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领导力:优秀校长的成长手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3:35:09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 李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修炼领导力:优秀校长的成长手记

修炼领导力:优秀校长的成长手记试读:

序言

本书是广西北海市中小学名校长培养“领航工程”项目系列成果之一。

广西北海市中小学名校长培养“领航工程”项目是广西北海市教育局委托北京教育学院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名园长培养项目,培训时间为期两年半,从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培训对象为北海市19位优秀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项目设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工作室,项目活动包括总项目活动集体活动和各工作室分头活动两种类型,培训活动以现场诊断调研、理论学习、个案分析、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在北海、北京两地交替进行。“领航工程”是北京教育学院承接的第一个中小学名校长培养的高端、长期委托培训项目,是学院高端、长期委托培训项目的新探索。为此,学院为本项目配备了高水准的培训团队,各个工作室分别配备了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学术导师由北京教育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工作室的学术导师分别为杨秀治教授、余新教授、孟瑜副教授和李雯教授。实践导师由北京市知名幼儿园园长和中小学校长担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工作室的实践导师分别为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的朱小娟园长、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张忠萍校长、北京市三帆中学的李永康校长、原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王建宗校长。项目负责人为李雯教授,项目学术助理和秘书为李娜博士、马小虎老师,原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马宪平教授担任项目的总顾问。“领航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是通过为期两年半的多种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广西北海市基础教育系统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实践、鲜明办学风格、突出管理绩效的高素质、示范型的北海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打造北海市校长、园长队伍的领军人物,促进校长、园长所在学校、幼儿园办学实践创新和质量提升,进而打造北海市教育系统的标杆学校和幼儿园,促进北海市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和研究深化校长、园长对于教育和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二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学校当前办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三是通过学习和研究提炼校长、园长的办学思想,发展学校、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基于长期培训实践探索中对名校长、名园长及其成长规律的基本理解,在项目启动之前,北京教育学院项目组确定了北海名校长培养“领航工程”项目的基本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要深刻了解校长、园长任职以来的办学实践历程和个人专业素养特点,基于校长、园长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起点来开展研修;其二是要针对校长、园长的核心岗位职责和关键专业能力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提升校长、园长的理性认识、丰富办学经验;其三是要指导校长、园长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当前办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在深入研究中提升校长、园长专业水准;其四是要引导校长、园长关注和研究教育家型校长、园长群体的成长历程、专业素养和办学特点,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其五是要指导校长、园长把培训所学和课题研究应用到自己学校、幼儿园的办学实践,在实践探索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实践发展。此次出版的培训项目成果正是这种基本定位及其实践落实的重要体现。

两年半的研修过程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也一路收获。本项目的系列研修成果包括四本著作:《寻找教育的秘钥——好学校是如何成长的》、《修炼领导力——优秀校长的成长手记》、《润泽生命静无声——广西北海中学和谐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我在三所学校的办学之旅》。其中前两本是参加“领航工程”项目的19位校长、园长的集体研究著作;第三本《润泽生命静无声——广西北海中学和谐教育的实践探索》是“领航工程”项目学员北海中学的校长苫佑文、书记曾承炜、副校长杨迅的合作研究著作;第四本《我在三所学校的办学之旅》是北海三中原校长、北海外国语实验学校现任校长杨惠萍的个人研究著作。

本书《修炼领导力——优秀校长的成长手记》是19位校长、园长在“领航工程”项目实施中的个人叙事研究成果。在“领航工程”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要求每位校长、园长聚焦自己当前办学实践中最关注、最困惑,也是学校、幼儿园当前变革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还要针对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关键事件进行全面梳理和理性思考。本书呈现了校长、园长们梳理、分析和总结自己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的心路历程和细致思考。

本书由参加广西北海市中小学名校长培养“领航工程”项目的19位校长、园长共同撰写,“领航工程”项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工作室的学术导师杨秀治教授、余新教授、孟瑜副教授、李雯教授对校长、园长研讨个人成长关键事件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对叙事研究撰写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全书由“领航工程”项目负责人李雯教授编辑和统稿。

本书呈现了北海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透过个人职业生涯关键事件梳理和分析校长、园长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体现了他们探索自身专业成长的教育经验与智慧。有些梳理和分析还比较稚嫩,需要在后续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但是却呈现出他们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本真状态和鲜活思考。这些“不完美却真实、接地气”的思考对于研究和改进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专业成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张,书中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李雯2017年12月于北京第一部分幼儿园园长领导力修炼领导力修炼因知而爱,因爱而行——我的本土文化课程建设之路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张重宁

5月一天的晴朗午后,天空湛蓝,白云如棉花糖一样大朵大朵地飘着,仿佛伸手就可以触碰到。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海浪远远地退去,只剩下一线白白的浪花镶嵌在天际。一群孩子提着小桶和铲子,嘻嘻哈哈地冲进了海岸边的红树林。这里是儿童的乐园,弹涂鱼、小沙蟹、石头蟹、招潮蟹、螺、中华鲎、海胆……如果是8月份,红树林的果实还会引来海牛。几个孩子抓了一些沙蟹,他们要制作《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北海特产——沙蟹汁。爸爸妈妈在一旁也没闲着,和孩子们一起赶海,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以上这幅美好画卷描述的是我们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的大班主题活动“我们一起赶海吧”其中的一个小分支“大海的孩子”。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以前的教学框架里几乎不可能出现,而现在却成为家长和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家长和孩子都纷纷对我说“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什么时候再组织?”我拿着相机,记录下了孩子和家长的精彩时刻,记录下园本课程成长的足迹。要知道,五年前,本土文化课程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始,没想到它能获得如此好评。缘起:北边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2009年,我到北海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称市一幼)担任园长一职。市一幼建于1953年,是北海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它地处北海老城区,周围都是老建筑。市一幼曾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时光。当时的市一幼都是矮房子,但那不是普通的矮房子,它们是一组非常有特色的骑楼建筑群。毗邻幼儿园的是一座法国的修道院、清代的普仁医院旧址、近代洋行馆、清代图书馆以及19世纪的英国、德国领事馆。

2010年11月9日,国务院认定北海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正式同意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我对北海又有了新的认识。北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被迫开放,在1984年列入我国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历经三段开放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了北海这个滨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整个历程。“百年老街”珠海路、“千年古郡”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每一个历史文化元素都突显了城市的厚重。2011年,北海市推出“历史文化进课堂”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很快,全市各中小学都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有城市历史故事的征文比赛,有对海洋生物的调查研究,有历史文化建筑的摄影比赛,等等。有些中小学还编写了校本课程。一天我拿着一本厚厚的校本课程,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们身边蕴含这么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有趣的活动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做。于是,我从此踏上了本土文化课程的建设之路。灵感:说点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让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除了因为北海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北海本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北海本土文化本身存在着多种形态,如客家文化形态、廉州文化形态、疍家文化形态、古越文化形态和岭南文化形态。它们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北海本土文化的形态。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却发现本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会说北海白话的已经越来越少;我们身边充斥着许多洋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身边越来越多各地人群的涌入,当地土著居民的逐渐减少,也在加剧着本土文化的消失。一个地方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绝不是个别现象,它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都在面临的共同危机,它迫使人们不得不深思如何保护本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

●本土文化蕴含丰富教育资源

本土文化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一笔财富,蕴含无穷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也是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文化。《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发生交流,环境是幼儿发展的资源,幼儿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幼儿从小就在本土文化的环境中长大,浸润于本土文化土壤中并一直得到它的滋养;文化中的习俗就是他的习惯,文化信仰也就是他的信仰;本土文化渗透了儿童的早期生活,如居住、饮食、方言、风俗等等,也包括养育方式。这种独特的生活样式为儿童提供独特的文化陶冶,也传递了早期的文化知识经验,它是儿童最初的文化启蒙。本土文化还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幼儿生活中的一笔财富,蕴含无穷的教育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将会使幼儿园教育成为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系统,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和文化背景。

●北海本土文化自身的魅力“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北海本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形态,尤其以疍家文化最为突出和鲜明。“北海疍家文化的形成与北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让北海疍家人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和婚俗上都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疍家文化是北海本土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漂亮的疍家服饰、奇特的疍家民居、坚毅的疍民性格、独特的疍家美食、质朴的疍家方言等,都是有待传承的本土文化。疍家文化是北海本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如果将疍家文化中的精华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将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能在感受、体验、表达和表现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本土文化,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呢?行动:设计本土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2013年9月,我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她虽然是北海人,但却不怎么会说白话。在幼儿园是普通话的语境,在家里是半个普通话语境,幼儿园里的其他孩子基本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会讲白话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我们小时候的白话童谣《月光光》《落雨大》《排排坐,吃果果》也渐渐消失在孩子的世界里。我想,本土文化教育里,首先应该把白话童谣吸纳进去。正好是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我们就设计了小班主题活动“快乐果宝宝”这个主题教育活动。我们组织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个主题可以涉及哪些本土文化呢?大家异口同声地提到了白话童谣《排排坐,吃果果》,还提及认识菠萝蜜、涠洲岛香蕉、甘蔗、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制作果汁和水果沙拉等活动。

为了让研究更好地开展,2013年10月,我们以“北海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为题申请立项了北海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B类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幼儿园成立课题小组,并在幼儿园选取一个小班和一个大班来进行研究,这两个班的老师也参与课题设计。课题组在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和活动方案之后,与选取的班级进行合作,展开行动研究。研究采用凯米斯的模式,主要是依以下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来进行。计划这个环节分为三个具体的小环节:第一,提出问题。第二,对研究中的有关现象及其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到原有的计划与行动研究的结果的不一致性,对北海本土文化融入北海地区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的构想。第三,对“北海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几个维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构想。

课题一共设计了三个不同年级的主题活动,分别是小班主题活动“快乐果宝宝”,中班主题教育活动“家乡美食”以及大班主题教育活动“我们一起赶海吧”。三个主题活动,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实践。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按照小、中、大班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完成三个主题活动。在小班“快乐果宝宝”主题活动结束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夏天,红树林的果实快成熟了,正是赶海的好时候。那时,我们进行了大班“我们一起赶海吧”活动。而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原来的小班,也就是我女儿所在的班级就到了中班年龄,我们紧接着开展了中班主题活动“家乡美食”。矛盾:“它把我们幼儿园变土了”

幼儿园文化不是园长一个人的文化,如果得不到老师们的理解,本土文化教育活动在推进的过程中将会受到诸多的阻碍。2015年6月“北海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题结题了,当时我满怀着丰收的喜悦,准备继续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大迈步前进。但一次偶然听到的老师们的谈话,却让我陷入深思。

一天早上,我在幼儿园吃早餐,偶然地听见了老师们的一些谈话。

A老师:“你们班那个区域活动疍家小吃店看起来不错,真的像把侨港夜市搬过来了。但是孩子们知道那是疍家文化吗?”

B老师:“别说孩子了,我们老师对疍家文化都不了解。除了幼儿园里几个在海边长大的老师,外地的老师哪有懂的啊!还有那些疍家游戏,更是听都没听过。”

C老师:“我觉得疍家文化本来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就是很土,你没看见我们整个幼儿园都变得土土的?”

D老师:“是啊,也不组织我们培训一下,我是北海本地人我都不懂,更不用说那些外地的老师了。说来说去还是经费的问题,没有经费,光让孩子带一些生活用品、废旧用品来,怎么做也不会好看。现在看这个本土文化,真是说土不土、洋不洋,搞得咱们幼儿园像农村幼儿园。”

我听了以后默不作声,等老师们走远了,我陷入了思考。本土文化并不等于乡土文化或者乡土气息,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也并不是说要将幼儿园打造成农村幼儿园。老师们对本土文化的误解源于对它的不了解。换句话说,连老师们自身对本土文化都不够了解,又怎么承担起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呢?

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迫切需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什么是本土文化?北海本土文化有哪些内容?北海本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发本土文化教育课程?怎么实施本土文化教育?我一开始就关注了最后一个问题,而忽略了让老师们去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才导致了问题的出现。2015年秋季学期,我组织了老师们到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北海贝雕艺术馆、北海海底世界、北海侨港镇、北海老街等地方进行采风,实地了解北海的本土文化。紧接着,组织老师们讨论有哪些本土文化值得传承。然后,让老师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

我们主要围绕“融什么”“为什么融”“怎么融”这几个问题来开展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化的含义太广,包括了衣食住行。北海最有特点的就是生态环境、疍家民风民俗、服饰、独特的饮食和建筑。要让孩子认识家乡的文化,但又不能脱离孩子的现实生活,我们决定应该从大家熟知的饮食和环境上下功夫。疍家美食家喻户晓,是北海特有的美食;红树林、中华鲎、天然的白沙、蓝天碧海,这也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接触和了解的家乡。经过谈论后,老师们一致认为,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能够将这些北海的本土文化融进教育教学活动中,并让孩子感受、体验家乡的文化,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困惑:本土文化课程的瓶颈

2015年春天,我有幸作为北海市名校长培养“领航工程”项目培训对象,赴北京学习。6月份,本项目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幼儿园进行基于现场调研的课题指导。专家组成员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园本课程建设,并建议在研究北海本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突出疍家文化的研究。在项目导师杨教授的指引下,我们聚焦疍家文化,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此时,教师们对本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于是,2015年6月,我们又申请立项了省级课题“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主题活动上,而是采用了大课程的理念,将课程的范畴衍生到一日活动中,包含了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体育游戏等,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在实施策略上,有主题教学、社会实践、游戏、家园共育等。特别是在家园共育上,我们发动了家长参与到本土文化课程中来,开展了“疍家文化美食节”“疍家元素亲子手工设计大赛”“疍家体育游戏嘉年华”“走进老街”“走进红树林”“走进侨港”“走进银滩”等系列活动。在我们的本土文化教育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困惑也随之而来。

困惑一:幼儿获得了哪些发展?

任何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幼儿的发展进行的,本土文化课程也不例外。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结合现代课程的三维目标,将本土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幼儿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幼儿园发展目标。其中,幼儿发展目标有三个。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北海疍家人生活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疍家人是生活在北海的“水上人家”;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社会集体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方式,探寻、发现和欣赏疍家人的服饰、贝雕艺术、建筑艺术,提升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家乡疍家独特文化的喜爱,逐步萌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喜欢家乡文化,愿意在家乡文化氛围中进行活动,积极主动地与文化互动,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这些课程目标本身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是否科学?能否兼顾幼儿全面发展?

困惑二:有的专家说我们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疍家人的生活,是否有必要?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幼儿重现疍家人的生活场景,而是通过体验去感受疍家人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

困惑三:疍家文化是一种职业文化,当社会发展,这种文化逐渐消失,我们要传承疍家文化精神实质,不怕艰险,勇于拼搏,对孩子来说,是不是要求过高了?我们要传承的文化精髓是否找的不对?

这些困惑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答疑解惑呢?回归:重返课程的本真

2016年夏天,带着对课程建构的困惑,我们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答案。《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以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陈鹤琴先生把幼儿园课程中的健康、语文、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活动称为五指活动,形象而生动地解释了幼儿园课程中的五大领域犹如人的手掌,相互联系,一脉相承,它们是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课程不能仅仅关注领域,也要关注领域划分的更多可能,还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没有相互渗透的领域是背离当今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1]的”。幼儿园疍家文化教育课程内容是紧紧围绕“主题和领域”两大线索来展开的,以主题统揽领域,来探索、选择、构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和广西课程文件精神和方案、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疍家文化教育课程分为四大部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方式和课程的评价,开始关注解决“幼儿园疍家文化教育课程”的三个关键问题——“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承”和“怎么传承”。我们在行动中反思与调整,总结出具体的施行方法和策略。在研究中我们还仔细考察疍家文化的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重新将疍家文化课程梳理一下:

●本土化主题活动

结合2013年申请的课题“北海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我们选取了两个班进行本土化主题活动的实验班。分别设计“我们一起赶海吧”“家乡美食”和“快乐果宝宝”三个主题活动。

大班主题活动“我们一起赶海吧”,设计了“海边拾趣”“抓沙蟹”“制作沙蟹汁”“美味的海带”“好看的贝壳画”“梦幻海底世界”等活动。通过这系列活动,让孩子了解、接触大自然,如大海、潮汐、海螺、沙蟹、海带;通过欣赏各种形状的贝壳、制作贝壳画等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参观海底世界,了解海洋的神奇,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孩子们更了解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小班主题活动“快乐果宝宝”,则设计了“木菠萝”“榨、榨、榨果汁”“水果尝一尝”“神奇的火龙果”“参观甘蔗地”“涠洲岛的香蕉林”等活动。通过认识这些生长在北海的水果,了解水果的外形、生长环境、价值和味道。通过了解、认识家乡的特产水果,为家乡感到自豪。

●本土化区域活动

通过创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在公共区域开展本土化区域活动,营造整个幼儿园的本土文化氛围。例如,在沙地中安放一艘小渔船作为区域活动“艇仔粥”;在栏杆等地方悬挂装饰过的竹编捕鱼用具;在幼儿园门厅等地方悬挂别具疍家风情的帽子、筛子等生活用具。本土化的区域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主要包括生活操作区“南珠宫”,角色区“疍家小吃街”“海味城”“贝贝烧烤吧”“南万渔村”等。一开始,我们将这些放在班级的区域活动中,但随着活动开展,我们发现教室里的环境过于狭小,根本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我们开始想办法“搬迁”,设计一个流动的半开放户外环境,进行此类特色区域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一楼的风雨球场的场地,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将材料拿出来,游戏结束后将材料收起来。然而,2016年夏天的台风,将我们的材料全部毁坏,最后我将四楼的三个空置教室全部利用起来,打造一个“疍家生活体验馆”。里面设计“南珠宫”“贝雕艺术馆”“疍家美食城”。而原有的“疍家渔村”“海味城”则保留在户外场地。在材料的收放上,我们更新了放置的塑料箱,防止再次被台风破坏。

●本土化体育游戏

游戏被很多教育者乃至哲学家称为“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本土文化课程的实施借助于游戏的形式,能够使儿童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我,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思维和手脚,为儿童自主地尝试、探究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以民间游戏为蓝本,融入北海当地的本土文化,开发出适合幼儿的体育游戏,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并带来更多乐趣。在大班,我们主要设计有“高跷捕鱼”“海底探险”“抛接浮球”等,而小班,则是“客家小艇”“海参爬”“划小船”等。此外,我们结合本园之前的“十五”课题“幼儿园体育特色研究——民间体育游戏集”,将教师们自制的体育玩具通过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改造成具有北海本土特色的体育玩具。

●本土化幼儿园环境

与主题活动同时进行的,是幼儿园的本土环境创设。我们把疍家人的衣、食、住、行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幼儿园的楼道两侧墙壁上。在幼儿园游泳池边的沙地上,我们放置了一艘废旧的木质渔船,旁边的棕榈树上挂着吊床,营造出海边椰林树影、船泊沙滩的感觉。废旧的渔船经过重新修理,将船的内部铺平,架设了一个小棚,呈现出疍家人的水上家园。这个小空间又成为了儿童游戏的场所。我园通过发动家长,搜集疍家文化元素的生活用品,如筛子、鱼篓、疍家帽、箩筐、渔网、贝壳等,经过涂画与加工,悬挂在幼儿园的围墙、大厅的天花板、楼梯的角落等地方。在星星点点的地方点缀疍家文化的元素。审视:“本土文化”背后的教育理念

本土文化之所以有传承的价值,因为其背后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在拨开困惑的迷雾之后,我们将视野逐步转向本土文化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价值。

●聚焦幼儿当下,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者,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是他的不可能性。”由此,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关注并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重视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寻找儿童需要与教育要求(追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得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民间文化,在幼儿身上得以延续,最终成为幼儿“自己的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不足以武装幼儿的精神世界;不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民族文化,就不能让幼儿真正感受并转化为[2]精神的力。”文化需要是儿童发展的本能,课程的建构只有与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相吻合才能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3]。

●指向幼儿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园本课程开发

幼儿园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有制度文化、教师文化等亚文化,园本课程作为一种引入本土文化的媒介或平台,必然同幼儿园文化中的各类亚文化产生互动。园本课程中的本土文化特性和教育功能在受到幼儿园文化影响的同时,反过来也在建构幼儿园文化。本土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生活必然和当地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并具体体现在儿童日常自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客观上为园本课程的确立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因此,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组织来源于本土文化,并指向幼儿园文化,特别是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文化和儿童文化的改造。例如,我们在时间探索中,开发了“疍家美食城”“大海的孩子”“南万渔村”“海味城”“南珠宫”“贝雕艺术馆”等15个本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这些活动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北海本土文化,在师幼互动中体现了平等、互助、合作等教师文化。

●关注本土文化发展,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精神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优秀而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消亡。无数珍贵的民间技艺随着老人的逝去而消失。大片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及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正被推土机推倒铲除。我们应利用民间文化的人文精神熏染幼儿的精神世界,使幼儿从小浸润并受益于民族、民间独有的文化情怀。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幼儿园课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可以激发儿童对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爱国爱乡之情,从而将本地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扬帆:畅想“一带一路”的海洋之歌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到北海进行考察。习总书记查看了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查看了北海铁山港码头,还去了金海湾红树林。全北海乃至整个广西,都沉浸在习总书记来广西考察的幸福当中。报纸、杂志、网站争相报道,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展学习习总书记考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我们现在要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北海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找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地理联系,发掘千年古郡、丝路起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丰富和体现北海历史文化的积淀,讲好“北海故事”,传承和弘扬北海优秀历史文化,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北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为北海人,我感到自豪的同时,忽然恍然大悟。我们的本土文化不仅仅是疍家文化,我们还有合浦两千多年的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具有七大古珠池的南珠故乡、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北海的本土文化,不仅仅是疍家文化,它包容开放的精神由来已久,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对外开放: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19世纪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984年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海的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合浦汉墓群、北海近代建筑、大士阁、地角炮台遗址、大浪古城遗址、草鞋村遗址、惠爱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即白龙珍珠城、下窑窑址、海角亭、东坡亭(含东坡井)、文昌塔、武圣宫。北海还有近代建筑群: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8个国家在北海设立了领事馆,各国商人和传教士也在北海建立了商馆、教堂、学校和医院等,还有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格局形成于清末民初,中西合璧、前店后厂的富有建筑特色的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高德三街、合浦阜民路、合浦中山路、涠洲南湾5处历史文化街区,南康历史文化名镇和盛塘、城仔历史文化名村以及17处28座近代建筑,它们充分体现了北海近代商埠和通商口岸的城市典型格局,使北海具备了独特的历史风貌与内涵,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北海的本土文化还有先辈们创造并留下的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北海市民间文学《美人鱼传说》、民间舞蹈《北海耍花楼》、曲艺《合浦公馆木鱼》、杂技与竞技“李家拳及南蛇过洞”、传统手工艺技艺“北海疍家服饰制作技艺”,这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是的,所有这些,也都是我们的本土文化。

作为北海市民,我们把认知城市、热爱家园的过程,变成培育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合力的过程,形成了“因知而爱、因爱而行,因行而果”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包容、进取、诚信、文明”的城市精神。

至此,我们的本土文化课程又添了浓重的一笔。接下来,我们将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土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发挥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优势,融合北海生态环境的优势,将“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等的精神,将北海“包容、进取、诚信、文明”的城市精神融入本土文化课程当中。我们要让园本课程反映时代和发展的趋势,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园本课程生发新的生命力。

[1]陈艳宇.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1).。

[3]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2005(1).让海岛的孩子也能和市区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我的乡村教育故事北海市机关幼儿园范徽丽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岛上淳朴的民风及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无疑让它成为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天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四面环海、交通不便,涠洲岛上仅有四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没有公立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有条件的居民都将孩子送到岛外上学。一次偶然的教育调研活动,开启了我与这个美丽的海岛不解的教育之缘。每当闲暇之时,我便回想起这段经历,那些艰苦却又快乐的回忆不断激励着自己。现在,我很想同大家共同分享这段经历。调研相遇引发办园心愿

2013年10月,我陪同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去涠洲岛开展教育调研,在海上经过一个多小时不太平稳的航行后,第一次踏上了涠洲岛。在调研中,我欣赏到了这个海岛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也看到了海岛上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教育,岛上只有四所公办小学和一所公办中学,没有公办幼儿园,仅有一所私立幼儿园和一所部队幼儿园,这两所幼儿园都没有正规的办学许可证。私立幼儿园是当地村民用自己的平房办的,非常简陋,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设备,招生规模在三十人以下。部队幼儿园有近百个孩子,但幼儿园的教学设施设备非常破旧,教师是部队的家属、当地村民和几个中职幼师班的毕业生,她们都没有教师资格证。由于部队编制的改革,部队幼儿园也面临着即将停办的窘境。个别有条件的村民坐船将孩子送到北海市区上学,可因为上学,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要离开父母亲,这也是村民所不愿意的,因此,岛内正规幼儿园的开办是海岛村民迫切的需求。

2012年,北海市政府启动了第一期《北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要求每个乡镇建设好至少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北海市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都已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任务,而涠洲岛受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办成一所公办幼儿园,这也是《北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目标达成的最后一个难题,只有涠洲岛公办幼儿园建成了,才能真正实现《北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目标任务。这次的调研任务,就是要攻坚克难,在涠洲岛建一所公办幼儿园。让这个海岛上的孩子能够享有应有的教育资源。

2003年涠洲岛城仔小学撤并西角小学,此后这所学校校舍一直闲置,无人管理。到我们来此调研时已经十年光阴,闲置的校园经历阳光、台风、暴雨的洗礼,已破败不堪,校园内杂草丛生,仅有的两幢由珊瑚石砌的二层教学楼,门窗残损不全。有一位女“老师”(当地的一位村民,现在是涠洲岛幼儿园的保育员)向村委租借了东边教学楼里的一间教室,自己办了一个“幼儿园”,收了十几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教室里没有像样的桌椅、没有玩具,也没有寝室、睡床。教室后面搭建了一个简易厕所,教室前面芒果树下用渔网围成一个篱笆墙,挡住村里的鸡、狗,围出来的空间供孩子们户外活动使用。这些孩子有的不到3岁,有的已是五六岁,他们早上来“幼儿园”,中午自己走回家吃饭,下午再来“幼儿园”,没有餐点,也没有午休。可怕的是,在相距不到20米的另一幢闲置的教学楼里,另一村民圈养着一群羊,校园内不时传来羊的“咩咩”叫声和刺鼻的粪便味道。学校两幢楼里一边养孩子,一边养羊,这种“原生态”的幼儿教育环境十分触目惊心。

现场的一切,让我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出于职业的习惯,我走近那些孩子,尝试用普通话与他们打招呼,然而因为在海岛上普通话尚未普及,孩子们只会用一种好奇的眼神回望我,似乎听不懂我在与他们讲什么,于是我只好改用当地的客家话与孩子们问好并拿出口袋中的点心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在我要离开时,我好几次跟他们说再见,可这些孩子们一直尾随着我,迟迟不肯离开,那充满着渴望、清澈透亮的眼神我至今无法忘怀。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这些孩子太需要、太渴望教育了,我要让岛上的孩子也能和市区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这个幼儿园我一定要办起来!调研回来后,我主动向领导请缨,承担了涠洲岛幼儿园的建设任务。几经风雨,方见彩虹

心愿十分美好,但现实非常残酷。要在一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小岛上办起一所幼儿园并非易事。此前,我对涠洲岛的情况估计不足,如何在这破旧废弃的小学校园上重建新校园,我首先想到是“低成本、高质量”的乡村办园策略。后来,我走访当地岛民,深入了解岛上的民俗,在市教育局和涠洲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对幼儿园校舍改造的方案进行修订,终于在2014年的上半年确定建设方案,启动了对原有的旧教学楼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新建了幼儿园临时食堂用房,并计划在2014年秋季学期开园。

海岛的天气就像孩子的心情一样,说变就变。2014年7月,一场历史上罕见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登陆涠洲岛,强台风威力达到16~17级,整个涠洲岛几乎被夷为平地,刚刚建好的幼儿园食堂被吹倒了,岛上断水断电2~3个月,建园工作整体瘫痪,工程被迫停滞,原定秋季的招生开园计划也变得遥遥无期。直到2015年3月,建园工程才得以继续开展。由于海岛的交通不便,建设材料要走海运,使建园的成本激增,工程进度缓慢。

2015年9月,开园在即,但幼儿园各项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原计划的工程项目并未按时完工,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海岛当地的一些原始的办事状态让我们束手无策,办理了半年的幼儿园煤气开户申请迟迟得不到审批,食堂没法正常启动。幼儿园的用电只能用建筑时的临时用电,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由于电压小,天气炎热时不能启动空调,连电风扇都会时不时地“罢工”。生活用水更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水压不够,二楼的教室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用水。由于涠洲岛教师资源不足,无法在当地招聘幼儿教师。开园所需要的教育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能顺利实现开园?

开园办学资金不到位,偏远的海岛无法吸引教师上岛任教,幼儿园无法实现独立办学,因各种困难不得不一次次向后推迟的开学时间,当一腔热情遭遇现实的挫折,这种内心的撕扯一度让我陷入无法排解的苦闷之中。夜深人静时,我不停问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作为一位年幼孩子的母亲,孩子需要我无时无刻的关爱,回家吧,多点时间照顾孩子。但想起涠洲岛上孩子们那一双双好奇而又渴望的眼睛,就仿佛是在无声地向我诉说:他们在等待,在等待教育帮他们叩开走向未来的大门。导师曾教导我:“教育是一个行善扬善的事业。”“面包要送给最需要的人。”我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等不及我们一拖再拖了。

资金不到位,我们就从总园(北海市机关幼儿园)节衣缩食,给涠洲分园调配资源。食堂没有煤气,我们就向岛上老师借,发动岛上的家长将家里多余的煤气借给我们,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伙食供应。水压小,二楼不能正常供水,我们就买来大大的蓄水桶,教师们提水上二楼,保证孩子的生活用水。停电了,我们就把孩子带到芒果树下上课。岛上人工费用昂贵,我和老师们从网上购买了制作旗杆、宣传板报专栏的材料,幼儿园的门卫、厨房师傅、保洁阿姨借来水泥、沙子浇灌混凝土,齐心合力把旗杆立了起来。就在幼儿园开学前的两天,经过我们的极力争取,教学楼前的那块黄泥巴地终于铺上了水泥。2015年的11月9日,涠洲岛幼儿园实现了开园,第一批50名孩子走进了幼儿园。每周一,我们会在校园操场上空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这个边防海岛上唱响国歌。每当国歌响起,红旗飞扬,我的心中非常激动,更坚定信念:一定要坚持把幼儿园办好!

在种种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也成功探索了“名园+乡园”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涠洲岛幼儿园与总园实行“同一个法人、同一个账本、同一支队伍、同一种管理”的“四个同一”管理模式,依托总园的资源补给,从总园调配管理人员和教师上岛,调整物质资源,注入管理经验,使涠洲岛幼儿园正常运行。涠洲岛幼儿园原本“无独立造血功能”,通过“总园输血”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帮助涠洲岛分园缩短成长周期,迅速进入规范化、高质量的办学轨道。

想起一首歌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努力就不会发现自己有多大的潜能,不付出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的爱。教育就是一种爱,“为了一切孩子”,我们“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这是我——一个人民教师该承担起的责任。我希望我的教育理念能够影响更多的孩子!招聘教师遭遇从未有过的冷遇

教师资源的不足和流失一直是乡村教育的大问题。涠洲岛由于交通不便、物质贫乏、条件艰苦,许多教师不愿到岛上任教,教师资源成为限制涠洲岛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过去岛上没有公办幼儿园,也就没有教师资源基础可言。专业教师是改善岛上幼儿教育的关键,也是能够开园的首要条件。经过多次协调,我们争取到了涠洲岛分园教师的6个编制,将涠洲分园编制纳入市机关幼儿园统一管理,属北海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在当时全市编制只减不增的大环境下,能争取到这样的资源实属不易,这也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涠洲分园的大力支持。

2014年5月,我们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名幼儿教师,并在招聘岗位上设置附加了“必须在涠洲岛教学服务满三年”的招考条件。市机关幼儿园的编制一直很热门,历来都是供不应求,不料这次招考却曝出了冷门,就在网上报考结束前,我接到教育局人事科的电话,“你们幼儿园的6个岗位目前只有3个人报考,按照规定要求的1∶3的招考比例,这个岗位要有18个人报名方可开考,否则就无法开考”。再查报考情况发现,竟然连在本园工作的聘用教师也去报考其他幼儿园的教师岗位而没有选择留在这里。为什么呢?就因为“必须在涠洲岛教学服务满三年”这个条件,老师们一直对涠洲岛有不好的印象,她们害怕晕船后那种翻江倒海的呕吐,害怕岛上的蚊虫,害怕台风,她们愿意选择陆地上的乡镇幼儿园,而不愿离开陆地踏上海岛,她们对海岛有种种恐惧和担忧。在国家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城乡幼儿园迅速发展,城市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剧增,为幼儿教师在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她们可以在城里有更好的选择。

没有老师,怎么办学?那些天,我每天睡眠不到四小时,想尽一切办法,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是什么感受。我发动全园教师通过不同的渠道宣传幼儿园的招考信息、对照条件,我走进班级,一个一个去动员符合报考条件的老师,与她们谈心,谈乡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谈涠洲岛的美丽、谈教师的伟大和责任,帮助老师们描绘入编后的美好蓝图,从动员教师到动员教师的父母,发动本园教师的同学一起来报考,帮助困难的教师交报考费。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许是海岛孩子的召唤,也许是我的真诚说服了老师,就在系统报名截止前的半小时,我们的教师岗位终于达到了开考的比例,可以顺利开考了。那晚,我竟高兴得睡不着!招进教师不易,留住教师更难

开学了,幼儿园终于迎来了七位可爱、善良且优秀的年轻女教师。在童趣盎然、欣欣向荣的涠洲岛幼儿园,老师们迎来了第一批入园的孩子。每天清晨,幼儿园的早操活动成了城仔村里最美的一道风景,那时幼儿园的门口会站满围观的村民,他们开心地看着孩子和老师一起运动、游戏,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老师在他们眼中,就像电影中的专业演员一样富有魅力。再平常不过的早操活动,对于村民来说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阳光下,孩子们跟着老师们一起学习、游戏,他们的歌声、笑声在海岛的上空飘扬,面对淳朴的家长和天真的孩子,老师们也感受到了乡村教育中的快乐。海岛绿木成荫,海天一色,晚霞灿烂,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

白天有阳光、有孩子,时间过得很快。夜晚的海岛很安静,岛上许多地方没有路灯也没有其他娱乐的地方。断水、断电、无网络成了老师们生活中的日常,深夜时陪伴这批“80后”、“90后”老师的只有窗外的虫鸣声。她们有的身为人母,心里牵挂着儿女;有的是独生子女,想着妈妈的拿手好菜。同时,岛上的物质匮乏,物价高昂,日用品、食物、教具等物资每周都需要老师们用拖车拉上海岛。每个星期五送走孩子后,她们匆忙追赶最后一班船回市区的家,周日下午又得收拾好行李返回海岛,旅途中的间隙是她们难得的休息时间。遇到暴风雨等恶劣天气,老师们还要经受船上的颠簸,忍受眩晕和呕吐。天气预报成为我和老师们最关注的焦点。

从城市到农村,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当环境由陌生变成熟悉,老师开始出现焦虑情绪,半夜我时常收到老师发的“我想回家”的短信,似乎听到老师在哭泣的声音,我也只能在心里陪着老师默默流眼泪,但我还是要故作坚强去耐心地安慰她们、鼓励她们。在这充满喧嚣和诱惑的现代社会,年轻的90后要放弃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远离父母的宠爱来到艰苦的海岛上任教,这对于她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泪在流,心在痛,但课要继续上,因为海岛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所以我们必须坚守。

要老师坚守必须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一天,我把老师们带到了幼儿园隔壁的圣母教堂,让讲解员给老师们讲述了圣母教堂的故事,那座圣母教堂是一栋有历史、有故事的建筑。170多年前,在自然和交通恶劣的条件下,一位法国神父带着他的信仰和希望,孤身漂洋过海来到这座小岛传播他的教义,他花了10年的时间,用当地的珊瑚沉积岩和火山岩建起了这座教堂,留下了这座被称为“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的地标建筑。传教士的这种传教、播教的精神让人震惊。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理想信念、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在哪里?我告诉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新中国的教师,国家重视乡村教育,我们更应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用我们的教育去影响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家庭,帮助村民去除宗教的愚昧,带来新知和科学,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海岛教育的华章。

我用这个故事、这份坚定和这不朽的精神力量感动年轻的教师,告诉她们: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能在中国最美的海岛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是一份荣耀,有苦的青春才是最美丽的青春。这种付出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过的眼泪和汗水,都将铸成屹立不倒的伟大教育精神——爱,这也是教育之美的极致。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也是青春的价值。

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伟大。”这就是海岛教师最美丽的青春寄语。

至今,我们岛上的教师没有比其他的老师多享受一分待遇,甚至有的老师每个月都是自己掏钱买回家的船票。在一切困难面前,我和老师们凭着这份坚定的教育追求和信仰坚守海岛,用最美的青春筑就海岛最美的幼教。让教育在生活中展开,让生命在自然中绽放

涠洲岛虽然是“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但当地依旧是农村的状态,社会文化落后。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孩子们相差甚远,但农村的孩子动作发展得很好,孩子们在田野乡间跑跑跳跳,他们很自由很轻松,路边上摘香蕉,追赶小鸡,一切是那么的自然、美好!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和城里孩子们不同的特点。从专业角度,我一直在思考涠洲岛的孩子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他们更需要树枝还是玩具图书?需要更多的娱乐玩耍时间,还是多学点文化知识?人的成长需要往往是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孩子在生活中缺少什么,往往就会渴望得到什么。

朱家雄教授说过:“幼儿教育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幼儿个体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等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幼儿教育也应该明确地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观。”涠洲岛幼儿园虽然与总园实行集团化的统一管理,但由于涠洲岛条件的制约和资源的不足,总园的一些特色课程、拓展课程的教学无法在涠洲岛同步开展。为了探究如何打造适合涠洲岛孩子的幼儿教育,我带领老师们从读《涠洲岛志》开始,深入了解涠洲岛的历史、地理、人文故事,根据涠洲地域、民俗特点,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探索适合涠洲幼儿的特色海岛课程。

艺术教育是乡村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也是乡村教育的不足,为让孩子更多更好地感受家乡美,我和老师们组织开展了题为“家乡美”的美术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到圣母教堂、蓝桥等岛上的著名景点写生。一开始,老师们担心这些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孩子“不会画”,她们“不懂怎么去教”。我告诉老师:毕加索大师说过“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向孩子那样去画画”,我们也蹲下身来向孩子们学习吧。老师和孩子们带上画板来到与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圣母教堂,老师引导孩子学习教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教堂的外观、形状、彩色的窗,用手去摸墙壁上的珊瑚石,然后坐在大榕树下,在画板上画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半个小时后孩子们的作品呈现时,我和老师们都大吃一惊。孩子们作品的大气是我们没办法想象的,绘画的线条、色彩的运用等都比课堂上教师的图片教学效果更好。我们的课程就从认识海岛开始,鼓励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画笔去画,去发现家乡的自然风景美,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家乡、爱海岛,使他们保护海岛的情感更加浓厚。

海岛上的交通并不发达,但在我们老师的眼中,这也是海岛的教学优势。当城里的幼儿园因为担心过多的安全责任,而令城市的孩子失去走进社会、亲身学习体验的机会时,海岛上车辆少、淳朴民风的优势令老师们安心多了。孩子们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时不时会遇见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为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安全性保证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充分利用纯朴的自然环境灵活施教,开展令城里羡慕的自然情境教学,海岛的许多地方成了孩子的自然课堂,教堂、海滩、榕树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孩子们在榕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海滩上拾贝、捡火山石,在沙滩上堆城堡;在路边的芭蕉树下摘香蕉……火山石、芭蕉树、村民家的羊都变成了孩子的教材。岛上随处可见的贝壳、珊瑚石在老师们的智慧下变成孩子们最好的玩具,老师们带领孩子到村里收集树叶和石头制成标本;将废品纸箱做成教具,将轮胎做成蹦床,芭蕉叶做成“衣服”,孩子们有了一批大自然赐予的礼物。

涠洲岛是一个边防海岛,在这里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涠洲岛幼儿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雷打不动,孩子用稚拙、可爱的行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孩子们唱着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老师教孩子认识国徽,认识中国地图,学唱儿童爱国歌曲等。每每看着五星红旗在幼儿园升起,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满满的感动。

在这美丽的海岛上,老师们用善良和智慧,让教育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淳朴,将孩子们和自然紧紧结合在一起,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涠洲岛上落地生根。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海岛

幼儿园第一批入学有50多名孩子。刚入园时,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跟老师问好,玩具到处乱扔,户外活动脱了鞋子到处乱跑,上课跷二郎腿,随地大小便,家长对此习以为常。许多家长习惯穿着拖鞋、睡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用教育改变村民和孩子陋习,给落后的海岛带来新知?我们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作为幼儿园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通过教育一个孩子来带动一个家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陋习成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首要任务。

环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我们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先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努力为师生、家长创设一个卫生、舒服的校园环境。每天清晨,老师们主动和小朋友问好,每天傍晚,教师们微笑着和家长说再见。尽管幼儿园的办学经费非常紧张,我们还是配置了幼儿园的专职保洁员,保洁员每天将校园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洁,校园无垃圾、无死角,卫生间也按城市的卫生要求管理。虽然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大部分是黄泥巴土地,但各班保育员每天能保持教室地板干净,无黄泥巴土尘,卫生间无异味。教师教给孩子正确的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