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教你找工作——100场面试 20个offer背后的求职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7:07:07

点击下载

作者:韩速(@美牙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师兄教你找工作——100场面试 20个offer背后的求职秘密

师兄教你找工作——100场面试 20个offer背后的求职秘密试读:

前言

我是一名刚刚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从实习到正式工作共经历了百余场笔试面试,最终收获了20多个offer(录用通知)。在这些offer中,有少部分技术开发工作,更多的是非技术类岗位。譬如,金融方向如工行、建行总行管培生;咨询分析方向如百度分析部specialoffer;产品方向如新浪微博产品管培生;以及游戏策划方向如网易游戏虚拟架构师等。非常幸运地获得这些优秀公司的青睐,首先要感谢学校的教育和学校的品牌,让我能顺利通过大部分筛选,甚至给了我很多特殊推荐的机会。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我的专业,在这个万事“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相关专业让我的工作选择面宽广明亮,并且能获得高于一般专业平均水平的待遇。当然,也要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家人和同学们,为我排忧解难,加油助威。最后,才会归结为自己的一些努力、一些总结和一些反思。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不敢说自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我知道周围有很多更加优秀的同学,可以凭借漂亮的实习经历,顺其自然地收获全国只有个位数名额的顶级待遇offer,而无需在求职的战场中厮杀;我也知道有很多同学抱有远大的理想,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无怨无悔;我更知道,有一些同学已经踏上了创业的道路在争取财务自由;我同样知道,一些同学闲云野鹤,做着喜欢的事情,自由地享受生活。但是,这些同学毕竟是百万求职大军中的少数,更多毕业生的归宿仍然是找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我非常愿意将求职过程中经历的不同行业、不同风格的笔试面试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探讨。

实际上,在找工作以及与师弟、师妹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缺乏对就业知识的基本认识,更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我们精通了数理化、史地政,但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知识上却极度匮乏。我身边有许许多多成绩优异、品行善良,甚至有过多年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同学,在求职的过程中惨遭滑铁卢,与理想的offer遗憾擦肩。数不胜数的例子和教训让我深思,同时给了我动力。诚然,越来越多的校园讲座或培训机构逐渐增加了对求职和职业规划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前辈和过来人与我们分享经验。但在这里,我非常想用一个刚刚结束求职之旅的应届毕业生的口吻,以一个亲身经历百余场比拼的第一线视角,来讲述一些更加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本书不虚不鸡汤,不作不浮夸。也许,这些东西更新鲜,也更便于操作。

本书将会从前期准备到笔试面试,再到选offer、谈offer等多个方面,对求职的整个过程进行分享和描述。由于笔者经历和经验有限,无法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职位,也由于笔者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无法做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因此若有疏忽遗漏或描述不当的情况,欢迎大家指正反馈,并恳请大家见谅。

导言

从2014年的春天开始,到2015年的春节,从开始懵懵懂懂地找实习,到最后坚定不移地提交三方,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子已经过去,却又历历在目。回想起找工作时的种种故事,总觉得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以时间的维度来看,它确实不算是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段,但是从意识的标尺来衡量,它又着实带给我历练和成长。在那些日子里,我思考过、彷徨过、喜悦过、痛苦过、选择过、悔恨过、疲惫过,也洒脱过。尽管最后尘埃落定之时,心中更多的是一份笃定和淡然,但这段时光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小小的心得,总觉得应该写下来,算是给这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儿一个停靠的港湾,也算是给它们一个交代。如果还能顺便给更多人一点启发和借鉴,那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我觉得找工作这事儿确实是一种考验和历练。从最开始的无处下手、匆忙上阵,到后来的游刃有余甚至对面试上瘾,我算是完成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这期间,曾在东京街头寻找漫画原景,也曾到宝岛小巷追溯原著风情,在深夜的西湖边行走呼吸,在明媚的椰子林冥想休憩。这期间,瞻仰了国贸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也感受了软件园区的喷泉草地,体验过金融大街的西装革履,也融入过创业大街的拖鞋T恤。虽然更多的是在清晨的时候从北四环挤两个小时的地铁到大望路,啃着街边煎饼又踏上了去往望京的公车,再匆忙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中关村参加晚上的笔试,最后,伴随着夜晚稀疏的小雨回到电脑前准备投递下一份简历。当然,你完全可以换一种心情,把求职之旅变成一次次奇妙的出发,那是修炼自我的旅程。

而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更是这世界绚烂的颜色。有幸被行业巨头的战略总监邀请午饭,听着她讲述在世界科技巨头任职的故事,以及回国打拼的原因;也曾坐在某国内“最有前景的创业公司”之一的联合创始人面前,聆听她对其所在行业前景的分享;感动于某境外行业翘楚的人力总监,特意飞到北京说服我成为大陆三号员工,甚至提出到家乡和我的父母进行更深一步的沟通;也惊喜于与签约公司的CEO师兄聊着学校学院的最新动态。群面的面友无论慷慨激昂,或是娓娓道来,无论提纲挈领,或是细致入微,都闪耀着无比的光辉,让我受益匪浅;一起准备的小伙伴,分享最新的招聘信息,提醒马上截止的deadline,相约修改简历、练习面试、安慰彼此、总结深思。有他们在,旅途并不孤单。虽然我也曾被压力面喷得狗血淋头、无地自容,被不靠谱的面友拐得无力回天,看到别人通过而自己落选的邮件心有不甘,但我恰恰是因为那些经历而更加笃定而坚信,让我回过头来不禁莞尔。他们是我的灯塔,让我的脚印更坚实。

这条路上,我甚至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性格测试的结果让我自己都震惊,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心中最脆弱的一面;当试着回答自己做过的最牛或最愚蠢的事情时,有些信手拈来,有些却无从下手。这时才有一点恍惚,我的学生时代并非满是精彩,还充满了种种遗憾。从面试官的问题中,我揣摩到一些行业巨擘正在使用的策略和目前遇到的问题,我惊叹他们的设计之复杂与缜密,也感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成绩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

回头望去,似乎并非满是荆棘,似乎还有点灿烂绚丽。再转回头,前方的风景虽然朦胧,但我并不害怕这份神秘,因为那里看起来已有了光亮。第1章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一个满意的工作,便是为理想奋斗的开始。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不是问题,但找到一个合适而满意的工作,却不那么简单。谈到“合适”和“满意”,就必须从职业规划说起。1.1长期规划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或是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或是做一个“拒绝卖糖水而坚持改变世界”的极客;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医生、慈善家;或是做一个“为往圣继绝学”,力争拓展人类认知世界边界的科学家。当然,也可以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学者;还可以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着自己的爱好,成为摄影师、旅行者、自由撰写人。当然,“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爱好截然不同,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无法用价值衡量,更无法权衡高低贵贱,每个个体的梦想都是值得尊敬并值得奋斗一生的。做一份工作,实际就是追寻梦想的过程,而为了完成梦想,必须有一个长期规划,从而指导我们选择工作。它是择业过程中最本质和最原始的参考借鉴。

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思考个人长期规划与企业自身的长期愿景、历史使命和企业文化是否匹配。例如阿里巴巴的文化是“为中小企业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是一种“鼓励创新,勇于冒险”的价值观;星巴克希望“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宝洁公司则注重“领导才能、主人翁精神、诚实正直、积极求胜、信任”。你的长期规划是否是为他人服务?是否是不断脑洞大开地创新和尝试?是否愿意细心地做好一件简单而重复的事情?是否能保持求胜心切、鹤立鸡群?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长期规划与职业选择密不可分,长期规划不仅可以反映自身的个性和抱负,更是检验其与企业是否志同道合的重要标准。

同学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梦想。我们问天问地问自己爱好什么,十有八九是吃饱喝足、升官发财、生活无忧、家庭和睦等较为抽象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不能算是规划,只算得上规划带来的一些结果或影响。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应该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职业活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是从业者创造职业成就,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图1.1 长期规划的部分结果

当然,长期规划确实是比较模糊而复杂的概念,我们不妨先试着回答下面一些问题,尝试了解自己。表1.1 尝试了解自己

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可以从答案反推个人的长期规划。下面列举一些典型的职业形象(典型但不绝对),从而帮助大家理解职业规划是如何体现三观的。图1.2 银行家与程序员的性格特点

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可以参考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MBTI。其按照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思考(T)/情感(F)、判断(J)/知觉(P)四个维度将人分为16种,具体如图1.3。图1.3 MTBI 职业性格测试分类

例如ENFP类型的人可能适合广告创意、战略顾问;ISTJ类型的人适合做审计、会计等工作。我们未必将其作为职业选择的全部依据,但把它当作一份指导却未尝不可。通过它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或者弥补不足,从而更接近理想的自己。1.2短期规划

梦想还是面包?许许多多现实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纵然,梦想是我们的明灯,但是通往明灯的道路却可能充满曲折,这条道路有的时候并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充满荆棘,我们也必须做好“曲线救国”的准备。短期规划就是让我们积细流、积跬步,从而成江海、致千里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可能有类似的梦想、类似的性格,但却拥有各不相同的背景、出身、家庭条件。面对这种不同,我们需要做出不同的短期规划。

短期规划通常是结合自己已有的财富、知识、技能等对自身边界能力进行的拓展。比如A和B两个小伙伴都想成为技术负责人,A出身普通家庭,眼界有待提高,但是技术扎实。B来自于中产家庭,素质比较全面,不喜欢被约束,能够承担风险,也许A更适合一个成熟公司,在大平台上磨练打拼,积累人脉和资源,逐渐晋升为技术负责人,而B的性格使得他短期内更想进入一家创业公司,通过自我激励和不断尝试而快速成长。

短期规划并不是一天两天的“瞬间规划”,通常是3~5年可以预见的计划。但又不至于要10年、20年那样过于漫长,过于漫长的计划往往不切实际。五年前,没什么人用智能手机,人们又怎么能想到现在这么多智能硬件、“互联网+”呢;十年前,刚步入高中,大学的专业傻傻分不清楚,又怎么能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呢;更多年前,“打酱油”还是一个生活小事,“稀饭”只是一种食物,“呵呵”也是非常礼貌的一句回复,然而现在是否又有了全新的含义呢?同样的,没有人可以想象今后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有哪些职业从朝阳变夕阳,又有哪些职业从东方冉冉升起。

因此,一个不超过5年的短期规划是切合实际的,我们可以将这五年分阶段拆解。图1.4 短期规划模型

短期的计划可以是掌握一项技能,比如根据“一万小时定律”,按照一天工作8个小时来算,一万小时恰好是三年多,完全可以通过一个短期规划搞定;短期规划也可以是考取一个证书,譬如CFA最短可以用两年半考下三级,注册会计师通常花一到三年也可以考取下来;还可以是晋升到某种岗位的期望,通常晋升渠道明确的企业,都会通过年度考评等方式,每两三年对优秀的员工进行提拔。因此,短期规划看得见摸得着,是通过努力有较大几率完成的事情。

其实,在后续的网申面试过程中,求职者经常会被问到职业规划是什么,很多同学会回答长期规划,这实际是存在误区的。试想,一个面试官往往是中层领导,如果求职者把当上CEO的长期计划讲出来,面试官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这很容易让面试官对求职者产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评价。如果把创业、环游世界的长期计划讲出来,则更显得与当前职位不符或给人无法踏实工作的印象。

因此,面试网申中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往往是询问求职者的短期规划。一个短期规划可以反映求职者是否有充足的准备进入职场,是否有充足的信心和责任心去承担职责。短期的计划切实可行、易于操作,面试官可以从周围众多的例子中去验证答案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一个短期规划可以反映求职者的职业诉求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是否比较契合。例如,我在应聘某行业管培生的时候,对职业规划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回答。

我希望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并能够出色地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在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希望能领导一个小团队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同时对行业内某一特定领域有着独到和深入的见解,并积累相关人脉。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希望能够领导一个比较大型的团队完成业务线级别的任务或者开拓全新的业务。届时,我能对行业多个领域甚至整个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行业内产生较深影响,并拥有一定的行业话语权。

由于是管理培训生岗位,我突出了领导力和主动性,同时选择了一种比较中庸的方式,既显得有计划性和冲劲儿,又不会显得张扬而狂妄。我将五年计划拆分到几个关键时间点,在计划的各个阶段,通过管理团队大小以及对行业了解愿望的变化,逐渐分解了我的短期规划。求职者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应聘岗位和行业的不同,有所变化,例如一个销售和一个人力的短期规划可以像下面这样展开,见图1.5。图1.5 销售和人力岗位的短期规划示例

个人短期规划如果能与公司的短期规划相关联,则增加了胜利的筹码。譬如某互联网公司近几年收购动作频频,急缺码农,而你正好计划提高算法编程水平,不得不说你是幸运的;又比如某快消公司希望第四季度超额完成销售任务,而你恰好希望晋升为销售主管、销售总监,面试官可能直接转身:“I want you!”。选择短期目标与个人短期规划相同的公司,很可能让你快速晋升、成长。

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例如想成为院士,一般得先成为教授,想成为教授通常需要有一个博士学位。在学术上的积累和职称上的晋升,是一种积少成多的关系。然而,两者的关系也并非完全如此正相关,比如,你梦想开一家咖啡厅,但可能又觉得那是中年以后的事情,现在你还是想搞搞专业的事儿,积累一下原始资本,那么你的短期规划可能是提升专业技能。这样一来,专业技能并没有在“开咖啡厅”这个维度上有太多有价值的投影,两者的维度比较“垂直”。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短期规划和终极目标规划没什么太大关系,只因你目前还没准备好,或者资源不足,让你不得不先选择另外一份工作。更严重的情况是,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背道而驰,比如你想成为富豪,你的短期规划可能不是逐渐积累财富,而是先砸大把的钱去学习,提升自己或者开阔眼界。恩格斯厌恶资本活动,但是为了资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不得不从事商业活动,并多次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这也是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180度大转弯”的例子。后两种情况通常是求职者结合现状的一种思考、平衡或妥协,是大多数人在职业选择中不得不审慎考虑的。但是,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仍然建议选择第一种关系作为短期规划的表述方式,这样逻辑更自然,便于面试官更好地理解。图1.6 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的关系1.3小结

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是找工作之前必须想清楚的两件事,不仅能够帮你梳理自己的前景、兴趣,明确求职方向,还能帮助你提前做好准备、提升自我。同时,了解企业的长期愿景和短期目标也尤为重要,这可以帮你甄别出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公司,判断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在相关领域的投入资源,等等。图1.7 个人规划与企业计划相匹配第2章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求职是一段旅程,你是否已经计划路线、收拾行囊、整装待发了呢?2.1前方有一大波失败,你受得了么

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2014年的727万达到749万,持续增长。而根据智联招聘的调研,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1.2%。加上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并恰逢国内经济转型期,就业难似乎成了常态,每届学生都感觉遇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可以说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我们不仅要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决心和勇气,也要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胸怀和心态。图2.1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2.1.1 当做一场旅行

我们常用“工作狗”来形容找工作的同学,他们渐渐远离学校美好而单纯的时光,开始走向社会,不免会觉得节奏加快。学校往往只是用成绩等几个简单的维度来衡量一个人,而求职的过程往往要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遛遛。

找工作的过程充满艰辛,参加各种挤破头都未必有个“站票”的招聘会,几个小时下来可能只是听到企业的一场“广告发布会”,有效信息少得可怜,不参加又担心漏掉关键信息;为了不同岗位精心设计的简历,改过三版五版甚至十几版几十版投出去后也总是石沉大海;数不尽的网申题、在线测试、笔试面试,准备了半天却是没了后续;披星戴月地往返于宿舍、招聘会和面试现场,苦苦等待着被面试官叫号;被各种“面霸”血虐,被“面友”拖后腿……数不胜数的烦扰令我们叫苦不迭。

因此,我们必须提前预见好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调整心态,把找工作当成一次次旅行。去听听招聘会,即使遇到了“广告党”,至少我们了解了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没准还能幸运地抽到奖品(我听宣讲时中了iPhone 6);改了好几版简历,每一版都像一件艺术品,看着美美哒,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这么优秀;发出去的简历,都保证是最用心的作品,不接受是你们的损失,还有更广阔的海洋等待着自己;往返于各个场地,也可以欣赏沿途的夜景,你突然发现,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勤劳的人和美丽的景你以前根本未曾留意;即使在现场焦急等待,你也可以和周围的人闲聊,增加阅历;交上几个朋友,互相鼓励,说不定以后工作上还有合作的机会,也是一段缘分……

求职之旅就是一次次奇妙的出发,那是磨练自我的旅程。

2.1.2 胜败乃兵家常事

找工作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事儿,一开始遭遇各种滑铁卢,败走各种麦城再正常不过。我的很多同学,在学校学院也可以算风云人物,或运筹帷幄,或能言善辩,或多才多艺,或成绩斐然,然而在找工作时却遭遇了大大的跟头。我的很多“工友”(找工作的朋友)向我抱怨:“我和那个xxx一起面试,他平时也没看出来怎么怎么厉害啊,怎么他过了我就没过啊?”更亲密的朋友甚至直接向我吐露心声:“我这么优秀,这么个破公司还拒我,给我offer老子还不去呢!”“那个xxx一定是有关系,面试官和他聊天就是面带微笑,给我就摆出一副臭瓢脸!”……

焦虑、压力可能伴随着你的整个求职季,僧多粥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即使你足够优秀,也总是有众多和你差不多优秀的人竞争着紧缺的资源,甚至有比你优秀很多的人和你抢夺为数不多的名额。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留学人数更突破50万,求职大军让“优秀”变成了一个必要条件,而不再是充分条件。有招聘人员甚至笑称,十个求职者,九个班干部,八个班长,七个三好学生,六个学生会主席。可见,虽然你很优秀,但可能只是优秀得没有个性罢了。

很多人会将找工作比喻成找对象,配偶之间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其中一个人是否优秀,而是他们是否合适。顺着这个思路,我将求职失败的情况大致分成三种。

第一种,叫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很显然,你自己还不够优秀,达不到职位的要求,或者应聘的“高富帅”太多,你被放到“备胎”行列(waiting list)甚至直接被拒(rej),你只能拿到一张“好人卡”(公司拒信和好人卡的说辞简直异曲同工)。如果是这种情况,提升自身能力和面试技巧是当务之急。

第二种,叫做“你说的都是极好的,可我偏不喜欢”。你在七大姑八大姨眼中是“别人家孩子”,高大帅气、彬彬有礼、成绩优异、衣食无虑,可是人家姑娘就喜欢隔壁小王骨骼异常、性格张狂、幽默风趣、放荡不羁。求职也是一样,你如此优秀却被拒绝,只不过是彼此不适合罢了。有的时候某个姑娘的追求者甚多,你也想凑凑热闹,其实未必真地喜欢人家,你俩的性格也未必合适。就算你真地喜欢人家,并且门当户对,怎么看都是天生注定,然而就是没有缘分,你也没法强求。无论哪种情况,没有拿到offer只是面子上有些过不去罢了,伤心总是难免的,但也无需一往情深,在对的时间总会找到对的人。

第三种,叫做“你很好,但是我配不上你”。专业叫法是“overqualified”,你过于优秀,远远超过了该职位的要求。科学家教小学物理,庞统当了县令,人家怕耽误你,也怕自己留骂名。雇佣你企业会付出更大的成本,却未必得到更大的回报。所谓龙非池中物,给你offer你也未必会来,企业也不想彼此再浪费时间。这种情况,你需要正视自己、更加自信,切莫委曲求全。

大丈夫何患无妻,小女子何愁不嫁,我们没必要在每一场较量中患得患失。及时总结、反思、调整心态,去迎接下一次挑战,这才是最重要的。2.2最值得的投资便是提升自己

正如上一节提到的,被拒者自身不够优秀是求职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求职是一个全方位考察求职者的过程,不再是成绩决定一切,而是智商、情商的综合体现,是知识、阅历的集中展示,缺一不可。求职者不仅要在失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查缺补漏,更要早早地做好准备,提升自我,以满足工作需求。

2.2.1 基本条件“要求毕业学校为985、211”“英语通过六级,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有CFA、CPA证书优先”“学生干部优先”……这是在JD(Job Description,职位描述)中最经常看到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算是基本情况。如果你没有达到基本情况的基本要求,你在网申环节就可能被系统过滤掉。更残忍地说,你辛辛苦苦写的热腾腾简历还没有到达真人的手上,就被冷冰冰的机器撕毁了(很多时候,所谓“优先”就是一种必要条件)。

很显然,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通过英语六级,赶快在找工作之前考下来;毕业学校不够好,可以考虑通过考研或出国的方式为自己镀金;缺少相关证书和经验,硬着头皮考下来,去弥补。诚然,这些基本情况不等于你没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但毕竟求职者成千上万,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辩解。这些基本情况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够改变的,因此需要大家给予求职足够的重视,即使刚刚入学,也不要觉得找工作离自己很遥远,应该尽早地阅读相关职位的需求,做到有备无患。

2.2.2 相关知识

所谓相关知识,通常是与职位和公司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代表了你对职位的了解、对公司的了解、甚至对行业的了解。“你如何理解xxx职位”“为什么选择xxx公司”是最为基础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各种变种绝对是面试过程中的必考题。一些常见问法如图2.2。图2.2 对相关知识的考察示例

考察对职位的了解,通常可以判断求职者是否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能够判断求职者的基本能力是否可以符合该职位的描述。考察对公司的了解,通常可以判断求职者是否有诚意,是否做了足够的调研,其特质是否与公司的文化匹配。考察对行业的了解,通常可以判断求职者是否有足够的大局观,对该行业是否有一定的积累。所谓隔行如隔山,对行业的考察往往更难回答。

比如,你想应聘某科技公司的“会计”,从职位的维度考察,你肯定要知道什么是三表,会计师准则有哪些要求,很显然,你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相关法律和规约。从公司的维度考察,你为什么倾向A公司,不去B公司,很显然,你需要了解公司情况,讲出该公司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该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标准清晰的会计流程是你最为看重的)。从行业的维度考察,你为什么来科技公司,而不去会计事务所,很显然你需要对行业有所了解,起码是半个专家,这不仅可以让你和周围的人更好相处,也能让你了解相关类目如何记账(例如,团购和众筹的收入在三表中如何体现)。

再比如,你正在应聘一家社交网站的产品经理。从职位的维度考察,你应该知道 MRD、PRD 这些名词,还应该会画产品原型,懂用户需求。从公司的维度考察,你可能会被问到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有哪些,其盈利模式如何,如果让你改进你有什么建议。从行业的考察,你可能需要了解不同社交产品的差别和关系,甚至了解社交产品与其他互联网产品的异同。

2.2.3 实习经历

实习对于找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首先,许多公司希望你开始工作后就能快速上手,带来生产力,那么实习可以加快这一进程。其次,公司通过你以往的实习判断你是否足够出色。实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起到了什么效果,你为团队做出了什么贡献,等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你可以通过实习了解一个职位、一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对于积累基本知识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你也可以通过实习来寻找“真爱”,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某一职位。例如,我身边有很多程序出身的同学一开始觉得自己不想做技术,实习了一些非技术职位后觉得更加累心,反而是做技术更单纯直接,便又踏踏实实地刷题,最后找到了非常理想的工作。

2.2.4 沟通表达

沟通,我认为是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从给HR写求职信的措辞,到电话面试的言语清晰,再到面对面沟通的礼节、态度……这是最能反映求职者综合素质和软实力。

沟通,无刻不在,将过往那些耀眼的经历讲给面试官,将意见和想法分享给群面的面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寻求帮助并逐步展开自己的思路,需要调整面试时间与各方面进行的协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沟通。

沟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出来的,一定是一点点的天赋加上更多的日积月累形成的。为什么很多公司喜欢学生干部,就是因为他们在课本之外锻炼了更多的沟通能力。

想要提高面试中的沟通表达,我有三个简单却实用的建议。

● 大胆尝试。平时多和别人沟通,遇到问题和矛盾尝试用沟通去解决,多用语言描述你的想法和思路等。

● 背诵。把面试中要表达的核心语句铭记在心、反复演练,做到熟能生巧、脱口而出。

● 互相练习。与小伙伴组成小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另外,现在面试的形式越来越复杂,群面、辩论、即兴演讲……各路招数五花八门。即使你会沟通,在群面的时候也未必能够插得上话,意见更未必被别人采纳;即使你会沟通,在辩论的时候也未必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未必能让对方哑口无言;即使你会沟通,在即兴演讲的时候也未必能反应迅速、出口成章。求职中的沟通不是聊天,不是拉家常,不是侃大山,也不同于平时的讨论、开会、交涉,着实需要大家勤思多练。

2.2.5 特异功能

这里的特异功能当然不是“X战警”那样的变种人,也不是“葫芦娃”那样的各显神通,而是希望你拥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尽管“标签化”会让人有一种快餐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拥有标签也能让你快速被了解并获得认同。找工作是一个让企业短暂认识、了解你的过程,拥有一个超乎寻常的标签可以让你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我心中比较完美的人应该有理想、有用并且有趣。有特异功能的人或者会有超凡脱俗的理想;或者像孟尝君的门客一样,即使鸡鸣狗盗,在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或者是闪耀着人性五颜六色的光芒。应届生即使还无法做到“三有”兼备,但能站稳一有,也算是佼佼者了。

因此,我建议大家能够注意这方面的提升。当你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时,有没有一个故事、一次经历让你如数家珍般讲出来;当你自我介绍时,能不能有一个金句可以瞬间印在别人的脑海?如果还没有,我希望你可以在保持优秀的同时,寻找别有风情的闪光点。2.3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更接近胜利

信息社会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可以让人们在交易中谋利,也可以让求职者取得先机。

在求职期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各个企业的招聘动态,需要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需要熟悉历年的笔试面试题,等等。这些信息不会自己跑到你的耳朵里,求职者不得不自己去寻找、去关注、去筛选、去判断。因此,本节主要向大家介绍几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2.3.1 学校学院就业办、就业网站

学校和学院的就业办、就业网站是获得信息最直接的途径。比如北京大学就业办的就业网站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招聘信息,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地方选调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就业办在求职高峰期也基本上每天给全体应届生发送邮件,更新招聘信息。

相关单位和学校学院有着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学院就业办发布的招聘消息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的单位首先是值得信任的且极其正规的,相当于学校学院为其做了担保。另外,投递这些单位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高,因为你所在的学校学院正是他们的目标院校,优秀的师兄师姐们为你们铺出了康庄大道。

另外,有一些内推机会和非公开招聘的机会也会通过这一渠道发布,例如很多国企的关键岗位不对外招聘,其会在学校学院推荐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基础上再做选拔。一旦被学校学院推荐,你就越过了网申这一淘汰率较大的环节,节约了精力,提高了获胜几率。

不仅如此,应届生在就业方面有不明白的问题,最先询问的也应该是就业办的老师,他们有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了解政策和趋势变化,为成百上千的学生提供过就业指导,他们给出的信息往往更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如果你想了解哪个师兄师姐的联系方式,让老师们搭个桥也是不错的选择。

2.3.2 高校BBS

虽然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和社交APP已经泛滥,但高校BBS似乎永远没有过时,这里不仅是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重要阵地,也常常是学生们匿名讨论求职信息、比较offer的港湾。

综合性大学的BBS会发布比较综合多样的招聘信息,比如北大未名BBS和清华水木社区。而专业性学校的论坛往往有更多的垂直招聘信息,最有名的比如北邮的北邮人论坛和人大经济论坛等。一般来说,学校的 BBS 都会设置有job版(或者career 版)、parttime 版(或者 intern 版)。有的学校还有更加细致的垂直版面,如投行版、咨询版等。

由于论坛发帖的便捷性,很多帖子是师兄师姐所在的部门进行直接招聘,即“公司未动,部门先行”。对同学们来说,这是直接和发帖人私信了解公司、部门、岗位的机会,更是提前获得offer的好机会。图2.3 高校BBS招聘贴

2.3.3 招聘网站

很多公司会委托招聘网站做中介方,代理从网申到笔试甚至前期结构化面试的事宜。无论如何,这些网站拥有巨大的流量,是很多公司进行整体招聘的首选。

常见的大型招聘网站有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还有做垂直招聘的拉勾网、哪上班等。

我个人十分推崇专门做应届生招聘的“应届生求职网”,上面的信息基本都与校园招聘有关,而且有很多前辈分享找工作的经验、经历,甚至是笔试、面试题目,涉及公司广泛,涵盖岗位全面,其每年发布的公司求职大礼包也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宝典。

2.3.4 企业招聘会

这可能是有组织的多家企业大型招聘会,也可能是某个公司自己发动的招聘宣讲。无论哪种,都是应届生面对面了解企业信息的最佳途径。在招聘会上,你可以看到企业精心准备的宣传资料,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通过面对面的提问可以了解你最关注的问题,甚至在现场遇到日后的面试官(现场嘉宾可能是面试官。如果你当时正好和面试官交流过,他对你的印象就会大大提升)。

当然,有的同学会觉得招聘会性价比低,浪费时间又没什么干货。的确,很多招聘会成为了企业宣传作秀的场所,即使招聘的人数很少,也要动辄在全国各大城市,各大高校展开宣讲,颇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因此,我建议大家有选择地听宣讲会,有如下几条原则。

● 感兴趣的详细听,不用劝你也会抢着去。

● 别人觉得好但自己不了解的尽量听,这正是你解决疑虑的好机会,也许这次宣讲会就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

● 宣讲结束有笔试的建议听,宣讲内容可能给你笔试的灵感。

● 现场收简历的,最好亲自投递,最起码也让别人把简历带到现场提交。

● 尽量带着问题听,做到当场解惑,这说明之前做了思考。

● 听完尽量和嘉宾互动交流,不仅是答疑,也混个脸熟。

但是,企业招聘会往往是“报喜不报忧”,HR会着力强调企业的优点,而忽略其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多思考。其实,观察一个公司的宣讲会可以发现很多隐形信息,比如宣讲会的组织水平可以反映其内部管理水平。我以前遇到过宣讲会临时更换地点的情况,也有过宣讲会冷清不堪的尴尬,甚至还遇到过某大公司因为试卷没有及时送到,让数百名笔试者等待一个多小时的情况,这都侧面反映了该公司的管理水平、宣传水平不足,对校园招聘不够重视等问题。另外,其员工嘉宾的形象、举止、谈吐则反映了公司的境界和文化。

2.3.5 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

现在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玩得溜,很多大公司专门申请了“xxx公司校园招聘”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上面发布第一手消息,甚至推送一些求职经验,触达应届生的同时也做了营销。

应届生应该及时关注目标企业的相关微博和公众号,你的问题可以发私信,负责运营的HR看到了很可能会回复你。更重要的是,一旦某些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临时改变宣讲会、笔试面试的时间地点,往往会率先通过这两个平台发布。我的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遇到过变更地点的情况,有些人关注了微博,了解到最新的情况;有些人则扑了个空,莫名其妙地错失了良机。即使错不在自己,但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仅如此,有一些个人、机构也在运营各种各样的账号,会推送非常有用的求职信息,建议大家做好筛选,关注一些消息来源可靠的账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3.6 人脉

金融市场最害怕内幕交易,人才市场最看重内幕消息。官方渠道、公开渠道的消息,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刻苦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而非公开的、隐藏在大脑中的知识,则不那么容易获得。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独家消息”,需要你动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去了解。

老师同学、师兄师姐等一度关系自不必说。二度关系甚至是多度关系(二度关系类似朋友的朋友)往往更有价值。从学校到职业是一个跨越,人脉关系有一定的割裂,你很难和各行各业的人有直接联系。这个时候,“求介绍”就成了你的敲门砖。师兄是A公司的,但是师兄的舍友可能在你的目标公司B工作;师姐是C公司的,但是师姐的男朋友的舍友的前女友可能非常了解D的行情。据哈佛大学社会学家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六度空间原理”,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而Facebook在2011年发布的一则报告指出,其通过对7.21亿个Facebook活跃用户和其间的690亿个关联,发现任何两个Facebook用户之间只隔4.74个用户,这一数字在2008年是5.28,相信在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更少了。所以,只要你想找到某一个企业内部的人了解情况,你一定可以找得到,不是还有LinkedIn呢么?2.4一张大表

找工作其实都是很琐碎的事情,如果夹杂着上课、毕设等事情,很容易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可能在某个网站上看到了招聘贴,当时没有时间网申,过一阵却忘了在哪里看到过。可能好多笔试面试的时间冲突,慌乱之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不仅错失了宝贵的机会,也会让自己心情异常烦躁。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在前期多准备一点,用一张大表记录关键信息即可,这张表可能包括公司名称、网申地址、申请职位、笔试面试时间地点,以及当前的进度和最终结果等。有了这张大表,你想查看一些信息的时候不用再东找找、西翻翻,一张表清楚地告诉了你所有关键信息。每天看一下表,就对各种关键日期了如指掌,从而合理安排时间。在笔试面试前,也可以扫一眼表格信息确认自己申报的职位。这张表还可以统计你各个环节的通过情况,从而帮助你加强某一方面的锻炼。在找工作结束时,也可以帮你梳理收获的offer,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图2.4 一张大表

如果你的Excel功底不错,这张大表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比如你没投递的公司会有变色处理,还剩若干天截止的时间也可以变色处理等,非常的方便。2.5那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开始找工作之前,希望大家搞清楚几个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是就业讲座和就业培训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HR和培训师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经常被问,回答到烦)。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求职之前先自己想清楚,如果想不清楚,至少不要用宝贵的提问时间去问如下一些基本问题,因为这些是你自己应该做好的功课和选择。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你选择,HR和培训师不了解你,更不能替你解答。

2.5.1 国企、外企、民企,哪个好?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之首,每次听就业讲座或者就业分享会基本都会有个人问这个问题。坦白讲,这是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它又往往是同学们疑惑开始的地方,是大家开始认真思考职业规划的起点,所以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企业的细分远不只这三种,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团队、科研机构、高校……这么比较下去有无穷无尽的答案,只不过国企、外企和民企这三者是最常被人们拿来比较的。我将用下面的比较方法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方便各位举一反三。请注意,这个比较是基于一个宏观的大致情况,具体到某一个单位,肯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波动。表2.1 国企、外企、民企比较

我试着从各个方面比较三种类型企业的特点,供大家对照参考。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绝对的论断。有的国企也鼓励创新,有的民企也非常有生产力,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况且,这也要看你个人的喜好和具体情况,你是喜欢舒缓的工作节奏,还是向往穿着时尚、出入高档写字楼、喝着摩卡和卡布其诺、住五星级宾馆的节奏,抑或你就喜欢尽情挥洒汗水,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我们不得而知,只有你自己清楚。

所以,比较来比较去,其实你发现它们各有优缺点。简单地问哪个更好,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个人情况、个人背景和个人能力因人而异。因此我比较同意前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的话:“好工作,应该是适合你的工作,具体点说,应该是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东西的工作,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不清楚你想要什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2.5.2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市?“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然而现实可能并不允许太多人如此,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取舍和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潇洒,是很多人纠结的一点。据统计,约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会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工作,这也就意味着,约有相同比例的同学选择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追逐梦想。

为了区分于上一节的对比方式,我采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大小城市的优劣,这是希望大家在思考问题、做关键抉择的时候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表2.2 大城市vs小城市

我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为大家分析了大小城市的优劣,所以你向往哪种生活呢?

2.5.3 面包还是理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导师汪的标准问法。很多人为了音乐的梦想唱着歌,当然也有人为了生活而收起了心中的乐器。高晓松说:“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也有人说,与其好高骛远地仰望星空,不如一步一脚印地脚踏实地。

的确,应届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问题,一方面他们走出社会,正想一展抱负。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独立自主,靠自己养活自己。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乐趣那自然是幸运的,但也难免会有人无法两全。于是,很多人会问我,工作是以挣钱为目的,还是以兴趣为目的?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为兴趣而工作,因为有兴趣,你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它不需要别人去督促你、强迫你,你会自己花时间花精力琢磨、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对工作的一切兴趣和热情都会正向地反馈给你。从长期看,以兴趣为导向,往往会给你更大的财富。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理解以待遇为导向。即使我再如何呼吁大家去找感兴趣的工作,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不以兴趣为导向的。首先,说得苦涩一点,我们很多同学没有兴趣,他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有时所谓的兴趣就是一时的冲动,反而害了他们,倒不如踏踏实实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其次,兴趣如果没有天赋作为翅膀,那么只会成为自己的小打小闹,无法成为事业。就像你喜欢唱歌但没有好嗓子,抱歉,兴趣只是你的消遣,在找工作这事儿上你需要冷静。

2.5.4 海投还是精投?

海投是最近求职者通常遇到困境时的无奈之举。所谓海投,是指不加选择地向各大公司发出简历,这种做法被学生们戏称为“海投”,相应的求职者被称为“投霸”。由于人力市场供求比越来越趋于增长,更多的毕业生感到找工作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沦为“海投族”,希望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增加offer命中数。同时,海量的同学没有想清楚自己做什么,海投便是这海量同学们的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

然而,这种做法的反对声也从未减弱。一部分人认为,海投看起来几率大了,实际上反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首先,海投会消耗求职者的大部分精力,如果你是一个精致的海投者,则需要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和不同岗位准备不同的简历,每一个Open Question 都要贴合其特色,而为了准备各种笔试面试,你将不得不披星戴月地穿梭于各个城市之中,甚至不得不为了冲突的时间而劳神费心。其次,海投可能让你的竞争力下降,你有限的精力平摊到众多的职位中,使得投入到每一个职位的时间大打折扣,即使你有100分优秀,这种平均让你每次只能使出60分的努力,而那个 80分的竞争对手则可以轻易地打败你。不仅如此,你对每次的失败和教训也缺少总结和反思的时间空间。第三,海投未必带来安全感,投得越多,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多,如果在前期还没有准备好就投身到“求职大海”中,可能几个拒信的小浪就把你淹没了,盘算着海投总可以拿几个offer的你可能因此更加手忙脚乱。最后,海投恰恰证明你前期准备不足,你没有想清楚到底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就算拿到了offer,它是你的目标公司么,是你想去的么,你会去么?恐怕未必。

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海投?我比较喜欢的说法是:在拿到offer之前谈选择都是扯淡,吃不到葡萄就不要说葡萄酸。如果你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并且已经有比较不错实习或offer保底,那么你应该集中火力争取更好的。如果你手里没有筹码,自己确实也没想好要做什么,或者只是想锻炼一下笔试面试技巧,你可以尝试多一些选择。“If you don't have a plan B, you don't have a plan.”凡事都应该有备选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患得患失地从计划A准备到计划Z。多一些选择也尽量避免用“海投”的方式,而是采用“湖投”“河投”“溪流投”,也就是说,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点有面的周到,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又可以平摊风险。对于目标行业,将80%的精力投入其中,重点对待,抱着势必拿下的态度去精修简历,认真调研其历年考题等。同时,也别钻牛角尖地在一棵树上吊死,选几个能够接受的职位,进行尝试性投递,不占用太多的精力却也相对认真地准备,从而避免“重仓跌停”的悲剧,鸡蛋永远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2.6小结

本章和大家分享了找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找工作是一场旅行,你一定不想在发现美景时却没带相机,看到美食时却没带钞票吧。越早的准备越有利,不要等到求职季到来才追悔莫及。第3章简历——你这么厉害,得让别人知道

根据英国官方青少年组织“全国公民服务”调查,每份履历平均留在雇主眼前的“寿命”只有8.8秒,有一半雇主看履历的时间更不足6秒。YRIS(Your resume is scanned, not read)原则得到了验证。我从国内一些公司的HR口中了解到,她们一天看几百份简历是常事,并且很轻松!可见,一份优秀的简历可以大大增加进入后续环节的概率。别看薄薄一张纸,它的分量着实不轻!3.1简历是你的名片,更是你的一张脸

简历通常是个人与企业打交道的第一架桥梁。公司HR和招聘人员此前对你一无所知,只通过一张A4纸,来判断你是否胜任职位。可见,简历具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不大的空间,要将你二十几年的付出和汗水、人生中最最闪耀的时刻表达出来,是需要规划和技巧的。

很多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第一步就是下载、索要各种简历模版,再将自己的经历填充到模版中。这种方法虽然效率较高,但我更认为,应该先静下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有哪些值得夸耀,哪些值得改进,取得过哪些成绩,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将它们罗列好,再去用模版甚至创造样式来拓写那些闪光点,这样的名片才独一无二,这样的你才鹤立鸡群。3.2格式:够不够职业,立刻见分晓

正如小时候学记叙文六要素一样,简历也有几大要素,让招聘单位和面试官可以一眼从你的简历中找到他们关注的信息,如果你的简历没有这些信息,就显得非常不专业。不仅如此,简历的某些模块有着约定俗成的格式,虽然不按照这些格式不影响你意思的表达,也不影响公司了解你的信息,但是会显得求职者不够职业,没有做充分的调研和准备。据我所知,诸如国企、公务员,以及国际大公司,都非常注重简历的格式,如果求职者没有按照约定俗成的格式做简历,那么他随性的“劳动成果”会被直接丢在一旁。

想到格式,可能有的同学马上关心起字体、字号和页边距等。其实,在字体选择上,宋体、楷体和微软雅黑是比较常见和规范的,标题为了突出,黑体也并非不可。字号上,取决于你简历内容的多寡,通常小四和五号是比较正常的,如果用小四字号你还没写满,说明你的亮点不够,要再回顾或者赶快去实习一下添点料;如果五号还写不下,说明你筛选得不到位,应该考虑将不够出色的或与职位无关的内容去掉。另外,页边距也是一个调整版面的利器,内容太多,就留窄一点的边,反之亦然。通过页边距可以避免“一行放不下,两行效果差”的情况出现,如图3.1所示。当然还有行间距、段落、单双横线(Word 中连续输入三个“-”或“=”再按回车,可以自动生成单/双横线)等功能可以利用,如图3.2所示。图3.1 通过修改页边距解决“一行放不下,两行效果差”的问题图3.2 通过单/双横线区隔模块,更加清晰

当然,格式不仅仅是字体、字号等。每一个要素都有其要求的写法和注意事项。要让筛选简历的HR扫过你的简历时,不觉得你是门外汉,比如同样写“组织过1000人的活动”,写成“1,000”就显得更加专业。另外,让 HR 看到你的闪光点,想来约你面试。就好像在微博上浏览信息,扫一眼便大概就知道哪些是特别关注人发表的,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感兴趣的信息,哪些是垃圾信息。因此,不要觉得格式是八股,限制了你的发挥。符合规范的简历可以让HR扫过一眼便感觉浑身舒畅,也能让他在仔细浏览的下一眼落在你设计好的位置,发现你的闪光点。

完成的简历要多看几遍,格式好的简历即使过一段时间再看,你也依然会觉得它很美、很舒服。同时,也要和同学朋友互相指点,从而达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地步。

3.2.1 简历命名

首先你要建立一个文档,这个文档要命名。“我的简历”“xxx的简历”……这种不太行。不仅仅你一个人会给 HR 发简历,别人也会发简历,HR 可能把大家的简历下载到一个文件夹里,过一段时间就分辨不清“你的简历”是“谁的简历”了。可以用类似于“姓名+手机+学校+求职岗位”的方式命名,有些招聘信息会有明确要求,通常都需要让人一眼看到你的基本信息。

另外,简历正文不需要标题,“简历”“我的简历”……大家真的不要总和这些词语纠缠不清,好像去开证明,证明“你妈是你妈”一样,非要用“简历”二字证明这是简历。

最后,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如申请公务员),请确保简历充满在一页纸内。据统计,简历在初选时被雇主浏览到第二页的机会只有不到 5%。就好像APP 首页的 PV(page view 页面浏览量)往往是二级页面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光辉的事迹太多,则要适当裁剪,删除含金量不高、与应聘职位关系不大以及假大空的废话。如果简历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