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语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0:32:48

点击下载

作者:侯书生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语的力量

红语的力量试读:

前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凝聚人心,都有一些豪迈的心声激人奋进,都有一些不朽名言传之后世。每当人们回想起这些口号、心声、名言,人们眼前常常会浮现出那些永垂不朽的英烈身影,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每个中国人的胸中都会激情澎湃,豪情壮志油然而生。

在革命和建设年代诞生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彩语句,它们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并产生着强烈的感召力与影响力。那些语句朗朗上口,如一段段箴言,哲理精辟;如一句句诗赋,感人至深;如一首首乐章,振奋激昂。它代表着红色精神,传承着红色传统,蕴含着红色的情怀,彰显着红色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历史征途中,这些红色箴言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当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制造白色恐怖时,一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激励着多少志士,投身革命队伍,踏着先烈的血迹前仆后继;

——当日寇铁蹄踏向中国,烧杀掳掠残害国人时,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动员了多少中华儿女,奔向了杀敌救国的战场;

——当中国革命成功曙光初现,全国解放胜利在望时,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鼓舞起多少人民子弟兵和民众的斗志,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当刚刚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时,一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焕发了亿万人民的高昂激情,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当经历了十年浩劫,百废待兴之际,一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社会主义中国从此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由此可见,这些红色箴言反映了火红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缩写,是不同时代的风采留影。它不只是一句句口号,而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念;不只是一句句短语,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信仰追求。如果说,是革命激活了信仰,是历史造就了英雄,那么,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近百年历史,才创造了如此鼓舞斗志、感召人心、世代相传、永不过时的红语。

这部《红语的力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中,精心选取了最广为人知、最具代表性、最精辟响亮的一些红色经典语录,以重温党的历史,回顾硝烟的岁月,畅想火红的年代,缅怀不朽的英雄。它净化着后人的心灵,让人在启迪中重塑精神家园,在感染中重拾信仰,在受教育中坚定红色信念,坚定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决心。

本书寻根溯源,讲述这些红语背后的故事。它不但概述其出处、由来及时代影响力,还结合其作者及年代,介绍了红语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又能对当时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加深认识。

本书史论结合,揭示英雄人物成长的动力。它将红语与党史结合起来,在重温党史的同时,对不同年代的英雄人物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介绍,使读者透过英雄的人生经历,感受其思想情操,学习其高尚品质。

本书解读红语的内涵,发掘红语的时代意义。它所选辑的红色语录,既是流行一时的又是永不过时的。让全国人民重温经典红色语录,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团结一致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编写本书是一种尝试。编著者经过八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使本书与读者见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芦千文、孙思两位同志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劳动。特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但愿本书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希望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党史知识的熏陶、红色精神的感召和红色思想的启迪。书中如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编著者2011年5月

绪论

一、红语:高唱历史与时代的强音

红色语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话语。一个时代曾经有一个时代的话语,而一个时代的话语中最精华的往往就是这个时代的语录与口号,这些语录口号的背后,站立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这些话语,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权力。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语言,社会是通过语言联系起来的,因此,语言的影响无处不在,有的是强烈的冲击,有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通过万千种方式在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其力量看似微弱,实则微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撼天动地。能够体会到这些话语背后深意的人,往往就能窥探出一个时代的前景和未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这样的一个先知,他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间,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细节里面,窥见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将在20世纪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20世纪将是人民的世纪。十月革命只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这样的洞见,通常掩映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得窥其面。而中国共产党人最可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先天下而知,顺时而动,不为窠臼所捆绑。

因此,红色语录所彰显的是历史与时代的强音。红色语录所彰显的精神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进步,梳理过去一个世纪的话语,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语录在影响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今天我们来拣取这段历史中的吉光片羽,把过去90年中的话语进行汇编和分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的共产党人,面临着不同的国际和国内情势,各种现象更加纷繁复杂,如何从这乱象丛生的世界中,读出时代的话语,读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才能像李大钊那样,用话语揭示时代,用话语构建信仰,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挑战。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洞悉世情已属不易,而要顺应世情,坚守信仰,更是难上加难。

一段红色语录就是一段党史,回顾红色语录,温习党的历史,有利于坚定信仰,增强党性,坚持宗旨。一段话就是一段历史,一段话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积淀,是先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血的箴言。回顾无数矢志于革命,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前辈的语录和口号,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先辈们的光辉历史激励着我们进一步坚定信仰,坚强党性,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话语的话语充满力量,他们的话语就是前进的指针,他们的话语里散发着信仰的光芒。

二、箴言:血色青春里高扬的旗帜

凡做事,信念为先。泰戈尔曾诗意地描述道: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恩格斯也说,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信念是以话语为载体的,红色语录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色语录让我们重新体会那些话语中闪耀着的信仰之光,重走革命先辈们为了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而奋力呼号的艰辛道路;与他们一起重新经历为了保全人格独立和精神健全而遭受的苦难,渣滓洞与歌乐山里的点点滴滴;体会他们在三座大山当顶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和乐;和先辈们并肩上战场,共同上前线,经历战火与硝烟的洗礼;重读新中国建设者们的不朽篇章,梦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情岁月;向新中国的公仆们学习,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中,向着未来奋勇进发;和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们一起披风沙,历贫瘠,在大漠深处,品尝什么叫为国为民,勇于奉献;向普通的劳动者李素丽、时传祥们学习什么叫“亏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勇敢地支起人生的标杆;在叶剑英老将军的鼓励中,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战斗豪情去学习一辈子。真正用先辈的话语鼓励自己,用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持守去战斗,不负共产党人的青春,不负共产党人的称号,更不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一个用一生去追求信仰,实践信仰的优秀楷模。李大钊的一生是寻求救国救民、健全个人人格、坚定自身信仰、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信仰伟人,李大钊充分代表了广大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学习精神的生动表现。

1916年1月的一个傍晚,时年27岁的李大钊手扶栏杆,斜倚船头,刚刚冲洗过的甲板,散发出硬冷的光泽,在逼人的寒气中,他着迷般的痴望着一轮西沉的红日,缓缓降落在故土的大地上,想起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心中泛起一股酸意,摘下眼镜,想用模糊去掩盖这令人心痛的事实:中国正在被瓜分,中国的许多老百姓正过着艰苦而不得温饱的生活,学生学习却不得出路,工人辛苦工作却不得薪酬,农民佝偻了腰,却做不成人。李大钊自问:“怎么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回想一年之前,袁世凯与日本人订立的“二十一条”,让李大钊愤懑不已,目眦欲裂,在出离的愤怒中,他写下了《警告全国父老书》,立誓“镌骨铭心,志兹深仇奇辱”,要以血肉之躯与日本抗争。他号召全国民众“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心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唯有与国同尽耳”。在文末,李大钊“泣血陈辞”,痛呼:“九世之深仇未复,十年之胆薪何在!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

又回想三年之前,东渡之时,李大钊深情回望,题赠友人郭厚庵七律一首: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清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对家国命运之忧思,对亲人朋友之挂虑,让李大钊对这片故土眷恋深沉,依依不舍。1913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不能不让这位青年学子挂念在怀,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五国银行善后借款合同签订,宋教仁遇刺,学潮涌动,“二次革命”兴起。而这时的日本已经走过改革的暗礁,德川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去世,日本已然逐渐壮大。这一年,还有一位李大钊尚未注目的年轻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

海风凛冽,轮船的吃水线在海浪中出没,过往思绪涌上心头,远远的一轮红日在模糊的视线中渐渐隐去了,回到船舱,李大钊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沉思良久,毅然提笔赋诗一首:

浩淼水东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荡,丧乱要所极?

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

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

绝域逢知交,慷慨道胸臆。

中宵出江户,明月临幽黑。

鹏鸟将图南,扶摇始张翼;

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

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

男儿尚雄飞,相失不可得。

李大钊渴望“匡时”,渴望“努力”,早已自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希望用一腔热血,用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的“铁肩”,担起国家的希望,负起民族的未来。一句“铁肩担道义”,让千万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心向往之,但是究竟担什么道义,著什么文章,1916年的中国,明了之人可能也寥寥可数。当李大钊挥笔写下这古老却又催人奋进的诗句时,恐怕也在问自己,“道”在何方,“义”在何处?

随后,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这是他向现实发起挑战的宣言,要以独立之人格,冲决历史之桎梏,抵拒其侵蚀。“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眼眼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他已经定好目标,他已经找准人生的坐标,他准备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为一青春之中国而蹈身不顾,为埋葬一白首中国而奋身向前。这是李大钊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青年当有一理想,并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著名革命家吴玉章先生对此曾有一精当评价:“‘青春’之气,万古长青!”

1917年,中国北邻沙皇俄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十月革命”,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者创造了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无产者专政,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权诞生了。在历史上,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发生这样翻覆天地的巨变,这样的变革必会将其天然的影响力传递至世界的最远端。地处近邻的中国听闻俄国的炮声之后,欣然而动。李大钊就是最早听到这世纪炮声的人之一,阿芙乐尔号的汽笛声如醍醐灌顶,给李大钊思考已久的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

一直苦苦追寻创造青春之中国的李大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找到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效法俄国革命。从日本归来之后,李大钊开始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人民之思想。回国后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北大组织了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即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又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担任《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主任,倡导“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说,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后来一些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起人和领导人,如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黄日葵、高君宇等,都是从这个学会出来的。李大钊先生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倾尽所能,每月120元的薪水,接近一半都用来接济贫寒学子,北大校长蔡元培发现后就吩咐会计,以后派发薪水先把李家的月用扣留下来,免得李夫人无钱操持家用。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他的一篇重要著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阐明十月革命的实质,论述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俄国今日之革命,诚与昔者法兰西革命同为影响于未来世纪文明之绝大变动”,“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他兴奋地启示中国人民“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

同年十一月,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行演讲大会,庆祝协约国的战胜,李大钊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李大钊敏锐地认识到,这次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尖锐的发问道,“胜利了!胜利了!”,“究竟是谁的胜利?”“我们庆祝,究竞是为谁庆祝?”他明确地告诉中国人民:协约国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武力”,“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胜利的是“全世界的庶民”,“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Wilson)等的功业,毋宁说是列宁(Lenin)……的功业,是列卜涅西(Liebknecht)……的功业;是马客士(Marx)的功业。”我们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

李大钊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前瞻性的视角,犀利地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党是“革命的社会党”,布尔什维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合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他们的目的,在于“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他们将要联合全世界的无产庶民,拿他们最大、最强的抵抗力”,创造劳工的世界,求得人类的幸福。

李大钊像一个在苦难中前进的先知,警告天下人,十月革命“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他们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这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男人,为着信仰奋勇前行,用信念作桨,用实干为舵,推动着中国这条残破之舟划向美好的未来。他用他的笔,在中华民族这块苦难深重的大地上犁出了一片播种的良田;他用他的笔,描绘出了20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路径;他用他的笔,写出了一篇篇战斗的檄文,吹响了一曲曲前进的号角。

这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男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敢为天下先,为人之所未为,只为了心中那美好的向往,因着信仰的力量,他献身给了中华民族最壮丽的事业,献身给了为中国人民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的伟大事业;因着信仰的力量,他打造着自己坚硬不屈,健全自身的坚强人格;因着信仰的力量,他面临绞刑架,毫不退缩,为了信仰喊出了“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在世界,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言。

三、追寻:理想信念照耀未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90年来党的光辉历史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力量之源、成事之基,而且是各级领导的立身之本、防“病”之要。今天,一般党员也好,领导干部也罢,不论资历深浅、职位高低,无论能力强弱、贡献大小,在坚定理想信念这个重大问题上,一刻不得放松、丝毫不可含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注重党性修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更要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让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拒腐防变,自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红色语录激励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先辈的精神化入自身的理想信念之中,学习光荣榜样。在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的今天,我们重温党史,缅怀过往的革命前辈,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先进者们的事迹,回忆他们曾经说过的那些振聋发聩的话语,用其话语还原他们的真实风貌,重新拾起那些飘在历史角落里的字句。在李大钊的话语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青年共产党人是怎样成长的,怎样寻找信仰,践行信仰,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典范。李大钊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成为一个具有坚定信仰,脚踏实地,为实践信仰而奋斗的革命家。青年时期,矢志于救民于水火的重任,一边努力求学,一边心忧天下,最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学成之后,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参加建党,在信仰的指引之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青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他是我们英勇的前辈,是今天的共产党人效法的榜样。真正用先辈的话语鼓励自己,用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持守去战斗。去寻找关于信仰的话语与理想光芒的那些故事,在温习话语,重读党史中坚定信仰,坚强党性,深化理想信念,投身到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业中去!

一、信仰不移:献身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战斗诗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1928年3月2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在刑场上奋笔写就的共产主义战歌。这首诗是战鼓,是军歌,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理想而前仆后继,一往直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诗句,已成为一句红色名言,广泛流传。(一)

让我们来缅怀一下夏明翰烈士的英雄事迹。

夏明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参加共产党后,夏明翰更以解放劳苦工农大众为己任。在组织“人力车工会”时,同那些“拉车的”日夜吃住在一起,搞农运时也同穷苦农民打成一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夏明翰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毅然前行,毫无畏惧。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夏明翰闻听消息,悲愤地写道:“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长沙“马日事变”后,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夏明翰随毛泽东回湖南组织秋收起义,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在新省委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为筹备秋收起义,他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起义的宣传和组织联络工作。并教育鼓励自己的亲人,全力参加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发动后,他仍然在湖南省委坚持地下斗争,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从事革命工作,并于1927年11月冒险到平江,与罗纳川等领导发动了平江秋收起义,到浏阳发动武装暴动。夏明翰在平浏指导武装暴动后,被调往湖北省委工作。

不久即因叛徒告密,夏明翰在汉口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夏明翰大义凛然地说,“为了劳苦工农的解放,为了使我们的后代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连续受到刑讯,但在拷打中他只是怒斥审判官。把敌人想从他嘴里问出点什么的妄图破灭了。回到牢房,他知道生命将要结束,忍着伤痛用半截铅笔给母亲、妻子、大姐分别写了封信。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上,他还留下了一个带血迹的吻印。

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人强迫他悔过自新时,他却面对一大群记者,用尽全身力气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当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时,他大声唱道:“有,给我拿纸笔来。”接着,他用带着铁铐的手,挥毫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正气凛然的诗句,不仅是夏明翰伟大人格的体现,也是他崇高信念的最好表达。(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他们基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充分地相信,未来的社会一定是无产者的美好世界。为此,他们甘愿为实现这个美好未来而英勇地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夏明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从他身上我们就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夏明翰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功业永在,浩气长存。“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样豪情万丈的共产党员的声音,今天仍旧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激励着我们献身于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寻踪烈士的战斗足迹,感受他的战斗豪情,对于我们革命的后人树理想信念之根,扬中华民族之魂,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革命事业的继承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牢记先烈们的遗愿,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中国的强大,不断地工作着、奉献着、努力着。虽然今天的我们身处和平时期,已没有了“杀头”的危险,但是,仍然需要具备革命的牺牲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公而忘私地为党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头颅砍下来也决不动摇信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方志敏

头颅砍下来也决不动摇信仰,这句红色名言,出自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方志敏之口。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崇高的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信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虚无缥缈之物,相反,它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对于个人来说,信仰是人生成功的基础,是人生意义的重要依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根本保障。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共产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他们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开展革命活动,以英雄般的意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一)

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征程中,革命先烈们真诚地、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并不因身陷囹圄而发生动摇。为了崇高的信仰,他们可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共产党人能够在敌人的围剿中历经艰险毫不动摇,面对毒刑拷打毫不畏惧,在敌人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坚贞不渝、矢志不移,正如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说的那样:“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的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十分情愿的啊!”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土地革命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22年7月,为寻求革命真理,方志敏来到上海,在上海逗留的时间虽短,但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在上海找到了党的组织和中共领导机关,并于1924年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至皖南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捕。

方志敏不幸被捕后,蒋介石欢欣若狂,他立即密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千方百计劝降方志敏。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头子俞伯庆对方志敏假惺惺地说:“蒋委员长很想重用你,你为什么不早点出来呢?”军法处长“推心置腹”地对方志敏说:“方先生,我忠告你,你们既然一败涂地,何必钻牛角尖。像你这样杰出的人才,国民党会给你高官厚禄的。”方志敏打断他的话,说:“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功名利禄视如粪土。”来自方志敏家乡弋阳县的县长,还有教过方志敏的一个乡绅,也都找过方志敏,劝其投降。方志敏回答他们:“让我投降?休想!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劝降失败了,敌人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残酷地折磨方志敏。方志敏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毫不动摇,没有透露一点党的机密。连敌人的报纸和中央报社也不得不承认:“方志敏反对一切提议,态度非常强硬,看出他至死不会动摇。关于红军现状的一切问题,他一概拒绝回答。”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方志敏拖着病体,利用敌人要他写供词的纸和笔,用最后6个月的时间,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等20余万字的著述。实践了“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他们工作一天”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这是方志敏行刑的日子。囚车穿过戒备森严的南昌城。有人认出被五花大绑的是方志敏,不禁掉下了眼泪。刑场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方志敏挺胸昂首,敌人让他转过身去,他却笑着说:“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刽子手的手哆嗦了,扳不动枪机。方志敏望了望烟雨蒙蒙的天空,最后一眼看了看他那可爱的中国大地,挥起右臂,用尽全身的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方志敏英勇牺牲了,时年不足36岁。(二)

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光辉历程中,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方志敏这样的党的儿女,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前仆后继,勇于牺牲,才使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辉煌。英勇顽强的共产党儿女,像一面面飘扬的旗帜,不断鼓舞着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面对敌人时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它既是共产党人献身于人类最壮丽的事业的精神追求,也是为了实现绚丽梦想的不竭动力。共产主义信仰不是一击就碎的玻璃瓶,而是越面对困境越展现出巨大能量的精神武器。在新的时代,坚若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必将促使我们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

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我活在世上,不是为敌人活着,是为我们的事业活着。——王若飞

为了我们的事业,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有不幸,就把我埋在阴山(即大青山)顶上,以表示共产主义者的崇高而圣洁的节操!——王若飞“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这句大义凛然的话语,出自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革命家王若飞之口。多少年来,它已成为一句红色名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这句名言充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真理和革命事业不畏牺牲的崇高品德。(一)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而是极其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之常情,世间常理。那么,共产党人是怎样对待生命的呢?

共产党人同样珍惜生命,然而,当革命事业需要他们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不怕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向有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国共产党人更富有无所畏惧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是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

共产党人一向具有这种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勇于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正如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王若飞同志所说的“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我活在世上,不是为敌人活着,是为我们的事业活着”。

王若飞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代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1926年参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1931年在内蒙古包头不幸被捕,开始了6年的铁窗生涯。在监狱里,王若飞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持斗争。”他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如日光浴、冰水擦身、室内体操等。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件事不明白,你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连死也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你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若飞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命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更有利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他的道理讲得很透,难友们豁然开朗,精神振作,也都开始锻炼身体,投入更艰苦的斗争中去。

在近6年的铁窗生活中,王若飞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什么是对真理的追求的大无畏精神。(二)

通往革命成功的道路上充满着腥风血雨,可以说,革命者始终是与“死神”相伴。只有磐石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革命的事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符合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是必然要胜利的。所以,他们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北伐战争向前发展的紧要关头,国民党背信弃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突然袭击,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屠杀。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无数位像王若飞这样的英雄,他们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死了,但却浩气长存,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为了新中国,前进!”

为了党的事业,我一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除掉思想上的缺点,不怕艰苦困难,不怕流血牺牲,革命到底!——董存瑞

一个革命同志,他做事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是为了被人奖励,而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是牺牲时年仅19岁的董存瑞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将共产主义理想和国家的民主独立结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历史诗话。董存瑞,一位普通的战士,他把生死置之度外,舍身为国,不仅为后人流传下舍身炸碉堡的不朽故事,而且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

让我们来回顾和缅怀一下董存瑞烈士。

董存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一贫苦农民家庭。1945董存瑞参加了当地抗日自卫队,同年7月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4月,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中,他因机智地夺下敌人的一挺机枪而被记大功一次,并被部队授予“勇敢奖章”。董存瑞机智勇敢,在部队多次立功,至牺牲前,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是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的六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战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战斗开始后,董存瑞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工事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枪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战友又一个个在中途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他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到,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的炸药都因没有木托而滑了下来。

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毛泽东在会上亲切接见了董存瑞的父亲。1956年,为了纪念董存瑞,河北省隆化县和董存瑞的家乡各建立了一个存瑞乡。1957年5月29日,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题词。(二)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无数个像董存瑞这样的英雄志士,他们为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了建立崭新的新中国,不惧牺牲,英勇奋斗,积极、努力地奋斗着。

他们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天起,就下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决心,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他们始终坚贞不屈,将生死置之度外。今天,很多先烈的英雄事迹仍萦绕在我们耳边,令我们心潮澎湃,这些革命先烈的壮烈故事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是对共产党员信念的完美诠释,五星红旗因为他们抛洒的鲜血而格外鲜艳夺目。董存瑞等革命先烈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新中国,前进!”这一豪言壮语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进。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都应继承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牺牲的成千上万的先烈的遗志,高举起他们的旗帜,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伟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只有从根本上推翻独裁的剥削阶级政权,广大劳苦大众才能彻底翻身解放。”——毛泽东

从前做牛马,现在要做人。——安源路矿工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是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所发出的冲天呐喊。它曾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产业工人的觉悟,鼓舞着广大工人为翻身做主人而英勇斗争。这句口号今天听起来仍然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一出自于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的口号,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工人阶级要求做“人”、要做“主人”的强烈愿望,从这句口号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当时工人阶级的苦难,又可以感受到工人阶级为了自身权利呐喊而渴望自由的急切心情。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时代,工人阶级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过着牛马式的悲惨生活,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阶级迫切地求翻身,求解放,希望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美好的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从工人阶级的自身权益出发,组织和领导了工人阶级举行大罢工,从而改变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可以说,安源路矿大罢工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株萍铁路是专为运输萍乡煤矿的煤炭而建的。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余人。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厂矿之一。汉冶萍公司是当时最大的官僚买办企业,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安源路矿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的压榨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由于产业重要、工人众多而且富于反抗斗争的传统,安源路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1921年秋,毛泽东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随后,党又派李立三同志去安源常驻,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

1922年,资本家请萍乡县署正式布告查封工人俱乐部。路矿当局一连三个月拖欠工人工资,使工人生活陷入绝境。工人俱乐部向路矿当局提出了保护俱乐部和改善工人待遇等要求,然而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工人们决定举行大罢工。1922年9月14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在汽笛声中,一万多名工人手持火把,挥动着他们使用的斧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俱乐部发表的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工人福利待遇、增加工资、废除封建把头制等17项要求,限定路矿当局必须于18日9时前予以答复。同时,工人监察队在街道上巡逻,整个安源秩序井然。

经过刘少奇与路矿当局的谈判,9月18日上午,罢工斗争取得胜利。路矿当局同工人俱乐部代表签订了有13款内容的条约,接受工人们提出的要求。18日下午,俱乐部在大操坪举行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当日,俱乐部发表《上工宣言》,路局工人当日复工,矿局工人次日早上4时起全部复工。

罢工斗争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养成无产阶级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最终将社会改造成没有阶级压迫、产业公有的社会。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主要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安源工人过去20多年间的屡次反抗均遭失败,而这次罢工取得了胜利,使工人深切认识到团结奋斗的重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阶级觉悟和组织性。

对于这次罢工及其胜利,刘少奇、朱少连在1923年8月合著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中曾作如下评述:“这一次大罢工,共计罢工5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工友很能服从命令。俱乐部共费计一百二十余元,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这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动运动中绝无而仅有的事。”邓中夏也曾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说:“在此消沉期中,特别出奇的要算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真为硕果仅存。”

罢工胜利后不久,工人俱乐部的成员就由罢工前的700多人猛增到1.2万多人。路矿全体工人团结起来,形成了以中共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的阶级队伍。在此基础上,安源工人俱乐部同粤汉铁路工人联合成立了粤汉铁路总工会,并发起成立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和汉冶萍总工会,又与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建立了联系。最后,铁路工会联合起来成立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全国大联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影响深远,成为现代中国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罢工事件。(二)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义无反顾的崇高气节,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不畏强暴的战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苦难,立志于改变工人阶级牛马不如的生活,使得工人阶级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人。安源路矿工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呐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他们的行动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维护了工人阶级的权利,在工人阶级的奋斗历史中留下了光辉亮丽的一笔。

在旧的时代,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为自己争取独立的斗争,跟着党走,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在如今这个时代,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不应当淡化而应当加强。目前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工人阶级应当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工人阶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应当发扬以前求解放的那种精神,努力奋斗,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代表了多少人的心声,代表了受苦难的中华民族长久的呐喊。是的,在1949年,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斗,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站立起来了。(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饱经磨难,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种势力的压迫,惶惶而不可终日。身陷水深火热中的穷苦大众每一刻都在渴望翻身做主人,渴望求解放,渴望推翻这个可恶的旧世界,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百年的历史中,无数的仁人志士、革命英雄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们渴望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无比坚定铿锵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精神,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广大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声音响彻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会议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林伯渠、谭平山、董必武等分别就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作了说明。

成立新中国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按理说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来选举新中国的新政府,可是由于当时解放战争还在激烈进行,不具备在全国选举人民代表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便提议,用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政治协商的方式来决定建立新中国,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赞成。

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用政治协商的方式确定建立新的国家,只有新中国一个,一开始就体现了新中国的合法性。从1948年秋天到1949年春天,国内各界进步人士陆陆续续进入解放区,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也进入北平,在这种情况下召开新政协更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6月份就召开了政协筹备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正式开始,第一次新政协会议开了十天,最后在9月30日结束。出席新政协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一共有662人。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此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在新政协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代表刘少奇,特邀代表宋庆龄和解放军代表陈毅等12人发表了讲话,政协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平,同时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公历纪年,同时确定10月1日为建国日,也就是后来的国庆日。新政协会议又决定在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9月30日举行奠基典礼。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二)

100多年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灿烂光辉的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很多运动和革命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给中国革命赋予了真正的希望与梦想,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为奋斗目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以坚如磐石般的革命信心进行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让无数人梦想的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激情豪迈的声音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怀。它标志着长期受苦难的中华同胞终于实现了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的伟大目标。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

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实力已大大增强,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体。经过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使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了良好的体制与机制保障。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

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是他们的长期浴血奋斗,才奠定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坚实牢固的基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首歌的歌名。由于这首歌经久不衰的传唱,从而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红色语录。(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创作,有其特殊的背景。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批判了这本书,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一首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1943年在曹火星的生命中具有特殊的意义。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他和战友们深入平西根据地开展抗日宣传。此时,19岁的他目睹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身而出,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挽救苦难的中国……一个鲜明的主题,在他脑海中升起。于是,他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对历史实践的亲身感受,化作无穷的力量,谱写出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真理的最强音。他借用当地民间流行的民歌《霸王鞭》的形式,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此歌曲原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看后建议添加上一个“新”字,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名字。这首歌不仅是曹火星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重大贡献,也对于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祖国大地上唱得最响亮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唱得最多的歌。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呢?这是因为:

——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创建新中国的科学理论。1921年7月,云重雾浓中,南湖的红船载起了使命和希望。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通过长期的奋斗,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这样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实践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

——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创建新中国的正确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现了一个建立新世界的典范。“走俄国人的道路”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结论,然而残酷的斗争和沉重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为创建新中国付出了最高昂的代价。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烈为革命成功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最辉煌的英雄史诗。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信念的丰碑,用自己的信仰,一寸一寸顽强地推进着创建新中国的征程。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现历史性进步和飞跃的90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新篇章。

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人民得出的结论,是历史昭示的真理!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英勇奋斗,没有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新中国的建立是不可能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最深刻的真理。这一真理,是人民群众从生活的实践中感受到的,是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论、实践铸就的。她在困难时凝聚人心,在奋斗中激励斗志,在胜利时指引我们永远向前!

二、存天地正气,树完美人格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同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都渴望自由地工作与生活,因为自由是获得人的尊严最基本的条件。为着自由和人的尊严,甚至可以牺牲人的生命。裴多菲曾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然而,在共产党人看来,自由决不等于苟且偷安,为了获得自由而决不能丧失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浩然正气。正如叶挺将军的诗中言:“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为了坚持真理、弘扬正义,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叶挺将军宁愿把牢底坐穿。(一)“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说得多好啊!这就是共产党员的英雄气魄,一身正气,铁骨铮铮。

皖南事变发生时,叶挺作为新四军军长,为了保存新四军所剩不多的抗日力量,下山与围剿新四军的国民党谈判,然而却被国民党所扣押。蒋介石对北伐名将叶挺的军事才能一向很欣赏,为了拉叶挺加入国民党阵营,蒋介石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都被叶挺拒绝。叶挺被单独关进了一座庙堂。从被扣押的那一天起,叶挺就做好了进行狱中斗争的思想准备,他要把监狱当做“心灵苦斗的战场”。环境与身体的痛苦也不能动摇他的共产主义信仰。

蒋介石找来叶挺在保定军校的同学顾祝同,试图说服叶挺。顾祝同把叶挺从庙堂里接出来,以美酒佳肴宴请叶挺,叙旧交,谈友情,待之以上宾。叶挺冷眼相对,他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搞些什么把戏。终于有一天,顾祝同很动情地对叶挺说:“你又不是共产党员,何必替人受过呢!只要你愿意和我们合作抗日,我们不仅马上恢复你的自由,而且一样让你做高官。”叶挺听了这话拍案而起,大声说道:“我替谁受过?共产党有什么过?倒是你们反复无常,不顾国共合作抗日的诺言,陷害抗日的新四军,‘合作抗日’怎么说得出口?”顾祝同看劝不动叶挺,又说:“叶军长,军令、国法可是无情的呵!”叶挺把眼一瞪说:“要砍脑袋,就砍吧!我叶挺的为人你们也知道,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叶挺回到囚室,暗下决心,为抗日而死,死而无憾,背叛民族、背叛信仰的事自己绝不能做。他提笔蘸墨,在墙壁上写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达他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二)

人的品格支配着人的行为,左右着人生,决定着生命的轨迹。没有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有英雄的壮举,就不会有伟大的人生。共产党人,就是用红色品格武装起来的先锋战士。他们大义凛然,忠贞不二,为天地树正气,涤世间之邪风,为革命事业肝脑涂地,舍己为人。

共产党人的人格,是经革命烽火的洗礼而砥砺来的;共产党人的良心,是经万般磨难而考验过的。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共产党人总是视个人的功名利禄为粪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事业献给了全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义无反顾地用铮铮铁骨筑起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正气一身、清风两袖,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英雄虽逝,然浩气长存!生命已消,但精神永生!共产党人的傲骨正气、赤胆忠魂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谱写了最光辉的英雄史诗,并不断激励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开辟未来!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刘胡兰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

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邓小平“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毛泽东为革命烈士刘胡兰的题词。这一题词已成为一则红色语录,广泛地流传下来。刘胡兰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刘胡兰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懈努力,奋勇直前。(一)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那黑暗笼罩的年代,数不清的苛捐杂税与劳役压得这个家庭连气都喘不过来。小小年纪的刘胡兰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那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教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那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匪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接受匪徒的审问时,阎军军官大胡子张全宝问:“你是共产党员吗?”刘胡兰回答:“是。”“你们村还有别的共产党员吗?”“没有了,就我一个。”“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不知道做共产党是要掉脑袋的吗?你小小的年纪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了。”……说罢,刘胡兰带着不屑的神情,大踏步地走向了刑场。

刘胡兰阔步走向刑场的时候,另外6位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同志已站在了那里。

敌人准备行刑了,他们首先拉出来一个共产党员同志,把他拖到铡刀下,“咔嚓”一声,刀刃卷了,鲜血染红了地面。接着是其他5个同志,先是乱棍打死,然后铡下头颅。

铡刀旁只剩下了刘胡兰一个人,铡刀的座子也被鲜血染红了,铡刀的刀刃已经被崩卷了,刽子手们的手在瑟瑟发抖。一些村民不忍再看,偷偷背过身去。这时,大胡子走到刘胡兰面前,问:“你怕不怕?自白不自白?”

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坚决地回答:“我死也不屈服,决不投降!”

寒风中,刘胡兰站在刑场中央,她慢慢地把头转向母亲和小妹妹爱兰的那个方向,深情地望了一眼,然后似乎在人群中寻找着父亲刘景谦的身影。

匪兵强行把刘胡兰的头扭转过去,不让她回望自己的亲人们。刘胡兰愤怒地瞪着大胡子,大义凛然地喝道:“我咋个死法?”大胡子恶狠狠地指指那6位身首分离的烈士说:“一个样!”

敌人威逼村民充当刽子手,但是没人响应,于是他们架起机枪,企图伤害村民。刘胡兰见状厉声喝道:“我一个人死好了,不能叫大家死!”说罢,刘胡兰甩开押解她的匪兵,腾、腾、腾地走到铡刀跟前,从容地躺在洒满烈士鲜血的冰冷的铡刀上。刘胡兰面朝东,一双大大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深情地望向她的亲人们,行刑的敌人害怕了,他抓了把稻草,盖在刘胡兰的脸上,但被刘胡兰扯了下来。

铡刀落下,鲜血喷洒,浸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这就是一个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在残暴凶猛的敌人面前的大义凛然。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刊登了小英雄刘胡兰英勇牺牲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1947年3月初,当时解放区的所有报纸都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消息,延安各界慰问团派专人将署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挽联送到了云周西村。194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英勇牺牲的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当时广大革命志士和解放军指战员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斗志,他们要为小烈士报仇,英勇杀敌。(二)

面对敌人的铡刀,刘胡兰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怕牺牲、坚持真理的精神。“使命”重于“生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共有的品格特征。面对使命和生命的取舍,小英雄刘胡兰重使命而轻生命,用铮铮铁骨和鲜血铸就了一颗为民族独立和国家昌盛而奋斗的拳拳赤子之心。一个花季少女,她怎能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呢,她又怎能不想用生命的延续来实现无数次编织的美丽梦想呢!刘胡兰抛弃了对生命的渴望,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对使命的尊重,“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亦有别,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对于刘胡兰短暂的一生来说,正如毛泽东同志的题词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中国共产党烈士名册中年龄最小的女英雄。英雄的壮举让我们肃然起敬。刘胡兰的行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个光荣的称号,更加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就是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而又不等同于群众,在关键、危险时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以至于为之无怨无悔地去奋斗、去牺牲。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向刘胡兰学习呢?邓小平和江泽民给刘胡兰的题词应该是最好的答案了。邓小平的题词是:“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江泽民的题词是:“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就是像她那样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新中国的诞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许许多多革命先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刘胡兰那样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努力着、奉献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也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江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健衰,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在于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人的一生,赤裸裸来,赤裸裸走,这个过程是否精彩,直接维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自己价值取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就生命而言,与普通人无异,都只有一次;但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无疑比一般老百姓要高。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他们都始终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因此,这样的共产党员,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一)

在中共党史上,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他是党的第一任总书记的儿子,但对父亲的妥协退让的右倾错误,却坚决抵制。他就是陈延年,年仅29岁就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距今已有80多年。然而,80多年后他仍然活在人民的心中。2009年,他仍被选入中国共产党“双百人物”谱。

陈延年是陈独秀的长子,他于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1919年12月,陈延年和一批热血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陈延年开始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任宣传部长,同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领导成员。1923年3月,陈延年受党派遣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夏,由于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大批干部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党中央决定抽调旅俄旅法的同志回国工作。同年10月,陈延年回国后被党中央派赴广州,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不久,陈延年又被任命接替周恩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在广东期间,陈延年派遣大批同志分赴香港、广西、福建南部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广东、香港、广西和闽南的党员数量从原有的几百人发展到5000多人,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1/3左右。

陈延年还十分重视黄埔军校中党的工作。1925年1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入学后,党员人数有所增加,周恩来和陈延年遂决定将学生中原党支部扩大为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直属广东区委领导。同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蒋先云、陈赓、左权等为骨干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团结左派革命军人。同年11月,周恩来和陈延年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决定组建海陆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保证党对这支革命武装的领导,周恩来、陈延年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到铁甲车队工作,并动员一批工人农民和进步青年到铁甲车队当兵,使铁甲车队实际上成为我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925年11月,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周恩来、陈延年等商定,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再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作为骨干,建立了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的第二天,陈延年主持召开广州党团员大会,决定迅速发动群众进行反帝斗争,声援上海人民。随后,陈延年又主持广东区委会议,决定发动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工人大罢工。1925年6月,由陈延年、苏兆征、邓中夏等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开始了。省港大罢工共坚持了16个月,直到1926年10月胜利结束。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陈延年坚决反对,他以中共广东区委的名义报告党中央,要求中央坚决抛弃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政策,并表示,虽然自己和陈独秀是父子关系,“但我是共产党员,我坚决反对妥协退让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4月,陈延年赴武汉参加党的五大时,中央任命他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他当即转赴上海,途中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延年虽未能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仍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江浙区委,成立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陈延年不顾危险,一边积极开展与敌斗争,一边寻找失散的同志,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他用尽了酷刑,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遂残忍地将他杀害,时年陈延年仅29岁。(二)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地牺牲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染了多少英烈的鲜血。正如江姐所说的一句话,“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也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这些革命先烈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陈延年同志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必将长存于人民心中,80多年过去了,陈延年还被评为“双百人物”,就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最好体现。与人民共存,看似虚无缥缈,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纪念。

现在,我国正处在重大而艰难的转型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以革命先烈为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如此,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唯有如此,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传之久远,虽死犹生。

三、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年代,为解决敌后根据地物资匮乏问题而发出的一个伟大号召。这一号召很快成为我们党领导下的抗战军民的一个响亮口号。他们依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无比坚韧的意志,最终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后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口号一直流传下来。(一)

一提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口号,人们不仅会想起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艰苦岁月,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一种精神,一种解决困难的自我奋斗精神。越是有困难,越是迎难而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百折不挠的政党。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我解放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实行残酷的“扫荡”和经济封锁,妄图彻底摧毁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停止了给人民军队的粮饷,加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解放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困难局面。

面对严重困难怎么办?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1938年12月20日《新中华报》发表了《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社论,要求各解放区指战员“一面工作一面生产,把工作与生产联系起来”。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讲话,他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中央军委根据党中央、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于1942年2月向全军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各部队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开展生产运动。朱德总司令还提出了“屯田”政策。从此,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八路军第359旅,按照党中央的号召,1941年春开赴位于延安南面的南泥湾等地区,在那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实行军队屯垦。第359旅广大指战员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在荒山上开辟了12万多亩土地,把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第359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都普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游击区,部队一面分散作战,一面进行生产,实行“劳武结合”,很多游击队员白天耕地,夜晚训练。通过大生产运动,各解放区军民基本上解决了军民的吃饭问题,达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的,从而战胜了严重困难的局面,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同志也和大家一样,亲自参加劳动。毛泽东,朱德带头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纺线捻纱。张闻天用自己的津贴费购置了镢头和锄,在驻地附近找了一块荒地,一有空就去劳动。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具体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并把它公布在报纸上,让大家监督执行。担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和大家一起担粪积肥时,有几个年轻人嫌大粪臭不愿挑,他就担起担子挑,还风趣地说:“大粪不臭,是香的。”年轻人听了都笑了。陈云解释说:“大粪不是香的?用它去肥田,长出的新鲜蔬菜和瓜果不就变成香的了吗?”党中央领导同志模范带头,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二)

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阶段,党领导的大生产运动,极大地增强了革命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过大生产,根据地军民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巍然屹立,并一天天发展壮大,坚持了长期抗战。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发展,陕甘宁边区农民群众的公粮负担逐年减少,1941年边区政府征收公粮20万石,到了1945年就减少到12万石。按150万人计算,每人平均只负担9升3合。大生产运动还密切了军民关系。军队进行生产,建立了自己的家务,保持了劳动人民本色,侵害人民群众财物的事情不再发生了。特别是通过军民变工互助,大大增强了军民之间的团结,密切了军政关系。部队、机关,学校投入大生产运动,大大地减少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部队物质生活提高了,埋怨政府的事也少了。它密切了官兵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在大生产运动中,人人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首长和士兵、领导和群众,汗流在一起,大家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它培养造就了大批懂生产、善经营、会理财的经济工作人才,为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为中国共产党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感到骄傲与自豪。大生产运动培育出了闻名于世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一精神成为全党、全军以及全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和传家宝。

当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反而应当大力提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我们应当弘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奋斗信念,克服社会发展的种种困难,为建设一个伟大富强的中国而努力。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

多少年来,“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敢于面对一切恶劣环境,敢于面对一切强大敌人,勇于夺取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它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奋斗目标子孙相继,不畏艰险的感人事迹。(一)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从此,“愚公移山”成为一个红色寓言、一个红色语录,每当人们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就不禁想到“愚公移山”,顿时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1945年6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自4月23日起至6月11日止,大会历时50天。代表着120万党员的547位正式代表和208位候补代表,聚集在自己所手创的新民主主义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共开大会22次、八个代表团会议及小组会议多次,详尽地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朱德的军事报告、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及党章条文,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和新的党章,郑重地、民主地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44位中央委员和33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了新的全国领导机关。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在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6月11日的闭幕式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愚公移山》闭幕词,其中的内容十分经典,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的精神。毛泽东说: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二)

事实证明,依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挖掉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这两座大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事实胜于雄辩,“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获得革命事业胜利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发表60多年来,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时空,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斗不止。“愚公移山”集中而形象地体现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凝结着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愚公移山精神激励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把中国引向光明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感动了上帝——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他们满腔热情地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起奋斗,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始终秉承愚公移山精神,不断艰苦奋斗,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更多的胜利!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毛泽东

长久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句响亮的口号。这句口号深入人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是我们能够建立新中国,实现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这句口号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方针,它让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推翻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的。在那个贫穷、物资匮乏、内外交困的特殊困难年代,这一口号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人民以希望。最终,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下,正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力量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已达120多万,觉悟和组织程度大为提高,党已成为有丰富斗争经验的成熟的党。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第一次尝到了反帝斗争大获全胜的甜果,反独裁求民主、反内战求和平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个严峻现实,美蒋日伪出现大合流,千方百计篡夺抗战胜利果实。

以上形势使中国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动向:第一,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为国内阶级矛盾所取代,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已成为国内主要矛盾。两种命运与前途面临着大决战。第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内战的决心更为迫切,只是客观上还有很多困难。第三,在内战尚未爆发的情况下,人民中间对美蒋的反动性认识不清,抱有幻想。民主党派也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共产党内也有人或对全面内战的危险认识不足,或认为美蒋力量强大对内战存有恐慌心理。

显然,彻底揭露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方针,统一全党认识,使全党全民树立打败美蒋反动派的信心,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就成了关系革命成败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正是在这重大的历史关头,毛泽东于8月13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预测时局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我们党关于争取和平发展和准备革命战争的方针,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和胜利之路。

针对一些人迷信武器,不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在这个《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自力更生”的方针。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这个口号后来演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口号。(二)

紧紧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曾经说:“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的确如此,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终身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口号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一种带领中华民族取得无数胜利的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强林之中,必须要有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古语有云“求人不如求己”,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自己来解决,中国的建设还是要中国人自己奋发图强来建设。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善了,但是,我们仍不可忘记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不论我国步入了小康社会还是富裕社会,艰苦奋斗的精神都不能少。我们的前头还要面对很多困难,还要经受很多困难,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始终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念,铭记革命前辈们的奋斗历程,感悟中华民族的艰辛奋斗史,继往开来,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富强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名言出自毛泽东之口,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它一下子擦亮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眼睛,使他们看到了武装斗争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也是唯一的一条途径。(一)

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经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武装,是无法实现广大劳苦大众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的需求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流血牺牲的。要彻底地解放劳苦大众,共产党人只能建立自己的武装,发动人民群众与反对派作斗争。这样中国革命才有希望,才有前途,才能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毛泽东在“八七会议”提出来的。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旧俄租界一栋小楼里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的方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七会议”。

1927年8月上旬,汉口闷热得像个蒸笼,国共刚破裂后的政治气氛更令人几乎窒息。此刻,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已到南昌组织暴动,已转入地下的中央机关由瞿秋白、李维汉等人主持,共产国际新派来的代表罗明那兹代替鲍罗廷担任指导。面对国民党开始“清共”屠杀,此前习惯于国共合作的一些共产党组织和党员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为统一全党思想,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会议确定新方针。

经过紧张的筹备,1927年8月7日,会议正式开始。由于代表不齐,不能称之为“中共中央全会”,也不能称之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历史上便称“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简称“八七会议”。

这次会议由临时中央常委李维汉主持,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做报告并由瞿秋白翻译。莫斯科新的指令中指出,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因此必须加强中共领导层的工人成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苏兆征、王荷波、向忠发、顾顺章等工人出身者当选政治局委员。

八七会议选出的临时政治局,实际上仍由知识分子瞿秋白、李维汉主持。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等人当选政治局候补委员。在会上,毛泽东发言非常踊跃。罗明那兹做长篇报告后,毛泽东首先发言,慷慨陈词,批评了过去的中央在对待国民党和工农运动等问题上的错误。

他还就最紧迫的军事问题说了一段令后人赞叹的真知灼见:从前我们骂国民党“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