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拷问与探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2:41:53

点击下载

作者:谈莉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堂上的拷问与探究

课堂上的拷问与探究试读:

引子:成功,从“大拇指”开始

2014年秋,《文汇报》资深教育记者朱军前来学校采访,几经交流后,朱记者对学校十几年来运用欣赏理论开展管理实践,让一所曾经生源、师资、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效都不占优势的、家长舍近求远放弃家门口就学的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心校发展成如今一校两部、老百姓争相让孩子入学的优质学校非常感兴趣。他说:“学校近十几年的发展踏实而有创意,发展举措具体而有实效,发展的案例生动而有借鉴……”于是,当年10月24日的《文汇报》以《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提高办学品位辟新径》为题刊发长文。该文引题为:

优化育人过程:完美“欣赏人”到“被人欣赏”的教育艺术

成就师生未来:实现“挖潜能”到“潜能开发”的内驱转变

激发生命活力:架设成长阶梯

文章从“欣赏出‘彩’:三个阶段迸发办学活力;教改发‘力’:绿色课程体系成型;师资显‘能’:激活教师专业自觉能量”三个纬度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高度概括:

从教育的本原出发,“欣赏人”,包括学生和教师;通过“欣赏教育”使培育的人具有“被人欣赏”的价值,从“欣赏”原点起步,到“被人欣赏”完美结局,这欣赏的前后顺序的演绎,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特色行动。

以“欣赏教育”拉开创建优质学校的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树立“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大拇指’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培养“大气、灵气、雅气、正气”四气新少年的培养目标,并形成了把学校办成“教师充分发展、学生快乐成长、家长高度信赖、社会普遍满意”的实验性、示范性的区优质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

校长谈莉莉说:“学校关注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关注每一个人的内驱力的激发,强调用欣赏去提升每一个人的内驱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被信任、被希望,继而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把外在的激励化为自身的动力,诱发自身的潜能,进而在尽责中不断超越自我,并在‘博取、慧学’的学风和‘笃学慧教’的教风的实践中逐渐兑现‘和谐、向上’的校风、‘尽责、超越’的校训。这几年来,学校始终以不断拷问的方式努力把握着管理的方向,不断用自我反思的眼光审视着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努力;而构建绿色教育生态环境,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学校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理性审视现实,信心百倍地设计未来,不断彰显办学效益,完成了“三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的九年发展规划,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不断提高办学品位。

后来,《改革》《新教育论坛》《东方教育时报》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专报》又多次就学校的改革进行专题报道。

生源,仍旧是那样的生源;师资,依旧是原来的师资,这所十年前还被称为“薄弱”的学校,变化如此之大,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为解开这个“密码”,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原主编金正扬曾两度深入我校,进行专题采访,并撰写了《成功,从“大拇指”开始》的专访:

这是一所地处上海闸北与宝山交界——城乡接合部的乡镇中心校。十年前,其教学质量还处于宝山地区中等偏下水平,甚至一度在区近60所公办小学的中下水平徘徊不前。

2004年9月,宝山区教育局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经多方考察,启用有着先进教学理念、在该校担任副校长已经6年的谈莉莉为一校之长。这位童年时代就曾在该校就读的智慧型女校长,不负众望,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这所以大众生源为主的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综合排名,从2005年宝山地区的第48名,一跃进入前十名。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该校的教学质量不仅在区每一次的监控测试中名列前茅,而且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也崭露头角,成为一所大家瞩目的优质学校。

确实,多年来,“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让学校收获了许许多多惊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足球传统校、全国手球推广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特色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先进集体、上海市家庭教育特色校、上海市合唱特色项目学校、宝山区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宝山区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宝山区艺术特色校、宝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宝山区年终综合考核优秀单位,2015年又被评为宝山区首批综合考核荣誉学校。更让人高兴的是孩子们茁壮成长。五年级的周威同学应邀参加在捷克的足球集训,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OM小组的全体同学以中国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在美国进行的第37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获得世界第九的成绩;学校合唱队多次代表宝山区参加市级比赛;学校足球队连续两年获得阳光体育联赛冠军;击剑队在2015年的比赛中分别获得男子重剑、女子花剑团体冠军;在2015年全年的区70所小学艺术、体育、科技积分排名中获得艺术总分排名第二、体育总分排名第五、科技总分排名第九的好成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获得不一样的发展。

教育,是爱的教育,而欣赏是教育的温柔法则,也是爱的科学艺术。

回顾我校“欣赏教育”实施的整个心路历程,寻找学校变化发展的原因,我们觉得成功的原因聚焦于三句话: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我们的共同价值观。立足本校生成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带给我们最大的文化感动,就是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包容个体的不同,发挥个体的创造,让每个个体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几年来,欣赏让这里静悄悄地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种变化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的感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于每个人的行动中——持续滋养、健康生长、不断扩展。

拷问:教育症结之研究

教育:要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

作为校长,我常常不断地追问自己:如何才能在自己所领导的学校,由于自己的思考与决策,办出一所优质的学校,促成学校教育价值的增值?如何不断加强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直是我思考并努力探究的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思考,使我慢慢地认识到,一所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的重要区别应该在于:优质的学校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校,这种活力应该是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力。

随着学习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应该是强调关注每一个人,强调用欣赏去提升每一个人的内驱力,让每一个教师与学生感受到信任、希望、鼓舞等积极心理的力量;学校领导应该善于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师生自身的内在动力,诱发他们的潜能,进而在尽责中不断超越自我。几年来,我始终以不断拷问的方式,努力把握办学的方向;不断用自我反思的眼光,审视着办学历程的每一步,“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努力”,这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在经过多方调查、深入反思、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全校教职工终于凝炼并提出了“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办学理念。这既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作为校长的努力方向,将成为我以后职业生涯的坚守。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是基于我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不断思考;基于一个校长如何让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重焕活力的责任担当;基于在学校多年实践不断取得成功基础上的结晶。

我从教师走上校长这一岗位,曾有过思想迷茫的斗争路程。当我面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特别是我每当看到邻近区的实验小学和民办小学把校车开到我们的校门口,接送那些本属于我们学校的孩子到他们的学校上学时,我这个做校长的就怎么也坐不住了。我不怨这些“舍近求远”择校的家长,谁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也不怨这些开着校车过来接孩子的“名校”,谁不想在事业上干得红红火火?!我焦虑、不安的是,如何尽快地从学校教育现状中找到教育的症结所在,找到为教育症结所开的药方。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迫使我静下心来,带着问题,学习教育理论,深刻认识和理解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调查研究,我逐步认识到:面对中国目前的教育,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样一个看似原始,但却很本质的一个问题,即:教育究竟是什么?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的潜能,使人的精神品质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自由。而当时的智者则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里去似的。“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教育家卢梭的理解。杜威则作了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即生长”。这就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提供帮助,而不是为了向他们灌输什么。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为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提供了指南。

然而,反观我们的教育,由于过度的功利,一直自以为是地将儿童作为成人塑造的对象,千方百计地想把儿童雕刻成成人喜欢的标本。其实,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的这一时期的生命特征,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如果从仅仅外部功利价值出发,无视儿童生长规律的教育,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且流传极广。细细推敲,“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教育为了什么?任何教育都是有其目的性的。

中共十六大就曾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由此可见,我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也正在不断深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一文中深刻指出:“只有和时代精神一致的教育理想,才能引导一个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新教育构建,而教育理想的构建又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为核心的。”没有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之基本品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认识,就不能对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作出合理的设计,这样,时代精神必游离于教育实践之外,教育面向未来,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当下过度的功利已经对教育、对我们的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而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似乎就是为了满足当下功利的目标。人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现实,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你只需制订出各种标准并强制执行就能做到。

学习不仅只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培育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回望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多么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人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状态。上海从一期课改到如今的二期课改,回顾这段历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的发展,无疑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步。但这近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主要还局限在认知领域内,实践中更是侧重基础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上。也就是说,课程教材的改革虽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关注的中心主要是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从教育内容上来看,是力求能反映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基础与新成果;从教育方法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80年代的后期到90年代,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教改实验校已经把改革的主题转向研究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方面上,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为使学生学得更好、更自觉的学,还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来研究、来实践。叶澜教授说:“若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那么,就会发现近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之主要不足,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都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依然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它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培养的重视。”这是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症结之深刻透析。因此,我们改革教育,办出一所优质的学校,构建和培养新世纪新人形象,正如叶澜教授在文章中说的那样:“不仅要认识时代精神,还要改革教育对象观和与其相关的教育观。”二、“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的内涵与要义

美国教育家格拉赛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中不再受到反复的失败和挫折,能获得爱和实现自我价值,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内涵

现代生命观认为,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生命生长、体验、发展的过程。校园里、课堂上,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表扬、鼓励和肯定,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功欲和自尊心,使自己得到教师的喜爱、同伴的尊重。

因此,办“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教育主要是指:以师生生命活力彰显为主旨,在学校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师生以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等为基本原则,把师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幸福、关爱、公正与自由等核心要素融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管理等行为之中,使我们的教育与师生的生命发展融为一体,让教育的价值因为学生生命发展、彰显鲜活的生命力而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得到真正的体现。(二)“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的要义

1.“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是尊重了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

多元智能理论最大的启示在于:每一个人都是优秀且有潜能的人,只不过每一个人优秀的方面不同而已。因此,不论表现出什么样特点的教师、不论表现得如何的学生,我们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是有价值的。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价值,并让其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就是对每一个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认可。

2.“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追求的是,为了满足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是一种将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高度结合的统一,是祖国需要与自身美好愿望自然融合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人,既能清晰地洞察现实环境,又能适应现实环境而不被左右,能及时地唤醒和激励自己的潜能,会把外在的激励转化为自身的动力,诱发已存在于身上的潜能,从而追求自身潜能的开发。

3.“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强调的是,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不是为了别人而做,不只是为了别人的期望而努力,他明白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潜能所在,并因此而拥有前进的方向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激发的是——“我要为梦想而做、为自己而做”的那种主体精神,而不是“要我……”那种发展的被动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追求虽然过于高远,但是作为成人的教育工作者,却是应有的境界追求。(三)“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教育的关键“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是试图在把握教育本质基础上的一种教育主张。强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彰显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彰显生命活力是教育的灵魂,是人发展的情感动力,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生命发展中追求的目标,即“彰显生命的活力,在活力中彰显生命”。这在实施我们的教育中是一种彰显主体性的教育。

1.强调学生快乐发展

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同时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有巨大潜能的人,是成长中的人。如果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让那些刚刚涉世的少年儿童不断地饱尝挫折和失败,时时感到压抑、郁闷、痛苦无助甚至悲观绝望,那么,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到成功,不仅获得在学业上而且在个性的发展上,在生命意义的发现上,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体现出更多的意义。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人的发展需要欣赏。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用谎言证实了一个事实:“信任是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必须信任每一个学生。而欣赏就能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自身的动力,转被动为主动,并产生持久的不竭的动力。

2.强调教师自主发展

这是对教师的尊重与期待,是对教师生命价值的关注。教师应该充满自信,具有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超越自我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能够扬长补短、发挥优势、自觉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尤其对于发展愿望尚在“沉睡”的教师,必须激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拥有教学特色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的智慧陶冶学生,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张扬个性。三、“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的实践与深化

认识与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

回顾近十年“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实践与深化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三年:(一)第一个三年(2005—2007):打基础阶段

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校状况后,我们确立了“现代生命观下的‘欣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主课题,统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从更新观念为切入口,以“欣赏教育”为抓手,以课堂为主渠道,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构建快乐、健康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在自身努力中感受奋斗的快乐、集体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从而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的学习历程充满生机和活力。(二)第二个三年(2008—2010):出成效阶段

2008年6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为使更名后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对学生学习质量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会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影响?在一系列的问题式的讨论中,我们明确了目标,并提出了“在慧教中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提倡教师用各种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关注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知识的量和获得的发展,以教师的“慧教”实现学生的“慧学”。几年来,我们抓住“慧教”两个字,做了两件事:一是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切实以“欣赏教育”为抓手,以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落脚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了师生的观念;二是转变教学策略,从关注“怎么教”到首先关注“教什么”转变,分别从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角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教学改革。“慧教”,让我们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朝气的骨干教师队伍;“慧教”,让我们这所普通的学校在教学质量之外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载誉而归,学校也由此捧回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逐步实现由名字的变更到内涵丰富的转型。(三)第三个三年(2011—2013):巩固成果阶段

2011年是学校第三个三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纲要出台后实施的关键年。如何围绕上海教育提出的“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工作目标开好局、奠好基呢?我们以宝山区教育系统龙头课题、市级课题——“教师德业兼修教学实践形态的本土构建”为抓手,着力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的研究,确立了“基于互悦理念下的经验教师特色化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实践研究”子课题,主张用“锦上添花”代替原来的“取长补短”的发展思路,通过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最近发展区”,量身定制个人的专业成长计划,做强做大每一教师的自身优势,以优势的发展带动弱势的提升,以个人特长的发挥推动学校特色的五彩缤纷。

我们采取点、线、面并驾齐驱的支持系统。

点:闪光点——频闪。我们从教师特色发展入手,多渠道妙击特色教师的亮点,帮助教师在已有的教学风格、教学智慧、成长历程基础上发掘潜力,培养优势,找到具有独特性的发展之路,帮助教师走好发展的第一步。

线:成长链——链接。就是搭设各种学习、展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帮助每一个层面的教师连接成长的链条,搭设成长的阶梯,努力实践“因需而练,培养优势,绝活精练”,帮助教师在目标的不断达成中持续发展。

面:协作面——给力。也就是通过校本研修等团队活动,借助多层面、多形式、多载体的支持系统精心培植经验型教师,如借助镇教委组织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去点亮、去发现他们的教学特色,激活他们的教学潜力,谋求这些教师的发展需求,指点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构建一支有影响力的教师成长队伍。

经过十年的实践,让我收获了许许多多惊喜,最让我高兴的不是持续保持优秀的教学质量,也不是学校在艺术、科技等领域突破性的发展,更不是那一块块、一张张的奖牌和荣誉,而是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一支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一起面对共同进退的教师队伍,一支让我自豪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全国英语名师1名,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人3名,上海市新农村优秀青年教师3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教学能手1名,镇名师3名,镇骨干6名,校级骨干教师16名。区优秀教研组3个(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和音乐组),已经形成了由市级名师、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区域名师、校级骨干多级教师骨干梯队。

每取得一份成绩,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教育:要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的办学理念。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如何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深化我们的行动呢?初步的策略是:实施活力管理,以进一步增强教师专业动力;深化“欣赏教育”,以进一步激发师生生命活力;构建共生课程,以进一步滋养师生成长沃土。

反思:从生命的高度审视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2004年9月,当我被“推”上校长这一岗位时,我校这个“主阵地”却令我一筹莫展,想“重”也“重”不起来。这是因为,抓吧,我看老师们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整天忙于给学生补课,个别辅导。学生呢,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作业、考试,可就是成绩上不去。不抓吧,学校在全区60来所公办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测试中,排名已滑到了第48名,我为此十分焦虑不安。

路在何方?

我思索着,寻觅着。当我迈开双脚,深入到各学科教研组,深入到教师中去调研时,我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这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镇中心校,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其教学质量在当时宝山县还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无论是最初的“野猫墩小学”,还是到后来先后改名为“野桥小学”和“庙行中心校”,学校的声誉还是挺不错的。那么,何以会差到如今这种地步呢?论师资,前后相比,也没有太多的变化;论工作,老师们说比以前反而更辛苦了。我思前想后,总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在谈论中,有人说,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生源差了,你看,过去几年,随着市政建设的动迁,我校成了一所以动迁子女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普通中心校,而且在这些生源中,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孩子享受“两免一补”,家庭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家庭教育方式也更令人担忧。在如今网络普及的年代,据统计,我校当时的学生中,只有一百多户家庭拥有电脑,在一千多位家长中,只有五十几位家长是本科学历。这样的生源,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老师们说,再加班加点,也很难赶上去,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很不错了。

这说的固然是事实,但绝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面对着种种不利因素,我想,如果我们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或者是期待生源的调整,那显然是消极的,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是安于现状还是要有所作为?此刻,组织的信任,学生和家长的期待,以及近30年在这所学校读书、工作,当中层领导的自身情结,作为校长的我,又一次开始了深刻的思考:这些年来学校上不去,影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如何让这所师资生源非一流的老校,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位置摆正了没有?根子究竟在哪里?

我带着这些问题,组织班子成员结合校情、学情,在不断地上下求索,并读了不少有影响的名家教育文章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有《营造影响力》《今天这样做校长》《走进校长管理》等等,特别是读了叶澜教授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的文章,如《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及《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对我们启发很大,使我们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

综观我校的课堂教学,这些年来,经过上海一期教育改革和正在进行的二期改革,尽管大多数教师的认识有了进展,提高了一个层次,比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师在重视知识传递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等等,但传统课堂教学观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每天,当我走进教室,无论是听“家常课”还是各学科举行的探究型的“公开课”;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教育价值的主体性缺失,比比皆是。这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有着严重的偏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几乎都把完成认识性任务当成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受教育者事先全然不知,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就是传授书本知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的仍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几个好学生,这正如叶澜教授在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样做的结果,叶澜教授指出,就是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规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这是“传统课堂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大凡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刺激的课堂,势必会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其结果是,传统课堂教学视为重要之认识性任务,也不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我们在学习讨论中认识到,必须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我们应该明确地向教师提出,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我们并不否认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发展仍是教学的中心任务,但课堂教学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的意志、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以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叶澜教授说:“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力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与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花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无论是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还是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要彻底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由教师包揽教学过程的一切,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要“目中有人”,牢固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怎么树立?一次,我们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在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刹那间,打开了大家的心扉。是呀,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从心底发出感叹。在学习中,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边读边思,深感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激励”的运用十分重要,特别是读到这样一个例子:詹姆斯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其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更明白了“激励”之重要。

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以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课、辅导、提优,通过题海战术,反复练习、考试来强化教学效果”,学校教育成为制造学生失败的“大本营”。我们的教育制造了太多失败的机会,而学生也在反复失败,造成学习的积极性、对学校生活的认同度严重缺失。这在我校也尤为突出。

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与其本意相悖的现象:社会需要终身学习的人,但是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中变得厌学和抵制学习。那么,针对这一现状,如何让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活力?

基于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不断深入思考,在校长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召唤下,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无论从教育过程还是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学生内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成功心理发展是事关当前教育质量、事关学生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从2005年开始,学校确立了“现代生命观下的‘欣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主课题,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实施“欣赏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的“欣赏教育”渐渐走向成熟,老师们能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地运用“欣赏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变了学校课堂教学面貌,改善了学校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一种以“欣赏”为校园主文化的环境氛围正悄然形成。老师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再讨厌指责,而是更多地鼓励发现他的亮点。他们开始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一批学生在“欣赏教育”中渐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欣赏,让我们这所以大众生源为主的学校的教学成绩从区48名进入前十名;欣赏,让我们这所有着60年历史的老学校再度焕发青春……

变“管”为“引”,让管理成为有思想的行动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只是循规蹈矩地执行上级的指示,按领导的要求办事。在学校内部,作为校长也大多是建章立制,“管”字当头。虽不是“死水一潭”,但也“活”不到哪里去。拷问我校过去的学校管理,不难看出,遵循的也正是这种传统的“模式”,这又怎能适应当今现代学校的管理要求呢?

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任何职业水平提高都会有发展的瓶颈,教师也不例外。瓶颈现象的出现,是一种要求教师对掌握的知识与先前教学经验吐故纳新的信号。作为学校管理者,如何激发每一个教师内驱力,使其主动而富有激情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呢?为此,我们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经验使然,“涛声依旧”。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很多教师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经验满足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过多依赖,从而使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成为专业成长的绊脚石,对于先进的教学理念产生自然的抵触。加上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依赖和习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接受能力很不自信,害怕改变后又要从头开始,这就使得教师本来就不丰厚的底蕴显得更加薄弱。

二是急功近利,“水中捞月”。教师的成长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沉下心来做研究是年轻教师初露锋芒、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教育是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事业,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动机,那势必会扼杀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一颗浮躁的心从事教育工作,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研究习惯,更谈不上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遇到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了。于是,在过去的教师教学档案中,常常会出现论文撰写东拼西凑、教学设计老调重弹、为“反思”而反思等浮躁现象。

三是前途迷茫,“雾里看花”。由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之下,对工作缺乏激情。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对自身专业成长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工作在最基层的普通教师来说,每天生活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上,先进的教学理论对他们来说不太沾得上边,心想着只要专心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行了。对前途一片迷茫,至于出路在哪里,往什么方向发展,则很少有人去考虑。

面对现状,我们认为,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显然是消极的,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对于发展愿望尚在“沉睡”的教师,必须激活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拥有教学特色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的智慧陶冶学生,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张扬个性。

那么,如何才能激活教师的内在内驱力,点亮“沉睡”的教师心中的那盏灯呢?近年来,我们在“活力管理”理论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提升教师自我成长力”的实践研究。

如果说,学校管理就是改变现实的行动,那么有思想的行动,才是有价值的行动,才能实现管理的长效性。作为一名管理者,面临着繁琐的事务,如果一味盲目地应付,只会让自己在忙碌中茫然。因此,为了改变过去管理中的这一弊端,我经常在思考,我所带领的团队中每一项举措,每一个行动,是否在遵循着既定的教育理念?是否在按新的课程理念行事?工作中由于我而促成的增值价值、激发和保持的活力有多少?现代的管理就是一种引领,一种思想的引领,用愿景吸引,让每一个老师用心去努力。

如今,现代学校管理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就是从单一的制度上的“管理”转变为思想上的“引领”。正如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加德纳指出的:“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领导力就是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追随者的能力。”这就要求现代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性地寻求发展方向,激发学校发展动力。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就必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实现学校的长效管理?

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反思中前进的;人的教育理念,也是在不断反思中升华的。反思这几年办学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我意识到,办学思想缘起于自己做校长之初体会最深刻、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努力工作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我每天看到那么多老师在辛勤、努力、尽责地工作,却感受到教师似乎就是为了一份责任而生,教师体会最多的似乎就是辛苦和压力。这种感受和体验,往往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大家似乎找不到自己拼命努力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反思自己,我发现应该是那种“工作的快乐”而使自己无怨无悔地投身教育工作,并不断促使自己追求自我超越和持续发展。因此,最初的、最执着的、最朴素的管理思想的定位就是:不是“管教”教师,而是服务教师,帮助每一个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因为,只有找到工作的快乐,教师才能体会责任之外的价值,才能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使教师自觉自愿地投身学校工作和自身发展,让学校和个人同时获得持续不竭的发展力。

变制度上的“管理”为思想上的“引领”,使教师体会到责任之外的价值,这是管理上“质”的飞跃。这里的“管”是为了不管。而不管的前提,就必须通过管理者的引领去激发教师的内心力量,从而走向教师专业自觉。教师专业自觉,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专业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是一种自觉、自主,不依赖外力推动而自我追求发展的状态或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体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当专业自觉成为团队中每一个人内在的一种生命方式,这种生命方式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利环境和因素做出积极的行动,产生很多增值效应,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可见,管理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激励的艺术。管理,就是要激活教师的潜能,让他们保持一种可持续的工作热情与活力,成就教师的发展。这表明,我们的使命需要长效管理。同时,反思我们过去学校的管理工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琐碎的事物让我们疲于应付,来不及思考,结果导致管理就成了布置任务,检查落实,考核评价,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建立在对立的两个层面。结果,教师怨声载道,管理者也苦不堪言,事倍功半。

这也表明,学校管理,需要首先改变管理者,转变管理观念,并使管理成为有思考的“管”,有研究的“理”。我们必须转变管理行为,使管理成为有价值的领导,从而引导教师专业自觉。我们学校的发展之路,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认识与理解的深度,决定了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度。我认为,长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对象的变化需要不断的调整。为此,在不同阶段,围绕核心,找准切入点,在大家的认同中得以实现。我们的诀窍是:找问题,定目标。回顾学校这十几年的发展,我们除经历了如前面所说的三个三年的发展历程外,2014—2016年为第四个三年。我们结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确立了不一样的发展点。如在第四个三年,以“活力理论下激活教师专业自觉的校本实践与研究”为课题,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有效生长与增值的方式,激活教师的内驱力,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教师成长队伍。

从学校发展这一路走过的十几年,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在哪一个阶段,我们的核心理念都没有变化,我们关注“欣赏教育”理念的运用、拓展和延伸,把“欣赏”做成学校的系列“产品”,以“欣赏教育”为例,如“大拇指”储蓄银行、“大拇指”文化、“大拇指”吉祥物等等。我们觉得,教育是有延续性的,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在做实、做精的同时不断做大,才能做成自己的品牌。

实践证明,有思想的管理行动让我们这所不起眼的学校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基于长效管理,使我们的办学避免了急功近利,形成了一支专业自觉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管理中,行政班子是学校实施长效管理的核心力量。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行政班子每一个成员去执行。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管理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从“更加努力的工作”到“更加聪明的工作”的转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此目的呢?

首先,我们架构管理网络。我们建构了纵横交错的管理网,建立了由校级领导纵向管理、中层领导块状横向管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管理结构,既保留合理的层级,又提高中基层人员创新的内在动力,改变管理层级过多造成的管理信息失真、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现象,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创新了学校中层管理组织职能:不再充当发号施令的角色,而是提供服务;不再只是监督和考核,更多的是挖掘亮点,提供平台,助人成功,努力达成“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改变”的管理文化。

其次,我们采取了统一管理行动。要完成学校的整体改革,行政班子是一个核心,我们必须形成实践共同体——围绕共同关注点,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合作互动。我们把“让每一个教师在快乐成长中体验工作的快乐”作为管理目标,在具体分工、责任到人的基础上,加强了合作共享。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是这样落实的:

一是凸显微讲座的价值引导。微讲座强调从“微处”着手,从“实处”收效。因为其“范围小、内容实、选题活、周期短、容易学”而逐渐被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展了一系列微讲座。我结合学校发展、教师专业自觉的调动等,为全体教师做了《让忙碌的你有价值》《未来的发展蓝图,你构画好了吗》等讲座,或与老师分享人生感悟,或与老师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或与老师们讨论未来的人生蓝图该如何规划……我们的骨干教师还为85后青年教师进行了针对性的讲座:《直面“学困生”》《伯乐凭什么发现你》《让我们和学生更贴心》……一个个微讲座切入口小而实用,老师们及时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写下来,及时提炼,及时交流。这对做讲座的老师来说,养成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提炼经验的过程中“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对听讲座的老师来说,因为微讲座的务实、真实,而感觉更有效。

二是基于内在需求的个性化支持。我们认为,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不同的内在需求。教师成长如同培养学生一样,不能只抓“尖子”、满足于造就若干名师,必须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推进“活力管理”时,充分考虑到教师多样化的需求,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支持,切实满足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比如,我们搭建各种秀台:科研的秀台、长效课堂的秀台、课程秀台、个性秀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有能力、有激情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并通过常态活动和特色系列活动,让每一个老师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老师找准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老师的专长得以激活和发展,让每个老师的特长得以闪耀。

三是激发潜能的亮点寻访。为了进一步激发每一个教师的潜能,我们开展了“亮点寻访”活动,老师们将体现自我教育理念的亮点行动进行交流:有备课本,有课堂随笔、有学生特色作业、有课程设计……活动中,老师们在分享有效经验的同时,更得到了大家的职业认同,从而促使教师逐步提升专业素养,并逐步达到一种自主自觉的状态。

这些年的管理实践,让我们明白:教育管理实质,是点燃智慧火光,是思想引领、高执行力体现。它不是包装,而要注重内涵;它不是忽悠,而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它不是空谈,而要注重实用性;它不是跟风,而要追求个性。

长效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活力管理,其实践过程是一条开满鲜花的通道。她给予了我们学校教育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她给予了每一个学生自信和成功。尽管,这条路还很漫长;尽管,这条路曲折蜿蜒;尽管,它需要我们去执着攀登,但是我们依然坚定不移,激情满怀。

转变,要从影响内心开始

有位老教育工作者在谈到教育的价值时曾经这样说过:“教育是伟大的,教育也是平凡的。教育能改变世界,但是教育首先要改变内心世界;当我们改变每一个孩子的内心的时候,教育就能改变世界。”纵观我校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认为,要改变“孩子的内心”,就必须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内心。

那么,如何让辛苦工作的老师能感受工作的幸福,在幸福体验中自觉的改变内心呢?我觉得,其关键是我们要引导教师学会改变心态、改变状态、改变态度。实践告诉我们,当我们的老师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那么,他们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利环境和因素做出积极的行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所期待的境界。那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让校园文化成为无形的力量

文化,是教育之魂。多年的实践,我们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也就是文化的力量可以影响、可以转变每一个人的内心。学校教育,不但要让文化成为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更要让文化成为有形的行为,成为积极的促进。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定是一个长效的过程。为使校园文化成为无形的力量,我们在学校管理上始终着眼抓好以下三点。(一)关注核心思想的传承

回想到十多年前,学校面临着生源差、教师人心涣散、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欣赏教育”,用欣赏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欲望和潜能。三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欣赏给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除了教学质量跃居前十,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欣赏让每一个孩子提升了自信,获得了发展。学生的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师生观念在欣赏中升华,循环往复,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欣赏带来的奇迹。因此,这几年来,我们以欣赏为核心思想,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从欣赏到互悦,到活力管理,尽管欣赏的外延在拓展,但是内涵始终不变: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

目前,“大拇指”文化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从学校管理纬度来看,学生——百枚“大拇指”行动,把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统整到“大拇指”文化体系中;教师——活力管理理论的实践与运用,唤醒每一个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从管理的时间经度来看,我们的“大拇指”文化适用于每一个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变化,如2010年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我们认为,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而“欣赏教育”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关注孩子的兴趣、习惯和良好的品行的养成。2011年上海教育提出了绿色评价体系的实践,我们又以“欣赏”为抓手,通过《“大拇指”储蓄银行手册》,从课程内环境和课程外环境入手,创编了《宝山二中心教学五流程指导意见书》,关注孩子的绿色生态环境的营造,努力构建一个安全的、和谐的、激励的、有营养的绿色生态环境。现在,上海正在实施的“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我们又以“欣赏”为核心,提出了“百枚‘大拇指’在行动”,让评价在“大拇指”行动中得以有效落实。接下来,我们还将把“大拇指”行动延伸到家庭,让所有的家长在一起参与中对我们的核心教育思想认同和理解,并有效运用,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二)凸显微讲座的价值引导

影响,需要不断的价值引导。随着我校北校区的开办,学校的迅速扩容,南北校区分部而设,南北校区人力资源大调整,破茧重组后的学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让每一个教师迅速调整状态,我作为校长,连续通过微讲座的形式,和大家进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为全体教师先后做了《让忙碌的你有价值》《奋斗每一天》《让机会成就价值》《如何工作》《未来的发展蓝图,你构画好了吗》等。一个个讲座,或与老师分享人生感悟,或与老师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或与老师们讨论未来的人生蓝图该如何规划……(三)强调环境的潜移默化

教育,离不开环境。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十分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我们通过“大拇指”宝宝的征集,时时处处将“大拇指”文化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