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22:12:09

点击下载

作者:杜鹏举,罗芳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试读:

前言

PREFACE“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针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这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必须普及的通识教育,也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这个转变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给年轻老师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另一方面也对师资培养、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创新和创业的基础知识,认识创新创业的过程和规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编写的过程中,内容的组织和取舍均以实用、实际和实效为原则,精讲细练,对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了着重叙述。各章均以案例导入,引发思考;知识点采用训练、测试、思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思维。

本书的组织构架与具体内容如下:

第1~4章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内涵与原理、创新人格、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类型等主题。

第5、6章为创业导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全景图,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活动,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特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主要包括创业内涵、创业要素及过程、创业类型、创业者的创业素质等内容。

第7~11章为创业关键技能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准备阶段创业技能提升的框架体系,包括创业信息的收集、创业机会的发掘、人力资源的整合、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最后从创业机会的发现、风险投资关系、如何处理创业伙伴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和授课学时不同,灵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学习。

本书由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杜鹏举、罗芳任主编,王兴、鞠晓红任副主编,佺张举教授任主审,张超、邓葵璋、李凌洁、许倩、宋慧敏、蒋明华参与编写。全书共11佺章,由张举教授、杜鹏举老师总体策划,罗芳老师统稿。各章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杜鹏举、鞠晓红负责编写第1~4章;张超、王兴负责编写第5章;鞠晓红、杜鹏举负责编写第6章;邓葵璋、王兴、罗芳负责编写第7章;李凌洁、罗芳负责编写第8章;许倩、王兴负责编写第9章;宋慧敏、鞠晓红负责编写第10章;蒋明华、罗芳负责编写第11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同类教材、著作和期刊,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特作说明并致谢。由于受时间、资料、编者水平及其他条件限制,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指正。编者2018年1月第1章什么是创新【本章教学要点】

基本概念

创新;创意;创业;创新原理;创新能力

导入案例持续创新的大疆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Innovations,DJI)成立于2006年,是全球领先的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和生产商,客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通过持续的创新,大疆致力于为无人机工业、行业用户以及专业航拍应用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智能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2015年12月,DJI推出一款智能农业喷洒防治无人机——大疆MG-1农业植保机,正式进入农业无人机领域。

作为全球较为顶尖的无人机飞行平台和影像系统自主研发和制造商,DJI始终以领先的技术和尖端的产品为发展核心。从最早的商用飞行控制系统起步,逐步地研发推出了ACE系列直升机飞控系统、多旋翼飞控系统、筋斗云系列专业级飞行平台S1000和S900、多旋翼一体机Phantom、Ronin三轴手持云台系统等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而且成为全球同行业中领军企业。DJI以“飞行影像系统”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多层次的空中照相机方案,带给人类全新的飞行感官体验。

在DJI的研发实验室里已经储备了未来2~3年的最新科技,并持续融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这些超前的科技成果可以被应用到解决各种实际工业和商业问题的产品中去。DJI始终坚持创新和原创的理念,并且对产品的研发规划十分超前和严苛,坚持做到每推出的一款新产品都具有比市场上同类型产品更强大、更稳定的性能。DJI在实现技术和产品质量领先的同时,在产品推广和企业文化输出方面亦保持了其创新、超前的理念,仿佛生来就是带领产业进行革命的先锋。DJI一直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输出更好的产品和技术,才能最终最大程度服务于市场和客户。

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2014年度十大科技产品,其中,深圳大疆创新的大疆精灵Phantom 2Vision+入选,位列第三。

DJI采取的系列创新举措:

1.开放平台。在“奇点峰会”上,DJI邀请第三方开发者加入自己的公开平台,称希望找到“无人机界的张小龙”。目前,成为DJI开放平台的合作伙伴,便可以在DJI无人机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无人机应用解决方案。DJI提供包括移动软件开发工具和经纬M100飞行控制平台在内的一系列工具。

2.推出无人机保险DJI Care。为了提供更安心的飞行保障、更为完善的售后服务,继2015年8月首次为DJI旗下的“悟”Inspire 1系列产品提供意外保险服务DJI Care后,大疆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精灵3”Phantom 3系列的DJI Care。此款保障的精灵(Phantom)系列是DJI最新推出的飞行器产品,所提供的保障额度与飞行器的市场零售价一致,目的是让大部分用户都能“飞”得安心。

3.推出以旧换新服务。DJI联合“爱回收”推出无人机以旧换新服务(DJI Recycle),用户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无人机寄送给DJI进行回收,获取等值的DJI币进行消费,目前上述业务仅对精灵Phantom系列(Phantom FC 40除外)开放,未来将陆续开放对更多机型的支持,并开展上门回收业务。

不断创新是DJI的成功之道。短短10年,一个由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学生组建的工作室成长为一家拥有3000多名员工、已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高科技公司。作为小型无人机联盟的创始成员,DJI还与美国、法国的知名无人机公司和摄影器材制造商一起,推进无人机的监管方案。对DJI创始人汪滔来说,从一个痴迷于技术的理工男转身成为管理数千人的企业CEO,最初的梦想已经有了更宽广的舞台,但他仍然怀念自己熬夜攻克技术难题的那段时光。“如果不做CEO,我肯定会回到研发岗位上。对科技创业者来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所带来的快乐,是那些山寨者难以体会到的。”

点评

大疆的迅速崛起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不断创新的系列产品和采取的举措。1.1什么是创新1.1.1 创新的内涵

创新,即创造新的事物。“创,始也”(《广雅》);新,与旧相对。在中国,“创新”一词出现很早,主要指制度方面的革新、变革和改革,不包括科技创新。例如,《魏书》有云:“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比《魏书》稍晚的《周书》云:“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和创新含义近同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与维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而,古代“创新”一词多指改变原有的制度、成文或规则。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可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1.创新的哲学内涵

从哲学层面上看,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发现的再创造,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对此,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邱耕田认为,创新是指创新者在一定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对现有的事物进行变革,以实现其由旧质态、旧的发展阶段向新质态、新的发展阶段过渡、转变的实践过程。同满宏认为,创新是人类在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革命性变革,它必然引起人类在理论体系和知识构成的飞跃性进步及其在改造探索现实世界活动中的物质手段、采取方式和行动方案等的创造性革命。

2.创新的社会学内涵

从社会学层面看,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可以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也可以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阮青提出,创新是创新主体为解决创新实践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而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战略部署、新的概念设计、新的制度体制、新的活动方式、新的关系模式等,从而创造或增加其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精神性或物质性活动过程。

3.创新的经济学内涵

从经济学层面看,对创新内涵的理解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

狭义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即从新思想产生,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各环节,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其中,“新思想”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构想。这些构想可以来源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新技术的新应用,也可以来源于用户需求。“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是实现技术新构想的基本途径。其中,研究开发是指各种研究机构、企业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地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活动;技术组合是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只需要少量的研究开发甚至不需要研究开发即可实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是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是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技术对产品、服务、工艺改进的过程。“商业化”是指创新的全部活动是出于商业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指近期或者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率或社会福利等,是创新实现商业目的的重要体现。“全过程”则是指从新构想的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如果其中在新设想、研究开发或者实际应用等某一环节终止了,就不能称之为创新。

广义的创新将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政治与经济融合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管理等不同的侧面,如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1.1.2 创新的特征

不同学者对创新内涵理解的角度不同,对创新基本特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书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创新的基本特征:

1.首创性

首创性是创新的最主要特征。创新是一种首创,即“第一个”。创新的结果在局部或全部应是先前从未存在过的,是先于他人,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获得的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在世界上是首创的;西方国家的三大能源发现(蒸汽能、电能、原子能)也是首创。首创的意义在于第一个揭开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奥秘,第一次揭示某种内在规律,或发现、发明某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起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

2.普遍性

创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并且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阶段,即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是创新的普遍性。同时,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社会性

创新的社会性是指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有利于群体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特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社会性只包括群体性创新活动,而不包括个体性创新活动。实际上,群体创新与个体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个体创新意识、能力等主要源于社会,是社会创新力量在个体创新方面的表现。生活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创新个体,其创新体现和反映着这一社会形态的整体性质。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在社会分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社会整体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细胞。这表明,个体创新是社会创新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的性质。

4.双重性

创新的双重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创新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创新的受动性表现在它受制于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受制于创新手段和创新目的,受制于创新主体的水平和能力等;创新的能动性表现在创新活动中不能听任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摆布,而应该发挥创新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实现超越。其次,创新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总体而言,创新是绝对的、无限的;但就每个具体的创新而言,创新又是有限的、相对的。最后,大多数创新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创新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阻碍性作用。大多数创新在创新之初促进社会发展,但发展到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反而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少创新对社会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破坏作用,关键是如何利用和由谁来利用创新成果。

5.高风险性

创新的高风险性是由创新自身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一般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创新风险不同于现实中其他可以投保的风险,其不确定性不能用概率统计理论来进行处理。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产生两种结果:有利于创新主体和不利于创新主体。不利于创新主体的结果就是风险。通常而言,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高。创新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取决于创新程度。创新程度越大,投入越多。创新能否成功,投入能否顺利得到回报,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后造成的创新结果可能回报颇丰,也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1.1.3 创新的原则

创新原则就是人们开展创新活动时所要依据的基本法则和判断创新构思所凭借的标准。

1.遵守科学原理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有违科学发展规律。因为任何违背科学技术原理的创新都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比如,近百年来,许多才思卓越的人耗费心思,力图发明一种既不消耗任何能量、又可源源不断对外做功的“永动机”。但无论他们的构思如何巧妙,结果都逃不出失败的命运。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创新违背了“能量守恒”的科学原理。

2.社会评价原则

创新要获得最后的成果,必须经受走向社会的严峻考验。爱迪生曾说:“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在进行社会评价时把握住评价事物使用性能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结论,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功能结构的优化程度;使用操作的可靠程度;维修保养的方便程度;美化生活的美学程度。

3.相对较优原则

创新不必一味追求最优、最佳、最美、最先进。创新产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创造原理和方法,获得许多创新设想,它们各有特点,这时,就需要人们按相对较优的原则,对设想进行判断和选择。运用该原则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从创新技术先进性上进行比较选择;从创新经济合理性上进行比较选择;从创新整体效果上进行比较选择。

4.机理简单原则

创新只要效果好,机理越简单越好。在现有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如不限制实现创新方式和手段的复杂性,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合理程度,使得创新的设想或结果毫无使用价值。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结构复杂、功能冗余、使用烦琐成为技术不成熟的标志。因此,在新创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机理简单原则。为使创新的设想或结果更符合机理简单的原则,可进行如下检查:新事物所依据的原理是否重叠,超出应有范围;新事物所拥有的结构是否复杂,超出应有程度;新事物所具备的功能是否冗余,超出应有数量。

5.构思独特原则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其名著《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所谓“出奇”,就是“思维超常”和“构思独特”,创新贵在独特,创新也需要独特。在创新活动中,关于创新对象的构思是否独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创新构思的新颖性;创新构思的开创性;创新构思的特色性。

6.不轻易否定原则

不轻易否定原则是指在分析评判各种产品创新方案时应注意避免轻易否定的倾向。在飞机发明之前,科学界曾从“理论”上进行了否定的论证;过去也曾有权威人士断言,无线电波不可能沿着地球曲面传播,无法成为通信手段。但是,这些结论现在早已证明都是错误的,这些不恰当的否定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人们运用了错误的“理论”,而更多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否定,则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武断,给某项发明规定了若干用常规思维分析证明无法达到的技术细节的结果。

7.不简单比较原则

在避免轻易否定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简单比较。不同的创新,包括非常相近的创新,原则上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比较其优劣。不同创新不能简单比较的原则,带来了相关技术在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局面。创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都源于创新具有的相融性。如市场上常见的钢笔、铅笔就互不排斥,即使都是铅笔,也有普通木质的铅笔和金属或塑料杆的自动铅笔之分,它们之间也不存在排斥的问题。

以上是在创新活动中要注意并需切实遵循的创新原理和创新原则,这些均是根据千百年来人类创新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来的,是创新智慧和方法的结晶。它体现了创新的规律和性质,按照创新原理和原则去创新并非束缚思维,而是把创新活动纳入安全可靠、快速运行的大道上来。

知识链接创新过程

创新的“四阶段理论”是一种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而且具有较大实用性的过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该过程理论认为创新的发展分4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

1.准备期

准备期是准备和提出问题阶段。一切创新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本质是现有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距。爱因斯坦认为:“形成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不过牵涉到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然而明确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他还认为对问题的感受性是人的重要的资质,准备还可分为下列3步:(1)对知识和经验进行积累和整理;(2)搜集必要的事实和资料;(3)了解自己提出问题的社会价值,能满足社会的何种需要及价值前景。

2.酝酿期

酝酿期也称沉思和多方思维发散阶段。在酝酿期要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常常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花费巨大精力,是大脑高强度活动时期。这一时期,要从各个方面,如前面讲到的纵横、正反等去进行思维发散,让各种设想在头脑中反复组合、交叉、撞击、渗透,按照新的方式进行加工。加工时应主动地使用创造方法,不断选择,力求形成新的创意。著名科学家彭加勒认为:“任何科学的创造都发端于选择。”这里的选择,就是充分地思索,让各方面的问题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从而把思维过程中那些不必要的部分舍弃。创新思维的酝酿期,特别强调有意识的选择,富有创造性的人就极注意选择,所以,彭加勒还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说来,也就是选择。”

为使酝酿过程更加深刻和广泛,还应注意把思考的范围从熟悉的领域,扩大到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的其他专业领域,特别是常被自己忽视的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冲破传统思维方式和“权威”的束缚,打破成见,独辟蹊径,又有利于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利用多学科知识“交叉”优势,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把握创新活动的全局,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有时也可把思考的问题暂时搁置一下,让习惯性思维被有意识地切断,以便产生新思维;再有,灵感思维的诱发规律告诉我们,大脑长时间兴奋后有意松弛,有利于灵感的闪现。酝酿期的思维强度大,困难重重,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屡试难以成功;“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又欲罢不能。此时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进取性性格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是酝酿期取得进展直至突破的心理保证。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期通常是漫长的和艰巨的,也很有可能归于失败。但唯有坚持下去,方法对头,才是充满希望的。

3.明朗期

明朗期即顿悟或突破期,寻找到了解决办法,明朗期很短促。很突然,呈猛烈爆发状态。久盼的创造性突造突破在瞬间实现,人们通常所说的“脱颖而出”“豁然开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都是描述这种状态的。如果说:“踏破铁鞋无觅处”描绘的是酝酿期的话,“得来全不费工夫”则是明朗期的形象刻画。在明朗期灵感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

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甚至感到惊愕,像阿基米德那样,因在入浴时获得灵感而裸身狂奔,欣喜呼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虽不多见,但完全可以理解。

4.验证期

验证期是评价阶段,是完善和充分论证阶段。突然获得突破,飞跃出现在瞬间,结果难免稚嫩、粗糙甚至存在若干缺陷。验证期是把明朗期获得的结果加以整理、完善和论证,并且进一步得到充实。创新思维所取得的突破,假如不经过这个阶段,创新成果就不可能真正取得。验证一是理论上验证,二是放到实践中检验。

验证期的心理状态较平静,但需耐心、周密、慎重,不急于求成和不急功近利是很关键的。1.2创新原理

创新的原理是依据创新思维的特点,对人们所进行的无数创新活动的经验性总结,又是对客观所反映的众多创新规律的综合性归纳。因此,它能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创新活动、更好地运用创新方法、更好地为解决创新问题提供条件。为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创新过程中常见的十种创新的原理,现分别给以介绍。

1.综合原理

综合是在分析各个构成要素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其可取的部分,使综合后所形成的整体具有优化的特点和创新的特征。

2.组合原理

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和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原理。组合既可以是自然组合,也可以是人工组合。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组合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爱因斯坦曾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组合创新的机会是无穷的。有人统计了20世纪以来的480项重大创造发明成果,经分析发现三四十年代是突破型成果为主而组合型成果为辅;五六十年代两者大致相当;从80年代起,则组合型成果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组合原理已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3.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是把某一创新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离散,使主要问题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来,从而理清创造者的思路,便于抓住主要矛盾。分离原理在发明创新过程中,提倡将事物打破并分解,它鼓励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冲破事物原有面貌的限制,将研究对象予以分离,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产品。如隐形眼镜是眼镜架和镜片分离后的新产品。

4.还原原理

这个原理很重要也十分经典。还原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新过程中,能回到设计对象的起点,抓住问题的原点,将最主要的功能抽取出来并集中精力研究其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以取得创新的最佳成果。任何发明和革新都有其创新的原点。创新的原点是唯一的,寻根溯源找到创新原点,再从创新原点出发去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方法重新创造该事物,从本原上面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还原原理的精髓所在。

5.移植原理

这是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该原理能动性的真实写照。移植原理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创新目标的再创造。

创新活动中的移植依重点不同,可以是沿着不同物质层次的“纵向移植”;也可以是在同一物质层次内不同形态间的“横向移植”;还可以是把多种物质层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综合引入同一创新领域中的“综合移植”。新的科学创造和新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其中有许多创新是运用移植原理取得的。

6.换元原理

换元原理是指创造者在创新过程中采用替换或代换的思想或手法,使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展开、研究不断深入的原理。通常指在发明创新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寻找替代物,如果能找到性能更好、价格更省的替代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7.迂回原理

迂回原理很有实用性。创新在很多情况下,会遇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迂回原理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不妨暂停在某个难点上的僵持状态,转而进入下步行动或进入另外的行动,带着创新活动中的这个未知数,继续探索创新问题,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因为有时通过解决侧面问题或外围问题以及后继问题,可能会使原来的未知问题迎刃而解。

8.逆反原理

逆反原理首先要求人们敢于并善于打破头脑中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对已有的理论方法、科学技术、产品实物持怀疑态度,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分析、去思索,去探求新的发明创造。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着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相互依存于一个共同体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习惯于从显而易见的正面去考虑问题,因而阻塞了自己的思路。如果能有意识、有目的地与传统思维方法“背道而驰”,往往能得到极好的创新成果。

9.强化原理

强化就是对创新对象进行精炼、压缩或聚焦,以获得创新的成果。强化原理是指在创新活动中,通过各种强化手段,使创新对象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延长寿命、增加用途;或产品体积的缩小、重量的减轻、功能的强化。

10.群体原理

科学的发展,使创新越来越需要发挥群体智慧,才能有所建树。早期的创新多是依靠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来完成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想“单枪匹马、独闯天下”,去完成像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试验室和海底实验室等大型高科技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创造者们能够摆脱狭窄的专业知识范围的束缚,依靠群体智慧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使创新活动从个体劳动的圈子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大学生创新小组就是一种群体原理的运用。

在创新活动中,创新原理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人们使用何种创造方法、采用何种创造手段的凭据。因此,掌握创新原理,是人们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但创新原理不是治病的“万能灵丹”,不能指望在浅涉创新原理之后,就能对创新方法了如指掌并使用自如,就能解决创新的任何问题。只有在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创造原理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性有效地掌握创新方法,也才有可能成功地开展创新活动。1.3创新与创意

创新一向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意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源泉,任何伟大的创造,初始时往往只是一种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的火花基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一个创意经济时代,不再是简单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创意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力量。

创意(Creative)是一个从西方引入的外来词,也可译为创造性,对应的名词是创造力或创新力(Creativity)。一般而言,“创意”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一般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进而言之,创意是“人类经历(概念和直觉的混合物)的整合,它们可能是简单的或者是复杂的;伟大的创意——不管是源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够产生巨大的新价值和财富”。可见,在知识经济前提下,创意是新的“流通货币”。随着创意经济的出现,创意的本质深化为科学技术和艺术创造的结合,此结合力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包含感性认识、艺术气质和美学内涵等方面,更强调个人的天赋。

创新与创意常常被大家混淆,误认为两者等同,实际上二者有根本性差异。相比而言,创意是基于个体,比较自由的创造性行为;而创新则不仅以创意为前提基础,更加需要把创意付诸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创意的选择、发展以及市场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新近乎等同于创意的市场化。

从创意到创新的成功飞跃需要借助两个强有力的因素,第一是市场,第二是科技。要成功能实现创新,只有通过创意、市场、科技三者跨学科整合起来,一方面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较高的产品、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有效刺激市场内需,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融合其他产业发展,促进结构优化、产业创新。传统型产业通过创意的融入,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或塑造独特的品牌,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华为公司强劲发展的神话就是一个经典案例。特别指出的是,此类型的复合型创新模式和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模式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在产业界,常见的模式是技术人员研发产品,然后交给设计师进行设计造型,最后再由市场营销推广部门进行产品的营销环节。此模式下,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然而新的创新模式则要求打破技术、创意设计和市场的壁垒,并将创新贯彻到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生命周期,到产品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就是创意。传统产业要实现产业创新,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发展模式来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自身发展模式。例如创意农业和创意旅游就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融合创意创新有关产品服务,锻造一体化产业链,建构完备的产业价值实现系统,实现了传统型产业创新发展。1.4创新与创业

虽然创业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和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1.创新是创业的本质与源泉,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契合

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会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经济学家熊波特曾提出,“创业包括创新和未曾尝试过的技术”。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

2.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

从总体上说,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在促进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为整个社会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需求,这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类型的创业活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的自主行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正是这种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创新性特征。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是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各方面的创新,因而也就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增长。

3.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创业实现创新价值

从一定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造福于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得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是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的商机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是企业家,但是创新的成果则是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潜在的价值市场化,创新成果也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侧面体现了创新与创业的相互关联。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论述,我们知道其相互内在相关、密不可分,并且了解了创业与创新的联合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就业问题至关重要,大到影响我国的发展与前景。由于创新与创业的密切关系,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与创新教育应该相互渗透融合,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健全创新创业机制,完善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与创业的交叉渗透和集成融合,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结合,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链接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当人的目标需求体系通过实践操作系统与外部环境接触后,发现现实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会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它,以便达到目的。于是,创新能力便在人类利用外在环境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而且其总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尤其是人脑机能的不断健全——而从简单的工具发明到复杂的思想和物质创造,最终形成纷繁斑斓的人类文明体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便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人学会创新思维;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创意、创新的含义及创新的特征、原则,创新的原理和创新与创意、创业的关系等。对创意创新的含义进行深入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创新的特征及原则;认识创新的十个原理为我们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明确创新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使我们在创业活动中更好地处理创新和创业的关系,提升创新和创业的成功率。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创新能力的核心是( )能力,它是一切创新活动的灵魂。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方法创新  D.创新思维

2.以下哪项不属于技术创新的类型?( )。

A.渐进型创新  B.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C.发展模式创新  D.原始性创新

二、多项选择题

1.创新的特征表现为( )。

A.首创性  B.普遍性  C.社会性  D.双重性

E.高风险性

2.以下哪些是人们开展创新活动所遵循的创新原则:( )。

A.遵守科学原理原则  B.社会评价原则

C.相对较优原则  D.机理简单原则

E.构思独特原则

三、问答题

1.什么是创意?什么是创新?

2.创新的原则有哪些?

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是什么?

四、讨论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是要推进各项产业“互联网化”发展,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适应“互联网化”的时代要求,更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主动地、广泛地、深度地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化”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比如,传统的租车业务+互联网就有了滴滴出行,传统的零售业+互联网就有了淘宝等。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互联网+传统某某行业”的形式讨论并提出一种新的业态。并写出该业态的简单设想。【推荐阅读】创新者的基因作者简介: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的“麦肯锡奖”,长年专注于创新管理研究,在管理思想研究领域成绩斐然。1997年,他出版了《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确立了他在创新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从此,克里斯坦森跻身大师级管理学者的行列,并推出了《创新者的解答》等管理学经典著作。

杰夫·戴尔(Jeff Dyer)

美国杨百翰大学经济学教授,文章广泛发表于全球知名商业期刊。在1996~2006年间,他关于管理方面的文献被引用率极高,全美排名达到第四位。

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专注于领导力研究。他被多家全球知名公司聘为创新、全球化战略等方面的专业顾问;并在全球知名学术及商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内容简介:

创新的力量足以带来产业革命,聚集世界财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苹果iPod击败了索尼随身听,星巴克的精选大豆和氛围让其他的咖啡店黯然失色,Skype利用“免费”策略战胜了AT&T,eBay从传统的广告中脱颖而出。创新型企业家迸发的创新型观点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财富。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该如何去做?成为今天的企业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本书作者与“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合作完成了一项历时八年的研究,试图追踪创新型而且往往具有破坏性的商业思想的来源。他们采访和调查了研发出革命性新产品和服务的首创者,以及利用创新型商机建立起来的公司的创办者和CEO们,例如eBay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亚马逊的缔造者杰夫·贝佐斯等。

作者的目标并不在于调查每一个公司的策略,而是深入创新者的思想,探索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研究了这些创新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想出这些研发新产品和创建新产业的点子;他们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和创新性的商业构想,以及这些想法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了这些创新型企业家共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从而提出通过质疑—观察—交流—实践—联想这一模式,可以造就创新者的DNA。

作者阐释了如何利用以上技能激发思维,如何在实践中与同事合作实施这些想法,并在策划和组织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创新技巧,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他们也提供了一种自我鉴定的方法,供读者测试自己的创新DNA。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对于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第2章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本章教学要点】

基本概念

创新意识;创新人格;测试

导入案例方便面诞生的故事

方便面是大学生很熟悉的一种食品,不少大学生的周末时间就是以方便面为主食度过的。而方便面诞生的故事可能大家未必了解。方便面是1958年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2007年1月6日因心脏问题在日本逝世,享年96岁)在日本的大阪府池田市发明的。

面条是日本人的传统食品。日本人虽然以爱惜时间闻名于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时候,为了能吃到一碗热面条,他们宁愿在饭馆前排成一条长龙。这个现象被一家公司的经理安藤百福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条太费时间,为什么不可以让它更简便呢?那样人们就不用排队了”。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后,安藤百福马上开始试制方便面。

他在开发之际设定了五个条件:(1)必须简便;(2)必须可口、有营养;(3)必须能在常温下长期存放;(4)必须卫生;(5)必须廉价。

但是,这种面条并不是一般的面条。安藤百福制造的是一种可以由工厂批量生产的可保存的食品。他买了一台轧面机,开始了试制工作。随着轧面机轧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条,而是像泡沫般的团块。经过反复试验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质遇到盐分失去了黏力。于是他先把没盐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条,蒸熟后,浸到酱汤里过一下,面条于是带上了咸味。这一雕虫小技,无异于面食技术的一场革命。接下来就是如何将面条烘干,以便长期保存。最初,他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阳光晒干面条的办法,但这太费时间且需手工操作,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他试用过油的办法,效果良好。油炸后,水分立即蒸发,面条上出现许多细孔,这使面条在热水浸泡时吸水很多,很快变松软,而且过油的面条更富有弹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条可比。第一批方便面条便是今日老幼皆知的“鸡肉方便面”,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销售。

正如安藤百福所预想的那样,“鸡肉方便面”立即引起轰动,爆发性畅销,仅1959年4月就出售了1300万包。这引得日本其他干面条制造商也来加入方便面行业的竞争。干面条制造商奥井清澄在1960年1月,用外添调料袋的办法,制造出食客可以随心所欲调味的方便面,挤入了这一新兴的市场。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方便面:一种是不用调料袋的方便面,一种是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起初,安滕百福的方便面因为拥有专利权而畅销无阻,但不久后消费者开始青睐外添调料袋的方便面。因为它能适应众多消费者对味道浓淡的不同需要,从而受到市场的欢迎。然而,大批量生产外添调料是一个难题,有兴趣向这一领域发展的一家东京食品公司攻克了这一难题。1962年开始,他们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喷雾干燥法制作调料粉末,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从此,外添调料方式的方便面占据了市场上的主要地位。鉴于方便面条已由多家公司大规模制造,日本农林省制定了方便面条的JAS规格,颁行于日本食品工业界。这样方便面条就从早期的幼稚产品成长为一种大众化的据有稳定市场的规范产品。

安藤百福在发明方便面后,创立日清食品公司,贩售“鸡汤口味”拉面,最初的售价为35日元,但仿制产品随即出现,导致产生削价竞争。

日清公司在发明方便面后,便积极向国外发展。1963年先与韩国三养食品合作,1968年再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国际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鸡汤口味的生力面。最初的生力面因为沿用日本配方,在我国台湾地区销路并不好。在调整过调味与面条的口感之后,成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畅销产品,顾客多半买回家当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时期,“生力面”几乎成为这类产品的代名词。然而由于经营不善,生力面最后黯然退出市场。截至2005年,过去的国际食品公司仅剩一家生力面包店在高雄新兴区继续营业,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场。

虽然方便面在亚洲颇受好评,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却无法顺利打开市场。因为一般美国人没有烧开水的习惯,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盘为主。为了让不习惯用碗的民族消费方便面,日清公司发明以发泡聚苯乙烯为容器的杯面,于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价为100日元(0.25美元),为当时袋装方便面售价的三倍以上。

杯面在试卖期间在球场与赛马场等地点销售,因价格过高而不受欢迎,最后只能在某些必须夜间值勤的单位,例如消防单位贩卖。为求打开市场,安藤百福在东京闹区与三越百货公司合作促销,创下四个钟头卖出两万份的纪录,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面的基础。由于杯面走高价路线,所以配料包括冷冻干燥法制成的干燥虾,同时也改以叉子作为餐具。东京街头促销让杯面在关东得以立足。

点评

方便面诞生的故事启发我们创新意识是多么的重要。2.1创新意识的内涵及作用2.1.1 创新意识的界定“意识”问题曾经困扰了无数哲学家和学者,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有人曾称它为“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Dennett)。对于创新意识的界定,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跟意识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对创新意识进行界定,且有其自身理论依据。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性和重要性的一种认识程度、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简明地说,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是一种观念,即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并且以创新为荣的一种观念。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意识是驱使企业家产生创新行为的一种心理动机,决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创新意识概念的混乱原因在于意识本身就缺乏清晰性,所以导致创新意识概念混乱的现象并不奇怪,这需要我们对目前各种创新意识概念进行梳理以寻找共性。在创新意识的本质看法方面,第一种认为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心理状态;第二种看法认为创新意识就是理性认识;第三种看法认为创新意识是一种心理动机,是带有指向性的,且具有推动行为变化的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将创新意识界定为个体对创新的认识,由创新引发的心理状态以及为创新活动所做的一切准备。

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些特定的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这些特定主体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式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含的潜在本质力量的一种重要精神动力。

创新意识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以人的心理状态存在的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为人的创造性精神品质;第二是以理论形态存在的创新意识;第三是以扩展形态存在的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在创新意识的三个层面中,人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内容。因为,任何创造性行为都一定是由人来完成的,理论形态和扩展形态的创新意识在根本上是为了提升人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服务的。理论形态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意识得以产生的标志,理论形态的创新意识使人的创造性行为由盲目而变得自觉;扩展形态的创新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新意识被接纳和发展的情况。2.1.2 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

1.新颖性

创新意识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者采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是一个除“旧”迎“新”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为此,“新”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意识的新颖性表现在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和其他事物的区别中。创新意识是为追求真知,而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的导引,是不断突破与飞跃的创新过程,需要与众不同的新想法与新血液的不断注入,创新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创新意识的新颖性不仅体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体现在与时俱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认识或知识都会有它隐蔽的错误,需要不断辩证的否定、科学的扬弃和实践的检验。创新意识在这种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推陈出新的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求新意识。同时,创新意识要有效指导创新实践就必须要遵循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以提高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继承和创造性地服务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并在求新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2.质疑性

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说明了敢于质疑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形成的逻辑起点和先决条件,并且是整个创新实践的源泉和动力。质疑意识—提出问题—创新意识形成—解决问题—新结果出现—创新实践完成,这一思维逻辑说明强化创新意识需要良好的质疑意识,这也验证了“科学创造始于问题”。正所谓疑则思,思则进,有质疑才会有超越。质疑性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性,是贯穿整个创新实践活动始终的关键特征。

3.社会历史性

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此外,人们的创新意识所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这就决定了创新意识的社会历史性。不同社会阶段的创新意识也存在不同。

4.差异性

创新意识的形成受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社会地位、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每个人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创新意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具备创新意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是指实现质的突破,而非量的超越。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强调创新意识的“差异性”,是为了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而不是主张人们随心所欲和主观任意地标新立异。2.1.3 创新意识的作用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创新能力可以驱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能力的核心构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可以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跃性发展,同时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第三,创新意识对创新实践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创新实践活动是一种革新活动,通常是十分艰巨、复杂且困难重重的,如果没有创新意识的调控作用,人们在面临巨大的困难时很容易放弃,也很难形成矢志不移的决心。创新意识的调控作用还可以让人们不断反思方法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确保创新实践活动有效、顺利进行。

第四,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完善,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施展。它还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2.2创新意识的类型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为此,可以说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

根据创新意识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创新意识理解为求新求异意识、求真务实意识、求变意识和问题意识。2.2.1 求新求异意识

创新意识具有新颖性和差异性的基本特征,求新求异意识也是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敢于追求新颖的、独特的,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求新求异是敢于突破常规,不被定式思维所影响的体现。然而现实的教育,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求同的倾向,观点、看法很容易被趋同。就如同被问及“1+1=?”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回答的不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