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中国针灸名家特技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7:54:2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火针疗法(中国针灸名家特技丛书)

火针疗法(中国针灸名家特技丛书)试读:

前言

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施治简便、见效快、疗程短等特点,在治疗顽固性病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20世纪60年代以来,贺普仁教授对濒临失传的火针疗法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笔者作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培养的首批“125”临床人才,2002年起跟随贺普仁教授临证学习,3年中获益匪浅,对贺老的火针疗法体会尤深,在临床实践运用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推动我院针灸科广泛运用火针,这对我院针灸科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临床上逐步体会到,火针疗法不仅在治疗寒性病症时有特效,而且“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因此,该疗法的适应证十分广泛。火针疗法看似可怕,但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操作手法,病人完全可以接受。目前,我科已有许多病人主动要求采取火针治疗,因为他们尝到了火针的甜头。为了使这一独特疗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笔者和本科同道一起系统、全面地整理了该疗法的诊疗规律,重点挖掘了贺老火针治病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十年来的临床体会,附以火针治疗病案,力求使本书系统权威、特色鲜明、精练实用。

由于本书的编撰较为仓促,其中难免有不少疏漏之处,望广大同道予以谅解和指正。我们临床工作十分繁忙,许多宝贵的病案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希望于再版时能充实更多的临床资料。杨光2013年9月

内容提要

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施治简便、见效快、疗程短等特点,在治疗顽固性病症方面有独特疗效。本书作者在临床中逐步体会到火针疗法不仅在治疗寒性病症时有特效,而且“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因此,该疗法的适应证十分广泛本书系统、全面地整理了该疗法的诊疗规律,重点挖掘了贺普仁教授火针治病的经验,还总结了作者本人近十年来的临床体会附以火针治疗典型医案,使本书系统权威、特色鲜明、精练实用。出版

前言

针灸医学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医家辛勤实践,薪火相传,使针灸理论日臻成熟,针灸技法不断完善,针灸特色异彩纷呈,尤其是近现代,一大批针灸名家,在努力继承、发扬传统针灸技法的同时,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创立或发展了不少独特、精湛的针灸技法,如贺普仁的火针疗法、薄智云的腹针疗法、王文远的平衡针疗法、朱汉章的小针刀疗法等,还有头针、耳针、眼针等微针技法,浮针、水针等特种针法和一些新的灸法相继出现,争奇斗艳,使针灸技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荣景象,极大拓展了传统针灸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针灸的临床疗效,促进了针灸学术和技术的发展。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推广、传承这些特色针灸疗法,充分发挥这些技法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从当代众多的针灸临床疗法中筛选出技术成熟、疗效肯定、特色鲜明、自成体系、影响较大、易于推广者,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国针灸名家特技丛书》。

本丛书已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首批包括贺普仁《火针疗法》、薄智云《腹针疗法》、王文远《平衡针灸》、焦顺发《头针疗法》、周楣生《周氏灸法》、朱汉章《小针刀疗法》、杨兆刚《芒针疗法》、靳瑞《靳三针疗法》、王秀珍《刺血疗法》、陈日新《新灸法》、汤颂延《汤氏头针》等。每种疗法均以该疗法的创始人或领军(代表)专家为主打,充分体现其开创性和权威性。系统、全面整理该疗法的诊疗体系,重点挖掘、突出名家的学术观点、诊疗特色、临证技巧、应用诀窍等,并配以清晰、直观、准确的操作写真图片或示意图,力求做到系统权威、规范严谨;个性突出、特色鲜明;文图并茂、精练实用。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针灸“自然、健康”的理念与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疾病的良好疗效,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尊重,为传统针灸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套《中国针灸名家特技丛书》的编撰出版,正是顺应这一大环境的产物,也是我社“名家、名著、名社”三名战略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医药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喜爱,以及同行、专家的指点,使之不断充实、完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火针发明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贺普仁名老中医工作室贺普仁教授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贺普仁教授(右二)与其传人(本书主编杨光,左一)庆祝针灸疗法申遗成功火针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火针治疗小儿陈旧性面瘫火针治疗儿童神经性皮炎火针治疗腰痛上篇总论第一章火针疗法的历史渊源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针体后,按一定刺法瞬间刺入腧穴或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其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通过温阳扶正、祛寒散邪、疏通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属于温通疗法的范畴。

火针疗法创立于《黄帝内经》,该书第一次明确记载了火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对火针疗法的名称、针具、刺法、适应证、禁忌证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火针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大针”,书中记载了九种不同形式的古代针具: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针锋微圆……”可见,此针针身粗大,针尖微圆,适应于高温、速刺的要求。也有人认为,“大”即“火”字的笔误。《黄帝内经》又将火针称为“燔针”,火针疗法称为“焠刺法”。焠,火灼也。《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九……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灵枢·官针》云:“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灵枢·厥病》曰:“肠中有虫瘕及蛟蛔……以大针刺之。”《素问·调经论》曰:“病在骨,焠针药熨。”以上所提到的均为火针的适应证,如寒痹、虫证、水肿、骨病等,并适用于体质强壮者,而热痹一般不用火针。《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这里指出了火针的取穴、针刺方法。由上可见,火针疗法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火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甚至发生医者误用或滥用火针的现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误用火针的实例,对火针疗法的禁忌和误治后的处理作了一些论述,共计10余条。《伤寒论》将火针称为“烧针”、“温针”。书中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欲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以上详细讲述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及温病伤阴误用火针的严重后果,部分说明了救治方法。《伤寒论》中还指出火针治疗后由于针孔保护不当,感受外邪,并发奔豚之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张仲景从反面论述了火针疗法的一些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晋、唐时代是火针疗法的发展时期。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肯定了“焠刺”针法,强调了火针的适应证及患者的体质因素。如“焠刺者,燔针取痹气也”,“凡刺寒邪用毫针曰以温”,“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但其对火针疗法的论述未超出《内经》的范围,只是对火针疗法的传承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小品方》为晋代陈延之所作,书中最早出现了“火针”名称,如“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作者还首次把火针疗法应用于眼科疾病,如“取针烧令赤,烁著肤上,不过三烁缩也”。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记载“外疖疽疸,针唯令极热”,“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宜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深者用火针”。这是火针疗法治疗热证的最早记载。孙思邈治疗疮疡痈疽、瘟疫痰核和出血等外科病症常用火针疗法,从此突破了火针只治疗寒证的局限,进一步拓展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孙思邈打破了火针只是“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如“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疽、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同时,在刺鬼十三针法中,对于鬼路、鬼枕、鬼床、鬼堂四穴,在刺法中均言“火针七锃,锃三下”等。他还提出了火针的禁忌腧穴,如“巨阙、太仓,上下篇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

宋、元、明是火针疗法运用的兴盛时期。宋代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将火针疗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内脏疾患的治疗中,是对火针疗法的一大贡献。书中记载了治疗心腹痛、哮喘、腰痛等病的经验。“……腰痛,出入甚难,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该句中包含了症状、病名、取穴、手法及治疗效果,开创了火针病案记载的先例。贺普仁教授从《针灸资生经》中收益颇多,对创立温通法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明代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兴盛时期,有关针灸的著作层出不穷。高武撰写的《针灸聚英》有专篇全面地论述了火针疗法,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成熟。

针具:“世之制火针者,皆用马衔铁……此针唯是要久受火气,铁熟不生为工,莫如火炉中用废火筋制铁为佳也。”高氏首先对火针的选材提出了要求,即“初制火针,必须一日一夜,不住手以麻油灯火频频蘸烧,如是一日一夜,方可施用”,对火针的制作工艺亦作了具体说明。

针法:“焠针者,以麻油满盛,灯草令多如大指许,取其灯火烧针,频麻油蘸其针,烧至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致手热。才觉针红,医即采针。”高氏重视火针的加热,更重视火针的刺法及深浅。“以墨记之,使针时无差,穴点差,则无功……”“先以左手按定其穴,然后针之。”“切忌过深,深则反伤经络;不可大浅,浅则治病无功。但消息取中也。大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浅深,有害无利。”

适应证:高氏详细讲解了火针破脓、治瘤、蠲痹等治疗作用,及在疮疡外科疾患、痹证、瘫痪中的作用。“破瘤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

禁忌证:高氏谈及火针的禁用部位和季节。“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夏季……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痛难退。其如脚气多发于夏……或误引火针,则反加肿痛,不能行履也。”“大醉之后,不可行针。”

功效:此书首次对火针的功效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火针的行气与发散两大功效,开始建立火针治病的基本理论。

针后处理:“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痛止,不按则痛甚。”高氏此经验,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高氏还对火针与气针、灸法的长短进行了比较。认为火针易于掌握且散邪之功显著优于气针;火针较灸法更易被患者接受,又无灸法闭门留寇之患,相对而言,高氏更推崇火针。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火针的刺法和作用,并阐述了火针治疗痈疽、痹证的机理。还记述了火针治疗目翳的方法:“其法用平头针,如翳大小,烧赤,轻轻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即用除翳药敷点。”

明代的外科著作较多地记载了火针的运用。如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描述了火针治疗瘰疬:“治瘰疬、痰核,生于项间……将针烧红,用手指将核握起,用针当顶刺入四五分,核大者再针数孔亦妙。核内或痰或血随即流出,候尽以膏盖之。”用这一方法治疗瘰疬屡试不爽。陈氏将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功地治疗了眼科疾患。薛己的《保婴撮要》记载,使用火针治疗小儿气血虚甚的腋痈要“先用大补后用火针”,而肝肾先天禀赋不足的漏疮、肌肉不生则不能用火针治疗。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集众家之所长,将火针列为针灸疗法之一。由于《针灸大成》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所以这对火针疗法的流传起了积极作用。明代已有火针医案的记载,如《名医类案》记载:“一男子胁肿一块,日久不溃,按之微痛,脉微而涩,此形证俱虚,当补不当泻。乃用人参养荣汤及热艾熨患处,脓成以火针刺之,更用豆豉饼、十全大补汤,百剂而愈。”《明史·周汉卿传》记载了周氏用火针治疗肠病的案例。

火针疗法在清代仍有一定的运用,如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指出,火针的主要功效是“通、去风”。进针时要浅深得宜,即“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要在消息得中”。吴氏还阐述了火针治疗眼疾的方法:“肝虚目昏多泪,或风赤及生翳膜,头厚生病,后生白膜,失明或五脏虚劳,风热上冲于目生翳病,亦熨烙之法……”清代《医宗金鉴》归纳前人的经验,指出了火针的主要适应证,即“火针者即古之燔针也。几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机体,留而不能过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清·赵濂在其所著的《医门补要》中则强调“火针不可轻用”,其曰:“火针(又名燔针)为外症所必用,能决脓痈,消散阴疽,惟红肿痛,火毒旺者。误用,更肿痛深溃。头面为诸阳总会,一用火针,引火闭邪,使轻病转危矣。”

清代后期,由于政府对针灸疗法的打击,加上西洋医学的传布,火针疗法同其他针灸方法一样受到歧视和排斥,只在民间流传和使用,运用范围日趋狭小。第二章火针疗法的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继承和发展中医学遗产的政策,对传统中医学给予了保护和大力的支持,使针灸学得以新生。但当时针灸的振兴和发展,主要是毫针方法,以及以毫针为基础的各种新针疗法,对传统的艾灸、刺血,特别是火针疗法认识不足,临床运用极少。

贺普仁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特别是为了治疗疑难重症,他博览群书,勤求古训,开始按照古书上的记载试用火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1965年,贺普仁教授发表了《火针治疗漏肩风》;1971年,发表了《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1972年,发表了《火针治疗30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在大量火针、刺血疗法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贺老提出了“针灸三通法”理论,即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艾灸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三棱针刺络放血为主的“强通法”。这三种针灸方法以三通命名,不仅体现了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特长,而且把针灸临床中普遍忽视的火针疗法、刺血疗法、艾灸疗法提到应有的高度,为提高针灸疗效、拓展针灸治病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贺普仁教授积极研制火针针具,勇于突破古人火针疗法的一些禁区,努力拓展该疗法的适应证。

著名针灸学家,原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师怀堂教授也是火针疗法的大力提倡者。师老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努力发掘《黄帝内经》的九针技术,改革创制了新型针具,名曰“新九针”,火针便是其中主要的针具针法。

在以贺老为首的针灸学家的竭力倡导下,火针疗法在近30年来,逐步被针灸界认可。为了克服火针温度的难控性和患者的畏针心理,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了一种新的火针针具——电热火针。其治疗原理是将电流通过特制的针具使针尖发热,将电热能引入穴位,从而激发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种针的特点是体积小,针尖上热快,针温恒定,针刺深浅可随意调整,能缩短治疗时间。电热火针的问世,使火针疗法的操作趋于规范,促进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和发展。

火针疗法在现代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针具的改进和多样化,如上述电火针、电热针、激光火针以及多头火针、微火针等。

近年来,由于贺普仁教授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其“针灸三通法”理论日益受到瞩目,贺氏火针疗法得到了较快传播。

展望未来,火针疗法有望进入大学教材,成为针灸疗法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其机理研究将会随着火针疗法的振兴而深入,而机理研究的深入将会进一步明确火针的适应证。火针针具将会进一步得到改进,特别是利用现代电、光技术来模拟传统火针,可减轻病人的畏针心理和疼痛程度,并且火针刺激的各种参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火针现代化将使火针疗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运用。第三章火针疗法的特色优势

火针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火针具有针刺和灸疗的双重作用。在操作上,火针只需稳准快捷,一般不需做补泻手法,故火针较毫针更为简便易行。由于火针刺激量大,故不留针即可取得毫针长时间留针的效果,并且火针的治疗间隔较毫针为长,可节省患者往返就诊之苦,因此,火针治疗的时间成本较低。

火针的主要缺点是疼痛较重,视之令人畏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但只要术者手法熟练,针具、进针部位选择适当,火针的疼痛感可以减轻,数次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均能接受火针疗法。对于疼痛感,明代高武将火针与艾灸做了一番比较:“灸则直守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视之畏人,其针下快疾,一针便去,痛不久也。以此则知灸壮候数满足,疼久也;火针只是一针,不再则痛过也。”这是针对古法直接灸而言的,现代灸法多采用间接灸,但疗效逊于古法。总之,相对于针刺、艾灸操作上的麻烦,火针的瞬间疼痛还是可以忍受的。

火针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古人说过:“凡属寒热虚实、病灶轻重远近,无所不宜。”这是因为火针具有以下广泛的作用。一、温阳扶正

火针可以借火助阳,治疗阳虚所导致的各类虚寒证。如中焦虚寒,火针可振奋脾胃阳气,改善其消化功能;肾阳不足,火针可益肾壮阳,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阳虚气陷,火针可升阳举陷,治疗胃下垂、阴挺。阳气得充,则气化有权,水液运行无碍,从而痰饮得化、水肿得消。实验证明,毫针可增加实验动物的白细胞吞噬能力并促进抗体形成,多方面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防御和抵抗致病因素的侵袭,亦即中医的“扶正”。火针既具有毫针的这一特性,又以温热之力通过振奋阳气而强化了这一作用,使得正气充实,卫外有固而邪气难以侵入,既入之邪亦易于消除,即所谓“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消”。二、温通经络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一旦经络气血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病变。所以,疏通经络一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法则,毫针即具有这一作用,火针则通过对针体的燃烧加热,使得疏通之力更强。“不通则痛”,经络不通,气血阻滞,可引起疼痛,火针疗法可以温通经脉使得气畅血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故可治疗各种痛证。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肉肌肤失于濡养,则可出现痉挛、抽搐、麻木、瘙痒等症。火针疗法温煦机体,疏通经络,鼓舞气血运行,故具有解痉、除麻、止痒之功。对于一些久治难愈的疮口如慢性溃疡、破溃的瘰疬、臁疮等,火针可起到独特的生肌收口之效。因火针温通经络、益气活血,使疮口周围瘀滞的血液因经脉畅通、循环加速而易于消散,病灶周围组织营养得到补充,从而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加快疮口愈合。火针的生肌敛疮作用是毫针所不能比拟的。三、祛邪散热

火针针具较粗,加之借助火力,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风邪和有些有形之邪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所谓“开门驱邪”。如风寒外袭,肺失宣降,出现喘咳症状,火针可以通过温热刺激腧穴经络,以温散风寒,驱邪外出。邪气散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调和,症状自除。又如寒湿之邪侵入机体,痹阻经络而引发各种痛症,火针借其火力,可温化寒湿、流通气血,气血行,经络通则疾病除。火针亦可用于热证,对于火热毒邪时有奇效,“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这就是古人‘以热引热’的理论。痄腮、蛇串疮等病症属热毒内蕴,使用火针可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引动火热毒邪外出,从而使热清毒解。四、去腐排脓,生肌敛疮

去腐排脓是火针在民间应用的主要功效,操作简便易行,排脓彻底,疮口易于愈合。只需将烧红的火针对准脓肿中心或易引流的部位刺入,一般中心刺1~2针,周围再刺2~3针即可。

火针具有收肌敛疮的功效,可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疮口或其他慢性溃疡,如破溃的瘰疬、臁疮等。用中等粗细的火针,烧红后在疮口四周围刺,疮口内有腐肉者,可在疮口正中刺1~2针。由于火针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使气血运行畅通和加速,故疮口周围瘀积的气血可流动消散,病灶周围的营养得以增加,促进了组织再生,疮口愈合自然加快。

火针除了以上作用外,还有消癥散结、升阳举陷、宣肺定喘、镇痛、止痒、除麻、定抽、息风等作用。简而言之,机体无邪时,火针可助阳扶正;机体有邪时,火针可散邪驱邪。

火针对机体的刺激量较大,也可用来刺血,因此,火针虽属温通疗法,但也兼有强通疗法的性质。所以,火针疗法是针灸治疗疑难杂症、重症痼疾的有力工具。第四章火针疗法的作用机理一、传统认识

1.助阳扶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以比类取象的方法,以太阳在天体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作比拟,强调阳气为生命的根本。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解释说:“天之阳气,唯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唯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并以此为根据,结合其本人的体验撰写了著名的《大宝论》。他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火针具有温热作用,温热属阳,阳为用,火针可以借火助阳。人体如果阳气充盛则温煦有常,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故火针可以助阳扶正,不仅可以治疗阳虚所导致的各类虚寒证,对其他各类疾病,也有激发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2.温通经络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一旦经络气血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病变。贺普仁教授认为,尽管临证病变万千,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之不同,然其不可逾越的基本病机归根结蒂只是一个,那就是经脉、络脉、血气的运行不畅,乃至气滞血瘀,由此,他提出了“病多气滞”的命题。

从针灸疗法的特点来讲,它是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的传导,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协调阴阳的目的。因此,“通”是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特长,“通”是针灸疗法治病的先决条件。针灸的方法多种多样,尽管手段不同,但使经脉、络脉畅通的目的是相同的,针灸疗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经络“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其他治病目的。因此,贺普仁教授认为,针灸疗法的根本作用机理是,它以“通”为法,以“通”为用,只有通,才能使阴阳调和,只有通,才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由此,他提出了针灸治病“法用三通”的命题。

三通,有毫针微通,有火针、艾灸温通,有刺血强通。为什么要用温通呢?这是由人体气血的特性所决定的。《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火针通过对针体的燃烧加热,使得疏通之力较毫针更为强大。正由于疏通经络气血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基础,所以火针的治疗价值就很高。

3.散邪引热

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方面的较量。邪气是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病因和病理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食积等。火针疗法具有扶正之用,亦有祛邪之功,这同样是由火针的温热性质所决定的。

邪气分为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如水湿痰浊、痈脓、瘀血等则为有形之邪。善于凝聚的这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就会阻滞局部气血运行,出现各种病症,而且这类病症用毫针微刺往往难以很快奏效。火针则具有独特优势,火针本身针具较粗,温通力量大,一方面,可强力疏通经脉,有形之邪可随气血流通而散去,所以高武说“破瘤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另一方面,火针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风邪和有些有形之邪可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即所谓“开门驱邪”,如高武所言“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因此,火针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散邪驱邪。

火针自唐代孙思邈起,开始运用于外科热证,如疮疡痈疽、瘟疫痰核等。火针治疗热证,古人有“以热引热”的理论,认为“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实际上,火针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的散邪作用而散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刺血而泄热。二、现代研究

火针的机理研究目前开展得比较少,仅有的几个研究只能说明火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观察指标的改善,尚不能充分说明火针区别于常规针灸的特异性机理,因此,我们只能对火针的作用机理做一些推测性的论述。

1.已有研究成果(1)火针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观察

①实验方法

观察对象:本组共观察23例接受火针治疗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在26~72岁。病种:面肌痉挛者9例,坐骨神经痛者8例,肩周炎者3例,网球肘者2例,下肢静脉炎者1例。

针刺方法:面肌痉挛取阿是穴,以细火针点刺不留针,每个抽搐点刺1~3针;坐骨神经痛取昆仑穴、阿是穴,昆仑毫针常规刺,阿是穴以中粗火针点刺2~5分深,不留针;肩周炎取局部压痛点加患侧条口穴,网球肘只取局部压痛点,两者均以中等粗细的火针进行疾刺;下肢静脉炎用中等粗细的火针进行围刺。

实验过程:每例患者测试前后均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0分钟。然后,火针治疗前记录1幅患病部位的红外热像图,火针后20分钟左右记录第2幅,将记录到的热像图资料储存于计算机中,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观察内容:观察火针治疗前后(约20分钟)患病部位的红外热像图。

②实验结果

火针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温度变化较大,以升温为主,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均有所升高。

最高温度: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最高温度以升高为主,在观察的23例患者中有17例病变部位的最高温度升高,最高升温1.5℃,2例治疗前后无变化,4例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经统计学处理,火针治疗前后温度的变化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平均温度: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平均温度也以升高为主。治疗前平均温度的平均值为32.6174℃±1.4730℃,治疗后为(32.8565℃±1.4491℃,平均升高0.2391℃。经统计学处理,火针治疗前后平均温度的变化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火针后病变部位的温度明显升高,说明火针疗法具有升温作用。温度的升高表明了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和局部组织代谢的加强,这种反应有利于改善炎症病理和局部正常组织的营养。这是火针治疗疾病的机理之一,中医称之为温通作用,与灸法类似。(2)火针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的观察

①实验方法

观察对象:本组共观察了20例接受火针治疗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5~66岁。病种:面肌痉挛者4例,坐骨神经痛者2例,静脉炎者3例,肩周炎者3例,麻木者2例,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痉挛、面神经麻痹、卵巢囊肿和乳腺炎各1例。

针刺方法: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静脉炎、肩周炎的针刺方法如前所述。麻木以细火针采用散刺法进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中等粗细的火针刺激病变关节的反应点;胃痉挛以细火针点刺左内关、右足三里;面神经麻痹用细火针轻浅刺激四白、头维、颊车、地仓、合谷及足三里;卵巢囊肿用中等粗细的火针深刺痞根;乳腺炎的治疗要根据肿块的大小和成脓与否,选用不同粗细的火针和决定针数,针刺在肿块或脓肿上。

观察部位:双侧无名指甲皱微循环。

观察项目:血流速度、血流态。

实验过程:每例测试前均在实验环境下适应20分钟左右,然后于火针治疗前观察记录1次甲皱微循环的情况,火针治疗后再观察记录1次。

②实验结果

血流速度比较:本实验计算血流速度用秒表法测定红细胞经0.2~0.3mm的微血管所需时间。本组20例患者治疗前有2例血流时间在3~4秒,7例在4~5秒,2例超过5秒。火针治疗后,几乎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流速度都加快,前后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血流态比较:火针治疗前大部分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呈各种异常血流态,由于红细胞聚集而出现颗粒状血球悬浮者19例,占95%;火针治疗后所有血流态异常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仅有4例呈现轻微的血流态异常,占20%。火针治疗前后对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到,火针治疗后,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态明显好转。这一观察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可以使微循环得到改善,改善微循环是火针治愈疾病的机制之一。现代研究认为,血瘀是一个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病理过程,活血化瘀与微循环的改善有关。而火针疗法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所以说,火针疗法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活络之功。这一结论与本课题的其他临床和实验观察结果相一致。(3)火针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实验方法:李晖、邓春雷以完全弗氏佐剂关节局部注射制成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AA),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检测比较火针治疗后各组血清皮质醇、IL-1β的含量,以及大鼠关节肿胀的变化。

实验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皮质醇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关节肿胀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治疗后火针组血清皮质醇升高、IL-1β降低,两者分别同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与正常组对比无差异(P<0.05);火针组大鼠关节肿胀度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结果分析:火针可以降低AA大鼠关节肿胀度。对血清皮质醇、IL-1β的调节可能是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内在机制之一,其降低AA大鼠关节肿胀度的作用亦可能与该调节有关。由这个实验可以看出,火针治疗同毫针治疗一样,可以良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4)火针治疗哮喘的研究

实验方法:于雯等将9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火针组和西药对照组,观察火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肺功能、IgE的影响。

实验结果:火针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降低外周血清IgE的含量。

结果分析:本研究提示,火针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抗炎、平喘、抗过敏的作用。这说明火针同毫针一样,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调节体液免疫,并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总之,火针首先是针刺,因而具有和毫针类似的作用机理;其次,火针有温热效应,因而具有灸法的某些作用。

2.火针作用机理推测(1)火针同毫针一样具有广泛的作用机理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对人体各系统具有广泛的良性调节作用。从目前火针临床治疗的情况来看,火针具有和毫针相似甚至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可以推测,毫针的作用机理火针大都具有,目前不多的火针机理研究已初步说明了这点。

针灸疗法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良好的镇痛作用。已有资料表明,因针刺或灸治所引起的疼痛可以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向脊髓发出冲动,与内脏的炎性冲动通过同一根神经的通路而传至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由于这两个冲动混在一起,针灸所引起的疼痛必然会影响内脏炎性冲动的传达,使疼痛中枢全部或部分不能再感受到来自内脏炎性刺激的痛觉冲动。火针的刺激量一般明显大于毫针,再加上病人对火针的注意力也超过毫针,即除了有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经过脊髓传至大脑皮层疼痛中枢的强烈信号外,还有精神因素的作用,因而,火针的止痛效果也明显优于毫针。如我们临床上用毫针治疗痛经未效时,再在同样的穴位上施以火针,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痛症病人,我们在取穴时不一定要采用“以痛为腧”的方式去止痛。譬如牙痛时,针灸医生常取合谷,腰背痛时取委中,胃脘痛时则取足三里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乌赫托姆斯基(前苏联生理学家)提出的“第二优势灶”理论指出,当疼痛发生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会形成一个兴奋灶。针灸治疗中所产生的刺激也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另一个兴奋灶,假如第二个兴奋灶的强度超过第一个兴奋灶的话,第一个兴奋灶的兴奋性将被抑制,而且被“牵引”过去,由于前者的兴奋灶被抑制和“牵引”了过去,所以神经痛也就消失了。同理,疼痛程度越严重,针刺的强度和留针的时间或艾灸的壮数等也要相应增加。其原理就在于疼痛兴奋灶的强度如果很大的话,那么另一个兴奋灶的强度必须比它更强才能将它抑制和牵引过去。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在病人刚刚得病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的兴奋灶还较弱、较浅,所以这样的患者只要经过一至数次治疗即可痊愈,而久病的患者则需要多次的治疗方可痊愈。由于火针对机体的刺激量远远大于毫针,其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的强度也远远超过毫针,因而它对第一个兴奋灶的抑制与牵引作用也较强,故临床上火针治疗各种疼痛甚至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人们通常将内脏引起的痛觉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脏真正的痛觉,即当内脏器官发生强烈的痉挛或伸展时引起的疼痛。如幽门狭窄时可以形成疼痛,这种痛感能够使我们直接意识到是由内脏发出的。第二种是内脏牵涉性的痛觉,即当内脏有炎症等病理存在时,由内脏发出的炎性冲动经后根传达到脊髓直至大脑皮层,并在大脑皮层形成刺激焦点。因为皮肤感受器的刺激感受性高于内脏,故由内脏的刺激感受性低的部位通过大脑皮层向皮肤的刺激感受性高的部位形成刺激反射,于是该脊髓神经节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内就会发生疼痛或形成知觉过敏带,即人们常称的“海特带”,例如心绞痛往往在手臂内侧、腋下或左肩出现疼痛。医学上,有人利用内脏与体表皮肤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影响脊髓上同一段神经所支配的内脏,使它产生血管扩张或减少其疼痛。这一机制在针灸疗法中应用得更早,用华佗夹脊穴治疗心绞痛、肝胆区疼痛、哮喘等胸腹腔的疾患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内脏痛觉反射在皮肤上所呈现的疼痛部位常常是针灸治疗的选穴所在,如胃部疾患常在中脘穴附近发生疼痛与不适,而该穴又恰恰是针灸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主要刺激点。火针选穴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以痛定腧”,因而,火针治疗的机理也与内脏牵涉痛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是火针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治标性机理。火针疗法的选穴组方同毫针一样,也要综合考虑、标本兼治,这样疗效才能持久。(2)火针的特异性治疗机理

①火针可激活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机能

火针是利用特制的针具在火焰上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刺激皮肤上的穴点,这种灼热刺激可以使皮肤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热、肿、痛及很轻微的水肿现象,相当于临床上的Ⅰ度至浅Ⅱ度烧伤。正是由于这种热力刺激伤及了表皮与真皮,甚至达到肌层,局部组织的损伤激发了机体的修复机能,使该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内渗出,从而使机体的应激性增强。当组织受到损伤时,可以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同时,那些变了性的组织逐步溶解,变成异体蛋白而被身体吸收,因而人体就呈现出一般性的全身反映,如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血清中补体和凝集素等增加等现象。

从火针的整个治疗过程来看,可以肯定地说,火针的疗效与皮肤的组织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实,皮肤组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而火针的作用机理也常与免疫作用相关。我们用火针治疗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比毫针更好的疗效,也正说明了这点。有实验表明,火针针刺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总补体、溶酶体、血液谷胱甘肽、血清皮质醇等均出现有利于抗炎的改变,说明火针有激活和调节免疫的作用。

②火针有直接消除病理组织的作用

对于粘连、增生、挛缩、筋结、疤痕、肿块等病理组织的改变,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同时,高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有利于坏死组织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也有利于受损组织和神经的修复。在光镜下观察火针治疗过程,发现前中期多有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新生活跃,残留肌组织与新生结缔组织相间排列;后期炎症反应轻,增生结缔组织以小血管为中心,向周围肌纤维放射状延伸,肌纤维正常排列结构尚存。而从外观上则可观察到,损伤形成的疤痕结节变软变小或消失,显现出吸收再生的良性过程。被火针破坏的病变组织,可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复后可以完全或大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另有研究认为,在伸肌总腱深处有细小的血管神经束,压痛点即在此血管神经束穿过肌筋膜处,血管神经束在此受到卡压从而产生临床症状。手术切断此束,疗效肯定。用火针直接灼断此束,效果快捷而显著。但是在火针治疗时,必须准确无误地刺到压痛点下的肌筋膜处,以确保灼断血管神经束,否则效果就差。火针对肛裂、痔、瘘也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③火针可直接排除病理产物

火针可刺络放血,直接祛除瘀血,火热毒邪也可随之而去。对脓液、积液、黏液可直接从针孔中排出,而且由于血液循环改善了,剩余的炎性液体、坏死组织也能很快地吸收消散。由于火针的高温可直接杀灭病菌,因而不易发生感染,故火针多用于皮外科疾患的治疗。

④火针可能有诱导基底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紧贴于表皮细胞下的基底细胞层是分化程度极低的皮肤干细胞,现代医学已成功地将离体的基底细胞诱导成多功能的胚胎干细胞,这种干细胞能以强大的代偿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治疗多种目前用常规治疗手段难以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和癌症。经络学说早已将人体的皮肤及皮下浅层组织列为“十二皮部”,火针大都针刺较浅,主要作用于“十二皮部”,也就是刺激了皮下的基底细胞层,可能是起到了诱导穴位下的基底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作用。

火针的特点是对皮部的灼热刺激,这种刺激对机体的具体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这种刺激较之普通针灸更具有持久性。下篇各论第一章内科病症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诊断要点]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嗜食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癫痫、厥证、痉病等鉴别。

[辨证分型]

1.中经络(1)肝阳暴亢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痰热腑实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4)气虚血瘀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5)阴虚风动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

突然昏倒,昏聩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3)痰湿蒙窍

突然神昏,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

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治疗]

1.取穴(1)中经络

主穴:上肢取听宫、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列缺、阳池、阳溪、八邪;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八风。

配穴:肝阳暴亢加四神聪点刺出血、太冲;风痰阻络加地仓、颊车、印堂;痰热腑实加水沟、支沟、照海、天枢;气虚血瘀加中脘、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加风池、医风、印堂、风市、照海、太溪;言语謇涩加廉泉、通里、金津、玉液、聚泉。(2)中脏腑闭证

主穴:水沟、劳宫、涌泉、十二井穴、十宣。(3)中脏腑脱证

主穴:神阙、关元。

2.操作方法

中经络患者,上述主穴每次选8~10个,以火针点刺,然后再用毫针刺,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分钟左右。配穴以毫针刺为主,部分穴也可以火针点刺。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一般每周治疗3~4次,病程在3个月以上或症状明显减轻者,每周治疗2~3次。

中脏腑闭证,水沟、劳宫、涌泉中选2个穴,用毫针强刺激(脑出血患者发病第一天不宜强刺激),十宣、十二井穴中选5~6个穴,火针点刺放血。中脏腑脱证要采用现代医学急救,配合艾灸。

3.要领及注意点

实热证患者可用火针点刺放血少许,久病及无明显热象者可加温针灸。以针刺患侧穴为主,健侧可酌选数个腧穴配合使用。对病程较长的患者可配用督脉十三针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新病针浅,久病针深。新病、体虚者用细火针,久病、体实者用稍粗的火针。背部穴火针点刺不可过深,一般2~3分,不超过0.5寸。火针点刺,不必拘泥于以上穴位,也不一定每次都取,主要循阳明经取5个穴位以上即可。

[典型医案]

案一 王某,女,78岁。2011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急性脑梗死20余天,经西医院救治苏醒后转来我院住院治疗。当时患者神志时清时糊,大小便失禁,左侧肢体瘫痪,左上肢肌张力稍高,面色晦垢,痰多,肢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为中脏腑痰湿蒙窍,肝肾不足型。先予细火针点刺四神聪、患侧手足阳明经主穴及八邪穴,然后再予毫针刺上述患侧主穴及本神、风池、天突、气海、关元、气穴、三阴交,其中本神、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取双侧,补法为主。针刺3次后,患者神志清晰,大小便已知,仍尿频。针10次后患肢已能活动,渐能经搀扶下地行走数十米,元旦前出院,回家后坚持服药锻炼。

案二 田某,女,64岁。2008年9月初诊。

患者2003年患脑梗死,后遗留左侧肢体瘫痪,经本科多年毫针治疗,现肢体功能已大体恢复正常,唯左臀部凉感不除,阴雨天或天气变冷时尤甚,采用灸法及TDP灯照射均无明显效果。遂用火针试治,取75mm长的粗毫针烧至通红,飞针刺入局部环跳穴,留针15分钟,起针后患者诉凉感已除,次日巩固治疗1次,从此,持续数年的臀部凉感消失。该患者因腰腿关节等病经常来此接受针灸治疗,数年来未再诉臀部凉感。

[临证备要]

中风病之发生虽较突然,但其形成却有一较长的渐进过程。由于养生不慎,正气渐亏,心、肝、肾等内脏阴阳失调,精、气、神日渐不足,加之情志抑郁或亢奋、嗜酒过度、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气候变化剧烈等作为诱因,致气虚精亏,气滞血瘀,筋脉肌肉失养;或肝肾阴虚,肝阳暴张,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闭清窍,横窜经隧,气血逆乱,遂成本病。总之,肝肾不足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相互为患是发病之标,肝风夹痰横窜经络则见中经络之证,风阳痰火蒙蔽心窍,血之与气并走与上,则见中脏腑之变。

针灸治疗中风有特别的优势,在急性期即应及早参与,不仅可参与抢救,还可明显缩短病程。急性期运用火针,可发挥火针“以热引热”、散风祛邪的作用,还可用火针代替三棱针刺络放血,达到散瘀泄热的目的。恢复期运用火针可温通经络、解痉消肿。因此,我们在毫针的基础上加用火针可明显提高疗效。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候表现类似痿证,因此选穴也以阳明经穴为主,但不可“独取阳明”,因为取穴单调,易致穴位疲劳,疗效降低。当疗效降低时,就应该轮流取穴,不仅取肢体上的其他阳经穴,肢体上的阴经穴、督脉穴、背俞穴、腹部穴也应该适当选用。

康复训练、功能锻炼对于中风恢复十分重要,应及早进行。中风后抑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低落的情绪极大地阻碍了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心理治疗和积极鼓励患者是十分必要的。中风后再发的比例较高,因此,治疗中风不可“中病即止”,而要长期治疗,积极防治高危因素,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调整好心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避免过劳或过逸。针灸预防中风复发有良好的效果,当出现肢麻、眩晕等症状时,可及早采用针灸疗法来预防。二、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引起的原因十分广泛。常见的头痛有偏头痛,紧张型头痛,颅脑外伤引起的头痛,血管疾病性头痛,颅内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头痛,非颅脑感染引起的头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头痛,眼、耳、鼻、口腔、颜面或头颅其他疾患引起的头痛或面部痛、颅神经痛,以及颈源性头痛等。

[诊断要点]

头痛多为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核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型]

1.外感头痛

头痛阵作,连及项背,痛无定处。或伴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浮。

2.内伤头痛(1)肝阳上亢

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2)痰浊上扰

头痛胀重,或兼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舌苔白腻,脉弦滑。(3)瘀阻脑络

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4)气血亏虚

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5)肝肾阴虚

头痛眩晕,时轻时重。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疗]

1.取穴

主穴:阿是穴、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外感头痛加曲池、合谷、列缺,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痰浊上扰加中脘、丰隆、内关、公孙,瘀阻脑络加血海、膈俞,气血亏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肾俞、太溪。巅顶痛加四神聪、太冲,前头痛加上星、头维、合谷,侧头痛加丝竹空、率谷、外关、侠溪,后头痛加天柱、后溪、昆仑。

2.操作方法

已选头部腧穴常规消毒,点燃酒精灯,右手持中等粗细火针,用酒精灯的外焰将针烧至红白,点刺腧穴0.2~0.3寸,迅速拔出,实热、瘀血证出血少许,虚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配穴可用火针点刺,深度较毫针刺法浅;或用毫针刺法也可,虚补实泻。

3.要领及注意点

虚证、新病用稍细的火针,实证、久病用稍粗的火针。实证头痛宜用火针点刺放血,出血量根据病情来定,痛甚、热甚、痼疾宜多放血,反之则少放血;虚实夹杂或虚证夹瘀也可放血,单纯虚证一般不让出血。

[典型医案]

张某,女,54岁。2011年7月5日初诊。

曾因股外侧皮神经炎在本科针灸,已有明显好转。近日头痛剧烈,以右侧为甚,痛及右眼,夜不能眠,服止痛药仅稍有缓解。此头痛病已有30余年,起因于知青插队时头部外伤,此后头痛反复发作,少则一年犯数次,多则十几次,一般持续数天后逐渐缓解,发作的诱因一般是受凉或紧张疲劳,有时无明显诱因。刻下:右侧剧烈头痛,痛如锥刺,目痛欲脱,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腻,脉弦滑。伴有高血压病。

治疗:以中粗火针点刺阿是穴、四神聪、率谷、太阳、头维、风池,其中率谷穴处出血,待血自止,出血约20ml。然后以毫针泻刺上述穴位,加刺丝竹空透率谷、大椎、外关、风市、丰隆、太冲。毫针点刺膈俞、血海,不留针,风市、丰隆加温针灸。留针半小时后起针,头痛基本消失,次日再针一次,方法同上,出血少许,头痛完全消失。同年8月、10月再犯头痛,同法治疗一次即止。

[临证备要]

头痛病因复杂,中医辨证要分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针灸治疗还要根据病变部位来决定取穴。头痛病因辨证虽然复杂,但病机特点无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为主,而火针温通经络力量最强,寒热虚实皆宜,疗效较其他方法更为快捷。

头痛取穴以阿是穴为主,直达病所,有邪则开门祛邪,无邪则温通经络,有即刻止痛的作用。百会是督脉与足厥阴肝经和多条阳经的交会穴,号称“三阳五会”,针灸此穴可疏通多条经脉。太阳是经外奇穴,与少阳经关系密切,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腧穴,善于祛风通络,两者均是治疗头痛的常用穴。辨证配穴可治病求本,起到巩固即时疗效的作用,循经配穴可更好地疏通经络,有提高疗效的作用。诸穴相配,灵活运用微通、强通、温通等法,可治疗各类头痛,有良好的即时和长期疗效。若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查明原因,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

头痛是一种症状,引起的原因繁纷复杂,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性疾病。对神经及精神类因素引起的头痛,平时的精神调理、体育锻炼十分重要,要学会放松,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情绪和紧张状态的累积。生活保持规律,戒烟限酒也有助于预防头痛。三、眩晕

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西医学的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以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