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现代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8:03:4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明辉,江允英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现代化

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现代化试读:

导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执行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重要性。新时期,领导干部执行能力提升,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执行问题的重要论述,认真研究怎样执行到位,怎样执行到底。

强执行是战略成功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在执行上花大力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入改革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要有时间表,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钉钉子精神”的刚性执行能力,是中国取得系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执行能否到位直接决定战略能否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以此来强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执行力,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确保改革的最大胜算。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改革举措数量之多、力度之大,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效明显;财政金融改革蹄疾步稳,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市场更加活跃;扶贫攻坚稳扎稳打,民生保障更加健全;反腐倡廉决心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

执行的关键在于落实,只有具备了执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落实。例如,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但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作为保障。切实增强执行力,狠抓落实是反腐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只有将正确的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取得实际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中央怎样才能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打铁还需自身硬:“八项规定”出台前,中央政治局明确提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扣好自己的“风纪扣”,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推进“八项规定”得以有效贯彻和执行。

此外,为遏制腐败频频发力,中纪委打出了系列“组合拳”,给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戴上“铁夹板”、拧紧“螺丝扣”。2013年,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主办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上线,作为中央纪委监察部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策阐释、民意倾听、网络举报的主渠道、主阵地。网站开设了廉政留言板等专栏,主动接受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咨询,开通了网上“民意直通车”,同时在网站首页最显著的地方设置了网络举报版块,方便群众顺畅、安全地举报监督。党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反腐败,既拍“苍蝇”,也打“老虎”,同时也监督“打虎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去。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重要文件。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从严治党,不仅要管好普通党员,更要管好高级党员领导干部,盯紧“关键少数”和“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这些“关键少数”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做出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在监督面前没有特殊群体,监督者更要带头接受监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刀阔斧的反腐倡廉整治,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执行,获得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在公务员上下班准时了,吃拿卡要的少了,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不敢了,各种接待应酬也取消了,群众不禁感慨“干部队伍肃清,让乌云变青天”。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执行力的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及今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必须突出强调增强执行力。

让历史告诉未来,要知难行易,更要知易行难。今天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领导干部对执行力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知易行难,怎样解决行难的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一个面向未来的战略决策要得到贯彻执行,一定会碰到既定的格局和维持既得利益的强烈思维定式。要让未来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行得到位,必须要有所突破。今天,突破不是简单的理念传播,也不是单纯的利益调整,而是在方向明确的基础上,在“行”的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步地探索,一点一点地累积,有时候甚至还要像列宁说的“进三步,退两步”。

历史的合力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工业社会按照理想的“行”的局限越来越大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执行能力已经由低级劳动整合,进入到高级劳动、复杂劳动、脑力劳动整合的新阶段。面向未来,我们要探索在现有条件下的创造性执行。这一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八项规定”与反腐败斗争可以给我们面向未来的高效执行带来启发。

创造性地执行,不是简单盲目地照抄照搬上级指示,更不是表面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指示,而是必须在吃透上情的同时掌握下情,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将政策转化为行动的有效方式,找到连接上下两头的结合点。创造性执行是对领导干部执行能力提升的新要求。创造性执行的第一步,是要对上级的指示执行到位,对上级的方针、政策、路线、战略没有执行到位,领导干部就是失职;创造性执行的第二步,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进行创新,要能够给被执行的群体带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价值。领导干部进行创造性执行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人治”执行与制度执行之间的关系。领导干部要执行到位,要向中央看齐,把制度挺在前面,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的制度只有结合实际得以贯彻执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必须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问责一个、警醒一片”,必须以强力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不断促进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督促领导干部执行到位,履职到位。“人治”,这里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来执行制度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有效执行,除了要有制度保障,还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对制度的执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制度摆在那里,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人的自觉程度。这种自觉包括内在的以身作则和自觉担当意识,同时还包括外在的自觉监督和敢于较真的氛围。例如,加强制度规范,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党的问责工作。至于问责条例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敢不敢较真,敢不敢动真格。如果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不敢亮剑,不愿动真碰硬,不实行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身边同志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问责条例的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初衷。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网络,拓宽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只要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实现社会参与、全员监督,从思想和行为上构筑起制度的刚性,问责条例一定可以落到实处。

第二,个人权威与团队执行之间的关系。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权威,就很难执行到位,执行者与被执行者没有执行的压力,更没有执行的动力。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强调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高效能的团队一定是个执行力强的团队,领导干部在团队中是向导,要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尤其在团队执行过程中,领导干部要为执行者和被执行者指出正确的方向,带领团队在执行过程中形成高效的分工和协作。个人权威是领导魅力的一方面,是保证高效执行的关键。越是在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面前,执行越要做到令行禁止。执行团队必须听令于领导干部的指挥,领导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军令如山,刻不容缓,这是高效执行的关键。

高效执行不能套用短板原理,紧盯下属的缺点不放,而是要善于发现下属的长处,根据下属的情况发现执行中的短板并加以防止,对下属进行恰当调配,形成最佳搭档的执行团队。领导干部要了解谁在哪方面是强手,谁与谁配合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产生最大的合力。

第三,执行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创造之间的关系。执行,是对上级领导顶层设计的执行。顶层设计是风向标,确定基本的方向。不过,要通过顶层设计来保证手脚动作的规范是不可能的。顶层设计只能提供粗线条的规划:一是确定方向;二是确立会发生危险的底线;三是要给沿着顶层设计方向走的人以激励的引导。

顶层设计不能设置思想的框框,应该要站位高,从顶层和最高利益出发,实事求是,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顶层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实现高效执行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打通顶层和底层之间的关节,确保上下政策的整体关联性,让顶层设计可落地、可操作、可实施,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一定要给执行者成长的空间,这是创造性执行最为关键的地方。

高效执行需要快连接。执行,即要将正确的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要取得实际的成效。今天,执行是综合的、跨地域的、跨层级的执行。怎样才能执行到位,保证执行的成效?领导干部执行要善于整合资源、换位思考、开阔眼界,善于在执行过程中形成快连接。

执行的快连接是跨地域、跨层级、跨行业的连接。生机勃勃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概念,消除了各个地域之间、层级之间、行业之间的隔阂。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要与各地域、各层级、各行业的人实现快连接,要让执行变得更加灵活,更具有灵动性。执行的快连接还要体现在时间上的连接。执行是对未来某一规划的践行,领导干部要透过历史和现实预见未来,通过执行来连接未来。未来变幻莫测,领导干部可以借助新技术、新工具、新资讯,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把执行的视线拉长,把视野拓宽,认真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与之保持同步,保证执行的效果和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拷问,实现当前与未来连接。

执行既要考虑时间的连接,又要考虑空间的连接,但执行要靠人来实现,因此,执行的最终要义还是要实现人的快连接。人的连接是需求的连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全球整合资源,满足人类需求创造了崭新的条件。工业时代以前,人类的基本需求是自给自足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产自销为主。工业社会,在能源和交通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简单的衣食住行通过工业化得以保证,工业社会以极高的效率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从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工业社会已经解决了人类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求,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日益凸显出来。今天所有的经济转型,由工业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过渡,本质上都是新需求导引的结果。执行过程也一样,领导干部要认真考虑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需求,找到人的需求的连接点,通过需求引导来推进执行。

人的需求的连接往往表现在认同的连接、利益的连接和愿景的连接上。认同别人的信用,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这是形成连接的起点。每个人一生中都会认识无数的人,能够真正成为合作伙伴或者朋友的并不多,只有那些值得信任的人,我们才愿意与之交往,才能成为朋友。这是人与人连接形成的第一环节。想要实现高效执行,领导个人权威的树立,个人魅力的修为,都需要迅速获得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信任和认同,这是创造连接的非常重要的点。执行团队中,个体之间只有彼此尊重和认同,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规则,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团队的强执行力。

利益连接是人们需求连接的另一个关键点。过去在资源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利益的连接更多是一种博弈。网络时代,空间打开后,领导干部要摈弃旧的利益观,转变两个根本性的认识。其一,利益是未来的好处,不是眼前的好处。过去人们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这种现实的利益观是根据历史积累下来的传统的思维定式做出的需求判断,并以此来支配我们追求利益的行为。这种聚焦于眼前好处的功利行为,带来了一事一报的心态,难以与人形成连接。互联网时代,利益是一种未来的好处,要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尽量退到底处,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瞄准未来有价值的方向,去追逐未来的好处。领导干部要善于从长远出发,考虑执行团队中个体的未来需求,并学会主动给予和付出,这是形成未来连接的条件和保障。其二,利益是信息不是苹果。过去资源的稀缺导致了利益相对有限,所以利益是苹果,苹果只有一个,我拿到了,你就没有;你拿到了,我就没有,因此形成了博弈的竞争态势。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限资源的快速整合成为可能,利益由苹果变成信息。你有一个信息,我有一个信息,我把我的信息给你,你把你的信息给我,经过交换,我们都有了更多的信息。面向未来,整个团队执行能力的提升,要求领导干部在主动的沟通和交流中找到价值,积极探索执行双方新的价值点,这是利益连接实现互利共赢、带来高效执行的另一关键。

互联网时代,高效执行力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及恰当的分工协作,这是复杂劳动、脑力劳动对分工协作过程人与人连接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愿景来实现快连接。互联网为人们愿景的展现创造了空前的条件。领导干部能让人在具体的执行过程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是形成高效凝聚力和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法宝。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互联网时代只有连接才有未来。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培养自己快连接的能力,形成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强认同,才能形成高效执行力。

本书主要探讨互联网时代执行力的规范,分析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执行思维、理念、方法、行为,为广大领导干部梳理提升执行能力提供参考。第一章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现代化。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提升执行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家方针政策、战略决策、工作部署的能力,是积极落实上级指示、决定、命令,实现预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不仅包括组织中的上下级,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这对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传统管理中令行禁止、快速行动的执行能力,更需要领会上级意图、团结群众的执行能力。第一节执行的内涵

执行的原义是贯彻施行,实际履行。执行能力,即贯彻实施、实际履行的能力。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贯彻上级意图来实施,不偏离目标;二是要实际履行到位,要有成效。

本书探讨的主要是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领导干部就是指国家各级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不仅包括组织中的上下级,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其执行有其独特的内涵,不仅有传统管理中的令行禁止、快速行动,还要求快速领会上级意图、团结群众。

对于领导干部的执行力,要把“执行”两个字分开理解。“执”要求执得正,要能够正确领会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行”要求狠抓落实,快速连接。

执,要坚决坚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一盘棋”的大局意识,不能各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向党中央看齐,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执,要执得有分寸,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领导干部要善于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执行是实现决策的条件,离开执行,所有的战略决策都将成为空谈和泡影。

行,要狠抓落实,要快速连接。首先,要把上级决策消化透,理解透。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作为贯彻党和国家方针路线政策的重要载体,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要将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吃透上情,全面了解和把握上面的意思,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找到最佳结合点。其次,做到快速连接,要有吃透下情的能力。要善于把决策的任务转化为执行者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可以结合的愿景,可以结合的利益,要让人可以理解,才能更好地行动。行,要快速推进。谋之在众,决之在断,当大方向一致以后,要善于在“断”上强力推行。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布置要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把一分的部署变为现实,必须要有九分的落实;如果没有九分的落实,那一分的部署即使再宏伟,再激奋人心,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不可能掷地有声,有所成效。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当目标和大方向确定以后,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执行,向目标方向靠近。执行不是简单的手脚执行,而是要建立在对决策进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对决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决策的执行程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执行的内涵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执行观。理清了执行内涵的发展线索,也就理解了对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的要求。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要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这就是说,执行一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要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以此为引找到执行的抓手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执行观是创造性的执行观。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调查工作》,后来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其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照搬照套上级指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执行。真正的执行是创造性的执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能动性的执行。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关键在于深刻领会领导意图,深刻了解实际情况,找到上级命令和下级操作之间的结合点,找到执行过程中的痛点、热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邓小平同志的执行观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创造是源于实践执行的一系列成效。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当时中国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什么事可以执行,什么事执行不了,要怎样执行?邓小平同志具有中国领导的大智慧,他提出“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1978年,安徽小岗村,一群农民迫于填饱肚子的生存压力,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十几个农民按下的手印见证了那段历史。1981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中央印发了关于农村改革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这是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走出的一大步。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天津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标准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口口相传的故事,一个代表性的是邓小平三谈“傻子瓜子”问题。第一次是在1980年,邓小平看到了杜润生送来的“傻子瓜子”问题的调查报告后,当时就对个私经济发展给予肯定,并对一些人对姓“社”、姓“资”的争论,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第二次是在1984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第三次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再次谈到“傻子瓜子”问题,他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像这一类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按照马克思在具体著作中的文字表述,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了,如今抛开马克思在当时说这个话的具体情况照搬照套,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政策是在实践总结中不断推进的。因此,从1978年开始,中国才诞生了像年广久这样一批人,他们勇于博取,在中国改革的大潮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简单的直线式执行,按照理想目标机械地执行,很难执行到位。正确有效的执行要在目标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把握方向进行不断探索,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从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中国的发展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执行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执行上提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坚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执行观,关键在于发动群众,释放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创造执行的条件和氛围。

现如今,我们要执行什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了建党百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百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真抓实干、奋力前进,共同把我们党建设好,把我们国家建设好。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能量积蓄得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中国梦。”我们到底要爆发什么,我们能够爆发出什么?爆发,就是要爆发中国人民的实干精神和奋进精神,要爆发在发展过程中的高效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更需要大量的改革实干家。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石头”会越来越难,跨过去就更难。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当好实干家,首先要理解改革的全面性,要实现改革的全方位、全覆盖,要能够全面展开,兼顾到方方面面,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领导干部,要当好改革的实干家,既要结合国际国内两大局势,更要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以及本人的工作实际。只有从实际做到上下联通,凝聚改革共识,才能攻坚克难,将改革落到实处。其次,要意识到改革的连续性。改革是循序渐进的,目前处于深化阶段,进入深水区,难度一定加大,问题也一定更多。既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地向前迈进。改革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切实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利益相关的执行者步伐一致地朝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前进。今天国家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不断优化服务,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也是为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成就更多的改革实干家。第二节关键在于落实

执行的关键在于落实。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能否落实到底是执行能力高低的体现。2011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同志文章《关键在于落实》,文章强调:执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

今天强调“上下对称”,强调要下好全国“一盘棋”,这不仅是布局部署问题,关键还在于贯彻落实。领导干部不仅要吃透上情,明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调查清楚自己的责任范围,知道自己的工作对象有哪些需求,涉及哪些利益,要明确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阻力,会出现哪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把中央方针政策与地方部门的任务结合起来。

西方的文官制度,“官”和“吏”分开,“官”和“僚”分开。“官”通过选举制产生,是政府的决策者。“僚”和“吏”都是执行者。“僚”,是在思想上完善决策的执行者。“吏”,是把事情做到位的执行者。他们都是政府的雇员,是文官。这套文官制度引入中国以后翻译过来叫公务员制度。西方公务员专做公共行政管理事务和技术性工作,不做决策,只负责执行。我们的公务员,基层领导干部也是做执行者,大到对党的宗旨的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执行,小到具体的地方行政事务。从上到下,一环扣一环,每项政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层,不走样,才能出成效。这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每一位领导干部肩负的沉重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

执行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就是要执行到底。所有执行的决策、指令、布置过程都必须在现场进行检查,都必须在底端进行检查。而现实中由于科层制组织的局限性,任务是一层层布置下去,执行是一层层反馈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层级、每个节点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根据自己的利益对汇报材料进行取舍,带来的结果是真正落实执行的人,向上汇报时的执行程度和实际执行程度存在偏差,防止这种偏差的产生就要突破层级,到第一线去检查,到第一线去交朋友,确保能够听到第一线的真实声音。

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到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我们党这种注重落实、注重实效的执行能力要求从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强调。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后,打着“宣传队”的旗号开展宣传活动,并派人下乡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有些人乘机把商人、小贩的货物给没收了,甚至把药店里称药的戥秤也拿走了。毛泽东同志进城后通过不断找群众谈话,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就在城里把部队集合起来,提出在城市中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并宣布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这就是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八项注意”的前身。

根据历史经验,要保证执行的效果,必须在执行过程克服三个阻碍执行的环节。一是中梗阻。由于目前大部分组织仍处于科层制组织的状态,任务在层层布置以后,每一级的执行力度都是不一样的。在没有理解任务的情况下执行者会怠工;在任务难以执行的情况下执行者也会怠工;在执行过程难以出成绩的时候,执行者更容易怠工。克服中梗阻,一定要各层检查,监督在侧,只有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才能保证执行效果的到位。二是执行走样。每一层对下级的控制都是直接的,在保证全局利益和系统利益的决策做出以后,必须防止中间的执行不走样。防止不走样,就要求执行的直接层有一定的时间和方式,学习领会要执行的是什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事先防止一个决策下来,执行层只取对其有利的一面,而不取对全局有价值但对个人没有利益甚至有损害的一面。没有一致的认识,执行就会走样,没有直接的问责,执行也会走样。三是执行不到位。领导干部要给下级留有空间。在布置工作的时候,不是越细越好,做得太细反而不利于基层积极性的发挥。规定越多,下级就只能机械地执行,最后是达不到效果的。

执行是综合创新的过程。执行能力的提升必须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进行创新。科学家可以追求至真,艺术家可以追求至美,伦理家可以追求至善,领导干部只能在综合现有的情况下进行思考,怎样给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价值,怎样在执行中间形成《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的效果。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干部执行能力

根据国务院“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国家课题“互联网+”时代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如今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必须置于“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执行能力已经由低级劳动整合,进入到高级劳动、复杂劳动、脑力劳动整合的新阶段。“互联网+”时代的执行能力是在过渡时期的执行能力,我们既要高度尊重,吸收继承历史上手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执行能力的价值,又要面向未来,预见未来,以适应未来执行能力的新要求,对今天执行能力的研究进行综合评判。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到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即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执行能力也有一个结合的问题。

手工业时代对执行能力要求的核心是执行上级指示一定要贯彻到底,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工业时代对执行能力要求的核心是执行要一步步地进行目标分解并以具体任务的形式布置到位,这也是我们要继承的。在这些基础上,有没有可能留下一点空间,让每一个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在了解了整个总体政策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上进行创新。

一方面,执行一定要有创新空间。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群众思想是变化的,要把握住变化,就应该给执行者一定的弹性空间,或者说创新空间。

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的过程中,创新的核心点是什么?要学会从全局出发,系统思考问题,才能到达创新的核心点。如今人们都在谈创新,什么是创新?通常来说,就是和别人想法不一样,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这个意义上的创新,是“一千个想法,一百个考虑,十个试验,两三个成功”的事情。把这种创新套用到领导干部的创新上显然是不太适宜的。领导干部的执行必须执行到位,必须执行出成果。怎样消化前辈经验,执行到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执行指令不能太多。执行必须考虑客观情况的变化,这是领导干部自己要预测的事情。不能让下级或者群众跟着动,否则他们会无所适从。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找到一个既可以让下级、群众操作又符合上级要求的执行方法,并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执行状态。没有稳定,就没有执行,要执行,要做事,就必须稳定,必须克服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只有做到动态平衡,才能提升在“互联网+”时代的执行能力。“互联网+”时代的执行是一场革命,是一场领导者对自己的革命。这个革命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简单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而是要在对全局对系统有把握的基础上,照顾到现实的方方面面,让下级、让群众放下心来把事做成。

在“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执行的基本观念简单说就是八个字:服从管理,体验领导。服从管理、体验领导,就是要善于戴着手铐、枷锁和脚镣跳舞。对于具有卓越执行能力的领导干部来说,手铐可以是手镯,脚镣可以是脚链,枷锁也可以是项链。领导干部要做到服从管理,体验领导,提升执行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探索。一、“实事求是”的探索

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是”就是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要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微风起于青萍之末”,“实事求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执行中的变化,特别是代表未来趋势的微小变化。

执行是实事求是地执行,领导干部做决策讲究“九分调查,一分决策”,执行过程也一样,要“九分调查,一分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领导的指示,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要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把握好执行这个环节,同样需要实事求是。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只有认真吃透上级决策的关键点,把握上级决策的边界,充分体验上级决策留给下级的发挥空间,才能在执行过程中把握好度,更好地执行到位。

怎样吃透上情,把握下情?绝不是靠自己天马行空想出来方法就可以执行。毛泽东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领导干部绝不要当“蠢人”,必须“实事求是”地在执行前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找到有效执行的方式方法。当然,“实事求是”的过程就像“十月怀胎”,不是简单的工作,可有了这个过程,解决问题相对就会变得容易,只需“一朝分娩”。

领导干部要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索决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事求是”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消除群众内心的隔阂,要争取和群众交上朋友。只有拉近与执行对象的距离,才能听到真话,收集到执行过程的有利信息,才能发现执行中的问题。

执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执行,“实事求是”的目的在于从实际出发。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查清楚哪些政策的执行是使被执行者高兴的,哪些是他们愿意认同的,哪些是有损他们利益可能遭到奋力抵抗的。比如,精准扶贫,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不同的农村实际情况不一样,脱贫的方式也不一样,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扶贫,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有的农村存在大量的病残者,对这些病残者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为重要;对于农村中由于知识的局限找不到出路的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则更为实在;有些农村已经形成“空壳村”,陷入“老无所依,少无所学”的困境,只有相对集中地解决他们“老无所依,少无所学”的问题,通过并村等资源整合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精准,必须从被执行者的实际出发,“一刀切”是不对的。二、创造性执行的探索

执行必须是创造性的执行。所有的创造性执行要找到全局和系统支持的依据。要找到理论依据,掌握全局和系统的价值在哪里,才能获得支持。常态的执行是从本位出发,创造性执行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兼顾本位利益。“互联网+”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下,领导干部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突破常态创新的局限,概括起来,就是要突破思维和经验的局限。

突破思维的局限,跳出画面看画面。创造性执行不是奇思妙想,是要突破思维的连续性,找到思维非连续性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探索新的点。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要打破思维的局限,跳出原有的画面进行思考,要善于预测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新资本运作产生的新需求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人才竞争带来的新规则。高度关注这三点,及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执行的规律,找准时间点,迅速执行到位。

突破经验的局限,重新调整行动计划,除了思维上的突破,行为的改变更为关键。创造性执行的关键在于发现新需求,把握新需求,并把新的需求开发成满足群众需要的东西,以此来实现新需求应有的价值。有效执行不是简单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进行照抄照搬,而是要发现现有资源与被执行者需求之间的匹配点。“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要勇于突破经验的桎梏,及时调整战略执行的步骤和方法。

创造性执行还要善于整合执行对象的资源。上级要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往往会有某些优惠条件,这不是执行成功的关键,而是新的政策对于被执行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分析,被执行者有哪些资源条件可以调动,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领导干部执行更为关键的部分。

创造性执行还要有上下同欲的愿景。创造性执行的难点在于统一执行团体的思想,越是复杂的执行越是需要团队的合作。整个团队在执行思想上的统一程度决定了执行的最终效果。领导干部不仅要了解执行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执行者的能力特点,进行合理地分工与协作,形成执行的合力,如此才能提高创造性执行的成功概率。三、有效沟通的探索

有效沟通是执行成功的保障。执行要按照上级的政策、指示、命令行事,又要对被执行者采取行动,同时还要召集一批具体的执行者来执行,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保持畅通的沟通和交流,否则,执行效果就可能不尽如人意。面对“互联网+”时代执行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领导干部要找到既符合上级政策又符合被执行者利益的结合点,进行宣传、说服、动员,凝聚人心,这是执行成功的关键。有效沟通成为领导干部执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

有效沟通一方面要注意换位。领导干部要善于站在被执行者的角度体验他们的需求,要吃透人性,把握人心,善于以“推人及己”的方式体验组织中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行为和感受。沟通的本质是需求,特别是在今天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否迅速发现被执行者的需求点,掌握对方真实的利益诉求,是执行成功与否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学会换位,要从对方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考,克服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判断对方需求的思维定式。领导干部还要学会问话和听话,通过提出问题让对方展示出最真实的想法,从而把握其需求。认真倾听,从听的内容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进一步明确对方的实际考虑。做到这几条,领导干部才能有力地说服被执行者,做到凝聚人心,清除执行过程的障碍。

有效沟通另一方面要确保组织内部信息双向,沟通顺畅。组织内部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沟通信息近乎零成本的优势来确保横向沟通的顺畅,这要求各部门把自己的职责、权限理清楚,遇到事情可以直接做出判断,快速进行执行反应。组织内部还要以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方式,确保纵向沟通的顺畅,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破除科层制组织层层上报的层级障碍,形成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四、动态平衡的探索

这个世界是时刻变化的,是动态的,在动态中追求一种平衡,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动态的环境中,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探索平衡的状态。《实践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执行过程也一样,领导干部想要怎样执行,何时执行,必须找到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执行成功的概率才大。

获得动态平衡的一个关键在于,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优先做好重要的事情。比尔·盖茨有一次向效率专家艾维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艾维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给比尔·盖茨一样东西,而且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50%。他递给比尔·盖茨一张空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比尔·盖茨用了5分钟写完。艾维接着让比尔·盖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他重要性的次序。这又花了5分钟。艾维告诉他: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纸条上的第一件事,也就是最重要的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2件、第3件……直到下班为止。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做好最重要的事,这是效率专家艾维教给比尔·盖茨的妙法。因为这个妙法,比尔·盖茨支付给艾维2.5万美元作为酬劳,并随支票附上一句话:“我平生所学,从未感到如此大的收益。”可见,高效率的执行,首先要分清主次,优先处理重要的事情,明确事态的轻重缓急,以此来统筹协调。

执行过程中如何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比尔·盖茨归纳了三个判断标准,值得领导干部借鉴。首先,明白必须做什么。执行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明确是否一定要做?是否必须由自己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亲自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即可。其次,要明白什么事情能够带来最大的价值。执行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要选择既符合既定目标,又能给被执行者带来价值的事情来做。有一个定律叫做“二八原则”,我们要尽量用80%的精力去做能带来高价值的事情,而只用20%的精力去执行其他的事情。再次,要清楚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满足感。比尔·盖茨认为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只有均衡才有和谐满足,才能保持工作的热情。通过这“三层过滤”,事情的主次、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领导干部以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就可以实现高效执行,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执行能力。

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每天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如果不能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地进行工作,到头来不仅“丢了西瓜”,很有可能连“芝麻”都捡不到。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要学会“牵住牛鼻子”,把握中心,做到心中有轻重,执行有先后。同时还要学会“十指弹钢琴”,要统筹兼顾,既要关注长远性又要解决急迫性,做到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实现动态平衡的另一个关键在于,要“吃一、挟二、眼观三”。处理好眼前的事是“吃一”;纵观全局,观望长远是“挟二”;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平衡的态势不断进步是“眼观三”。这是“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要提升执行能力需要注重探索的一个方向。延伸阅读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人间万事出艰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共产党人最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奋斗成就伟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实现中国梦,最终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已经取得辉煌成就,正在向着梦想一步步靠近。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关键在于落实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做好领导工作。

一、充分认识抓落实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建立已90多年、新中国成立已60多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都有过很多精辟的阐述。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论述,把抓落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讲得很清楚很深刻,我们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和认真贯彻。

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只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如果自满懈怠,心浮气躁,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丧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部门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政策和措施。现在的关键就在于落实。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对于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

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抓落实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抓落实的根本,就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上。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党是为人民执政的,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抓落实,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检验。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不求进取,满足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抓好落实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党和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重担放在我们肩上,这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责任。要把这种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自觉地盯着榜样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

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改造山河的感人事迹。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