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微型企业创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1:22:51

点击下载

作者:邓卫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试读:

前言

近年来,以投入少、规模小、经营灵活为特征的农村微型企业(RME)大量出现,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推动农业创新、催生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显然,在农村微型企业创业(RMEE)过程中,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创业资源,它不仅能影响其他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能通过减少和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产生新的生产力效应。然而,由于RME受到地理位置、市场结构、经济发展状态等因素制约,它们大多都处于一种“信息贫瘠”的状态。由此,在RMEE过程中,如何为其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应当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本书从RMEE信息需求入手,尝试构建符合我国“三农”实情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

第1章绪论。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归纳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界定了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问题,并阐述了本书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科学理论、创业理论、协同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并归纳出相关理论对本书的研究启示。

第3章进行了基于动静二重性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研究。本章首先论证了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特征,然后从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分析了RMEE信息需求。其中,静态维度的RMEE信息需求就是对信息本身(或信息客体)的需求,与创业主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紧密相关;动态维度的RMEE信息需求就是解决现实创业问题的需求,即创业主体利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动态过程,包括RMEE信息获取、RMEE信息认知、RMEE信息再生、RMEE信息施效等环节。

第4章开展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实证研究。本章对RMEE信息需求展开了大规模实证调研。结果表明,我国RMEE信息需求的现实特征基本可归纳如下:①从静态维度看,RMEE信息需求内容具有多样化、高层次依赖的复杂性特征;②从动态维度看,RMEE信息运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出低效性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源过度分散且质量偏低;另一方面是创业主体相关能力不足。

第5章探讨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本章以RMEE信息运动过程为依据,结合我国RMEE信息需求的现实特征,探讨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及其基本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RMEE信息支持的现有形式进行了梳理。分析表明:①RMEE信息支持过程是由“信息获取支持”和“信息认知-再生支持”两阶段组成;②RMEE信息支持过程牵涉众多要素,即主体要素、信息内容要素、信息技术要素、信息渠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等;③我国RMEE信息支持的现有形式在过程和要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第6章研究了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支持协同模式。本章借鉴协同理论构建了基于“供给+协作”双主体协同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并运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其协同机理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①供给主体的参与率越大,则RMEE信息支持的绩效越大;②RMEE信息支持中各主体的最优参与率与其边际收益正相关;③对协作主体来说,参与信息支持将会获益。总之,RMEE信息支持绩效的提升有赖于供给主体和协作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相合作。

第7章主要探讨了政府主导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供给式信息支持问题。本章从政府主体的角度,构建RMEE供给式信息支持体制,通过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传递等流程向创业主体提供信息。其中,RMEE供给式信息支持体制是一个以政府领导为依托、国家和地方纵向协作、各级政府部门横向联动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RMEE信息中心是其核心组成,它负责统一管理和协调RMEE供给式信息支持工作。

第8章主要分析了农村社区网络主导的农村微型企业创业协作式信息支持问题。本章首先从协作式学习的角度阐述了农村社区网络对RMEE协作式信息支持的作用机理,认为农村社区网络的关系变量和结构变量将对协作式学习参与者的协作意愿、解释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交流方式等产生作用,进而改变协作式学习效果,从而影响RMEE协作式信息支持绩效;然后,依据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面向RMEE协作式信息支持的农村社区网络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以创业主体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对协作式信息支持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相关研究结论。

第9章对全书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书系笔者主持的华中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面向需求的农村微型企业信息支持研究”的成果之一,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支持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是对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衷心感谢导师蔡根女教授所给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感谢第二导师马才学教授给予的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李崇光教授、王雅鹏教授、易法海教授、陶建平教授、李艳军教授、周德翼教授、冯中朝教授、严奉宪教授、孙剑教授、齐振宏教授、王淅琴副教授、徐峰副教授、黄洁副教授等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另外,吴勇、宋金刚、袁静静、李然、韩艳旗、洪建国、杨鹭、罗丽萍等同学也为本研究中的问卷设计调查和书稿写作方面提供了帮助。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还要深深感谢我的丈夫易明,他既是我生活中的忠实伴侣,还是我的良师益友,正是他默默无闻地奉献,才使得我能顺利完成本书的撰写。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尽可能详细地在书中列出,在此对这些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邓卫华2011年春于武昌·狮子山第1章绪论1.1本书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1.1.1 本书研究的背景“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从原来仅仅是宏观层面的农业产业问题演变成以收入、消费、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就是农民增收乏力。为此,学者们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求减少农民,实现农民的稳定增收。20世纪末期,进城打工开始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主要途径。然而,增收并未因此实现,却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至此,诸多模式都没有能够根本解决“三农”的问题。因此,如何正视“三农”问题的症结、如何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国际经验来看,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某一弱势群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摆脱弱势地位进而走上发展之路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韩志新,2009)。国际上的许多研究也都把创业看做是个人摆脱劳动力市场上受歧视地位的一种发展战略(Lundstrom et al.,2005)。因此,科学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于农村、农民、农业,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鼓励和推动农民创业是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创业不仅是我国特有国情下的产物,也是创业型世界、创业型社会到来的大势所趋。1985年,“现代管理之父”Drucker提出“人类已进入创业经济时代”的前瞻性论点。随后的20多年时间内,创业发展使全世界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创造就业机会到推动创业改革,从创建全新企业到形成风险资本,从提高竞争力和生产力到促进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实现了那些渴望自足、经济独立、自我决定生活方式的年轻人的梦想,而且这种局面将长期延续,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民间创业活动十分活跃。早在2007年,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指数)为16.2%,即每百名18~64岁的中国成年人中,有16.2人参与到了创办时间不超过3年半的创业企业中去,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排在第6位,进入了创业活动最活跃国家的行列,超过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建等,2008)。在这一数据中,农民创业占有相当的比例。根据浙江省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该省2008年度有78.2%的中小企业是由农民自主创办的。现实中,在我国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西部地区等特定的区域创业活动中,农民已成为创业人群的主力军。其中,以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和留守农民为主体所建立的农村微型企业(Rural Mini-Enterprises,简称RME)大量涌现,并以其投入少、规模小、经营灵活等优势成为农民创业的首选模式。所谓RME就是雇佣员工(包括自我雇佣)低于10人、具有固定经营场所或固定经营业务、产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农村经营单位(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组,2010)。RME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推动农业创新、催生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RME的特殊性,农村微型企业创业(Rural Mini-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简称RMEE)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两大困境”。第一,“创业失败率”很高。“创业失败率”是衡量创业绩效最重要的指标,通常用新企业的存活年限来表示。根据作者所在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表明,约有五成的RME仅能存活1年半左右,能够存活5年以上者往往不到30%,所调查的RME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由此可见,大多数RME不能顺利渡过生存期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组,2010)。第二,“创新层次性”较低。创业是一个创新过程(Shane,2000),但不同创业类型的创新层次却存在差异。以传统的创业二分法(Timmons,1999)为例,机会驱动型创业的创新层次显然高于生存推动型创业的创新层次。目前,RMEE大多以生存推动型创业为主,其创新层次相对较低。调查数据表明:机会驱动型创业占总数的25%左右,仅为生存推动型创业的1/3(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组,2010)。总之,较高的创业失败率将直接阻碍RME的创业和发展,而较低的创新层次则最终影响到RMEE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价值创造潜力。因此,如果不尽快摆脱这“两大困境”,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程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带来新的“三农”问题。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崭新的信息经济社会,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对于RMEE而言,信息不仅影响了其他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和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产生新的生产力效应。显然,在RME的创业过程中,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创业资源,它将为摆脱“两大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契机。然而,由于RME受地理位置、市场结构、经济发展状态等因素制约,它们大多都处于一种“信息贫瘠”的状态。因此,必须构建科学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为RMEE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

现阶段,传统的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建设在RMEE信息支持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金农工程”提出十余年来,关于对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推进工作已经在全国大规模展开,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建设成效相当显著。农业信息数据库数量明显增长,涉农信息网站日益增加,农村信息服务在县、乡、村级的传递模式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信息化经验。然而,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体系毕竟不是专门针对RMEE而构建,在支持内容、传输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RMEE的特殊要求。因此,如何借鉴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建设经验,结合RMEE信息需求的客观规律,建设覆盖全国县乡的RMEE信息支持体系,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书将从RMEE信息需求入手,尝试构建符合我国“三农”实情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1.1.2 本书研究的目的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以信息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RMEE信息需求的客观规律,构建科学有效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与实施策略,以解决当前困扰RMEE的信息约束问题,具体如下:(1)信息需求分析是信息支持研究的起点,然而传统的信息需求理论仅仅将信息需求理解为对一定数量、质量的静态信息内容的需求,无疑这种相对狭隘的观点不能有效指导信息支持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事实上,信息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主体面临了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而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运动过程。由此,本书将首先论证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特征,并建立科学的RMEE信息需求动态模型,然后以此为框架展开实证调查进行验证与完善。(2)针对RMEE信息需求特征设计科学的信息支持模式是本书的重要研究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将结合动态维度的RMEE信息需求特征,揭示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并应用协同理论与博弈论方法,以信息支持的主体要素作为切入点构建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以达到发挥协同效应的最终目的。(3)在我国农村社区中,个体之间的非正式信息沟通与互帮互助非常频繁,能够帮助个体有效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然而已有的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这一点。事实上,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活动。由此,本书将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网络中的这种人际信息沟通,将其视为一个协作式学习的过程,从而为RMEE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1.1.3 本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本书首先论证了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阐述了RMEE信息需求概念的科学内涵。由此,本书关于信息需求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能有效丰富当前传统信息需求理论体系,为信息需求研究的纵深拓展提供新的思路。其次,本书借鉴信息运动过程模型,建立RMEE信息运动过程模型,以此为基础揭示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经典的信息运动过程模型,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创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创新提供借鉴。同时,RMEE信息支持是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的研究,在理论上能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拓展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的研究内容,进而推进创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2)现实意义。在实践应用上,本书对RMEE信息支持研究的结论能够有效促进RMEE信息需求的满足,进而缓解RMEE中的各种信息约束问题。对于RMEE主体来说,特别有利于他们获取所需的RMEE信息,以提高RMEE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对农村社区来说,可以凭借社区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结构优化和信任文化培育,加快农村社区对RMEE的信息支持力度,进而不断提升社区的整体竞争力;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RMEE信息支持体系,以更好地满足RMEE的公共信息需求,对于尝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由于RME还处于早期的起步发展阶段,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RMEE信息支持的相关研究。经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发现:目前的RMEE信息支持研究散落在以下三大类研究主题之中:微型企业及其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农民创业及其支持。1.2.1 微型企业及其支持研究1.2.1.1 国外微型企业研究现状1.国外微型企业界定的讨论

国外对微型企业的界定主要基于两个标准,即投入规模(包括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和产出规模(年销售额),而日本还考虑到了微型企业的产业特征,如表1.1所示。表1.1国外对微型企业的界定

由此可见,国外对微型企业的规范界定较多,各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给出了对微型企业的明确定义,但在投入规模(包括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和产出规模(年销售额)等量化标准方面不甚统一。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微型企业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特点。2.国外微型企业支持现状

国外对微型企业支持的研究和实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个人创业的蓬勃兴起和企业规模不断变小、东亚金融风暴给大规模企业沉重的打击等多个因素交织,使学者们将研究视野转移到微型企业上来。早期国外的微型企业一致支持把金融作为一个主要的切入点,由此产生了“微型金融”,并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微型金融是以低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向他们提供贷款、储蓄、保险、转账服务和其他金融产品的金融业务。其中,小额信贷是微型金融发展的重心,它是指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额度较小、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宗旨的信贷活动,主要有数额小(一般为5000元以下)、期限短(一般为1年之内)、利率较高、无担保、分期付款等特点(欧阳红兵和胡瑞丽,2007)。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国外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模式主要如下:发展中国家大多由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专门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例如,孟加拉的Grameen银行)(Asif,2006; Jonathan, 1999; Pankaj,1996)、商业银行提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则主要由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业保险体系三大体系提供(刘姣华,2008; Michael,2002)。

此外,国外大多数研究都是结合实际需要来开展的,见诸文献的研究很少,研究成果多以具体措施的形式出现。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部分国家在微型企业支持方面的措施如下。(1)美国促进微型企业支持方面的措施。在促进微型企业发展方面,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贷款及信用担保体系、税收优惠(蔡翔等,2005)。2003年6月,美国颁布了《微型企业援助法》,该法扩充了美国的微型企业项目(援助贫穷国家人民建立微型企业的项目),使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中有更多人获得了成功的希望。(2)欧盟促进微型企业支持方面的措施。改善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具体包括:不断完善竞争法律和政策;改善商业、立法和监管环境;减免税收,简化税收程序。建立系统完备的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设立专门的微型企业服务机构;教育、培训和技能开发;快速低成本设立企业;加强微型企业的技术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充分采用电子商务。改善微型企业的融资环境和信用体系,包括:针对特定新设企业提供贷款或资金支持;提出激励小额贷款的措施;发展风险投资;对欠发达地区微型企业投资(张政军,2006)。(3)日本促进微型企业支持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金融体系;形成面向微型企业的中介服务网络;建立公共服务机构。此外,日本微型企业支持还与其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日本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增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服务机构。主要有行业协同组合、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第二,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的服务机构,包括企业家培训机构、技术革新开发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第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贷服务的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四,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的服务机构(蔡翔和赵君,2007)。1.2.1.2 国内微型企业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经济研究院叶怡妮等提出了要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框架内成立微型企业发展论坛。这一建议得到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响应,推动了政界对微型企业的关注。自1999年以来,APEC组织连续6年将微型企业发展作为重要议题,2002年被定为“微型企业年”。我国也有学者们关注到微型企业蓬勃兴起的现实,意识到在我国必须设立微型企业类别并对此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于微型企业的研究却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型企业的界定、增设微型企业类别的必要性和微型企业作用等问题上。1.国内对微型企业界定的讨论

与国外已经比较规范的界定相比,国内由于对微型企业的研究起步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意见一致的界定。加之,政府官方在对企业类别进行划分时,仅仅分为大、中、小型3种企业,并未将微型企业独立出来,因此,对微型企业的界定也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讨论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莫荣首次对微型企业的标准进行了研究,他把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为微型企业(王振,2002)。蔡翔等(2005)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微型企业是由贫困家庭拥有与经营的、员工不超过7人的企业。后来的学者对雇员人数、资产特征等进行改进,徐凌云(2005)则认为“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许贤明和陈剑林(2006)认为微型企业是雇工人数在10人以下、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自主经营、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在同行业中不占垄断地位的规模微小企业。

总之,国内对微型企业的界定没有考虑产出规模,只考虑投入规模,而国内界定存在的意见分歧体现在:雇员人数、资产总额、创业动机、是否包含没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商小贩和家庭经济组织、个体户是否属于微型企业、流动性摊点是否属于微型企业。2.国内微型企业支持研究

尽管微型企业在国内还没有合法的地位,但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发展。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其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因此部分学者意识到在我国必须设立微型企业类别并对此加以研究的必要性,相继展开了相关支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但总的来看,我国对于“微型企业”支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其中,主要的几个代表性观点如下:

莫荣(2001)提出两点建议:①提供“微型贷款”支持和服务;②建立包括教育培训、咨询指导以及信息网络等方面支持与服务的社会化支持与服务体系。

蔡翔和赵君(2007)提出了5个方面建议:①建立健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②设立微型企业专门管理机构;③构建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④完善微型企业担保体系,拓展融资渠道;⑤建立微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郑立成(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较详细的对策:①建立“微型金信贷”支持与服务体系;②建立社会化支持与服务体系,具体包括设立自主创业与微型企业育成中心,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等;③建立我国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④构建微型企业发展联盟,包括生产加工联盟、市场营销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微型企业及其支持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措施需要进一步归纳和完善,对于RMEE信息支持研究而言,这些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微型企业的研究大多都没有对农村和城市的微型企业加以区分,其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微型企业上,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解决远离城市的RME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大多数研究都是以综合性支持为主,对于单项性信息支持的研究还十分少见。1.2.2 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

由于农村信息服务与RMEE信息支持有着相似的支持对象——农村居民,因此农村信息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供RMEE信息支持研究借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支持是一个比信息服务内涵更广的概念,信息服务是信息支持中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形式。因此,农村信息服务研究是属于农村信息支持研究的一部分内容,本书将两者联合起来统称为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1.2.2.1 国外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

从国外来看,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体系本身较为完善,其研究是结合实际需要来开展的。因此,见诸于文献的研究很少,而且大部分主要是论述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建设成果。1.国外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实践现状

发达国家的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建立的完善,该体系建设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充分发挥信息对政府和经营者决策的基础性作用。例如,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和发布官方的信息。②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机构。以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服务局为例,它承担着一系列美国农业在海外的项目活动,包括市场开发、国际贸易协定和谈判,以及收集、分析、统计和发布市场信息。③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推行农业信息服务的法制化。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授权形式,将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工作纳入美国农业部的政府职能(阮怀军等,2001)。④加大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主要用于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与规划等三个大的方面。此外,国外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的发展趋势(赵元风,2002;温继文等,2006)。2.国外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动态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外对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关信息搜集和利用的研究,主要探讨在信息环境中、信息源的有用性和可行性对个人的信息搜集和利用的限制问题。Lee Hur-Li(2003)就分析了信息用户与其信息环境的互动,以及此类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结构如何影响信息用户的搜寻行为。Pkoniger和Kjanowitz(1995)指出,结构缺失而不是总量匮乏,是导致人们处理信息效用低下的原因。要通过设计信息甄别方法、选择时间、信息结构以及信息选择时序来提高其利用信息的效果。(2)农村居民对信息的应用研究,主要探讨农村居民对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等信息的采纳和使用问题。Amir和David(1999)提出了基于一种新作物建立了农民采用创新技术的动态决策模型,探讨农民对于创新的感知、管理技能、风险偏好及决策。他们认为,在创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潜在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影响创新产品的价值。随着农民使用技能的熟练,对于创新的感知、管理技能以及风险偏好,农民可以更好地进行决策。Hollifield和Joseph(2003)研究了影响农村居民一定时期内采用信息技术的参数。研究发现,在使用基础在线服务的过程中城乡数字差距处于增长状态,因而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农村发展商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议鼓励当地乡镇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扩散最大化以及提高新型需求水平的工具。Sharon等.(2004)研究了电子信息访问程序的维数,包括用户、用法、组织能力、数据特性和技术。(3)有关信息中介组织的研究。信息中介组织的研究工作在近些年成为国外学者的又一研究热点,研究焦点集中在信息中介组织在传递信息价值过程的地位和作用。Varian(1998)指出:信息实际上能够很好地被市场上的组织进行把握。信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并在场外进行交易。Ryan(2002)通过对三类信息服务组织(盈利性企业、非盈利组织、政府部门)进行研究指出,“虽然很多类型的信息能够通过盈利性组织获得,但是具有社会收益性的信息仍需要从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资助获得,以便于能够实现信息的社会最佳消费水平。1.2.2.2 国内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

与国外相比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正处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对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发展战略研究较多,分析和探讨某一地区的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现状和发展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体系相关内容的研究文献近年来也相继出现。1.国内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实践现状

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序幕。随着“金农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工作,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国家有关农业的行业管理部门都积极利用各自优势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工作,逐步普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领域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农业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开通了“中国农村科技信息网”、“中国兴农网”,帮助农民增加对市场、科技、政策等信息的了解。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生动的典型实例。各地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以市县、乡镇农村技术研究、教育、推广部门为基础,与当地农村社会管理、文化、卫生、气象、林业、水利、新闻宣传等部门有机协作,对农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信息支持与信息服务新格局。2.国内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国家视角研究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发展战略;二是基于地方视角分析和探讨某一地区的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现状和发展策略(李应博,2005)。从研究层面来看,主要研究集中在3个层面上:(1)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工程技术及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方面(梅方权,2001;王人潮等,1999)。(2)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内容与模式研究,如梁计南等(2003)从农业信息的沟通、传播、采集、加工、咨询服务等角度展开应用研究;王文生(2007)对政府主导推动模式、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模式、批发市场辐射扩散模式、龙头企业一体化带动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问题和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方面。何泳辛(2001)提到了农村信息服务的机构设置要抓好县级和基层两级组织建设和信息管理工作。张玉香(2003)提出新时期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强化信息服务为核心,以建设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应用系统,整合资源,放大窗口,健全制度,完善服务网络,全面建设“金农工程”,提高农业领域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科技推广和农产品流通等多环节、多层面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服务整体功能。谭英(2007)采用了调查的手段,对农民信息需求、农民信息渠道、乡村信息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揭示。于良芝(2007)考察了政府支持的有组织的信息服务在农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民间信息服务、大众传媒、人际交流等信息渠道的补充作用,剖析了制约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信息服务利用率的原因,提出了农村信息服务应该从“面向农村”转向“面向农民”的可行性较强的对策。

综上所述,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已被我国学者高度关注,研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涵盖面很广泛,但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居多,基础理论研究居少,尤其缺乏从理论角度分析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农村信息服务和信息支持与RMEE信息支持具有共同的“三农”背景,因此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和信息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会为RMEE信息支持研究提供丰富资料和经验。1.2.3 农民创业及其支持研究1.2.3.1 国外农民创业及其支持研究

尽管农民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已有文献来看,国际上针对农民群体创业及其支持的研究非常稀少。国外对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对农民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影响农民创业的各种因素入手,探讨它们与农民创业行为的关系,例如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的影响(Ma Zhongdong,2002),农民受教育程度、创业技能与其创业的概率关系(Marcel,2003; Pieter, 2007),财产继承对农民创业的影响(David,1998)。(2)妇女创业研究,即关注农村妇女的创业行为。Sandra(2007)在一项对五位农民妇女微观创业主体的研究中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妇女找工作相对难,因而在诸如扩大养殖、租借土地、出售农园产品、烧烤和家政等方面进行创业成为她们重要选择之一,他发现农村妇女创业常常打上深深的性别与传统文化烙印,她们的创业行为通常是对外部威胁和不利影响的一种反应。(3)对中国农民创业的研究。Sandeep(2007)利用1981~2000年中国20年的农村劳动力数据,分析农民自雇对农民创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大多数农民的自雇行为都是有效率的,并处于呈不断增长态势,年纪越年轻、受教育越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越倾向于从事自雇经济活动;农民自雇行为促进了农民创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1.2.3.2 国内农民创业及其支持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村创业潮的兴起,我国学者围绕农民创业及其支持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农民创业支持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研究:(1)关于失地农民创业研究。失地农民是指基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而征占农用地所产生的失去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农业人口。关于失地农民创业的研究是农民创业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陈世伟等(2007)以景德镇失地农民创业为例,分析了针对失地农民创业存在的政策制定不透明、政策实行效果不佳、政策监控不力、政策内容不科学等方面问题,从政策制定机制、执行机制、监控机制等提出完善失地农民创业政策的建议。田睿寰等(2009)从失地农民自主创业面临的资本不足、市场信息不畅、政策引导有限等困难出发,就如何培育和激发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能力,提出了如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基金、构建失地农民贷款信用体系、成立失地农民创业资金互助组织、完善创业环境及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建议。郭风田(2006)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方面存在制度性缺失,未来应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可持续长远生存战略。并从创业辅导、创业支持基金、创业机会平台、创业服务等几个方面详述了如何构建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2)返乡农民创业问题研究。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农村劳动力流动迁移而产生的特殊群体,近年回乡创业成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农民工回流(返乡)创业问题受到国内学者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该领域的研究。从现有文献上看,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分析。关小燕(2006)实证分析了各种农民工资源禀赋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经济资本的影响处于次要位置,最后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民职业培训教育,以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的建议。②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王翠绒等(2006)界定了“新质或新型农民工”,从其社会环境、文化程度、接受信息能力等各方面分析农民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才是真正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途径。(3)关于一般农民创业问题研究。主要探讨农民创业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区域差异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所面临的问题等层面上的研究。严文清等(1996)从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增长和总量庞大以及粮食相对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民创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农民创业的八大方略。②农民创业与增收关系研究。温锐(2004)认为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强化农民自我创业能力的经济基础、信贷激活、外向发展和科技运用四项功能上,而不应帮助农民具体如何增收或让农民等待别人帮助增收,自主创业才是农民持久增收的有效途径。③农民创业行为的区域差异性研究。郭军盈(2006)构建农民创业活动指数,将我国农民创业分为最活跃区、活跃区、一般活跃区和最不活跃区,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民创业的区域差异主要是体制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4)关于农民创业培训的研究。主要探讨培育农民创业型人才,提供农民创业能力等问题。中国科协“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组(2007)将培育创业型新农民与建设创业型新农村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以“普通农民开创家业、能人开创产业、各级组织开创事业”为核心的农村创业活动,是提高农村自身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蒋平(2008)总结了目前我国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做法,指出国内存在培训教师知识更新不快、培训资金缺乏及后续指导不够等问题,最后作者从保障机制、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农民创业培训的对策。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分析和个案分析等。赵西华(2005)从地方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角度,研究农民创业技术培训的不同农户需求的层次性,并从组织管理、培植模式、生产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几个角度构建新型的农民创业培植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上述研究对农民创业的现状、特点、制约因素、发展前景以及政策支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RMEE及其信息支持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是,相关研究还缺乏针对中国农村实际的深入分析。1.2.4 相关研究述评

从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调研来看,已有研究大多都与RMEE信息支持有所关联,虽然得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但由于RMEE的独特性,这些结论显然不能直接应用于RMEE信息支持,只能部分借鉴。总体来看,已有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目前RMEE信息支持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综观近期大量文献,与RMEE信息支持直接相关的研究数量较少,大部分研究仅与其每个方面有所关联,而且这些文献大多仅是对特定地区特定时点的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的个案和局部对策进行研究,而对整体性信息支持模式设计和体系建设较为忽视。这些研究成果难以抓住其实质,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只能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应急之举,不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因此,本书认为,要解决RMEE信息支持的根本问题,必须结合RMEE信息活动的具体特点对其信息支持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2)对RMEE信息需求没有一个清晰认识,因此信息支持缺乏科学的依据。需求导向是信息服务与信息支持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现有研究没有对RMEE信息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需求框架,不能在RMEE信息支持与信息需求的供求之间建立起科学的、紧密的桥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依据信息科学理论,RMEE信息需求应当是一个典型的信息运动过程,其过程规律将揭示信息与RMEE之间的耦合关系,这将是开展信息支持的关键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对RMEE信息需求的静态描述,而不完全揭示其内在的信息运动本质,由此提出的信息支持模式难以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3)没有科学回答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问题。RMEE信息支持面向复杂的RMEE信息需求活动而提出来的,其过程机制应当遵从RMEE的信息运动的一般规律。然而,RMEE的信息运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以此为依据,信息支持应如何展开?如何构建出科学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已有研究对上述问题鲜有涉及。基于以上理由,加强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研究将十分必要。(4)忽视了非正式信息沟通在RMEE信息支持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信息沟通通常是指面对面的、口头的、双向交流的信息交流。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信息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这种亲友、邻里及乡亲之间的非正式信息沟通。非正式信息沟通是一种自然形成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与农村信息环境和农民信息使用习惯有着极强的吻合性。更重要的是,非正式信息沟通作为一种组织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信息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非正式信息沟通在RMEE信息支持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涉及,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认为,将非正式信息沟通纳入RMEE信息支持的整体模式很有必要。1.3本书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1.3.1 本书的研究内容安排

RMEE信息需求与信息支持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RMEE信息需求与信息支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全文共分9章,各章内容安排如图1.1所示。图1.1结构安排图

第1章 绪论

。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阐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归纳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科学理论、创业理论、协同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并归纳出相关理论对本书的研究启示。

第3章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二重性。首先论证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特征,以此为基础从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对RMEE信息需求进行分析。

第4章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的现状调查。依据RMEE信息需求理论框架,展开RMEE信息需求现状调查,全面揭示RMEE信息需求的现实特征。

第5章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基于RMEE信息运动过程模型,探讨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及基本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RMEE信息支持的现有形式进行梳理。

第6章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支持的协同模式。从RMEE信息支持的主体要素入手,探讨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并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其协同机理进行分析。

第7章 政府主导的供给式信息支持。对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中的供给式信息支持模块进行研究,包括供给式信息支持的微观流程和政府主导机制。

第8章 农村社区网络主导的协作式信息支持。对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中的协作式信息支持模块进行探讨,从协作式学习角度出发,探讨农村社区网络对协作式信息支持的作用机理及相应对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2 本书的研究思路

本书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信息科学、创业理论、协同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博弈论、经济学、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RMEE信息需求与信息支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首先,本书将从动静两个维度对RMEE信息需求进行深入剖析,并重点分析动态维度的RMEE信息需求。基于信息过程模型理论,将动态维度的RMEE信息需求理解为一个由创业主体主导的以解决现实创业问题的创业信息运动过程,其运动轨迹如下:创业环境(本体论信息)→信息获取(认识论信息)→信息认知—再生(策略信息)→信息施效(创业行为)。进而,以RMEE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结构为框架对我国RMEE信息需求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为RMEE信息支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以RMEE信息运动模型为指导,并结合我国RMEE信息需求的现实特征,探讨RMEE信息支持的过程机制。面向RMEE信息运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信息获取和信息认知—再生,提供RMEE信息支持,从而形成两阶段过程模型:一是,面向信息获取的信息支持阶段,即帮助RMEE主体获取所需的信息;二是,面向信息认知—再生的信息支持阶段,即帮助RMEE主体理解所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创业问题的策略信息。

再次,以RMEE信息支持的主体要素为切入点,借鉴协同理论和博弈论,构建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对RMEE信息支持的众多主体进行功能划分,区分出“供给”和“协作”两类主体,分别对应于RMEE信息支持的两个阶段。然后,基于“供给+协作”的双主体结构,设计RMEE信息支持协同模式,并将其分解为两个模块:供给式信息支持和协作式信息支持,前者由政府主导完成,后者则由农村社区网络主导实现,进而探讨两个模块的具体运行规律和相应对策。

本书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图1.2技术路线1.3.3 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遵循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论,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阅读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外文文献在100篇左右,中文文献在200篇左右,包括信息科学、创业理论、协同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博弈论、经济学、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学等方面的文献,外文文献以网络阅读并下载为主,中文文献以购买专业书籍、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网络电子期刊查阅为主),完成资料搜集、知识积累和理论提升。(2)访谈与问卷调查方法。本书于2009年7月、8月,对全国东中西部多个省发放问卷总数400份,回收382份,剔除雇用人数超过10人或者商品化率低于50%的调查对象,最终得到364份有效问卷。主要调查了解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的现状,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书第4章)。(3)博弈分析方法。根据RMEE信息运动过程规律,RMEE信息支持是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易”,交易能否达成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达成取决于双方博弈的条件与均衡解。本书构造了一个主从博弈模型,剖析了RMEE信息支持中“供给”与“协作”双方的协同机理(本书第6章)。(4)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应该怎么样”,而实证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实际怎么样”,两者结合才能洞察问题本质。本书注重将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全文共三处采用在规范研究基础上,辅以实证分析方法。首先,在RMEE信息需求的研究中,首先通过构建信息需求二重结构模型,随后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展开实地调研,深入揭示RMEE信息需求的特征(本书第3章和第4章);其次,在RMEE供给式信息支持的研究中,在运用信息科学理论建立供给式信息支持模型的基础上,以惠农短信平台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书第7章);最后,在RMEE协作式信息支持的研究中,在从协作式学习的角度建立协作式信息支持理论模型基础上,从创业主体角度开展了实证分析(本书第8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虽然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与信息支持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但是相关的理论比较成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本章将通过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总体来看,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科学理论、创业理论、协同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2.1信息科学理论

信息科学理论是本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信息科学是一门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过程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钟义信,2002)。2.1.1 信息的本质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的词汇之一,不仅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在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现象时也广泛采用。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在我国,“信息”一词的出现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新《辞源》考证,“信息”最早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诗中:“梦断美人沉消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其中“信息”指音信、消息的意思。英文中的“信息”(information)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是指一种陈述或一种解释、理解等。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意义的信息概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现的,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领域对信息进行研究,致使信息的概念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科学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信息的科学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1999)认为,有关信息的定义至少有170多种。尽管如此,在信息科学领域,以下学者的观点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1.申农

信息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申农(Shannon,1948)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在进行信息的定量计算时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程度的减少。这就表明了申农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信息就能够消除不确定性,提高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2.维纳

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维纳(Wiener)把信息看做是人与环境相互斗争、相互适应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过程。他在1950年出版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中写道,“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名称”。由此,此定义说明信息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实施控制的基础。3.哈特莱

1928年,哈特莱(Hartiey)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他在文中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讯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算这种信息量的大小。4.钟义信

我国著名信息学家钟义信对于信息的理解更为复杂,即所谓的全信息(钟义信,2002)。全信息理论认为,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划分层次来研究,其中最基本的层次就是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本体论层次是纯客观的层次,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显示)。只要事物运动了,那么事物就向外界自我表示(显示)了信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运动,都有特定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方式,它们都在产生本体论层次信息。也就是说,本体论层次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认识主体的存在与否为转移,无论有没有认识主体,或者无论是否被认识主体所感知,都丝毫不影响它的存在。

本体论层次信息虽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认识主体的存在,这些本体论层次信息就无法为人类所利用,也就不能发挥本体论层次信息的价值。所以,在理解信息的含义时应当引入认识主体这个条件,即产生了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认识主体所感知(表述)的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正是由于引入了“认识主体”这一条件,认识论层次信息就具有比本体论层次信息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认识主体具有感觉能力,能够感觉到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语法信息;其次,认识主体也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语义信息;最后,认识主体还具有目的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