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揭秘日本征服东亚的野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22:32:13

点击下载

作者:(美)汤姆斯·F. 密勒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揭秘日本征服东亚的野心)

《亚洲的决裂:1909年前远东的兴衰》(揭秘日本征服东亚的野心)试读:

导言

自1906年3月《新远东》(The New Far East)一书出版以来,我又对“远东问题”涉及的地区进行了两次访问,进一步观察并研究了该地区的问题。本书关注了我在以往书中放弃研究的地区形势,提出并拓展了其范围,且对有些看来显而易见的结论进行了批判。

我避免泛泛地使用数据。如果有些观点和结论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我便通过采纳或摒弃政府或个人提供的数据,从而有自己的判断。在东方,数据经常是编制出来用以支持某种假设的,这种风气之盛,可能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区。在当代日本,涉及经济和财政方面的数据时,情况尤其如此。

我之前的著作是一部反日本的长篇大论,许多人公开声称自己支持书中的观点,我希望仍会有人同样地对待本书。这并不表示,攻击日本是本书的宗旨。我希望日本民众和其他国家民众一样,能够找到一些目标,这些目标不会因为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而引起国际纠纷和冲突。多年来,我密切关注其趋势,并研究这些趋势对其直接影响的民众聚集地的实际效果,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即日本的现有政策是有这个倾向的。形成了这个观点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将其表达出来。而基于一些事实和形势所形成的观点,我也努力地将他们陈述出来。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探讨当代日本的活动时,我详述了令人不快的部分,而忽略了良好的方面。对于这些人,我想说的是,本书试图讨论的是日本政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至于日本人性格中值得欣赏的特质虽未提及,并不意味着我忽略了他们。从相当意义上说,这些特质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一个民族只有把它们发挥到极高的程度,才能让他人广泛关注其行动。无数作家已经描述了日本的优良方面,而且日本也组织了他人无可匹敌的宣传活动,从而将其优点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我认为同时讨论优点和问题颇为恼人,对于这一点,以及有军方背景的日本政治家可能无法实现的野心,我努力将牵涉其中的利益和势力以相互平衡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我深入这个主题的程度,尤其是从美国利益的视角来看——而且只从这个方面审视的话——本书的讨论是有所偏袒的。而关于这个问题的大量著作,美国利益几乎未被考虑进去。我希望大家想起这一点时,也能原谅上述偏袒。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利用受启发后的公共观点和优秀的政治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而我希望本书对解决这些问题会有一定帮助。写这本书时,我从没考虑会有这种效果。

感谢《纽约时报》出版社、《斯克里布纳杂志》(Scribner's Magazine)和《阿普尔顿杂志》(Appleton's Magazine)允许我对曾经刊登在他们出版物上的内容进行再创作。汤姆斯·F.密勒1909年2月1日于纽约第一章觉醒的东方最大的国际性问题相关事项形势的快速发展东方工作的感性影响在印度和中国的效果日本胜利的教训英日联盟的效果新国际合约利益重组法国的态度德国的政策需要新的平衡轮美国的位置美国政策的转折点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东方国家对泛东方主义的审查一个干扰因素

许多研究强国事务的学生认为,远东问题是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没有哪个问题像它这样涉及如此广阔的一个领域和复杂多样的势力,而且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力量。这一问题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各个国家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基于上述前提,再怎么强调那些标志亚洲进步形势的事件也不为过,因为这些事件具有导向性,将决定着政策发展的进程。如今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彻底的重塑,显而易见,这是日俄战争带来的结果。事态变化的速度快得惊人,改变着各国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也破坏着这些外交关系的根基——那些已建立的条约以及国际礼让原则。新的国际协议接连出现,其他事项也被提上日程。许多国家原本互为友好,现在却开始睥睨相视。当前,盟国间也开始重新审视它们结盟的根基。到处充斥着不确定性,部分地区满是忧虑情绪。新理念、新设想、新目标和新方法充斥着东方人的头脑,然后转化成行动,不久之后,西方世界就会对此有所察觉。人们已经没法再对东方正在觉醒这一事实有所质疑了。

这种东方的觉醒体现在诸多层面,广义上可以分为情感和现实两大层次。现在东方出现的情感跃动可以从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找到痕迹。从中国到波斯,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受到了日俄战争的影响,进而激发了自身的进取意识,通常表现为拥有了坚持独立和种族平等的诉求,产生的大体结果则是西方世界在东方的威望下降。显而易见,这种情感和想法甚至可能会影响强国的国内事务。毫无例外,这些事务都与某种“种族问题”息息相关。那些想方设法去统治成百上千万东方人的西方国家对此兴趣颇浓,其中尤属英国表现得最为明显。有意思的一点是,英国对日本的崛起以及日本在世界的地位相对提升有着重大贡献。所以除开中国,英国或许对日本胜利所伴随的某种不利影响有着最敏锐的感受。

过去三年间,印度当地动荡不断,形势日益严峻,这是许多东方事务观察家都承认的事实。但在某些观察家看来,其中的缘由还不甚明朗。有些观察家对其原因的阐述仅仅着眼于印度地区,它们发展势头强劲,得到了许多关注,但是这些表述之间似乎难成体系,甚至还互有冲突,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都不一致。面对如此令人费解的情形,想要一探究竟,我们必须将视线投向更远处,必须看到印度地区之外的地方。1906年间,我游历了东方世界的绝大部分地区,从东边一直到西边。在日本横滨,我找到了些蛛丝马迹,随后发现朝鲜、中国、海峡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s)、缅甸,直至印度等国家或地区,都出现了同样的迹象。这种迹象开始变成人们口中的“泛东方主义”(Pan-Orientalism),人们谈起它时,通常带着怀疑论色彩,有时候还有些揶揄,偶尔则以警惕的态度提起。无论西方世界如何看待此迹象,总之,所有的东方国家都受其影响,它在印度的一些表现形式更有独特含义。

中国正经历的改革运动有着强烈的现代进步色彩,但也掺杂着偶尔复燃的排外情绪。和中国一样,印度的动荡源自多种复杂的力量。但毫无疑问,东方世界当前的普遍情绪是人们越来越渴求在更大程度上参与本国的发展和管理。在印度,这种情绪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政治和民族层面,其次是商业和工业层面。

英国政府在许多方面都给印度带来了启蒙和益处。对许多英国人而言,无论是否在印度待过,他们都很难被说服,英国统治所秉持的宗旨及其影响从未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任何一点好处。即使有人愿意接受这个说服英国人的任务——我本人当然不愿意,想要动摇英国人心中这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国政府的杰出表现彰显在许多显而易见的方面,比如它的总部行政管理极为有效,小官员贪腐现象也很少见。

人们对此都有共识。英国已经摒弃了自己作为征服者的态度,而选择以调解者的身份,造福于当地各阶层,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他们。英国政府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让当地人民有机会接受现代教育,此外,除了行政管理最高层之外,它还在各个层级启用有能力的当地人参与事务管理。广义上,英国政府对当地人的态度即是赋予他们所有被认为可以享有的机遇和自由权利。此政策维持了印度的稳定和平,并逐渐带来了物质繁荣。

尽管如此,印度人民深知,哪怕自身参与到当局政府的辅助工作中去,还是处在遥远的英国管控之下,只要一日不放开,恐怕印度直至今日都是处于英国的刀刃之下,正如克莱武(Clive)统治的那段时期一样。此话听来可能很残酷,但这正是事实的真相,至于诸多有争议性的议题,比如正确与否、有益与否,在这样一种关系中都是无足轻重的。

本质上,印度当前的动荡是长期积患的结果,是过去众多历史原因的爆发,但它的导火索当属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取胜。它算是打出了头枪,类似的还有诸如“东方人的东方”“中国人的中国”等警句学说。就像印度的人口一样,日本的胜利使得其理念渗透至其他国家。实际上,我很痛心看到这种局面。过去三年中,整个东亚地区都充斥着低档的电影展览,这些电影展通常都是由日本巡展商主办。我曾在中国及几个地区参加过这种电影展,比如香港、新加坡、仰光和印度。大部分影片的品质一般,就是那种英美国家惯常放送的电影,不同的是,许多影片都对日俄战争进行了刻画。毋庸置疑,其中有些影片是真实的,因为我在西方国家看过这些影片,画面都是战场上的日本军队、旅顺港和其他地区的俄国战俘等。不过有些影片明显是伪造的,常常拍摄一些虚构的日俄冲突,日本无一例外都被塑造成了胜者。

其中一些影片的想法源自南非战争期间伦敦上映的类似电影(在概念上),描述俄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暴行,随后日本拯救了他们,俄国蒙羞并受到惩治。一般而言,除非通过间接渠道,中国或印度的苦工往往无法直接接触文献材料,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影片看到一系列的行为并进行模仿。在这些影片中,他们能看到自己向来敬畏的白种人在战争中被深色皮肤的人打败,至于其中的真实性,他们做梦也不会去质疑。通过诸如此类或者其他更微妙的手段,日本将自身想要传递给东方世界的信息渗透进中国和印度人民的生活中。

鉴于英国和日本的两国关系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英国政府官员和议员本不该就这种联盟公开表示谴责,但事实并非如此。针对那些泛东方主义表现强势的地区,英国政府会压制那里的人民自由表达的权利。1908年,日本著名英文报纸《日本纪事报》(The Japan Chronicle)刊登的下面这一段话,在我看来,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对英日联盟东方阵线的机智回应:

不可否认,日本当前弥漫着一种勃勃野心和沙文主义,要平息这种势头异常困难,往往不成功便成仁。倘若这种情绪在某种阶层中蔓延,官方人士往往会与之撇清干系,如果某些政要的言语出现了这些说辞,这种沙文主义则会被多加粉饰,更不易为人察觉。

早前人们会无来由地担心俄国将侵犯印度,这同样影响了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客的观念,但是真实与否,只能等到后来的年月才能水落石出。近期,有些国家与日本签订了协议,在这些人的头脑中,这种念头依旧神出鬼没。只不过一系列的后续事件掩盖了这一点,比如俄国战败和印度新刮起的民族主义风潮——大部分人都似乎充满疑惑,这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经过俄国外交官精心设计的阴谋,为了将印度管理者们的注意力从事情真相上转移开去,甚至连始作俑者都未预期到这份成功。我们现在很难设想,与3亿印度人民自发的独立诉求相比,还有什么会给英国在半岛的统治带来更大的危险,恐怕进行一次印度西北荒山前线(绵延数百英里)作战也不过如此。确实,关于俄国机构左右印度民意的传闻层出不穷,但人们总难免不去揣测,印度的不满情绪主要表现为对俄国青睐有加,人民只要把自己现在的主人替换掉便心满意足了。

英国方面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之所以与日本签订一个协议,一方面是因为对俄国的非理性畏惧,另一方面则是对日本真实国力的低估。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日本这个小国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奋起与无所不能的北半球强国抗争,这可以说是一场必败无疑的战役。在当时,全世界对日本的军事力量都未过多在意,至于之后的战争胜利,则激发了日本的无限野心,进一步昭示了日本真实的对外政策。对此,人们更是毫无察觉。总之,鉴于之后的事态新发展,英日联盟可以说是绝佳范例,证实了当时国际事务治理经验的匮乏。

英日联盟带来的情感上的影响意义深远、引人关注,不过日本崛起产生的物质结果,或许会让英国更为担忧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日本一系列新举动严重削弱了其盟国的利益,尤其是商业利益。对此,目前也没什么好回避了。大量事实说明,英日联盟有着本质上的缺陷,它无力保障联盟宗旨得到确切实现。关于这一点,英国和日本政客也慢慢有所认识。如若不然,近期的英俄联盟、俄日联盟和法日联盟又从何解释?倘若英日联盟如日本预期有效维护了其在东亚的地位,它又为何多此一举,与其他国家签订类似协议?另外,英国方面要真是认为日本能够帮助巩固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它又为何与俄国签订一份内容一致的协议?毋庸置疑,英国政治家逐渐意识到,与日本联盟完全无益于其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巩固,而联盟带来的情感影响更是导致英国的威望不断下降。英国方面还需认识到一点,即与日本的联盟还可能致使其与美国的关系陷入窘境,同时会影响其与美国和其他英属殖民地的关系。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地区尤其感觉受到冒犯,那里的人们本就人心惶惶,纷纷揣度着日本的勃勃野心。当然,在英日联盟到期前,英国和日本双方或许会齐心协力,力求避免两国间的联盟沦为国际笑柄。针对两国联盟一事,英国和日本的议会均不愿做出公开评论。

在印度支那,法国也察觉到日俄战争产生的情感上的影响,它的东方殖民地已经很长时间没经历过这样的动荡。或许,法国不愿看到日本的影响力在亚洲扩散,但它显然视随大流为上策,认为这样利于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正因如此,才促成法国1907年6月与日本签订了“工作部署”协定。由于“工作部署”协定措辞较为模糊,所以除非结合日俄两国签订的类似协定,单个法日协定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有一点很有意思,此项协定适用于“与(签署国)拥有主权、保护权或占领权领土范围毗邻的中华帝国”。此协定透露了一点,即法国正在观察中国的事态,倘若“门户开放”政策陷入停滞,“势力范围”主义再次复活,法国此刻断不愿被挡在这个临时筑起的防御墙之外。我并未将法国的这种行为解读成它希望中国分裂,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和中国政客的信任,法国只不过是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而做足准备罢了。

过去三年内,德国的远东政策未受到很大关注,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寻求一条平衡且持续的道路,以求避免尴尬的纠葛。现在看来,由于认识到了日俄战争伴随的影响,德国对中国态度确实有所反转,而且诚意十足,愿以一己之力来维护中国的统一完整与“门户开放”政策。自德国对华政策发生改变后,德国在中国的地位也有所提升。青岛已经成为中国山东的主要港口,中国以往惧怕德国的政治图谋,所以对其怀有敌对情绪,但现在这种情绪正渐渐消退,德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也因此得到大幅提升。我们几乎可以相信,德国政客们确实对自己之前采取的不利政策有了认知,而现在,与“势力范围”所主张的帝国分裂相比,他们相信“门户开放”更利于本国在中国的利益巩固。针对德国近期采取的远东政策,中国和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不满,就这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德国,希望它秉持各利益相关国达成的一致原则,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日本在与俄国和法国进行协议谈判的同时,也试图与德国接洽,希望签订类似的协定,但却无果而终。

就远东地区近期的事件和局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结论——创造新的国家势力平衡是维护国际均势格局的唯一途径。这种均势需建立在一个不同于现在局势的基础之上,涉及新的势力和稳定性因素。依我之见,这种势力和稳定性必须依靠美利坚合众国直接、积极的参与来获得。

但凡任何一个对此话题有兴趣的美国同胞,都难免开始思索美国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无论影响好坏,远东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必定会对我们国家造成极大影响。从现代意义上来说,鉴于我们的领土位置处于太平洋沿岸,我们的国土实际上与太平洋西海岸的远东国家紧密相邻,而且我们在部分地区还有一些国家财富,这些地区势必会牵扯进之后的事态发展中,有一些地区更会面临直接冲击。凭借现代西方的手段和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贸易的方式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收获可观的利益。说实话,考虑到远东当前局势和各远东国家未来的可能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在那些国家的利益至关重要,这一论点或许同样适用于那些美国目前没有政治主权或者未打算寻求政治主权的地区。

被普遍认可的一点是,美国已经到达了自身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美西战争和战后计划外获取的领土也给美国带来了新的责任和问题。眼下来看,虽然这些给了我们新的利益和渠道,但美国迅猛发展的势头使我们必须谋求更大范围的利益。在我看来,这主要体现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层面。美国正面临工业发展的危机,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美国经济已经再无发展空间,而是说,美国资源目前得到了部分开发,在未来许多年内,接下来的发展要继续消耗这些国内资源。让我们来看一个等式,等式一边是持续膨胀的工业产出,另一边是我们的国内消费,尽管后者体量庞大,但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美国必须寻求新的市场渠道,如若不然,美国工业很快将陷入停滞。一旦如此,国内的繁荣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同时还会拉大美国与其他强国的差距。既然如此,美国政客们的责任便一目了然,就是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开拓新的市场,想方设法为国内生产者提供保障,为他们提供进入其他市场的公平入口。

在未来,美国必将会选出一批新的政客,而这便是未来美国政客们要面临的众多问题之一。为了美国的发展,政客们必须在世界范围内搜寻商业机遇,他们的目光不可避免地投向了远东地区。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神秘之境,已经没有什么适宜于人类活动的未开发之地。我们的居住范围即是领土划分的结果,如果说它的经济潜能还未被完全开发,那也是因为大自然永远保有它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人类只有在强烈需求的驱动下才能挖掘到那些秘密。中国是一个天然资源丰富的大帝国,地处温带气候地带,在这片土地之上,居住着4亿多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这个大国同样面临着转折点。我们国家已经迎来了新时机,政客们不应将视野局限于国内领土,而是应当放眼全世界。远东地区,这个集聚了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区域,又出现了新的气象和机遇,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美中两国是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美国与其他东方国家的关系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倘若这是事实,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如果事关中国命运和事态发展的协议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期许,那这个协议是不可能有实际效力的,也不可能有助于远东地区和平的维护。

泛东方主义的扩张也会遭遇来自远东地区内部的抵制,比如将人们按民族来统一,或者建立政治联盟,这些对西方国家来说都是“黄祸”。这些黄祸多以国际猜忌、国际敌对的面貌呈现。中国不愿被日本统治,但同样反感被西方人统治,这种情况下,中国或许宁愿选择一个西方的统治者。中国对日本当前采取的大陆封锁政策极为不满,它认为政策的矛头就是指向中国。这些目前独立的远东国家现在正寻求着本国的正常发展,有朝一日,一定会构建出全新的势力平衡格局,正如欧洲所经历过的一样。甚至在日本国内,大陆封锁政策也遭遇了反对声音。一些日本政客将英国之前的欧洲大陆封锁政策作对比,英国之前一直是此政策的相关利益国,但之后却被排斥在外了,有些日本政客认为日本野心如此之大,相似的命运就在不远的前方。但是,持这种意见的政客还属少数,所以并不能影响日本的国策,而且他们的担心仅仅是在失败的情况下才会成真,这种状况下,日本的大陆封锁政策才会丧失其侵略性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远东地区的命运最终要取决于中国立场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日本是当前远东问题中最强势的不安定因素,这使得日本当下的举动和局势都变得引人注目、影响深远,我们全面考察远东事务时,必须对日本加以重点关注。第二章日本的新经济制度日本启用新政策时具备的优势政策特点政府的父型概念该国经济形势新想法的起源收入需求政府控制工业运用的激励方式银行扮演的角色它们和政府的关系使用的方法补贴的运用运输工具的调度内部反对派遭到压制保护性关税新政该国的资源人民的乐观主义

日本开始实施新的国家政策时,遇到了一些阻碍,可是日本并未因这些阻碍停下推行新政的步伐。其他国家要是处于类似的处境,可能已举步维艰了。日本现在的境况有些类似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美国正经历殖民地构建联邦政府的过程。

美国推行政策改革的时候,并不需要先突破一些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围剿,日本的情况也类似,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采取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时,国内的反对声音寥寥无几。旧传统习俗的势力已经被破除,日本也已经接受了现代观念的洗礼,与其他西方国家的民众相比,日本民众的思想也更容易被影响,更易接纳先进的政策或体制。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因此军方寡头势力彻底掌握了话语权。时至今日,日本全国上下极易受到民族主义的鼓动,但凡以民族为旗帜而提出的任何主张,都会受到日本国民的拥护与支持。而日本近期推行的父型政策(paternal policy)正是高擎着这样一面民族主义大旗帜,此政策实施初期,受到了民粹势力极大地推动,可谓世所罕见。

日本所实施的一些新经济制度和经济手段充分彰显了其工商业的中央集权特质。在当今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还是第一次亲眼看见一个政府履行起一个企业的职能,甚至所有的工商活动项目都要归政府管理和监控。假设这样的社会运动最终在西方国家得以成功开展,那么可以说日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先例。

日本政客们选择了这样的冒险之策,其背后的动机复杂多样,其中有出于与其他国家对抗的考量。无论是和目前的还是潜在的竞争国相比,日本的经济实力都处于劣势,因此政客们深觉务必倾全国之力推动工商业改革。他们的理由是,倘若将国家的工商业发展事务分派给不同的机构管理,就会变得过于分散,这样一来,资源和时间会耗费在不必要的环节上,这一观念正是日本新政的理论基础,可是新政策的实质起源和动机恰恰不是这个。为防止部分鼓吹政府集权制度的西方人士此时跳出来,将日本当作一个正面的绝佳例子说事(有一些人有这个意图),我们不如来看看日本采取这样一种极端政策时,其周边环境到底如何。

虽说日本政客中不乏此理念的忠实拥护者,他们笃信新体制的稳定可靠,可是自打该理念出现以来,就有许多有识之士公然提出了不同意见,所以照正常情况来看,日本政府断不可能以这样的速度推行此项新政。

日俄战争给日本遗留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务之急便是日本的财政状况。日本政府急需资本和收入,这恐怕是它想要控制某些行业和公共事业相关业务的首要原因,可能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自战争爆发之后,这一问题就变得更为紧迫,日本政府急需创造新收入、增加原有收入,与此同时,日本还必须找到可充当外债抵押品的财产。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政府接手管理烟草、盐、樟脑、鸦片以及其他小行业。

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日本的战争经费已经耗尽,同时还积欠着巨额的国债和利息,因此日本政府想方设法地搜刮着有利可图的工商业和公用事业项目。此处之所以提到上述情况,并非是想要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向日本的财政状况,而是想指明一点,即日本的工商业国有化政策并不是纯粹基于此政策的优势而提出的(一些不做深入研究的西方评论人士似乎持有此观点),很大程度其实是因为日本政府急需增加税收的缘故。

为了更好地对某些行业和公用事业项目实施管理监控,政府会采取国有化政策,这个概念本身其实不算新鲜。自文明社会出现以来,国有化也就应运而生,回顾历史,各国政府实施国有化政策,既有失败的案例也有成功的案例,情况各不相同。

日本依据本国国情设立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政府主张直接给某些行业提供支持,确保此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此次政策的辐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给予制造所需的初级产品补贴,以及为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有利政策等诸如此类的扶持措施。尽管如此,也并非每个行业都会受到政府的特别优待。至于哪些企业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全取决于日本政府自己的选择。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个恐怕连所罗门(Solomon)都会觉得棘手的难题。可是日本政客们依靠强大的心理素质,迎难而上,即使有人或许会对他们所做判断的可靠性产生一些误解。

该制度三大支柱为金融、工业和商业。金融方面,政府委托银行负责具体操作工作,日本的银行通常与政府有着直接关系。鉴于一些日本大银行机构负责的金融业务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诸如日本银行(Nippon Ginko)、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和第一银行(D'ai Icho Bank)这类机构实质上就是政府的部门,其性质与日本的作战部和外交部并无二致。

银行负责所有国内外贷款项目的协商谈判工作。根据政府的建议,它们总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凡日本的私企或者国企需要资金援助,它们便会雪中送炭。在我看来,针对日本银行的相关业务手段进行一番剖析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当日本在海外也发放了国债和行业债券。此处仅举一个例子,便足以说明问题。位于东京的日本邮船会社总部东京金融中心这里有日本银行和其他一些重要的银行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朝鲜和满洲地区进行剥削压榨,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稳定的日本商贸基地,并将其他国家势力排除在外,形成了零竞争环境。这些措施中,有一项卓有成效,即日本银行向上述地区的日本出口商们提供低利率贷款,此外,那些年贸易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能享受额外的退税待遇。其他银行运用上述手段之后便无力再开展其他合法的业务了,可是日本银行却能够做到,所以其中奥妙值得深究。日俄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政府受益于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海战胜利,最后时刻还囊获了一笔外债收入,日本政府之前则是将这些外债发放给了英国、德国和美国,其中部分资金存放于几家大型银行机构,听凭日本政府调遣使用,还有部分资金用于经济新政开销,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日本企业。其中一些贷款,企业的贷款利率比政府所缴利率低。利息差额肯定由国家填补,可是日本国民对这一细节却没有一点认知。

无论这项政策给日本国内带来何种影响,那些持有日本债券的外籍人士并不会受到实质的利益影响,西方国家的利益也未受到波及。不过等到日本的工商业国有化政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可能上升为国际问题。

贸易竞争是常态现象,而且能够起到刺激效应,因此主要出现在个体商户和集团企业之间。而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具凝聚力且富有活力的国家直接参与这些竞争中,因此我所提出的观点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假设日本这种大胆的创新之举得以成功,未来的工商业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国际层面的对抗,其程度恐怕是今时今日的我们难以设想的。

本人之所以会做出这种趋势预测,并非全然依靠逻辑推理,日本自己也有意释放出信号,企图抽出某个行业领域的工商业资源,举全国之力,用以支持这次体制改革运动。目前看来,上述冲突或许仅存在于远东地区,不过我们不难想见,日本的这套办法假以时日有可能变成国际性政策,因为有了这样一份胜利在望的念想,其他竞争国家将会争相效仿日本的做法,或许还会变本加厉。

其他大国出于现代文明社会整体的利益考量,倾向于遵循互惠原则,降低本国的关税税率,但这种做法在日本新体制下难以推行,而这也会带来许多后果,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又会重新抱守那一套旧做法,那些为当代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者视为过时且嗤之以鼻的旧观念。

日本在推行其新的经济体制过程中,双管齐下,同时采用间接和直接的手段,也就是所有权制度和补贴政策。从日本的这一做法来看,我们发现,日本当局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最终达成目标才是它当前的考量,因为这两种手段其实不具有一以贯之的系统性,甚至还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关税手段的运用范围相对更为广泛,比如直接的财政红利或者保护性关税政策。

这些发展工商业的手段其实很早便被各国采用,日本并未有所革新。说实话,目前我还尚未发现,日本有真正实施任何变革性政策的措施。话虽如此,日本还是比西方国家更进了一步,更具冒险精神,它利用当前的局势环境,突破了西方国家所创立的商业标准范围。

此处我所指的是,日本企业大规模地以其他国家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名誉谋取利益,其中以版权和商标盗用问题最为突出,日本制造商和商人近些年来一直都占着这份便宜。我们现在没必要清算旧账,不过却有必要厘清一下这件事,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改善。

即使是日本政府所属的产业也充斥着这种现象,其中以军工和海军物资供给制造业最为严重。

日本的直接补贴政策辐射领域非常广泛。制造业领域中,纺织面料享受补贴政策,特别是棉花这种生产材料;农业领域中,大量的初级产品生产享受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运输行业里,大型的运输企业实际上已经算是国有企业,双方互通有无,政策也息息相关。日本政府以银行为中介,使用国家公共资金促进私人贷款业务的发展,因此扶持了一些机器设备的进口业务,这些设备主要用于新产业创设和原有产业的拓展。

这些企业有的曾经是私人运营的企业,甚至有的归政府管理。私营情况并不理想,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之下才得以重焕生机,比如钢铁行业、码头和造船厂等。日本政府为了开发本国具有发展前景的自然资源做出了各种努力,一发现此类资源,政府便立刻扶持一家企业进行资源开采。

不过,日本政客们意识到产品生产是一回事,而产品销售则是另一回事。日本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关税的手段打击外国商品,从而达到维护本国国内市场的目的。可是日本的野心是在整个远东地区建立商业霸权,这意味着日本在其政治势力尚未巩固的地区同样会碰到竞争对手。因此日本正谋划着该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有些手段可谓趣味十足、意义非凡。

日本政府推行商业对外扩张政策时,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基础设施目前相当于垄断了陆空交通运输,日本政府拥有所有铁路线的所有权和运营权,一些大型航运公司直接享受政府补贴待遇,或者实际上隶属政府体制管理,其中包括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和东洋汽船会社。

三大航运公司旗下拥有200多艘货运船,总吞吐量达到了四十多万吨。日本在推动其海上贸易线路的过程中给整条航线进行补贴,而日本的货运船会享受特别的补贴,造船所需的进口原材料也大都可以免收关税。当这些货船正式投入使用时,还可以享受到另一笔补贴。以日本邮船会社为例,实际资本投资比例只有34%。所以,上述企业即使没有正常营收也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日本经济新政改革中重要的一项是关税条例,此关税条例于190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无论是日本提出该关税议案,还是国会审批此关税议案的过程中,日本政府一直试图在国内外营造一种假象,即此关税政策仅是单纯的收入调整,可是最终条例一经出台,毫无疑问是明显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这显然是日本所使用的手段之一,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在远东地区工商业的霸主地位。仔细审视一番该新政的具体细节,其保护性意图昭然若揭。然而,和日本的其他新政措施一样,该保护性政策也不全然是利好政策。日本实行保护性关税,恰如其他类似政策一样,本身自带的固有的冲突性,未来肯定会产生一系列摧毁性效应。

日本当前的政治环境难以容纳反政府观点。该法案正式成为法律条令之前,反对的声音便已经出现了。日本国内的主流声音是建立新日本,而有些人则指出日本政府的新措施非明智之举,这些人会被视作妨碍国家进步,因此通常会遭到禁言。还有一些人直指日本政府的政策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很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这样的言论更会遭到封锁。

人们纷纷控诉这些持异见者,认为他们损害了国家名誉。这股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令大部分日本政客和商人都感到难堪。可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和其他舆论报道都极为反对日本的经济新政措施。由于日本政府眼下成功地以增加税收的名义将其保护性政策掩盖了起来,因此那些反对的声音最终无疾而终。尽管如此,他们绝对可以称得上凝聚成了一股势力。

日本国内有些人士并不会如此轻易地向压制屈服,其中就包括大隈伯爵。此人在公众心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想要禁止他发表意见不是一件易事,而且伯爵理念超前,根本不存在自私自利的野心。他频繁地在议会上和会后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1906年在大阪的一次演讲会中,大隈曾抨击日本政府实施保护性政策的行为太过鲁莽,并且提到:

那些支持日本实施保护性政策的人几乎都将此视为报复性政策,可是报复性政策不仅会影响其他国家,同样也会反噬自己。日本目前所生产的产品对其他国家来说,其实并非刚需,所以日本的政策应当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将其产品投入外国市场,尽可能地不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以免他国对日本征收报复性关税……日本国家收入有所增长,其本质原因是日本恢复其关税主权后所实施的关税新政,该政策最终出台时已经演变成了保护性政策。显然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着该政策的试验效果,甚至有观点认为,日本国内高昂的土地税费主要得归咎于其他强国长久以来对日本关税权的把持,并且还隐约暗示说,日本的新税政策将使那些强国自食其果。如果日本政府打算达成这一结果,那么假设我们经过一番税收征收成本的计算,按道理这应该会给日本政府带来一份净利润。换句话说,这些关税要由那些出口商品至日本的国家来承担。可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关税一旦上涨,则意味着日本国内缴纳了关税的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而对真正的消费者而言,价格上涨幅度往往会比关税上涨幅度要大。如此一来,其实是消费者承担了这部分关税,从国民财产层面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征税方式罢了,承担者还是日本国民。

这番言论言简意赅,但是大致勾画出了日本新经济体制的轮廓。我并不打算罗列这项政策的优势与弊端,只是想大体描绘出该政策的核心要点。大隈伯爵所陈述的观点是对日本父型政权的理性剖析,与近期日本国内的主流言论相比,他的看法更为客观合理,而整个国际社会也会观望日本该政策的最终实施效果,或许还会带上一些焦虑的情绪。

有一种看法是,该体制非常理想,将所有的国家大型项目集中管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的最优职能,而日本正是将管理权力集中到了几十个人的手中。假设这几十个人面对国民交与他们的重大事项时,一直都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或者绝大部分时候可以明理断事,那么我们或许还可以期待此政策的硕果。

该政策很有可能非胜即败,因为一旦这些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分崩离析。至于不在政府扶持范围内的行业项目,相比之下则可能会受到冲击,而许多经济学家都坚信的一点是,国家政府应该让工商行业遵循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规律,不应该多加干涉,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

但凡亲眼见证过日本国民对本国扩张计划的高涨热情与拥护的人,恐怕都会对这种情绪印象深刻。起初,这种战争所激发的国民情绪被日本政客们巧妙地粉饰为追求和平,日本也曾一度用同样的手段促成了陆海军行动任务。

可是维护和平和作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回顾历史,两者也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即使是在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逐步发展,这种国民情绪亦会有所消退,好战情绪也成了机械模式,其背后动机主要来自于纪律。初期,日本的新体制明显带有好战色彩,政府呼吁国民支持推行新体制,其实就是呼吁它的人民走向战争,而日本人此时又恰好沉湎于胜利之中难以自拔,所以便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日本人民会做出回应也是在所难免,只不过这种全民热情为日本的扩张计划注入了极大的推动力。

日本的工业发展出现了突然的扩张趋势,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新政策,而对于那些善于从表象看到本质的人士而言,该新政打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若严格依照日本的实际情况来说,日本此次工业扩张发展所基于的资源和机遇与战争之前的情况并无二致,因为日本战后资源并未即刻增加,土地和人力资源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的工业机遇与空间便会随之涌现。而这种进化的过程往往是循序渐进的。

财富的剧增有时候确实会发生,比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可是这通常都是总体财富积累增加所伴随的成果,往往是国家繁荣发展之后才会看到的景象,而绝非在此之前的事情。日本的行为影响了我们对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设想,可它甚至不愿等到这种影响消退,在这些成果变为西方国家口中徒有其表的果实前,它希望日俄战争的胜利果实可以转化为资本。它甚至不愿意等到国家真正的繁荣来临,它必须预支成果,必须提前将硕果收入囊中。日本该政策虽然有利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充满了潜在风险,这个道理不言自明,而且部分日本人自己也指出此路危机四伏;可是日本当前乐观情绪高涨,国民自信满满,在这个时刻,这项政策粉墨登场,日本民众当然不会另作他想,自然选择支持推行该政策。第三章日本的外贸政策相关的广义政治目标日本的地理位置它和这个问题的关系日本领导东方的目标工业管控的前提政治统治的重要性经济因素即将到来的竞争东方的障碍日本的手段考虑到的合法及非合法手段这些手段在亚洲的运用国际关系一个假想的例子日本和中国日本的挡路狮这个问题中西方的利益

或许日本战后的一系列举措中,最能够说明问题的当属日本外贸政策与日本的宏图伟略之间的关联。这就让人们对日本所采取的一些手段产生了兴趣。这些手段已经有了实际运用,近期日本政府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促进本国工商业在远东地区的发展,因为这些手段本身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和立场,同时还能透视出日本这个国家真正的政治意图,即它到底要走上一条通向何方的路。

经济学家们已经对这一问题展开过研究,他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劣势,本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尤其是在和其他国家相比之下,除非它能够在本国的海外势力范围维持住自己工业龙头的地位。一些日本政客对本国未来发展有所设想,在他们的蓝图中,远东地区将在大日本的带领之下重振雄风,在工业领域全面压制西方国家,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设想不切实际,不太可能实现。

如果日本打算令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它必须先完成两个任务:远东地区产业重组,建立远东霸权。日本人现在的立场观点是,即使日本完成了第一项任务,但倘若没有达成第二个目标,这对日本来说将变成一场祸事,因为日本将不得不把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它的对手,如此一来,日本必将陷入劣势。由于远东地区目前各政权已经建立,情况一目了然,日本在这场工业霸权竞赛(此处可能也会演变成一场政治霸权竞赛)中只有一个劲敌,就是中国,因此对中国实行工业统治便成为日本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在这场两国间的工业霸权竞赛中,下列两个问题都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以及政府对工业领域的干涉控制。比方说,如果日本当前在远东地区有着毫无争议的政治霸权,那么两大东方国家间的领导权争夺问题或许就得到了永久解决。但是实际情况是远东大部分地区目前依然处于中国政权的统治之下,假设未来依然是这个局面,那中日两国间竞争的最终结局将取决于资源和具体用途的比拼。

若比较中日两国间自然资源的优劣,鉴于两者的差距太过悬殊,并没有什么比较的意义,无论是哪一种自然资源,中国都有着绝对优势。至于无生命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储量丰富,所有现代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资源,中国应有尽有;其国民与日本国民一样聪慧,而且数量上更具优势。至于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自然原料,日本的储量几乎可以说没有。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根本不可能在产品生产上节约多少成本,日本的一切重大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都要从国外进口。从这一点看,日本和英国的情况类似。日本若想成功,只能寄希望于提升本国实力,创造条件以较低成本生产商品,并销往其他远东地区国家。原材料进口至日本,然后在日本国内生产,制成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倒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可是生产成本经济与否,要依具体情况和竞争环境再作判断。

日本所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两方面: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日本在谋求远东地区商业霸权的过程中,将会与西方国家狭路相逢,而后者恰恰深谙现代商业和生产运作之道,而且所有的相关机械设备都已准备充分,且状况良好。尽管日本已经在推进现代工业发展上取得了如今的丰硕成果,可是日本要想赶上西方国家的生产效率,恐怕还得花上几年时间,这从二者的人均生产量便可知一二。因此,日本的商业霸权事业很大程度要取决于廉价劳动力这一要素。我们比较一番日本工人和西方国家工人的工资,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力成本实际上并不比西方人力成本低,不过日本现在肯定认为自己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短板。美国是日本碰上的一个工业强国,美国本土可以生产大规模工业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材料,运输至亚洲地区也更为便宜和便捷;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优势条件。日本经济学家们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将美国视为其未来发展最大的西方劲敌。

日本政策在东方推行时所遇到的阻碍有一些不同,中国似乎是该地区更为突出的一个角色,实际上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在整个远东地区,中国所产的原材料质量更好,成本更低,而这些原材料又恰是日本工业发展的必要资源,而且中国的商品市场更大,发展前景更好,这些都是日本制造商们所需要的。因此,根据日本现行的总体策略来看,日本在推行其工业扩张政策过程中,中国扮演的角色既是原料产地也是销售市场。

中国有着如此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果按照常理发展,中国难道不会倾向选择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难道会愿意依附日本?倘若中国的回答是肯定的,它显然会比日本更具优势,除非后者能够设计出一些方法和手段影响中国的发展轨迹,并且还能成功践行这些方法、手段。

我们大致了解一下所涉及的相关核心要素,或许能为我们理解日本的新政策提供一些切入点,而日本的这些新政策同样也体现在日本政府于国内和亚洲其他地区所开展的行动中。日本为了发展国内工业运用了一些手段策略,并在开拓附属市场和供给产品上也运用了一些方法。按照西方社会的普遍观点,这些手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正当手段和非正当手段。

主要正当手段包括:(1)保护性关税;(2)补贴;(3)财政扶持;(4)减免产品运费;(5)退税和出口奖励;(6)政府集中化组织。

主要非正当手段包括:(1)不公开的免税福利;(2)不公开的运费折扣;(3)以军事和政治手段打击竞争国家;(4)模仿和伪造竞争国产品。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上述总结并非基于个别日本民众或者日本企业巨擘而得出的,我们要明确地知道这些手段都是日本政府的作为;如果此处要举出确切的例子佐证这一点,我也仅会挑选出那些与日本政府有着最直接关联的事例。

或许有人认为,西方国家为了达成类似的目的,曾经也运用过上述正当手段,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不过与西方普遍情况相比,日本政府集权化政策的力度更大。日本政府目前控制着铁路和主要的汽船航线;通过把持大银行机构,日本政府得以主导国家金融发展;此外,日本几大重点产业也被政府垄断;通过部分控股以及各种各样的补贴政策,政府抓住了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命脉;集中这些力量,并且能够向国民征收税费获得支持,日本政府因此有能力集中全国资源投入到任何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中去。

现列举一个日本采用上述手段刺激行业发展的案例,即日本新兴棉花产业,此处我援引美国领事的报告中关于此话题的相关内容:

在探讨日本政府扶持日本产业(尤其重点扶持棉花产业)这一问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认清一个事实,即棉花产业的背后是整个日本政府势力,其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国际竞争层面来看,日本棉花产业俨然是一个国家垄断行业。政府维系着该行业的发展,首先,实施保护性关税政策;其次,建立商品销售托拉斯组织;第三,以4.5%的利息给企业提供运营贷款;第四,提供国有运输线路运费折扣。日本政府以上述各种手段给予本国企业支持,所以对于那些希望在东方发展业务的外国棉花制造商而言,他们实际上是在与日本政府展开竞争。我十分确信,日本在未来不仅会继续推行此项政策,甚至还会将此项政策覆盖到其他产业。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横滨总部

或许有人会退一步认为,任何一个政府都有自由采取此类政策促进本国发展,其他国家不应该对此抱怨连连,因为他们无论是采取与日本类似的政策,还是走一条与日本截然不同的道路,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自由。我的立场则倾向于从客观逻辑来推断该政策的实施成果,我认为,此政策有朝一日会催生出反作用力,使得之前的成果作废,甚至可能会整个摧毁掉之前的成效;日本新政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那些竞争对手们当然不应该忽视,而是需要进行一番审视,可话虽如此,西方社会目前也没必要对这些正当手段太过提心吊胆。不过那些非正当手段就当另作他论了。

日本外贸政策还伴随着一些非正当手段。在日本国内,这些措施显然不利于其他贸易国发展,可是这些手段在亚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才更为触目惊心。

在日本国内,外国商人认为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可以向日本政府提出控诉,不过要是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他们也只能屈服;无论他们遭到了什么不公平对待,日本政府的内务治理权都是容不得外国人质疑的。

在日本企业模仿和伪造外国企业商标一事上,现在有迹象显示,日本政府打算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外国制造商和商人的利益;虽然政府之所以有此举动,可能是因为它需要确保外国展商会出席下一届东京博览会,这才有了日本政府的良心发现。不过在亚洲大陆地区,尤其是中国,外籍人士则可以说和日本人处于同等地位,他们也不会允许日本人肆意妄为,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日本的亚洲政策实施已经上升为一个国际问题。

日本政府实施其亚洲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该地区的出入运输线路,比如日本汽船线路、朝鲜和满洲地区的日本政府铁路。此外,日本依靠直接军事占领以及间接的政治统治,对该地区部分领土和入关口岸实施占领。

日本为了促进本国在亚洲大陆利益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手段,日本政府在此问题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或许通过几个例子,我们对这些问题会有个大致了解。我会阐述一个假想案例,但本人会充分利用已知的事实,基于一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来陈述相关事实。接下来,我们先回顾一下日本商品的生产流程,然后再来讨论日本商品在亚洲市场的销售情况。我们选择棉花这种商品做例子,是因为棉花是日本政府直接扶持的主要产品,一些棉花厂也是皇室所有。

日本邮船会社(皇室所有企业,政府给予补贴)将原棉从印度、美国或者中国运至日本;原棉进入日本可以免收关税,或者享受税费减免待遇;然后日本纺织公司(皇室持股企业,并且享受补贴)将原棉进行加工生产;成品出口至满洲地区,同时可以享受政府的额外奖励;货物由大阪商船会社(皇室持有股份的汽船航线,并且享受补贴)运送至满洲;然后货物进入由日本把持的口岸,所有税费一并免除,或者暗中领取退税。

满洲地区内的货物运输由南满铁路(日本政府所有)负责,运费有折扣;商品在奉天销售。这么说吧,销售商品的商户们根本不用缴纳本地税费,而且还能免交其他费用,这都要归功于日本对满洲部分地区实行了军事控制。而日本商品在市场上销售,还有模仿商标这种手段的加持,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盗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商标,主要以一些中国消费者熟悉和热衷的品牌为主;或者将一些假冒伪劣的次品投放进满洲市场,企图损害竞争对手的品牌名誉;此外,日本银行还通过一些手段操纵满洲地区货币,这样便又为日本商户们增加了一些优势。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日本所有出口到满洲地区的商品都享受到了上述扶持政策,也不是说某一个日本商品同时享受了上述所有福利;不过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满洲地区本国贸易的发展,有时会同时运用上述手段,而一些日本政府垄断的行业产品也会同时享受上述所有福利政策。日本在朝鲜也采取了类似策略,只不过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

而在中国其他地区,上述“扶持”政策的可行性并不大,因为日本在这些地方没有实现政治控制,而这一点又恰是保证扶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不过若论海上运输和盗用竞争对手品牌商标这两个重要手段,日本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可以说事迹遍布整个远东地区。日本为了推动本国贸易在中国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非正当手段,其中一个例子引起了我的主要关注。从许多层面来看,这个例子都极具启发性意义。

1908年早期,一家远东地区从事业务活动的外国贸易公司发现,公司为中国市场特别设计的“商标”本来已经在北京(中国的外国商标权完全依靠此制度维护)、东京和其他国家如期注册,可是依然遭到盗用。此商标产品在日本国内属于政府垄断产品,但很快这些仿造品就流向了它的源头,那里的外国企业开始与日本政府展开交涉,呼吁政府关注此问题,可以说是有礼有节。

日本政府也确实做出回应,表达了对此现象的遗憾之情,可是他们将此现象归咎于无心之失,而非蓄意之举,随后政府也做出了保证,除了日本领土范围,也将在其他地区采取整治措施,反正这些地区垄断盛行,外国企业加入竞争也不会破坏原有局面。

面对这一回应,外国企业也只得接受,不过他们不久后便得知,朝鲜和满洲地区的商标伪造还是极为猖狂,屡禁不止,于是他们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提醒它履行之前的承诺。而日本政府回应称,之前所谓的承诺并不适用于朝鲜和满洲地区,意思是不会针对此事再采取进一步措施。鉴于日本政府目前在朝鲜和满洲地区的霸权统治,这一事件就显得极为有意思了,与此同时,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商业伦理问题上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研究日本贸易政策方方面面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件事,即日本政府动用各方力量大力推动一些重点产业,它们的发展都要依靠中国提供原材料,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予以关注,尤其是两大支柱产业——棉花和铁。假设中国完全恢复了其政治和财政主权,它肯定会为了保护本国新兴产业而对日本企业征收保护性关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材料储量充沛,凭借这些优势,中国可以奠定自己的贸易霸主地位。

日本企图垄断远东地区的航运贸易,中国正逐渐对此有所察觉,与此同时,政府管控的中国企业正打算在欧洲和美国拓展业务。据我所知,中方已经与太平洋上的一条美国航线接触,打算和美国航线签署协议,与日本运输航线展开竞争,这种事情并非不可能。上述美国运输航线目前实际上是与一条日本政府补贴的航线有协议关系,但我们知道,后者频繁地违反协议规定,总是给本国货运商暗中提供运费折扣。

日本已经公然昭示其欲垄断太平洋运输业务的企图(依据为日本邮船会社1906年度报告),这扰乱了通往远东地区的美、英、德航线的运营,有人呼吁效仿日本的做法,向本国货运商提供补贴,这才是保证上述西方国家航线能够继续在太平洋上运营的不二法门。没人清楚自己能从这件事中得到些什么。倘若日本政府继续动用国家税收补贴货运商,这些货运商的运费成本便比美国货运商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对日贸易与对华贸易未来到底会是怎样一个处境,我们都不得而知。

不过有观点认为,一旦日本通过运费减免的手段成功将西方国家航线挤出太平洋航运业务圈,他转眼便会暗中对外国商船征收高额运费,如此一来,日货便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无论是日本之前的所作所为,还是如今的举动,都不乏佐证这一观点的证据。中国并不打算将这块东部水域拱手让与日本,这从中国企业近期的一些举动就可以看出来。

日本在实现远东商业霸权计划的过程中,碰到的拦路虎可不只是中国,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另一个拦路虎则是美国。美国若是积极运用外交手段,致力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门户开放政策,那日本的计划恐怕也将难以进一步推行。围绕此事而展开的讨论中,美国一些公众人物和新闻报道的态度也频频让我瞠目结舌。许多人似乎认为日本企图占领中国完全是正当行为,退一步说,就算是这么个道理,那他们也忽略了一件事,即中国也至少有同样的正当理由去捍卫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