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可以这样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7:08:10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班可以这样做

小班可以这样做试读:

杨浦小学

主报告

“小班学习中心”的构想、创建与教学实践

杨浦小学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践“为了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办学理念,自2011年2月起,我校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领衔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承担了子课题“小班课堂区域化功能研究”,其中,“‘小班学习中心’的构想、创建与教学实践”成为研究的代表。

一、 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和任务

整个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中心设计与各中心功能定位的研究,时间为2011年2月到5月,研究内容为:学习中心名称、功能和环境设计,基于学习中心的教师与学生的常规培训,尝试在学习中心内的阅读教学。该阶段研究,确立六个学习中心名称、功能;实验班学生养成学习常规;教师掌握学习中心的阅读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基于学习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时间为2011年9月到12月,研究内容为:基于学习中心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研究。该阶段研究,明确了儿童文学阅读内容、类型,六个学习中心活动设计常规。

第三阶段,基于学习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时间为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研究内容为:校本课程教材编制、教学设计。该阶段完成了杨浦小学校本阅读教材:《梦想乐园》。

二、 研究的理论依据(一) 核心概念

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s)。对此,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界定,西方也称兴趣中心(Interest centers)、活动区域(Activity areas)。我们综合相关论述,提出:学习中心是一个教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习材料和组织教学都无需教师始终在场并作指导。学生可以和学习材料相互作用、和其他同学相互作用来推进并完成学习任务。(二) 理论依据

1.做中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原则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

杜威所提出的“从做中学”的内容包括:艺术活动、手工活动和要动手的科学研究三个方面。杜威认为,“从做中学”的内容使儿童关心的并不是那些客观事实和科学定律,而是直接的材料的操作和简单能量的运用,以产生有趣的结果。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从做中学”的环境,并指导儿童去选择要做的事情和要从事的活动。

杜威理论对学习中心研究的启示是:学习中心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心,学生除了学习语数外课程知识,还应包括艺术、手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学习中心的环境设计、学习内容提供设计了思路。

2.多元智能。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看来,是每个学生智力强项的不同,每个学生多元智力组合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反省智力(introspection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

多元智能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是:学习中心数量和功能确定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多元智能的差异,因为智能差异是影响学生学科强项和弱项的关键。学习中心的功能:一是让学生运用智能强项完成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二是促进学生弱项智能的发展。

基于做中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参考国内外小班化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华师大董蓓菲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着手进行“小班学习中心”的建设——以校本儿童文学阅读课程开发为载体,进行了“小班学习中心”的构想、创建与教学实践。

三、 学习中心设计与建设(一) 学习中心名称

六个学习中心为:阅读中心、写作中心、媒体中心、发现中心、表演中心、艺术中心。(二) 学习中心布置

1.教师工作区。在媒体中心旁预留教师工作区域,放有橱柜、工作台、挂钟,便于教师准备和放取教学资料、学生文件夹。

2.集中教学区域。教室正前方留有空地,放有坐垫,便于全班教学时学生席地而坐。

3.学习中心标牌。用塑板贴挂在各中心醒目位置,上面文字写有:×中心,并在标牌上留出空间,让进中心的学生名单和“我的计划”卡。

4.中心配置。桌椅、课堂学习资料,如学习单、活动资料、工具书、书籍,读秒的小闹钟、笔。此外,各中心因学习要求差异,有所区别:(1) 媒体中心——耳机、电脑、录放机、CD、 VCD光盘,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根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在网络上搜集并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搜索能力、视听能力。(2) 写作中心——白板、纸张、橡皮、尺、纸张等文具,通过提供学习资料、写作参考书籍等引导学生,让那些喜欢以文字来表达学习体验的学生抒发创作的灵感,进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力,逐步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 阅读中心——需阅读的书籍(谜语、笑话集、诗歌)、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让学生在该中心广泛地阅读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书籍,帮助学生构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桥梁,从而使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发展阅读能力。(4) 发现中心——探究的物品、放大镜、指南针,数学计量工具、天平、温度计,植物动物、贝壳,书籍、模型、益智游戏如跳棋、智力拼图,围绕所学内容,利用该中心的各类工具,满足学生好奇心,通过独立动手或者相互合作的实践,鼓励学生从事探究与发现以及学会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和科学概念。(5) 表演中心——表演所需的器具,如玩具、木偶、面具、服饰、生活场景或生活主题的道具,乐器、节拍器、剧本,让喜欢文艺的学生将所学内容以表演的形式,生动呈现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6) 艺术中心——绘画工具如画架、隔板、画笔、颜料、荧光笔、蜡笔,胶水、剪刀、订书机,纸张、小制作工具、拼贴资料,让喜欢绘画和动手制作的同学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展示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灵感,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表达和创作技能。

5.教和学的常规:(1) 我的计划。学生使用的彩色硬纸卡片,正面写班级、姓名,反面印表格“我的计划”,分两栏:日期、六个中心名称。学生通过打钩标示自己所选中心。(2) 学习单:学生使用的在各中心学习的程序、要求、内容。(三) 学生培养

1.了解学习中心:(1) 教师介绍六个中心名称。(2) 学生小组讨论进哪一个中心,并在“我的计划”中填上日期、打钩。

2.进入中心,将卡片插入每个中心标牌。

3.主持人拿出学习单,带领同学学习。

4.整理中心的物品,取回“我的计划”卡,离开中心。

四、 基于学习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我校的“学习中心”以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为主。

1.教学内容上,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根据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来选择中外儿童文学书籍作为教学内容。我们将儿童文学阅读进行了主题分类,大致将学生们阅读的书籍分为八类,即奇趣动物、奥妙自然、浓香亲情、七彩校园、奇思妙想、百味科学、怪味哲理、动感信息。

2.教学常规上,一般每篇阅读篇目教学时间为1课时,设置为45分钟左右,50%以上时间保证学生在各个中心学习。

从时间上划分:5分钟“集中教学”;20—25分钟小组进入“各中心学习”;15—20分钟“合作汇报”。

从内容上设计:5分钟教师组织“集中教学”,对本堂课所要研读的儿童文学篇目所涉及的人物,内容,作者等进行简要介绍;20—25分钟“各中心学习”,学生按照兴趣和各自技能,进入各个中心完成具有各自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单,任务单的设置依据学生兴趣、阅读篇目及各个学习中心的特点而成;15—20分钟“合作汇报”中,学生将各自学习的成果,体会,发现等在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在专家的引领下,构建了小班学习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引领下集中教学学生独立及合作下的各中心学习学生主体,师生合作的交流汇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的1—2年级设立了三个实验班,并先后将学习中心的阅读课对学校教师、区域内教师和领导以及外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了汇报。

五、 学习中心调查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2011年5月,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语文学科教学的硕士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学习中心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最喜欢的学习中心统计(被调查者21人,有效数据为20人):

2.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中心统计(有效数据为19):

3.在学习中心平均有效学习时间统计。上课时间为13:23—14:08,共计45分钟。其中集体学习的时间为15分钟,进入各中心学习时间为15分钟,成果展示时间为15分钟。在各学习中心,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统计如下:

六、 基于学习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编写完成基于学习中心的儿童文学阅读校本课程教材——《梦想的乐园》。

本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阅读篇目的选择依据学生认知: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根据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来选择中外儿童文学书籍作为教学内容。

2.阅读篇目的分类明确:我们在选择阅读篇目之前,将儿童文学阅读进行了主题分类,大致将学生们阅读的书籍和篇目分为八类,即奇趣动物、奥妙自然、浓香亲情、七彩校园、奇思妙想、百味科学、怪味哲理、动感信息。

3.每篇课目均有规范的教学设计模板:依据华师大董蓓菲教授为我们提供的《梦想乐园》教学设计模板,我们在精心挑选了书籍的基础上,为每一篇阅读篇目都设计了教师和学生集中教学时使用的“内容导读”“背景资料”,用于学生进入中心的学习任务单,安排了集中汇报时的顺序和方式。

七、 基于学习中心教学实践的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通过进入“学习中心”学习的学生,对于阅读的普遍状况发生了不少变化:

1.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有别于国内普遍的教学模式,学习中心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新奇的事物,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可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虽然进入的中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但学习目标是相同的。

3.思维更加活跃。在学习中心里,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总是让我们惊讶。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更多的会给予肯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学习任务的完成度较好。学生虽然进入不同中心,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不一样。但通过每次的成果展示环节,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任务单。

通过“基于小班的学习中心创建和教学研究”,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时间研究中,大力发挥“学习中心”对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着力于研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借助“学习中心”,推进向数学、英语、科技、艺术学科的辐射和延伸,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着公平、有效、发展的目标前行。(执笔:李忠 赵静菡 夏画缘 水冰 朱凯 吕敏捷)

[专家点评]“一般来说,儒家思想往往过于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与调适合作,而不太重视个体存在状态的自由与真实,用一句不太确切的话来说,他们习惯于以‘共性’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不习惯于以‘个性’为不容置疑的依据。”再加之受制于经济条件和人口密度,中国的中小学课堂无论是外观现象还是内在本质,都未有突破性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课堂是实现其价值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也是师生在校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种占据每天1/3时间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是人有意识地创设出来为社会服务的,必然具有文化属性。这就是我国课程改革10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式微的原因所在——改变课堂远不止换一种教法如此简单,是一种教学文化的变革。杨浦小学的“学习中心”就质而言,是一种教学文化的创新实验:改变课堂环境设置和改变课堂教学交往方式。这类改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一种课堂认识的变化,隶属课堂教学文化的范畴。

一、 课堂环境的改变

课堂环境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课堂物质文化包括空间设置和时间安排所蕴含的文化。如教师对教室区域的划分,黑板、课桌椅、讲台等的摆放,对座位的安排都能反映他/她对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杨浦小学学习中心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视域,规划小班课堂环境:教师工作区、全班集中教学区域、学习中心区域。这样的实践探索是我国课堂学习环境的一种创举,其成功经验有四:

一是依托科学原理。如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符合差异需求的学习过程。

二是具有国际视野。如借鉴欧美学术界有关学习中心的构想,引入有关中心设置数量、类别、配置等设计成果。

三是坚持本土化的实践研究。如将学习中心构想与小班化空间优势结合,与我国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课程设置、学科特性的融会贯通。

四是拥有一支热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如语文学科的教师们从苦思冥想到行为实践,无数次创意的火花熠熠生辉,然走进学习中心却见光死。这个空间见证了教育创新的艰难。

四者整合,历经两年根植课堂、脚踏实地的探索,学习中心终于获得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学者、老师的赞誉。2015年5月,国际教育排名首位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Peter Blatchford教授来上海访问,点名要进杨浦小学的学习中心。观后他感叹说:国际上有关学习中心的学术讨论由来已久,但真正在学校课堂做到的很少,上海杨浦小学做成了,了不起!难怪国际PISA考试,上海的学生可以连续两届包揽所有学科成绩的第一名。

二、 教学交往方式的改变

中小学师生每天有近8小时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课堂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也是师生在校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折射出社会文化特色。如在中国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老师讲,把老师说的、黑板上写的抄下来、背出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文化。课堂环境文化和课堂教学活动文化,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影响。课堂教学文化发生变革,常会导致课堂环境文化出现不适应。如为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班额为60—70人课堂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教师都会觉得教室空间和教学时间不允许、有困难。因为原来秧田式座位安排变为面对面的小组式的安排,教室面积有限,空间不足。课堂环境文化的变革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要求改变既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如在小班化课堂里,教师沿用大班的教学方式、手段,自感时空效益低下,无法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活动。两者在变化过程中,滞后或被动的一方会成为变革的障碍。因此,课堂文化变革一定是在克服阻力的过程中前行。杨浦小学的学习中心是由课堂环境文化变革走向课堂教学活动文化变革的。

学习中心是一个经过功能性、社会性处理的三维物质环境,这个优化的学习空间,其精髓就是建构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活动的亲和性,在有限的时空内更有效地组织小班化教学活动。这项研究的主旨是从学习的视域——学生多元智能的差异,创设并发挥小班化教学环境的优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机会,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参与率,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在环境建设的早期,杨浦小学的执教教师走进学习中心无从入手,不会上课,观课教师不知坐于何处、如何听课。于是由环境引发的创新教学实践就启动了,教师们无奈放弃以往的教学策略方法,探索全新的教法:归纳教和学的常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技能和习惯;设计六个中心的学习单;探索基于中心的阅读课……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提升了学生观、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科学认识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基于差异的小班化教学。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他们是我国学习中心设置和基于中心的差异教学的开拓者。

杨浦小学的学习中心,从物质环境和教学活动看,体现了尊重个性差异、实践教学过程公平的文化观。其创新实践的价值在于启迪我们:小班化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全新的课堂环境,由环境变迁促进课堂教学交往活动的变革,最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观念。(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董蓓菲)

案例

探索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小班学习中心的“任务单”设计

蔡 霞

杨浦小学一贯秉持“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借助杨浦区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区域优势,建设了以语文课外阅读为载体的小班学习场所——学习中心。

该中心是一个教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习材料和组织教学都无需教师始终在场并作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材料相互作用,和其他同学相互作用来推进并完成学习任务。

这个设计来自两个方面理论的启示:其一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二是“学习风格”理论。这两个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实践,发展人的多元智能。

结合两种理论,并立足我校校本课程的性质,我们将学习中心的物理空间划分为媒体、写作、阅读、艺术、发现和表演六个活动中心(区域)。如何根据阅读教材,设计适合不同中心的学习任务单,进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是高效阅读至关重要的环节。那么,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好既适用于不同中心,不同阅读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操作的学习任务单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下列的要求:

一、 遵循认知规律,发展多元智能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教师的启发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课的中心任务单时,就应该遵循不同年级的孩子在语文阅读中的认知规律,依托各个中心的学习风格进行设计。

通过实践,我们在学习中心各个区域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中,依据智能发展的特点,摸索出以下的规律:

媒体中心——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培养和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和视听能力。

写作中心——借助参考书籍阅读学习材料,抒发创作灵感,激发写作动力,发展书面表达能力。

阅读中心——广泛阅读与学习材料密切相关的书籍,促进理解能力提升,感受阅读乐趣,发展阅读能力。

艺术中心——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艺术化手段,展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艺术表达和创作技能,发展审美情趣。

发现中心——利用各类工具,独立动手或相互合作,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数学和科学概念。

表演中心——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

二、 依托教材内容,发散多元思维

在设计任务单时,教材也是我们依托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各个中心的任务单。首先我们将提供给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材料进行主题分类:浓香亲情,七彩校园,奇趣动物……共八个大项,设计任务单时就能根据文本内容发散学生多元化思维。例如,如果提供阅读的内容是名家名篇,同样是了解这位著名作家,阅读中心的学生就可以写出自己喜欢这位作家作品的原因,而媒体中心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作家的其他作品……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差异,他们所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难易度也不同,因此各个年级的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也密切关注年级之间的衔接。例如,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关于奇趣动物的文学作品,教师设计的任务单就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汇报,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与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对比。例如,在艺术中心的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可能只要求他画出相关动物,三年级的时候可以为插图配一句说明词,四年级的时候就以连环画的形式,几人合作画出一种动物的习性或者特征等。

三、 关注方式差异,倡导多元探索

在新生入学的准备期中,我们通过家访,观察,已经初步掌握了每个学生不同的优点,缺点,喜爱的学习方式……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老师要做的就是“扬长补短”,将学生们合理地分成六个小组,进入各自适合的中心进行学习,并培养一支能干的组长队伍。

学习环境创设强调切合身心愉悦。整个学习中心教室色彩缤纷柔和,不同区域的桌椅色彩各异。学习形式创设主张自由、随性、合作、分享。集中教学,学生席地而坐,没有传统课堂排排坐的严谨;分散学习,每个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围绕阅读内容各不相同。比如,实验班的“来来”同学学习基础薄弱,阅读对于别的学生来说是享受,对她却毫无乐趣可言。不要紧,她喜欢画画也善于倾听,就把她安排进“艺术中心”,这里安排的任务是,听一听早就有录制好的课文录音,听完以后,把听到的内容画出来就行。而“梁梁”同学是天生属于舞台的,只要站在大众面前,她浑身都会发光。她接到的任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表演其中的一个人物……在学习中心里,没有学生会拘谨,他们都能畅所欲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由于教师关注到了不同学生进行学习的差异性,倡导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索,因此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 改进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反馈

一堂学习中心内的语文阅读课一般为45分钟。课程开始集中新授课,教师大约只占用5分钟左右。学生们在中心内的分散学习为20分钟左右,然后还有20分钟集中交流汇报的过程。交流汇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每一份任务单的设计,明确告诉学生,在集中汇报交流时你要以怎样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或者给大家看你的画,或者将你饰演的角色表演给大家看,又或者朗读自己写的答案……这些形式不一的反馈形式,既是对刚才学习成果的巩固,也是展现自我风采的好时机,更是“扬长补短”的绝佳时机。因为所选用的学习方法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那么所呈现的结果也必然是学生最得意的,因此学生们总是很乐于在这一环节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完毕后,大家所给予的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也从而促进其更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儿童文学阅读,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

经过精心设计的针对各个中心的学习任务单,促进了新型教育观念、新型教育模式、新型育人功能的形成。学生个体支配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得得以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真正实现了小班教育的“阳光普照”。

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小班学习中心课程“大脚丫跳芭蕾”案例分析

吴珮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在“做中学”这一理论,并指出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验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更让人印象深刻。语文阅读课程更倾向于通过自主阅读进而体悟、理解。如何实现从做中学,是我们实践小班学习中心语文阅读课程的基本问题。

以往,语文阅读课所呈现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做一个“听众”即可;而小班学习中心是一个开放、多元、自主、平等的学习空间——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与学习伙伴相互作用,推进学习进程,发展多元智能;学习材料运用和教学组织以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为主体,以合作、互助、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教师这个原本的课堂主体向课堂真正的主体——学生转移,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一、 以“中心”为空间进行学习

小班学习中心的课程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结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将学习中心分为媒体、写作、阅读、表演、艺术、发现六个区域。在教师集体授课环节结束后,学生便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中心,由主持人带领进入不同的区域,以“中心”为空间进行学习。

在阅读《大脚丫跳芭蕾》这本绘本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为五个“中心”进行学习: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由美国插画师埃米·扬创作的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接着就跟随老师,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

师:跳舞对于贝琳达来说有一个大麻烦,不,应该说,是两个大麻烦。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哪两个麻烦吗?

生:想。

师:那么接下来,就由主持人带领大家进入各自的中心,认真完成25分钟的阅读任务。(生进入各自中心进行学习)

小班学习中心将每个区块分成了不同的功能块,即我们所称的“中心”。每个“中心”有4—5名学生,每个中心的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分工。以“中心”为空间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方式,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获取更多成功的机会。在中心活动中,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同时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个学习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因为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知识或想法与组内的同学共享,所以集思广益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取。这对于学生个性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应该让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离开老师的目光,有机会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增强与他人的互动合作,成为课堂的主宰。

二、 各中心任务展现多元学习的特征

学习中心——媒体、写作、阅读、表演、艺术、发现六个区域的划分,将同一个文本的阅读呈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尽管每个区域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同,但是都是对语言文字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感悟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元。

以下是《大脚丫跳芭蕾》部分中心的学习单:

表演中心

1. 阅读故事《大脚丫跳芭蕾》;

2.小组合作,选择正确的语句,将剧本片段补充完整;

3.阅读剧本,小组表演。

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故事中重要信息进行整理与概括,并借助表演来表述文本信息,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媒体中心

1. 阅读故事《大脚丫跳芭蕾》。

2.在桌面找到“大脚丫跳芭蕾”的文件夹。

3.小组合作,按要求制作PPT,并保存在文件夹中:(1) 作家的简单介绍(包括姓名,照片,国籍等信息);(2) 作品的简单介绍(包括作品名称,相关图片等)。

设计锻炼并强化了学生浏览、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信息得以展示,深受“理科男”的欢迎。

艺术中心

1. 阅读故事《大脚丫跳芭蕾》;

2.小组讨论,合作填写贝琳达情绪变化的过程;

3.每人选择一种贝琳达的情绪画一画,并装订成一本小画册。

在本中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情感,绘制贝琳达情绪变化的画册,将文字的理解表达成图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注重语言能力的阅读中心、写作中心,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平台,对文本内容的进行重述、评价甚至创作;而注重探究的发现中心,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主张学生用不同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并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角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在学习中心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由于每个学习中心学生所学的内容各有差别,所以,教师在集中教学、分散学习和反馈汇报等环节中,引导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学习任务清晰地表述出来:

生:我们太阳花小组今天进入了艺术中心,我们为贝琳达画了一个情绪相册。这是贝琳达高兴的样子……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情况下,贝琳达那么高兴呀?

生:贝琳达非常喜欢跳舞,所以当她在舞蹈学校学习时,非常高兴。我们给贝琳达画上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学习中心”的理念聚焦于每个学生和他们的需要,这是基础教育现行课程改革中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和喜好。传统课堂上固定座位,统一的教学模式,很难使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关注到课堂上来。而“学习中心”有组织学习空间的“小”,组织学习的方式“多”等特点,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多元而有个性的学习——《波力不怕》教学体验

诸莉莉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检测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一种关于智力的主张——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构成智力的有这八种能力: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认认知智能。

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校构建了小班学习中心——新型的学习空间,倡导每个学生多元而有个性的学习。

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与大家分享个中感受。

一、 合理选材,明确要求,简化步骤

学习中心的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上能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文本的选择上,我选取了《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中的《波力不怕》这样一篇学生喜爱的儿童故事。它的文字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也贴近学生,内容的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障碍。

在学生进入各中心学习之前,我先进行五分钟集体教学:讲述故事发生的原因,带领学生认识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提出进一步学习的要求。然后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入各中心开展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如下:

1. 集体教学(5分钟):

教师叙述故事发生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2.学习中心(20分钟):

各小组根据任务单,合作完成学习中心的任务,教师适时指导。

3.成果分享(15分钟):

根据下列顺序——媒体中心,阅读中心,表演中心,艺术中心,协作中心,发现中心,分别汇报学习成果。

二、 把握目标,关注方式,发展个性

学习中心被分为媒体、写作、阅读、表演、艺术、发现六个区域,在目标设定上,各有侧重。在最初的设计中,六个中心的学习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中心: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波力不怕》中的对话。

写作中心:想象写出波力和兄弟姐妹们可以赶跑“鬼”的方法。

表演中心:表演《波力不怕》片段。

艺术中心:用剪纸、画画方式做一个“鬼怪兽”。

发现中心:阅读小说、思考问题。

媒体中心:按要求选择绘本图片,重新排序保存在指定文件夹。

经过试教发现,阅读中心合作朗读对话,与表演中心表演故事片段,在学习的形式上和和反馈的结果上基本雷同。发现中心的学习任务更像日常的语文阅读分析。媒体中心,对绘本图片重新排序整理,对学生视听能力帮助并不大。唯有写作中心和艺术中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相对切合。为了让学生在中心内切实有效地开展阅读学习,对各中心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做了新的设计:

阅读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在组长的带领下分配角色;

3.小组合作阅读剧本,注意读出害怕的语气;

4.与表演中心合作排练剧本。

表演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在组长的带领下分配角色;

3.阅读剧本,合作排演哑剧。注意表演出紧张、害怕的神态动作;

4.与阅读中心合作排练剧本。

写作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找出波力和兄弟姐妹们想出的赶跑“鬼”的方法;

3.想象一下,还有什么赶跑“鬼”的好方法,并把它写下来。

艺术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按要求,小组合作用画画、橡皮泥等方式制作“兔怪兽”。

发现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两人合作,按故事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

3.分工合作,把排好序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媒体中心

1. 阅读故事《波力不怕》;

2.在桌面上找到“波力不怕”的文件夹;

3.小组合作,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给音频重新排序。

4.按照排好的顺序,把故事连起来听一听。

第二轮试教后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阅读中心和表演中心的任务存在较大的重合,为何不将这两个中心合并呢?让两个中心的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合作学习。阅读中心负责台词,侧重于朗读,人物的情感通过学生的语音语调来表现。表演中心则通过夸张的动作、神态等肢体语言,展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短短20分钟的分组学习时间里,不但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合作排练。这个过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各自丰富多向的个性,又有各自的长处和发展需求,课堂教学只有呈现出丰富性、选择性、自主性和上升性,以多维度、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多向思维,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显著。

创新课堂结构模式 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曾 真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客体,被动地接收与记忆知识,缺乏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逐渐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然而,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才是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自从2011年起,我参与了由华师大董蓓菲教授领衔的《小班课堂区域化功能研究》的课题实践,创立了“学习中心”这一小班化学习模式。目前,“学习中心”主要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根据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来选择中外儿童文学书籍作为教学内容。一般1课时设置为45分钟左右,50%以上时间保证学生在各个中心学习。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

一、 “集中教学”(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主,简要对本堂课所要研读的儿童文学篇目所涉及的人物,内容,作者等进行简要介绍。例如,在二年级的阅读课程《笨狼的故事之学游泳》中,老师会在集体教学中分这几步进行: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笨狼的故事》;

2.介绍主人公;

3.出示课题,介绍故事主要人物。

二、 “小组自主合作学习”(20—2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他们按照各中心学习任务单要求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以二年级的阅读课程《笨狼的故事之学游泳》为例,六个学习中心的任务单分别是:

1.阅读中心:(1) 在组长带领下自由阅读《18.学游泳》。(2) 小组合作,参考老师提供的大纲,用自己的话说说《笨狼的故事》。

2.写作中心:(1) 在组长带领下自由阅读《18.学游泳》。(2) 从故事里面选择其中一个你喜欢的角色,以它的口吻(提示:体现人物性格)告诉笨狼应该怎样学游泳,并写下来。

3.媒体中心:(1) 听一听《笨狼学游泳》的故事,交流:你喜欢笨狼吗?为什么?(2) 通过观看媒体介绍,认识汤素兰,了解《笨狼的故事》。(3) 讨论一下,除了《笨狼的故事》以外,你还对汤素兰的哪些书感兴趣?

4.艺术中心:(1) 在组长带领下自由阅读《18.学游泳》。(2) 把故事中听到的人物选一个画下来。(3) 组内说说你画了谁,它在干什么。

5.表演中心:(1) 在组长带领下读剧本。(2) 按照剧本要求分配角色。(3) 按照剧本排练。

6.发现中心:(1) 在组长的带领下,翻阅《笨狼的故事》。(2) 根据书籍常识卡的提示,找到相关信息,填写书籍常识卡。

经过先导课的培训,无论是组员还是组长皆能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阅读、提取信息、展示学习成果。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此时,我转变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我们围绕学生进行辅导与辅助,关注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并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 “合作汇报”(15—20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中心的学习,学生将各自学习的成果、体会、发现等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集体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或说,或唱,或演,或画,或读,不仅表现和发展了各自的智能长处,而且在交流中汲取了他人的智能长处,弥补了自身智能的缺陷。

通过学习中心的学习,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得到提升。他们不但要稳固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组员的情况。学习时,学习能力强的组员会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帮助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员共同完成,以此平衡组内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强的组员借此巩固了知识技能,能力相对较弱的组员获得了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交流成果时,组员们依照约定的次序及内容进行汇报,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成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共同合作完成一个精彩的展示。发生矛盾时,组员们互相谦让,尤其是组长,在此时要正确引导和调节,化解矛盾、建立友谊,将小组凝结成团结的小集体。

经过一次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淡化了自我意识,强化了集体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理解与谦让,懂得了配合与帮助,在加强文化知识技能之余,也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强化了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成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主报告

构建智慧课堂 成就每一个学生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二师附小一直以来始终坚守这一主阵地,一代代附小教师薪火传承,聚焦课改,立足课堂,倾注真情与智慧,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附小学子。近年来,学校继续沿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思考、探索、挖掘附小课堂改革的新生长点。二师附小是“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的基地校,“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倡导的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了解每一个,尊重每一个,研究每一个,成就每一个。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与附小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不谋而合。因此,学校进一步开展了“在小班化教育的背景下,构建智慧课堂,成就每一个”的实践研究(以下简称“智慧课堂”),期望打造智慧之课,成就智慧之师,培育智慧之生,让智慧之泉流淌校园。

一、 构建智慧课堂的背景

育人的需要。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在教育的呵护中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智慧的教育才能孕育智慧的学生。

时代的呼唤。现代教育期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让师生的生命个性和灵性得到展现。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区域的要求。杨浦区是国家创新型城区,也是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杨浦区以“创智课堂”建设项目为引领,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附小构建的“智慧课堂”顺应区域的要求,是打造“创智课堂”的生动实践。

小班化个性教育的需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人性、灵性和个性的人。附小自1994年起就开始了“小班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小班化教育旨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拥有人生智慧。这与附小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相辅相成。

二、 智慧课堂的基本理念

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教师的“讲”要让位于学生的“学”,被动的“学”要变为主动地“学”的增值。附小开展的“在小班化教育的背景下,构建智慧课堂,成就每一个”的实践研究也基于这样的目的。“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摘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1961页)。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而教育的智慧就是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优势潜能,让每个人获得最合乎他天性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附小构建、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小班化“智慧课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为前提,以优化课堂教学形态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为归宿,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师生的智慧潜能,从而实现三维目标达成和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每个学生全面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我们期盼附小打造的小班化智慧课堂犹如一泓涓涓的智慧之泉,点点滴滴地滋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田,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闪闪的智慧之光。

培养智慧之师:乐教、会教、教好

乐教:教师热爱教育,乐于教学。会教: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教好: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把孩子培养成“习惯好、基础实、能力强”的学生。

培养智慧之生:乐学、会学、学好

乐学:学生乐思、乐问、乐言、乐行。会学:学生会阅读,会思考,会表达,会实践。学好:学生习惯好、基础实、能力强。

三、 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一) 愉悦——学生乐学

小班化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师生和谐,愉悦学习”是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构建小班化智慧课堂的关键。乐学是推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课堂愉悦了,学生自然乐学。

1.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关爱他们的成败与哀乐,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由此,师生关系越来越亲密、融洽,学生快乐地汲取着知识。

2.运用智慧的教学语言。教师“舌耕为业”,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我们精心地设计规范科学,准确精炼,生动激情,启智导学的开课语、提问语、过渡语、讲析语、点拨语、评价语和结束语,润泽学生的心田,扣动学生的心弦,长久地保持着学生乐学的态度和情感。

3.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启其蒙而引起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我们基于课标和学情,按需创设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生活展示等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二) 自主——学生会学“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索,深度参与”,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构建自主的课堂是让每一个学生智慧成长的必由之路。

1.师为主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学校践行“师为主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段。

课前:教师吃深吃透课本知识的重、难点,结合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课中: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面对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师需及时捕捉,并巧妙地临场设计,适时点拨。课后:教师力求做到作业“三布置”,即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优化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作业。

2.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亲历过程。“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即学习的主人。”我们基于课标和学情,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鼓励质疑,平等对话,大胆放手,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优化评价,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评价等自主学习的平台,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听、多看……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三) 高效——学生学好“高效”是构建小班化智慧课堂的本质。高效的小班化课堂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最大限度、最大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为此,教师积极发挥个人与集体的力量,在认真分析、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和学情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用智慧之举打造“精、实、活”的小班化高效课堂。

1.精——教师精讲“三”原则。教师精讲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一个法宝。为了给学生腾出更多的用于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时间,我们倡导教师“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我们坚持做到不讲。

2.实——学生精练“四”要求。学生精练是落实、强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提出了学生精练“四”要求:①精——控制总量,精编慎选;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③实——不同学生,分类选择;④导——因势利导,举一反三。不仅如此,我们还特别重视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与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高质、高效的辅优补差练习。由此,学生练得轻松愉悦,课堂效益得以显著提高。

3.活——课堂学习“五”策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断实践是习得这一切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坚持推行课堂学习“五”策略,即一课一预习、一课一问题、一课一展示、一课一交流、一课一练习,且常抓不懈。

例如“一课一预习”:即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一份课前预习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有目的地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产生需要进一步了解、探究的疑难问题。

又如“一课一问题”:这问题来自于学生。教师整理、归并预习单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及时、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努力使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学懂服务。

附小推行的“三”原则、“四”要求、“五”策略正在智慧地构建着“精、实、活”的高效课堂。

四、 智慧课堂的管理路径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慧管理是构建小班化智慧课堂的关键。智慧管理需要顶层设计,学校将顶层设计与一线实践相融合,不断摸索、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和再创造,初步形成了符合附小特征的构建小班化智慧课堂的理念与经验。(一) 加强“双五”式管理“愉悦、自主、高效”是附小着力打造的小班化智慧课堂。为此,我们夯实流程管理“五环节”,敲实质量管理“五监控”。

1.流程管理紧扣“五环节”。在流程管理中,我们对教学“五环节”常抓不懈,对于每一环节的落实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步骤。

例如备课环节:我们要求教师以“新”的标准备课:“新”在重读、深读课程标准和小班化教学理念,准确把握学科定位、理念、目标、内容等。“新”在依据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小班化教学要求,细化内容,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新”在设计有助于小班化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我们倡导教师以“新”的视角备课:“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想着学生喜欢的活动”“说着学生乐听的语言”“思着学生心中的疑问”……又着力、创新地实施了“自主备课”“备课组协同备课”“骨干指导备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备课管理制,还积极开展了“随文备课”“备生本活动方案”等备课改革活动,努力让每个孩子的身影在备课本中跳动。

又如上课环节:我们认为打造小班化智慧课堂的关键在常态,因此我们向教师提出“公开如平时,平时如公开”的口号,积极施行“推门家常课”“主题研究课”“引领示范课”“区域交流课”“开放汇报课”的观课机制,加强“智慧课堂,关注平时”的研究与交流,使教师们对智慧课堂的内涵认识更清,理解更深,方法更活,课效更实。

再如练习环节:我们尝试课堂练习“个”布置与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大分层设计的力度,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适切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效益。

2.质量管理实施“五监控”。在质量管理中,我们践行“五监控”机制,即教师自控、备课组互控、课程教学部调控、校长室监控、社会及家庭协控,每一个监控环节都制定了具体的要求。

例如课程教学部调控:我们强调教学骨干的把脉、诊断、指导作用。课程教学部集中区、校级骨干、教研组长的力量,形成监控团,既要关注即时评价,对优势、亮点加以肯定、宣传,又要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跟踪指导,直至杜绝、修正。

又如校长室监控:校级领导坚持每学期每人听课40节左右,通过听随堂课、研究课、跟踪课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分头坚持参加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把脉、指导、沟通;坚持参与教导处的常规检查,了解学校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方向。

再如社会及家庭协控:每年6月,附小会向家长发送“智慧教师”评选单,由家长、学生一起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打分,写下感言与建议,由此评选出家长、学生公认的“智慧教师”。“双五”式管理让附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智慧管理系统,确保了小班化智慧课堂的稳步打造与实施。(二) 加强“三重”式培训

智慧教师是小班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者,智慧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培养和锻炼。为此,附小为教师铺设了一条重教研、重带教、重分享的智慧培训之路。

1.重教研,聚智慧。教研即培训。为了打造智慧之课,成就智慧之师,附小的教研活动层出不穷,有“教研组”教研,“智囊团”教研、“参与杯”教研、“星期五”教研、“联盟校”教研……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定时、定点、定人、定主题召开,具体内容有小班化“智慧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观课分析、辨课评课、成果展示……每一次教研活动都立足课堂教学,关注、研究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每位教师的才干与智慧。例如“智囊团”教研:校长出任“智囊团”团长,学科专家为顾问,各级分管领导为团员,积极执行“赏识、尊重、服务、提升”的团章,走入课堂听课,深入组内互研,了解教学状况,引导教师智慧实践。又如“星期五”教研:每周五下午,专设1小时的业务学习时间,每位教师以求真务实,合作共享的学习态度参与研修,构建新型的合作研修模式,诸如“沙龙式”、“课题领衔式”、“漂流瓶式”……我们将教研活动发挥最大化的培训功效,研出火花,议出精彩,迸发、汇聚众人的教学智慧。

2.重带教,生智慧。教师的个人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附小的每位教师每三年都会适切地制定一份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附小集众人智慧和力量,创新推出了“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带教模式:学校成立智囊团,认真解读每位教师的发展规划,并与他们共同挖掘自身发展的优势,找到最佳发展点,然后再由校、区级骨干教师和区学科带头人组成带教团队,采用跟踪带教、课题驱动、专家引领、合理加压、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每位教师沿着自身的优势和个性稳步发展、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创设条件,搭设平台,给予每位教师崭露头角,实现专业成长的机会。“一师多徒,一徒多师”团队带教的新模式让附小的教师正迅速地成长起来。

3.重分享,晒智慧。附小是一所温馨和睦的大家庭,附小的教师乐于分享,在分享中,不断汇聚智慧,汲取智慧,提升智慧。

我们分享大师的智慧: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走进校园,亲身授课,动情讲学,为教师推开一扇扇智慧之窗,带进一座座智慧殿堂。我们分享同伴的智慧:定期举办“铿锵三人行”教学

案例

分析会,“教学反思碰撞会”,教师们自由组合,一同策划,互动研讨,解决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疑难问题,集众人的智慧,生成最有效的应对策略,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分享书本的智慧、圈内同行的智慧……纷纷走上讲坛,演绎智慧,纷纷落于笔端,书写智慧,将智慧心语连成串,汇成行,如涓涓细流撒进每位教师的心田。

五、 智慧课堂的创新项目

立足小班化,构建智慧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校还需要重点推进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创新项目,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师,形成团队,从不同维度为构建智慧课堂提供支持。(一) 绘本阅读,保卫“想、创”

童年期是保护、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期。为此,2012年6月我校提出“保卫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一年级新生抓起”的口号,开展了“幼小衔接期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我们基于课标,智慧地选择教材,让学生趣读、乐学;精心地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悦读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开展评价,进一步激励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课堂观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途径,我们发现在小班化课堂中,“零起点”的学生喜欢阅读绘本,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积极地吸收、记忆、理解、思考,不断地产生表达的欲望,他们认为自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逐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自觉自主地运用在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更让我们欣喜的是不少孩子张开了想象的翅膀,用彩笔创编着、描绘着自己的绘本故事。

一年级的教师纷纷感言:在小班化课堂中,与“零起点”的孩子一起徜徉在绘本所描绘的美好世界里,在悦读中呵护、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件顶顶幸福的事……(二) 编制微课,翻转课堂

微课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节奏,自主管理学习进度,大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2013年9月,我校成为华师大C20慕课联盟成员校,积极开展微课开发与实践的项目研究。

数学组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对教学方式改变的实践研究”,制作的微课以生为本,每节微课的时长控制在5至10分钟左右,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画面清晰,采用儿童化的语言,简明扼要地集中说明一个知识重难点;应用的微课分三步走:①课前,学生先在家根据个性需求,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编制的任务单。②教师批阅学习单,整理、归并学生的疑惑点、典型错误或共性问题,改善教学方案。③课上,学生充分质疑,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共同探究,充分解疑,然后当堂练习,巩固知识,实现“知识传播在课外,知识内化在课内”的教学理念。家长们感言:“孩子看微课,好比是把老师请回了家,他会静下心来自己学习了,不再依赖我们了。”

如今,我们的微课开发与实践已经应用到多个学科,多类课程。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而又充分地培养了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效互动,深度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使小班化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显智慧。(三) 畅游云端,各得其所

美术课,音乐课,科技课……都是学生们喜爱的科目。可是不变的学习环境,有限的学习资源,单一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影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怎样才能突破这种局限呢?智慧的附小教师开始了“云端探秘”之旅。2012年5月,附小成功申报“中国IT教育领域开展的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践项目”,成为上海市首批“基于Aishool平台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项目,以及“创新实验室”项目的实验校。自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就成立了研究团队,和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一起,不断研究优化教学效能的“云”课例。3年来,我们研发的“云”课例共计三十多节,分布在各年级、各学科、各类课程中,并在各个领域中展示着研究的成果。

借助云技术,学生获取了海量的学习资源;灵活畅快地搜集、推送、展示自己的学习进展、想法与成果;学生之间互相阅览,互相学习,互相点评,还按照着各自的需求进行着个性化的练习,或巩固,或拓展,或提升……

借助云技术,教师全方位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程,轻松快捷地获得各种考量学习成效的数据;及时地调整着教学的步伐与节奏,及时地开展着各种富有个性化的,和针对性的当堂指导……

畅享云端,给小班化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宽广的教学天地扩大了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好地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在这一片自由的天地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充分感受着学习带给他们的轻松和愉悦。

六、 构建智慧课堂的初步成效“有了智慧教学,才有智慧课堂;有了智慧教师,才有智慧学生;有了智慧追求,才有职业价值与幸福。”

近两年来,附小每一位教师用心、用情、用智慧实践着,茁壮成长着,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常态化、多层次地在外省市、区域间、集团内公开展示一堂堂具有示范、辐射、引领效应的小班化智慧课堂教学,多篇小班化经验成果文章,多节小班化智慧教学课例获得了区域、市级、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佳绩。多项围绕“智慧课堂”的研究课题已成功立项,附小教师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学校荣获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奖项80多项,教师荣获各级各类奖项170多项……

智慧的小班化课堂更让附小涌现出一个个具有良好学业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富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在校园里健康成长,愉悦发展,在各项展示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深受上一级学校和社会的欢迎。

一所学校的改革,核心应落脚在课堂上。“在小班化教育的背景下,构建智慧课堂,成就每一个”是附小不变的追求,是每一位附小教师前行的目标,我们将满怀真情,潜心学习,积极思考,执着实践,迈出一条坚实生辉的智慧之路……(执笔:蒯峰梅 杨莉俊 钟 婕)

[专家点评]

长期以来在教育价值观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我们总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就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灵活地、准确地解题。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占有量(复述或再现)和解题的能力上。因而,其学习的认知对象常被仅仅看作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的占有性目的,却不能同时将它看作是一个过程──发展儿童科学地对社会生活的事件和现象进行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

于是,在传统的教室中,各种活动的进程似乎被课程严格地控制着。显然,教室就像是一个车间,车间内的群体需要保持高度的活动进程与活动方式的统一,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经济地产生出期望规格的“产品”。相应的,群体的活动便被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了。

然而,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科学探究的产物触目皆是的信息化时代,个体在获得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复杂性、整合性和不可预见性。因而作为一个面对未来的现代社会的成员,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有某些健康完备的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社会性人格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在这文化统合的信息化社会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存质量。

如此看来,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发展道德品性的场所。实践告诉我们,那些涉及道德品性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则、规定或规律性的知识,更不是一种简单行动的程序,不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教学科目,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来获得的。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形成个性特质的场所。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功能的承担者,就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这些社会的、生物的差异性,造成在其发挥这些功能时,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不同个体的个性化的特征,决定着不同的个体各自发挥其独特的社会的功能,决定着不同个体的创造潜能的大小,决定着不同个体面对社会及生活现象所作出的解释,决定着不同个体对社会及生活环境所作出的抉择与反应,决定着不同个体在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中所获得的结果。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自主性地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当今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内省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教育就是将学生当作一个能动的具有潜在发展可能的人而施以社会价值规范所需要的各种影响。在教育目标上,它注重的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在教育模式上,它注重的是个体的自主的和主动的探究与情感体验;在教育策略上,它注重的是个体价值认识与社会价值要求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创造多元文化的场所。在教室环境中,那些团队制度、程序结构、组织标准等就是一种班级文化。从这个角度看,首先,班级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也是由所有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创造的;其次,班级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在共同的文化价值下,不同的群体也表现出某种文化的差异性;又次,班级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同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往往还构成文化的多元性;最后,班级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那些共同的文化价值,还依赖于每一个个体创造的多元文化,而社会的多样性正是由这些文化的多元性所带来的。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场所。从马斯洛的关于人的价值及其人的价值与本性关系的理论来看,凡健康的人都有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一种内在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而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这些潜能包括:以问题为中心的态度、自主而不依赖于环境、民主的性格结构、富有创造性、非尊奉主义,如此等等。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学会认识现实的场所。现实是一套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变化的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组织,是一个需要不断书写的历史。认识现实不仅是为了适应现实,认识现实更是为了能创造现实。因此,教室活动就应该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要用一个整体的、浸入儿童生活的视野,在教室活动中去充分关注儿童的整个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学的世界,将教室活动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而为儿童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的过程,并为他们采取行动的手段进行决策提供某种学习上的帮助。

教室不应是车间,因为它是学生进行合作与分享的场所。教室里的所有活动,是为了实现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不应仅仅是一种由教师来预设、组织并控制的程序性的活动,更应是由一个团队共同生成、设计并实践的开放性活动。

今天,我们从这一份透着二师附小的努力践行着当今对教育价值取向理解的《构建智慧课堂,成就每一个》研究主报告中,欣喜地看到了二师附小人借助小班化教育契机,不仅明晰了课堂的价值与功能,同时,我们还能更欣喜地看到,二师附小人是如何在行动中付出不懈探索的努力的。例如:精——教师精讲“三”原则;实——学生精练“四”要求;活——课堂学习“五”策略;如此等等。这在标签文化盛行的时下实属不易!

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二师附小人将这种课堂教学取向的变革与实践的探索,给予在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之上。他们重教研,聚智慧;重带教,生智慧;重分享,晒智慧……无一不透着这样的基本规律:要构建智慧的课堂,首先必须要有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有教师智慧的教!

二师附小人在构建智慧课堂的道路上,还充分借助了当今的互联网技术,他们的成绩是巨大的:

借助云技术,学生获取了海量的学习资源;灵活畅快地搜集、推送、展示自己的学习进展、想法与成果;学生之间互相阅览,互相学习,互相点评,还按照着各自的需求进行着个性化的练习,或巩固,或拓展,或提升……

借助云技术,教师全方位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程,轻松快捷地获得各种考量学习成效的数据;及时地调整着教学的步伐与节奏,及时地开展着各种富有个性化的,和针对性的当堂指导……

畅享云端,给小班化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宽广的教学天地扩大了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好地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在这一片自由的天地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充分感受着学习带给他们的轻松和愉悦。

我要为这样的探索而拍案称道!相信附小打造的小班化智慧课堂犹如一泓涓涓的智慧之泉,点点滴滴地滋润每一位师生的心田,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闪闪的智慧之光。(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杨庆余)案例

魅力绘本 快乐阅读

谢 洁 杨莉俊 钟 婕 王珏梅【背景】

从2013年9月起,全市小学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又称“零起点”项目),要求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课改要求。

二师附小作为市教委“零起点”项目实验校、小班化教育试点校,如何扎根小班化教育土壤,校本化地开展“零起点”项目的实践研究呢?我们通过深入学习,认识到而由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搭配而成的绘本故事是低段学生阅读的最佳课外读物,是生动落实《新课标》的有效载体,也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助推器。为此,我们把项目研究的实践点定位于绘本阅读,在区教育局、区小学教研室教研员的关心、指导下,开展了“幼小衔接期开展基于课标的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编制校本绘本阅读教材及教学设计,探索阅读指导策略及评价模式,保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情景描述与分析】

乐乐(化名),附小一年级新生,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

情景一:无精打采的乐乐

时间:2013年8月的一天晚上

地点:乐乐家“乐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你们增加了一节绘本阅读课。”妈妈说。“这算什么好消息呀?在幼儿园里我就读过,看来看去就几张图画,没意思!”乐乐原本发光的眼神一下子没了光彩,嘟着嘴无精打采地坐在一旁。

分析:六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喜新厌旧,他们只对有新意的读物感兴趣。乐乐正处于这个时期,他很早就开始读绘本故事书,想到上学后还要读那些书,就产生了反感情绪。另外,许多幼儿园从中班起就让孩子们读绘本,以老师讲故事、孩子们看看图片为主,不少孩子不会观察图片,也不知道如何去想象、表达。因此,他们感到读绘本没有趣味,经常是拿到书翻几页就算读过了。

情景二:饶有学味的乐乐

时间:2013年10月的一天上午

地点:教室“孩子们,双休日时,你们都把《月亮的味道》说给爸爸妈妈听了吗?”

乐乐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了他。“我说了,妈妈表扬我说得好,她亲了我,还给我贴了一个小金豆!”乐乐边说边笑。“今天,我们要来读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学新的探宝方法,好吗?”

乐乐随着同学们一起兴奋地拍起了小手。“小朋友,你们觉得兔妈妈和小兔子,谁爱对方多一点儿呢?”王老师笑着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兔妈妈!”“兔宝宝!”“大兔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谁说得对呢?我们得用故事城堡探秘新法宝‘问题钻钻钻’和‘快乐演演演’来解决了。”听了老师的话,乐乐笑得合不拢嘴了,“钻钻钻”、“演演演”挺有意思的呀!

老师教了探宝方法,乐乐全神贯注地开始看插图,不时地露出一丝甜蜜的微笑,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

红红拉着同桌,率先上台交流。乐乐急了,忙站起身说:“老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小兔子爱妈妈多一点……”他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分析:回家后,和父母讲故事,亲子共读,其乐融融;课堂上,生动的探秘情境,神奇的探宝方法,诱人的金豆宝宝,活泼的交流方式,魅力十足的老师,都深深地吸引着乐乐。在神秘有趣的猜想中,丰富了故事情节,激励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懂得了兔妈妈和小兔之间浓浓的爱。对于阅读,乐乐饶有学味。

情景三:兴趣盎然的乐乐

时间:2014年1月的一天晚上

地点:乐乐家“我有两个好消息!”乐乐兴奋地把《“智慧年轮”评价手册》递给爸爸妈妈,自豪地说,“这学期,我得到的阅读金豆最多,被大家评为‘阅读小达人’啦!第二个好消息是我要做作家啦!”

爸爸妈妈既兴奋又糊涂,什么作家呀?哦,经乐乐一解释,他们才明白了,原来学校里开展自创绘本故事书的活动,让孩子们都做一回小作家。

瞧,乐乐忙开了!

裁纸、装订、构思、起名、画图、写字……

整整三个晚上,小家伙沉醉其中,忙得不亦乐乎,奇迹诞生了!

这是一本用铅画纸装订的、由乐乐自编自画的故事书,足有十多页。封面上醒目地写着“乐乐奇遇记”。

小小的文学种子已经在乐乐的心底生根发芽了……

分析:充满童趣的评价,富有创新的作业,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小小身躯中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绘本阅读课实现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知识的传递,方法的传授。一个学期的学习,乐乐是真的爱上了阅读,他兴趣盎然,乐在读中。【反思】

文中的乐乐是我校众多一年级学生的一个缩影,通过问卷调查、家庭走访,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入学前,或多或少都阅读了绘本故事,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读。当这些熟悉的绘本故事又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当不喜欢绘本书的孩子手捧故事书时,教师该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展开教学与评价,转变“乐乐式”的孩子,教会孩子阅读,真正让每一个学生乐读、会读、读好呢?我们基于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开展了这样的实践:

一、 以“情”激趣,让孩子乐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1—2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情”激趣,教师们践行小班教育实施的情境化教学,即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出发,精心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城堡探秘、勇夺法宝……一个个情境都富于幻想、挑战、童趣,孩子们最爱的莫过于此。教师还设计各种阅读活动,创设出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一次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随着绘本一起遨游。

二、 以法导读,让孩子会读《新课标》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班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文字大都简短、浅近,因此,它的阅读方法自然与其他书的阅读不同。教学中,教师立足零起点阶段学生身心、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常用的绘本阅读方法。教师根据每一本故事书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有机地融入每堂阅读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让阅读方法在课上加以操练和巩固。

三、 以评促学,让孩子读好

小班化教育关注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倡导树立正确的、人本的评价观,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增进的评价方式。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评价方式紧密呼应。

对应我校的“智慧树”课程,每个学生入校就拥有一本“智慧年轮”评价手册,手册中设有“阅读章”,我们根据零起点阶段的阅读要求精心设计了“阅读章”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分为课课评和总评,课课评又分为自评、师评和家长评。自评主要从“我爱学”和“我会学”两方面评价,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倾听与表达。师评除了对“认真听”和“自信讲”的情况做出评价,还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语。学期结束,教师在“智慧年轮”评价手册“阅读章”一栏里进行总评,并由全班同学共同推荐、选举,评选出“阅读小达人”。

多元、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了照镜子,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寻到了追赶的目标,他们正在成为会读书、读好书的孩子。

在小班化教育的土壤里,与“零起点”阶段的孩子一起徜徉绘本所描绘的美好世界里,在悦读中呵护、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同感悟绘本的魅力,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真是一件顶顶幸福的事……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新世纪英语3B Unit 7 Carnations for my mother案例

王 姝《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和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既获得知识又改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素养,是每一个当代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信息时代,每位教师必定都拥有不少教学资源。卡片、模型、实物是传统的教学资源;音像、动画是现代化教学资源;报刊、书籍提供给教师文本教学资源;广播、电视提供给教师音、视频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得语言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又产生思维碰撞、获得情感的互动。

一、 背景分析

这是小学新世纪教材中三年级下的一篇课文,题目是Carnations for my mother。课文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认识,学会挑选合适的植物来表达自己含蓄的情感。植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有自己的花语。真正了解它们,才能利用它们来正确转达自己的心意。本案例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希望通过对植物的认识,唤起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生活的情感,继而产生依靠它们,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有的是通过英语歌曲,在反复的吟唱过程中掌握植物的特征;有的是通过图片,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掌握相似植物的不同之处,学会区分植物;有的是通过文本(此处指从各类杂志或科普读物中,找到的关于植物的语篇)的听写和阅读,让学生掌握植物的花语。这些既体现了现代教学资源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生动、形象,以适应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合理、恰当、简约,为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服务的特点。

二、 课堂实录

片段1:

T: Look at these pines. How are they?

S: They are green.

T: Yes, they're green.

Look at the sun, it is shining. How is the weather?

S: It's sunny./It's bright.

T: So we can say: They're green when summer days are bright.

Look at this picture. Is this a summer day?

S: No, it's a winter day.

T:What colour is the snow?

S: It's white.

T: So can you say these sentences?

They're green when summer days are bright.

They're green when __________ snow is __________.

S: They're green when summer days are bright. They're green when winter snow is white.

T: You're great. Now let's listen and try to sing the song.

学生原先的回答虽然正确,但是语言单调、乏味。之后,通过教师一组问题的引导,学生渐渐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更为清晰。很明显,之后的句子更具感情,语义更完整,但是这样的句子难免比较长,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此时就需要歌曲来为教学添一把力。一方面,学生都喜欢活泼、轻快的歌曲。随着欢快的节奏,紧张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舒缓,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激发,学生更容易集中精神学习。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有音乐伴随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记忆有效率提高2.17—2.50倍。边学边唱会减轻学生对句子记忆难的心理负担,在无意识记忆中掌握学习内容。

片段2:

T: Do you love flowers and plants?

S: Yes, we do.

T: So do you want to plant them?

S: Yes.

T: Now let's go to the magic garden and plant your favourite flower.

游戏中有些植物是今日所学,有些则不是。通过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乐学”的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想学新单词的欲望。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无论听、说、读,都离不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集中注意力。这个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读植物的名称,还要能够听懂游戏的指令,按要求种植植物,学生的听读能力得到了训练。从情绪上说,学生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这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 分享经验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在一节英语课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多的利用手中的资源,为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提供帮助。(一) 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与知识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本案例中,教师依托英语歌曲,适当加大语言的输入量,这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片段1中:summer days, bright, winter snow, ever green, branches这些词组、单词都是三年级学生未曾涉及的内容,教师并不需要学生立即掌握。在经过本课、本单元以及课后的多次吟唱,学生会慢慢掌握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的积淀就能成为他们将来习作时,用来丰富语言的基石。(二) 利用教学资源,提升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语言能力

每个学生对于最佳的语言学习方法是各有不同的。拥有视觉学习模式的学生喜欢阅读,他们只有在所学的内容包含大量可视文字或画面时才能学好。因而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学生在植物方面的知识。学生了解了多种植物的特性,多个国家的国花,知道了荷花和莲花的区别等。这些知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静静的阅读、细细的观察而获取;听觉学习模式的学生,需要大量接触声音传递的语言材料,才能将语言学好。教师为这些学生安排了先听歌曲后朗读,也有边听录音边做练习的教学环节。由此可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配以合理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种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三) 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歌曲,激发学生对文字和声音的热爱。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自动的去模仿歌曲中的文字和韵律,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当所有植物都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大胆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才华。让学生从情感和心理两方面去创建和支持一个融洽、积极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在magic garden中种植各种植物,以此达到教会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四、 反思

英语学科是一门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的语言,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在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节课中,从对范文的阅读,到根据提示简单介绍一种植物,再到听音乐复述今日所学过的多种植物,教师人性化地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最终以一个Flash小游戏作为结束,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深化,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感满足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师通过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培养了学生现在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让他们能持久保持着学习英语的动力。这是对学习持续力的培养。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学习的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培养“乐学、会学、学好”的学生,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养成了“乐思、乐问、乐言、乐行”的学习品质。

翻转课堂,让学习更高效

蔡娟琴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为什么有的课,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乐此不疲,而有的课却死气沉沉,让孩子们索然无味、避而远之?作为一名老师,我希望小班化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最多的收获。“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满足了我的教学需求。

一、 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前置,让知识内化成为课堂的重点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课堂上同伴之间的互动教学,能大大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他说:“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即信息的传授,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往往忽视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教学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进行知识传授。”我们知道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力存在差异。课上,学生学习新知识后,往往是一部分学生学会了,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会了,还有少数学生没有学会。课后做作业时,后两种学生就会碰到问题。这时想找老师辅导,但老师不在身边。因此,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帮助而产生挫折感,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不能光看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更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

翻转课堂使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知识传授放到了课前。课上,教师教学的重点是组织学生进行答疑,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要使翻转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 有效的课前预习

由于翻转课堂将知识地讲授放到了课前,提倡“先学后教”,因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微视频就是很好的预习帮手。教师可以将一些不需要学生探究的、思维程度低的教学内容制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如三年级第二学期《面积的估测》,学生通过看书就能理解估测的方法,而且满格的判断也是很容易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当图形占了接近格子的一半,如何判断它是大于等于半格,还是小于半格。因此,我决定将这个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视频的部分内容如下:

师:那这格到底是大于等于半格还是小于半格呢?想一想。正方形是一种轴对称图形,因此,我们就可以请对称轴来帮忙。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我们可以根据叶片在图形中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对称轴来帮助判断。哦,叶片的大小超过了半格。

又如:五年级第二学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是测量水位上升的方法。水的体积是用量杯进行测量,只要读出刻度就能知道体积。在生活中,如果没有量杯,那该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因此我希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再思考,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容积的概念,因此学生能够理解容器里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我让学生用自己所想到方法去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并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拍成视频,进行展示。学生想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

生1:取一个玻璃缸,在上面画上刻度。然后放入1000毫升的水,再放入土豆,读出上升后水所在的刻度,两个刻度之间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

生2:取一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算出它的容积。然后将土豆放入,再放满水,将土豆拿出,再测量水的高度,算出水的体积,两者相减,算出土豆的体积。

生3:取一个大碗和一个脸盆,将碗装满水后放在脸盆里。再把土豆放入碗中,水溢出,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杯子中,读出刻度,就是土豆的体积。

生4:将土豆切成近似的长方体,测量出它的长宽高,计算出它的体积。

生5:错误的测量方法,没有将土豆浸没在水里。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将微视频中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巩固与拓展,而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机会,让他们再一次明确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关键。(二) 高效的课堂学习

有了课前有效的预习,课堂上就能实现“高效提升”,而小班化的教学形式也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课堂上,我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孩子们质疑问难,学习的方式也可以从个体单独进行转化为同类问题的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通过自学后,有备而来,新授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后,进行讨论,最后再由他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将知识内化。如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几分之几》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转变。

1.尝试练习

师:昨天在家里,同学们已经观看了《几分之几》的微视频,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讲讲它的意义。

师:请你独立填写在学习单上。(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2.概括总结

师:这就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几分之几。谁来说说,几分之几的含义?(学生总结)

出示:用分数表示,并读一读,讲讲它的意义。

师:你看懂了吗?能解决吗?(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巩固提升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元吗?

二、 翻转课堂让学困生有了学习的“拐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他们经常会出现听了,但没听懂;学了,但没学全;想了,但想错了的情况。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会特别关注这些学生,但却无法保证这些学生都能学会。这样日积月累就造成了这些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支离破碎,而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具有随时暂停、重放的功能,学生可以反复听,反复看,直到弄懂为止。这样既让学困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解放了教师,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满足每一个有需求的学生。

这样,这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学好数学,他们也就更自信了,所以翻转课堂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三、 翻转课堂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传统教学的模式往往是一个教师要教几十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总是考虑大多数的学生,这样势必会造成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学会了的情况下还要学,也造成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没有学会也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翻转课堂实现了分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高效,有利于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翻转课堂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看视频的次数,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学习。

翻转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它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在家中自行学习。学生在家中看视频时,不仅要认真学会新知识,还要积极地思考,只有这样,在第二天的课堂中,他才能进行反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定大有长进。

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发的、主动的、投入的,而非别人强加的。翻转课堂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云动”小班 促思引创

倪友晟

一、 背景分析

作为智慧云课堂小班试点校,作为《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首个利用移动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我选择了教材中较为适宜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的内容,开展了一次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科学与技术学科小班教学的实验。

在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主要思路,以“我们居住的地球是怎样的?”作为核心问题,以新技术在小班教学环境下的合理应用为主要手段,在运用多渠道的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关实验,帮助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资料收集是有一定经验的,网络搜集资料的技能也较为熟练。课上运用了平板电脑这一新工具,希望通过交互、搜索、交流的云技术应用,利用小班环境,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他们搜索、阅读、理解、实验、分析以及归纳的能力。

二、 案例实录

本课除了课前准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其中两个是利用移动设备开展搜索、阅读,并事先预存和设计相应的交互内容。最后一个活动则直接通过实验来进行假设和验证,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

课前活动。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学生的认知范围还是很广的,课前我给出几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吗?”答:“在地球边上,离月亮最近……”我问:“你知道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多重?”答:“是月亮的多少倍……”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宽泛而又散乱。于是我想:是否能把这些问题让学生回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呢?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于是我把这几个问题在课前就抛给了学生们。学生预先在家中,通过网络收集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网络传送至Aischool平台上的学习园地内,我在课前对他们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

课内活动。活动一:我在课前编制了本课时的电子课本,由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自学,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在给定的时间内自学完成,我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然后布置任务:通过课前预习、电子课本自学及模型观察,请在组内交流有关地球直径、质量、赤道长等知识。在电子课本内教师有针对性收集的:地球内部构造、地月距离等知识,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开展共享学习,充分利用小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在自学、观察、讨论、共享信息后。我利用电子课本内置的出题功能,设计了10题选择题开展地球知识竞赛活动,对学生的自学内容加以测评。测评中,平台内置的统计、自动评分功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利用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即时的反馈使整个活动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很多。

活动二:通过上一环节的热身我再次利用移动设备,通过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所经历的历程,以及人类使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是圆形的这一问题。在这一活动中,我提供了一些微视频和小FLSH动画如:哥伦布的发现之旅、中国古人天方地圆学说、哥白尼的发现等。这些资料引发学生进一步的争论并得出了各自的推断。然后我通过大组交流,利用投票功能来呈现每个同学对某观点的认同度,并结合生活中所发现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推断地球是圆形的。

活动三:开展解暗箱实验活动,每组我都提供了3个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纸盒,每个纸盒都编有号码,每个纸盒内都装有不同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分别用听、摇等方法来猜测盒内的物品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构造也是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推测的,活动中利用投票功能,投影反馈学生针对某一暗盒的判断,利用交互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摆脱固定思维不断创新想法的兴趣。

三、 案例分析

这一案例,是较为适宜平板电脑进行移动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在小班教学环境下更为适宜。课堂上教师采用最主要的功能有:在学习空间预存学生课前的预习作业,教师利用交互平台预先批阅、规整学生作业并进行展示,学生自学教师备课内容,利用平台的习题编辑功能预设知识竞赛试题,推送练习,即时批改反馈,自动统计结果,展示投票结果以及展示正确率,学生使用上网搜索功能、完成推送Flash,教师利用画笔、投影学生机等功能,展示了在常规教学环境中无法直观认知的内容,使用了具有显著作用的网络搜集资料、交互互动的功能。(一) 云端预习,交流互享

教师课前发布预习作业,学生利用家中的电脑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整理后递交到云端平台的学习空间中。教师在课上展示学生作业,投影并集体浏览完成的优秀作业。以往一些纯知识认知类学习内容搜集的资料,都是用书本以及文本资料的形式呈现,而且学生的交流局限于一人说,其他人聆听,交流展示的效果比较低,交流的面也比较窄,而这个环节运用交互技术,并且在小班环境下开展活动则非常直观,有利于全体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其他同学的作业情况,丰富了学生对地球相关知识的认识,而且孩子在上传作业的过程中,有意地进行了对资料的阅读以及合理筛选,提升了对于信息处理的能力。(二) 即时反馈,启思激趣

课上,推送教师课前针对某一知识点预设的相关习题,来开展对学习内容习得成果进行检测的知识竞赛,然后利用自动阅卷及统计答案功能进行知识内容的讨论与复习。这一形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某些较为重要的知识要点,更明显地展现了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知问题本源的欲望和兴趣。(三) 海量资源、促思引探

学生开展多渠道搜索,有的利用教师在Aischool平台上提供的相关电子书,也有的利用百度搜索地球知识的文字资料,有的调整方法、搜索图片资料,有的利用浏览器浏览与地球知识相关的网站等,学生灵活地利用多种途径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但促进了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拓展途径开展探究的兴趣,而且在小班化环境下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更为频繁更为高效。学生能灵活操作平台上的链接和资源,高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 教后反思

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只能是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一种途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技术是为之服务的。我们在开展这一模式的教学活动时无须刻意为了使用技术而去使用,只有在某个内容、某个环节能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真正的技术为我所用。

二联小学

主报告

让课程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二联小学小班个性化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架构

二联小学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是二联小学中长期的办学目标。和谐理念的内涵从早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发展到面向学校整体建设的和谐教育环境建设,不断升华为比较完整的办学思路——学校的一切行为必须聚焦于教育,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师德高尚、师能过硬的教育工作者。这与全人教育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主张学生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平衡,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这与我们实践小班个性化教育理念也是相一致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

为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公平、适切、充分、优质的教育是小班个性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如何架构起能够不断促进小班个性化教育的学校课程,是我们近年来不断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 促进小班个性化教育的学校课程整体架构(一) 我们的课程理念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课程建设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在和谐中增长,人格在和谐中陶冶,梦想在和谐中放飞。通过我们的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有责任感的人、会学习的人和能合作的人,为将来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二联小学成为人文艺术的花园、智慧学习的学园、共享经验的乐园。(二) 我们的课程领导力目标

1.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整体规划,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特色课程。

2.严格执行课程政策,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为契机,分解、细化并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广泛利用学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

4.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制定综合性的课程评价方案,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等。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 我们的课程执行力目标

1.熟悉课程理念,了解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2.通过课程的开发实施,教师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3.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对课程与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教学反思与提炼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四) 我们的学生课程发展目标

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积淀深厚底蕴,使之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方式,成为有自信心、有责任感、会学习、能合作的人。(五) 我们的课程总体框架(见下图)

二、 促进小班个性化教育的学校特色课程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闲暇课程是二联小学为小班个性化教育量身打造的课程。闲暇是生命转换的方式,也是生活多彩的必然。在中小学教育中,闲暇的分配、享用,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会闲暇,就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乐趣。

我们闲暇课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带着孩子学会玩的过程,它让孩子们的闲暇时光玩得有益、玩得健康。我们的课程目标制定为:

1.通过闲暇校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闲暇本领,学会利用闲暇时间;

2.在闲暇本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闲暇观;

3.探索小学生闲暇课程构建的策略;

4.为小学生闲暇课程的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这些目标通过两大板块的内容来达成:“闲暇观的树立”和“闲暇技能的培养”。这些内容将通过德育拓展课、闲暇拓展课、兴趣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实施。

三、 促进小班个性化教育的课程实施(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1.通过校本培训解决教师的理念和技能问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主要特征体现在: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目标一致性。尽管有了国家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因为老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校本化的教师培训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路径和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和操作技能,让培训贴近老师的需求

例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其教学设计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将课程标准分解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需要一套专业的程序,第一步就是明确内容标准,即“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分解步骤如下:第一步,将陈述结构复杂的内容标准叙写成结构简单的课时目标;第二步,扩展和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确定行为条件;第四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五步,综合上述思考,按照“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表现”的顺序整理成课时目标。

2.探索评价方式使公平、适切、充分、优质的教育具体化。课时目标与评价任务、评价量规要有效对接,保持一致;单元评价不局限于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在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帮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可实施、可操作、可对比的细则;阶段评价,合格学生的标准可以不同。例如:评价标准,是拿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还是“合格学生的标准可以不同”?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要让所有人得到发展的教育。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各不相同,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各自的程度上提高,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运用“阶梯合格法”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阶段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特别关注“须努力”的孩子,教师放宽时间,学生多次尝试,甚至有的学生只测试,不评价,给他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对学生边指导、边鼓励,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边反思、边改进,待时机成熟后,学生认为可以测评时再测评。“阶梯合格法”从表面上看降低了传统的合格标准,但真实地提升了学困生的信心指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切的教育。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让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把教师从教书匠引领成真正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二) 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教育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正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今天的课堂。

1.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形式,促进个性化教育。交互式平台让孩子学得更主动。交互式电视机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电脑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交互式白板技术本身的互动性和操作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学校通过组织教学展示和比赛,使交互式电视机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使用,成了展现课堂智慧的平台,加大了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密度,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更主动,使35分钟的课堂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微课以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为学生提供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体验,受到学生的欢迎。微课的制作,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需求,按需选择学习,一定程度上翻转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智云课堂是教师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交互能力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让孩子向网络资源学习知识,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练习,在教室里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鼓励者、点拨者。特别是闯关游戏,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们能及时看到自己做题的对错和参考答案。有些小游戏还能在学生做错时及时提醒“请再想一想”,让学生有一个检查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在一对一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信心倍增,个个获得成功的喜悦。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主动化的个性学习模式,它既保留课堂教学的形式,又充分地注意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2.开发APP评价终端,优化个体学习档案建设。我校于2011年就开始从事学生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建设的研究,并将之作为学校“创新拓展日”活动研究的中心和突破口。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简单的以数字化学习档案袋为主要记载形式的“创新拓展日”活动评价系统,以此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近年来,我们又在专业技术的支撑下,着手开发APP评价终端,一来使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学习档案建设能在使用普遍性及使用数量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二来由于降低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使用门槛,使三方都能利用APP软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就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使他们在学习经历的积累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对教师来说,能通过详细数据的累计、分析、应用、总结,改进课堂教学、提升专业发展,进行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一体化研究;对家长来说,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更好地与学校产生互动。

3.数字化体验室赋予小班个性化教育更广阔的空间。继我校“小学闲暇课程实践与研究”课题获杨浦区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之后,我校继续从课程执行力、新媒体支持下的“小学闲暇课程”数字化实践研究两个切入点深入开掘,通过项目核心团队打造,共同探讨研究,推动了闲暇课程在区域内的传递与辐射效度。其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执行力实践与研究》荣获杨浦区区第十一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小学闲暇课程实践与研究》成果被选送参与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闲暇课程中的“艺术与闲暇之数字摄影”成为区教师培训项目。在深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校着手开展“新媒体支持下的‘小学闲暇课程’数字化实践研究”。第一步便是“基于数字化的闲暇课程平台建设”——生活与闲暇之数字体验室建设,让学生通过媒体技术学习西点制作和中餐烹饪,并能记录学生学习制作食物的全过程和上传成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也使我们的数字体验室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越来越智能化,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数字化学习可以产生全新的学习模式,赋予了教和学的新品质。我们闲暇课程的不断深化,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课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能学会至少一到两样艺术或体育方面的技能,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深化变成爱好,他的人生一定会比没有这些爱好的人快乐和幸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国家课程、拓展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也有力地推进了小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教育皆课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让课程赋予孩子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专家点评]“让课程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把关注小学生的社会性、艺术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生命的和谐与愉悦,这样的课程理念恰恰与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的个性教育相吻合,为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公平、适切的教育环境,这也是小班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成为有自信、有责任,会学习、能合作的人为目的,这样的理念为小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学校从理解课程方案出发,关注课程的整体规划,关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之间相互联系、互为独立的关系,优化了学校课程的结构,强化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抓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的契机,分解、细化并落实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关注课程建设的同时,学校切合学生实际,提出让小学生“闲暇不闲”的口号,使“闲暇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小班化教育中量身定制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闲暇本领,学会利用闲暇时间,为丰富小学生闲暇生活和总结当代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提供实践范例和经验。

在小班化教育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关注“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在教学设计中围绕:“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和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五方面展开,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在交互式平台的学习中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并利用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助学习体验。

最引发我们关注的是“学校数字化体验室”的创建,它赋予小班个性化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APP评价终端很好地优化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档案建设,形成了简单的以数字化学习档案袋为主要载体的“创新拓展日”活动评价系统,当然学校基于新媒体支持下的“‘小学闲暇课程’数字化实践研究”与“基于数字化的闲暇课程平台建设”的生活与闲暇之数字体验室的创建,也为学生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的宗旨。

综观学校几年来围绕小班化教育中的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充分且有效地体现了学校将“办学目标与校本课程建设”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较好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应当说,这样的小班化教育实践“事半功倍”,值得大家关注、学习和借鉴。(杨浦区教育科研室教研员 贺红霞)

案例

构建闲暇美术课程 建构自主有效课堂

陆伟莉

一、 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加大,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无论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育行动纲领,都能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师的我,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应对?

适逢我校推进“构建小学闲暇课程”,“发展个性,提升闲暇生活质量的需要”成为我参与编写闲暇校本课程的目标,并不断的将此观点引入课堂教学,以此推动我不断深入研读“课标”,研究教法和学法,逐渐构建出以“小班化”为特色的二联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为了能将课堂教学内容与闲暇课程进一步有机整合,寓教于乐,凸显小班化教学优势,让学生通过学校基础型课程的普及性学习、校本课程的拓展性学习,发展学生美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的创造美,特制定课程目标如下:

1.拓展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空间,养成视觉审美习惯。

2.以课堂活动为引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修养,自主探究生活中视觉美的元素,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由此,我编绘了《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神秘的狮身人面像》等系列课程教材,其中《迷幻的阿拉伯纹饰》在五年级闲暇课中实施,它融合了二年级《器皿上的花边》和四年级《水墨陶罐》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和审美元素,受到学生的喜爱。

二、 案例过程(一) 欣赏图片《伊朗—伊斯法罕清真寺》

1.教师提问:图片中的寺庙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处处都有花纹装饰

3.教师介绍纹饰,出示课题。(二) 观看视频:《阿拉伯纹饰》

教师提问:阿拉伯纹饰有怎样的特色?(学生交流与讨论)

教师小结:精准的纹饰布局需要精确的数学知识,有节奏的粗细变化犹如音符在高低跳跃,发散型的构图蕴含着伊斯兰教义。(三) 出示以前的作业:《器皿上的花边》和《墨线陶罐》

教师提问:《器皿上的花边》和《墨线陶罐》都是美术课上学过的中国传统纹饰,它们与阿拉伯纹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寻找,归纳总结:花型都是重复的,中国陶罐上的纹饰是两个方向重复,阿拉伯纹饰是多方向重复。(四) 游戏活动:角色扮演

1.“我是小驴友”——探秘丝绸之路

2.“我是设计小达人”——纸盘上的阿拉伯纹饰

三、 教学反思(一) 小班化的闲暇课程更关注欣赏与发现。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为更好的创造“美的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首要任务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生活中的美。纹饰图案是美的,但司空见惯,学生需要静下心来观察才能发现与品味出其韵味:我从“向导”的角度带学生走进中东,来到阿拉伯文化最显著的伊朗国,在欣赏建筑造型的过程中感受建筑内饰图案的美与震撼,由整体到局部观察图案的美妙。再通过视频介绍,了解阿拉伯纹饰的起源、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更深入的进行学习与拓展。第二次观察是多幅图片的比较:《器皿上的花边》是中国式的青花瓷纹饰,《墨线陶罐》则表现出的浑厚质朴美感使学生难以忘怀,将它们与阿拉伯纹饰表现的器皿放在一起,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纹饰造型、排列规律和繁密变化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从中找到各自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艺术语言。(二) 小班化的闲暇课程更注重生活与实践。

我校的美术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使用的是上海市教委统一的书画版教材。为了不让一位学生掉队,我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探索绘画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形式。不仅如此,我还将这种优势延伸到闲暇课程的建设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艺术。在执教“迷幻的阿拉伯纹饰”这节课之前,我收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整合成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生活中各种纹饰之美,了解了纹饰的类别以及各自的特点,最后再扮演“小驴友”“小达人”,让不同个性的孩子有展示的机会。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小班化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分工,扮演“小驴友”的孩子完成丝绸之路地图的绘制,扮演“小达人”的孩子需要在纸盘上设计具有阿拉伯纹饰特点的图案,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个性,并且获得成长。(三) 从美术课程中拓展的闲暇课程更强调情感延伸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艺术更是情感的宣泄。以美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闲暇课程不仅仅重视生活技能、生活品位,更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建立追求美的意识和情感。

为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来探究美术知识,激发寻找、发现、创造的情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他们看到我所出示的各种有纹饰的生活器皿时,这才发现中国纹饰与阿拉伯纹饰的区别。孩子们还通过视频讲解发现,阿拉伯纹饰还与数学、天文知识相关联,求证了我一再强调的“学科想通”的道理。另外,他们还通过“设计小达人”的角色扮演,体验到无论哪一种纹饰,都需要花费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表现出色。

美术类的闲暇课程需要丰富的活动作为内容、快乐的情境为条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建构出自主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我希望我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让孩子们拥有一双聪慧的双眼、灵巧的双手,以及善思的大脑,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