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5:02:05

点击下载

作者:韦民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感知录

感知录试读:

一、正心

狄德罗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因为他不但主张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做好事,寻找真理”,而且也真正实践了自己的座右铭。他敞开大门招待饥饿的人,为了人类他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除了要一张床、一个写字台和一叠纸外,从没有要求任何报答。

发愤图强,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身体是灵魂的琴”(纪伯伦),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曲。

信念坚定作风正;

清正廉洁原则强。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信仰的人才有力量、生气和战斗精神。

养心需要“寡欲”、“知耻”、“慎言”。

心之四端:恻隐、羞耻、谦让、是非。

守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不虑而知,谓之良知。

黄埔军校门口对联:“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就是黄埔精神。可是有多少黄埔师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

有些认识和感想是稍纵即逝的,一旦错过了,就再也回想不起来了,这叫“闪念”;有些东西突然明白了,一下子想通,全身轻松了,这叫“顿悟”;有些想法,一辈子也改不了、动摇不了,这就是“信念”。

郑板桥一辈子就画竹、石、兰。他把气节、坚定和高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你的言行,有人理解,有人误解,没关系。对于别人的评价固然要在意,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问心无愧。正如孔子所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说实话,存善意,做好事。

真爱者美,真心者诚,真情者执。

二、律己

自知是很难的。自视过高,叫自负;妄自菲薄,叫自卑。自知就是“用手指去抚触你的赤裸的灵魂”,也就是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

每个人都会犯自以为高人一等的错误。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这一点,学会克制和谦虚,看到别人的优点与优势。尊重别人,才能真正做到和谐相处。

不用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只要有足够的自信;要担心的是瞧不起别人,所以要谦卑、要与人为善。

是非始于嘴,烦恼源于心。

有个日本诗人说“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躯如何容得?“只有低下头来”。忍耐、谦逊、低调是多么重要呵!

孟子提倡自我批评,“反求诸己”,并坚持真理;提倡“尚志”,仁义发自内心的需要;重实践,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知非速已,更待何时?

恶语伤人。恶语是软刀子,是心灵暴力。“慎独”,就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亦能约束自己的言行。“虚心、慎独、宽厚、吃亏、寡言、不说人过、不饰己过、不覆己过,闻谤不辩、不嗔。”这是弘一法师留给我们的修身之道,可一生践行之。

苦心志,乐意趣;宏气度,谨言行。

要真正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

管住自己的嘴,才能管住别人的嘴;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别人的心。

痛快时想到痛苦,才能经常痛快,远离痛苦。

在造物主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呵!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可以傲慢和固执呢?

不防小人,君子失策。但最好的防身办法还是自律。

自知之明,贵在自省,严律己、宽待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也;贫而乐,富而好礼,更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贫则谄、富则骄的人实在太多了。

曾国藩梦中羡慕他人好处,醒来后猛批自己。其修身如此,岂有不功成名就之理。

一般人都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却不反问自己德能何在?圣人到底是圣人,他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知,患其不能也。”寻找自己的不足,努力弥补,有才于斯,何患不遇?

凡事需谨慎,奉公守法,惧法不欺公。否则,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无自由。

合法收入低,固然清苦;非法收入多,必有后患。“见贤思齐”,知易行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美化自己、贬低别人。要做到“曾三颜四”,何等不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关键在于掌握善恶标准,同时要有见贤思齐的意识。

见过而内讼的人很少,因为这需要深厚学问的陶冶默化,所以孔子十分赞赏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改之为贵”,“绎之为贵”,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如何对待错误,如何分析好听的话。“说而不绎,从而不改”,这种人在圣人看来是没救了。

缺点被人指出,一般人往往会不高兴,孔子却觉得自己很幸运:“苟有过,人必知之。”

标榜什么,你就要身体力行;否则,就会有人揭露你,说你虚伪。

三、宽容

爱,使人宽容;恨,使人狭隘。

宽容无烦恼,计较无宁日。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人类许多美好的愿望是值得尊重和追求的,绝不能因其“天真”而加以嘲笑、贬低。

正面看人,朋友遍天下;正面思考,坏事也能转化为好事。

天边的大海,在纪伯伦眼里,就是“无眠的慈母”,只有大海,才能包容“江河和溪水的宁静与自由”。一个有亲和力、号召力的政治家,要像大海一样给四方来归的人以宁静和自由。“你们要祝福黑暗,如同祝福光明一样。”(《先知》)这是何等的心胸和智慧呵!

星云大师讲:“于恶骂毁谤之言语不能如饮甘露者,不算是忍辱之人。”吾以为,理在我,何忧何惧?理不在我,忠言虽逆耳,亦当虚心接受。

相信自己的优点、天赋和创造力,同时原谅别人的缺点和迟钝。“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树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雪莱《西风颂》)这是何等的虚怀若谷,又是何等的信心十足!

像阿克利那样的人是有的,“他、他妈几乎对每个人都恨之入骨”。然而,生活在仇恨中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按这个说法,邓小平要算“圣人”。他的“不争论”就是“存而不论”。让实践去检验,让事实来证明。对那些无法证明的东西,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宽容不是懦弱,自信的人才会宽容。

原谅别人,是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伯夷、叔齐就是这样的人,“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恕”字可以终身行之。什么意思?哪些话该说,哪些事该做,不用问别人,问自己。怎么问?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南宋屡战屡败,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内耗”和“党争”。因此陆游希望风俗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在中国,培养“宽容”的氛围是多么重要呵。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而失去生命,连孔子的后人都不能免。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杜鲁门说:“The bitterness is a distortion,not a true reflection of what is in our hearts.”当我们听到尖刻的话、面对尖刻的人时,想一想杜鲁门这段话,不也是一种安慰么?

为官需要胸怀。“居上不宽”,圣人是看不下去的,“宽则得众”。圣人“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有性格、有棱角、爱憎分明,有人认为这都是缺点,是不成熟的表现。殊不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这还不够,孔子继续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对待不好的人还要去感化他、改变他。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我辈胸怀如何?常自问,有好处。

忍耐,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对于当事人,忍耐则需要涵养和胸怀。

中国先贤总劝告我们忍耐。我以为,有些时候、某些事情是需要忍耐的,但忍耐不是消极等待,要有想法、有办法。“乐道人之善”,人亦道其善,不亦乐乎?

慎终追远,不是提倡迷信,而是鼓励活着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的人。人人有益于人,“民德归厚矣”。

儒家既讲平衡,“和为贵”;也讲规矩,“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同样是行不通的。那些并不真正了解儒学的和事佬记住了前一句,却忘记了后一句。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房龙却告诉我们,要对异端宽容。谁是谁非?好好思考吧。

如果同别人结下了怨恨,你不愉快,对方也不愉快。你应该主动找对方,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求对方谅解;然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立即承认自己的错误,双方积怨立时消除。这大概就是主动和大度的好处。

能将人们心中的怨恨消灭在瞬间的会晤中,关键是尊重人、体贴人、理解人。

不幸能唤醒人类的良知,而幸运往往招来妒忌。

古往今来,许多人因为信念而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渎神违教”之罪被控入狱,不久被判刑,服毒而死。临刑前,他幻想有一个世界,“绝不会有人因提出问题而获死罪”。

加图(前234—前149)是罗马的政治家、将军。洛迪安人拒绝在波斯战争中帮助罗马人,加图却为他们申辩。而申辩的理由,竟是要求同胞对别人“保持自由的愿望”给予理解和尊重。

孟尝君任齐相时,食客三千。一日见罢,皆背之而去,后赖冯先生得复其位,孟尝君说:“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孟尝君这种心态,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然而冯先生却说孟尝君失言。他讲:“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你失去了地位,大家散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希望遇客如故。孟尝君奉教从命。如是看待和对待势利之徒,非宽容大度之士不能为也。

赵壹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看不惯“富贵者称贤”。然而在我看来,无论富贵贫贱,守法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

尊重人才,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选择,正像待客,不能强迫别人吃什么、喝什么。

失败者的一切言行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正是这些不当的言行造成了他的失败。

家和万事兴。过去,台湾飞往欧洲需北假道俄罗斯,南假道东南亚,费钱、费时。2005年拟定假道大陆,年节约燃料费1 130万美元,每次飞行时间也相应缩短2小时。

四、待人

无论情谊多深、关系多亲,都不要忽视尊重对方,并保持适当距离和自我约束。“父慈子孝”,说的是父子关系;“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关系。父子、夫妻尚且如此,其他关系岂能随便,不讲分寸?古人说:“相逢好比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人们初次见面,会比较注意言行,也很有礼貌;以后熟了,就放纵了,也容易忽视对对方的尊重。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每次见面都应像初次见面那样认真对待。历史上,一些功臣不明白这一点,误把“君臣”当“兄弟”,结果被“皇帝老哥”杀了。“谁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固然是一种现象,但要记住,背后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人前真心夸人,是一种修养,是一个优点。

切不可把贬低别人当作自己的风趣和幽默。是不是真心爱人,自己最明白;是不是真心关心人,自己最清楚。

伤害别人的自尊,等于在别人心田里播下仇恨的种子,迟早要遭到报复。

即使在“言论自由”的社会,道德、法律也不容许诬陷、谩骂、侮辱和造谣中伤。应当把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和宽容别人,作为一种习惯和原则。

卑辞厚礼,无往而不胜。这是吕氏请商山四皓出山的经验。

人们可以彼此尊重,也可能彼此蔑视。尊重是相互的。主动、无条件地尊重别人,并使这种尊重融入血液中,成为一种本能,你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相反,你将失去别人的尊重,路越走越窄,最后留下的只是孤傲的外表与孤芳自赏的内心。

服务要热情,但过度、过细、过分主动,会让对方感到手足无措,以为你把他当白痴。

朱晖和张堪是东汉时期同学关系的典范,“情同朱张”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信任和承诺的无价。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朋友的典范,“高山流水”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最好的朋友是知音,是能理解对方思想的人。

一个不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精神领域极为复杂的主体,但在不相关的人眼里,人仅仅存在外表上的差异。因此,聪明的人要学会理解每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关爱自己,尊重别人。

圣人不能理解女人,何况凡人?孔子说女子难养,事实上,你想理解的对象都是不可理解的,不管其性别、年龄、出身。唯有尊重对方,才能理解对方。

包容无是非,欢喜无忧愁。

发现别人的优点是第一要务,扬长避短是用人关键,夸奖别人要成为一种习惯。

不屑与之为伍者,亦可与之为善。

巴金说:“我没有资格做他们的老师,我却很愿意做他们的朋友。”这是一种何等谦逊、容易让人接受的态度。

恃才不屈可,轻侮他人险。边让不明此理,此其悲剧原因之所在也。

如果你不喜欢某人,就不要让他在你身边;如果他在你身边,你就不要轻易得罪他,“敬而远之”可也。

嫉妒是一种极为可怕的情感,人类许多卑劣行为都是由其引发。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说,避免这种情感的伤害,就是成功的一半。

成人之美是美德,相互嫉妒是祸根。“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做人将心比心,做事顺势而为。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则人人可敬可爱;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则事事顺利,无怨无悔。

学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不断“修缮”的。过于自尊或疏忽,都会动摇友谊的基础。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则游刃人际有余矣。

没有信心和朋友,就没有事业和前途。

不要自以为聪明,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不要自以为完美,什么都不愿意改进。

我们炫耀自己的成就,通常是在不知晓或有意忽视别人成就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我们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就会更谦虚、更努力。

交朋友,要取长补短,不可以势利论。这就是孔子讲的“无友不如己者”的真正含义。

始终保持欲有求于人的心态,就不会得罪人。

应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因为孤独是一种可怕的感觉。自古以来,描述这种感觉的诗词非常多,如“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等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有道德上“好”的意思,也有理论和实践上“对”的意思。“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如何消除无形的怨恨呢?孔子教导我们:“攻其(自己)恶,无攻人之恶”就可以了。他在别处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是同一个意思。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儒家文化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至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极少数人反其道而行之,不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好。

嫉妒是会杀人的,而宽容可以让人回心转意。扫罗嫉妒大卫,要杀大卫,大卫只得亡命野外。一天,大卫以德报怨,扫罗感动而哭,承认自己的错误。由此可知,宽容比嫉妒更有力量。不过,要牢记一点,宽容是要在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做的一件事,否则,就是耶稣也是要送命的。

孔融很傲,“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他很想有所作为,“人生何所想?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他特立独行,“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这一切,会遭人恨、遭人妒、遭人非议,而恨、妒、非议都是足以害人的。

嫉妒是最可怕的心理,是许多恶劣行径的根源。我总认为人类应该团结一致,无论谁取得成就、战胜未知的事物,都应该高兴、祝贺。如果这种想法幼稚,我宁愿幼稚下去。(有感于发现红血球的马塞罗·马尔皮基遭攻击、侮辱一事)

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无能为力,不也痛苦么?反之,助人为乐,不是很有道理么?

你不是货币,不要指望人人爱你,人人追随你。天地良心,问心无愧可矣!

如果你觉得这也错了、那也不对,你就得反思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计较了?

计较是烦恼的根源,宽容是宁静、愉悦的法宝。

与人相处,要心存善意,克制自己,不吹毛求疵。

财富和智慧可以无限地积聚,而怨恨不可一日留存。

不要抱怨你的亲人爱莫能助,不要羡慕别人如坐春风。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多一个朋友,多一份信心;多一个敌人,多一个陷阱。

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利益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所以《增广贤文》说:“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广交不如择交,择交不如死交;多情不如少情,少情不如专情。“直而无礼则绞。”绞,尖刻刺人的意思。性格不可太直,凡事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强嘴利舌同人辩驳,孔子教导我们“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容易得罪人呵!所以有“缄口如金”之说。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有什么办法呢?一要宽容,二要负责。宽容者恶语不施,负责者劝以好言。

要尊重爱自己或对自己表示爱、友好和其他善意的人,不管其性别、年龄、地位、美丑。

诺贝尔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也是一个信义君子,他“绝不把债务的偿还日期拖延”。“频来亲也疏”,保持一定的距离,是维系亲情、友情所必需的。

人类的情绪是可以迅速传递的。因此,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首先自己要宽松愉快。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但要尽可能与人为善。

不要老是指望别人关心你,要学会自己关心自己,并在关心自己之余去关心别人。

以物相交,物断情亡;以情相交,情移心变;君子之交,其淡若水。水,源远流长。

有求而交,不得且怨;无求而往,何其坦然。“财上分明大丈夫。”此言当铭记在心,切不可因羞于启齿而遗恨、留患。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所以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朋友和亲戚最好不要发生经济关系;实在不能避免,必须履行简单的手续。古人说:人亲财不亲,财利要分清,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之交,其淡若水。水者,无微不至,仁爱也;清澈见底,诚信也;无色无味,中庸也;顺其自然,坦荡也;奔流不息,勤奋也;甘居物下,谦虚也;不却细流,不拒混浊,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宽容也;源远流长,恒久也;润物无声,为而不居也。

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如指掌,而对别人的感受一知半解,于是有了误会、抱怨和愤恨。

爱好孤独,乍看起来,正如卢梭所说“是极端恨世的,十分阴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跟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卢梭这一发现或者说自我体验,清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善待孤独和孤僻的人,也清楚地告诉我们,偏见源于无知。“与人为善”和“认真”是很难兼顾的,但一定要兼顾。要因地制宜,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方法。

忍耐是痛苦的,然而也是必须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五、裕德

道德像眉毛。眉毛并不是必需的,只因为人人都有,你就不能不要。做好人,办好事,交良友;安好心,存好念,出良策;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一个好的领导,在孟子看来,应当以德服人,重义轻利,与民偕乐。一个好部下应当匡正领导,恪尽职守,好善为先,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真诚”。他说:“思诚者,人之道。”虚伪是最可恶的。

积德之于子孙,胜过任何遗产。身教之于属下,胜过任何言传。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叫“职责”;于己有利可不为,于人有益必为之,这叫“道义”。恪尽职守,弘扬道义。

对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并具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永久性地受到人们的尊重。历史记住并颂扬的人,始终是德才兼备的人。

人们可以不信仰宗教,但不可以没有道德底线。

亲和力源于良好的道德修养。

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但也是最难具备的品德。说实话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不能不有所顾忌。尽管如此,问心无愧仍然是一个底线。“Above all,be honest.”要求他人,更要身体力行。

损害国家利益的人绝不会有好下场。在国家消亡之前,爱国主义始终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善似青松恶似花,乍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这首诗告诉我们,行善不仅要有恒心,还要有耐心。“孤忠要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人品最重要,利人最关键。

在商品经济社会,金钱是强大的武器,而比金钱更强大的是道义。“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目无名利,真佛也。“立志如大山”,言志坚;“种德若深海”,言德广。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要小看这句话,儒生的勇气、骨气都源于此。“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看看那些为富不仁者的一生便知道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懂得这个道理,又怎么会去贪污受贿、跑官要官呢?成就任何事业,都要得之以道,才能安然久处。“德不孤。”说得好,有道德的人怎么会孤独呢?

道家将欢乐分为“内乐”和“外乐”,强调“内乐”的重要性和“外乐”的不可靠性。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外乐”仍然是最重要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是因为“常得君王带笑看”呵!

知足、知止是一种心态,绝不可因此碌碌无为。对个人名利,要常抱着知足知止的心态;贡献社会,要永无止境。

大才无德,不如小才有德。

小德顾家,大德顾天下;庸才养身,人才养国。

人言不必畏,只怕心有愧。

李白一点“媚骨”也没有,一丝“奴颜”也不见,是真敢蔑视权贵的。他爱“风流”,爱自由,钦佩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其实他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孟浩然曾向张九龄表露过出仕愿望,在《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中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留别王维》诗中说“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而李白不一样,做了官,一点约束也不愿受,一点委屈也不能有,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己也表示,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但也有人说,李白事实上是个“官迷”。“恶此喜彼”看上去十分正常,华盛顿告诉我们,一旦成为习惯,人就变成了一种奴隶,“受自己的仇恨或偏爱摆布的奴隶”。正确做法是,培养公正而友善的感情来对待一切。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仅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涵养。

求财恨不多。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但财需取之以道、合理合法。

何谓有德?乐人之吉,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是非,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佞谄,如此乃为有德。善哉斯言!

西晋有个叫邓攸(伯道)的人,在战乱中舍弃亲儿而保全侄儿,后来终生无子,时人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叹。余读书至此甚为感动,知“良知”莫善于利他也。

在中国,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不知恩、不图报,就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罪莫大焉。

做事容易做人难,误国容易治国难;怨天容易自责难,恨人容易爱人难;自立容易立人难,败事容易成事难;学道容易成仙难,善始容易善终难;创业容易守成难,嫁娶容易忠贞难;学坏容易学好难,知面容易知心难。

你不能做到人人喜欢你,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让人人厌恶你;你不能帮助别人,但至少不要害别人;你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努力了。

尽心、尽力、尽责,克勤、克俭、克己。

如果你没有能力和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人们可以原谅你;如果你损人利己,苍天也会震怒。

六、求知

看到的是现象,隐蔽的是本质。智者见微知著,以所见知所不见。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无数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真正聪明的人,是竭尽自己智慧,同时还尽可能借用别人智慧的人。

精骛八极远,神游万仞高。寂然凝虑深,思接千载长。这就是“神游”。

一个专家的产生,是和一本深思熟虑的书之问世同步的。要深入了解某些问题,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这个过程形成的材料,足够写一本有分量的书。

启功先生讲,《红楼梦》写了400多个人物,却从来没有写人物的“头”和“脚”。心细如此,治学必成。“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世说新语》),兄弟皆贤,难分高下,这是“难兄难弟”的原意。

古人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臭”,读xiù,香味的意思。与中国文化的圆融性一样,中国文字也是可彼可此,不像英语那样字义分明,真难为了那些学中文的外国人和孩子们。

史铁生算不上一个“气势磅礴”的作家,也算不上一个“铺天盖地”式的作家,而是一个观察细腻、思想深刻、文字老练、想象丰富、内容真切的轮椅作家。他表达出了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所能叙述和思考的一切,有时像“印象派”。《礼记》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很重要。

对于行动派来说,“知”难;对于理想派来说,“行”难。知行合一,可谓圣贤。

托马斯·葛擂硬(Thomas Gradgrind,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中的人物)是一位追求“事实”的人物,“Facts alone are wanted in life.”然而,有多少人为“事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谎言与金钱、权势、名誉并存的时候!好在葛先生的“事实”,并非全都是“事实”。

托马斯·葛擂硬眼中的世界,是由一个又一个“事实”构成的,它像一个实验室,一切都按照自然法则运行,幻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毫无意义。《诗经》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科学研究,亦如玉器加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面对人们把送礼物当作“礼仪”,孔子发出这样的哀叹。事实上,礼的要义是对人、对物心存敬意。所以《三字经》讲“勿不敬,俨若思”,诠释得很好。“就说校长哈斯先生吧,他是我这辈子所见过的最虚伪的杂种。”(《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斯特拉雷德“自恋到疯狂的程度,自以为是西半球最帅的家伙”;欧内斯特·莫罗“无疑是潘西有史以来最混蛋的学生”……厄尼是个弹钢琴的黑人大胖子,“极其势利”。主角考尔菲德谁也看不上,什么事也看不惯,痛恨虚伪。看不起任何人却看穿任何事,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魅力。“我倒不如做一对粗俗的蟹爪匆匆爬过静寂的海底。”(T.S.艾略特)谁能理解诗人的内心呢?

“‘Beauty is truth,truth is beauty.’——that is

All Ye know on earth,and all Ye need to know.”

这是济慈《希腊古瓮颂》最后的一句诗。当你遇到虚情假意时,你自然会明白这首诗。

不学无术的人终究被淘汰。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地位越高、影响越大的人越要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它会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眼界和认识水平,影响其发展方向和速度。

中国人说,吃动物什么器官,补人体相应器官;美国人讲,“器官果蔬”(如核桃像大脑,柑橘似乳腺),吃啥补啥。是都有道理,还是同样荒唐?

朱熹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学习而后知不足,实践而后知无能。知不足者谦虚,知无能者礼让。谦虚、礼让,进步之始也。

什么叫草书王?“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好一个怀素!

孔子是一位谦虚的人,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无知也”。其多才多艺,也不认为是天生的。小时候穷苦,“故多能鄙事”;成年后又没在官场上浪费时间,“故艺”。

没想到孔子讲课,真正能听得下去的只有颜回一人。《论语·子罕》上记载:“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讲学很难呵!做学问更难!

登堂入室,学问才会精深。

灵感就是顿悟。柏拉图的神灵附体说,其精神状态应与禅宗苦思之后的豁然开朗相类似。诗学李、杜,文学韩、柳;词效苏、辛,史从二司马。“学而不思则罔”,因为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思而不学则殆”,因为胡思乱想。

思考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而行动能让人学到更多的东西。要做有行动的思想家,有思想的行动派。总之,要知行合一。

真理不在书本里,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姑娘(Miss)”等同于过错、回避、失败、错过,又等同于思念,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英文词,与中国的双关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一项工作都是一门学问。没有简单的劳动,只有简单的思维;没有低贱的工作,只有自卑的心理;没有枯燥的事情,只有乏味的男女。

好好学习外语吧。只有能够讲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且用它来进行思考,一个学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性情比才学更具人格上的感染力。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修身重于求知。

一个人除了事业,没有别的嗜好和追求,他的力量一定会倍增,事业一定会成功。加尔文一生都很穷,但追随者众多。教皇得知他的死讯时说:“这个异教徒的力量在于他对金钱的冷漠。”

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金钱和权力只是帮助你实现理想的工具。

身体是事业的基础。“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总是不行的。

孤独、疾病、死亡乃人生之大不幸,哲学家却从中汲取灵感,视功利如浮云。

学书之道在于朝朝暮暮、不计寒暑,在于褒贬不惊的平常心态,在于“取先人经典之玄,悟天地万物之象”,持之以恒,自强不息,唯有厚积,才有妙得。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区别何在?同样一件事,前者看到“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后者看到的却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好一个古典无政府主义者。

佛教以海喻苦,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贺铸填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亦足惧也。

徐再思“始为天下忧,后为天下羞”寓意深刻,与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即有特立独行、洁身自好之士。《后汉书》有《独行传》,《新唐书》有《卓行传》,《新五代史》有《一行传》。作者于道丧俗坏之际,求负才修节之士,为世道人心表率,淋漓感慨,俯仰情深。

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此情此景,今日何处可寻?城市文明愈发展,自然文明不能愈衰竭。物质文明愈丰富,精神文明不能愈空虚。“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我相信许多人不会想到这是王维的诗,因为人们已经习惯把王维列入山水诗人。这都是选本带来的恶果。

宋词作者多出江南,此所谓地灵人杰也。

王维是个著名的山水诗人,但其《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豪气冲天,雄风万里,令人难以置信。

晏词之美,美在句句如画,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如在眼前。

读苏轼词,才知道宋词亦有理性的一面,即词不仅是表达感情的工具,也是表达政治信念、社会理想的载体。

岑参的诗把我们带到古代边塞,让我们看到边防战士的艰苦与英勇。这位军旅诗人,使古代戍边战士流芳百世,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尊敬。

孔子懂得调研的重要性,强调“多闻”、“多见”、分辨和选择的意义。

马克斯·韦伯倡导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价值无涉。这种方法要求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时,不带任何价值取向,只解决“是什么”,不解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然而这是多么困难。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倾向,何况用于研究的材料本身已包含某种偏见。

在德·格鲁伯看来,宇宙一体论是中国宗教与伦理、政治学与科学的基础。

明白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处处、时时做到。明白而又没有做到,便会后悔。

卢梭说:“在我没有受到老师压制以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幻想。”可见,幻想是压制的结果,是人们摆脱束缚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

巴金先生讲,写作的秘诀就是“把心交给读者”。其实,所有社会科学的秘诀都是如此。

如何才能幸福?自古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之分。前者认为福禄寿喜带来幸福,后者认为幸福完全是个人的事。2006年年初,美国Virginia大学的Tonathan Haidt说:“Bad experiences don't make people unhappy.”即便烦恼缠身,也不必失望。他认为幸福与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的关系不牢固,“幸福的程度大部分取决于个体的大脑构造,而不是你身边有好事抑或坏事。”“Negative Events”可能使人感觉不好,但通常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持续时间长。“幸福是个人的事情”(Happiness is an individual thing),由每个人的基因决定。如果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定格在某一点上,那么幸福的关键是将事件好的一面发挥到极致(We all move around,up or down,around our set point depending on life events.The key to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is to move the upper range of your potential.)他指出,改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提高驾驭能力,能促进幸福(Boost happiness)。Tonathan Haidt的理论为古老但仍有市场的“命中注定”说提供了最新依据,也给了唯物主义者足够的面子。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又谦虚的诗人。“别梦依稀咒逝川”中的“咒”字原为“哭”字,是梅白建议改“哭”为“咒”,毛主席称梅白为“半字之师”;“原驰蜡象”的“蜡”,原作为“腊”,“热风吹雨洒江天”原为“热肤挥汗洒江天”,都是根据臧克家的意见改过来的。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于垓下,对虞姬慷慨悲歌,至死不知用心智。读《大风歌》找内因,知刘邦虚荣,亦知其理智,得意不忘形,故能得天下。

七、良知

Archilochus有句诗:“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面对复杂的人和事,好人也只有一招:守住良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心迹,也是一切志士仁人的人生格言。

要做好人,但不能奉行没有是非标准的“好人主义”。

淡泊看名利,敬畏待事业。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

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不用算计。与歪门邪道的人在一起,切忌同流合污。

要团结,不要勾结。孔子所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这个意思。

正道直行者,吾友也;歪门邪道者,吾仇也。

先知是痛苦的,因为同时代的人不能理解他;道德高尚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不愿意同流合污。

古人云:“难酬之恩休受,难久之友休交。难再之时休失,难守之财休积。难雪之谤休辩,难释之忿休较。”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其次要知人知心,明察秋毫;再次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最后要去贪心。此外,还要心胸开阔,问心无愧,不入是非之地;同时还须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且宁静淡泊。然而,明白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

成功者必有其道,不论正道抑或邪门。君子走正道,小人钻邪门。

做正事,行正道,修正果。

职位是头上的光环,让人敬畏。不在其位即黯然失色者,缺德乎?“驷不及舌。”舌者,恶言也。金玉良言,何足畏哉?

Noble thoughts是一个好词,没有Noble thoughts,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呢?(“For good words almost always inspire to good works.”)

执政者的必备素质,就是正派。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身正然后公正,勤政然后明政。

任人唯亲,是自私和无能的表现。

Woodrow Wilson讲:“I would rather lose in a cause that I know someday will triumph,than to triumph in a cause that I know someday will fail.”这就是事业心、正直与良知。这些,有坚定信仰的人能轻易做到,一般人在功名利禄面前却往往做不到。

读《爱莲说》,知理学君子,洁身自好,朴实正直,通情达理,不趋炎附势,重名誉,讲规矩,可敬而不可辱。可惜作者亦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诗经》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忠、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变成了无赖。

孔子非常清楚,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带好头。他多次说,为政者须“先之”;又说,上好礼义、诚信,则民莫敢不敬、不服、不用情,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欲善而民善矣”,为政者的德行好比风,社会大众的德行则犹如草,“草上之风,必偃。”中央决定改进党的作风,就是为了确保党的先进性。

孔子不批评禹,原因之一是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公而忘私,克勤克俭,“吾无间然矣”。

吴思先生说:“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一个正直的人,很难在一个邪恶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东汉有个叫司马直的人宁愿不做官也不肯搜刮百姓、买官卖官,宁愿死也不愿意同流合污。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虑,可以理解为一生的目标。没有目标,必为眼前忧虑所困。身为领导者,更不能拘泥于眼前得失,否则将会影响事业成败。

临之以庄,则敬。每个人都认真,国家才有富强的希望。

敏于事而慎于言,可以成大器。

莫泊桑《一条绳子》中主人翁霍史克恩老爸的死,既是人们恶语中伤、造谣诽谤的结果,也是主人翁过于在乎人们言论和评价的结果。一个人问心无愧、清白无辜,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欢乐与痛苦不是地位所能决定的,调整心态十分重要。薛昂夫曲“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心待足时名便足”非常有道理。

罪恶总是钻善良的空子,而正义则会惩罚这种行为。

八、谨言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自认为比别人高明是要坏事的。为人师表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博学”、“详说”、“自得”、宽心胸、高眼界、知行合一和有教无类。

出言不逊,必食恶果。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出言伤人,你可能在别人的心田种下怨恨甚至仇恨的种子。

要知道沉默和静心的重要性,记住禅宗说的“开口即错,用心即乖”就可以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简明扼要地说话。用房龙的话来说,就是用一百个字表达不清楚,还是不说为好。

凝视和沉默是可以征服人的。

每一句有分量的话,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对“领导”不敬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今未必死,但要“进步”恐怕就难了。我还没有看到或听到有哪个领导可以大度到乐于别人对自己不敬的。

称赞别人的话,不一定会传给别人;批评别人的话,一定会传给被批评的人。人这张嘴,吃好的,说坏的,一定要管住。

非力所能及而大言者必不成,非力所能及而言报复者反遭殃。

不要对人和事妄加评论,要多听少说。

许多人和事可以看透,却不能说穿。看透了,才能淡定;说穿了,就没有退路。

说出来的话,不要后悔;后悔的话,不要再说。

说完就后悔,第二次还说,这是本性对自我约束的反叛。只有加强约束,才能逐步避免。

要求别人保守秘密,不如自己守口如瓶。

What's done,can't be undone.木已成舟,可不慎哉?

人们的心灵要比你想象的脆弱和敏感,这也是你必须“谨言慎行”的原因之一。

言语的伤害力胜过刀剑。蔡邕叹董卓,招来杀身祸。人性何险恶,虎狼愧不如。

在特殊情势中对人有所保留、有所防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是秘书的基本素质。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加辨别,不能不有所警觉、有所防备。

是非只为多开口,故智者讷于言而敏于行;烦恼皆因强出头,所以,君子量力而行。

白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嘴上不说,但心中有数。

有时候,沉默和忍耐才是你最可靠的朋友。

成事莫说,因为成事过程充斥着许多见不得人的东西;覆水难收,欲收者即不覆。

许多事情你想找人诉说,想寻找理解和同情,寻找鼓励和支持。如果你真去找人诉说,却常常会失望,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甚至会懊悔于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考虑后果,不要让人们因伤心而愤怒、怀恨。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宁愿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言轻莫劝人,谓地位低下,不受尊重,说话没有分量;遭难莫寻亲,因为谁都害怕麻烦,瞧不起没权没势、身无分文的人。

没有力量作后盾的威胁,不仅不能打倒敌人,反而会激怒敌人;现在做不到的事情,坚决不说。有多大的能耐,说多大的话,否则便是大话。说大话,徒使自己成为笑柄。

对大多数人来说,韬光养晦要比显山露水更稳健。诚如罗隐所说:“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盗者,暗算也。

得罪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自以为不求于人从而不约束自己言行,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因。

卢梭有许多美德,也讲了许多真话,然而他一生坎坷,遭受了很多痛苦。人们不禁要问:讲真话,到底有没有好处?于谁有好处?

九、慎行

得意毋忘形,失意须隐忍。

上有“天理”,下有“人心”,中庸之道介乎其中:安分守己而已。

即使是自然的,也要有限度才合理。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意思。“朋友”好比一面镜子,别人可以透过它看清你。交友可不慎哉!

可否做某件事,要看事情本身是否正确;可否交某个人,要看这人是否正派。

珍惜眼前的日子,折腾可能导致每况愈下。出于虚荣或贪婪的瞎折腾,后果尤为严重。(读莫泊桑《项链》有感)

明白它并实践它,才算真正懂得它。

高水平,低姿态;多做事,少说话。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急事慢办不出乱子;大事细办可保成功;难事缓办,不会激化矛盾;好事多办,积善成德。

苦干不如巧干。苦干者,事倍功半;巧干者,事半功倍。

凡事要抓关键,纲举目张。

举直、举善,还要举能。

人要有所作为,必须仰仗组织,也离不开财力、权势的扶持,否则就会像龙游浅水、虎落平阳,遭虾戏、被犬欺。

事业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房龙说:在路德的真诚追随者眼里,最小的细节也会成为无比重大的事。《旧约全书》抄错了一个逗号便意味着流放;要是在抄写《启示录》时用错了一个句号,就会被立即处死。我们要是有这样一种办事认真的态度和习惯该多好呵!

保持距离,能免去烦恼,却免不掉孤寂;不分彼此,能了解情况,却可能惹来是非。“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国际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也是这样。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释曰:“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我理解,不是不商议,而是无法商议。但正因为道不同,所以又必须商议,否则,就只能诉诸武力了。

权威莫过于天子,“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但就有专诸、聂政、要离、唐雎之流偏不信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所以,凡事要有“度”、有“分寸”,切不可欺人太甚。

我们从事金融业并为行业立法,然而,是否做到了公平,是否兼顾了别人的利益,这是需要深刻反省的。

卢梭说:“赌博只是寂寞无聊的人们的消遣。”据我观察,赌博还是惹是生非的场所、行贿受贿的平台,类似黑帮的发祥地。

十、人生

人生值得骄傲的不是“打倒”了多少人,而是扶助了多少人;不是钱比别人多,或者地位比谁高,而是使更多的人也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人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能够掌握的过程。嫉羡交加,只会自找烦恼。静心、慎独、感激、怀远,可以造就美好的人生。

好人会有更好的人帮他,坏人会有更坏的人整他。善恶到头终有报,世界就是这样。

闲适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穿衣吃饭没有问题,烦心的事也没有,才能做到“闲适”。“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讲出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其实,忙里偷闲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志趣相投的人闲聊。《诗经》上说:“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注:“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于是我忽然想到:有些人一生奋斗,勤劳智慧,结果为人作嫁;有些人闲适无为,却坐享其成。鸟如此,人亦如此。“天无绝人之路”,这就是信心的来源。

问心无愧,不畏闲言碎语;发愤图强,一定有所作为。

没有激情,人生的意义就失去了一半。

有信念的人有信心,有才智的人有出路。

做学生时读《论语》,觉得孔子保守,不喜欢他,有时还很气愤。如今,在国家机关工作十余年,重读《论语》,始知孔子老练,说的都是人生和社会哲理。

读杜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土禀缠其身”,吾以为求名者可以止矣。名下苦痛谁能知?“必有一天,你的一切都要交付出来”,并且,别人不会像你那样把你生前的东西看得那么重。“一世穷愁”(张以宁语),概括了多少古代读书人的境遇呵!

人生之悲,在于知其必然而无可奈何;人生之喜,在于知其必然而顺其自然。

人生之悲,多缘于“无常”;人生之喜,以无常为常。

无愁即喜。这就是刘基“喜固不可求,客心恒畏愁”的意思。

如何面对苦痛?“你要静守,度过你心里凄凉的冬日。”(纪伯伦)“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每个学生离别母校时都可以这样吟唱。多年后,那成了人生的一段回忆,依稀如梦。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权力和金钱的失去,而是衰老。政治上失败,可以东山再起;经济上破产,可以二次创业。只有衰老,让人毫无办法。返老还童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从没人实现过。

人是要有点“希望”的,有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又很危险,它是挫折和痛苦之源。所以托马斯·葛擂硬先生说,“Hope!It's a poison in the blood!”

一个人只有像孟子那样才能快乐——真诚、自信、择善固执。

按照孟子的说法,快乐很简单:家人健康,没有存心害过人、坏过事(俯仰无愧),“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碰上聪明人)。有这三种快乐,甚至比当国王还好。“如果”太多了,现实就变成了童话。

真正的好人,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人,更不是人人都厌恶的人,而应当是“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人。

佛教告诉我们要“观自在”,即身在、心在,不可妄想。人的痛苦莫过于活得“不自在”。人贵有自信和自知之明。

幸福是自己创造的,痛苦是自己招致的。如果幸福是别人给的,迟早会失去;如果痛苦是别人造成的,早晚会解除。

我们总是力图向子女表明父母的爱是绝对的,而子女却将信将疑、毫不在乎,一如我们对待上辈。

人生注定要作出各种选择,因为目标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每次选择都是有成本的。只能权衡利弊,勇于抉择。

五台山妙汇大方丈说:尽力而为,即为人生最高境界。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或不尽力,或不满足。“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吾谓:此恨无绝期,人生恰如网中鱼。

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成功。

许多现象令人难过,却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例如,不是每个人,即使是你最亲近的人,都理解和支持你的梦想。再如,你相信宽容和博爱,但仍有某些人和事让你恶心。

财富和健康一样,丧失会令人痛苦,而拥有并不保证幸福。

幸福往往就在身边,痛苦缘于自卑和狭隘。眼睛盯着别人,内心就无法宁静。

权力、财富和名誉产生的“幸福效应”是递减的和短暂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幸福,也没有如影随形的不幸。真正成熟的人,会正视现实、接受不幸,在逆境中寻求转机、寻找幸福。

许多有才却无所作为的人,就如道旁兰草——“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十月要镰起,并在束薪中”。(《古乐府》)

天是塌不下来的,没有事情能真正压垮你,除非你自己垮掉了。

无论怎样强调平等,个体与生俱来的某些差异总可能导致歧视。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等后天形成的差异,会加剧人的不平等。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是自己拥有多大的权力和财富,而是让多少人幸福安康。

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在死亡面前,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极度荣光也只是通往坟墓”(The paths of glory lead but to the grave)。

古人说,四十而不惑。依我的体验,四十岁正是困惑的年龄: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与人为善,却经常遇到坏人;乐于助人,危难时发现没有朋友;洗耳恭听,全都是废话和谎言;展望未来,茫然不知所措。

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不可能完满,但很多人都不死心,千方百计追求完满,追求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固执地认为某些人的一生是完满的: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人的命运就是他的性格,这是弗洛伊德的名言,意在承认人的行为的内驱力。反过来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我以为也是对的。

人生是一种感觉。人们不是为感觉良好在奋斗,就是为感觉痛苦在挣扎。但是,不管是良好的感觉,还是痛苦的感觉,都可以调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最佳感觉。

人的一辈子不在于做过多少事,而在于做成多少事、做好多少事。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历史就会记住他,人们就会纪念他。容闳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他一生只做成两件大事:一是建成了一座机器厂——江南制造局,二是在中国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生。历史就给他很高的评价,人民就纪念他。

范曾讲,如果能够从头来一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我说,对本性善良、悟性较高的人来说可能是这样,但是对某些坏人来说,再活一百遍,还是坏人!

少数人是为信仰而活,多数人仅仅是“活着”而已。

人生如住店。富贵者住的是豪华的五星级饭店,贫贱者住的是脏乱的路边店,中产阶级介乎二者之间。

现在即人生,后悔和幻想都是无用的。人们常说的“不要为倾倒的牛奶哭泣”,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父亲看到儿子堕落到无耻、无赖、无知、无理的地步,除了自杀,真想不出别的解脱办法。(读莫泊桑的《橄榄园》有感)

放下嫉妒和羡慕,心就静了,行为就自然了,性情也就怪异了(至少在外人眼里是这样)。

美好的人生是用手创造出来的,也是用心感悟出来的。

低头、清静、以退为进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以满足人类需要、受人尊重为目标,而这其中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获得尊重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的,不能“一根筋”。正所谓:“手把清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性格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一百个成功人士,有一百种性格。所以性格决定成败,并不是绝对的。

季羡林先生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换句话说,“活着”而已。实际上,对于不相干的人而言,你的人生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晃动的影子、一个无关痛痒甚至可有可无的存在,与动植物没有本质区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于关心、爱护他的人来说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触动。

平民出身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在大家看来是一个成功者,然而他自己讲,“经常,与喜悦相比,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痛苦”。因此,我们受到一点不公,感到些痛苦又算什么?(卢武铉后来自杀,与其对痛苦的强烈感受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淡泊人生?魏初在给夫人写的祝寿词中表达得很清楚:“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陈草庵在叹世时说得也很好:“青霄有路,黄金无数。劝君万事从宽恕。”《心经》讲:“心无挂碍。”余谓:心无挂碍,何以为人?真佛也。

有了挫折,才会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才会更清醒地认识到人性之险恶和社会之复杂。

在许多事情上,中国人只有一次机会,失去了便再也得不到。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西方人比我们幸运得多,只要有心,只要愿意,仍有机会。(比尔·盖茨辍学三十年后再去学校拿学位有感)

盖茨讲“Don't let complexity stop you.Be activists”,大有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

争权夺利争口气,谁见谁能永呼吸?

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或者说,与人为善是人生的必修课,不要把离群索居当作维护自尊的唯一方法。

青春的火焰何时熄灭,取决于个体及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在我看来,四十岁之前,生活意味着快乐和激情;四十岁之后,生活则意味着平淡和责任。

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痛苦的,得意是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造物主是多么公平呵!他将智慧和骄傲给了人类,也将烦恼和痛苦同时播撒。

人生失意时,一方面要忍耐,另一方面要争取。邓小平每一次复出前都是这样做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衣食不愁、心平气和者可为。

邓玉宾把人生看得很透。有人活着时,“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到头来,不过是“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戴着十分罪”。他的儿子在闲适之中产生了一个伟大而正确的幻想:“乾坤一转丸。”

你得意的时候,人们会让你更得意;而你失意的时候,人们也会让你更失意。你名利双收时,人人都以你为骄傲;而你落魄时,人人都想欺侮你。你还是你,世人对你的态度却在变化。呜呼,人情如此,如之奈何?

如日中天的人,通常会把别人的虚情假意天真地认作真心实意。因此,一旦不谋其政,就会有一种失落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孤独和寂寞,也是人生的一种美。而且只有在孤独和寂寞时,才能更真切地看清人生。

你的成就可能不如别人,这不是你的过错,重要的是你努力了,你对得起自己。

人们总以为欲望得到满足,烦恼就消失了。其实,这个欲望满足了,下一个烦恼又产生了。

一切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友谊、爱情也不例外,这是人生的悲哀,也是人生的无奈。唯有宽容,唯有忘怀。

透彻理解人生,尊重本能,回归自然,人生的意义也就没有了。伦理、道德、虚荣心妨碍我们理解人生,有时还造成假象,产生幻觉,但的确保留并深化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如戏,各有各的演法。所谓成功,就是让现实承认你的所作所为;所谓成名,就是让历史记住你的一言一行。

一生要获得Sober Satisfaction是多么困难!要才能,要品德,还要业绩。

什么是人生?明知欲壑难填,却要孜孜以求;明知世事无奈,却要想方设法;明知四大皆空,却要斤斤计较;明知人生短暂,却要瞻前顾后。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奴颜婢膝;问世间钱为何物,直教人逢场作戏。

脾气变得温和,观点变得模糊,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中国男人成熟的标志。

男人害怕不长胡须,长了胡须又要剃掉。有时候,人们就是这样,期待一些不需要的东西。

有生就有死,无常是人生感伤最深刻、最普遍、最持久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但任何历史都不过是荣辱兴衰的记录,任何社会也不过是喜怒哀乐的汇集。

回忆是衰微的开始,幻想是激情的表现。有时回忆,有时幻想,一定是人到中年了。

说知足,通常是自欺欺人,是不甘而又无可奈何。

人生即感觉:权力给你居高临下的感觉,金钱给你随心所欲的感觉,友谊给你安全,道德给你约束,爱情给你激动,亲情给你温暖……“当家才知盐米贵”,这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但人生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事情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预知的。

人生喜怒哀乐难免形于色,这大概就是中国相术的道理所在。

人生如戏,但戏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悲喜之异。不管正道直行抑或胡作非为,本质上都是想把戏演好。戏有学问、有规则,不明事理、不讲规则,就会被逐出人生舞台。

许多人生前孤独、贫困,也没有什么名气,死后却被奉若神明,甚至成了圣人,然而这一切于死去的人又有什么用呢?真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人类精神史上,先知先觉者常遭不幸,等到事实证明其正确时,人们只能以廉价的方式为他树碑立传。有什么比生命、比活着的时候受到尊重更具价值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目标就是让亲人、朋友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

看到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体会更深的苦难和悲愤,是人生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生成熟的代价。

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并不因为金钱增多或职位提升而等比例减少;金钱和权力只能改变苦难的形式,而不能消除苦难本身。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差别在于人的生活态度。

很多可怜人都是错误观念的牺牲品。

皇天不负苦心人。苦心人者,苦心为民者也,苦心为国者也。

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扩大彼此之间的差距,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出类拔萃。而上帝总是帮助弱者,把得与失、欢乐与痛苦、生与死均分给各个阶层,把吃喝拉撒派给了所有的人。由此,任何神化自己或神化别人的人都是枉费心机。

上帝把追求幸福的愿望给予了所有人,却把追求幸福的手段给予了少数人。于是,少数人富贵,多数人贫贱。

有的人总以为别人比自己幸福和幸运,因此,对自己的境况总是不满意。其实,皇帝也有不如意的事。上天把欢乐和痛苦平分给所有的人,不会因人世间职位和金钱的差别而偏袒谁。

看名人传,知伟人也是常人。但是,常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有非常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宽广的胸怀。

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贝多芬。活着的时候,让他贫穷、残疾、孤独;死了以后,给他荣誉:这就是世界。

过程省略了,由过程带来的感觉也就没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讲男人的机遇。“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讲女人的机遇。“贱日岂殊众,贵时方悟稀”——讲你还是你,只是地位变了,人们对你的评价就迥异。

重做少年事并不难,难的是寻回少年心。八百年前,章良能、刘过、卢祖皋体会深刻。章良能写道:“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刘过写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卢祖皋写道:“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许多人像刘克庄那样,都经历过从自负、自信到自暴自弃的过程,“少年自负凌云笔。到如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么算来,人活着,百分之九十的忧虑是多余的。

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词,我每读一遍,都很感动。一个人既能感悟人生短暂、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又能发愤图强、努力改造社会,是多么不容易呵!

人生痛苦源于自己,而不是别人。任何伤心的事、伤心的话,只有通过你自己的内心活动才能演变为痛苦。古人所谓“自寻烦恼”是有道理的。

生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存在。生命的意义是承前启后,创造辉煌。

将痛苦记录下来,发表出去,是一种释放;埋在心里的痛苦,才是世间最深重的痛苦。

真正的爱和恨是刻骨铭心的,无须借助纸和笔。

焦虑和不安带来的痛苦,比肉体上的疲劳更深刻、更持久。

重庆湖广会馆有副对联:“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我的理解是:简单做人,认真做事;努力工作,轻松生活。

从政的人普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而不说努力不够;经商的人普遍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而不说怀才不遇。所以,官员要注意心态,商人要注意健康。

档案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什么人心里有你,才最重要。

理想能激励人,也能毁掉人。“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李叔同语)处逆境时不能自暴自弃,须努力奋斗;处顺境时不可得意忘形,须谦虚谨慎。

知足者心惬,无求者品高。

惜福者寡,故烦恼丛生。

长堤树老阅人多,烦恼只缘名利心。

超越人生极限,胆识过人,精神可嘉,但生命终究是最可贵的,当个人的智力和体力不堪重负时,要适可而止。

莱昂内尔·里奇的Say You,Say Me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歌,它既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Hardest thing to do is to find a friend or two”,当你迷失方向的时候,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它又告诉我们,“believe in who you are,you are a shining star”,亦即自信的重要性。“死亡”是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想到死亡,就会明白什么是“身外之物”,什么是“贪”,什么是“虚荣心”,为什么要淡泊、宽容。人活着的时候,不容易理解“死亡”,甚至不相信死亡,因此,活着的人会经常迷失方向,会犯错误甚至犯罪。

慈禧太后对德龄公主讲,她一辈子“没有一件事是我所希望的样子,事事叫我失望”。慈禧觉得自己很冤枉,“事情一旦出了差错,我总是那个最该死的家伙”。这段回忆录告诉我们,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也会有烦恼、失望和委屈,也说明封建社会的决策和运行机制有问题,以至于作为这个社会体制和观念的受益者同时也成了它的牺牲品。

希腊神话包含的人生哲学基本倾向是积极向上。例如,Pandora释放了害人精,却留下了“希望”,“So we see at this day,whatever evils are abroad,hope never entirely leaves us;and while we have that,no amount of other ills can make us completely wretched.”

说谎还是说真话,对少数人来说是一个道德问题,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利害权衡问题。

多数人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少数人坚持做应该做的事。

环境越陌生,道德约束力越差;相反,人们彼此越熟悉,羞耻心因道德约束力而越强,犯罪率越低。

人生需要智慧与合作。让智慧之光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合作精神陪伴我们一生。

聪明源于悟性,淡定源于把握。

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这就是幸福人生。“自得其乐”、“自寻烦恼”告诉我们:是痛苦还是快乐,完全由自己决定。

人们可以说得“天花乱坠”,本质上都是试图将公众舆论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要承认确有一些人在为理想信念和民族尊严、国家利益奋斗,他们有能力、有智慧、有勇气、敢担当,因此能成为人民公认的“领袖”。

十一、自强

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幸福的最好方法,是自己争取而不只是祈求。只有无能的人,才只祈求而不争取。

真正的强者,永远不会过于在乎人间的悲欢、荣辱。宠辱不惊,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

好强是人的本性,连“负谤于中国”的李鸿章都讲:“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条古训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志向。立志宁高毋低。梁启超说:“吾至今读之,则泪涔涔其承睫焉。”可谓志同者心通。

在中国复兴之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鲁迅先生的教诲,自省、自强。

余读《世说新语》,至新亭对泣,知山河之异,不信眼泪。当如王导所言,戮力克复,不作楚囚相对。

宁愿让人羡慕乃至嫉妒,也不要让人同情甚至怜悯。

国富民强,个人在国际上才能有尊严;国穷民弱,即使是“皇帝”也会受欺侮。

乔布斯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坚信“意志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

以夷制夷,先必自强。道理很简单:贫弱之国能驾驭列强么?李鸿章不明白这一点,“卒之未尝一收其效”(梁启超)。

诚、勤、智结合,无往不胜。

没有人能战胜你,只有你自己;我们最害怕的是我们自己。这类人尽皆知的名言,可以远溯到希腊神话记述的Hercules对Titan说的话:

“The soul of man can never be enslaved

Save by its own infirmities,nor freed

Save by its very strength and own resolve

and constant vision and supreme endeavor!”

不怨天,不尤人,痛彻反省,自强不息,才能建功立业。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这个意思。

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根本用不着低三下四去求别人。有公认的业绩,再加上不卑不亢的态度,就一定会成功。

我们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能靠我们自己。可事实上,我们却总在心中盼望别人的帮助,祈求神灵的保佑。

明朝汪广洋的《画虎》讲亲情,“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很是动人。但在那个时代,为人太善,岂能在朝廷立足?治国安邦,须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女萝依松柏,松柏不可依。巨干遭剪伐,修蔓殄无遗”(乌斯道),言人当自立自强。

有人说王安石很狂妄,可是他却极推崇杜甫、白居易。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可见,不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要怕的是自己确实没本事。

失意不可失志,得志不可得意。

仁者无敌。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仁者,他怕什么呢?他很自信呵!

一个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别人奉承的。

启功先生说:“人哪,苦于不自信。”很多人遇事不知所措,遇人无所适从,光羡慕或嫉妒别人,不会走自己的路,不会把控自己的心。“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命运和前途都是自找的。

自强的人尽力争取别人的帮助,而不是依赖别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写的一首七言诗。1910年秋,毛泽东改“男儿”为“孩儿”,改“死”为“誓”,留呈父亲。我很感慨:一个人要建功立业,没有决心怎么行呢?

毛泽东心中有再多的苦情、沉郁、悲伤和无奈,亦不妨其大志。他不为悲苦、无奈所压倒,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和昂扬斗志。

卢梭出身寒微而流芳百世,完全是勤奋、天资和良知、真诚结合的结果。他是一个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缺点甚至偶尔有犯罪行为(偷盗、诬陷等)的人。

孔子说:“士不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读书人要有奋斗精神呵!

大丈夫不可甘于危亡而自暴,要像钢铁一样坚强。所谓“威武不能屈”和“士不可不弘毅”,就是这个意思。

孤独和冷清并不妨碍你的成功。诺贝尔曾经写信给他的嫂子,说自己“没有朋友……没有敌人”,“既无往日愉快的回忆,也没有对美好的未来保持着幻想”。然而,他一生取得355项专利。

处境和心境相互影响。积极进取,才能既改善处境,又改善心境。

希望伏着失望,失望依着希望。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希望中准备失望。唯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唯有奋斗,唯有广交,唯有机遇。

善始者众,心血来潮也;善终者寡,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耐力和信念。

有了信心、耐心和恒心,才没有伤心、痛心和惧心。

当你选定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就必须全力以赴,不能因外力的阻挠而有丝毫动摇。

成功之道——埋头苦干,少说多做;分清上下,区别敌我;不卑不亢,宁静淡泊;坚定信心,不怕孤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虚怀若谷,心中有数;全心全意,始终如一;察其言行,知其深浅;仁爱为本;无私无畏。

人是需要有点吃苦精神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他却自得其乐。孔子很欣赏他。

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敏而好学、举一反三的人,一个谦虚自律的人,一个吃苦而又快乐的人。这样的人,孔子怎么会不称赞呢?

永远不要为你的建议未被采纳而沮丧。诺贝尔说得对:“即使我明知在1 000个构想中只有一个可用,我也非常满足。”

面对强者,不忍耐就可能失败,不顺从就难以成功。光绪皇帝不明白这一点,失败了。这是一个教训。要想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唯一的办法是比别人强,否则就要学会忍耐和顺从。整个世界是由意志控制的,占统治地位的意志以实力尤其是暴力为基础,不服从就要付出代价。

罗斯福说:“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信心和勇气很重要!罗斯福在经济危机发生之时继任总统,但他有信心,“This great nation will endure as it was endured,will revive and will prosper”。在他的政策指引下,美国很快摆脱危机,走向繁荣。

十二、艺术

莫砺锋教授说唐诗,将唐诗分十三类,即“咏怀述志、咏史明志、沧海桑田、君子之交、美丽情歌、天伦之情、民生疾苦、忧国情怀、边塞豪情、壮丽河山、田园情趣、离愁别恨、时光节候”。其实,唐诗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它的韵律、气势、技巧、节奏和文字驾驭能力,后人很难超过。

人的情绪会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正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有些自然现象对情绪的影响尤其明显。因此,从诗歌上看,月亮诗比太阳诗多,冬夏诗比春秋诗少。

死神,休得狂妄——这是邓恩的诗。为什么?因为“你死神也将死去”(Death,thou shalt die)。如果死神有生命,能为所欲为,当然也将死去。诗人的逻辑,确实超凡脱俗!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抽象而含蓄地表达了人类的情感。“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阿炳是盲人,上天却偏偏安排他做音乐家。可见,音乐更多地依赖心灵而不是感觉。

杜牧的七言绝句既有诗意,又有哲理。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极具音乐美,如歌如诉。

李白是个现实主义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同时更是个理想主义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看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再看八大山人画像,二者形似神更似。他的水禽,像今天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有思想、有精神、有信仰。

齐白石的《自称》,寓意甚深。老鼠爬在秤钩上,名为“自称”,实则告诉世人须谦虚。《老鼠南瓜》也很好,南瓜大,老鼠小,老鼠却把南瓜吃掉一大半,物之强弱,岂以大小论哉?

书有“八法”(“永字八法”),画有“六法”。书画一理,理在让人赏心悦目。

人们常说:国画写意,油画写实。事实上,国画也能写实,且备受赞赏。如蓝仁的《题荷池白鹭》,“西风雨过藕花稀,湛湛池波见雪衣。老眼不知原是画,移筇欲近畏惊飞”;方千的《水墨松石》,“兰堂坐久心弥惑,不道山川是国画”;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等等。

傅抱石讲“中国画是兴奋的”。事实上,好的诗词、歌曲、随笔都是兴奋的,都是才华与激情结合的产物。

美,在常人眼里,是一种需要和渴望;在纪伯伦那儿,“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古之“禁体雪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尝试,意在脱俗。

脂砚斋说林黛玉是兰心玉骨、莲舌冰神,“绝倒天下之裙钗矣”。冯其庸先生说林黛玉是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集中了传统性格和传统美学理想的种种特点和优点”。

书法,有法无体。法者,指美学规律;体者,指固定模式。启功讲,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所以第一要让人明白你写的是什么,换言之,首先忌“天书”。第二,书法既是艺术又是技术。艺术者,美观也;技术者,基本功也。书法走向神秘,一因经学,二因科举,三因艺术理论家“忽悠”。启功先生讲,写字首先要破除迷信。启功书法理论一以贯之的就是“自然而然”,不自我束缚,不迷信。

启功说:“字形构造要尊重习惯。”有些人“鬼画符”,不是创新或自成体系,实则是不通书法之理。“临帖不如读帖”有一定道理,因为“读”的过程就是琢磨的过程、找规律的过程。

启功先生讲:下笔、收笔重,中间轻且快。包世臣说:古代的碑帖,都“中划坚实”。在启功看来,“这样子要求写字,就完全跟说梦话一个样”。

碑、帖显示的效果,是刀刻的效果,不是笔写来的效果,所以临碑帖时不要被其所误。

赵孟瞓讲:“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字写得好看与否,关键在字的“结构”、布局。

启功先生的字好看,关键在结字。他说:“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所谓黄金律,即“五三五、四交叉”。此外,“左紧右松,上紧下松”也很重要,“横平竖直”是个谬论。

字,美在整体。字字都好看,不可能。米芾深有体会,他说:“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维纳斯是多育的象征,而不是美人的代名词。就像观音造像最早皆是男身,后因传法之需才被造为女身。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总有很多奇妙之处。

写诗需要灵感,读诗需要心境。

诗歌就是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最简洁、最精练、最优美的语言予以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

流传广、影响深的诗歌,往往是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句子。唯有通俗,才能流传;唯有深刻,才能被记住。

十三、文化

一切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时间的结晶。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文明是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前提的。

辜鸿铭先生认为同时具备deep、broad、simple、delicacy四大特点的,只有中国文化。你信么?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了中国文化的许多优点。然而,我的看法是,如果一种文化不能给它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繁荣与富强,它就不是一种优秀的、值得宣扬和留恋的文化。如果旧文化不能带给我们新骄傲,但我们可以创造新文化。

亚里士多德研究过伦理道德,但他更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孔子学说的重点是伦理道德。这两个人对世界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确定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人生理念和人生道路。

天籁之声、神韵之笔、简朴之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境界。

说先秦百家争鸣之时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非常贴切的,此后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在围绕着当时涌现的诸子百家“转”。

许慎对汉字构造的“六书”有精辟的解释,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说,汉字对中国的最大贡献是在没有普通话的年代,确保了中国的政令畅通,因而保障了国家统一。“真正让你喜欢到骨子里的书,是那种你读了后,希望它的作者是你最好的朋友,随便你什么时候想,都可以给他打个电话,但这种情况不多。”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这样一本书。

我认为余华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特别是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人性的一面镜子。他笔下至为感人的形象都是些小人物:福贵一家、许三观、宋凡平、李兰……他们的不幸是全中国的不幸,他们的悲哀是全中国的悲哀。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同时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建设民主、富强、人性的中国是多么急迫的任务。

人们总是用白色来代表纯洁,这是对的。白色不是原色,正像纯洁不是天生的一样。白色是合成的,纯洁是教育的结果。

在大多数人眼里,春花、烟柳都是极美的。然而,在史祖达看来,“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由此可见,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所谓美的客观标准,其实也不过是大多数人的主观感受而已。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直存在自然主义倾向,追求真性。但从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看,这种倾向好像不是真情流露。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初看像一首爱情诗,细看才知是一首考前请人指教的诗。可见国人喜爱面子、不愿直说,男人性格女性化现象严重。“千古风流诗一首,黄沙淹尽王侯。万家灯火却依旧。残阳铺绿野,愁月照荒丘。”“夕阳似染,却羞枯叶遍赤;逝水如泣,更碎残云乱纷。”这是写《曹操·阿瞒出道》的网络作家子金山填的词。写得好!国学危乎哉?自有后来人。

古人相信,人死以后进冥府也要生活,金钱、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品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些东西成了随葬品,品种越多、越齐全、越高级,表明死者生前越富贵。但是,他们大概没有想到千百年后自己的墓穴会被掘开,也没有想到当年的迷信活动会给后人带来极高的考古成就。

16世纪初期,拉伯雷揭开了西方白话运动的序幕,比我们早了整整400年。千万不要小看白话运动,它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慈禧太后说:“我也承认有些方面,外国人的确值得钦佩。像他们的海军、陆军和机械师,都比我们强。要说到文化,我看毫无疑问要数中国第一。”但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给自身带来富强,不能给人民带来希望,那叫什么文化?

文人是语言专家,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可惜文人有时将语言越弄越复杂,客观上降低了思想交流的效率。例如月亮叫“桂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丈夫叫“藁砧”(铅华不可弄,莫是藁砧归),米酒叫“绿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秋天叫“西陆”、囚犯叫“南冠”(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十四、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社会是最大的试验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教科书只记载英雄们的业绩。

故事是形式,哲理是实质。读史思理,才有意义。

你可以歪曲、捏造、掩盖史实,但改变不了历史规律和逻辑。

幼稚的历史学家对史料深信不疑,成熟的历史学家知道去伪存真。

历史收集了人类已展示的全部智慧、经验和教训。读史使人明智,道理就在这里。

历史并不复杂,它能告诫我们的只有常识和公理;历史也不简单,因为忽略它,人们才会重蹈覆辙、追悔莫及。

一切都会成为历史,但只有很少的人和事会变成史实。历史无暇顾及每一个人,但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历史。因为不懂现实的人不懂历史,不懂历史的人不懂未来。

真实的历史能供你想象的空间很小。

历史就像北斗星,总是在黑夜里为你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你可以对过去的人和事品头论足,但不能忘记公正、客观、良知、进步这些评判标准。

历史的空间差异是相对的,阶段性差异是绝对的。

历史上,好人死了,坏人也死了;输的人死了,赢的人也死了;贩夫走卒死了,达官贵人也死了……一切归于沉寂,而你却耿耿于怀,忽悲忽喜,忽爱忽恨,因为你有做人的标准和做事的底线!

不认真反思,不从体制、机制上防范,历史的悲剧就会重演。

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德刑相辅、选贤任能、见得思义等,都是老祖宗留给咱们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千百年来,物质的进步是巨大的和明显的,而观念的进步是细微的和艰难的。物质的进步不可逆转也不愿逆转,而观念则会反复退步。有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观念可能比古人还保守、落后。

十五、宗教

宗教是世俗眼中失败者的哲学,成功者只相信自己。然而,即使是公认的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一面和失意的时候,因此也会有宗教情绪和宗教倾向。

佛对“苦”的定义相当准确,即“逼迫性”。身心受逼迫谓“苦”,内心情愿则谓“甘”。

禅宗六祖惠能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真正明白“自性”者,则近佛矣。《般若心经》短短260字,却试图做世间第一难事:安心!

菩萨如月心如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佛教讲“空”,讲“无”中生“有”的道理。用代数语言说,“空”是X,是未知数,不是“零”。“不二法门”,指的是一元论。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让人联想到世间万物。

文远禅师自比大便里的“蛆”,够肮脏了吧?赵州禅师问:“那你这个蛆在大便里面做什么呢?”文远禅师说:“我在里面乘凉。”这就是禅者“净秽不二”的生动例证。

佛,就是“无我”,“五蕴(我)皆空”。

丹霞天然禅师把佛像、罗汉像、菩萨像拿下来烤火取暖。在我看来,他将佛理解为无形的信念,与伊斯兰教中的“安拉”一样了。还有一位禅师在佛殿里做课诵,突然间咳嗽,吐了一口痰,原本应该吐到痰盂里,他却吐在佛像的身上,其于佛的理解亦如是,所谓“空中生妙有”。《金刚经》的宗旨只有16字,即“布施无相,度生无我,生活无住,修行无得”。这里的“无”,就是《回向偈》中的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的意思。《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许多政治家成了阴谋家、酷吏或伪君子。

基督教宣扬忍耐、宽容——人家打你的左耳光,你不生气,还让他打右耳光。佛教讲,你挖了右眼球给人做药引,人家还要你的左眼球;要了你的左眼球,又嫌腥、嫌臭,你还必须忍耐,如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能成佛。就这一点讲,做佛教徒比做基督教徒更难。“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吾释曰:乐于助人不思报,心地无私天地宽。“无分别心”,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但现实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有差别,便有烦恼。因此主观上忽略差别的存在,众生平等,无分别心,就会摆脱烦恼。如果看到差别并且在意差别,烦恼便无穷无尽。“自寻烦恼”,就是这么推论出来的。

一种学说被崇拜到句句是真理的程度,就会变成宗教。从老庄哲学到道教的形成,从孔子学说到儒教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渴望平等、公正,追求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于是创造了上帝、真主、菩萨等精神偶像。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有意义的。《典论》说:道士即“以道为事”。一种学说被认为是绝对正确时,即成了宗教。

就致力于解除人类精神痛苦而言,没有什么比宗教更高尚的了。

任何时代都需要精神慰藉,这就是宗教和宣传产生的原因。

是人性决定阶级性,还是阶级性决定人性?我看后者更明显。因此,没有一个权力制衡机制,就不可能防止统治者践踏人权。塞维图斯被控有“坚持反对基督教基础的异端邪说”罪,被活活烤死。房龙说:那些新教徒虽然口口声声叫嚷“保留己见的权利”,实际上不过是伪装的天主教徒,心胸狭窄,对异己者像对待敌人一样残酷;他们只是等待时机去建立自己的恐怖统治。他们昨天还受到迫害,今天就反过来迫害别人。

我们中国人大抵是可爱的,因为我们缺乏独立思考,愿意接受从未证明过的思想、主义和制度。雷内·笛卡尔是法国贵族,不满十岁就被送到宗教学校,待了十二年,很惹人讨厌,因为他肯思考,没经过证明的东西就拒不接受。中国的笛卡尔在哪里呢?

人们对宗教的认真和严肃,不是来自宗教本身的神圣,而是来自人们对自己心愿的执着和忧虑。

得意的人不信教,只相信事在人为;失意的人百思不得其解,方才求神问卜,寻求庇护。

道教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从个人养神、养心、养身角度说,自然是妙不可言;而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说,道教会把人们引向灾难的深渊,除非世界真的和平共处,没有虚荣,财富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从“重生贵术”、“仙道贵生”、“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看,道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然而,不知为什么,道教最后陷入了神仙术、巫术的泥潭。

众神论本身说明中国人缺乏真正统一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标准,是中国人的形似散沙在宗教活动中的反映。

我们不相信宗教,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但我们在一些重要文献中,却常常引用宗教术语,例如牺牲。这样,我们在否定宗教的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肯定宗教。

在信仰与生命之间抉择,生命不再那么珍贵。约翰·加尔文的追随者落入天主教会手里,被判处用微火活活烤死。在无望的痛苦中,他们依然把加尔文的信视为世间最优美的佳作。加尔文在信中表达了对人的心理的入微理解,致使那些可怜的受害者在临死前还在为一个人祝福,而正是这个人的教诲使他们陷入危境。近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得知大学者如季氏,“文革”中被人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还觉得“文革”正确。其与加尔文的追随者,区别何在?

儒教规定的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是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拜,其次还有必不可少的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此外,各级官吏和文人学士要定期去圣庙膜拜。在外国人看来,儒教是中国最原始、信徒最庞大的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宗教。

学无止境,在许多事情上我们一知半解。例如,“瞬间”、“弹指”、“刹那”……我们都知道是短暂的意思,但有多少人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弹指,一弹指为六十五刹呢?《维摩经》上讲“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佛教的最大意义是其对生命的无限尊重、爱惜和平等对待。《圣经》讲了许多恐怖的故事,如洪水滔天、屠城强奸、手足相残、贩卖人口、诬陷好人,等等,宗旨不外乎劝人为善。

上帝完全是虚构的。如何证明其存在,是基督教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圣经》中,我发现作者采用了三个方法:第一,将当时人们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比如天地日夜和风雨雷电的形成、动植物的起源,等等,说成是一种神奇力量(上帝存在)作用的结果;第二,虚构故事,如百岁得子等,以表明上帝无所不能;第三,利用巫术、医术暗示世间万物都在上帝的掌控中。

有外国学者认为,道教的全部学说都深深地打着印度婆罗门教的烙印。它的宇宙起源论,使学者们想起一条狗在徒劳地追逐自己尾巴的情形:没有任何意义。僧侣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由于其愚昧无知和不良行为习惯而颇遭世俗非议,大部分游方僧是职业乞丐。这些观点,的确给人启发,使我们过去一些朦胧的想法突然清晰。

19世纪末期,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是这样评价中国的道教和佛教的:中国人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实用功利主义观念。他绝不会一本正经地去接受现代道教所包含那些吹破牛皮、夸破海口、贻笑大方的荒谬内容。然而,佛教却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东方人的弱点,即他们那封建迷信的一面,因而在中国人看来,佛教比道教更具有直接的吸引力。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佛教得以在中国盛行而且为害不浅。它在对于中国整个民族身心的伤害、并导致其素质下降甚至腐化堕落等方面,具有一种可怕而活跃的巨大力量。大凡心智健全、耳闻目睹这种力量的作用并生活于中国人之间的人,对上述看法不会有任何疑义。只有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才会想入非非,才会把其理想化乃至大唱赞歌。佛教作为现实社会中一种影响广泛的宗教制度,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一所正在腐烂的停尸房,是一座白骨累累的伪善者的坟墓。

在这个传教士眼里,佛、道自然是邪教。然而,正像房龙所说,他们一方面提倡宽容,一方面却对别的信仰深恶痛绝,极尽诽谤之能事。这种宗教相互攻讧的现象,实在让人失望。人们不禁想起孔子的态度:敬而远之,是如何的明智。

人们之所以迫害你、对你不友好,可能是因为你的信仰、你所从事的事业对他本人或他赖以生存的职业构成威胁。例如,伽利略的地动说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石,罗马宗教法庭就迫害他。

痛苦的生活导致神学的成功,愚昧无知导致政治欺骗的得逞。

读了房龙的《宽容》,才知道中世纪是何等黑暗!宗教迫害是何等惨无人道!

宗教的本意是救苦救难,然而许多宗教活动带来的却是悲剧。例如,麦加朝圣踩踏(Hajj Stampede)导致大量朝拜者伤亡。2006年1月,一次就踩死345人。

禅宗对乔布斯的启发是:宗教更多的是精神体验,而不是教条。

在乔布斯那儿,禅宗和迷幻药一样,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觉悟。

如果说“比下有余”是你快乐的依据,那么“比上不足”就是你痛苦的原因。《心经》看到了这一点,它反复告诫世人:要根除差别心。

十六、情愁

暮霭降临,万家灯火,几家欢乐几家愁?唯有近者知,亲者念。“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些古诗对现代言情小说还有影响。真是岁月无情人有情,江山易改情不改。

诗人都是万物有情论者:月亮有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花鸟有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蜡烛也有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实际上,景物是客观的,诚如韦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或如杜甫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人的情绪会受到时令、气候的影响。“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是有道理的。

诺贝尔发明炸药,炸开了石头,炸毁了城市,炸死了弟弟,却炸不开女人的心。

爱一时,恨一生,仇恨会比爱情更刻骨铭心。

痴心不改者,并非真痴。他明白,但他愿意。李商隐诗中的“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就是这个意思。“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里,大环境要好,小环境也很重要。

山河无情人有情,故元曲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之句。

人类的感情往往具有一种超现实的力量,所以,张先词云“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王伯成曲道“闷愁山重海来深”。“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香”,“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此皆隐者诗。窃以为,隐居自然,与天地合一,不亦乐乎?“杨柳岸、晓风残月”,短短七个字,写尽人间至情至爱。

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得好!借酒消愁,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爱慕异性而不敢表达,也不去追求,一辈子单相思,一辈子感伤,这在中国是常见的事。阮籍就有体验:“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飘摇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咏怀》其九)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有体验。我以为这是懦弱和自卑的表现,应该努力克服,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到处可以看到一些作者自作多情或者既可笑又可怜的一厢情愿。他们把心仪的女人藏在心里、写在诗里、接触在想象里,对女人观察很细、琢磨很透,可就是羞于当面表达。

有人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一首劝人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诗。而在我看来,这更像一首爱情诗,否则,镇海节度使李缜经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此诗,似不合情理。

像柳永那样的人,绮陌红楼,有时也念名利,憔悴萦绊。相反,像王安石那样的人,位高权重,有时也念旧情:“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好有趣哟!

宋词作者对爱情的态度有两个极端,即大多数作者是认真、专一的,少数作者玩世不恭。例如,晏殊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认真;又如,“多情总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又流露出玩世不恭的态度。

读《留郡赠妇诗三首》,知秦嘉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一个讲情义的男人,一个理解人生、珍惜人生的男人。

读蔡文姬《悲愤诗》,为女人悲,为男人愤;为民族悲,为朝廷愤。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几次单相思,“无情不似多情苦”,“多情总被无情恼”,这样的体验总是有的。没有绝对无情的人,对你无情并不等于对别人无情。在特定时空里,爱总以双环形式存在,所以这种体验不时发生。然而,被爱的人也会为爱所苦,为情所恼。

中国人在严肃的场合是不谈女人的,更不会公开自己对女人的思恋,但是在诗词中是可以尽情流露的,“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残灯明灭枕头蒓,谙尽孤眠滋味”。分居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即使在今天,中国人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男人十分看重女人的外表,繁钦《定情诗》不隐瞒这一点,“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厕此丑陋质,徙倚欲何之?”没有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