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存辉:行稳致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6:04:24

点击下载

作者:邬爱其,章重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存辉:行稳致远

南存辉:行稳致远试读:

浙商传奇:书写创新创业史诗南存辉:行稳致远邬爱其 章重远 著

ISBN:978-7-111-65224-3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丛书推荐序 四十不惑立潮头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的精兵强将对五位重量级优秀浙商的创业历程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集结成丛书出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现任院长魏江教授邀请我为这一套丛书写序,我欣然应允。一是我曾在浙江大学工作,担任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深知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这套丛书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是一项很好且有意义的研究;二是这套丛书研究的几位浙江企业家以及浙江的企业环境,我非常熟悉。我希望通过对优秀浙商的创新创业历程进行总结,启发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家。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改革和企业家精神的一些看法。五千精神

蓦然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40周年,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体到现代工业经济体的双重转型,改革的艰巨性世所罕见。要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极其需要智慧。40年的成就,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偶得,而是无数改革者、建设者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勤劳坚持奋斗的结果。在这40年的发展中,企业家的作用很重要,比如,浙江企业家自下而上推动改革,虽走过不少弯路,但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这套书研究的鲁冠球、宗庆后、沈爱琴等企业家,他们都亲历了40年的改革历程。这一组作品既梳理和回顾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企业家更好地把握方向,不忘初心,持续前进。

我正在总结40年的改革经验,目前完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改革同行》《亲历六次中央决议和改革建言的回顾》三部著作。整理这些著作,恰好为我写这篇序言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考,这个时候再来回顾浙江企业家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浙商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中最优秀的特质——披荆斩棘、勇立潮头。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浙江人,他们善于寻找市场,勤于学习,敢于实践。我认为,浙江人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五千精神”:千辛万苦来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头万绪抓根本。

浙江改革发展与民营经济发展分不开,民营经济在创新中具有活力,这与浙江的“五千精神”分不开。我在兼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期间,发起成立了民本经济研究中心,希望总结、推广浙江经验。民本经济

1956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当时,我还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工作,部里的招待所长期人满为患,其源头在于企业缺乏自主权,只能“跑部钱进”。我经常到各地调研,看到了一些经验,也看到了很多问题。我经常讲一个故事:沈阳有两个相邻的工厂,一个变压器厂(隶属一机部),一个冶炼厂(隶属冶金部),都是政府行政主导的企业,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由一机部从云南等地调到沈阳,而冶炼厂生产的铜则由冶金部从沈阳调往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个厂由于行政主导,没有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听起来挺可笑,但当时就是那样。

浙江为什么有今天?当时浙江的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后来发展得很快,老百姓很富裕,社会很稳定,因为老百姓都在创业。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对浙江经验调研多次后,我提出了“民本经济”的概念,即政府作为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和企业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对民营经济来说,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政府正确转变职能,百姓就有更多、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浙江的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政府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纳税人的钱集中到政府,政府再把钱分到各个部门。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如何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句话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产权保护,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都需要大胆探索。其中,政府需要坚持三个创新: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的理念;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法律不禁止的,企业都可以干;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政府按照法律授权干好应当做的事情,不能有随意性。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40年来,几乎所有重要改革的决议进程,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提出建言,因此对改革的整个历程,我了解得相对多一些。改革开放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我认为概括起来就是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人治转向法治。这个转变过程是长期的,不能说一下子就转变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事业肯定会在过去的难点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大作为。进无止境

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市场经济催生了企业家群体,企业家也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振发展信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更新更好发展。”“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讲话中谈及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想是解放思想。正因为解放了思想,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可以说,40年改革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面向未来40年,浙商要继续发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浙商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企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也无止境。浙商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自觉实践者。世界浙商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浙商精神就是浙商的魂,是新时代富有浙江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当前,浙商发展过程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总体稳中有进、稳中有变,浙商要发扬新时代精神,砥砺前行,也期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全球浙商研究院有更多研究浙商、关注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创新作品面世,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新的思路。

在我著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自序中,我写过下面这段话,与读者共勉,也把这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已经88岁了,为什么仍然要朝九晚五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新时代的改革开拓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适用。改革是我这一生的追求,也是我这一生的牵挂。唯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直到永远。2018年10月1日于北京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点,我提议编写这套丛书,因为,我认为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地记录这段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可以为300年、500年、1000年后的人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素材,让后人理解1978~2018年的40年间,中国是如何创造人类发展史奇迹的。我认为,自从有人类史以来,还没有哪一段历史,像这样见证一个如此贫穷、落后的大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世界强国。记录这一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是全人类的事。

毫无疑问,这段历史是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创造的。其中,一个重要商帮——浙商,在这段历史中演绎了十分精彩的故事。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演绎:“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浙江的发展史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缩影;浙江作为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它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民营企业家是经济奇迹的重要创造者。因此,记录浙商的创新创业史,不就是从一个最重要的样本角度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吗?

回顾浙商发展的40年,我总是非常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的朋友,浙商作为重要的企业家群体,参与书写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40年,见证了14亿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整个过程。浙商是浙江最珍贵的战略资源,浙商的创新创业不仅改变了浙江、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浙商厥功至伟!

浙江精神的缩影就是浙商精神。把浙商40年的创新创业历程通过企业家创新创业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从学术和理论的视角来深度观察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为此,我们从管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视角,选择代表这段历史的20位典型企业家来进行深度刻画和总结。特别是2017年,随着鲁冠球、冯根生、沈爱琴等老一辈企业家的相继离去,我们更加迫切地意识到,必须尽早启动这个工程,记录这段历史,这也算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全球浙商研究院为浙江、为中国也为全世界做出的一点贡献。

2019年,我们出版了第一批次系列丛书,主要介绍了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万事利集团董事局原荣誉主席沈爱琴、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2020年我们出版了第二批次,主要介绍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他们是早期企业家的代表,集中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创业精神。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还没有确立之前,为了生存,冒着很大的风险开始创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创业的先锋,也构成了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杰出的企业家群体。

在第一代优秀浙商引领风尚的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优秀企业家已经崭露头角,到了90年代,这批企业家成了时代风云人物。他们走过了为生存而创业的阶段,走向国际化创新创业。这个时期的浙商,通过国际合作、海外投资、品牌打造、资本市场等战略,走向全球。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如华峰集团董事长尤小平、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舜宇集团原董事长王文鉴、西子控股董事长王水福、新和成集团董事长胡柏藩、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等。这些企业家主要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经营,他们已经成为今天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老前辈”。

到了21世纪,以马云为代表的第三代浙商开始叱咤风云。不同于前两代浙商,他们直接切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直接切入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以天生全球化之气魄投身创新创业。如果第二代创业还有贫困驱动的影子,那么第三代创业则完全是受企业家精神的驱动,他们是当下中国企业家中的风云人物。代表性企业家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网易集团董事长丁磊、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民生医药控股集团董事长竺福江等。这些企业家,开创了互联网创业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子,开始颠覆企业创新创业的传统模式,缔造出新的企业神话。

除了前面三代浙商,我注意到今年还不到40岁的第四代青年企业家已经开始涌现。他们正在成长和壮大过程中,还需要历史和时代的锤炼。为了避免他们被“捧杀”,在10年内,还不适合将他们放进浙商的创新创业史来总结。但是,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为了做好浙商创新创业史工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全球浙商研究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肩负使命和责任来做好这件事。研究院组织了由10多位教授和20多位博士构成的研究团队,并由吴晓波、陈凌、邬爱其和王世良等五位教授担任各企业家史研究组组长,分别负责对鲁冠球先生、徐冠巨先生、茅理翔先生、宗庆后先生和沈爱琴女士创新创业史的调研、研究和编写。各个小组还形成小团队,通过半年多的现场调查和联合写作,完成了第一批次五本著作。2019年,在第一批次的基础上,由我、邬爱其、窦军生等教授组织研究团队,用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李书福先生、南存辉先生、徐文荣先生创新创业史的编写。在这里要感谢其他团队成员,他们分别是许小东教授、周伟华教授、刘洋研究员、章重远副教授、莫申江副教授、施杰老师、杨洋博士后、雷李楠博士后、陆婷婷老师、张胜男老师等。

由于教授们的著作学术性太强,文字风格不太符合大众的阅读口味,为此,我们还与考拉看看团队进行了深度合作。我们共同调研、讨论,联合起草和修改,以使丛书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张小军、马玥、熊玥伽、李开云、李立、陈兰、王洁蕊、赵若言、杨博宇、徐丽、李树柳、严青青、邓晓凤、祝雪梅、李柯薪等研究员的通力合作。

还要特别感谢我们敬爱的老院长高尚全教授亲自作序;感谢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徐旭先生、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党组书记陈浩先生、浙商总会秘书长郑宇民先生、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盛世豪教授;感谢万向集团鲁伟鼎董事长、娃哈哈集团宗庆后董事长、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先生、传化集团徐冠巨董事长、正泰集团南存辉董事长、吉利集团魏梅副总裁和杨学良副总裁、方太集团茅理翔名誉董事长、万事利集团屠红燕董事长;感谢浙商总会姚玲玲主任,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景柏春处长、黄还春主任和李燕娜副主任;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张敬柱、副总经理王磊,以及吴亚军、岳占仁、佘广、华蕾、刘静、林晨星。正是在大家的鼓励和共同努力下,才有丛书的顺利出版。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作者自序 致敬向上的力量

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驱车前往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正泰集团杭州总部,需要穿过两条隧道,其中连接紫金港路和之浦路的紫之隧道全长13.9公里,它是杭州最长的隧道,也是全国最长的城市隧道之一。2019年5月,我几乎每天都在这条隧道里往返。行驶在这条幽深的隧道里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南存辉先生成了时代的改革先锋?正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每一次思考,似乎都会产生新的答案。这个外表看起来波澜不惊的企业,内里暗藏着巨大的向上生长的势能,有着太多值得挖掘的内容。

对于正泰,我并不陌生。在柳市电器最为火热的时候,还是博士生的我,一个暑假就在这个小镇中走访电器企业,亲眼见过这里门庭若市的景象。当时,我揣着企业调查问卷穿梭在密布的工厂之间,与一位位素不相识但平易近人的企业主、管理人员、普通工人、门卫交流,试图解密这里正在发生的一个个创业故事。

彼时,柳市遍布着各类电器企业,大大小小的电器门店鳞次栉比,到店问询的各地商人用不同的口音交谈着,气氛好不热闹。相对于蓬勃兴起的电器产业,柳市的工业用地资源实在太过稀缺。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等规模较大的知名电器企业大多搬进了敞亮的新大楼,展现出了现代化大公司的气概,但更多的中小企业则拥挤在街道和村落里,低矮的老楼塞进了好几家企业,这些小微企业也许用“作坊”来形容更为贴切。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废弃的采石场里建造工厂,削平了的山坡上也矗立着厂房,还第一次看到正泰、天正等龙头企业的财务大厅里挤满了提着塑料袋来取钱的供应商、经销商,他们一个个拎着鼓鼓的塑料袋满心欢喜地往大街走去。

毕业工作之后的10多年间,我又多次参访了柳市企业,感受到了柳市电器产业的蜕变升级。2019年初,受学院委托,我有幸带领团队对南存辉先生和正泰集团的创新创业历程开展专题研究,从而与柳市、正泰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再次感受到这块神奇土地的脉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温州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改革创新聚集地,对“温州模式”的研究也一直颇受关注。正泰集团被誉为“温州模式”的缩影,这为我们的调研增加了许多时代的色彩。正泰的创新创业历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记录,也是一个地方、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印记。

当今的柳市已是一个现代化都市,正泰成了全国低压电器第一品牌,一大批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在3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正泰始终以电为主业,行稳致远、锐意创新,已经成长为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也是我国低压电器行业最大的产销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绿色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成为中国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正泰集团的创始人南存辉先生由于家境贫困,13岁初中未毕业就开始摆摊修皮鞋养家糊口。从修鞋摊、电器门市部、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到正泰集团,南存辉先生始终坚守实业、低调谦学、高标定位、改革创新、乐于分享……他经住了诱惑,耐住了寂寞,在“烧好自己那壶水”的“修行”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制鞋者应该关注鞋本身,意即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才是最关键的,利润只是结果,这一句话道出了企业的本质。南存辉先生从修鞋到经营正泰,一直坚守着“做鞋”的职责,才让企业在市场风浪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持续创造价值。没有南存辉先生的带领,我们无法想象正泰如何能够成功实现从低压电器到中高压输配电设备、从元器件到系统解决方案、从传统电器制造到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到国际化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更不敢想象如今的正泰会步入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道路。

正泰的崛起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长的南存辉先生,被授予“改革先锋”“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等殊荣时,更多的还是感恩。他深情地告诉人们:“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的勇气与机遇是改革开放赋予的,我们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改革开放赋予的,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如今的正泰。”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时,评价他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优秀代表”。在和我对话时,他特别提到了“温州”和“民营经济”这两个关键词,那时我能够感受到他的“骄傲”。是的,他一直在为温州正名,为发展民营经济鼓劲!

这次近距离接触正泰,我们有幸访谈了正泰集团的诸多中高管人士、不同年代入职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优秀的供应商、经销商代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们不主动提及南存辉先生,受访人很少主动谈起他,而在被问及时,他们最常用温和、平稳、低调、谦虚等词来形容他,同时频繁出现的还有果断、坚持不懈、专注等评价。可以感受到,南存辉先生似乎以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领导力影响着这家企业。我们选择从现象入手,顺着路径寻找背后的原因。

在与正泰相关人士的交流中,我想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1]其一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谈到的“专家”,这类人身上具备五大特质:有职业道德,以顾客为中心,坚持不断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能遵守纪律和自律。同时,这类专家又具备先见力、构思力、逻辑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等独特能力。其二是美[2]国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讲到的“第5级经理人”。根据柯林斯的定义,第5级经理人会抛开自我需要,投身到建立卓越公司的宏伟目标中。他们不是没有自我或自身利益,而是个个胸怀大志,但他们的雄心壮志都是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一类人具有“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的双重人格,可以将极度谦逊的品质和职业化的坚定意志结合,建立持续的卓越业绩。

以上两类企业家的特征,与我们从他人口中所了解到的南存辉极为相似。采访结束后,我们复盘了整个过程,思考了三个问题:

·正泰为什么能够30多年坚持如一?

·正泰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在实现企业基业长青的路上,正泰有什么独特之处?

从回答中,我们梳理了20个关键词:诚信、专业、实干、信任、分享、平衡、共创、谦学、和谐、共生、专注、创新、敬业、稳健、前瞻、坦诚、务实、高标、原则、长远。这些词语既是我们对正泰的描述,也是对其领导者南存辉的印象。我们将这20个关键词进一步提炼总结,初步得出了南存辉先生和正泰集团创业创新的“密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共创主义、共享主义。这里面混合了典型的西方专业精神,以及东方哲学里长期、共创和共享的特质。其中,长期主义代表愿景层,回答了企业永续经营的目标是什么;专业主义代表理念层,回答了企业发展的原点、基础是什么;共创主义代表行为层,回答了企业的愿景使命靠什么行动来实现;共享主义代表结果层,回答了企业践行愿景使命的结果是什么。这四个层面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正泰持续健康发展的逻辑模型。带着这样的构思,我们与南存辉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3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们印证了一些设想,也有新的发现。南存辉先生在多年的创新创业历程中总结了诸多富有哲理的短句,如“听中央的,看欧美的,干自己的”“烧好自己那壶水”“财散人聚”“做专才能做精,做精才能做好,做好才能做强,做强才能做大,做大才能做久”等,我们有幸向他当面请教。当我问及正泰为什么要建设这么多创新创业孵化园时,他的回答让我又惊又喜:我们就懂一点“电”,其他都不太懂,建这些孵化园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同时也可以为年轻人创新创业做些赋能服务。确实,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不断涌现的新时代,时刻关注和洞察外部世界的新变化,是每一位企业家的必修课,即使是南存辉这样极为专注主业的优秀企业家亦然。我们意识到,他所具有的温润如玉、沉稳大气的领导力,正是正泰向上生长的力量之源。类似的新发现,在此次访谈中还有许多,我们将纳入后面的研究中与大家分享。

在即将结束访谈时,我希望南存辉先生对我们的研究构思和内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他还是一如以往的低调谦虚,平静而有力地回答:“我相信专家的。”前期在正泰的访谈交流中,我已深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个崇尚专业主义者,这样的回答显然也不是客气和托词。最后一个问答非常重要,我请南存辉先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创新创业的特点,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行稳致远!”这与我来访前的预想完全一致,也说明我们前期的资料学习、实地访谈等工作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本书的书名就定为《南存辉:行稳致远》。

本书的写作范式,强调学理严谨,力求客观真实,用了大量与“正泰人”的深谈资料,参考了正泰最宝贵的内部资料,引用了同行的许多研究成果。这些珍贵的素材,让我们看到了正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感谢南存辉先生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不仅让我们有幸与其面对面深入交流,还让我们有极好的机会深入正泰、学习正泰、研究正泰。这位1963年出生的“改革先锋”,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家境贫寒自强不息,草根创业引领行业,低调谦学永攀高峰,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感谢正泰集团副总裁陈建克先生,正是在陈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才得以非常高效地进行实地访谈并获取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感谢正泰集团副总裁陈国良先生,这位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和南存辉董事长共同创业的干将为我们展开了清晰的正泰地图,带领我们从战略、产业、市场等角度了解正泰的面貌。

感谢正泰集团党委书记吴炳池先生、正泰电器副总裁郭嵋俊先生、正泰电器副总裁张智寰女士、正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君侠先生、正泰集团战略投资部总经理程昱昊先生、正泰电器副总裁林柏生先生、正泰中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福娟女士。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和谐、谦学、务实、创新、奋斗的正泰,为我们深入理解正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提供了很多高价值的信息和线索。

感谢正泰新能源董事长仇展炜先生、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先生和副总裁黄海燕女士。他们是正泰进军新能源产业的核心人物,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与正泰新能源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二次创业的成功。从他们的拼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快速奔跑的正泰。

感谢正泰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及正泰新华控制董事长栾广富先生,正泰集团信息与大数据中心总经理肖飓先生和正泰集团首席数据官、数据总工孙钦辉先生。他们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正泰,让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无穷动力以及“一云两网”新进程中的新正泰。

感谢正泰集团监事、正泰电器法务部总经理赖志高先生,正泰电器市场战略部副总经理、品牌部副总经理黎泳先生,正泰电器总裁助理、质量管理部总经理王先锋先生,以及正泰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朱要武先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正泰对专业主义的尊重,以及它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感谢正泰集团行政与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廖毅先生和他的同事胡雅琳女士、鲍琪蕊女士。在三位的精心安排和支持下,我们才得以顺利高效地完成了调研工作。廖毅先生热爱正泰,积极研究和传播正泰,他所著的《步履正泰》《南存辉讲故事》《亲历正泰》等图书,对南存辉先生和正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非常扎实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料,帮助我们建立了系统性的认识。三位在不同时期先后加入正泰大家庭,全程陪同我们的调研工作,让我们有机会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正泰的忠诚、热情、责任和期盼。

感谢正泰的经销商、供应商代表,他们是张建军先生、黄星金先生、陈琼先生、南胜攀先生、赵瑜女士、陈晓敏女士等。他们中间有跟随正泰30多年的一代合作伙伴,也有二代传承接班人。在访谈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正泰与外部伙伴长期合作、共创共享的鲜明特色。在他们的齐心努力下,正泰将走得更加稳健。

感谢我们的优秀团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章重远副教授、窦军生教授、施杰老师、刘洋老师、陆婷婷老师,以及考拉看看张小军研究员、马玥研究员、熊玥伽研究员、徐丽研究员、李莎研究员,我们砥砺前行,才有了本书的诞生,才有了“浙商传奇:书写创新创业史诗”系列作品的问世。我们始终坚信记录历史、开创未来的价值,坚持研究并书写浙商创新创业精神。

最后,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大地孕育了一群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历史。感谢浙江这片土壤,哺育了一大批热爱创新、勤劳拼搏、勇往直前、脚踏实地的奋斗者,让我们有了时代的榜样。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正泰已在温州举办了“国际工业与能源物联网创新发展大会”,掀起了“智慧能源、物联世界”的新浪潮。正泰用这样的新姿态来回应过去30多年的积淀,并开启了下一段向上而生的路程。邬爱其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2020年1月3日[1] 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2] 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俞利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前言 对话改革先锋南存辉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先锋模范。在此次大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了100位对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授予他们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获此殊荣,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价他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优秀代表”。

获此殊荣的南存辉先生,写下了一段亲历者寄语:

40年风云际会,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我有幸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亲历了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是改革开放缔造了民营经济的奇迹,更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南存辉2018年12月19日《经济日报》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南存辉受邀乘坐“改革开放”篇章中主题为“春潮滚滚”的11号方阵彩车,与刘永好、雷军等民营企业家一道,以亲历者的身份,共同见证伟大时刻。南存辉表示,这是值得毕生珍藏的庄严时刻,也必将成为其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他倍感振奋、干劲倍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也对祖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2019年6月21日下午,我们和同事在正泰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对南存辉先生进行访谈,希望对他的创新创业历程和智慧有更直接且深入的了解。南存辉先生特意留出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来与我们交流。对于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专注聆听,然后用平稳的语气、朴实的语言回答。我们谈到了行稳致远、守正出新,谈到了愿景、战略、管理,当然也谈到了转型升级、百年品牌和创新创业。在交谈中,他一直在认真思考,甚至有一些问题没等我们问出,他就主动谈到了。对于我们来说,这次访谈的材料十分珍贵,值得与读者共享,于是我们便以“企业转型变革”为大主题,将其分为战略定力、持续变革、厚植根基三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将用南存辉先生口述的形式呈现其独到而深邃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表达足够的诚意,并且让大家看见这位“改革先锋”企业家的初心。至于我们心里的疑问,在与南存辉先生对话后,也得到了解答,我们将其一并写入了书中。战略定力战略规划引领发展

在国家“十五”期间,我们第一次正式做战略规划。那时候,浙[1]江省提出要打造“小型巨人”企业,要求工业领域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同时,省里也出台了一些工业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当时我们很幸运,有资格申报“小型巨人”企业,符合做规划的条件,有机会得到政府支持。但到了真正执行的时候,我们感觉五年时间太远了,不知道怎么做。正好那时我们请了很多工业部门退休的专家来帮忙申请许可证,于是就顺势请他们来指导“十五”战略规划。所以说,我们的五年规划是一步步被教育培养出来的,向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学习,向各个地方政府学习。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意义重大。规划的制定促进了学习,使大家思想开始统一。企业的愿景、理念、价值观、举措、目标、路径、方法,通过不断总结、优化、提升、升华,达到循环发展,企业就会慢慢往上走。其实在“十五”之前,我们也尝试做过规划,但做出来的跟实际的差距很远,对不上,甚至很离谱。不过,朦朦胧胧中就熟悉了,后来就慢慢准确了,基本上能做到百分之七八十靠谱。

战略规划不一定就是虚的,没有虚哪有实?所以,大家要思考:如何把概念变为现实?如果想都不想,那是做不了的。当然,战略规划不是无中生有。我们现在强调战略目标导向、市场需求导向,还有问题导向。有没有战略目标,企业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突破、要扩张,首先要想象它有没有可能性。可能你觉得太难了,那么把难的问题解决了,资源配上去,就有可能攻下目标。尤其在处于逆势的时候,需要看准并坚持既定的战略方向。经济周期下行时,我们去投资,上行时就有机会拿到红利。企业顺势发展,逆势投资,这里面有很多规律。相信“相信”的力量

第一,相信党中央。我们始终相信党中央的决策,相信决策越变越好。从相信到信任,然后再到信仰,这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中国在前进发展,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存在很多机会。

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民营经济是要被消灭的对象,然后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两个不动摇”,再后来变成“建设者”(从“都是建设者”变成“也是建设者”,再变成“是建设者”),这些字的改变是有含义的。“也是”和“是”不一样,“是”字提出来,才是真的公平,都是一样的了。总书记说,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外面谁讲任何和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不符合的言论,都不用在意,只管心无旁骛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好。我们说要相信,就是要听明白中央的话。社会现象越是纷繁复杂,就越是要心如止水,心要定。

2009年,我们第一个太阳能电站完成后拍成专题片送到欧盟去,配合时任总理温家宝参加会议。那时候我们敢于吃螃蟹也是基于相信。我们内部的高管们有疑问:政府没有规划、政策、文件,说有补贴,实际也不一定真有,为什么要相信政府?而我是始终相信的,也只有相信才会促进发展。

第二,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起起落落,其实都是机会。比如贸易摩擦,即使有缓和现象,后面一样也是严酷的。这时候不要幻想。我们在商言商,本来就是起起落落,上有上的机会,下有下的机会。所以,要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危机会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不管上去还是下来,都是机会。

有一个论坛主题是如何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我认为从现象来看,那么多人去韩国、日本购物,说明大众有钱了,而且有消费需求。他们认为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便宜。这些现象后面的“潜台词”就是消费升级,我们整个社会标准要朝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真的是醍醐灌顶。我们从事制造业,是供给侧的生产方,就要思考怎么把产品做好,而且要提高性价比。不同领域、各个行业的人,把自己所在领域的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怎么会没有机会、没有市场?市场太大了。所以,要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人均GDP到了这个程度,怎么跨越才是关键问题。

第三,相信中国优秀文化的力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释家,智者们讲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譬如格物致知、否极泰来,都是共通的。当然,我们现在要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融合起来,那怎么做?就是要更加深度开放,把门打开得更大,让东西方结合。专业精神坚守主业

聚焦、专注可能和我们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如果我们有机会读书,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识、从事不同的领域,或许就有不同的结果。我那时候没有书读,初中毕业后就修皮鞋,忙忙碌碌也就是为了谋生,然后卖电器,慢慢进入这个行业,很自然地发生了这些事。后来我发现这个行业好,能赚钱、造房子、发财,比修皮鞋好。这个领域要做好的话,做专、做精也可以做大。我们是最基层的草根创业,自身实力条件薄弱,无法呼风唤雨,也无法说服更高层级、得到更多资源做支持。所以,我们自然要脚踏实地做出该做的事情来,然后树立口碑、创好品牌,博得大家的信任。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谈到企业转型。大家说转型压力大,我就讲一句话:知止而行。企业要知道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知止”就是明白不是什么都能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程就有不同的思考。从我的成长历程来看,不管怎么说,总要聚焦领域,不能有太多的方向或者太多的事业,多了忙不过来,最后就是分心、烦琐。你只能聚焦最擅长的、最能干好的东西。生命的长度是有定数的,宽度当然可以宽一点,但太宽了拢不过来。所以,要聚焦,把最有价值的做出来。

1994年初,我们建立正泰集团,几十家企业整合进来。从那时候到2000年,消化(调整集团化管理)了近10年时间。因为集团法人体不一样,所以(各自)利益不一致,思想就不一致。你让它往东,它偏要往西。这里面利益协调、思想统一很难。这时候如果扩张太快是不行的,消化不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也只能专业化。如果去投资房地产、矿厂,上市以后马上就东并购、西扩张,后续的管理怎么跟上?

后来看到无锡尚德,他们发展两年就有了两万人,做了200亿元,而我们20年才做200亿元,便感觉他们不得了。施正荣先生是我们行业中的先驱之一,他对行业有很多贡献,给我们探路,让我们有标准可以参考——哪条路可以,哪条路不可以。他的创业历程很悲壮。我们在旁边看到的是,他调不过来了,没有精力去调了。

专注专业和成长环境很有关系。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就不同。每一代人的发展条件不同,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使命也不太一样。制造业太难了,一定要从基础做起,一步步积累起来,不然就会“轰然倒塌”。制造业来不得虚的,必须脚踏实地创新积累,然后形成制度、团队、文化。如果今天攀比这个,明天攀比那个,那就会死掉。我们要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金融投资上,不大现实。我要求大家还是要专业化,要有工匠精神,心无旁骛,心若止水。进这个行业,干这个活,就要遵守行业规则,规则就是命,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道”。

还有很重要的事是,我们团队一直抱着感恩的心态,在居安思危中不断创新。感谢吴炎、季九如等老同志在不同阶段对我们的影响。正因为有这种感恩的心态,有这种满足,我们不大会有贪念,也不会偷懒——一直专业做事,履行责任。

正泰电器上市就磨了13年时间。刚开始提出上市时,几个老顾问说:“上市要融多少钱?现在我拿1亿元给你,你都花不了,上市干吗?给你钱你都花不了。”之后我们上市融了24亿元,但只能存在银行,分红分给大家,还给大家。证监会表扬说,正泰做得好,老是分红。但其实,很多人笑话我们没能力,没本事花钱。每年开股东会,股东问有什么投资,我们都老实说没有,还告诉他们不要慌,后面会有的。上市后的前3年都是这样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处于创新转型中,新能源做起来了,但仍然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稳健。打造令人信任的百年品牌

大家说起饮料就会想到可口可乐,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大众植入一种观念:电器就是正泰,新能源就是正泰,节能就是正泰——要形成这种意识。最好成为让大家信任的品牌,至于走什么样的品牌路线,不同行业的品牌是不同的。

我们在国际上,品牌差距还很大。现在,能源消费刚开始,路还很远,得慢慢做。我们以后要做成西门子、ABB,向这些百年企业看齐。我们积累了30多年,这是第一阶段,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通过产品深入接触用户,让大家感受到服务好、产品好,然后他们才会信任正泰品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没那么快成功,速成也不行。打造百年品牌也要行稳致远,需要冷静,不能着急。要深入人心的话,就要建立口碑。我常和公司品牌部的同事开玩笑:不要吹过头,广告比产品做得好就不合适了。品牌宣传也要把握好度,懂得适可而止。持续变革把握产业升级机遇

未来已来。现在是5G时代了,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AI、边缘计算、云计算……新技术层出不穷。现在,国内也好,行业也好,全球也好,我们是排头兵之列的龙头企业。即便是太阳能领域,我们也进入10来年了,这时候就要想:怎么担当?如何引领行业?如何为全球做事情?命运共同体怎么做?

我们最初做的是低压电器,和新能源似乎没什么关系。但其实那时(进军新能源前)我们已经涉足了高压电器,一步步从元器件做到了成套。当时,政府在推动转型升级,我们自己也感觉转型迫在眉睫。我们就想到,传统行业的输配电、电力和新能源之间本来就是能源关系,所以最好从电力设备向新能源发展。能源领域的设备属于工业范畴,可以造出来。此外,能源还有消费属性,那么,如何把服务做好?进入万物物联的时代后,我们就思考琢磨,坐下来写规划,不断总结、梳理,找不足,提出关于未来的方法、思考、路径……结合行业和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从问题导向入手,根据战略目标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去预判将来的发展方向,于是我们便提出了“一云两网”战略。我们认为,在工业电器、电力设备领域(包括太阳能领域)中,可以通过创新整合:既能在生产方式上创新,也能进行技术装备创新,从而全面深入整个工业核心大脑。

在这里面,工业物联网的目的就是使制造更加敏捷、智能、低成本,实现更快速的响应,使得可靠性和一致性越来越高,还能做到智能化预测、预警等。这实际就是一场工业革命,它会带来能力的提升。工业物联网的体量比消费领域的大很多。如果在工业物联网的基础上做能源消费,想象空间就很大了。我们开发太阳能电站,能把装备和系统放进去,建了电站后,又有运维服务,这个模式的转型变化就很有意思,会产生很多创新变化。

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经是三大世界性难题,各国在巴黎峰会上呼吁改善环境。以往烧煤烧出来的污染问题比较多,而且煤、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未来能源消费一定会大调整,能源格局的优化是必然趋势。与此对应,能源的发展方向就是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宜、更方便。有这四个要素的能源,一定能够成为能源格局中的主要力量。太阳能便是其中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我们也在关注。比如,海水淡化变成氢能源,绿色氢能成本很低。通过带动农业现代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发展,产业领域自然就延伸了,而不是刻意去做什么。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变革

管理创新是门学问。企业大了之后,里面积累的问题还是不少的,这就是发展的问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大有大的方法,小有小的方法;不同阶段,方法不同。

企业必须有法人体,如果没有完整的治理机制就会乱套。但这套东西做了之后,部门之间就隔离了,会出现互相制约的关系,甚至会出现部门墙。那怎么让机制流畅起来?怎么打掉部门墙?怎么形成端到端的连接?快速响应机制怎么建?这既要有方法,又要有手段,比如互联网信息化就是一种方法。前段时间,我们请了国际大咨询机构来做支持,推动变革。人类文明中有这么多优秀的东西,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我们现在推动流程再造、组织变革,采用了很多创新工具和方法,但都是在研究怎么提高效率,如何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营销、研发、制造、管理、人才、财务,我们正在不同区域推动全方位的创新变革。比如,我们正在推动全产业链区域的营销模式创新。我们先在不同区域推动试点,探索国内怎么做、国外怎么做,然后总结提炼出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这场改革由我组织推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否则大家动不起来。我告诉他们:谁不改,谁就靠边站。

有人说,这个改革在改你的权力,你原本在金字塔塔尖,改革过后倒过来了,你的权力变小了。的确,流程改革后,我排在了最后,没权力了。但我说这样最好,要放得下。第一线是为市场服务的司令官,应该把决定权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做支持,为他们服务。所以我提出,高层、管理层要下沉,要接地气。对于职能部门,以前在办公室中审批把关的人员要全部职能前移去做服务。估计这样一年半载做下来,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耐心破解转型阻力

20多年前,周其仁教授告诉我,集团法人太多了,让我抓紧梳理架构。那时候,我们有一批家族亲戚不适合在公司了,得请他们离开,有些人有股份,有些人没有股份。他们说,我们和你一起打了天下,为什么让我们离开?大家很痛苦,但我们还是决心把股东的权力拿掉。比如,以前是厂长,现在不让当了。这的确残酷。我们征求了上百条意见,去雁荡山开会,讨论不出结果不下山,情况很惨烈。我给他们讲农民和地主的故事:你自己种地,有收成挺好,现在你变成地主了,该让专业的农民来种地,种出来稻就有收成,不用自己流汗——在家喝喝茶,就有收成了。说完这个故事,大家便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变革又不一样了。比如,对于我们的一些供应商,变革前要先给它们吹风两三年,说接下去我们有智能制造了,零件需求会越来越少,一旦两三年后全部智能化了你们怎么办?我们一直呼吁大家要赶紧转型。我请供应链生产部门的人给它们讲转型升级,要联合起来把小的做成大的,把大的做成强的。另外,我们也设置了竞标规则,逼迫它们学习提升。这里面一是危机意识,让它们赶紧动起来想办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