆服》、《仪卫》、《礼》篇也频频出现玉石使用的相关记载。《论语》、《孟子》、《吕氏春秋》、《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长物志》,以及众多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越绝书》、《搜神记》、《西游记》、《红楼梦》等,其中玉石词藻及其描述屡见不鲜。真正对中国玉器系统研究始于北宋,随着金石学的出现,玉器步入了士大夫的考证范围,比如吕大临的《考古图》第八卷就论说了玉器。(一)中国玉器学古代研究主要著作《考古图》,宋代,吕大临撰。《考古图》成书于宋元祐七年(1092),著录了当时宫廷及一些私家的古代铜器、玉器藏品。全书共10卷,第八卷为玉器,目列63器,实收67器。按器形分类编排,每件器物均摹绘图形、铭文,记录了原器的尺寸、重量及容量,并进行了一定的考证,对藏处及有出土地点的也加以说明。它是中国现存最早且系统的古铜器和玉器图录。《古玉图》,元代,朱德润撰。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吴氏宝古堂刻本,共2卷。所收之图,均是在燕京诸王公家及秘府过目之古玉。上卷收璧、环、带、钩等17器,下卷收佩、瑱、充耳、琀等23器,记明尺寸﹑形状﹑玉色,有的注出藏家。它是传世较早的元代金石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专门著录玉器的书。《格古要论》,明代,曹昭撰。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共3卷。在中卷珍奇中包括玉器。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物(包括玉器)鉴定的专论。《古玉图考》,清代,吴大澂著。吴大澂,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35—1902)。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吴大澂平生留心古器物搜集与研讨,为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古玩收藏鉴赏家,他的《古玉图考》一书,是玉器文化史上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吴大澂写这部书,是因为他喜欢玉,并精于鉴别。他说:“古之君子比德于玉,非以为玩物也。”另外,当时社会,行好古之风,而“好古之士往往详于金石,而略于玉,为其无文字可考耶,抑谓唐以后仿制之器多,而古玉之真者不可辨耶。”并且,“已有的古玉典籍,或无考证,或图录太少。”于是,吴大澂广泛收集资料,将其可以见到的和自己收藏的古玉,以《周礼》等先秦古籍为指导,在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考证后,编写了《古玉图考》一书。《古玉图考》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同年由上海同文书局出版,为石版影印。全书分4册,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古玉进行了考证、介绍。每一类玉器均绘有附图,共录玉器近200件,其图由吴大澂族弟吴大桢绘制,图后按类附有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的文字说明。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一书问世后,不仅震撼了国内收藏界和学术界,在中国收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收藏的一个指南,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及欧美的汉学家的古玉观,被学术界尊为圭臬。(二)中国玉器学近代、现代研究主要著作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愈来愈多,其中有些是成批出土,如良渚遗址玉器、凌家滩遗址玉器、牛河梁遗址玉器、大汶口遗址玉器、两城镇和三里河遗址玉器、妇好墓玉器、晋侯墓玉器、虢国墓玉器、下寺楚墓玉器、中山王馨墓玉器、满城汉墓玉器、南越王墓玉器等。对玉器的整理与研究不断发展与深入,出土玉器成为考古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玉器的论文和专著不断面世,硕果累累,为中国玉器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为鉴定传世玉器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物,纠正了以往的一些断代和认识,如曾将良渚玉器定为汉玉,进一步促进了对传世玉器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玉器研究成果是玉器学发展的见证。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出版的玉石类著作(含图录)有百余种,这里述及的仅是成果的一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于1993年正式出版发行),在书中文物学科古器物分支中,专设“中国古代玉器”部,列的条目有: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大汉口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等,历史时期有商代玉器及妇好墓玉器、西周玉器、春秋战国玉器及金村东周玉器、辉县固围村魏王室玉器、楚国玉器、汉代玉器及西汉南越王墓玉器、唐代玉器、宋元玉器、明清玉器等,对中国古代玉器及其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叙述。《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9·玉器》,从我国收藏的数以万计的古代玉器中,选录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到清末各时期的精品300余件,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历程,是至1986年为止最为系统的一部玉器图录。卷首刊有主编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一文,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书中对每件玉器均作了介绍说明。《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由杨伯达先生主编及国内各大博物馆权威人士编著。《中国玉器全集》(共六卷)是国家出版重点工程——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玉器全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卷帙浩大、收罗全面的大型玉器图录,共收录从原始社会至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精品近2000件,所选录的玉器均为各时代精品。该书介绍的远不止玉器本身,而是多角度、深层次地介绍了与玉器相关的知识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乃一部权威的中国古代玉器百科全书。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八届中国图书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全书分15卷,收集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玉器约4000余件(套),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个别玉器到民国时代)。每卷有玉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玉器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本套书由我国著名玉器专家古方担任主编,众多著名玉器专家,向安全、张广文、殷志强、刘云辉、刘国祥、常素霞、杜耀西、孔德安、于明担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全国各地考古所所长亲任顾问。国内一流考古、文博专家,如卢兆荫先生等担任编委。编者阵容之强大,实属考古文博界之罕见。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帧精美,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和普及玉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鉴定方面为古玉爱好和收藏者提供了最为全面的标准。

在许多考古发掘报告中,出土玉器是其重要内容,对玉器进行了研究和叙述,如《殷墟妇好墓》、《信阳楚墓》、《西汉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等。

研究古代玉器的文章,刊载于文物考古类刊物的为数众多,内容涉及面很广。其中如关于玉材产地、制玉工艺、玉器鉴定、玉器评价、玉器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玉器的使用和用玉制度、玉器的价值与作用等,对推进中国玉器研究和促进中国玉器学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神奇的东方玉文化第一节 玉字概说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形,“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三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王”字加一点,即王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邃、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句子。古人以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贤者德音,如金如玉”,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北齐书里有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了中国人对信念的执着。

玉既与君子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形容貌美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童玉女”、“小家碧玉”、“玉貌花容”,“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骨”、“玉肌”、“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玉音”等形容玉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几乎成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这“颜如玉”指的就是美女佳人。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姓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常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自然界万物中也往往被与玉相关的名词美化,如吃的有“玉米”,花有“玉兰花”、“玉蕊花”、“晚香玉”。

我国地名中县市级城市名含玉字的较多,有玉林市(广西)、玉溪市(云南)、玉门市(甘肃)、玉山市(江西)、玉田县(河北)、玉树县(青海)、白玉县(四川)、墨玉县(新疆)、玉里县(台湾)、右玉县(山西)、玉屏县(贵州)。全国各地更有多处以玉起名的名胜古迹,如玉龙山、玉佛寺、玉泉山、玉皇顶、玉带河等。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常被冠上“玉”字,美食佳肴叫“玉食”,玉制的筷子叫“玉筋”,美酒叫“玉友”、“玉液”,豪门贵族住“玉堂”,用“玉屏”、“玉几”、“玉床”、“玉盘”、“玉碗”等用具。

一轮光泽似玉的月儿称为“玉轮”,又称“玉蟾”,这是因为奔月嫦娥偷盗长生不老药后被变为蟾蜍之故,清寂的月宫中,另有月桂树下捣药“玉兔”与嫦娥为伴。

在记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文学作品中,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近现代文学、戏曲、电影、电视等,以玉比人、以玉喻事的题材数不胜数,灿若星河。《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之语。

战国时期,卞和献玉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千古传颂,故事不仅表达了玉的精神,同时也颂扬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并起,楚汉争雄,在鸿门宴上,项羽碍于情面,犹犹豫豫不肯杀刘邦,谋臣范增好几次拿起腰间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但是项羽决心未下,最后导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

数千年的历史围绕着玉石演出无数动人心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永恒的爱情主题可以用玉串起来,故事不计其数。《搜神记》中就有公羊雍伯得仙人指点,种玉得妻的神话传说。《紫玉记》讲的是十郎薄幸误婵娟,典到残钗玉化烟,留下了无限哀怨。《荆钗记》写的是贫士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夫妇。不想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不愿背叛结发,拒绝了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陡起,落走他乡。其妻钱玉莲则被逼投江,幸为好人所救。数年后,两人都以为对方身亡,到道观追荐亡人,相逢不敢相认,终以荆钗为凭,夫妻团圆。《玉环记》表现的是书生韦皋与风尘女子玉箫以玉环为记转世相续的爱情传奇。

唐诗中有关玉的典故也很多,下面仅举几例: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面两首诗都咏玉门关,那么,这玉门关何以得名?据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回长安时带来了西域地区的许多土特产,其中就有产于新疆的和田美玉,这样,开始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最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时,在敦煌之西的戈壁中,设置了两座关隘。由于西域的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通过其中的一座关隘入内地,因此,这座关隘就取名为“玉门关”。另外一座关隘叫“阳关”。

凉州词(七绝)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瑟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西汉东方朔撰的《海内十洲记》所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即今新疆和田最好的白玉——“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壁极薄的酒杯,可透过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咏 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这首诗礼赞玉乃天地灵物,那些匠气很浓的雕琢得过于华丽的玉反而成了世俗之物,其真正的美感真正的品性一下就被破坏了。反映了诗人对玉自然美的追求,也引申到做人需朴实无华,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不要随波逐流,一旦随波逐流,也就一钱不值了。

咏珊瑚

韦应物

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

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这首诗将珊瑚的成因解释为生长在蓬莱石上的树,这种解释虽然不正确,但反映了1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对珊瑚成因的一种看法。

咏琥珀

韦应物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这首诗虽然在解释琥珀成因的时间上有不正确的地方,琥珀形成的年代何止千年,而是数百万年。但难得之处是,不仅对琥珀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基本正确地解释了琥珀的成因,即琥珀是由松树的汁液(即松脂)变成的。

文学巨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引用神话女娲补天,用石三万六千五百块,独独剩下一块未用,留在青埂峰下,此石经女娲之锻炼灵性渐通,而进入红尘,云游一遭,又将所经历之事镌刻在奇石之上,故曰《石头记》。男主人公衔“通灵宝玉”而生,那块宝玉被称为“有命无运”的蠢物,得之则人寿宁安,失之则丧魂失魄,诵之则消灾减病,弃之则升仙成佛。“假”亦真来“真”亦假,贾宝玉其实是曹雪芹心目中真真正正的一块无瑕宝玉,玉是他的一切,是他的生命所在,是他的生命所系。曹雪芹《自题画石诗》中有:“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也唯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玉器,也只有在中华大地孕育、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出灿烂果实,连绵数千年,虽历经曲折,仍不断发展。极具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也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第二节 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一、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玉文化以“文化”为名称,必然与文化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理解玉文化的含义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文化”的含义。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然而人类对文化的认识,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已多有典籍记载。如南朝著名文学家王融(467—493),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之。”“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的总称。这种理解在我国一直延续到近代。我们今天所常用的文化一词,其意义显然与古代不同,它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当时的含义主要有:广义的,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单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在当代,对“文化”一词含义的认识涉及范围十分广阔,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等几乎无所不包。尽管目前对于文化的定义据说有250多种,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考察文化的含义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具有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及一致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等几个特征,它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从文化的层次上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玉文化的含义:它是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人们用玉历史的发展,玉器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文化环境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时代性、层次性。

什么是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的根源可追溯到山顶洞人时期,当时已具有原始石崇拜的内涵,山顶洞人染成红色的小砾石、穿孔石珠和石坠等辟邪物等可称为灵石玉的远祖(于锦锈,1994)。石器时代,玉的本身就有双重性,即美的装饰性和社会功能的神秘性,就是说,玉器不但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它标明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随着交换的发展,玉石又有了财富的意义。

新石器时代,玉曾是生产的工具,如刮削器、石核、玉刀、玉斧等。直到青铜制造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玉作为生产工具的地位才逐步退位。但我国很长一段历史都是玉和青铜器来书写的,而且玉器非但没有因青铜器和后来铁器的出现而衰弱,相反却更加走向了繁荣,它从金缕玉衣,走向玉牒、玉玺、玉佛、玉香炉、玉镇、玉符等,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

玉也是财富的象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后世流行的“宝”字是“王”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它的不可替代价值的体现,所以,古代玉璧价值连城,为了占有它,统治阶级不惜去发动战争。

在古代,玉器还充当着乐器的功能。原始人可能把石片悬在树枝上,敲打出声作为传递信息的器物,发现了石声十分悦耳,也可能在山中听到磐石在风中的响声受到启发而发明了石磐,后来发展到玉磐,定出音阶,成为乐器。这也证明华夏祖先较早地看到了玉石的另一面。由于玉石的杂质较少,被撞击时,不但声音悠扬,而且能传递得很远,所以中国人至今仍欣赏“玉振金声”。

玉又代表权势。玉大多被王侯将相所拥有,王执大圭、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等就是典型的证明。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皇帝寿昌”,谁得到它,谁才能算是真命天子,被公认为传国玺。《汉书》上有:“初,高祖入咸阳,得秦玺,乃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日传国玺。”这块玉玺代代相传,而且后来只有损了一角的那块才被公认是真的。虽然传国玉玺因战乱失传,但是具有徵信作用的御玺一直代表国家和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标志(郭福祥,2006)。

在古代中国,玉更多的是用于统治者祭祀等大礼上的标志和信物。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昭示等级、尊严的作用,同时还和意识、精神联系在一起,因而人们给玉以代表精神的德性,玉的晶莹、纯洁、温润、坚硬等都被附以各种高尚的解释,玉的“五德”、“九德”等说都是这方面的集中表现。二、中国最早的出土玉器

中国玉器有其产生、发展的历程。最早的玉器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质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美石”是客观物质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各个时代对“美石”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过去某一相应时代而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去理解过去各个阶段判断“美石”的标准;其二,在形体上具备后代典型玉制品的基本样式;其三,由于玉本身坚硬的特性决定了制玉必须使用特殊的制作方法,而非一般制作石器技术所能完成,这些应是区分萌芽时期的玉器与石器的重要依据。

玉器的产生,是人类在原始美感的引导下,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的产生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距今2.8万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水晶制作的小刀和一件由一石穿孔而成的石器装饰饰品,显示出制作者高超的技术。

距今1.8万年左右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精巧的装饰品已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用器,遗址中出土的穿孔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等,数量众多,其中制作特别精巧的是七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大小相等,不甚规则,最大直径七毫米,单面穿孔,可能是头饰,另有一对由双面对钻成孔的小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石制成,两面扁平,在其中一面有人工磨过的痕迹,比起峙峪出土的小石刀,制作技术尤其是穿孔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距今1.2万年左右的辽宁海城仙人洞出土有用绿色岫玉蛇纹石制作的石器,显示出当时对石质的辨认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总之,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制造出真正的玉器,但勿毋置疑的是,长期实践使中国先民们积累了大量区分石、玉质的基本经验,了解了磋磨、钻孔等加工石器的新方法,最后才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中国玉器。

过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玉器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第三、四层出土的管、珠、璜、玦等玉器,其质料为质地很差的玉料和萤石,制作亦很粗糙,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当为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早期玉器例证。此外在辽宁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内,共出土有七件透闪石软玉和一件阳起石软玉制的玦、匕等器物,无论是质料、造型、制作技法都比较精美,距今7500年。

然而,1992年7月—10月,内蒙古考古工作队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出土了两件距今8200年的制作精美的作为耳饰的玉玦,应是我国现今最早的玉器。图1-2-1为兴隆洼文化玉玦。图1-2-1 兴隆洼文化玉玦

古代欧洲人和美洲人等与中国人一样,都迷信玉,认为佩戴玉石可以辟邪,可以治病。然而,在用玉历史、琢磨技艺和用途方面,无论是欧洲古玉,西伯利亚古玉,印第安人玉器,新西兰毛利族玉器,日本玉器,还是阿拉伯玉器,都无法与中国玉器相提并论,它们或是昙花一现,或是源流无绪,或是玉质粗劣,或是碾琢草率,或是种类单调,或是用途狭隘。中国玉器在世界琢玉工艺史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国既是产玉大国,又是琢玉大国。中国玉器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三、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才能把握。下面提出若干方面供读者参考,主要以抛砖引玉为目的。(一)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

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的主要特征是器物经过打磨和穿孔,达到既实用又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还极其简单,但是中华先民们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从历史学的观点看,这种创造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着美的原始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的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些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中,一块美玉,对天地四方,对先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中国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变化,起着新的作用,终于孕育出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由于玉在中国玉文化中是美丽、宝贵、高尚、贞操、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广泛地被文学家作为描述、比拟、形容美好事物之词,使很多人、物、事、景为之增辉生色,如玉被用来形容人体之美,玉容、玉面、玉貌、玉色、玉手、玉体等。白居易《长恨歌》中有“玉容寂寞泪阑干”以及梁简文帝《乌栖曲》中有“朱辰玉面灯前出”的描述等;“玉人”本来是指专门制作玉器的人(见《周礼·考工记》)。后来,则称美女为玉人,如杜牡在《寄扬州韩绰判官》里便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韦公远,2002)。(二)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

根据姚士奇先生的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曾存在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姚士奇,1990),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山海经》中《北山经》有这样一段叙述:“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甘祠之,皆用一藻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深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十四神“载玉”,“皆玉”。一群人以共同的玉装饰为标志,并作为祭祀崇拜之物,这应该认为是图腾标志的一种。据《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也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远古时期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三)世系英雄与玉文化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炎帝神农是开创我国农业耕作的始祖。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曰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

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传说中,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拾遗记·轩辕黄帝》),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

唐尧:他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

夏禹: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

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宗教情绪。(四)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有:“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这就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中讲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即“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前者为文学艺术,后者是行政典章。玉因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四、中国玉器的功能

从我国玉器的发展历程看,在长达8000年的时间里,玉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使用、装饰、服务于宗教、区分等级、宣扬封建道德以及供人玩赏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有的萌发于原始社会,并一直延续到很晚的后世;也有的出现于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玉器的使用功能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定型的石器。此时期制造的石器有硬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其中,蛇纹石工具与其他石料的工具并无任何差别,都是直接用于生产活动。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各原始文化遗址中均出现过玉石制作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这些玉器还未从石制生产工具中分化出来,仍被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但它已孕育了脱离生产工具和武器而独立存在的特征。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玉石的使用功能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二)玉器的装饰功能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为大自然中一些物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光泽、色彩等美感所吸引,并将其加工制作成串饰,戴在颈、耳或腕部,以增加人体的美感。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出土的环、玦是耳饰;璜、管、珠、坠是项饰;管、珠、镯可用作腕饰;还有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用作佩戴或插嵌用的装饰玉器。这种玉器装饰功能与礼仪、祭祀等功能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一直延续至封建社会前期。至隋唐以后,玉器的装饰功能日渐转化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随后,这种趋势兴盛于清代。(三)玉器服务于宗教

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存繁衍过程中,对生老病死等人生现象,对部落间斗争胜败存亡等社会现象以及对昼夜、寒暑、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逐渐产生了超人生、超社会、超自然的理解,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某种植物或动物,将其加以图腾化给予崇拜祭祀,并将此种图腾作为本氏族族徽,以与邻近氏族相区别,进而产生了各种崇拜。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由神来主宰,这些神可以是兽,也可以是人,或半兽半人,并把他们当做偶像经常祭祀。这种原始图腾、偶像在玉器中可觅到踪迹。如红山文化的玉龙与龙形玦可能是该部落或部落联盟图腾的立体形象,据研究他们是猪与蛇两种形象的融合。

玉石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服务于宗教,在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中,玉石所起的作用是全面且巨大的。如果没有玉石的介入,无论从宗教意识的构成与表述,还是从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品、礼仪规范的实施等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玉石被宗教利用加深了它的神秘性,而其美丽、稀有、耐久的特征也被不断用来表现和渲染宗教神圣的礼仪和教规,玉石的使用标志着宗教中等级、权力、礼仪的不同。(四)玉器服务于社会等级制度

以玉器显示等级差别的现象,始于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墓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