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内科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8:48:0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奇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内科分册)

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内科分册)试读:

前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治疗手段的医学,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它孕育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中医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并且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中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将其置之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支持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医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中医药工作者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推进中医药的学术传承创新。中医药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预防保健、疾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医药益发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全民热爱中医,应用中医药”的良好态势。

基于“全民中医”的这种构想,我们对当代医家的临床验方进行征集和整理,为继承创新提供思路,也为普通民众和各级医师树立典范,由此产生了编著《中国当代名医验方新编》的想法,并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医学会和中医名家及门人的大力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按照体例要求,把自己亲手用过的验方加以整理。这些经验效方,有的是今人应用古方和古方化裁的经验心得,有的是来自师承和家传,而更多的是自己通过临床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迁和疾病谱的变化,因时制宜的研制和应用,证明确实有效的新方,均凝聚了各名家的重要学术思想。每方按统一体例,分方剂来源、药物组成、适应证、功效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临床疗效、临床验案、按语和整理人等内容,拟分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四个分册,分期出版,以便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服务于农村、社区基层大众。这一工作得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李振华、张琪、郭子光等名老中医的大力支持。这些老前辈除积极献方外,还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给予了各方面的鞭策和鼓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社长王国辰总编辑、李占永主任亲历亲为、组织谋划,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本丛书的编写过程中,验方的征集,主要是在《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编委会提供名医线索的基础上,由诸名老中医推荐熟知的真正的临床家提供自己的临床经验,应征而来的。因此说,此系列名医验方的出版可以说是继《名老中医之路》及其续编出版之后,进一步发掘诸名老中医经验、更接近临床应用的姊妹篇,同样是诱掖一代名医成长,弘扬名家医技医术的传承篇。编委会的确立,选方的人员确定,首要的是临床家和贴近临床的医务人员。本着简、便、验、廉,以验为主的宗旨,并未摒弃少数用牛黄、麝香之类的验方,而另寻替代品,以确保历史的真实和药物的效验。

主编要求编委会及协助编辑这套丛书的所有志同道合的弟子和学生们,在编辑该套丛书的同时,首先要求带头仿照献方人的要求验证这些方剂,在献方人(整理人)后面原来有通讯地址、电话、电子信箱,后来由于体例不尽统一,一并删除。“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编书、著书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的应用。我国幅员辽阔,地处寒、温、热三带,56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字、药品产地、炮制加工等因素的不同,应用过程中需要大家共同总结经验,进一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方可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取信于患者,推动“全民中医”的健康发展。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所录之方剂与治疗方法难免良莠不齐,或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2014年8月18日于鸢都潍坊市百寿堂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 感冒银翘桑菊汤

〔方剂来源〕《董德懋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黑芥穗5克,薄荷5克,豆豉10克,芦根12克,竹叶10克。

〔功效〕轻宣解表,清热解毒。

〔适应证〕主治感冒初期,发热恶寒,头痛,舌苔薄白,或苔白微腻,脉浮数等风温表证。

〔使用方法〕感冒夹风邪而恶风者,重用荆芥;夹暑烦渴热甚者,去荆芥,加荷叶1/4张,大豆卷10克,扁豆衣10克,六一散布包15克;夹湿者,增藿香、佩兰、苏叶、杏仁、苡仁、白蔻仁各10克;夹燥者,加沙参10克,花粉10克,麦冬10克,枇杷叶10克;夹寒邪,轻证用防风6克,重证合入麻、桂。鼻塞加入葱须5个,咽痛加入牛蒡子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桔梗5克,甘草6克。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喘促气急者,合用三拗汤。风寒化热者,可加用麻杏石甘汤,常用量麻黄3~6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15~30克,甘草6克。头痛,加入蔓荆子6克,白蒺藜10克;恶心,舌苔白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

〔注意事项〕避风寒。

〔临床验案〕魏某,58岁,卫生界干部。发热2周。赴杭州参加医学学术会议,因感冒发热,在当地医院住院10天,发热不退,乘飞机回京住某医院,5日后热仍不减,邀诊之。

病人发热,体温达38.8℃,恶寒无汗,咳嗽微喘,有稀白痰,舌苔白腻,脉浮而数。此属风热夹寒,外邪袭表,肺气失宣。病虽已2周,邪气仍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宣肺达邪,方用银翘桑菊汤,因其夹寒而合用三拗汤。

处方: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黑芥穗5克,桔梗5克,薄荷5克,炙麻黄2克,杏仁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芦根10克。3剂,水煎服,日1剂。

当服第1剂初煎后,即汗出热退,咳嗽亦减。病人以得汗热退,恐再服过汗,不敢尽剂,询问于我,令其尽服余药。

二诊:以其得汗,原方去荆芥、麻黄、薄荷,加前胡、紫菀、百部、橘红等,服数剂即愈。

〔按语〕中医治疗外感病毒性疾病,疗效肯定,每以辛凉解表、宣肺散邪、清热解毒为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董老的老师施今墨先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喜解表清里,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化裁。导师继承施老的经验,临床喜用银翘桑菊汤。

〔整理人〕徐凌云。假三拗汤

〔方剂来源〕《刘少山医疗经验选集》。

〔药物组成〕藿香9克,防风5克,苦杏仁3克。

〔适应证〕外感风寒夹湿,症见恶寒风热,头痛身楚,鼻塞流涕,咳嗽痰稀,口不渴,苔白滑,脉浮紧。

〔使用方法〕每剂水煎2次,分服。

〔临床验案〕林某,女,40岁。昨起恶寒微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稀,四肢疼痛,舌淡红,苔白滑,脉浮紧。处方:藿香梗9克,防风5克,杏仁6克,海桐皮9克,忍冬藤24克,狗脊9克,川厚朴6克。次日,寒热头痛大减,身痛亦瘥。唯咳稀痰,无汗,上方去海桐皮、忍冬藤,加蜜紫菀、法半夏,续服两剂,诸恙向愈。

〔按语〕刘少山立方之意是因治疗风寒感冒的三拗汤不太适应南方沿海地区外感风寒多湿的特点,故仿其意,以藿香易麻黄,防风易甘草,以去麻黄发汗太过之弊,并增强其藿香透邪化湿之力,而定名为“假三拗汤”。若湿邪重,加佩兰、白豆蔻;如湿困脾胃,运化失常,加苍术、川厚朴;风湿痹阻经络,四肢痹痛,加海桐皮、金狗脊、晚蚕砂、忍冬藤;咳嗽痰多或痰稠难咳者,加远志、蜜紫菀、姜半夏、瓜蒌等,经刘氏数十年应用有良效。

〔整理人〕肖诏玮。葱豉合剂

〔方剂来源〕福建名医陈桐雨经验方。

〔药物组成〕葱白、黄芩各6克,豆豉、连翘、牛蒡子、淡竹叶各6克。加减:咳嗽加前胡、杏仁,纳呆加神曲、麦芽,呕吐加竹茹、枳壳、姜半夏,咽痛加板蓝根、白芷。

〔适应证〕风热型感冒,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浓涕,口渴,舌质红,苔薄白。

〔使用方法〕每剂水煎2次,分服。

〔按语〕小儿素体热盛,复感风寒;或气候乍暖还寒,先受温邪,继为寒郁,用药宜辛温辛凉并击,外寒非温不散,热邪非凉不平,故以葱白、豆豉疏风散寒,温而不燥,汗不伤阴;益以连翘、牛蒡子、淡竹叶轻扬散热;里热重可加黄芩,清热又透热于肌表。

〔整理人〕肖诏玮。白牛宣肺汤

〔方剂来源〕《中医内科急症》。

〔药物组成〕僵蚕10克,牛蒡子10克,杏仁9克,前胡10克,荆芥6克,薄荷6克,紫菀10克,甘草6克。

〔功效〕宣肺散邪,止咳利咽。

〔适应证〕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声重,喑哑等。

〔使用方法〕煎药之法:先泡20分钟,大火滚开后,以小火煮12分钟即可,只煎1次,分2次服。要求病人服药热饮,药后温覆,或啜热稀粥,令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注意事项〕避风寒。

〔临床验案〕曹某,女,18岁,学生,1998年12月14日诊治。发热5天。病人发热3天不退,体温达39.2℃,经外院诊治,嘱高烧时服复方阿司匹林。药后热退,旋又攀升,病人反复用药。几经大汗,又增心悸气短,来我院门诊。

病人发热恶寒,体温达38.6℃,自汗出,头身疼痛,心悸,气短,动则喘促,咽痛,咳嗽,疲乏无力,舌胖淡有齿痕,舌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细数。

中医诊断:冬温坏病,证属外邪未解,过汗伤心。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治法:宣肺透表,益气养心。处方:白牛宣肺汤合生脉散化裁。白僵蚕10克,牛蒡子10克,桃仁9克,杏仁9克,前胡10克,薄荷10克,荆芥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黄芩10克,甘草6克。5剂,水煎服。药后热退汗止心静,诸症亦失。

〔按语〕白牛宣肺汤,僵蚕、牛蒡子宣肺散邪为君;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为臣;荆芥、薄荷、紫菀,祛风散邪利咽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宣肺散邪、止咳利咽之功。

〔整理人〕高荣林。通解三焦方

〔方剂来源〕福建名医陈登铠经验方。

〔药物组成〕郁金2.4克,通草4.5克,白豆蔻1.5克,桔梗4.5克,苦杏仁4.5克,川贝母6克,瓜蒌仁9克。

〔适应证〕风邪外袭,湿邪内蕴,三焦气机不利,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头重如裹,胸膈满闷,纳少,呕恶,大便干硬,小便欠利,舌质红,苔厚浊等。

〔使用方法〕每剂水煎2次,分服。

〔按语〕本方系福州时方,各家用方不同,但郁金、白豆蔻、通草均必用,以冀宣上、畅中、渗下。民国时福州时方泰斗陈登铠结合临床实践组成是方,因势利导,开运气机,功力更佳。呕恶者,加姜半夏,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青蒿,暑天发热者加鲜荷叶、竹叶。

〔整理人〕肖诏玮。五叶饮

〔方剂来源〕福建名医陈登铠经验方。

〔药物组成〕淡竹叶、枇杷叶各9克,鲜菊叶、冬桑叶各4.5克,干荷叶6克。

〔适应证〕外感初期,症见恶风,发热,头痛咳嗽,咽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

〔使用方法〕每剂水煎2次,分服。

〔按语〕陈登铠治疗外感,常用叶药,叶药并非固定,而是随证加减使用,散寒化湿选用苏叶、藿香叶、薄荷叶等,清暑化湿选用苏叶、藿香叶、荷叶等,疏风散热选香薷叶、苏叶、薄荷叶等,轻扬之五叶,正合“轻可去实”之义。

〔整理人〕肖诏玮。第二节 湿阻加减不换金正气汤

〔方剂来源〕浙江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意临床经验方。

〔药物组成〕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制半夏12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黄连6克,生姜3片。

〔适应证〕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失眠等湿热阻滞中焦之证,症见脘痞腹胀,纳少泛恶,神疲乏力,四肢酸懒沉重,大便溏泻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细等。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次服200毫升,每日两次,早晚服。煎煮方法:加水没过药2厘米,浸泡半小时,用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煎两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阴亏内热者禁服。

〔随症加减〕热重而见口苦、舌苔黄腻者,加蒲公英15~30克、绵茵陈12克清热祛湿;湿重而见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者,加车前子15克、泽泻12克利小便以实大便;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10~15克、花槟榔10~15克清热导滞通便;食积不化者,加焦山楂12克、六神曲12克、炒麦芽12克消食化积;夜寐欠安者,加石菖蒲12克、炙远志12克、白茯苓12克、青龙齿30克化痰宁心安神。

〔临床验案〕

病案1 朱某,男,50岁。湿为氤氲之邪,热乃亢盛之气,两邪相合,其势缠绵,气机被阻,中运无权,是以中脘胀满,胸闷痞塞,纳谷不馨,口苦而腻,疲乏神倦,更衣稀溏,日行数次,舌质红苔黄厚而腻,脉缓。治拟清热化湿和胃运中,用加减不换金正气汤加味。药用:炒苍术12克,茯苓12克,煨木香12克,厚朴12克,广陈皮12克,炒枳壳12克,川连6克,广藿香12克,生姜3片,蒲公英30克,7剂,水煎服。二诊诸症均见好转,大便成形,日一次,舌质红苔黄腻,脉缓,效不更方,守原方再进7剂而愈。

病案2 夜不安寐由来日久,口苦而腻,更衣干结,心烦躁扰,疲乏神倦,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缓。治拟清热化湿,宁心安神,湿化则热无所依,势必孤也,则神明自宁也。拟用加减不换金正气汤加味。药用:炒苍术12克,陈皮12克,青龙齿30克(先煎),厚朴12克,白茯苓15克,丹参15克,姜半夏12克,藿香12克,制大黄12克,焦山栀12克,小川连6克,炙远志12克,炒枣仁15克,生姜3片,7剂,水煎服。二诊夜寐渐安,更衣调畅,舌质红苔黄腻,脉细缓,原方去制大黄12克,加石菖蒲12克,胆南星6克,继服21剂,诸症痊愈。

〔按语〕湿邪为病,或为寒湿,或为湿热。寒湿之证,治当苦温,因苦能燥湿,温能散寒也。湿热之证,以药物性味论之,治当苦寒立法,谓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也。然于临证所见,每不能效,何以故耶?乃苦寒之药有凉遏冰伏之弊,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非苦温之剂无以化其浊。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非苦寒之品无以泻其盛。故湿热内盛者,治当以苦温参以苦寒,方可化其湿,泻其热也。况湿热之病,以湿为主,以热次之,故选方立法,当重于苦温,兼以苦寒,谓之“热易清而湿难祛也”。

或云湿热之因,原始于脾,而以甘温之剂益气健脾,冀杜本源者,屡见不鲜。师谓之虽脾虚为本,湿热为标,然湿胜之时,若以甘温之剂益气健脾,则与病相悖,因甘能助湿,温能助火故也。当先去湿而后健脾,此急标缓本之治也。俟湿热殆尽,方可易手培本。

不换金正气散原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师以平胃之苦温,藿香之芳化,生姜之辛散,去枣草之壅滞,加黄连之苦寒,将散剂改为汤剂,谓“加减金不换正气汤”,治疗湿热中阻,颇有效验,故书之以飨同道。

〔整理人〕夏永良。第三节 痢疾热毒痢合剂

〔方剂来源〕徐凌云《继承发挥经验集》。

〔药物组成〕白头翁15克,黄连6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赤芍12克,陈皮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适应证〕热毒痢。腹痛泻痢,大便不爽,便次频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赤白,恶寒高热,恶心呕吐,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滑数。

〔使用方法〕水煎2次,浓缩至100毫升,每次服50毫升,日2次。

〔注意事项〕忌辛辣油腻。

〔按语〕热毒痢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故以白头翁为君,苦寒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助君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与黄连共为臣药。秦皮苦寒,清热解毒,收涩止痢,赤芍凉血解毒,陈皮理气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整理人〕徐凌云。第四节 外感发热加味丹栀逍遥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丹皮9克,栀子10克,柴胡9克,薄荷9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青皮9克,甘草3克。

〔适应证〕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王某,女,46岁,2012年3月26日就诊。近半年来,患者月经明显延后,两个月来一次。症见低热如潮,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辨证为气郁发热。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方用加味丹栀逍遥汤:丹皮9克,栀子10克,柴胡9克,薄荷9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9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青皮9克,甘草3克,龙胆草4克,黄芩9克,泽兰10克,益母草15克。5剂热退,再服6剂月经来,恢复正常月经,诸症消失。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血府逐瘀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7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牛膝9克,柴胡3克,枳壳6克,桔梗5克,甘草3克,秦艽10克,白薇10克。

〔适应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象弦或涩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秦某,女,46岁,2012年6月28日就诊。因车祸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抗生素及血塞通治疗1周,治疗三天患者热退,治疗第七天患者复热,体温38℃左右,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象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清泻郁热。方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7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牛膝9克,柴胡3克,枳壳6克,桔梗5克,甘草3克,秦艽10克,白薇10克,丹皮9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用6剂,热退诸症消失。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三仁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炒杏仁12克,滑石15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5克,半夏9克,竹茹9克,藿香9克,陈皮9克,郁金9克,佩兰9克。

〔适应证〕低热,午后热甚,头痛恶寒,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弦细而濡数。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李某,女,43岁,2012年7月28日就诊。时正盛夏,患者为纺织女工,工作环境湿热熏蒸,几天前冒雨受寒风湿,始发热,用头孢曲松钠静滴5天,病情略有缓解,来门诊寻求中医治疗。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头痛恶寒,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弦细而濡数。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方用加味三仁汤:炒杏仁12克,滑石15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5克,半夏9克,竹茹9克,藿香9克,陈皮9克,郁金9克,佩兰9克,青蒿30克,黄芩12克。服用6剂,患者热退,神清气爽。因素体脾虚,大便黏滞不爽,服香砂养胃丸善后。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补中益气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20克,人参9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炙甘草5克,葛根30克。

〔适应证〕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李某,男,43岁,2012年9月28日就诊。患者形瘦,思虑过度,经常忍饥劳作,易于感冒,今次来诊因外感风寒,发热恶寒,自汗热不减,经抗感染治疗,热退1周,今又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胸闷脘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20克,人参9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炙甘草5克,葛根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苍术12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服用6剂,患者热退,神清气爽。因素体脾虚,大便黏滞不爽,服香砂养胃丸善后。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归脾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黄芪20克,党参15克,茯苓9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5克,远志肉9克,木香10克,甘草6克,熟地黄15克,枸杞12克,制首乌12克。

〔适应证〕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象细弱。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苏某,女,43岁,2012年9月28日就诊。患者形瘦,思虑过度,食少纳呆,月经量多,或淋沥不断,脾不生血,气不摄血,肾不藏精,致贫血。症见反复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象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清退虚热。方用加味归脾汤:黄芪20克,党参15克,茯苓9克,当归10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5克,远志肉9克,木香10克,甘草6克,熟地黄15克,枸杞12克,制首乌12克,银柴胡10克,白薇10克。服用6剂,患者热退,神清气爽。因素体脾虚,大便黏滞不爽,服香砂养胃丸善后。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清骨散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秦艽6克,鳖甲9克,地骨皮10克,青蒿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丹皮20克,生地黄10克,元参10克。

〔适应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或舌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象细数。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临床验案〕张某,女,53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患者天癸竭,闭经1年,因潮热来诊。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体温38℃左右,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舌有裂纹,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热。方用加味清骨散:银柴胡10克,胡黄连6克,秦艽6克,鳖甲9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知母6克,甘草3克,丹皮20克,生地黄10克,元参10克,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炒枣仁24克,柏子仁12克,夜交藤30克,北沙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服用6剂,患者热退,神清气爽。因素体阴虚,服六味地黄丸善后。

〔整理人〕朱士高。加味四逆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制黄附片60克,干姜25克,肉桂10克,生甘草6克,葱白4茎。

〔适应证〕发热而欲加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润,或舌青满口津液,脉象沉细无力。

〔使用方法〕先将制黄附片加入生姜50克先煎1小时,放入其他药物煎1小时,取汁作两次服用

〔临床验案〕张某,女,23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伤寒发热月余不退,抗感染治疗无效,病情渐加重来诊。症见发热39℃,而欲加衣被,晨轻夜重,面色青暗,两颧微发红,口唇焦燥,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胖,舌苔白润,舌青满口津液,脉象浮空无力。本证因阳虚内寒,阴寒太盛,阴盛格阳,以致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引起内真寒外假热。治法:温补阳气,扶阳抑阴,引火归原。方用加味四逆汤:附子60克,干姜25克,肉桂10克,生甘草6克,葱白4茎,淫羊藿15克。服用6剂,患者热退,神清气爽。因素体阴阳两虚,服金匮肾气丸善后。

〔整理人〕朱士高。外感发热方

〔方剂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曹志群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蝉蜕12克,僵蚕9克,片姜黄9克,酒大黄6克,柴胡18克,黄芩12克,青蒿30克,半夏12克,桂枝12克,白芍24克,连翘30克,白薇24克,党参12克,焦三仙18克,丹皮15克,炙甘草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证〕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外感发热。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16例,15例(93.75%)有效。最长服药1个月,最短服药2天。一般需要服1周左右。

〔整理人〕曹志群。第二章肺系病证第一节 咳嗽旋覆黛蛤汤

〔方剂来源〕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经验方。

〔药物组成〕桑叶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10克,旋覆花10克(包),杏仁(炒)10克,川贝母9克,炙枇杷叶12克,黄芩10克,黛蛤散8~12克(包),白芍10克,天冬10克,陈皮9克,生甘草3克。

〔功效〕轻宣润肺,清肺泄肝,止咳化痰。

〔适应证〕风热燥邪外袭,内蕴肝经郁热,木火刑金,肺失宣肃引起的咳嗽。症见干咳或阵咳,痰少而黏,成条块状,不易咯出,色黄或白,或咯痰带血,咽痒而干,或咽喉疼痛,口鼻干燥,或鼻塞流涕,胸闷,或咳引胸胁作痛,心烦急躁,头晕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浮数。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服。咳嗽较甚、大便干,加牛蒡子、前胡;肺热痰黄,加桑白皮、瓜蒌皮,川贝母换用浙贝母;黄白块痰,酌加海浮石。

〔注意事项〕避风寒,调情志。

〔临床验案〕杨某,女,25岁,1988年10月22日初诊。近因工作、学业紧张,感冒后咳嗽、咯痰月余,采用青霉素肌注10天,病情无改善。目前咳嗽阵作,咯痰黄黏成块,咽痒而干,胸闷心烦,纳食欠佳,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数。证属外感风燥,内有郁热,木火刑金,肺失宣肃。治宜清宣润肺,泄肝化痰,方用旋覆黛蛤汤加减。

处方:桑叶6克,桑白皮9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浙贝母6克,旋覆花10克(包),前胡10克,黛蛤散10克(包),海浮石15克(先煎),天冬10克,陈皮6克,神曲10克(炒),甘草6克。5剂,水煎服。

服药3剂,咳嗽明显减轻,黄痰消失,服至5剂咳嗽缓解,痰转少量白痰,继服橘红止咳丸2盒痊愈。

〔按语〕风热、风燥咳嗽,多发于春秋季,盖春季多风,秋时燥胜,风木入肝,燥金合肺,金不制木,肝旺气逆,则肺失宣肃气逆为咳。特别是平素精神紧张,肝肺郁热,尤易内外合邪。故疏表宣肺、润燥止咳同时,宜配合疏肝、抑肝、清肝诸法。路志正先生在吸收桑杏汤、黛蛤散、旋覆花汤等方意基础上,创制旋覆黛蛤汤。方中桑叶、薄荷、桔梗、杏仁、炙枇杷叶辛苦凉润,疏风清热、宣降肺气,桑叶、薄荷并能疏肝清热;旋覆花辛温,善降气化痰、疏肝通络,黄芩、黛蛤散苦寒而咸,清肺泄肝、软化燥痰,川贝母、天冬甘寒润肺化痰,白芍酸寒柔抑肝气,陈皮苦温和胃化痰,生甘草清肺止咳、调和诸药,全方轻宣润燥,清肺泄肝,止咳化痰,清润咸寒而不寒凝,宣化疏通而不温燥,内外同治,肺肝同调,共达安内攘外,以愈风热燥咳之功。

〔整理人〕杨凤珍。止咳宁

〔方剂来源〕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经验方。

〔药物组成〕南沙参12克,炙桔梗10克,杏仁10克,炙麻黄3克,蝉蜕衣6克,炒黄芩10克,佛耳草12克,炙五味10克,首乌藤25克,车前草5克,粉甘草5克。

〔适应证〕顽固性咳嗽。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每剂煎煮半小时,少量频服。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要起居有常。

〔临床验案〕吕某,45岁。门诊时间:2001年4月8日。始因上感,鼻流清涕,咽痒咳嗽,身无寒热,眠食未见影响,二便正常。据介绍宿为过敏性体质。近上感旬日,见病势不重,只作常规处理,数日未解,续投口服和注射抗炎药,越咳越剧,干咳少痰,咽部痛痒,迁延月余,故改求中医治疗。视其舌红苔薄,脉浮微数。就其脉症,乃系外寒伏热,肺失清肃之象,拟予宣解清里,肃降止咳。方投止咳宁(自制方):南沙参12克,炙桔梗10克,苦杏仁10克,炙麻黄3克,蝉蜕衣6克,炒黄芩10克,佛耳草12克,炙五味子10克,首乌藤25克,车前草5克,粉甘草5克。7剂尽,症状缓解,咳嗽得减,其他如常,故嘱其再进5剂,余邪消除即可停药,后告痊愈。

〔按语〕本例虽说小恙,但月余多药未效,咳势越剧,故可称为“顽固性咳嗽”。所谓顽固是因为既有表象又有里证,寒热夹杂并伴过敏,使肺开合之机失权,无能为之常态,咳嗽长时不已。对于这类咳嗽的治疗,取方用药要巧于轻举,故拟用自制止咳宁之剂。纵观药组,配伍切体,功在协同,巧在“兼备”,故对久咳不已之顽固性咳嗽,更胜一筹,应手取效。

概言之,咳嗽是肺系的一种常见病,其致因不外六淫和内伤,以及不内外因所及。肺之生理特性善宣通,而恶壅塞。肺为主司呼吸的清虚之脏,位居最高,又为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平衡既依于本身功能之转化,又赖于脾肾的滋味。一旦产生病理变化,不仅要从病位考虑,而且要着眼脾肾及肝脏的生化及抑制的影响。因此在治法和用药上要注意开合,如过于散则有碍于合,过于敛又有碍于开,故要注重非轻不举,药重则易过病所而不中的。因咳不离肺,嗽不离痰,治咳在于清肃宣通,治嗽必先涤痰。而对于顽痰怪疾,又当另行筹谋。

〔整理人〕张国梁,李艳。清咽祛风止咳方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王庆其经验方。

〔药物组成〕桔梗6克,蝉衣6克,薄荷5克,牛蒡子12克,防风12克,桑叶皮(各)12克,款冬花9克,麦冬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

〔适应证〕慢性咽炎、秋燥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各种刺激性或者过敏性咳嗽等。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日2次。

〔临床疗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对慢性咽炎、秋燥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各种刺激性或者过敏性咳嗽等均有很好疗效。

〔按语〕临床上部分顽固性咳嗽,表现干咳无痰,咽痒咽干,遇寒风、油烟等呛咳者,大多属于咽喉部容易过敏者,属于“喉源性咳嗽”,用常规的方法常常不效,用上述清咽祛风法往往可以出奇制胜,数剂即效。

〔整理人〕王少墨。加味麻药专家杏石甘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奇文经验方。

〔药物组成〕柴胡15克,酒芩10克,姜半夏10克,小松贝10克,橘络10克,僵蚕10克,炙麻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炒杏仁10克,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5克,炙冬花15克,炙紫菀15克,炙百部15克。

〔功效〕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适应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自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以上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注意事项〕畅情志,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事项〕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为火郁伤津,可加乌梅6克,木蝴蝶10克,蝉蜕10克,玄参10克。夹杂水饮表现时加干姜10克,辽细辛3克,北五味子10克。

〔按语〕柴胡、酒芩清肝泻火,麻杏石甘汤清肺平喘,炙紫菀、炙冬花、小松贝、僵蚕、炙百部化痰通络,焦三仙、鸡内金健脾和胃以杜绝生痰之源。

〔整理人〕王默然。麻芩止咳方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马有度教授经验方。

〔药物组成〕麻黄10克,黄芩15克,苏叶10克,防风10克,鱼腥草30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杏仁10克,紫菀10克,粟壳5克,甘草10克。

〔功效〕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适应证〕主治“寒包火”咳,症见咳嗽,气喘,痰黏稠,色白或黄,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滑。适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而有“寒包火”咳见症者。

〔使用方法〕以上为成人剂量,水煎煮,每日温服3次。本方已制成中成药“麻芩止咳糖浆”,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

〔临床疗效〕多年来以汤剂治疗“寒包火”咳,屡用屡验,继而由重庆华立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麻芩止咳糖浆”,药理实验证明,确有显著的抗炎、祛痰、镇咳、平喘、抑菌等多种功效。又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观察。本糖浆治疗证属“寒包火”咳的急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93.3%;治疗证属“寒包火”咳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总有效率为95.05%。

〔临床验案〕李某,卫生局长,患咳甚剧,经静脉输入抗生素和口服多种止咳药仍剧咳不减,其临床表现属“寒包火”咳,后闻讯此药正在试验,便索去服用,咳出大量痰液,咳嗽顿减,喜出望外,在新药初审会上他还以典型病例到场现身说法。

〔按语〕麻芩止咳方的由来,一是仔细分析古今医家治咳名方的精华,一是经过多年治咳成败的亲身体验,反复筛选,创新而成。

全方分为四组药物。第一组药物,针对在表之风寒,以麻黄为首,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辅以苏叶、防风之后,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这是遵循中医药理论治疗“寒包火”咳的第一要着,着重一个“宣”字。第二组药物,以黄芩为首,辅以鱼腥草和连翘,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这是治疗“寒包火”的第二要着,突出一个“清”字。第三组药物,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半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这是按照中医治咳先治痰的原则,体现一个“化”字。第四组药物,用杏仁、紫菀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体现一个“降”字。前三组药物,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辅以第四组药物降逆止咳,兼治其标,疗效更佳。

〔整理人〕马有度。顽咳饮

〔方剂来源〕安徽省名老中医张琼林、张善堂验方。

〔药物组成〕炙麻黄10~12克,杏仁泥15克,炙甘草8克,白前、射干、陈皮各12克,桔梗10克,苏子15克,紫菀15~20克,枇杷叶20克。舌质红而口干者加南沙参、麦门冬各20克;舌质淡而苔白畏寒者加款冬花15克,白芥子12克;苔白滑而背寒怕冷者加干姜、细辛、南五味子各5克(“要温肺、姜细味”,宣、散、温、敛,宁嗽如神);便溏纳呆者加诃子肉12克,炒苡米30克;便燥难行者加火麻仁(去壳打)30克,睡前服芝麻油一小匙,生蜜水送下;咽喉烦痒导致阵咳者加牛蒡子、木蝴蝶各10克。

〔适应证〕顽咳(久咳不已、无器质性病变者)。

〔使用方法〕每剂用温水浸泡一夜(夏天3小时),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慢煮20~30分钟,倒取头汁。药渣立即加冷水,煎法同上。头二汁混匀,计得药汁1200毫升,饭后1小时温热服250~300毫升,一日两次,两天1剂。选用传统优质饮片,不用颗粒冲剂。

〔注意事项〕忌烟酒,勿食椒、炸、辛辣之品。注意保暖,勿饮冷。

〔临床疗效〕一般6~12剂,其咳渐平。

〔按语〕凡咳嗽咽痒,干咳无痰或少痰,2~3月或更久不愈,经检查,均属正常,服任何止咳药无效者,谓之“顽咳”,临床并不少见。多因病初失治、误治,天天“吊水”,滥用各类抗生素,以致外邪郁闭肺窍,不得宣泄;再加愈病心切,擅投敛肺镇咳之剂(桔梗片、可待因……),失治在先,误治在后,越陷愈深,罹于痼疾。治之非宣肺开郁,温金宁嗽法不能救逆。据此拟用三拗汤、射干麻黄汤、局方华盖散、程氏止嗽散四方,化裁组合,创“顽咳饮”。此法、此方,治此病,可谓独具一格。服后能使肺窍得开、伏邪外泄、清肃复常,顽咳乃止。重证久病,可配合“身柱”拔火罐、芥流散浴足,疗效更佳。如按“久咳多虚,宜补宜敛”治之罔效。邪去咳缓后,可以斟酌。

附:

1.芥流散:硫黄100克,白芥子40克,吴茱萸30克,研细粉。每用一匙,冲热水睡前浴足。不热加水,浴20~30分钟,浴至足红。每晚一次,连服5~6晚。

2.身柱或“肺三穴”(身柱,双肺俞)拔火罐3~4天,再挨椎旁椎间下拔之。

〔整理人〕张琼林,张善堂。十一味止咳汤

〔方剂来源〕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朱鸿铭临床经验方。

〔药物组成〕水炙麻黄6克,紫苏叶10克,蝉蜕6克,僵蚕5克,地龙9克,牛蒡子10克,苏子10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五味子9克,甘草3克。

〔适应证〕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痒即咳嗽,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突出特点是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苔薄白,脉弦。病机: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失宣降。据此病机,定名为气道挛急症,故其治法选用疏风宣肺、解痉止咳法。

〔使用方法〕水煎2遍,早晚2次分服。6~14岁者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随证加减:若偏风寒者,可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6克;若偏风热者,可加桑叶10克,薄荷8克;若偏痰热者,可加黄芩9克,鱼腥草15~20克,金荞麦15~20克;若就诊时间晚、病程较长者,可加川芎9克,红花6克以逐瘀通络。用水炙麻黄,可缓解其发散之性。

〔临床疗效〕共治疗120例,治疗组60例中,治愈44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0例中治愈25例,显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按语〕十一味止咳汤方中水炙麻黄、苏叶、蝉蜕、僵蚕、牛蒡子、前胡疏风宣肺,僵蚕、地龙、苏子、枇杷叶、五味子、甘草解痉止咳。故对急性支气管炎气道挛急症有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有效成分,可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和解痉作用。紫苏叶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蝉蜕疏风散风,开宣肺气,息风止痉。僵蚕祛风止痉。牛蒡子含牛蒡苷,水解生成牛蒡子素,有抗菌作用,100%牛蒡子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前胡宣肺散风降气。地龙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对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地龙还可增强抗过敏和抗胆碱能的作用,使平喘的效果更加显著,搜剔络脉、止咳有奇效。苏子止咳平喘。枇杷叶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有祛痰和平喘作用;所含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五味子能“收肺气”“宁嗽定喘”;其煎剂和五味子素有兴奋呼吸作用;其酸性成分能使小鼠气管腺中中性黏多糖和酸性黏多糖减少,具有祛痰和镇咳作用。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止咳缓挛急。临床观察表明,十一味止咳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气道挛急症,具有改善症状快、缩短病程、预防合并症等作用,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整理人〕朱传伟、朱正阳。红杏止咳汤

〔方剂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郑启仲经验方。

〔药物组成〕红景天15克,苦杏仁1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乌梅10克,南天竹子10克。加减:燥咳初起者,加桑叶15克;盗汗者,加地骨皮10克;便秘者,加当归10克。

〔适应证〕气阴两虚,久咳不止。燥邪伤肺,肺失宣降,或久咳肺虚,动则咳甚。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临床验案〕王某,男,35岁。反复咳嗽2月余。患者2月来反复咳嗽,观其以前治疗,多用消炎止咳之类药物,咳嗽时有减轻,但一直未能痊愈,遂来就诊。诊见:咳嗽,夜咳甚,痰少而黏,动则咳甚,伴两颧潮红,盗汗,纳差,大便偏干,舌红,苔淡黄偏滑,脉浮数。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诊断:支气管炎。证属久咳伤肺,肺失宣降。治宜益气养阴,敛肺止咳。方用红杏止咳汤加减。方药:红景天15克,苦杏仁、南天竹子各12克,北沙参、麦冬、乌梅、地骨皮各10克,当归、陈皮、炙甘草各10克,4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服上方后咳嗽已基本痊愈,入夜偶有咳嗽,痰少,盗汗减轻。守上方去南天竹子,加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3剂以善其后,咳嗽消失,诸症皆除。

〔整理人〕郑攀。咳嗽方

〔方剂来源〕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组成〕山楂20克,苡仁20克,神曲15克,麦芽15克,茯苓15克,莱菔子15克,半夏12克,杏仁12克,苍术12克,川厚朴12克,陈皮9克,甘草6克。

〔适应证〕咳嗽伴有痰多、脘腹胀满、苔白厚腻等中焦食积,痰浊不化之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2剂。

〔注意事项〕食饮有度,以清淡饮食为主。

〔临床验案〕刘某,男,27岁。患者胸脘满闷,咳嗽多痰日久,逐渐加重。胸透示:心肺膈无异常;胃镜示:慢性胃炎。细询知初因暴饮暴食,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继则胸脘满闷,咳嗽多痰。舌苔白厚腻,脉濡滑。患者因饮食不节,阻于中焦,食积不化则肺气不利,发为咳嗽;复因食伤脾胃,运化失调,痰浊内生,使咳嗽痰多。证属中焦食积,痰浊不化,治以消积导滞,化痰止咳。服上方3剂,咳减痰少,胸脘满闷减轻,食增,苔薄微腻,药已中病,上方继进7剂,诸症皆除。为巩固疗效,上方易汤为丸,久服缓图,随访1年病无复发。

〔按语〕本例系饮食不节伤胃,致胃气不降,上逆犯肺。痰浊从胃滋生,湿浊不化,积聚成痰,上渍于肺,肺气失宣,故咳嗽痰多。痰白而黏,胸脘满闷,食后加重等,均为痰湿内停而气失宣发所致。余细审求源,从治胃着手,方以咳嗽方加减,使脾胃健而清阳升,肺气宣发通降,诸症悉除。

〔整理人〕张华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二节 哮喘阳和愈喘饮

〔方剂来源〕柳少逸家传方。

〔药物组成〕方由《景岳全书》右归饮合《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加味组成。熟地黄18克,炙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怀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白芥子6克,人参10克,鹿茸3克(研冲),肉桂6克,赤茯苓15克,莵丝子15克,胡桃肉12克,川贝母10克,白果12克,芦根30克,葶苈子10克。水煎服。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而以肾元不足,脾失健运,肺失肃降,痰涎壅滞见证者。

〔临床验案〕

病案1 李某,女,36岁。

1974年11月2日初诊。自幼病喘,历时20余年,嗽而痰多,清稀有泡沫,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纳呆脘痞,腰膝酸软,动则心悸,脑转耳鸣,诸药鲜效。查:舌质淡,苔薄白,体浮胖略有齿痕,脉象沉细。X线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辨证:肺肾阳虚,痰浊壅滞。治则:益元健脾敛肺、豁痰平喘。处方:熟地黄30克,肉桂3克,鹿角胶10克(烊化),炙麻黄1.5克,白芥子6克,党参15克,茯苓12克,山萸肉15克,山药12克,胡桃仁30克,白果9克,海浮石10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1974年11月9日:上方进5剂后,喘咳大减,痰喘渐息,仍宗原意服。

1974年11月15日:续进5剂,喘咳平,诸症瘥,嘱服肾气丸缓补,以资凡固。

按:《东医宝鉴》云:“肾虚为病,不能纳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嗽痰盛,或喘或胀,髓虚多唾,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制。”故本案以阳和愈喘饮,纳气归原,喘咳悉除,病臻愈可。

病案2 李某,女,31岁。

1978年8月17日初诊。患者胸闷短气,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每于半夜后加剧,形疲神惫,兼有痰嗽,肢冷面青,舌淡胖,略有齿痕,脉沉细。X线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辨证:肾虚气不归原,肺损气无依附,孤阳浮泛作喘。治则:补肾益肺柔肝,纳气定喘止咳。处方:熟地黄30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炙麻黄6克,阿胶10克(烊化),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云苓12克,党参15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5克,附子6克,核桃仁4个,水煎服。

1978年8月28日:进10剂,喘促渐平,脉神形色俱起,肾气摄纳有机,仍宗原意,上方加补骨脂12克。

1978年9月25日:续进10剂,喘促已定,咳痰见多,予以上方去阿胶腻滞之品,加入竹沥10克,化痰而生津。

1978年10月12日:继进5剂,诸症悉瘳,上方为末制成蜜丸,早晚各1丸,服用3个月。

按:肺乃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肾虚气不归原,孤阳浮于上而致诸症,故法当纳气归原。“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此案呼多吸少,为肝肾不足之象,加补骨脂伍核桃,乃时诊“木火相生之妙”矣。

病案3 唐某,女,31岁,教师。

1978年2月22日初诊。咳嗽喘促日久,每发于冬,曾服二陈、四君、定喘、三子诸剂,至今未愈。气喘不卧,吐痰清稀,咳喘频作,暮剧晨汗,小便短数,肢体浮肿,形寒肢冷,纳食呆滞,舌淡红苔白,脉弱。X线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辨证:下元不固,气失纳摄。治则:补肾纳气,温阳化饮。处方:熟地黄30克,肉桂6克,炙麻黄6克,鹿角胶6克(烊化),白芥子6克,五味子6克,乌梅12克,地龙12克,补骨脂12克,菟丝子、山萸肉各15克,山药、茯苓、葶苈子、车前子各10克,炙甘草6克,核桃4个,水煎服。

1978年3月25日:进10剂,喘咳递减,浮肿悉除,仍宗原意,上方加炙枇杷叶10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