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7:02:56

点击下载

作者:焦震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试读:

前言

一个国家的象征标志,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同它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毫无二致,都把象征标志作为历史载体,传播其思想与文化,让世人认识它,记住它,感受到它的魅力。象征标志既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缩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诸多象征标志,也就能掌握这个国家的基本轮廓和发展脉络,领略其独具特色的风采,进而认识它的发展内涵。

拉丁美洲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世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拉丁美洲的官方及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在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向世人展现这块物产丰盈、人杰地灵的大陆,已是发展同拉丁美洲关系的迫切需要。介绍拉美国家的各种象征标志,能够加深人们对拉美国家的认识,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拉美历史、地理、文化、语言、体育、饮食、宗教、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成为读者了解拉美国家国情的一个窗口,并可作为研究拉美的参考。

20世纪80年代,承蒙新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本人撰写的《外国象征标志手册》得以出版,为世人了解世界和普及国际知识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然而,书中虽有一些拉美国家的内容,但受当时材料的限制,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也不全面。从国内情况来看,截至目前,虽出版过介绍国旗、

国徽

、国花、国鸟的著作,但还未有一部全面、系统的有关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的书籍问世。国外情况大体同国内相同,对象征标志的研究也是分散的、孤立的、零星的,至今未发现有关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的专著。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拉美历史和国际问题的研究,撰写一本专门介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的专著是自己的夙愿。近年来我国同拉美国家关系的飞速发展,双方贸易和投资的激增,国人对拉美地区兴趣的高涨,更激发了我写这部书的决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先后到过委内瑞拉、智利、厄瓜多尔等拉美国家,2004~2008年我又在墨西哥一所大学执教四年,有机会接触、搜集和整理大量最新资料,这增添了我撰写这部著作的信心。从墨西哥回国后,我把主要精力投入梳理、分析浩繁的资料之中,研究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对国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开始抓紧时间动笔撰写《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象征标志手册》。令人高兴的是,经过5年多的努力,这本书终于脱稿并付梓,我的愿望也终于实现。

本书是一本介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基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介绍已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21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国名、

国都

国庆

国父

国旗

、国徽、国歌、国佩、

总统绶带

、总统玺、

总统权杖

国家格言

、国家英雄、

国语

、国教、

国家保护神

国币

、国球、国家运动、国花、

国树

国鸟

、国兽、国食、

国饮

、国酒、

国舞

、国家乐器、国服、

国石

等象征标志。既包括有关拉丁美洲的历史、地理、金融、文化、

宗教

、语言、民俗等知识,又向读者展现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需要提出的是,本书在撰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的鼎力支持,曾昭耀和吴德明研究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徐京丽为本书立项和成书付出过大量心血,焦灏和焦润为本书提供并翻译了大量资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张金勇对本书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审阅和编辑,在此本人对他们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在把这本书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时候,我真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精神食粮。然而,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对一些未建交国本书还未能提及,有待以后予以补充。另外,尽管本人力求材料翔实,但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读者予以指正。焦震衡2014年9月

阿根廷

国名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位于南美洲东南部,西邻智利,北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接壤,东濒大西洋,南同南极洲隔海相望。阿根廷(Argentina)的国名源于拉丁语“argentum”,意为“白银”。阿根廷的国名实际上名不副实,因为它根本不产白银。为什么没有白银,又偏偏以“白银”为名?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1516年,西班牙探险家胡安·迪亚斯·索利斯(Juan Díaz de Solis)率领船队沿巴西海岸南下,企图寻找一条通向南海(即太平洋)的航路。船行至拉普拉塔河河口,他们误以为这是个海湾,但尝尝“海水”,却没有咸味,于是便称它为“淡水海”(Mar Dulce)。他们继续驾船前行,在一小岛上登陆,不料遭到印第安人的围攻,索利斯当场被打死,探险队也几乎全军覆没。1527年,意大利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加沃托(Sebastián Gaboto,1484~1557年)率领一支西班牙船队又来到这里。他们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闪光耀眼的银饰物,欣喜若狂,以为这里盛产白银,于是把“淡水海”改作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Río”西班牙语意为“河”,“la Plata”意为“银”,全词意即“银河”。1776年,该地区被正式称为“拉普拉塔河总督辖区”(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实际上,这个地区并没有银矿,当地印第安人佩戴的银饰是从玻利维亚等地输入的。后来,从拉丁文“argentum”(意为“银”)演变而来的阿根廷(Argentina)渐渐代替了拉普拉塔,并变成该地区的名字。“阿根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1536年出版的一张威尼斯地图上。1602年,胡安·奥尔蒂斯·德萨拉特(Juan Ortíz de Zárate)探险队成员、西班牙人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Martín del Barco Centenera)在西班牙出版名为《阿根廷》(La Argentina)的长诗,讲述了拉普拉塔河、秘鲁、图库曼和巴西的历史,描述了拉普拉塔河地区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立,并把拉普拉塔河地区称为“埃尔阿根蒂诺”(El Argentino)。他的诗使阿根廷之名广为流传。1612年西班牙编年史学家鲁伊·迪亚斯·德古斯曼(Ruy Díaz de Guzmán)出版历史著作《拉普拉塔河发现、居民和征服史》(Historia del descubrimiento,de la población y de la conquista del Río de la Plata),书中把索利斯发现的地区命名为“阿根廷地区”(Tierra Argentina),从而使阿根廷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18世纪末,阿根廷的名字已被广泛用来称呼拉普拉塔河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诗人曼努埃尔·何塞·德拉瓦尔登(Manuel José de Lavardén)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阿根廷”(Argentina)一词,《商品电报报》(El Telégrafo Mercantil)把“阿根廷”(Argentina)引申为国名。

不过,阿根廷独立之初,尚未正式使用阿根廷之名。1811年第一届洪他政府用“拉普拉塔河省”(Provincias del Río de la Plata)作为国名。1813年国民大会采用“拉普拉塔河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的名字,1816年改为“南美洲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en Sud América)。1824年国民大会命国名为“南美洲拉普拉塔河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Río de la Plata en Sudamérica)。1826年12月24日颁布的宪法批准使用“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之名,但该宪法从未生效。1835~1852年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Juan Manuel de Rosas)统治时期,曾使用“阿根廷联盟”(Confederación Argentina)、“阿根廷共和国合众国”(Estados Unidos de la República Argentina)、“阿根廷联盟共和国”(República de la Confederación Argentina)和“阿根廷联邦”(Federación Argentina)等国名。1853年宪法批准使用“阿根廷联盟”(Confederación Argentina)之名,但1860年10月1日颁布修改后的宪法规定国名为“阿根廷国”(Nación Argentina)。1860年10月8日,圣地亚哥·德尔基(Santiago Delqui)总统使用“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的名字,此后,阿根廷共和国便成为该国国名。国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从字面含义来看,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有“好空气”的意思。这个城市前濒大西洋,后依潘帕斯大草原,虽处阿根廷湿润亚热带的中部,但受海洋气流的调节,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因此“好空气”之称却也名实相符。可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只是简称,它的全称要长得多,而且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这里也同“好空气”毫不相干。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全称为西乌达德·德拉桑蒂希马·特立尼达德·伊·普埃尔托·德努埃斯特拉·塞尼奥拉·德圣玛丽娅·德洛斯布宜诺斯艾利斯(Ciudad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y Puerto de Nuestra Señora de Santa María de los Buenos Aires),意思是“至圣三位一体神城兼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还需要追溯其来龙去脉和一段建城的历史。

传说14世纪20年代,西班牙阿拉贡王国派军队征伐撒丁岛和意大利南部。他们包围了卡利亚里,修筑房屋,并在小博纳伊雷山上建立“博纳伊雷”教堂。“博纳伊雷”(Bonayre)是中世纪卡塔卢尼亚语,意为“好空气”,以此与坎皮达诺地区的坏空气相对应。1370年,一场暴风雨过后,渔夫们在通往博纳伊雷山的海岸上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有圣母玛丽亚像,随后圣母玛丽亚像被安置在山上的一座教堂中。在圣母的庇护下,出现许多水手获救的奇迹,圣母被尊为“博纳伊雷圣母”(Virgin of Bonaira),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地中海国家的崇拜,并成为水手的保护神。很多年过去后,一个名叫莱昂纳多·格列博(Leonardo Griebo)的意大利卡利亚里人在科西嘉海岸航行中其船遇难沉没,格列博幸运地被救上岸,随身携带的圣母玛丽亚像也完好无损。之后,他把自己大难不死归因于圣母玛丽亚·博纳伊雷的保佑,从此更加尊崇圣母玛丽亚·博纳伊雷。

1535年8月24日,西班牙冒险家佩德罗·德门多萨-卢汉(Pedro de Mendoza y Lujan)受西国王卡洛斯五世之命,率由1200人、11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圣卢卡尔港出发驶往南美大陆,格列博作为部将也随同远征。1536年2月3日,门多萨的舰队抵达拉普拉塔河河口,与先期到达的其兄迭戈相遇,然后一起驶往里亚丘埃洛河河口附近的拉普拉塔河南岸。门多萨抛锚上岸后建立起居民点,他听从格列博的建议,遂以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信奉的水手保护神“圣玛丽亚”命名,取名“圣玛丽亚·布恩艾雷城”(Ciudad de Nuestra Señora de Santa María del Buen Aire),意为“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布恩艾雷”(Buen Aire)是从“博纳伊雷”(Bonaira)转化而来,其复数即“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一帆风顺”。因为对于这些漂洋过海与狂风恶浪进行顽强搏斗的航海者来说,在海上能碰上“一帆风顺”,那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后来,这个小镇因常遭土著人袭击,1541年便被放弃。1580年5月29日“圣三位一体”日,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加拉伊(Juan de Garay)来到此地,6月11日重新建城。为了纪念抵达的日子,加拉伊在原来门多萨所起的城名上加上“圣三位一体”,于是出现“至圣三位一体神城兼我主圣玛丽亚的一帆风顺港”(Ciudad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y Puerto de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的称呼,简称“布宜诺斯艾利斯”。1880年,国会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共和国首都。1987年,劳尔·阿方辛总统建议将首都南迁至别德马市。国会虽通过迁都计划,但未能实施。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广场上,有一个1815年5月25日建成的13米高的金字塔形的纪念碑,是为纪念1810年“五月革命”中献身的爱国志士而建的。最初该碑基座为两层,碑顶饰有花瓶。1856年,改建后的纪念碑塔尖竖起自由女神塑像。如今,这座纪念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也是国家的象征。国庆

5月25日(1810年)。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侵入阿根廷,从此开始对阿根廷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1776年,西班牙王室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区。19世纪初,整个拉普拉塔地区陷入激烈动荡之中。在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下,拉普拉塔地区人民迫切要求摆脱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桎梏,1806年和1807年两次抵抗英军入侵的胜利,更增强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信心。1810年5月中旬,传来了拿破仑入侵西班牙的消息,这大大加速了拉普拉塔人民争取获得独立的进程。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5月22日召开的市议会通过了爱国志士代表提出的罢免总督和成立自己的拉普拉塔政府的决议,但23~24日的市议会又决定总督继续掌权。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坚决反对此项决定。5月25日市议会再次召开会议时,人民包围了市议会,递交了组织本地政府的决议。革命军赶走了西班牙在拉普拉塔的总督,建立临时革命“洪他”(委员会)。这一著名事件后被称为阿根廷的“五月革命”,标志着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5月25日这一天也被定为阿根廷的国庆节,即1810年“五月革命”纪念日。国父

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圣马丁是阿根廷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杰出领袖,为阿根廷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被称为阿根廷以及智利和秘鲁的国父。

圣马丁的父亲是个西班牙上校军官,1774年任拉普拉塔总督区科连特斯的亚佩尤镇副都督。1778年2月25日,圣马丁生于亚佩尤镇。1781年,全家迁往布宜诺斯艾利斯。1786年他随父母回西班牙,就读于马德里的一所贵族学校。3年后,年仅11岁的圣马丁便投笔从戎,开始了戎马生涯。他曾同摩尔人、法国人、英国人和葡萄牙人作战,因战功显赫而被擢升为中校。在旅居西班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著作,经常接触旅欧的拉美爱国者,这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同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又激发了他的革命热忱,决心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为整个拉丁美洲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奋斗终生。1808年,圣马丁参加了旨在解放美洲的秘密组织“劳塔罗”,宣誓“绝对不承认未经各族人民以自由意志选出的任何美洲政府为合法政府,坚决为建立共和制度而斗争”。1810年拉美独立运动的普遍爆发和阿根廷“五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受到莫大的鼓舞。1811年9月他毅然脱离西班牙军队,并于翌年3月9日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投身于火热的民族解放斗争。他着手筹建骑兵团,并组织“劳塔罗”支部,以保卫革命果实和粉碎西班牙殖民军的反扑。同年10月7日,他率领骑兵团并发动“劳塔罗”支部,推翻了背弃“五月革命”原则和违背人民意愿的第一届三人执政委员会,建立了第二届三人执政委员会。12月7日,圣马丁晋升上校。1813年2月3日,他指挥骑兵团在圣洛伦索大败入侵的西班牙殖民军,取得了反击敌人反扑的首次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抗击复辟势力的斗争。1814年年初,圣马丁奉命至图库曼,接任北方军司令,以扭转北方军接连作战失利的状况。到任后他重建军队,灵活指挥,击退了西班牙殖民军的进犯。圣马丁清醒地认识到,不摧毁西班牙殖民军在秘鲁的巢穴,不解放整个南美洲,阿根廷的独立就没有保障。于是,他制订了一个首先解放智利,然后进军秘鲁,最后解放整个南美洲的大胆的计划。他辞去了北方军司令的职务,改任与智利毗邻的库约省省长。1816年8月,圣马丁任新建的安第斯山军总司令,对部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1817年1月18日,圣马丁和智利民族英雄贝尔纳多·奥希金斯一起率军翻越安第斯山,向智利的西班牙殖民军发起进攻,2月解放了智利首府圣地亚哥,4月5日又在迈普一举歼灭西班牙殖民军的主力部队,使智利赢得了真正的独立。智利解放后,圣马丁又率领舰队挥师北上,解放了秘鲁首府利马,为秘鲁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22年7月26日,他在瓜亚基尔与西蒙·玻利瓦尔进行会谈后决定引退,1823年2月返回阿根廷。1824年2月11日,圣马丁与其女乘船前往欧洲,4月23日抵法国港口勒阿弗尔。5月4日前往英国,不久后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定居。1825年他在巴黎写下遗嘱。1848年迁居法国滨海城市布洛涅,1850年8月17日在那里因病逝世,葬于巴黎布洛涅教堂。

阿根廷人民没有忘记圣马丁的丰功伟绩,1878年阿根廷政府将他的遗骸迁葬于五月广场西北角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驻圣坛的右面侧厅,铜棺安放在海色大理石基座上。灵柩后面矗立原来圣马丁法国墓地的木制十字架。1950年圣马丁逝世100周年时,教堂的外墙点燃长明灯,称为“阿根廷的火焰”。灯下铜牌写有“这里安放着圣马丁将军和独立战争中其他无名英雄的遗骨。向他们致敬!”的字样。每逢7月9日国庆节和独立日,阿根廷总统和高级军政官员都要来此默哀,纪念阿根廷的国父——圣马丁。阿根廷几乎每个城镇都有一个广场、一个街道、一所学校或一家俱乐部以圣马丁名字命名,很多城市有圣马丁纪念碑,甚至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矗立着圣马丁铜像。此外,圣马丁像还出现在阿根廷纸币、硬币和邮票上。国旗

阿根廷国旗的旗地为浅蓝和白二色,白色居中,上下为浅蓝,各占旗面的1/3,白色旗地的正中为光芒四射的黄色太阳。太阳形似人脸,源于阿根廷第一批硬币(8埃斯库多金币和8雷阿尔银币)图案。从太阳圆周等距离射出32道光线,其中16道为直线,另16道为波状线,它们交替变换,弯直相间。整个太阳(包括光线)直径占白色旗面高的5/6,太阳脸直径占白色旗面高的2/5。正式的阿根廷国旗高0.9米,长1.4米,即比例为9∶14。国旗之所以使用蓝白二色,大部分人认为是受到天空颜色的启发。但一些历史学家称蓝白二色是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波旁家族的颜色,爱国志士们使用这两种颜色是为了转移殖民当局对即将来临的独立的注意。浅蓝色象征正义,白色象征信念、纯洁、正直和高尚,“五月的太阳”象征自由和黎明。

阿根廷国旗与阿根廷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1812年2月27日由阿根廷独立领导人之一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Manuel Belgrano)在罗萨里奥城设计并由玛利亚·卡塔利娜·埃切瓦里亚·德比达尔(María Catalina Echevarría de Vidal)夫人缝制。当时爱国军队在捍卫阿根廷独立和与殖民势力的战斗中,迫切需要一面鼓舞战士斗志的旗帜。于是,时任帕萨赫河前线炮兵部队司令的贝尔格拉诺,根据当年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两次抗英斗争中佩戴的蓝、白丝带标志和“五月革命”爱国志士所戴同样的标志,把国旗设计为蓝白二色。而旗面上的黄色太阳,则是根据1810年5月25日爱国志士们向市议会递交组织本地政府的意见和人员名单时,太阳恰好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情况而设计出来的。同年6月20日,这面国旗飘扬在帕萨赫河沿岸炮兵阵地的上空。1812年8月23日,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尼古拉斯·德巴里教堂塔上第一次正式升起。1813年制宪大会秘密决定使用这面国旗,但尚未有文字上的规定。阿根廷宣布独立后,1816年7月20日国会决定采纳该旗为国家标志。1818年2月25日国会决定在旗面上增添太阳。1938年6月8日,总统罗伯托·M.奥尔蒂斯(Roberto M.Ortiz)公布第12361号法令,规定6月20日为国旗日和全国休息日,以纪念阿根廷国旗的设计者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在1820年6月20日逝世。2010年3月27日,阿根廷发行了“阿根廷的国家象征”两枚邮票,面值均为1.5比索,图案分别为阿根廷国旗和阿根廷国徽。

阿根廷国旗设计者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1770年6月3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年时期曾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和巴利亚多利德大学学习。1793年成为律师。1794年年仅23岁就担任政府首任秘书。他创建了绘画、数学和航海学校。在1806年英军入侵期间,他参加军队保卫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积极参加争取独立的“五月革命”,并受托进军巴拉圭。1812年2月27日他设计出阿根廷国旗。在北方他率领爱国军队与殖民军浴血战斗,在图库曼、萨尔塔等地多次取得胜利。为此,制宪大会奖给他4万金比索,他把钱全部捐出,准备在塔里哈、胡胡伊、图库曼和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建立学校,可惜钱被当时的三人委员会和后来的政府挪作他用。1816年他参加图库曼制宪大会。1820年6月20日因病去世。国徽

阿根廷国徽是在1813年1月31日制宪大会上通过的。尽管没有文字上的决议,但不久之后,文件中都开始盖带有国徽图案的印玺。现今阿根廷保存有同年2月22日制宪大会寄发的盖有国徽图案印玺的文件,其中有一个由制宪大会主席卡洛斯·马里亚·阿尔韦亚尔(Carlos María de Alvear)将军和秘书伊波利托·比埃特斯(Hipólito Vieytes)签名的文件保存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里。

阿根廷国徽图案为直椭圆形,周围有绿色桂树叶环绕。国徽图案为浅蓝、白二色,与国旗同。浅蓝色在上,白色在下,从白色部分的左右各伸出一只手,在中间紧紧相握,两手中通过一根长竿,竿顶挑着一顶红色的“弗里吉亚帽”,即“自由之帽”。弗里吉亚原是古代小亚细亚西北部的一个国家,弗里吉亚帽则为一种尖端下垂的圆锥形红色软帽。古罗马时代,奴隶在争取自由的起义中就佩戴这种帽子。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雅各宾党人都爱戴象征自由解放的弗里吉亚帽。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阿根廷和其他地区的爱国志士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也喜欢戴它。在阿根廷国徽中出现弗里吉亚帽,亦取其争取自由解放之意。国徽上端绘有光芒万道的黄色太阳。在阿根廷国徽图案中,桂树叶象征光荣和胜利,绿色代表忠诚和友谊,蓝色意味着正义、真理、忠诚和兄弟情谊,白色代表纯洁、信念、高尚、完整、坚定和温顺,紧握的两只手象征人民团结一致,长竿代表权利、法令、尊严和主权,弗里吉亚帽表示自由、平等、博爱和牺牲,太阳则代表真理、尊严和繁荣,并象征阿根廷像太阳一样升起在大地上。总统绶带

阿根廷总统绶带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814年1月26日,立宪大会提出总统绶带的设想。1818年2月25日,正式出台总统绶带。但在1944年之前,阿根廷没有规定总统绶带的样式,因此各届总统绶带的样式并不统一。例如,有些绶带上出现阿根廷国徽的图案,有些则是太阳的图案。1944年阿根廷颁布第10302号国家象征标志法,其中第4条规定了总统绶带的样式。绶带由浅蓝、白、浅蓝三个纵列构成,绶带宽10厘米。每条颜色带宽幅相等,人脸形太阳及其光线跨连三条色带。从太阳圆周等距离射出32道光线,其中16道为直线,另16道为波状线,它们交替变换,弯直相间。太阳及光线的直径为9厘米,太阳的直径为4厘米。太阳、光线和绶带下端的缨穗用永不褪色的金线织成。阿根廷的总统绶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只有佩戴绶带的总统才是宪法总统,才真正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权威。阿根廷历届总统绶带和一些私人物品都保存在总统府玫瑰宫的国家历史博物馆。2009年4月3日,存放在该博物馆的1958~1962年总统阿图罗·弗朗迪西(Arturo Frondizi)的总统绶带和权杖丢失。2007年博物馆被窃走1938~1942年总统罗伯托·奥尔蒂斯的金圆珠笔,此外还被窃走1932~1938年总统阿古斯丁·佩德罗·胡斯托(Agustín Pedro Justo)和1874~1880年总统尼古拉斯·阿韦利亚内达(Nicolás Avellaneda)的两块私人旧表。总统权杖

阿根廷总统权杖继承了西班牙的传统。殖民地时期,都督、总督、军事和司法长官都把权杖作为权力的象征。1695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厅曾规定禁止长官携带权杖进入市政厅,理由是市政厅履行的是民事职能,而不是军事职能。阿根廷独立后,第一个使用权杖的是1814年1月31日任职的拉普拉塔联合省最高执政官赫瓦西奥·博萨达斯(Gervasio Posadas)。第一个使用总统权杖的宪法总统是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Justa José de Urquiza),他的权杖是用象牙、金和银制作的。1932年阿根廷颁布法令,对总统权杖的材料做出规定:权杖使用马拉卡木或其他优质木料,杖柄錾有18克拉纯金,长8厘米,上面刻有国徽图案。权杖包头也使用纯金,长短根据各总统的身高确定。这个规定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在历届总统的权杖中,有些权杖与1932年的规定有所不同。例如,1983年为劳尔·阿方辛总统(Raúl Alfonsín)制作总统权杖的师傅胡安·卡洛斯·帕利亚罗尔斯(Juan Carlos Pallarols)就对1932年规定的权杖提出过异议,认为材料过于昂贵,风格过于欧化。他提出新权杖用银代替金,因为阿根廷国名同银有关;杖柄刻刺菜花,因为它是阿根廷银器最有代表性的图案之一,象征阿根廷土地的丰盈;使用金黄色、光滑、耐用的乌隆德木,因为它是阿根廷农村栅栏使用的木料。关于总统权杖还有些趣闻:罗克·萨恩斯·培尼亚(Roque Sáenz Peña)使用的权杖是其父路易斯·萨恩斯·培尼亚(Luis Sáenz Peña)用过的权杖;多明戈·F.萨缅托(Domingo F.Sarmiento)的权杖是乌尔基萨(Urquiza)赠送的;胡利奥·阿亨蒂诺·罗卡(Julio Argentino Roca)总统在同智利签订边界协议时,同智利总统菲德里科·埃拉苏里斯·萨尼亚图(Federico Errázuriz Zañartu)互换了总统权杖。

每届总统去职后可以带走自己的总统权杖和绶带,也可以由国家留存下来,放在总统府玫瑰宫的博物馆。

总统旗

总统旗是许多国家最高权力和该国文化与传统的标志,代表国家的团结、坚韧、力量、正义、真理和平等。美国、德国、希腊、芬兰、爱尔兰、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巴基斯坦、韩国、以色列、斯里兰卡以及南美众多国家都有总统旗。在这些国家总统轿车、游艇、总统发表演讲的话筒旁或重要场合都插有总统旗,用以显示总统的存在。阿根廷总统旗也是该国总统的标志之一,分为总统陆上旗、总统海上旗、总统交通旗和总统标志旗四种类型。总统陆上旗指总统在国内各种重要场合使用的旗,用的是带有五月太阳的国旗。总统海上旗是指总统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其所在舰船上使用的旗。这种旗为矩形,长与高比例为3∶2。旗面底色为浅蓝,国徽在旗中央,旗面四角各有一颗白色五角星。总统交通旗是指总统车辆上悬挂的旗。旗地为浅蓝和白二色,白色居中,上下为浅蓝,各占旗面的1/3,白色旗地的正中为国徽。总统标志旗幅面较小,悬挂在

总统府

玫瑰宫国旗的下面,表示总统在玫瑰宫内。总统府

玫瑰宫(La Casa Rosada)。阿根廷总统和政府官员的办公地。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东侧,背后临拉普拉塔河。因整座建筑呈玫瑰色,故名。玫瑰宫是一座19世纪意大利风格的三层建筑(东楼还有地下一层,共为四层)。玫瑰宫正门在大楼北面,只在迎接贵宾时使用,门前是代表阿根廷四个支柱的组雕:农业、商业、科学和劳动。

玫瑰宫的前身是1594年西班牙总督费尔南多·奥尔蒂斯·德萨拉特(Fernando Ortiz de Zárate)修建的唐·胡安·巴尔塔萨·德奥斯特里亚皇家城堡(Real Fortaleza de Don Juan Baltasar de Austria)。1713年,改建为更为坚固的城堡,拥有塔、岗楼、护沟、吊桥等防护措施。1720年更名为“圣米格尔城堡”(Castillo de San Miguel),此后一直是西班牙殖民统治机构的所在地。19世纪初阿根廷独立后,圣米格尔城堡成为总统府。1820年,阿根廷首任总统贝尔纳迪诺·里瓦达维亚(Bernardino Rivadavia)对城堡进行了改造,吊桥被门廊所取代。后来该城堡一度被放弃,有些部分被拆除。1850年,英国设计师爱德华·泰勒(Edvard Taylor)设计了新海关大楼,并在南楼原址上兴建。1862年,总统巴托洛梅·米特雷(Bartolomé Mitre)把圣米格尔城堡再次作为总统府,并修缮了

总统官邸

。1868年继任的多明戈·法斯蒂诺·萨米恩托总统下令将该城堡的正面涂成玫瑰色,以同周围环境相适应。据说萨米恩托为了调节当时中央统一派(unitarios)和联邦派(federales)的矛盾,遂把代表中央统一派的白色和代表联邦派的红色混合而成的玫瑰色当作总统府的颜色。由于当时油漆还未出现,工人们将石灰、牛血、猪油、炉料等混合后,把建筑涂为玫瑰色。1873年,萨米恩托委托瑞典设计师卡洛斯·希尔贝利(Carlos Kihlberg)将圣米格尔城堡南翼拆除后留下的空地建设成一座新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邮政局大楼,1878年大楼落成。1894年路易斯·萨恩斯·培尼亚总统执政时命意大利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坦布里尼(Francisco Tamburini)修建了一座拱门,将原来分开的海关和邮局两座大楼连接在一起,作为总统府,1898年胡利奥·罗卡总统上任后开始使用,其主体面貌保持至今。1942年玫瑰宫被宣布为国家历史纪念性建筑物。

玫瑰宫的主要大厅有白厅(Salón Blanco)、北厅(Salón Norte)和胸像厅(Galería de Bustos)。白厅是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和总统接见国宾的地方,是宫内最重要的场所;北厅是总统和内阁成员开会的地方;胸像厅则是安放历届总统的半身大理石塑像的所在。玫瑰宫东楼地下室为总统博物馆,是1957年5月27日成立的。博物馆内陈列历任总统使用过的私人物品,如制服、绶带、权杖等。根据规定,总统卸任30年后方可展出其物品。星期三至星期日11点至19点对公众免费开放。总统官邸

阿根廷总统官邸奥利沃斯别墅(Quinta de Olivos)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郊。

1580年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加拉伊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后不久,把奥利沃斯别墅所在地授予了他的助手罗德里戈·德伊瓦罗拉(Rodrigo de Ibarola)。1774年拉普拉塔河总督辖区邮政局长曼努埃尔·德巴萨维尔瓦索(Manuel de Basavilbaso)购买了这块地皮。1833年他的外孙米格尔·何塞·阿斯奎纳加(Miguel José Azcuénaga)成为继承人,但其被布宜诺斯艾利斯都督流放到智利。1851年阿斯奎纳加返回阿根廷,委托建筑师兼画家普里利迪亚诺·普埃伦东(Prilidiano Pueyrredón)在这块地皮上建造一座宅第。1854年,普埃伦东设计的新哥特式与巴洛克式风格相结合的奥利沃斯别墅竣工。这座两层别墅有3套洗澡间和若干接待厅。不久,普埃伦东又为阿斯奎纳加绘制了一幅肖像。阿斯奎纳加对别墅周围环境加以美化,栽种了棕榈树和其他多种植物。由于阿斯奎纳加无后,死时他把别墅赠予其外甥安东尼奥·胡斯托·奥拉格尔(Antonio Justo Olaguer)。1903年,安东尼奥·胡斯托·奥拉格尔临死前又把宅第赠予其侄子卡洛斯·比利亚特·奥拉格尔(Carlos Villate Olaguer),但规定比利亚特死后要把别墅转让给阿根廷政府,作为总统夏宫。1913年比利亚特去世,按规定将35公顷地产交给了政府。由于当时的阿根廷总统都住在自己家中,别墅一度作为公园使用。1918年,伊波利托·伊里戈延(Hipólito Yrigoyen)总统接收了捐赠的别墅,把它作为外交部长奥诺利奥·普埃伦东(Honorio Pueyrredón)的宅第。1930年9月,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José Félix Uriburu)通过政变上台,1932年第一次把别墅当作总统官邸。继任者奥古斯丁·P.胡斯托(Augustín P.Justo)曾想把它作为度假胜地,但因原主人比利亚特的反对而作罢。1936年,乌里武鲁正式宣布别墅为总统官邸。他下令美化周围环境,路旁栽种了一行行蓝花楹属树木。1938年,罗伯托·M.奥尔蒂斯总统把它作为度假地。1941年,最高法院给别墅取名为“奥利沃斯总统别墅”(Quinta Presidencial de Olivos),简称“奥利沃斯别墅”(Quinta de Olivos)。1942年拉蒙·卡斯蒂略(Ramón Castillo)总统入住奥利沃斯别墅,从此成为阿根廷总统长期居住的官邸。1946年胡安·庇隆(Juan Perón)总统执政后,夏天在奥利沃斯别墅居住,并增添了比赛场、游泳池、玻璃暖房等设施。1955年上台的佩德罗·阿兰布鲁(Pedro Aramburu)成为第一个在奥利沃斯别墅常住的阿根廷总统。1969年奥利沃斯别墅内修建了直升机坪,1972年修建了一座小教堂,1991年又修建了一座小型高尔夫球场。

国佩

阿根廷国佩为浅蓝和白两色,这两种颜色源于当时不在西班牙的费尔南多七世的波旁家族。19世纪初,阿根廷人民开始自发使用浅蓝和白两色的丝带标志,作为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标志。1806~1807年英国军队入侵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组成义勇军,顽强抵抗英国的侵略。在抗英斗争中,他们佩戴了蓝白两色的丝带标志。1810年爆发的“五月革命”中,阿根廷爱国志士也佩戴了同样的标志。1810年5月19日,一批妇女在会见拉普拉塔革命委员会主席科尔内略·萨阿韦德拉(Cornelio Saavedra)上校时佩戴了蓝白两色标志。同年5月25日,爱国者们纷纷佩戴这种标志。1812年2月13日,贝尔戈兰诺向曼努埃尔·德萨拉特阿(Manuel de Sarratea)、胡安·何塞·帕索(Juan José Paso)和费利西亚诺·安东尼奥·契克拉纳(Feliciano Antonio Chiclana)组成的三人执政委员会提出使用蓝白二色国佩。三人执政委员会同意他的建议,下令确定“拉普拉塔河联合省的国佩为白色和浅蓝色”。同年2月18日,阿根廷政府和国民议会决定采纳浅蓝和白两色的阿根廷国佩,并宣布从即日起停止使用红色丝带标志。1935年,全国教育委员会决定5月18日为阿根廷的“国佩日”。

国歌

《阿根廷国歌》(Himno Nacional Argentino)。词作者是阿根廷诗人维森特·洛佩斯-普拉内斯(Vicente López y Planes),曲作者是西班牙作曲家布拉斯·帕雷拉(Blas Parera)。

1813年3月6日,制宪大会委托议员洛佩斯-普拉内斯撰写国歌歌词。同年5月11日他所创作的歌词被制宪大会定为国歌,定名为《祖国进行曲》(Marcha Patriótica),5月11日这一天也被定为阿根廷的“国歌节”。随后,阿根廷执政委员会委托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布拉斯·帕雷拉为其配曲。同年5月14日,在名媛马里基塔·桑切斯·德汤普森(Mariquita Sanchez de Thompson)夫人家中首次演唱这首国歌。阿根廷国歌的名字变动过几次,《祖国进行曲》曾改为《国家爱国歌》(Canción Patriótica Nacional),随后又改为《爱国歌》(Canción Patriótica),1847年更名为《阿根廷国歌》(Himno Nacional Argentino),并沿用至今。这首歌共有9段,歌颂了阿根廷人民通过艰苦斗争赢得宝贵自由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誓死保卫祖国、坚决与殖民势力做斗争的英雄气概。在阿根廷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这首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南美其他国家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圣马丁曾把它带到了智利和秘鲁,在部队和人民中广为传唱。1860年作曲家胡安·巴勃罗·埃斯纳奥拉(Juan Pablo Esnaola,1808~1878年)对国歌乐曲进行了修改,成为美妙的器乐曲。1900年胡利奥·阿亨蒂诺·罗卡总统执政期间,规定在节日期间各学校演唱国歌时只唱第一段、最后一段和合唱。1944年4月24日,阿根廷政府下令采用埃斯纳奥拉修改过的国歌。

阿根廷国歌词作者维森特·洛佩斯-普拉内斯1784年5月3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曾积极参加1810年“五月革命”。1806~1807年曾参加反对英军入侵的斗争。他曾任1811年第一届三人执政委员会秘书、1813年制宪大会议员、临时总统、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临时省长等。他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写过大量爱国诗歌。1856年10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

阿根廷国歌曲作者布拉斯·帕雷拉1776年2月3日出生于西班牙穆尔西亚,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学习音乐。从1797年起定居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几个教堂任管风琴手,并当过乐队指挥,曾参加反对英军入侵的斗争。关于帕雷拉为国歌配曲还有一段小插曲。据说制宪大会委托他为国歌配曲时,遭到他的拒绝。因为他认为歌词中有侮辱西班牙的地方,而且怕配曲后受到惩罚。阿根廷政府把他关了起来,并说如不配曲将把他枪毙。他只用了一个晚上便配完了曲。随后,他乘船离开阿根廷,前往里约热内卢。1817年返回西班牙。

阿根廷国歌的修改者胡安·巴勃罗·埃斯纳奥拉是个钢琴家和作曲家,从小随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教堂音乐指挥的叔叔学习音乐,后两人一同前往法国。1818~1822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822年6月他和叔叔返回阿根廷,两人建立了一所音乐与歌唱学校。他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管弦乐曲和歌曲。

阿根廷国歌歌词为:

人们啊,请听神圣的呼声:

自由,自由,自由!

请听打碎锁链的声音,

看那崇高的平等登上宝座。

南方联合省赢得胜利,

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手中。

全世界自由人民高呼:

向伟大的阿根廷致敬!

愿桂冠永世留存,

牢记我们怎样取胜。

让我们活得荣耀,

死得光荣。

国歌歌词原文为:

Oídmortales el grito sagrado

Libertad,Libertad,Libertad,

oíd el ruido de rotas cadenas

ved en trono a la noble igualdad.

Ya su trono dignísimo abrieron

las Provincias unidas del Sud,

y los libres del mundo responden

al gran Pueblo Argentino Salud.

Sean eternos los laureles

que supimos conseguir

coronados de gloria vivamos,

o juremos con gloria morir.

国歌歌词源于http://www.taringa.net/。国家格言“处于团结和自由之中”(En unión y libertad)。国语

西班牙语。几乎所有阿根廷人都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一语言,一些欧洲国家移民把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等作为第二语言,土著居民则把阿劳科语、克丘亚语、瓜拉尼语等印第安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巴塔哥尼亚沿海地区,如特雷利乌和其周围地区、罗森、马德林港的居民讲威尔士语;在科尔多瓦和巴里洛切附近地区,大量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后裔继续使用德语和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是随着西班牙殖民者征服阿根廷而传入的。几百年间,阿根廷人所讲的西班牙语已发生许多变化,与西班牙人所讲的西班牙语有很多差异,并且有别于其他拉美国家的西班牙语。由于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进入,特别是数百万意大利移民的抵达,意大利语和其他欧洲国家语言对阿根廷的西班牙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发音、词汇上有许多类似意大利语的地方,如重音就与意大利语相似。与此同时,阿根廷西班牙语有许多词汇源于土著印第安语。如源于瓜拉尼语的“ananás”(菠萝)、“jaguar”(美洲豹)、“tapioca”(木薯粥),源于克丘亚语的“carancho”(猛禽)、“兀鹰”(cóndor)、“palta”(鳄梨),源于潘帕斯人的词汇“bagual”(非驯养马)、“malón”(虚伪的)等。

阿根廷西班牙语在语音、词法、句法、语义和词汇上同正统西班牙语以及其他拉美国家西班牙语多有差别。

在语音方面,“c”“z”与“s”发音相同,如“zapato”(鞋)读成“sapato”;字母“ll”读成“y”。在拉里奥哈省和卡塔马卡省,“rr”读成“y”,如“risa”读成“yisa”,“arreglo”读成“ayeglo”。音节尾的“s”发成送气音,也可理解成不发音,如“dos”(二)读成“do”,“tres”(三)读成“tre”。与前面的词连写的非重读代词要重读,如“siéntese”读成“sientesé”,“tómenla”读成“tomenlá”。

在词汇方面,有一些单词只在阿根廷使用,如“mate”“puma”“pampa”“tiento”“puestero”“velorio”“churasco”“yuyo”等。由于土著部族众多和外来移民来自不同地区,因此阿根廷国内各地区之间所讲的西班牙语也有差异。

阿根廷西班牙语和正统西班牙语在一些词汇的表达上有些区别,如“在这儿”,前者为“acá”,后者为“aquí”;“男外衣”,前者为“saco”,后者为“chaqueta”;“一套公寓房间”,前者为“departamento”,后者为“apartamento”;“香蕉”,前者为“banana”,后者为“plátano”;“土豆”,前者为“papa”,后者为“patata”;“漂亮的”,前者为“lindo”,后者为“bonito”或“guapo”等。

在句法上,阿根廷西班牙语没有第二人称代词复数“vosotros”(你们),而且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单数“tú”(你),“tú”用“vos”代替。与vos有关的动词变位采用第二人称代词复数的变位形式,而且失去二重元音中的“i”。如“vos tenes”(你有),“tienes”中的“i”去掉了;“vos sos”(你是),“sois”中的“i”去掉了;“vos estudiás”(你学习),“estudiáis”中的“i”也去掉了。

阿根廷西班牙语中动词的一些时态(如陈述式将来时)用句子代替,如“saldré”(我要出去),改为“voy a salir”。条件副句中动词的虚拟式过去时用简单可能式替代,如用“si tendría ganas lo haría”(如果他想,他就会去做)替代了“si tuviese ganas lo haría”。现在完成时被简单过去时取代,如“He visto la peíícula”(我看过了电影)变为“Vi la película”。用“lo”代替“la casa de ”,如“iré a la casa del médico”(我要去医生家)改为“iré a lo del médico”。

此外,阿根廷存在一种被称为“黑话”(Lunfardo)的民间语言。最初是监狱中囚犯之间为了防备狱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后来这种语言中的许多词汇渗透于现今阿根廷所讲的西班牙语中。

国家勋章

解放者圣马丁勋章(Orden del Libertador San Martín)是阿根廷最高荣誉勋章,根据1943年8月17日第5000号令设立。后来几经变动,1957年12月17日第16628号法令重设该勋章。现在关于该勋章的规定是1967年12月18日颁布的第16643号令批准的。解放者圣马丁勋章专门授予对阿根廷做出特殊贡献的外国文职人员和军人。勋章背部是国徽图案。该勋章分为金链(Collar)、大十字(Gran Cruz)、高官(Gran Oficial)、骑士团长(Comendador)、官员(Oficial)和骑士(Caballero)六级。金链级解放者圣马丁勋章授予君主或国家元首;大十字级解放者勋章授予副总统、议长、部长、大使、总司令、中将等;高官级解放者圣马丁勋章授予特使、公使、少将、准将等;其他各级授予相关级别人士。金链级解放者勋章由18个镀金银环、安第斯神鹰、桂枝冠和圆形徽章组成。圆形徽章的中心是圣马丁像,像的外圆周上写有“Libertador San Martín”(解放者圣马丁)字样,金色光线环绕着圣马丁像。

五月勋章(Orden de Mayo)是根据1957年12月17日颁布的第16629号法令设立的,旨在表彰为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福利、文化发展及国家间相互理解和团结而辛勤工作的人士。法令第2条指出五月勋章只授给那些做出杰出贡献并值得阿根廷想起和表示感谢的外国文职人员和军人。第3条提出五月勋章分为文职人员功绩五月勋章(Orden de Mayo al Mérito)、空军功绩五月勋章(Orden de Mayo al Mérito Aeronáutico)、陆军功绩五月勋章(Orden de Mayo al Mérito Militar)和海军功绩五月勋章(Orden de Mayo al Mérito Naval)四种。根据该法令第4条,五月勋章共分金链(Collar)、大十字(Gran Cruz)、高官(Gran Oficial)、骑士团长(Comendador)、官员(Oficial)和骑士(Caballero)六级。金链级五月勋章在文职人员功绩五月勋章范畴内。

阿根廷还有文职功绩勋章(Orden del Mérito Civil)、海军功绩勋章(Orden del Mérito Naval)、陆军功绩勋章(Orden del Mérito Militar)、空军功绩勋章(Orden del Mérito Aeronáutico)、英勇战斗十字勋章(Cruz de la Nación Argentina al Heróico Valor en Combate)等。

国花

赛波花(Seibo 或Ceibo)。学名“Erythrina crista-galli”。赛波树属豆科类植物,是美洲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树木,生长于巴拉那河与拉普拉塔河河岸地区。树高5~10米,树干直径可达70厘米。树枝光秃呈弓形,有刺,树龄长,木质白、轻且柔软,用于建造木筏、蜂房、航空模型、玩具等。赛波花制成的糖浆可治感冒和咳嗽。

赛波花呈洋红色,花朵硕大,鲜艳夺目,深受阿根廷人民喜爱。1942年12月2日,根据农业部关于任命以里卡多·黑尔曼(Ricardo Helman)博士为首的特别委员会的提议,并根据历史科学院、农业部、哲学与语言学院和拉普拉塔博物馆组织的有关国花的民意测验的结果,阿根廷政府颁布第138474/42号法令,宣布赛波花为阿根廷国花,每年11月22日为阿根廷“国花日”。

关于赛波花,在阿根廷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15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上阿根廷的土地。当地印第安人浴血奋战,酋长不幸战死。酋长女儿阿娜伊(Anahí)挺身而出,带领印第安人继续与敌人英勇搏斗,最后因寡不敌众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英勇不屈。一天深夜,阿娜伊趁看管她的哨兵睡着,偷偷逃走。不料哨兵突然醒来,追赶上她。她用匕首刺死哨兵,急忙逃入雨林。哨兵的呼喊惊动了西班牙殖民者,他们蜂拥扑向阿娜伊,阿娜伊不幸再次被俘。殖民者把她绑在一棵赛波树上,决定活活将她烧死。阿娜伊视死如归,一言不发,怒视殖民者。殖民者残忍地火烧阿娜伊,烈火之中阿娜伊变成了一株开满殷红似血的花朵的赛波树。阿根廷人民喜爱赛波花,把它看作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象征,故将它定为国花。国树

赛波树(Seibo)或奥布树(Ombu)。赛波树详见上述国花。奥布树(Ombu)源于印第安瓜拉尼语,意为“阴影”,学名“Phytolacca dioca L.”。奥布树是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特有植物,也是草原的象征。奥布树枝繁叶茂,高大粗壮,高可达15米。树冠呈蘑菇状,树干呈圆柱体,两个人展臂搂不过来。树皮粗,呈褐黄色,木质松软。绿色互生叶呈椭圆形或长形,叶柄长2~8厘米。春季开花,花为白色,呈串行,雌雄异株。奥布树有多种医药用途:互生叶煮后可做泻药;用奥布树皮煮过的水漱口可治喉炎,其糊敷伤口和脓疮可消毒;赛波树果实和根可制染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