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校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8:09: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校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校组)》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指南

第1章 教师资格考试报考指南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一、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凡已有或准备取得大专学历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详见各地要求)。

二、报考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学历条件《教师法》规定了认定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条件: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学历为不合格学历;认定初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认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依照上款规定,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3.教育教学能力(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并要求成绩合格。(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三、教师资格分类与学历要求

1.教师资格分类

教师资格共有七类: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学历要求(1)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以申报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或初级职业学校教师资格。(2)具备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以申报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3)具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同时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可以申报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四、报考地点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由于教师职业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原理,根据《教师法》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方能申请教师资格证。各地时间不同。

六、普通话水平

除了另有规定的高校教师外,申请认定其他类教师资格要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

七、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交下列基本材料:(1)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2)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户籍原件、复印件和工作单位证明(或所在乡镇、街道证明)。(3)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4)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医院出具的《××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格检查表》。(5)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6)由申请人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供的《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7)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申请人员,需提供《××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证明。(8)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还需提供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原件和复印件。(9)近期二寸免冠半身正面相片两张。

八、具备能力才能过关

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是否适合做教师是教师资格认定中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热爱教育事业,思想品德好,能为人师表,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能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等内容都是准备执教的人应当具备的素养。为此,鉴定要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门进行面试(答辩)、试讲和心理测试。

九、教师资格全国通用

教师资格证书由教育部统一负责印制,在全国相应的学校通用。取得教师资格者可在本级及以下等级的学校和机构中任教。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只能在中专、技校、职高或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使用假教师资格证者,一经查出,五年内不得申报。

第2章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复习技巧

一、复习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较多,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各有关章节,要记住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知识,做好应试准备。(一)做好复习笔记的要点

1.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提炼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还要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2.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可圈可点,可增可减,边看边做。这一过程既是读书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

3.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根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二)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攻略

1.复习计划

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宜的复习计划,严格规定每天的作息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攻克所有难点,背熟重点笔记,牢记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大家的标准解题格式、标准解题内容和标准解题方法。

2.强化复习

临考前几周,根据复习计划,对照考试大纲和笔记,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和复习过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再回忆一遍。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以前没有发现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对新发现的难点、疑点尽可能攻克,但由于离考试时间很近,不要钻进牛角尖儿出不来,费时太多,贻误“战机”。

3.考前准备

考试前一天,去熟悉一下考场环境,将考试必需品(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集中到一起,以免赶考时忘掉,同时要记得考点地址、自己的考场号、座位号,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以免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导致迟到而影响考试情绪。

4.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以后,首先要稳定情绪,认真填写卷头,检查试卷印刷质量,如遇不清、错印、漏印、破损等情况,举手报告监考老师。

5.审明题意,弄清答题方向

审题对于回答各类试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

6.答题要规范、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对主观题型,切忌动笔就写,信口开河。应在答题前理出思路,拟定一个结论性的要点,然后才动笔作答,避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得不到分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

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保持卷面整洁。

7.先易后难,尽量少留空白

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保证时间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题目先把分数拿到手,做完整个试卷后再回头将难题攻克,不轻易放弃是拿高分的关键,能解几步就写几步,争取分步得分。但注意不要仅仅为了填充空白而漫无边际乱写一通(胡乱作答,会影响判卷老师对你的水平的判断且浪费时间)。

8.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做完试卷后:(1)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2)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3)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在确信万无一失的情况下交卷,以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总之,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勤奋、刻苦地学习,在应试答卷考场操作过程中必须沉着、冷静地应对,始终态度认真,作风严谨,这样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人们常说:“学贵有法”。考也应有法,掌握科学方法,事半功倍;复习不得法,事倍功半。教师资格考试的复习,既要有扎实的复习,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又要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提高考试得分。考生一方面要掌握各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技巧,另一方面要在复习应考中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向各位考生介绍教师资格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技巧,希望能给考生以切实的引领和帮助。(一)选择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特点

选择题在性质上是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择概率占1/4。给出四个选项答案,是选择题的基本形式;答案的相似性,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是这类题的突出特点。

从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我们在明确了选择题内容的这种针对性后,在命题方式上,要看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是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比如,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经过分析,正确回答应是班级教学,而非个别教学、分组教学或者设计教学。

其次,关于对一些所谓“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是选择题在命题方式上又一显著特点。比如: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为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2.选择题解题技巧

掌握了选择题题型特点和命题的基本方式,还需要有相应的解题技巧。(1)排除法

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例】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特征?(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古代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抓住这一特征,首先排除掉B,因为讲授相同内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其次,排除掉A,固定的修业年限是学校制度的特点。个别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互不相同性,D虽说的是知识程度不同,但学生的年龄相同,因之也应排除。正确选项就是C。(2)“正本清源”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对选项的本义可以回忆思考,能使你摆脱困境。【例】《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面的哪一条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答好这个试题,首先要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而不能去蒙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3)联想推理法

选择题的选项如果是年代,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著名事件,有什么杰出人物和思想,然后才能有把握地进行选择。还是以上题的例题为例。如果考生考试时确实不能翻译出该句话的意思,也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即不要),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而我们肯定知道“牵”是牵着鼻子的意思,“抑”是抑制的意思,综合推理就知道启发。故答案选B。对有些选择题实在回答不出,可以进行猜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实际上命选择题时,出题的人已把猜测的可能性估计在内了。(二)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填空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另一类重要题型.一般来说每小题留有一个填空,这是填空题形式的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填的多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填空题题型的特点。

2.填空题解题技巧(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实际上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例】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

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比授课课题范围大的是学期授课,比授课课题小的是课时授课,因此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2)原理和规律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

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突然一下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到个别,填出关键词。【例】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______统一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只需把规律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你想起关键词应是“活动和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既不好命为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而这些内容又要求你必须掌握,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记忆。考生可以结合考纲进行一一落实。【例】综合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______、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

答案应填“讲授新教材”。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一个变为填空题,并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值得考生重视。

其次,凡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例】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______和注入式。答案应填“启发式”。

最后,课程中的重点概念也倾向以填空题方式来考查。【例】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答案:总体系。

凡此种种,有了这些知识,就有利于我们形成较好的解决填空题的技能。(三)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简答题题型特点

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很高,一般占30%左右。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2.简答题解题技巧(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例】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就这么回答:“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2)比较难的一种问题,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否则,回答就可能出现错误。【例】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只有这样答才严密: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3)最多的一类问题,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对这类问题,关键把道理讲清楚,看你的论据是否全面。【例】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答案略)。(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例】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个概念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例】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答案要全面,得写出全部七个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这样要点很多的简答题只要写出要点即可,不必解释每个要点,否则会影响整个应试速度。(四)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论述题题型特点

理论性强,是论述题的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论述题的答案,并不强调标准化,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从论述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个考生的学科水平。

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比较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清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展开论述,抓住了知识点也就抓住了得分点。同样,此题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要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的工作实践经验,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2.论述题解题技巧(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一些问题,需要全方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角度看问题,是解答论述题的首要策略。【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方面,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通过书面或互访的形式,加强互相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搞好教育工作。(2)论述题可能涉及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对于这样的论述题,首先要理解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的含义及包含的主要教育思想,然后再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论述题中,常引用这样一类格言,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力。在这里,此格言表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由这一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3)论述题还可能涉及案例分析题,即考生能否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分析实践,是论述题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又一个方面。根据理论,如何去做;或者该案例体现了什么理论,如何体现的。对于这类试题,首先要阐释理论,然后再结合实践或案例去分析理论,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做到“有血有肉”。(4)对一种教育观点或新生事物做出评价,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要会分析,指出优点和可能存在的弊端。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最好能自由发挥。当然,这种发挥要符合教育原理,不能偏离主题,不能想当然,要运用一定教育理论进行理性的分析,有时还可利用教育实践去论证。【例】评论“分层教学”。

经过分析,可从两方面肯定这一新生事物。

①此举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②可以避免能力分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但是,分层教学需要大量的组织工作,而且分层的标准难以掌握。(这样,既指出了优点,又指出了缺点)

具体的答题顺序依个人习惯而定,只要能保证在150分钟内答完全部试题即可。如果遇到不太熟悉的题目,一定要冷静思考。即使有不会的题目也要作答,而且要借此显示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积累程度。无论如何,不能出现漏题现象。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考生在考前认真复习,通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并非难事。在此祝广大考生马到成功,顺利通过考试!

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

本部分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总结提炼重点考点知识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各章节的常考知识点,并提供精准的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使考生熟悉重点考点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思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先进行主动思考并答题,然后再与书中的答案解析进行对比,从而加深答题印象,巩固知识的掌握熟练度,最后考生可通过本书书后提供的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进一步加深复习强度,巩固知识,轻松应考。

第1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重点在于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出现的变化;

2.了解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3.掌握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4.掌握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5.掌握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6.掌握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了解斯特鲁米林、舒尔茨、丹尼森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7.掌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8.掌握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9.掌握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0.掌握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1.了解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重点在于德国大学和美国大学职能的变化;

12.掌握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核心讲义】

一、高等教育概念

1.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1)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2)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3)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2.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高等教育的定义;(2)《苏联百科词典》对高等教育的定义;(3)《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高等教育的定义;(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3.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a.斯特鲁米林的研究;

b.舒尔茨的研究;

c.丹尼森的研究。

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a.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b.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

c.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②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4.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以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①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②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③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为社会服务;

④设备开放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设备向社会开放。【经典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欧洲大学中影响巨大的样板学校是(  )。

A.巴黎大学 

B.威斯康星大学 

C.东京大学 

D.达勒姆大学【答案】A【解析】巴黎大学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综合大学,创立于9世纪,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并称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各主要大学的建立模式均受此二校影响。

2.体现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是(  )。

A.教育要遵循其本身的特殊规律

B.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答案】D【解析】一般认为,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简称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基本规律,简称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关于教育外部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它子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人口、资源、地理、生态、民族、宗教等之间的必然联系与关系。

3.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是(  )。

A.培养专门人才 

B.发展科学研究

C.直接为社会服务

D.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16世纪后,欧洲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已开始萌芽。建立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促进下,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付诸实践,标志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产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州立大学纷纷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使高等学校直接服务社会职能得到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职能已普遍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高校的重要职能。

4.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天津中西学堂 

D.时务学堂【答案】A【解析】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适应工农业发展和人口激增需要的大学,史称(  )。

A.社区学院  

B.赠地大学  

C.技术学院  

D.文理学院【答案】B【解析】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大多数州都将赠地收入用来创办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这些依靠赠地建立起来的大学被称为赠地大学。

6.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指的是(  )。

A.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B.教育要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C.教育要为文化发展服务 

D.教育要遵循其本身的特殊规律【答案】D【解析】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依据此规律,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遵循教育本身的特殊规律。

7.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  )。

A.培养专门人才 

B.发展科学技术

C.为社会服务

D.促进产、学、研结合【答案】A【解析】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

8.明确提出“大学的任务是超国家的”,“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以探求真理为使命的群体”的存在主义思想家是(  )。

A.赫钦斯

B.罗素

C.纽曼

D.雅斯贝尔斯【答案】D【解析】存在主义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想通过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真理,研究就必然成为大学的基本任务,主张“大学的任务是超国家的”,“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以探求真理为使命的群体”。

9.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  )。

A.德国柏林大学  

B.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C.英国剑桥大学  

D.法国巴黎大学【答案】B【解析】美国大学在营造德国大学式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同时,亦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到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实践中。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以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10.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

A.专业性 

B.基础性  

C.中学后教育  

D.通才教育【答案】A【解析】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专业性。

11.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还有(  )。

A.雅典大学 

B.亚历山大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巴黎大学【答案】D【解析】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由医科发展而来,1231年得到政府认可;波隆那大学,创建于11世纪后半期,由法律学校发展而来,1158年得到统治者认可;法国的巴黎大学,由原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创建于12世纪中期,1180年得到承认。

12.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科技【答案】A【解析】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13.美国开设的第一所高校是(  )。

A.耶鲁学院 

B.普林斯顿大学 

C.哈佛学院 

D.威廉玛丽学院【答案】C【解析】美国的大学出现得比较晚,最早的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就是今天著名的哈佛大学。

14.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

A.民族化 

B.地域化 

C.国际化 

D.时代化【答案】C【解析】高等教育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最主要领域,通过相互交流,高等教育可以发挥其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

15.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

A.中央集权制  

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答案】B【解析】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政治上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决定了其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模式。

二、填空题

1.美国经济学家______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答案】丹尼森

2.______问题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答案】民主

3.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根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论述,提出了______的概念。【答案】劳动简化率

4.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______。【答案】33%

5.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______和______的影响。【答案】内容;手段

6.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桓公年间的______是当时惟一的官办高等学府。【答案】稷下学宫

7.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答案】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8.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______的颁布。【答案】《莫里尔法案》

9.______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答案】培养专门人才

10.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______。【答案】客观要求

11.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______、科技服务、______、设备开放服务等。【答案】教学服务;信息服务

12.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创建于11世纪初的______。【答案】萨莱诺大学

1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______有贡献。【答案】个人收益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答: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沃尔什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与人身自由联系在一起,不随产品的出卖而转移,其形成和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年龄及其变化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人力资本还受到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以及承载者个人爱好的约束,是一种含义广泛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①用于教育的支出;②用于卫生保健的支出;③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④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形成教育资本。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高等教育

答:高等教育是中等以上程度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称,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涵义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因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趋于明确。它包括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所有各种类型的教育。其特征有:①基本入学条件是受完中等教育;②通常入学年龄为18岁;③修完课程即授予相应的学位、文凭或高等学习证书。不同国家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对高等教育的含义定义不尽相同,在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3.威斯康星思想

答:威斯康星观念是20世纪初发端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大学办学思想。其认为大学应为本州农业、教育、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服务。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提出“州的边界也就是大学校园的边界”,实行开放性入学制度,为本地区公民提供继续教育。许多州立大学和以后的赠地学院纷纷仿效,扩展大学教育范围,为农民及其家属传授知识、技术。后来逐渐发展到小城镇和农村的非农业人口及远离大学的城市中心,推动了美国校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

答: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战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发展到服务于一般国民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西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作用不断加强、国民收入逐步提高以及各国广泛推行高等教育民主化政策而实现的。(2)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来源渠道多样化

由于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同时,在财政上对高等教育也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扶持,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资助高等教育的发展。(3)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多元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各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不断增加和完善,形成多元化局面。大学型和非大学型高校并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存,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存,公立、私立和混合型高校并存,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4)高等教育功能日益扩大,地位和作用更趋重要

战后高等教育功能的丰富和扩大,日益加深了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增强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来越提高和凸显高等教育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地位。

2.简要说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答:人类文化与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具体而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内容中的基本要素往往是文化中那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高等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因此,现实中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势必影响着高校教育内容选择与取舍的范围。(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广播、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既属于文化系统,同时其中很多部分又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现代社会中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学等。而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则是作为学校教育设施的补充部分,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它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各大学之间可以有很大差别,学校开设各种学术性、实用性、职业性等课程,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即时入学,获得学分及毕业。不同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另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3.简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

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面临“三个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具体分析如下:(1)世纪转换

人类历史已从20世纪进入到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将是完成21世纪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力量。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发展数量,而且要关注质量,要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能担负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社会转型

我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转折期。要实现21世纪的社会转型和未来10年、30年、50年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要使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最重要的是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培养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各类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国2l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并把实现这一蓝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驱动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成才,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3)体制转轨

我国正处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中,这对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教育结构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冲击。人们要努力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国际意识等。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转轨,是一场革命性的重大转折,对教育也是很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只有在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上下功夫才能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

4.简述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答: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大学承担了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现代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甚至在同一类专业人才中也有类型之分,如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等。(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必然集中大量具有丰富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专家,设置科类齐全的专业、学科,购置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收藏丰富的文献资料,拓展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这就同时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现代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

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信息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设备开放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四、论述题

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答: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高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中世纪高等教育的概念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惟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因此,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2)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概念

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些中等学校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至此,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地制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扩展,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3)19世纪后高等教育的概念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有了新变化,从而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其主要表现为:

①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特别是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短期专科教育被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其规模也蔚为可观。

②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在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又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这些非正规大学也被许多国家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显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能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指称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2.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将肩负更加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面临更大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

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纪,但最主要的竞争表现在人才竞争上。谁把握了21世纪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胜利。如果说,20世纪的“财富主要源于物质资源”,那么,2l世纪的“财富主要源于人力资源”。而人才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教育。因此2l世纪国际人才的大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大竞争。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高等学校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基地。

我国是人口多、人才少,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的国家,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高等学校是承担培养中、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办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才能确保我国有足够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确保我国在跨世纪国际激烈竞争的新的历史阶段立于不败之地。(2)高新科技大发展的挑战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知识的陈旧周期在缩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快,对高等教育提出两条要求,既要给学生打好基础理论,又要教会学生学习。二是两门或两门以上新的学科互相融合、交叉、渗透,产生新的学科,这一特点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给学生以复合型知识,要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在缩短,19世纪发明的发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65年,电话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56年;到了20世纪,雷达从发明到应用为15年,尼龙为12年,电视为11年,激光为3年,这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有很强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掌握高科技,创造高新科技,把高新科技用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之中。高等学校要主动承担起用高科技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既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又能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3)全球经济大开放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呈现出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的特点。经济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才和教育。而我国目前仍然以粗放型经济为主,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落后。

世界经济大开放的特点,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加速教育的国际化,培养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国际性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公关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要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觉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国家的兴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国格和人格。(4)知识经济大崛起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体现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人才的培养地、文化的传播者,也将是经济的增长源。因此,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为国家最高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不仅要继承和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和创造知识,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迎接新知识的挑战。最重要的对策,就是发挥教育的创造性功能,培养学生具有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国际化、现代化、终身化、个性化的观点,要给学生复合性知识,给学生一定的空余时间去发展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5)多元文化大汇合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信息革命的时代,各种思潮、各种文化蜂拥而至。高等学校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各种不同的人都在关注、吸纳自己所青睐的文化和思潮;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和思潮又都要在高等学校占领一席之地,寻找知音和继承人。因而高等学校成了多元文化大汇合的“高压区”、“敏感区”。

青年学生敏捷好学、精力充沛,对各种文化、思潮吸收能力很强,但由于涉世不深、辨别能力不强,往往食而不化、是非不明、真伪不分,影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切实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提高识别能力,增强抵制能力,让社会主义文化占领课堂,占领学校阵地。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的制约,同时对一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作用。(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两个条件是:第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证。第二,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自由的闲暇时间。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体制的变革对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办多少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招多少学生,只能根据客观的物质基础所提供的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就高,教育经费的支付量直接影响到校舍、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各方面的认识日益深刻,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并构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