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中考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0:42:0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中考版)

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中考版)试读:

出版说明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从梅兰竹菊到诗词歌赋,从百家姓氏到十二生肖,从汉字到对联,从书法到国画,从礼仪到节日……智慧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在新的时代环境、新的挑战中,人们愈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呼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认识到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各地新出台的中考方案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试题比重逐年上升,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占到10—20分。

为帮助考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轻松备考,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

知识点介绍:按中考考查要点解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汉字文化、对联艺术、梅兰竹菊、礼仪知识、书法鉴赏、国画艺术、戏曲文化、古典舞蹈、古典音乐、节日节气、民间艺术、姓氏文化、十二生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家具器物、历史名城和园林建筑等25个在中考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专题。

备考方案: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介绍后,还提供了备考方案。备考方案列举了历年中考中出现过的考点与题型,给出解决方案,总结备考要点,帮助考生掌握答题方法。

中考真题:这一部分收集了历年中考相关试题,并附有详细的解析,直观呈现中考的考查方式,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

创意新题:本书还新拟了一部分试题,进一步挖掘考点。创新题的题型多种多样,既有语言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试题,也有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本书作者既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富有一线教学经验和中考备考经验,因此能抓住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个传统文化专题,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中华书局编辑部第一章 人文思想孔孟之道,儒家之学

儒家文化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题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学说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如今,儒家所提倡的一些思想道德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成长为具备人文情怀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

纵览近几年的中考题,儒家思想不但走入了命题者的视线,而且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重庆卷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考生探究“仁”的内涵。福建南平卷要求以“崇文重教,明礼诚信,人格修养”为主题,认识朱熹。山东滨州卷以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形式,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解读《论语》和《孟子》。这些考题大多以综合探究的形式呈现,一般涉及成语提炼、名句赏析、术语诠释、图片解读、见解分析、经典评价、材料探究等。一、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影响绵延两千多年。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孔子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家道因此衰落,他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据说他小时候很喜欢学礼仪,爱读书,时常模仿大人们祭天祭祖的礼仪。孔子在十五岁时,确立了自己求学的志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青年时做过仓库管理和牛羊管理工作,所以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他把母亲同父亲合葬在一起。从此,更加发奋读书。没过几年,他的才学便远近闻名。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他都精通,博学多才的名声越来越大,于是有许多人送来子弟向他求教,他就办起了一个私塾,教起学生来。

孔子乐于向他人学习,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他有强烈的从事政治活动的愿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用我当官,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他把自己比作“美玉”,要“求善价而沽”。孔子三十五岁来到齐国,见到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询问治国的道理,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名副其实,各自都按其等级名分的要求行事。齐景公觉得很有道理,决定重用他。但齐国相国晏婴却不同意,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合实际,结果齐景公舍弃了孔子。于是,孔子便离开齐国,又回到鲁国,仍旧教书。

孔子五十岁之后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曾去过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希望寻找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在那个时期,大国间都忙于争夺霸权,而小国又面临着被吞并灭亡的危险,整个社会处在极其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他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能够接受。诸侯各国都不任用他,于是他返回鲁国,从此不再做官了。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复礼”,主张恢复周代礼制。为了“复礼”,他又提出“仁”。这是他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政治主张和做人的道德标准。“仁”是一种伦理准则,用以规范贵族们的言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主张以爱人为本,推行仁政,反对当时的暴君污吏。

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但这却促成了他在整理古代文献和教育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制度的创始人。当时为王子、世子、公卿子弟办的官学,已逐渐衰微。孔子三十岁时,就招收门徒,其后又不断广招学生。他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问出身贵贱,都一律施教,因而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很多弟子也没有做官,而是从事教学,推动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他在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地方可供后世借鉴,如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到了战国时期,墨子、孟子、荀子都设立私学,广收门徒,传播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大兴的局面。

孔子还整理了《易》《礼》《乐》《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对鲁国史官撰写的《春秋》进行删订。现存《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谈话的记录,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自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因此被称为“至圣先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一般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但没有交代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的回答。对话体的写法非常灵活,有时只写出某人问什么,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不交代对话的环境和背景,有时则详细地交代出来。还有一种是叙事体,稍微讲一下故事的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安邦治国、治学育人和做人处世的看法。孔子提倡统治者以仁爱治世,安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生产力;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实践“有教无类”的教学观念,把人培养成全面发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提出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倡导人们要正直做人,通权达变。《论语》分为上论和下论,前十篇为上论,后十篇为下论。宋代赵普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的半部即指上论。在漫长的岁月中,《论语》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书,也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论语》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之魂,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化的源泉。二、孟子与《孟子》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的生平经历与孔子相似。他学成以后收徒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曾率领学生到齐、宋、滕、魏、鲁、薛等国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和学说。但是各诸侯国都没有真正采纳他的主张。孟子晚年归隐乡里,不再出游。

孟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各诸侯国间战争最激烈的时期,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也十分尖锐。孟子竭力反对暴政,反对穷兵黩武,主张仁政,用“仁、义、礼、智、信”去教化百姓,实现大同世界。他反对激进的变革,力主用温和的说教与稳妥的改良,保持统治阶级的政治稳定。

孟子认为,谁能接受他的政治理想,谁能推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争相归附。孟子曾接连多次向齐宣王宣传他的“仁政”。他认为,治理人民的事情决不可轻视。人民如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没有坚定的道德观念,就没有正确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奢侈放纵,危害社会。

孟子的文章和思想都收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在《孟子》七篇著作中,充分发挥了孔子的伦理和政治学说,以及他自己所主张的“性善论”的思想。孟子的伦理学说是以拥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他认为伦理观念是人们本性所固有的,因此他提出了仁、义应当并举的主张,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按伦常的道理办事,便丧失了人的本性。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封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反对暴政;他还十分注意民心的向背,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主张德治,提出“仁政”“王道”思想,书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及“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思想遗产。三、荀子与《荀子》

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荀子(约前313—前238),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善于吸收各家之说,成为先秦诸子中一位集大成者。虽然荀子思想属于儒家的思想范畴,但是他的见解非常独特,在儒家思想中自成一说。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的学说和见解,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所贡献。荀子一生在政治上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他的弟子李斯成为秦国的宰相,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反对鬼神天命说,讲自然规律,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思想。天没有制服人的力量,人的力量倒是可以制服天的。他主张人们应当顺应客观规律办事,不应消极地等待天的赐予。人对自然界不应顺从、敬畏,而应发挥能动作用,使天地万物为人所控制、所利用。荀子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和孟子“性善”说相反,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生来是恶的。所以,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以教育来去除人性中“恶”的因素。荀子主张“法后王”,效法周公之道,重视王道,主张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在经济上,荀子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

荀子推崇孔子,以儒家自居,但实际上,荀子的思想是以儒家为主而兼取诸家之长,尤其是纳入了法家思想,可谓自成体系。《荀子》是荀子所著。纵观《荀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荀子》中的语言丰富多彩,排比句和对偶句很多。荀子的文章已由孔子时期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荀子》中的名篇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系统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态度。作者紧扣学无止境的论点,从不同角度论述学习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全文构思精密,辞采丰富,具有形象性。四、朱熹与理学

到了宋代,理学逐渐兴起。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代表人物以程颢、程颐、朱熹为首,故又被称为“程朱理学”。朱熹(1130—1200)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十九岁进士及第后,曾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地任地方官。此外,一生都在著书、讲学。他曾创办泉州同安县学,重修白鹿洞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漳州州学,修复岳麓书院等,晚年在福建考亭建竹林精舍。

理学的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朱熹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把“三纲五常”说成万古不变的“天理”,要求人们克制“私欲”以服从“天理”。这在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在封建社会后期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朱熹还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教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五、儒家观念

儒家思想提倡“仁”,崇尚“礼”,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孝顺父母,诚信做人,并正己修身,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进步。这些理念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思想的基石,对规范人们的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

1.孝悌观念

孝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根基,也是儒家教育的根本。孝悌是仁爱思想的根本和出发点,是为人之本。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说,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

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就是“悌”,就是“兄友弟恭”,它也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通“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对天下人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一是“能养”。能养就是能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即尊敬父母,不许有不敬的言行。“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父母。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的话,又与对待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三是要和颜悦色。对待父母态度要好,不许摆脸色、发脾气。四是要“几谏”。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子女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就再找时机进行劝解。五是要无违于礼。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六是要“尊亲”。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成就使父母受到尊敬,让父母有自豪感,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孔子还提倡对父母意愿的尊重与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要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而当父母去世后,子女应该继承他们的志愿。

儒家不提倡愚孝。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和父亲去锄地,因为铲断了瓜秧而惹得父亲非常生气,拿起棍子狠狠地打了曾参一顿。曾参一点都没有躲避,差点丢了性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批评了曾参。孔子说人要懂得变通,父亲在盛怒之下,下手不分轻重,如果曾参一味地任父亲打骂,很可能会丧失生命,使父亲陷于杀害儿子的不义之地。那么该怎么做呢?孔子认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意思是当父母的责骂过于严厉的时候,子女要懂得躲避。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原则和思想基础,被附加上一些维护专制统治的政治内容,甚至成为法律。许多朝代曾以孝治天下,天子带头孝顺自己的父母。还有过“举孝廉”的制度,即对出名的孝子予以奖赏,授予官职。

2.忠恕之道

儒家还讲究忠恕之道。“忠”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忠于职守,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而“恕”则是指将心比心,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过错和怨恨。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坚持了“忠恕”之道,才能做到与人友爱相处。

孔子认为,仁德之人在自己努力去获取成功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要推己及人,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君子会成全别人的事情,而小人则会破坏别人的事情。他们的精神境界也截然不同,君子为人坦荡,小人则心胸狭窄。修己严,待人宽,是忠恕之道的要义,所以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诚信精神

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诚信精神,也就是守信用、讲信誉、重承诺。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í),小车无(yuè),其何以行之哉?”和都是车的重要零件,没有它们车子就无法行走。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季布,说话算数,非常重视诚信,人们都信任他。当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皇帝,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朋友都没有被赏金诱惑,而是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季布。由此可见,一个人诚实有信,就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4.修养身心

儒家还讲究修身。所谓修身,简单地说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心性。具体地说,是指修养身心,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大学》中曾说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说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家庭,则要修养自身的品行。所以说,修身是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做人的根本。

怎样修身呢?《大学》也给出了答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修养自己的品行,则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则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所以,修身的根本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获取知识。备考方案

从中考对儒家思想的考查来看,考查内容广泛,考查形式灵活,试题答案多元。尽管这样,万变不离其宗。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种题型,做到既熟悉题型,又掌握解题技巧。

一、成语提炼。出自《论语》《孟子》和《荀子》的成语比较多,或与原文一致,例如“诲人不倦”,或出自某句话,例如“温故知新”出自“温故而知新”,或从全文提炼出来的,如“见贤思齐”。基于这一点,命题者拟制出成语题,以考查考生的积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识记儒家经典中的成语。

二、名句赏析。儒家经典中的名句可以说俯拾即是,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些名句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很有特点。命题者在命制题目的时候,往往先锁定名句,然后让考生选择某一角度进行赏析。解答这类题目,我们一要着眼于内容,二要关注形式。内容上,包含什么哲理,有什么意义;形式上,句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何种修辞。

三、术语诠释。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这类题目或单独让考生解释某个术语,例如“修身”,或与图片结合起来,让考生解释某个术语,例如“孝悌”。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准确无误。

四、图片解读。这一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提供图片,让考生观察,写出寓意,以考查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重庆卷展示“仁”的图片,让考生结合文字,写出“仁”的内涵。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汉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解读。

五、评价分析。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展示某句话,让考生分析。或是经典中的原句,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是某人的观点,例如“半部《论语》治天下”。前者体现了以人为师的好学精神,后者体现了《论语》的重要地位。或是着眼于整个经典,要求考生评价《论语》《孟子》《荀子》的价值。我们要认真阅读有关介绍《论语》《孟子》《荀子》的文章,做到整体感知,局部剖析。作答的时候,做到语言简洁。无论哪种形式,分析的时候,我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中考真题1.(重庆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

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

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解读“仁”字】(1)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

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仁”词】(2)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仁”德】(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仁”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顾瘫痪养母9年,

为母亲洗尿布,喂饭。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

家常菜;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近日被评为街

道“孝道之星”,获得了“重庆好人”的候选资格。材料二: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的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

孑然一身。解放碑交巡警大队的巡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

开始了持续4年的悉心照料。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

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的生活,直至陈婆婆去世。材料三:1969年袁隆平种植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正接受有

关专家的验收。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试验田的

产量还不理想。一位植物遗传学老教授用拐杖指着试验田不屑地

说:“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

是对植物遗传学的无知。”袁隆平矢志不移,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后来,这位老教

授因事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真

诚地对他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您都是我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彰显“仁”德】(4)根据上面第(3)题材料二的内容,请你拟发一条微博(微博:

指发在互联网上的短小的文章、图片),表达对解放碑交巡警的

赞美之情。(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

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

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

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

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

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

观点?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

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

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

鲜明的英雄群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津卷)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

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

子的治国思想。【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

没有人不正。孟子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

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

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福建南平卷)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闽北著书讲学,武夷山、建阳、建瓯都留下

了他的足迹。近日在南平市召开的“朱子文化座谈会”上,与会

者建议将朱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为弘扬朱子文

化,学校拟开展以感受朱子“崇文重教,明礼诚信,人格修养”

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活动一:引经据典话修养】(1)朱熹对胸怀坦荡、宽厚善良、谦和行善、诚实守信等人格修养

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班级

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人

格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融合互动谈养成】(2)朱熹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求同学

们围绕“学习中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展开调查。请你向全班

同学推荐一种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并简述其好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朱熹曾对礼义作过这样的阐述:“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

知。”班级准备开展“知书明理”主题讨论会,班长要求同学们

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请说出你探究的结果。材料:在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荣获16

金中的10金。在交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

礼物,而中国选手因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意新题1.班级正在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

完成以下任务。(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次活动设计了对同学们进行“孔孟知多少”的调查。因没有

整理,下面这份调查方案次序比较混乱,请你将其按顺序梳理出

来。

A.归类调查结果,梳理主要信息

B.确定调查对象,小组具体分工

C.拟写写作提纲,撰写调查报告

D.实施调查工作,做好具体记载( )→( )→( )→( )(3)请分别写出一个与孔子、孟子相关的故事。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择下列任意一句名言,说说你的感悟。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选第( )句,我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是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中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

在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果,被

后人尊称为千秋硕儒、万世楷模。近日,我校九年级(1)班适

时开展了“探寻荀子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1)活动一:搜集名言警句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荀子对学习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颇为

独到的见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

句话告诉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检查自己的行为,便可以少犯过失。

你还能举出一例,并揭示其蕴含的道理吗?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活动二:宣传荀子思想在“宣传荀子思想”的主题活动中,请你为本次活动策划两

个切实可行的活动项目。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活动三:正视故里现象材料: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可谓“屡见不

鲜”,历史名人的“出生地”“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

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当然,荀子也不能例外,

最主流的就有邯郸说、新绛说和安泽说。

请你结合优秀文化的传承,谈一谈对这一“故里现象”的认识。

我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晓山)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作为我国本土的思想学派,历经几千年沉浮依然活跃,其生命力不可谓不旺盛,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现在提起道家,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学派。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前人古朴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的道德理论,并有《道德经》存世。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发展者,著有《庄子》一书,完善了道家思想。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道家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不同,讲究自然、无为,是一种“出世”的思想。

关于道家,在中考中涉及的内容多以常识选择题和文言文阅读题形式出现。如辽宁沈阳卷、贵州遵义卷都出现了关于《庄子》的文学常识题目,湖北荆门卷还考查了《庄子》中的一段文言文。因此,我们应该多读道家的经典书籍,了解道家思想。一、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字聃(dān),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关于老子的身世有很多说法,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生产出来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须发皆白,跟老头一样,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当过藏书吏(类似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老子博学多才,孔子曾向老子询问礼法。记载老子生平比较详尽的资料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也只有几百字而已。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自此之后无人知道他的下落。《道德经》又称《老子》,被奉为道家最高经典,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从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德经》中的“道”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这里的“道”是无形无象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由它的运动和变化而生出的,而“德”又是“道”的具体体现,是“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道”和“德”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道德经》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就像一个包罗万象而永不枯竭的宝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道家思想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道德经》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道德经》作为语录体韵文,言简意赅,语言精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又富有哲理性,体现了老子的辩证观点。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句子,体现了老子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的辩证观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中的一些故事还演化成成语,渗入我们的语言文化中,如“紫气东来”。紫气从东边而来,紫气代表着祥瑞,用来比喻吉祥的征兆。《道德经》中还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借水这一事物来说明道德的境界:“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养万物,使万物受益却不争名利,因而它最接近道的真意。”在道家学说里,水是至善至柔的。水本身的性质是绵绵密密的,微小的时候平静无声,巨大的时候就波涛汹涌,拥有最高境界的善行、品德。“上善若水”一词既赞扬了水的品德,又表达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即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至善至柔,要可柔可刚,要有可塑性。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二、庄子与《庄子》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祖先曾是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而迁至宋国蒙地,庄子在此地与同为楚国人的惠子结识,因此也留下诸多与惠子有关的文章。庄子几乎一生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做过地方漆园吏(主管漆事的官职)。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二者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思想继承于老子,其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以及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据记载原书共有五十二篇,古书今已失传。现在流传的有三十三篇,是后人郭象编纂整理的,篇目章节与汉代已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只有内篇是庄子所作。内篇大体可代表庄子的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则是后人收集而成,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学者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他的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想象天马行空,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多幽默讽刺。《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等,集中表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文章结构奇特,与同时期的先秦文章有着较大的区别。看起来并不严谨,天马行空,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跟现在的散文有些神似。文章句式富于变化,词汇也相对丰富,描写较为细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极具独创性。相对老子单纯的阐述道德,表达思想而言,庄子更多倾向于对艺术和自由的追求。庄子的文章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一朵奇葩,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庄子》留下了许多成语与典故,如:

庄周梦蝶:庄周睡觉的时候,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非常自在地飞舞,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了之后,他就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提出人无法确切区分真实与虚幻的观点,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

曳(yè)尾于涂:楚王派人去请庄周做官,庄周只管自己钓鱼而不正眼看他,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有三千年了,用丝绸包裹在庙堂上。这个龟愿意死了留下龟壳被当作珍宝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中游荡呢?”大夫就说,愿意在泥水中活着。庄子就说:“你们都回去吧,我要在泥水中游荡。”这就是“曳尾于涂”的故事,原意是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法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浑沌开窍:南海倏(shū)帝、北海忽帝和中央浑沌帝是三个好朋友,浑沌对倏和忽都非常好,经常款待他们。然后倏和忽就觉得不好意思,想要报答一下浑沌。常人都有耳眼口鼻等七窍,而浑沌却没有,于是倏和忽就给浑沌凿出了七窍。凿完之后浑沌就死了。“浑沌开窍”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强调顺应自然,反对把个人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的哲学观点。

庖(páo)丁解牛:庖丁就是厨工,他给梁惠王宰牛,分解得又快又好,梁惠王就称赞了他。庖丁回答说:“我所以能做到这么熟练,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在我眼中牛已经不是一头牛了,而是各种关节和脉络,怎样下手心里很明白。因而用了十几年、解剖了上千头牛的刀,还是跟新的一样崭新锋利。”因为庖丁在反复的实践中,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做事才能得心应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只蝉在树荫里洋洋自得而忘了自己会身处危险,一只螳螂准备逮蝉,以为胜券在握就得意忘形,却不知一只黄雀跟在自己身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果的人提出警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有一次与惠子一起出游,看到河里的鱼儿,庄子说:“鱼儿游得如此自在,应该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两位哲人之间的争辩非常有意思,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后来,人们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告诫别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就不要妄自揣测,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三、道家思想的发展

虽然“道”是由老子最先提出的,但当时并没有“道家”这一说法。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从汉初开始的,最早见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的《论六家要旨》。由于道家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思想依据,奉其为经典,因此有一时期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其表达与传承不拘泥于形式,虽有经典著作但又不会被经典所束缚。道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博众家之长,补己身之短,并反过来影响其他思想学派。道家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思想,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道”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了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两大不同派别。黄老学派对当时的“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这在汉朝初期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同,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后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而走向衰落。后来的玄学派和道教学派,算是道家衰落后的两次复兴。

玄学派,又称“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一个道家学派,盛行于魏晋,是道家在“独尊儒术”没落后的复兴。有别于“文景之治”时期的黄老思想,玄学重点是对老庄思想进行了重新阐述,因而有着鲜明的形而上学意识形态。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郭象、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魏晋玄学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共同推动而来,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背景下兴起的,除了重新阐述道家思想,也有弥补儒学不足的意思。也正是由于复杂的思想文化背景,魏晋玄学的兴起还推动了魏晋文学艺术的进步,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道教与道家也有着很深的渊源。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道家思想、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教有着极深的神仙色彩,是典型的多神教,神仙系统纷繁复杂,神祇(qí)数量极多。玉皇赦罪天尊是众神之帝,即人们俗称的“老天爷”“玉皇大帝”。道教有三清祖师,即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灵宝天尊。其中的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这跟道家相同),崇拜神仙,修炼法术,熬制丹药,追求得道,以成仙为人生追求。教义追求自然和谐,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不老。道教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基础,对中国古典哲学有一定的吸收和发扬。由于道教有着浓厚的本土色彩,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在政治、军事、伦理道德、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另外由于其特殊的修炼体系,使得道教对科技和中国武术也有重要意义。备考方案

关于道家思想,在中考试卷中主要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学常识和文言文阅读的形式出现。

一、文学常识题。多出现在选择题中,多考查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我们要牢记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以及他们的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庄子》。另外,我们也应理清楚“道”的概念,了解道家“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题。《庄子》中的文章文辞华美,寓意深刻,经常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以我们有必要搜集《庄子》中的一些文段,理解字词意义,明白文章主旨。

三、综合性学习。道家思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思想深刻,很适合做综合性学习的材料。针对这一类的试题,我们要理清楚道家的思想观念,多熟悉道家的一些故事。这部分需要在课程古文学习中大量积累与记忆,并举一反三。

四、道家的一些故事很适合做作文素材。如“庄周梦蝶”就是一个有名的典故,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在自己的诗歌《锦瑟》中引用了这一典故,“庄周晓梦迷蝴蝶”。在我们的作文中,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素材的运用,能为我们的作文加分不少。其他的还有“庖丁解牛”,说明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重要性;“浑沌开窍”则提醒我们要重视客观规律,不要想当然而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诫我们要目光长远,不要利令智昏,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中考真题1.(辽宁沈阳卷)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风筝》《孔乙己》《故乡》等鲁迅的

作品。

B.《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庄子》则蕴含了深刻的道家

思想。

C.《犟龟》《白鹅》《骆驼寻宝记》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童

话作品。

D.《茶馆(第一幕)》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

社会现实。2.(贵州遵义卷)文化积累——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

是( )

A.《秋水》——庄子——春秋——《庄子》

B.《茶馆》——老舍——现代——《老舍文集》

C.《孙权劝学》——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D.《崂山道士》——蒲松龄——清代——《聊斋志异》3.(湖北荆门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

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

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

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2)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

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

法,是他内心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说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

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

情趣。4.(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①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

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②

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③

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

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

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节选自《韩非子》)【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

民间反对派首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