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天盯作业,到真正管学习:打造孩子六个学习好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8:39:28

点击下载

作者:葛建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每天盯作业,到真正管学习:打造孩子六个学习好习惯

从每天盯作业,到真正管学习:打造孩子六个学习好习惯试读:

前言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其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过了家长在事业上的成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学习问题,成为困扰很多家长的最头痛的问题。孩子的各种学习坏习惯、不听话、老师的经常告状,尤其是陪孩子写作业的各种崩溃和发火,已经严重影响家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家庭幸福。

当然,孩子的学习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孩子本人、家庭环境、家长及学校老师等综合因素,长时间互相影响的结果。解决起来自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改善进而改变的过程。

孩子学习问题的核心是学习习惯,最佳解决时期是小学阶段,尤其在孩子三年级之前。三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关键转折期,过了三年级再想去调整就相对比较困难,因为习惯已经养成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学习。

由于天天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很多家长普遍形成了“一提醒、二催促、三吼叫”的模式而不能自拔。然而,这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根据十年来在中高考辅导中的实践,总结近几年在30多个学校进行的自主学习训练班的经验,并通过研究近千名学习教练上门陪学的学生案例,以及学习力特训班、寒暑假学习力特训营等项目中数百个学生的训练成果,我逐步提炼形成了一套“教练式辅导训练法”。

2017年,为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我开设了在线课堂,亲自讲授了近百节专题课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家庭教育层面,系统地为家长分享具体做法,切实指导家长的实际操作,帮助无数家长逐渐改善孩子的学习问题,获得了较大反响。

具体为以下六个方面:

1. 如何让作业不拖拉?

2. 如何让学习更认真?

3. 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4. 如何让学习更专注?

5. 如何让动脑更积极?

6. 如何让阅读更走心?

这套训练方法,其核心教育理念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从说教到力行。我称之为“正学力行教育法”。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两点:

第一,家长在听课或阅读本书时,切不可迷信我说的具体方法。方法不是万能的,每个孩子的具体问题不一样,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的方法。方法有效,一定是这个方法切合了这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为什么会这么讲、这么做,应用这个方法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才是家长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第二,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再好的方法都是靠人去应用的。我常说一句话:给你一把青龙偃月刀,你不是关羽,挥不动,却怪刀不行。家长自身的学习和反省、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状态,将起决定性作用。第一部分 走出辅导孩子学习的误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第1章 为什么妈妈往往管不好孩子的学习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或家长,在作为或不作为。

一家大公司的高管,知性优雅,事业有成,唯一的焦虑就是孩子的学习。经人介绍,向我讨教教育方法。

她的儿子上六年级,很听话,但成绩不好,甚至比较差。也一直在各种补课,却没什么改变。她和孩子的爸爸平时工作都很忙,顾不上管孩子的学习,每次考完试见到成绩,都是火大。

都说如果孩子教育失败,家长的事业再成功也是无用。于是一狠心,她毅然辞去高管职位,决定做全职妈妈,亲自管孩子学习。她心想,在公司轻松管理几百人,现在管一个儿子,自然小菜一碟。

教育孩子这件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那还真不是一般的难!

虽然恶补了很多育儿书籍,也看了无数的教育理论,但管了一年,心力交瘁,和预想的完全不同。

以前是每次看到考试成绩发一次火,现在几乎天天火冒三丈,变成了网上常说的“吼妈”,有时感觉整个小区都能听到自己的吼叫声。

虽然也知道对孩子要有耐心,要控制情绪,但看到儿子做作业的那股磨蹭劲儿,看到他那屡教不改又似乎很无辜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根本就忍不住。

更崩溃的是,一年亲自管下来,儿子的成绩不仅没进步,还明显退步了。面对孩子爸爸的冷嘲热讽,学校老师的不断告状,她感觉每天都是在煎熬,心态越来越坏,脸色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糟。

她最终决定认输投降。

听着这些非常熟悉的话语,我可以想象出每天他们母子的相处场景。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道理她都知道,无须我再教什么,面对孩子怎么应用这些方法才是关键。

她为什么搞不定自己的儿子?因为管孩子教育和管理员工是不一样的。

员工都是成年人,公司有制度,可以开除,可以扣奖金。可是孩子能开除吗?

如果孩子真的不理家长,家长便一点办法也没有。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妈妈,即便她是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

很多家长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孩子,除了孩子的自身努力外,家长肯定做对了很多事情,也许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同理,有些家长虽然为孩子操碎了心,但最终孩子表现一般,除了孩子的自身因素外,家长也做错了一些事情,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管孩子的学习,怎么就这么难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太感性的妈妈很难坚持原则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妈妈在管孩子的学习,但是却很少有管好的。

为什么妈妈很难管好孩子的学习呢?有两个原因:

首先这本不应该是妈妈做的事。从“家庭教育”四个字来看,家庭的本质是“爱”,教育的本质是“规矩”。妈妈代表家庭,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里讲的是爱,是感情,是保护,是安全。夫妻闹矛盾,一个拥抱就全部解决了。爸爸代表社会,社会讲的是规则、规矩,孩子将来要走上社会,要去和别人相处,要去做事情。家庭中,爸爸是把孩子从家庭引向社会的那个人。

所以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既不是母之过,也不是父母过。

因为男人和女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偏向,爸爸相对偏向理性,妈妈则相对偏向感性。孩子的学习属于教育问题,是爸爸的天然职责。

然而,现在普遍出现职责错位的状况,爸爸忙于事业,忙于工作,基本不太管孩子的学习。但妈妈就不忙于工作了吗?不仅要工作,还要承担家务!现在全职妈妈其实并不多,大部分爸爸的忙往往只是借口而已,其实并没有真的忙到那种地步。

因为妈妈承担了爸爸该承担的职责,而女人的思维方式偏感性,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很难坚持原则,往往造成失控的局面,又无力解决,便开始焦虑、发火,出现指责、抱怨等情绪化的表现。

也许妈妈原本都有这样美好的向往:爸爸负责赚钱养家,自己负责貌美如花!然而,每天的焦虑情绪,成了妈妈貌美如花的最大杀手。

于是有人总结,目前中国家庭的普遍现状是: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如果再有溺爱孩子的老人,那问题就更加麻烦了。不能接受现状的妈妈经常情绪化“情绪化”在心理学上解释为,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发生较大、较明显的情绪波动,行为上出现失控。情绪化是一种非常具有破坏力的行为状态。

孩子成绩不理想,妈妈经常会本能地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慢,就不断唠叨甚至恳求:“你快点写啊,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到底要我说多少遍!”有时用嘲讽的语气说:“看你平时那嚣张样儿,怎么考试成绩这么差!”孩子不认真做作业,妈妈气上心头直接言语辱骂:“怎么会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甚至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会使用暴力对待孩子,打了之后自己又特别愧疚,左右为难。

妈妈情绪化的处理方式,不仅对孩子的学习进步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孩子的心情烦躁不安,使孩子更加逆反,甚至讨厌学习。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客观存在了,不管家长是否接受,问题就在那里,不会因为声音很大而减少,必须拿出有效的办法去解决。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现状,就无法改变现状,更谈不上改善了。因为人一旦被情绪掌控,满脑子就只有这个问题,无法去思考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妈可以回想下,每次大发雷霆时,言行是否基本上只是发泄不满情绪,而非解决问题呢?

相对来说,爸爸更理性些,只要爸爸把这件事承担起来,就解放了妈妈,妈妈的心情变好,家庭氛围马上就不一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会有很大改善。

爸爸每天只需花1个小时左右陪伴孩子,并非一定是陪着他全程学习,聊聊天、读读书之类的就够了。当然周末可以多花点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玩。尤其是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更需要爸爸的教育和陪伴。妈妈管学习常见的三大误区

妈妈在盯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以至于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却效果不佳,甚至情况更糟。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妈妈往往把管孩子学习这件事看得太过简单,做法基本上都是本能的反应,可以说是简单粗暴。

妈妈在管孩子学时通常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喜欢催促。妈妈经常会提醒孩子抓紧时间做作业,但是往往提醒了也不会很见效,于是提醒就变成了不停地催促,催促就快了吗?大部分情况是反而更磨蹭了。

第二,喜欢干涉。提醒和催促无效的时候,妈妈就会干涉。比如,孩子书写不符合要求,妈妈会要求他擦掉重写;孩子要先做语文,妈妈说不行,必须先做数学,否则会来不及。

第三,喜欢替代。看到孩子做事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者认为孩子动作太慢,索性就开始替代。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妈妈就坐在边上,有一点点不会马上就教他怎么做,有哪里不懂就反复给孩子讲,美其名曰辅导孩子学习。

如果我说,正是因为妈妈的这些催促、干涉和替代,造成了孩子做作业拖拉磨蹭、不爱动脑、不自觉,妈妈肯定不服气,更不能理解和接受。

妈妈会说,“因为他不自觉,我才催他、帮他的,怎么变成是我的问题了”。看起来似乎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

但这只是直觉上的本能做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早上不起床,妈妈天天叫、天天催,结果孩子形成了依赖,等着妈妈来叫,不叫不催便不会起床。如果哪天妈妈睡过头了,他还会责怪妈妈。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有依赖肯定依赖,催促作业本质上是一样的。

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养成好习惯,能主动自觉地学习,但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却把孩子推向了反面,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就因为妈妈把管孩子学习这个事情看错了,看得太过简单了。如果简单的提醒催促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有问题孩子了。

如果孩子只是几道题不会做,需要家长辅导一下,这属于技术性工作,要求的是专业知识。而真正管孩子学习,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工作。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按照一定的要求,自己主动去做。就像在工作中,员工要按照要求把事情自主自觉地完成。管孩子学习这件事,也是一项管理工作,而且是一项特殊的管理工作。

做技术工作凭的是专业知识,做管理工作却是要靠方法的。当然,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管理者的功力了。第2章 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

每一个“牛娃”的背后,都有一个牛妈或牛爸在不懈付出。

一个大学校友,比我低一届,他的儿子特别优秀,属于学霸型的学生。中考被上海市最好的高中提前录取,高中更加优秀,经自主招生,又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

这个校友很早创业,经常在外面出差,很少在家,顾不上儿子的学习。所以我一直认为他的儿子这么优秀,是他前世修来的福气!

一次几个校友聚会,他也在,正好说到我在做小学生学习习惯训练的事情。

他对我说:“老葛啊,你做的这件事实在是太有价值、太重要了!”

我很诧异:“你的儿子那么优秀,你还关心这个?”

他摇摇头说:“你是不知道啊,我现在想想都后怕!”

后怕什么呢?他开始讲述:“儿子开始读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妈妈就跟我约法三章,‘你现在工作很忙,儿子学习的问题,只能我来管。既然是我来管,那必须按我说的做,你要做到绝对不干涉。’当时,我觉得当然没问题,都是为了孩子。“没想到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对儿子立下了规矩,并严格执行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有些偷懒和贪玩,但到她手上,该惩罚的坚决惩罚,该当天完成的事情必须当天完成,她都可以陪着孩子不让孩子睡觉。有几次我看得都心疼,就为儿子开脱了几句,她很严肃地向我强调了一遍绝对不允许干涉的问题,我只好闭嘴。“有段时间,我父母来上海住了几天,看到孙子因为没做好事情挨妈妈罚,老人总是心疼孙子,觉得有点太严了,就劝了几句。她为此专门开了个家庭会议,再次强调约法三章的问题,弄得我的父母向我抱怨。“为这事我们私下也争吵过,但她非常坚决,甚至都有点固执。我确实也没时间管,只好由着她。“儿子在小学期间,因为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规矩,从小习惯就培养得特别好,成绩也一直很好,还参加了一些竞赛,小升初就比较轻松。到了初中以后,确实是轻松多了!学习劲头也很足。“而且孩子的妈妈也不知道向谁学的,从来没有像我的那些朋友一样,骂孩子、大吼大叫,恨不得把房顶都掀掉。我印象中她基本没怎么大声训过儿子,反正按照规矩来,这点没有商量的余地。最让我奇怪的是,他的妈妈对他那么严格,从小到大,他却和妈妈最亲,而且越大越亲,一会儿没见到,就会问‘我妈呢’,真是神奇,说实话,我都有点嫉妒。”

听完后,我心里暗暗向这位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我说:“孩子的妈妈很了不起啊,一是有先见之明,二是执行力很强,这是非常难得的!看来你的福气不是有个好儿子,而是娶了一个好太太!”

而大部分的妈妈又是怎样管孩子学习的呢?更多的是天天盯,天天催,动不动就发火。一个妈妈曾经向我抱怨:“我原来也是淑女,现在每天一到晚上就要吼,整栋楼都能听到我的吼声,因为这个孩子,我都变成泼妇了!”

这种吼叫,都是妈妈不满情绪的发泄,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反作用,长久这样,家庭氛围会比较压抑,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学习的五个教育因素

天天都在盯孩子的作业,家长往往以为,这就是在管孩子学习了,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成效,因为简单盯作业离真正管学习还差得很远。

孩子学习其实分为三部分:

一是课堂听课,这是学的部分,是老师教知识;

二是完成作业,这是习的部分,通过练习巩固,掌握知识;

三是孩子的用心、用脑,是上面两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左耳进右耳出,回家后对作业应付完成,不能把学的东西真正地理解掌握,没有内化成应用能力,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孩子每天都在上学,基本也都完成了作业,但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造成了家长的操心和焦虑。

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用脑,这是学习习惯,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盯和催最多让孩子完成作业内容,却无法令他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完成内化。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能够主动用心学习、自主学习,这才叫真正管学习。

很多妈妈说:道理都懂,但不盯、不催,他就磨蹭,看着就忍不住发火。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如果发火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还会存在问题吗?发了一顿火,不满情绪是发泄了,但问题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情绪上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如何解决问题呢?首先当然是要具体分析问题。

孩子的学习属于教育范畴,影响孩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教育因素、课外教育因素和自我教育因素。

这五个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第一责任。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在家庭里,跟父母天天在一起,对孩子各方面的了解,没有任何人能超过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也没有任何人会大过父母;同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也不可能有任何人会强过父母。

孩子在学龄前的成长过程非常关键,尤其是行为习惯、性格心理、规矩意识等方面的形成。而大部分父母,直到孩子上学之后,学习上出现了问题,老师找了,才会真正开始重视。殊不知,孩子作业拖拉、不爱动脑、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是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辅导机构,都是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的。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人的关键。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孩子进入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学校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其主要职责也是教学,在孩子为人处世、性格习惯方面很难兼顾。

所以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让孩子成才。

三、社会教育因素

现在的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影响和诱惑都特别大。这些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学校课堂和父母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当然,孩子将来毕业必然要走上社会,将在社会中与各类人相处,经历各种锻炼,面临各种诱惑,其生活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社会因素将起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让孩子成功。

总结以上几点: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人,学校教育让孩子成才,社会教育让孩子成功。

四、课外教育因素

现在升学竞争如此激烈,绝大部分孩子,周末和假期都奔波在各种补习班、培优班、兴趣班之间,有些孩子平时晚上还在上晚托班,这些课外培训基本占据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大大小小的培训辅导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老师素质和水平差异也比较大,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五、自我教育因素

然而,这几个方面的教育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必须通过孩子的自我教育来完成,也就是通常讲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实现,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很多妈妈经常说,道理都跟孩子讲了几百遍了。但是这个道理是家长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己内心真的这样想了,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家长天天提醒孩子字要认真写,孩子会烦,也没什么效果,但哪天如果孩子自己对自己说,今天一定要把字写好点,那就有用了,这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一定是家长要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自己去教育自己。家长想对孩子说的话,通过提问,通过和他探讨,让他自己把这个话说出来,这才是最有用的。通常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话,别人说再多遍也是没用的。

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的复旦附中,和山区一所高中结成姐妹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一批学生到山区学校游学两个月,在那里跟山区的孩子一起上课,一起生活。

每批孩子回来,家长们都反映孩子有了惊人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孩子会主动收拾自己房间,自己整理床铺,跟家长说话客气了很多,顶嘴情况明显减少,学习上更加主动。

有些妈妈就问孩子:“你们在山区专门上了什么特别的课程吗?”孩子说:“没有其他课程,在山区上学那段时间,天天和那里的孩子在一起,感触很大。他们的学校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我们差很多,但他们都很认真、很努力,他们的梦想就是将来能拥有像我们一样的生活。我们已经拥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想想,以前确实有点儿不太珍惜。”

相信这些孩子的家长平时没少讲这些道理,但孩子自己亲身经历了之后,自己体验了,感受了,不用家长说,自己就教育自己了。影响孩子成绩的五个学习因素

除了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学习本身也不是那么简单,并不是多听课、多做题就一定成绩好,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上的课和做的作业并不比别人少。

至少有以下五个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 学习时间

· 学习方法

· 学习能力

· 学习状态

· 学习习惯

这几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比如,学习状态不佳,就可能导致拖拉磨蹭,造成学习时间很长;反过来,学习时间过长,也会造成学习状态不佳。

同样,如果学习能力不够,遇到困难,就会使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形成不爱动脑的学习习惯等。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两点:

第一,学习方法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在孩子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时,很多家长直觉上总觉得是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其实大部分情况并非如此。

小学和初中的知识还是比较简单的,是很基础的东西,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方法。很多孩子成绩不理想是不好好听讲、不用心思考、作业简单应付甚至抄答案等原因造成的。

有的孩子会说,英语单词很难记住,他的同学就是因为学了记单词的方法,所以英语比他好。而实际情况是,他的同学想把单词背好而去寻求方法、提高效率,而他自己并不想下功夫背单词,只是想依靠快速记忆法来走捷径。

关键是主观愿望不同,也就是学习状态不同,方法只会在应用时提高效率,任何学习不可能单纯依靠什么方法获得好成绩。

第二,并不是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

大量事实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时间,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乘积关系。尤其是学习时间,并非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关键在于学习时的状态。如果学习状态很差,效率就会很低。比如,孩子多学了一倍的时间,学习状态却下降了百分之六十,这个效果会更差。而且时间越长,状态越差,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厌学情绪。

有时,成绩越好的孩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少,而看似花的时间多的孩子成绩反而比较差。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效率很低!比如,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却花了两个小时。高效率乘以时间才等于好效果。课外辅导真的能提高成绩吗?

很多孩子在各种机构补习辅导,参加各种培优班,做了很多习题,他们的成绩明显提升了吗?

在我十年的中高考辅导中,专门做过数据统计。所有参加补习辅导的孩子,无论是大班小班辅导,还是一对一线上线下辅导,最终结果,基本是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有明显进步,三分之一的孩子没什么变化,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甚至出现退步情况(出现退步也很好理解,这部分孩子本身就有学习态度问题,自己不想学,如果周末再被逼着补课,不仅是应付,还造成了依赖,在学校也不好好听课了,自然会出现退步)。

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经过辅导会有明显进步,这个结果看起来似乎还不错,而我们不知道的真相是,这些有明显进步的孩子中,超过70%的孩子,即使不参加这些辅导,也一样会有这样的进步。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好学,勤于钻研,在学校同样会向老师请教,和同学探讨。

也就是说,90%的孩子补课基本上是无效的,只是家长在心理上获得安慰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真正解决。试想一下,如果数学不好就补数学,英语不好就补英语,事情能这么简单,学校里还会有成绩不好的孩子吗?影响学习效率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可以这样说,影响孩子学习效率、决定孩子考试成绩的,绝对不是补了多少课,刷了多少题,而是与三个因素有关: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首先是学习状态。学习状态不佳体现在懒散、贪玩、情绪化等几个方面。有的孩子很懒散,回到家就瘫在沙发上或椅子上,遇到一点点困难都不愿意动脑,只会逃避。有的孩子很贪玩,特别是玩起游戏来,手机拿在手上就放不下来,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方面。家长说他两句,他就马上顶嘴。这就属于学习状态不佳,这样的孩子从内心是不愿意去学习的。

其次是学习习惯。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家长也常说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孩子具体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呢?可以大体总结为六点:

1. 拖拉磨蹭

2. 粗心大意

3. 不爱动脑

4. 书写潦草

5. 注意力不集中

6. 不爱阅读

这六个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目前家长焦虑的根源,也是任何补课都无法解决的。

最后是学习能力。孩子出现学习状态不佳、学习习惯不好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够,他想做却做不到。

学习能力不是指智商,而是指把事情做好的能量和力量。五大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智商,具体是什么呢?主要包括以下五大能力:专注力、思考力(包含理解力)、自信力、自主力和坚毅力。

一、专注力

专注力是第一学习力,主要表现在孩子是不是能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比如上课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讲的内容上,同时大脑能跟着老师讲课的节奏同步思考。很多孩子缺乏专注力,上课经常开小差,时常处于放空的状态。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常有家长带着学习有问题的孩子来找我咨询,我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来,跟老师说说,今天数学课老师讲了什么内容?”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然出奇地一致:好像今天老师没讲什么,就是讲评了一张试卷。再让他们说出试卷上的一两道题时,就都说不清楚了,因为他们根本没往心里去。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数学一直不好,尤其是应用题,感觉他丝毫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我找他交流,想给他一些指导。

我告诉他:“关于数学学习的问题,老师就跟你谈三分钟,谈完你就可以回家了。”在我问他学校上课情况的时候,他的眼神一直很游离,我不断提醒他,让他看着我,回答我的问题,又给了他几点建议,告诉他怎么做。然后我问他:“这几点,你觉得你能做到吗?”他却回答说:“三分钟到了吗?谈完了吗?我可以走了吗?”显然,他满脑子只有三分钟是否结束,根本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这就是专注力问题,这个问题很普遍。

二、思考力

思考力,包括理解力。家长经常要求孩子好好动动脑筋,什么叫好好动脑筋呢?怎么动?拿什么动?往哪个方向动?这是能力问题,如果他做不到,怎么逼他也没用。

我曾经遇到一个五年级的男孩。这个孩子各科成绩都很差,每次考试都在为及格而奋斗,尤其是数学,感觉他对数字没什么概念。聊天过程中,他一直在东张西望,注意力很不集中。为了调动气氛,我给他出了一道比较简单的趣味数学题,题目很短,也就半行式子。没想到我刚写完,笔还没放下,他瞄了一眼,也就一秒钟时间,马上说:“我不会,你告诉我答案吧!”我愣住了,大部分孩子起码会去琢磨一下,他竟然一点脑筋都不愿意动,这还是比较少见的。他的妈妈也说,平时做作业,只要不是一眼能看出答案的题,他都要等别人教,这就是严重缺乏思考力了。

三、自信力

自信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很多孩子看到数学题目比较长,还没做就觉得很难,内心就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做,觉得英语单词很难背,记不住,语文课文太长,背不出,这都是自我设限,缺乏自信的表现。

自信力不够的孩子,不会去主动思考、积极行动,然后就真的做不到了。

我一直记得,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但凡遇到难题,我从来不会去问老师和同学,因为我觉得我是优秀学生,我一定可以做出来。经过努力思考,往往就能做出来。曾经有一道题,断断续续琢磨了近10个小时也做不出来,我便较上劲了,最终是在梦里面做出来的。那种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也就更加自信了。而现在很多孩子,普遍缺乏这股劲头。

四、自主力

自主力,是孩子自主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整理,每天都是一团糟。作业本丢三落四,有时候做完的作业本都找不到了,看着都来气;更没有时间观念,也搞不清楚学了什么,问他哪些不懂也说不清楚。这些都是缺乏自主能力的表现。

五、坚毅力

坚毅力,也就是毅力,或者叫坚持力。有的孩子刚开始对什么都有兴趣,但只有三分钟热度。出现问题,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一顿,也认错表态,保证不再犯,但好不了几天,又打回原形,不能坚持。说得再好,不能坚持做到,也无济于事。

以上这五个能力,如果孩子不达标,该做到的事都做不到,再多的说教,甚至打骂,也没用。

一个孩子,如果状态不佳,习惯不好,能力又不够,补再多的课也没有用,都是在浪费时间。

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这三方面的问题就像三道鸿沟,把孩子的人和学习远远隔离开。如果孩子在学校都不认真听课,回家也不好好做作业,即使周末去补课,也是在耗时间。上学就想着放学,上课就想着下课,人在课堂心却不在,学习怎么会有效果呢?

解决了真正影响孩子学习的这三个根本问题,再去补课,再去提高强化才会有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习状态、训练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管学习。

然而,家长往往会忘记这些要求,只是盯着孩子完成作业而已。如果作业完成了,老师不告状,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老师告状了,才会重视起来。平时家长心情好,会夸孩子几句,如若心情不好,孩子再不自觉,那就是一顿发火,这个就不是真正在管学习了。第3章 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学习好习惯

有一位妈妈,带着上四年级的女儿来找我,交流完学习问题后一起吃饭,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每说一句话,女儿立即就会怼回去。一会儿指出妈妈的说法不对,一会儿又说妈妈某个字说错了,甚至是发音不够准确。女儿始终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而妈妈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她却并没有听进去。

我明显感觉她们母女的沟通处在对立状态,属于无效沟通。

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原因就在妈妈那里。因为妈妈说的每句话,都是带着不满、抱怨和指责的口气,基本都是疑问句、反问句或者否定句,比如:

为什么你会这样做?

为什么你不能安静点?

为什么你从来都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我都提醒你很多次了,你忘了吗?

你说你哪一次做到了?

大多数孩子从小都是被宠的,都很有个性。家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威信,往往会造成这种沟通氛围,双方精力都会耗在对抗上。互相抱怨指责,还谈什么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呢?普通家长缺少的四种力

人们常说,孩子是天生对付家长的高手。因为孩子对家长的了解,比起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敏锐,更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此种情形,在每个家庭中都在上演。

家长和孩子经常陷入争论,甚至争吵,实际上就已经表明家长并不比孩子高明和高强,或者说家长已经拉低了自己,和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被动地应对,本质上就已经被他带进了沟里。

真正厉害的人,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找机会取胜。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自己缺少好方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儿童教育的书里方法很多。家长真正缺少的是力,是有效执行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力。

家长到底缺少哪些力呢?我总结为四种力。

一、定力

很多情况下,家长跟孩子进行沟通时,家长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好像孩子作业拖拉,是因为耳朵出了问题。为什么沟通会变成发火吼叫呢?

这是因为家长的心态变坏了,不能接受现状。

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为什么到现在才做这么一点?你为什么这么慢?你怎么错了这么多?怎么说了几百遍了,就是不听呢?你写的字怎么这么差呢?”这些抱怨、指责,本质就是内心不能接受孩子这个现状。

无法接受现状就会纠结于“为什么”这种问题,挥之不去。实际上就是家长的内心被孩子影响了,定力不够。

什么是定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俗话说“定能生慧”,没有定力,心智被情绪蒙蔽,解决问题的智慧就没了。

当家长在抱怨、指责孩子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弱势点的孩子会很无助地看着家长。

此时孩子的心情肯定会变得糟糕,更没心思好好做事。就像我们学开车时,如果坐在旁边的师父不断地训斥,我们会更加紧张,结果是越做越差。

定能生慧

孩子出现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家长能够接受问题,定住心神,把关注点放在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问题上,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某个周五,我的妻子去接儿子放学,儿子动作慢,她就催儿子快点收拾书包,结果儿子落了东西在学校。晚上儿子在楼上做作业,突然就噔噔噔跑到楼梯口冲着他的妈妈喊:“妈!都怪你,就因为你催我,一本数学练习册忘记带回来了!怎么办?”

他的妈妈正在洗碗,一听这话,马上就要发火,我相信接下来的剧情会是这样:

妈妈说:“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丢三落四的还怪我催你?”

儿子肯定不服气,必定继续:“你不催我,我会忘拿吗?”

然后就是无休止、无结果的争吵……

所以我首先马上阻止他的妈妈接话,然后跟儿子说:“就这点小事?爸爸现在去学校帮你拿回来,你看需要吗?”

听我这么说,儿子一愣,马上说:“算了,我用别的本子做吧。”然后掉头就上去了,没有说其他话。

我接受了现状,主动把我们的关注点导向了如何解决问题,而非争论是非对错。于是,儿子决定用别的本子做,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呢?

比如,有人对你说:“你这件衣服真难看。”

听到这句话,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心里会不舒服,或者直接进行反驳。

乐于接受的表现是什么呢?当别人说你的衣服难看时,你可以说:“哎呀,这个衣服真的很难看吗?你快跟我说说哪里看起来不好呢?”

这么一说,对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就叫接受。

敢于接受,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而一旦接受,就给双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放在如何改善上。

遇到问题,首先要有定力,主观上接受已发生的情况。同时,还要接受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家长也未必想把孩子都教育成一样的。比如,家长经常说孩子不听话,难道家长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种很听话的孩子吗?在家里听长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后非常听领导的话,将来成家了听妻子或丈夫的话,处处唯唯诺诺,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那个孩子吗?我相信未必。

四种类型的孩子

借用网上泡爸的说法,《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基本代表了四种孩子。这四类孩子如果想强求统一,是不可能的。图3-1

第一种是唐僧型。唐僧型注重逻辑分析,目标非常明确,认理不认人。明确了要去西天取经,无论路上有多少妖魔鬼怪,都不改初心。这个类型的人属于领导型人才。

第二种是猪八戒型。猪八戒型注重感觉和表现,趋乐避苦,喜欢享受。认人不认理,只要你对他好,他就听你的,属于跟随型。

第三种是孙悟空型。孙悟空型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作敢为。这个类型的人不认人,也不认理,只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本事很大,最敢干。不爱受拘束,属于开拓型。

第四种是沙和尚型。沙和尚型注重纪律执行,很老实,很听话,很踏实。认理也认人,只要是他认可的人,他就听,他认可的道理,他就会去做,属于执行者。

唐僧属于领导型人才,猪八戒属于跟随型人才,孙悟空属于开拓型人才,而沙和尚属于执行型人才,每个人都不一样。

可以对照一下,你的孩子偏向于什么类型。

家长为什么会累?

我们相信,无论如何,猪八戒都很难做到像唐僧那样目标坚定明确,一路不再惦记高老庄。也无法让孙悟空像沙和尚那样,坐在那儿老老实实听话。当然也不可能要沙和尚变成孙悟空那样敢作敢为,虽然沙和尚可能特别希望能像孙悟空那样胆子大一点。

对不同类型的人,要求也不能一样。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就要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如果是唐僧类型的,家长得有真经,孩子才能坚定西行;如果是八戒型的,就要给他创造“高老庄”的向往;如果是孙悟空型的,家长就要有佛祖的法力,他自然皈依;如果是沙僧型的,虽然看起来很老实听话,但可能家长更着急。

家长需要接受孩子的客观状况。如果真的逼迫孙悟空这种类型的孩子像沙僧一样老实听话,我相信他可能会非常压抑,也许后面会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后果,到时候后悔莫及。如果孩子明明是八戒型的,却非逼他成为唐僧型,那样家长很累,孩子更累!

二、能力

我们的周末特训班有个规矩,所有孩子必须上交手机和平板电脑,否则不能进教室上课。

一次,我上第一节课,有位六年级的男生可能不想交手机,因为是老学员了,和我比较熟悉,就在教室门口问我:“葛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交手机啊?”我看着他,只说了两个字:“规矩!”就不再出声了。他只好无奈地拿出手机,交给老师。

我没有和他讲道理,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和他讲道理,他会有更多的道理等着我。如果我说“怕你们上课看手机分心”,他会说“不会的,我把手机关机放口袋里”。诸如此类,徒费口舌。

我只讲规矩,规矩两个字很容易明白,也很好操作,更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结果。很多孩子喜欢辩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我不上他们的圈套,不打算讲什么道理,只讲规矩。因为我知道讲道理没用。

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还经常抱怨:“道理我都讲了几百遍了,他怎么就是不听!”

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不知道道理吗?

问题越多的孩子,其实对道理越清楚,因为天天有人给他讲道理。他只是不想去做,更没信心做到。他不是笨,而是懒,身体懒得动,脑子懒得想。

单词还没背,就说记不住;数学题还没看清楚,就说不会做;平时活蹦乱跳,一到学习就精神萎靡。

家长会说:“孩子懒得去做,不肯动脑,我也没有办法了。”

真的没办法了吗?当然有办法,而且超级简单有效,那就是缺什么补什么。

孩子懒是因为缺什么呢?能力!勇于挑战的内心能量之能,克服困难的行动力之力。

这个能量和力量,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即赋能。

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没办法?因为自己也没有能力,所以给不了孩子。其实不是缺办法,而是缺乏能力。

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经常焦虑烦躁。焦虑是一种非常低能量级的状态。自己都缺能量,如何给孩子能量呢?

我们看一下这张能量层级图(如图3-2所示)。图3-2

两个低能量级状态的人只会相互消耗,只有高能量级的人才能向低能量级的人赋能。

如果妈妈处于低能量级的状态,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很压抑,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对抗消耗,孩子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能力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人的内在力量,只能靠自我修炼获得,我称之为修炼信念系统。当具备强大的信念系统,就会处于高能量级状态,拥有强大的气场。

一位年轻老师,在我的隔壁辅导一个孩子做作业,有一天作业有点多,孩子做了近三个小时还没做完。

老师最后来找我:“葛老师,他还有一首古诗背不出来怎么办?”

我觉得很奇怪,三年级的孩子,四句古诗会背不出来吗?

那天要背的是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对那位老师说:“这四句诗,他5分钟就可以背出来。”

我对孩子说:“你先大声读一遍,我听一下。”

孩子读了一遍,但不够大声,我就带着他读了一遍。

我说:“你自己大声再读一遍。”他又读了一遍。

我把书合上,说:“背一遍。”

他说:“我背不出来。”

我说:“肯定可以,开始!”

他背了一遍,两句有些结巴,在我提示之下,背了出来。

我说:“你看不是背出来了吗?”

他说:“但是背得不熟。”

我说:“再大声读一遍。”

他又大声读了一遍,然后比较流利地背了出来。

我说:“背得不错!老师也来背一遍,你听听。”

我用超快的速度,背了一遍。

他一下震住了:“老师,你怎么能背这么快呢?”

我说:“你也可以这么快啊,还能比我更快!”

他跃跃欲试,虽然还没达到我的速度,却也是非常流利了。

有趣的是,第二天过来时,他第一时间冲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也背得很快了。”然后那四句诗脱口而出,果然比我更快。原来他是特意练了,专门来找我展示一下的。

为什么我只花了5分钟,就让他熟练地背了下来,过后还乐此不疲地练习呢?我和那位年轻老师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答案是我们在教这个孩子时的内心状态是不同的,大概有以下三点:

第一,内心我坚信。四句古诗,他5分钟必须背出来。

第二,内心我自信。我一定能让他5分钟背出来。

第三,内心我确信。他肯定会在5分钟内背出来。

孩子真的背不出这四句诗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没有信心做到。

在我教他时,因为我内心的这三个信念,我的眼神、语气和表情给了他能量和信心,所以他做到了,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而那位老师,内心并没有这些信念,只是催促孩子快点背,背不出来就觉得没办法。

孩子是需要带动的,带着他,他就动。而带动别人则需要强大的能量气场。

很多时候,我一说话,孩子立即就会行动,没有任何借口;有些老师按我一样的说法,孩子却会讨价还价,就是因为不同的能量气场所致。

爸爸和妈妈对孩子说话,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也是因为他们的能量气场不同。

经常说没办法的人,他的话自然是不会有人听的。

给我带来强大能量气场的,就是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有三个要素。

信念一:坚信这件事情必须做到。

很多时候,遇到事情,我们会各种盘算、考量,自以为很聪明,希望找到一个性价比最佳、最保险、不吃亏的做法。殊不知天下哪会有那么多便宜事。

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关键是:我们在乎的到底是事情,还是代价。

所有的纠结和理由,只是表明:没有那么坚定要做这件事,没有真正下决心。

信念二:自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一个人有没有自信,对能不能做成事影响很大。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事情做到的那种心态。

自信的人一定会找到办法解决问题,不自信的人永远都会有理由。这是内心指引的不同方向。

信念三:确信孩子肯定能做到。

家长经常地否定孩子,不断地批评指责孩子,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心,是孩子不自信的主要根源。有的家长觉得冤枉,说:“我当面都是鼓励他的,一直告诉他,妈妈对他有信心。”但其实,无论家长嘴上说什么,孩子是能感受到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家长所有的担心焦虑,所有的催促提醒,所有的发火指责,都是在不断告诉孩子:我对你没信心!

家长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如果最亲的人对他都没有信心,那么他的信心从哪里来呢?家长只有内心真的对孩子充满信心,眼神、语气、表情才会传递出相应的信息,孩子也会接收到无穷的能量。家长给孩子的是信心,他得到的就是信心;给他的是压力,他得到的就是压力。

回想一下,孩子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无论他如何摔倒,如何害怕,经历多少次失败,我们当时是什么心态,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我们知道,他一定会学会走路的。那才是对孩子真正的有信心!所以,每个孩子都坚强地站立起来,坚定地迈出了自己的人生步伐!

具备这三个信念,就构建了强大的信念系统,内心充满着能量和力量,人就会处在高能量层级。

高能量的人,才能带动影响更多的人,去行动,去改变。

三、洞察力

看似简单的问题,要想应对好其实并不简单,而一旦应对错了,反而会变得更复杂。

比如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的儿子上初二时,有次在家做作业,拿出一张数学试卷准备要做。

我问他:“这张试卷预计多久完成?”

他看了一下说:“大概要一个小时。”

我说:“根据题量和难度,半个小时足够了。”

他说:“不可能,肯定要一个小时。”

问题产生了,怎么办?

做法一:就给半小时。

做法二:折中一下,给45分钟。

做法三:不争了,尽量快点做。

三种做法似乎都有道理。

但结果基本上会一样:花了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我采用第四种做法。

我说:“爸爸亲自做一遍给你看,你给我计时”。

他自然很起劲。我拿出一张白纸,花了15分钟把所有的题目做完,他很惊诧。

我说:“你看,爸爸用了15分钟,你比爸爸差点儿,半个小时足够了吧!”

他点点头,结果25分钟完成。

前面三个方法为何无效?因为没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根本的问题是:孩子认为要一个小时,不管父母是强迫还是折中,都无效,他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去证明他确实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

只有孩子自己觉得半个小时可以完成,他才会努力去完成。我的做法对症下药,给他带来了信心,所以他做到了。不清楚根本问题是什么,怎么能有效解决呢?

老师敲黑板说,“同学们,强调多少遍了,要认真审题!”审题,就是要洞察问题背后的玄机,探究出题人真正的意图。然后,才能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洞察问题的本质,是真学问,大智慧。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往往是依本能反应,凭直觉行事,或者人云亦云。

孩子磨蹭拖拉,就不断提醒催促;作业不会做,就给他讲解;不听话犯错误,就发火教训;成绩不好,就去报班补课。如果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的话,孩子也就不会存在学习问题了。

家长重视和操心孩子的学习,并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结果呢?孩子上了更多的课,刷了更多的题,不再有时间思考,不再有时间阅读,更没有时间锻炼,学习上没有提升,甚至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况,家长更加焦虑。究其根本,是我们没有认清一个基本事实。

孩子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燃型,天生追求自我成就,自觉主动学习。这类孩子在学习上比谁都上心,家长无须操心,只需要给他创造条件,在他需要时,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即可。学校里排名前5%~10%的孩子,基本上属于这个类型。

另一类是点燃型,天生追求自我享乐,被动接受学习。这类孩子内心也想要好成绩,但行动上趋乐避苦,希望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绝大部分孩子属于这个类型。

点燃型孩子的学习,必须要有人给他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并能促使他做到,这个人只能是学校老师,因为在这些孩子的潜意识里,只有学校老师的要求,才是必须完成的学习要求,学校老师的话,才是他最在乎的。而其他任何人,不管是家长,还是课外老师,他都会去应付,都没那么在乎,他们的话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作用。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老师对孩子的一句表扬和鼓励,效果胜过家长十倍百倍;同样,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打击,家长也无法弥补。

有些孩子,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认真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成就感,更加自信,成为优秀学生。

反之,如果学校老师不能严格要求孩子(当然对不同孩子应该有不同要求),或者在孩子未能按要求做到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而指望家长去解决,除了徒增家长的烦恼之外,基本是无效的。部分有意识、有能力的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或许能起一些作用,而对于孩子的整体学习来说,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至于各种辅导班,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只是众多家长的心理安慰而已。

如若学校老师处置不当,加上家长因无力解决、过度焦虑,对孩子简单粗暴地过多干涉,甚至责骂,可能会将孩子推向厌学、弃学的状态。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我认为,这是目前很多家长困扰于孩子学习的根本所在。不能抓住本质问题,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